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观后感(精选4篇)
似乎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被老师要求着才会去写什么观后感呐读后感,那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总是被动地去思考,许多的不情愿,现在想来,很多事看似没有意义,其实不尽然的。
很多年以来,再也没有去怎么看书,也没怎么发现好的影片。现在出的书实在太多了,好的作品却非常的少,所以,我也很少再去淘好书,反而更乐意去看一些经典。影片也是,好多新影片开映以前把广告做得挺足的,全是热情洋溢的赞美,以前还是会被吸引,经历了无数次失望以后,再也不对现在的作品有任何期待。即便是打发时间,我也不想浪费在那些垃圾作品上。于是最近,我总爱找一些以前的片子看,那时候的影视演员们对作品真的很负责,也很认真朴实,即便是很多效果没有现在好,可是,看着觉得心里暖暖的,看见那些现在已经故去或者已经年迈的多在一起演戏,不像现在的分崩离析。
看《汉武大帝》,一是因为觉得历史写材的影视作品多半不会很糟糕,而是因为曾经的室友李冰,记得她说很喜欢汉武帝,所以也对这位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影片,虽然有些细节处理的不是那么严谨,可是,总的来说是很好的,值得一观。
-------啰嗦在前面
《汉武大帝》以汉朝与匈奴的纠葛为背景,写了汉武帝成长成熟的一生。汉武帝生而多情,人性本真善,因为出生在帝王之家,就必须要学会冷血,承受寻常人家孩子不用承受的危险,要学会小心谨慎。小孩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当面对匈奴的肆掠和强大蛮横时,不得不妥协施行和亲政策而看着姐姐南宫公主被迫远嫁他乡的时候,汉武帝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忧伤,影片中中年的汉武帝跟大臣说起南宫公主出嫁前一晚一边哭一边编送给父皇的风铃并告诉他编制风铃是因为希望父亲长寿他们一家人能在有相聚之日,此时已经有着坚强之心的刘彻,仍然忍不住悲痛落泪。原来,在刘彻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痛击匈奴的决心,这是不甘一直懦弱受欺负,发奋要崛起的决心。
当看到李广将军战死沙场的时候,我心里一阵悲痛,一代名将就这样去世了。他久经沙场,杀人无数,如果说一命偿一命,那么他是赚的不能再赚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觉得虾兵蟹将死了并不觉得可惜,而李将军的死就是壮烈,就是会因为他的死觉得悲痛,难过。看着他将死都还要再杀一个群敌人,我的泪在眼里打转。想想他憨厚地为皇帝打渔烤鱼,在听到皇帝说要论功行赏时失落的背影,一直请命要做前锋,却总是不得意,岁月不饶人,银丝斑白了两鬓,得到皇帝赏赐的利剑的时候的高兴,那么淳朴,可爱……他终于还是做了一次前锋,率领三千人与两三万人厮杀。他领命前看到了皇帝并不信任他的诏命,我想,他心里的难过和悲痛应该犹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他是忠烈之士,所以,即便心里悲痛,即便知道自己不过是做诱饵,此番领命就是有去无回,但是因为国家需要他,皇帝需要他,战场需要他,他还是领命了,无怨无悔,毫不犹豫。他冲锋时高喊:兄弟们,我终于做前锋了……写到这里,眼泪又控制不住了,呵呵呵,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看的时候会落泪,回味的时候依然难以控制情绪,甚至动情更甚!这曾是唯一让匈奴人认可的将军,匈奴人说,在他们心中汉朝就只有一个将军,那就是飞将军李广。呵呵呵,这是多么好的赞扬。不过更好的赞扬便是,汉武帝派了四支军队进攻匈奴,匈奴单于对其他三人的军队都不放心上,唯一把重心放在了李广的军队上,尽然派了三支主力对付他,李广军队除他本人活着回来全部战死了,我觉得,看上去他是战败了,其实并没有!起初我以为李将军是傲慢的,并不是很喜欢他,后来才知道,他不是傲慢,而是豪爽,不会遮掩自己的情绪而已。
