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小学作文:家乡的大秧歌(精选12篇)
我的老家在东北吉林省的吉林市,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充满着民族色彩,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吉林的大秧歌扭起来十分带劲儿,不管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时,吉林市大大小小的广场都会集齐了人,没过一会儿,便锣鼓喧天。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样,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大秧歌扭起来时,场面非常壮观,队伍呈长龙形,浩浩荡荡地向人群走去。四拍一小节,前三拍先后,后一拍退回。人手一把扇子,或帕、伞、棒。队伍中中老年偏多,由领舞者指挥,他们将手中的扇子、绢帕,舞弄得出神入化,将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演绎出别样的`风采。用双手挥洒出心中的喜悦和幸福。队伍的四周满是观众,唢呐声不时地变化,秧歌的动作与走位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笑容,这样愉快的气氛会一直持续到夜深。
写什么样的文章,如何写,如何写成一篇好文章,首先离不开选题,明确研究方向及研究目的意义,所要表达的内容对当今社会音乐有何参考价值是所有人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是少数民族回族人,在我的家乡有号称华东最大清真寺——寿县清真寺,笔者的父母及家中亲戚都是回族人,从小耳睹目染,例如在亡者周年时,父母会请阿訇念经祈祷,给亡者走坟也会请阿訇诵读经文。家里也藏有很多伊斯兰教经文书籍,在重大节日——开斋节也会参与活动中。这些都让笔者产生对回族音乐的研究想法。在伍国栋老师的《音乐形态音乐本体音乐事象》一文中提到了音声的概念(与人类文化活动有关(非艺术音乐)吟诵,呼喊,咒语等等。)那时笔者就萌发研究关于回族宗教音乐。宗教目前在我国是一个敏感词,大家更多倾向回族的“花儿”,却很少去研究回族宗教音乐,尤其当今学术界对回族有无音乐有着很大的争议,真正去研究回族宗教音乐的论文,著作可谓寥寥无几。
二、研究方向的目的及意义
选择以寿县为例的“小聚集”的回族宗教音乐,是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亦可称作“局内人”,亦可作为“局外人”,用这种看待自己研究的方向,通过音乐来了解文化,了解文化中的人。在笔者所接触的除了回族人之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对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并不熟悉,甚至会有所偏见。由于回族以“大分散,小聚集”居住格局,很大一部分的回族人除了丧事上,饮食上有所保留以前的习惯,其他的并未达到真正穆斯林的要求,包括笔者在内,这也是当前回族人所要反省的事实。对于宗教局和清真寺来说,并未能起到宣传作用,最多是小范围的影响,感染。笔者借此研究这一内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回族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回族,尊重少数民族。
三、通过田野考查经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不管研究什么方向,什么内容,写论文查阅各种书籍,文献,都不能缺少一个环节——“田野考查”,纸上谈兵不如实践出真知。走进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直观的音乐,才能接触到音乐事象各个侧面的生动内容,观察到音乐事象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态形象;也只有这样的直接感知,才能在今后认识、分析和综合所得资料的案头工作中,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整体印象和动态轮廓把握,这些资料才不会成为一堆分散或拼凑的枯燥事实。
在笔者为数不多的田野考察经历中与当地阿訇,做礼拜的人进行对话,共同分享相关音乐的思想和行为。经过这几次田野考察,笔者发现主要在于交流,我们所提问的问题要与所研究内容相符合或相关,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起初去的时候,被研究者并不能迎合研究者的所有的想法,这就需要研究者从中截取重要的,和研究方向有关的内容,当然这也是笔者田野考察过于稚嫩,在进行田野考察中研究者应对考察对象所处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性文化进行了解和熟悉,尽量全面的去考察问题,注重当地风俗习惯和禁忌,以免闹出笑话。在研究之前,要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相关民族文化,历史因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对所研究方向,人的影响,抓住所研究地方的概况才能进行有效的判断与分析。现在科技网络很发达,随之而来的材料,史料,视频,音频也都不计其数,良莠不齐,有的在先前没有视频,音频记载的,要和当地局内人共同商榷。在记谱中也应保证乐谱的准确性,以及所参照的文献应予以标明注释。作为研究者,我们要把握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上把握目前研究内容的大致走向,风格特点,发展状况。微观上选取有代表性,特色性的个别案例,对研究对象的各个表演过程和表演内容、文化语境进行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具体在田野考察中所用的方法,笔者可能就之前方法会一直延续到日后研究方向中:观察,访问,资料分析,实物收集,录音,摄影,摄像,文字记录。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对于笔者所研究的方向,虽未正式进行田野考察,但是已经看到了所研究方向的大好前景,在笔者有充足时间与精力时,望能扩大其研究范围。例如,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这种聚集型回族居民区与散居回族居民区的区别,宏观上区别,或找一个相同大小的县来与之相比较,云南回族与西北回族宗教音乐有何区别。当然,这些是笔者的设想,具体还得操作。但是笔者很有兴趣,并且会持续关注,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运用到所研究的范围中,望笔者能够努力,对所研究内容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萧梅,齐琨.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2011.
