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共2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篇1

摘要:《刮痧》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 片中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用Goffman 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Toomey 的面子协商理论分析了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了因对面子观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和文化隔阂, 希望能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面子观;面子-协商理论;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文化相对主义

1.引言

于2001年上映的电影《刮痧》曾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了业内外人士广泛地好评,这部电影选择了当下华人关注度较高的移民文化主题来展开故事。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情景,由此引发了众多学者对跨文化主体的讨论。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方面,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家庭、中医、法律、人权、思维和文化身份等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各个方面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文以Goffman的面子定义和Stella Ting-Toomey的面子协商理论文指导,对中西价值观在面子这一层面做深刻透彻的分析,展现中西文化差异冲突与中西文化融合的波折。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对来自中国的移民夫妻许大同,简宁还有他们几岁大的儿子丹尼斯,一家人在美国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大同的父亲从北京来到美国看望儿孙,一次丹尼斯腹痛,爷爷用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他进行了治疗,结果丹尼斯因为意外跌伤被送往医院,医生掀开丹尼斯的衣服发现他的后背有刮痧留下的痕迹,由此认定丹尼斯受到了虐待,于是上报了儿童福利局。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大同承担了“罪名”,夫妇俩也被带上了法庭。虽然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驳回上诉,但是最终还是未能找到医学权威证明丹尼斯背部的这道划痕是中国传统中医疗法刮痧留下的痕迹,最后无奈只得与妻子分居,以确保丹尼斯身边还有一位亲人陪伴。大同自此失去了工作、家人和朋友,老父亲也伤心地离开返回了北京。这本是一个历经了千辛万苦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移民家庭,如今却变得支离破碎,他们的美国也因此终了。圣诞之夜,大同思子心切,门卫却不让进,他只好顺着门外的水管爬向十楼的家,结果警车呼啸而过,大同险些坠落。幸好老父亲

第 1 页 临走前将真相告诉了大同的上司昆兰,昆兰亲自试过刮痧后,与法官一起来到大同家宣布解除禁令。

电影从表面上看是一场司法纠纷,实际上通过这场纠纷充分透视出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而在片中大同跟昆兰提及的面子问题是电影表现的众多文化冲突中最突出的一笔,令笔者印象深刻。

颁奖会上,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发生了口角,丹尼斯打了保罗。大同随即要求丹尼斯当着大家的面向保罗道歉,丹尼斯很固执地拒绝了,大同就用手打了丹尼斯的头,这一行为便为大同丧失对丹尼斯的抚养权埋下了伏笔。后来因刮痧事件大同在法庭上受审时,昆兰一方面力证大同很优秀,但同时又承认了大同在颁奖会上确实打了丹尼斯的事实,这也就成了大同“性格暴虐”的有力证据。大同因此迁怒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出卖我”),并拒绝再与昆兰共事(“志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表示自己不能在法庭上撒谎,大同当时也确实不该打丹尼斯(“我只相信事实,你不该打丹尼斯”)。大同十分气愤,质问昆兰:“我为什么打他?嗯?我自己的儿子?我打他还不是为了给你面子!那是给你面子!知道吗?”昆兰不解,委屈,生气地回答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儿子那怎么是在给我面子呢?”在电影的这个部分,中西方的面子观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中西方对于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被生动和形象地反映出来。

2.中西方的面子理论

什么是面子呢 ? 最早从学术角度系统探讨面子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他认为, 面子就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示的一种外在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包含两个方面 : 第一 ,“自我形象”是他人眼中的“我“;第二,这个“我”是可以操控的[ 4]。也就是说 ,面子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一个人有没有面子, 取决于其他人怎样看待他 ,和他觉得其他人会怎样看待自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自己如何做面子给其他人看。另一位著名学者、美国心理学家 Stella Tingnegotiation theory)。她认为 ,面子是一个关于在公众中建立自我形象的隐喻,是“个体期望他人予以其自我社会价值认同的一种需求感”。她结合 Edward Hall 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提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

第 2 页 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低语境文化(如西方文化)追求的是消极面子 ,高语境文化(如东方文化)追求的是积极面子。

低语境文化(如西方文化)中追求的消极面子 , 包括 face-restoration(挽回面子)和 face-saving(留面低语境文化(如西方文化)中追求的消极面子 , 包括 face-restoration(挽回面子)和 face-saving(留面子)[ 3 ] 115assertion(要面子)和 face-giving(给面子)[ 3 ] 116。“要面子”表示面子有极高的价值 ,意味着被群体接纳、包容和保护。所以, 我们常说“死要面子活受罪”。2006 年央视春晚小品《实诚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给面子”是鼓励、支持并满足人们对被包容、被接纳、被承认的需求。两者都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声誉的认同和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不包含“消极面子”的元素。

