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精选8篇)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2.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知识链接】
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和它所对角的的相等,即==.
复习2:在△ABC中,已知c10,A=45,C=30,解此三角形.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学习过程】 ※ 探究新知
问题:在ABC中,AB、BC、CA的长分别为c、a、b. ∵AC,∴ACAC
同理可得:a2b2c22bccosA,c2a2b22abcos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等于其他两边的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的积的两倍.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
2,. cosA2bc
[理解定理]
(1)若C=90,则cosC,这时c2
a2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试试:
(1)△ABC
中,a,c2,B150,求b.
(2)△ABC中,a
2,b,c1,求A.
※ 典型例题
例1.在△ABC
中,已知a
bB45,求A,C和c.
变式:在△ABC中,若AB,AC=5,且cosC=9
10,则BC=________.
例2.在△ABC中,已知三边长a3,b
4,c,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变式:在ABC中,若a2b2c2bc,求角A.
【学习反思】
※ 学习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 知识拓展
在△ABC中,若a2b2c2,则角C是直角;
若a2b2c2,则角C是钝角;
222).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已知a
c=2,B=150°,则边b的长为().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A.60B.75C.120D.150
3.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取值范围是().A
x
<x<
5C. 2<x
D
<x<5 4.在△ABC中,|AB|=3,|AC|=2,AB与AC的夹角为60°,则|AB-AC|=________. 5.在△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
b2a2c2ab,则∠C等于.
1.在△ABC中,已知a=7,b=8,cosC=13
14,求最大角的余弦值.
一、怎样整合导学案
导学案本质上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备课后根据学生认知给出的新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方案。为了博采众长, 导学案通常由科目组成员共同研究设定, 这样便于吸取每位数学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特长, 更能抓住学生的认知心理。具体操作中, 第一要明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 然后细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应的时间设定, 然后教师再具体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 及对应的分析和启发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让导学案真正实现导学价值。第二要注重基础知识。我们可以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给出的概念和案例掌握基本概念。第三要完成初步练习。导学案要在预习环节设定对应的基础性练习,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初步完成知识迁移。最后要引导学后反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和反思一定要结合起来, 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根据导学案设置的反思问题进行反思, 才能从整体上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 并能及时完成易错易混等方面自我总结, 有效完善课堂认知。
二、学案如何导学
学案导学环节是实现学案价值提高学生认知速率的核心环节,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从认知时间分配上选取课前预习与课堂导学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 课前预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认知的过程是对新事物有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然我们不能在课堂上一蹴而就, 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这样才能达到“预则立”的学习效果。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高效预习的探照灯, 它可以有效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重点问题, 并能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地初步探索, 完成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对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圈点, 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这里就拿高一阶段看似比较简单的集合教学为例。如果没有导学案, 许多同学可能一看这节内容比较简单,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导学案问题引导就会让他们发现细节:①集合的性质是什么?②例析下面几个选项哪个是集合:A:花草树木 (该选项考查大家对集合确定性的理解) ;B:{9、5、5、6、8} (让学生意识到集合的互异性) ;C:集合{甲、乙}与集合{乙, 甲}是一个集合吗? (强化对集合无序性的认知) 。如果没有学案引导学生可能在阅读中不会发现知识细节, 而通过学案启发学生就能深入思考, 全面掌握和理解集合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二) 课堂导学
有了学生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堂教学就能腾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导学。具体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登台完成导学练习来掌握他们对预习环节的掌握情况, 只有抓住学生的导学反馈, 我们才能及时调整课堂导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学习。