另一个场景让我泪如滚珠,那就是年老病重的卫青为了太子刘据去见皇上的一幕。曾年轻英俊神武的卫青,画面一转竟是重病缠身,不能受车载之苦的年老神衰随时都会归西的状态,这样的场景,让我突然忧伤时间的流逝,还有每个人都逃不出的宿命。那时候的汉武帝也是白发苍苍,但是精神还是很好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吧。曾经鞍前马后的,天天在一起的人呐。还记得他才得到卫青这一将才时,对他是多么依赖和信任啊。刘彻说他很信任卫青,却总觉得卫青对他总是若即若离,像是隔着什么似的,跟他不亲近。卫青始终是忠心于他的,他却越来越防着卫青,害怕他坐拥兵权有朝一日会反了,于是借故收回了虎符,将他的权力巧妙了分了一部分给霍去病。我不知道在上了年纪以后,他们有多久没有见面,当听说卫青前来觐见的时候,他要求穿正装,并前去迎接,情绪激动不能自已,卫青也是一样,即便是爬也要亲自前去跪拜皇帝,那是多么心酸的一幕啊,卫青起初是步履蹒跚艰难的上石梯,后来不得不四肢并用爬梯了,皇帝起初还等着他上去,最后也是不能控制地冲下石梯去接他。他们是君臣,亦是朋友,即便是不见面,心里也是想念的。他们有太多共同的回忆,卫青因为皇帝的赏识从而不再是骑奴,凭借一身才艺受万千将士爱戴和想念。而皇帝因为卫青的尽忠尽力,走过了人生里艰难的旅程,实现了击退匈奴的梦想。在人生的尽头,刘彻问钩弋夫人多少岁了,钩弋夫人说不多久就22岁了。刘彻便开始回忆自己的22岁,他说,22岁时候的他还成天和卫青在一起,在上林苑狩猎玩乐。看呐,这两个人,到死的时候记挂着的都是彼此。
最后说说对刘彻的感想吧,如果不是因为他最后的反省,我对他应该没什么好说的。影片确实很好地演出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成熟程度,青年时叛逆,中年时的豪气,万年的多疑。看见晚年多心让很多悲剧发生的他,我突然很想念窦老太太,他的奶奶。总觉得他不如他的奶奶,窦老太太到死心都是明的,提醒了他的三件事,也让他防对了人。可是老年的刘彻冤死了自己的儿子,逼死了心爱的卫子夫。固执多心的他,竟是那么下得了手。一生仁儒的太子刘据,被迫杀了奸人江充等,最后虽然没能在有生之年等到自己被昭雪,没能有幸逃过一劫,但是天下还是有清醒的人的,比如田千秋。汉武帝其实是了解儿子刘据的,所以当听说太子杀了江充时便问是不是江充逼人太甚,那一刻我觉得汉武帝心里是高兴的,因为一向在他眼里软弱的太子,终于站起来,终于有些像他了。同样的,卫子夫也是高兴的,当刘据失魂落魄地说:母后,我们失败了。卫子夫说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刘彻是老了,最终还是奸人的谗言,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事后不多久,其实他也应该察觉了自己的失误和过错,只是傲执如他,怎愿意承认错了?是啊,不说其他,单凭他说高高在上的君王,要这样一个人承认自己决策错了,怎么可能呢?不过,伤痛总是让智者反省、思索!他还是一个智者,所以他会反思,去觉悟,去弄明白这一切究竟怎么了。去忠烈之乡探望子民,眼前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残肢断臂的一群人,激动开心地欢迎他,那是早年参加漠北之战的战士们,那曾是健康威武的一群青年,现在都成什么样了,残手断脚,家徒四壁。曾为了他的江山安宁奋血浴战,现在却过的这么贫苦不堪,面黄肌瘦。但是依然对他热情洋溢,没有怨言,还说愿随他再打匈奴。看见这些,骄傲自负的他,再也忍不住流泪了。
回宫后,他更加深刻反省自己,为自己没有为百姓谋来幸福的日子感到痛心不已!也认识到自己一味征战是多错误的决策,我想此刻的他一定开始认可刘据,终于开始觉得刘据说的那句:应该以德治天下,不应该以暴治天下是对的了吧?不愧是汉武帝,最终还是清醒了,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他下令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决心改过。他的此种举动,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位坦荡荡的勇敢的君王,他有志气有理想,自信勇敢。高贵如他,最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勇气站出来向天下人认错告罪,这是十分十分难得的啊!!人无完人,刘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做了自己该做的,做了别人都想不到的,确实是千古一帝!