第 3 页 3.影片中的面子观分析

对面子的追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同时又贴有典型的文化标签,不同的文化 背景对“面子”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是否有面子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刮痧》中的大同是一个怀揣着美国梦的华人,渴望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大同曾经获得过美国电脑游戏设计大奖,激动地说过“我爱美国,这就是我的美国梦”。在丹尼斯与保罗发生冲突的那一刻,我们能发现他并没有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美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比大同自己想象的还要深得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5000多年的华夏历史,2000多年一直处于封建社会。在社会生产中,农业是中国稳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得人们依山傍水结伴而居,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沿岸是人口的密集集居地。家庭与家族血缘成为了人们集群居住的基础,因此“人和”得以被高度的强调。受这种模式的影响, 在之后的历史中, 大多数的中国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变动仍然不太频繁, 比较容易形成较为固定的邻里、朋友、亲戚等社交圈子。

“人和”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为人自谦、礼让, 较多顾念他人的感受。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特别注重与他人建立融洽关系, 以便在社会群体中赢得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了维持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冲突和维护家庭、群体和组织的完整性, 人们十分在意自己与他人的面子。母文化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面子的理解对大同影响至深,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而, 在大同看来,丹尼斯打保罗的行为, 破坏了他与上司昆兰的融洽关系, 不仅没给昆兰面子, 也让自己丢了面子。它极大地损害了昆兰的面子(中国人的积极面子)。而自己如果对此不加以纠正,就似乎是间接地表示自己并不在乎昆兰对自己的欣赏以及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 破坏了他们之间原有的和谐, 伤害了昆兰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情感。中国人之所以讲求面子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异,接收不平等的权利分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中,人们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关系网里面, 而且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都是平等的。因此,在大同看来,他的儿子丹尼斯对上司昆兰的儿子保罗的这一打, 威胁了传统中国语境文化中这种垂直型下对上的面子交流, 触犯了“以下犯上“的大忌, 挑战了昆兰的权威。如果想要恢复之前的

第 4 页 友好关系与和谐, 大同必须马上做出处理, 对这一被破坏的行为进行及时补救, 重新恢复昆兰的面子, 以减轻对昆兰面子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 大同很自然地做出了中国人通常都会采取的补救方式。由于高语境文化(如东方文化)中的人们对面子的要求标准更高, 他们通常会选择能够最大化支持面子的策略。所以, 大同首先要求丹尼斯当众向保罗道歉, 企图通过道歉来弥补昆兰的面子。但是作为在美国文化的土壤下出生成长的丹尼斯, 他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要求, 便果断拒绝了。在第一策略未行的情况下, 大同采取了另一补救措施。他扬起了手, 重重地打在了丹尼斯的脸上。大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告诉大家, 昆兰是他的上司,这样做是为了给昆兰面子。可是大同没有想到, 在中国可能威胁对方的积极面子的行为在美国也许根本就构不成威胁。因为西方社会“面子”的内涵比中国要小得多。他们倾向于把人和事分开, 就事论事, 对事不对人, 双方可能公开对抗, 唇枪舌剑, 但事后仍然可以是朋友。所以, 在昆兰看来, 孩子之间的打闹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根本不存在对自己面子的威胁。他对大同打丹尼斯感到震惊, 因为在西方人看来, 打孩子是父母亲不体面的行为, 是违法的, 因为它侵犯了孩子的人身权利和长幼平等的信条, 伤害了孩子的消极面子。因此, 他对大同表示不能与自己继续做朋友感到懊恼, 对大同拒绝与自己共事表示不解, 相反, 他认为即使做不成朋友也可做同事, 自然更是难解“打自己的儿子就是给别人尊重、给别人面子”的中国逻辑。这种通过贬低自身来抬高别人的行为, 在中国人看来是给别人面子, 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可笑和不可理喻的。在气急败坏的情形下, 昆兰憋屈的回驳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儿子怎么能是在给我面子呢?”

幸好电影中的昆兰是一个乐意采用文化相对主义(该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 简单讲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 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的人。当朋友大同对他斥责和疏远之后, 他只身来到了唐人街, 亲自尝试了刮痧, 体验了“穿着别人的鞋走路”的感受, 以自身的经历向法官证明大同的清白, 使得大同在圣诞之夜能与家人相拥团聚。在这大团圆的结局里, 也给观众留下了复杂的心情和思考的空间

4.结语

面子,以语言为载体,体现了特定的文化价值,是一种社会现象。因起源和

第 5 页 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中西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层面的因素是我们理解其本质特征的关键,是我们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误解与冲突的着力点。此外, 影片的完美结局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跨文化交流中,随着文化冲突的逐渐升级, 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文化融合或整合。在电影《刮痧》里, 许大同这一代移民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最初是很难被美国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然而, 随着中西交流的发生, 中国文化逐渐地被美国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这种“许大同们”所特有的“新移民文化”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体现了文化的开放度和包容度, 是文化交流的新产物。

