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真情实感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作文教学真情实感(推荐12篇)

初中作文教学真情实感 篇1

○教学目标

①感悟亲情、友情,尊敬亲人朋友,养成热爱家庭、社会的情感和对祖国热爱的责任感。

②积极培养学生自觉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写作兴趣。

⑧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抒发真情的作文,要求情节具体生动,具有真情实感。

点评;有人形容学生编造作文的情形为“挤牙膏”,也有的报纸评论现在的作文教学是在教孩子撒谎,可以想像一下这种状态产生的文章自然无情可言、无理可道,更不必说运用创新思维,充分抒发个性,拓展作文新境去讲真话抒真情了。即使偶有文采华美、辞句绮丽的文章,如果缺乏了真诚的内核,也不可能有感人的力量。而且,按孔子的说法,“巧言令色,鲜矣仁”,作文如果违背了真诚,没有了真实的感受,学生不光在作品上,更在作人方面就值得怀疑。

○活动设想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没有真实的材料可写,平时不去积累素材,更不善于观察并获得素材,因此写作时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偷着仿写有关例文、去编造童话故事,使文章显得生硬,干巴巴的,毫无生机可言,缺乏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本次活动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交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他们说真话、抒真情。

点评:《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要求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写作教学时必须反思传统教学方法,否定教师教的固定模式,把学生牢牢控制在圈定范围内的做法,而应开阔打开学生的心胸,还学生以自由展现、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准确地说,以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从他们的写作训练中,学到教学方法,探究育人艺术,完善自我。

○教学准备

①选择“我最爱的一个人”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学,应在作文前与父母聊一聊相应的话题。可以和父母和朋友一起翻翻旧相册,听他们讲讲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兴趣的物品,问问父母它的来历。找找前辈听听他们在学校或团队等发现的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来记录。

②无论选择哪一项活动,在与父母和朋友交谈时都应该注意拟好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父母培朋友介绍本次写作活动的内容和访谈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朋友的哪些方面的帮助:了解家庭、团队里故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询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③尊重长辈,文明礼貌,避免争吵。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

④做好访谈记录表。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亲情的文章《我的母亲》、《散步》、《爸爸的花儿落了》和《藤野先生》《游子吟》等,理解亲情友情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学校或者部队等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的亲情、友情不只在作者笔下,更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身边。

打出幻灯: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友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友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

二、创设情境,评讲例文。

(课前将例文打印成稿发给学生,屏幕出示电视散文《二十四双布鞋》、)

l、讨论交流读后的启示。(学生讨论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可见“说真话,抒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打出幻灯:“说真话,抒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点评:在整个写作指导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互助的朋友关系,提朋友,还不够,应该是互助的朋友。“朋友”关系强调的是感情的交融、心灵的沟通,“互助”则体现为外显行为上的互相帮助,老师帮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品德,学生帮老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互利合作,平等交流。老师拿出那种虚心求教的姿态来观察学生的处理方式,激发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的勇气来,我们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三、学生写作

教师在适当点拨的情况下引导同学们讲采访到故事情节中最动情的地方描述下来,或者最感动的物件中体现的故事写出来。(播放轻音乐)

四、分组评点交流

l。四人一小组共同评点交流谈写作感受。抓住最感人的东西组长进行整理记录以备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同学们或者复印张贴精彩页面)

2.各大组挑选出一篇参加全班交流。

范文选择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选择大众化的,更有针对性;或者选择质量较差的,善意的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其真情的感染,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冲击力,激发他们去用真心作文的情感。

五、作文推荐展示,学生评点优缺

l、自己对作文事件作简要评价:其一是否讲真话,其二是是否抒真情。

2、学生评点优缺: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质疑答问。

3、教师进行过程评价:总体结合阅读的文章进行真实性的评判

点评:我们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心,即一份真挚的感情,说真话,诉真情。作文与做人是一致的。坚持一个真字,不但有助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 3 健康人格。古人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若作文中假话连篇,虚情假意,又怎能“求真”,又怎么能“做真人”?因为作品艺术的价值要由它的感染力来决定,而这种感染力取决于作者的情感,特别是情感的独特性、清晰度和真挚程度。其中真挚程度又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因为有了真挚也就有了独特和清晰;否则,感情虚伪,在独特和清晰也没有意义。

