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外科教学案例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外科教学案例(精选8篇)

临床外科教学案例 篇1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

二、熟悉:

1.熟悉各型缺水、低血钾症的临床表现、诊断。

2.熟悉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

三、了解:

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低血钾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各型缺水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3.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碱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4.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

第二节 输血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二、熟悉:

1.熟悉输血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二、了解: 1.了解自体输血的作用。2.了解血液成分的用途。

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自体输血。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输血的适应症和途径。2.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3.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自休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方法,血液成份的应用。

第三节 外科休克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1.熟悉休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三、了解:

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休克代偿期,休克抑制期。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休克的临床表现。2.休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二、熟悉:

l.熟悉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概念。

三、了解: 1.了解多系统器官衰竭(MOD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学时安排: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MODS,ARDS,AHF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多系统器官衰谒的概述、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第五节 麻醉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常见局麻方法。

二、熟悉:

1.熟悉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的实施原则。

三、了解:

1.了解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步骤、并发症的防治。

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麻醉的概念。

2.全身麻醉:乙醚吸入。麻醉的典型体征,全麻深度的辨认要点。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全麻意外及并发症的防止和处理要领。

3.局部麻醉:普鲁卡因、地卡因、利多卡因之和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各种常用局麻方法、剂量和浓度。毒性反应的识别、防止和处理。

4.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和硬脊膜外腔麻醉的生理影响和临床应用。麻醉后并发症的防止和处理。

5.常用的针刺麻醉方法。

第六节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二、熟悉:

1.熟悉心肺脑复苏的概念。

三、了解: 1.了解ICU的意义。2.了解呼吸功能监测参数及吸氧治疗。

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ICU,CPR,CPCR.二、主要教学内容:

1.ICU的概念、呼吸功能监测和呼吸治疗。2.心肺脑复苏的概念。

第七节 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术前评估和准备。

2.掌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二、熟悉:

1.熟悉术后一般处理。

三、了解: 1.了解围手术期的概念。

学时安排: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围手术期。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围手术期概念,提高手术耐受力准备的意义。2.术前一般性准备内容,手术类型和术前检查。

3.手术后病人一般性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表现和处理。

第八节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制剂、给药途径及相关并发症。

二、熟悉: 1.熟悉人体营养状态的评价。

三、了解: 1.了解营养支持目的。

学时安排: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营养支持的目的。2.基本营养状态的评价。

3.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并发症、治疗途径。

第九节 外科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外科感染的基本特点、以及影响外科感染的因素。2.掌握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防治原则。3.掌握破伤风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原则。

二、熟悉:

1.熟悉常见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表现。

2.熟悉全身性外科感染(脓毒症)的临床表现、防治原则。

三、了解: 1.了解外科感染的基本特点、以及影响外科感染的因素。2.了解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

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外科感染,全身性外科感染(脓毒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外科感染的基本特点、以及影响外科感染的因素,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防治原则。2.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浅部急性淋巴管炎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3.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基本概念和临床表现。4.破伤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处理原则。5.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

第十节 肿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肿瘤的概念。

二、熟悉:

1.熟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2.熟悉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

三、了解:

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肿瘤。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肿瘤的概念。

2.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3.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

第十一节 颈部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方法。

1.掌握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

二、熟悉:

1.熟悉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

三、了解:

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Horner综合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颈部肿块的鉴别。

2.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3.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

第十二节 乳房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要点。2.掌握乳腺癌、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1.熟悉急性乳腺炎的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2.熟悉乳腺癌的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

三、了解:

1.了解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乳腺炎,乳腺癌,乳腺囊性增生。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性乳房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2.乳房肿块的鉴别。

3.乳房囊性增生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4.乳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

第十三节 腹外疝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二、熟悉:

1.熟悉腹股沟区的解剖,包括腹股沟管、股管等部位。2.熟悉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3.熟悉嵌顿疝和绞窄疝的概念和手术处理原则。

三、了解: 1.了解腹外疝的概念、病因、和类型。2.了解股疝的概念、鉴别诊断及手术修补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斜疝,直疝,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疝,绞窄疝,股疝。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腹外疝的病因、病理解剖和类型。

2.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4.股疝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手术修补。

第十四节 腹部损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二、熟悉:

1.熟悉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步骤。

2.熟悉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3.熟悉外伤性肝、睥破裂和空腔脏器损伤、胰腺损伤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1.了解腹部开放性损伤概念。

学时安排: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腹腔诊断性穿刺,腹腔诊断性冲洗。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病因。2内脏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特征。

3.早期诊断方法,腹腔诊断性穿刺和诊断性冲洗。

4.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和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的选择。5.肝、睥和肠破裂和空腔脏器损伤的处理方法。6.胰腺损伤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

第十五节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二、熟悉: 1.熟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因和治疗原则。

三、了解: 1.了解腹腔脓肿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非手术疗法、手术的原则和处理方法)。2.腹腔脓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第十六节 胃十二指肠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

2.掌握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穿孔、急性大出血、瘢痕性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1.熟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手术并发症。2.熟悉胃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 1.了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

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特点。

2.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穿孔、急性大出血、瘢痕性幽门梗阻的临床现象。3.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手术并发症。4.胃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十七节 小肠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肠道炎性疾病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2.掌握各型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1.熟悉肠梗阻的病因、分类、病理、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了解: 1.了解小肠肿瘤、短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肠结核、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肠道炎性疾病,肠结核及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2.肠梗阻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小肠肿瘤、短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第十八节 阑尾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二、熟悉:

1.熟悉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了解: 1.了解特殊类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2.了解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

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小儿急性阑尾炎、老年人急性阑尼炎、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3.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第十九节 门静脉高压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

1.熟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

三、了解:

学时安排:自主学习: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门静脉高压。

二、主要教学内容: 1.门静脉的解剖概要。

2.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急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治疗。

3.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

第二十节 胰腺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掌握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诊断。2.掌握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二、熟悉:

1.熟悉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和治疗。

三、了解: 1.了解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了解胰腺内泌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和治疗。

学时安排: 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胰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4.胰腺内泌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和治疗。

第二十一节 脾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二、熟悉:

三、了解:

1.了解脾切除的适应症及其疗效。2.了解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

学时安排: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脾切除。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脾切除的适应症及其疗效。2.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

第四十一章 肝胆外科学

目标要求:

一、掌握:

1.掌握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掌握细菌性肝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掌握急性胆囊炎、急性重症胆管炎、胆道出血、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4.掌握胆囊癌、胆管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5.掌握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

1.熟悉肝损伤、胆道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非寄生虫性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了解: 1.了解胆道疾病的特殊检查方法。2.了解门静脉高压症。

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Charcot三联征,AFP.二、主要教学内容:

1.肝损伤、胆道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非寄生虫性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自主学习)3.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4.细菌性肝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急性胆囊炎、急性重症胆管炎、胆道出血、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6.胆囊癌、胆管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7.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第四十二章 结、直肠及肛管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的诊断及治疗。2.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冶疗。

二、熟悉:

三、了解:

1.直肠肛管检查方法。2.直肠息肉和肠息肉病。

教学内容: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大便带血,肛门指检。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直肠肛管检查方法。

临床外科教学案例 篇2

一、从根本上重视神经外科教学工作

由于临床教学工作都由临床医生兼任, 临床医生日常工作十分忙碌, 所以极有可能出现无法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的情况, 这使得教学工作欠规范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为了更加规范完善的完成临床教学工作, 教学单位应根据神经外科学的理论知识、临床工作重点及临床教学经验拟定较为完善具体的教学大纲, 大纲内容应同时兼顾较为全面及使用等特点, 以指导学生自学相关内容、指导代教教师规划教学进度, 并指导学习过程中的定期考核及最终考核工作。

神经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为了让学生能够使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需要一个分工明确, 由科主任总负责, 教学秘书处理日常工作, 临床带教医师配合的教学督导小组。学生进入神经外科后教学秘书制订学生在科室期间的学习计划, 包括学生的排班、讲座安排、科室的规章制度介绍以及出科考核办法等, 使学生进入科室后就对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清楚的了解, 同时对带教教师的带教工作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对带教教师的评价可用调查表的方式体现, 且该评估内容作为带教教师的年终评优参考。

二、做好临床教学中的准备工作

与其他临床学科比较, 神经外科学有其突出的特点: (1) 专科性强、概念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 (2) 内容广、名词术语多、知识点散, 学生难以记忆。 (3) 涉及的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病理等内容广泛, 临床病例复杂多样。 (4) 神经外科学在外科教学中是非主干课程, 课时安排少, 而教学份量重, 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将课本上的知识明白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及实习阶段时仍不能很好地掌握神经外科基础知识, 这就要求见习实习人员做好理论知识的复习, 带教人员对存在的理论知识方面的疑问做出充分的解答。这其中需要重点准备的理论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很少涉及的, 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使用且作用重大的神经外科解剖学、神经外科影像学、神经外科问诊重点、神经外科查体等内容。这些准备工作看似基础且烦琐, 但却是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正是有这些铺垫, 才使得教与学双方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使得接下来的教学方法得以施展, 临床知识得以教授。

三、使用先进的临床教学方法

基于神经外科学的学科特点及临床教学工作的较高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使用较为先进且效果更好的教育方法,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的适用于神经外科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

1. PBL教学法。

PBL (problem-basedlearning) 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其核心是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从而改变PBL的单向教学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 CAI教学法。

CAI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 亦称多媒体教学, 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 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 进行科学设计, 配合活跃的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声音、图像、文字、模拟动画等多种教学媒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大脑思维能力的教学手段。

目前, 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工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计算机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大促进了神经外科的日常教学工作。我们可以使用图片编辑、视频剪辑及Power Point等软件利用临床中的影像资料、解剖图谱、手术视频等素材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 增加课上效率及课程质量。

3. 病例讨论教学法。

近年来, 教学方法已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临床思维开发转变。病案讨论是培养合格医师的一项重要教学活动。认真收集神经外科专业的各类病案, 包括典型或疑难病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归纳分析、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手术适应证、手术风险、难点、评估预后以及医疗活动的部分或全部过程。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病案讨论, 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鉴别等多方面, 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以临床教学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病案讨论教学法有助于克服神经外科教学中的某些困难。首先能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 活跃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良好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另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临床理论知识,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学方法一般都相互结合的运用在日常的神经外科的教学过程中, 如利用CAI技术阐述一个病例, 又在病例中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思考与讨论, 在讨论中完成课程的学习。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临床知识密切的结合到一起,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 达到知识灵活全面地掌握, 更有助于完成其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四、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变

