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伤管理办法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工伤管理办法(精选7篇)

小工伤管理办法 篇1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公司小工伤事故的处理和管理工作,使小工伤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公司工伤管理现状,特制订小工伤管理补充规定,请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本规定与《工伤事故处理和管理办法》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一、小工伤泛指伤害程度在轻伤以下及不符合工伤上报条件以及经协商本人愿意协商解决的工伤。

二、小工伤事故管理机构及职责 组 长:总经理

副 组 长:副经理 安全科长

成员部门:安环科 设备科 办公室 生产工段 各成员部门职责:

安环科牵头负责小工伤管理的综合协调,受理小工伤事故、资料归档管理及劳动仲裁调解

办公室负责工伤工资支付、劳动能力鉴定,处理工伤赔偿,小工伤处理费用管理、赔偿金支付。

生产工段维护小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助工伤调解。

三、小工伤事故汇报:

(一)负伤者或现场有关人员,应在作业现场立即向工段长汇报。汇报内容应包括受伤者姓名、负伤地点、伤害部位、伤情及现场抢救情况。

(二)工段,对汇报内容要详细记录。并根据现场汇报

情况通知事故部门、医护室、相应技术管理部门以及公司值班领导。

(三)事故部门必须在24小时内将小工伤情况以书面材料形式上报安环科。

(四)工段长在调度会上通报事故情况。

四、小工伤事故申报:

(一)安环科负责受理小工伤申报事宜,负责申报资料的审核、整理归档等。

(二)小工伤以工段为单位申报,不受理个人申请。

(三)事故部门必须在24小时之内将事故证明上交安环科。事故证明需经当班证明人、工段负责人、公司值班领导、安全员签字。

(四)事故部门必须在48小时之内对事故进行调查,将事故经过等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交安环科备案。

(五)事故部门3日内将受伤职工救治医院的第一次诊断书(证明)报送安环科。

五、小工伤事故调查与处理:

(一)事故调查按我公司《工伤事故处理和管理办法》来调查。

(三)事故部门负责工伤职工初期的入院治疗、康复、护理等工作,做好稳定职工及家属情绪等安抚工作。

(四)根据事故的级别划分、责任认定,按照我公司《工伤事故处理和管理办法》进行相应的处罚。

(五)根据工伤事故调查报告,按照公司规定对相关责

任人进行考核处罚。

六、申报小工伤后管理:

(一)发生小工伤事故后,事故部门必须全力组织医治,对工伤人员进行诊断、治疗,并保存好医治有关证明及手续。安环科负责向办公室借款,用于处理小工伤事宜。工伤治疗等费用经安环科及有关领导审核后,安环科报办公室核销借款。

(二)小工伤职工住院治疗期间以及未重新回矿上班期间,前三个月由厂部承担其工资,六个月后由事故部门辞退至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发工资,直至重新上班或合同到期。工伤期间,工伤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发放。

(三)根据受伤情况,小工伤职工定期到原部门报到,参加安全培训教育,重点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和我公司工伤管理办法。现身说法对本部门职工进行警示教育。

(四)由安环科牵头组织,厂部领导、生产工段,办公室配合小工伤事故的协调、赔偿等事宜。办公室根据国家有关工伤管理政策,参照有关标准,初步确定赔偿额度,由工伤管理领导组认可,与工伤人员协商取得一致的,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由财务部支付赔偿金。

(五)工伤人员不服公司工伤领导组关于赔偿的有关决定,经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的,由安环科安排工伤人员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对工伤赔偿进行最终裁决。

七、小工伤纠纷处理:

(一)事故部门迟报、瞒报小工伤,造成纠纷,发现一

起按照我公司工伤事故处理规定上调一级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

(二)因事故部门原因,小工伤事故未及时汇报、申报等所引起的纠纷由负责人承担一切责任。

(三)职工发生小工伤后,事故部门不予组织治疗、不予配合事故调查和赔偿处理,处罚部门负责人1000元。

(四)出于某种不良目的申报小工伤,形成谎报或不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一经查实,对相关责任人从重处罚。

(五)对发生小工伤无现场证明人的扣罚工伤本人1000-5000元,在工伤赔偿结算时扣除。

(六)小工伤职工不听从公司统一安排,致使家属上访,影响公司正常工作秩序,发生一次处罚1000-5000元,在工伤赔偿结算时扣除;蓄意制造事故、聚众闹事,情节恶劣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七)因工伤事故产生严重纠纷,不符合国家有关工伤管理政策规定,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工会及保卫部门介入调解。

八、其他要求

(一)小工伤赔偿经矿方和个人协商一致后,由安环科牵头组织劳动仲裁调解。工伤赔偿协议一经公司和工伤本人签字盖章后,即生法律效力,为最终决定。

(二)需劳动能力鉴定的,由安环科牵头,会同办公室、事故部门负责人联系衢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三)小工伤赔偿金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赔偿标准。

(四)根据伤害程度、劳动能力鉴定和本人意愿,可调整工作岗位或解除劳动合同。

(五)各部门组织全体职工集中学习本《补充规定》,做好培训记录,全员签字存档。新职工分配到区队继续组织培训学习本《补充规定》。

(六)小工伤职工在办理赔偿等事宜过程中,积极配合工作,公司考虑给予适当的照顾。

小工伤管理办法 篇2

做好工伤预防管理可明显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引发机率,缩减人员伤亡量以及经济损失。 由于我国颁布实施工伤保险工作条例周期较短,没能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机制,各单位乃至社会的广泛支持、积极认可与参与仍旧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因此,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工作并无法有效的起到预防事故以及降低损伤的良好作用。

