教学理念探析专题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理念探析专题(精选8篇)

教学理念探析专题 篇1

郭 健

摘要: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高职教师正确表述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理念;表述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学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点在教师,高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对教学理念的认识

据《辞海》,“理念”一词是一个哲学术语,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体系里的一个哲学术语,“理念”和“观念”没有严格的区分,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借用的。“理念”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认识、观点和解释,是经过思考和推理后得出的精彩而简明的概念。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理性认识、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根据一般教学规律和高职教学的特点,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理念、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层面教学理念。宏观层面的教学理念是高职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等总的认识、理解与概括,具有原则性、规范性和指导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办学方向、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肩负的使命,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指导思想,也是高职教师宏观层面的教学理念。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或课程理论,将宏观层面的教学理念转成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使其具体化、实践化,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高职教师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落到实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宏观层面的教学理念转换成具体的、有方法、有措施、能够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理念行为尤为重要。课程层面的教学理念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认识和总的看法,也包含了教师对所教课程的认识,因为对课程的认识会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目标。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这些看法和理解贯穿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尽管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都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只有具备了宏观层面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自己不迷失方向;只有拥有了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自己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只有明确了课程层面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自己重视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高职教师应树立“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如何工作,并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融教、学、做一体,体现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其次,高职教师应树立“有效学习”的教学理念。有效学习通常包括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二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用。高职教育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效用。提高学习效用应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岗位(群)标准,设计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评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高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终身学习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职教师提出的专业要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品质、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最后,高职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教师的责任就是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利用他们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信心,有成就感。

三、高职教师教学理念的表述

高职教师教学理念的表述可以是观念性的,也可以是操作性的,可以分开表述,也可以综合起来表述。在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时,要求课程负责人对课程整体设计通过课程说课的形式进行介绍,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时,专家组进校后也有一项评估检查内容是“课程说课”。“课程说课”必然要表述所教课程的教学理念,此时教学理念的表述大多是综合性的,既有原则性,又有方向性;既有观念性,又有可操作性;既有学科性,又有全面性,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定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提炼出的文字。一般而言,教学理念的表述要简洁、有条理、有针对、有重点、有特色。

在高职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教师所授课程一般分为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种课位。不同的课位,其课程功能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理念也不同,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的作用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开展课程设计、合理组织课程教学,正确表述课程教学理念。

1.高职文化素质课的作用。(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2)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3)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高职文化素质课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功效。

2.高职专业基础课的作用。(1)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专业范围、作业内容、能力要求,明确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2)使学生通晓本专业的一般原理、作业内容及相关标准,初步形成对专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3)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专业基础课具有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高职专业课的作用。(1)培养学生的职业位素质与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工作流程、工艺方法,获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3)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重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启迪与开发,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拓展能力。高职专业课具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

总之,高职教师教学理念的表述应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定位、课程目标、课程特点以及授课对象,重点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等进行教学理念的表述。高职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职教师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为全面提高高职课程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教学理念探析专题 篇2

“OBE”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OBE”强调学校教育的重点应当是教育的“结果”或“产出”,即考查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应当追问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最后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技能,这些对于学生日后在社会中谋取职业能够提供什么帮助等。由于“OBE”教育这种强调以“结果”或“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因此,也被称为“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或“学习产出型教育”。

本世纪初,“OBE”教育被引入到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从理论背景来说,“OBE”教育模式的出现对于我国现有教育理念构成了极大冲击,极有可能实现当下学校教育范式的一次根本转换。特别是针对我国教育状况来说,主要实行的是一种偏向“课堂灌输”的教育模式,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久以来所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课堂教育效果不理想,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仅局限于课堂,并未长远考虑到课堂知识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问题。而“OBE”教育模式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两大弊端。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结果”,所有的教学最后都要围绕“结果”来考虑。但关于对“结果”的认知上,会存在许多偏见,这里需要申明的是,“OBE”教育中的“结果”并不是最终的或最后的“结果”,如学生毕业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或判断显然过于绝对,且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纠正。因此,“OBE”教育所强调的“结果”是阶段性和动态性的,在学生阶段性的学习之后,能够清晰地考查学习的效果。

另外,“OBE”教育虽然强调学习的结果,但在结果的背后必须要有非常系统的过程设计,以某些确定的原则作为学习的核心理念,这样才能保证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具体来看,这些原则包含四项:一是明确地聚焦于最终有意义的结果;二是为成功扩大机会并提供支援;三是对所有成功寄予较高的期待;四是从最终的结果反向设计[1]。这些原则描述了“OBE”教育在追求“结果”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结果。

2“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导入“OBE”教育理念的意义

随着当今媒体单位用人需求从“专业型”向“全能型”转变,以及媒介环境整体向新媒体转型,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也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可以说,这种改革面临着两个层次的挑战:第一,广播电视业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冲击,广播电视业逐渐式微,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很难到“对口”的电台、电视台就业,与之相对的则是,互联网行业蒸蒸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如果广播电视学专业能够把握这个契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则无疑解决了专业就业的难题;第二,如今的媒体单位越来越偏好“全能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系统掌握采、写、编、录、剪和播等各种技能,这给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人才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而“电视专题与栏目”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求是“全能型”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满足日后到媒体工作的条件和需求。

从实践层面来说,“电视专题与栏目”这门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节目的策划、拍摄、剪辑和制作等实践技能。本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应用之间的无缝对接,即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职场之后,立即能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职场当中。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可以说非常精准地体现了“OBE”教育的理念,即“理论知识考核,实验结果考核以及校外考核。”[2]可以说,“OBE”教育模式不仅为“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其有意义的理论模型,且在该理论模型的框架内,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导入“OBE”教育理念,对于推动“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就是由过去重理论轻实践开始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课堂实践的教学内容,并借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OBE”教育模式下的“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之上更加完善课堂实践部分的内容设计,并且将媒体单位对媒体人才的需求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的评估项目中来,实现老师、学生、用人单位三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推动“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更适合当今媒介环境变化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3基于“OBE”理念的“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模块设计