他最后跟司马迁说的那句话,我感触很深“你又以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只有天知道!”
是的,只有天知道,谁也没有资格说定什么。我再次也只是说说自己的感想罢了!
炎帝造型真实 有范王德顺再现型男气质
电影《轩辕大帝》是一部讲述五千年前有熊氏部落首领姬地率领族人渡黄河、斗猛兽、战蚩尤,最终统一华夏的波澜壮阔史诗故事。该片是集艺术性、思想性与商业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亦为我国首部远古题材的史诗电影。而片中的炎帝被世人尊称为神农大帝,有“尝百草”、创“刀耕火种”的盛赞美誉。在片方日前发布的剧照中,该角色由艺术大师王德顺饰演。炎帝作为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尝百草救人,顽抗蚩尤。而剧照中的景色,让人们对华夏传说以及河姆渡文化遗风浮想联翩,王德顺饰演的炎帝跪地哀哭,执杖而立,故事情节引人猜想,扣人心弦。艺术大师王德顺也是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亮相后,在《轩辕大帝》中再次展现型男气质,精神矍铄,炎帝塑造真实有范,引人期待。
耄耋之年为角色敢打敢拼 扎实感人成演技担当
艺术大师王德顺现年80岁,他49岁创造了造型哑剧,50岁开始健身,57岁创造活雕塑,70岁练习击剑,79岁T台时装秀,80岁依旧挑战极限,再现活雕塑,王德顺老人是一个有理想的艺术家。而王德顺参演的影视作品也让人如数家珍,从《闯关东》到《飞越老人院》,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到《重返20岁》,如今他又在电影《轩辕大帝》中诠释一个表演艺术者对梦想的执着。该片为了真实再现远古新石器时代场景,先后取景于河南、贵州,在河南新郑选择了轩辕湖水库和具茨山古部落遗址作为拍摄场地,烈日阳光,蚊虫叮咬,拍摄环境异常艰苦。而耄耋之年的王德顺却依旧吃苦耐劳,为塑造炎帝角色敢打敢拼,其精神感动剧组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虽说拍摄环境条件艰苦,但天地山水自然纯美,远古场景和战争场面设计的波澜壮阔。而《轩辕大帝》为了呈现百兽相争的视觉场面,将自然风情的外景地与大量视觉特效相结合,为了还原远古人的生活状态,摄制组考证了大量的古籍,不管从服装、化妆、道具还是台词上都保持着对原始社会的高度还原,力求让观众感受到华夏祖先最真实、最震撼、最感动的光辉历史,而老戏骨王德顺往往几个传神的表情,就将炎帝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深入浅出,张弛有度。作为一部走心的电影,王德顺在演技担当之外的真情流露才将炎帝角色塑造的如此可贵。
电影《轩辕大帝》是一部集商业性、文化性、史诗性、娱乐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该电影以独树一帜的华夏始祖黄帝为主体,围绕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原始部落展开一系列的精彩故事,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黄帝、炎帝、蚩尤等三位中华人文始祖的故事影片。该片讲述了五千年前有熊氏部落首领姬地率领族人渡黄河、斗猛兽、联合氏族战蚩尤、最终统一华夏各部落的壮阔史诗。演绎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的兴衰聚散,成功再现了远古华夏民族壮阔感人的发展历程。
为了让影片符合当代观众的口味和观影习惯,片方无论在服装、妆化、道具还是具体台词上都保持着对原始社会的高度还原。并考证了大量的古籍,使得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生存风貌和父系氏族的部落形态也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演员也表示“身在其中久了也会有穿越的感觉~”
史诗题材令人前所未见 精雕细琢创国产新格局
新时期以来, 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一直呈现着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态势。转业军人出身的二月河(原名凌解放), 以1985年出版的《康熙大帝》第一部《夺宫》而异军突起, 随后他的 《康熙大帝》的后三部的相继问世, 使他成为长篇历史小说创作队伍中的一名佼佼者。
