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共10篇)

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1

[2012-04-09] ·作者: ·来源:农博网

编者按:2012年3月20日,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日报社和中国农村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召开。与会的十几位官员、专家和学者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如何界定”、“培育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式与途径探索”等展开讨论,精彩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频现会场。本刊特将部分发言整理成文刊出,以飨读者。

建立职业农民的注册登记制度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建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使之成为政府认证主营农业的农村生产经营者资格的一整套信息管理制度。第一,注册职业农民的主要收入应来自种植、养殖、渔业捕捞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销售,并在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的生产上应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应以农户农产品交售额(量)或销售额(量)为经营规模的主要标准,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可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相应分出不同等级。这样也可更清楚地了解各地现代农业的不同的发展水平。第二,注册职业农民可以兼业务工,但通过其农产品交售额(量)或销售额(量)来保证其以务农为主。对注册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第三,对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长时间、大面积地直接租种农户的土地,这些公司经营者不能定义为“注册职业农民”。这项规定有利于缓减目前存在的城市资本大规模在农村圈地搞大农场的趋势。在一定时期以后,可以放宽这项规定。

“注册职业农民”的认证机构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注册机构代表政府与“注册职业农民”签订协议,由协议规定政府和农户之间在经济往来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政府向“注册职业农民”承诺,对他们在税收、信贷、技术指导和农业直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注册职业农民”承诺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对农业资源的保护等。通过这样制度化的政策举措来切实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应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

吴宏耀 中农办二组组长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尽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使农业生产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主产区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务农农民收入接近外出打工收入。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使传统农业变为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吸引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培育现代农业“接班人”。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分级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对经过认证的职业农民,定期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着力提高科技素质、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和贷款支持。抓紧研究制定对职业农民专项扶持政策,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

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势在必行

周世其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农业如何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快培育高素质农业劳动者——职业农民。第一,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太低问题,尤其是农业的收入太低,导致大量高素质农民转移就业,造成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所以培育职业农民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种好地”的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培育合格的职业农民。第二,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传统农业是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的一个主要标志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第三,培育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也必将经历此过程。第四,培育职业农民,顶层设计需先行。

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初见雏形,但推进力度和速度明显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加快职业农民培育,需先从顶层设计着手。一是完善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体系。构建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质量督导体系,从一开始就把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规范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发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三是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将农业生产经营、各种农业补贴发放、土地流转等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准入制度,甚至可以将职业农民资格作为政府政策扶持的前置。四是强化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农业科研院校、中介机构成立各种形式的农业职业培训学校。农业职业院校要优化师资结构,调整培养目标和方向,创新适合培养职业农民的教学模式,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学历制”,培养一大批符合农业产业化要求的职业农民。

呼唤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和能力条件建设

王守聪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呼唤强化能力条件建设。长期以来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实设施设备,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兴业创业服务平台,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开展农业创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学以致用的平台。

履行“三农”主流媒体职责营造农民教育培训良好氛围

唐园结 农民日报社社长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使用不科学、低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新任务。

事实证明,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新闻媒体的强力跟进和推动。“三农”主流媒体,要系统梳理农民教育培训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搭建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三农”主流媒体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派记者深入一线,认真落实“走转改”,研究问题,反映情况,宣传经验,真正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个重大的报道任务来做好。做出有影响力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周应恒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

首先,要对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进行培育,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法人经营组织的培育经验,特别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解决中国农业继承者的问题,要从长远的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欲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劳动力,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存在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可能会是未来农业的经营者,要对其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对这类人员培训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培育回乡青年等“新规就农”人员的经验,对这类人员除了技能的培训外,必须要为他们成为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与制度条件。第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课程以及培训方式进行改造。改变过去的农民培训仅仅重视学历的获得,单纯生产技术培训等方式。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保障。首先,通过农地租赁调配支持,农业生产资料购买补贴,农民创业资助,农民职业教育补贴制度,鼓励“新规就农者”、回乡青年以及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从事农业,学习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发展公司、法人组织型经营农业。其次,要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及社会机构,开展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使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赵邦宏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我们以往的新型农民培训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目前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如果把他们全部培养成职业型农民也是非常不现实的。要想把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农民留在农村上,使他们成为职业农民,农业就必须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农民专职从事农业生产。

