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程序设计总复习

2025-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vb程序设计总复习(共8篇)

vb程序设计总复习 篇1

(A)SetFocus (B)Visible (C)Refresh (D)GetFocus

2. 在VB中可以改变控件大小的操作是( )

(A) (B)

(C) (C)

3. 可以创建控件数组的方法是( )

(A) 在窗体上画上个控件,再画一个同类型的控件

(B) 在工具箱中双击某一个控件,再双击该控件

(C) 执行“工程”菜单中的“添加控件数组”选项

(D)单击某个控件,按键,再按键,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单击【是】按钮

4. Label控件中显示的文字是由( )属性决定的。

(A)Text (B)Caption (C)Name (D)Forecolor

5. 为了选中窗体上的某个控件,应执行的操作是( )

(A)单击窗体 (B)单击该控件 (C)双击该控件 (D)双击窗体

6. 确定一个控件中窗体上的位置的属性是( )

(A)Width和Height (B)Width和Top

(C)Height和Left (D)Top和Left

7. 在程序运行期间,如果拖动滚动条上的滚动块,则触发滚动条的( )事件。

(A)Move (B)Change (C)Scroll (D)SetFocus

8. 要把窗体Form1加载到内存但不显示出来,可使用( )语句。

(A)Form1.Show (C)Form1.Hide

(C)Load Form1 (D)Unload Form1

9. 在程序运行期时,在窗体Form1中单击,发生的事件是( )

(A)Form_Click( ) (B)Form_Load( )

(C)Form1_Click( ) (D)Form1_Click( )

10. 窗体上有一个控件Command1,程序运行时,在该控件上单击,发生的事件是( )

(A)Command_Click( ) (B)Command_Dblclick( )

vb程序设计总复习 篇2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 (下册) 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意义以及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般方法, 能准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2.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空间观念, 能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回顾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温故知新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 我们复习过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后, 接着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计算。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征, 知道下面我们该复习什么了吗? (立体图形的有关计算) 。立体图形的计算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表面积的计算和体积的计算。) 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我们放在下一节课复习,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板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简短的交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已经“走”到哪里, 将要“走”向哪里,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二、回顾沟通

1.表面积的意义。

出示:

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小结:可见, 物体表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2.表面积的计算。

(1) 再现思路。

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同学听听。

班内交流, 并相机出示展开图。

(2) 字母表示。

提问: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母表达式。

(3) 基本练习。

请同学们求出下面几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教材第105页第3题) 。

(1) 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

(2) 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

(3) 底面半径1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指名板演, 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复习课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回顾, 达到了“温故”的目的, 用字母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感, 这也是复习中的“知新”之处。教学中有讨论交流, 有基本练习, 有对认识的进一步提升, 复习的方法恰当有效。

三、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就用复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第106页的第6题。 (只列式, 不计算)

制作下面圆柱形状的物体, 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指名三人板演, 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通过做这三道题, 同学们想一想, 解决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时, 要注意什么?

小结:解决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有的要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 有的只计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还有的只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灵活、准确地选择计算方法。

2.做第106页的第4题。

谈话:其实, 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也是这样,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通常情况下要计算六个面的面积, 但有时是求五个面的面积, 如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木箱, 求用木板的面积, 求做火柴盒的内盒用多少硬纸板, 在游泳池的四壁和底面贴瓷砖, 求贴瓷砖的面积等;有时是计算四个面的面积, 如长方体商品盒四周贴商标, 求商标纸的面积, 求做火柴盒的外盒用多少硬纸板等;有时是计算三个面的面积, 如求放在墙角的长方体物品露在外面的面积, 要装修报告厅靠墙的立柱, 求装修面积等;有时是计算两个面的面积, 如一个长方体木箱有两个面装防蝇纱网, 求纱网的面积等;有时只计算一个面的面积, 如求长方体纸箱的占地面积等。同学们请看这道题该怎样解决 (教材第106页的第4题) 。

一个长方体金鱼缸, 长40厘米, 宽40厘米, 高35厘米。它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 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指名板演, 交流评价。