六、小结,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亲情友情,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懂得真、善、美,富有真情的人。课堂最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常回家看看》《朋友》等歌曲,希望同学们找到真情的感觉。

七、课外拓展训练

1、留在我记忆深处

2、永远的母爱

3、世上还有爸爸好

4、难忘那张老照片

初中作文教学真情实感 篇2

一、让学生体悟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 临到执笔, 拿出来就是, 是很自然的。”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 一些学生在写作时总是无从下手, 文思枯竭, 常常连写一篇普通的作文都很吃力。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之于作文写作来说就是素材, 缺少素材, 纵有再精妙的构思和技巧也是枉然, 由此可见素材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源于生活, 好的作品也来源于生活, 素材就在生活中。要让学生热爱生活, 参与生活, 体验生活, 关注社会热点, 注意观察和积累。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琐碎小事, 都是可以拿来用的好材料。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观察生活是积累素材的必经之路。当下,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角。每个同学接触的人、观察到的事不同, 心中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 只要留心, 身边事事皆可入文。作文要向生活敞开怀抱, 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还要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感受、体验, 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让他们关注家人的个性特征、公交车上的言语交流、生日会上的感人情节、寒暑假的难忘旅游、画展上的艺术震撼等, 从人的特点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自然和艺术中的审美, 生活让学生的体验丰富, 让写作的素材丰盈。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素材, 捕捉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琐事、生活细节, 通过对素材的收集整理, 学生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 从而保证他们有兴趣地参与写作。此外, 教师还要融入学生的生活, 要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多以当下的社会热点展开, 大胆肯定他们的想法,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把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纪录下来, 在作文课中加以合理的运用。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有自己的偶像, 时下火热的选秀节目更是让不少学生萌发了明星梦, 笔者融入学生之中, 与他们一起谈论“选秀”话题, 并抓住时机设计了一堂《我看选秀》的作文课, 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 激情挥洒, 顺利地完成了写作, 有不少学生的见解深刻且耐人寻味, 把自己内心的声音真实地表露出来。类似的写作训练, 不仅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 在体悟生活的时候, 纪录生活, 慢慢累积, 感悟纪录的东西多了, 写作时就有话可说, 许多生活中的精彩就能在作文中呈现。只有让学生主动地体验生活, 自觉地表现生活, 才会让写作更有意义。

二、抒发真情实感, 张扬写作个性

真情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血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心话, 抒真情感。真情来自生活, 每个人在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不同, 情感自然各有差异, 我们要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中的情感, 感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情, 把最能触动自己内心的情感诉诸笔端, 让内心的声音自然流露。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一样, 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因人而异的, 只有抒发真情的文章才能体现出学生独特的个性。作为教学工作者, 我们要聆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让学生把心里的所想所感真诚地表达出来, 充分地展现自我, 彰显独特的个人魅力, 在写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认知和超越。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 组织写作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用心体悟,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寻找情感上的共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挥洒宣泄。学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一课, 笔者趁热打铁, 让学生结合课文想想自己的父母, 把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展现出来, 抒发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情感。题材触及学生内心深处, 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 许多学生再现了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有生病时父母的细心呵护, 有考试失利时父母的鼓舞, 有下雨天父母在校门口的等待等, 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情真意切, 读来发人深思, 让笔者也不禁为之动情。《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要重观察, 重思考, 重情感。要求说真话, 说实话, 说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此看来, 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 张扬个性的培养已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共识。写作要呼唤个性, 培养个性, 展示个性。在作文教学中, 要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 我笔写我心;文如其人, 心口如一”。有的同学怕写作文, 即使心中有材料, 还是觉得无话可说, 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写作框框和评定标准让学生畏首畏尾, 失去了自我, 迷失了个性。心里想写自己的东西, 又怕老师不喜欢, 还怕有些违背常规的想法写出来不得高分。于是, 挖空心思去编造一些“感人”“离奇”的情节, 养成了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怪毛病, 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因此, 笔者要求学生说心里话, 抒发真情实感, 打破对作文边边框框的限制,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充分张扬独特的个性。

