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精选8篇)
[内容摘要]音乐与文学之间是息息相通、交相辉映的。音乐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热情、领悟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音乐 语文教学 相辅相成 交相辉映
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在生活中音乐充分利用并发展了这个特点,深入而细致地表达了人们各种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人们也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而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学作品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热情、领悟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有意的尝试。
本人就音乐与语文教学进行尝试,由此总结出他们之间各方面或鲜明或隐含的关系。
一、息息相通——音乐与语文是相通的
传统教学一直把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对音乐不够重视,认为音乐与其它学科毫无关联。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证实音乐与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从思维形式而论,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作吟唱,现今的语文教材中不少教材,诸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剧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它的产生与艺术是相通的。如戏剧(影视)是将文学通过形象思维便为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可感形象。由此可见,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二)从表现手法而论,音乐讲究以声动人,或跳跃起伏、或舒缓缠绵、或回旋激荡,以此扣人心弦,激起感情共鸣;而文章的骈散结合、长短错综,特别是诗歌,不也讲究一种音乐美吗?歌曲往往以词为基础谱写,中国著名的合唱曲《黄河大合唱》传诵大江南北,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其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斗志和决心,正是先有光未然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而后冼星海为其谱曲,才有了这传诵世界的《黄河大合唱》。正因为这样,音乐与文学 1 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不言自明了。既然音乐与文学不可分割,而语文课堂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乃至其它艺术的欣赏能力,鉴赏水平,那么音乐之于语文教学又何以能划出一条楚河汉界呢?
(三)从感受美的角度来说,语文和音乐也是共通的。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上天入地,浮想联翩,超越时空飞进美妙的艺术殿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获取美感,辅德、促智、健美,逐步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音乐的音响效果通过感知与鉴赏,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语文的艺术内涵,深化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爱到美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成长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相辅相成——语文是花 音乐是叶
音乐是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若辅以音乐这片绿叶,那语文教学这朵红花必能显得更加鲜艳夺目。任何一篇文字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而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音乐与文学本来就是同根同源,古往今来,哪一个作家、诗人不精通音律,不酷爱音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更丰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不断的文学奇迹和再创造。心理学也认为,音乐能调节人的大脑皮层,活跃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思维,这刚好弥补了语文教学有时略显枯燥、呆板的缺憾,从而使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生机,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经常加进一些音乐成分,让音乐和乐曲配合起来,让静和动完美的结合,促使其产生新颖的视觉、听觉,乃至思维上的享受。
就以上作文课为例: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作文指导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享受写作的乐趣,从而越学越爱学。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寓教于乐之法。
1、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为了指导学生描写美丽的春天,在课堂上我尽可能模糊“作文”意识,先是引导学生欣赏春景图:“老师把春天带进了课堂,看,多美呀!春姑娘还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歌呢!大家听——”接着播放儿童歌曲《嘀哩嘀哩》:“春天在那里呀?„„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春天多美呀!告诉老师,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这时的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我抓住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回赠给春姑娘。
此外,我们还尝试了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名曲名作,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的做法。如在指导学生欣赏《喜洋洋》时,启发学生从轻快、悠扬、热烈、兴奋的旋律声中,想象劳动人民喜迎丰收的愉悦心情、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对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等进行生动传神的细腻描述。既提高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又丰富了作文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写出了不少令人拍手叫绝的佳作。
2、让学生静心构思,轻松写作
音乐能够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它能够捕捉信息,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音乐亦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小学生大多天性爱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和保持,为了净化写作环境,我们在学生起草、修改和誊写作文时,尝试播放了一些轻松舒缓的乐曲(比如班得瑞的轻音乐辑)。实验发现,这样安排能令学生安静地进入一种书写氛围,有助于学生静心构思,专心致志地写作,而且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课堂气氛和谐轻松。