临床教学阶段不仅要求临床技能教学, 同时也要引导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在临床学习的最初阶段, 医学生往往仍处于学生的角色, 但随着与病人的直接接触, 易唤起学生对病人的同情心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进行着角色的转变。此时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带教教师与患者家属交流的内容与技巧、临床医生与护士合作的流程、对病人及家属的负责与关怀。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医患沟通是门艺术, 要求医者要有高超的医患沟通技巧。神经外科疾病, 由于其特殊性, 诊断治疗上应以医方为主导, 通过多途径交流, 对患方进行科学的引导, 进行合理的检查治疗。由于学生对神经外科知识的不足, 对基本操作能力的欠缺, 在面对患者时信心不足, 沟通不到位。所以, 我们代教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 事前先给学生演练沟通一番, 再由学生与患方沟通, 教师进行补充。同时, 我们还要重视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 这就要求代教教师要以身作则, 一些小的细节如带教时为病人盖好被子, 询问病人时的耐心、体贴, 检查病人时细致、轻柔, 认真解答病人及其家属的问题, 等等, 处处表现出一个神经外科医师的良好职业素养和品行, 让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五、临床基本技术技能培训

目前多数是应届本科生或从事临床工作时间很短的住院医师, 实际工作经验有限, 对神经外科专业几乎没有什么感性认识, 如何培养好他们, 就像在“每张空白长卷上浓墨重彩”, 使他们日后成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生力军, 是我们每位带教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实际问题, 甚至是一项重大课题与挑战。在当前的实际带教工作中, 许多带教老师把研究生当作“勤杂工”, 让他们在多数时间里忙于写病历、记病程, 带病人做检查、换药拆线, 而疏于亲力亲为, 对他们言传身教;另一种教师, 虽然事必躬亲, 对研究生严格要求, 却仍然局限于“作坊式的师傅教徒弟”的模式, 教师用“金箍棒”画个圈, 徒弟永远不许跳出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首先需要从基本操作培养入手, 加强病历书写的训练、基本无菌观念训练、基础临床操作的训练及手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细心讲解、耐心解答, 同时严格要求, 精益求精, 决不能姑息迁就, 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好的习惯, 为今后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 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 新的诊疗技术与器械设备不断涌现, 例如:“功能磁共振”、“神经内镜与导航”、“脑磁图”、“神经电生理监测”等, 许多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和学生在同时接触与学习, 因此, 带教教师更应该鼓励研究生“多学多问”、“举一反三”, 而教师应该“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切忌对新知识、新设备采用抵触的“鸵鸟战术”, 甚至限制学生的求知与学习欲望。

总之, 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工作作为青年医生培养的重要阶段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做到“以病例为先导, 以临床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规范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形式、多手段、多途径教学, 从临床技能及自我角色定位等方面完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石全红.神经外科临床见习课的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7) .

[2]曲友直, 高国栋.神经外科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6) .

[3]罗前颖, 卢东文, 黄丽芳.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J].右江医学, 2007, 35 (1) :99-100.

[4]王洪杰, 李晓荣, 朱庆林.《神经外科》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及应用[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04, 17 (2) :69.

临床外科教学案例 篇3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毕业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临床的一个过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医学生毕业实习以及将来工作的质量。 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大课掌握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提高见习阶段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外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笔者外科临床见习教学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目前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

1.1各个方面重视不够

首先,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学重视不够。带教教师除有教学任务以外,多有繁忙的医疗工作。教师的重心主要放在大课讲授与指导学生临床实习上,加之對临床见习的重要性没有深刻认识及心理懈怠,备课不充分,授课不认真,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学医院对见习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医院也同样把重心主要放在大课讲授与指导学生临床实习上,安排的带教教师往往年资较低等。第三,医学生重视不够或不能适应临床见习。医学生首次进人临床,可能不适应医院环境,使见习课成为走马观花看热闹,或者认为临床见习不重要,考试仍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以后还有机会等,从而影响见习效果。

1.2 影响临床见习的各种因素

首先,来自患者方面的因素。目前,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许多患者和家属把治病定位为消费时,认为自己没有义务成为学生的见习对象,进而拒绝配合。第二,来自临床医生的因素。由于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造成了部分临床医生害怕出现医疗纠纷,于是只管自己专业的问题,或教学方法与知识陈旧,给刚刚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三,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据调查,只有37.5%学生是出于喜欢而自愿报考医学专业的,另外有55%的学生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或是出于社会对医学专业的认可才报考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非对医学专业感兴趣,对医生这一职业还缺乏深刻了解,且对该职业可能存在的困难没有足够的准备。在接触临床工作后,4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患者沟通存在问题,所有的学生均认为自己的沟通技巧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学生与患者沟通的因素中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外,缺乏沟通技巧的训练和缺乏信心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是学生与患者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来自课程安排方面的因素。学生进行临床见习的时间通常比较短,仅仅一到两周,要看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个病种确实不容易。此外,学生进科之前,缺少培训,通常对该科的情况尚不了解,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很茫然,造成入科后抓不到重点。

