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精选10篇)
教材依据: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教材(第45-46页)的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周长。
3.情感目标: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会测量并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
直尺、软尺、学生自带图片、线绳、叶子、方格纸、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首先运用flash课件演示,故事引入(课件出示小蚂蚁练长跑情境图):小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它是怎样做的?学生观察后看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周。(答对)师:你的眼力真好!一眼就看出来!(答错)师:没关系!再认真看看!(课件显示树叶一周的边线)师指出:在树叶周围的这些线就是它的边线。
[设计意图]:采用图象型媒体手段,形象地演示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周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认识“边线”这个词语,使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师:小蚂蚁真调皮,你们看!它又想从这点爬,它要怎么爬才算一周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小蚂蚁从树叶的另一点出发爬过一周的过程。
[设计意图]:渗透从边上的任意一点出发,绕边线一周回到原来的那一点都是指图形的周长。
(数学课标要求:数学课堂一方面在生成知识,另一方面在开发思维的渗透,拓展了空间观念,提升了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画一画、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四个环节。
(1)画一画——描树叶的边线
师:同学们今天也带树叶了,是吗?那你们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树叶的边线吧。谁能描得又快又好,老师就请他们到展示台演示。学生操作后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生生之间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2)比一比
在学生理解一周的基础上,用课件显示多个图形。师:想一想,下面图形都有周长吗?让学生在比较中知道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从而对周长的含义有了完整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
(3)摸一摸
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接着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怎样走才是教室一周的长度?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周长的例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摸生活中的物体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体现周长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课标要求:“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融数学知识于生活实际中。】(4)量一量
首先,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接着,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在量腰围、头围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的内容、工具和方法,并在小组交流中说一说测量的过程。活动形式也灵活多样,可以一个人单独操作,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要能测得合理结果,都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所以,提供自主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小结: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从而揭示课题:什么是周长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师:小蚂蚁想试试大家的能力如何?又给我们带来几道题,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活动1:描一描,画一画,揭示图形的周长。
打开课本45页练一练第1题,每个学生都在书本上描。有了学生描树叶的前提教学,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重点讲解图3,突出学生描错的地方进行辩论,最后,在统一做法的基础上,出示答案——车里面的线不用描,边线应该是最外面的线。
[设计意图]: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此处不易理解。如果想清晰地表述,就需要提前画出汽车图,再一笔一笔地描出来,既浪费时间,又增加
了难度。此处运用电脑媒体演示操作过程,突出了重点,同时完善认知,统一方法。
活动2:量一量,算一算。出示课本45页练一练第2题,(1)想: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角形要量几条边?”“四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般三角形、四边形周长的方法。
(2)算:课件显示几幅平面图形,验证结果,揭示算理,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学到的知识,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初步感知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同时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活动3:移一移,比一比。
(1)(出示课本45页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两组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用眼睛看,你估一估谁的周长长或者一样长。(先让学生估测,培养估算意识)
(2)到底要怎样才能知道谁说的对呢?你们可以动手测量,也可以用脑子想想!
(3)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4)结合学生的想法,借助多媒体展示边线的移动过程,直观地比较出两组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移动的比较方法是本课的难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呈现过程。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移动比较过程,让图象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就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握了实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5)
你认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怎样? 学生作出判断后,全班反馈。(6)为了深化了知识,促进思考多边形的周长的求法。出示小蚂蚁去发现王国的问题。同学们!刚才你们已经成功地通过了小蚂蚁的考验,掌握了本领,小蚂蚁想知道咱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小蚂蚁飞飞想去发现王国玩,要拿到门票有两条路,它想最快拿到票,走哪条路好呢?学生思考回答后,课件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已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出探究的问题。更为学生“数学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学会了用数学思维思考实际问题,并让全体同学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状态,使课堂气氛又一次掀起了高潮。
活动4:想一想,试一试。
一只小蚂蚁想在一个长方形的花园中间修一条小路,要求分成的两部分周长相等?可以怎样做?
