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transpoter的翻译(共10篇)
本文分析了电影片名的功能特点,介绍了五种翻译方法,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对片名进行分析,采取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意译和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使电影片名形式和电影内容达到统一。
一、引言
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各国影片特别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影片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其间,英语电影的译制工作队中西影视文化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首当其冲的则是片名的翻译。有人说,影片名好比电影的门楣,它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还要简短、新奇,将观众引入门内;影片名又像商品的商标,承担着宣传、推销商片的责任。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特点
《乱世佳人》(美国影片Gone with the Wind),Farewell to My Concubine(中国影片《霸王别姬》的英译名)是两个片名翻译的成功之作,曾使多少异国观众一见倾心,一睹为快。然而,近年来的电影译名良莠不齐,有些堪称典范,令人拍案叫绝,有的可谓败笔,让人观前不知所云,观后不以为然。《中国翻译》1997年第4期刊登了何悦敏的文章《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指出了当前西片译名中“给人带来的混乱与遗憾”,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可以说,何文的分析是透彻的,提出的对策也是可行的,对今后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怎样的译名才能成为佳译呢?何跃敏认为,好的译名“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谭宝全先生强调要译出“韵味”。包惠南指出,影视片名的翻译“纪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纪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片名一般都是先于影片与观众见面的。好的片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渴望先睹为快,无疑起到了为影片作广告的作用。作为影片主题思想的浓缩,片名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影片、吸引观众、活跃和美化影片,这便是片名的功能。
归纳起来,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的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片名,给观众以美好的享受。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为了祈使功能服务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
三、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的基本方法
以上谈到了片名的一些特点和功能。为了使片名发挥以上三种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方法。
(一)直译。根据原语和译语的特点,在翻译中最大限度的保持原名的内容和形式的直译法,是片名翻译的最基本的译法。直译片名时,译语在形式、意义等方面都近似原语。这是当原语与译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最简单而又最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如,The Sound of Music, On the Golden Pond, Love Story, A Room with a View, Cider House Rules, Wedding Planner 分别被译为《音乐之声》《金色池塘》《爱情故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苹果酒屋的规则》《婚礼策划人》。
同样,下列中文片名可直接翻译,而且译名保持了原名的效果:
《日出》(Sunrise)《红樱桃》(The Red Cherry)《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
(二)音译。如果说直译是把原语按字面的意义进行翻译的话,音译则是将原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目的与语音形式的方法。根据发音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在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少。主要涉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多为人所知,翻译之后不会让人费解。应尽量采用已有的定译,不要重译,如:Jane Eyre(《简爱》)、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Titannic(《泰坦尼克号》)、Elizabeth(《伊丽莎白》)、Aladdin(《阿拉丁》)。曾在各大影院热映的Harry Potter(《哈利·波特》),采用的就是音译,因为通过原著的畅销和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大家都已熟悉主人公哈利。
(三)意译。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保留片名的形式,就会影响意译的准确传达,不能达到中英文片名的对等。既然是意译,就的意改变片名的语言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的保持中文片名所表达的内容。根据英文同名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中国公映时被译为《乱世佳人》,既切合题意又赏心悦目,乃成功翻译的典范之作。如直译为《飘》或《随风飘逝》,虽无可厚非,却逊色不少。下列英文片名都是运用这一方法翻译的: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Ghost(《人鬼情未了》)、The Legend of the Fall(《燃情岁月》)、Best in Show(《宠物狗大赛》)。这样的译例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All Colors of the Rainbow)、《秦颂》(The Emperor’s Shadow)等。
下面几例都是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本来是应该音译的,但他们并非广为人知,所以也宜根据影片内容进行意译:Rebecca(《蝴蝶梦》,本为人名吕蓓卡)、Annatasia(《真假公主》,本为人名安娜塔西娅)、Cleopatra(《埃及艳后》,本为人名克丽奥佩特拉)、《阿虎》(A Fight’s Blue,本为一拳击手的名字)。
这些译名都是译者在准确理解原名的基础上,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它们贴近影片,传达出影片的信息,较完美地表达了原片名的内涵。
(四)直译加意译。有些片名虽能按字面意义直译,但译名仍不够理想。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意译法,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The Bridge in Madison Country”是一部涉及家庭伦理与婚外恋题材的美国电影,按这一办法译为《廊桥遗梦》,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兼得,其效果远远超过按字面意义翻译的《麦迪逊郡的桥》,更多例证如下:Pretty Women(《风月俏佳人》),直译《漂亮女人》;Speed(《生死时速》),直译《速度》;The Net(《网络情缘》),直译《网络》;First Knight(《剑侠风流》),直译《第一武士》。
(五)音译加意译。在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的情况下,以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还可以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这种音译加意译法更为巧妙。如美国动画片Tarzan 被译为《人猿泰山》,既保留了主人公Tarzan音译,又突出了其半人半猿的身份,可谓形神兼备。又如:Stuart Little 译为《小老鼠斯图尔特》,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Robin Hood译为《侠盗罗宾汉》。
四、结语
电影的最初诞生是从无声电影开始的, 至今不过百年历史, 由于语言在电影中最初是缺位的, 因此电影是无国界的, 不论观众使用何种语言, 都可以理解, 这样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隔膜由电影沟通起来, 电影具有与译者一样的翻译功能。尽管语言和文化不同, 但是人性相通, 因此电影与肢体语言一样是不需要翻译的语言。
电影翻译功能随着电影由无声走向有声, 由有声走向立体, 由立体走向3D, 影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赋予电影更多的承载功能, 电影所蕴含的意义更为多元化, 异域信息不断加强。信息量的不断加大诱发了电影翻译功能中的不足, 误解增多, 功能翻译研究呼之欲出。
