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发展(共8篇)
面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的新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山区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束缚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更新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破除“自种自食,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意识,牢固树立发展市场农业的新理念。山区农民由于长期受封闭保守思想的束缚,商品意识十分淡薄,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必须教育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依托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山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仅要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更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不仅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更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满足市场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需求。二是巩固提高纵向一体化经营。大力扶持和引导山区农村正在兴起的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扩大模式覆盖面。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避免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发生摩擦时,把企业风险转嫁到农户身上,损害农民利益。逐步探索和实行促使松散型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向紧密型“股份制龙头企业+基地+入股农户”模式转变的新举措,把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横向一体化经营。在目前山区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和农民协会,让其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支持他们在向组织内部提供产中系列化服务的同时,逐步向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购销等产前领域延伸,向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产后领域拓展。要以横向一体化经营为载体,带动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
——破除“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培育支柱产业的新理念。近年来,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不大,发展特色产业步伐不快,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规模效益。在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坚定不移地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效益。一是因地制宜布局支柱产业。可根据山区小气候特征明显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到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组合。根据湖北省兴山县多年的实践,在海拔600公尺以下低山河谷地区以布局柑桔、茶叶、核桃、大棚蔬菜为主,800-1000公尺的半高山地区以布局烤烟、特色蔬菜、药材为主,海拔1000公尺以上高山地区以布局反季节蔬菜、烤烟、草食畜为主,全县范围内突破性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总之,山区要根据自己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形成特色产业布局。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是山区市县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重要依托。要千方百计引进、培植龙头企业,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和探索与龙头企业的合作问题,按
照市场机制,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加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要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优质原原料产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配套发展壮大系列化服务体系,互动互赢,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建设生产基地壮大支柱产业。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在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推进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以农业项目为载体,抓好重点基地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
——破除“不收谷子收稻草,不见牛羊见青草”的低效农业意识,牢固树立打造山区特色产品的新理念。山区市县不仅具独特的小气候特点,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长期以来,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水平、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山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应重点从三类产品人手,培育壮大山区特色产品。一是改造提升果特产品。根据市场需求,突出特色,分产业分品种制定结构调整的方案和生产技术标准,着力打造精品特色,不断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发展壮大草食畜产品。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产业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山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畜产品的优势,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发展草食畜产品的潜力巨大。依托山场、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生猪菜牛、山羊等草食畜产品,以专业村、专业大户为重点,提高草食畜产品的生产能力。
三是大力开发珍稀特产品。许多山区物产丰富,有不少珍稀特产品,市场开发的潜力很大。应切实加强珍稀特产品开发相关问题的研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适度规模化生产。加强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服务,解决其规模化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市场竞争力。——破除“收成看天气,挣钱靠力气”的原始农业意识,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的新理念。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科技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是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是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以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结合山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发展,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因地制宜,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灵活运用科技推广机构培训、农民技术资格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学历培训、群众性科技组织培训和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二是下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围绕支柱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着力提高技术成果运用率、良种良法覆盖率、先进技术普及率。大力引进试验示范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运用步伐,不断提高山区农业的科技水平。三是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山区农业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减少农村人口,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加快山区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布局规划,强化城镇功能,加快发展城镇加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繁荣城镇经济。
——破除“路边转一转,户里看一看”的常规农业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示范引导全方位服务的新理念。新阶段山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民对科技、信息等各种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常规的、传统的农业服务观念和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农业是先天性的弱质产业,高风险、低回报,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是各级农村干部特别是农口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切实转变服务农业生产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健全科技网络,强化科技服务。根据山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社会性、群众性、综合性、教育性强的特点,建立健全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科技人员到山区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支持鼓励各种民间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组织的科技活动,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科技力量服务农业。二是加强试验示范.强化引导服务。改变过去用行政命令催种催收、种这种那、种多种少的传统农业农村工作方式,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重点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等试验示范样板,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三是加强产前产后指导,强化全程服务。传统服务方式只注重农业生产领域的服务工作,而对产前信息、种子、农药、化月巴等生产资料的服务和产后农产品市场开发、加工销售等服务工作抓得不够,从而要么造成产品
不适应市场,要么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调整农业服务工作重心,努力实现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转变;调整农业服务工作领域,既要抓好农业科技服务,又要抓好农业信息、生产资料、市场开发等全方位的服务,更好地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畜牧业中药材水果(经济林)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1 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对河北省太行山区所属的除去峰峰矿区和井陉矿区之外的其他23个县 (市) 的农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其农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业生产总量方面, 《河北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生产总量不断增加。2012年该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666845万元, 比2001年增长了1.73倍。粮食总产量为4331210t, 比2001年增长了23.42%。二是农业生产要素方面, 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区乡村人口829.8万人, 占其总人口的86.75%, 比2001年增加10万人,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60.8kw, 比2001年增加了63.38%,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此外, 与2001年相比, 有效灌溉面积有所下降。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方面, 2012年, 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69%, 林业产值占3.50%, 牧业产值占41.67%, 渔业产值占2.38%。2001年比值分别为50.17%、5.91%、41.62%和2.30%。与2001年相比, 除林业产值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外, 农业、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种植业来看, 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区粮食的播种面积占80.92%, 油料播种面积占6.72%, 棉花播种面积占1.87%, 蔬菜播种面积占8.58%。粮食和油料的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 棉花和蔬菜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均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粮食作物中玉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较大, 分别占46.37%和37.53%, 高于同期全省34.70%和27.43%的平均水平。从畜牧业来看, 与2001年相比, 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区猪、牛、羊存栏数均有所下降, 占全省的比重, 除了羊存栏数所占比重相差不大外, 猪和牛存栏数占全省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说明该地区畜牧业发展不稳定。