职业农民必须有执业证书,起点高。就像教师有教师证、会计有会计证一样。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继续开展好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绿色证书培训和返乡创业农民培训,让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受到职业教育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可以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如养殖业、蔬菜业)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职业农民必须有政策保障,效益好。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就职业农民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等级评定,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引导并鼓励高素质的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赶上或达到各行业平均水平,留住人才。

职业农民必须有安全保障,心底实。要逐步形成职业培训“市场化”的良性运作机制,使职业培训既适应产业部门的需要,又满足了农民个人要求,使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培训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专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产品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延伸。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

职业农民必须有组织保障,群体强。建立专业服务组织,摆脱弱势群体的尴尬境地,当高素质的人才愿意留在农业上从事这一职业的时候,就像工人中的工会,职业农民是否也可以考虑成立自己的农会,提出自己的代言人,将来可以在农产品定价、职业农民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取得发言权,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继续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刘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农村教育处处长

新时期,教育部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继续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农业部等涉部门共同努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召开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精神。

发挥行业作用。一是积极探索建立教育与有关部门、行业共同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支持涉农各行业部门办好职业学校。二是支持农业、林业、水利和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三是支持逐步建立以涉农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涉农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扎实推进创新。一是尽快研究制定扩大免学费范围的政策,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二是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等建设项目中要向农村、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点倾斜。三是继续组织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调动企业积极性。一是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对话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鼓励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涉农职业学校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提升涉农专业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生产组织中的技术骨干、带头人等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遴选一批优秀的农业企业和农民生产合作组织等单位,建立涉农专业教师实践基地。

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一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三是动员组织新闻媒体宣传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学员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贡献。四是联合开展对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的专项督查。

配合涉农部门培养培训职业农民。教育部将组织相关涉农职业院校,按照涉农产业部门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相关工作,满足国家农业生产对人才的需要。

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侯全章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资司农林水处副处长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在我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制定有力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要研究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大量农民工不可能都集中在大城市,关在校园里培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特点和要求,让农民教育培训更加方便、快捷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探索送教下乡的方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实现不离乡不离土,方便、快捷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形成农民培训很好的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环境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社会环境,就目前而言,为促进职业农民的成长,迫切需要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环境条件:第一,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营造职业农民存在和生成的法律环境。第二,充分的社会尊重。农民社会地位低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因此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是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第三,良好的学习氛围。职业农民应该接受全面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农业教育。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职业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方案,为职业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有效的培训与教育服务。第四,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的环境。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新的城市市民的同时,也要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经营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新型职业农民须具有四大特质

李文学 中国农村杂志社社长

所谓职业农民,是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伴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也是农业内部分工、农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结果。考察以市场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农民都经历了由“身份”向“职业”演进的历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结构变迁,是职业农民群体逐渐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曾把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作了对比分析。他认为,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生计,是与市民身份相对应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是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依据这一理论,结合当今中国农民职业化演进的实际,职业农民的内涵应有四个特质:一是全职务农;二是高素质;三是高收入;四是获得社会尊重。

全职务农。职业农民的经济活动是以从事农业再生产为主体,并以此为生计来源。需要讨论的是:以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为主业的,这些人能不能称其为职业农民?由于传统农业转为商品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农业产业链条延展,农民的经济活动需从生产领域扩展至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因而他们应该属于职业农民。在职业规划上,职业农民以务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从而使得过去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两边跑”成为历史。

高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二是职业素质,包括具体专业技能、相关的经营管理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是职业农民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是职业农民资质标识。在农业自身不断分化、细化的背景下,专业技能标准也将不断提高。同时,从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要求职业农民具备很强的市场意识,具有营销、品牌、借用现代信息手段经营等新的理念。

高收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农民的收入基本都能与城市居民齐平。如日本1973年后,农民收入就一直高于城市居民;美国农民的收入也是略高于城市居民。中国未来的职业农民,不但要比传统农民收入高,而且也要比兼业农民的收入高,至少应与城市居民收入相当,甚至高于城市居民收入。