3.出示:一个长方体饼干盒, 长17厘米, 宽11厘米, 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 (如图) , 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只列式, 不计算)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第三种做法, 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比一比三种计算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长方体的侧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一样, 都可以用底面周长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将求长方体侧面积与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联系起来, 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立体图形的认识, 这是复习中的又一“知新”处。

4.出示:下图表示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可能有的做法: (1) 根据相对面的视图大小相同, 列式为 (6+6+3) ×2=30 (平方厘米) ; (2) 数一数一共有30个正方形的面, 列式为1×30=30 (平方厘米) ; (3) 分割成两个长方体, 用两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 (4) 添补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 列式为6×4+4×2-2=30 (平方厘米) ; (5) 把凹进去的两个面拉出来, 列式为6×4+3×2=30 (平方厘米) 等。

交流学生的不同做法, 并突出第一种方法。

5.出示下图, 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准备给这个零件的外表涂一层漆, 求涂漆的面积。

学生试做、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1) 用长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 (2) 转化成求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的和的问题。

说明:第4、5两题是两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 解决这两个问题, 既用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又用到转化的策略, 还用到视图的知识, 能有效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初中英语总复习课设计的六大原则 篇3

【关键词】总复习 设计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7-0037-03

复习课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弥补学生已学知识的不足,二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总复习课设计对英语知识的运用、升华、学习方法的归纳,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点的复现率,习题的训练量,期许“以量变达到质变”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和习题的功效研究,结果是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同一层次的题目反复训练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学生成了死背书读死书的机器,忽略了语言知识运用的情景性,导致学生英语基本素质滞后不前,也阻断了他们学习英语潜能的不断开发,给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造成不何估量的损失,我认为总复习课的设计应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只会背单词、短语、句型、课文,也不是培养学生只会解答语言基础知识的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一定英语素养,即具有较强语言技能,较丰富的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 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英语复习课内容的安排要依托新课程标准,依据本地区中考考试纲要(说明)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初中英语复习一揽子方案,确定复习课的具体内容;要参透本地区中考考试纲要(说明),依据考试题型有针对性拟出专项复习题。选题时一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任意拔高也不随意降低,二是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基础,贴近学生发展区,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

2 合作性原则

一节高效的复习课取决于教师课堂上所授方法是否符合生情、学情,取决于教师是否合理运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复习课上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记,这种置学生潜能开发不顾,忽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方法导致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书记员”,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探究合作性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英语复习课则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不断整合初中所学英语知识,构建初中阶段英语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搜集和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复习动词不定式这一语法现象时,教师不能将“动词不定式作主语、作宾语,作宾语补足语”等知识一齐呈现给学生然后进行单项练习。教师应该从动词不定式在课本中的出现的句子入手如从:

Kitty plans to take Linda out.(江苏牛津8A. P47)

She started to look after herself when she was 20 months old. (江苏牛津8A. P80)

这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这一知识,在学生自主归纳、讨论过程中,知识在头脑中经过分析、甄别最后定性。学生在自主归纳过程中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而知识本身在头脑中印象之深刻远比学生简单地记下然后课后死记要高效得多,伙伴间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又是他们个性品质得到磨炼不断升华的过程。

3 整合性原则

复习的内容应该把本学科各年级相关的内容罗列出来,理顺先后顺序,理清相互间的关系,或绘制成一棵棵知识树或整合成一个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提高学习效率,便于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形容词、副词的等级变化及其用法经过整合形成以下知识树:

在知识点的整合过程中,当概念融合在各种背景之中并以各种方式来表达时,才最容易掌握,因为可以确保有更多的机会使概念牢牢扎根于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在师生共同整合知识的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教与学经验共享,知识背景的呈现张扬态势,既利于课堂复习达成度的提高,又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

4 典型性原则

复习课在评讲练习,选讲例题时,都讲都练时间上不允许,客观上也不可能。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命制的练习,选讲的例题应具有典型性。典型性的练习、例题应体现传统正式的英语规范句子,尽量来源于课本,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表达方法,体现西方文化特点,保留西方文化性质的句子,这样能揭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突出对英语知识的正确理解,把握和活用,有助于英语素养的形成和英语知识本质的领悟。例如“make”这一词的用法,与make相关的表达方式有a.生产、制造,“make cars, make a farm, make a kite, make a cake, make dumplings”等。b.使得,迫使, “make a …do…, make …形”,所以我们命制、考查make这一词的题目时,在不同的题型中可以这样体现:

(1)Few westerners can _________dumplings but most of them like Chinese food.