[设计意图]:学生的头脑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想法点燃火把,通过拓展性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周长,你能找出来吗?课后可以指给你的爸爸妈妈或好朋友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还原于生活。
五、作业:46页练一练1、2题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绕图形(封闭的)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
一、单选题
1.一块玻璃,长48厘米,宽36厘米,它的周长是()
A.816厘米 B.618厘米 C.186厘米 D.168厘米
2.下图中,甲和乙的周长比,结果正确的是()
A.甲比乙长 B.乙比甲长 C.甲、乙一样长
3.王奶奶靠墙用簧笆围一个长方形的花圃,长3.6米,宽2.4米,至少需要()米长的篱笆。
A.6 B.8.4 C.9.6 D.12
4.李大伯利用一面墙,用竹篱笆围成一块长方形菜地(如图),这块菜地长30米,宽20米,竹篱笆的长度是()
A.100米 B.80米 C.70米 D.60米
二、判断题
5.判断对错.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周长是11分米.6.一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长是宽的3倍,周长是48厘米。
7.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也一定相等。
8.判断对错
光明路小学操场是长方形的,长100米,宽60米,沿着操场的边跑2圈,一共跑320米.
三、填空题
9.胸围就是胸部的周长.
篮球场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个篮球场的________.
脚印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脚印的________.
10.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它的一条边长12厘米,它的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厘米。
11.把一张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纸,对折成两个长方形(如图),再剪开,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厘米.
12.有一个长方形花坛,周长是48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长方形花坛的长是________米.长方形花坛的宽是________米.四、解答题
13.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4米,四周围上篱笆,要围多少米的篱笆?如果一面靠墙,(如图)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14.张爷爷锻炼身体,每天沿着一个宽40米,长是宽的3倍的长方形水池跑两圈,张爷爷每天跑多少米?
五、综合题
15.把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按下面的规律拼成长方形:
(1)用5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厘米;
(2)用n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厘米
六、应用题
16.一个长方形的枕套长6分米,宽4分米,现在要在四周缝上花边,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分米的花边?
17.小兵的爸爸要建一个长32米,宽24米的养鸡场,要建多长的院墙?如果有一边靠墙至少要建多长的院墙?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解答】(48+36)×2=168(厘米),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问题,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进行分析即可.2.【答案】
C
【解析】【解答】解:甲的周长包括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加上中间曲线的长度,乙的周长包括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加上中间曲线的长度,所以甲乙的周长一样长.故答案为:C
【分析】图形的周长是围成图形所有线段或曲线的长度,因此先判断出甲、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包括哪些线段或曲线的长度即可判断周长的长短.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2.4+2.4+3.6=8.4(米)。
故答案为:B。
【分析】要是需要的篱笆最少,则需要一条长靠墙,这样所用篱笆长度就是两个宽和一个长的和。据此代入数据解答即可。
4.【答案】
C
【解析】【解答】竹篱笆的长度是长方形三条边的长度.20×2+30=70(米),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问题,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进行分析即可.二、判断题
5.【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5+3)×2
=8×2
=16(分米)
原题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长方形周长=(长+宽)×2,根据公式计算出周长后判断即可。
6.【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3×6)×2=24厘米。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其中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长是宽的几倍。
7.【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例如(5+4)×2=18,(6+3)×2=18,周长相等,但是长和宽都不相等,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周长后作出判断.8.【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100+60)×2×2=640(米)
跑2圈一共跑640米.
故答案为:错误.【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问题,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进行分析即可.三、填空题
9.【答案】周长;周长
【解析】【解答】根据周长的定义可知,篮球场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个篮球场的周长;脚印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脚印的周长.故答案为:周长;周长
【分析】周长的定义:围成封闭图形所有线段或曲线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10.【答案】
【解析】【解答】解:(40-12×2)÷2=8(厘米)。
故答案为:8。
【分析】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据此代入已知数据解答即可得出长方形的另一边长。
11.【答案】24
【解析】【解答】解:(8+8÷2)×2
=12×2
=24(厘米).
答: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
故答案为:24.
【分析】剪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计算即可.
12.【答案】16;8
【解析】【解答】解:宽是:(48÷2)÷(1+2)=24÷3=8(米),长是:8×2=16(米)
答:这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16米,宽是8米。
故答案为:16,8。
【分析】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可知:长+宽=长方形的周长÷2,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因为长是宽的2倍,长与宽的和是宽的(1+2)倍,再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求出宽,结合长是宽的2倍,再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长;据此即可解答此题。
四、解答题
13.【答案】
解:(1)(8+4)×2
=12×2
=24(米);(2)8+4×2
=8+8
=16(米)
答:篱笆长24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16米
【解析】【分析】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求出四周的长度的和,然后再求出一个长和两个宽的长度的和就是一面靠墙的情况下需要的篱笆的长度,据此解答。
14.【答案】解:长:40×3=120(米)
(120+40)×2×2
=160×2×2
=640(米)
答:张爷爷每天跑640米.