社会尊重。职业农民将破除社会对传统农民“身份”的歧视,真正从社会成员阶层转为经济产业职业,并且能得到与教师、公务员等其他职业一样的社会认同与尊重。

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2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民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 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为了提升农民素质, 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 近年来, 全县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切入点, 整合各类资源,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使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据统计, 截至目前, 全县拥有农业社会化组织发展带头人425人, 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8 894人, 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3 750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全县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和推广, 以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 围绕如何壮大本地主导产业, 农业部门在全县推广主导品种56个, 主要技术36项, 通过能人带动, 让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如马市镇仙桥村邹冬苟通过培训, 凭着掌握的种粮技术, 2010年以来, 承包租赁耕地500多亩, 购置了全套农业机械, 推广应用水稻优质良种和机械化育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节本增效技术, 2013年双季稻平均单产900kg以上, 一年下来, 种粮收入达到46万元, 不仅自己致了富, 而且帮助周边农民应用科技种粮增收。

1.2 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让队伍中不少人破除“小农”思想禁锢, 并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带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有力地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如苏溪镇下彭村朱小平2008年带领村里56户村民承包本地荒丘, 创办井冈红果业专业合作社, 通过实行标准化建园、立体化开发、良种化栽培、生物化防治病虫等“四化”生产模式, 果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到2013年该社桔橘种植规模由当初的400多亩, 扩大到6 000多亩, 产果品1 000多万kg, 实现产值2 800多万元, 被评为全市先进示范社。在该社的带动下, 目前苏溪镇有600多户农民从事果业生产, 镇果业面积达11 000亩, 年产果品1 826万kg, 果农年户均收入4.26万元。真正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1.3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随着农业科技的大量推广应用和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 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离开土地, 进城务工就业。据统计, 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2.07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41.12%, 人均外出劳务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 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主要来源。

实践证明, 农民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 因此建立一支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势在必行。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据调查, 目前全县农村16~55岁的女劳动力和16~60岁的男劳动力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特别是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务农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具有一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和具有创业、兴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领军人才还十分稀少, 农民群众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 使其在农业生产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2 教育培训能力不足

虽然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都在农民培训工程项目中投入了一定的资金, 但与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培训设施、实训基地、优秀师资缺乏, 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对培训对象的要求把握不准,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培训方式单一, 层级结构不配套, 培训质量和教学质量也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以及跟踪服务。

2.3 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不顺

中等职业教育本来是衔接人才培养、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有效载体, 但由于受生产、生活、时间、地点和经济负担的多重制约, 农民无法脱产就读全日制职业学校, 而适合农民边生产边学习的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体制尚未得到健全, 成为当前职业农民培育的一块短板。

3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几点对策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实现“三化”同步发展, 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最关键、最基础的一环。为努力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笔者认为, 应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3.1 健全工作机制, 着力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实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具体抓, 相关部门协同抓,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体系, 明确任务, 量化指标, 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激发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各级财政在编制经费预算时, 坚持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优先安排, 农业产业化资金注重向职业农民培训倾斜, 并实现逐年递增, 有效保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

3.2 加强技能培训, 着力建立“三大载体”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抓好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 根据农民生产、生活、时间和农事特点, 将45岁以下的农民纳入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范围, 开展符合农民生产实际的非全日制职业教育。二是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以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带头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骨干人员, 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人才为重点, 培养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紧密结合本地重点产业需求, 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采取流动办班、现场操作演示等形式, 开展广普性、引导性培训, 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3.3 抓好道德教育, 着力培养“三种精神”

在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要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努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实干精神”, 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能吃苦、能奉献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使之成为农业技术的传播者、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3.4 促进价值转换, 着力搭建“三大平台”

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3

《通知》指出,各地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服务重大工程项目需要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重点抓好三项任务。一是探索建立培育制度。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高培育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二是开展示范培育。遴选2个省、14个示范市和300个示范县,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示范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强大合力。