1.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地方特色不明显。山区资源的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农业产业结构趋同, 品种单一。种植业中仍以粮食作物为主, 缺少特色种植。畜牧业结构以耗粮型的家畜饲养为主, 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禽类生产发展不足。二是资金投入有限,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发展的资金刚性投入不足, 尤其是山区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2012年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5.61元, 低于全省8081.39元的平均水平, 普遍缺乏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另外, 农民整体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这也是山区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山区的地理环境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增加了难度, 农业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生产为主, 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 容易造成生产和市场的脱节。
2 国外山区农业发展经验
法国农业发达, 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 其山区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3%。意大利是一个多山国家,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6.8%。两国在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获得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2.1 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法国和意大利均为欧盟成员国, 其山区农业经济均受欧盟的支持和保护, 同时两国政府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法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山区农业的发展, 为此制定了诸如价格支持、农业补贴、低息贷款、鼓励兼并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等优惠政策。其中农业补贴政策是山区农业政策的主要核心内容, 分为补偿支付和其他补贴两部分。补偿支付是政府给予山区居住人口从事农业工作的专项补贴。其他补贴内容较多, 主要包括青年务农者立业补贴, 以鼓励青年在农业部门就业;农场主购买设备补贴、山区畜厩舍建筑补贴和山区农业机械补贴等。为了支持山区农业发展, 意大利政府也采取很多引导和支持政策, 包括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 为山区农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 以提高粮食的竞争力;对转产项目的扶持政策, 以促进资源的更优化配置, 另外, 稳定山区农民、鼓励发展山区旅游业、鼓励和支持农民成立各种各样的合作社等。
2.2 注重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普及
为推动本国农业健康发展, 两国都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普及。首先, 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 法国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由农业部与科技部组织实施, 农业部和相关部委有多家科研机构, 其中国家农业研究院, 法国农业机械、乡村土建、水利及林业中心, 食品卫生安全署和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是法国农业科学领域的主体。关于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遍布法国各地的农业学校形成一个传播网络, 二是法国有比较健全的农业推广组织, 中央一级设有“全国农业发展协会”, 省一级设有“技术推广委员会”, 县区一级有农场主自愿组成的农业推广组织。在意大利, 服务于山区农业经济的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是以政府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实验中心为主体, 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网络体系, 包括农林院校、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院所、基金会和实验中心以及技术咨询中心等。其次, 农业教育方面, 两国均重视农业教育,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法国农业教育分为中等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农民在职培训三大部分, 均密切联系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必须得到相应农业教育证书, 才能从业, 否则不给予政策优惠。意大利分普及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类, 国民在接受普及教育的基础上, 国家对就业前和职业教育及培训有许多规定, 主要的教育培训形式有:高等院校开办职工教育、建立农业技术学校和上岗培训, 一般从业人员需获得上岗证, 才能上岗。
2.3 健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
农业合作组织成为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载体, 两国均通过多级农业合作组织载体, 架起了一座连接小型农场主和国内及国外大市场的桥梁, 进而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过程。法国农业合作组织分为农业互助组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互助信贷组织。农业互助组织是为了抵御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的风险而存在的, 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农业合作社是法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组织, 它在保留私有制和独立经营权的前提下, 形成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独立又合作的经营结构, 解决了单个农场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生产资料及农业生产所需服务等问题。法国的农业信贷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最上层是国家农业信贷银行, 中间层次是94个区域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 最基层的是3000多个地方农业互助信贷银行, 对个体农民、农业合作社等提供贷款。意大利农业合作组织包括合作社系统、农业生产者联合会和农业康采恩。三者的共同目的是帮助农业经营者开展互助服务, 直接向其下属成员提供条件较为优惠的商品与服务。其中合作社系统是最有影响、实力最强的, 它将农业个体劳动者与市场联系起来, 解决了农业经营者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等问题。
2.4 鼓励山区专业化经营和多种经营
经过长期的发展, 法国和意大利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 均大力推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场经营的专业化, 大大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形成了山区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 政府仍积极鼓励山区经济多元化发展, 以增加经济收入, 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 国外经验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发展的启示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弥补山区劣势
在太行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和支持作用, 为山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一是要加大对山区交通、水利、电网、通信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形成适应和促进山区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减轻山区财税负担;三是加强山区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 解决山区“三农”融资及风险保障难题;四是制定山区土地使用优惠政策, 加快土地流转,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等。
3.2 强化科技支撑, 搭建山区致富平台
以科技为支撑, 依靠科技创新, 实现山区农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一是要构建山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引入和研发山区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二是要加强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要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提高山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加强山区农业科技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科技效益落到实处。
3.3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强山区农业竞争力
占山区农业生产主导地位的仍是分散经营的农户, 单个农户在农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下, 农民通过组建、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组织, 为农民开展信息、购销、信贷和技术服务, 使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 增强农民的谈判意识和谈判力量,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是山区农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前提, 是增强山区农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3.4 发挥山区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河北省太行山区具有农业发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应整合山区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一是利用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独特、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 发展绿色名果产业、生态养殖产业、旱作杂粮产业、名贵药材产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产业。二是利用太行山区环京津、临渤海、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优势, 建设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 为农户提供重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 进而引导农户的专业化生产,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农业产业群。
摘要:河北省太行山区面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双重压力, 加快山区农业发展势在必行。法国和意大利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在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农业合作组织和山区经营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 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太行山区,农业,意大利,法国
参考文献
[1]顾时贵, 高旺盛, 陈源泉.河北太行山区农业结构变化趋势与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6) :13-17.
