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的读后感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共8篇)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 篇1

货币战争改写了人民早已广为接受的实际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国历史。从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亚伯拉罕•林肯到约翰•肯尼迪,再到罗纳德•里根,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遇刺事件,无一例外,在该书里统统被归结于一小撮国际银行家争夺“货币发行权”的阴谋策划所致。美国革命不再是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摆脱英国统治,争取政治独立和经济自由的斗争,而是为了“货币发行权”;南北战争不是因为是否废留奴隶制所引起的尖锐冲突,而是“国际银行家”的操纵结果。

一、盲目追随

金融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往往他们在世人眼中是“神”,他们的投资方向往往是众人跟随的目标,但是我们发现跟随战略有时并不能带给我们利益,反而会导致投资错误,损失惨重。

看一个案例:“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高深莫测的脸。这时,内森放慢了脚步,走到自己的被称为“罗斯柴尔德支柱”的宝座上。此时他脸上的肌肉仿佛石雕一般没有丝毫情绪浮动。这时的交易大厅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立时一阵骚动,有些人开始交头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

结果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内森在公债价格大跌的时候大量吃进,当然他是最后的赢家了。在金融市场,资本家们图的就是利益,如果没有对手的损失,哪来的利益呢?真正的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在别人没有发现商机的时候下手,在风险来临前,赚上一大笔抽身而退,当别人发现在进入时面对的就是比较大的风险了。当某个赢利机会到来的时候,没有文化的人看到的只是赢利机会,而拥有较多知识的人不幸还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不可一风而上。所以盲目跟随式不可取的,当所有人都渴望在同一地方赚钱的时候,意味着什么都不可能赚到,即使有利益,那也是些微的,试问基数庞大的时候,即使利润是较大的,分配到个人的话也就寥寥无几了。

二、信息系统

书中的罗斯切尔德家族应该说是掌握了世界经济的,不论这是否正确,我想提出的是罗斯切尔德家族的成功与他们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是分不开的。

信息是重要的,在商业争斗、军事战争、政治角逐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说明掌握足够的信息对战斗的好处是大大的。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信息系统可谓遍布全世界,他们往往比国家机构都先得到信息,正是由于这个优势,罗斯切尔德家族在资本操作上可谓风生水起。对于资本家来说,隐瞒信息或宣布虚假的信息很重要。如一中的例子,内森一收到消息英

国战胜了法国,就去了交易所,但是确实抛售英国债券,所有人都以为英国战败,因此大量抛售英国债券,英国债券的价格一落千丈,而内森之后大量吃进,当英国威灵顿军队胜利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基本上市场上的英国债券全掌握在内森手中,他成了最大的赢家。

三、英格兰银行

1694年,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特许执照(Royal Charter),第一个现代银行就这样诞生了。

“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由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样一来,国王有钱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了,银行家放出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巨额贷款和得到了可观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只有人民的税收成了被抵押品。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国政府的赤字直线上升,从1670年到1685年,英国政府财政收入是2480万英镑,从1685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5570万英镑,但英国政府的从英格兰银行的借贷从1685到1700年暴涨了17倍多,从80英镑涨到了1380万英镑。

更妙的是,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由于要偿还利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需求更多的货币,这些钱还得向银行借债,所以国债只会永远不断增加,而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银行家的钱袋,利息支出则由人民的税收来负担!果然从此以后,英国政府就再也没有还清债务,到2005年底,英国政府的欠债从1694年的120万英镑增加到了5259亿英镑,占英国GDP的42.8%。”英国皇室之所以让英格兰银行挂牌上市是因为当时英国面临许多战争,战争的消耗是无比巨大的,商人不愿贷款给皇室,因为他们不知道皇室的胜算是多少,要是战争输了,那么他们的钱就打水漂了。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银行的出现可以说拯救英国皇室与水深火热之中,英国皇室从银行得到了足够的借款,受益最大的其实莫过于英格兰皇室了,至此英国皇室与英格兰银行再也分不开了。

四、财富与政治

自古以来,政治与金钱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式剪不断理还乱。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美国的总统的遇害都与银行家的利益密切相关,林肯被暗杀,以及后来几届总统的死亡都与银行家脱不了干系。举例来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被看做是一个银行家的傀儡,伍德罗.威尔逊一贯高调反对金融垄断,自然不肯与金融寡头的代言人亲近。学术上的精深造诣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并不能弥补他极度缺乏金融行业的知识,对华尔街银行家们的赚钱技巧更是一窍不通。银行家们正是看中了威尔逊的单纯而容易被利用的特点,又是社会公认的反金融垄断的著名活动家,形象清新可人,真是一块难得的璞玉。银行家们准备在他身上投下重金,悉心“雕琢”,以备大用。可以说银行家希望的是在幕前有一个可供自己操作的人物,那么伍德罗•威尔逊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他们表面上是对立的,但那仅仅是在公众面前,暗地里银行家们投了不少钱支持伍德罗•威尔逊竞选总统,其中三分之二的经费来源于7 个华尔街银行家。

威尔逊竞选挑战的是当时现任总统塔夫特,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还名不见经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 篇2

一、书中言“没有美联储, 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如一战、二战、东欧巨变、苏联解体、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等, 在作者的笔下无一不是“货币惹的货”, 无一不是国际银行家的阴谋所致。像世界大战等全人类的灾难竟然也是由几个国际银行家精心策划并幕后操纵, 用作者的话说“金融定点爆破”, 几个老板真有那么大控制力么?即使能量再大, 他们真能对全球翻云覆雨么?