A.eatB.build C.makeD.do

(2)Nowadays Chinese begin to large farms to_________ produce more food.

A.put upB.build C.makeD.put on

(3)Id like to make people _________.(happy).

(4)大雨使得学生们未能如期抵达上海。

The rain .

以上4题基本涵盖了make的基本用法,第4题要注意不能用“make…not do…”这不符合英语习惯表达,中文 “使得某人未能做成某事”或“某人/事阻挡某人做某事”等此类意思的句子在英语里通常用“stop…from doing”来完成,文化差异就蕴含在里面。

5 延伸性原则

中考试题功能有两个:一个是水平测试功能,另一个是选拔功能。中考要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因此中考题普遍注重依据新课程标准紧扣教材,虽有部分题目高于课本内容,但都是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改造而来的,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对文本句子、习题的改造,可以依托原文进行适度延伸;也可以设置多种语境进行系统训练;也可以以文章阅读为载体进行综合训练,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知识理解得到不断深化。例如,复习different一词时先看下列句子

You love traveling to different places.(江苏牛津9A P9)

You try to do everything differently. (江苏牛津9A P9)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David has much more hair than my uncle.(江苏牛津9A P20)

以上三个句子里分别是形容词different,副词differently和名词difference的文本句子,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归纳与different 相关的用法,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词形式的变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分析句子成分确定词形。又如:

Linda and Lucy have much difference though they are twins, 此句中从上文have much 可以判定出这里空格内填名词,由于受much限定difference视作不可数。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f you watch them carefully. 由There are可确定空格里应填名词,由于系动词是are,所以这儿difference视作可数名词应加s.

It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we saw yesterday.

There is a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f you watch them carefully.

以上两句中同是a little 受饰,第一句主语是it 故用形容词different而第二句是there be结构故用不可数句词difference.这两条典型题例则是different一词的延伸用法,需要对文法、句法、词法有足够的理解方可找到正确答案,教师在复习时要精心备课,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6 层次性原则

由于受东西方文化环境、背景家庭氛围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程度和已经形成的英语素养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复习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问题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提高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英语兴趣得到唤醒和激发,个性得到张扬。我们可以由低到高设计三个层次:

A层次——基础层次。熟练掌握文本中的句子,例如延伸原则里travel to different places 和different from…短语。

B层次——中等层次。除能熟练掌握A层次所规定的内容外,还能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替代练习和训练,适度扩展。如由“make people happy”就要会用英语表达“使人悲伤”“使人更为激动”“使飞机上所有的人失望”等,即make people sad, make people more excited , make the persons on the plane disappointed.

C层次——提高层次。在A、B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语言材料分析、判断、自由表达。如阅读理解题、完形填空题、书面表达题等。

总之,英语总复习课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原则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化知识理解,发展各种能力,既利于初中阶段的英语基础的夯实,又着眼于未来英语的素养的形成,为学生英语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奠定较为理想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 互动新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转变/李卓奇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4 问题教学/郑金洲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es designed to review the six general principles of

【Abstract】In this paper, examples of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fresher course from improved efficiency, the angle of student's ability to expand a review of the six principles of design of homework.