[2]韦松龙.法国及欧盟山区农业发展战略[J].广西农业科学, 2000 (6) :325-327.
[3]杨超, 刘再清.意大利山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林业经济, 1997 (5) :20-26.
[4]宋玉丽, 王建民.法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 :151-155.
[5]綦山丁.科学技术是意大利发展山区经济的基础[J].贵州林业科技, 1998 (11) :58-61.
[6]乐波.法国农业合作组织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 2005 (5) :68-71.
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回顾山区水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不在追求“快速”和“大量”的生产模式中前进。而当今理智的消费者最欢迎自然、无毒、无污染、无药残的无公害水产品,这就要求养殖方式需要更新换代,必须摒弃以前那种追求“快速”和“大量”的养殖观念,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水产品。山区渔业养殖方式的革命需要在提高水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包括养殖水域选择、鱼种选养培育、饲料肥料使用、鱼病防治鱼药使用等方面,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力争实现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水产品安全,今后仿野生养殖、仿自然养殖更加为人们所重视,梯田养鱼,仿山泉、仿流水养鱼,冲浪式、瀑布式养殖将取代原有的工厂化循环式养殖;人工渠道式、仿河流式养殖将取代鱼池式、坑塘式养鱼;设施渔业将从平面设施向立体、楼房设施发展:因此,单纯的设施渔业将向复合式景观渔业发展,山区渔业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渔业发展质效,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
二、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科技兴渔
山区渔业,在不断探索和推进无公害健康养殖的同时,要牢牢抓住科技兴渔这根弦,要依靠科技狠抓养殖品种的改良和养殖方式的更新换代,要联合科研院所组织科技攻关,实现技术创新。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近几年来,全国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已为水产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山区渔业有必要因地制宜推进这种养殖。但推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一定要注重市场,灵活应变,千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跟进。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混合型养殖。山区渔业要从单一型养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水面和其他资源,发展科学的混合型养殖。也可以从单养成鱼转变为鱼苗、鱼种、成鱼多种养殖方式结合,还可以开展鱼-猪、鱼-禽、鱼-果、鱼-稻、鱼-沼气等综合经营。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开展有机水产开发。有机水产品以其天然、无污染、高品位、高质量的特点迎合世人的需求,并已成为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和广阔前景的产业,因此发展有机水产养殖可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增强山区水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注重发展质效,大力调整养殖结构
从目前国家政策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将坚持不懈地推进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继续坚持“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结构合理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目前,山区各地优势水产品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各地一批批优势水产产区、优势水产品应运而生,尤其是近年无公害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很多养殖户通过水产养殖走上致富小康之路,更加有效地刺激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得各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风起云涌,成果丰硕。因此,山区渔业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和培育优势养殖水产品产业带。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从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扶持,重点加强良种繁育、病害防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其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还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养鱼、地热养鱼等特色渔业。城市郊区、重点渔区也应改造利用现有养殖设施,发展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养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力争结构调优、产业调强、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促进资源和生态向良性发展,促进渔民收入稳步增长。
四、创新经营策略,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
渔业产业化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山区渔业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扶持政策,扶持水产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要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适合加工、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建设与加工生产相配套的养殖生产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带动辐射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品牌经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品牌经营自然是振兴山区渔业的有效途径。要使养殖品种生活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就得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和规程进行生产或加工,杜绝农药、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产品;同时,要加大品牌渔业宣传力度,创新品牌的营销策略,切实把品牌做大做强。许多山区的水产品以“天然”、“无污染”而名声在外,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创造性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五、重视资源环保,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山区渔业主管部门采取渔船控制、限额捕捞,实行减船和渔船报废制度以及强力打击电捕、毒鱼等有力措施,坚持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资源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建立现代渔业,这是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山区渔业发展中,要重视和加大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的保护力度,牢固树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路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渔业;要继续深入宣传、贯彻和实施渔业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渔业法制意识;要加强水产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法律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渔民搞好服务。
发展山区经济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在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东阳市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各方面因素,东阳市山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平原乡镇相比,差异明显,且差距有不断拉大趋势。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努力发展山区经济,对东阳市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东阳市山区经济现状
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山区经济发展始终是“慢一拍”。据2003年底报表,山区人均纯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的占10,2000元以下的占20,其余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有的甚至是1000元以下。低水平的经济收入,导致山区老百姓只得勒紧裤带过日子,子女就学就得借钱,疾病医治能熬就熬,不是万不得已不上医院,现代生活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梦。
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灵。综观发达的平原乡镇,起初都是依靠信息,掘到了改革开放的头一桶金,而当时的山区,还停留在农耕农作上,当山区农民认识到仅靠土地不能给自己带来致富时,而平原乡镇的建筑业主、商业主等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创业就容易多了。
2、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同时带来信息不灵和企业的成本提高,在原来东阳市的18个山区乡,几乎都办过企业,但成功的企业廖廖无几。