2教师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临床见习课故名思义就是看病人进行学习,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看病人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它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课,也不是临床实习课。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过渡到毕业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是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临床的一个过程,通过临床见习可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理论知识。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此时的医学生刚刚完成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临床工作充满期望和好奇,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真正接触临床却往往无所适从,发现以前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差距很大,往往需要通过教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修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大课掌握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提高见习阶段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带教老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院外科教师不仅承担着理论大课讲授、见习和实习教学三阶段的临床教学任务,培养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包括本科生、大专生、进修生等),还要从事繁重的医疗和科研工作。此外,由于我院收治病人逐渐专科化或专业化、每位医生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工作,如果不通过教学或继续教育的学习,很难再接触或复习相关专业知识,不利于医生掌握外科学的“三基”知识和技能,例如胃肠外科医生长期接触胃肠外科疾病的诊治而极少碰到颅脑外科疾病,久而久之便对颅脑外科疾病的诊治进展不太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有碍临床教学。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带教老师在见习前必须进一步梳理外科学知识,复习相关专业的理论,使之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学生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作风、治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和渊博的学识直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水平。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文化素质。换言之,高质量的教学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带教老师[1]。

3 充分做好带教前准备

首先,应精心备课,精读教材和查阅有关的参考文献,然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临床本科、检验专科或影像本科等,根据教学大纲认真编写具体教案,力争做到简明扼要,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启发性。其次,课前应找好教学病人。见习课是实践课,见习的对象主要是病人,有闻有见,才能学用贯通。课前切实安排好一些依从性好、表达清楚、病情较为稳定而且检查资料完整的患者,事先要跟患者沟通好,争取患者的配合才能有利于带教的顺利进行。第三,准备好教具。如见习骨折相关内容时,准备好X光片、CT片、石膏绷带、小夹板和有关手术录像带等。第四,利用网络医学资源,传统的教具、挂图虽然直观,但是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一些解剖图谱、模型,教学效果欠佳。网络上免费的医学资源十分丰富,信息量很大,利用网络医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网络上还有来自不同医院的医师参加的对有关病例的讨论,他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不同的处理意见,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提高对创伤疾病的认识。此外,网络上可以免费下载很好的教学图片,制成教学幻灯片,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4 开展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着重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见习教学中,如进行病例讨论,常采用“提问式”、“研讨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沟通,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互动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知识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完善的指导[2]。笔者体会,先让学生到病房接触病人,并要求学生独立询问病史、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回到教室总结讨论,要求详细汇报病史、提出诊断依据及治疗计划,对学生提出的诊治意见正确的给予肯定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责任性,加深同学们对此病的认识和体会。目前该方法收到的效果较为理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责任感,也提高了见习教学的质量。

5理论联系实践

可通过参观一些简单手术的诊疗过程,必要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目前,外科临床见习教师一般采用先重点复习理论知识,然后带学生进入病房,看一些常见病、典型病例,进行总结,或再看手术录像等方式。而有些学生总认为见习课就是让自己单纯看一看病人就完了,忽视外科手术、临床操作见习,忽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忽视教师在带见习课中的重要性,起不到见习课的作用。其实这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否则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实际上,我们有时特意安排学生参观一些简单手术过程,或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手术录像,教师同时讲解手术的洗手、穿手术衣、麻醉选择、体位安排、消毒、铺无菌单、手术过程中的切口选择、一般手术器械的使用等;有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在见习到四肢骨折时,给学生互相体会小夹板和石膏外固定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6培养学生做好医患沟通工作

医患沟通与交流是医学生所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良好的交流沟通可以起到缓解医患关系,增加医患间信任的作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外,还应学会如何取得病人的合作与信任。通过见习让学生直接接触病人,可以锻炼学生与患者间的相互交流,并在搜集病史资料过程中与其他医护人员建立联系,使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3]。见习医生刚进入临床见习时,因为环境不熟悉,流程不清楚,面对病人时往往缩手缩脚,普遍信心不足,带教老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把见习医生介绍给病人,使他们以“医生”的角色“名正言顺”地面对病人,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充分鼓励、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增强他们的信心,对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批评,要仔细地分析原因,引导制定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医患沟通工作的能力。

7端正学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4]。所谓“医者父母心”,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医生的高度赞美。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必须认清医患关系的新型变化形势,要有高尚的医德,只有医学技术没有医德或只有医德而缺乏医学技术,都是不合格的医务人员。首先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医疗服务就是救死扶伤,关爱病人的意识,是减轻病人的疾病与痛苦,态度应和蔼,服务要周到。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及高超的技术。作为带教老师应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来体现,为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对病人的高度同情心、责任心,树立救死扶伤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掌握各方面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综上所述,外科临床见习课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一个桥梁,要求掌握的是外科基本理論知识、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临床思维的过程,如何真正搞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尚需进一步思考、探索。只有在临床带教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江平,杨迎暴,杨雪梅,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A]//中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进展.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45-146.

[2]袁学武.交往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思考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J].教育探索,2006(9):17-19.

[3]姚平,林国彪.谈儿科临床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2):109-110.