从作文课及多方面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教学中以乐传情,学生能更好的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首先,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辅之以音乐艺术,能在一定范围达到这一目的。
由上述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音乐对于整个课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使语文教学这朵红花开放得更加灿烂,更加绚丽。而语文教学对于音乐的促进也从中不言自明,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感受了“音乐+语文”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交相辉映——音乐是河 语文是鱼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激发人们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它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它还能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在创设教学情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它们都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戈登.德来顿曾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把世纪看成你的课堂,讲所有的科目融合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来学习”。不论中、小学生就其年龄来说,借助形象进行记忆远比记忆文字、符号要容易的多。加之,他们的理解、概括等思维能力还很有限,有意注意的时间还很短,因此,转变语文教学单一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音乐的美妙旋律给学生多方面的刺激,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不无裨益的。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脑、耳、口、手等多个器官的功能,使之全方位参与学习过程达到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除此之外,它将左右脑协调起来,同时开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重活动。音乐与语文有机结合,变无意为有意、变无形为有形、变枯燥为生动、变厌学为乐学,使学生主动、活泼、全面的发展成为可能,这是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无数教师在实践中证明,语文教学是否播放背景音乐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因为音乐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了语文课堂只是读读、写写、讲讲的不足,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轻松”。另一方面,音乐就其形象性、生动性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促使他们主动、全面的发展,使之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语文教法的改进与创新有着更广泛的前景。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提高了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此外,音乐可以与其它学科加强联系,吸收多学科的教学经验,以灵活的方式激活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音乐这条河流里因为有了语文教学这条鱼变得富有生机,而语文教学这条鱼因为有了河水的滋润才更肥硕美味。如此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大文章,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必然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局面,而音乐的参与必然会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如能借得各科教学教法的五彩之丝,又有何不能织出语文教学的缤纷之花呢? 参考文献:
[1].丁绪萍.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蒋冬娟.略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音乐课堂中更是不可或缺。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不及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使得课堂更加生动, 增强课堂的音乐氛围, 凸显出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尽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但音乐教师在进行中专实际课堂教学的同时, 仍应当注意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下面我就自身观点浅谈一二, 仅供各位教师参考。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 造成了学生对音乐的忽视, 也直接导致了中专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较差, 很多乐理知识对于中专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学习起来也较为困难。而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演示方式, 通过直接播放影像资料和收听音乐的方式, 使得学生接受音乐基础知识变得相对简单, 也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理论思维也因乐理知识的客观输入而趋向系统化、条理化。同时, 对于教师来说, 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音乐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视、听在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 而多媒体教学设备恰恰满足了音乐课堂的需求。
二、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教师逐增, 然而音乐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 也存在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设备进行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以下就是笔者总结的一些不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情况。
(一) 束之高阁, 不以理睬
由于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仍属于新兴的教学技术手段, 仍需要教师的细心学习。部分教师由于对新兴教学技术的不了解, 于是产生了畏难情绪, 还有部分教师在学习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技巧时缺乏积极性, 因而使用技术相对较差, 致使多媒体设备被束之高阁, 不被理睬。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方式在课堂上教学, 使得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未能得以发挥。