【解析】【分析】用宽乘3求出长,然后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求出一圈的长度,再乘2就是每天跑的长度,长方形周长=(长+宽)×2.五、综合题
15.【答案】(1)12
(2)2n+2
【解析】【解答】(1)用5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5×1=5厘米,宽=1厘米,则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5+1)×2=12厘米;(2)用n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n×1=n厘米,宽=1厘米,用n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n+1)×2=(2n+2)厘米.【分析】(1)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据此先求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然后按公式解答即可;(2)用n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n×1=n厘米,宽=1厘米,然后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答.六、应用题
16.【答案】解:(6+4)×2
=10×2
=20(分米)
答:至少需要准备20分米的花边.【解析】【分析】长方形周长=(长+宽)×2,由此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计算需要准备的花边的长度即可.17.【答案】解:(32+24)×2
=56×2
=112(米)
32+24×2
=32+48
=80(米)
答:要建112米长的院墙;如果有一边靠墙至少要建80米长的院墙。
达川区逸夫小学
朱
琪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量周长。
教学准备:PPT、学习单、图形学具(长方形,心形,叶子)。
教学环节
一、情景引入
感知周长: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叫小胖,最近小胖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请看!“我叫小胖,爸爸觉得我该减肥了,给我制定了锻炼计划。”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是什么计划?
生:每天绕着操场跑一圈。
师:第一次小胖是这样跑的!达到爸爸的要求了吗?是跑了一圈吗?
生:没有跑一圈,跑到里面去了!
师:哦,看来小胖想偷懒。好,请你到上面指一指,应该沿着操场哪里跑?
生:边指边说:应该沿着这条边线跑。
师:那我们再看,小胖累得直喘气了,这次达到爸爸的要求了吗?是跑了一圈吗?
生:不是,没跑完!
师:你觉得他应该跑到哪里结束呢?请你指给我们看看!
生:从起点跑回起点。
师:看来呀,要想督促小胖完成锻炼计划有点难喽,爸爸说要是今天达不到要求,就不能吃晚饭了。小胖生气了,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样才是一圈嘛?
但他没有气馁,决定再试一次。
(边播动画边问)第三次小胖是这样跑的,是沿着边线跑的吗?嗯,快给他加加油!
生:加油加油~~~~
师:他这样跑是一圈吗?请大家为小胖的坚持不懈再鼓鼓掌吧!那谁来说说,什么是一圈?
生:沿着边线回到了起点。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把掌声送给他。对,不仅沿着边线跑,还从起点开跑后,回到这个起点,就是围着操场跑了一圈,在数学上我们把一圈叫做一周。小蚂蚁看到小胖在围操场跑一周,它也想围着树叶跑一周,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跟着小胖一起来认识周长。
板书“认识周长”
二、观察感悟周长
1、感知一周师:(轻轻地问)什么是周长呢?学生不语
师举起圆片说:这是一个圆形,谁能指指它的周长?
请一名学生指老师说:从起点出发,围着圆形一周再回到起点,就是圆的周长。
全体学生一起边指边说
师:观察身边的图形,你能边指边说它的周长吗?
生:数学书封面从这里出发围着封面一周再回到起点,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请全体学生一起指一指
生:课桌面的周长
师:以黑板为例,从起点出发,围着黑板面的一周再回到起点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换一个起点,围它的一周还是它的周长
换一个方向,围它一周也还是它的周长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周长了吗?
师:无论从哪里出发,都是围图形一周,那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请孩子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你认为这句话里哪几个字最重要?
从孩子们的语言中,我听到了两个核心词:围,一周。
师:围就是沿边线,一周就是一圈。那我要考考大家了。请看!
出示一个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
师: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
生:第一个图形有周长。
师:那你来说一说,指一指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没有周长?从起点出发,能回到起点吗?
生:不能
师:所以这个图形没有周长。接着看
出示六个图形
师: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
生:1,3,5
师表扬“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判断得又迅速又准确!”
分成两组
师:比较上下两组图形,下面一组能围成一周吗?
生:不能
师:所以它们没有周长。只有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的图形才有周长。
三.量周长。
小组活动
师:小胖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可是他不知道怎样量周长,你们能帮帮他吗?请看活动要求:(三人一组)请小组分工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组长记录测量结果并汇报成果。看到老师为你们小组准备的信封了吗?请打开信封拿出彩色卡片,量一量它的周长。
完成后用你的坐姿告诉我。
师:(请不同图案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测量工具及测量办法)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不规则图形),说说怎样量的?