总之, 初中的作文教学活动, 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创新精神, 让学生走出课堂, 参与生活, 在这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去感受、去发现、去积累。写作时他们内心的激情将会奔涌而出, 作文将会轻松、愉快。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适应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要求, 顺应时代发展, 让初中作文教学在探索中不断提高。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创新精神, 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 在这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去感受、去发现、去积累。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实践,真情实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2003.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 2008 (5) .

[3].洪胜生.树立教育新理念把准作文方向盘[J].中学语文教学, 2010 (6) .

[4].周世忠.以人为本因道习文[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10) .

小议初中作文的“真情实感” 篇3

关键词:真情实感     作文      生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82

一支歌曲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哪怕旋律再美也不会余音绕梁;一幅图画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哪怕色彩再艳也不会价值连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哪怕语言再华丽也不会历久弥新。所以说,作文必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里说的真实,指的是文学的真实指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也就是说,它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呢?

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感悟生活

首先,用眼睛去观察是写好“真情”作文的前提。日出日落,朝晖晚霞;操场漫步,灯下读书;与父母踏青郊外,同朋友嬉戏校园;考试失败,朋友闹掰……这些事情都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只要学生认真观察、细心聆听,总能找到写作的真实素材。

其次,用心灵去感悟是写好“真情”作文的关键。试想,经历国破家亡的人很多,只有李煜通过感悟写出流传千古的《虞美人》;与亲人离别的人很多,只有苏轼写出洒脱飘逸的《水调歌头》。

学生不是没有生活,只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体会生活,让学生在日记、周记中尽情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不要过分干预。

学生不仅要学会观察生活,还要用心灵去体会、感悟生活,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巧设“小练笔”,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

作文离不开阅读和积累,而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阅读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小练笔”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例如,在讲《有月亮的晚上》这篇散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同学们,文中的教师和学生相处的非常和谐,师生之间非常默契。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请同学们把我们师生之间和谐、美好的生活描绘出来吧。这样的随堂练笔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有“真情实感”就会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从而让学生认真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演绎真情,让学生变“怯情”为“真情”

大部分初中生不敢写真实的事,不敢抒发真实的感情,其原因就是“怯情”,即怕其他同学看见后嘲笑自己。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变“怯情”为“真情”。

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题为“爸爸(或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作文,要求学生写出对爸爸妈妈最想说的话。为了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我给同学讲了我家的一些故事。我说:“小时候我家很贫穷。为了供我上学,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操劳,而母亲辛苦地在家抚养四个孩子,记得那炎炎夏日,为了清除地里的杂草,母亲起早贪黑,中午回家时已是烈日当头,晚上回家时别人正休闲纳凉……”

我接着说:“同学们,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应该感激的人,在“父爱、母爱”的字典里,没有职业的高低贵贱,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父亲、母亲”,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尽情地说出对父母最想说的话吧”

之后,有的学生说:“爸爸在北京打工,非常艰辛。我曾经怪爸爸不关心我,和他吵架。现在,我知道我错了,其实爸爸经常给妈妈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我好后悔……”

有学生说到:“我的父母是农村的,每次放假时 ,别人的父母开着汽车接自己的孩子,而我的父母开着家里的三轮来接我,但我并不自卑,因为爱不分高低贵贱……”

还有的学生说:“妈妈总是在自己睡着以后才睡,并且每天都把自己的棉鞋放到暖气上,有时一晚上给自己掖好几回被子……”

可见,教师的真情引导了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他们不再“怯情”。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抒发真情

为了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教师要恰当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体味、参与,进而根据情境写出作文。

首先,诗词导入,创设情境。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在作文课上,恰当地引用诗词导入情境可引起学生无限的创作欲,从而使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亲情的文章,我们可以用孟郊的《游子吟》、余光中的《母难日》等导入;写童年的文章,我们可以用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导入。