尽管“OBE”教育始终强调以“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的主要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果”是唯一标准,“OBE”之所以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在于它是以“结果”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终结性成绩,也要注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的形成性成绩,两者相互结合,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及进步情况,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分数的成绩取得,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3]综合来看,“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模块设计应当包含四个方面。

3.1理论知识讲授与互动

实践技能必须要有理论知识的指导,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的课程目标、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等,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和电视栏目。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加深对这三部分知识内容的认知,并就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探讨互动。

3.2课堂实践

围绕“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实践课的形式尽可能多元化,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主题辩论,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知程度和思辨能力;现场模拟,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下热门电视节目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节目制作,主要考查学生对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栏目等节目内容制作的相关技能。

3.3师资联合教学

《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涉及采、写、编、录、剪和播等。因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本专业的其他老师在相关专业技能上予以指导和建议。

3.4“请进来”与“走出去”

“请进来”与“走出去”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应用结合,为此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请媒体专业人士亲临课堂进行讲授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当下媒体的人才需求、媒体经营方式等问题。此外,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媒体进行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整合课堂内外学习资源。

基于“OBE”教育理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电视专题与栏目”在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时,也需要以此作为指导原则,从多元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2]凤权.OBE教育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6(3).

教学理念探析专题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 实验教学 理论与实践

1.前言

目前,有机化学是目前化学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其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同时把有机化学知识应用到后续科研实践与课程中。此外,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与科技发展,高校势必会不断地更新教学体系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而新型教学观念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因此在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必须提高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水平。

2.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高校有机化学的实验课程是化学专业的基础实验,也是精品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机化学教学对象包含建工、化学、环境工程与生物等专业,其覆盖面比较广,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综合实验、有机合成的实验、基本技能与基本操作实验三大部分。在很多高校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前教师要进行讲解,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最后规范实验的操作流程,而考核则是使用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相加的方式,其中始末考试包括实践操作和笔试两个部分。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目前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还存在准多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比较古板。很多教师不能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比较古板。学生也不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无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难以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重点,只是盲目记忆教师所讲内容,例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反应式的记忆。也不能结合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经常出现盲目操作化学实验与出现化学理论空洞等现象。

第二,有机化学实验内容比较零散,并且没有突出重点,互相分割独立。换句话说,目前实验内容经常局限于简单实验制备、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基本的操作实验,致使实验和实验间缺少关联性,加之,系统性比较弱,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做一些零碎实验,无法真正掌握有机化学的实验整体性与统筹性。第三,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源动力不足,而且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与化学实验的设计初衷相背离的情况。例如:有机化学实验设计本意是要把有机合成全过程贯穿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完成整个实验操作的能力,但是由于有机化学教学时限,或者是和其他的课程出现时间冲突,实践教学中学生只会按照课本来操作,致使教学过程缺乏创新,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1]。

3.理论与实践贯通专题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

3.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融合传统内容与有机化学化学的实验教学

拓展性教学在有机化学课中的运用,首先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将有机化学反应与化学知识的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显示出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作用。例如,在给化学专业学生讲解卤代烃反应时,应该结合芳香氮芥一类烷化剂的实际应用进行实验。教师采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法,应该从化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实验时,要尽量将有机化学知识紧密结合于化学实验中,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出有机化学课程的内涵。另外,由于有机化学在化学专业的应用发展,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与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化学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解腈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时,要介绍常用的NaCN取代法,即由醛一步氧化后生成腈。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酶催化有机化学反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如:可以用脂肪酶来催化酯基进行水解得到芳胺类物质;在温和条件下,用面包酵母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进行还原反应,也可以得到芳胺类的物质,这一类催化法可以适时地介绍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化学专业应用技能,进而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2]。

3.2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高校有机化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学是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进行每个专题的实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使学生在实验之前进行预习与查阅资料。此外,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有计划要实验步骤与原理,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结果——完成实验的报告,并积极总结与探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结合试验中获得的知识与理论知识,然后将有机化学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利用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时,应该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体系,体系内容主要包括:预习报告、实验要领、关键操作、现场指导、评价体系等。预习报告要求学生写出预习体会,这样学生能够对实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把握,预习报告达到要求的学生,才可以开展实验操作。教师在讲解实验要点时,要尽量做到“精辟”。

例如,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简要介绍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名称和作用,重点讲解清楚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装配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还要强调装置各接口的连接处应该套紧,要求学生重视实验的安全性,并传授一些常见、有效的问题处理方法。这个过程大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此后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观察,并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最终要求学生写出评价性的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中,要略写实验的原理与步骤, 重点放在实验结果与实验讨论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情况,选出较为优异的学生,并在课堂上给予点名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nlc202309010139

3.4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应用总结和对比方法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教材上的知识以外,还要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是拓展性教学的具体要求,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在不脱离课堂主题的前提下,适当传授一些课外知识,摒弃囿于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在介绍烯烃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引申介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烯烃复分解反应,还可以讲解钌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立体化学时,补充介绍关于不对称合成的知识。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不仅能够达到活跃学习气氛的目的,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值得强调的是,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相似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与比较性。

3.5专题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有机化学实验方法与实验内容经常会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确保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具有综合性与先进性,而实验方法要以新手段、新技术与新方法为主。并在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化合物种类来划分专题,例如:在胺、醇、烃、脂与酸等,每个专题应包含该类的化合物拓展实验、制备实验与应用实验,等。而且实验条件、反应机理与相关问题都需要学生高度重视,并在实验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应用新方法与新技术进行实验[4]。

在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预习实验的基本操作与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按照合成化合物选择相关反应仪器,充分掌握各种实验企业应用范围与使用方法,同时明确各反应仪器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当实验技术以后,要按照试验情况与文献查阅情况展开讨论,对比试验方案利弊,分析实验的结果。进行专题拓展实验与应用实践教学时,使用项目组形式,根据试验产品差异来分小组,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结语

教师肩负着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责任,要切实推动我国教育的稳步发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化学专业中,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将理论与实际贯通专题式教学方式应用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显著提高有机化学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并适时转变以往的老旧观念,却化学转发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从而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秋平,强根荣,王海滨.专题式教学方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3(05):98-102.