《通知》强调,要由培训向培育转变,由办班向育人转变。一是创新培育机制。突出需求导向,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二是创新培育模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三是创新培育内容。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摸底调查,课程设置适应农民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四是创新培育手段。适应现代远程在线教育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开通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规范资金使用,加强项目监管,注重宣传引导,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现代农业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刊根据中国政府网内容整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篇4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将来谁种田、种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为更好地加快培育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根据省农广校的要求,我们对敦化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敦化市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敦化市乡村人口172461人。有劳动力资源90563人,占乡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劳动力资源占59.3%、女劳动力资源占41.7%。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乡村从业的人员85536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在从业劳动力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41693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8.7%。

二、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农民培育上,2015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遴选标准,严格遴选学员。我校主动与当地镇政府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联系,详细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内容及文件精神,报告我校在项目实施中的任务及培训意义,争取镇领导的深刻领会和大力支持,与所培训辖区的村长取得联系,对各村各户的发展规模和产业需求进行准确的调查,明确受训学员的培训想法和专业定位,对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择优遴选,共遴选出350名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及农场主和致富带头人。

(二)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中我校充分发挥了农广校在农民培训中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加强软、硬件建设投入的力度,得到市政府及农业局的认可和重视,积极争取农民培训项目,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精心设计培训计划及专业设臵,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三)我校2015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开设了种植、农机、病虫草害三个专业的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其中以种植专业为主的生产经营型培训班招收学员150名;以农机为主的专业服务型培训班招收学员150名;以病虫草害专业为主的专业技能型培训班招收学员50名;每个专业的设臵都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具有代表性。每期班分额为50人,确保了工程的培训质量和效果。(四)创新培训理念,制定科学的培育方案和培育模式。在制定培育方案过程中,我校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指导思想,将集中理论学习+考察实践+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流程,使受训学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所有培训任务均已顺利完成,后续服务指导还将继续。

(五)聘请高素质的培育教师,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按照培训计划我们组织和聘请了当地有名地相关专业的专家和讲师担纲授课,他们的讲授面向的是我市农村发展的实际,讲授的都是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用地方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授课,得到了受训学员的极大认可和一致好评。

三、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看: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全市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69%,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3.9%的比例,比现代农业发达县市农业农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农机操作维修和农村能工巧匠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21名,占总数的24.7%,农机操作维修630人,占21.6%,农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5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四是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少。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时间上存在矛盾。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真正要让农民系统掌握一门基本的业务技能,需要较长时间,按省要求生产经营型至少要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50岁以上,而且都经营着劳动密集型作业,要离开家中一、二天也许还可以,要五、六天离开家来学习培训,家中的产业受到影响,相当困难。即使走得开,农民在家打工一天200多元,而培训五、六天就少赚五、六百元,一般农民是很难想得开的。

二是学习内容上矛盾。要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就必须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而50多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听系统的学习乏味,甚至听不懂。短期快餐应对式培训、培训时间短、重点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系统提高农民的业务技能又很难。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看:虽然有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教育部门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训居多,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效果。

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敦化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如下:(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天以上培训合格的,除来回车费、吃住报销外,还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切合当前实际,农民有强烈的需求;培训教材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培训的师资力量,既要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农民学了几天真正学到知识,尝到甜头。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管理制度 篇5

一、申报管理制度。天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向全市各重点水产养殖基地、国营渔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学员招收,对提交符合培训条件的人员,上报并备案。

二、监督管理制度。天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建立培训责任人制度,并向社会进行公示。规范档案管理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台账,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工作进度月报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台账,便于能及时掌握各单位的进度,了解培训情况和监督管理。

三、第一节课制度。在培训启动和办班时,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到班上对照招生档案核实学员身份、讲解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及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重要意义。

四、资金管理制度。财政安排的专项培训补助资金要确保直接让农民受益,不得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和技能鉴定开支。具体的资金管理办法依照上级规定另行制定。

五、检查验收制度。对各培训基地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限期纠正。项目结束后,对各培训基地组织验收,项目资料整理归档,迎接省、市级项目验收。

台账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新型农民培育培训工作,加强工作台账的管理应用,特制定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台账管理制度。

第一、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台账是指《天门市2014年新型农民培育水产专业班工作台账》。

第二、由天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对本培训班记录,并如实填写工作台账。

第三、工作台账的填写应真实和规范不得缺项和漏项,更不得弄虚作假和胡编乱造。

第四、工作台账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管理和使用,使用完后交旧换新。

第五、工作台账应妥善保管,不得故意算坏和涂抹。第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对工作台账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6