标点符号总复习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4

(教案)

姓名:李职务:教职称:讲

艳师师

单位: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电话: 邮编:031300 标点符号总复习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2、复习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通过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掌握标点符号解题技巧,通过用法积累和反复朗读能发现“敏感点”来进行判断;

4、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从思想上重视标点符号的应用作用。

二、复习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重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标点符号的用法 难点: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补充、多媒体和资料辅助

三、复习准备:

以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为目的,要求学生用一课时,分组复习之前学过的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要求学生能用具体的例句来帮助理解,进一步落实总结、掌握用法。

四、复习过程:

(一)导入:(直入并出示复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标点符号的功能、分类、规范的书写。(教师选择性板书;学生上黑板书写正确的标点符号,说明占格情况和写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把学生分组复习的结果依次进行交流补充,落实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的掌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总结 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3、无主句、独词句,表示陈述语气时末尾都用句号

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3、有些语气委婉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注意:

1、有些句子含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句中停顿用逗号,句末用句号

2、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疑问语气落在末尾,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用逗号。

3、主谓倒装,问号放在句末

4、特指问,表强调,每句后都用问号

感叹号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4、用于感情强烈的独词句、象声词后

5、主谓倒装,感叹号放在句末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注意:

1、并列词语间如果有连词“和、与、或”等,就不必再用顿号

2、并列词语是简略语,则中间不用顿号

3、并列词语在句子中作谓语和补语,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4、如果并列词语间还有并列,小并列间用顿号,大并列间用逗号

5、数字间表约数不用顿号,表确数用顿号

6、并列词语后有“呀”等,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逗号

1、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停顿,用逗号

2、复句间的停顿,有时用逗号

分号

1、复句内部已用逗号,再大的停顿就用分号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2、用在“说、想、证明、宣布、例如、如下、指出、透漏”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

4、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表示总结上文

5、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注意:

1、如用冒号必须能管到句尾

2、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3、同一个句子中不能使用两个冒号

4、“某某说”的三种情况

引号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突出强调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表讽刺否定

注意:

1、间接引用不用引号

2、引号内还要用引号,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3、如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引号里;引文不完整或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则点号放引号外

4、主题活动名、会议名、栏目名、丛书名用引号

5、作文题中,以XX为题或以XX为话题,XX要用引号

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话题转变

3、表示意思递进

4、用于声音的延长

5、用于事项的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6、用于副标题前

注意:

1、双破折号的作用

2、破折号和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时的使用区别

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

2、用于列举的省略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注意:

1、省略号和“等”、“等等”不能同时出现

2、省略号前后点号的使用

书名号

用于书名、篇名、报刊杂志名、影视剧作名、歌曲名、艺术作品名、法律法规名等

注意:

1、书名号内还有书名号时,外用双书名号,里用单书名号

2、电视栏目、报社及杂志社名称不用书名号

3、书名和篇名连用时的区别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1、句内括号,词语的注释

2、句外括号,句子的注释 着重号

用于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或句子下 间隔号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2、用于书名与其篇名间的分隔

3、用来间隔日期中的时间,例如月份与日期。如果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节日早为人们所熟知,而它们的月份和日子又恰好都是个位数,间隔号可以省略不用

连接号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2、相关的时间、地点、数字之间,用连接号表起止

3、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间用连接号表产品型号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用连接号

专名号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

2、通过两步走的策略,内化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明确做题方法:

①读句子——知大意——加标点——再读检查。②用自己的火眼金星来发现“敏感点”进行判断。第一步:妙手回春

⑴1861年以后,那拉氏(慈禧)曾搞所谓“垂帘听政”(这是那拉氏直接掌管政权的一种形式。),指使刽子手„„

⑵她先是寄希望于刘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

⑶这样的聪明还是少来一点好。

⑷他在文中指出:我们要学习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如说:国家的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

⑸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上映。

⑹她是秋天没丈夫的,她有一个小叔子,小她十岁,她靠打柴为生:我知道的就这些。⑺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⑻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⑼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⑽罗伯特·舒曼说:“一磅铁只值几文钱,可是经过锤炼,就可以制成几千根钟表发条,价值累万”。因此他劝告人们“要好好利用天赋给你的一磅铁。” 第二步:骁勇善战 对口高考常见题型有三种:

1.选择题,要求选出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项;2.改错题,对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进行辨识并修改;3.标注题,为试题提供的语言材料加注标点符号。近年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⑴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怀着深重的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了像《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的名篇。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D、“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常与“诲人不倦”连在一起使用。⑵(2009年)选出下列各句中问号误用的一句()

A、他为什么要发火呢?他碰到了什么问题了?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B、今天是星期天,你去故宫呢,还是去万寿山? C、昨夜一场大风,刮坏了教室里的两块玻璃,今天老师正在调查是哪个组做值日时忘了关上窗户? D、怎么了,你?