以预防为主体的工伤保险工作体制, 对于保险单位以及企业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首先,保险单位需要组建专项预防事故的机构,聘请熟练掌握安全生产管控监督、保险业务的综合型人才负责。 同时企业单位应由较为稳定同时掌握丰富业务知识的工作人员负责落实预防管理工作。 经办单位由于经费有限、编制不足,令工伤预防管理力不从心。 同时大多数经办单位没能组建专项的预防部门, 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征缴保险费以及发放保险待遇上。 再者,企业单位始终将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而加上安全生产监督岗位则要投入更多的经费,因此较多企业从事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并不大。

2企业工伤预防管理科学对策

2.1 加紧颁布配套政策

当前, 我国较多省市地区政府单位并没能颁布工伤预防管理细则, 因此令经办单位从事实践工作阶段中无法获取政策的有效支持,更不敢随便的应用保险基金,使得工伤预防管理工作始终较为滞后。 针对这一现状,经办单位应清晰自身工作职能积极同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密切配合。 特别是应针对保险基金投入到预防管理工作上的经费比例以及具体的功能范畴进行硬性要求, 进一步完善工伤预防管理经费应用财务审批以及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做到专款专用,严格预防经费不良挪用挤占的状况发生。

2.2 加强工伤预防教育宣传

近年来, 各行业工伤事故的发生机率以及员工职业病百分比不断提升。 究其原因,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从业员工没能形成较强的法律规范意识、安全保护意识,使得危害事件频繁发生为有效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应提升监督管理力度,创建职业危害检测管理机制。 应定期对安全风险性较大的行业进行重点监护通过及时发现、尽早治疗达到工伤预防的良好效果。 另外,应积极做好工伤保险教育宣传,开创良好的服务平台,定期深入到企业之中普及有关工伤预防的技能与知识。 特别是应做好事故频发岗位人员的专题教育,使他们掌握更好的工伤预防技能。

2.3 优化工伤保险管理机制

工伤保险管理条例中清楚规定, 依照各行业工伤风险等级明确费率, 应根据工伤事故率以及应用保险费等状况在各行业之中明确不同的费率等级。 合理的费率波动则是工伤预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需要依照不同岗位的职业风险等级、引发工伤事故以及职业病的机率进行明确。 利用合理的调节费率水平,可确保企业进一步完善劳动环境,降低工伤事故率,确保员工人身安全。 为此,应对费率模式做合理的调研分析,明确保险费平衡其并做好分摊系数统筹。 另外,应创建收缴工伤保险经费的统计模型,激发经济杠杆功能,实现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目标。 企业一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便会明显降低经济负担, 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各类风险还可利用工伤保险基金进一步化解, 激发工伤保险的核心功能价值, 进而激励企业参保热情。 对于足额按期交纳保费且没引发重大事故的大规模企业,可制定调剂返还基金的管理制度, 这些经费应确保用在安全生产教育宣传等工作之中。 对安全生产业绩突出,工伤预防管理成果优秀的员工个人、企业单位应给予适度的补偿与奖励。

2.4 促进保险与预防有效结合

工伤保险第一要务是经济补偿,但这并非唯一任务,在引发事故前期如果能积极的进行预防,做好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则可大大降低事故机率,降低工伤赔付。 为此经办单位应将更多经费使用在工伤预防管理的宣传培训以及支持企业单位更新安全生产仪器设施、推动事故预防工程建设上,令工伤保险始终处在良性发展的状态之下。 另外,工伤事故预防采取经济管控、法治等技术手段完成对企业单位安全生产的约束管理,而非对其自主权进行干预。 为此,工伤预防管理应将监督管控的外在压力以及企业单位内部动力全面融合在一起, 构建形成预防安全事故的全新机制, 进而由根本层面优化企业单位生产运行环境,缩减企业风险水平。 当引发工伤事故问题后则应积极进行医疗救助,帮助员工做康复工作,令他们能够快速的回归到工作岗位之中。 该过程中还应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定期检查,结合有效的奖惩激励措施,预防该类事故的频繁发生。

3结语

总之, 工伤预防管理工作是有效预防企业引发工伤事故的科学途径。 对生产建设进程中有可能引发的事故问题以及职业伤害通过积极有效的防范对策,凸显有目标的预防管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同时,对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建设极为有利,还可帮助单位降低工伤保险开支,发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良好作用。

摘要:当前,各国安全形势较为严峻,通常针对劳动人员制定工伤保险体制,这样可做好事故预防管理。然而该项工作中仍旧包含一些缺陷与不足,文章针对企业工伤预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制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优化企业工伤预防管理效果,确保员工人身、财产安全,创建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全面推动现代企业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劳动能力鉴定管理,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据《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对工伤职工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组织进行技术性等级鉴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设区的市级(含直辖市的市辖区、县,下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表组成。

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其设置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选聘医疗卫生专家,组建医疗卫生专家库,对专家进行培训和管理;

(二)组织劳动能力鉴定;

