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1

一、基本情况

富足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西南方位,与均村乡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85户1185人,有劳动力人口576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3个、党员28名、流动党员2名,现有6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79户391人,2014年脱贫15户24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14户73 人,2016年脱贫10户52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户146人,贫困发生率12.12%。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2户、因残4户、缺劳力2户、缺资金3户、缺技术3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8户,新增1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茶园乡政府,帮扶干部11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人、乡村干部10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钟昭亮、唐怀忠。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王玉琴。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39公里,距离圩镇4公里,有3 条共1.9公里25户以上村组公路破损严重需修复。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5.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97.3亩、山林面积7790亩,人均耕地面积0.42亩、山林面积6.6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6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

我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很多,一方面没有技术人才;其二,没发展资金;其三,无人能积极的搞好产业发展,大多数人喜欢多打工的日子,搞产业没有底细及把握,跟别人做一天算一天更实在,本村的传统老产业是油茶生产,虽经油茶底改、种植等也是有大小年,不能年年增收,产量不变,增收缓慢,但又不能及时调整其他产业。

目前,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村小陂组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大棚8亩,以富足远煌种植合作社领办,联结贫困户26户,建大棚的资金全由产业项目资金解决的,贫困户参与劳动。根据目前情况看,生产、技术方面,合作社及贫困户等都无专业生产的技术能力;销售方面,也没有稳定的销售途径,如生产的产品在本地方市场出售存在较大的问题,整个生产的产品没有把握能够创造多大的经济效益。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改造通组公路3条1.9千米、改水30户、改厕30户、改房6户;新建28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40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2人,新建8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教学点方面,我村有教学点1个,但教学点教师不够,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

我村现有未脱贫贫困户31户,其中因病致贫12户,因残致贫4户,缺劳力致贫2户,缺资金致贫2户,缺技术致贫3户,因学致贫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3户。在这些贫困户中,病残家庭占16户。这些人病的病,残的残,无法生产自救,他们主要靠低保、医保过日子,致富的精神丧失,很难走出贫困线;因缺劳力致贫的有2户,这两户人一时间很难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产业生产及获取收入,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虽然国家发放了扶贫贷款,但贫困户也没有认真去抓好产业发展,还是老样子种种自己的责任田,无多大的发展;因学、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7户,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可以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生产,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懒的思想严重,过惯了有日和尚撞日钟的日子,没经济发展意识,所以贫困户脱贫工作还需要他们内在动力的提高,政府多引导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达到走向富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完善脱贫规划

结合富足村实际,2017年贫困人口脱贫达到10户56人,为了完成脱贫目标,我村主要从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教育帮扶、保障扶贫等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具体措施内容如下:

1、产业脱贫

(1)光伏产业。一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扶持5户贫困户。

(2)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业。由远煌专业合作社牵头,由本地创业能人方远煌带动,利用10个大棚种植食用菌及蔬菜,贫困26户。

(3)油茶产业。建设450亩油茶低效高改项目示范基地,受益农户38户141人,其中贫困户27户163人,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全受益。同时,鼓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对老油茶林自行实行低改。

2、务工就业脱贫:就业扶贫45人。其中,油茶基地务工50人,远煌合作社基地务工22人。

3、教育扶持16户16人。

4、保障扶贫7户22人。

在一系列产业脱贫措施的带动下,创造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体效益分析如下:(1)光伏产业脱贫

具备安装条件的5户贫困户,采取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按每户装机容量5KW,安装完成后户均发电量6000度(每月500度),并网电价0.62元/度计算,每户可年均增收3720元。

(2)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业脱贫 26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务工等,每户均可增收8000元/年。(3)油茶产业脱贫

通过实行油茶低改,按10亩/户标准,低改后第一年每亩可增产茶油12斤左右,贫困户增加收入5200元,另通过在新植基地务工,每个劳动力全年可增加收入11000元左右,两项可为贫困户全年增加12500元左右收入。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

根据扶贫工作的要求,上级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反复调查核实,进行帮扶,贫困农户反映热烈,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呼声不断高涨,针对吃饭,穿衣不能自己解决的部分贫困人口实行全家低保,保障其吃饭,穿衣没问题,逢年过节特意走访苦苦困难群众,保障他们衣食无忧;住房方面,实施土坯房改造,有的新建了砖混房,有的进行了房屋维修,有的住进了保障房,移民扶贫搬迁等,2017年新建保障房3户,房屋维修3户,政府按政策给予了资金支持,群众住得安心,目前所有贫困户不存在住房无保障问题;小孩上学,从上幼儿园到大中专学院对困难群众实行了经济救助,没出现一例学生辍学的;医疗方面,国家实行了对困难群众“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保障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疾病的历史难题。

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我村在巩固现有的基础上,对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土坯房改造等情况必须全面完善落到实处,对意外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解决,确保贫困群众吃饭,穿衣有保障,上学,看病,住房有保障,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

我村的传统产业是以油茶、红薯干、水稻为主,贫困户基本熟练生产这几类产品,在保持原有生产基础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油茶产业和倒蒸红薯干,这两项产业在茶园很有特色,有很多人喜欢,现在市场价格行情很好,是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贫困户,户户增收。

以远煌专业种植合作社创办的富足食用菌基地,基地在我村小陂组,大棚已建成,参与该合作社食用菌基地的贫困户已经有26户,通过基地的生产,会有很多农户能学会食用菌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技术和经验。通过这批人的引导,将来必将扩大该种植项目的规模和范围,引导更多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加大养殖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号召贫困户家家养家禽,有条件的养牛、养鱼等,动员贫困群众加大养殖规模,从中增产增收,增加人均收入。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以前村里靠上级转移支付过日子,村里变成了“空壳村”,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有待于我们全体村干部去考虑,现今面临的问题就是村级没有搞集体经济的本钱,所以目前也没有去考虑发展。

为壮大集体经济,一是通过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二是发展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业,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三是由村集体发展养牛产业,贫困户可以通过入股、务工、寄养等方式进行联结,既让贫困户增收,也让村级有利润,不断做强做大养牛业,最终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兴国县茶园乡匡坊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匡坊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西北方位,西与泰和县水槎乡、均村乡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因2017年户籍整治后,全村总人口470户2160人,有劳动力人口800多人。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3个、党员38名、流动党员4名,现有5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199户854人,2014年脱贫58户288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53户226人,2016年脱贫23户97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户243人,贫困发生率11.25%。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1户、因残10户、缺劳力16户、缺资金7户、缺技术10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9户,新增4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环保局,帮扶干部18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9人、乡村干部9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茶园乡驻村干部熊焰。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38公里,距离圩镇3公里,仍有2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约2.3公里。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 15.83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9.5亩、山林面积22653.9多亩、其中十八排公益林面积40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山林面积10余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300多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村级没有可用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创收乏力,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2017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十八排公益林补偿的提留部分。

3.气候原因:匡坊村属边缘山区,海拔高,气候恶劣,自古是以油茶、红薯干为主要经济作物,而油茶的周期特别长,从开花到采摘整整一年之久,冬天开花之时总是东南风或者阴雨天气,这就大大降低来年的产量。春天油茶果实正从花丛中出来,但由于我村的地理位臵偏高,如遇到连续霜冻或者冰冻,当年的油茶收成较低。夏天伏天遇到干旱,果实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无法成长,从此大大减少产油量。秋天遇到台风十分强烈,树上的果实就会被风一扫而光,随着近几年气候变化较大,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因此,导致油茶收成大打折扣,农民的收入也就变得不稳定。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

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匡坊村是一个较为偏僻的行政村,山多田少,山体滑坡、野猪等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农民大多是老人和未成年人,农民素质偏低,土地流转或土地转包的意识很低,左盼右顾的心理很明显,坐享其成的人也不在少数。给发展较大规模性种植、养殖业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也造成了联结贫困户不多的难题。启动资金缺口大;由于偏远,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网络无法正常使用,电力方面又达不到需求,所以无形中增加发展产业的资金投入。销售途径不稳定;由于产业规模小,不能做大做强,打造不出自己的品牌,销售就成了创业者的一块心病。经济效益整体也无法提高。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2条3千米,扩宽硬化公路3千米,仍需新建饮水工程1处,改水52户、改厕46户、改房19户;新建5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陂12处,水圳20处,新建休闲广场2处,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5人,新建4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1个,仅有一名教师。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发展模式:我村主要以十八排旅游开发为重点。再由当地致富能人创办成立养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由合作社创建基地并联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养肉牛、养蜜蜂、放养土鸡。以大量种植红薯、建设油茶低改项目示范基地。让前来十八排旅游观光的游客们玩得开心,吃得舒心,买得放心。

1、依托十八排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把原有的崎岖羊肠小道建设成为一条现代化的水泥公路,让前往十八排旅游观光的游客们交通有安全感。然而,十八排是一个自然生长各种中草药材的盛地,尤其适合种植百合,打造一个百合种植基地,不但可以药用,百合花开放之际,形成一片亮丽的花海,形成十八排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养殖业:以合作社创建基地,联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根据我村现有自然环境资源,可放养野生蜜蜂400箱,年产蜂蜜约8000斤;肉牛200头;土鸡5000羽以上。直接受益农户200户以上。

3、红薯种植:我村种植红薯面积达200亩以上,直接受益农户200户以上,目前利用各种渠道及农村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4、油茶产业:我村原有油茶林10000多亩,通过这两年的油茶低改,经过垦复、补植,使覆盖贫困户全受益。进一步鼓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主动对油茶林进行低改。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

到2018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即稳定实现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平均水平。根据扶贫工作的要求,上级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反复调查核实,进行帮扶,针对吃饭,穿衣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部分贫困户实行全家享受最低生活保保障,确保吃饭,穿衣没问题,逢年过节特意走访困难群众,保障他们衣食无忧;住房方面,2017年实施土坯房改造,新建了3户砖混房,其中15户进行了房屋维修,移民扶贫搬迁3户,政府按政策给予了资金支助,让贫困户住得安心,目前所有贫困户不存在住房无保障问题;小孩上学,从上幼儿园到大中专学校就读,对贫困户实行了助学金支助,没出现一例学生辍学;医疗方面,国家实行了对困难群众“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解决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的难题。

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我村在巩固现有的基础上,对我村还有个别住土坯房的贫困户等情况,下一步必须全面完善落实,对意外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确保贫困户吃饭、穿衣、上学、看病、住房有保障,在小康的道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

一是扩展既有长效产业种植面积,新补植油茶2000余亩,覆盖贫困户总户数的80%以上。

二是通过对口帮扶资金,新增肉牛养殖产业,覆盖贫困户10户,预计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是发展产业示范基地100亩作为贫困户务工平台,覆盖到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计划该村整体产业覆盖贫困户100余户,覆盖率达80%以上。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匡坊村有14个村民小组,470户,216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9户854人,党员38人,支委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该村没有可用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创收乏力,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2017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十八排公益林补偿的提留部分。从去年开始,匡坊村注册申办成立由村委会担任法人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采取“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将土地、小额信贷资金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并将合作社经营所得的8%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合作社组建成功后,计划在村里流转土地100亩,先后建成50亩高山百合种植基地和50亩红薯种植基地,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4万元。兴国县茶园乡里溪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里溪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南部方位,与龙坪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599户2615人,有劳动力人口1650人。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1个、党员37名、流动党员2名,现有4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181户760人,2014年脱贫55户252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29户134人,2016年脱贫20户87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户288人,贫困发生率11.86%。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27户、因残5户、缺劳力12户、缺资金11户、缺技术36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2户,新增5户,返贫回退2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县环保局,帮扶干部23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21 人、乡干部2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杨上志、黄先琪。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圩镇17公里,仍有 0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0公里。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6.9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50亩、山林面积9520亩,人均耕地面积0.32亩、山林面积3.6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

我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很多,一方面没有技术人才;其二,没发展基金;其三,没有充足的务工人员储备,大多数人喜欢外出打工的日子,认为外出打工的工资比本地务工高出几倍,再则村里没有大的经济发展项目,观望的人把握性不大,最终选择外出打工;其四,油茶作为本村的传统产业,虽然较容易管理,但天气对其影响较大,收成不稳定,因此收入也不稳定;其四,目前来说,产业结构很难有大的调整,决定因素有很多,例如天气、地理因素等。

目前,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村木山组建立了红薯种植基地,土地流转50亩种植面积,由村里林政油茶种养合作社领办,联结贫困户100户。除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外,需实现上述目的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则无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也没有稳定的把握,生产的产品不确定能创造出多大的经济效果。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2条3.6千米、改水 5户、改厕5户、改房6户;新建4500 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8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3人,新建3个垃圾集中收集点。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3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2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

我村现有未脱贫贫困户77户,其中因病致贫27户,因残致贫5户,缺劳力致贫12户,缺资金致贫11户,缺技术致贫20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2户。在这些贫困户中,病残家庭占32户。这些人由于病或残的原因无法生产自救,主要靠低保、医保过日子,很难走出贫困线;因缺劳力致贫的有12户,这两户人一时间很难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产业生产及获取收入,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虽然国家发放了扶贫贷款,但贫困户也没有将产业发展落到实处,还是老样子种种自己的责任田,无多大的发展;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7户,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可以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生产,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懒的思想严重,经济发展意识较弱,所以贫困户脱贫工作还需要他们内在动力的提高,政府多引导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户通过劳动创造收益,从而达到富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结合里溪村实际,2017年贫困人口脱贫达到16户87人,为了完成脱贫目标,我村主要从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教育帮扶、保障扶贫等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具体措施内容如下:

产业脱贫:

1、红薯产业,成立红薯专业合作社,由本地创业能人韩有沣带动,发展社员30户,其中贫困户12户,种植面积达50亩以上,主要销往兴国县百丈泉公司。

2、油茶产业,建设650亩油茶底盖项目示范基地,收益农户78户312人,其中贫困户57户210人,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全收益,同时,鼓励贫困户主动对油茶林进行低改。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

根据上级扶贫工作的要求,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上户调查核实,进行帮扶,对于贫困户因大病、残的特殊贫困户的衣食住行,为实行增加全家低保,保障其吃饭,穿衣没问题,保障其衣食住行无忧无虑,在2017年中新建保障房5户,移民扶贫搬迁18户,房屋维修10户,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让贫困户住的安心舒适;贫困户子女得到寄宿补助有小学80人,每学年补助1500元,初中75人每学年补助1700元,高中15人,每学年补助2000元,全村享有低保户、五保户57户217人,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医疗方面,国家实行了对困难群众“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保障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疾病的历史难题,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三)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村位于茶园乡南部,距圩镇20多公里,全村富有14个村小组,农户599户,总人口2615人,山地面积有9520亩,耕地面积850亩,是一个地处偏僻山区,人多耕地面积少的自然村,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使农民尽快发展致富,达到小康水平,经两委班子会议讨论,及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拟如下几方面进行实施发展目标:

1、建设一个旅游景点

我村有一个天然之源生存的名胜古迹,叫做“仙人桥”之称的自然风景,桥高40多米,长25米,此桥有几千年的历史,坐落在我村北部,在石桥水口、下村、朱坑四组相界之处,为此经两委班子讨论,提请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以“仙人桥”打造一个旅游景点,此景区建设预计投资三表万元以上,桥下方可建一个优美的游民水库,同时可安装一部5千瓦的发电站。

2、拓宽文化休闲广场事业,办好老年人各项健康活动的设施,增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办起一所幼儿园,培养国家后备人才。

4、通过上述措施和实际创新,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带动全村精准扶贫181户创业创收,在2018年打好脱贫攻坚战,争取明年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户全面脱贫,奔上小康水平。兴国县崇贤乡北胜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北胜村位于兴国县崇贤乡北部方位,与泰和小龙镇交界,属于“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31户981人,有劳动力人口498人。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4个、党员33名、流动党员6名,现有3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57户232人,2014年脱贫10户52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6户30人,2016年脱贫8户36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户114人,贫困发生率11.6%。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1户、因残4户、缺劳力4户、缺资金1户、缺技术0户、因学2户、交通交件落后2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11户,新增2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邮政储蓄银行,帮扶干部9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7人、乡干部2人,第一书记为崇贤乡党政办主任吕波、工作队长为兴国县邮政储蓄银行钟隆春。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赣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潘新萍。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52公里,距离圩镇21公里,仍有3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2.9公里。通村断头公路3.7公里未硬化。如:上北组庙背至松山通组泥巴公路;山高路陡、经过雨水的冲刷已坑洼不平、小型运输车辆也难以进出,交通成本高。建房所需的最基本的沙石在圩镇仅需65元/方,运入江背组后价格达到150元/方,红砖在圩镇仅为2角8分一块,运入到松山的价格为4角5分一块;农产品外销也十分不便,严重制约村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亩、山林面积11120亩,人均耕地面积0.82亩、山林面积11.3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2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人均耕地面积少,农耕工作量大,耕地群山环抱,日照不足,灌溉不便,产量极低。林业资源丰富,但基本没有经济林木,大都是群众用来日常生活砍伐用的用材林,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群众带来经济实惠。长期以来,我村缺乏与本地水、土、气候相适宜的产业,脱贫攻坚没有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道路显得越发艰难。

3.其他原因。北胜村地处边远山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教育程度低,没有掌握实用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只能沿袭原始的种田方式;农业、林业及种养方面的收入相当低。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一是产业单

一、基础弱。人均耕地不足1亩,以传统的农作物为主,主要是水稻、蔬菜、养几只鸡鸭和猪,基本是“自产自用”的小经济,未形成特色的产业,除油茶6500亩,毛竹2600亩,其他产业基本空白,人口依靠发展农业产业脱贫的路径比较狭窄。二是基础建设落后。北胜村虽然与本县的均福山林场和泰和县小龙镇毗邻,但交通落后,还是一条3.5米宽的泥巴路,村民出行务工十分不便。三是制约发展瓶颈多。因地处偏远,信息媒介严重不足,市场、技术、信息等要素制约作用很明显。农技员少,农民缺乏科技信息,种植、养殖后劲不足,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很难推动产业发展。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的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守旧,科技意识不中,生产经营能力差。“能吃饱,有布衣”就行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村民对怎么搞好家庭经济,过上富足幸福和谐的生活没有想法,也没有规划。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3条2900米、还需硬化通村断头公路3700米、改水60户、改厕60户、改房5户;新建3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3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3人,新建3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1名学生因智障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没有其他教学点;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1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一是经济收入形式单一,无支柱性产业,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无法承担大病风险。北胜村贫困家庭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贫困户总数65.2%,这些家庭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长期处在贫困状态,仅仅靠社会救济生活。虽然新农合、大病救助、二次补助等农村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农民看病治病解决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但是药价、医疗费用、报销的比例、农村卫生资源匮乏、医疗条件差等因素制约着农村无法彻底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二是文化程度低、技能低。北胜村贫困人口初中以下文化及文盲有107人。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致贫的原因。由于文化低、技能低、技能不足,往往在发展家庭经济中无规划,缺技能缺管理能力,且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外出务工因无技术、学历低,只能从事收入低的重体力活,与有文化、有技术务工的收入差距极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我村围绕贫困村退出指标完善脱贫规划。通过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培育一批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等方式,不断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基本功,明确脱贫规划如下:

1、交通方面:仍有3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需硬化,共2.9公里。还有通村断头公路1条3.7公里需硬化,(其中:江背至乌石下通村断头公路长3.7公里;庙背至松山通组公路长1.7公里;庵前至靴形通组公路长0.65公里;下山至竹篙塅通组公路长0.55公里);全村入户道长3600米;村级公路悬板修复9处(①大潭面长22米、高4.2米;②大潭面长3.5米、高2米;③店面长8米、高3米;④蜈蚣形对面长13米、高4米;⑤芦萁坑长7米、高3米;⑥芦萁坑长10米、高3米;⑦埃碑石长5米、高5米;⑧新建下北漫水桥一座;⑨新建埃碑石漫水桥一座、合江口桥一座、上北河下漫水桥一座);

2、农网改造方面:①江背至靴形长2公里;②合兴组长1.2公里;

3、水利方面:①上北水陂长6米、高1.5米、宽1米;②上北水圳长600米、规格30×30 ;

4、公共服务方面:新建卫生计生服务室一所;

5、环境整治方面:①庙背至沙子排河提长600米高5米、宽1.2米;②下北新农村建设;③新建村委会小学围墙长97米、高1.6米;

6、扶贫产业方面:①新建上北肉牛养殖基地护坡长20米、高6米;②新建下北肉牛养殖基地办公室一栋、新建隔离室一栋。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一是通过就业、产业、财政兜底保障政策措施提高贫困户收入,解决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问题,目前全村已没有“愁吃愁穿”的农户;二是通过强化宣传,用足用活用好上级脱贫政策,通过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落实再落实,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目前全村贫困户中没有无房户、仍住土坯房的3户,10户移民集中安置建设已完工正在装修,2户进城进园有待摇号,3户维修改造已完成,2户危房改造新建。三是认真抓好健康扶贫。贯彻落实好县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的政策,帮扶干部上户宣传好政策,全村健康帮扶16户56人,现已发放全村贫困户人手一张健康医疗保障卡,确保报销比例高达95%以上,实现健康帮扶全覆盖。四是认真抓好教育扶贫。贯彻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提高幼儿园就读的贫困儿童补助标准,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并提高生活补助,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和残疾学生免除学费,确保全村教育帮扶13户17人无因贫辍学的学生。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主要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和一个乡村休闲区。

1、养牛产业:利用上级给予我村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40万元,在2017年上半年成立两个肉牛养殖基地:上北肉牛养殖与下北肉牛养殖,每个牛场20万元,由政府投资修建栏舍,联系养殖大户,创建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贫困户以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同时明确基地需用工优先录用贫困人员,使贫困户既获得分红收入,又有劳动报酬收入。实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肉牛生产模式,积极带动贫困户养牛养殖方式转变,发展经营,增加收入。

2、油茶产业:采取奖补的方式,鼓励贫困户及其他农户参与油茶低改。免费提供苗木,农户以“林地清理、深挖垦复、平衡施肥、补植疏密、整形修剪”的方式改造,检查验收后给予补助,目前已完成油茶低改6500亩。

3、毛竹产业:采取奖补方式,鼓励贫困户对毛竹林实行“砍杂除草、垦复深翻、竹林施肥”改造,检查验收后给予补助,目前已完成毛竹改造2600亩。

4、乡村休闲区:北胜村东南、西北环山,四周树林苍翠,风景优美,非常适宜开发乡村旅游。依托均福山白茶基地,成立江背组靴形养牛养殖场,鼓励村民开办农家旅馆,开展乡村休闲旅游,使游客真正体验“看农家景、做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当前我村结合本村实际,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一是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在乡敬老院共建设75千瓦的光伏发电站,现正在并网发电,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二是通过对北胜村新建2个养牛基地:以村级产业发展资金40万元的入股,预计每年可增收4万元,到2020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7万元。兴国县崇贤乡大龙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大龙村位于兴国县崇贤乡北部方位,与吉安交界,属于边远贫困村,全村总人口386户1618人,有劳动力人口528人。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4个、党员64名、流动党员5名,现有5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100户391人,2014年脱贫23户88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10户52人,2016年脱贫16户64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户187人,贫困发生率11.6%。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2户、因残11户、因学2户,缺劳力9户、缺资金0户、缺技术4户,交通条件落后2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17户,新增2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新华公司、派出所、乡政府,帮扶干部15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0人、乡干部2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李凤泉、曾斌。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钟志鸿。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52公里,距离圩镇19公里,仍有3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1公里。如梨坪组通组公路、樟坑至均福山断头路,大龙至下龙通组公路村民出行存在困难。例如:我村的梨坪组,是典型的交通落后的村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形复杂,梨坪组位于深山区,道路狭小崎岖,坡度大,两旁排水不畅通,坑坑洼洼,弯多路陡,连摩托车也寸步难行。复杂的路形地况,给硬化工作带来巨大难度;二是资金短缺,该组硬化距离长,施工难度大,需要的硬化资金也更多。如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申报标准,无法减轻农户负担,导致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本组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三是劳动力短缺,由于本村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只能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居多,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解决交通问题,参与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82亩、山林面积21761亩,人均耕地面积1.16亩、山林面积13.4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36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主要原因如下:

一、由于地处山区,结构复杂,耕地分布稀散,大部分呈阶梯状,还是传统的耕作,科学机械化无法跟上,且有一部分耕地受旱涝影响粮食作物没有一定的保障,二、我村虽相对有林地面积的优势,但还是以前的传统残次林,比如,毛竹、茶油目前虽有发展前景,但是没有规划好,再加上地处边远,基础设施薄弱,无法吸引外地优秀老板进来投资兴业,致使目前村里没有任何支柱产业。

3.其它原因。一是区域性疾病的困扰,我村由于地处山区、海拔相对较高、日照时间较短、雨季、雾季时间较长,气候湿度较大,风湿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是我村的最常见疾病。目前,我村因病致贫人数是19户,占全村贫困人数的22%,疾病的困扰,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二是群众教育引导有待深化。部分贫困户信心不足,上面热,下面冷,干部急,群众不急;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相互攀比,以当贫困户为荣;部分群众自身条件好,但不履行赡养义务,让老人成为贫困户。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本村按照上级会议精神,积极发展适合本村路径的脱贫路径,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建设,但存在以下困难:一是资金缺口大。我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发展产业基地相应的配套设施。因此,在产业基地建设中,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用水、用电和道路硬化状况,才能有效解决我村发展瓶颈的难题;二是缺技术。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缺乏理念引导、销售支持和技术服务,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价格不稳定,部分农产品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导致增产不增收。需要致富带头人的带动,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释放集聚效应,解决销售难的问题,从而辐射联结贫困户增加收入。三是完善分红机制。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劳力,没有经济基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农业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需要健全分红机制,才能保障农户合法权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两条12千米、改水7户、改厕7户、改房1户;新建10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23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6人,新建9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项目:仍有3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7公里。还有通村断头公路1条5公里未硬化,(其中:梨坪均福山通组公路5公里;大龙至下龙2公里;樟坑至均福山断头路5公里);村级水毁公路悬板修复2处共计长300米,新建张坑口桥一座;新建乌鸦山桥一座;

二、水利项目:①上北水陂长6米、高1.5米、宽1米;