这里拿以映射和二次函数的学习为例。函数到高中阶段切入到以映射的思想和角度进行深入理解:函数就是由定义域集合A到值域集合B上的映射。针对概念来说同学们的理解肯定比较笼统,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导学:
①基础题:如果有f (x) =4x2+5x+6, 请求f (x+1)
这道题体现的是最基本的映射概念, 我们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展示:f (x+1) =4 (x+1) 2+5 (x+1) +6=4x2+3x+15。然后让他们根据映射的概念分析:根据映射的定义f (x+1) 就是定义域 (x+1) 到值域集合f (x+1) 上的映射, 那么参照给出的f (x) 的映射法则我们就可以直接将x+1带入到4x2+5x+6得出正确结论。同学完成这样的演练和解说, 说明他根据导学案进行了预习和自主探索, 掌握了基本的映射思想。
②拔高题:反过来加入f (x+1) =x2-4x+7, 怎么求f (x)
这其实就是在映射的基础上拐了一弯, 需要进行逆思维思考, 我们可以选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来完成:
先看第一位同学的解法:f (x+1) =x2-4x+7= (x+1) 2-6 (x+1) +12, 他是通过将代数式转化成能体现f (x+1) 映射法则的方式进行替换来取得结果f (x) =x2-6x+12。这是最直接的方法, 但是相对来说配方过程步骤繁琐。但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吗?谁还有简便方法?在我的鼓励下第二位同学这样解答:设x+1=a, 那么x=a-1这样的话就有:f (a-1) = (a-1) 2-4 (a-1) +7=a2-6a+12所以, f (x) =x2-6x+12。这样结合代数的思想进行逆向思维有效化简了问题, 值得大家深入学习和玩味。
通过上面的课前预习和课堂重点探索的学案引导, 我们可以发现, 导学案在课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发现知识细节, 掌握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在课堂上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及时调整, 有针对性地启发大家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 最终通过重难点问题的探索与讨论, 有效拓展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 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 课堂教学本来就是有限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识探索过程。学生认知新事物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这样才能及时弥补学生的认知漏洞, 提高课堂学习速率。
摘要:导学案是课前编写好的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该模式可以有效利用时间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据通过预习掌握基础知识, 发现重难点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便于针对性地学习。本文结合高中数学课堂实践对怎样巧设导学案引导学生提高课堂认知速率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前预习,课堂导学
参考文献
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此乃教育之幸事。早些有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模式,模式是好的,但有待于完善。其后有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都以导学案贯穿课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于是都去学了,并实施于课堂已一年多了,但课堂效率总不理想。感觉导学案作用不大,学了后总抓不牢,落不实。今有幸与同仁们枣庄八中学习,亲睹其课堂教学,感受颇深,归纳为八个字“踏实、真实、朴实、高效”。同样以导学案为抓手,为什么枣庄八中抓得这么好呢?仔细想想,关键问题是导学案。那么如何切实抓好导学案工作呢?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
一、“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是根本
导学案与教学案不同,它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传统的教辅资料,但又不能脱离教材。它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案的编写不仅要根据学科特点,而且要根据课型特点,但格式必须统一。“导学案”的编写是由集体分工协作完成的。编写过程就是控制编写质量的过程。开学前,备课组成员就讨论出一学期的进度,安排调整好教材,并把具体教学内容细化到每一节课。结合枣庄八中的经验,一份合格的导学案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供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提供学生检测学习效果和自我评价的材料。综观备课组已编写的导学案,基本上都达到这些要求。
二、“导学案”的课堂使用是关键
“导学案”有学习目标、课前准备、新课导学、典型例题、总结提升、学习评价、课后作业七部分。导学案一般是开学前已经编写好,开学时和课本一起发放给学生。具体使用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学习目标和课前准备这两部分,而新课导学、典型例题、总结提升、学习评价则是在当堂课上完成的。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⑤“解三角形”一章的“正弦定理”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1)学习目标。这一栏明确了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本课要求学生(一)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二)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三)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让学生体验建模思想。
(2)课前准备。这一栏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对教材整体感知,圈划出知识点,对这一课的简单练习试做。本课要求学生预习书本第2页“正弦定理”一节,思考 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试做第4页上的练习1。通过课前准备达到作好知识铺垫与衔接,激发学习兴趣,明确预习目标的效果。
(3)新课导学。这一栏是学案的重点,是“重中之重”。 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建立模型,从而获得新知。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成果??——正弦定理。