(二) 过多依赖, 倒置本末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但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部分教师致力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运用各种方法, 制作出精美异常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 只在一堂课的开头说上一些串联式的问候语, 剩下的课堂时间全部用于展示课件。这就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本末倒置, 成为课件展示课, 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到音乐知识。而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过多依赖, 把教学设备作为主体, 忽略了学习者本身, 长此以往, 会使得学生疲于学习, 对音乐学习产生疲惫情绪。
(三) 制作粗糙, 脱离课程
有些教师目标预设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以提高课堂效率, 此种目标是合理可行的, 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却粗糙应对, 讲述甲种原理, 却配以乙种音乐, 致使课堂内容与课件内容相脱节, 与教材内容也产生偏差。如此一来, 反倒使得学生无以适从, 产生迷茫情绪, 不仅不利于教学进度的推进, 课堂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三、在音乐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建议
(一) 调动热情, 学习使用
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健全学生的人格, 因而中专院校应当提升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和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对音乐课堂的看法, 从而增加音乐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学校也应当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 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多媒体设备的具体操作。中专院校也可以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通过观摩, 让本校教师吸取他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长处, 避免他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短处, 以增加教师的学习热情。
(二) 创设环境, 合理操作
音乐课堂是一门别具雅趣的课堂, 环境的创设将会使得音乐课堂更具魅力, 此时, 就需要音乐教师合理操作多媒体, 为学生创设雅致的音乐环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感受到音乐的细腻, 更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 让学生在氛围中感受到浓厚的音乐气息。但是教师在课件的使用上需要紧扣教学内容, 不要一味的展示精美制作的课件, 播放优美的歌曲, 要注意教学的本质。氛围需要教师创设, 多媒体也需要教师合理操作。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 但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制作出合理的课件,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用心制作, 丰富内容
多媒体课件的核心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 深化教师教学知识, 使得学生理解更为容易。因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 需要认真制作, 不能敷衍了事, 在熟悉课本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出与之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 使得课件和课程内容相符合。在教学中, 辅之以适当的课件, 会使得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时更为容易, 教师讲解过程也会相对轻松。
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中专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授课平台, 多媒体设备教学能够利用已有优势, 帮助教师焕发出学生的积极性, 提升课堂效率, 增加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 陶冶学生的情操, 健全学生的人格, 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但尽管多媒体设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教师授课, 教师仍要注意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注意把握主次, 不能出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喧宾夺主的情况, 消耗学生的时间。以上就是我关于在中专音乐课堂上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一点浅薄的认知, 还望能够为各位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参考, 给予各位教师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邢秀云.《多媒体开创古诗教学新天地》.载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2]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3]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 2000
关键词:音乐教学 诗经 古诗词 高中课堂 结合
诗歌诗歌,诗不离歌,歌不离诗,说明诗这一文体与音乐有极深的关联。事实的确如此,纵观古代的诗歌发展史,它也是一部音乐发展史,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原本都是可吟唱的。只是除元曲外,其余的传统唱法已不可考。直到今天,诗与歌仍不分家,现代白话文诗歌也极其注重音乐性,徐志摩就曾经说过:“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他的《再别康桥》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首诗本身的节奏舒缓流畅,让人仿佛在欣赏一首优美动人的轻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也可引诗歌进课堂,让同学们领会诗歌中的音韵,这样既可培养同学们对音律的感觉,又能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可谓是一举两得。
一、诗经与音乐
《诗经》从前一定是可以和乐演唱的,《风》诗是从地方上采集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多表达纯真的男女爱恋或者反映民生疾苦,所以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雅》诗共105篇,多出自贵族之手,作为宫廷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歌;《颂》诗共40篇,在宗庙祭祀时歌唱。我们现在只注意到《诗经》作为诗的艺术价值,却忽视了它作为春秋时期“流行歌”的音乐特点。
在305首《诗经》中,共有146首四言齐言之乐,典型的如这首流传甚广的婚嫁贺曲《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四言、叠字、押韵,又以枝繁叶茂的桃花比喻新嫁娘,真是首喜庆易唱又寓意深刻的好歌曲。除这些外,大部分篇章也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通常只在某一句中增字或者删字,算不得真正的长短句。以另外一首很出名的《秦风·蒹葭》为例,一个段落中前七句都是四言,只有最后一句是五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最后的五言句,绝不是偶然所得,它既告诉读者伊人所处的位置;又借句式和延长表达了自己追寻伊人的百转千回;更重要的是,句式的延长满足了吟唱和乐器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诗经作为古乐歌,它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呢?