一、跨文化电影的研究现状
电影诞生于1895年, 1896年电影就进入中国, 当时在上海上映的“西洋影戏”, 就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电影。从1905年北京丰台照相馆的《定军山》起至今也有百年历史, 几乎与世界电影史同步。电影起初是默片, 不存在语言翻译的问题。电影与翻译的联姻, 开始于中国对国外优秀电影的译制, 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事情。
译制片为中国了解海外优质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桥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 译制片的功能在悄然下降并逐渐被直接的字幕翻译取代。在译制片被字幕翻译悄然取代的同时, 中国电影人的不断努力, 使得世界电影舞台上有了中国电影的声音。国外电影人开始为了满足本国观众的需求, 在本土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总结一下, 第一阶段, 为中国接受海外电影的阶段;第二阶段, 为海外接受中国电影的阶段;第三阶段, 为中外电影人共同关注并创作与中国有关的电影阶段。
电影与翻译两门学科的交叉研究呈现出两类研究方向, 一类是从中国制作译制片的技术维度出发, 这些研究者就是译制片的翻译, 熟稔译制片的制作, 如中国传媒大学的麻争旗, 提出了译制片制作对翻译的要求, 也指出翻译在译制片制作中的标准, 这些标准于翻译通行标准而言是极佳的补充和完善。一类是从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比较研究出发, 厘清中国电影发展的脉络和未来, 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英进等一批中外学者。中外电影交流和研究语言是研究的载体, 承载着重要的文化符号。
二、电影的翻译功能
华裔电影学者张英进以电影为载体审视中国, 以电影百年的历史重新审视这段百年中国史, 准确地说是欧美人眼中的中国百年史。随着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 中国的形象在欧美人的心中逐渐加强, 而且欧美对中国的映像是从中国影像开始并且不断修正, 从而渐渐接近中国本位的。中国这个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神秘古国在电影为译者的媒介下, 逐步完成欧美对中国的认知。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 中国电影的急先锋———港台电影为中国形象的最先登录作出了较大贡献。中国武术及Jackie Chan成为欧美最先领略中国古老文化的万花筒, 尽管管中窥豹, 但是看了就是一种进步, 中国电影被当做是猎奇的一种经历来阅读中国、审视中国。
中国开始被世界理解的第二个周期是中国元素的兴起, 比如红色等。中国元素一开始被当做是点缀在电影中有意无意的出现, 这其中涵盖了两个维度:一是外来文化对中国元素的应用, 这一维度本质上与港台电影几乎同质, 之所以提出, 是外来文化的翻译存在对中国元素的误解, 换言之, 是被误读的中国元素, 例如较多出现的负面形象;二是本土文化以被接受和被理解为目的而加入的中国元素, 第二维度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描述角度是正确、基本接近中国的, 但是这一维度的翻译功能出现不足, 同样没有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不管是被误读的中国元素还是被误译的中国元素, 出现错误的原因都是电影的翻译功能的差错。当然, 这一命题都是对电影具有翻译功能的肯定。
中国元素的出现远远满足不了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本土文化表达的强烈欲望, 融合出现了, 中国形象不再仅仅以点缀的功能与形象出现, 而是在2008年奥运之后迅速成为亟待被正解的古老文化。世界开始理解中国虽然在奥斯卡上仍然没有出现纯中国电影人自己的作品, 但是亚洲文明已经逐渐显现。2012年中国文学界的骄傲莫言终于被诺贝尔认可了, 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中国的声音开始被注视。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导演与影片表达的国家的错位。《少年派》则更进一步, 文学母体来自欧美, 表达国家是印度, 导演是英文流利的李安。这样的组合是翻译的绝佳范式, 这不是意外。印度、中国和欧美之间完成了翻译最原始的范式, 印度古老的东方文化与近代特殊殖民文化的背景, 使之离东西方之间的距离都不是十分遥远, 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绝佳译者。
三、电影的功能翻译
电影翻译功能已经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有效范式, 但是与之相适应的功能翻译指导处于缺席状态, 沟通尚未达到最佳状态。传统的翻译界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值得电影人的注意, 而且出现相关方式的电影人的尝试。
电影中直译尝试比较明显的有《赤壁》, John Woo的尝试是可贵的, 但是步伐跨度比较大, 毕竟对于三国这样层次的诠释, 对本土国人理解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要实现无国界的交流, 难度之大可见一斑。于是出现直译:诸葛亮手持羽毛扇, 这一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动作如若不做解释, 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会引起西方中心的误解。《赤壁》增加了诸葛亮的独白:我一直手持扇子是为了保持头脑清醒。这样的直译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真的是为了保持头脑清醒吗?误读之嫌较大。
与《赤壁》的直译相比, 《少年派》出现了意译的尝试。《少年派》中对三种宗教的诠释以行为代替台词加注, 沟通困难不大。但是出现新的问题:派中使用的语言是以英文为主的, 印度土语隐身了。学校中出现的是英语教学, 外语是法语课, 这样同样造成西方中心对印度的误读:印度完全西方化了。《少年派》难免有对印度文化的刻意回避之嫌, 这样导演就不用再翻译。这样的回避显然不是沟通的最佳方式, 导演李安对印度的理解可能过于浅显。
电影中翻译的尝试结果是直译过于呆板, 意译易于失真。当然, 这样的分析不应该以简单的直译加意译相结合的模糊表达结尾, 如何结合的尴尬反证了这样的结论的无效电影表达与文字表达有先天的优势, 那就是多维性, 画面渐进式的表达可以作为电影功能翻译的有益尝试。
四、结语
对电影的翻译功能的探讨开始而引发的对电影功能翻译的思考得出了渐进式表达的沟通方式。渐进式的表达方式以有限的准确表达为限, 符合人类认知的模式, 可以作为电影功能翻译范式的尝试, 为电影的翻译功能的提升起到催化作用, 值得电影人几代甚至是更多时间的努力与尝试当然, 电影人的翻译努力不是孤立的, 人类的不断沟通与交流成为常态之后, 隔阂会渐进式减少, 电影人的努力是其中的一股力量, 而且是文化维度的重要一极。
摘要:在语言文字领域的研究上翻译这一学域的构建仍然在艰难中前行, 但新语境下的挑战已经出现, 如何对异质文化的影像进行沟通, 成为语言文字之外新媒介的翻译新领域, 而且这一领域的翻译显得十分迫切和无力。以文学作品为原型而诞生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学再次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表征, 但是影视的翻译与文字的翻译显然不是同一范畴, 这从该电影播出后铺天盖地的影评可见一斑。
关键词:电影,翻译功能,功能翻译
参考文献
[1]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
[2]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Susan Bassnett.Tra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电影片名;文化;信息;审美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电影这门艺术融合了很多种艺术手段,其将信息传播出去,更是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问世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定位成一种交际活动与跨文化活动,在此活动中涉及到委托人、译者、接受者等人。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这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所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在翻译“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内涵,正式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第四阶段,德国学者诺德提出了“功能+忠诚”这一原则,这就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体系。