生展示用线围一周,做好记号,拉直后再用直尺量。
师:结果是多少呢?图形一样的小组你们的测量结果和他们一样吗?
师:像这种不规则图形采用绕线法,还有不同图形的吗?
师:(抽长方形组),你们是怎样量的?
生:用直尺量长方形的两边,根据对边相等,可以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是~~
师表扬: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掌声送给你们!是长方形的小组你们量出的周长是多少?一样吗?
师:我已经看到孩子们团结的力量了,小胖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现在小胖要去闯关了,可他还是有点害怕,我们一起给他助助阵好吗?
四.闯关练习
师:现在完成学习单第一关(算一算),开始。
师:找一个起点从这里出发,围三角形的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师:现在完成学习单第二关(比一比)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现在一分为二,图一和图二谁的周长更长?
生:图一
师(边指图一的一周边说)从起点出发,绕着这里,最后回到起点这是图一的周长。
再指图二的一周,然后闪烁正方形的边。发现图一和图二的周长一样长。
师:接着看最后一关,在方格纸中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周长吗?
生
:长方形的周长是16CM,正方形的周长是14CM.师:将它们合二为一后,图形的周长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之和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减去长方形的两条宽(4CM),这个图形的周长是16+14-4=26(CM).师表扬:你的眼睛可真亮!老师佩服你!给你点赞!
小胖闯关成功了,他说:今天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在大家的帮助下学会了不少的知识。谢谢你们!
五、总结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灯塔镇中心小学
叶秋
一、教学目标
(一)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进行比较大小的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的多样性策略,感知用正方形测量、比较的优点。
(三)通过方格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二、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51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正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在这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四、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准备
课件、油画棒、塑料方格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小正方体、硬币、剪刀、尺子、两片树叶、正方体。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春天,树木、小草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小树叶经过昨天一场大雨洗礼之后变得更绿更清新可爱了,于是,我做了两片树叶,可还没来得及涂颜色,想请2个同学做一个涂色的小游戏。看谁涂的又快又均匀,准备好了吗?开始!(生涂)
师问:大家猜猜,谁先涂完?想一想,为什么***先涂完呢? 生:***的树叶大,***的树叶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树叶的表面有大有小,树叶的面小,涂的就快,树叶的面大,用的时间就多,非常感谢这两位同学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师:那我们把刚才涂的有大有小的树叶的表面就叫做树叶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什么是面积)
(二)通过比较、观察、实际操作,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1)摸一摸,说一说
师:现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物体,我们来找一找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好吗?
谁来说一说你摸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2)估一估,比一比
师:数学书和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摸文具盒的上面,再摸尺子的面,哪个面大呢?
师:你真了不起,老师想和你击掌庆祝一下。同学们,观察我们两个人的手掌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手掌面一个大,一个小,老师的手掌面大,学生的手掌面小。
师:老师的手掌面大,你的手掌面小,那是因为老师是大人,你们是小孩,等到你们长大的时候,你们的手掌也许会比老师的还要大。
师:刚才我们看到、摸到的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每一个表面都有它确定的大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 大小)
师:接下来,老师想再考考大家,看会不会把你们难倒。准备好了吗?(出示长方体)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师拿一个长方体,你们认识老师手里拿的这个物体吗?(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其中一个面的面积。如果把这个面描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长方形)原来这个面的大小就成了长方形的大小,那长方形的面积在哪里?(长方形表面的大小)这条边线是什么呢?(周长)师撺掉一个边,问:还能找到长方形的面积吗?(不能)为什么?(它不是封闭图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才有面积呢?(封闭图形)
(2)画一画。同学们在纸上用尺子画一个图形,画好后用彩笔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展示。涂好的是它的面积,但那条边线是什么?(周长)
(3)电脑博士也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2、3)看画面上有什么?这些图形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师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全班齐读意义。(4)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看看咱们班的同学谁是最棒的!下面哪些图形有它们的面积?(出示课件4)
3.探究比较物体表面大小的方法(1)比较大小相差悬殊的两个图形。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看!(出示课件5)这2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那个面积小呢?
