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习心得体会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共8篇)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1

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 魏槟泽

2014年1月,我很荣幸作为鞍山市职教城赴德国培训项目的一员,在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柏林建筑专业职业学校、巴登-符腾堡州曼海姆双元制职业大学三所学校进行了学习培训和实地考察,此次学习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模式,社会的参与、认同和需求等方面有了比较深刻体会,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职业教育里提供多元化知识,采用弹性的教育方式,进行职业教育能力的转换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由联邦、地方政府与企业三方合作建立的适应德国国情的一种职业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下联邦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是体系的基本结构;地方政府提供学校平台,培养公共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企业提供技术和岗位,并拥有职业的要求权,由这三方共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由行业公会协调分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正规双元制毕业的学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因为要获得学校培训机会前学生必须被某个企业录取作为培训生,这是企业为社会应尽的义务,学生在学校是学生身份,由学校进行管理,每周1-2天在学校进行理论培训,每周3-4天在企业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培训,学习时间为3年,毕业时如果通过了工商联合会的考试拿到了技术证书加上本人愿意,就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参与到双元制教育的企业要通过政府和公会的相关认证,并有一系列的措施在其参与过程中进行监督,若企业不达标则丧失参与资格,还要缴纳相应的罚金。参与企业将得到政府在税收方面的减免,并获取稳定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总之,双元制能对个人的创意激发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会了年青人谋生的手段,提高了职业的自我认同,避免了失业与社会的不稳定。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我们的专业设置而是以职业岗位进行划分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33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并形成法律。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公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一)、教学体制

首先由学校来制定教学计划表,企业要按照计划表来执行,企业的责任、方案、时间都是界定好的。执行效果设置最低限度的标准,不能达标的企业是不合格的,企业将失去培训资格并交纳罚金。这就能够保障学生不仅符合一个企业的需要,而是达到大多数企业的要求,保证学生就业的稳定度。

其次,国家针对每一个职业都会有一个教学计划的建议表。如:三年中的某一个星期应该到某一个进程,作为教学的一个参考和帮助。再如对期中期末考试的要求,考试的时间、内容和标准等都有相关的要求,这些都是要严格按照要求去执行。

第三,在培训规范法规的制定中,会有许多的相关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有新的教学计划要求出现时,其进程如下:当生产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对行业公会与企业工会报备方案,如果这两个工会认为有矛盾的话,可以将方案报备负责双元制的联邦机构。联邦机构会与经济部或教育部联系,这几方都沟通好后,再进行教程改革,并反馈到企业中来。工会与公会会做一些统计,并提供一些数据,并最后形成一个解决办法。对于制度的改革会找一个中立的研究机构去制定与评估。通常来说鉴定与评估不会太多考虑教学内容,而是会看是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再根据法定规划教学课程,这个周期规定不允许超过一年。

第四,一个职业的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岗位的学习,而是全生产流程的学习,是是企业应用性的学习,如果企业没有的法规中规定工序部分,企业会安排学生到有能力提供该工序的企业或者培训中心去完成这部分培训,相关费用也会由企业负担,这就使毕业生在社会上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第五,双元的界限在模糊,企业也开始重视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场地不仅仅安排在学校,更多的企业更愿意把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课程(如:外语、物理)安排在企业。

(二)、教育思想

1、双元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理论结合实践,就像太极图一样是混合在一起的,是自然交融的,是流动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只有通过时间的积累参政真正的达到理实结合。

2、让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最好的,在教学时要传递一些情感,进行专业素质的朔造,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3、企业文化教育是进入企业工作的准备。企业对学生的教育,除了专业技术,还有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感,企业还需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性的学习。而对企业来说,多培训学生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声望,同时也为社会培养贮备了专业人才。

4、在职业教育中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进行教育。如:在学校中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学生形成一个健康与生态环保的行为规范,为后代子孙造福,学校使用再生纸,倡导骑自行车是一种环保行为,减少开车,共同租车,大家都要这样做,形成不懂环保就不酷的风气。

5、综合素养的养成教育。一个人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个人情感、工作社群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专业能力的概念。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母鸡说:“这个世界光会下蛋是不行的”,怎样才能让下的蛋更好吃?下蛋(工作)时有情感,蛋会才会更好吃。每个人都要自发的去激发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三)、教育质量评估 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有几个元素来决定,首先是在培训中教育者的设计部分,让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学习;第二点在教学中的命题,这个命题的质量将影响教学的结果;第三点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因素,他应该知道自己也要有责任(家庭、社会的基本公共教育),自己要有责任感,不能仅仅从操作任务上来看,要有自己的自觉性,有自己的思考;第四点指完整性的全面性的学习,企业要解决的任务是盈利,自觉性的工作挂上钩,形成企业精神,协同整体运作。最后说工作能力作为选评的项目,代表工作能力的结果通过考试来决定,但应考虑一些态度等情感因素。如果在培训完成后,一个学徒对这个职业产生了专业认同。工作愉快,喜欢,得到满足,今后在此专业上将得到更多的进展,这才一个合格的教育产品。

质量监管机构是行业公会。全德国有80个行业公会,以产业分区,组成人员为当地的有代表性的工业家与企业家。这是一个受国家监督的社会组织法人单位。这些企业家每年要付年费给公会,公会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负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咨询,认定培训企业资质,进行相关的职业考试。他们提供资料信息库,会员可以得到免费咨询,有教学专家提供建议。也提供给企业各项帮助,如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政策等(土地计划、对外界的联系、与国外的信息咨讯)。