(教师在这里故布疑阵,果然不少学生提出质询;这个结论只适合用于只适用直角三角形,对任意三角形,还没有获得证明呢!而这正是教师的预期。学生动手,给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时的证明,在证明过程中又都转化回归到直角三角形。图2展示的数学科研最典型的方法和数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精粹顺应而出)
教师:请用自然语言描述出正弦定理的内容:(略)。
上述导学案不是照抄课本,但又处处源于课本,恰当地处理了导学案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4)典型例题。这一栏是对新课导学的巩固。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分析,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及时解答;同时教师随时注意学生解题情况,及时反馈。针对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地方要详细讲解。
在完成例2后,对两道例题进行归类小结: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①已知两角和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通过小结,培养学生归类的能力。
(5)总结提升。这一栏是包括学习小结和知识拓展。
(6)学习评价。这一栏是首先是学生对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的自我评价,然后是5分钟(5道小题)的当堂检测。本课当堂检测练习就是针对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出的5道题进行巩固性练习,并当堂批阅,通过检测达到巩固消化已学知识,加强教学反思,做到“堂堂清”。
(7)课后作业这一栏留到课后完成,于晚修时收齐,教师在批改作业的同时还可以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情况,第二天课堂上还可以及时反馈情况。
“导学案”是全年级统一的,但由于每个班级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包括艺术班、体育班、普通班,且每个班的学生的层次又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导学案”。
三、“导学案”的使用效果是原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自实施“导学案”教学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劲更大,以前是教师逼着学,现在是学生自己要学。实施“导学案”教学首先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了学生中存在的对数学厌学的问题。其次,导学案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再次,导学案的内容具有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内容,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也加强了,也主动请教老师了。无论是平时测试还是学校组织的月考、中段考,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比以前更足了。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出现时期: 2. 出现背景: 3. 主要学派:
4. 争论(三方面)问题: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活时代: 2. 孔子思想产生背景: 3. 孔子的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2)自然观:(3)教育思想: 4. 孔子的重大贡献:(1)思想上:(2)教育上:(3)典籍上: 5.孔子思想载体: 6.孟子及其主张(1)生活时代:(2)道德规范:(3)政治思想:(4)民本思想: 7.荀子及其思想(1)生活时代:(2)自然观:(3)道德观:
自主落实
(三)老庄之学 1. 所属学派: 2. 思想特点: 3. 思想影响: 4. 老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辩证法思想:(4)思想局限:(5)思想载体: 5. 庄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思想载体:
(四)法家思想
1.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 2. 法家思想核心: 3. 法家思想的影响:
4. 法家思想实践者(改革者)
(1)李悝变法(诸侯国?内容?)
(2)商鞅变法(诸侯国?内容?影响?)
5. 法家思想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思想主张?)
(五)墨家的主张 1. 创始人: 2. 优良作风: 3. 思想主张:
4. 墨子的两大重要贡献(1)认识论:
(2)逻辑学: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的是什么学派?
3.维护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什么学派?
4.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蓬勃向上,进取自信风貌的是哪些学派?
5.反映小生产者(平民)愿望的是什么学派?
6.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何地位吗?为什么?
7.你认为在战国时期最受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应该是什么学派?为什么?
8.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9.你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与该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汉代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落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朝代: 2.背景: 3.过程(1)焚书:(2)坑儒: 4.影响(评价):
(二)罢黜百家 1.时期: 2.背景:
3.确立(汉武帝的措施):
4.影响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三)太学(中央长安)的出现 1.时期: 2.性质:
3.影响(评价):
4.太学生的参政意识(1)表现(2)原因(3)影响
4.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开始时期: 2.考试内容: 3.影响
(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
合作探究
1.秦朝时儒学的命运如何?表现何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2.西汉时儒学地位怎样?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秦朝和西汉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手段有何区别?对儒学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相同的实质是什么?相同的根本目的何在?