[2]吴晓梅.宁夏吴忠回族宗教音乐文化调查与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
[3]梅杰.关于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若干思考.音乐时空,2015.
[4]张伟娜,周立洁.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之感悟.黄河之声,2012.
我出生在蓟运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十四岁全家搬到了县城。虽很少回老家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让我魂牵梦绕。
说起老家的秧歌,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听我爸爸讲,从我太爷那辈起,就开始有一支小队伍了。那时我的爷爷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他十分喜欢热闹,愿意参加太爷组织的秧歌队。因为容貌俊美,常男扮女装,打扮成一个小媳妇的角色。到了年三十那天,锣鼓震天,忙了一年的村里人都跑来看秧歌,那场景是热闹的很呢。上世纪60年代,村里人生活还相当贫困,为了扭起秧歌,你家出个一尺红布,我家舍出二尺红绫,他家献上几张毛币,东拼西凑,就这样年轻力壮的大伯、爸爸、三叔、及其他二十个年轻小伙,大姑娘腰系红绸扭起了大秧歌,扭出了父辈人的辛勤及热火朝天的生活。
我12岁那年,正值改革时期,家家户户有农田,有存款,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人们有了闲情逸致更爱扭秧歌了。临近过年的时候,大家便聚集在一起,喜喜乐乐地商量秧歌的角色扮演,鼓手、唢呐手由谁担任。因我祖辈都热爱秧歌,吹拉弹唱基本上都有本家亲戚。我大姑那时既在秧歌队里扮演小媳妇,又担任着副队长,负责秧歌队队员的`衣服、头饰的采买。记得过年时,扭秧歌开始前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去我大姑家化妆打扮,她们有说有笑,鲜艳的服饰和漂亮的头饰看得人眼花缭乱,妹妹我们几个好美的小姑娘趁她们不注意的时候,也把那珠花往头上戴,心想若是自己扮成角儿,会多么的美。待大队的唢呐声、锣鼓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箭一样地冲出家门,早早地给自己找一个好位置站在那里等着,四六八庄的小商贩也来凑热闹,有卖糖葫芦的,卖棉花糖的,吹糖人的,大人们都高兴地给孩子买这买那,在那个时候,孩子们最高兴地就属一边看秧歌,一边吃糖葫芦啦。有几个噶小子,还把小鞭炮点燃后放在你的身后,吓你一跳呢。这时候,扭秧歌的人装扮好自己的角色,也高高兴兴地出来了。有推旱船的白发老翁,有手拿鸟笼的傻小子,有抽烟锅袋的地主婆,有风度翩翩的公子哥,还有风情万种的小媳妇……可谓生旦净末丑在这三十多人的秧歌队伍里应有尽有,大家最爱看的就是那“傻小子”啦,扮演的人惟妙惟肖,活脱脱地把那个角色演活了,他不光会随着音乐有节奏的扭动,还时不时地说上几句癫疯的话,让我们捧腹大笑,手里的鸟笼也是把玩掌中,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掌声、叫好声、欢呼声。
村里还有个风俗,就是“接秧歌”。年三十的晚上,把秧歌队请到自家门前扭上一段,图的就是来年日子红火。接秧歌的人家事前准备好烟茶糖点,等秧歌队快到门口的时候,放上一挂红鞭炮,这就扭起来了。李家扭完了去老王家,我们一群小孩儿跟着秧歌队伍,来来回回地走也不觉累,现在想想,那时就已经对秧歌情有独钟了。
在我十三岁那年,村里的秧歌到了顶峰时期。扭秧歌的人越来越多,最小的只有十岁。那年还新添置了两个大头娃娃,一头“小毛驴”,秧歌队长想在村里征演骑驴的小媳妇和赶驴的小伙子。大姑知道后跑来我家,让我和妹妹赶快去报名。奶奶在一旁笑呵呵地说:“咱们老刘家从根上就是扭秧歌的料,一辈接一辈,奶奶支持你们去扭秧歌。”妈妈和爸爸也是举起双手赞同。“海选”那天,二十几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小小子等候着秧歌队长的选拔。通过比个头,听节奏,看舞步等环节,队长选了10个人。待我把那“小毛驴”套在身上,仿佛就找到了感觉,随着鼓乐手吹响的节奏,我动作连贯优美,神态自如,大队长说:“就是你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感觉自己为家争了光。同时妹妹也被选上了扮演赶驴的小伙子。
村里的秧歌因角色多,姿态美,人员多已经在周围村庄扭出了名气。各村都前来邀演,还被邀到县城参加秧歌汇演比赛。为拿到好成绩,我们秧歌队每天都要把曲目排练上好几次,有时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大家乐此不疲,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我要扭出最好的水平,为村里争光。比赛那天,正值四九天,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刮一样,我们穿着笨重的大衣坐在双排车后面,有说有笑,谈论着自己扮演的角色如何扭得更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村拿到了花会比赛的第一名。想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一阵甜蜜。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客人们纷至沓来的来到我家,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小孩压岁钱,我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
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被别人杀害了并且扔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勺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来用绳子捆紧,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来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简直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那一定一饱会眼福和口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花市何处有?的士直驶望海村。”星期五,我与爸爸到江北观音桥的望海花市去开了一番眼界。
刚进花市,一股淡淡的花香味迎面扑来。接着听见了鸟叫声和人们贩卖物品的吵闹声。我想:“花市人真多,可真是热闹啊!”我随着爸爸走了进去,那鲜艳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的双眼,使我的眼睛迷蒙了,这一丛,那一簇,让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和爸爸一边挪着小小的步子,一边观赏一些奇花异草。有绿叶镶嵌着像猫眯眼睛的斑纹,叶底是紫色的,叫“钻石猫眼”;有像狮子头的“三色堇”;还有能捕捉虫子的“猪笼草”……我在花店里看见了许多鲜花的种子,我很感兴趣,并购买了既害羞又含蓄的含羞草和碧绿的宝葫芦花种。
走过花店,我和爸爸又进入了观赏鱼市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画卷。那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儿轻巧地穿过颜色各异、形态不一的珊瑚,那珊瑚似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小鱼跳起了“摇摆舞”,我在鱼缸前看得津津有味。我还发现了一些不曾见过的小鱼。有身体很长爱左右摇摆的龙鱼;有尾巴像剪刀身体漆黑的象鼻鱼;有全身血红,犹如一簇火苗的血鹦鹉……