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时,学校教师代表、企业代表、公会均会派出代表共同参与。公会是义务的,不接受酬劳。这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中立性。三方也可通过考试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对课程的内容起到控管作用,对专业的发展提供展望。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

1、打开毕业生的上升通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考取学士、硕士和博士的途径与机会。毕业生通过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容易的进入上级学校。并且在某一阶层、某一阶段,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2、加强在考试方面的要求,要达到社会的需求目标。随着社会对职业要求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会更加的严格,尤其是在面试的过程中会更多的考察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对人的尊重)

3、更多考虑其它欧州移民的问题,将他们纳入德国体系中。如西班牙过来工作,在统一资格认证方面要多考虑。

4、将师傅引入大学来,让他们学一些学位课程,带给他们更好的待遇,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5、将双元制引入特殊教育中。部分残障的学生原来在一些单独的特殊学校,但这些年的趋势是这部分学生也融入到双元制职业学校来,将来也可获得工作的机会,更好的融入社会。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德国的出生率在不断的下降(法律促进生育,家庭内有三个孩子可以免税,正常税负为37%-40%),另外部分家庭因为经济危机移民到别的国家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医生、律师),这就导致生源规模在不断的缩小。

2、因为政策的关系,学校的学生会超过社会的需要,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好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国家也在倡导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而企业认为现在的青年人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值得去培养,不愿提供学徒岗位,这种情况下政府也无能为力。这就产生了一年制的短期预科班,让没有想好学什么和找不到接收企业的学生在学校通过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职业的内涵和培养综合素养以达到企业的认同。

3、校企之间在教学工作方面沟通不是都很顺畅。相互间不愿意进行沟通,相互指责,沟通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很难达成一致目标

4、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存在问题。评价方式和内容都受到教师的质疑,教师也不愿对问题进行反馈,导致教师改进方面上不是很积极、主动,使得学校在教师评价方面的改进工作也很缓慢。

五、几点体会

在德国学习培训中感受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还会有多种形式的“双元”。

1、文化课和专业课没有明确的界限,企业也会教授学生文化课的内容,只要与学生的职业相关,有利于学生接受,并不局限于教学的场所,一切只为了教育好学生。学校和企业对文化课的设置非常重视,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加强调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者和社会人。

2、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也有校办企业、校内实习实训场,这种设置与我们非常相近。我们在考察柏林建筑专业职业学校过程中,该校是柏林唯一一所建筑类职业学校,由原西柏林的六所建筑类职业学校和原东柏林的三所建筑类职业学校合并而成。通过介绍了解到这所学校有一家建筑公司,是一个校办企业。学校直接面向社会招生,学校与学生签订培训协议,由学校发给学生工资,学生作为校办企业的员工参加一些工程项目。政府会将一些市政工程项目交给校办企业进行施工,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整个施工的过程,政府会按照施工项目拨付施工费用,学校付给学生实习工资。但这些项目的收入相对于对学生的教育花费和工资相差甚远,差额部分还要由政府从教育经费中拨付。在学校内按照施工的流程设置了一系列工位化的实训室,学生在校内逐项进行学习,在学习每项工艺和整个流程之后,会由校办企业中的师傅带领参与施工项目。在学生毕业后并不会成为校办企业的员工,而是要应聘到其他的企业。

3、职业教育正在抛弃虚拟仿真软件。学校和企业更愿意使用视频、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教学,并不愿使用虚拟仿真软件。他们认为虚拟仿真软件相对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而言毫无用处。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学到与人沟通的能力。虚拟仿真软件会应用在有一定危险职业的实习之前,学生在虚拟仿真软件中达到安全操作的条件之后才会安排到真实工作中。

4、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划分教育方向,与我们的专业设置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共有345个职业,其中311个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职业,每一个职业能力培养的范围非常广,如:电工职业要学习太阳能发电的安装,风力发电。所以就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非常强。在职业的设置上各职业之间的教育不会出现交叉,就业也不会出现竞争。

5、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我们参观学生在砌筑实训和木工实训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对每一个动作严谨的态度,使我们深受感触。

6、职业技工的社会认可度很高。我曾向教授提问,在德国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相比,谁的社会地位更高。教授回答道,人的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他毕业的学校,而是要从很多方面去考量。经济方面技工的收入很高,在企业中的地位也非常高,相对于其他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所以在德国很多小孩子从小立志要去做一个职业技工,并且家长也会非常支持。

7、德国职业体制是封闭的,外国人很难进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也就不能获得职业资格。首先,外国人由于语言问题很难获得企业的学徒岗位,这就无法进入到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去学习。其次,德国的职业资格考试只面向取得德国职业培训毕业证书的人群,外国人无法进行考试,也就不能获得资格证试。第三,双元制职业大学只接受取得德国高中联考成绩的学生的申请,外国人无法申请。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让自己认识到工作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在领悟的过程中心灵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我想通过这次培训,必将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起到深远影响。以上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