[2]朱彦卓,赵丽娜,赵艳凝.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06):68-70.

[3]孙莉,强根荣,王海滨.理论与实践贯通的专题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3,14(02):66-67.

[4]强根荣,王海滨,杨振平.理论与实践贯通专题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180-182.

(作者介绍:曲黎,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材料化学)

法治理念教育专题 篇4

1、(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2、执法为民理念的根本意义,就是它科学而明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本质、和目的,即(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执法为民是党和人民对政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政法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4、执法为民理念的提

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政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

5、(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表现。

二、简答

1、什么是执法为民?

答: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

2、执法为民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执法为民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第二,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第三,是政法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

3、简述执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答:一切为了人民;走群众路线;尊重和保障人权。

4、怎样践行执法为民理念?

答:一要实事求是;二要甘当公仆;三要文明执法;四要清正廉洁。

5、怎样才能做到文明执法?

答:文明执法就要做到:(1)服务热情;(2)举止文明,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3)注意执法者的警容风纪。

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专题 篇5

总的来说,我们的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5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9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五步走专题 篇6

1企业文化理念的完善

核心企业文化理念提出后,要根据其精神内核丰富和完善,形成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它包括企业基本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使命)、企业战略、企业作风和经营理念。

企业基本价值观是企业判断是非、美丑、好坏最根本的标准,做事情最基本的出发点。企业精神展现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是什么样的人。如IBM公司的企业精神“IBM就是服务”。企业宗旨(使命)表明企业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谁。如三鹿的企业宗旨“以科技兴企、产业报国、服务大众、奉献社会为己任,为民族乳业的振兴而努力奋斗,为提高大众的营养健康水平而不懈地进取”。企业战略要明确企业未来如何去发展,分几步走,最终的愿景和目标是什么,特别要描述清楚自己的事业领域,统一思想,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表明,世界上每倒闭1000家企业,有850家是决策失误造成的,其中有600家是没有自己的事业领域,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无战略地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所导致。企业作风反映企业在做事中的风格。如海尔的企业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经营理念凸显企业在经营中如何做。经营理念又可细化,包括管理理念、质量理念、营销理念、人才理念等。如海尔的管理理念“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营销理念“先卖信誉,再卖产品”;人才理念“赛马机制”。

企业文化理念在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反复酝酿讨论,聘请企业文化专家帮助进行提炼概括,再经企业决策者和员工共同研讨确认,确定及时编写、下发《企业文化手册》,附加案例,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详细的诠释,以此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圣经”。

2企业文化理念的传播

传统方式传播。定格于《企业文化手册》的文化理念要利用企业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通过企业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借助专题学习、研讨、交流进行宣传。

企业领导的布道。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套判断被调查企业文化力量指数高低的调查问卷,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被调查企业的经理们是否经常谈论自己公司的“理念”、“经营模式”或行事的方法。张瑞敏说过,他在海尔充当两个角色,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因此,企业领导要做企业文化理念的第一传播人,持之以恒地传播、灌输、布道,使企业文化理念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全体的共识。

3企业文化理念的推展

装饰在环境中。企业要在生产环境和办公环境中,利用展室、橱窗、板报、宣传栏推广展示文化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像同仁堂就在其大堂内摆放着人体针灸模型、摆放着老祖宗留下的老药柜,门两侧悬挂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无声的环境约束着每个同仁堂人。

渗透在制度中。要巩固无形的文化理念,必须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按照理念的精神内核,修订企业的规章制度,以此将文化理念渗透到制度、规范、准则当中,使员工从事每一项工作、参加每一项活动都能感受到企业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体现在领导者的行动当中。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理念的布道人,更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做文化理念的忠实执行者。领导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两张皮”的行为对企业文化的破坏力最大,它必然会诱使员工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最终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陷入空谈。

聚焦在企业楷模的形象上。文化理念是理性的、抽象的,员工在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更需要有鲜活、生动的企业文化楷模来效仿。楷模生活在员工中间,看得见,摸得着,周围的人最容易产生模仿效应,对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具有低成本、易“复制”的优点。因此,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根据正在推广的企业文化标准,注意发现楷模“原型”,给予培养和塑造,使其体现的文化因子放大,更好的起到示范作用。

4企业文化理念的强化

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企业文化活动要借助科技攻关、主题劳动竞赛、营销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来承载文化理念,凸显文化内涵,使职工群众在主题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进一步提升文化层次。

规范文化礼仪。企业文化礼仪是企业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交往行为模式、交往规范性礼节和固定的典礼仪式。礼仪是文化的展示形式,更是重要的强化形式。通过规范文化礼仪,使企业理性上的价值观转化为对其成员行为的约束力量,把难解难悟的理念体系、管理哲学等变得通俗易懂,让员工在感同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企业价值观。因此,企业在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惯例礼仪、纪念性礼仪、服务性礼仪等礼仪体系时,如举办早训仪式、定期升旗仪式,组织厂庆仪式,规范接待客户程式,应赋予各种礼仪以文化灵魂,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渗透其中,发挥礼仪对文化理念强化的作用。

5企业文化理念的演绎

海尔抓住张瑞敏砸76台不合格冰箱这件事,将它演绎成故事,在企业内部代代相传,向世人广为传播。效果很好,这件事让大家了解了海尔人的质量理念、管理理念,树立了海尔的品牌形象。