(三)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四)建立完整的鉴定数据库,保管鉴定工作档案50年;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的劳动能力初次鉴定、复查鉴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对初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结论不服提出的再次鉴定。

第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相关政策、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章 鉴定程序

第七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含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延长期限),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八条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

(二)有效的诊断证明、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关规定复印或者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材料;

(三)工伤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及时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提供材料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鉴定,并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的,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

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视伤情程度等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

第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提前通知工伤职工进行鉴定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当携带的材料。工伤职工应当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参加现场鉴定。对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组织专家上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组织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工伤职工的身份进行核实。

工伤职工因故不能按时参加鉴定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同意,可以调整现场鉴定的时间,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相应顺延。

第十二条 因鉴定工作需要,专家组提出应当进行有关检查和诊断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检查和诊断。

第十三条 专家组根据工伤职工伤情,结合医疗诊断情况,依据《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提出鉴定意见。参加鉴定的专家都应当签署意见并签名。

专家意见不一致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专家组的鉴定意见。

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工伤职工及其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

(二)伤情介绍,包括伤残部位、器官功能障碍程度、诊断情况等;

(三)作出鉴定的依据;

(四)鉴定结论。

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作出鉴定结论之日起20日内将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及时送达工伤职工及其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十六条 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对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申请再次鉴定,除提供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材料外,还需提交劳动能力初次鉴定结论原件和复印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十七条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申请再次鉴定。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本人因身体等原因无法提出劳动能力初次鉴定、复查鉴定、再次鉴定申请的,可由其近亲属代为提出。

第十九条 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程序、期限等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五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每3年对专家库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实行动态管理。确有需要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nlc202309031701

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聘期一般为3年,可以连续聘任。

聘任的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第二十二条 参加劳动能力鉴定的专家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现场鉴定,严格执行劳动能力鉴定政策和标准,客观、公正地提出鉴定意见。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应当如实提供鉴定需要的材料,遵守劳动能力鉴定相关规定,按照要求配合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次鉴定终止:

(一)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现场鉴定的;

(二)拒不参加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安排的检查和诊断的。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如实出具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各项诊断证明和病历材料。

第二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人员以及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劳动能力鉴定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承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或者组织劳动能力鉴定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及时审核并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的;

(二)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

(三)未按照规定及时送达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

(四)未按照规定随机抽取相关科别专家进行鉴定的;

(五)擅自篡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的;

(六)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七)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从事劳动能力鉴定的专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予以解聘;情节严重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一)提供虚假鉴定意见的;

(二)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职责的;

(四)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 参与工伤救治、检查、诊断等活动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一)提供与病情不符的虚假诊断证明的;

(二)篡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材料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职责的。

第三十条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鉴定结论、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因工(公)致残的劳动能力鉴定,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中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初次(复查)鉴定结论书、再次鉴定结论书、劳动能力鉴定材料收讫补正告知书等文书基本样式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工伤管理办法 篇4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工伤是指员工在工作期间,按正常操作程序操作时,因公受伤、亡,凭市级医院病 历和出具的休息证明或伤亡证明和法医鉴定,公司按国家有关规定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享受 病休期间的工资或经济补偿。

二、工伤的认定及责任划分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指的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 尘粉、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因在上下班的途中受到事故伤害;在抢险救灾、见义勇为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 活动中受到伤害的等均视为工伤。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9、受伤员工及所在部门负责人应主动配合人事部协助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工伤事故调查和 善后处理,并提交初次治疗或抢救医院的诊断书或诊断证明。

10、因工受伤责任划分为:公司 50%、店长 20%、主要负责人 15%、部门负责人 10%、区域 负责人 5%。

三、视同工伤和不是工伤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 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 伤复发的;

4、同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伤之类;

5、从事私人活动原因(醉酒导致伤亡的,自残或自杀的);

6、因员工个人的原因不按酒店规定操作而导致受伤,作伤假论处,但不作工伤论;

7、员工因参加单位组织的旅游、娱乐活动造成负伤、死亡的;

8、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9、非工受伤责任划分为:店长 50%、主要负责人 20%、部门负责人 20%、区域负责人 10%;

四、工伤的鉴定及办理程序

1、工伤鉴定定由部门负责人、区域负责人于事发处理完毕后及时通知人事部,并于三日 内写出工伤意外报告书,交人力资源部核查。

2、员工因执行公务而受伤,一般性(医药费 200 元以内)工伤经店长认定后,可按工伤

处理。

3、非一般性工伤(医药费超过 200 元以上)报人事部,经总经理认定后,可按工伤处理。

4、工伤医疗费用由员工先垫付后报销。

5、伤假由部门负责人和店长认定,人事部负责核实。员工受伤当日出勤未满一天其工资 按一天计发。伤假期间无薪,伤假最长不得超过七天,否则,超过的时间按事假论处,伤假酒店不报销医药费。

6、其它特殊情形经总经理签批后,方可认定为工伤。

五、工伤的待遇

1、员工工作时间按酒店规定操作流程而导致受伤,确认是工伤后,其医疗费用按 80%报 销,其工资在半个月、一个月(含一个月整)以内按 50%(保证最低生活费 500 元/月)发放,超过一个月以上按武汉市最低生活费(700 元/月)发放,超过三个月以上停薪 留职。

合同管理办法

一、总 则

1、为规范丽华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劳动合 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 法》,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2、劳动合同是公司与公司员工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 系必须订立劳动合同。