二、功能翻译理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其不再将翻译定位于一种静态的语言现象,而是将翻译正式划入到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它从崭新的角度诠释了翻译,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新颖的意见。我们知道,在宣传影片时,片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片名是决定影片能否取得良好的上映效果,能否取得高票房的关键因素。所以,电影片名翻译这项活动应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引导下,翻译者要参考翻译目的、译文可能带来的预期功能来对翻译策略进行调整,确保片名翻译摆脱了源语文本中心论的束缚,将片名翻译功能定位成提供与影片相关的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1.目标语文化导向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中曾明确指出:所谓翻译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开展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只有在目标语文化中,译文才具有特定的意义,并且也能被越来越多的接受者理解、认同这一翻译手段。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片名是折射影片内容的窗户,同时也将某一国家的语言文化特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所以,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电影片名原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文化背景这一方面来讲,各个民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直接来翻译影片中的内容,这会发生文化冲突,让很多译语观众无法接受最终的译文。
我们以《龙年警官》这部影片为例子,翻译者将这部影片的片名翻译为“Dragon Year Cops”,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不使用动物作年号,这种翻译方法既不能让西方国家的观众了解到片名所蕴藏的文化信息,还会影响到他们对影片题材的判断。所以,电影片名翻译要尽可能地与目标语国家文化相适应,将原电影片名所蕴藏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
在众多心理惊悚片中,Seven最具代表性。Seven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为自己就是上帝,他将天主教七大死罪惩戒作为杀人的依据。然而影片的英文名字只用“Seven”这个单词来表述。从宗教的立场上来讲,Seven这个数字具有神秘性。从整部影片来看,Seven无处不在,其也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当外国观众看到“Seven”这部影片时,他们能够迅速想到“Seven”背后所隐藏的宗教内涵,但是如果将这部影片片名翻译为《七》,由于中国观众对外国的宗教文化了解较少,因此中国观众无法感受到“七”这个数字背后的秘密。现Seven这部影片片名被译名为《七宗罪》,这个译名阐明了故事内容,完成了传达文化信息的任务。
2.信息功能导向原则
电影片名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信息功能。通过电影片名,观众可以了解整部影片的主题、题材、类型、基调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特别注重译名的预期交际功能,影片译名既要概括出整部影片的内容,还要凸显整部影片的风格。所以,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信息功能导向原则是基本原则。为了能够让影片片名翻译达到信息功能这一目的,翻译者要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影片的背景,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来分析这部影片,真正实现内容与译名的统一。
我们以Waterloo Bridge这部影片为例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在二战期间一对英国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该部影片以男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下而结尾。如果将这部影片片名翻译为《滑铁卢桥》,会让很多观众误以为是与滑铁卢战役相关的纪录片。为了能够准确地将影片中的内容传达出去,翻译者借助了中文“蓝桥”的典故将其翻译为《蓝桥》。
3.审美心理导向原则
电影片名本身具备独特的审美特点,从本质上来讲,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翻译者要挣脱掉原文词语的枷锁,将译入语的优势发挥出来,从音、形、意这三个方面来满足观众对电影片名的需求,真正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要尽可能保证译名的音美,通过节奏、音调等来翻译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片名。
当然,影片片名的翻译还要重视体形美,保证译名结构严谨,整齐匀称,容易被观众记住。我们以The Sting这部影片为例子,这部影片片名被翻译为《骗中骗》,从结构上来讲,译名严谨、整齐,体现了形式美,并取得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来考虑,巧妙结合每位观众的需求,处理好归化与异化,确保译语观众能够接受翻译策略,也保证原影片片名的文化特色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黄婵英.英语影视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窥视[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9).
[2]李治.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及其翻译方法探讨[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03).
[摘要]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文化艺术形式,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电影片名的翻译受着文化差异的影响,就电影翻译中如何更好地再现原片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效果,以求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让人们欣赏到优秀的外文影片。
[关键词] 电影片名 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技巧
电影作为一种世界性、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大量英文影片的引进, 电影翻译也备受关注。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目的语文化环境下, 如何翻译出让观众认同并接受的电影篇名, 是翻译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电影是文化艺术的载体,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在不同地域和时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尽可能地正确把握源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适时地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 与其说它是语言的翻译, 不如说是文化的翻译。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但要知道词语本身的字面意义, 还要弄清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事和对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寓意。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电影 “Red Shoes”(英国),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不能做出正确选择,最终走向悬崖的悲惨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却没有更深的寓意。后来这部英国影片又被译成《红菱艳》。译者把那双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出于污泥,却仍美丽动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浸入了女子血泪的三寸金莲。与《红舞鞋》相比,《红菱艳》这一片名更体现出了电影的意境美。再如,美国电影 “American Beauty”.大陆和香港都有自己各自的片名译文版本。大陆译作《美国美人》,香港译作《美国丽人》。而这两个简单的直译版本都很不贴切。根据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Beauty”是一种玫瑰花,花大叶长,呈紫红色。这种花美丽而神圣,象征着崇高而神圣的爱情。影片中,导演用联想的手法,用这种花用来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爱。因此台湾译本《美国心·玫瑰情》更加传意贴切。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活动,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心理、思维、情感等一 系列多样又统一的精神活动。审美作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审美情趣的差异。审美的差异决定了译者要深入把握源语电影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用目的语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原作的审美体验生动形象地传递于译入语的电影艺术观众。