魏槟泽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2

1.1 考察团组成和考察地

“中德关于物种丰富的高碳生态系统保护合作平台”项目是受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BMU,简称德国环境部)委托,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承担实施的中德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合作项目。该项目自2009年起与江西省开展多方面合作,并于2010年对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处发出邀请,希望江西省自然保护相关工作人员于2010年5月16~22日对德国的自然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此次考察成员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处、林业厅野保局、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鄱阳湖、井冈山、桃红岭、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派员组成。考察团访问了设在波恩的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艾博斯瓦德可持续发展技术大学(Hochschule fuer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Eberswalde)森林与环境系、柏林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景观设计与环境规划研究所,勃兰登堡州的朔夫海德(Schrofheide-Chorin)生物圈保护区、下奥得河(Unteres Odertal)国家公园,法兰克福的申垦别格(Senckenberg)生物多样性及气候研究中心。北京至法兰克福8 000余km,飞行约9 h,柏林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 h。

1.2 GTZ与BMU简介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的联邦企业。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是GTZ的主要委托人,此外,GTZ也受德国其它政府部门,尤其是德国环保部(BMU)、以及欧盟等其它组织及私营企业的委托。GTZ在中国开展合作已有25年。“中德关于物种丰富的高碳汇生态系统保护合作平台”是由BMU出资,委托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和GTZ共同实施的一个项目。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是BMU的3个直属局之一,员工350名,总部分设在波恩、莱比锡以及波罗地海威尔姆岛3处。该局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联邦政府有关环保工作的咨询,开展环境保护与开发,与各州开展环境保护与合作,执行欧盟和联邦政府物种保护和进出口等有关规定。在国际合作方面主要参与研究制定和实施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地区性公约等,开展国与国的双边合作。

2 德国国情和林情[1,2]

2.1 国情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面积35.70万km2,辖13个州、3个直辖市,人口约8 252万。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通用德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世界著名的工业大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前列。采煤、钢铁、机械、化工、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多饲养乳用、肉用牲畜。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占领区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原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对外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部柏林,人口339万,是全国政治中心。

德国海岸线长1 300多km,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啧平原。全国最高点楚格峰,海拔2 963 m。河流以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为主。湖泊星罗棋布,博登湖、基姆湖较大。水力资源较丰富。温带性气候,年降水量为500~1 000 mm,平均气温7月份为14~19℃,1月份为-5~1℃。

2.2 林情

德国是世界上林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森林面积约1 074万hm2,其中国有林占34.1%、公有林占19.3%、私有林占46.6%,森林覆盖率30.7%,活立木蓄积量近30亿m3,森林平均蓄积量高达270 m3/hm2,在欧洲国家中居首位。森林储存的碳约12.3亿t,目前储碳还在增加中。森林中有1/3是天然次生林,林种主要是山毛榉林,该林分在欧洲分布比较广,在德国约占森林面积的25%,绝大部分是二战以后自然恢复的。勃兰登堡州和黑森州是德国森林资源分布较多的州,黑森洲以山毛榉、勃兰登堡洲以松树为主。德国的山毛榉林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平均胸径约40 cm,平均树高约20 m,平均林龄60 a左右。此次考察,正值该国春季,林相透绿清澈、郁郁葱葱,地下更新良好,极大地调节和改善了德国自然环境,所到之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由全球著名咨询机构美世公布的2010年全球221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德国有杜塞尔多夫、慕尼黑和法兰克福进入前10名就可见德国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德国森林资源之所以可持续性较好,主要缘于古老建筑以及教会等对森林的庇护和世代传承。500多年前,日耳曼民族来到了德国,期间,斯达夫人和日耳曼民族等不同群体相互争斗,最终日耳曼民族站稳了脚跟,由该民族在中世纪发起修建的修道院长期以来对森林顶礼膜拜,引导了公众的良好保护意识。

3 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和德国自然保护

3.1“2000”框架

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对所有成员国,一要设立自然保护区,二要保护重要物种。采取红绿灯的办法进行评价,亮绿灯表明该区域比较好,想办法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和让其持续;红灯表明要调整。“2000”框架比国际法更严格,如进出口野生动植物,除了各成员国按各国程序办理外,还要经欧盟的特殊许可,即便是死亡的野生动植物也无例外;再如保护山毛榉,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该框架对其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3.2 自然保护地

3.2.1 类型和面积。

德国有580个天然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4.5%;16个生物圈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5个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14个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和5 171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38%;85个自然公园,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布局在沿海、西南和东南阿尔卑斯山等地区。

3.2.2 管理体制和方式。

共有22个生物圈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管理由联邦自然保护管理局总体实施,其中18个隶属于州政府,其它4个则采取其他管理体制。州政府即国家管理主要是采取目标管理方式,其它管理体制主要由公司或通过协会的方式进行运作。

3.2.2. 1 核心区实行严格保护。

核心区即绝对保护区面积占德国自然保护面积的5%,森林或土地大部分属于州政府。森林生态系统任其自生自灭,即便发生火灾,一般不进行施救。枯立木不允许利用,主要是为野生生物诸如蘑菇和昆虫等提供栖息环境,同时枯立木对温度变化有缓冲作用,能改善潮湿度。对违反规定进入核心区从事采收、盗猎的行为,自然保护管理机构有权开罚单进行干预。

3.2.2. 2 其它区域实行近自然式管理。

德国人口密度较大,将所有自然保护地进行严格保护难于实行,必须要考虑生产发展,且发展必须要为当地民众服务。如位于德国朔夫海德生物圈保护区实验区的某生态农场,面积1 500 hm2,250头奶牛,同时生产有机粮食和蔬菜。农场50名员工主要负责养殖、餐饮、食品粗加工、食品精加工以及运输等行业,平均每天有1 500多t的农副产业成品和半成品运到柏林进行销售。他们90%的产品均经认证与标识,容易打入市场。另如下奥得河国家公园,是全德惟一一个保护河流和冰川遗迹的国家公园,由奥得河和人工营造的运河合围而成,借由堤坝与闸门调节水的流动。该公园土地面积13 000 hm2,其中7 000hm2用于发展绿色经济。该公园1995年之前大部分土地属于私有,由州政府采取置换的方法,用公园外围的政府土地置换公园内的私有土地,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助。每年10月到翌年4月枯水期,将闸门关起以保持湿地水位;5~9月丰水期,打开闸门允许水体自由流动,以便鸟类自由繁殖栖息。