3、观念陈旧。①接受信息速度缓慢,有好的信息如果农民接受速度慢,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信息加速度就是金钱。龙井茶加工能使茶园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增值了十几倍,八十年代末与东阳市相邻的新昌、嵊州龙井茶加工搞得红红火火,东阳市原宅口乡依托集市(集市中有大量嵊州人流动),信息就率先传到该乡,办起了东阳市第一茶叶市场。而三单乡接受该信息的时间迟了整整四年,也就是说这里的茶农错过了四至五年的赚钱机会,信息传递接受速度之慢,简直是不可思议,难怪拥有一万亩茶园的三单乡其市场的兴旺程度还不如五千余亩茶园的原宅口乡。②部分群众思想惰性,容易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区农民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有的群众就满足了,陶醉了,“过去当皇帝都没有电灯亮,现在我们有电灯亮,生活比过去的皇帝还惬意了”,但他们忽视了时代在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他们对外界高质量的生活只是在电视画面上能看到,看到人家高质量的生活也不心动,反正摸不着,从而缺乏追求,出现了山区部分群众“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懒惰思想。③嫉妒性强。有的山区群众虽然自己不能致富,但当人家富起来时又会产生嫉妒心,“穷也要多个伴儿”。三单乡的青石业是该乡的特色工业,该行业一哄而上,现已拥有17家。但该行业的创始人现已停产近一年,引起停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嫉妒性所致也是原因之一。④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近几年出现的果(菜)贱伤农事件时有所闻,前几天三单乡前田村一农妇挑着香料烟叶到嵊州销售,由于价格贱,舍不得卖,却只能蹲在那里流泪……究其原因是当时种植时忽视了“供过于求价格就跌”这一经济规律。
4、政府扶持政策见效缓慢。市政府为了扶持山区经济,无论在资金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倾斜,但见效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即扶持不应流于形式上,应注重其效益。
5、未能有效地实施土地流转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户解决温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出现了规模种植者缺少田,不种田的荒着田,制约着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经营。
6、缺乏法律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叫合同经济,几年来实施的订单农业为发展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订单农业中,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近年来商贩在订单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最终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事件时有发生。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1、更新群众观念。一是扶贫先扶志,更新“温饱即安,满足于现状”的观念。二是淡化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
2、政府引导。①信息引导,山区经济落后最大的原因是信息迟到。抓住信息就是抓住金钱,如三单乡的龙井茶加工,为什么靠近新昌、嵊州的村率先搞得红火,为什么宅口的茶叶市场办得好,其主要原因是宅口每月有6个集市,集市上流动着大量的嵊州人,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对于信息传递缓慢的山区,政府部门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是加快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②培植特色农产品市场。东阳市各山区都盛产着特色的农产品,如虎鹿的香榧、马宅的药材、八达的蚕桑、佐村的食用笋、宅口及三单的茶叶等等,但这些特色农业到目前尚没有一个上档次的特色市场,似乎是“深藏闺秀无人知”的感觉,市场能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能起到传递技术的作用,三单乡善部坑村龙井茶的加工技术就是从新昌茶叶
市场带来的,所以政府应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培育。③引导劳动力转移。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要使山区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加以引导,使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一点今年三单乡党委、政府可谓是抓到了点子上,该乡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建立了劳动输出信息窗等。
3、培养特色加工业。山区办工业虽然
有诸多不利条件,但也有着有利的一面,即可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如农产品深加工、矿山开采等。这样企业不仅能得到实惠,还能就近消化剩余劳动力,可谓一举两得。三单的青石业是该乡的特色工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17家开采、加工企业,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带动了2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同时也出现了对行业发展不利的许多现象,如对青石矿掠夺性开采,资源浪费严重及企业与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压价等等,这些现象是企业无序竞争的结果,要消除这些现象,唯一的办法是政府部门加以引导,用股份制或行规等形式来做大做强该行业。如果能有象广厦集团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其中,用现代企业管理青石开发,三单的青石业定能做大做强,企业效益会发生质的飞跃。
4、政府扶持。①资金扶持。资金短缺是山区农民兴办特色农业的困难之一,需要政府资金扶持。近几年,通过政府扶持,涌现了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但据目前的情况看,扶持的社会效益不很明显。政府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使其能产出效益,要注重资金使用效益的回访,变现在的无偿拨款为有偿使用,以迫使经营户产出效益。②政策扶持。山区未能处理好土地流转是山区特色农业的又一制约因素,政府部门要制订一定的政策来制止抛荒和推动土地流转。
5、加快下山脱贫步伐。山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山区的经济,山区部分村居住在穷山僻壤,有的至今未通公路,生活之原始令人心酸,对这部分山区群众唯有把其搬下来,才能使其走向富裕。
助推林农增收致富
——对加快我区山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我区地处钱塘江上游,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95.8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4.7%,林木总蓄积量273.82万m3,森林覆盖率72.9%,林木绿化率73.3%,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拥有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和9个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区划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74.86万亩。
乌溪江库区现有湖南镇、举村乡、岭洋乡和黄坛口乡4个乡镇,人口2.9万,区域总面积78.0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8.44万亩,规划生态公益林38.1万亩,毛竹16.5万亩。由于受独特的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虽然近几年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基础设施依然滞后,贫困人口仍相对集中,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
全区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3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13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竹产品加工企业155家,竹产品加工专业村53个,加工专业户3876户。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28家,1000万元以上17家,5000万元以上3家。2010年,全区林业生产总值21.1亿元,农村居民林业收入7.62亿元,林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为27%。
竹产业是我区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区现有竹林总面积46.34万亩,立竹量6796万株,竹林面积万亩以上的竹区乡镇12个,竹区人口6.1万户14.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人均拥有竹林面积3.1亩。区内现有竹加工企业1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产品包括竹炭、竹胶模板、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笋五大类300多个品种。2001、2007年两次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2005年,“衢江竹炭”品牌获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2010年全区竹业总产值12.2亿元,人均3310元。与其他农业支柱产业相比,竹产业是目前山区群众增收最多、最稳、最快的产业。
二、林业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林业产业增效潜力巨大,增收前景广阔
一是高效竹林增产增值潜力巨大。我区是浙江省毛竹主产区之一,全区有竹林46.34万亩,亩均年效益约为500元,而在我省经营管理好的地方已达到700元,每亩收入相差200元,整体水平偏低,增收潜力巨大。
二是传统产业基地改造增效明显。我区有板栗4.66万亩、油茶6.04万亩,产量低效益差,产值仅为1.4亿元。