美国IBM公司为新泽西州用户修机器的故事,也在企业界传为美谈。当时,新泽西州的用户计算机发生故障,向IBM公司总部发出传真。不到12个小时,IBM公司派出8位专家赶到用户那里,其中有3位来自欧洲,1位来自加拿大,4位来自总部,使用户感动至极。这个事件经IBM公司演绎,让员工、业界和用户更深刻地理解了“IBM就是服务”的企业精神。

由此可见,如何从众多体现企业服务的事件中选择最具典型的案例,鲜明地赋予其企业文化理念内涵,以更具感染力、更为大家所容易接受的故事形式演绎,使文化理念延续、传播,也是我们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理念文化落地重在体验

近两年时间,“落地”成了神火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最抢眼的词。相对于视觉文化、行为文化,理念文化落地是核心。如何使理念文化在全体员工中得到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笔者认为,必须通过员工的“亲身体验”,让员工感觉文化就在身边,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更与企业发展、兴衰息息相关。

落地的理念文化就是要深深融入到每一组织成员的思想深处,物化为每一个经营管理的细节,在每一个企业员工身上都有烙印,在企业每一个链条上都能闪烁。结合神火集团的实际,笔者认为,企业理念文化的落地,可以采取“三步走”:看得见,感受到,自己做。

让员工“看得见”

“看得见”就是将企业理念从抽象到具体,变成物化成果。神火集团非常重视理念文化的展示与宣传,在办公环境和工作岗位等悬挂企业理念,并通过宣传栏、企业画册、文化专题片等传播媒介,时时宣传和阐释公司的理念文化。他们在办公区制作企业精神形象墙,在作业区悬挂安全理念、质量理念、人才理念、服务理念、成本理念和作业理念等。这样,通过理念的宣传与物化,就营造出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感觉到企业文化就在身边,并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思维与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员工“感受到”

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看别人干得挺好,自己说起来也知道,可一到具体工作中,就觉得无法入手,不能适用。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从内心深处去感悟这些理念。

如何让员工感受到理念文化?前提是领导的风格和企业的倡导必须体现理念文化,企业理念必须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中。然后通过一些体验活动,使员工感受理念文化。如神火集团的“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如何让员工感受到?神火集团在每年一次迎接新员工方面就体现了这一点。公司安排专人负责新员工的入企相关手续办理、食宿安排。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到员工住处,详细了解新员工思想动态。举办新员工联谊会、欢迎会等,让新员工在娱乐中了解企业文化内涵,感受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制定新员工接收见习管理办法,要求各基层单位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新员工接收、培养、见习期管理工作,使新员工一到单位就真切感受到家的温馨。新员工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业务开始熟悉,就会深刻体会到公司的流程、制度、规范、考核、激励机制等。这些其实都是理念文化的表现形式,新员工会逐步产生对理念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并最终接受。

让员工“自己做”

经过深入的企业文化研究,我们会发现那些高瞻远瞩的公司理念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理念的真实性和一贯符合理念的运作程序比理念的内容更重要。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企业的要求,改善员工的行为,自觉认同和遵从理念文化。这才是文化塑造的真谛。

人都有惰性或惯性,都不愿意改变。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积极沟通和培训外,重要的是必须让员工行动起来,即便是带一定强制性的,也要进行“文化体验”。在理念文化体验时,为员工创造轻松的沟通环境、实施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效果将好得多。让员工“自己做”理念文化,关键要让员工形成新的思维模式,然后产生顿悟,并能够结合理念文化要求,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订改善的方案和策略,最后形成属于理念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行为。

在理念文化的落地上,我们还必须注重把理念文化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如可以开展理念文化的研讨与辩论,让大家先结合每个员工自己的具体工作进行讨论,首先明确公司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接下来是我们每个人应如何改变观念,提出如何进行改善和提高,包括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最后是自己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研讨,让每个员工都清楚地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文化,为什么自己要这么做。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宣传要以理念为核心,注重从理念方面对先进人物及其事迹进行提炼,对符合企业文化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广泛的宣传和领导倡导,让员工知道为什么他们是先进,他们做的哪些事是符合公司的理念的。这样的榜样为其他员工树立了一面旗帜,同时也使企业文化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

文化理念的落地是个系统的工程

过去,企业认为赚钱最重要,无论是让黑猫还是白猫去做;后来,企业觉得“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管理众多的人和业务,仅靠制度毕竟势单力薄,文化的独特价值骤然凸现;现在,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文化灵魂深有领悟的企业家们越来越认识到,知道的不一定能说好,说得好的不一定能做好;企业文化理念要落地太重要了,但言行一致又谈何容易。关注文化落地的方法和历程,就是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历程。

一个企业提出真正切合公司发展实际的文化理念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这些理念肩负着从精神层面导引公司全部员工行为的重任,要从众多企业自身管理实践中提炼出高屋建瓴的理念,可以让企业因此而具有内在活力和竞争力,这是一件灵魂认知和重塑的复杂性工程。

但是,把这些理念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人们对一些理念可以很容易感知表面的含义,但未必真正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寓意;即使领略了其寓意,也未必能在高层领导中达成共识;高层领导的共识能否融入到高层领导自身的自觉行为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一个组织的高层领导的他律机制往往是薄弱的、有形无实的,自律精神往往很不确定;只有高层的良好表率,才能促成其他员工对文化理念的认同;员工的认同能够成为员工的行为,还要靠业务规范、管理制度的“硬性”机制保障,也要靠团队精神、员工关系管理、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等“软性”措施的护航;员工的行为能否集成为组织的绩效,需要对既定文化理念行为化的一以贯之的坚持精神。

文化理念的落地是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动态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从生存到成熟,从优秀到卓越,从蛮荒的企业原始经营欲望到理性与人文结合的企业管理境界……其实,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狭义上看是文化理念的推广、渗透、考核与完善过程,但广义的看,是企业本身成长的过程。