3.3 野生动植物保护

3.3.1 用绿带或通道保留或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空间。

德国发达完备的高速、铁路等交通体系,给物种生存造成了隔离,使栖息地缩小或孤立。为解决这对矛盾,一是开展动植物栖息地空间联合。自然保护法律规定至少要有10%的土地归并到区域联合中,联邦政府要求各州政府承担该项责任,联邦自然保护局进行协调指导。空间联合体系分3个层次,即点、线、面,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核心区为点,各点之间的廊道为线,廊道向两旁辐射为面,这一联合模式使德国大部分分散零乱、破碎化的景观整合成数十条近似“完整”的绿带。如前东德和西德的国界,俗称“死亡线”,通过近20 a的空间联合,已变成了绿色生命线,采取的模式主要是设立旅游业发展区、徒步的纪念场所和风景区等。二是在公路或铁路修建中,建立生物通道。欧盟自然保护“2000”框架对各成员国均提出了要求,修筑公路、铁路必须要有生物通道。为了解决乡村或保护区沙石路面通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当地的文化,尤其是便于蛙类等两栖爬行动物通行,有不少路面一半实行硬化,一半仍保留沙石路面原状,每隔100 m设置一个边长30 cm正方形的通道,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3.3.2 对野生动物危害家禽实行补偿。

德国目前少有以捕猎为生的人口,打猎基本属于业余爱好,需要申请专业牌照。国家公园内允许打猎。经过多年的生态恢复,几乎在德国绝迹的野生狼又重新出现在其东北部紧靠波兰、人烟稀少的区域。联邦政府对饲养家禽易遭狼危害采取补偿的办法,让公众不必担心狼和驯养家畜有矛盾。

3.3.3 存在生物入侵现象。

二战后,德国木材紧缺,政府希望发展生长快、好养、通直易加工便种植了欧洲赤松林。该林分密度为2 m×1.5 m,树高约30 m,林龄40 a,胸径在18~20 cm,林相长势比较好,杆型通直树皮略显红色,枝下高比较高,由于林分密度大,高生长迅速。该松树林在勃兰登堡州占有主导地位,林下灌木、草本见不到阳光而生长不良,只有单一的几个种类,也给局部地区生物入侵创造了条件。刺槐,150多年前由美洲引入德国,该物种耐干旱、耐瘠薄、耐干热,在树林和长后具有排他和化感作用,且难于清除,在德国一些地区构成了生物入侵现象。刺槐150 a前从美洲到德国,100 a后从德国引入到山东青岛(原德国殖民地),即刺槐在中国分布时间80~100年。

4 对气候变化的推测和政府采取的行动

4.1 对气候变化的推测

根据德国有关机构在该国近1万人的有关自然环境质量的问卷调查,按照受关注程度排序是:气候、水源、生物多样性、空气污染、噪音、景观破碎化,可见德国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大约1 200万年前,德国境内均是冰层覆盖,深达几km。约1万年前,冰川消融,形成了该国如今的地形地貌。德国专家推测,如果未来全球气温升高2℃,则德国可能会升高4℃,对其森林有很大影响;如果当地气温升高6℃,则山毛榉等原生自然林将大面积消失。同时,气候变化会给生物生态位带来影响,物种分布会向高纬度和高海拔转移,适合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大的物种将得到扩展,喜冷动物会减少。

4.2 联邦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4.2.1 制定气候保护倡议。

为应对气候变化,联邦政府制定了气候保护倡议。该倡议有3个重点:一是研究制定了减少排放的国家政策,包括开发新能源、监测经济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二是以近自然的方法保护物种多样性,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使森林得到保护,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三是设置保险项目,如水质管理、调整土地使用模式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4.2.2 开发使用新能源。

德国长期以来和其它欧盟国家一样,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早在1990年德国就制定了绿色能源扶持计划。2004年《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之后,德国绿色能源获得了蓬勃发展,德国生产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70%以上出口到世界各地。2008年底德国《国家节能计划》中指出,要大幅增加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利用,将其占德国总能源利用份额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据统计,新能源在欧盟能源比中占有20%的份额。分布在德国国内如星星般的白色风力发电机扇、黄色斑块状的油菜,是德国开发使用新能源的典型标志,即便是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旁、城镇周围均有分布。在德国,风能占了新能源60%的份额,年有效风力达到2 300 kw·h。所种的油菜为生物质能源,将油菜提炼出的植物油可以作为重要的工业用油。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要让位于风力发电。在朔夫海德生物圈保护区,该保护区管理机构曾经反对在保护区范围内架设风力发电车,但为了新能源发展总体布局需要,该保护区不得不做出调整,允许保护区实验区域内风力发电设备的架设。