⑶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C、这种独特的美的内涵是什么?是奇?是险?是秀?„„是兼而有之,还是其他? D、该段文字引自李学勤《论文研究与历史研究》,发表于《文物报》2004年3月11日第10期。

(四)总结扩展

⑴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标点的趣味故事:

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主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徐渭是怎么读的呢?)

师补充: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容易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音“逗”,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中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十二种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⑵播放百度(中文网站)的广告片,体会标点符号及中文的魅力。

同样的句子,或者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用相同的符号只是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可能完全相反。可见标点符号在生活中有着奇妙的作用,它使得文章语句匠心独具,让人深感中国文学句法之精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做好标点符号的考题,也能在作文中正确丰富地使用标点符号,使之更好的帮助我们表情达意。

五、板书设计(师生共同书写)

六、作业布置

完成模拟试卷的标点符号题

七、教学反思

确定好课题之后,就着手进行教学设计。在目标上依据考点确定了基础知识点和基本能力点。为了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透彻掌握,我要求学生在总结类型的同时,能举出实例,帮助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在题型训练巩固上依据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从句子的训练再到题的训练。因为是复习课,题型和题量训练上又得竭力避免向习题课靠拢,所以我设计了两个训练的环节,而且是精练;特别是题型训练上选取了三个对口高考题而且题干上也注意了其全面性,包括: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下面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下面问号(某一个具体符号的考查)使用错误的一项是。最后我依据考纲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做了一些拓展和延伸,既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可使他们了解标点符号的生动性和不朽魅力,从而让他们能将标点符号的作用和魅力在生活和作文中进行淋漓尽致地发挥。

在课前准备时我最担心的是第一个环节,即学生分组交流他们对某一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的总结。这一环节我卡了三次时间,但最后上课时还是在这一环节上和预设出现了相左的情况。因此我及时调整了策略,在题型训练上省去了对句子的训练环节。

第一个环节上占用的时间超出了预设。我认为自己在两方面还需着重处理和把握:一个是预设和生成,一个是指答和自答。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占用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设时间。因为在这一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所以在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的回答、交流、补充为主,学生在时间上也就占了主动。又因为主要采用的是主动自答的方法,学生在站起来前有些在犹豫,有些在观望,也在无形中消耗了时间。我想也许我用指答的方式,会节省不少时间,进行速度也会快些。自答,一个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在于鼓励学生珍视机会和表现自我。但在此过程中是需要等待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指答”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vb程序设计总复习 篇5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第2-3题

2.对全球变暖的环境效应,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3.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4.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5.下列地区与所列特色农业相匹配的是()

A.北疆地区 苹果园、奶业、茶叶

B.海南岛 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C.渭河平原棉花、制糖、番茄、葡萄酒业

D.云贵地区烤烟、花卉、苹果园

6.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紧张状况的根本措施是()

A.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B.鼓励国外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投资建厂

C.限制汽车产业发展

标点符号总复习教学设计 篇6

一、复习目标:

1、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2、复习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通过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掌握标点符号解题技巧,通过用法积累和反复朗读能发现“敏感点”来进行判断;

4、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从思想上重视标点符号的应用作用。

二、复习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重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标点符号的用法 难点: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补充、多媒体和资料辅助

三、复习准备:

以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为目的,要求学生用一课时,分组复习之前学过的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要求学生能用具体的例句来帮助理解,进一步落实总结、掌握用法。

四、复习过程:

(一)导入:(直入并出示复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标点符号的功能、分类、规范的书写。(教师选择性板书;学生上黑板书写正确的标点符号,说明占格情况和写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把学生分组复习的结果依次进行交流补充,落实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的掌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总结 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3、无主句、独词句,表示陈述语气时末尾都用句号

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3、有些语气委婉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注意:

1、有些句子含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句中停顿用逗号,句末用句号

2、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疑问语气落在末尾,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用逗号。

3、主谓倒装,问号放在句末

4、特指问,表强调,每句后都用问号

感叹号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4、用于感情强烈的独词句、象声词后

5、主谓倒装,感叹号放在句末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注意:

1、并列词语间如果有连词“和、与、或”等,就不必再用顿号

2、并列词语是简略语,则中间不用顿号

3、并列词语在句子中作谓语和补语,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4、如果并列词语间还有并列,小并列间用顿号,大并列间用逗号

5、数字间表约数不用顿号,表确数用顿号

6、并列词语后有“呀”等,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逗号

1、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停顿,用逗号

2、复句间的停顿,有时用逗号

分号

1、复句内部已用逗号,再大的停顿就用分号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2、用在“说、想、证明、宣布、例如、如下、指出、透漏”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

4、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表示总结上文

5、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注意:

1、如用冒号必须能管到句尾

2、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3、同一个句子中不能使用两个冒号

4、“某某说”的三种情况

引号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突出强调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表讽刺否定

注意:

1、间接引用不用引号

2、引号内还要用引号,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3、如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引号里;引文不完整或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则点号放引号外

4、主题活动名、会议名、栏目名、丛书名用引号

5、作文题中,以XX为题或以XX为话题,XX要用引号

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话题转变

3、表示意思递进

4、用于声音的延长

5、用于事项的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6、用于副标题前

注意:

1、双破折号的作用

2、破折号和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时的使用区别

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

2、用于列举的省略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注意:

1、省略号和“等”、“等等”不能同时出现

2、省略号前后点号的使用

书名号

用于书名、篇名、报刊杂志名、影视剧作名、歌曲名、艺术作品名、法律法规名等

注意:

1、书名号内还有书名号时,外用双书名号,里用单书名号

2、电视栏目、报社及杂志社名称不用书名号

3、书名和篇名连用时的区别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1、句内括号,词语的注释

2、句外括号,句子的注释 着重号

用于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或句子下 间隔号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2、用于书名与其篇名间的分隔

3、用来间隔日期中的时间,例如月份与日期。如果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节日早为人们所熟知,而它们的月份和日子又恰好都是个位数,间隔号可以省略不用

连接号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2、相关的时间、地点、数字之间,用连接号表起止

3、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间用连接号表产品型号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用连接号

专名号

谈谈中考英语总复习 篇7

一、 明确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第一轮:3月初至4月底。这一轮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词法和句法等, 时间为3月初至3月下旬;第二部分:复习课本, 时间为4月初至4月底。本轮复习就要依纲扣本, 对课本中的重点词、句、语法进行拉网式的复习, 避免知识的漏缺, 夯实基础。同时要避免把复习课上成新课或变成题海战术, 做到以训练为主线, 精讲精练;并做好分册检测, 步步为营, 力求学生做到对知识宏观把握, 考点过关, 能力提升。

第二轮:5月初至5月中旬, 进入专题复习阶段。针对中考题型, 逐一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和强化训练, 并结合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解学生丢分较多的题型。如: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选用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补全对话、书面表达等详细指导解题方法和强化训练。本轮复习尤为重要, 它不仅要求学生将课本中繁多的知识系统化, 而且还要求学生逐步熟悉中考题型及掌握各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巩固双基的同时, 加强初步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第三轮:5月下旬至6月中旬。本轮复习重点在于模拟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检测专题复习的学习效果, 而且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演习的作用, 强化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二、 结合题型, 指导解题技巧

(一) 听力部分

近几年的中考题型大致有:听句子, 选画面;听对话连/填信息;听对话选择最佳答案;听短文选择最佳答案等。选题材料注重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听力获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英语的总分和等级的高低。

解题技巧:

① 先快速地浏览听力材料, 了解各题目的布局, 分辨各选项间的区别。通过材料透露出来的信息初步了解把握听力的内容, 预判所要填的内容, 确立听音重点。

② 抓关键词句, 特别是首句尾句。一般这些句子都概括了文段的重点, 明示了全文的主旨。

③ 在听的过程中做重点记录, 特别是年、月、日、号码、人名、地名等, 否则会很快忘记, 造成处理信息时出现偏差。

④ 学会镇静, 学会放弃。有些学生遇到听不懂的词就慌了神, 导致下面的内容全听不进去, 影响了后部分信息的获取。此时学生应跳过去, 因为零星的一些词不会对解题有太多影响, 整体把握全文大意则可。

(二) 笔试部分

1. 单项选择题

选择填空题考查的知识面广, 不仅考查了词汇、语法, 而且也考查了真实的语境, 纯语法的考题已不多见。

解题技巧:

① 排除法。根据已掌握的语法及语境将错误的选项排除掉。

② 逻辑推理法。联系上下文, 找出其隐含的信息, 根据常规知识或逻辑常识, 判断出正确答案。

③ 语法分析法。近几年中考语法项目的考法, 是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 做这类题目时要结合该题所提供的语言环境, 运用语法知识来解决, 抛开语言环境仅考虑语法知识是无法做好的。

④ 常识及惯用语运用法。选择填空题对常识的考查面广, 包括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历史背景等, 也考查一定的习惯用语。做这些题目时根据相应的常识和习惯用语去判断,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强调:做选择填空题时一定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如:

I am looking forward you.

A. meet B. to meet C. meeting D. to meeting

有些同学就毫不犹豫地选择C, 因为他们就记得“look forward to doing”而忽略了本题中 “to”没有与“ look forward” 在一起。

2. 单词分类

这类型的题目是在特定的句子语境中进行的英语词汇的考查。

解题技巧:

①先观察提供的句子, 若仅有5个句子, 并每个句子中的两个空格均有“/”隔开, 就意味着每个句子里要填的词是同一类型的词, 在梳通备选词时就可以进行分组、分类了。

②梳通备选词, 做到明确其意思、弄清其词性。

③细读句子, 明其大意, 弄清每个句子所缺的是何词性、何意思, 方可确定要选取的词。

④ 做完后务必整题检查, 避免重选, 或只是其意顺, 而不合其语法等错误, 避免掉入出题者设置的陷阱。

3.完形填空题

完形填空题是一道综合测试题, 它通过语篇综合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阅读理解推理能力。既通过选择词汇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又通过语篇的理解间接地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它是调节整个试卷难易程度的杠杆之一,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做不好的, 不少同学为此感到头痛。

如何做好完形填空题呢?

① 先浏览各小题的备选答案, 有助于在粗读短文时将短文大意掌握得更到位。因为部分的题目备选答案仅是一个词及其三个变化形式而已, 这些空格所在的句子意思已很明显, 不需跳读和猜测。

② 通读全文, 了解短文大意。这步骤要重视首句尾句, 它明示了短文的主题和语法线索。

③ 第二次阅读, 抓住关键词, 紧扣发展脉络, 根据上下文, 步步深入, 选取出答案。一篇完形填空题会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解题的线索, 因此要紧紧抓住掌握的线索, 重视上下文的联系和各种有关关联词的运用, 结合短文限定的特定环境和已学的知识去作答。

④ 复查验证。填完后要再细读全文, 整体感觉全文是否顺畅, 从语感、逻辑、结构、搭配等各方面考虑后再作最后的决定。

4.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判断、逻辑推理、归纳概括和对材料的评估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其材料具有题材多、新颖广泛、贴近生活、富有强烈的时代感等特点。

解题妙招:

① 略读全文, 掌握主旨大意。精读各段的首句尾句, 捕捉关键词, 迅速把握每段大意, 弄清文章里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的原因。

② 带着问题, 进行寻读。认真阅读题目, 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出解题的相关段落和句子。

③ 确定答案。依据相关的段落和句子, 认真斟酌, 透过其表层, 领会其深层含义, 选择最佳选项。

④ 复读检查。完成后, 要对短文内容进行通盘考虑, 尽可能地减少错误和疏漏。

5.情景交际

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题型有:从7个选项中选出5个合适的句子补全对话, 使对话内容完整, 这种题型同学们的获分率较高。但根据对话内容补全所缺单词, 每空一词的题型, 同学们丢分最多。这类题型有一定的开放性, 增加了该题的难度。