实际上, 国际银行家的巨大能量并不是他们自身作为一个孤立集团单枪匹马释放出来的, 而是借助必要的工具并以一定的途径才能得以执全球之牛耳, 而这个工具就是政权, 这个途径就是与国家结合起来。凭借国家权力, 具有极大能量的金融寡头通过操纵一国政府才得以在幕后驾御天下, 成为全球主宰。

如书中所言, 货币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金融行业就像一个国家的战略空军, 没有空中打击的支援, 地面的各行各业势必陷入与其他国家惨烈的肉搏战, 甚至自相残杀。在国际市场中, 没有金融的制空权, 就没有产品的定价权, 也就没有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权。货币问题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货币发行、流通等引发的权力博弈往往超越经济范畴, 而渗透至国家、政治、军事等领域。众所周知, 控制货币发行权实际上等于取得了社会资产的控制权, 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 谁就拥有无可限量的攫取超级利润的手段。正如罗斯柴尔德的一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 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这就是为什么几百年来国际金融寡头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的原因所在。金融寡头通过控制货币发行和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 从而更加得心应手地剥削一国的公民和资源。当他们控制了一国的货币发行权, 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就变成了可以精确控制的过程, 金融家们深谙这种通过“剪羊毛”掠夺财富的效率是远胜于放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的。欧美等西方世界一直热衷于利用货币金融工具, 制定、操纵货币金融政策, 这些金融寡头独挟信息不对称和不对称的游戏规则, 利用金融垄断来制造多场金融危机和战争, 并从中捞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传统的民主制度是为了对付封建专制, 它没有防备金钱专政所产生的问题。美国的多位总统强调, 金钱的权力太大, 对政府的危害太大, 但最终还是败在金融寡头手下。国际银行家倚靠财富和社会地位组建精英组织, 不忠于任何国家和政府, 相反, 却把持一国政府、控制社会主流媒体。美国外交协会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就是这样的组织, 其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由极少数英美精英分子所统治的世界政府, 建立最终统一的世界货币发行体系。然后是对所有地球公民征收“世界税”, 这就是所谓“新世界秩序”!它们不仅在政府的最高决策层上拥有权力和影响力来保持自上而下的压力, 还通过资助个人和机构从下而上施加压力, 来支持把主权的宪法共和国变成一个独裁的世界政府的仆从。如理查德·加纳所说:“我们最好能自下而上地来建造‘世界秩序的大厦’, 而不是相反。终结国家主权的工作, 可以用一点一点进行蚕食的办法, 这会比老办法更快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纵观百年来的世界近、现代史, 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包括一战、二战、中东战争、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等, 也包括更早的美国南北战争和肯尼迪总统遇刺, 无一不是“货币惹的祸”, 无一不是因“钱作怪”而导致灾难重重。经过许许多多的战乱和衰退, 人们终于搞明白了一个道理:“金钱没有祖国, 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 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二、作者揭开了美联储神秘的面纱, 道出了它的真相, 书中写道:美联储不是政府机构, 而是独立的、私人拥有的和地方控制的公司……美联储的账目从来就没有被审计过, 它完全在国会控制的范围之外运作, 它操纵着美国的信用……我们的国家实际上是被国际银行家统治着。而如我们所知, 美联储就总体而言还是执行公共职能,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指出了美联储的主要任务:1、执行国家货币政策;2、管理和监督银行体系;3、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4、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特定的金融服务。由此可以看出二者观点似乎存在矛盾, 到底孰是孰非?永无止境的金钱欲望的私利和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利益的执行公共职能这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怎样统一于美联储?

如我们所知, 美联储经常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机构, 因为美联储的权力和影响力巨大无边, 它所做出的每一项货币政策都会对全球的财经事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实际上, 美联储是一个名为国有实为私有的中央银行。如美国众议员麦克法登所言:美联储银行不是美国政府的机构, 它是私有的信贷垄断者, 美联储是为了自己和外国骗子的利益盘剥着美国人民。

随着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的签署, 美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机构——联邦储备银行, 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美联储”。美联储是由全国12个联邦区设立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 以后又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立了25个联储银行的分行。看似是美国中央银行的美联储, 自成立之日起, 12个联储分区银行都是由一些大资本家所控制并各自持有股份, 其中以美联储纽约银行为最重要的持股人。和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二银行一样, 美联储被设计成由私人拥有股份, 但不同的是, 在美联储的股份构成中, 原来20%的政府股份被拿掉了, 其股份100%为私人拥有, 股东是私人资本, 美国政府没有股份, 也没有实际的发钞权。其实际上由纽约银行巨头所拥有、所掌控, 由他们变相发钞。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 就必须将美国人民未来的税收 (国债) 抵押给美联储, 由美联储发行“美联储券”, 即美元。美联储的工作是不透明的, 美联储的关键决策由19个人定期举行秘密会议做出。美联储主席虽由总统所委任, 但美国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 而是根据《美联储法》而成立的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会, 且后者的成员则是清一色的私人银行家, 美联储所制定的货币政策, 又岂不优先考虑大型私人银行的利益?因此, 美联储与其说是一个公共机构, 不如说是一个“纯粹”私有的“中央银行”。在这里,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私人”这个词的确切含义。英语“private”这个词在用来说明公司或机构性质时, 指的是不对外和非公开, 私募基金中的“私募”, 用的便是这个词。与它相对的词是“public”, 即“公共”。上市公司有时也叫公共公司, 其含义是对公众开放, 谁都可以参与, 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 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国语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 则差异很大。