5.古代思想界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演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6.回忆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早期:
(2)汉武帝开始:(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 三.宋明理学(新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 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2)魏晋时期: 2儒学复兴运动(1)唐朝中后期 韩愈: 李翱:(2)北宋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开创者:
2.北宋五子的主张及贡献(1)周敦颐和邵雍:(2)张载:(3)二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时期: 2.理学体系(1)理气论:(2)修养论:(3)社会政治论: 3.理学经典: 4.地位: 5.影响: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开创者(南宋陆九渊): 2.心学集大成者(明朝王守仁):3.心学创立的影响: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有那些显著特点?
2.宋明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哪些异同点?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同:(1)思想主张:
(2)目的:
(3)地位和影响:
异:(1)宇宙观:
(2)道德观:
关系:
5.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时代: 2.思想主张:
3.治学主张: 4.主要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
(2)经济思想:(3)治学思想: 4.思想影响: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治学思想:
(2)政治思想: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2)哲学思想: 4.地位: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4.思想评价:(1)积极影响:
(2)局限性:
合作探究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条件(背景、原因)是什么?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有何特点?
3.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思想?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有何共同主张?
5.明清之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是何关系? 6.列举中国古代三个思想活跃时期。
7.古代儒家思想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3)西汉:(4)宋朝:(5)明朝:(6)明末清初:
8.儒家学派的地位是如何变迁的?(1)春秋战国时期:(2)秦朝:
一、基础过关
abc
1.在△ABC中,若,则△ABC是
cos Acos Bcos CA.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
B.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2.在△ABC中,A=60°,a3,b=2,则B等于A.45°或135°C.45°
B.60°
D.135°
()
3.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当a=4,b=5,A=30°时,三角形有一解 B.当a=5,b=4,A=60°时,三角形有两解 C.当a=3,b=2,B=120°时,三角形有一解 3
D.当a=2,b=6,A=60°时,三角形有一解
4.在△ABC中,a=2,A=30°,C=45°,则△ABC的面积S△ABC等于 3+13-1 3+23-2
5.已知△ABC中,AB3,AC=1,且B=30°,则△ABC的面积等于3
2B.3
32D.()
()
3342
6.若△ABC的面积为3,BC=2,C=60°,则边AB的长度为________. 7.在△ABC中,已知23asin B=3b,且cos B=cos C,试判断△ABC的形状.
πB5
8.在△ABC中,a,b,c分别是三个内角A,B,C的对边,若a=2,C=cos,425求△ABC的面积S.二、能力提升
b
9.△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asin Asin B+bcos2A=2a,则等
a于
a
()
A.23B.223D.2
10.在△ABC中,若
bc,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 ABCcos cos cos
222
a+b+c11.在△ABC中,A=60°,a=3,b=12,S△ABC=183,则=______,sin A+sin B+sin C
c=______.cos Ab412.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10,又知=,求a、cos Ba3
b及△ABC内切圆的半径.
三、探究与拓展
113.已知△ABC的面积为1,tan Btan C=-2,求△ABC的各边长以及△ABC外接圆2的面积.
答案
1.B 2.C 3.D 4.A 5.D 6.2
7.解 ∵3asin B=3b,∴3·(2Rsin A)·sin B=3(2Rsin B),∴sin A=3,∴A=60°或120°.2
∵cos B=cos C,∴B=C.当A=60°时,△ABC是等边三角形;
当A=120°时,△ABC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
B38.解 cos B=2cos2 -1=,25
4故B为锐角,sin B=.5
3π2-B所以sin A=sin(π-B-C)=sin410.asin C10由正弦定理得c==,sin A7
111048所以S△ABC=sin B=×2×=22757
9.D 10.等边三角形 11.12 6
sin Bb12.解 由正弦定理知,sin Aa
∴cos Asin B∴sin 2A=sin 2B.cos Bsin A
π又∵a≠b,∴2A=π-2B,即A+B2
∴△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0°,a+b=10由b4a3222,得a=6,b=8.a+b-c故内切圆的半径为r==2.2
113.解 ∵tan B=>0,∴B为锐角. 2
∴sin B55,cos B=.55
∵tan C=-2,∴C为钝角.