解题技巧:

要结合整篇对话语境, 充分考虑语境对语言的影响, 以及语言的真实性和得体性, 把握好对话的时态和惯用语;善用逻辑思维, 进行分析综合, 反复通读对话, 仔细检查所填的答案是否能将对话内容表达清楚、意思是否连贯、句子是否顺畅、单词拼写是否有误。

解题技巧:

① 先浏览方框里所提供的词, 弄清它们的词性、词义以及它们会有哪些变化。

② 研读每个小题, 弄清其意及所缺空格的词性, 捕捉关键词或固定搭配, 正确选词。

③ 选取好词后, 根据该句的句子结构及其语法进而确定其正确的形式 。

④ 务必仔细检查, 谨防遗漏、重选、拼写错误, 确保每小题语意通顺、语法正确。

7.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集知识与能力、理解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题, 要求学生做到审题到位, 句意清晰, 无明显语法错误。

解题技巧:

①仔细审题, 不偏题不漏题, 特别要按题目要求的人称和题材完成作文, 不要将人称搞乱。

②尽可能运用简单句和熟悉的词汇来写, 少用容易出错的介词短语和从句等复杂的句型。

③全文思路清晰, 要点突出。

④认真检查全文, 反复推敲, 注意细节, 特别注意字母的大小写, 或是否有拼写错误等, 尽可能避免被扣分。

三、查缺补漏要有招, 知识全面促成绩更拔尖

中考前十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基础, 回归典型错题, 查缺补漏。第一, 基础知识应从词法→句法→课本, 列出相关的知识系列, 并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理解性复述。如果哪一点复述不出来, 则表明这是知识盲点, 应针对其进行补救。第二, 查阅错题本或各次综合检测卷, 有针对性地把错题再做一遍, 因为这些知识是薄弱点或易错点。

英语中考总复习 篇8

在组织总复习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生明确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集中精力投入中考复习

在目前的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松散,总抱着“大势已去,即使有回天之力也难以弥补以往失去的一切……”的种种绝望心理,整天糊里糊涂混日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设法使他们明确目的,端正态度,集中精力,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中考总复习中。

二、把中考总复习计划交给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毕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任何单方面努力都无法完全达到目的。只有双方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互照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复习计划之后,应把自己的复习打算告诉学生或尽可能做到每个学生一份计划表,使他们明确总复习的内容、目的,只有这样,最终才会实现共同的目标,收到好的效果。再者,要把复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根据学生基础层次的不同,老师应施于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进行总复习。起始阶段,纵向复习:以课本为主,以本为本,兼顾语音、语调、常用句型、动词短语的运用训练,整理初中阶段的全部内容,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接着再进行横向复习:以大纲为主,兼顾阅读、表达能力的训练。老师拟定总复习计划时,应参照学校的计划,尽量避免和全校性活动及放假时间上的冲突,以免打乱正常复习进度、内容。然后,尽可能做到每个学生一份计划表,这样,便于学生自觉地按实际、按时间有计划地复习。尤其最关键的一点,老师应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尽可能把较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杜绝“满堂灌”。

三、及时提出明确的复习要求

在学年初,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九年级英语课的总要求、中考范围,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总复习计划,包括有些重点内容,及时、准确、具体要将这一计划传达给每个学生,便于他们能尽早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四、注意信息交流和题型的研究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中考题型的变化和动向。作为教师,尤其是九年级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注意对考题题型的分析。

五、为总复习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依据

对第一次中考试卷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取得参考价值的材料和数据。例如,初中教材1-5册范围内常用词共有733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237个。把凡是试卷中出现过的单词逐个拣出,编制历届英语试卷所用单词总表,单词总数。又如,按中考的题型分类:语音、语法、词汇以及补全对话中的有关习惯用语各方面都进行分类归纳,进行累计分析,编发语音、词汇、语法项目参考表等。

六、提倡高效率,不搞题海战术

上一篇:护士实习小组鉴定意见下一篇:学历证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