中圣国脉常年多家企业文化咨询的研究成果,对文化落地提炼出了“三化模型”。这种逻辑,合起来,就是对企业文化进行激活、变革、巩固的过程。

首先是企业文化的“活化”。

这是文化落地的前提。落地的文化理念首先必须是适合企业实际的,能够提升企业发展阶段的,具有本企业所在地理区域、行业特征、发展传统和企业家风格的特色的。这就是“谋定而后动”。“活化”,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的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结合企业内外、过去传统与未来期望,对现有企业文化理念进行识别,然后加以分析,确定哪些理念需要发扬光大,哪些理念需要优化完善,哪些理念需要放弃,还有哪些理念企业没有需要从外部引入……这个过程要引发企业全体员工的热情参与,尤其是高层领导的积极思考与贡献,要回顾企业发展历程,反省企业经营得失,从具体经营实践提炼成经营管理哲学。通过这种调查、征集意见、分析、设计,激荡企业的管理智慧,透视支配企业发展的灵魂的本质。

这是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关键。内化的过程,就是要让员工对理念要认知、认同,然后变成行为、产生绩效的过程。内化的主要手段有:

然后是企业文化理念的“内化”。

(1)组织保障。企业要建立起专门的或者具有专门职能的组织机构,负责文化的管理工作。成立企业文化委员会,或者文化管理部门,明确企业第一文化负责人(至少为企业副总级以上领导,最好是企业最高领导)。

(2)制度固化。企业文化理念经活化后要通过制度来承载。“文化制度化”,就是文化要通过制度来体现和实施;“制度文化化”,就是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要并行不悖、血脉相融,不能文化唱山歌,制度走水路。

(3)故事传承。企业独有的故事最亲切、最形象、最具有传播效果,是文化落地的“生力军”。企业要非常精心准备自己的各种理念的故事,这些故事必须真实、经典、典型、具有持久价值。这方面海尔做得很有章法。

(4)活动增彩。通过系列性的、周期性的、专题性的文体活动、文化事件来让文化落地过程有声有色、深入人心。各种团体拓展、旅游、知识竞赛、游艺、歌舞表演、体育竞赛……都是道具。

(5)媒体宣传。企业内刊、企业网站、企业LCD广告、企业之歌、企业宣传片、各种板报,都可以用来宣传企业的文化理念。

还有就是企业文化的“外化”。

外化,就是企业文化理念向外界的传播。企业文化的外化,不仅是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塑造的需要,也是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鼓舞和激励的需要。企业通过实践自己良好的社会责任承诺做得好,再通过文化理念和文化“造势”说得好,员工就会以身为其雇员而自豪,从而充分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化,也有几个主要手段:

(1)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包括企业的商标、标识、各种专用图案、吉祥物、宣传口号等。

(2)重大活动。企业参与的社会捐助和慈善事业、重大营销实践、各种对话和论坛、重大的品牌推广活动、企业英雄在社会上的宣传等。

(3)公开发现的媒体和文章。企业门户网站,企业内刊的行业交流,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论著或者文章,企业领导人的讲话或文章等等。

企业文化落地,对人性、对管理理论、对企业传统、对领导管理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企业本身觉得困难,而培养内部人才和探索又觉得为时过长、投入太大,可以与专业的企业文化顾问合作进行。专业的文化管理咨询研究和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做事风格,可以实现珠联璧合的效果。

企业文化如何落地

者在进行企业文化咨询时,很多企业的老总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才能使企业文化在本企业落地生根,对企业管理起到作用?”我的回答是“首先企业文化要有本企业特色,然后把富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流程化、制度化的执行,就能落地生根。”

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也在忙着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且理念提炼的也很漂亮,但都是大面上的一些华丽的辞藻,一点特色都没有,这种文化只能是作为一种点缀的话语,放在网站上给外人看看,一点效果都没有。提炼文化就要根据企业的现状、行业特性、地域特征来梳理,我们都知道首钢有钱,但是你要是拿首钢的那套炼铁的文化理念用在搞软件上肯定不行的。所以你的企业文化理念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要是最适合你企业的。

在提炼了一套很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之后,就要把它流程化、制度化的执行,我们一再强调企业文化重在宣贯。以下是几点策略:

1,制度建设。为各项文化理念的落实建立一套相应的机制,例如我们在贯彻“精诚服务顾客”的理念,这样公司每个月都要进行内部和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打分,结果直接关系到各个部门的考核和员工的薪酬,长期以来理念就变成了文化,得以很好的贯彻。

2,流程化规范。我们在公司里提倡一种理念时,就要把这种理念尽量的流程化让员工按着此理念所要求的程序去工作,例如我们提出质量观,那么我们员工在产品生产时就要严格按照ISO2000等国际标准和六西格玛的管理要求去工作。

3,企业文化氛围营造。环境熏陶人,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很浓的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宣贯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凡是企业文化搞的不错的公司,各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标语,氛围特别浓厚。蒙牛集团的各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标语,这些标语牌悬挂于公司的各个角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无论员工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这些标语牌中找到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比如厂区大门上挂着“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益,但不忘记国家和员工的利益”的长幅标语。财务部的标语是“现金为王”,销售部门的则是“老市场寸土不让,新市场寸土必争”。

4,企业领导亲历亲为。作为一个领导,你自己制定的文化理念,一定要在工作中实践它,给员工起到表率作用。如果你自己都不遵守执行,千万别厚着脸皮让别人贯彻执行。

5,塑造企业英雄人物。通过宣传体现企业精神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来引导。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的那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在大庆油田,而且在整个社会都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6,舆论灌输。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和媒介,广泛的传播企业理念,使企业理念深入人心。