无可否认, 美联储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私人银行性质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美联储就总体而言还是在执行公共职能。美联储的决策遵循的是一个科学化的程序, 在大多数情况下, 美联储所做出的货币政策是与美国的经济形势相符合的, 也与大多数人根据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失业率、股市情况等等的预测都是基本吻合的。另外, 美元钞票虽由美联储的十二个地区委员会印制, 而且其私人股东按年分红, 但是美元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 又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再有, 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 绝大部分纳入美国财政部而并未流入私人股东之手。在机构的职能分配中, 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容易令人产生误解。财政部是由总统负责的一个部, 美联储则不向总统负责, 其独立性要比财政部高。尽管货币政策要比财政政策有高得多的独立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和财政部可以互不理睬、各行其是, 因为二者的基本目标都是要使美国经济保持平稳地增长, 所以二者必须协调起来才能达到上述目的。为此, 美联储蓄主席和财政部长每周都会有一次工作早餐, 相互通报信息, 协商有关的情况, 以达到政策上的配合。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 是与美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规定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建立什么样的中央银行组织体系, 一定要从一国的国国情出发, 按照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摘要:《货币战争》一书的发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书中的部分史实与观点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美联储和国际银行家的行为分析, 道出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与人们心中对它们的常识性认识的矛盾。

关键词:货币战争,国际银行家,金融寡头,美联储

参考文献

[1]杨吉.审视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IT Time Weekly, 2008-02-20.

[2]牟尼.《货币战争》引发金融界“头脑风暴”.小康, (48) .

马云的“货币战争” 篇3

马云的大棋局

早在2010年,就有知名的金融学者评论说,马云不开银行,就浪费了淘宝的资源:现在金融业都是伴随着市场的成熟而兴起的,淘宝已经是举世瞩目的互联网市场了——马云如不据此发展金融业务,别人也一定会填补这个空档。

但他也指出,马云如想办银行要闯三道关,第一是解决吸储能力,第二是解决阿里巴巴股权结构与国内金融监管条例之间的矛盾,第三是取得执业牌照。他认为,如果马云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淘宝(当时天猫还未诞生)一定有机会依托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互联网商品、甚至某些大宗货物的期货交易市场。

这样的评论对于马云而言,其诱惑无疑是巨大的。其后马云的动作,也说明马云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现代金融业有着“经济神经”的称号,是一个能对经济活动做出指令性反应的系统,处于经济活动食物链的最顶端——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资本,如果有可能,都不可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但正如那位学者所言,仅有淘宝,马云还不能成事。金融业的两大立足基础无外乎吸储能力与投资效率,前者是规模,而后者是营利能力——淘宝仅提供了一个投资市场,因此去哪里吸储,怎么能快速吸储,且吸储载体能被银监会所接受,一定是马云“动心”之后,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才有了后来马云与天弘基金合作,通过推出余额宝这样灵活的理财产品来吸纳社会资金;才有了后来马云宁可冒着被人指责为违反公司章程的风险,也要“跟雅虎和软银翻脸”,也要“打破”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即可变利益实体)架构下的规则,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中抽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中资企业”——就是为了能绕过银监会的监管。

由此,马云跨过了两个非常高的门槛——吸储能力门槛和银监会的监管门槛,最终来到了最后一关——获得银行业的执业执照。不过这最后一关,也随着今年3月11日银监会在民营银行试点方案新闻通气会上的表态,而基本成为历史。

在新闻通气会上,银监会还特别以阿里巴巴的方案为例,称其方案定位和特点都很清楚:银行的小存小贷模式设置了存贷款上限,特色清楚,符合差异化经营导向;网络银行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银行业务,客户来自电商;有承诺风险的责任自担问题——会后,有媒体立即发布消息称,“阿里银行有望破壳”——这一结果,不能不说是马云的这盘大棋,自布局阶段就掌握了先机的结果。

风云突变下马云的选择

至此,马云的棋局进程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几乎一切都完美地按照马云的设想在进行着。但就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两件事,打乱了马云的部署:一件是央行叫停了以二维码为账户识别的网络信用卡,另一件是今年3月22日,四大商业银行突然联手调低了支付宝的支付限额,其中与支付宝合作量最大的建行将支付宝的快捷支付限额分别降至每日5000元和每日1万元,月累计限额均降至5万元。

有评论说,如果说前者对马云而言,是网上业务瘸了一条腿的话,那么后者,就是动摇了他从事银行业的根基。众所周知,余额宝用户基本是由支付宝用户发展而来,人们并非完全是因为余额宝相对于银行存款的高利率而来——余额宝不过是一只货币基金,要购买货币基金的话,四大商行内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产品,而四大商行内没有一只货币基金可与余额宝的发展速度相媲美就是明证。而支付宝的成功则在于其灵活、便捷的转移支付方式。毫无疑问,四大商行的这一联合举动,动摇了支付宝在第三方转移支付市场上的绝对霸主地位,因此此举显然也会间接“杀伤”余额宝。

对此,马云心知肚明。他的选择是利用其一直以来在公众中形成的成功形象,借助公众舆论来进行反击。他甚至在微博中写道:“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而是一份文件。”

无可否认,马云一直以来都是驾驭舆论的高手——从第一次遭遇互联网寒冬从北京转战杭州,到不惜冒着被人指责不遵守公司章程的风险将支付宝从阿里巴巴架构下剥离,无论是否“占理”,每一次马云都没有失去舆论这块阵地。但这次他有所失算。

首先是四大商行虽说是国有企业,但也是企业,因此联手调低支付宝的额度并非行政命令,而是一个纯商业行为。马云所言有失偏颇;其次将自己置于四大商行的对立面也难说明智,到今天为止,甚至可预见的未来,支付宝还是需要四大商行来为其做转移支付的结算业务,因此从商业层面上说,四大商行还是他的合作伙伴——被调低额度,输一阵不算什么,手中还有翻本的筹码,但若成为敌人,那结果就难说了。