三是观光林业建设前景看好。积极发展观光林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又可以加快林产品流通,加快三产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花卉种苗等新兴产业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只要合理调整结构,也有巨大的潜力。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是科技含量不高。当前大部分山区群众信息闭塞、观念保守、市场意识落后,林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示范基地,能够掌握技术的仍然只有少数有知识、肯接受新事物的示范户,技术推广层面不宽。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林业基地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自然条件差,已经成为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提高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瓶颈,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部分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经营大户的贷款、融资等渠道还不畅,影响了企业、经营大户的积极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是产业经营能力不强。我区林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达到了一定数量,但是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设备简陋,70%以上的企业是为安吉、龙游等地企业生产初级产品,资源消耗量大,企业没有自身品牌,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少,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管理规范,能够带动农民、组织农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还不多。
四是品牌宣传不够充分。虽然2001年荣获了“中国竹炭之乡”、2005年衢江竹炭又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但对品牌资源的宣传、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竹文化内涵和竹林资源综合效益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以竹林休闲为主题的农家乐还没有真正形成。
除此之外,乌溪江库区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高强度农业开发中的松土除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偏低,道路交通仍处于落后状态,对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较大制约,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难题亟待破解。
三、当前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农增收的途径
目前,山区库区农村发展“短、平、快”林业特色产业,促进林农增收主要有三大途径:
(一)积极发展优势林业,做大做强毛竹产业。毛竹是我区的优势和品牌,也是山区库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潜力所在。按照“抓二促一推三”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竹产业为主线,坚持走“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里兴旅游”的发展之路,形成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1、立足竹林资源培育。开展“一竹三笋”、毛竹覆盖、低产林改造等技术培训,建设区、乡、村三级毛竹示范基地和建立林业技术人员联系示范基地、示范户制度,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开沟引鞭、蓄水灌溉三项技术,引导林农开展高效笋竹基地建设和毛竹低产低效改造,建设“千元山、万元山”,不断提升竹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竹林效益。因地制宜开展竹林道路、竹林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竹农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竹林抗旱能力,让竹产业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引导竹加工企业到村、到户、到基地设立初加工基地、加工点、培植加工专业村、专业户,力争万亩以上竹区乡镇原竹不出乡、千亩以上竹区村原竹不出村。通过初级加工,提升附加值。重点扶持帮助竹炭、竹胶板、竹地板、笋制品加工业,加快引进和培育新的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使竹制品生产朝深加工、精加工、大规模、产业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个人组建竹业专业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竹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挖掘竹林特色文化:依托“中国竹炭之乡”、竹炭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办“中国竹炭文化节”,建设“竹炭培训中心”,强化品牌宣传和展示,力争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充分挖掘以竹海风光、溪涧瀑布为典型的竹乡自然风光,按照“观赏性、科普性、参与性、趣味性”要求,建设竹林生态休闲示范基地、观光教育园区,积极发展以竹区农民家庭为接待点、以体验农家生活为特色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倾力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观光、游览消费为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竹林旅游品牌。
4、开展竹林复合经营:积极鼓励、引导山区库区竹农在竹林环境内通过从事不同生长期、不同收获期的种植养殖业,开展立体栽培食用菌、观赏花卉苗木、珍贵药材、耐荫绿肥、饲料、茶叶、饲养益鸟珍禽,形成竹、笋、菌、药、饲、花、禽等复合经营技术和生态立体开发模式,并充分利用林下经济的多样化产品发展加工业,为竹林寻找更多经济亮点,为山区库区群众寻找更多的致富路子。
(二)加强基地抚育改造,培育壮大油茶产业。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材用价值,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油茶在我区各地均有种植和分布,尤以上方、灰坪、峡川、湖南、岭洋等地最为集中。油茶产业不仅是我区农村的传统产业,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前景产业。目前,我区油茶加工已开始企业化生产,机械化加工,主要以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衢州枝群油脂有限公司和衢州市开源油脂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其中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发展趋势较好。
我区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土地资源条件适宜,应该把油茶产业作为山区库区农村的一个大产业来抓,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山区综合开发的突破口。
1、实施油茶产业提升工程。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垦复抚育、开挖竹节沟、修枝、嫁接换冠、良种补植、土壤覆盖、科学采收等综合措施,改造现有低产低效油茶林,建设丰产栽培基地。推广应用油茶生产专用新肥料和新农药,提高单位面积油茶籽产量和油茶产油率。采用长林3号、4号、21号、23号、40号等优良品种,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新建优良新品种林,增加油茶后备资源。鼓励发展油茶幼林间种套种农林作物复合模式,支持开展林区养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多种经营,提高油茶授粉率和林地产出,解决油茶投产前期林农收益问题。
2、加快油茶良种推广。引进通过国家和省审定的良种,建立一个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大力推广芽苗砧嫁接等先进育苗技术,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实行定点育苗、定向供应,按照多品系科学搭配栽培的要求,推广良种壮苗栽培,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
3、实施精品战略。扶持重点山茶油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挖掘油茶副产品的潜力。加强茶壳、茶饼和茶粕的综合利用,进行化妆品油、茶皂素和茶仁酚等新产品的开发,拉长油茶加工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打响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油茶的效益。
(三)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传统产业效益。林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区库区林农的投资积极性,也是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而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阴空间,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和深度开发,实行上中下多层复合经营,立体综合利用,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林业经营形式。具有周期短、品种多等特点,既适合规模经营,也适合分户经营,能有效地弥补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是山区库区群众发展林业和促进增收的重要经营形式。发展林下经济,既符合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进而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
我区林下经济目前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充分依托创建森林城市和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广高效笋竹栽培、林下养殖、林间套种、森林(湿地)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经营模式。
一是高效笋竹模式。在全区12个重点竹区乡镇开展毛竹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重点推广毛竹春笋冬出覆盖技术、“一竹三笋”等先进技术,引导林农培育建设高效笋竹基地,通过运用林地覆盖增温措施,调整出笋时间和产量,使竹林效益成倍增长。
二是林下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的林牧、林禽等林下养殖模式,建设绿色森林食品饲养基地。充分利用林下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以及阳光、空气等作为畜禽的食物、空气、水份和活动场地,围网放养、圈养或棚养鸡、鸭、鹅等,利用林下活动空间大,草场资源丰富的林地,放养或圈养森林猪、森林牛、森林羊、森林兔等,生产市场畅销的带“土”字的畜禽产品。