我觉得如果要创作出令人念念不忘的作品,首先重要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态度,只有作者自己把写作当回事了,别人才会去把他的作品当回事。二月河本是布衣,从小到大,酷爱读书的二月河广泛涉猎和阅读了中外历史文学著作,多年浩瀚书海的畅游和研读,以及长期红学研究的学术熏染和写作磨砺,使得他对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知,以至于他出手便直取宫廷帝王题材。而这种个人体验,在创作中表现为作家独特的认知和生命表现,这也常常决定了作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二月河的写作主题是离今天数百年之遥的封建社会,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达到最真实的写作效果,二月河“读破”一部《清史稿》、积极寻找当时清朝人生活起居的记录,并掌握了许多有效的清文化知识。二月河自己曾说:“《康熙大帝》的出现看去是有些怪,但我可不愿让千百万爱这书的读者认为我是个不可思议的怪作家。假如这世上有人曾经始终和我同路跋涉过艰难人生,他就能告诉你,我其实原来是个痴人。他会告诉你我是怎样一个读书狂,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曾在凌晨一点半前睡觉,告诉你我曾被管理员遗忘关扣在图书馆中而不自知晓,告诉你我捧书走路,踢掉了脚指甲,血流殷道而浑然不觉”,这种近乎自虐地努力搜集文献的工作态度,才使得今天帝王系列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显得有据可查,真实可信,也正是这样痴迷的写作态度才使得这部小说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其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二月河对于写作题材的把握,二月河从清朝帝王中选取康熙作为艺术表现对象, 可谓是既具历史眼光又具艺术眼光的。清王朝距今并不十分遥远, 通过各种媒介, 我们对自鸦片战争以来它的腐败、昏庸、愚钝、丧权辱国知之较多, 而对他们的父祖中就有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的功业, 却知之不详。一方面, 可以对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清王朝前后期形象的巨大反差中, 总结出很多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 康熙在纷纭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创造了业绩,,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统治中真正能够建功立业、彪炳青史的帝王, 屈指可数, 而康熙在我看来绝对是可以算得上事其中之一的。康熙的功业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品全方位地塑造了这个帝王形象,着重表现了康熙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他少年即位, 而面临的国内政局十分严峻,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这个少年才俊,年轻的皇帝, 却能审时度势,大胆决断, 精心策划, 周密部署,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像《雍正皇帝》第一部第九回对康熙所作的概括∶“他精算术, 会书画, 能天文, 通外语, 八岁登极, 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 十九岁乾纲独断, 决意撤藩, 四下江南, 三征西域, 征台湾, 靖东北, 修明政治, 疏浚河运, 开博学鸿儒科, 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这也就是作者在《康熙大帝》中要向我们展示的一位帝王形象,我觉得如果作者去描述一个已经被人忘记姓名的人物,那么他作品的知名度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当成一篇野史来仅供参考。
在整篇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表现人物形象所用的艺术手法,首先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历史小说一定要遵从历史的精神,描绘出时代的风雨和变化,但又不能把它写成流水帐,成为纯历史的图解,从二月河的帝王小说中我们感觉到,作者正是牢牢的抓住历史与艺术这两个维系作品成功的关键,融历史于艺术创作之中,把艺术的精神与历史真实紧密地结合在一体,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这正如作家自己所言:“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作家追求的不是历史原著,而是艺术成果,即历史小说”。