例如,在某些形象的审美上,汉文化也不同于英语文化的审美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芙蓉总是与美丽动人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李白就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这样的诗句来描绘美人杨贵妃。影片 “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更自然贴切,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再如,“Blood and Sand”翻译成“碧血黄沙”,贴近汉民族的修饰与生动传神的审美需求,而英语的表达惯式则不使用修饰性的形容词。译名不仅充分展现了原名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还忠实了电影的内容。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方法及技巧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奈达提出的对等概念,金隄从三个方面对该概念进一步阐释: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关于效果概念,他指出,在明确了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后,需要强调它应该包括信息的全部作用,也就是接受者从中所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1998:18)。笔者认为,这进一步明确了严复“信、达、雅”标准的内容。效果概念是否全面掌握,实质就是翻译过程中是否真正以等效为目标。
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要有良好的商业效应;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本国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和审美取向。翻译片名时,应在深入理解影片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借助适当翻译技巧与方法,谨慎措辞,言简意赅,传情达意,形神兼备。片名的翻译通常有以下几种技巧与方法:
3.1.直译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在不违背电影原文思想内容,又能以生动、形象的译入语再现片名。例如: “Basic Instinct” 译作《本能》;”Superman”《超人》; “Spider-man”《蜘蛛侠》;“Tess”《苔丝》; “Rain Man”《雨人》; “God Father”《教父》; “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但这种形式与内容都可直接对应的作品较少。因而要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等方面都达到对等,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3.2.意译法
所谓意译,简言之为“神似而形不似”的翻译,但并非偏离原作的含义。意译与直译的区别集中体现在表达形式这一层面上。现实中很多片名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Midnight Cowboy”中的cowboy本意为“牛仔”,是美国特有文化,与汉文化中的“牛郎”并无关系,但作为折衷,《午夜牛郎》似可接受。还有 “Cash Mccall”翻译为《商海情深》; “Gone with the Wind”《飘》; “Ghost” 《人鬼情未了》; “The Piano”《钢琴课》; “Cats & Dogs” 《猫狗大战》; “Seven” 《七宗罪》;再如“Top Gun”是美国海军空战部队学校的一般叫法。影片描述了机师彼得刻苦训练、经过种种磨难最终成功的故事。若译为《高枪》可能会使观众误以为是枪战片,而非励志电影,现译为《壮志凌云》使观众对影片的题材及风格一目了然。同时,“凌云”二字也充分体现出原名 “top” 的方位概念。
3.3.音译法
很多电影片名本身常为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在不引起译入语文化的曲解时,可直接将其音译。如: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Romeo and Juliet”《罗密噢与朱丽特》 “Rocky”《洛基》; “Jane Eyre”《简爱》;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等。但事实表明,纯音译的例子很少,因为表示片名的人名、地名多为国内观众所不熟悉的。由此应考虑音译加意译这一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 “Patton”《巴顿将军》;
“King Kong”《金刚》;“Forrest Grump”《阿甘正传》等。
四、结束语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的活动。由于源语和译语的不同特色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差异,同时要求译者具有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加之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文化特色, 尽可能翻译出理想的电影片名,以供人们欣赏。
参考文献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及技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影视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影视剧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英语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影视字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翻译的策略.
作 者:刘蓉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字幕 翻译 策略
电影名:满城尽带黄金甲
日语译名:王妃の紋章
一开始看到这个译名,还真没想出来是张艺谋的哪部电影。不过知道答案之后,就豁然开朗了。王妃「おうひ」,指的应该就是巩俐饰演的王后,紋章「もんしょう」,是不是就是指王妃给杰王子的那张手帕上的纹章呢?
日语故事简介:
西暦928年、中国は五代十国の時代。後唐王国は戦もなく、民は平和に過ごしていた。しかし、国王と王妃の間は冷え切っており、黄金に輝く王宮の中には嵐が吹き荒れていた。医官に命じて王妃に每を盛る王。血の繋がらない皇太子と密通する王妃。王妃と関係しながら、医官の娘を愛する皇太子。母を慕う実直な第2王子。その幼さゆえにないがしろにされ、不満を募らせる第3王子。王への過去の恨みから王妃の密偵となる医官の妻…。様々な人間の愛憎が渦巻く中、王の王妃への殺意を知った第2王子は、城一面が菊の花に覆われ、豪奢な宴が催される重陽の節句の日に父への謀反を企てる。
そして、惨劇の幕が開いた…。
电影名:大红灯笼高高挂
日语译名:紅夢
影片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秉承并发扬了原作的主旨和风格,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性格逐渐扭曲和变形……紅夢(こうむ),这样的一个译名,似乎也给了人们很多的遐想空间……
日语故事简介:
1920年代の中国、19歳の頌蓮(スンリェン)は父親が亡くなった後、実家が没落したため、陳佐千という富豪の第四夫人として嫁ぐことを余儀なくされた。彼の大邸宅に嫁入りした際には王室の様な待遇で、気持ちの良い足マッサージを受けた。館の主人は、夜になり彼女の部屋に泊まる時門前に赤い提灯をかかげた。しかし頌蓮はすぐに全ての妾たちが同様の贅沢な待遇を受けていることに気づいた。実際、主人は毎日どの妾の家で夜を過ごすかを決めると、その家の前に赤い提灯を灯した。その妾は足マッサージを受け、食事を決定することができ、下僕達の尊敬と服従を得ることができたのだ・・・
电影名:一个都不能尐
日语译名:あの子を探して
十三岁的魏敏芝,代替要回家看望病重母亲的水泉小学老师——高老师,开始接管一个有二十八个学生的班级。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尐。而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踏上了进城之路,在茫茫人海里的寻找张慧科……
日语故事简介:
舞台は中国の農村。水泉小学校のカオ先生が母親の看病のため、一ヶ月間、小学校を離れ
ることになった。代理として村長に連れてこられたのは、13歳の尐女、ウェイ・ミンジ。中学校も出ていないミンジに、面接したカオ先生は心許なさを感じるが、子供たちに黒板を書き写させるだけの簡単なことならできるだろうと代理を任せる。報酬は50元。子供を一人も脱落させなければさらに10元。
ミンジは、生徒に自習させて教室の外で座っているだけの「授業」を始めるが、うまくいくはずもなく、次々と騒ぎが起こる。特に生徒のホエクーは、隙を見て抜け出そうとしたり、女の子の日記を盗んで騒いだりといつもミンジを困らせていた。
そんなある日、そのホエクーが突然学校にこなくなった。病気になった親の代わりに、町に出稼ぎに行ったという。脱落者を出すと報酬が減ってしまうと考えたミンジは、何とか連れ戻そうと策を巡らせる。
电影名:十面埋伏
日本译名:LOVERS
大家千万别搞混了。虽然日语译名是用的英文:LOVERS(情侣),但是好像也只有日本才会叫这个名字。欧美关于本片的英语译名,其实是:House of Flying Daggers,再直译回中文,就变成了飞刀门,囧……
日语故事简介:
唐王朝がその衰退を呈していた9世紀中頃の中国では、政治の腐敗から国内各地に反政府組織が乱立していた。飛刀門という反乱組織を討伐するよう命を受けた捕吏(罪人を捕まえる役人)の劉(リウ)は、美しい盲目の踊り子・小妹(シャオメイ)を反乱組織の前頭目の娘と目して捕らえ、組織の情報を白状させようとする。口を割らない小妹を組織の一員であると確信する劉は、同僚の捕吏の金(ジン)に小妹を救出させ、逃亡の行方を追って組織の拠点をつきとめようと策をたてる。金は小妹を牢から救いだし共に逃避行の旅を続け、劉も2人の後を追う。2人の男と1人の女のあいだには、それぞれの策略と思惑と愛とが交じり合い、壮絶な最後に導かれて行く。
电影名:金陵十三钗
日语译名:ナンキン・ヒーローズ(暂定)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的新片,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讲述了1937年13位秦淮河妓女的命运。
电影片名作为整部电影的高度浓缩和点睛之笔, 它的翻译能直接左右电影在异国观众群中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就拿曾经在全国热映的美国大片Transformers来说, 它的中文片名采用了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变形金刚》, 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心理共鸣。由此可见,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 要想翻译出好的译名, 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电影片名的功能和特点。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和特点
传统的片名翻译理论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以尽量保持电影出产国的异国情调和内涵。比如说:Titanic (泰坦尼克号) 、Pearl Harbor (珍珠港) 、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 、American Beauty (美国丽人) 、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等。而“以原片名为基础的的增译、补译或删译是第二等译法;而直意结合的翻译方法也能接受, 却是无奈之举的第三等译法” (郑玉琪, 王晓冬, 2007:66) 。但是电影作为一门面向观众的影像艺术, 它必须要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所以有人称电影片名的翻译“不是文本翻译, 而是广告翻译” (李群, 2002:43) 。
既然电影片名发挥着等同于广告一样的功效, 因此我们在翻译片名的时候就可以像广告翻译一样注重语用效果, 运用相关的语用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片名翻译。
三、语用翻译以及关联理论对电影片名的启示
1、从语用翻译视角审视电影片名的翻译
语用翻译就是从语用理论视角解决翻译中所涉及到的理解、推理、重构过程, 以及如何将原文中的形象、韵味, 恰如其分表达的翻译观。何自然 (1992) 认为,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文和译文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言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语用等值。因此就片名翻译而言, 我们就应该从目的语观众的角度出发, 细致地考察译名是否能够传递出与原名近似的信息, 并且这种信息能够被目的语观众接受甚至赏识, 产生与原语观众相近的心理共鸣。例如:由美国三位当红女明星出演的动作大片Charles’s Angle, 如果按照原来片名直译成《查理的天使》, 虽然贴近电影情节却不免显得单调乏味, 远不如《霹雳娇娃》这四个字那么生动传神, 即突出了影片的动作主题, 又显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感妩媚, 很容易激起观众的审美情绪。还有前年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灾难大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在内地就直译为《后天》, 不免过于平淡无奇, 而相比较而言, 台湾的翻译是《明日之后》, 虽然大意不变, 但是意境就深远的多, 多了一层末日警世的含义。这就在无形中给电影增添了魅力, 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2、从关联理论角度审视具体电影片名的翻译
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Grice的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evance) 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性原则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 因此, 在片名翻译中, 文化背景信息即语境是帮助我们理解影片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 中国人重整体思维, 习惯于接受那些有概括性的片名, 有利于把握全剧的主题内容。而西方人重分析, 重局部的思维和崇尚简明的美学理念, 反映在片名上就是大量采用那些影响影片剧情发展的要素如人、物、事、地点等或单个名词作为片名。如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的成名之作Forrest Gump, 如果直接音译的话就变成了《福雷斯特·甘普》,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个片名不免陌生晦涩, 不明就理。而《阿甘正传》这个译名就借用了中国特有的体裁名称, 一下使人联想到《阿Q正传》, 《阿飞正传》这些中国作品, 顿时倍感亲切, 因此也具有更好的语用效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进一步的体会到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为了使电影译名更好的传递影片内涵和文化意象, 达到其广告宣称的目的, 在斟酌译名时, 如果能结合语用学的相关知识, 充分考虑目的语观众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一定能使译名发挥更好的语效果。
摘要:电影片名虽然简短凝练, 却负载着整部电影的精髓和内涵。同时, 它也发挥着广告宣传的功能, 是电影能够成功走向市场被大众接受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从语用翻译和关联理论出发, 通过分析众多英文电影汉语译名的范例, 浅谈如何利用关联理论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 使其充分发挥电影片名的广告宣传功能。
关键词:电影片名,语用翻译,关联理论
参考文献
[1]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
[2]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外语教学》, 1992 (1) 。
[4]姜望琪:《当代语用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李群:《片名翻译对“忠实”的颠覆——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及理论根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5) 。
关键词:模因;动画字幕翻译;归化;异化;强势模因
一、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 (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阐述文化进化的理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2007: 129)字幕翻译是跨文化的模因传播,影片字幕翻译应注重目标语观众的表达习惯及审美标准。
在文化进化过程中,有些模因广泛流传,有些模因却中断消失。那些成功传播并流传下来的模因就称为强势模因。道金斯认为强势模因的特征有三个: 长期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的忠实性(copying-fidelity)。( Dawkins,R.,1976: 208) 长期性是指复制模式存在的时间越长,复制者数量就越大;多产性指的是模因的复制速度,速度越快,模因传播就越广;复制的忠实性是说复制得越忠实,原版内容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
二、动画电影字幕翻译语言模因的特点
(一)通俗性
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字幕翻译应符合大众认知能力,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二)简洁性
电影字幕语言应力求简洁、精炼,便于观众记忆。
(三)时代性
语言模因在不断进化,只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模因才会生存下来并广泛传播。这就要求影视字幕翻译应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模因。
(四)趣味性
动画电影一般都是通过新颖离奇的故事、夸张搞怪的动作、风趣幽默的对白,展现其趣味性。所以字幕翻译应最大限度地体现趣味性。
三、模因论视角下的动画字幕翻译策略
(一)以归化策略为主
为了避免目的语受众即中国观众对美国文化理解上的困难,字幕翻译应以归化译法为主。由于观众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欣赏能力不断增强,也应适当采取异化策略。异化翻译模因只要在同化阶段能获取观众理解也可成为成功的模因。
例1Well, okay, look, I will take this... To make you stop talking.