3.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困难:我村有一个教学网点,目前有1-4年级学生50人教师3人(含临时教师一名),附属幼儿园一所学生31人教师2人,我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困难主要有:

一、由于我村地处山区,条件艰苦,学校老师办公条件差、教师宿舍紧缺,优秀老师不愿意到山区来,甚至来了留不住,二、学校由于老师少,老师任务重、压力大,再加上聘请临时教师,教学质量上不去,条件好一点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外面读书。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我村脱贫困难方面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留在村里大部分是老幼病残,无劳动能力、无法发展产业,二、缺乏致富能人带动,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收入单一,发展动力不足,种养方面规模小,缺技术、又担心销路问题。

三、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部分由于缺技术,无特长,工资低,工作不稳定、外出务工增收效益不明显。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为适应新时代,把握新动态,我村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制定了以下发展规划:

1、创新发展传统产业。以现有的毛竹、油茶林为基础,扩大脐橙和猕猴桃等种植规模,以土地出租、种植等形式捆绑发展,通过建立“合作社+基地+林农”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一是通过土地流转,由农户提供土地,林地出租资金15元/亩/年,对贫困户租赁5亩以上山地种植油茶的一次性给予100元/亩的山地租赁费补助;二是带动贫困户种植油茶,发展贫困户40户进行油茶低改,并享受县级产业直补100元/亩,最终每亩可获益800元左右。三是基地务工。大龙村塘坑油茶基地规划面积1200亩,现正引进龙头企业开发经营,实行“五统一”经营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流转、统一生态整地、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管理),引导、安排贫困户20户以上到油茶基地务工就业,让贫困户通过发展油茶产业获得长期稳定收益,达到脱贫致富目的。

2、稳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实行“三优先”:一是优先安排到产业基地和其他种养殖大户处就业;二是优先安排从事村庄垃圾清运等工作;三是优先推荐到帮扶单位联系的企业就业。

3、保住房。对居住在土坯房中没有能力建房的贫困户特别是五保户,建设“颐养之家”进行集中安置。实行交钥匙工程,其他贫困户负担部分建房资金,其余由政府兜底,房屋产权属村集体所有。

4、加快落实教育培训扶贫。一是实施大龙村小学提升改造,在省预备役步兵师的帮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大贫困户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组织贫困人员参加“雨露计划”、“智力扶贫”、种养殖技术培训等,使他们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培养造就一批农民技术行家和创业能手。

5、积极引导金融扶贫。针对企业、农民合作社和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缺乏资金的现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降低贷款利率,开展精准扶贫户信用贴息货款、一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财政惠农信贷通”业务,建立“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模式,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瓶颈问题。

6、认真开展健康扶贫。建设大龙村卫生室,培训乡村医生,完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确保65岁以上老年人能免费体检,儿童免费注射疫苗,让贫困人员得到全面医疗服务,提高全村村民健康水平。

7、全力实施社会保障扶贫。落实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的资金帮扶力度,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

我村两不愁三保障申报资金共65万元,涉及农户61户。其中,进户道硬化1200米,改水改厕25户,通讯(电视)13户,线路维修1户,危房维修28户;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我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吃饭穿衣的帮扶保障力度,确保贫困群众能吃饱饭、有棉被盖、有鞋子穿、穿衣有保暖,目前全村没有愁吃愁穿的农户;二是用活危房改造、保障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切实解决村民住房问题;三是认真抓好健康扶贫。贯彻落实好县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的政策,帮扶干部上户宣传好政策,全村健康帮扶100户391人,现已发放全村贫困户人手一张健康医疗保障卡,确保报销比例高达95%以上,实现健康帮扶全覆盖。四是认真抓好教育扶贫。四是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提高幼儿园就读的贫困儿童补助标准,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并提高生活补助,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和残疾学生免除学费。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

我村利用上级给予我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万元,在2017年上半年成立1个肉牛养殖基地,肉牛养殖基地以四种利益连结模式带动贫困户;一是托管寄养。由人保公司为寄养肉牛的贫困户提供信用保证保险,农户自行购买2头牛犊托管在合作社,委托基地养殖,待售成年肉牛按毛体重,价格随行就市,所售总金额减去总成本即为该牛售后的纯利润。利润分配:受委托养殖的基地每头牛分纯利润的70%,委托养殖的贫困户每头牛分纯利润的30%(基地必须确保贫困户每头牛的纯利润在500元以上)。每头牛的产业直补资金由贫困户享受。仅此一项每户贫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二是现金入股。借助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政策,贫困户以3万元现金入股到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3000元以上。三是村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村利用产业发展资金投资30万元作为入股资金,分红10年,每年6万元。2017年-2020年的红利村分配给无劳动能力,无资金入股的特困户,2021年-2026年的红利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就业增收。基地建成后,可为贫困户提供4个就业岗位,每月工资2000元。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秀美乡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村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思路,因地制宜,积极谋划产业扶贫,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利用产业扶贫优惠政策,优先发展光伏发电。目前我村利用兴精扶办字【2017】86号《关于开展村级光伏电站扶贫项目并网工程验收工作的通知》的优惠政策,已在崇贤乡政府建设75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主要解决7户9人无劳动能力兜底保障户的脱贫问题。现正在并网发电,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计划在本村新建1个养牛基地:以村级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的入股,预计每年可增收3万元,到2020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6万元。兴国县崇贤乡上沔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上沔村位于兴国县崇贤乡西北方位,与泰和县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306户1208人,有劳动力人口958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4个、党员37名、流动党员12名,现有4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68户249人,2014年脱贫15户53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8户36人,2016年脱贫9户44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户116人,贫困发生率9.6%。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9户、因残10户、因灾1户、缺劳力2户、缺资金0户、缺技术0户、交通条件落后1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2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崇贤乡政府,兴国县物价局,崇贤乡林业工作站,帮扶干部9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2人、乡干部4人,乡林业工作站3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刘衍锦、夏唐金。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陈黎。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40公里,距离圩镇18公里,仍有0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0公里。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山林面积106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9亩、山林面积8.77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25亩,我村农业农村竞争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农业农村资源禀赋不足造成的。丘陵面积占据全村总面积的90%以上,耕地面积小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且大部分耕地为肥沃程度不足的梯田,农耕工作量大,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农业效益不高。山林面积也疏于管理,任其自然生长,山林多生长杂木、杂草,可利用资源少,能用来种植作物的土地不多。为了温饱、为了生存,在极少耕地的情况下,农民只能外出打工,加上世代耕种的土地产出有限,根本不能养活家庭。水域面积小,导致水产业、种养业不发达。我村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少,返乡创业的更少,缺少那种能人志士回乡带动村民发展产业。作为典型丘陵山区村,虽然村里林业资源丰富,但经济林木基本没有,大都是群众用来日常生活砍伐用的用材林,没有经济价值,未有效开发出林地资源的优势,未充分带给群众以经济实惠。长期以来,我村未引进与本地水、土、气候相适宜地产业,基本没有产业链,脱贫攻坚没有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道路显得越发艰难。

3.其它原因。

脱贫意识不强,脱贫斗志不足;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乡里一直以“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针对部分贫困户中存在的“等、靠、要”消极思想,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推进智志双扶工作,使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提振脱贫士气,增强脱贫能力。脱贫致富路上,主要还是靠贫困户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展现出自己迫切想脱贫的渴望,再借助国家相关扶贫政策措施这个外力,根据自身家庭实际,将国家政策措施与自身家庭相结合,发挥出政策措施应有的带动作用。上沔村属于边远山区深度贫困村,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思想新鲜事物较慢,抗风险能力很弱。还有就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特别多,这需要从小抓起,要引导好家长从小对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视,不能忽视孩子身上任何一次可能引发残疾的可能性疾病,有病及时就医,将大疾病杜绝在源头,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上沔村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不便,本村大部份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人才流失严重。比如2017年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结合我村上沔组、上槽组,水源好、光照条件好、劳动力相对集中的特点从外地引进了专业人员来我村承包土地种植山泉白莲,此基地一共带动了16户精准扶贫户脱贫致富,其中11户签定了长期务工合同,每人每月工资不低于1200元。2017此基地发放的土地流转金、人员务工工资达到23万元。但是因为当初基地水利设施差、交通条件不便、人工成本高、上级资金支持力度不大等原因的影响2017年基地亏损18万元,产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了上沔村脱贫功坚的难度。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0条0千米、改水2户、改厕2户、改房0户;新建32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2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8人,新建7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0名学生因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0个,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0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0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恳请上级统筹安排在上沔村蕉石组增加一个教学点以方便狮形组、蕉石组、中槽组、羊角组23个学生就读。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

(1)最苦贫困户和居住不安全住房情况:全村最贫苦的人口有1户,是上沔组邱云飞,家庭人口3人,户主本人47岁,长期患腰痛用药,妻子曾云玉残疾无劳动能力,儿子邱欣宗,3岁,无劳动能力;居住在土坯房中的贫困户有2户,分别是上沔组刘为桂,狮形组杨唐河。解决措施:一是维修加固1户(上沔组刘为桂),已完工。二是移民搬迁1户(狮形组杨唐河)已报名进城进园。

(2)全村健康扶贫情况:全村因病致贫农户28户,其中:患有慢性病的农户18人,长年卧床的贫困户有4人,患有精神病的农户3人。根据县健康扶贫“4+1”保障线的政策,帮扶干部上户宣传政策,现已发放全村贫困户人手1张健康医疗保障卡,确保报销比例高达95%以上,对长年卧床农户每人每年2000元护理补贴,实现健康帮扶全覆盖。目前健康扶贫79人/次,涉及健康扶贫补助共计8万余元。

(3)教育扶贫情况:目前有在读高中3人(普高享受建档立卡贫困在校生2000元/生政策),初中11人,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所有寄宿生均享受了寄宿补贴(875元/人)。小学13人(无寄宿生),学前班8人(均享受了1500元/人的学前教育助学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完善脱贫规划。

致贫因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单

一、缺少致富领头人、村民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较少。

1、农田水利方面:水渠8条;河堤2处。

2、电力项目:新增变压器3台,每台容量100千伏安,低压线路改造3条。

3、通讯项目:新建移动铁塔1座,3户农户需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李华林,彭礼清,曾广财)。

4、扶贫产业项目:新建白莲种植基地123亩,须完善相应基础设施;须配套新建农家乐1家。

(二)全面“两不愁三保障”。我们结合“两不愁三保障”相关政策要求,对还未完成的贫困户由包组干部为负责人,会同帮扶干部一起上户宣传,采取讲惠民政策抓工作落实的方式,动员贫困户尽早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并组织施工队对有意向的农户采取及时施工及时申报的措施,到目前为止我村69户贫困户已完成改水改厕67户,进户道56户。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本月底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工作。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产业基地及联结覆盖情况:

1、产业基地情况:现有白莲基地一个,带动贫困户16户。

2、联结覆盖情况:①土地流转保收。贫困农户通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基地,按照耕地每亩每年360元标准,农户每亩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360元。目前,全村已有16户贫困户向基地流转土地123亩。

②劳务就业促收。当基地需要用工时,合作社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基地全年日均安排劳动力10人以上,其中长期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有20余人,贫困户工资占40%,按照60元/天的工资标准,贫困户实现稳定收入1200-1500元/月。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在产业发展方便将大力发展以下产业

1、上沔、上槽组白莲种植

2、蕉石组光伏发电

3、羊角组肉驴养殖

4、狮形组甜叶菊种植

5、中槽组肉牛养殖6其他产业(蔬菜、养兔、家禽养殖、等)。结合大病救助、教育帮扶、金融贷款、就业帮扶等方面措施实现增收,并重点以产业促增收,通过引导自身发展、吸纳务工、返租倒包(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产业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创收,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整村脱贫,最终实现整村脱贫致富。兴国县鼎龙乡古顺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古顺村位于兴国县鼎龙乡西部方位,与方太乡交界,属于 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42户983人,有劳动力人口447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3个、党员29名、流动党员6名,现有5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63户 225人,2014年脱贫1户4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8户37人,2016年脱贫9户41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户143人,贫困发生率14.55%。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7户、因残9户、缺劳力2户、缺资金16户、缺技术1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0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鼎龙乡人民政府,帮扶干部7人,其中挂点帮扶乡干部7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谢信杰。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22公里,距离圩镇11公里,经过近两年村两委努力和上级政府支持与扶助,虽然到各小组已基本完成路面硬化。但由于我村村情特殊,到目前为止仍有8条由组到人口居住10以上农户较集中的公路路面未硬化,共计约4公里,给这些村民交通出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6亩、山林面积5300亩,人均耕地面积0.56亩、山林面积5.39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3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如古镜组下排中心段50亩耕地由于地质灾害、原有水圳已严重损毁多年,因无扶持资金修复,现已无法耕种,有的已荒废、有部分土地耕种也无法保证收成,给农民收入造成损失。

