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的练习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数人饮之不足 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 D.一人饮之有余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1)靠近岸(2)倒塌
(3)经历 年(4)推究,推理 3.(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D 5.(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1)拿,端 将要(2)本来(3)最终 失去 9.C 10.(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画蛇添足
12.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阅十余岁( )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参考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颠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颠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颠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一个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古今异义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如:古义:像这样。例句:如是再啮。今义:如果。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词性活用:
1棹: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例句:棹数小舟。
2暴:动词用为名词,这里指突然。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焉:兼词,这里指于此,在那里。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特殊句式: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句)“设帐”后面省略了“于”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河干:河岸 圮:倒塌。并:一起。沉没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竟:最后。
译文: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 棹:划船。曳:拖 数:几 迹:踪迹
译文: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乃:这 湮:埋没。颠:颠倒
译文:
5、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 为:认为是。确:正确
译文: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 当:应当
译文: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盖:因为。啮:冲刷。倒掷:倾倒。
译文:
四、课堂总结
学习课内文言文要学会利用注释。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诵、背诵情况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是:像这样。已: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译文:
。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按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译文:
三、理解主题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练习册。
沧州南河边有一座与世隔绝的寺院,沉淀着历史的旧尘。多年来,每日晨灯暮鼓,我和其他的门下弟子在此伴古卷青灯,坐禅静心。
一天,斑驳朱红的寺门因久未翻修,不堪岁月,连同两只石兽一同沉入河中。十余年后,经过我与其他同门共同募集下,重新整修了寺庙,唯独不见那两只石兽。
同门一致认为是被河水冲到下流去了。于是大家一齐乘着几叶小舟,曳铁钯,去寻找石兽的下落。寻寻觅觅,方圆十余里,不见踪迹。
一位在寺中讲学的年轻学者,听闻此事,不由轻蔑地笑道:“你们这群和尚,终日念经祈佛,尚不知这事物的道理。
“何以见得?我等虚心求救。”老方丈道。
“你们想,这石头又不是木柿,岂能被洪水携去呢?沉重的石兽若是埋没于松散的河沙中,日积月累,只会越沉越深罢了。若像你们那样寻找,恐怕是永远也找不到。”
人人都十分赞同其独到的说法。不由信服赞许。
一日,我去河边打水,偶遇一位常居河边的老伯。见他身体硬棒,性格爽朗,不由攀谈起来。
“听闻你们寺庙正寻两只石兽,可否求到?”
我心下惊讶,道:“曾数法求之,竟不可得。老伯可有些许好法子?吾愿闻其详。”
那老伯爽朗笑道:“吾乃一介粗人,不知甚么道理。不过曾是一小小河兵,多些经验教训罢了。凡水中失石,应到上游寻之。”
我暗暗兴奋,看来这次没有白来,不由追问:“何以见得?”
“河水冲不去石兽,其反作用力,必在石下迎水处将沙子冲成坑垌。越冲越深,到了石头一半的位置,石必倒入坑中。周而复始,日积月累长此以往,石头便逆流而上。在下游寻找,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难道不更荒唐么?”
我拜谢了那老伯,回寺院告之大众。果如其言,不出几日,那二石兽被寻到。
欣喜之余,不由想,这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果真不可一知半解,据理臆断。
《河中石兽》精选练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其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非木杮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湮于沙上 果得于数里外
D.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1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阅十余岁 阅:
(2)不亦颠乎 颠: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2分)
翻译:
(2)众服为确论。(2分)
翻译:
二、阅读纪昀的《河中石兽》,回答第9~第12题。
9.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山门圮于河 圮:
(2)阅十余岁 阅:
(3)转转不已 已:
(4)如是再啮 啮: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1. 阅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4分)
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一、作者作品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二、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曳(yè)铁鈀(pá)木杮(fèi)湮(yān)啮(niè)
溯(sù)
臆(yì)欤(yú)
坎穴(xué)
三、翻译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石下的坑穴)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次,石头又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本来就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
么能根据某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四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找一找寻找经过寺僧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求二石兽于水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原地水中以为顺流下矣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竟不可得寻十余里,无迹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当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流水、石兽、泥沙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明确:可分三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最后: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五、合作探究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明确: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明确: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明确: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六、主体探究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