7,教育培训。1)一是反复诵读和领会,这一点松下公司规定:每天上午8时,松下遍布日本的87000名员工同时诵读松下七条精神,一起唱公司歌。其用意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使松下精神持久地发扬下去。2)入司训练班,联想搞的“入模子”,松下的“入社”都是很好的范例。例如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掌握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加公司创业史“展览”。为了增强员工的适应性,也为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验松下精神,新员工往往被轮换分派到许多不同性质的岗位上工作,所有专业人员,都要从基层做起,每个人至少用3-6个月时间在装配线或零售店工作。3)直线经理人随时随地教育。作为一名经理,首先你是认同公司理念的,那么你就要对下属随时随地的教导,哪怕手下有一句话、一个动作不对时都要指出,引向公司倡导的理念上来。

论企业文化落地路径

任何一个企业从一开始,都有自己的文化,但这种所谓原生态文化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否有利,值得认真审视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定位难,而企业文化变革更难所以,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从一开(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始就要走好企业文化建设之路,下好每一着棋企业文化之路走好了,企业就能迈上经营管理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一顺百顺;反之,企业文化这着棋没下好,企业就会捉襟见肘,处处受阻,举步维艰

企业文化以其愿景、使命、价值观等核心内容主宰着企业的战略发展导向,这种战略牵引力是由企业文化本身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精神动力,有了这股精神动力,企业与员工就会达成共识和默契,形成一种不成文的心(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理契约,构成双方互动的信任关系,这为企业组织上下左右关系的自然维系奠定了精神基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企业具备了潜在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精神问题解决了,下一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企业文化转化为有效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执行力的核心是自觉履行责任,责任是信任的延伸履行责任,马上执行,到了这一环节,说明企业文化在员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就是企业文化落地了

我曾经提出企业文化“双任剑”理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最基本的要素,企业文化本身也有自己的养成环境,一个是以信任为核心内容的心理环境(也称软环境),一个是以责任为核心内容的行动环境(也称硬环境)企业文化的形成,路径依赖包括特定市场、用户价值、企业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起了决定的作用,一般解读企业文化都从解读企业的路径依赖开始而企业文化环(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境的形成,也就是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也是有路径可循的,这个路径取决于两个端点,即企业文化从信任开始,归宿就是责任执行信任建设,重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软环境,使员工与企业之间达成心理契约;责任建设,重在塑造企业文化的硬环境,强化员工的执行力企业文化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构成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是管理的一项职能,拆开讲,“控”是引导,即通过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来引导;“制”是约束,即通过建立责任制度来约束

一、信任与责任失之偏颇,必然导致企业文化失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新一轮热潮的兴起,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理论丛林中被推到了至尊的地位,文化的作用不但能征服世界,也能征服市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看到了这点,政治家、军事家看到了这点,企业家、管理学家同样也看到了这点企业文化重要,企业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核(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共识据有关专家研究,进入2002年500强的每一家美国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正是由这种独特企业文化孕育出的独特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成了推动美国企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学者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勒斯合著的一部《基业长青》,揭示了西方百年企业的成功历程,其基业长青的奥秘令多少中国企业家倾倒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企业文化理论引入中国已有20年了,在这20年中,尽管中国企业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变革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且诞生了一批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成长了一批明星企业,改造、整合了一批国有企业,但真正懂得运用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企业的并不多,将文化转化为管理之道的企业更是为数寥寥许多中国企业热衷于学习那些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跨国公司经营(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管理之道,但往往食“洋”不化,重表轻里,成为东施效颦,一则不善于将企业文化之理本土化,二则急于求成,不得企业文化管理的要领,囫龙吞枣,“旧式”下锅,不但企业文化没有给企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因为多了一个“累赘”而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一根致命的软肋可以这么说,基于国情、体制、历史传承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基业长青》中的许多经验对中国企业并不完全适用,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基业长青”只是西方企业百年之后的一个结果,其百年过程是我们难以体会得到的

为什么企业文化这个好东西会在多数国内企业中见不到成效、看不到希望,变成虎头蛇尾,最后以失败来评判呢?从我的观察分析来看,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将企业文化看得过于复杂,在管理上将文化变(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成了谈经论道、玄而又玄的“莫测学”,所谓管理上的至高境界,无不体现了一种“形而上”主义;二是将企业文化看得过于简单,主要体现在形象识别方面,这种就外不就里的做法,往往急于功利的宣传,这是一种“形而外”主义

如果深入到企业文化内部环境分析,就是没有把信任与责任这两个轮子同时运转起来,要么只重视信任,靠人治来管理企业,要么只相信制度,靠法治来维持企业由这两种极端产生了两种畸形的企业文化,一种畸形就是所谓信任型的企业文化,这类型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比较普遍,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过来,所具有的信任观念并非完全来源于管理上的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有一部分是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思想等政治理念主导下所产(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生的“大信任”意识,还有一部分是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正之风影响,产生的讲关系、讲裙带等不正常的“小信任”意识不管“大信任”还是“小信任”,终究是人治,轻视法治或者脱离法治,这种企业文化肯定不能算成功的,长此下去,企业迟早是要出问题的,要出大问题近年来一些国有煤矿企业为什么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就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信任与责任不能划等号,信任是代替不了责任

企业文化的另一种畸形,就是所谓责任型,这类型企业文化在外资、合资企业中比较突出,许多跨国公司来中国办企业,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的不同,原来的企业文化不容易在中国本土得到员工的认同,加之沟(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通、交流方面的障碍因素,企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通过建立心理契约来管理员工,只能从制度上加以约束,靠硬性的奖罚制度管理员工,由此造成老板与员工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屡屡发生,有的外资老板甚至泯灭人性,侮辱人格,体罚中国员工我们说,这种所谓的企业文化不是与时俱进,而是逆潮流开时代倒车