25∴sin C=,cos C=-.55
∴sin A=sin(B+C)=sin Bcos C+cos Bsin C=5223·-+55555
1352∵S△ABCsin C=2R2sin Asin Bsin C=2R2××=1.2555255∴R2=R=.1262525∴πR2=,即外接圆的面积为π.1212
∴a=2Rsin A3,b=2Rsin B=
c=2Rsin C.3
11课 包 身 工
1.掌握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能品味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3.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4.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一波巨澜,潮起潮落能迭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个故事,苦涩悲叹能营造肝肠寸断的凄凉;一篇文章,血泪浸透能引发风雷激荡的抗争。夏衍先生所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夏衍凭着自己作为记者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用他手中的笔代包身工进行了血泪控诉。
“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女孩子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就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夏衍(1900—1995),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改编创作了《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之后,在1936年发表于《光明》的创刊号上的。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的生活极为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下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更加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对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拎着()
②弄堂()
③游说()
④抹布()....⑤执拗()⑥簿子()⑦籼米()⑧莴苣().....⑨揩拭()⑩搽粉()..谄媚().骷髅()..
蹒跚()..怔住().
皮辊().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o)肴(yá 淆(xiáo)衔(xián)孺(rú)o)崤(xiá衍(yǎn)蠕(rú)瞌(kē)饲(sì)磕(kē)伺(cì)嗑(kē))祠(cí)溘(kè 殴(ōu)呕(ǒu)怄(òu)u)沤(ò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营利·盈利
营利:谋求利润,属主观行为。盈利:获得利润,属于客观结果。
辨析:①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官方相关调整政策的陆续出台,银行业
已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②议案建议修改公益事业捐赠法,以激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赠,明确假冒公益事业之名进行非法
活动的法律责任,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2)修养·休养
修养:既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可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休养:既指休息调养,也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辨析:①今年政治考试,首次增加了中国近代史、法律基础、道德
三个方面的内容,题目更贴近时事,贴近生活,贴近民生。
②昨天,第三批参加北戴河
活动的劳模乘车返京,至此,三批160名首都劳模北戴河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弄堂:(2)褴褛:(3)游说:(4)执拗:(5)蹒跚:(6)非特:(7)一听天命:(8)三差二错:
1.请简述《包身工》全文内容。
2.本文的主线和副线分别是什么?
3.文章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以墨鸭用绳子吊住了脚,天天捕鱼,得利的却是船户来类比包身工被限制了自由,天天上工,得利的却是带工老板,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请找出文章中另外一处使用类比手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4.为什么文章既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还要议论“包身工”制度?
5.为什么说东洋婆对小福子的惩罚是文明的惩罚?
6.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7.认真阅读文章,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8.文章已经发表将近七十年了,可我们现在读来,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的魅力何在?
明确“新闻要点”,概括新闻内容
新闻的种类很多,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虽然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会有或隐或现的“新闻要点”,这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了这些“要素”,我们就已经基本读懂了一篇新闻。
应对新闻阅读题应养成圈定“新闻要点”的习惯,新闻的这些“要点”和其他叙事性文体须具备的六个要素是一样的,在阅读新闻时,尤其是阅读较复杂的新闻时,要有意识地先明确这些“新闻要点”,对其圈点勾画,然后通篇审视这些标识,就能明确新闻事件的大概内容,从而筛选整合出新闻的主要信息。一般来说,新闻类阅读也很难像其他文体阅读那样,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特点划定检索区间,需要通过全篇内容逐一分析,所以借助新闻要点定位检索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通过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考纲”规定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框架内,可以设题: 根据新闻内容,概括末任港督彭定康卸任的行踪。
如果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已经逐段对“新闻要点”进行了圈点勾画,就能根据题目要求剔除“末任港督彭定康”以外的其他人物:查尔斯王子、英国舰长爱德华·贝尔彻、降旗的海军士兵等。然后以时间为序,确定彭定康的行踪。组织语言作答如下: ①30日下午,告别港督府:4时30分。注视港督旗帜降下旗杆;4时40分,离开港督府。②参加告别仪式和交接仪式(暗写)。③离开香港:零时40分。登上“不列颠尼亚”号。
小结:因果经过记事件,地点人物和时间。标识新闻六要素,交叉定位细筛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1.简要分析文章第1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与“……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两句都使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3.第3段为什么要写到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这些进步的东西?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这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