4.2.3 实行碳排放许可。

欧盟国家制定了碳排放交易协作规定,碳总量的排放通过申请许可证的形式进行实施。欧盟将碳排放份额分配到各个国家,然后由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配置。德国环保部专门设立了碳排放交易司,由该司进行碳排放许可发放和处理日常工作。德国以法律手段明确规定工业企业有购买碳排放许可资格的义务。2008~2009两年,德国批准设立了176个碳排放项目,涉及61个合作伙伴,共融资3.57亿£。出售碳排放许可资格所带来的收入,其绝大部分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新能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更新。

4.2.4 要求农林业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

德国土地类型,50%是农业用地,30%是林业用地,剩下的是道路、城市等建设用地。农业占了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的13%~16%,且有很多濒危物种分布在农业用地中,为此德国制定了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要求在农林业生产中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避免过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用物种增加或减少等指标评价其保护效果。在林业生产中,尽量减少采伐,将近自然林面积在2020年提高到5%。在农业生产中,要求生产、物种保护和减少碳排放实行一体化。

4.2.5 用景观规划引领其它规划。

由于气候变化是渐进的过程,不是定期的突然变化,不能说到了2050或2100年气候变化就停止了,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做景观规划。景观规划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保护自然,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土地使用规划、建筑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均要求与景观规划相衔接。景观规划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生物圈、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自然环境、土地、水和空气,以及与人相关的休闲、健康、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物等。景观规划一般分4个层次:(1)州级规划。主要是考虑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打通生物通道或廊道,规划图纸用1∶30万。(2)地区景观规划,规划图纸一般做成1∶50 000,内容比较详细,主要是将州的规划具体化。(3)地方基层规划,包括城市和城镇的详细规划,规划图纸用1∶5 000或10 000,如小城市规划,主要是目标物的标识等。(4)街区或乡村规划,规划图纸用1∶2 000,大部分是要借用其他专业方面的数据。

4.2.6 设立了专门研究或应对气候变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德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惟一一所直接以可持续发展命名的高校,2010年正式更名,约2 000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考察与交流相促进。该大学很早就设立了全球变化专业,英文名为“global change management m.sc.”,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生存和环境变化,如何管理和经营自然资源,如何避免因为生存而产生的负面的气候变化,如何减少自然变化和环境变化,如何提高我们的承受能力,如何改变土地使用体系等。另外,德国的Senckenberg学会,成立于1817年。Senckenberg学会分布在德国各个地方和世界多个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私立研究机构,在世界范围内有1 000多个研究人员,分布在各大洲和海洋的研究站点。该所有很多科研部门和领域,包括陆地动物学,地质岩石矿物学,海洋动物学,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植物以及分子进化,历史地质事件,人类进化学,生命进化学。在海洋方面,阿拉伯半岛、海湾国家、非洲海岸带和苏丹等均有他们的研究基地。

4.2.7 注重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

早在2005年,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国家气候保护报告》中明确指出,德国将在2020年前削减4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于毁林等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17%,为此德国政府将在2012年至少提供3.5亿£资金,用于国家和地区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支持世界森林保护。

5 考察所得的启示

5.1 优先发展林业,注重自然经营

相比发达的工业,德国林业年产值只有30~40亿£,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数额极小,但在环境政策中林业被列为最优先发展的地位。面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林被改变为针叶树种人工林所带来的地力衰退、病虫害加剧、景观单调、风灾雪灾加重等生态经济问题,1990年代逐步在针叶林中引入阔叶树种,采取“近自然林业”理论作指导。从此,德国森林逐步向以山毛榉为主的“近自然”阔叶树林转变。该林分生态系统稳定,蓄积量、生长量大,林下更新良好,是承载德国优美自然环境的重要支撑。

5.2 广建保护地块,构建生态网络,延伸物种栖息

据统计,在德国,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的累积面积约占其国土面积的27.5%,大大高于我国总体水平。其不同保护区、国家公园之间由廊道沟通,连点成面的点、线、面生态网络景观结构不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形式,更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强调50%的农业生产用地的有机耕作、物种保护,以及在州与州、地区与地区边界,以及重要交通道路等造成景观分离、破碎的建筑区域建立生物廊道或通道,这些都是在保护森林之外的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换言之,德国自然保护基本覆盖全境,物种保护覆盖农林牧副渔等相关行业。

5.3 更重视、更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化说到底是对人生存环境的变化,人无法抗拒自然、唯有适应自然,地处温带性气候的德国民众,对温度升高尤其恐惧。一旦温度升高,致使维系其良好自然环境的森林资源将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人本身的耐热能力远不及热带、亚热带地区民众的能力强。基于此,德国乃至欧盟民众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给其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5.4 集聚固碳、减碳、出台政策、制定规划等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木材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不断地累积碳,该国森林年生长量6 000万m3,而采伐量只有4 000万m3。用实际行动融入低碳生产生活中,如风力和油菜等新能源应用与开发,旅馆、宾馆拒绝一次性用品,鼓励自行车和徒步旅行等。制定了相关政策,如工业企业实行碳排放许可制度,农林业实行环境友好型生产制度等。用景观规划引领各专业规划要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致谢:承江西省发改委沈丰处长、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刘影教授、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技术顾问王韵晟博士等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办.德国森林资源概况[EB/OL].http://www.lrn.cn/invest/internationalres/200612/t20061228_17030.htm,2006,12,28,资源网(LRN),