3、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

4、本公司劳动合同的管理主要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5、人力资源部职责: a、经总经理授权,负责公司所有员工劳动合同的管理,包括对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 更、终止和解除各个环节的管理; b、制定与劳动合同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 c、按规定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劳动合同鉴证手续; d、检查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协调处理劳动合同争议; e、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对本公司员工的基本情况、实际工作年限、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中的约定条款等进行动态管理,并记录员工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劳动合同的订立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

1、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订立劳动合同时,人力资源部应向员工说明公司情况 及劳动合同中的重要条款。

2、人力资源部应当与员工自确定录用关系后十五日内签订劳动合同,并在签订劳动合同 后三十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劳动合同鉴证及社会保险。

3、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由公司根据工作岗位性质的需要,根据员工本人的 情况和意愿,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公司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 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三种。公 司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限分别为一年、两年、三年三种。

4、劳动合同试用期,公司所有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必须约定试用

用期,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 同期限之内。劳动合同期限三年以内不含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个月;三年以上 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得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条件:

三、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的条件:

1、下列人员签订一年期限劳动合同:

1、新入职员工。

2、可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的,而员工本人自愿要求签订一年劳动合同的。

2、下列人员签订三年期限劳动合同:

1、新入职领班级及以上管理人员。

2、可与公司签 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而员工本人自愿要求签订二年劳动合同的。

3、下列人员签订五年期限劳动合同:

1、续签合同员工

2、可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的,而职工本人自愿要求签订三年劳动合同的。

3、公司根据工作需要认为有必要 签订五年劳动合同的员工。

4、下列人员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员工在公司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含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的,与公司续签劳动合同时,员工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 动合同的,公司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员工在公司连续工作满十年(含十 年),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3、公司根据工作需要认 为应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5、凡员工不愿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公司则不予录用。

6、凡公司出资培训、进修人员按规定公司与其签订的服务合同或培训协议,只要未到期限, 仍然有效。公司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不得短于签订的服务合同或培训协议规定应 履行的期限。

7、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 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员工改名,公司的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变更,不影响 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的续订、终止、四、劳动合同的续订、终止、变更和解除

1、劳动合同期满,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续订劳动合同。公司在员工劳动合同期满前十 日内与员工办妥续订手续。续订劳动合同,如果工作岗位未发生变化,不得约定试用 期。

2、员工距退休年龄三年者,须与公司按年续签劳动合同。

3、凡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公司相关规章 制度中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条件时,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4、有下列情形之一,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变更劳动合同内容:

5、签订劳动合同依据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发生变化的;

6、签订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7、劳动合同变更后,未变更的部分仍然有效。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

取书面形式。

8、公司决定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由所在部门上报,经人力资源部审核,总经理审批 同意,人力资源部按照国家法规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9、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填写《员工辞职申请》,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司,经批准后按规定办理手续。凡是没有办清手续自行离职的员工,公司有权派人对其手 中的公司财、物进行追索或向法院起诉。

10、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三十日内将员工档案、社保关系转出。

五、经济补偿

1、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的,由人力资源 部经办,总经理审批同意后,按国家规定办理。

六、劳动争议

1、人力资源部是直接实施劳动合同管理的部门,负责处理公司以内的争议。

2、人力资源部接到部门或者员工个人的申诉后展开调查工作,并组织争议的双方沟通调 解,调解完毕后出具书面的调解报告,呈报总经理批示。调解有效,应在双方当事人 自愿的原则下达成协议,并由双方签字记录在案。若争议的双方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可直接向总经理申诉。

3、人力资源部应采取说服教育和劝导协商的方式,以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为基础,充分 发挥在酒店内部对人、对事熟悉,对问题了解的特点,根据《劳动合同法》对当事人 开展调解工作。

4、人力资源部应经常检查内部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员工手册》的情况。积极配合政 府劳动关系主管部门做好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检查和监督工作。

七、附 则

1、本制度若与国家有关法规相抵触时,按国家有关法规执行。

河南工伤管理暂行办法 篇5

发布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豫政[2003]5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已经2003年12月11日省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称《条例》),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促进工伤预防,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关联法规: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统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名单、缴费工资、缴费金额等情况和生产事故发生情况在本单位内定期公示。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五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四)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六条 工伤保险费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单位费率定期调整制度。

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费率问题的规定,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省辖市实行全市统筹。

第九条 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和省直单位,参加省级工伤保险基金统筹。

特殊行业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可按系统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待条件成熟后,纳入省级统筹。

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可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委托的有关部门进行。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下列支出:

(一)符合《条例》规定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

(二)职业康复费用;

(三)劳动能力鉴定费;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十一条 省、省辖市两级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各统筹地区储备金按当年本地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总额的7%提留,其中2%上解省级工伤保险储备金。当工伤保险储备金滚存总额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的50%时,可以减少储备金的提留比例,具体使用和调整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

储备金主要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及工伤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的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同级财政垫付。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下称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按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有关部门提出。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及受其他条件限制不能按《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时限进行申报的,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对工伤认定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直接认定应由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的工伤认定案件,也可以将管辖的工伤认定案件移送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

申请人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时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工伤待遇问题由职工(或其亲属)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十三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河南省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单位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三)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四)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五)工伤事故报告、证人证言;

(六)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第十三条 第六项所称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是:

(一)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的证明或判决书;

(二)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申请认定因公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

(三)由于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者相关处理证明;

(四)属于因公、因战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旧伤复发证明;

(五)由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受到伤害的,提交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或其他相关行政部门按规定出具的证明;

(六)突发疾病死亡的,提交抢救治疗记录、病历和死亡证明。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应提交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三)、(四)、(五)、(六)项规定的材料。

职工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提交工伤职工委托证明或亲属关系证明。

工会组织代表工伤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提交工伤职工委托证明和工会介绍信。

工伤认定文书的送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关联法规:

第十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及时审核,对于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审核后1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规定提交或者按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正式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并下达受理通知书,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制作《工伤认定通知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通知书》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工伤认定调查勘验费用,列入部门财政预算。

第十七条 《工伤认定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全称;

(二)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

(三)受伤部位、事故时间和诊治时间或职业病名称、伤害经过和核实情况、医疗救治的基本情况和诊断结论;

(四)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或认定为不属于工伤、不视同工伤的依据;

(五)认定结论;

(六)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的部门和期限;

(七)作出认定决定的时间。

《工伤认定通知书》应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印章。

第十八条 对于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制发《工伤证》,作为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有关优惠政策的凭证。《工伤证》由工伤职工本人保管。

《工伤证》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九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二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后,在调查核实中,如有以下情形,可以中止工伤认定:

(一)需要有关部门出具证据,而一时难以提供的;

(二)因法律、法规、规章等问题需要向上级机关请示的;

(三)由于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工伤认定决定难以作出的。

中止工伤认定,要向工伤认定申请人送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如中止工伤认定的因素消除或申请人提供新的证据,经过调查核实后,可以恢复工伤认定。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一条 省、省辖市两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职责是:

(一)负责管辖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事务;

(二)负责工伤停工留薪期延长的确认;

(三)负责工伤职工配备辅助器具的确认;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聘任和管理工作;

(五)组织和监督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劳动能力鉴定医院开展工作;

(六)其他有关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二条 省、省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县(市、区)、乡镇设立派出部门或者委托有关部门受理当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停工留薪期内伤情相对稳定,需进行鉴定的,由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或直系亲属)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填写《劳动能力鉴定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通知书》;

(二)工伤职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近期照片;

(三)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病历(复印件)等诊疗资料;

(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材料。

供养亲属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需提供与工伤职工关系的证明。

第二十四条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及标准,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需暂停工作接受医疗的,按照《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经办机构对停工留薪期有异议的,可以提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期间,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以及做开除、辞退处理。停工留薪期期间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先由受伤职工所在单位垫付。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工伤后,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对已发生的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费用,由用人单位向经办机构申报结算;继续发生的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费用由经办机构向工伤保险协议合作医疗机构结算。

工伤职工的职业康复和辅助器具费用,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统筹的,由经办机构与工伤保险协议合作康复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结算。结算方式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在统筹地区或签订服务协议以外的医疗机构急(抢)救治疗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受伤害之日起1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报告。脱离危险后,未经经办机构批准,继续在统筹地区或签订服务协议以外医疗机构治疗的,其工伤医疗费用经办机构不予支付。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日常或回原籍居住进行工伤医疗的,应在本人长期居住地选择一家工伤保险协议合作医疗机构作为医治工伤的医疗机构,由用人单位到经办机构办理审批手续。未经同意所发生的工伤医疗费用,经办机构不予支付。

第二十九条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在国内保留工伤保险关系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因工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其境外工伤医疗费用及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依据统筹地区确定的各级别伤残人员所需医疗费用支付限额和国内安装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标准限额,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境内工伤医疗费用及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至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低于统筹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用人单位破产清算或被注销营业执照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因病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工伤职工的工伤医疗费用仍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三十一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六级且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实际领取数额低于统筹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第三十二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按照《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为6一16个月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其中五级16个月,六级14个月,七级12个月,八级10个月,九级8个月,十级6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为6一56个月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其中五级56个月,六级46个月,七级36个月,八级26个月,九级16个月,十级6个月。

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4年以上、不足5年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全额的80%支付;依此类推每减少1年递减2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10%支付。

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基金不再支付工伤待遇。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领取,不影响其按照失业保险规定领取应当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

对于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工伤人员,用人单位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其工伤医疗费仍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三十三条 撤销、破产单位,由原单位按照统筹地区上工伤人员人均工伤费用一次性缴纳10年的工伤保险费用后,由经办机构负责支付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人员以及已退休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的待遇;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应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第 三十二条规定的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四条 职工因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54个月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对属于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工亡者,按60个月发给。

第三十五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地区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养老保险同步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 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公派职工在境外未参加所在地工伤保险的工伤,或者职工工伤涉及其他民事伤害赔偿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先取得民事伤害赔偿。获得民事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根据所在单位是否参加工伤保险费用统筹,由经办机构或所在单位补足差额部分。

经办机构或用人单位已垫付了工伤保险费用的,当事人获得赔偿后应当偿还垫付的费用。

第三十七条 被认定为工伤的职工或供养亲属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认定通知书》和《工伤证》;

(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三)被供养人户口簿、身份证、公安户籍管理的生存证明;

(四)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的无生活来源的证明;

(五)在普通中小学就学的学校证明;

(六)民政部门的孤寡老人或孤儿的证明;

(七)养子女(养父母)的公证书;