5.如果请你分别给芦柴棒、小福子、带工老板、夏衍、包身工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呢? 致芦柴棒:
致小福子:
致带工老板:
致夏衍:
致包身工: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基础知识梳理
1.①līn ②lònɡ ③shuì ④mā ⑤niù ⑥bù ⑦xiān ⑧wō jù ⑨kāi ⑩chá chǎn zhèng
2.衍生/衔接 蠕动/孺子牛 佳肴/混淆/崤山 饲养/伺候/祠堂 瞌睡/磕头/嗑瓜子/溘然长逝 殴打/呕心沥血/怄气/沤肥 3.(1)①盈利 ②营利(2)①修养 ②休养 kū lóu
pán shān
gǔn 4.(1)方言,胡同、小巷。(2)衣服破烂。(3)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4)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5)因腿脚不灵便而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6)不仅,不但。(7)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8)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思维探究与创新
1.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1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12~22段):记叙包身工吃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35~50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将瓦解的历史趋势。
2.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
副线: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形成、发展和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3.另一处类比:“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压榨和残害。
4.运用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两者结合,互为补充。描写、记叙部分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像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晰,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5.作者运用的是反语。文中小福子虽然没有遭受毒打,看起来好像很好,但头上顶着皮带盘心子,靠墙站着本身就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包身工的打骂,东洋婆早已用腻了,对小福子的这种惩罚只不过是她用的另一种惩罚的办法,绝不是她心中存有文明的想法。
6.这段文字写得含蓄深沉。尽管中国仍处于“长夜难明”“魔鬼横行”的时候,但是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屈服,他们一定会勇敢地站起来,坚决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心。同时,这又是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走狗帮凶带工老板的严正警告,表达了作者义愤填膺的感情。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抹亮色,从而升华了作品主题。7.(1)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而面对众多材料,他又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中,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了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老板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再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3)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本文成功地综合运用了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从各部分情况来看,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和住宿的环境,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则是以说明为主,穿插进少量议论;包身工吃粥时的情景,又是用叙述和描写;接着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三大原因,则以说明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包身工上工时受到三大威胁的情景和极差的劳动条件,又是用叙述、描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情况,则是以说明为主,同时使用精彩的议论和深切的抒情;下工时,包身工受到的虐待,是叙述和描写相结合;而最后抨击包身工制度,则是说明、议论和抒情的恰当结合。如果只有叙述而无描写,那将大大减弱其生动性、形象性;只有描写而无叙述则又不能让人具体、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发展经过和基本情况。包身工制度介绍的最好的方式是说明,前因后果、性质关系,一清二楚,系统而又完整,这是用叙述、描写不容易达到的。如果只有叙述、描写和说明,那又势必成为一堆材料的罗列和情况的介绍,而结合恰当的议论和抒情,则使这些材料有了个“归宿”,使主旨得到深化,使文章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量。可见,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对文章取得好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1)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似乎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生存权利和劳动权利的尊重,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时过境迁,却也依然给人以震撼。
(2)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包身工的不幸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我们受到深深的震撼,更为包身工鸣不平。(3)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如准确使用词语;不忍卒读的细节描写;大量运用修辞手法;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技能应用与拓展
1.这一系列细节,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2.两句中使用“饲养”,都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但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后一句描写农民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的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4.“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5.致芦柴棒:在你烧稀饭的附着冤魂的火光里,我虽然很难体会到你复杂的心情,但仿佛能看到你对这个世界憎恨的眼神。每当提起你的名字,我便对“骨瘦如柴”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致小福子:虽然你的名字叫小福子,但你的命运却不像你的名字那样有福气,你依然是千千万万包身工中的一个,充满了辛酸与悲凄,忍受着煎熬与贫瘠。只要那个黑暗的旧时代不变,你的命运始终与悲惨相连,与幸福无缘。