二、定好位,起好步,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设企业文化,比起那些上规模、上岁数的大企老企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从零起步,或者一步到位,或者按照既定的文化轨道逐步到位,这中间可以省去很多无形损耗和变革成本,就像一个刚诞生不久的婴儿,时刻注意打好各种预防针,提高企业的免疫力,就能确保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发展

首先,企业要做好文化定位所谓文化定位,就是根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来设计好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愿景、企业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表明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企业使命表明企业存在的理由,或者说企业自愿履行的最高责任是什么;企业核心价值观(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是企业所有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的态度,就是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崇尚什么愿景、使命、价值观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理念,它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而且是经久不变的东西因为有了核心理念,企业文化才具有生命力一句话,企业文化因理念而生

其次,按企业文化运作规律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运作规律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三化”:一是内化于心,就是企业要通过种种教育手段如培训、灌输、宣传等,让全体员工从内心深处认知、认可、认同企业文化,使企业与员工之间通过文化纽带从精神上达成某种特殊的默契,让员工切身感(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到有如此文化的企业令人敬重、令人为之付出二是外化于行,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未来生存的战略指针,也是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行动指南,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所以,员工一旦从心理上与企业达成了契约,企业就要不断激励全体员工从行动上把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外显,集中到一起就是企业形象三是固化于制,企业文化通过“内化”和“外化”,形成一定的气候或者变成企业习惯,企业就要不失时机地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为企业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驱动“双任”轮,从环境建设上确保企业文化有效落地 1.信任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心理契约

企业文化信任建设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沟通、体现人文关怀、贯彻人本理念基础上的,反映的是企业与员工在心理上达成的高度默契,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能够真正做到上下同欲,官兵一致原通用电气执行总裁韦尔奇的经营最高原则是:“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这是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一种依托企业谋略、企业文化而建立的经营管理平台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而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的三个基本概念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组织承诺构建心理契约,对员工来说,必须融入企业的文化国际著名的战略发展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他们还发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成功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名员工如果能够很好地遵守这些原则,就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企业的长期目标,就能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取得大的发展微软对员工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要塑造有价值的远景,为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远景,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前进(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方向与奋斗目标;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突飞猛进,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企业中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平等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2.责任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执行力

战略确定之后,执行是关键企业文化责任建设就是要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千方百计使企业文化“落地”,变成全体员工的具体行动

要规范战略制定,明晰业务流程在企业战略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能朝令夕改,以便执行者能坚定地按照该方向执行下去同时,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要找出几条主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事事靠领导来推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执行者优先配置执行资源,而不是抓不到工作重点,导致工作的低效率

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水平,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要挑选具备较强执行技能的员工,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持续的职业化训练,主要是通过执行技能培训和对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业技能运用的考核来实现要切实做好理论培训和实践锤炼执行能力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人员提供培养锻炼条件,员工个人也要通过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探析语用理念下的外语教学 篇7

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自1977年在荷兰被承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语言学发展至今 ,归根到底 ,研究的是 在特定语 境下 ,在具体语 境下准确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语用能力。语用能力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关, 它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达到交际目的的前提。然而,在语言表达方面,仅仅掌握了词汇和语法, 并不意味着在任何场合下都能自如、得体地运用语言。良好的语用能力要求语言使用者能看场合、时 机和对象 ,准确地组 织和理解 语言 ,从而达到 语言交际的目的。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语用能力是二语习得者使用目标语做事和交际的能力, 可分为社交语用能力和语用语言能力(段玲琍 ,2007:140)。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语言能力同等重要,到高级阶段比语言能力更加重要(刘润清等,2005:223),它直接决定着习得者语言应用的熟练度、准确度和得体度。长期以来,有人认为“语用能力是一种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无意识的能力, 无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获得( 徐焕荣 , 李学珍 ,2003:34)”; 也有刘润清等 (2005:222) 认为“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提升语用能力”。何自然更是指出 :“英语的语用知识不仅要教,而且要列入教学计划,因为语用内容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语法、词汇方面的内容。”(刘新荣等,2010:58)

2. 常见的语用失误及其成因

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会要求对话参与者遵守两大原则, 即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1975) 提出的合 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和由英国 语言学家利奇 (Leech,1983) 提出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按照合作原则 , 谈话者可以推导出对方的谈话中包含的“谈话隐 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即话外音 或潜台词。而按照礼貌原则,会使说话人的语言更加得体。一旦在交际过程中违反了上述原则,就会造成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常见的语用失误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linguistic-pragmatic failure),即由于对 母语的生搬硬套而造成的负迁移。另一种就是文化语用失误,或称“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文化语用失误即因使用者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可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 另一种是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

如 :My student who did not speak much English wanted toimpress me one day. She had to walk past me while I was walkingto someone. She said,“Excuse me, can I pass away? ”这位女士本想说“我可以过去么? ”结果说成了“我可以过世么? ”,这就是生搬硬套的结果。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话语规则, 如果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忽视这种区别, 即简单直接地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就容易造成语用失误,不仅仅会导致交际失败,甚至会造成误会,使得原本严肃的话题变得可笑,或者因为某句话不得体而导致对方不快乃至气愤。以后续这个笑话为例:有一家鞋店 , 门口挂着 一个牌子 , 上面写着 :Shoes for street walkers.Come in and have a fit。懂英语的人聚在店前哈哈大笑 ,却不进店买鞋。原来,street walker不是表示店主所想表达的“逛街的人”,而是表示“在街头拉客的妓女”;而第二句里的have a fit不是“试穿”,而是表示“勃然大怒”。可见,店主在语言使用上虽没有错误,也符合英语的语法,却因为不符合说英语国家的语言规范,而彻头彻尾地闹了一个笑话。

3.语用理念下的外语教学

在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考试等的实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词汇和语法的教学, 而忽略了文化和语用能力的教学,造成了学生虽然学了多年英语,也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却不能达到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的目的,更会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答非所问, 或者不经意间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为了减少或者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恰当地引入语用知识,讲授两种语言在社交应酬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语用差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在教学交际中了解和自觉遵守语用规范,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3.1在情境环境中进行词汇和语法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支柱。词汇的学习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单纯的词汇知识传授者,还要参与到学生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再现真实语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经历了栩栩如生的对话, 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词汇群,以及新兴的词汇和用法,做到与时俱进。如接下来的例子,这个法官的话就没有考虑到说话人所处的语境, 而误解了说话人的意思。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police arrived? ”The judgeasked the defendant.