舆论与其他社会力量一样,向来是谁赢帮谁的——很快,一些重量级的意见领袖马上就抓住了马云的漏洞:先是有人指责马云“恃宠而骄”,指责他“以为抓住了权力一角”,“挟用户和权力”,将为支付宝服务的银行置于“敌人”角色是自不量力;随后又有人从金融业的专业视角来批评马云,不懂金融业务,因为银监会明文规定,商业银行“要根据第三方机构的不同业务类型和安全认证方式采用差异化风险控制策略,谨慎设置交易额度”。

但这按惯例不是高潮,高潮是当平安银行等小商业银行这些原本站在一旁的看客,也站出来说,马云对商业银行的指责,其实是被“惯出来”的毛病,因为商业银行在支付宝体系中一直充当的“后台结算主机的角色”,因此突然一天这主机运行慢了点,马云火了,上来踢几脚,是很平常的事——在这之后,马云一方的声音明显降低许多,相信他们也认识到,问题严重了。

马云没有输

但这不能说马云输了。

支付宝、余额宝庞大的用户群体尚在,四大商行也没有彻底抛弃马云,包括李克强总理在内的政府官员也不断发声,要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不能一棍子打死——这说明马云的大棋局,只是进入了中盘绞杀战,一时的被动只能说是失去了之前建立起来的优势,还远谈不上到了起立认输的地步。

但马云需要调整。

马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阿里巴巴在美国要上市,中国的业务已经可以看见峰顶,要走向全球的话,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大型城市还没有货物集散中心,在南亚、中东和南美也没有根据地,在欧洲和日本也没有完全打开市场,淘宝还没成为全世界人民不可或缺的市场。

更关键的是,如果拓展海外市场,不可避免的要跟国外的银行打交道,万事达、VISA与银联的斗争往事还历历在目,如何在海外也创造淘宝奇迹,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政策红利,把生意做到全世界,让阿里巴巴与“芝麻开门”一样,真正成为能打开宝库的钥匙,马云和他的团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尾声,余额宝到底有没有风险

自支付宝被调低额度以来,各大网站的经济论坛不约而同的开始讨论余额宝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是否真如四大商行所言,调低其额度是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其问题的关键是,四大商行是否看到了风险?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余额宝是什么——马云及其团队从未讳言,余额宝事实上就是一只货币基金。而货币基金的特点就是一种短期的、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货币工具,范围一般包括国债、政府短期债券、同业存款等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货币基金并不保证本金的安全——也就是说,货币基金是有风险的。

那么风险有多大,就成为了下一个关键问题——事实上,各商业银行都有或多或少的货币基金产品供客户选择,一个最简单也最容易理解的常识是,回报率最高的风险肯定最大——理由很简单,货币基金的运作方式大同小异,所投资的范围也差不多,在大致相同的收益率下,如果某只货币基金承诺向客户提供更多回报,那么势必在其运营过程中,会更多倾向于一些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

对于余额宝这样的基本以散户客户为主的货币基金而言,因小用户对风险的敏感度要稍高一些,那么判断其风险也就更重要——但也并不困难,只要多留意商业银行各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即可,如果余额宝与这些货币基金相比,收益率是最高的,那么它的风险肯定最大,反之则风险最小。

最近余额宝的回报率开始下降,甚至接近国债的水平——以最简单的逻辑来思考,国债是货币基金的投资对象,余额宝是货币基金——其回报率接近投资对象,那么其风险至少与投资对象——与国债接近,其风险是大还是小,还是请读者们自行判断吧。

VIE架构

英文全称为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

一般直译为可变利益实体,是指境外注册的上市实体与境内的业务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的上市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业务实体就是上市实体的VIEs(可变利益实体)。该模式诞生于早期的互联网企业,是为解决我国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途径,所产生的一种企业股权与经营权以协议形式进行约定形成捆绑的一种特殊企业架构。

其产生的背景是:早期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新浪、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都非常缺乏发展资金,但金融业不给这些“虚拟经济体”贷款,而当时国内除了银行又无其他融资渠道,所以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境外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各类基金——也就是说,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性质是中外合资企业。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4

《货币战争》读后感最近看了一本书《货币战争》,听说这本书当下很是流行,而且又有不少人推荐,于是开始看了。越看就越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于是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之后很是激动,觉得这真是一本好书。《货币战争》主要是介绍了从十七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家是如何通过夺取货币发行权而掠取人民财富的,并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如:林肯、肯尼迪等美国总统死亡的原因,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等。而这些信息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开始我也是被这些令人震惊的文字所吸引。如果说作者希望以此来吸引读者的话,那么他的确做到了。但冷静下来之后,仔细想想,觉得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并不象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过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启示,所以有必要批判地读这本书。

书中其实有许多疑点。比如:此书开篇就说罗斯查尔德家族是如何神秘以致于没几个人知道,又说他如何富有,如果按每年5%的收益率来算,他现在的财富已经超过50万亿美元。但我在网上搜索罗斯查尔德时,发现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神秘,甚至还有罗斯查尔德家族的网站,新生儿唇裂。而他不为人所知的原因是他经营的资产并没有摩根或高盛那么庞大和有影响力。当然,这也许是象书上所说的那样,只是个假象,罗斯查尔德喜欢躲在幕后。但作者计算罗斯查尔德财富的方法却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他的资产并不是存银行,怎么可以按一个固定的收益率来算呢?难道他的资产只赚不赔吗?就算是存银行,利率也不可能不变,银行也可能会倒闭啊。不过这并不要紧,因为不论是罗斯查尔德、摩根还是洛克菲勒,他们都是国际金融家的代表,我们只要知道国际金融家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就行了,至于到底谁才是他们的领袖并不是关键。