(八)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供养亲属的鉴定结论;

(九)经办机构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八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相关的工伤保险待遇:

(一)违反工伤就医管理规定的;

(二)违反工伤辅助器具管理规定的;

(三)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四)拒不提供生存证明等有关材料的;

(五)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含保外就医)的;

(六)其他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省行政区域内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救治特点,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和选择工伤保险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伤保险工作需要,在本统筹区域内选择工伤医疗机构进行资格确定,会同当地卫生、药品监督管理、物价等部门加强对本地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经办机构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工伤保险医疗机构、转诊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中,根据工伤保险工作需要选择其全部或部分科室为工伤保险医疗服务机构,并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定包括服务对象、范围、质量、期限及解除协议条件、费用审核结算办法等内容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协议签定后,经办机构应向社会公布工伤保险合作机构名单。

关联法规:

第四十一条 工伤保险医疗机构、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应严格遵守工伤保险的各项规定,为工伤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经办机构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四十二条 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牵头,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统一对本地工伤保险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十三条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工作实行监督。

第四十四条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应当严格执法,依法查处少缴、欠缴、拒缴工伤保险费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五条 由于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基数不实造成工伤职工待遇降低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并支付差额。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或停缴工伤保险费的,未缴纳前和停缴期间工伤职工的工伤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2003年12月31日前发生的工伤(含职业病),其工伤待遇按原规定执行,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按原资金渠道支付。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作发生人身伤害,可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参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性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办理退休手续前,应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同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职工。

用人单位未对职工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的,不得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期被确诊为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煤矿工伤事故考核管理办法 篇6

为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更好地为职工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幅度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伤事故考核范围

工伤事故考核范围为井下生产单位、地面生产单位及后勤服务单位。

二、工伤事故考核工作组织机构

1、工伤事故考核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安全管理部、劳资部、财务、工会、纪委

2、工伤事故考核机构:安全管理部

三、工伤汇报及申报程序

(一)生产类工伤汇报及申报程序

1、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伤情轻重,不论用工性质,事故责任单位的带班干部、当班班组长、现场人员或安全员(瓦检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安全管理部、单位值班干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工伤时间、地点、伤者姓名、事故概况、受伤部位及伤情、汇报人姓名等。汇报内容必须真实,不得虚报、瞒报。

2、矿调度室接到工伤事故汇报后,按规定程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

3、安全管理部接到矿调度室工伤事故汇报后,有关人员必须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勘察事故现场并作详细记录。事故责任单位必须保持事故现场的真实性,反映真实情况。不得伪造、破坏事故现场。

4、工伤申报工作由安全管理部负责,收集整理工伤申报材料,并于工伤发生后1日内将工伤申报材料交矿劳资部。

(二)非生产类工伤汇报及申报程序

1、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非生产类工伤,由发生工伤的单位于事故发生后向矿调度室汇报,由矿调度室及时向有关领导、安全管理部、劳资部汇报。

2、非生产类工伤的申报工作由安全管理部负责,收集整理工伤申报材料,并于工伤发生后1日内将工伤申报材料交到矿劳资部。

四、工伤事故的分析

发生轻伤事故,由安全管理部及相关人员组织追查分析处理;发生重伤及三级以上非伤亡事故,由矿分管领导组织,安全管理部、职能部门、事故单位相关人员参加追查分析,并签订《事故责任认定书》;发生“三违”行为被查处的,当事人必须到安全管理部签订《“三违”行为认定书》。

(一)、工伤本人“三违”造成的工伤

(二)、因他人“三违”造成的工伤

(三)、因外部及其他原因造成工伤

管理部因采掘生产技术失误、规程措施现场落实不到位造成工伤的;

2、地测管理部因地质、测量工作失误导致采掘工作面透老空(巷)、误贯通等造成工伤的;

3、调度室因生产调度指挥失误导致工伤发生的;

4、安全管理部因监督检查不力造成工伤的;

5、职教部门因未对从业人员(普通工种、安全技术工种、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造成工伤的;

6、机电管理部因设备供应不及时、不到位造成工伤的;生产服务部应材料供应不及时、不到位造成事故的;

7、劳资部因劳动保护用品发放不及时、不到位、企管部定员不合理造成工伤的;

8、机电工区因机电技术管理失误造成工伤的;

9、通风工区因“一通三防”监督管理失误造成工伤的;

10、救护队因抢险救灾不力造成工伤的;

11、工程技术人员编制规程、措施无针对性、无可操作性,不能指导现场施工而造成工伤的。事故的“连坐”处罚

(一)、对一次发生轻伤1~2人的责任者的处罚规定

1、工伤本人“三违”造成

对工伤本人罚款300元,工区党政主要领导按罚金的50%进行处罚,其他管理人员按比例进行处罚,班组长按罚金的40%进行处罚,当班其他作业人员按罚金的20%进行处罚。安全管理部开设罚单后由本人三日内交矿财务。另外涉及“三违”部分罚款按《大湾煤矿“三违”考核管理办法》执行。

2、他人“三违”造成

对工伤本人罚款200元,工区党政主要领导按罚金的50%进行处罚,其他管理人员按比例进行处罚,班组长按罚金的40%进行处罚,当班其他作业人员按罚金的20%进行处罚。“三违”人员根据《煤矿“三违”考核管理办法》进行处罚。