生:左大,右小。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小结:对,我们在比较差别较大的面积的大小的时候,用眼睛看就可以确定大小。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看来同学们的眼力还真不错,下面老师还要考验一下大家的动手能力。大家有信心吗?(有)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6)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小。生:正方形的面积大,长方形的面积小。生:一样大。
师:噢,现在有三种答案了,那么到底谁猜的对呢?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动手比一比。
师:好,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币、小正方形、塑料片和尺子,动手比一比。不过我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在比之前呢,要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小组用什么方法比较?然后再选择方法和材料比一比。(学生讨论后动手操作)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1:我们组是用剪拼的办法来比的。演示操作过程。师:真棒!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师:请你们组来汇报。
生2:我们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我发现长方形里面能摆8个硬币,正方形里面能摆9个硬币。所以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种方法,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硬币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师:所以,用摆硬币这种方法呢,还是有一定的缺点的。师,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生:我们组是用数格子的方法,长方形中有8个格子,正方形中有9个格子,所以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种方法,与刚才的摆硬币的方法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这种方法很严密,没有空隙,这样很准确。
师:你也很了不起,不仅观察的仔细,而且语言表达也很清晰、完整。掌声送给他们。
(学生在介绍方法时,教师做适当的点评)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方法真多,老师真佩服你们。我们在比较面积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方法,但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同学们刚才就做的很好。师:我们随电脑博士一起看一下他是怎么分析的呢?(演示课件7——9)
(3)强化用来度量面积的小方格的大小必须一样。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出色,老师奖励你们休息一下,放松一小会。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男生闭上眼睛,(出示课件10)女生观察它的面积是几。女生闭上眼睛,男生观察它的面积是几?
那男生和女生谁说的面积大呢?(男生)一起来看大屏幕。原来这两个图形方格一样多,面积却不一样大!学生惊讶,这是为什么呢?
师小结:看来度量面积的大小要用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用来度量面积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同,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度量面积时必须采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
4.设计图形,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大小
师:试一试自己设计图形,看谁最有创意!(出示课件11)(1)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2)学生独立设计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三)结合实际生活,巩固所学
师:老师想带大家去数学城堡里闯关,闯关成功后会有礼物等着你哦!大家想要什么礼物呢?(------)可老师想,一个信任的目光,友好的微笑,找到一位好朋友,得到大家的掌声会比任何礼物更令我们开心,对吗?想得到大家的掌声吗?加油!
1.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书上50页第1题,出示课件12)
学生:用观察法比较。
2.动手做。剪下附页2中图4,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最大,与同 伴说说你的比较方法。(书上50页第2题,出示课件13)
学生:用分割裁剪法或画格法。
3.如图,用方砖铺满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书上50页第3题,出示课件14)
师: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图3最大,有12个格子。
师:有哪两个面积是一样的,再找一找什么不一样。生:图1图4面积一样,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师:这说明,面积一样的图形,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形状。4.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书上50页第4题,出示课件15)
师:从第一个图形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图形形状一样,面积也一样大。
师:再观察第二个图形和第三图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
5.哪个图案面积大?(书上50页第5题,出示课件16)师:同学们的眼力真厉害,现在到展示你们聪明才智的时候了,这两个图案你能知道谁的面积大吗?这可有难度了?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教师利用课件配合)6.找一找,说一说。师:在我们的教室就有许多的物体,你能从中找到两种物体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奖状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生:文具盒的面积小,课桌的面积大。生:门的面积大,凳子的面积小。……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回忆下,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出示课件17、18)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说的太棒了!时间过得真快呀,下课的铃声就要响了,那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出示课件19)
生:这节课我认识了物体的面积。生:学到了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师:这些都是你们的收获,老师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牢记。(出示课件20)“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周长在四周,面积在里面。周长求长短,面积求大小”。
(五)作业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2.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及学法】
教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中发现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学生准备:学具盒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周长的含义,估计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你最喜欢公园中的什么?
二、认识周长
1.公园里的花草真好看,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好吗?刚才同学们看到我们学校的大花坛,看到它非常美丽,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它?
2.我们学校操场上的花坛是什么形状?根据我们学校的那些花坛及刚才的保护方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5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
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花坛的周长,看谁提的方法好?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周长指的是什么?
让学生举出物体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这些方法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花坛一周的长是花坛的什么吗?
师:谁能说一说花坛的周长指的是什么?课桌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花坛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你对这节课自己在分析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按照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评价
学生可能提出多种保护花坛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给花坛安上护栏这一方案。
学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学生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在进行交流。
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步量,有的学生说用米尺量等方法。
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学生中会有人说出是花坛的周长。学生举例感知物体的周长。
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估测的结果。
学生自主练习中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图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学生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学生自评互评
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走进公园,感受其中的美。/ 5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教师要了解学生合作情况,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小组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理解花坛周长的含义。
通过这一活动,培育学生的估测能力。关注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关注学生做的是否正确。
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公正评价别人 【创意作业】
自己找一些物体,画出它们的周长 【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
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周长的练习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图形的周长,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2.试一试:你能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水彩笔描一描。
二、练习。
1.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周长? 2.自主练习第2题。
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交流,老师记录。3.自主练习第4题。/ 5
一共需要多少米霓虹灯线?