根据前人的考据,我们可以知道,《诗经》中出现过的乐器共有26种。出现较多的有:鼓(出现16处)、瑟(出现9处)、钟(出现9处)、琴(出现8处)、磬(出现4处)、笙(出现3处)。这不由让人想起《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联系起来就是,琴、瑟、笙多用于宴会上欢迎贵宾,所以《雅》的伴奏乐器多半是琴、瑟、笙这类弦乐器和管乐器。这些乐器也常常被用来指代理想的生活,像流传甚广的这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营造的就是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再看剩下的鼓、钟、磬,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声音浑厚庄重,最符合《颂》的要求。祭祀时,在宗庙唱《颂》歌,鸣钟鼓,敲磬柷,这样才是符合礼制的。
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说明孔夫子最注重礼乐秩序,为此他努力“正乐”,让《雅》、《颂》回到各自的乐章,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诗经与音乐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交织着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独特见证。
二、唐诗宋词元曲与音乐
元杂剧作为戏曲流传至今,深受大众的喜爱,《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倩女离魂》这些经典剧目人们多半在舞台下欣赏过或者听说过。至于宋词,许多人也知道它是可唱的,可惜词牌的曲调早已失传。但后人的谱曲也不乏经典之作,譬如: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在当时,柳永的词的传唱度可远在苏轼之上。“凡有饮水处,即能歌柳词”,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有人会唱,估计跟现在的凤凰传奇差不多。
唐诗也可唱,且那时也有类似柳永的当红作词家。唐传奇《集异记》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开元年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相约旗亭饮酒论诗。为了一较高下,他们叫在座的几位歌女唱诗助兴,谁的诗被唱到的多就说明谁最有影响力。一位歌女率先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第二位又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这两人很得意。王之涣却觉得失了面子,于是他指着最漂亮的一个歌女说看她唱的是谁的,好在这位歌女一连唱了三首王之涣的得意之作,这才扳回一局。后来歌女们得知客人的身份后,纷纷拜谢,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因为他们三人在旗亭的墙壁上做记号表示唱到自己诗歌的数量,所以这个故事被称作 “旗亭画壁”。
在古代酒宴歌席上,如果一位文人的创作广被传唱,就说明他的作品是被大众接受的好作品,这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文人的诗词曲创作不仅应具有文学价值,更要配乐演唱后优美动人。只有诗词与音乐完美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作品。
三、古代诗歌与高中音乐教学
目前,高中音乐和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一样,不太被学生重视。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重压,他们想充分利用不多的时间提高学习成绩,所以他们认为花时间在音乐或不太占分数的古诗词上没有必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高中毕业生都缺少音乐素养,更加缺乏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学好音乐,多读些古诗词将会提升一个人内在的气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的前提下,引诗歌进音乐课堂?首先,我们可以给同学们和乐演唱下诗经或者宋词,营造课堂情境。我就曾经欣赏过一位老师自创配乐并演唱的《黍离》,当他忘情地吟唱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时,所有的欣赏者都被带入忧国忧民的情境中,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其次,我们在讲解音律节拍时,以古诗词为例。因为一般来说它们的节奏是很标准的,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一二”、“二二一”;七言诗是 “二二一二”、“二二二一”。吟几首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让他们按这样的节奏边背诵边进行打节拍游戏,课堂气氛会活跃很多。还有,我们可以选一些具有古典美的,或者激励人心的歌曲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在歌唱中舒缓压力。比方说可以让同学们欣赏并学唱《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他们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面对挫折不要气馁。流行歌曲方面我们可以让他们合唱五月天的《倔强》,这类歌曲大家都喜欢唱,并能在唱的过程中鼓舞学生们的斗志。
四、结语
学科无边界,中华文化长。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之处,引诗歌进高中课堂,让两者结合。同学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提高语文素养,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能感受音韵节拍。这样的课堂充满趣味,符合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唐]薛用弱.集异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曹洁玲
音乐
普通话等级
一级乙等
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教师用艺术的、灵动的语言,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讲课中要使用普通话,使用标准的课堂用语,避免讲课口语化。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还要注意精练,规范,要有激励性,同时语言还要动情。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为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以及行为习惯上的特点进行工作。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就拿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每一堂课,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纯知识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对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意识,自觉的把德育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消除“逆反心理”。
有些人认为差生:差!太差!贬之曰:“屡教不改”。我认为:“屡教不改”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说教、训斥太过频繁,教不得法;二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要想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少一些不耐烦的脸色,多一些关切的目光。同时,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更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表扬。
其次,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指出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并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饿、具有不同气质和个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心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掌握不同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必须落实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我认为德育工作只有促进了教学,才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德育,否则只能算是假大空。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实在教学上,不能促使学生安心的学习,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那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何意以呢?