好了 好吧 我带着这个 好让你们消停
原字幕中的“stop taking”,没有翻译成让你们不再说话或是让你们住嘴。“消停”是中国地方方言,这种本土化的用词风格让观众觉得倍感亲切,又略带风趣,符合动画字幕的趣味性。
例3Clawhauser 洪金豹 Chief Bogo 蛮牛局长 Mayor Bellwether 羊咩咩市长 Mayor Lionheart 狮明德
以上角色名字采取归化译法,根据动物的外形、特点、身份命名,形象生动。较音译而言,角色名的归化翻译更便于观众记忆。
例4Well. Hallelujah.
好。哈利路亚!
译文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哈利路亚是希伯来文Hallelujah的音译,意为“赞美上帝”。由于是宗教词语,加之文化传播的影响,此处不必要采用归化策略。
(二)直接使用强势模因
由于翻译过程中模因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只有能够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模因才能生存并得以传播。
例5Ho-whop! I gotta tell you, youre even cuter than I thought youd be.
矮油!我要告诉你,你比我想像中的还可爱。
中文字幕运用目的语中的强势模因:网络流行语“矮油”,一种比较俏皮可爱的说法。“whop”是表示剧烈的拟声词,语气词“矮油”相当于哎哟,啧啧啧。用在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7Sir, Im not just some token bunny.
局长,我可不是花瓶
译文采用目的语强势模因:花瓶(徒有好看的外表,没有什么能力)。符合字幕语言的时代性。
例9Hey. Listen. It would take a miracle to get this rustbucket going.
嘿。听。我们需要一个奇迹才能使这破铜烂铁发动。
中文字幕将其翻译为“破铜烂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车子的破旧锈烂程度。同时也具有幽默效果,能够博观众一笑。但整句翻译不通顺,不符合目的语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应将其翻译为:嘿。听着。除非发生奇迹,我们才能发动这堆破铜烂铁。
例10Fine. Then well have to do this the hard way.
好吧 看来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英文字幕中的“do this the hard way”译为看来我们只好来硬的了,未尝不可。但是,这两种文化中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运用谚语“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一目的语强势模因,发掘了原有语言中存在的无限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感染力。
(三)引用强势模因结构
在没有现成的强势模因可以直接引用的情况下,译者也可以借用目的语强势模因结构,套用固有的结构或表达,以此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增添幽默效果。
例8a good cop is supposed to serve and protect.
但好警察应该服务于民 保卫家园
原字幕中的两个形容词,译文并没有逐词翻译,通过增词,借用四字格结构,使中文字幕匀称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符合字幕翻译的简洁性特点,而且符合警察宣传口号的表达。
例11 The kind that makes you think you need to carry around fox repellant?
让你觉得你需要随身携带防狐喷雾的那种?
此中文字幕翻译采用同构异义的模因传播方式,用原语模因的内容套上目的语形式强势模因,目的语“防狼喷雾”指的是女生用以自我防卫的工具。而兔子需要防天敌狐狸,这里借用“防狼喷雾”,译为“防狐喷雾”,具有幽默、亲近的效果,使观众忍俊不禁。
四、结语
电影的字幕翻译,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译者应在应忠实复制源语言信息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引用目的语强势模因或借用强势模因结构,增强译文的语言感染力,使模因能够被迅速同化,让观众迅速获得影片所传递信息,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感。
动画电影字幕翻译模因语言不仅要遵循影视字幕的通俗易懂、删繁就简的原则,还应注意语言的趣味性。诙谐幽默的动画字幕妙趣横生、童趣盎然。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SelfishGene[M].NewYork:OUP,1976:206-208.
[2]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8-134.
[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7).
摘要:近年来,有关电影片名翻译的文章大量涌现。表明中国的片名翻译正逐步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片名是电影内容的眼睛与灵魂,它直接起到“导视”的作用。优秀的影视片名,应顺应观众民族文化心理,突出电影主题;顺应不同语言习惯,发挥语言优势;,惯应电影商业特点,传递广告信息,达到招徕人群,激发观众观看欲望的目的。随着电影产业的逐步扩大,出现了大量的新词翻译,本文将从最新的资讯出发浅析商业背景下电影的翻译策略。
引言:电影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多种信息传播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进而产生某种效果.而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妙趣横生、生动活泼、独特新奇的电影片名.是激发观众的欣赏欲望.决定一部好的影片能否成功的打开国内外市场.创造新的票房记录的关键。但一个成功的译名不同于其它体裁的翻译.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方法来进行指导,有鉴于此.笔者根据电影片名的特点在分析具体译例的基础上对最新的英文以及中文电影片名常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一. 电影片名的翻译特点 1.归化和异化
作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该理论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中心,强调如何翻译都有其目的性,即目的决定方法。翻译方法和策略是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的。目的论中的“目的性原则”为其基本原则,而其“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必须服从于目的法则。这些观点为一些不符合传统翻译标准的翻译方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尤其适用于影片名这种有明确目的性的文体的翻译。影片名是影片内容的浓缩和精髓,简短、生动的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还包含着文化上的转换。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考虑英语国家的语言模式和文化特色,英语国家观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意识,以加深对片名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译者还必须考虑本国观众的接受能力,要适当融入本国文化,然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将片名译为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文字,以达到吸引观众、传播文化的目的。以此目的为指导,笔者认为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归化和异化。例如,在2009年风靡中国影视市场的电视剧《蜗居》,以其贴近社会现实的特点深深吸引着万千影迷。由此,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关于蜗居片名的翻译,a nutshell of a house,my humble residence, 以及还有,sex, house, and city.而电视剧蜗居事实上是讲述的在房价飙升的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成为了房奴,生活的现实有时候让人们偏离了原本的轨道,迷失了自己。基于这样的主题,笔者认为蜗居是一部中国电视剧,那么英文的翻译面向的就是外国观众,因此上述前两种翻译没有很形象生动的表现出蜗居的主题,当外国观众看到a nutshell of a house,以及my humble residence的时候可能会感到迷惑,把这部电视剧理解为是讲述蜗牛的房子或者是一个人的陋室,这就大大的降低了这部电视剧的深度。而最后一种翻译sex, house, and city,会让人第一时间想到宁外一部经典的外国电影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观众就会明白这是一部关于都市生活的电视剧,实质上其主题上与欲望都市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蜗居的翻译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归化翻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bwie, 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文化对等”。而归化也区别于意译,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电影的片名翻译是以宣传目的来达到其商业目的,有时候归化翻译能很好的达到一定的商业效果,例如,Leon, 就有两个版本的翻译,一个是杀手里昂,宁一个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凡事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记住了第二个名字,虽然第一个译名也没有错,因为电影本身也是讲的杀手里昂的故事,但是第二个译名利用矛盾修辞法,让我们读到的这不仅仅是一部枪战片,也是一部表现温情的电影,事实证明,里昂高大而善良的形象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里。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片名的翻译,让大多偶然进入电影院的人选择了这部电影,这就是归化的力量。当然,也有归化造成了相反的效果的,例如,gone with the wind的片名翻译,笔者认为电影翻译为乱世佳人是有不妥,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意在表达战争让人脱变的过程,如果仅仅翻译为乱世佳人,让人更加关注的是乱世和佳人,没有变化这一说,文学题目翻译为飘,是比较经典的,让人有着无尽的联想与回味。
电影片名翻译中也多用到异化的方法。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ti,20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bwie, 1997)。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英文电影“The Seven YearItch”是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出演的一部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男主人公结婚刚7年,在妻子度假期间,被新搬来的一位漂亮的女房客吸引,整日想入非非,但最后幡然悔悟,重新回到妻子身边。该片名在翻译时保留了原语的语言形式,直接译为<七年之痒>。实际上“七年之痒”是外来词,传说古代罗马人认为人的健康状况七年要改变一次,婚姻在第七年时也会出现危机。随着该片在国内的放映,这个词在国内也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婚姻生活中出现的危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得到了延伸,泛指许多事情到第七年便可能出现危机。由此可见,这种异化不仅已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而且已成为汉语语言文化中的一员。同样,异化也是有别于直译的,直译是注重完全的对等,例如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Kung Fu Panda, 这些片名都属于完全的直译,而异化是在直译的基础予以染色加工,使之更具有美感和吸引力,却又具有异国情调。