河南省夏邑县农广校 王留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8月农业部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出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2015年又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范围。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按照国家和农业部的要求,围绕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从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围绕建立认定管理制度,从认定主体、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管理服务等内容进行有益探索,形成了认定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围绕农民需求,制定、创设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就试点工作情况来看,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100个试点县中,有88个县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73个县制定了认定管理办法,61个县明确了扶持政策。同时可见,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展还不平衡,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想认识还不统一,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抓工作力度不够、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一些政策、机制和制度还不完善。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示范工作情况来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然而,1 党中央和国务院愈加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近年的实践来看,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务必把握好培育对象遴选、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培育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一、培育对象遴选确定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和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卓有成效,首先必须明确并遴选好培育对象,否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明确培育对象需要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的是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从根本上解决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及大批专家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都进行了积极的研讨,目前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和概念,即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和《农业部办公 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66号)等文件中都对新型职业农民作了具体表述。从中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农民中的优秀者,其基本特征: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其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效益和报酬最大化,具有较高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四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内涵特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遴选标准,正确遴选培育对象,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优先接受培育。

二、教育培训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对培育对象进行教育培训。要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仅靠短期的一事一训的农民培训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农业职业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基础、系统的农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农业方面的宽广视野、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优良职业道德和诚信经营意识等。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至少是农业中专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仅是辅助环节。应按照“教育先行、培训常在”的理念,大力构建经常性短期技术培训、系统农业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互相补 充的教育培训层次,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中专学历教育,教育部、农业部在2014年4月已联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这是为新型职业农民量身打造的中职教育方案,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积极付诸实施。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财政部已经列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各级政府也应配套资金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应加快建立包括留地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后继者培养和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的配套制度。一是搞好留地务农农民教育培训,留地农民是现实的生产经营主体,要通过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生产经营规模的骨干留地农民加快培养成为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二是搞好农业后继者培养,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为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回乡务农创业提供免费全程培训,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三是搞好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为确保教育培训质量,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分工种分岗位开展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要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培训方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根据 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培训内容,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育计划,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民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学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要创新教育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教育服务活动。

三、认定管理问题

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点环节。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来看,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认定管理还不到位,认定主体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对于认定标准如何确定、认定后怎么管理,考虑得不周密。新型职业农民只有通过有效认定,才能得到确认并据此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只有搞好管理,才能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建设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认定管理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服务的基本依据,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载体和平台。所以,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认定管理。根据农业部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主要是对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初、中、高“三级贯通”的认定管理制度;对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主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认定管理的好坏,将关系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成败,务必要建立完善严格的认定管理制度体系。要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认定条件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应包括 思想道德、身体状况、从业经历和教育培训情况等。认定标准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达到的标准。要充分考虑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分产业确定认定标准,重点考虑专业技能标准、生产规模标准和收入标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不低于一般外出务工收入。认定规模要与当前生产规模相适应,条件不能放宽,也不能太窄。认定程序是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的程序,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认定程序和操作方案,一般需要发布公告、个人自愿申报、村委推荐、乡镇审查、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汇总审核,然后报新型职业农民评审认定委员会评审认定,认定后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发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于认定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最好是委托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承办。认定后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明确相应权益。为保证认定管理制度的可持续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要坚持政府统筹、农民自愿、动态管理、政策配套等原则;要通过规范、严格的认定制度和工作规程来保证认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有效防止认定工作出现寻私和寻求部门利益的倾向。