临床外科教学案例 篇4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432000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在外科护理临床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到2016年4月在我校教学实习医院外科接受护理实习的学生90人,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学生45人,为观察组中的护生提供PBL教学法,为对照组中的护生提供传统教学法。通过满意调查问卷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中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为82.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观察组中学生的考试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中学生的考试优良率为77.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在临床外科护理教学中,PBL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应推广使用范围。

关键词:外科护理临床教学;PBL教学法;应用效果

PBL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1],它首次提出是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研发并实行。PBL教学法的优势是帮助临床教学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系统,提高教学质量。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又被称之为问题式学习,它通过向学生展示患者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今已在我国临床教学中普遍应用。文章对2015年7月到2016年4月在我校教学实习医院进行实习的护生提供PBL教学模式,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到2016年4月在我校教学实习医院外科接受护理实习的学生90人,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学生45人。观察组中,男性5人,女性40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22岁,平均(21.2±0.3)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岁。对照组中,男性3人,女性42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23岁,平均(21.5±0.2)岁。对比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基本资料,P>0.05,缺少统计学差异性,可以对比。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为对照组中的学生提供传统外科护理教学方式。教师按照护理大纲要求[2],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授理论知识,通过让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方式了解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熟悉常用辅助检查方法与治疗手段,掌握对患者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由教师统一讲解课后习题。最后,再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1.2.2 观察组

为观察组中的学生提供PBL教学法。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进行问题设计[3]。教师通过章节的方式编写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去图书馆、查找数据库以及网络资源等途径收集相关学习资源。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共有45名学生,教师将实验组学生分成9组,每组5人,并从中选出一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成员各自分工,查找资料,课前讨论,由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以书面的形式上交给老师。在课堂上,教师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由小组选出代表回答问题,如有不足,再由其他组员补充。如果各组成员在讨论问题过程中发生分歧,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3 教学评估

①理论考试。学习结束后,按照教考分离原则,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抽取历年护士资格考试真题进行命题。主要以病例分析为主,辅以少量理论知识,考试分数为100分,优:≥85分,良:75-85,及格:60-74,不及格:<60。优良率=(优+良)/总数×100%。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②满意度调查。对两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测评等级分为:完全满意、大部分满意、部分满意、不满意。学生的满意度=(完全满意+大部分满意)/总数×100%。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8.0为两组学生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代表其计量数据,用t值检验两组护生的数据资料,用X2对两组护生的计数数据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的检验标准。

结果

2.1 对比两组学生的考试优良率

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中学生的考试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中学生的考试优良率为77.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讨论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社会[4][5],知识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一纸文凭,而应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让人的性格得到自由发挥。PBL教学法主要是倡导护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授课为主。PBL教学是将学习和问题挂钩,让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它设计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去,通过学生的合作和自主探究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临床护理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突显了“学生是主体,课堂是灵魂,教师是关键”的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在临床外科护理教学中,PBL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应推广使用范围。参考文献:

临床外科教学案例 篇5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1 方法 1.1 准备阶段 教师在熟悉见习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按事先安排的见习查房内容提前2 d选择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典型的.患者,并就本次见习查房内容提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同题,如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见习查房的准备工作.

作 者:林坚 尹波 张弩 秦力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10 28(6) 分类号:G424.1 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神经外科   临床见习 

临床医学论文外科手术 篇6

手术前的自动控制镇痛泵的控制是以消耗手术后的整体控制,防止出现一系列的镇痛问题,合理的控制整体的循环系统,实现有效化的自动控制镇痛护理管理,加深综合性的呼吸监控、循环控制护理,

实现合理的综合性呼吸频率和幅度控制,逐步加深综合性的呼吸抑制控制,防止出现低氧血症,定时加强血氧的饱和度,按照医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血压控制,监控其脉搏、体温、呼吸等问题,指导PCA的系统控制结束。

由于会造成紧张的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整体睡眠问题,按照患者的整体镇痛问题防止出现疼痛问题,从而有效加深综合性的镇痛效果。

观察患者的综合性的镇痛泵导管的整体畅通问题,防止出现一定的皮肤红肿问题,逐步改善患者的整体导管的控制,防止出现扭曲,影响药物的整体输入,防止出现镇痛效果。

由于麻醉或镇痛药物的控制造成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造成呼吸中枢的抑制问题,影响患者的整体呼吸衰竭问题,PCA的阵痛造成呼吸的抑制比率逐渐降低,造成整体危害逐渐增加,呼吸运动、口唇颜色和整体临床表现进行合理的控制,

手术后需要合理的进行吸氧控制,加强综合性的临床护理状况控制,改善患者的呼吸频率,观察患者的整体神智状态,改善患者的整体表情变化情况。

患者一旦出现嗜睡、表情淡漠或呼吸减慢等问题,需要合理的控制整体患者的•综合性临床性状况,加强氧量的给予,停止综合性的镇痛泵,及时汇报患者,完成相关的处理过程控制,采用镇痛药物完善综合性的呼吸观察控制,防止出现综合性的观察管理。

2.临床外科的其他的相关护理过程

在手术中,需要合理的控制血量,逐步改善综合性的血容量控制,防止出现低血压问题。

术后的护理需要合理的观察血压变化问题,改善整体的记录过程,防止出现血压的降低,快速地输液控制速度,实现有效化的血压下降,造成低血压的20%降低,采用合理的镇痛药控制,逐步完成充分的血容量控制。

恶心呕吐问题的临床医学护理过程控制,是采用术后的镇痛药物控制,减少患者的整体胃肠道反映问题控制,以防止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患者在主观上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心理影响,会出现烦躁、恐惧等问题的心理控制,距离的呕吐会增加腹部压力,防止引起上口的初学问题,造成疼痛控制,影响患者的整体食欲。