三是林间套种模式。充分利用板栗林、山垅田、退耕还林地和其他未成林的林地,因地制宜,推广实施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模式,种植厚朴、杜仲等中药材或野生园艺花卉,大力发展反季节高山蔬菜、森林蔬菜或黑木耳、香菇、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推动板栗林内套种毛竹、香榧、茶叶,并逐步将板栗林改造成为竹林、香榧林。
四是森林(湿地)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依托区内森林植被丰富、库区水质优良、地形地貌独特、自然景观秀丽、生态环境极佳的优势和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这两块国家级公园“金字招牌”,加大对森林(湿地)生态旅游的规划指导、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充分挖掘地理和民俗资源,结合乡村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加大旅游设施和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等各项设施投入,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家铺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培育农家乐特色旅游村,提升“农家乐”旅游层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
5.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情况
地方财政收入: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的合计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增值税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屠宰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其他各项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各项收入。该指标来源于乡镇财政所。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支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城市维护费、政策性补贴支出等财政预算支出。该指标来源于乡镇财政所。
地方税收总额:指调查期内全镇各种经济组织实际上缴的全部税金。此数据来源于乡镇税务所。企业个数:指乡镇所辖范行政区范围内企业(单位)个数。不包括税金直接上交上一级财政的企业,如国有大中企业等。具体包括:
(1)领取企业法人执照的集体、私营、联营、股份制、与外商合资、与港澳台合资的企业。
(2)未领取企业法人执照,但满足以下四条标准的乡镇办、村办、村民小组办和联户办的各种生产经营单位。
①有固定的生产经营组织、场所、设备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
②长年从事经营活动,或季节性生产经营活动全年开工时间在3个月以上。
③有独立核算制度和帐目。
④有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3)虽领取的是农村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但雇工8人以上(含8人)。
企业总收入:指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有关的各项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出售产品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租金、利息)等。
企业利润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亏损以“-”表示。反映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受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项根据会计“损益表”中“利润总额”项来填报。
接待旅游人次:指调查期内本镇旅游景点所接待的休闲、娱乐、观光、度假、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等活动的人次。不论其住宿多少天,每接待一位旅游者只统计一次。资料可取自旅游景点单位。
旅游收入:指报告期内旅游者在本乡镇旅游过程中支付的一切旅游费用,包括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收入。
旅游专业村:指旅游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以上的村。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取自农业报表的季报,数据要保持一致。
干鲜果品产量、出栏猪、出栏肉牛、出栏羊、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出栏肉鸡:取自农业报表的季报,数据要保持一致。
水产品产量:数据取自农业报表的季报。
农业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而且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国内外农业发展历程表明, 专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研究上, 何学松、陆迁 (2005) 、张艺萍 (2001) 研究表明农业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 进而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3,4]。王继权、姚寿福 (2005) 认为, 农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进而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促进农民增收[5]。Gregson (1996) 以美国为例, 研究发现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 农民能够从农业专业化上获得更多收益[6]。王晓、李二玲 (2011) 以河南17个专业村为例, 从地区、农户和生产过程三个层面分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 农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可以促进农户增收, 促进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扩散[7]。
然而, 现有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探讨和案例分析为主, 缺乏比较规范严谨的计量检验;现有研究也没有针对山区探讨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基于此, 本文将以四川南部山区为例, 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探讨该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所产生的效应。
一、四川南部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现状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 可以划分为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区等三大农业区域 (1) 。其中, 盆周山区实际上是由31个比较分散的山区县所组成的环形区域。而本文中的四川南部山区是指四川盆地南缘山区带, 属于盆周山区的南部区域。具体而言, 它包括乐山、宜宾、泸州三个地级市的15个山区县, 国土面积22.65万平方公里 (2) 。但是, 由于泸州市的3个山区县的数据资料缺失, 本文主要研究位于乐山、宜宾两市的12个山区县级行政区域的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本区域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 其中玉米和薯类播种面积较大, 经济作物以茶叶、烤烟和药材为主。2011年, 川南山区12个县级行政区域农业产值合计为77.35亿元, 占所在地区乐山、宜宾两市农业产值的44%。近年来, 川南山区各个县级行政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出现逐年递增趋势, 由2000年的1895元增加到2011年的5713元 (3) 。虽然川南山区内部部分县级行政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 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于所在地区的平均数。
农业专业化既包括农户层面的专业化, 也包括区域层面的专业化。而本文中的农业专业化发展主要指的是在农业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过程。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衡量指标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区位商指标、产业集中度指标、地区结构差异指标等。克鲁格曼 (1991) 首次从地区结构差异的视角对12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专业化程度进行了分析[8]。此后, 该分析方法日益流行, 并经不断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区域专业化的相关研究中。本文采用魏后凯 (2006) 提出的经改进后的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来衡量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9]。其计算公式为:
在上式中Zi表示第i个地区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 Xik表示第i个地区第k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Xk表示包括i地区在内的m个地区第k种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n表示包括i地区在内的m个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数。Zi值在0~1间变动。如果i地区与其它地区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完全一致, 则Zi值为0;而与此相反, 如果Zi值越接近于1则说明i地区与其它地区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差异越大, i地区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越高、农产品种类分工水平越高。