三、小结
请学生回答,举例说明。学生动手画,同学交流。点名中等生判断
说说怎样的图形没有周长? 学生回答:量一量各条线段的长度。
活动: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计算图形的周长,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列式计算解决问题,集体交流。
巩固旧知。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求周长的变式练习题。为后面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做铺垫。【创意作业】
做一幅美丽的冒险粘贴画,先估计要用多长的毛线,体验粘贴画的周长。【板书设计】
周长的练习
1×6=6 2+3+2+3=10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
一、估一估、算一算
1、自主练习第5题
提问:这个木盆箍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2、自主练习第6题 / 5
二、实际应用
1、自主练习第7题
提问:问2米金线够不够,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2、自主练习第8题 画图形
你想画什么图形,边长可以是多少?
3、自主练习第9题
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要弄清楚两个花坛的边的关系。
三、小结
学生先估一估,说说估算的理由再列式计算。
学生估一估时,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再对照量的尺度说说自己的体会,最后列式计算,集体纠正。
学生讨论交流求周长的方法: 估一估,再用卷尺量一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要先知道5个灯罩需要多少金线,再与2米比较一下。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再全班交流。当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进行板演。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活动,通过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估计同一个物体的周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47×5=235(厘米)235厘米>2米
教科书分析
教科书通过对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展示,帮助学生懂得,攀比是一种浪费行为,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教科书出示的表格,要求学生记录对不讲节约的攀比现象的自省和熟悉。本课题后半部分展示了生活中有关节约的情境与低年级的学习内容相近,但是三年级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熟悉层次却应该有所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节约的具体表现,在深入的学习活动中,提高熟悉,逐渐理解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尊重,是珍惜资源和爱护环境的表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1.课前调查自己家庭的节约情况。
2.寻找家里使用时间较长的旧物件。
3.请爸爸、妈妈讲述在家庭生活中有关节约的故事。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是珍惜资源和爱护环境的表现。
2.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3.能够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赞成和支持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是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板书课题——植树 ㈡、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出示课件图片(书本P10)
师: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1:看到有36个小朋友 生2:小朋友们在植树
生3:提出问题: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组3人,分成几组可以用除法,列式36÷3 师:怎么计算呢
生1:因为12×3=36,所以36÷3=12 生2:30÷3=10 6÷3=2 10+2=1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时,出现了很多口算方法,只要方法正确都给鼓励和表扬。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性地板书,并引导学生关注几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问学生哪种算法最简便,最喜欢用哪种方法。㈢、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1题,第2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㈣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1、46÷1 48÷4 630÷9 96÷3 99÷3 100÷5 720÷8 86÷2 练一练第2题,第3题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
2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分享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分享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三、分享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四、分享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像一幅地图一样,能够指引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找准学习目标,理清学习内容,了解学习安排,便我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它就是《课程纲要》。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a、了解一册书有八个单元,及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师:这学期的数学课,将由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这本书陪伴我们共同度过。这本书有六个单元内容。我们大概要用四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些内容,下面就是让我们走进书中看看吧!b、了解每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先看,通过翻阅找出每一单元的重点,老师总结适当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如下)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4.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5.第七单元“年、月、日”
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第五单元“周长”
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
(一)”“时间与数学
(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c、了解课程目标(因为学生对整个了解不够,需要老师多加说明和解释)(1)、数与代数
乘除法: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千克、克、吨: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乘法: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除法: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年、月、日: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
(2)、空间与图形
观察物体: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
周长: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3)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由平时学习和测试成绩两项构成。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评价方式:
a、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等构成。
1、学习态度包括:(1)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在此过程中看是否有家长的签字以及预习的效果如何。)(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是否专心;参与:是否积极;回答:是否严谨;讨论:是否符合老师要求;合作:态度是否端正)
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作业情况构成。
(一)、课堂作业:(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
(二)、课堂练习作业:是否及时完成。家庭作业:(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3、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b、测试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 ;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五)、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 为自己打打气吧!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页内容。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掌握合理口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听算
6×4 8×5 9×3 4×3 7×8 6×9 7×5 9×9
2、口答 40、60、80、120里面分别有几个十? 600、800、3000里面分别有几个百? 5000、7000、9000里面分别有几个千? 3个
十、6个
十、12个十分别是多少? 4个百、12个百、30个百各是多少? 2个千、5个千、9个千分别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2、准备题:开学啦,我们班准备美化教室,陈老师买来几盆竹子,你们看: | | | | | | 根据上面的图例列一道乘法算式并口算(你是用哪句口诀?)生独立完成,汇报
3、教学例题
我们学校也买回一些树苗来美化校园(出示课本图),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树一共有几棵?)