3.其它原因。我村由于石吉高速和兴赣高速建设,已征用大量耕地。加上本来就人多地少,使得我村人均耕地和林地更加减少了,其中有十多户农户已无土地了,人均在0.2左右耕地农户有20户以上。另外由高速建设损毁了好多水利设施和建设施工时造成水土流失。使得现有新腊组30亩土地不能保证正常耕作,让农民收入大大减少。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我村由于村情原因、交通不便、耕地少、山高且陡、水土流失大,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缺乏合作社和致富能人带动、滞后了产业发展。现我村已成立了润山红种养合作社,但产业基地规模小且合作社刚启动运作,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经济效益还不能体现。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居住人口较密集组级公路4公里、加宽石含至古顺村级公路5公里,3米以上宽进户道6公里。改水24户、改厕24户、改房7户;新建3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2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5人,新建6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15名学生因自身身体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无完整村级小学,五到六年级学生需要到石含小学就读,村小学点教师不够,本学年只有3名教师,师质力量不过,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贫困户内动力不足,有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意愿性不高,指望政府现金和实物救助、闹要低保。有部分贫困户劳动力闲臵,既不务工就业也不在家发展产业。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脱贫规划。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由村两委和帮扶单位研究、制定《鼎龙乡古顺村精准扶贫脱贫计划》。计划要明确推进精真扶贫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具体任务等,对未来的扶贫攻坚作出指导意义。计划大概以下几个内容:①贫困村基本情况;②贫困户基本情况;③贫困村脱贫规划和脱贫措施。

2.做实“两不愁三保障”。为了做好两不愁三保障计划,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低保救助、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改水改厕、家庭卫生、爱心捐赠、党员结对帮扶、进户道硬化等多措并举,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

3.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基地,通过扶贫户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入合作社,联结贫困户利益,让基地覆盖村贫困户50%以上,同时大力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和种植业,主要发展土鸡、灰鹅、肉牛等养殖业及油茶、脐橙等种植业。对有愿意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争取信贷银行的资金支持。

4.壮大村集体经济:①围绕润山红经济合作社。发展好脐橙、油茶等种植。培育和壮大村集体经济;②发展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继续搞好我村烟叶生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③建设好村级信息服务中心平台,让村民及时了解产品供求信息,为村民提供科技致富道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④配强班子、管理好队伍、用好村集体经济。兴国县鼎龙乡灵山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灵山村位于兴国县鼎龙 乡最南方位,与 长冈交界,属于十三五贫困村,全村总人口 240户1020人,有劳动力人口660人。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4个、党员38名、流动党员1名,现有4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64户292人,2014年脱贫2户13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8户50人,2016年脱贫20户96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户133人,贫困发生率13.04%。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7户、因残9户、缺劳力0户、缺资金4户、缺技术11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0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2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赣州市供销社,鼎龙乡政府,帮扶干部18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7人、乡干部1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朱润财。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黄明耀。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今年上级对我村的村组公路95%进行硬化,交通方面得到很大改善。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46.5亩、山林面积10760亩,人均耕地面积0.44亩、山林面积10.5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10亩。

3.其它原因。灵山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户,交通条件落后,土质差,属一种含粗沙不能吸收水份的土质,所以农民种植庄稼收入不高;如果天气晴朗干燥的天气,基本上庄稼会枯死,遇到下雨天土壤不能吸收水份,全部从土里渗岀去,属于典型的土质差的地方。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0条0千米、改水0户、改厕0户、改房4户;新建3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0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2人,新建10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0名学生因0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0个,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2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0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缺少技术,资金,地方等限臵,有些老人体弱多病,小孩又小,外岀务工又不行。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脱贫规划。通过精准扶贫,使村64户292人精准扶贫对象基本实现脫贫,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具体规划是在灵山石浒塘建库湾2座,在灵山岽子上建设脐橙产业基地,确定将“渔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动就业”作为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养鱼,肉牛饲养,油茱、脐橙产业;二是成立专业合作社十农户的发展模式;三是完善基础设施,破解水、电、路,水利、房等“瓶颈”问题为重点、夯实发展基础。

2.做实“两不愁三保障”。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解决了贫困户候华英、罗招桂、钟祥锭三户的危旧土坯房改造,给无房户兰开锦建保障房一套、改水40户、改厕30户、修进户路7500米。

3.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已在灵山石浒塘马沙坳建库湾养鱼2座、库坝长40米、宽10米,投资10万元,灵山石浒塘桐子窝裤湾养鱼1座,库坝长60米、宽10米、投资15万元。共联结贫困户15户、90人。3个库湾建成后,贫困户返租倒包,即贫困户可多户承包1个库湾,用于养殖水产品、或承包给老板,由贫困户参与务工;已在灵山岽子上建脐橙基地130亩,投资45万元,基地建成后由贫困户承包,每户3一5亩分割承包,戓由专业合作社承包,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另外,贫困户承包还可以享受产业直补政策,提高收入水平。

4.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发展村级经济,灵山村已向农户流转山地130亩,用于建设脐橙基地;新挖鱼塘2座20亩,用于发展水产养殖,以上项目利用后可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兴国县鼎龙乡水东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水东村位于兴国县鼎龙乡东南方位,与江背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62户1176人,有劳动力人口420人。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3个、党员24名、流动党员4名,现有4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64户298人,2014年脱贫1户6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11户66人,2016年脱贫16户75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户151人,贫困发生率12.84%。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3户、因残9户、缺劳力11户、缺资金8户、缺技术19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0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房地产管理局,帮扶干部20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9人、乡干部1人,第一书记 李文军工作队长为胡燕平。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无。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25.5公里,距离圩镇7.5公里,仍有1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1.1公里。1组村民出行存在困难。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25亩、山林面积7350亩,人均耕地面积0.35亩、山林面积6.125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8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

3.其它原因。水东村区域面积小,人口少且稀散,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集中发展中小型产业的农户几乎没有,能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集体经济几乎没有,村级产业发展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种种条件的约束导致水东村发展受限。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1条1.1千米、改水10户、改厕15户、改房5户;新建15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4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2人,新建5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0名学生因0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0个,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1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0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脱贫规划。根据精准扶贫总体目标与发展思路,结合水东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条件,以水东村的绿色资源为基础,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和保障脱贫,确定精准扶贫的空间布局。以产业扶贫为核心手段,以保障扶贫为底线,以村庄整治美化为亮点,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将鼎龙乡水东村打造成乡村休闲农业,努力成为全县精准扶贫先进示范村。加大扶贫投入,以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培训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扶贫等为主要措施,打造“造血型”的扶贫机制,确保水东村所有贫困户如期脱贫,并使水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有特色、有成效,让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2.做实“两不愁三保障”。一是锁定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把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作为头等大事,扎实抓好水东村建设,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创造性开展工作,尽快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二是锁定不愁吃不愁穿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工业、服务业,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同时确保今年脱贫人口中的低保群体提前实现保障标准和扶贫标准合二为一;三是锁定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制,全面巩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扎实抓好“九年义务制”免费教育、兴国县免费职业教育、“雨露计划”教育等,落实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决不允许贫困家庭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四是锁定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全面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相衔接的医保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确保在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贫困群众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

3.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抓好肉牛、脐橙、灰鹅、土鸡、油荼等产业项目,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据保证,为农民增入提供支持。(1)肉牛产业方面:根据村里人口分散,大部分年轻劳力都外出打工的特点,对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实行分散发展肉牛养殖,养殖肉牛60头,带动全村10户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产业;(2)脐橙种植方面:重点抓好两个5户贫困户脐橙种植35亩,以劳力入股、就业等方式带动10户贫困户增收;(3)养殖家禽产业方面:重点抓好20户100羽家禽养殖户,以养殖土鸡,灰鹅为主。

4.壮大村集体经济。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大对村级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通过深入领会上级政策对乡村领导干部进行宣传,通过合理规划确定发展村级光伏发电产业的地点,由于发展光伏产业需要合适的地点并要求面积大小达标,我乡便通过利用各中、小学,敬老院的有效地点的方式,对水东村发展产业进行指导并解决相关工作难题。目前,水东村已满足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要求。下一步,我乡将努力协调各方力量,争取将光伏产业发展落实到水东村,确保水东村有集体经济,带领贫困户共同建成小康。兴国县鼎龙乡水头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水头村位于兴国县鼎龙乡东南方位,与兴连、东村、园岭林场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76户1320人,有劳动力人口 463人。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2个、党员23名、流动党员0名,现有 4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78户300人,2014年脱贫2户13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17户93人,2016年脱贫26户125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户135人,贫困发生率10.23%。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8户、因残2户、缺劳力5户、缺资金5户、缺技术8户、因学2户、因灾2户、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户。在2017回头看再识别中,整户剔除的8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县政协、房管局和鼎龙乡人民政府,帮扶干部19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人、乡干部1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县房管局干部潘昌剑。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县政协副主席王丽娟。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30公里,距离圩镇9公里,仍有0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0公里。如无组村民出行存在困难。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5亩、山林面积7200亩,人均耕地面积0.32亩、山林面积5.45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

3.其它原因。水头村区域面积小,人口少且稀散,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集中发展中小型产业的农户几乎没有,能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集体经济几乎没有,村级产业发展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种种条件的约束导致水东村发展受限。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0条0千米、改水0户、改厕0户、改房0户;新建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0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0人,新建0 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0名学生因无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0个,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0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0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脱贫规划。根据精准扶贫总体目标与发展思路,结合水头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条件,以水头村的绿色资源为基础,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和保障脱贫,确定精准扶贫的空间布局。以产业扶贫为核心手段,以保障扶贫为底线,以村庄整治美化为亮点,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将鼎龙乡水头村打造成乡村休闲农业,努力成为全县精准扶贫先进示范村。加大扶贫投入,以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培训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扶贫等为主要措施,打造“造血型”的扶贫机制,确保水头村在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并使水头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有特色、有成效,让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2.做实“两不愁三保障”。一是锁定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把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作为头等大事,扎实抓好水头村建设,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创造性开展工作,尽快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二是锁定不愁吃不愁穿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工业、服务业,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同时确保今年脱贫人口中的低保群体提前实现保障标准和扶贫标准合二为一;三是锁定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制,全面巩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扎实抓好“九年义务制”免费教育、兴国县免费职业教育、“雨露计划”教育等,落实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决不允许贫困家庭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四是锁定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全面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相衔接的医保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确保在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贫困群众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

3.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抓好肉牛、脐橙、灰鹅、油荼等产业项目,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据保证,为农民增入提供支持。(1)肉牛产业方面:根据村里人口分散,大部分年轻劳力都外出打工的特点,对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实行分散发展肉牛养殖,养殖肉牛50头,带动全村20户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产业;(2)脐橙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抓好村级产业基地建设,以劳力入股、就业等方式带动15户贫困户增收;发展5户贫困户,每户5亩以上脐橙产业,形成小规模的脐橙产业基地;(3)养殖家禽产业方面:重点抓好25户100羽家禽养殖户,以养殖土鸡,灰鹅为主。

4.壮大村集体经济。基地建设阶段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投入劳动力的方式合理分配基地股份,通过宣传推广,引导贫困户参与其中,缓解了基地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基地建设完成后,通过对贫困户养殖培训,提升贫困户的养殖技能,确保基地养殖安全进行,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目前,脐橙基地发展已走上稳定的轨道,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下一步,我乡将继续加大水头村脐橙基地的建设管理,确保基地稳健发展,让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基地发展得到更大的实惠。另一方面,根据

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大对村级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通过深入领会上级政策对乡村领导干部进行宣传,通过合理规划确定发展村级光伏发电产业的地点,由于发展光伏产业需要合适的地点并要求面积大小达标,我乡便通过利用各中、小学,敬老院的有效地点的方式,对水头村发展产业进行指导并解决相关工作难题,目前,水头村已满足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并投产运营。下一步,我乡将努力协调各方力量,争取将光伏产业发展落实到其他各行政村,确保各村均有集体经济,带领各村共同建成小康。

兴国县枫边乡茅坪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茅坪村位于兴国县枫边乡西北部,与西林村交界,属于贫困村,全村总人口110户509人,有劳动力人口206人。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2个、党员21名、流动党员3名,现有4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27户128人,2014年脱贫5户27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1户3人,2016年脱贫3户13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 户128人,贫困发生率25.15%。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8户、因残4户、缺劳力1户、缺资金4户、缺技术1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5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2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国税局,帮扶干部6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6人、乡干部1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钟艳平、李璜。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55公里,距离圩镇12公里,仍有 1 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6公里。如组村民出行存在困难。木坪组该地方山高路远,耕地都是坑坑角角,最大一坵不到0.5亩,小的就只有一两个平方米,所以种田的收入相当低,交通不便导致种田成本高,农产品出售运费高,严重影响了该地方老表生产生活问题。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6.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698亩、山林面积9802亩,人均耕地面积0.92亩、山林面积19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5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由于我村土壤属于花岗岩土质,保肥保水性能特差,土地浅薄,种植作物效益低;山上水土流失大,几乎没用经济林,只有杂草,农户家用要自售,加上山区片1个小组通信设施差信息,入户道基本是沙子路。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产业发展单一,扶持的贫困户支柱产业难以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一是养殖、种植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波动大。项目从投入到收益间隔长,给扶贫项目的选定带来困难。贫困户是脱贫的主力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但现在长期给钱给物、专靠政府救济的“大包大揽”式扶贫,滋生了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懒汉”等思想,出现了贫困户没钱就找政府、就向包扶干部要、“干部在干、贫困户在看”等不正常现象,完全把内因与外因关系颠倒了。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1条 6200千米、改水14户、改