限于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主要选择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籽、蔬菜等六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重计算川南山区各个县域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上述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播种总面积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乐山统计年鉴》和《宜宾统计年鉴》。按照上述方法, 可以首先计算出整个区域和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 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根据公式 (1) 计算出川南山区各个县域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 近10年来, 川南山区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这种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基本比较平稳。这可能是因为, 农业地域分工很大程度上是以各个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的外生比较优势形成的, 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 由于选取的样本是县域层面, 县域层面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变化不大, 并不能说明该县域内各个乡镇和各个村的农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从实践中看, 近年来川南山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迅速, 各种专业村和专业乡镇的出现较多。
二、四川南部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分析
(一) 计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验证四川南部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需要建立一个以农民收入为被解释变量, 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为解释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而对农民收入的构成做进一步分析后可以发现, 在兼业经营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农民收入除了来自于务农以外, 更多的可能来自于非农产业。而农民的务农收入, 又有可能来自农业和除农业外的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其它第一产业。因此, 在该计量模型中需要引入其它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为控制变量 (4) 。
而且一般而言, 农民收入的构成存在一定惯性, 即当期的收入构成可能是前期收入构成的延续。另一方面, 前期收入水平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本积累进而对当期收入水平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农民收入水平存在跨期相关性。而这种跨期相关性, 可以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予以反映。与普通面板数据模型相比,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是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而被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引入, 还可以“规避解释变量遗漏所带来的参数估计不一致”[10]。
基于上述建模思路, 本文以川南山区农民收入为被解释变量, 以农民收入水平的一阶滞后项、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等为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
在模型 (2) 中Iit、Iit-1分别表示第i个山区县第t和t-1时期的农民收入水平;Zit表示第i个山区县第t时期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G (1) it、G (2) it、G (3) it分别表示第i个山区县第t时期其它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发展情况;εit为随机误差项。
在模型 (2) 中, 农民收入水平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予以表示;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用上文中的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予以表示;其它第一产业发展情况用扣除农业产值外的农林牧渔业产值予以表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分别用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予以表示。在上述指标中, 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数据来自于上文的计算结果, 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农业产值以外的农林牧渔业产值、第二、三产值增加值的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乐山市与宜宾市统计年鉴。在具体的计量分析过程中, 为了保持数据的平稳性, 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农业产值以外的农林牧渔业产值、第二、三产值增加值均作对数化处理。
(二) 模型估计方法
在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2) 进行估计的过程中, 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的一阶滞后项与误差项存在相关性;农民收入水平与农业集约化水平之间也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进而导致联立内生性问题。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如果采用带有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的普通面板数据模型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 会造成估计系数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Arellano&Bond (1991) 提出了一阶差分广义矩方法 (First-differenced GMM) , 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11];Arellano&Bover (1995) 、Blundell&Bond (1998) 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广义矩方法 (System GMM) [12,13]。以模型 (2) 为例, 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变换后得到下式:
在式 (3) 中, Δεit依然与ΔIit-1存在相关性, 进而会导致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存在有偏和非一致性。在不存在自相关的前提下, Iit-2与ΔIit-1相关, 但与Δεit不相关, 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同理, 更高阶的滞后变量也具有相同的性质, 也可以作为有效的工具变量。那么使用所有的有效工具变量, 进行广义矩法估计 (GMM) , 就可以得到Arellano-Bond估计量, 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差分GMM (即对进行差分变换后的方程进行GMM估计) 。
采用差分GMM进行估计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Iit-2与ΔIit-1相关性可能很弱, 进而导致弱工具变量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Arellano&Bover (1995) 重新回到水平方程 (即模型2) , 采用ΔIit-1以及更高阶的差分作为Iit-1工具变量, 对水平方程 (2) 进行GMM估计, 这种方法称为水平GMM方法。Blundell&Bond (1998) 则将差分GMM和水平GMM估计方法结合在一起, 将差分方程和水平方程作为一个方程系统进行GMM估计, 该方法称之为系统GMM估计方法。
在采用上述方法对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时, 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工具变量是有效的;二是要求随机扰动项不存在序列相关。这就需要对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Arellano&Bover (1995) 、Blundell&Bond (1998) 的研究, 主要采用Sargan统计量来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 如果Sargan的P值较大则可以认为工具变量是有效的;用差分方程的二阶序列相关检验AR (2) 统计量来判断随机扰动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 如果AR (2) 的P值大于常用的显著性水平, 就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
(三) 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本文在Stata11软件中分别采用差分广义矩和系统广义矩方法, 对上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并在估计过程中, 将工具变量的最大滞后阶数设定为3, 其它选项的设定采用程序默认方式。具体估计结果见表2。
注:Wald检验的原假设是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0;Sargan检验的原假设是工具变量且是有效的;AR (2) 检验的原假设不存在二阶自相关。
由表2可知, 无论是差分GMM估计还是系统GMM估计, Wald检验均表明, 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引入是有效的;Sargan检验表明模型估计采用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AR (2) 检验表明不存在二阶自相关, 模型的设定比较合理。而进一步对比, 差分GMM估计和系统GMM估计结果可以发现, 虽然差分GMM估计结果略优于系统GMM估计, 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显然这两种估计结果都能有效说明四川南部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效应。