3、因外部及其他原因造成

对工伤本人罚款100元,工区党政主要领导按罚金的50%进行处罚,其他管理人员按比例进行处罚,班组长按罚金的40%进行处罚,当班其他作业人员按罚金的20%进行处罚。经追查分析,视情节的轻重给予相关单位和部门相关责任人100元—1000元的处罚。

(二)、对一次发生3人以上轻伤(每3人轻伤按1人重伤计算)、重伤1~2人的责任者的处罚规定

1、工伤本人“三违”造成

对工伤本人罚款1000元,工区党政主要领导按罚金的50%进行处罚,其他管理人员按比例进行处罚,班组长按罚金的40%进行处罚,当班其他作业人员按罚金的20%进行处罚。安全管理部开设罚单后由本人三日内交矿财务。另外涉及“三违”部分罚款按《煤矿“三违”考核管理办法》执行。

2、他人“三违”造成

对工伤本人罚款500元,工区党政主要领导按罚金的50%进行处罚,其他管理人员按比例进行处罚,班组长按罚金的40%进行处罚,当班其他作业人员按罚金的20%进行处罚。“三违”人员根据《煤矿“三违”考核管理办法》进行处罚。

工伤本人罚款300元,工区党政主要领导按罚金的50%进行处罚,其他管理人员按比例进行处罚,班组长按罚金的40%进行处罚,当班其他作业人员按罚金的20%进行处罚。经追查分析,视情节的轻重给予相关单位和部门相关责任人500元—2000元的处罚。

七、其他规定

1、工伤的认定,以医院报公司为准。

2、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审批工伤假,劳资部要建立工伤人员管理台帐,动态掌握工伤人员基本情况,每月与安全管理部核对工伤人员。

3、劳资部、安全管理部等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医院检查了解工伤人员伤情及住院情况,检查中发现一次本人不在医院住院的,扣除当月住院补助;二次的,停发工伤工资;三次的,停止一切工伤待遇,后果自负。

4、经安全管理部门确认因“自伤”或因个人“三违”造成的工伤,工伤本人承担矿垫付医疗费用的10%,其费用从个人工资中扣除。

上海工伤康复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篇7

1 基本情况

1.1 政策措施

2011年1月, 公布实施《上海市工伤康复管理试行意见》。2013年9月制定实施《上海市工伤康复管理办法》, 主要对工伤康复对象、康复机构、康复申请、康复确认及结算办法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住院工伤康复主要采取工伤人员及用人单位自愿申请, 区县劳动能力鉴定部门受理, 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委托康复医学专家结合伤情病史进行确认。确定岳阳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第八人民医院、杨浦区老年医院、养志康复医院为工伤康复定点机构, 实行协议管理。

1.2 施行情况

2011年至2014年, 全市申请住院工伤康复1411人次, 经审核符合住院工伤康复条件的为1340人次。住院工伤康复核准人次的病种分布, 最多的是骨折479人, 占35.7%, 其次是颅脑损伤244人, 占18.2%, 脊柱脊髓损伤200人, 占14.9%, 手外伤191人, 占14.3%, 关节软组织损伤142人, 占10.6%, 烧伤42人, 占3.1%, 周围神经损伤20人, 占1.5%, 截肢18人, 占1.3%, 持续植物状态4人, 占0.3%。5家工伤康复定点机构2013年收治工伤康复人员平均住院天数为76天, 次均费用4.3万元, 日均费用564.8元。

2 管理举措

2.1 推行工伤康复早期介入

2012年起, 依托养志康复医院专业技术力量, 开展工伤康复早期介入工作。养志康复医院作为市残联直属康复专科医院, 设立专门团队, 先后在松江、闵行、青浦、嘉定、浦东 (南汇) 、奉贤等区县工伤认定受理窗口派驻工伤康复专员, 专门负责接受工伤人员有关工伤康复政策咨询, 引导符合条件的工伤人员申请工伤康复, 发挥了积极作用。

2.2 试行《住院工伤康复筛选指南》

为了便于区县劳鉴部门早期甄别具有工伤康复价值的职工, 提高工作效率, 2014年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依据《工伤康复住院标准》和《脑卒中等8个常见病种 (手术) 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标准 (试行) 》, 在充分听取康复医学专家、康复定点机构和区县劳鉴部门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住院工伤康复筛选指南 (试行) 》, 对符合一定标准条件的工伤人员, 从工伤认定早期就发出住院工伤康复相关政策告知书, 引导工伤人员和用人单位申请住院康复。

2.3 开展工伤康复定点机构服务质量评估

2014年, 依托康复医学专家力量, 组织开展工伤康复定点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工作。评估内容包括医院自评25项、现场检查55项、历年数据分析、病人满意度调查等, 并充分听取社保、医保相关部门意见, 对工伤康复定点机构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情况进行系统性评估。评估报告作为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续签服务协议的重要依据, 从而促进定点机构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2.4 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康复机构“开放日”活动

为了提高用人单位对工伤康复的认知度, 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 区县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组织100家工伤发生率比较高的用人单位, 分批参加养志康复医院开放日活动, 通过参观康复设施设备、工伤康复政策培训、康复医学专业知识培训, 消除用人单位对工伤康复不必要的误解, 共同引导工伤人员积极参加工伤康复治疗, 起到良好效应。