患者一旦出现强烈的呕吐现象,应该及时告诉汇报医生,完善整体的协助护理,加强患者的综合性呼吸状态控制。

尿潴留需要合理的对镇痛药进行中枢的神经系统控制,防止出现一系列的反射作用控制,改善患者的综合性腹肌收缩管理,改善患者的综合性生理干扰控制,加深综合性的个体差异管理,防止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因素的影响,防止出现PCA患者的整体尿滞留问题。

在术前需要合理的在控制患者的整体大小便,防止出现一些列的膀胱按摩方法控制管理,采用合理的留置导尿控制。

拔管钱需要合理的综合性•功能锻炼,需要合理的`综合性尿道管理后进行排尿,做好护理过程控制,改善综合性的负担问题,实现合理的综合性术后排尿时间控制管理,改善患者的综合性尿管滞留时间,实现有效化的综合体优化控制。

肛门的排气时间控制采用合理的综合性胃蠕动抑制控制过程,改善PCA镇痛的整体效果,实现合理的病人术后活动管理,加深综合性的护理过程情况分析,实现有效化的术后1过度,加强患者的整体创下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整体地位变化,保护胃肠患者的综合性恢复能力控制,防止出现一些列的腹部控制问题。

改善患者的皮肤状况,防止出现瘙痒问题,逐步采用麻醉药的组织释放完善综合性的护理过程控制,实现合理的皮肤清洁护理。

采用抗组胺药物进行合理的控制,逐步缓解患者的整体皮肤状况,病情严重的问题需要合理的降低或停止PCA。

对于PCEA的综合性护理主要是对于防止托管问题的护理过程控制,采用合理的镇痛控制,改善患者的综合性护理过程控制,护理人员需要和医生进行合理的沟通,保证三通的效果,实现合理的综合性治疗过程控制,实现合理的药业渗透静脉炎控制。

3.结语

临床外科教学案例 篇7

关键词:隐性课程,临床教学,烧伤外科

隐性课程是指不公开教育目的, 让受教育者在“非压力环境” 中逐渐感知事理, 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培养高尚职业道德操守的一类课程, 它通常由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构成[1]。烧伤外科临床实践过程是外科总论各部分知识的有机结合, 实习医生有较强的参与性, 相对其他外科三级学科, 适合在更广阔物质、文化和制度环境基础上开展隐性课程教学。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沿用此教育名词并在国内高校开展相关课程设置已近20年。笔者将单位多年实施专科临床教学隐性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以资借鉴。

1 教学目标的界定

烧伤外科临床实践隐性课程设置的目的, 不仅要实现让实习学生获得正确的工作态度、从业价值、生活品位、行为规范等非理性文化的总体目标, 同时还要在体验烧伤外科特殊工作过程后, 能够在感受烧伤专科特殊文化基础上, 培养学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 为养成高尚的医德情操奠定一定基础。

2 课程设置策略

2.1 学科物质文化环境的设置

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是实施临床教学的重要条件, 是有效开展隐性课程的必需载体。临床教学必要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为专科病房、专科手术室、专科教学场所 (如示教室、专科操作室等) 等等。物质文化环境的规划设置, 主要是在于让学员在临床学习时身处规范化设置的医疗环境中, 接触规范的病房病区规划和基础设施设置环境, 从而潜移默化地将临床工作、科室运转流程、人员构成比例及临床工作实施的基本步骤了然于心, 为其将来接触类似工作奠定一定的经验基础[2]。作为烧伤外科特色职能场所——烧伤专科换药室的环境设置是隐性课程物质文化环境设置的重点。换药室在整个病区的设置布局, 换药室内部布局, 换药常用器械、常规消毒剂和外用药的摆放位置和取用方法等等信息要让学员在实习期间形成强化潜意识工作, 目的是让学员掌握外科换药术器械和药品准备的要求和摆放设置;医疗敷料的储备摆放和医疗污物收纳装置的设置, 让学员了解医用敷料的取用和处置流程, 养成良好的医疗垃圾处理习惯;换药间、准备间、储物间和污物处理间的不同设置, 以及不同房间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的合理划分, 让学员在平时工作中就形成良好的无菌观念。总之, 合理、规范、特色的医疗环境设置, 会对第一次接触专科临床工作的学员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会对其未来的工作习惯、工作观念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 而在烧伤专科临床教学的隐性课程设置中, 将一个规范、合理、先进的烧伤专科病房、专科手术室等特色教学环境展示给学员, 就等于在学员脑中植入了一个正确的外科换药的无菌观念和创面处理规范流程。

2.2 学科制度文化环境的设置

学科制度文化环境带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是隐性课程设置与显性课程交叉度最高的部分。学员在制度文化环境中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制度宣教和强制落实后的次级效果来实现隐性课程教学目的。比如通过病患知情同意制度的落实, 来认知医疗行为过程中实行知情同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而进一步了解实施医疗行为的技术要求和风险, 促进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设置的学科制度文化环境包括科室主干医疗制度环境和专科特殊制度环境。主干医疗制度包括日常科室值班、交班、查房、病历书写等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制度环境。这些制度在许多科室的轮转实习中已经有了较多的实践和体会, 而作为烧伤外科, 营造烧伤专科特殊制度环境重点是消毒隔离制度。我们从“空间、物流、人员”三个层次, “准备、操作、善后”三个环节, 从“清洁、污染、感染”三种类型, 分“常态、应急、特殊”三种模式制定科室消毒隔离制度, 通过入科前宣教、强制性落实、持续性督导营造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环境, 让学员在学习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基础上, 养成良好的无菌观念和正规的操作习惯, 通过体会该制度落实的实际效果, 从根本上理解外科无菌观念的必要性, 使其无论将来从事什么专科, 都能通过该过程学习, 对无菌观念养成形象的牢固的理解性记忆。