其次,举办活动,创设情境。写作文不是闭门造车,与其让学生坐在教室东拼西凑写作文,倒不如多搞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而让他们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

如有次上作文课,我巧妙地运用了 “九宫格”活动,并以此作为写作的契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分别横着、竖着折成三等份 ,然后让生在“九宫格”里画出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不能写汉字。这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交头接耳,商量着画什么,有的问其他同学“睡觉”怎么画画完以后,我让他们按图画找朋友,让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给自己签名。教室里又掀起了一次高潮,平时那些在教师面前“噤若寒蝉”的学生也变得那么快乐,那么激动……我趁机问道:“这次活动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好!”我接着说:“为了给将来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们能不能把这次快乐的活动写下来呢!”同学们高兴地说:“当然能。”于是,同学们开始愉快地写作。

真情初中作文 篇4

一个晴朗的日子,温哥华的街头川流不息,笛声融成一片。而这时却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子跟在鸭妈妈身后,在公路上不紧不慢地行走着,不时“嘎嘎”地叫几声,或许是在表示自己没有掉队。小鸭子们走起路来左摇右摆,头一点一点的,像是在啄食,及其滑稽可笑,路人们纷纷为这支庞大的鸭家族让出一条路来。

可就在走近马路时,传出一阵急促的鸭叫声,鸭妈妈回头一看,一条大狗正冲它们大声叫着。凶狠的叫声把小鸭子们吓坏了,到处乱跑。有几只小鸭子吓得跑到了马路上,鸭妈妈见了,发出了警惕的叫声。好像在提醒那几只小鸭子:孩子们,快回来!那里很危险!突然,一辆小轿车朝着那几只小鸭子开去。显然,那辆车里的司机并没有看到那几只小鸭子。

这时,路边的一个巡警看到了那几只小鸭子,赶紧跑过去,抱起了那几只小鸭子。司机看到巡警,赶紧刹住了车。巡警把那几只小鸭子送回了鸭妈妈身边,还把那只不怀好意的狗给赶走了。鸭妈妈感激地望着巡警,“嘎嘎”地叫了几声,好像在和巡警道谢。然后,它带着孩子们,继续朝马路对面走去。很多司机看到了它们,都主动停了下来,给这支鸭子大家族让路,鸭子一家平安到达了对面。

真情难忘初中作文 篇5

我走进了每日回家必经的一条小巷。突然,一个黑色长方体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缓缓抬起头,原来是一部黑色轿车在我前方龟速挪动。如果不是我走得慢,估计就要撞上去了。我有些不悦,但还是停下了脚步。

我原地等候了一会儿,只见这部轿车依旧像蜗牛一样缓慢前进,毫不在乎后方的人。四个轮子好像被万能胶粘住一般,又好像深陷了泥潭,在那儿苦苦“挣扎”。我不禁有些恼怒,这司机究竟在做什么?怎么这么自私!这条巷子本来就窄到只容一辆车通过,还在这儿堵路!

我愤愤地瞪了瞪那辆车,决定侧身从车旁挤过。我的后背紧贴着墙,踮起脚尖轻轻挪了过去。终于挤过了车子,我长吁一口气,拍打着身上沾到的墙灰。

不经意间抬起头,我看见了震惊的一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弓着腰,俯身紧握着一位好像正学会走路的小女孩。慢慢的,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着,我不由自主地望了那黑色轿车里的车主,此时的他面露微笑,也许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奶奶牵着自己,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地走着……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般,温馨的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夕阳的余晖洒在了鸟儿身上,为它们披上了金色的衣裳,让它们重新充满了活力。

关于真情的初中作文 篇6

弟弟满脸泪水,如同瀑布飞流而下,溅落在地上,溅落在他的衣角上。鼻子在不停地抽搐,一脸的狼狈相。令我足以惊讶的是,他不停地用手地逝去泪痕,擦着鼻涕,可能是因为怕奶奶看见愈加伤心吧,没有想到弟弟竟变得懂事了!