“叽叽喳喳”这叫声连续不断,原来是一家鸟店发出的声音,我走进去瞧了瞧。有活泼的小麻雀;惹人喜爱的八哥;全身白如雪,犹如一团棉花的鹦鹉……
清明节逛花市的人可真多啊!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都来购买美丽的鲜花,去祭奠先逝的亲人,以对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思,送去一分挂念。我为这文明、古朴的民风而感到欣慰,望普天之下的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家祭无忘思乃翁。
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春节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了。春节,是热闹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
我的家乡在建西,这儿的春节习俗我最熟悉不过了。我们这的春节差不多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就是小年。在这天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祭灶: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贴上一张红色的灶君画像。还得把这一天买来的“灶糖”、“灶饼”和各种糕点放进盘子里装好,摆在画像前。最后还要点上几柱香,来接灶神爷来家里吃东西。在民间,还有一个幽默的说法:如果灶神爷来了你加,并且吃了你家里人供上的物品,他就会一直住在你家的锅灶里。其实,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为了喻意着年年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祭灶过后,就开始打扫卫生,叫做“扫尘”。因为“尘”与“陈”为谐音,在新春来临之前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这样做是为了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都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套和窗帘。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扫尘,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过后,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为了让家人们吃上一顿好的年夜饭,他们也不辞辛苦。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开始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贴上倒着的“福”字。“福”字指“福运”、“福气”,把“福”字倒着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的“福”字贴,更是花样繁多,有的还有在“福”字的周围加上寿星、寿桃、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和鲤鱼跃龙门等等图案。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做年菜,家乡春节的的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喻意。例如,过年时家家常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过年时,人们还吃年糕,因为“年糕”与“年高”为谐音,所以有“年年都能步步高升”的意思。另外,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和白银,有“新年发财”意思。还有,过年人们都吃鱼,有“年年有余”的意思……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分外的热闹。一家人难得能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
吃过了年夜饭,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过后,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来。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会在这一天晚上观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才会放鞭炮,放烟火。这样的鞭炮声和烟花会一直到深夜。
新年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晚辈都要到长辈家里去拜年,祝长辈们长寿安康。另外,长辈还要分别给晚辈们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有“平平安安过了一岁”的意思。这一天里,同辈人如果见了面,也要说声新年好。以示对对方的新年祝福。
家乡的春节过得多么热闹啊!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这样一个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爱家乡的春节。
小学生中秋节作文400字:中秋月儿圆中秋月儿圆
常熟外国语附属小学六年级二班张欢
10月3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就连我家也不例外。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家乡的端午节
转眼间,春节已经过完,再过3个月,就是端午节了。想一想去年的端午节,真的很期待。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等。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节,人们就用棕子等方式来祭祀屈原。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大约在初二或初三人们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的用品,做棕子的棕叶,肉馅……
到了端午节,早上人们就去包棕子,包棕子是很难的。包完了棕子,还得把棕子拿去煮。真是麻烦。
差不多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就通通祭祀祖先,祭祀品最多的就是棕子。
吃完了棕子,人们就都去看赛龙舟。这时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龙舟赛开始了,一条条龙船在大江里游,龙船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黄色的,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比赛开始了,赛龙舟的人都用尽了全力划船,都想争夺第一名,大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在岸边大喊大叫,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在为船队加油。听奶奶说,每年举行龙船赛是我们潮州人的民俗文化,它是潮州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象征。这样的龙舟赛既好看又有意义,真让人喜欢至极。
端午节还有三个月就到了,大家都来看我们家乡的赛龙舟哦!