首先,鼓励学生说“不”: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常把顺从听话的孩子认为是好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把乖孩子看作是好孩子,这在我国是由来已久的。殊不知其导致的后果是令人痛心的。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天使,都成为父母、老师的驯服工具,在他们的眼里哪还有什么“以学生为主体”的份。难道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还要带到新的世纪去吗?使学生知道遇到问题“自己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鼓励学生说“不”,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极有帮助。因为要说出“不”的原因,孩子能不开动脑筋去认真思考吗?这样做无疑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什么该说,怎么说,什么该做,怎么做,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学校鼓励学生说“不”,学生会的家中亦是如此,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家庭民主的氛围。
无论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主法制的生存空间,对周围事物要鼓励学生说“不”。孩子能提出异议是好事,起码是孩子自己的看法,那种惟命是从的“小绵羊”式学生是时代,应被新世纪挡在门外。
其次,爱,给予每一位学生。
如果询问一下教师:怎样的学生你最喜欢?不少教师会把听话、聪明、文静娴雅、工作有魄力……列为先决条件。其实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偏爱。教师既承担塑造学生心灵的责任,也有肩负改造学生灵魂的重担。如果有了这种偏爱,就会对该学生放松要求,而对其他学生就会冷漠、歧视、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这样就难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诚然,要超越这种偏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教师要丢掉私心杂念,真正关心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德、智、体、美、老、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挚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绝不应该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当我们在事业上碰到一些挫折的时候,会不会减退这种爱呢?当我们个人、家庭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会不会冲淡这种爱呢?当病魔缠身,一时走不上讲台的时候,会不会丢弃这种爱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师,在他们每时每刻把爱倾注在学生身上,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下过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有了变化。今朝教师担负的重任,就是要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要王城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要求我们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教师的爱公正无私的给予每一个学生。为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在考虑德育教学的工作时首先想到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每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也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茁壮成长。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悖于学校教学,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反而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这样的德育就必须有所反省,必须有所改变。所以,我认为,德育不能离开学校的实际,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现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及时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德育的重点,否则就是空谈德育。我不赞成脱离学生实际的空洞的政治报告,不赞成对学生空讲大道理,因为这是在是收效甚微的,这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
(三)德育与教学既然是学校工作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落实到每个组室,就应该是德育工作室,有时教学工作室,作为教师个人,当然也即是德育工作者,又是教学工作者。
培养学生有爱他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团结友爱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已上升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系统教育后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关心人、团结人、他偶陪你过情人、帮助人、尊重人、信任人、容让人、原谅人、讲大团结、不搞小圈子等。学校实施各项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班级,班级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进行活动及人际交往的基本群体。良好的班风不仅有助于各项教育活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德才兼备,一向被我们视为“人才”的标准。有心人稍加留心便可看出,我问对人的要求总是“德”字当头。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抓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不忘抓德育教育,争取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创造视觉的形象。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时空流动的音乐舞蹈艺术。舞蹈的美离不开音乐的点缀,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则是音乐的回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美妙的艺术之花。关键词:音乐 舞蹈 互相依存 差异
舞蹈从产生便和音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为舞蹈增添了许多的活性的元素,使舞蹈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而舞蹈让音乐的价值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的总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出来,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的节拍或歌唱相伴。要谈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想清楚音乐和舞蹈的概念。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无声的表达即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律动变化多端的活动的塑像艺术。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舞蹈本体的范畴,包括舞蹈演员的肢体、必要的舞蹈技术和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肢体指舞蹈演员的自然条件,诸如形象、身材、比例、气质等;舞蹈技术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单人、双人的技术技巧等;而艺术表现力是指对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员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影响舞蹈表演的另一类因素是非舞蹈本体的范畴,作为外界的刺激同样会影响到舞蹈本体。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包含了音乐、文学背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剧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其中,对舞蹈演员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音乐因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旋律也称为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从它们的意义和日常中了解和感悟中,我们可以知道音乐和舞蹈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承一脉的统一体。同时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着有共同点。其中在节奏方面,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要求音乐来配合,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最容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戏剧、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乐的紧凑性还是较弱的。在多人舞蹈中,想要创作出或表演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有美感的动作。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这个舞蹈创作将是失败的,只有舞蹈与音乐具有相同的节奏时,呈现出的节目才是吸引人、成功的。
在内容表达性方面,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并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每一首音乐,都是作者根据现实或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用节奏和符号来创作的,并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舞蹈也是一样的,都是有实质内容的,是舞蹈创作者用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从这点可见,音乐和舞蹈都是有内涵的,都是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故事。