奶奶也哭了,老而无力的双眼眯在一起,红红的,皱纹爬满了眼角,如同数不尽悬崖一般深奥,不敢估计它的分量。突然,一股清泉从崖底涌出,冰冰凉凉的。就连嘴角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耷拉下来了。我的心口就像刀割一般难受,似乎在一块块的削着我的心脏。指不定在什么时候我会脆弱的倒下,迷失在满满的痛里,心也碎了。

原计划被打碎,必须今天离开,姐姐也不好受,压抑着痛苦,紧紧的憋在心里,不敢外露。看着她眼睛红了,她立刻抱住我,紧紧地抱着,不肯松手,可能是怕一个转身,我也便要离开了。

初中作文教学真情实感 篇7

一、激情导入, 引发学生好奇心

导入环节非常重要, 因为它可能决定着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兴趣。导入成功能促进教师顺利开始教学任务, 为学生打开奇妙求学之旅的大门。导入时间虽然不长, 但是作用却举足轻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可以用故事、谜语、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2Let’s play sports的导入阶段,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上一届奥运会场景的片段, 由此引出运动主题。之后我用英语示范介绍我的爱好:I like running.I am also good at playing basketball.I often go swimming in summer.再转向学生提问:“Do you like sports?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可以让他们把知道的运动项目名称写在黑板上。然后我继续创设教学情境, 如果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 你会报名哪个运动项目?谁都希望自己是运动健将, 所以学习情感被激活, 大家的组内对话进行得非常顺利。

导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好注意力, 快速地由以往的知识经验引出新的内容, 为学习的深入做好准备。激情导入, 不仅渲染气氛, 吸引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调动教师的授课热情, 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二、巧设提问, 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疑释惑的过程。教师巧设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重要的是, 教师的问题要科学合理, 不能过于容易或者过难, 否则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1Friends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巩固描述人物特征的形容词和描写朋友特点的句型, 我对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Do you have a good friend?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Yes, I do.”我又接着问:“How many friends do you have in our class?”有的学生回答:“Only one.”有的学生回答:“Two.”我继续问:“What is your friend like?”这一个问题我让学生按座次回答。“She is honest.She never tells lies.”“He is help-ful.He is ready to help me with my homework..”这几个问题都是模仿课文对话, 而且联系了实际, 学生对有关“朋友”的话题充满兴趣, 对课文内容很期待。

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参与课堂, 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 鼓舞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 对于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的学生, 教师要尽量提相对简单的问题, 适时引导,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他们信心和勇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维护其自尊心, 可以暗示或提示他们正确的思路。

三、积极评价, 鼓励学生自信心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进行积极的评价, 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 欣赏学生, 认可学生, 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 被尊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表扬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体会到成功的甜头, 学生就会渴望更大的进步。

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Teenage problems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谈谈令自己苦恼的事情。当学生鼓足勇气说出自己的烦恼后, 我会马上给予鼓励:“You did a good job.”“You can be better.”“I am proud of you.”“You’re really hard-working.”虽寥寥数语, 却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 让他们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对于特别紧张、不好意思与大家沟通的学生, 我耐心等待并开导他们, 给予安慰 “It doesn’t matter.”“Never mind.”“That’s all right.”“You’re so brave.”这些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温暖和尊重。

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不同的情感需求, 教师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学生需要鼓励, 有的学生需要鞭策, 所以要因材施教。教师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以后的学习。

初中作文教学真情实感 篇8

关键词:真实情感 作文 体验

一、“真情实感”在中学语文作文中的现状及其分析

1.文章的情感单薄,流于模式化套路化。

很多学生在平常学习写作时容易走入死记硬背优秀作文或者作文手册作文要点的误区,在写作时往往直接套用优秀作文的立意,比如:爱国、立志、拼搏等等,虽然这些情感主题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很多同学却无法很好地把这种高深的立意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从而使得文章的情感变得单薄,丧失了最真实的情感。