我的家乡余姚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明水秀的江南小城。它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壤嵌在富饶的浙东平原上。家乡七千年的河坶渡遗址令人陶醉,巍巍绵延的红色四明山使人崇敬,博学才智的四先贤让人恭敬,名震四方的塑料王国受人称赞„„我却深深地迷恋着家乡的桥。
素有水乡之称的家乡有数也数不清的桥,一座座千姿百态的桥都构成了一幅幅独特的风景画。你看:那古色古香的通济桥,像一轮宁静的弯月,又像一条美丽的绸带倒挂在姚江上,显示着“浙动第一桥”的婀娜多姿;那现代气派的兰墅大桥像一艘即将远行的帆船,又像一支正要飞出的箭,耸立在最良江上,展示着今日余姚的蓬勃发展;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桥,它们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们朴实的身材倒映在平静的河面上,却像一幅真实的水墨画。
家乡的桥虽然沉默无言,但每一座桥都给人们带来了无法形容的快乐。你听:那立交桥上传来了“轰隆隆”“嘀嘀嫡”的是火车,轮船和汽车交汇发出的鸣叫声。那青石小桥上传来的“哈哈哈”“呵呵呵”是孩子们玩耍时的嬉闹声,真像小黄莺在唱歌。那景观桥上传来的“啧啧啧”是游人赏景时发出的赞叹声,真像一首欢快的歌曲。
一、陕北秧歌的技术特色
“节奏欢快、动律鲜明”是陕北秧歌最主要的特点, 因此陕北秧歌艺人将陕北秧歌总结为“花哨的摆、活泛的扭、轻巧的走”。 (1) 花哨的摆。“摆”是陕北秧歌动律的主要特点, 包括秧歌艺人头、臂、胸、手各个部位在运动时的协调和力度, 以及协调之间变化的幅度。根据摆的高低和摆的幅度分为“下摆、平摆、上摆”与“小摆、中摆、大摆”两类。 (2) 活泛的扭。“扭”是陕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扭”对于陕北秧歌, 需要做到腰部与全身的协调和配合, 陕北秧歌的“扭”是以腰、胯为中心的有节奏的摆动。陕北秧歌的“扭”最主要的是要做到适度的用力, 力度不适度会失去陕北秧歌艺术特色所独有的活泼与轻巧。 (3) 轻巧的走。“走”是陕北秧歌的动律基础, 体现了陕北民歌的轻巧和灵活的特点。陕北秧歌的“走”要始终做到膝盖的松弛, 只有处于放松状态的膝盖才体现轻巧的下盘和灵活的步伐。
二、陕北秧歌角色扮演的艺术特色
陕北秧歌的角色扮演主要有丑角、文武身子和伞头。 (1) 丑角。陕北秧歌里的丑角是秧歌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渲染了秧歌队的诙谐气氛。陕北秧歌的丑角不但能调动整个秧歌队成员的动力还能吸引观众。丑角的打扮是不固定的, 是由所要扮演的角色决定的, 因此, 丑角是要必须化妆的, 化妆时尽可能的变丑, 让观众无法辨认出是男是女, 扮演者是谁, 达到让观众一看就笑的效果。所以, 丑角的表演者必须有坚强的表演和模仿能力。 (2) 文物身子。陕北秧歌的文武身子又被称为“包头”和“挎鼓子”, 是整个秧歌队的主题。文身子和武身子分别扮演女角色和男角色, 有地地方被视为夫妻。文身子的动作要求需要体现出多姿、妩媚、轻盈, 武身子需要做到粗犷、豪放和质朴, 表演形式风趣、幽默、诙谐、滑稽, 内容多位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的戏耍或挑逗的查年。 (3) 伞头。作为整个秧歌表演活动的“总指挥”—伞头是秧歌队里的灵魂性的角色。他不到可以超越一般队员的表演, 和可以与其他队员一起表演, 所以, 外相装扮庄重体面的伞头在秧歌队里的权威和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伞头走的路线和引领秧歌队所具有的技艺决定着整个秧歌是否能圆满完整的构建一个相当逼真的场图。
三、陕北秧歌队形图案的艺术特色
陕北秧歌的队形图案有着细腻鲜明的层次、严谨生动的构图、风格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丰富多彩的形式。陕北秧歌的队形图案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守阵类。守阵类图案是陕北地区古时候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产生的。 (2) 祭祀类。祭祀类图案表达了陕北人民的祭祀活动和陕北秧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达了陕北人民媚神求神的功力行为。 (3) 花卉类。花卉类图案表达了陕北人民对艺术类向往和陕北人民的一种审美情趣。 (4) 灯彩类。灯彩类图案体现了陕北人民追求幸福的一种感情寄托。 (5) 民俗风物类。民俗凤舞泪图案主演反映的是陕北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之情。
四、陕北秧歌的表演艺术特色