厕14户、改房2户;新建7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5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2人,新建5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0名学生因0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0个,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0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0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反正他们吃不完、用不完。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脱贫规划。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毛竹林产业基地通过回购,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利益联结贫困户,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为主的特色农业。如现在正在抓紧发展的毛竹、冬笋、水稻制种、蛋鸡、肉牛、湖鸭、养殖、基地建设,通过农户和合作社+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2.做实“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3.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结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由村“两委”牵头,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主要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领域,因地制宜创办产业基地、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结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完善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成后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村级集体通过资产入股分红、出租等方式获得一定收入。

以产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以入股毛竹林产业基地通过回购,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利益联结贫困户27户,实现产业覆盖100%。其中回购14户贫困户,向合作社提供毛竹 冬笋等。毛竹按照每吨300元左右价格回购,等资源入股、兜底分红等模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增收。

4.壮大村集体经济:

(1)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体联动”的原则,创新壮大村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力争在五年之内,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

34(2)项目带动模式。一是招商引资带动型。村“两委”继续利用今后惠农政策招商引资,创办现代化的种养殖企业,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让外商出资金和技术,进行管理、包市场,村里将通过租赁过来的土地或直接转租,或通过统一规划和布局后再转租给外商,同时,给其提供劳动力,使村民、村集体和外商三方受益。二是自营发展型。村集体通过整合资金,以村委会一班人投资入股,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盈利后按各入股比例分红,使村集体增加收益创办茅坪村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毛竹、油茶、养殖湖鸭、牛肉。完善相应基础设施。

兴国县枫边乡箬坑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箬坑村位于兴国县枫边乡南方位,与方太,城岗交界,属于十三五贫困村,全村总人口330户1380人,有劳动力人口700人。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6个、党员39名、流动党员2名,现有5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97户 396人,2014年脱贫15户76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6户28人,2016年脱贫13户63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户228人,贫困发生率16.52%。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33户、因残14户、缺劳力9户、缺资金10户、缺技术28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2户,新增7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公路分局,帮扶干部19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3人、乡干部5人,第一书记为王正浩、工作队长为童钥玮。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王正颐。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55公里,距离圩镇4公里,仍有1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2公里。五坵至大塘公路,该地方山高路远,耕地都是坑坑角角,最大一坵不到0.5亩,小的就只有一两个平方米,所以种田的收入相当低,交通闭塞导致种田成本高,农产品出售运费高,严重影响了该地方老表生产生活问题。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8.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8亩、山林面积120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山林面积 10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50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由于我村土壤属于花岗岩土质,保肥保水性能特差,土地浅薄,种植作物效益低;山上水土流失大,几乎没用经济林,只有杂草,农户家用要自售,加上山区片5个小组通信设施差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入户道基本是沙子路。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产业发展单一,扶持的贫困户支柱产业难以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一是养殖、种植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波动大。项目从投入到收益间隔长,给扶贫项目的选定带来困难。贫困户是脱贫的主力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但现在长期给钱给物、专靠政府救济的“大包大揽”式扶贫,滋生了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懒汉”等思想,出现了贫困户没钱就找政府、就向包扶干部要、“干部在干、贫困户在看”等不正常现象,完全把内因与外因关系颠倒了。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2条2000千米、改水50户、改

厕20户、改房3户;新建137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2个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10人,新建2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目前我村没有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有村级小学一所,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5个;教学点教师5名。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反正他们吃不完、用不完。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脱贫规划。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为主的特色农业。如现在正在抓紧发展的水稻制种、水产养殖、蛋鸡、肉牛、肉羊、肉兔养殖、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2.做实“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3.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结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由村“两委”牵头,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主要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领域,因地制宜创办产业基地、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结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完善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成后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村级集体通过资产入股、出租等方式获得一定收入。

(一)示范基地式。以产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土地等资源入股、返租倒包、务工、兜底分红等模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增收。

4.壮大村集体经济:

(1)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体联动”的原则,创新壮大村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力争在五年之内,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

(2)项目带动模式。一是招商引资带动型。村“两委”继续利用今后惠农政策

招商引资,创办现代化的种养殖企业,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让外商出资金和技术,进行管理、包市场,村里将通过租赁过来的土地或直接转租,或通过统一规划和布局后再转租给外商,同时,给其提供劳动力,使村民、村集体和外商三方受益。二是自营发展型。村集体通过整合资金,以村委会一班人投资入股,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盈利后按各占50%的入股比例分红,使村集体增加收益。

(3)利用国家光伏发电政策,确保我村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石印村位于兴国县枫边乡东南方位,与永丰县龙岗、兴国县良村镇 交界,属于十三五贫困村,全村总人口332户1400人,有劳动力人口720 人。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1个、党员20名、流动党员3名,现有5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98户340人,2014年脱贫10户33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13户53人,2016年脱贫14户59 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 户195人,贫困发生率29.5%。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20户、因残11户、缺劳力13户、缺资金16户、缺技术1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3户,新增1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林业局,帮扶干部10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人、乡干部1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 李发兴。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65公里,距离圩镇10公里,仍有山塘组未通公路,公路全长2公里。山塘组公路涉及山塘组农户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和出行困难,以及东街、西街、村内、江背四个村小组坐落在境内的二千余亩油茶、杉木林的采摘、采伐等困难。以导致山塘组以及周边四组群众贫困和脱贫困难。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 17469.3亩,耕地面积 651.3亩、山林面积16818亩,人均耕地面积0.47亩、山林面积12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40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地处边远山区,主要收入来自外出务工,因很少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较低,文化素质较差,外出找到的工作也是以粗、重、脏为主,且收入较低,导致外出务工农民在个人生病、工伤等方面要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还有困难。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本村山地、土质较贫瘠,经济林木少,基本上都是荒山,还有少部分的杉树、毛竹、油茶林,都因无集中连片及规划管理。耕地以坑田为主,分布散面积小,无作业道路,不能旱涝保收,野生动物损害严重,无法确保正常收益。村集体经济弱,无法建立有规模的村级支柱产业,有效的为农民规避风险,减轻农民的负担,稳定农民增收。

3.其它原因。农村主要以发展农业,依靠出售农产品来增加收入,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对本村农产品影响最大的要素是气候和土质。夏天气温高降雨量不足,农作物因经常断水而导致减产,有的甚至连自给都不足。冬天气温低,每年寒潮来的早,二季晚稻因此而产量极低。本村土质营养成分不均衡,农民曾尝试种植果树、烤烟,但是结果都不理想,果树果实小且水分少,果味和市场出售的相差甚远,种的烤烟叶小而薄不出产量。因而缺乏信心而终止。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我村没有具有规模的专业合作社,正在兴建的兴国县张祖昌家庭农场、兴国县邱逢斌种养专业合作社因资金不足还未建成,联结贫困户不多仍未产生联结帮扶经济效益。因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现已注册成立兴国县有佳种养专业合作社,因启动资金缺口大,已开工建设但进展缓慢。基地建成后在销售途径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销售途径狭小且不稳定,导致经济效益整体不高。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2条3千米、改水60户、改厕50户、改房6户;新建15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0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14人,新建1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0名学生因0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0个,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0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扶贫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确保2018年底整村脱贫销号和贫困群众全部越过贫困标准线,全面迈进小康社会,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1、工作目标

我村结合村情民情实际情况,做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集中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和辐射功能。做到“扶真贫”,通过综合采取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帮扶、基础设施帮扶、金融资金帮扶、合作社带动帮扶、保障帮扶等帮扶措施,确保到201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水平。确实让扶贫政策改变贫困户的贫困现状。

2、成立精准扶贫领导小组 组 长:李发兴 副组长:邓经文

成 员:欧阳官煜、欧阳榜浩、张继玉、杨根兰。

3、基本任务

对全村98户340人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通过“一户一策、一户一帮扶联

系人”等措施,重点对因灾因病等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有产业项目、经过扶持当年能脱贫的贫困对象进行帮扶,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进行产业转型,在2014年脱贫10户33人、201/5年脱贫13户53人、2016年脱贫1/4户59人、2017年脱贫14户52人、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致富。

4、帮扶措施

(1)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①油茶、毛竹产业:我村现有油茶林基地座落于东西两边,基地生态条件、生产条件良好,但油茶稀疏、茶树老龄、品种欠佳,导致产量不高。为实现各组林地相对连片集中规模化进行油茶低改,实现高效率管理,优化茶油质量等优势,乡村通过林业部门从外地购进优良品种下发到基地内的农户,对油茶林的垦复、补植。结合我村实际自然资源,坚持续“规模化、标准化、效能化”的思路,在全村推行毛竹林改造,重点发展现有规模低能毛竹林改造,加快毛竹发展的步伐。引导部分有条件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②劳务输出:积极联系当地企业或与周边县市企业加强联系,帮助贫困户均输出劳动力。

③养殖业帮扶:大力发展腊鸭养殖,建立帮扶措施,从技术上,资金上,政策扶持上给予帮助,真正让村民从养殖业走向致富路。

④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贫困户帮扶对象提供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2)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重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3)积极提供互助资金帮扶

创新扶贫模式,对重点贫困户的贫困人口给予资金信贷扶持,有效缓解贫困村、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农民,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大力推动合作社带动帮扶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争取一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通过示范带动,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5)有力确保保障帮扶

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做好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工作要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首先是由各村小组召开户主会会议,按上级文件要求,重新评定贫困人口。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

二是把扶持措施搞对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与帮扶工作的干部,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高质量服务。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从“两不愁”到“三保障”的跨越,撑起社会保障之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脱贫总目标的关键之举。筑牢社会保障之底,提高扶贫质量和水平,切实巩固扶贫、脱贫成果。

全村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面镜子认真细致地对照,逐户进行调查对贫困户因户施策,共输送临时、长期务工人员56人,发展种、养产业72户、社会保障兜底35户,能够稳定的基本食物来源和常用被服,实现村组通硬化,家家户户安全饮水;适龄未成年人均接受义务教育,没有因贫困辍学的现象;医疗方面达到家庭成员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全部由政府买单的医疗保障政策;住房方面达到房屋场地安全、结构安全,满足征程使用要求,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5平米。今年危房改造10户、易地迁居1户、入住敬老院1户、改水23户、改厕27户、改电25户。

实施精准扶贫,归根结底是为了让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能够尽快实现真脱贫,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期盼、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批评,坚持问题导向,自觉整改提高,进一步把工作做细做实。并且善于引导和帮助贫困户记账、算账,在前后比较中感受到干部帮扶带来的变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增强感恩之心、鱼水之情和奋进之志。

42(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积极争取上级扶持,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完善一套服务”,不断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本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坚持“宜农则农、宜果则果、长短结合、种养互补、三产融合”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产业,为贫困户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达到产业全覆盖贫困户,致力实现如期全面脱贫。

目前石印村成立有:兴国县张祖昌家庭农场产业基地位于石印村中龙组,基地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是一个绿色生态农业基地。由张祖昌任法人代表,在工商备案注册资金120万元。规划面积 2亩,总投资90万元,计划养牛50头、胡鸭1000羽,养猪200头。实现年产值66万元;成立兴国县邱逢斌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亩,总投资100万,主要从事养野鸡、鸭、兔等,一直由对接的贫困户人员在基地做事,一天65元工钱,另外在基地面积中,由贫困户流转了土地,每年都有流转费;正在建设的兴国县有佳种养专业合作社,在自己山场占地35亩,总投资130万,主要从事养牛、兔、香猪、蜜蜂等;明年计划发展油茶低改71户、种植杉树52户、发展养殖胡鸭35户,实现产业全覆盖。

基地通过领养、寄养、牧草回购、务工、入股分红、兜底等方式利益联结贫困户31户。

贫困户从合作社领养肉牛在家饲养,合作社统一提供牛犊、饲料、牧草、防疫、技术,价格按照成本核算。贫困户所领养肉牛必须统一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收购,合作社扣除成本后,所有收入归贫困户所得。

贫困户出资自购肉牛,寄养在合作社养殖基地,肉牛出栏后,基地退还成本,并分红2000元,寄养期间所有风险由基地承担,贫困户不负任何风险。

全面推进“党建+产业发展”工作理念,建立乡驻村领导联系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联系合作社、村第一书记联系联结贫困户工作机制。同时邀请一名农村种、养殖经验丰富的农技员作为农技专家,全程指导种、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增加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

1、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要发展村集体经济,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帮扶,特别是历史发展底子薄,更需要国家及上级党委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因此在财政资金、政府投入等各个方面应给予优惠,引导各部门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向村级流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形式。鼓励村级组织以兴办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开放

式经营,优化集体资源配臵。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村组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3、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深入实际搞好调研,制定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措施,对村级经济发展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要从政策上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帮扶力度。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门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来帮扶村级集体经济较薄弱的地方,鼓励和建立发展“名、优、稀、特”产品基地,提高农业效益。尤其要对那些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县直、乡镇各涉农部门要深入开展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对口帮扶活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帮助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集体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4、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提升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统一经营优势,加强民主管理,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活力。二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山林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结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发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张。努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探索发展途径。采取创办集体企业、建设商品基地、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扶贫开发带动等多种模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5、发展集体经济要结合各地实际发挥优势。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依法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商贸业、二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设蔬菜、畜牧等特色商品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三是要通过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办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股份合作制农场、生态畜牧养殖小区,采取野生资源采集地有偿利用等办法,合理开发利用林业、野生果品和野生菌类等特色产品。四是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不断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五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条件成熟的村开展旧村改造工作,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6、增加投入,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部门要结合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投入力度,区别不同情况,逐年适度增加建设项目和经费,不断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各项专项资金