2.文章用來表达情感的例子空泛,毫无新意。

有些同学上课时记住了老师所说:“要在文章中加入例子以使文章情感更为真切生动。”于是在每次写作文时都按照“要求”把相应的例子套进去:说到勤奋上进就是爱迪生,说到礼让谦虚就是孔融让梨,这样一些例子一开始确实让人觉得非常贴切,但是大范围地使用后就变得老掉牙了。

3.文章写作手法,结构模式雷同生硬。

现在的作文教学,很多时候是出于应付中高考的目的,于是便有了许多相应的“作文规则”。诸如开头用排比句,结尾用富有哲理的句子;散文要在每段首尾呼应,叙述文采用倒叙插叙等等。这些是作文写作中非常有益的指导方法,但并不是评判一篇作文是否是好作文的标准。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把这些方法运用穿插自如,便造成了文章结构生硬的毛病。

二、关于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真情实感”的一点浅见

1.体验生活。

王鹏伟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中指出:“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是世界各发达国家作文教学共同的发展趋势。最基本,也是最直接最简单,但也同时是最复杂最高深的方法,就是体验生活。说到最基本最直接最简单,是因为每个人每一天都在过着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只要每天都继续下去,生活也就继续下去。说到最复杂最高深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长期而细致的过程,所有人都在过着生活,但并不是每个都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记忆理解和看法,只有善于发现,才会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真情实感。

2.区分“真情实感”与“情感”。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情感和真情实感混淆在一起。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真情实感是“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从这里的解释很容易刻意看出二者其实是不同的东西。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所以它是一种中性的,不带有偏差的反应本来状况的心理体验。而真情实感是真挚而实在的,也就是说是被我们自身所认同的使我们产生共鸣的一种感情或者感受。

3.注意教材和课外读物的相互结合。

教材的内容经过了许多步骤和程序的筛选,必定以精品居多。而学生平常上课接触的就是教材,通过把教材里表述真情实感的好的例子讲解透彻,来启发学生在写文章时带入真情实感。而这应当是主要的部分,因为学生学习任务重,平常生活圈子又很窄,自己支配的时间也少,课外读书的机会肯定不多,把教材作为最主要的内容,同时找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材料(一本书、一首诗、一幅画)供学生阅读,相辅相成、课内课外,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利用好作文课的时间以及作文的批语。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作文中去,我认为可以利用作文课的时间来进行一些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辩论会、演讲会、互改作文、作文命题评比等),如果仅是用来给学生写当堂作文,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对于作文的批语,有些老师喜欢直接打钩或者签阅,这并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诚然,在每班人数众多的环境里,一对一地进行辅导非常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在作文批语上下功夫,争取每篇都写上优缺点或者一些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话语,以此拉近师生距离,也好把真情实感贯彻始终。

三、总结

笔者浅见,作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不在于老师如何教,而在于学生如何练,老师过多地指导,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真情实感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挚的感情,这样对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更加有益。

参考文献:

1.王鹏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描写人间真情的初中作文 篇9

转眼,已经摆脱那炎热的夏季了。金秋十月,是农民伯伯绽开笑脸的季节,是稻穗被压弯了腰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

我又收获了什么呢?我的大脑里充斥着这个问题。

开学已经三四个星期了,我也和同学们混熟了。不像第一天开学,我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同桌是谁?同学是谁?我连一本书都没有!只能像块木头,呆呆地听着老师讲课。那种感觉就像在听天书。

下课了,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都不理我,各干各的。我好像被他们排挤一样......这种感觉真不好。就这样度过了开学的第一天。

接下来的几天,全班的人都很融洽,除了我。因为他们是在一起经历了七天军训的伙伴,他们患难共渡,挨过了那段刻苦铭心的日子,用自己的实力,取得了军训的第一名!