学习德国制造 篇3

21世纪遭遇重创的全球经济仍在低谷徘徊,从美日到金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除了德国。此番全面而连续的不景气,反倒映衬出德国制造的强大与坚实,它甚至得以为制造业正名——曾经一些研究认为,全球化浪潮下,未来是属于高科技和服务业的。但秉承以精密制造为核心的德国,却促使全世界开始重新反思过往“去制造化”的弊端,并直接引发了制造业在全球的激情重燃。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德国制造”是一个人,它在这百余年中演绎的其实是一个相当励志的故事。这一如今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原本作为“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标签而诞生。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德国制造”被评为“价廉质低”的代表。如今,天壤之别。

奋起当然并非朝夕之功。如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创始人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所总结的,德国制造演绎的成功学与德国的社会政治体系、健全的产业政策息息相关。但从微观层面看,德国制造对专注的秉承,根植思维深层的客户导向及严谨,对创新的追求,以及携手员工奉行长期发展的价值观,无疑都是推动德国制造逐步走上“奇迹”第N季的阶梯。

将视线转回国内,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压力日益增长。当德国制造以高端形象笑傲全球时,中国制造却仍在背负低价低质之恶名艰难前行——犹如德国制造在100多年前那样。

成功不可复制。变幻多端的全球化浪潮中,德国制造也在锻炼灵活性,譬如尝试避免“技术过剩”,更多考虑产品的性价比。但不可否认,转型的关键期里,通过对德国制造“成功学”的剖析,仍将为中国制造带来某种裨益。起步同样低,德国制造能实现飞跃,中国制造为何不可以?

就在本期报道筹划之际——“正在成长的‘中国制造’与成熟可靠的‘德国制造’有机结合,完全可以实现‘珠联璧合’,还可以携手开拓第三方市场。”2013年5月27日,总理李克强在中德工商界午宴演讲中,如是说。(焦 晶)

德国职业教学法学习心得 篇4

一、“一个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不流于形式,不是老师一个人自说自话,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如,动手制作产品、团队协商策略、角色分配、代表演说等无不体现了这次教学是围绕职业岗位来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每个模块的教学都强调学员最快最好完成任务。因此,老师便给于相应团队奖励以示鼓励;否则,老师予以带有负面激励的简易惩罚。

二、“两个基本点”——以“行动”及“团队”为基本点

首先,这次培训使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何为“行动”二字,从任务下达之后,整个人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动脑、动手、动嘴、动耳、动眼等。这样的教学真正让学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打破沉闷、枯燥及乏味的教学气氛。同时,这样的行动是被任务所驱动,而非乱动。这是一种有目标、有组织、有秩序、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性行动。其次,团队的作用真正体现无遗。正如徐教授当日而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是优秀的。团队成员各取所长、各施其职,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定能完成好任务。

这正如当今社会,每个成员进入社会都会与不同的人在某一时期处于一团队之中。这种“行动导向教学”就是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工作演练,同时也强调高效快速的执行力。作为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师,本人还深深体会老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一定要做到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的合理控制。在学生行动之前,老师是一个制定规则的裁判员;在学生行动过程之中,老师则是一个监察员;在学生行动之后,老师是一个讲解员。总之,老师要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的理论知识、多变的教学方法,全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赴德国学习小结 篇5

洪泽县中等专业学校

夏侯俊峰

我于今年10月30日―12月10日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和德国国际培训和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 “中德中职师资进修”项目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的培训。培训地点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希尔德斯海姆的BBZ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6周的汽车培训学习。现将学习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德国国情简介: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0万。德国经济发达,社会保障措施齐备,社会治安和生存环境较佳,德意志人崇尚科学喜艺术,尤其热爱体育,待人热情真挚,注重礼节和礼仪,对中国人比较友好,德国是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国家。

一、德国的教育背景

1.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支柱。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2.“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内容一般包括:培训职业、培训计划、培训开始时间和期限、培训企业以外的培训措施、每天固定的培训时间、试用期限、培训津贴的支付及金额、休假的时间、解除合同的先决条件等,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学生在职业学校上课的时间也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第一学年,每周有2天时间到校上课。第二、三学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天,其余时间均在企业实习。由此可见,德国的职业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而对于文化知识,则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德国高中阶段除了30%的学生进入完全中学高中阶段学习外,其余70%的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教中90%的学生接受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教育持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形成了保证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企业的投入占职业教育总投入的80%,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得到了高质量稳定的技术工人资源,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次,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与资格,同时也为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德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文化教育是各联邦州的主权。因此,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工商业联合会、手工业同业工会、农业同业会、医师协会、律师协会等行业协会为政府委托处理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的组织,是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工商业联合会和手工业同业工会,所有的工商、手工业企业都要自觉加入协会,经费来源是会费和服务费。4.法律依据。

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

5、经费来源。

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6、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培训情况

1.培训方法与内容

培训方法主要有三个,与双元制相对应,分别是汽车专业技术课堂教学,参观企业工厂的运作,观摩职业学校的上课和讲授职业教育体制。

主要培训内容是:德国的双元制,行动导向式教学中的现代教学法,对现代生产制造企业、职业学校、跨企业机构参观考察学习,发动机的电机新技术,传动、底盘、制动技术,汽车舒适性和安全性,汽车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汽车装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汽车行业师傅类培训等。