2.3 学科精神文化环境的设置

烧伤外科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环境与其他专科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其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和成批烧伤伤员救治中所体现出的持续性、协作性和共勉性。

持续性:一般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救治时间一般要40-60天或更长时间, 较长的病程要求救治行为相关的人员、物资、工作强度、救治决心、救治主体方案要有极强的持续性。在这个过程中, 即便病人度过休克期、感染期, 仍然可能出现重大病情变化, 这些病情变化特点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整个救治过程中, 不仅要保证人员的稳定性, 还要有良好的体力、信心, 要有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决心。所以在营造学科精神文化环境的教学氛围中, 我们倡导教员自身示范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在工作中不断观察学员心理变化的必要性, 将提前说教和现场说教相结合, 尤其是在伤员出现病情变化中引导学员主动分析解决问题, 让学员在主动参与过程中维持学习的热情, 通过跑完这场医疗“马拉松”, 使其养成持之以恒、不畏困苦、勇于胜利的工作态度。

协作性:大面积烧伤和成批烧伤救治不能像某些病症的治疗一样, 依赖某些领衔专家的精湛技能, 它需要一个完整团队亲密无间的协助和不辞辛苦的共同努力。救治团队协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 关系到伤员救治的成功率, 因此, 良好的团队协作将潜移默化的使学员更加深刻意识到医疗工作中协作的重要性, 使其更加重视和尊重自己的同事, 为其未来更好地融入临床工作, 融洽工作关系进行良好铺垫。

共勉性:大面积烧伤的救治很少走四平八稳的“康庄大道”, 往往都要经历曲折坎坷的“羊肠山路”, 病人病情变化的不可估计性对治疗团队整体的信心、决心、毅力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国著名烧伤外科专家葛绳德教授曾评述:大面积烧伤治疗是一场“集体的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在这场斗争中, 任何环节任何人决心的动摇、信心的丧失、意志的崩溃都可能造成对整体治疗的严重影响, 调整、预防甚至补救不单单要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和高超的业务水平, 还需要大家不断的互相鼓励, 共勉共进, 才能完成这项救治任务。在这个救治过程中, 救治团队的共勉性对学员培养高尚的医德, 夯实其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也具有潜移默化的良性作用。

3 隐性课程培训要点及措施

3.1 学员“硬实力”的培养

专科基本技能:烧伤外科专科基本技能的培训主要是烧伤专科手术和换药术的教学, 以往我们都认为这些技能的培养均是以显性课程的正规授课及示教指导形式来完成学习过程。对学员基本技能培养的隐性课程设置应强调示范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模式。首先说明“示范性”, 这不是指单一教员的授课性示范, 而是科室整体工作过程中的集体示范, 也就是说全科所有非学员进行的换药操作均应符合授课示范要求的标准, 使学员随处可见规范的操作, 让其耳濡目染, 形成规范操作的潜意识影像;在学员有进行操作实践的主动要求后, 教员选择合适病例满足其实践要求, 并认真观察其操作, 引导其对操作要点进行总结, 并让其主动与其他学员进行操作比对, 做必要改进。这种变“主动教学”为“被动示教”,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的做法大大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好奇心和信心, 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专科基本技能。

无菌观念:显性课程对无菌观念教学主要是通过说教、指导、纠正的方式实施。学生学习接受比较被动, 一些时候学员还会对教员的生硬态度和强制措施产生逆反或抵触情绪, 影响教学效果。烧伤外科隐性课程设置和实施最显效的就是对学员实习中无菌观念的培养。通过对物质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的设置, 让学员在实践中体会规范的烧伤换药操作和治疗流程, 模仿教员正规的操作处置, 领悟无菌观念的实践过程和临床价值, 从而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无菌观念。所以, 在隐性课程设置时, 无菌观念的培养要贯穿于物质、制度文化环境设置的始终。

3.2 学员“软实力”的培养

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源于工作人员对工作对象、工作性质和执业意义的正确认识, 是医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坚持利于患者疾患康复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始终如一正确的从业意识准则的具体体现[3]。以往针对医学生未来从业工作态度的课程教育内容、形式以及在实践中的示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局限性, 正确的工作态度更多地是要在具体医疗实践中逐步养成, 而这个养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的两个外因因素就是环境氛围的感染和制度的约束。烧伤外科面对疾患对象的特殊性、其急诊科室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人员的积极工作热情, 为实习学员在具体实践中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培养氛围, 同时, 关于大面积烧伤和成批烧伤急诊救治的应急工作模式及相关制度体制的约束力, 也让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体会到制度约束力对医疗工作效率和救治成功率的影响作用, 使其能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医疗制度体制的约束, 从而为其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奠定基础。