慢慢地,渐渐地,我认识了周围的人,他们很好,我不知道的事他们都跟我讲,把我当好姐妹,好哥们......就这样,我收获了初中的第一份“情”,同学的情。

再接着就是老师,老师就像一本厚厚的字典,告诉我们知识。老师慈祥地对我们笑,老师耐心的对我们教,老师苦心地对我们劝......老师都是为了让我们好啊。我又收获了第二份“情”,老师的情。

因为家里没人做饭,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我午饭成了问题。妈妈帮我找了一个托管中心,就在学校附近。在那儿我碰见了以前住我楼下的姐姐。她带我认识了我们寝室的.姐姐们,那些姐姐对我很好,有时候还很搞笑。我又收获了第三份“情”,寝室姐姐们的情。

现在,我已经和同学们,老师们,姐姐们在一起有说有笑,那是多么和谐的景象啊!想想,今后的三年都有可能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努力,我又开心的不少。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也没掉队,我收获了满心的“情”。

真情的初中作文700字 篇10

早上听妈妈说要下雨。果不其然,我没到教室一会儿,外面就雷雨交加。狂风把树都刮弯了,树叶哗啦啦地从树枝上掉落下来,雨像一个爱哭的小孩子一直“哭个不停”。雨水渐渐上涨到路上,全是积水。而“淘气”的雨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哇哇哇”雨“哭”地更凶了……。

我站在教学楼里撑开伞,准备走时发现,地上雨的“眼泪”已经快漫过脚了,我顾不了那么多,反正也离家不远。我踏着深深的雨水,往校门口走去。一阵寒风吹来,我不禁打了寒颤,真冷呀!我一边想一边加快了脚步。突然脚下一滑,我摔了个四脚朝天。太不小心了,我站起来衣服已经湿了大半。离家还有一段距离,怎么办呢?

我正为难时,一个声音传了过来。这声音很温柔:“小朋友来到我这里。”我四处一看,原来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微笑着看着我,我走了过去。老奶奶拉起我的手,惊呼了一声:“手这么凉?,快跟我来。”老奶奶把我带到一间地下室,这里很暖和。

作文教学,文字流露真情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 文字 真情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激发作者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作文教学,应该追求语言文字的内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作文不时表露。 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幻化做文字,沉淀下来,文章读来自然趣味横生,活灵活现。

二、每天一个小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文字记录了文化的历史变迁,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一个人名垂至今,为我们提供了素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教学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四五岁的青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历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如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追寻着语言文字的内部精髓,我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悟历史,更好的创造未来。

三、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深沉而朴素的爱;如《过零丁洋》中文天祥“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等。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用玉树地震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阳光下傲然的小草,田野间盛开的杜鹃,山谷里飘过的悠悠白云);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就是文字的内化。

四、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那是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作文:写一篇状物类的文章。复习了第一单元《石榴》、《白鹅》、《海燕》、《鹤群》的写作特色,又提出了这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本以为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的事物,会写的更有真情实感,可是当作文交上来时,却让我大跌眼镜。大多数学生不但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仔细描摹,更没有真情实感。我们的学生太缺少生活了。看完之后,我决定作文重写。可怎么写?我的心里在画着问号。忽然,窗台上的仙客来引起了我的注意。 有了,就写“仙客来”。这一次,我精心的设计了一下:首先,选择了枝叶茂盛,既有花骨朵又有盛开的花的一盆仙客来,然后是引人入胜的导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语言交流之后,分层次的进行作文片断描写,最后组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充分地利用“眼耳手鼻口”,仔细的观察,认真描摹,写出了赏心悦目的文章。现摘录学生描写茎叶的作文片断:

稍短一些的茎的顶部,长着心形的叶片。这叶片呈庄严的油绿色,上面还装点这素雅的白色斑点,那斑点,乱中有致,再具有时代色彩的画家也是画不出来的。叶子背面与正面截然不同。背面是那种典雅的乳白色,使正面的庄严大打折扣,还显出几分俏皮。那锯齿状的边缘,飘逸逍遥,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鲁班造锯子时的情景。

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发现,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充满激情与乐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的阳光灿烂,语文课堂教学也会充满乐趣,生机与活力,语文教育就会变成温暖人心的教育。