书中的语言很吸引人,有点象小说。但这就使得这本书不太严谨了。不过这也没关系,毕竟这本书不是什么学术著作。

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黄金才是财富的最终代表,应当恢复金本位制。书中描写国际金融家们不惜一切地获得货币发行权,就是为了通过利用货币发行权制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攫取人民的财富,而黄金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因为黄金产量比较稳定,可以比较稳定地表示商品的价值,在金本位制下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书中对国际金融家行径的描述的确让人深感信用货币的弊端,在金本位制下就不会有这些悲剧了。但是大家都知道,黄金价值稳定是因为它的产量稳定,不象信用货币那样可以随意发行。而它的这个有点也正是它致命的缺点。黄金的产量跟不上现代经济的发展,这样必然造成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显然会引起经济衰退。书中只对金本位制的优点歌功颂德,而对其缺点却只说“这只是人们主观的感觉”,这就太不严谨了。

当然《货币战争》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能新的他角度去看问题。比如,书中描述了国际金融家操纵政治,控制经济,这使我明白其实政治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在看待政治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它背后的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有往往夹杂这许多政治的因素,对待经济问题是还需要探求它背后的政治因素。另外就是,寡头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当政治家们粉墨登场时,幕后总是闪烁这各种寡头的影子。

我过去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类似于联合国一样的中性的国际组织,但看完《货币战争》后我逐步看清其实质。倒不是我偏信作者的一面致辞,而是通过与事实对照得出的结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打着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帮助欧美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的走狗,宝宝穿多少衣服。他们通常的手段是这样的:先由欧美发达国家诱骗发展中国家向其借款,有了外资注入后,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了经济繁荣。但这些国家往往采取了粗放型发展模式,漏洞很多。当这些国家出现经济泡沫时,西方国家便突然紧缩银根,收回贷款,制造通货紧缩,造成经济衰退,并使其陷入债务危机。这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对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哼哈二将出马了。他们表示愿意提供贷款以帮助受灾国家度过难关,但必须接受十分苛刻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包括低价出售本国核心资产(电力、通信、能源、自然资源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贸易自由化,而且贷款的利率极高。如果接受了这些条件,然后西方资本一拥而上,低价收购这些国家的优质资产,这时这些国家几乎就沦为了西方的经济殖民地。俄罗斯和东欧改革时的经济动荡、南美洲的经济衰退,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他们的“杰作”。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愿意向非洲国家提供不带附加条件的贷款时,西方国家的反应会那么强烈--这明显是挡了他们发财的道了。

关于我国开放金融市场的问题,作者也有可取的观点。作者认为金融市场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场,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市场。说它特殊是因为货币是所有行业必需的,是经济的血液,而金融业就是现代经济的心脏。所以在开放金融市场时绝对应该谨慎。

我国加入WTO后,开放金融市场是必然的,而且时间人家也给我们定好了,无痛分娩是怎么回事。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就不必说了,体制也好,法律也罢,金融人才也好,管理水平也罢,没有一样能与国外的金融大鳄们相比的。那么自身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要与狼共舞,就不能完全按狼的游戏规则玩,因为那些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制定的,是对他们有利的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如果完全按他们的游戏规则玩,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有效的办法就是另起炉灶,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建立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这不是我夜郎自大,是因为我国强大的国力做保证,要知道没有中国参加的全球化对谁都没好处,这就是我们的底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就算在制定新的国际规则之前,我们也可以阳奉阴违中国人是深谙此道的,比如在打击盗版方面,中国政府一再声明要严厉打击,但市场上盗版商品却大行其道。我们同样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对付那些对我们不利的国际惯例。这样说你可能会觉得我太无赖了,但事实上商场如战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没有好坏,只有成败。千万不要善良的希望双赢的局面,因为通常情况下都是损人利己或损己利人。

作者还提出在中国建立金本位制,并发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的“中国元”。其实这件事蒋经国1949年在上海就做过,当时他是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国统区经济,而且开始还卓有成效,但因为与四大家族的利益相矛盾而被蒋介石停止了。我虽然不赞成作者恢复金本位制的观点,但比较同意“把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之一”的主张。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5

(县政府金融办)

《货币战争》是一本引起很大轰动的书,长期雄踞畅销书榜首,但这本书同时广受争议。最近,金融办结合自身业务,认真组织了阅读。这是一部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揭秘世界财富流向与金融骗局的财经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的历史,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甚至战争、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等,阐明中国在全面对外开放下捍卫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性,对在新世纪现阶段如何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大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可读性很强,特别对我们了解金融知识非常有帮助,读后很受震撼,也很受启发。

这本书揭露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财富被极少数的金融寡头们所掠夺和占有。读后让人触目惊心,使人震撼同时又感到深深地不安。该书告诉我们,在当今世界上美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充其量美国仅仅是这些人的一个傀儡和工具而已,书中说不要问一般的中国人,就是问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也没有几个知道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不是国家的,而是私人的,并且货币的发行权也不由国家来发行,不仅如此,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等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也都是这些人的,所有这些国家至今都是这些人的巨额债务人,今生今世都无法还清。看了这本书后,我们会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世界,同时也会重新解读世界历史。