陕北秧歌的活动程序一般有如下:起秧歌、沿门子秧歌、彩门秧歌、转九曲和元宵夜闹秧歌等五种方面: (1) 陕北秧歌的起秧歌在陕北地区一般定在正月初八, 有的定在正月初二, 起秧歌时间一般在傍晚左右开演。 (2) 沿门子秧歌又称为“排门子”, 是一种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挨家挨户上门拜访的表演形式。村民们也喜欢沿门子秧歌, 他们认为沿门子秧歌能够帮他们驱除妖魔鬼怪, 来年带来吉祥平安。 (3) 彩门秧歌。彩门秧歌是陕北秧歌的秧歌队在结束了本村的活动后和邻村互访的一种活动。彩门秧歌反映了陕北人民的一种礼仪和交际的关系, 非常的正式、隆重, 来不得半点轻视和怠慢。 (4) 转九曲。转九曲秧歌也称为九曲秧歌, 通常在元宵节的晚上举行。转九曲秧歌通常在避风宽敞的平地举行, 村民群众也可以加入秧歌队, 随队员一起表演, 增加一些娱乐的气氛。 (5) 元宵夜闹秧歌。元宵夜闹秧歌也叫大场秧歌, 是所有秧歌舞蹈表演中场景最壮观、规模最大的一种秧歌表演。元宵夜闹秧歌表演中, 伞头在鼓乐的伴奏下挥动着大伞, 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欢跳, 情趣异常高涨, 舞姿非常优美欢快。
陕北秧歌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承载着陕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陕北秧歌在延安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陕北秧歌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 适合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们参与, 起到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的作用, 值得在各种地区、各种场合的大力普及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隋丽娜, 程圩.基于生态形式识别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关中皮影为例[J].前沿, 2012 (23) .
[2]叶苗, 彭菊华.陕北秧歌保护和传承的几点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 2014 (03) .
[3]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北秧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4]党子奇.陕北秧歌多维度传播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6) .
摘要:我的家乡在广东,那里如诗如画,漂亮极了。而在广东的某一个小镇上,那里种着许许多多的甜玉米,当你来到这里时,也会对它长生爱慕之心„„
我的家乡在广东,那里如诗如画,漂亮极了。而在广东的某一个小镇上,那里种着许许多多的甜玉米,当你来到这里时,也会对它长生爱慕之心。
春天,农民伯伯在黑土上播下了玉米种子。为了让玉米长得更大、更壮实,农民伯伯又是上畜粪,又是施肥„„在下透几场春雨后,玉米苗想新生的“笋尖”,顽强地钻出地面,它吮吸着雨露,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不久,“笋尖”渐渐长高,抽出了长而宽的嫩叶。轻风吹来,它那柔软、秀美的长叶随风摇摆,仿佛在向我们招手,在向过往的人们点头致敬。站在高坡上放眼望去,玉米翻涌着绿浪扑向天边。
夏天,玉米都长高了,就像整齐的方队,横竖成行。棵棵玉米,亭亭玉立、清秀挺拔。微风拂过绿叶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甚是喜人。进入六月末,七月初,玉米来势抽穗扬花了。玉米的雄花长在顶尖,花不美不艳,其味却能随风漂散,弥漫空中,清香沁人,使人神清志爽;雌花长在腰间,纤细如丝,每穗约有几百条丝下垂,宛如一把头发,白色如玉,粉色似霞,样子甚为奇特。花期约20天,花期之后,花丝渐渐枯萎,籽粒却在层层绿衣的襁褓中偷偷长大、鼓满,形成珍珠般的玉米粒,这时,人们把它叫做青苞米,青苞米已经能吃了。当你啃着刚出锅的玉米棒子时,你会被那香甜可口的美味所吸引,吃了这穗还想吃那穗。
秋天,玉米粒子由绿逐渐变黄,这时,玉米已经成熟了。每根玉米大约有30厘米长,像一支金灿灿的棒子,有的直挺挺地伸出来把金色的希望显示给人们看;有的倒挂下来,向人们显示着它的成熟和沉重。这时,农民伯伯都在地里忙着收玉米,有的割,有的扒,有的用车往家拉。望着农民伯伯那充满丰收喜悦的张张笑脸,你会感到他们收的好象不是玉米,而是黄金。过不了几天,各家各户的场院里已经堆起了金黄色的玉米山,在阳光下放射着灿烂耀眼的光芒。望着那座座金山,农民伯伯的心里像喝了蜂蜜似的。
当我仰望天空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的云彩,最常见的便是那蓝天白云,白得没有一丝杂质,让人看着它,仿佛心也飞到了云端。
在清晨,我打开窗,呼吸着家乡新鲜的空气,看着窗外尚未散尽的薄雾,心情顿时变得愉快起来。不久,太阳开始升起来了,天空也开始变得更蓝了,而在远方,我看见了几朵如花儿一般的白云,仿佛几个害羞的小姑娘,她们躲在深处,就像怕见到太阳呢!