四、政策扶持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目标是要培育稳定的、高效的、可持续的农业从业生力军,实现未来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创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的推动力和良好环境。只有对新型职业农民落实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才能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所以,强化扶持政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及根本保障。但是,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来看,对于现有政策的整合集成力度不够,很多已有的惠农政策未能及时向培养对象倾斜,突破性扶持政策创设不多等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应是全方位的,归纳起来可分为支持教育培养、扶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等政策。一是要大力强化教育培养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免费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免费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还应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等体系的融合,建立专兼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术更新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因为良好的产业政策是增强农业吸引力,保障人才活力的重要基础。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条件,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适当集中;要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倾斜力度,确保种地能得实惠。三是要积极创设保障扶持政策。用以解决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包括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服务保障、社会地位保障等。应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并享受职工养老与医疗保险;将认定后未就业的新型职业 农民纳入失业人员统计范畴,给予相应的失业补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直接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措施,国家层面应尽快做好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形成稳定的制度。农业各部门以及财政、人社、发改、土地、教育等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也应积极挖掘本部门的潜力,最大程度的支持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五、培育体系建设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只有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才能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来看,绝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力量有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不足、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应大力加强培育体系建设,重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和认定管理体系,即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培训及管理机构,上下形成体系。最佳方案是充分发挥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的优势,加强全国农广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因为,农广校具有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理解农民办学优势,具有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基层去的丰富经验,最适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机制。虽然有的地方农广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但他们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深入乡村尽力为农民服务。同时,农业部一直强调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2013年又专门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有力促进了农广校体系的建设,多数农广校已成为当地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扛起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大旗。因此,要重点依托各级农广校,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迅速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一要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加强各级农广校基础条件建设和功能建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二要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规划、计划、规范、模式等基础支撑。三要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即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N”即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县级农广校要成为“N”中的骨干机构,“X”即建在特色产业专业村、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坚实基础。

浅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7

实施阳光工程, 就是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发挥好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学员为本, 质量为先, 效用为重, 在内容实用、形式灵活、管理规范、效果显著上下功夫、做文章,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应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1 在培训专业上

实行两个结合。一是培训与主导及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在培训专业申报上, 积极争取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培训任务,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二是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 了解农民增收致富所需技术, 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

2 在培训方法上

坚持“就地就近”培训原则, 深入农民的田间地头开展培训, 由传统的“招进来”学变为“走出去”教, 降低了农民培训成本, 提高了培训质量。如凌海市投资15.5万元, 购置中巴车一台, 配置车载电视, 作为流动授课车。此外, 还配备了一台流动播放车, 车上装一台54寸的电视, 一台3000W的发电机, 专门用于深入基层开展培训工作;同时, 创新工作机制,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结合。如义县涉农专业培训依托青年蔬菜专业合作社、中友畜禽养殖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使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在培训内容上

以提高农民实用技能为重点, 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 并根据本地实际和农民需求, 部分专业采用自编教材。如凌海市针对当地实际, 自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实用技术》、《大田农作物栽培与管理实用技术》、《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乡土教材5种。

4 在培训管理上

一是落实班长和班主任制度, 严格考勤管理, 保证学员出勤率;二是统一制定能充分体现阳光工程培训特点的档案表册, 包括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定书、培训场所设备图片、培训资质证明或培训委托书、培训协议书、支票复印件、培训合格名单、学员登记表复印件、培训抽查记录表、学员典型事迹表等;三是对各培训基地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学习, 强化政策落实和制度执行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培训基地基础建设。

5 在典型培养上

每个培训班确定3~5名优秀学员, 对他们实行重点跟踪, 加强指导,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建立“优秀学员名录”, 对优秀学员事迹进行总结、宣传。在典型的引领下, 带动了一方百姓依靠科技致富, 助力农民收入倍增。使农民群众学有标准、干有技能, 富有向导。通过阳光工程技能和专项培训, 使农民整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不仅提高了农民群众专业知识和田间作业操作技能, 而且解决了在生产实践中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如棚室蔬菜土传病害、落花落果现象, 轮作倒茬规律、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水稻、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等。

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篇8

事件回放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农业部于同年8月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确定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提出通过3年试点,形成教育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互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2013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文件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的三项基本任务:一是探索构建一套制度体系,包括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二是培养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档案。

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9

时间:2014-11-28 19:52来源:未知 作者:魄意 点击:221次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3]5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摘要

(一)项目名称:XX区2015年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二)项目主管单位:XX区人民政府

(三)项目实施单位:XX区农业局

(四)项目负责人:韩保胜XX区农业局局长

(五)项目实施地点:XX区。

(六)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0万元。

(七)培训年限:2015年3月—2015年12月

(八)培训内容: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科学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技术培训。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XX区基本情况