致带工老板:从你的语言和一举一动,我看到了旧社会的冷酷与黑暗。凶恶、狠毒、麻木不仁、惨无人道、没有人性……这些名词都已将你的内心世界填满,从而使得那些做工“机器”不再有生的希望。
致夏衍:你的生活虽然离包身工很远,但你的心却和包身工很近。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带给你巨大的震撼。你不仅写下了这一不朽的名篇,而且用历史的责任感记载了中华民族这段苦难的历史。
致包身工:包身工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包身工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包身工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你们在血和惨叫中的经历正是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写照。你们的苦难与冤魂与多灾多难的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预习检测·语文(十一)1.D 2.包身工原来是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直接原因是被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其实质是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3.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4.恶劣的生活条件,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残酷的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
当堂检测·语文(十一)
1.(1)与在峡谷剑锋、峭壁边缘间找矿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2)城市生活的喧嚣难以抵挡魅力无比的特提斯女神的诱惑,表达了作者对铜矿勘查的期待。
2.(1)在青藏北缘柴达木盆地、祁连山麓的山野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玉门油田。(2)中国内陆的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陕甘宁盆地,相继探明了规模巨大的天然气储量。(3)“三江并流”地区应该会有深藏不露的大型有色金属矿田。
3.(1)希望“三江成矿带”勘查取得一次新突破。(2)时代呼唤着高速度,希望“三江成矿带”勘查能尽快取得新成果。(3)寄托了部长对普朗的深切期望与冀盼。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预习,整合,导学
有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 同学们普遍反应高中数学难学,这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时没能用科学的方法抓住重点,另一方面是有的学生没能参与到知识生成中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反思:该用怎样的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牵引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体验中来呢?导学案就是有效方法之一。导学案就是根据同学们的实际认知情况和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从预习到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给与全程指导的教案。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课前“先学”,然后在课堂上再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后导”,这样就可以实现以生为本,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提升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效率。
一、如何巧设学案
导学案不是照着教学大纲临摹, 要想有很高的效应,一方面要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要能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秀经验成果。具体来讲,要能根据不同认知阶层的同学设置不同的导学案,学案设置要紧紧抓住基础,要有侧重,不能是流水账。 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来知道同学们去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尝试完成对应的基本练习。 要想导学案做的比较全面,我们可以借助教研组各个同事的力量,只有博采众长,有教研组共同讨论、审定, 才能汲取每位老师的长处和优势,才能从整体上来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并能及时完成易错易混等方面自我总结,有效完善课堂认知。
二、怎样巧用学案导学
1.引导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我们就得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预习,这也是导学案的第一个功能。导学案薄物细故地对每一个知识点,从基本概念认知到推导、练习都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圈出重难点, 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我们先拿高一数学,同学们都感觉相对容易的集合知识教学为例。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前不用导学案,许多同学一看集合的概念和性质就那么几句话,很好理解,也不难记忆,所以他们多应付了事,这样会留下很多知识漏洞。所以,我们要在预习导案中这样设置:1什么是集合?集合具有哪些性质?(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性质)2分析下面哪个选项是集合:A:马牛羊(旨在考查学生对集合确定性的理解);B:{1,3,1,4}(以陷阱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注意集合具有互异性);C:集合{1,2}与集合{2, 1}是一个集合吗?(强化对集合无序性的认知)。事实证明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同学们能从知识的细节入手,这样掌握的更全面,为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课堂导学。引导课堂自主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环节。同学们通过预习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根据同学们的认知程度将他们划分成基础和能力两个认知层次,然后不同的层次用与之能力相对应的导学案设置引导和练习。
下面我们以结合映射思想让同学们处理函数问题教学为例。在映射概念下,函数其实就是由定义域集合A到值域集合B上的映射。这样的概念其实比较抽象,同学们不容易理解,更难以运用。所以我们需要设置例题来进行启发和引导,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导学案。让有能力的同学完成两个层次的练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完成基础题的理解和运用就可以:
1.基础题:已知有函数f(x)=4x2+5x+6,那么函数f(x+1)怎样表达?