直接支付到村,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监督使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封闭运行,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抵扣、截留、挪用,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和村工作正常运转。同时,加大对财政转移支付兑现工作的督查力度。同时,提高金融信贷服务水平。要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集体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臵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扎实有效的抓发展、抓创新,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

兴国县枫边乡西林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西林村位于兴国县枫边乡北部方位,与吉安交界,属于贫困村,全村总人口179户670人,有劳动力人口315人。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 2 个、党员25名、流动党员0名,现有3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48户184人,2014年脱贫3户14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6户28人,2016年脱贫7户32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户110人,贫困发生率16.4%。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4户、因残0户、缺劳力6户、缺资金6户、缺技术6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0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 国税局、乡政府,帮扶干部12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0人、乡干部2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邹升、杨青林。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58公里,距离圩镇7公里,仍有4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8公里。如 组村民出行存在困难。(请举出详细事例,300字以上)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98亩、山林面积11141亩,人均耕地面积0.74亩、山林面积16.6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0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由于我村地处高山,环境气候差,土地利用率低,种植作物效益低;山上水土流失大,几乎没用经济林,只有杂草,农户家用要自售,加上4个小组基础设施差,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入户道基本是沙子路。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产业发展单一,扶持的贫困户支柱产业难以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一是养殖、种植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波动大。项目从投入到收益间隔长,给扶贫项目的选定带来困难。贫困户是脱贫的主力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但现在长期给钱给物、专靠政府救济的“大包大揽”式扶贫,滋生了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懒汉”等思想,出现了贫困户没钱就找政府、就向包扶干部要、“干部在干、贫困户在看”等不正常现象,完全把内因与外因关系颠倒了。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4条8千米、改水20户、改厕20户、改房1户;新建8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7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2人,新建2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具体以各村情况为准)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没有村级小学,达到就学年龄的学生都由家属在中心小学附近租房陪读。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反正他们吃不完、用不完。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脱贫规划。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为主的特色农业。如蜜蜂养殖、水产养殖、蛋鸡、肉牛、肉羊、肉兔养殖、蔬菜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还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2.做实“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3.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结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由村“两委”牵头,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主要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领域,因地制宜创办产业基地、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结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完善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成后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村级集体通过资产入股、出租等方式获得一定收入。

示范基地式。以产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土地等资源入股、返租倒包、务工、兜底分红等模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增收。

4.壮大村集体经济:

(1)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体联动”的原则,创新壮大村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力争在五年之内,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

(1)项目带动模式。一是招商引资带动型。村“两委”继续利用今后惠农政策招商引资,创办现代化的种养殖企业,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让外商出资金和技术,进行管理、包市场,村里将通过租赁过来的土地或直接转租,或通过统一规划和布局后再转租给外商,同时,给其提供劳动力,使村民、村集体和外商三方受益。二

是自营发展型。村集体通过整合资金,以村委会一班人投资入股,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兴国县高兴镇水口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水口村位于兴国县高兴乡西部方位,与隆坪交界,属于十三五贫困村,全村总人口595户2730人,有劳动力人口1092人。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6个、党员50名、流动党员11名,现有6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109户434人,2014年脱贫1户6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7户35人,2016年脱贫23户102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户442人,贫困发生率18%。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42户、因残17户、缺劳力5户、缺资金5户、缺技术10户。在2017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20户,新增1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县委办和镇政府,帮扶干部16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1人、乡干部5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吴昌圣、曾福明。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曹洪敏。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21公里,距离圩镇8公里,仍有2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1.24公里。如石兴、高龙组村民出行存在困难。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1437.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8亩、山林面积24747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山林面积9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02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水口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大部分耕地为山旮旯里梯田,农耕工作量大,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农业效益不高。山林面积也疏于管理,任其自然生长,山林多生长杂木、杂草,可利用资源少。本村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由于稻田群山环抱,日照不充足,再加上山泉水灌溉,产量极低。

3.其它原因。水口村属于边远山区深度贫困村,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思想新鲜事物较慢,抗风险能力很弱。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2条1420千米、改水20户、改厕16户、改房15户;新建102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5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4人,新建13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0名学生因 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2个,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2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2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1)经济收入形式单一。本村无支柱性产业,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极少农户靠养鸡养鸭养牛等增加收入,但是农户启动资金缺口大,难以形成规模,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抵御风险能力差,更没有通畅的销路。(2)内生动力不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身,更多的是不想脱贫或有心无力。家庭生活没有目标规划,自身见识有限,外出就业打工没有优势,仅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习惯了“贫困”,存在严重“等要靠”思想。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水口村脱贫规划主要围绕贫困村退出指标进行编制。通过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坚决把村党组织建成战斗堡垒。按照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选好村“两委”班子。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回引力度,确保储备1至2名后备村干部。培育一批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推进村党组织“三会一课”严肃认真开展,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基本功。

1、产业帮扶

(1)发展养兔基地一个,养殖规模1000只以上,带动贫困户30户,实现户年均增收1500元。

(2)发展种猪基地一个,规模年出栏仔猪2万头,带动贫困户50户,实现户年均增收2000元。

(3)养牛产业,发展养牛贫困户20户,每户2头,实现户年均增收6000元。(4)养禽业,发展养鹅/鸭/鸡贫困户25户,每户年出栏100羽以上,实现户年均增收3000元。

(5)油茶产业,发展油茶低改贫困户48户,335亩,实现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产业带动贫困户173户885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

2、务工就业脱贫65户89人,其中油茶低改务工78人,村庄保洁员公益性岗位9人,护林员2人。

3、教育帮扶19户24人。

4、政策保障40户149人。

5、安居扶贫3户10人。

(二)全面提升本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增强本村经济发展后劲。

1、水利方面:全面完善好全村13个村小组的农田水利设施,新建水陂4座,水圳1500米。

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2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卫生服务

Fri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Shandong,261042,Chin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城市贫困人口剧增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以及他们赡养的人口,是近期出现的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1]。截至2000年年底,全国城镇贫困人口共计3 056万人,占城镇人口4.58亿人的4.67%[2]。城市贫困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城市贫困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探索

(2)平度市第五人民医院山东平度262800开展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的措施、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 医疗救助的概念

在我国,医疗救助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医疗救助主要是用于农村扶贫工作。最近几年,随着城市贫困化问题的逐渐突出,在某些地区又开始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目前,学界对医疗救助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保真[3]提出的医疗救助制度的概念:“政府通过提供财务、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群,或者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以维持其基本的能力,改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它既是医疗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陈信勇等[4]提出:可以将医疗救助定义为政府通过提供财政、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使贫困人群直接获得某些或全部基本的医疗健康服务,以改善贫困人群健康状况的一种运行机制。褚方亮等[5]也赞同陈信勇的观点。

2 医疗救助对象的界定

明确贫困的定义是合理界定救助对象的前提。如何界定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问题,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情对贫困有不同的界定。国际社会和国外学者大致从社会排斥的角度、从能力和收入的角度来界定贫困。一般来说,从收入的角度界定贫困更易于理解,更有操作性,也是国际上常常采用的方法,如世界银行以每人每日收入1美元作为贫困线,收入低于此限度者即为贫困人口。另外,应该注意贫困人口并非都是疾病患者,对于健康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是不予考虑的,因为,医疗救助不是生存救助(如最低生活保障),它针对的是疾病救治而不是生活维持[6]。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往往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的贫困人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优先救助群体”是一个难题[7]。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医疗救助对象主要包括下面5类:(1)民政部门给予定期定量救济的“三无”人员(即无法定抚养或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和其他特殊救济对象中的患病者;(2)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的无业患病者,或虽有社会医疗保险,但个人自负医疗费用仍很困难的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中,因自然灾害而致伤病的灾民;(3)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患病者;(4)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及孤老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中的患病者;(5)因患大病、重病,经各种救助帮困措施后,个人自负医疗费仍有困难,且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低收入家庭中的特困人员或未享受医疗保险的人员。

3 医疗救助的方式

医疗救助方式是实现救助的途径和措施,它是政府、社会单位在医疗救助中履行职责或发挥优势而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汇集,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医疗救助方式的多样性,大大增加了救助对象获得救助的可能性,体现了医疗救助的社会化,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我国目前医疗救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医疗费减免

医疗费减免是最常见的一种医疗救助形式。凡是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者,在公立医院看病,均可享受一定比例的价格减免,减免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和治疗费等,医疗服务的成本由公立医院和医疗救助资金分担。

3.2 医疗救助基金

医疗救助基金是政府为解决特困职工因负担医疗费过重,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实施的医疗救助,以减轻他们就医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

3.3 重大疾病医疗救助

对于一些重大疾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病种需要昂贵的治疗费用,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一定的经费组成重大疾病救助基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3.4 慈善救助基金

慈善救助基金包括社会或慈善组织为贫病人员组织开展的义诊、义捐和无偿义务医疗活动。

3.5 平民福利医院

平民福利医院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专门为贫困人口服务的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以低于服务成本的价格为贫困人群提供低费用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成本亏损通过医疗救助资金给予补偿。这种形式可以克服目前医疗机构因过度提供服务而导致高额医疗费用的弊端。

3.6 团体医疗互助组织

团体医疗互助组织是一些地方的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建立的医疗救助组织,经费来源于工会经费、个人缴费以及社会捐助等,当贫困职工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时,给予一定的资助。

3.7 国际无偿援助

如中英城市社区卫生与贫困救助项目(Urban Health and Poverty Project,UHPP)等,就是我国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个医疗救助项目,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

4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的特点

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综观我国各地的医疗救助做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4.1 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的多元化和救助方式的多样化

我国医疗救助资金主要以政府财政提供为主,同时,接受企业、慈善福利机构、民间组织、国际组织、个人的捐赠,并从福利彩票中提取部分资金,设立医疗救助基金,专款专用。

4.2 医疗救助的实施要以医疗机构为载体

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治疗水平及医疗价格高低等因素,直接影响医疗救助的效果。

4.3 医疗救助的低层次性与相对独立性

受政府财政能力的限制,我国目前医疗救助制度仅仅提供最基本、最急需的、低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独立性是指救助的对象、内容等是其他医疗保障制度难以覆盖的,是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4 医疗救助的可控性差[8]

医疗过程客观上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变数,鉴于病种、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本身体质等因素,对于一个贫病交加者救助到何种程度、救助时间长短以及费用标准,不可能预先制定可参照执行的标准,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能性的基本标准。因此,实施医疗救助的难度大、可控度低、结果不确定。

4.5 医疗救助一般采用事后救助方式

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时,先由本人垫付住院医疗费用,治疗结束后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申请医疗救助费用。

5 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5.1 救助对象界定缺乏动态性,不够灵活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或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较重的人员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而现实生活中,每位居民所处的境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按照这种标准进行界定,容易导致2种结果[9]:一是一些救助对象由于获得一些社会支持,其经济情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摆脱了困境,但他们依然享受着医疗救助待遇;另一种结果是一些居民原先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的条件,但因为一些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其家庭境况急剧恶化,他们急需接受救助却未能及时获得而陷入困境。这两种情况都违背了医疗救助的初衷。

5.2 医疗救助方式具有事后性,非常被动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一般实行事后救助。在这种救助方式下,对于非常贫穷的患者如果事前筹集不到足够的医药费,就不能及时就医治疗,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好时机,甚至有人一旦患病就放弃治疗,于是陷入了贫困—患病—贫困的恶性循环,对于这部分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医疗救助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我国医疗救助试点城市中,大连市[10]采取了事前救助方式,值得借鉴。

5.3 医疗救助资金短缺,救助范围小,救助能力低下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普遍紧张,尽管少数发达地区先后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但也具有覆盖面窄、救助能力差的缺陷。造成这一缺陷的原因有:(1)各级地方政府受财政条件限制,难以保证医疗救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2)城市贫困人群增多,贫困程度增大,贫困人口中多数人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他们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患病率高,故医疗救助需求总量不断增长。(3)在城市医疗服务逐步商业化以后,医院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11],也使医疗救助费用增大。(4)对优抚对象等特殊救助群体的医疗政策待遇不落实,加重了医疗救助这最后一道防线的压力。

5.4 医疗救助没有法律保障,救助程序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医疗救助现在仍然停留在政府行政管理层面上,医疗救助所依据的还是各种“条例”、“决定”、“通知”、“办法”等,没有一部明确而统一的法律[12],所以,我国医疗救助制度还是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程序可循的无序状态,许多工作依据部门规定或政策在运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救助调查、申请、救助实施、政府或社会监督等方面缺乏一套规范的程序,导致了社会救助的透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医疗救助实施的效果[13]。

6 开展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的建议

6.1 动态地界定医疗救助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有一部分人群脱离贫困,同时,由于各种意外突发事件,部分非贫困人群可能陷入贫困。因此,在确定救助对象时,应遵循动态原则,即医疗救助对象的确定不是一次性的,必须每隔一定的时间重新界定。