XX区地处XX西部,地跨东径98°43′-99°26′,北纬24°46′-25°38′,西南距中缅边境240千米,距省会XX487千米,国土总面积5011平方千米,是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内最高海拔3655.9m,最低海拔640m,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5.5℃,最冷月平均温度8.1℃,最热月平均气温21.0℃,年平均降雨966.5mm,年日照时数2307小时,年蒸发量1051.4mm,年有效积温4994℃。由于区内高山与平坝相间,河流纵横交错,加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型,使全区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农业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优越的气候资源,造就了XX区丰富的物产,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主产水稻、包谷、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甘蔗、烤烟、咖啡等经济作物,素有“滇西粮仓”之美称。是全省粮食、烤烟、甘蔗、咖啡、蚕桑、油菜、蔬菜、核桃农作物重要产业区。

XX区辖6个镇、2个办事处、10个乡、309个村委会、1690个自然村、3180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总人口91.10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2549万人,有上报耕地面积64.9803万亩,其中田28.2776万亩;旱地36.7027万亩(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耕地面积为136万亩)。全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70.2亿元以上,预计同比增长12.32%,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42亿元,预计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835元以上,增加1197元以上,预计同比增长21.23%。播种粮食99.1万亩(含间套种折纯),预计产量47.3万吨,产值11.61亿元。新植桑园4666亩,累计丰产桑园7.1万亩,预计产鲜茧167.3万公斤,产值6692万元。新植咖啡1.06万亩,累计面积17.56万亩,预计产量1.8万吨,产值2.88亿元。新植甜柿0.49万亩,累计面积4.4万亩(投产面积3万亩),预计产量2.7万吨,产值0.81亿元。透心绿蚕豆5.97万亩,产量638.4万公,产值0.39亿元,增加0.04亿元,增长10%。蔬菜13.19万亩(含两青和复种),产量20万吨,产值5.25亿元。油菜7.46万亩,产量1.22万吨,产值7620万元。甘蔗面积12.98万亩,预计产量62.49万吨,产值3.12亿元。水果3.85万亩(除甜柿),产量2.25万吨,产值0.53亿元。茶园6.37万亩,产茶250万公斤,产值0.66亿元。渔业:产量1.08万吨,产值1.66亿元。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5个,实现现价总产值3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7031万瓦特,农机化作业面积152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1%。

XX区具有较强的农民职业培训师资力量和经验,全区共有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单位15个,其中:有2个培训学校和一个培训站,12个技术推广单位。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人员296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145名。2014年组织培训农民1135场次,培训农户15.2万人次,其中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印发技术资料11.5万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1万人,有效地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素质。

三、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任务,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创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主要目标及任务

根据我区粮、油、糖、茶、蚕桑、蔬菜等主导产业,2015年培育新型农民5000人,并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我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认定管理办法和政策扶持意见。

结合我区实际,主要围绕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实用新技术及标准化种植示范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以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求为目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培训内容分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玉米丰产集成技术栽培、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马铃薯推广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蚕桑推广桑树桑园规范化管理及科学饲养技术、甘蔗高产栽培技术等。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工作(2015年3月)。细化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会议学习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部署本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二)开展培训(2015年4-11月)。组织农民开展培训。

(三)总结验收(2015年12月)。对培训工作进行自检自查,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并进行整改,按时报送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XX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区农业局负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牵头协调工作,具体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人才库、落实扶持政策等工作;区委区政府负责督促领导小组成员部门,按照工作计划、推进安排、工作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督促、验收等工作;区财政局要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切实保障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财政资金投入;区人社局负责研究制定我区扶持职业农民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措施;区发改局负责研究制定我区为职业农民提供粮食代烘代储优先优惠政策;区科技局负责对我区职业农民所进行的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发、推广、应有和转化,要优先给予项目支持;各乡镇要落实具体负责人员,负责区域内职业农民的推荐选拔、培训组织、指导服务和日常对接工作。

(二)强化协调配合。各乡镇、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支持和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目标考核。从2015年起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推广专项工作目标的主要内容,对各乡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得分。