在中午的时候,烈日当空,白云也开始多了起来,它们缓缓飘动,有时候会飘到太阳的底下,给站在地上的我们送来一丝清凉,然后又调皮地飘走了。它们还会神秘易容术呢!只见它们有时候变成一只可爱的兔子,一会又变成了凶猛的大狮子,接下来又变成了一朵朵小蘑菇,让人都不知道它们是动物还是植物了,真是太调皮了。
黄昏很快就到了,这个时候天空开始变成金黄色,金灿灿的太阳余辉不断,照耀着白云,让白云也放出了耀眼的光芒,慢慢的,白云把太阳全部遮住了,而整个天空开始变成橙色,又慢慢地变成红色,噢,这可是火烧云呢!火红色的云变成了阶梯一般的形状,在红色的衬托下,就像是铺了红毯的阶梯呢!这真是一片奇美的景象呀!
最后天完全变黑了,今天的我只能与云告别了,不过在接下来的日子,它们还会每天跟着太阳一起升起呢!
作者:张洪
一、陕北秧歌简述
秧歌是北方地区较为主流的秧歌舞蹈形式, 流传范围较广, 影响也较大, 自身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动作是以农民劳作过程中动作为基础, 模仿而成的舞蹈形式。最初含有祝祷以及祭祀等较为神秘的含义, 之后经由改变以及装饰, 其性质也逐渐转化, 成为适宜于全民健身的一项活动, 也成为了具有民众代表行的民间娱乐性艺术, 其可以列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草根文化之一。秧歌在北方地区分布较广, 人们对陕北秧歌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如“闹秧歌”、“闹阳歌”以及“闹社火”。我国共有四大秧歌体系, 其中之一便是陕北秧歌, 其余还有河北秧歌、东北秧歌以及山东鼓子秧歌。陕北秧歌主要分布于我国陕北高原及其附近区域, 如陕北的绥德以及米脂等地。春节时期, 各村都需要组织秧歌队伍进行演出, 演出之前需先至寺庙内参拜神明, 并敬献歌舞, 之后逐日逐家进行表演, 也可称为“排场子”, 以此希望将福气送至各家。陕北秧歌当中蕴含着陕北人们的激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也蕴藏了陕北当地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文化, 并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 不断蜕变与丰富。
传统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以“扭”为主, 所以也被称为“扭秧歌”, 即由部分人利用锣、鼓等乐器作为配乐, 表演人员将腰部作为中心点。头、上体以及双臂都随着音乐大幅度摆动。而腰部以下, 双腿按照“十字步”移动, 无论是前进、后撤、左移还是右跃都保证上下和谐, 而且步调保持一致, 形成彩绸与彩扇上下飞舞的状态, 热闹异常。部分地区在表演秧歌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演唱。除了扭秧歌之外, 陕北秧歌中还有两个标志性的物品:伞与虎撑, 伞寓意保护百姓, 而虎撑则寓意消灾去病, 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文化生态内容变迁中陕北秧歌变化特征
(一) 由“走街型”转化为“舞台型”
传统陕北秧歌的舞台主要以街市为主, 街市较为宽敞, 加之极为热闹, 陕北秧歌搭与之配更能突显其热闹与娱乐性。受舞台的影响, 传统陕北秧歌的表现形式也以“走街”这一形式为主, 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也便于人们直接观看与参与, 具有良好的互动性, 使其更为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但该种表演方式也有一定缺点, 即因为其属于“走街型”表演方式, 而目的是为了令更多人参与与观看, 导致表演人员并不能体现更多秧歌表演方面的变化, 限制了艺术方面的发展, 使得其变化形式逐渐减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走街型”的陕北秧歌数量逐渐少见, 更多的表演人员倾向于将表演场所移动至舞台, 将宽阔的走街型秧歌转化为表演型舞台秧歌。然而, 这也令人们对陕北秧歌表演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也需要表演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由于将表演放置于舞台, 传统秧歌中基本没有变化的“十字步”动作便无法满足观众需求, 如果表演人员仅仅表演“十字步”会显得过于单调, 必须增加其他更为复杂的舞蹈动作, 且不断切换, 从而使陕北秧歌这一民间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艺术感更为强烈。
(二) 由娱乐性转化为专业性
陕北秧歌的文化内容以及动作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再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其目的是为了令人们的心情更为愉悦, 娱乐人民生活, 表达人民对生活的热情。这一目的使得人们对活动的参与仅限于看热闹, 只是感受其所带来的气氛, 对秧歌本身及其内在文化并不了解。而表演人员自身对着装、步法以及动作要求也不高。这种心态自然不利于陕北秧歌文化长期发展。但随着陕北秧歌舞台的转化, 其自身性质也产生了本质变化, 而观众对表演人员舞蹈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今, 陕北秧歌的表演趋向于正式化。表演人员在表演之前需对服装进行选择与搭配, 而秧歌队伍在表演人员的选择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 并在选取之后对表演人员进行一定培训, 这使得各个秧歌队伍之间形成了一定竞争性, 而陕北秧歌也成为了一项具有竞争性的表演节目。陕北秧歌的娱乐性逐渐淡化, 而专业性大大加强。随着各个专业队伍之间竞争意识愈发强烈, 陕北秧歌也会得到更为快速地发展。