6.2 建立规范统一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医疗救助配套政策

我国实施的医疗救助体系的建设,基本是从地方开始的,尚缺乏系统、成熟的理论指导,处于探索阶段。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等《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暂定试点期间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困难地区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由国务院出台城市医疗救助方面的专门文件。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出台的具体城市医疗救助政策,其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将加快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市困难居民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可根据试点工作的反馈,修订医疗救助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14]。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是将医疗救助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具有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可操作性。国际经验也已经表明:为确保城市贫困医疗救助的长期稳定,必须制定有关贫困医疗救助的相关法律。

6.3 政府在医疗救助中应该负起责任,加强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管理

WHO在《组织法》中就明确提出:“政府对其人民的健康负有责任,只有通过提供适当的卫生保健的社会措施才能履行其职责”[15]。贫困公民在患病时应该获得医疗救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人道和人权的充分体现。医疗救助的本质是国家对贫困人群患病就医时给予的救济,是政府和社会对公民的一种公共责任,具有明显的社会救助性质,所以,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6.4 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尽管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资比例逐渐上升,但占总费用的比例却逐年减小,这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极不协调。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向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以有效地预防、治疗和控制各种疾病,起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作用[16]。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肩负着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六位一体”的任务,它能有效地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并能抑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防范性地控制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在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今后,政府应给予社区卫生服务以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将医疗救助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建立医疗救助与卫生服务为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17]。

6.5 在医疗救助体系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在医疗救助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的做法在文献中鲜有报道。在医疗救助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指的是政府在选择定点救助医疗机构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促进医疗单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从而可以实现医疗救助的质量与费用的平衡。

6.6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大力开展民间救助事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关心、资助贫困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力量,想要覆盖所有需要医疗救助的贫困群体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应该拓宽筹资渠道,运用社会力量,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实施“医疗帮困工程”,采取多渠道筹资[18]。

建立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改善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是一项暖人心的社会工程,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

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卓凤娟(1)王汝芬(1)褚方亮(1)

摘要目的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在分层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对6个典型试点城市共1 116名救助对象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影响医疗救助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自觉健康状况、两周患病情况、对医疗救助的知晓情况以及当地医疗救助政策是否方便其利用等。结论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政策,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贫困人群对医疗救助的利用,促进健康公平。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0;O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8X(2008)06-0004-03

*基金项目:中英城市社区卫生与贫困救助(Urban Health and Poverty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Project,UHPP)项目资助(NPMO 09)。成部分,也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1]。为了更准

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3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反贫困;政策建议

一、贵州省农村基本情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属于我国的高原山地区,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西部、高山、少数民族聚居区,贵州省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山地占87%,丘陵占10%,平地只占3%,目前,贵州省有48个国家级贫困县,有8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居住在山区。贵州省农村的基本情况是自然条件较差,农村人口多,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比较大。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省乡村人口总数为2299.87万人,占总人数的66.19%。贵州省的农村家庭贫困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从2003年至2010年,贵州省GDP的数值占全国比重一直都在1.1%,在各省份中排名第26位。2012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753元,在全国排名第30位,和甘肃、青海两个地方垫底。

由上面数据不难看出,贵州省农村贫困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这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贵州省的省情所造成的,贵州省现在的主导产业还是会依赖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而在农村地区,很难发展此类工业,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得不到很好地保障,农村居民只能依靠种植、农耕获得微薄的收入。②贵州省农村基础交通设施的薄弱,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由于特殊的山地丘陵居多地质地貌因素,且农村居民村落分布不均,处于位置偏远的山区,因此商品交易成本较大,且不利于流通,也不利于政府与社会的反贫困工作。③贵州省农村教育状况令人堪忧。教育是强国之本,是创新致富的首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在贵州省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还没有很好的实行,农村人口还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贵州省实现小康社会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1)贵州省贫困村分布情况

从地势上来看, 贵州省可以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4种类型, 其中92. 5% 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贫困人口则主要分布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乌蒙山和武陵山等。按照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 整个贵州省的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从行政区域来看, 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 大致以贵阳市的中心城区向外呈层级扩散现象。贵州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50个, 其中36个为民族自治贫困县, 36个中有27个集中分布在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另外9个则分布在铜仁、遵义、安顺、毕节等地区。下面是贵州省不同地区的贫困村个数:

由上表可以看出:,贵州省的贫困村总数为3800个,其中毕节市与黔东南州两个地区的贫困村个数最多,所占比例为19%,其次是铜仁市、遵义市和黔南州,所占比例分别为12%,12%,11%。因贵阳属于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上会享受到更多的支持,所以贫困村个数最少的为贵阳市,仅有149个,所占比例为4%,且在近年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从总体来看,因贵州省各个地区贫困村的分布比较不均衡,受制于地理位置与地形环境的影响,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贫困现状差异巨大,贫困村最多的毕节市727个最少的贵阳市149个贫困村,相差578个,这也就造成了在贵州省的另一个发展难题,贫富差距巨大,且存在愈演愈烈的景象。

(2)贫困标准

农村贫困标准有两条,一条是低收入贫困标准,另一条是绝对贫困标准。前一个标准是温饱标准,而后面一条是应该称为是生存标准或者极端贫困标准,这两条标准代表了特定的生活水平。

根据2011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统计,如果以低收入作为标准测量,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9422万人下降到2010年2688万人,共减少673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7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减少了7.4个百分点。如果是以绝对贫困作为标准测量,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3209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1004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08年的1%。无论是从低收入的标准测量,还是从绝对贫困标准的测量,贫困人口的数量有大幅度的减少。

三、政策建议

(1)控制人口规模,发展事业教育

人口规模的扩大首先会增大贫困人口数的基数,贵州省政府应该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并引进高素质人才投入到乡村教育发展中去,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人口的整体水平素质。如改善教学设施,引进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进修,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发展乡村旅游业

贵州省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可以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民俗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事业,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与介绍,吸引一些外来游客,促进增加旅游收入,提高当地居民人均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

(3)转移贫困地区人口

对于自然条件极差,扶贫的成本过高的地区,可以采取转移贫困地区人口的措施,鼓励劳动人口外出打工,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村人口的劳动就业,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形成以点带面的帮扶措施,加强城镇化建设,提高贫困村落的城镇化率,通过中央省委对扶贫开发力度的高度重视努力打造新城镇。(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肖小华,朱元兰.贵州省农村贫困分布情况及反贫困政策研究[J].神州,2013,(4)

[2]李治邦,王启江.贵州贫困山区发展与“毕节模式”[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2011

[3]钱津.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J].领导之友,2002,(3).

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4

土桥村千村贫困人口移民搬迁项目简介 土桥村位于丰北河乡西北部,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下辖3个居民组,88户,323人。

该项目为国家千村贫困人口扶贫移民搬迁项目。该项目占地12亩,修建房屋40套120间,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共搬迁40户200口人。该项目建设年限为2009年到2011年5月完工。工程总投资360万元,国投76万元,群众自筹284万元。其中建房总投资320万元,国投76万元、群众自筹244万元。项目位于土桥村一组和二组之间。项目建设共打后护坡坝480米,高2.5米;下水道1000米;新硬化道场1440平方米。截止2010年总投资280万元,已完成主体建设和21户的整体建设。2011年投资80万元,建设19户的整体装修,绿化、护坡、硬化工程。

该项目共搬迁本村条件较差的3个村民小组贫困户40户200人,该项目建成后,使土桥村公路沿线总户数达到60户,占全村总户数88的70%,为下一步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基础。

贫困生家庭贫困情况调查汇报 篇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毕业季,政府继续推行了给予贫困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5000元这一深得民心的政策。这一政策从前几年的社会反响来看,无疑非常成功的,许许多多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学子在这一笔宝贵的援助金下圆了自己大学梦,去了更加广阔的天空放飞自己的梦想。为了像往年一样将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安排人员进行实施。

首先,学校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各班班主任通知的方法,将这一政策传达给了每一个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并让他们充分的了解申请这一补助所需要满足的条件。然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向学校递交了“政府资助金申请表”,并对他们在表中提到的一些特殊情况给予了证件说明。截止到7月28日为止,学校共收到申请表280份。对照申请理由的十个方面,经过认真的审核和比较,从中初步选出了150位更加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考核。(此次上级部门给我校的政府贫困资助金的名额为100人)

接着,学校组织人员成立调查组。对接下来的150个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考核。

从7月29日至8月8日,我们调查组一行4人,通过挨家挨户的调查,已经将这些学生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为了将5000元政府资助金用到该用的地方,帮到该帮助的人。我

们调查组在10天的时间里走便了全县的11个乡镇,68个村(居委会),111个村小组。此次调查中我们依然采取看、听、访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即到学生家中实地考察其家中房屋和硬件设施的情况;听学生本人和其家长的描述;走访当地的村民和村干部了解情况。这样我们就能对这个家庭的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通过以上手段的调查,我们得到了许多贫困家庭的信息,可以将造成这些贫困家庭分为以下几类:

一、单亲家庭缺乏经济来源

一个家庭里不管是父母中的任何一个遭遇不幸,那么对于这个家庭造成的困难将是无法想象的。

旴江镇的黄钧同学,父母离异,从小跟随母亲,但母亲却在2009年因癌症去世,黄钧只好跟着年迈的外公外婆生活,3口人仅仅只是靠微薄的低保维持生计,家境相当困难。

驿前镇的赖梦同学,其父亲在两年前在干农活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姐弟两个人读书仅靠母亲一人在家种田苦苦支撑,生活苦不堪言,家中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或者电器,一贫如洗。

赤水镇的赖必鲜同学,其父亲两年前因车祸去世,家中两姐妹读书,母亲因病不能干重活,姐妹两人的读书费用和家里的生活费用基本由哥哥一人在家种田承担,家境贫苦。

甘竹的陈印文同学,其父亲在2004年因尿毒症去世,当时花费了医疗费用10万余元,至今尚欠几万元的债务。还有个姐姐在南昌大

学读大三,姐弟两都要上大学使这个原本就相当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家里的房屋还是爷爷辈是做的老房子,相当破旧。

属于上述情况的还有驿前的吴祖伟、赖童、冯涛;赤水的黄辉;千善的段先富;头陂的刘媛、李玲慧;甘竹的李国盛、罗江;旴江镇的王泽群、谢昌俊、谢克玄、廖彩虹、谢广诚、闵阳等。

二、父母有一方因病或残疾导致丧失劳动能力

驿前镇的陈琛同学,其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根本不能做事,他还有个弟弟在读技校,一个年迈的奶奶需要照顾。一家五口人仅仅依靠父亲一个人在外打工来维持生计,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具。

赤水镇的李露同学,父母离异跟她和姐姐随父亲,父亲有癫痫病,只能在家干一些轻活,家里收入相当的可怜。

杨溪的谢江文同学,家中五口人,父母和两个姐姐,母亲因为左脚有残疾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大姐在外打工仅仅只能保证自给自足,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父亲在家种田。家里还是住很早以前的老房子,破败不堪。

类似情况的还有塘坊的李果;尖峰的高上荣;水南的谢林龙;千善的陈先圣;旴江的邱世平、刘忠松、刘卿香、余宗万等。

三、父母双双下岗或单方下岗无固定职业,导致经济困难。旴江镇的何盈兴同学,父母在很多年以前双双从塑料场下岗至今没有固定的职业,一家六口人(爷爷、奶奶、父母、姐姐、本人),完全依靠母亲和父亲打一些零工维持。房屋破旧,非常贫困。

同样情况的还有旴江镇的余夏辉、王泽群、熊文婷等。

四、家中读书的子女多,父母无力负担。

甘竹的吴敏家有八口人,爷爷奶奶、父母、还有四姐妹。大姐在河南大学读大三,二姐在宜春学院读大二,妹妹下学期再一中读高三,再加上自己今年上大学。家中一共有四个人在上学,高昂的学费让务农为生的吴敏父母苦不堪言,每年赚的钱根本不够支持如此多的人继续读书。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同样情况的还有甘竹的官岚、许旋;旴江镇的余仙平;尖峰的曾艳玲等。

五、家中由于特殊原因还要照顾其他的亲戚,导致家中开销增大照成经济困难

头陂的符健同学,父母在外打工,姐姐在乡镇中学教书,家中有个年迈的奶奶,本来家里经济不会非常困难,但由于有个患有精神病的叔叔常年在符健在住,要照顾其叔叔的吃饭和药物。使得家里开销增多了许多,并且奶奶身体常年不好要吃药,家里情况很是拮据。

同样情况的还有驿前的赖伟平; 尖峰的揭群雄等。

六、由于遭遇水灾导致经济受损

今年由于本地雨水多导致农村许多家庭,受灾严重。尖峰的李凯家,今年水灾导致莲田比往年比减产至少一半。损失达上万元直接影响了李凯上学的学费问题。

水南的段勇家,今年遭遇水灾,水冲进了加了达到了40多厘

米高,把家里刚买了的价值1w多元用来烤烟的煤给毁了,并且

家中电器也有受损,莲田也损失严重。家境一度陷入危机。同样因为水灾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还有尖峰的揭群雄;赤水的吴志强;旴江镇的邓伟康等。