此外,音乐与舞蹈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其中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可以不依附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而舞蹈是视觉艺术,是有动作而无声的艺术形式。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音乐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可以靠听着来联想,能发挥出它的优势,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的,是要依赖音乐而存在的,当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于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要加上身体的动作来共同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有当舞蹈和音乐这两者的结合,有声又有动作时就可以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作为舞者若是不了解音乐、不理解音乐、不懂得音乐 是无法诠释音乐的思想内涵的,如此也就不会给人留下美妙的、扣人心弦的舞动作品的。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是我们能够容易理解的表述,在舞蹈中,只有能够驾驭音乐的灵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舞者。
舞蹈对音乐是本能的需要,因为音乐能在舞蹈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等。舞蹈需要音乐来激化,音乐可以作为催化剂进行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两者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相辅相承的。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优美的音乐相配合,提供了表演者的情感、思想、性格、形象和结构的转化,为创作者及表演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创造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色彩变化对舞蹈多样化的启发,音乐的曲式结构应体现在舞蹈结构中,独特的音乐节奏必将产生独特性格化的舞蹈动作,舞蹈伴随音乐的对比,展开而达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舞蹈表现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舞蹈者表演进入意境后,在旋律的体味中,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舞蹈就不用死记硬背动作,只要对音乐准确的感觉,便可以激情四射激发内心情感,通过外在的形体来表现出来。
任何一首音乐都是一部美妙的作品,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关键在于要根据音乐作品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充分调动我们头脑的想象力听懂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在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虽然音乐不是图画,但它用声音给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或是高山流水、鸟鸣幽谷,或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虽然音乐不是文学,但它用声音再现了生活的悲欢,或是载歌载舞、心潮澎湃,或是肝肠寸断、生离死别。用美学的术语说,音乐作品中包含有:优美、崇高、和谐、冲突、滑稽、幽默、悲剧性、喜剧性等内容。若我们能够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了美学的高度,才是想象力发挥到最佳状态的时刻,此时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才有坚实的艺术基础。
音乐在舞蹈和舞剧中具有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作用。例如舞剧《好大的风》,在第一段“回忆”中,创作者利用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入了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时,把舞蹈推向高潮的是唢呐的呼喊、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演奏。最后,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故事进入了结尾,音乐的寓意仿佛是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
综上所述,音乐能为舞蹈增辉,无论是追溯到人类社会最初时期,还是研究现代社会,音乐和舞蹈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当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能为欣赏者带来美妙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朱立新.试论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殊作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 2006;
[5]林敏;花蝶共舞乐陶陶——浅谈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J];艺苑;2010年04期;
音乐, 是艺术的一个品种, 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音乐, 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 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 并且, 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 是用声音做原料的, 一听即透, 因此, 它又是时间性的表演艺术。并不从属于某一政治或宗教, 只是在人们的心灵上、感情上, 会对它们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音乐, 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 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 从而又发展了美感。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 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 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 有一定的关联。故高雅的音乐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不论是唱或奏或听, 都内含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 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 而必定会用富有感情的“音乐语言”来赋予美的因素, 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 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 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
因此, 音乐就是通过有选择的声音的组合、排列, 来表现悲伤、欢乐、虔诚……并把其中的悲伤, 理解为人生的苦难, 经历的坎坷;把其中的欢乐, 理解为丰收的喜悦, 时代的进步;把虔诚, 理解为对宗教的敬畏……
情感, 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属于意识范畴, 但是又以自己特殊的质同一般的意思来区别开来。当你沉浸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中, 去尝试酸甜苦辣的各种味道, 将让你随着它的欢乐而欢乐, 悲伤而悲伤, 那就说明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已经深深地吸引你, 使你受到感染而产生一种思想冲动, 你会认为它是你内心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所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音乐, 有什么样的音乐也就能激起什么样的感情。有了丰富的情感, 音乐才有魅力。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 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们来说, 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 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 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 见其表面而未见其里”, 并不能完整的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的作品的同样感受, 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 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 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 准确、深刻和细致的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 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 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 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 (它或是快乐的, 或是悲伤的, 或是慷慨激昂的……) , 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 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 就是我们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但是, 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 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做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 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 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 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 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 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的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像通常说的, 欣赏者是处于“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 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 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 而是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 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有所体验了。当然, 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 而是要说明, 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 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当我们欣赏音乐, 不是故作清高地去听音乐会, 而是把自己融入音乐——如果是电影插曲, 就顺着故事情节;如果是歌曲就顺着旋律与歌词。