无论是第一卷《夺宫》中智斗鳌拜集团,还是第二卷《惊风密语》中的平定三藩和与朱三太子杨起隆的斗争,也无论是第三卷《玉宇呈祥》的东收台湾,西平葛尔丹还是第四卷《乱起萧墙》中的皇位之争,对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处理,作者写来都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时而壮烈激昂,时而缠绵悱恻,时而狂涛巨浪,时而和风细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的来临,总是在波澜起伏的状态下急速向前推进。再次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粗略算来有一百多个,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气质禀赋无不形神兼备,各具其态。在作品中,作者尽力的给我们塑造康熙这个一代英主的艺术形 象,从不同侧面刻画了他的睿智聪明,博学多才,却又不乏阴险狡猾、心狠手辣的性格特征,展现了清代“熙朝盛世”的根本力量和原因所在。此外在文人方面,伍次友的豪迈明爽,周培公的儒雅果敢,高士奇风流倜傥、放荡不羁 ;武士方面,魏东亭的赤胆忠心,施琅的拔箭啖珠,牛驴子的友情为重,还有与康熙相对形成另一阵营的鳌拜,吴三桂,朱三太子杨起隆、延平王、郑经等作人物也无不栩栩如生,情态逼现,呼之欲出。还有最后的一点就是这部小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人说:“生意人像初二女生一样迷恋琼瑶一样迷恋二月河的 小说。”有人说是因为二月河的小说折射生意人的生活。他笔下的旧日官场和今天的商界有太多相似相近的地方了。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但不丰满,故事强烈但少余味,宫廷内外一个圈套连着一个圈套,一个陷阱通向另一个陷阱,满途荆棘人人自危。连皇帝老儿在内无论男女老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同谋就是死敌,六亲不认。还有人说二月河的作品非常审美地宣誓着残忍的历史智慧,这种历史智慧并不来自冠冕堂皇的政治修辞,而是来自杀机四伏的政治实务,以壮丽的笔法写厚黑故事。二月河确实可推为当代第一人。如《雕弓天狼》中写到:“遭疑忌”、“弹权臣”、“络人心”、“遭毒手”、“天威不侧”、“贬爵轶”、“赐自尽”等等。其实对于以上他人的观点,我之前是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就只是作者这样写作的勇气就足以让我折服,我所读到的小说中,从来没有一部小说能这么集中地把宫廷斗争写绝。而二月河,写的气势恢弘,一气呵成。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不是要仅仅用些历史事件给小说当背景,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现代性阐释,直接指向现代社会,给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带来某些启迪。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也是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的,比如,二月河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其实,二月河自己也承认他不会写女人,不会写爱情故事。但是他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并不在少数。奇特的是,他作品中的爱情故事结局皆大欢喜的很少,要么是英雄才子拯救落难孤女,要么贤慧才德的女子救了英雄才子,之后抱憾终生。这种模式在二月河的作品中可谓洋洋大观: 伍次友—苏麻喇姑—李云娘,勒敏—玉儿,弘历—嫣红—英英,胤禛—小福,胤祥—阿兰,周培公—金锁甚至和珅—吴姐,一个又一个的爱情故事无不掩映在“落难”、“相救”、“遗憾”的影子里的。而三位帝王尽管都拥有三宫六院,嫔妃成群,但无一不落入“三角恋”、“婚外情”的而在某些情节的设计上,二月河更是存在着重复现象,特别是皇子蒙尘民女相救这一情节,小说前后使用多次。另外如几处人名、辈分的前后矛盾等等,也都是技术上完全可以避免的错漏。
综上所述,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既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完美统一,又兼顾了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当今社会现实意义,真正做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所以就是说它达到了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新高度也实不为过。
魏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