(四)加强政策引导。区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稳定的制度。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按规定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并建立健全财务审批、使用和报账制度,杜绝挤占、挪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及资金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资金的检查和监督力度,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

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10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多措并举推进,培育工作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做法

精心组织

大力推进

制定方案。省农委、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2014年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进行部署。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了部署的基础上,召开专门会议,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落实任务。将全年培训任务按类型、专业等进行分解,下达落实到项目县。各县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工作的良好局面。

夯实基础

增强实效

广泛开展宣传,夯实社会基础。省政府新闻办和农委召开了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闻发布会。各市县也采用会议、媒体、标语、宣传窗、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

全面调查摸底,夯实培养基础。组织全省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摸清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对当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和潜在型新型职业农民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信息库。据摸底统计,全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100万人以上。

加强培训管理,夯实工作基础。省农委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105个项目实施县农业局分管负责人、科教科(股)长、农广校校长参加了培训。

强化体系建设,夯实培训基础。建设了10所县级农广校示范校和一批优势产业分校,培植了一批实训基地。省市县三级农广校积极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主动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合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效果良好。

创新机制

精准培育

创新培育机制。突出需求导向、政策引路、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跟踪服务,全过程跟踪考核,对合格者统一认定,出台相应扶持引导政策,探索“财政补贴、机构让利、农民出资、先学后补”等机制,提高农民参加培育积极性。

创新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对三类培育对象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探索了以企业聚教、市场牵引、方式创新、基地示范、平台延伸为主要特征的湖南隆平高科政企共建五维培育模式等多种培育模式。

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型媒体开展信息化手段培训。通过引进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的专家教授担任培训教师,建立了高质量的培训师资队伍。同时,选送部分培育对象到涉农高校进行集中培训和深造。如长沙市组织了320人分4期送到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培训,组织150人到台湾考察学习。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员们的专业知识,开拓了视野。推行参与式、互动式培训,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科技短片,安排教师答疑,增强师生互动,提高了培训效果。

创新监管机制。推行“统一核算,统一审批,统一报账”的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对培训基地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监督检查,有效地督促了资金规范使用,杜绝了资金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督导,坚持执行开班第一堂课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和抽查检查制度。

强化帮扶

提升实效

出台扶持政策。省、市、县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以土地流转等集聚资源要素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使愿意种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力度,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为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推行技术帮扶。改革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果。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跟踪服务管理办法,做好跟踪服务。重点推进“精准式服务”与“多极化服务”相配套的新方式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项目对接。省政府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工程和“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结合;省农委制定了《培育扶持1万户家庭农场实施方案》,分三年时间按每亩耕地每年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各市县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项目均限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内实施。优先获得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在申办购置补贴时开通绿色通道,并按同类产品最高补贴额度给予补贴。

增加资金投入。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了19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也安排了一定数目的专项资金,并整合茶叶柑橘发展基金、蔬菜发展基金、粮食生产高产创建等支农惠农项目资金,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协调银信部门及时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小额贷款。

2014年,湖南省在105个县开展了培育工作,确定培育对象10万人,组织各类培训3.45万次,认定发证3157人。

二、培育成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面开展。2014年,在105个县开展培育工作,确定培育对象10万人,组织各类培训3.45万人次,认定发证3157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逐步健全。各县以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分类制定了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了认定流程,规范了资格证书,初步形成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基本形成。大力强化“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建设,坚持以农广校为主体,统筹安排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加入,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逐步构建了上下贯通,各类培训机构横向衔接,层次分明、支持有力的教育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各市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对职业农民开展了农业技能、专项技术以及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科技文化意识,增强了实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其科技、安全、品牌、组织化意识明显增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了当地科技兴农、以农致富的典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通过对一批素质较高、有一定规模基础、有产业扩展愿望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壮大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14万多户,家庭农场2.9万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6万个,成员216.3万户。

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提升。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推动了水稻、生猪、蔬菜、柑橘、茶叶、家禽和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各地培育了一批水稻专业化职业农民,承担粮食高产创建和超级稻示范推广等粮食生产项目,带动全省落实超级稻种植面积1721.2万亩,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

上一篇:粗心一时的妈妈作文下一篇:有关公园的作文:迷人的人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