(三) 由传统转化为现代
传统陕北秧歌现代化, 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其一, 乐器方面。传统陕北秧歌所使用的乐器逐渐被现代潮流的音乐乐器所替代。传统秧歌的配乐乐器以铜锣、大鼓以及唢呐为主, 演奏方式也无非鼓、吹、敲、打。至于现代陕北秧歌, 添加了现代音乐的部分乐器、节奏以及曲目, 从而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以及爱好者, 也为陕北秧歌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舞蹈动作方面, 传统秧歌舞蹈动作较为单调, 艺术感不强。而现代秧歌不仅继承了传统秧歌的步法以及动作, 同时也结合了其他舞种部分舞蹈动作以及表演方式, 使得现代秧歌的舞蹈形式更具美感。同时还增加了部分节奏明快, 且动作幅度较大的现代舞蹈动作。不仅如此, 现代秧歌并非仅融合某一种或是某一类型舞蹈, 而是兼收并蓄, 糅合了多种不同种类秧歌以及舞蹈的动作。
三、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的建立
陕北秧歌是特定文化背景以及地域所衍生出的艺术形式, 其具有如下文化特征:古朴、典型以及独特。但如今受到现代先进技术的冲击。若要陕北秧歌继续发展, 便需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建立陕北秧歌文化保护系统, 创建计算机以及手持设备终端。使得人们通过网络以及手持设备登陆后, 便能浏览有关陕北秧歌的内容, 从而利用信息技术保证了陕北秧歌的发展以及传承。
设计人员建立完成文化保护信息系统之后, 也可建立以下模块完成资源共享:第一, 建立用以学习秧歌文化生态系统的模块。利用该模块, 表演人员可将自身表演视频上传至网络当中, 学习人员或是爱好者通过手持设备或是计算机终端进行浏览或是下载, 并以此作为教材学习。第二, 舞台预约模块。学习人员与爱好者仅仅依靠视频无法大幅提升自身表演水平, 因此需要预约表演场地或是练习场地, 直接在舞台之上进行表演以及训练, 积累舞台经验, 从而有效提高自身表演水平。不仅如此, 表演人员也可在某一固定场地定期对爱好者或是学习人员进行培训, 而爱好者以及学习人员也可通过预约功能与表演人员进行交流, 接受统一的指导以及培训。第三, 资源传递功能。可以邀请陕北秧歌的传承者或是名师讲解陕北秧歌的精髓内容, 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普中遍遇到的问题, 使得学习者与爱好者不仅学习了陕北秧歌的表演内容以及表演方式, 还领悟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随着时代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陕北秧歌文化也出现了变化。更具艺术特色, 也更具美感, 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现代人应将陕北秧歌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使得陕北秧歌不仅能够被传承, 其内容也可以得到不断地丰富, 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参考文献
[1]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陕北秧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1:4-7.
[2]季中扬.陕北秧歌的百年遭遇与民间艺术的现代命运[J].艺术家, 2014, 01:191-195.
[3]高鹏飞.陕北腰鼓运动的历史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安塞、横山腰鼓为个案[J].体育与科学, 2014, 03:78-82.
[4]雷娟娟.基于文化传承保护的陕北秧歌文化信息保护系统构建[J].电子测试, 2014, 23:148-149.
依然处于七月炎热之中的家乡,十分惊奇的街上,确实很热闹。在村口墙角的阴影下,有几位老大爷,边下着棋,边抽着旱烟锅。一边看着我们从车上下来,还不忘热情地招呼我们到树下去乘凉,“来来来,大孙子哎,可别热化咯!”说这话的同时,还不忘得意洋洋的吐一口烟,那飘渺的烟雾缓缓上升,可怜不一会儿就被那阵风给吹散了。
七月的风,到底还是七月的风,这阵儿风一过,各种生物都像是蔫了一样,本是碧绿的阔叶树,叶子却被热成了灰绿色;在河边的柳树,如果是平常的话,她会像最使人迷恋的少女一般将头发轻轻垂到你面前,待你用手将它轻轻梳理......可现在,河水在这大热天里也停止了欢唱,像开始思考人生的老者,变得沉稳、庄重。他的沉稳,却冷落了她的柳,柳的树皮变得更加粗糙,就连树叶也愁的打着打圈儿。就这么想着,旁边的老大爷帮我抱了一个马扎,让我坐下,说:“你别看现在热得这个样,过几天下雨,那柳树就又该青翠起来了;再说,热也不是没好处,只有热了,知了才会钻出来啊!哎,孩子,你哪家的,大爷晚上带你抓知了去......”