让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列式并解答
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几棵”这个情境,说说自己列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20+20+20=60(棵)
20×3=60(棵)(式中的20表示什么?3呢?60呢?)
你是怎样算出20×3=60的?(2个十×3=6个十=60)指导学生把课本例题填写完整。三,反馈练习:
①完成P2试一试第1题并讲评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②完成试一试第2题,(选两题结合题目说说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看谁最细心:观察这几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最方便? 四,巩固提高
1,模拟练习:P3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列式的含义,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完成第2题,然后选几题说说口算的方法。3,完成第3题
①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每堆香蕉有几根,有几堆香蕉,大、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再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隐含的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4,数学游戏
①同桌互相抽取卡片口算 ②小组对抗赛
法教案
www.5y
kj.co
m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卫星运行时间
课时
体育场
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课时
探索与发现一
课时
探索与发现二
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
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或幻灯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分)
(3)估算结果
①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XX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解决方法3
11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1
114……114×1
228……114×20
239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312
①54×312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54
248
560
②408×25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08
×25
2040
816
③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21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教学反思
体育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力目标:能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的一些数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小组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谈话:XX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这不,老师就为你们选取了一些精彩的片段,请大家欣赏。(播放视频)
2、提出问题:看了以后,同学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如果有学生提出“参加开幕式的有多少人?”的问题后,师再问:你有什么办法估算吗?)
3、提示课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运用估算的方法算算体育场能容纳多少人。(板书:体育场)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出示课本中的体育场全景图,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计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数据及结果。
(3)小组选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2、出示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1)出示其中一个看台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学生进行估计。
方法一:将看台座位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
人,这个看台估计有
名观众。
方法二:这个看台每排有
人,共有8排,估计有
名观众。
……
(2)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你能估计这个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吗?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③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21×8×28或168×28
估算结果:把168看成170,把28看成30,170×30=5100
4、小结:
师:估算时应注意什么?
a)将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整千的数,这样便于计算。
b)估算时注意符合实际,估计结果接近准确值。
三、联系实际,拓展练习。、根据本班级人数,估计全校学生的人数。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请同学们自选一张报纸,估计其中一版的字数,你能有几种估计的方法?(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3、估一估。这是小博士文具店九月中旬一个星期的营业额(单位:元),你能很快估计出这个星期的营业额吗?你还能估计出九月份的营业额吗?说说你的估计方法。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营业额
294
286
291
298
302
315
312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神舟七号飞船什么时候返回吗?我们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多少圈,估计共飞行多少千米?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练一练”的第3-5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每个看台座位数
看台数
共有多少个座位
28×6170
70×30=5100
30×6=180
28(30)
80×30=5400
20×8=160
60×30=4800
21×8=168
68×28=4704
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2、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学习。
.争做优秀推销员(认识计算器)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强调小数点
2.计算器高手: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拿出你的口算卡做第一组题,准备开始
演示:
第一组:15+23=
82-62=
000×5=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
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4.你说我做。
同桌之间互出题目进行计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探索,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对算是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2、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索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数学王国里充满了奥秘与神奇!传说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不过,要想去挖掘宝藏,可得闯过四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一组有趣的算式,如果你能找出算式中的规律,就表示你闯关成功!连闯四关,就有机会挖到宝藏。今天淘气和笑笑想去闯一闯,你们愿意与他们同行吗?那就带上你们的计算器一起出发吧!
(板书:探索与发现
(一)有趣的算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1
1×11=121
11×111=12321
(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的答案的规律。
(2)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111×1111=?