《货币战争》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摹了世界近200年来几乎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幕后,由国际银行家和世界金融寡头所主导和精心设计的,“一石三鸟”甚至更多的经济圈套,他们正如拿破仑所说,没有祖国,没有崇高,只有自己的利益。为此,他们可以刺杀损害他们利益的达官政要,可以发动引发无辜人民伤亡的毫无意义的战争,可以掀起民众的恐慌和经济危机,可以引起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缺……最终目的是牢牢把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权。

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货币战争都是没有硝烟的。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73年的中东战争等真刀真枪,血肉横飞的战争,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

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而凡尔赛和会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70年代的中东战争更是寡头们为了给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划出的石油危机。为了货币问题,而用货币来培育战争,挑起战争,这何尝不是寡头们发动的另一类货币战争!不论是因货币发起的战争,还是以货币发起的战争,还是货币之间的战争,无不伴随着动荡,恐慌,混乱,随之而来的是灾难。因为乱世,英雄才好有用武之地,趁火才容易打劫,而且灾难过后,建立新秩序时,煽风点火者往往“顺理成章”地处在财富再分配的有利地位。但不是每一场大火都是幕后的推手能控制得住的,否则也就不会有玩火者自焚一说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中央计划经济制度下政府行政指令分配资源截然不同,在市场经济制度中,一个健康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通过高效率分配资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往往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引起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甚至触发严重社会与政治危机。历史的经验表明,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打击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任何侥幸的心理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货币战争》中的一段话令我震撼:“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在我的脑海中,简单明了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的事实从未被应用到货币的供求上。在我国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宣传下长大,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可以垄断货币的发行,国家也不可能剥削人民(当然,坦白的说,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银行制度本来与国外不同)。但是,书中的事实表明货币在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一种可以控制的商品。尽管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但是从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认真的考虑过。

《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6

我的直观感觉是这本书主要是提醒国人和政府要注意国际金融风险。建议加强金银储备,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对于我们来说不是这样了就要开始炒黄金.经济总有个过程。我们把握这个大过程、大方向就可以了。不管是对于炒股还是做生意,还有就是对于经济这方面得加强思考和观察敏锐度,比如最近的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都透露出最近的经济趋向!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 篇7

一、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关系

18世纪20年代后,茶叶风靡世界。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在茶叶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中国每年出口的茶叶价值在1.2亿两白银,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鸦片战争前[1]35。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同时,英国凭借着自身的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殖民贸易体系。但是,在和中国的贸易过程中,英国一直处于劣势。一方面英国的产品在质量上无法和中国商品相比,虽然生产成本低,但是加上运输成本、关税成本后,英国产品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中国同类产品,因此严重滞销。同时,英国每年至少从中国进口价值500万两白银的茶叶,最多时可达1000万两,所有货款均用白银结算。英国并不是白银产国,巨大的贸易逆差,无疑会动摇英国的货币体系。因此,英国政府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贸易状况。

起初,英国政府试图采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贸易问题。1792年9月23日,英国政府任命乔治·马戛尔尼为特使,以为乾隆皇帝贺寿为名出访中国。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结果遭到了拒绝。1816年,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再度访华,主要目的仍旧是希望清政府能够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活动。最终,由于所谓的礼仪问题,阿美士德连嘉庆皇帝的面也没有见到。

外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双方的互不了解。从马戛尔尼的日记来看,访华之前他并未充分了解中国的政治及社会情况,他将中国想象成一个美好的开明君主国家。然而实际情况让他感到震惊,从而彻底打乱了他的谈判计划。同样,在清政府的眼中,英国和东南亚诸国一样,只有俯首称臣份儿,哪有谈判的资格。因此在马戛尔尼提出通商要求后,清政府一概拒绝,以显示天朝大国的威严。

虽然正常贸易无法发展,狡黠的英国商人发展出两种变态贸易,并且从中获得巨额利益。一种是套汇贸易,另一种就是臭名昭著的鸦片贸易。长期以来,对于鸦片贸易的危害认识较为深刻,而对于套汇贸易的危害,存在着认识不足的情况。事实上,套汇贸易的危害性远远超过鸦片贸易,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的根源[2]41。

英国商人的套汇活动大体上始于18世纪初,当时中国的金价约为欧洲的三分之二,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间。由于中国基本上不进口英国商品,因此套汇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早期最主要的贸易活动。套汇贸易大体流程是:用白银从中国购入黄金,再将黄金运回本国,从本国购买白银,再到中国购入黄金。据粗略计算,以这种方式,英国商人从中国套汇至少在白银20亿两。套汇贸易活动的成本较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黄金在海运过程中风险很大,贸易规模无法扩大。同时,对于英国政府而言,从套汇贸易中得不到实质利益。

18世纪中期,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事起了罪恶的鸦片贸易。起初,鸦片贸易规模仅在200箱左右。由于获利颇丰,且十分畅销,其后规模不断扩大。截止1839年前后,鸦片贸易的规模达到了35000箱左右,价值达白银2000万两。鸦片贸易从根本上逆转了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大量白银从中国流入印度和英国。据不完全统计,1814年至1839年期间,从中国流向英国的白银可达1亿两之多[3]27。

二、鸦片战争是一场货币战争

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外交无果的情况下,英政府必然会选择武力将中国拖入它的殖民贸易体系之中。事实上,英国早在马戛尔尼访华时,便已经开始筹备对华战争。而抑制英国战争欲望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一直未做好战争的准备。一方面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不断地遭遇周边国家的挑战,且维系庞大的殖民地需要巨大的经济开支;另一方面和中国开战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没有绝对获胜的把握。