说的当儿,邻家的大娘便叫我回家吃饭,在回去的路上,我又回头看了一次那位大爷,只见他咬着他的旱烟锅,提着小马扎,慢慢的挪到下棋的地方,和其他人一起吆喝着“下这儿,下那儿!”黄昏的阳光在他的脸上慢慢划过,把他笑吟吟的表情留在我的心里。
终于到了晚上,树林也被渐渐的染上了黑色,但随后,慢慢地树林里的光线多了起来,树林本质的色彩开始显现。这片树林,本是村里唯一凉爽的地方,但随着人慢慢的多起来。,白天时的炎热也开始在这树林里显露出来。
就在这树林中漫无目的的走着,一只突然出现的大黑狗却把我给吓了一跳。随行的老大爷却不乐意了,居然开始在那数落起来,“你干什么,真没教养,把人家城里来的娃娃吓坏了怎么办?”随即又转过头来对我说:“娃儿别怕,我认识他,一般不咬人呢!说不定是今天见到你,高兴坏了...”
快10点了,见我连几只都没抓到,装知了的瓶子里还是空空如也,大爷也心急了起来。便吆喝其他村民把知了一只一只的给了我。他们的瓶子轻了我的瓶子却沉了起来;轻松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开来......
车子行驶在回程的路上,这时候的村桩很安静,除了一两声狗叫,一切都沉浸在氤氲的暑汽中。但我的心里却异常舒适,像一支股马鼓满热情的帆,从这片热情朴实的土地上起航......
访谈内容
1.您是怎样得到这份工作的?是通过自己应聘还是父母的关系?自己应聘的,能谈一下应聘时的体会以及心得吗?
2.您为什么选择这个工作?是因为兴趣,还是别的?
3.您热爱您的工作吗?谈谈您对这份工作的感受你?
4.您认为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对做好这份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5.平常,在工作方面,您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6.据您所知,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在单位或者行业内发展的前景怎样?
7.您如何看待单位的组织文化和该领域的工作方式在将来的变化趋势?
8.您在做这份工作时,什么是最成功的,什么最有挑战性?
9.就您的工作而言,您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10.从事这份工作实现了您的人生价值吗?家庭对您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11.您换过几次工作,都是因为什么理由?
12.您现在所做的工作和你的大学专业是相关的吗?
13.谈谈您对自己所在行业现状及前景的看法?
当你乘车行驶在通往大山深处的路上时,你会不由自主地环视四周的群山: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宝剑;北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西山像一条中华巨龙,蜿蜒盘旋;东山像两座高高的驼峰。
难道这不是生活在仙境中吗?
你走在山间小道,仰望蓝天,蓝天像一条碧蓝的带子;俯视大地,大地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山村
当你走出群山时,就会清晰地听见犬吠、鸡鸣,还有孩子们的歌声和山村小学的钟声。这时,山村的容貌便会依稀可见。
村里,路面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房屋是由石头砌成的,鸡舍和猪窝也是由石头垒成的。
家家户户像镌刻在山腰上,一层一层的,错落有致。阳光下,牛羊懒洋洋地在山坡上散步。
山村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大山的衣襟上。
家
我们家的院内:柿树、石磨、鸡舍,一切都井井有条。一排白墙、灰顶的平房,坐北朝南。阳光照在窗棂、门楣和玻璃上,亮得耀眼,从中透出阵阵杉木的清香。
家的西头,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泉口旁边摆满了石阶,水浸到的地方长满了厚厚的青苔,人们常踩的地方被磨得光光的。我总喜欢伏在泉边,照个影儿,清清亮亮的;喊几声,嘤嘤嗡嗡的。
东头,一座古老的木梯通向屋顶。
顺着木梯爬上屋顶,远看,山在云雾之中昂首挺胸,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小小的山村;近看,有的人在房顶上忙着收柿子,还有的小孩在小道上嬉戏,阵阵欢声笑语随风传过。
好客的老姑,总喜欢盘腿坐在炕上,拉着我的手,给我讲永远讲不完的有趣的故事:春姑娘爱上了我们的家,春天在房上玩耍,冬天就在清泉中沉睡……
其实我的家乡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可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实得不能再朴实,可是它厚重的积淀和释放出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当你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时,它会告诉你它是多么神圣。
独特的魅力,独特的情趣,这就是我的家乡,难道你不爱它吗?
★ 家乡巨变600字作文-家乡巨变高中作文
★ 最美家乡高中作文
★ 高中作文600字精选
★ 家乡新变化600字作文
★ 家乡作文600字初中
★ 后的家乡作文600字精选
★ 后的家乡高中作文1000字
★ 高中家乡的美景作文
★ 高中家乡过年风俗作文
【关于家乡的小学作文:家乡的大秧歌】推荐阅读:
关于家乡的环境作文小学11-07
关于家乡的桥作文350字小学生09-28
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6-17
关于家乡的特产字作文05-31
关于家乡的冬天话题作文01-01
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10-26
关于家乡的小河作文600字05-31
关于家乡的小河作文800字11-26
关于家乡景色的说明文作文01-03
关于家乡的五年级作文400字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