2.培训的特点

1)培训教师知识全面。所有老师专业知识比较全面,实践经验丰富,且都比较敬业。能详细、明确地讲解,不局限于教学模式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不等于理论和操作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兴趣、沟通交流。思维方式和国内也不同。2)有优良、配套、完整的实验设备。在进行实践操作时,都是面向整车操作,汽车车型很多,有大众高尔夫、宝马、奔驰、宝来、欧宝、帕萨特等。汽车检测设备有BOSCH-FSA740 / BOSCH-FSA540发动机检测仪、BOSCH-ESI、KTS、FLUKE124示波器及各种专通用工具,所有信号传输全都采用蓝牙通讯。有多种汽车维修手册、资料、电路图。教学设备齐全、先进,并与建筑融为一体。是双元制教学的前提、基础、保障。学校和企业设备不具备培训条件的都要去跨企业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取得了很大成功,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由于体制、国情不同,有些条件是我们不易具备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1)学校教育经费完全由政府拨付,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教学设备材料充足,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

(2)政府法律保证了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义务,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充分进行实践锻炼;

(3)职业学校的教师(理论教师、实践教师)均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在企业的实践经历,保证了教学过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4)“双元制”学生先由企业录用,再到职业学校学习,等于经历了一次筛选,学生素质相对较好;

(5)“双元制”学生必须先与企业签订学徒培训合同后,才能到职业学校报名进行理论学习,双元制的毕业生75-80%以上均留在培训企业就业,剩余的才到其他企业就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有保障。

德国旅游心得体会 篇6

德国就是在童话中诞生的世界,德国就是一个王国,当你真正的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莫名其妙的快乐,仿佛德国的空气中弥漫的都是快乐。德国给了很多人一个梦想,也给了很多人一种内心的充实与满足。很多人把德国视为心中的理想天堂,就连孩童时代的我们也是如此。不过走进这里,你也许完全想象不到这里还会有另外的一片天堂。有着不一样的风情,在德国,你自己就感觉是像在做梦一样,走进了这片美丽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不重复的风情,也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小镇,小镇上也是韵味儿十足,你可以在每一个小镇上感受到浓浓的德国的气息,也可以聆听教堂的美妙音乐,更加的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甜美,有很多不同的小镇有着一片香浓的本土的村庄气息。

德国就是一个耗费了你几天的时间,完全可以把这里的风光浏览完得地方。有很多的人对于德国一些较为古老的建筑非常的感兴趣,也有很多人对于德国一些古老的河流非常的感兴趣。他们不断的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寻觅着这些神秘而又美丽的东西。美好的事物在这里蔓延。因为莱茵河流经德国,因为莱茵河是世界闻名的水源,吸引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这里来观看。感受一下岛国风味的河流气息,体验莱茵河的岛屿文化。在一个有着古堡的王国中慢慢的探寻着那些奇迹。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双元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 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德国双元制主要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2014年, 本人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培训学习。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德国高等教育有了深入了解, 对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有了全面认识。现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教学与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 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一简单比较, 希望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专业课程实施情况

2.1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专业学生课程开设情况

2.1.1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概况.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4年, 是德国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之一。在上一届高校发展中心排名中, 它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4个课程位于实用教育领域的尖端位置。这些专业一直以实践为导向, 学生到企业后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2.1.2 机电专业学生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电气器具的安装、工作进程的计划和组织、简单机电一体化部件的现场安装、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和制作等。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性较强, 其主要学习内容有产品设计、分析、研究, 是多学科的交叉体。

2.2 课程实施

德国大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2.1课堂教学;2.2.2练习课;2.2.3讨论课;2.2.4实验课程。一堂课为2个学时, 每个学时为45rain。不少德国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机电一体化课程也不例外。教授在讲完基础知识后直接进入到实验室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分组讨论, 老师退居幕后, 使学生自己学习提高, 最后写成报告!

2.3 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技术人才, 应注重“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在德国考核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考核方式, 教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教授对学生采用多样性手段进行考核, 可以将企业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拿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或者结合实际来进行答辩, 或者通过实验都是可以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申请考试。也可以因为一些正当的理由延缓考试。也有补考机会, 以防止学生在考试时发生意外失误或突发情况。如果该学生的确无法通过某课程考试, 在规定的时间拿不到相应的学分, 则说明该学生不适合在目前专业学习, 就要考虑换专业或者学校。

3.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3.1 课程编排重实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将原来像“电子学”、“液压和气动”、“机械物理基础”等理论性强的课程, 则变为“电气器具的安装”、和“电气、气动和液压组件中能源和信息流的分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显然, 这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典型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对原来的学科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实施解构再经整合后构建的课程, 凸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为了使机电专业的专业课程实施的更好, 课程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前期奔赴相关的企业进行调研, 并且做出了相应的改革, 增建了相关的实验室。通过项目化教学, 加大了实践环节, 使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后面我们可以讨论进一步使授课内容实用化, 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更好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2 培养目标明确化

德国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 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工人, 一个领域对应一项具体工作, 比如, 液压分系统的制作、装配和拆装等, 学生学完这些课程, 就能直接在岗位上操作。而我们的定位模棱两可, 似乎是技师, 又好像是管理者。我们开设的大量公共课、专业课, 初衷是夯实学生的基础, 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但实际上却可能使学生失去方向, 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 甚至使学生什么也没有学精, 什么也没有学专, 反而什么也干不好。这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并借鉴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经验。

3.3 考核方式多样化

德国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在三年半的学习过程中, 只有两次考试, 期中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有理论、实践, 还有面试, 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考试项目, 理论知识很简单, 实践项目的要求比较实际, 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或者重复性测量来实现。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的学到和实践相关的知识。

我们应摈弃传统一张卷模式, 使考试内容更加实用化, 更加接近工业应用, 在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的能力。同时, 建立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机制。对于个别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还可以给予更优惠的待遇, 扶持其成长, 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高技能人才。

结束语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全面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两国在课程编排、培养目标和考核各方面的差距, 也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有些经验看起来很普通, 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挖掘, 对我们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大有裨益。在机电一体化这样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专业中.我们也应该大胆借鉴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汲取其中宝贵经验.使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大放异彩。

摘要:本文结合在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培训学习经过, 详细介绍了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施情况, 比较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区别, 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我院《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学习培训,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晓军.德国双元制课程特点及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5, (1) .