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谢洛夫说:“如果人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世界上就不会有音乐。”可以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是人内心深处思想的自述, 是一种情感的独白, 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却能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的各种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并在我们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
音乐与舞蹈都起源于劳动和生活,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包括音乐和舞蹈在内的人类艺术。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性,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它以旋律、节奏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无论过去与现在的现实生活中,音乐常常同舞蹈结合在一起。舞蹈所表达的形象,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具有相互补充性。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结合以后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给人们带来新的艺术享受,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舞蹈是以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艺术。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早在舞蹈发生之初就和音乐关系密不可分,最早的舞蹈也往往是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的综合形式。随着舞蹈不断的发展,舞蹈与音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舞蹈首先是视觉艺术,但又是听觉艺术。在舞蹈中,节奏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而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在舞蹈作品中,甚至可以说没有成功的音乐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是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的;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
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所以说,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完整思想所表现出来。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即使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也从无声中感觉到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如有些舞蹈用走踢踏步,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还有地是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所以所,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离的。
音乐与舞蹈结合,首先是“舞曲”。“舞曲”是音乐作品的一种形式,通常是在音乐中采用某种舞蹈特有的节拍、节奏。如:三拍子的圆舞曲、小步舞曲、探戈舞曲等。还有些音乐作品主要表现歌舞场景如:《彝族舞曲》等,也称为舞曲。
第二是“舞剧”。“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戏剧情节的一种舞台艺术。舞剧音乐是作曲家为结合舞剧内容所创作的音乐。因为,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通过舞蹈能更好的表现音乐,音乐也可以说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可以说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也可以说是看得见的音乐,二者密不可分。例如舞剧《丝路花雨》、《天鹅湖》等等,其中的音乐与舞蹈的结合美妙和谐非常成功,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第三是在基本训练时,音乐不仅是单纯的伴奏,而且在提高舞者舞蹈技术和音乐素养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出舞者的能量和创作的灵感。所以我们在舞蹈训练时,如何选择舞蹈的音乐方面,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舞蹈的呼吸、动作间的连接、力度、速度的变化等都需要有不同的音乐与之相对应,特别是舞蹈创编者对于舞蹈个性化的解读,都需要音乐能有及时的呼应。
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因为二者都来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开始只是靠打击节奏。从发展及更深层的意义上看,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有音乐得配合,因此各个时期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当然,能够同劳动号子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都可以,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身就与其他艺术紧密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等等,但是最容易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感。
其次,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情感,而音乐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使主题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需要在时间的过程中才能表达与展示的。这样使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达到完美结合的效果。
(一)音乐和舞蹈在整个过程中紧密结合,从而能更好的表达情情感,增添氛围
音乐本身就有表达情感的特点。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和音乐结合当然会使人们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因为,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这种感受和理解将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所以说,音乐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舞蹈的内容,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音乐本身就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这对于观众来说,等于音乐成为观众与舞蹈之间的一条感情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而有时舞剧编导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舞蹈作品——舞剧。””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
(三)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从而,更好的表达情感和展示情感。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也最能打动人的心灵,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和舞蹈的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古往今来,舞蹈和音乐一直是联系十分密切的两种艺术形式。在舞蹈艺术的发展使上,音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恰当、优美的音乐伴奏,可以点燃舞者的激情,使舞姿更加婀娜和感人;而另一方面,有了舞蹈在视觉上的诠释,也使的音乐形象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音乐与舞蹈的天然联系在诸多艺术门类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倍受推崇,当属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象是血肉相连的分不开的伙伴,二者相辅相依,紧密结合,共同编织出美妙的艺术之花。
[1]音乐基础与欣赏 马西平 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
[2]大学生综合性音乐教材 曾炎宣 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年5月
[3]人体律动的诗篇 《舞蹈》 汪加千 冯德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8月
【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推荐阅读: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01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07-25
谈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11-20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07-17
浅谈中职学校的音乐课教学09-23
浅谈新课改下音乐课教学方式的转变11-29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分析12-03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06-15
浅谈小学音乐创作教学09-18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论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