责任意识: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普遍存在重医术、轻医德的思想, 其本质还是责任意识的淡化和相关教育的弱化, 而且, 以往的医德医风教育形式单调、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导致效果不佳[4]。在烧伤科临床隐性课程设置上, 我们要求教员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带教, 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烧伤科的工作在别人眼中是又“脏”又“累”, 遇到重点病人时甚至需要主管医生连续多日吃住在病区内, 带教老师吃苦耐劳、敢于奉献的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让他们充分体会到,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当他们接受患者康复后的感激之时, 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往的辛苦都抛之脑后, 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随后的工作中, 把医生工作职责意识落实到医疗实践需要上。

隐性课程通过教育者、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所携带的无形的教育信息, 能够借助各种活动和作为载体渗透隐性的教育功能对医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经过对本学科进行隐性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我们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表现出一种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的复杂关系, 它在强化显性课程传递给学员知识、技能、技巧等理性文化的同时, 通过其特殊的影响方式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 使其理性学习的实体和感性接受的精神文化有机结合, 在未来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实践前景。

参考文献

[1]Kumas-Tan Z, Beagan B, Loppie C, et al.Measures of cultur-al competence:examining hidden assumptions[J].Acad Med, 2007, 82 (6) :548-57.

[2]张良, 张琪, 赵先柱, 等.开发和优化隐性课程对医学素质教育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2) :95-97.

[3]王维, 邢学武, 张林明, 等.对841名在校医学生未来工作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07, 21 (3) :220-221.

[4]鄢良平.临床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6) :97.

临床外科教学案例 篇8

【关键词】外科学教学 教学质量评估 监控体系

【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课题(YB12092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4-01

外科学教学是医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培养优秀的外科学人才以适合于将来的医学发展。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的实时监控和方法修改等质量评估既保证学生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同时让老师明白自己教学的局限与不足,同时发现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方便教导更多学员。监控体系是对教学而言,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体系,使外科学教学更加规范,更加有助于对于外科学人才的培养[1]。

一、教学质量评估

(一)评估意义及评估原则

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对于新时代新型外科学人才的培养,使之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临床工作。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对于质量评估,一般有两个原则:一是全面综合评价的原则;评估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综合每一节教学内容、涵盖各个工作方面。二是秉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评估只是针对教育质量的测评而非个人,不允许弄虚作假,无需以一种提防的心态,学生与教师应该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探讨教学效果及未来教学方向[2]。

(二)评估内容及对象

教学评估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水平的评估即是整体教程规划、学生学习环境保障、学科资源与教师资源的分配这三方面的融合,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大的范围支配着每个小方面的教学进度,对教学起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则直接体现在课堂上,包括课堂纪律、学生的配合度、学生的课堂收获、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方式的实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来源,也是最大来源,对于教师的评估一般来说是比较全面系统的,也是相对严格的。课程体系即是整个教学课程的安排,需要对课程安排合理度的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对于学生有利的课程表。至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直接反应,根据学生考试分数的多少直接决定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的熟练度。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很多,西方国家以量表评估较为普及。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估已成为主流形式[3],其最具代表性的量表是Marsh(1982) 研制的Students’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Quality Questionnaire(SEEQ)[4]。在这一方面,我们同样制定相应的量表评估方法,只有合理的评估体系,所得出的评估结果才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

二、监控体系

(一)监控体系的存在意义

监控体系是对于教学评估而言,教学评估是需要在一个公平、公开、客观的平台上进行的,监控体制则是对于这种平台的一种创造与保证。

(二)监控体制的构建

一般监控体系的构建,即组成一支团队,用于对各教学各方面的检查。团队可以进行随堂听讲,直接对老师的教学作评价;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从学生层面获取相应的反应;团队也可以对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检查,对教学主管的管理核查。总之,团队可以对任何教学方面做检查,从而能综合得出自己的结论。除了监控团队,学生与教师也可成为构建监控体制的一部分。首先,学生是评估的受益者,所以最能反映自己的需求,可以自行要求老师或者教学主管对自己所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行强调,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渴求得到满足,也能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学习调节;另一方面,老师基本是评估的对象,教学效果一方面有老师能力的要求,学生的普遍水平也会有相应的影响。一旦老师发现以前教学方案不适合,应该及时反馈上级以便于分析学生整体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这方面讲,监控体系的构建为正常的教学质量的评估形成强有力的后盾。

(三)监控体系的开展和应用。

评估一是来自学生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专业评估团队的工作。可以采取答卷形式,对学生分发调查卷,要求学生客观作答。试卷主要包括老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以及课堂效果,比如课堂纪律、学生的课堂表现等。通过学生的问卷作答,基本能够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但这远远不够,调查团队必须在其他方面作全面调查。比如随堂听讲、老师备课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老师的敬业态度等,从各个方面对老师进行调查,但进行过程要在老师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以免产生不必要误会。对于所得的评估结果,要结合实际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最好教学效果[5]。

在外科学的教学中,无论教师如何在各项评估中获得好评,学生能够真正学好并掌握知识才是我们努力的关键,不要过分注重外在的名誉,毕竟“育才育人”才是老师真正的职责所在。

总之,在外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综合教师、学生、教材、临床需要、执业考试等多方面因素,培养科学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外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外科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敏国.加强专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

[2]何光峰.国外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其特点分析[J].现代教学,2010(22)

[3]Simpson P.M.and Siguaw J.A.Studend evaluations of teaching: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faculty response [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00,22(3):199-213

上一篇:数控专业大学生毕业自我评价下一篇:关键岗位重要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