[2]赵居礼.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

[3]王姬浅.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他山之石, 2006.8.

德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

0 引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闻名于世,中国职业教育界也非常关注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实施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超过10年。研究和分析德国职教课程的这场改革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革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德国职教课程改革背景

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决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第二十个世纪以来,90次的德国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自1996以来,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开始实施的学习领域概念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

1.1全球化

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其对个人的影响,社会,机构和国家的迅速加强和深化。特别是贸易区域化和全球化的一体化,经济和市场,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产品和劳务的质量合格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面对新的要求,教育必须提高效率和效益,完善教育内容,改变知识传授的方式。同时,全球化也体现在整合和集成领域,欧盟成员国将继续增加,这使得欧盟的劳动力市场发生更快的变化,自然影响到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信息社会与知识管理

在信息技术的主要推动力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已逐渐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与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成为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谁拥有关键的知识和信息,谁拥有更强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信息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新和学习能力的社区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在不断增长的速度的知识和信息,如通用汽车维修数据,在第二十个世纪60年代的200多页,由2000到10000多页。宝马(宝马)汽车生产信息多达300000页。和知识老化周期加速缩短。如何获得有用的知识或使用任何方法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客观知识的习得(这可以通过书本或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直接获得)同时,主观知识(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过思考或理解和知识)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学习管理知识。

1.3终身学习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走出学校,学习不能停止,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在主动的地位,必须进行终身学习。在事业上,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传统的工作思路和研究将放弃..为研究指南,以工作为导向的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原则。人们必须认识到,工作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来帮助工作更好。

2004,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提出:“终身学习有助于加强社会的团结,并有助于避免可能出现的障碍,尽可能..教育要为社会和职业发展对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人才,促进他们的社会地位在欧洲。因此,我们必须对普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1]

1.4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组织的变化

在第二十世纪下半叶,服务型社会中出现了经济领域的趋势,与社会经济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传统产业向服务型的。服务业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并逐渐成为经济政策..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形式。通过信息技术,企业调整生产和及时的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M

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依赖于企业与社会所提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企业、社会及个人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1996年以来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开始实施学习领域理念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要求。

2 学习领域课程理论

1993最早的国家,德国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属于提出修订职业教育课程计划特别委员会。随后,在意见征求国家课程的研究,许多学者开发和提交“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组织,通过指向新课程工作过程的持续改善职业行动能力的专业技能。

经过三年的教育政策讨论,联席会议的国家教育部于1996年5月9日颁布了新的课程“编制指南”到“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课程为基本课程已使用多年。在学习领域课程计划的实施是课程改革是从政府的要求,从上到下..根据学习领域的课程计划,教学不受传统学科体系的组织,但基于构建研究领域研究领域工作区之间的关系,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况如图1所示[4]。工作领域是研究区的基础,而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学习实现工作领域需要。

在工作领域是各种各样的人必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复杂。

研究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这是一个案例研究和系统动作的教学方法。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任务。通过研究,学生可以完成一个典型的某些职业的综合任务..通过几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职业能力。

学习情境是一个个案研究单元,结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是学习的宏观计划的具体领域。学习环境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安排,而且学生的职业行动..现状的反思

三级的2.1个领域中的学习

德国专家认为,学习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为基础的学习领域,属于不同的学科的整合(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和法律)水平,对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相关;第二迁移学习领域的实践。选择传统的内容和现代劳动组织与实践。它主要采用现场模拟形式的研究;第三是对个人资格的相关研究领域。除了能力外,主要还涉及经验,反思,社会价值和文化的学习,包括工作,沟通,行为,精神,语言,文化企业,职业道德。

2.2基于情境原则和人本原则

传统的课程是基于学科的原理,原则和纪律的组织安排,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研究的主菜是基于现状和人文..情境性原则强调学习应该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组织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的学习科目的情况,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原则。同时,研究过程中不排除原则,但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新排序,在学习的情况。

2.3学科课程内容

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学科课程,虽然单个课程内容强调系统的基础知识,但相对独立的课程,彼此之间缺乏全面接触。在学习领域课程是跨学科课程,主要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学习的内容,这是不以传统的学科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强调综合知识和实际应用。

3.总结。

从理论上说,学习领域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从结果上看,新方案要求达到的“能力”目标太高。德国官方提出的能力概念是要让学生“有在社会职业和私人生活中实事求是的、周全的、有责任心的能力”,许多人认为,这样的能力目标是新教学方案不可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PHP.Stand November[EB/OL].[2007-05-20].http://www.bmbf.de/de/411.

[2]成光琳.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1下):61-62.

[3]肖爱华.从翻译角度看《老人与海》中渔夫的奋斗精神[J].短篇小说,2015,(3).

[4]肖爱华.翻译视阙下国际贸易谈判中地域文化差异应对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5]翟东昌.低碳经济国际合作的SWOT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3,(8)

上一篇:生产经营情况怎么写下一篇:腾讯人才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