此外, 人社部门分析住院工伤康复人数、病种、费用等情况, 对工伤康复费用支出进行合规性审查, 为进一步规范康复工作提供依据。

3 问题分析

3.1 住院工伤康复申请人数相对比较少

虽然经过几年实践, 上海住院工伤康复申请人数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2011年仅87人次, 2014年达到630余人次, 但与全市每年5万人左右工伤鉴定量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经抽样调查, 本市具有住院工伤康复价值的人数约占鉴定人数的2%, 目前申请人数与此相比还有较大的推动空间。经分析, 进一步拓展住院工伤康复人群还存在以下影响因素。

一是工伤人员和用人单位对工伤康复政策缺少认知。目前本市住院工伤康复采取自愿申请的方式, 因此, 政策实施的效应与工伤职工及用人单位的认知度密切相关。从实际情况看, 本市工伤职工中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 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发生事故后, 工伤职工本人多数希望早作鉴定、早拿补偿、早日回家, 甚至认为康复治疗后会降低鉴定级别, 影响工伤待遇。

二是部分工伤人员更加适合门诊康复。由于上海产业结构等因素, 发生工伤事故的伤情相对较轻, 2014年经工伤鉴定1-4级占0.9%, 5-6级占1.6%, 7-10级占88.6%, 未达标准的占8.9%。根据伤情程度, 有工伤康复价值的人群中有较大部分适合门诊康复, 并不需要住院康复。经抽样调查, 适合门诊康复的比例约占工伤鉴定人数的10%, 占具有康复价值人数的80%。而目前门诊康复尚未纳入本市工伤康复管理范围。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工伤职工通过工伤医疗途径解决门诊康复需求。

3.2 工伤康复协议机构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一是工伤康复服务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开展的工伤康复定点机构服务质量评估工作来看, 虽然总体上康复机构能够较好地履行服务协议, 工伤人员比较满意, 但是也存在专业人员和设施设备配置不平衡、康复治疗项目需要进一步规范等问题, 特别是针对工伤康复疗效缺乏统一的评价规范。对此, 需要建立相应的执行规范和评价机制, 合理评价康复定点机构的工伤康复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

二是要加强对工伤康复费用支出的监督和指导。从调研情况来看, 住院工伤康复的平均床日费用为500-600元/天。费用支出高于非工伤康复医学治疗收费水平, 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费用, 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3.3 工伤康复经办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加强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与康复机构的协作。本市大部分区县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由于日常工伤认定、工伤鉴定事务比较繁忙, 人员力量缺乏, 开展工伤康复工作的动力不足。本市2012年起推行工伤康复“早期介入”, 依托养志康复医院在部分区县劳动能力鉴定部门派驻工伤康复专员, 这些区县的工伤康复申请人数明显增加, 也从侧面反映了专职人员的宣传引导对推动这项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住院工伤康复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本市对公办医院普遍实行住院床位周转考核制度。本市5家工伤康复定点机构中有4家是公办医院, 康复科平均住院天数最短13天、最长26天。而工伤康复住院周期较长, 一般为2-3个月,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议机构接收工伤康复病人的积极性。目前, 由于住院工伤康复人数不多, 矛盾并不突出。如果康复人数增加, 而这一情况得不到妥善解决, 将会影响工伤康复整体工作的推进。

4 思考和建议

回顾本市工伤康复试点情况, 根据人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 下一步将在以下几方面推进有关工作。

4.1 积极推进工伤康复早期介入

继续推广运用《住院工伤康复筛选指南》, 指导区县劳动能力鉴定部门在工伤认定早期就介入政策宣传, 引导工伤人员和用人单位参加康复治疗。同时, 进一步依托工伤康复定点机构专业力量, 在区县劳动能力鉴定部门派驻专业人员, 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服务流程, 使符合条件的工伤人员尽早接受工伤康复治疗。

4.2 探索工伤康复标准体系建设

参考康复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工伤鉴定标准等依据, 建立相应的服务规范和质量评价标准, 组织专家定期测评定点机构住院工伤康复服务质量情况, 评价工伤康复治疗效果。建立工伤康复计划督查制度, 定期组织专家对定点机构为工伤康复人员制定的康复计划及费用支出的合理性进行考评, 促进定点机构进一步规范服务。

4.3 适时探索推进门诊工伤康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2013]83号) 提出要“探索社区康复、门诊康复等多种康复服务形式”。结合本市实际, 积极探索门诊康复的有效形式, 从而扩大政策覆盖面, 方便工伤人员接受康复治疗, 提高工伤基金使用效率。

4.4 加强工伤康复政策宣传

继续推进工伤康复定点机构开放日活动, 鼓励各区县劳鉴部门对工伤发生较多的单位, 组织开展相应的政策宣传和咨询工作, 提高用人单位对工伤康复的认知度, 消除对工伤康复不必要的误解, 共同引导工伤人员积极参加工伤康复治疗。

摘要:本文回顾了上海市开展工伤康复工作的主要情况, 介绍了在推进过程中探索工伤康复“早期介入”、加强工伤康复定点机构规范管理、加强工伤康复政策宣传等主要举措, 分析了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伤康复,早期介入,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2013]83号) [Z].2013.

[2]赵永生.中国工伤康复战略发展构想[J].中国医疗保险, 2013 (6) :64.

上一篇:考研英语翻译比较结构讲解下一篇: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