参考文献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篇2

一、“意象性”与“实证性”

思维的意象性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能动性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倾向, 它是以具体形象来连接思维和语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意象性的特征, 从我国古代盛行一时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 文字中渗透着联想, 想象的意味。思维的特征往往表现在语言上, 中国语言以意统形, 注重言外之意, 以形象符号隐藏真实意图, 意象比语言重要, 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蕴含其中。

实证性是指对待事物重事实,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剖析事物。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为基准, 西方思维倾向于用观察、例证、分析等方法去理解感性材料。

在电影《刮痧》中, 刮痧这一中医疗法, 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美国人无法理解这种“残暴”的方式是为了治病。我国中医刮痧是根据阴阳经络, 奇经八脉, 通过刺激人体背部经脉来达到清热解表的功效。而西医正和中医恰恰相反, 西医以解剖学为发展根基, 注重对症下药, 常常用西医药剂与病菌做直接的对抗治疗。影片中大同在法庭上对刮痧这一治疗极力做出解释, 而美国人却不能理解, 坚持认为是虐待儿童的行为, 展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二、“伦理型”与“认知型”

我国学者连淑能认为, 在思维为中心方面中西方有如下不同:东方:伦常治道, 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有序、朋友之信。宗法制的伦理道德、治国安邦。西方:自然或宇宙一直是智者研究的独立对象, 从宇宙获得真理、掌握知识、拥有智慧;注重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伦理型的, 自古以来, 中国人注重论资排辈, 人与人的交往也会看重身份与地位。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以道德为主体, 注重群体, 倡导集体主义。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认知型的, 他们注重科学文化, 早在几百年前的西方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倡导人文主义, 主张个性解放, 注重人权和自由。

在影片《刮痧》中, 男主角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他老板昆兰的儿子保罗发生了争执, 原因是保罗说丹尼斯的爸爸是个笨蛋, 两个孩子因此打了起来。大同得知后, 不问原因直接让自己的孩子给保罗道歉, 孩子不愿意, 大同直接打了自己儿子一个巴掌。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教育, 孩子没有按父亲的要求去道歉, 就要用暴力手段来强迫孩子认错。体现了中国人注重传统的父子排辈, 长幼有别。而大同当众打了孩子, 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老板有“面子”, 树立权威。这些在西方人的眼中是无法接受的, 认知型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认为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有人权, 无论如何都不能打孩子。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 注重个人成就。在影片中还有一处充分体现了我国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整个刮痧事件, 事实上是大同的父亲的给丹尼斯刮的痧, 但是考虑到父亲年迈和他的感受, 大同决定向法官承认是自己给孩子刮的痧。中国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 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儿子理应为父亲带罪。西方思维则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欺骗或是替别人受罚都是不被允许的。

三、“直觉型”与“逻辑型”

“直觉性”, 是指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知识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重内心感受, 轻实验实证, 重直觉体验, 轻逻辑推理。中国人的思维是直觉型思维, 习惯于直觉体验, 如我国古代盛行一时的理学、玄学, 都是模糊的概念与范畴, 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和逻辑推理。

“逻辑性”是指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 重视分析、实证, 因而必然发明并借助逻辑推理, 在辩论、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重实验实证, 轻内心感受, 重逻辑推理, 轻直觉体验。西方思维是逻辑型思维, 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法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对待事物的时候, 注重逻辑性, 这也是西方在上个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影片中男主人公大同在向法官解释刮痧是中医疗法时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医用语, 法官立即打断他的话, 并让大同用证据、事实说话。在中国, 刮痧早是口耳相传可以清热解毒的疗法, 但其依据却是模糊的, 因为人身体中的气与脉络很难用实证解释, 但是在西方思维中这是没有逻辑性的。最终大同在法庭上怒火中烧, 调解不告而终。这充分反映了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与文化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

通过《刮痧》这部电影, 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状况。思维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中西方思维方式三大差异, 来解释中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在现今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 我们需要了解这种思维与文化差异, 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历来是跨文化研究的重点, 本文从一部电影《刮痧》为切入点, 从思维的三大方面的差异入手, 以思维看文化, 揭示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不同部分, 本文对跨文化研究以及对比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刮痧,思维方式,比较,差异

参考文献

[1]何琛, 刘蓓, 郭树强.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J].电影文学, 2008.

[2]何正欣.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J].理论学刊, 2010 (05) .

上一篇:《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300字下一篇:《木偶奇遇记》读书笔记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