“Waiting, sir.”

“For what? ”

“For money.”

“Who was supposed to give you money? ”

“The man I was waiting for.”

“Why was he going to give you money? ”

“For waiting.”

“Enough of this! ” Shouted the exasperated judge.

“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 ”

“I am a waiter.”

看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话,法官才可知前面这个被告说的“wait”是“服务”而非“等待”的意思。可见前面法官误解了被告,认为被告在和他周旋、负隅顽抗。由此可见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用法的重要性。

然而 ,在语言的 使用过程 中 ,只有词汇 是不够的 ,我们只有运 用语法才 能把这些 独立的词 汇组合成 一个短语 ,乃至句子,甚至篇章,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法的能力决定着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能力强就一定表明该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佳。要将语法能力和语 用能力有 效结合 ,胡壮麟等 (2001:5)建议 ,可以将语法 形式融入 具体情境 中 ,多让学生 接触自然 真实的目 标语等。

3.2在语用理念下强化文化意识

Lyons (1981) 指出 , 一定的语言总是和一定的文化相关联,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 文化意识是正确理解语言和得体运用语言的重要条件。因此,学习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其文化内涵,明确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进而正确地使用语言。当然,这对教师本身的要求就提高了,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对异国文化的认识,而且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文化差异融合到语言教学中。比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涉及的跨文化内容进行教学,将异国文化特别是其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应熟练掌握现在多媒体设施的运用,利用影视资料及其各种网络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英文课外读物,等等。

在语用理念下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应加强中英文化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化差异,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增强在交际时根据英语文化调整自己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避免母语的语用迁移。最常见的例子为当收到别人赞扬的时候,英语国家人多说“Thank you”,而中国人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抑或是去他人家里做客的时候,中国人都较客气,先再三推辞才能表示自己的礼貌和修养,而在西方,一旦你说不,那就真的是“No”了,饿肚子也就是常见的状况。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语法错误在使用过程中是可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 但如果你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犯了语用方面的错误,对方会认为那是对他的不尊重和冒犯,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3 在角色转换中促进外语教学

要想获得学生的参与,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师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和学生一样的语言学习者或者摸索者, 用平等的心态引导他们走自己的语言学习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集建议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合伙人于一体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加以指导, 但绝对不是灌输和填充。

4.结 语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Verschueren(1999:67)认为,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或者说从语言使用的特征和过程来研究语言现象”;而语言的使用则是语言使用者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对包括语言形式和策略在内的各种语言现象同时进行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因此,语言的选择要符合使用该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认知和社会文化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新理念探析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学生 新理念

数学教学课程的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的基本理念,根本的目的是要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的发展过程,应当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它本应有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的强烈意识,让他们自由地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基本的数学知识,而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

一、新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培育创新意识必须依靠学生独立个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过程中要想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具有挑战意识,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教育者应当鼓励学生敢于去探索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种宽容失败的态度,使他们拥有创新的基本意识。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要善于紧抓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随着学生自我成就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欲望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思维空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感受到思考的快乐,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拥有知识和提高自身认识能力。

二、新理念加强学生在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价值观和情感意识没有做特别的要求,这些对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来说却是最为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也就是说初中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还应当对学生认真踏实学数学的态度的培育,必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数学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的价值。数学老师应当用一种强烈的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精神来教导学生,对他们热爱数学和不断探索数学进行培育,用我国几千年来对世界数学的伟大贡献来深度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育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新理念强调师生关系的融洽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只能是教学过程当中的催化剂,这当中最为强调的是良好和积极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当民主和平等,教师应当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师不能把传授基本的数学演算技能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而是应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要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和活动的参与者,以及学生创造能力和独立个性的培育人,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在数学学习中进行自身的调整和选择,数学教师必须有耐心和信心去认识和开发甚至启迪学生,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身心发展。所以,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把握好师生的关系,应当变课堂以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应当积极去辅助学生探索和思考,在既有的知识上进行组织和管理,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大熔炉。

四、新理念要求学校建立严格的科研制度

建立健全的初级中学严格的科研制度是增强广大初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根本保证。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科研环境建立严格的科研和理论学习制度。每一个在教学中的老师都应当积极参与学校有关各方面的教育科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相互学习和探讨,为提高教学水平贡献力量。在对实施基础教育教师的基本考核制度中,应当把教师的相关教育科研成绩纳入到考评的指标当中去。对具有先进教研成果和科研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地提高老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教育者强烈的科研意识对提高和促进教育过程中的科研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反过来会产生出新的科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活跃教育科研的严肃气氛,科研攻关的研究精神氛围有利于学校科研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进而优化初中数学教育的科學方法。如果这些制度能够落实到实处,初中数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相关能力肯定能够进一步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首先必须转变固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开创性地探索学生的学习历程,应当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促使基于学生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形成,使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创新意识取得进步,在课堂学习中坚持健康的心理、开放合作的态度、师生积极互动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演算技能,强烈的探索和思考意识,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对学习数学的深厚想法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要坚持把初中数学教学放在基础性的地位,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让初中数学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杨玉成.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J].科技创新导刊,2010(24).

[2]顾惠娟.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新理念[J].考试周刊,2008(15).

[3]黄建慧.浅谈数学教学的新理念与素质教育[J].今日南国,2008(11).

[4]李仕奇.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上一篇:中秋节 贺词贺词慰问下一篇:应用写作试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