这就是紧贴映射的概念设置的例题,目的就是培养同学能用映射的思想来解救函数问题。导学案中我们可以将答案写在背面,让基础薄弱的同学先根据知识理解进行探索解决。导案中可以给出提示:函数f(x)=4x2+5x+6是定义域x到值域f(x)的集合,同理f(a)=4a2+5a+6是定义域a到值域f(a)的集合,那么?这样同学们就认识到,其实就是将x+1对应到函数法则中去,于是得出:f(x+1)=4( x+1)2+5(x+1)+6=4x2+3x+15,映射思想得到贯彻和落实。
2 . 能力题: 如果存在函数f(x+1)=x2-4x+7,那么f(x)怎么表达?
这需要对映射思想灵活运用,导学案中需要作出提示:求f(x)就是要吧已知函数换成对应法则的形式。这样同学们就能意识到用配方的方式得出f(x+1)=x2-4x+7=(x+1)2-6(x+1)+12, 寻找到对应法则:f(x)=x2-6x+12。 这一步下面,导学案中还有问题:有没有相对简便,更容易理解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同学们解决问题后就不会再进行深入思考,在导学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分析发现可以用代入法简化解题:设x+1=a,那么x=a-1这样的话就有:f(a-1)=(a-1)2- 4(a-1)+7=a2-6a+12所以,f(x)=x2- 6x+12。可见,导学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利于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 导学案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90-01
导学案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而作的改变,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习欲望,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得数学知识,使课堂变得更轻松,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重点介绍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运用存在的问题
1.课前使用问题
导学案在课前使用过程中,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不正确,没有在课前预习中起到指导作用。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导学案的认识不够,而且教师没有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以至于导学案没有起到其该有的作用。第二,在编写导学案前,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没有很好的了解,导致编写的问题没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指导作用。同时,有的老师误认为导学案就是教案,而实质上,教案和导学案两者的使用对象分别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
2.课中使用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呈现出两个极端问题:一是对导学案的忽视。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出现,无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挑战。一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导学案的作用。也有一些学生对导学案的认识有偏差,而不愿意去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二是对导学案的过分依赖。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导学案当做讲课的主要部分,离开导学案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导致在课堂上,教师变得主动,学生变得被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3.课后使用问题
导学案的最后是“补备”环节。该环节针对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反思的过程是对课堂内容的归纳总结,通过“补备”环节,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教师发现了导学案中设计的不足。而实际情况是,学生没有在课程结束后真正地完成导学案,教师也没能够完全的认识导学案的课后功能,以至于导学案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模式的有效对策
1.导学案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时,首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协作并指导学生认识新知识,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使其融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课堂上结合军事事件,然后提问,如:潜艇A在执行任务时,发现了正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朝北偏西40°方向航行的潜艇B。研究决定,发射鱼雷给以其威慑性打击,鱼雷速度为60海里/小时,问击中敌舰的发射角度怎样确定?这样有效地使学生融入情境式的数学思考题中,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
2.导学案模式要做到教学相长
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教与学的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做到教学相长。高中数学教师在运用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时,为能够促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发展个性,需要针对不同的课时或者知识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满足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3.导学案模式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经常强调的,导学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协作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之前,需要使用创新性的导学案。而使用创新性的导学案,首先,需要认识教学实践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引领者和组织者,教师要设置学生参与的导向模式以此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其次,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重视,不能只注重学习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最后,导学案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主,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例如,教师给学生扩充正弦倍角公式的变形应用时,可先引入余弦链 cosacos2acos4a 的相关题目及解决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才能解决形sin100sin300sin500 sin700的正弦链类的题目,让学生掌握通过诱导公式把正弦链问题转换成余弦链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导学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是导学案的编写者,必须把主体对象确立为学生,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重新正确的认识到导学案的作用,并积极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刚强.“三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2013,(27).
【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教案必修06-01
高中数学必修五总结10-18
高中数学必修1优质课06-12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三11-26
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三06-18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式提纲11-08
高中英语阅读导学案07-25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2 苏教版必修06-28
粤教版高中物理导学案10-17
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