随着中西方电影市场的不断融合,单一的归化或者异化在不断的退化,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如今大多数的片名翻译都采用归化和异化的融合法,例如,《魂断蓝桥》可谓是我国翻译史上有口皆碑的佳译电影译名。原作题名是“WaterlBridge”,直译是《滑铁卢桥》。可中国观众提到“滑铁卢”,必然会联想到拿破仑,因为那里是他被威灵顿打败的地方。它位于比时的布鲁塞尔附近,而片名中的滑铁卢桥却在伦敦。况且前者使人联想到炮火连天,烟雾弥漫,而后者却是一首幽怨动人的爱情歌。根据内容,译者顺应了国人尽知的蓝桥的民间故事,加上“魂断”二字,既保存了题名的基本的形式,又非常贴切地表达出名的悲剧内涵。2.音译 音译是使用一种语言读写出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组发音的翻译方法。在片名翻译中.这种方法使用较少.但又不可或缺。对于片名中涉及到人名、地名,如果为观众所熟知,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则应当音译。反之则可予以归化,采取意译、另译的方法加以处理。音译保留了原片名的韵律节奏,以其浓郁的异域特色吸引广大观众。如:《泰坦尼克号》(Titanic)、《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宾赫传》(&n Hut)、《居里夫人》(Madam Currie)、ZhouEnlai(《周恩来》)、Genghis Khan(《成吉思汗》)等。音译也可看做是直译的一种,但是更加朗朗上口,为人所记忆。比如轰动全球的Harry Potter就是一种音译,由于电影的成功让片名变得很具商业效力。3.混译
混译,又叫兼译,是指将音译、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融合成一体,兼顾使用。如果原片名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或者包含了一些陌生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采用音译、直译就可能不为观众理解。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混译,对原片名作部分保留,或作适当的增补和修改。眼下比较火的美国情景剧The Big Bang, 译为生活大爆炸,源语里面没有涉及生活二字的意思,但是译文里面译出了,观众可从片名里面读出生活情景的味道,加上爆炸的意思,可以想象出一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喜剧。
4、直译意译结合
有时会出现直译、意译都难以恰如其分地体现原片内容,激发观众审美愉悦的情况。有些翻译后,晦涩难懂,不伦不类;另一些则平淡无奇,了无意趣。此时就需要抛开原片名的形式和内容,以原片内容为基础,另起炉灶,把译语观众眼中平淡无奇的源语片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比如,Ghost{{人鬼情未了》,初看Ghost有种恐惧感.想有个“鬼”题目的电影,一定是恐怖片,但电影是围绕感情铺张的,毫无恐惧感。描述了一段动人的人和鬼之间荡气嘲肠的爱情故事。让不知道情节的观众有去看的欲望,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5.音译意译结合
由于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作为片名的电影,除了可以根据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还可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以充分表现原片内容,或更符合译语习惯。如动画片Shrek,译成《怪物史莱克》肯定比((史莱克》要好得多。因为单纯从字面上判断不知道史莱克是什么东西,而“怪物”一方面,显得生动有趣,突出了动画片的风格;另一方面,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由此可见,尽管直译法和音译法在影片名的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电影翻译不同于—般的书名翻译,它其实足一种广告翻译,也就是一种因为实际需要而故意灌进原来没有的意义的一种传达方法。所以不盛严格追求“信、达,雅”的标准,只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了,其重点在于在翻译允许的范畴内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
二、恰当的影片名的特点
以上我们探讨了一些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究竟什么样的片名翻译才是好的翻译,我们下面就作者的见解以及电影的大众评价作一些探讨。
l、切合原影片的内容,反映原影片的主题,突出原影片的风格。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是主题鲜明的,或讲述警匪之战,或描写爱情、或反映社会伦理、或展开科学幻想等等。不同主题的影片风格各不相同。警匪片一般惊险刺激,给人以悬念,如《生死时速》(speed);爱情片或浪漫缠绵,或哀婉动人,往往给人以回昧,如《钢琴别恋))ffhePiano);社会伦理片主题严肃,予人以警示或启迪,如(雨人))(Rain Man);而科幻片常常集荒诞、幻想和恐怖于一体,描写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幻想世界,如《外星人》(E.T.1,这些名应能很好地反映原影片的内容。又如美国喜剧片Mrs Doubffire,讲的是一位离婚的男子Daniel Hiltard为了能天天见到孩子们,装扮成一位肥胖的老太太去前妻家帮佣的故事。影片中喜剧场面不断出现,令人捧腹。《肥妈先生》这个译名利用“妈”与“先生,这对矛盾的称呼语,很好地突出了影片的喜剧风格。相反,如果译为《道特菲尔太太》或《疑火太太》,则喜剧味就荡然无存了。
2、言简意赅,便于记忆。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商品应该广为流传。为了便于传播,电影片名当言简意赅,便于记忆。简单地说,就是要意义概括,用词少。应该说很多影片的译名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不难看出,这些译名都仅用寥寥数字将原影片的内容及内涵译出无遗,实属言简意赅。而且,他们大都只有四个字,就像汉语成语,念起来富有节奏感,易于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有些影片译名未能达到这一要求,在实用性上大打了折扣。有一部电影名字为《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这个片名使人非常反感,因为记不住,讲起来也很吃力。如果原名比较简洁,译名做到简洁也许并不太难,难的是原名很长,十分拗口,这时译者的功力就非常重要了。有一部美国影片,片名长得惊人,口q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Afraid toAsk。如果直译过来,译名一定冗长拖沓,难以记忆,此片在台湾公映时译为性爱宝典,既含蓄典雅,又简洁易记,不失为佳译。再看一例,1995年美国拍了一部反映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叫ne Incredibly True Adven—tures ofTwo Girls in Love,翻译为《双妹奇恋》,可以说做到了高度概括,简洁明了。
3、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且适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电影片名是电影制作者精心设计的。应该说,有些影片名并不需要译者另行设计,只需将原片名按等值原则用对应的中文直译即可。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不造成我国观众的理解困难,且必须符合汉语的语言规范。例如,有一部美国校园生活片,片名叫Mr.Holland’S Opus。影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音乐教师贺兰先生的故事。贺兰先生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了30年,他不富有,也不出名,但他的成就超过了名和利,他所在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受过他的影响,他就是交响乐团的指挥,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作品(叩us)。片名直译应该是《贺兰先生的作品》,现在译为《春风化雨》,译名比原名有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展示了影片看似平凡实际上不平凡的故事,这个译名的妙处还在于它寓意深刻,得影片之神髓,让观众产生美好的联想。“春风化雨”常用于比喻良好的教育,看到这个译名,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起古典诗词名句“润物细无声”,还会联想“园丁”,从而对影片中的老师肃然起敬。美妙的译名也像一件艺术精品,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三、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从翻译的角度来讲,片名翻译的好坏是译者功力和素养的见证。与任何翻译一样,片名翻译也有理解和表达的问题。译者首先应对影片内容、背景有深刻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原名,然后确切地用译语表达出原名的含义,使译出来的片名与影片内容相吻合,这是片名翻译最起码的要求。要出佳译,对译者必须有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电影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素养。l、较强的电影审美鉴赏能力。译者在译片名之前必须先看电影(当然也可以看剧本)来了解影片内容,但译者不是普通的观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在为普通观众看电影,因为他翻译的产品是为普通观众服务的。译者是一个特殊的观众,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不只是“看”,而是要通过“看”来感知、理解,调动情感,触发联想,进入一种再创作的境界,即“审美鉴赏”。电影的审美鉴赏包括对电影文化特征(如电影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审美鉴赏和对电影艺术特征(如电影艺术构成手段和电影艺术风格)的审美鉴赏,以求进一步从看到的东西中解读更丰富的内涵。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简单地说,鉴赏电影的目的是要获得对影片深层意义和真正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于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准确表达的前提。但是仅仅理解了还不能保证一定能准确地表达,要做到准确地表达,译者还须有良好的文学功底。·
2、良好的文学功底。影视翻译为文学翻译之一部分⋯⋯要求译者对中文及外文均须有一定的根底,需要有文学家的灵感和艺术家的匠心,只有这样的译者才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原名的神韵并准确地加以再现,甚至超越原名的艺术水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主题意义,生产出如《春风化雨》、《魂断蓝桥》这样的佳译。
3、正确的翻译心态。译者应本着对电影艺术和观众负责的态度去工作,既不能草率地翻译,更不能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乱译,胡译。翻译中译者尤其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既不哗众取宠,也不低级媚俗。比如文艺片的片名一般认为应译得文雅一些,娱乐片宜译得通俗一些,但是文雅不等于故作高雅,通俗也并不等于媚俗,译者不能一味地为迎合某种“品位”或追求某种利益而使译名过“度”。