1825年,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受到重创。英国政府意识到只有开辟新的市场才能够渡过难关,而当时最大的新市场莫过于中国。但是英国政府也意识到贸然发动战争,一旦失败的话,后果将更为严重。1837年,经济危机再度爆发,其所造成的后果远远超过1825年。在市场压力的作用下,英国政府的战争需求被激发了出来。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期间,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了大量鸦片,其中多数鸦片为英国商人所有。同时,林则徐宣布禁止鸦片贸易。对于英国而言,禁烟意味着中国市场的彻底关闭,也意味着巨额利润的彻底丧失。在面临国内市场压力,且外交手段失灵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决定以武力手段突破清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4]55。

英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获胜,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因素。事实上,英国也从未做好取代清政府的准备,而且也不具备取代清政府的能力。从一开始,英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如果清政府能够明白英国的真正战略意图,鸦片战争走向可能完全不同。鸦片战争后,英国不仅获得了巨额的赔款,并且成功地打破了清政府的市场封锁。中国市场的开辟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英国经济危机问题,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货币危机日益严重,最终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值得一提的是,1874年后英国的鸦片贸易活动逐渐减少。可见,鸦片战争并非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同时,鸦片战争的实质性危害并不局限于鸦片的毒害。

三、清代货币金融体制的崩溃

从某种角度来看,鸦片贸易实则是套汇活动的延续。鸦片换白银,白银换黄金。鸦片贸易降低了套汇成本,提高了套汇利润,扩大了套汇规模。从根本上而言,是由于清朝货币金融体制存在管理漏洞,才让英国商人有可乘之机。同时鸦片战争让中国的货币金融市场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体制缺陷在西方发达的货币金融知识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清代货币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只管铜钱,不管白银”。作为政府收支结算和商业交易结算货币的白银,居然没有一个稳定、统一的称量标准及成色标准,着实是令人匪夷所思,同时也给英国商人以可乘之机。

由于没有统一的称量标准和成色标准,各地自行铸造的“宝银”相互折算时非常复杂。因此各地在收到他地所铸“宝银”后,干脆一律回炉重铸,期间不仅会增加火耗,也增加了白银流通成本,对于大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虽然国内所铸“宝银”形制混乱,成色、称量千差万别,但是成色要远远高于外国制作的银元。鸦片战争后,西方制作的银元大量流入我国,对货币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当西方商人掌握了结算权之后,西方银币的价格水涨船高。一些投机商人从中看到巨大商机,干脆做起了套汇活动[5]34。大规模套汇活动,致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钱荒”。道光年间,清政府下令制作大钱,以解决通货不足的情况。然而“大钱”的制作存在着标准不一,形制不一的情况。此外“,大钱”使用不便,市场流通成本很高。鸦片战争前,林则徐曾一再建议清政府铸造银元,以抵御外国银币的市场冲击。由于遭到朝中守旧势力的反对,最终也未能实现。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外国银币几乎占三分之一以上,中国货币金融体系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终于接受了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建议,于1887年在广东设造币厂,开始铸造国产银元。国产银元每枚重七钱二分,和当时通行的墨西哥银币相仿,其背面有蟠龙纹,因而又被称之为“龙洋”。在清政府的大力推行下,龙洋流通十分顺利。然而龙洋的通行,并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货币体制崩溃的命运。因为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失去了货币管理权,中国货币市场成为了西方投机者的冒险乐园。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国开设银行,进一步攫取中国政府的货币权。外国银行纷纷发行纸币,用以吸收中国资金。然后,又将这部分资本投资中国市场。外国银行实则是西方政府在华代理人,他们替西方政府管理在华债务,以及控制中国的货币金融市场。纸币的流通,严重扰乱了中国市场,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让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得日益艰难。而西方资本家却从中渔利,利用金融工具不断套利。此外,西方银行还假仁假义,以贷款的方式将清政府牢牢地钳制住。由于经济基础遭到巨大破坏,清政府根本无力从事政治革新,最终走向了垮台的结局。

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由此从一个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贸易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而且严重摧残了中国的经济。

关键词:鸦片战争,清朝,货币,金融,中英贸易

参考文献

[1]王德泰.论鸦片战争前的“钱贱”及其社会影响[J].福建论坛,2008(12).

[2]贺水金.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J].社会科学,2008(5).

[3]郝雁.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870-1936)[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2).

[4]管汉晖.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J].经济研究,2007(2).

国家之间的“货币战争” 篇8

然而,当国家成为伪钞的制造者时——它通常只是为了打击对方金融,破坏对方财政,一国的货币发行当局才面临着真正的考验和挑战。

德国的“伯恩哈德行动”

德国伪造英镑的行动因其主管军官的姓氏而被称为“伯恩哈德行动”,但德国档案中该计划真正的名字是“安德鲁行动”。最早提出发行大量假英镑来搞垮英国经济的是狂热的纳粹分子阿尔弗雷德·瑙约克斯。纳粹党卫军高官海德里希很欣赏这个念头,并将美元也列入伪造目标。由于当时美、德并未开战,希特勒否决了伪造美元的提议。

海德里希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帝国中央保安总局第四局。1942年夏,党卫军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开设了印刷伪钞的工厂,伯恩哈德·克鲁格少校领导伪造工作。纳粹为此集中了德国最优秀的雕刻专家、造纸技术专家和数学专家,后者专门负责推算英镑纸币的编号规则。