对表2中的估计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四川南部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虽然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但是相对于其它变量其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是因为, 农作物种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仅仅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专业化发展增收效应的发挥还必须依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完善, 比如与专业化生产相适应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等。只有不断优化完善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各种条件, 才能有效发挥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而对比其它控制变量对四川南部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发现:首先, 其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均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促进作用, 但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 对于川南山区而言, 第三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对农民就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其增收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次, 其它第一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也大于第二产业。这可能是因为, 对川南山区而言, 本地工业部门规模不大, 效益也不高, 对本地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 进而导致其它第一产业成为该地区农民的主要增收渠道。
此外, 表2中的估计结果还表明川南山区农民收入存在明显的跨期相关性, 且前一时期的收入水平对当前收入的影响较大。由此说明, 川南山区农民收入的来源构成已经比较固定, 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稳定增长状态。而为了促进川南山区农民收入的超常规增长, 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收潜力。具体而言, 一方面要发挥川南山区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大力发展与山区自然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经济作物, 做长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并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集约化水平, 以此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川南山区特色旅游与矿产资源优势, 培育壮大与山区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进一步增强其对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带动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 对四川南部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 近年来四川南部山区农业区域专业程度得到了稳步提升, 对农民增收产生了促进作用, 但这种促进作用相对于其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而言并不十分显著。因此, 为了进一步增强四川南部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进一步稳定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方向。应充分挖掘川南山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 编制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 据此明确各个地区的农业专业化发展方向。而且, 鉴于川南山区农民收入存在明显的跨期相关性, 在山区农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过程中, 不能因为基层政府关键领导人的更换和相关规划的调整, 而随意变更本区域的农业专业化发展方向。而是要进一步稳定本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方向, 并围绕已经确定的方向, 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园区化。
其次, 加快培育农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带动作用。各级基层政府虽然可以为农户选择农作物种植种类和专业化生产提供生产指导意见, 但是不能在违背农户意愿的前提下, 强迫农户按照农业布局规划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具体而言, 要加强对农业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 发挥其在农产品种类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方面的带动作用。通过它们的带动, 让农户自觉、自愿参与农业专业化生产。
再次, 不断优化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 要重视对农户专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加强与本地区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 聘请农业科技专家为本地区农户提供各种农业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二是, 要重视对农户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 包括农产品市场信息, 农资市场信息等。三是, 要重视与农产品种类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相适应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在投资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同时, 要降低农户进入该市场交易的门槛, 减少进入市场的各种费用, 提高农户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并加强市场的外部宣传工作, 吸引外来商家到本地区专业市场交易。
最后, 要健全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进一步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 还应充分重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并加快培育多元化的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充分重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要加快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专业化服务队、农民经纪人等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支持这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生产设施服务、生产作业服务、耕地质量提升、种苗培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各种专业性农业生产服务。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资连锁企业+农技专家+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14,15,16]
摘要:文章以四川南部山区为例, 应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探讨了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研究表明:近年来四川南部山区农业区域专业程度得到了稳步提升, 对农民增收产生了促进作用, 但这种促进作用相对于其它变量而言并不十分显著。因此, 应通过稳定专业化发展方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外部环境、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 进一步增强四川南部山区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影响蓖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产销脱节。蓖麻产品一直没有正常的收购渠道。蓖麻籽是工业原料,如卖不出去,农民又不能自销,造成积压。销路的不稳定增加了农民的种植风险,挫伤积极性,导致种植面积下滑。
种植零星分散。受传统意识束缚,多数产区总是在中上等土地种植粮食、棉花,蓖麻则被安置在荒坡、荒地上,或被点缀在田边、地头。种植分散,形不成大面积、规模化生产,给收购和加工带来一定困难。
品种老化。品种更新换代慢,农民长年自留种子,品种的退化造成单产低、效益低,影响发展。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和购销企业是带动基地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而各省一般没有专门从事蓖麻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蓖麻产业效益降低。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产业扶贫工委会于1999年成立了蓖麻产业协作办公室。联合各主要厂家和制种科研单位,以有偿提供杂交良种、技术指导,按保护价收购蓖麻籽(油)的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山区产业扶贫试点工作。2000年已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协议的形式,在海南、江西、山西、北京怀柔县北部山区,安排种植面积五万亩,当年就可使农民增收2500万元。
与种旱粮相比,蓖麻种植优势有四:
投入少、产出多。生产成本约100元,仅蓖麻籽一项,亩均产出500~700元,亩均收入400~600元。如经过加工,亩均还可增值200元。
管理粗放。山坡、丘陵、荒滩、四旁地均可种植。
市场有保障。按订单生产,增产即增收。
生态效益显著。蓖麻根系发达,有利水土保持;蓖麻茎粗叶大,可减少地表蒸发、阳光曝晒,有利于天然野生植被恢复;蓖麻秆作薪材,可减少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山区农业发展】推荐阅读:
8.7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06-12
沿海与山区发展09-10
山区公路选线浅析07-15
扎根山区 奉献青春11-03
山区倡议书11-15
山区玉米种植探讨11-16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09-23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探讨10-08
给贫困山区的慰问信07-13
暑期山区义务支教实践活动总结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