(3)请学生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4)依据规律直接填得数。
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5)这组题的得数都是回文数,也就是一个数从左边开始念和右边开始念完全相同。与回文数相关的还有回文句,如“北京自来水来自京北”;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油灯少灯油,火柴当柴火”等。
学生举例说说。
2、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42857奇怪在哪呢?先请同学们把142857分别乘1、2、3、4,仔细观察积的特点,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可以让计算器来帮忙。
(2)反馈计算结果。
42857×1=142857
42857×3=428571
42857×2=285714
42857×4=571428
(3)观察积与因数的关系,及结果的特点。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规律:用142857的个位上的7乘第二个乘数,确定积的个位是几,然后在142857中找到这个数,把它及前面的数一起移到积的后面,剩余的一部分移到积的开头,如果剩余两部分,把后面的部分放前面。如142857×2,7×2=14,积的个位就是4,先从142857中找到4,把4及前面的1写在得数的后面,其余的2857就写在开头,所以142857×2=285714。
(4)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42857×5,142857×6的积吗?(714285,857142)
(5)学生独立计算后与组内同学交流,再全班交流验证结果。
教师加以鼓励: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有信心闯下一关吗?
3、第三关:神奇的9。
(1)提出疑问:999999×999999=?
学生计算,用普通计算器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怎么办呢?
(2)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引导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
先出示:
99×99=
999×999=
9999×9999=
借助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4)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汇报总结。99×99=9801999×999=980019999×9999=980001
教师总结规律:
它们的结果都以数字98开头,以1结尾,中间填0,0的个数是算式中一个乘数里9的个数减1得来的。
(5)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2)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3)“卖关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要按我的方法去做,不管你挑哪四个数字,我都知道你的结果。
(4)计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得出的四位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例如:
5210
8541
8730
-1025
-1458
-3078
4185
7083
5652
6552
9963
6642
7641
-2556
-3699
-2466
-1467
3996
6264
4176
6174
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后结果都是
(5)学生探索。
6174。
①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
教师加以鼓励:说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连闯四关。看来,数学王国里的宝藏很快就会让你们挖到。
三,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读读44页的“数学阅读”,了解一下计算工具的演变历史。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2、难点: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一看,我们还能发现些什么规律(板书课题:探索与发现)
二、活动探索规律
(一)、乘法交换律
、计算下面几组算式
7×13=
25×8=
3×17=
8×125=
2、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吗?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二)、乘法结合律、出示摆好的长方体。(教材45页长方体)
教师:老师在课下用许多小正方体搭了这样一个长方体,你们知道老师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内商量。
学生交流验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质疑:为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呢?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某些规律呢?
板书算式:
3×(5×4)
(3×5)×4
3×4×5
=3×20
=15×4
=12×5
=60
=60
=60
2.探索乘法结合律运算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3×(5×4)=(3×5)×4=3×4×5
(2)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这三个算式乘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师:那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呢?
生:再找几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再举一些其他的算式,看一看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34×28)×21和34×(28×21),发现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4和15×(25×4),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概括: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可以先算前两个数,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算后两个数,所得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
3、用字母表示定律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真好。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a×b)×c=a×(b×c)。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师:老师把同学们所说的过程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就是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
4、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想一想,计算43×25×4怎样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介绍小知识
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2、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口算题、10个红圆片、6个白圆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今天我们在一起去探索,寻找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三、探究发现
.动手操作,按要求摆学具
每行摆5个红圆片,3个白圆片,摆了2行,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5+3)×2或5×2+3×2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师:算式,看看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定律吗?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代表爱、c代表我。即:(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或c×=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线、角以及乘法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学、口算卡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
、认识更大的数。(能说出读书,写数的方法,体会数据改写单位的意义。)
2、线与角。(能说出三种线和五种角的名称。)
3、乘法。(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估算。
5、乘法运算定律以及应用。
说完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汇总,画一张简单的提纲图。
二、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成长足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2、明白了某些数学道理。
3、存在哪些疑问与困惑。
三、课堂作业练习。
、老师说数,学生写数。
62457
689256
475963
70006000
203670630
2、教材53页练习1.(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可以画标记明确题意。
(2)
提问:怎样把以“一”为单位的数改写为以“万”为单位的数?
(3)
学生独立完成。
(4)
提问: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吗?
3、教材53页练习2
4、教材53页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交流画角的方法。
5、教材53页练习4.(1)先让学生说出互相平行的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2)学生找平行和垂直的街道,并进行验证。
6、教材53页练习5
(1)复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2)学生进行计算。
7、教材53页练习6.指导学生写清解题步骤,答题要完整。
教学反思
www.5y
kj.co
【什么是周长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科教案五周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11-09
周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07-13
《什么是周长》_教学设计12-2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07-14
三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的周长教学反思12-03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周长01-04
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说课稿12-1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精品教案12-18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说课稿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