由于没有合适的纸张,纳粹早期造出来的印钞纸在紫外线下的颜色与真正的英镑不一样。直到1943年从土耳其买来英格兰银行造钞的专用亚麻后,才生产出合适的纸张。萨克森豪森生产的假币分为4个等级:完美的、接近完美的、有瑕疵的和不合格的。德国最初计划将不合格品空投到英国,可最终还是将之销毁。完美的假钞储存起来供德国间谍在敌国和中立国使用。接近完美的和有瑕疵的假币成批运往占领区,还有部分假币分配到中立国的德国大使馆兑换成当地货币。

德国特工曾专门携带一批假英镑前往瑞士兑换,并大胆地要求检验这些英镑的真伪(他解释说这些英镑是在黑市买来的)。经提醒,银行从中拣出了约10%的“伪币”,将剩下的全额收下,并为这名特工的“诚实”感谢不迭。印刷精美、质量高超的假英镑甚至骗过了银行的资深职员。英国人也是通过偶然机会才发现假英镑的存在:一位英格兰银行职员偶然发现她手中两张钞票的序列号竟然一样。

二战结束时,萨克森豪森工厂一共伪造了896万张纸币,面值达1.34亿镑,英格兰银行为此蒙受了巨大损失。当时德国人制造的票面值包括5、10、20、50英镑,其中5英镑的占了40%。由于流入市场的该面额假钞数量过多,英国被迫在1943年停止流通面值10英镑以下的纸币,并在战后更换了英镑的版式。沿用了两百多年的白色票面设计被废弃,代之以安全性更高的彩色凸版印刷。

日本“法币谋略”的失算

抗战当中,日本曾以“杉作战”的名义大规模伪造中国法币。伪造法币的念头来自日本陆军第九研究所(通称登户研究所)主任、陆军主计少佐(少校)山本宪藏。山本自小就有伪造钞票的抱负,在“满洲国”期间,他曾花数年时间详细研究了中国内地、关外和朝鲜的货币流通情况。

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颁布币制改革公告,宣布除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外(1936年又增加农民银行),其他银行一律不得发行货币,同时宣布改银本位为汇兑本位,禁止银圆和白银流通,法币与英镑挂钩,法币1元等于22.5便士等措施。至此,中国货币混乱状态结束。

法币制度不仅从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中回收了大量白银,对于伪蒙疆和华北自治运动,及其背后的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他们手中握有的现银和地方货币无法再在中国流通,从而防止了战略物资出口资敌的行为。

山本宪藏注意到当时市面上通行的法币大多为中央、交通两家银行所发,印刷厂家为英国德纳罗公司华德路公司和美国钞票公司,这些钞票的防伪措施主要为水印和暗记,部分美版钞票中头像部位夹有红蓝丝线,伪造应不困难。由于当时中国本土伪造货币手段落后,民众防伪钞意识并不强。

山本回到日本后,直接向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经理兼巴川造纸株式会社经理井上源之丞谈他的设想,并就能否造出完美的伪钞咨询了井上。井上不仅认为计划能够实现且表示愿意全面合作。

山本宪藏立即将整套想法写成《法币谋略工作计划》, 交给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八课,报告最终被送到当时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手中,东条亲自下令批准实行。为完成伪造法币任务,山本从参谋本部被调至陆军第九科学研究所专门负责这一工作。

中国当时有4家银行可以发行法币,日本人决定集中伪造中央银行的法币,因为该银行为中国的国家银行,其法币具有国家货币的地位,即使伪造得质量差一些也不大可能被拒收,而且即使万一泄露也可打击中央银行的信誉。

为达到乱真效果,日本人花费大量精力先后攻克了纸张问题和印刷防伪问题,终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仿制出了合格的法币,在日本本土大量印刷。当时法币印刷成本为每张2到3美分,而日本仿制的法币印刷成本只有4钱5厘,相当于前者的一半。战争期间,日本印制了面值40多亿元的法币,在中国市场上流通得很顺利。

然而,日本伪造的法币完全没有达到扰乱中国经济的目的。因为撤退至西南的国民政府在重庆防空洞内建立印钞厂,大量印钞自行制造了疯狂的通货膨胀,从1937年到1944年,国统区的货币发行量增加了100多倍,达1890亿元,日本人的伪钞完全被“稀释”掉了。山本宪藏最后哀叹:“中国实在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国家。”

朝鲜无奈的选择

美国在二战期间也试图用伪钞破坏日本经济。当时日元使用的桑皮纸加入了若干日本特有的植物纤维,难以在美国仿造。朝鲜和台湾地区分别流通朝鲜银行券和台湾银行券,纸质与日元相同。最后美国将目光转到日军在占领区发行的军票上。美国曾伪造过日军在菲律宾的军票,由于美方没有公开资料,伪造行动是否成功不详。

二战结束后,官方伪造他国货币的行动也时有发生。为破坏逐渐走上亲苏道路的几内亚经济,法国特工部门曾在60年代专门印制了一批该国伪钞,质量比在捷克印制的真钞还好,后者不适合炎热潮湿的气候,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的头像不留神会被抹掉。捷克人后来也保留了印版,自己随心所欲地印刷几内亚钞票,在非洲采购物资。

类似情况也在中国发生过。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的3元、5元和10元券系委托苏联代印。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后,市面上发现了由专业印钞厂生产的伪钞(编号不符合人民币发行规律)。最后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在1964年4月15日发布命令,30天内停止流通并紧急收回3元、5元、10元三种面额的货币。此后虽及时设计了第三套人民币,但10元券在全中国断档达两年之久。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制造伪钞都是为了破坏敌国的经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就开了这样的先河。1927年到1932年,苏联伪造了一批面值100美元的假钞,它只是为境外特工提供行动经费。

上一篇:游戏状态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共青团中央红领巾相约2035直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