七、父母赚钱能力较差,家中又同时又几个小孩读书,入不敷出。家住驿前的吴芬芬家,目前还住这以前的土胚房,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酸,一家四口,吴芬芬还有个妹妹就读技校,父母在家务农收入相当有限。无力支持两个女儿读书。

头陂的李静家,父母在家务农,爷爷奶奶由父亲的两兄弟共同抚养。还有个哥哥在读大三,家中虽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但家中确实贫困,住的房子破烂不堪。

同样情况的家庭还有赤水的黄辉;杨溪的王秋梅;塘坊的谢帮敏;尖峰的李勇;水南的黄先燕;旴江镇的余文、陈飞等。从上面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提交申请的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家境是非常需要这笔援助的,但在我们调查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家住旴江镇的官巧媛家,明明自己家已经在老房子前面做了一栋挺好的房子,却带我们去她家的老房子调查,后来经过对她家邻居的走访我们得知了这一情况,后又经过调查发现,其家境还算不错不能达到给予名额的标准。还有就是许多的家庭目前有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不管怎么样我家一定是最苦的,又或者说是我家有低保这个名额一定要给我们。如果碰到以上情况,我们都是耐心的跟他们解释,告诉他们一些我们经过调

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6

王满方(0911403025)

摘 要:通过对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了当前城镇贫困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分析了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利弊,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这一主要发展趋势不协调的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不断增加,城市贫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尽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城镇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 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2001年达到281万人,2003年达到402万人,2007年已达到2053.6万人。近几年国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06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

1.2 特点

分析2010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010年东南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

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2010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东南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东南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10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城镇居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优越性借以解决当前城镇贫困问题。但是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

题,必须加以重视,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过窄、低保制度的管理问题、低保标准不够合理、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调查结果,虽然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有更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具体建议如下: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7

关键词:精准资助,政策,过程,态度

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以下简称“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精准资助。所谓“精准资助”是要让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最高、最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得到资助。精准资助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有利于促进学生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办好职业院校,有利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因此,“精准资助”应该成为判断资助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

从2013年到2015年,我们围绕如何做到精准资助,连续三年对某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000份,回收1714份。调查问卷设计按照政策性、关切性、务实性原则,共设计了20个问题。政策性,即资助工作各环节国家政策重点强调的问题;关切性,即资助工作中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务实性,即资助工作中各环节操作层面的问题。为使调查更具有客观性,防止弄虚作假,调查问卷中特别申明,调查结果不作为工作考核的依据。在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还对有些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这些调研数据的分析对如何做好职业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问卷调查数据的简要分析

1、关于资助政策的宣传

资助工作只有在国家及学校相关政策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歪路。因此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既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对资助政策是了解或比较了解的,约占75%,知道不多的只占25%。在专题的调研中,发现对资助政策不够了解的学生中,大多数同学家境较好,认为资助工作与己无关。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获取资助政策的渠道方式的调查表明,虽然早已进入网络时代,但学生获取资助政策信息的主渠道仍是学校宣传及班主任的传达,占72%,说明了班主任及相关学工人员对资助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尤为重要。

2、关于资助的“三公”原则

从调查中发现,国家政策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三原则得到了调查者普遍认同。但对三原则中哪个原则更为重要的看法存在分歧,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分别是“公开”的占32%,“公平”的占19.2%,“公正”的占28.4%,认为三者不可分,同等重要的占20.4%。同时,对资助工作中有些具体做法是否符合“三公”原则也存在着较大分歧:如认为在助学金评比过程中,公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符合“三公”原则的占57%,认为不符合,属于学生隐私,伤害学生自尊的占43%。专题调查中进一步表明,被调查者中,没有申请资助者大多赞成前者,已申请资助者大多赞成后者。

3、关于资助程序

国家相关部门为了做好资助工作,对资助程序作了较严格的规定,各职业院校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还增加了一些实施细则。但从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此认可度并不高,其中,有51%的认为资助程序不够合理,过于复杂;只有39%的认为资助程序是科学合理的,其余的表示不清楚。特别是已获得资助者中有人认为,从生源地行政部门出具证明、提出个人申请、填表、公开评比、相关调查、审批情况公示、直到资金到账入卡,前后两到三个月,耗时耗力。如何在保证“三公”原则的基础之上,简化资助程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关于资助标准的确定

国家及学校确定资助标准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在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二是财政实力的大小,即能拿出多少资金用于资助。从问卷统计看,被调查者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首先,在资助比例上认为合适和偏高的占39%,认为偏低的占48%,回答不清楚的占13%;其次,在资助金额的数量标准上,认为合适与偏高的占61%,认为偏低的占29%,其余为不清楚。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多数得到资助的被调查者认为资助比例合适但数额标准偏低,而多数没有得到资助的被调查者认为资助比例偏低且数额标准偏高。

5、关于资助方式的选择

目前,国家和学校提供的资助方式主要有:直接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低息或无息贷款、生活补助、勤工俭学等。被调查者中最认可的是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占37.4%;其次依次是直接发放助学金,占30%;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占20.2%;发放生活补贴,占7%;直接减免学费,占5.4%。从中可以看出,直接无偿的资助方式认可度在降低,这被认为是高职院校学生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意识在增强,依赖意识在降低的一种表现。

6、关于申请或不申请资助的原因

在被调查对象中,已经申请资助者其原因构成为:确因家庭困难的占74.3%,由于攀比或“搭便车”心理的占25.7%。这说明资助申请者中有部分人不能达到资助标准,不应享受资助。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应认真把好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尽量减少由于攀比或“搭便车”心理而申请资助或得到资助的情况的发生。而在没有申请资助者中,其构成原因为:主动把资助机会让给他人而不申请的占65%,其中包括家境较好的同学,也包括家境不太好的同学;认为评上机会不大,不愿露穷或碍于面子被动放弃资助申请的占35%。进一步调查分析证明,在被动放弃资助申请者中,如果类似自己家境的同学获得了资助,容易产生不公平感。这种情况的存在,对资助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动员应该得到资助的同学不要轻易放弃获得资助的机会;另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做好被动放弃资助申请同学的思想工作。

7、关于资助对象确定之后的后续工作

资助名单确定公示后,不等于资助工作的结束,正是各种矛盾、问题产生和暴露之时,也是资助工作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此阶段有三种人的情绪应值得关注:一是已申请资助但没有获得资助或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申请者的情绪反应。在被调查者中,这部份人的情绪会发生较大波动,其中,感到沮丧、郁闷的占50%,感到遗憾的占31%,不太在意的只占19%。因此,要注意对前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二是认为资助不合理者的情绪反应。在被调查者中对资助工作有意见会导致诸如投诉之类行为的人超过85%,而不作任何反应的不到15%,说明此阶段应特别注意广开渠道,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对明显不合理的情况要采取措施改善和纠偏。三是已获得资助者的情绪反应。应教育其不要喜形于色、趾高气扬,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8、关于资助工作的评价

对资助工作的评价,既要看资助工作过程是否符合“三公”原则,更要看资助结果是否被广泛接受,具体标准应是获得资助者在班级里其家庭贫困程度相对较高。从本案来看,获得资助的原因中,申请材料做得好和家庭确实困难分别占10%和43.4%,但有高达46.6%的被调查者认为上述原因都存在。仅从这一数据,并不能准确判断该校资助工作质量的好坏。这要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在材料真实完整的基础上,申请材料的优劣与家庭是否困难二者具有较大的正相关的关系。当然不能排除存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申请材料造假而获得资助资格的情况,反之亦然,即也会存在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而由于申请材料不合格而失去资助资格的情况。其次,从资助的效果上看,获得资助者中奢侈消费现象比较少见。调查表明,认为没有和只是个别现象的超过64%,只是听说或看到有的只占不到36%。最后,从满意度测评来看,被调查对象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也超过68%,不满意率小于32%。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该校的资助工作总体上应该肯定,但仍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二、研究结论

上述调查及分析结果的启示是,做好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现精准资助,必须遵从以下三个基本要领。

一是政策,即全方位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国家及学校的资助政策是资助工作的指南,资助工作是一个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资助工作其实就是认真宣传,具体落实和完善国家资助政策的过程。事实证明,只要是认真落实了国家资助政策,即便有些学生没有获得资助也会表示理解和接受,从而消除或减少不满情绪。

二是过程,即全过程严格把关。资助工作不仅政策性强,且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敏感程度高。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问题、出现矛盾,因此每一环节都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只有对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把关,才能做到精准资助,让学生满意。

三是态度,参与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以关爱贫困学生的态度,全身心投入资助工作。因为做好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更能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更多地体现社会公正、教育公平。因此,参与资助工作的同志必须具有大爱的精神。

由此可见,全方位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全过程严格把关、全身心关爱贫困学生的工作态度是职业院校做好资助工作,实现精准资助的三个基本要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EB/OL].http://www.xszz.cee.edu.cn/zizhuzhengce/zonghezhengce/2012-09-02/1225.html.

[2]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本专科学生)[EB/OL].http://www.chsi.com.cn/gjzxdk/news/201308/20130805/448132127.html;jsessionid=FDF737255851ED636F0BCA4920DC5CBB.

[3]岑道权: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

[4]董国强:新阶段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5]杨清荧: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改进路径研究[J].企业文化,2015(3).

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8

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是新阶段致贫的重要因素

与30年前因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导致贫困不同的是,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是贫困产生、积累和代际传递的重要根源。

以基本医疗为例,2003年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发现,疾病是农村居民致贫的首要因素,大约三分之一农村贫困人口都是因病致贫;而199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发现,疾病还只是致贫的第三位因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披露,全国每年大约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中西部地区的状况更为严重。2006年,笔者在西部调研时了解到,西部70%~80%的新增贫困人口都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再以教育为例,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负担已经成为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已经成为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因此,政府教育支出对减少贫困具有重大作用。有研究发现,每一万元的教育投入可以使12个人脱贫,在西部地区的效果更加明显,可以使19个人脱贫。

当下的反贫更要重视公共服务供给

新阶段的反贫困,不仅要重视名义收入状况,更要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以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的模式取得了成功。中国的经验主要是:第一,经济增长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第二,经济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使财政性公共服务支出总额成倍增长,这对反贫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经济增长带来绝大多数家庭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

进入新阶段,要客观地看到,以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的效果趋于递减。数据表明,1978~1990年,中国GDP每增长—个百分点,可以减少贫困人口1320万,到了1991~2000年,这一数值下降到380万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则进一步下降到100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目前新增贫困的突出矛盾不仅是收入低下问题,更多地与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直接相关。例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与城市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少了近3年,这是农村贫困发生率比城市高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笔者在青海一个县调研时了解到,当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年。

其次,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趋弱,使反贫困的效果受到影响。在就业仍然是人们获得收入主要手段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中就业弹性的下降,使经济增长的反贫困效果逐年递减。

最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使城乡、区域差距和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反贫困的效果。发展不均衡使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具有明显差距。与此同时,通过再分配反贫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均等化

30年来,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成为反贫困的焦点。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有差别,但制度应当统一。未来5~10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按照“完善体系、对接制度、提高水平、重点支持”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第一步,完善体系,尽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1~2年内建立起来。

第二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这是最重要的一步。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

第三步,逐步提高水平。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对接和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

保障贫困群体的发展权益

新阶段反贫困的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权益。这些权益集中体现在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上,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直接相关。

例如,在教育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司的调查,在劳动力素质上,贫困和低收人人口中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5年和6.8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年和1.2年,文盲率分别为16.8%和1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9个和7.6个百分点。受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制约了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使他们难以把握发展机遇。

再例如,在医疗卫生方面,有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居民的两周患病率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1.6倍,两周患病天数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2.10倍,因病休工天数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1.74倍。农村贫困地区特困家庭的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天数、两周休工天数和两周卧床天数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因此,从现实情况看,为城乡困难群体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可以保障他们的发展权益和发展机会,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其贫困程度,提高可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走出贫困状态。

重点是保障农民工发展权益

当前中国城乡、区域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民工问题上。由于制度安排的缺乏,广大农民工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如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劳动收益长期偏低、基本社会保障欠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等。这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处于低收入贫困状态,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例如,有分析表明,2006年农民工享受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只有城镇居民的25.1%,差距悬殊。

再以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为例,现行体制抬高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35.95%的农民工认为,他们的子女在城里就学所遭遇的最大困难是学费高;27.62%的农民工认为,他们的子女在城里就学所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城市户口,还有16.15%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学校受歧视等。在教育机会方面的不平等有可能在农民工群体中产生代际贫困。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保障农民工发展权益,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已成为反贫困的重点问题之一。

新阶段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既涉及地区协调,又涉及城乡对接。这就需要中央政府统一政策,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总的来说,农民工在流入地创造财富,成为流入地政府的纳税人,理应享受到当地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例如,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实施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救助制度时,应当采取多种办法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救助的范围。

能有效扩大内需

中国绝对贫困人口中,60%以上在农村,如果以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会更多。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反贫困,不仅能够明显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预期,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而且可以明显拉动投资。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应当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重大作用。初步测算,未来12年,将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每年提高1~1.4%,平均每年投入5千亿~6千亿,总计投入财政资金6.42万亿,到2020年就可以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从刺激消费和保持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客观要求出发,应当逐步把扩大内需的投资重点转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地推进反贫困进程。

上一篇:android开发案例教程下一篇:《全员生发智慧系统》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