教师“下水”,除了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素材以外,还可以写写下水文。那样学生可能会更信服,教师的体会也会更深,作文会更加的有生趣。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如教学作文“爱在细微处”,我写了一篇下水文“无声的字条,无言的师爱”,学生很受启发,写作评改非常出色。下水作文,不但有利于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而且它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汩汩而出,此时,还担心没有真情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卷向奔涌而来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学,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作文教学,让文字成为情感的最真挚的表现形式。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9年12月

3.陆志平.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初中作文教学真情实感 篇12

那么, 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写作个性, 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笔者认为, 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注重学生个人对生活的感悟, 储存知识, 积累创作素材, 并且勤于练笔。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就是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理、景、情等各个方面,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看法。罗丹曾言:“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比如, 学生刚刚升入中学, 对新老师的印象, 对学校环境的感受, 新同学相处时的心情, 以及升入中学的感想,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一写。再如, 回到家里, 家庭生活中的亲情, 父慈母爱, 手足之情, 虽然在一些大事上比较突出, 但更感人的多是在一些生活小事上, 细枝末节的情节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 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 都有东西可写。上学的路上、周末,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大到自然景观、民风民俗, 小到集市上一个小贩的叫卖声、电视剧中一句精彩的台词, 皆可入笔。总之, 教师应该教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观察生活, 写下自己有所感悟的瞬间。在写法上, 整篇整段的更好, 三言两语也可,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既练了笔, 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才不至于写作文的时候无话可说, 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作文, 他都可以回忆, 搜索自己曾经观察过的生活, 找到写作的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记录对生活的感受, 这对写作的作用, 唐朝的诗人李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明证。关于李贺有这样一个“布袋”的故事:当他对生活有所感悟、灵感偶发时, 就赶紧写在纸条上, 装进“布袋”中, 久而久之, “布袋”中的纸条便成了他写诗的素材, 他的不少著名诗篇正是从“布袋”中产生出来的。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就是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做感情丰富细腻的人, 做到写作时眼中有物, 心中有情。试想, 一个漠视生活、对生活缺少感悟的人, 如何能写出好的文章来?那么, 如何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笔者认为, 教师要做一个主导者。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教学这块阵地, 不仅要达到课文要求的情感培养目标, 还要拓宽情感培养的层面。我们教《散步》一文, 不仅要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父母肩头上承负的使命, 还可以发掘学生对家庭生活多层面的情感体验, 比如, 和睦家庭的融融亲情, 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关爱生命的情愫, 夕阳黄昏的晚照情结等。不仅利用课堂教学, 教师还要抓住一切情感培养的契机, 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体验的培养。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一个感人的场面, 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都可以把它转化为学生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曾经有一位接孩子上晚自习回家的家长, 在操场上等了整整一节课, 我们语文老师让学生们把目光投向这位父亲, 去感受这人间至爱, 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学生们都写得很感人,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黑影中的父亲, 您可能劳累了一整天, 还要带着一身疲惫等待您的孩子, 父母之爱是人间多么神圣的爱啊!

再比如指导学生经常写影视作品的观后感, 让学生选取对自己触动最大的情节, 饱含自己的爱憎喜恶及所思所想, 不论长短, 及时写下, 天长日久, 感悟能力自然增强。此外, 从小处着眼, 从生活细微处入手, 多读文学佳作, 都可以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总之, 作为语文教师, 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培养、去丰富、去发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使学生的心灵常常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这样学生们在作文时才不至于无感可发, 才不至于矫情造作。

注重积累, 是众所周知的学好语文的好方法, 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厚积才能薄发, 胸藏万物才能吞吐自如。就积累内容而言, 可以是好词好句、美文佳篇, 也可以是名家名言、诗词曲赋, 还可以是生活经验、人生感悟, 方方面面, 皆可入笔。就形式而言, 可以是课内所学, 也可以是课外阅读欣赏, 还可以搞一些生动活泼的“小花样”。我们有些班级搞的墙报栏目有“今日我为师”、“每周佳作欣赏”、“我所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让学生们之间交流累积的所得, 效果很好。

上一篇:亲子故事:我的父亲下一篇:新建仓库的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