七、写法探究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代词,这(3)是非木柿。是:古义:今义:判断词,是当堂练习(4)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但矢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河中石兽创意板书设计
2.河中石兽多义词
3.河中石兽的古今异义词
4.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
5.河中石兽一词多义
6.河中石兽中为的意思
7.河中石兽的教案
8.河中石兽揭示道理
9.初一语文语文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这是改编之后新增的一篇课文,因此在网上很难找到资料。下面我来谈谈自己所上这篇课文的一点感受。
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上。
首先我让他们自己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读了几分钟后全班一起朗读(他们边读的时候我把他们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一起更正读音)。更正之后我再带他们朗读一篇课文,紧接着让他们自己在朗读几篇。这样他们就会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带他们多读文章,这样不仅能熟知课文内容,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接下来就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课文内容。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我只简单的说一下。对字词和课文内容我讲的比较详细。我先让他们自己翻译课文,把不会翻译的作上记号(在学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等时间到了我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一句一句讲解课文内容,由于文章内容有点长我让他们一段一段来学习。如果将的内容太多我发现对农村中学得孩子来说要他们把那么多的内容记下来就有些困难,他们消化不了。我把每段里面重要的词语句子要他们做上记号,再让他们当堂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过几分钟后我在检查他们学习的情况,真的和我预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觉得人有了压力之后才会有动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文章内容效果还可以。我真的很开心他们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学完文章内容之后,我马上进入第二环节提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归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待学生回答之后便明确答案(寻找石兽的故事)。接着问他们课文中讲了他们用几种方法来寻找石兽的?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们都只找到了三种,他们都把第一种给漏掉了。最后又问学生他们是怎样找到石兽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根据老何兵提供的线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兽的。
文章的最后我问学生从他们寻找到石兽这件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沧州南有一寺庙临河边,山门已经被河水冲走,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也沉于河道中。已过了十余年了,僧募金重修山门,要寻找沉于河道里的一对石狮子。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以为顺流而下,沉在下游的河道里了,又找,了十多里仍然迹影全无。有一讲学先生,在寺中设帐讲学,闻听笑曰:“你们不经;国究事物的道理,硬着头皮找,岂能找到?石狮子又不是木头桩子,岂能被大水冲到老下流?要知道,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定会渐沉渐深。你沿河往下流寻,不是神经病嘛!”大家听了很佩服教学先生的分析。决定在山门前一带寻找。
有一老河工听了,又笑说:“凡河中失石,当在上游一带寻找,怎么能跑到下游呢?因为石头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走石头,水冲到石头上后,却将石头的迎水面的前下方,的沙子掏空成坑。渐激渐深。到石头的一半的时候,石头必倒栽到坑中,如此反复,一次次掏,一次次的栽滚,摈栽不已,石头就会在它落水处的河道以上停留呢!现在往下游寻找,岂不是更神经病矣?”往上游一找,果如其言,在上游的数里之外,而得到石狮子。
最后,纪晓岚叹道:世间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了,不仔细思考,岂可随意臆断行事哉?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疯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显得)很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写的是一个从河中打捞石兽的有趣故事。看来两种打捞法似乎都有充分的根据,但实践是最好的裁判:勤劳聪明的老河兵由于对河中失石的客观规律掌握得十分透彻,所以讲得精辟深刻,独具见解,真是料事如神,令人折服。自大浅薄的讲学家依恃一点一般的常识,却随意臆断,自诩通晓物理,实际上只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已。自己不懂既不象僧人那样向人求教,又不愿作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难免失败,贻笑大方。
河北沧州一寺临河岸,山门已被 河水冲入河中,门前的两只石狮子也沈于河不见。大约已过了十来年了,僧募得金重修,就想在水中附近埋入水中的石狮子打回,费了不少周折,竟不可得。大伙都 以为早被 冲涮到下游很远的地方了。棹小船在河面下游往返十余里,仍无迹象。
恰巧,一学问家在寺里设帐讲学,闻而笑之曰:“你们不懂物理,连地方都 没找对,如何能找到石狮子?”
从人曰 :“那你说我们该往哪找?”
“石狮子又不是木质的,不会顺着暴涨的水流携之而去?石性坚更又重,沙性松浮,只能越湮越深于沙下,渐沈渐深耳。你们沿河求之,不是傻蛋?”
众人一听,甚为佩服,认为说的对。
一老兵闻之,又笑曰:“大凡河中失去的石头,应求之于上流,而不是下流,也不是沙底。”
众人听了有点茫然,不知所说真假,求其快讲。
老兵徐徐言曰: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冲向石上的力,形成的反作用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形成啃沙为坎穴(穴窝)。渐冲渐深,到石头的一半的时侯,石必倒置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翻。如此转 翻不已,石头反而遂遡流而上矣。求之下流,不是二百五吗?求之沙下,那不成了三百六了?”
后如其言,果在数里之外得之。
写到这儿,纪晓岚叹曰:鸣呼,天下事,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随意据理推断之哉?
【河中石兽的练习】推荐阅读:
《河中石兽》课后同步练习10-18
《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06-30
河中石兽中考06-11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06-26
《河中石兽》课文分析11-23
河中石兽原文注释翻译10-04
河中石兽创意板书设计12-02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及译文07-27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测试题09-10
中石化合作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