四.结束语
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扩大,大众对电影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电影产业是一个商业化的产业,需要根据大众的需求进行不断的自我提升,笔者这里研究的片名翻译是一部电影的外包装,外包装的精美直接影响着其销量的好坏,虽然外装内部的产品质量才是重头戏,但是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人们讲求的是效率,好的片名就是高效率的基础,所以笔者建议片名的翻译应该契合观众的口味,基于如此,我们就不能单单注重翻译理论,理论应该随着实际不断的变化。多种理论结合实际无疑不是未来片名翻译的趋势,同时,译者的理解以及翻译背景知识必须足够的丰富,以使片名翻译的准确性和吸引性。笔者建议译者应该以尊重影片的内容为基础,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来应对更复杂的片名翻译。
参考文献
黄泽萍,华南师范大学 南海校区,《 内地与港台三地影视翻译比较 》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 黑暗中的光明—《蝇王》的主题探析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 41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43 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44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46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英汉颜色词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诗经》中修饰性叠词的比较研究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比较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女性的牺牲——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8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99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01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02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04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06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108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09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10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 112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114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15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麦琪的礼物》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对比研究 117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11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120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 121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123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124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25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26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28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29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131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无秩序性 133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13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37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论哈罗德•品特三部剧作中的权力斗争主题 139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停顿现象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比较 141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143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144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45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146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47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148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50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151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152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3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154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55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6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157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158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Sons and Lovers 15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 160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161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162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63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16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65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 166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67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168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169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 170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171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1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3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174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175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176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177 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 178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 179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
180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181 浅析《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 182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183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18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85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186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187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
188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89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90
191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192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193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94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
195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 196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97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电影transpoter的翻译】推荐阅读:
英文电影名翻译10-01
电影片名翻译赏析01-27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02-26
英文电影名翻译策略10-02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06-29
翻译简历的翻译11-24
英语四级翻译技巧:语篇的翻译12-02
感人的电影06-10
电影的表现手法05-25
刮痧电影的感想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