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精选11篇)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篇1

课改工作

2011年8月19日

新总结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试行)》(云教基[2009]24号)的推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正式推开了。新课改实施三年来,我们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全力指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应该说,新课改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大家对此次新课改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现把我们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工作做一总结汇报

一、高中新课改所做的主要工作

1.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分别参加了由市教育局、学校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进入新课改,暑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了普通高中课改专题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课改培训和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势的校本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教师提高了对新课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对新教材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如何使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我们的做法是:(1)要求每一个教师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及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习,(2)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先进行认真的集体备课,2(3)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再由组长或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其他教师在示范课的引领下进行逐渐适应新教材。

2.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改领导小组以及评价小组,选课指导小组,分别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确定了学校新课改实施方案。学校在准备和实践的过程中先后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的新课改领导小组,成立了以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年级书记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员的实施新课程的业务指导小组。成立了以教务主任为组长,教研组稿备课组长为组员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与此同时,学校配合新课改制定了四个方案,分别是评价方案、教师培训方案、选课指导方案、新课程编排方案。

3.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一是多次在全校教职工会上宣讲新课改的目的、意义、理念等;二是各教研组作为专题研讨新课程学科实施方法;

4.学校对课改年级组织了每学期一次新课改教学调研活动,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听课、查教案、作业等。这些调研活动在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情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学校制订了《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和学生成长档案袋,其内容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活动,模块成绩等内容。

6.校本课程的开设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基于此,学校成立了光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们目前已实施了语、数、物、化、政、史、地等九个学科教学延伸内容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

7.举行了新课改现场研讨课、观摩活动,通过公开示范课,进行了新课 改研讨交流。此次新课改与以往任何一次的课程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为了让全体教师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正确地开展新课程的工作,我校设立了特色部,实行“一人一本”(“本”指的笔记本电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学堂,把学生真正地培养成具有“四有”“四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现代化人才。本学期已有小学、初中、高中的近10个教学班实行特色化教学。学校也进行教学的转型和升级的各项准备。学校组织了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探讨活动,相互讨论交流经验,或同校内商讨,或某一科的课任教师聚集在一起切磋。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上好一堂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写好一篇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对于有特色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我们还在全校的教师会议上进行推广。

8.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新课改对于所有教师都是新的尝试和探索,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工作,每周两次集体备课,对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确定授课内容的课时、标高、重难点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特别是新教材的处理问题、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研究,积极协作,扬长避短。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加强交流,注重协作,取长补短、相互借鉴、集思广益,共享课程资源。

二、高中新课改的困惑

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一些困惑,具体而言,高中新课改到底怎样改?我们面临着四大困惑:

1.教育经费短缺

学校财力紧张,因为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充其量只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可是,新课改工作的展开确实又需要相当数量的经费支持,比如教师培训、外出学习、必要的教育教学软硬件添置等,无一不需要一定量的花费。

2.选课制难以实施

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后,教学模式应怎么确定?选课制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因学校条件尚未成熟,目前这一工作也难以开展。

3.发展性评价手段很难建立

新课程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管理形式,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但学生要参加高考这样的选拔考试,归根到底还是分数。尽管高考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但高考对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是比较明显的。就现状来看,高考的侧重点仍然是知识,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在高考体现得还很不够,甚至可以说高考的这一缺陷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现在高中学校都在围绕高考这支指挥棒行事,因而发展性评价制度不很现实,除非高考有融入发展性评价的因素,否则很难建立起发展性评价制度,就算有建立,也是流于形式,关于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探讨,到底该怎样更好的对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应该有怎样的标准,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

实施新课程是大势所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反思,我们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走进新课程的宽广新天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篇2

长期以来, 陇西县实验小学因变思进, 开拓创新, 不断积淀育人文化,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小学生, 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罗锦堂等陇西名人就是杰出的校友代表, 清华学子祁仲冬、王鑫、郭嘉及定西市高考状元吉建民、赵阳、师睿都是从实验小学走出的佼佼者。

陇西县实验小学现有教学班29个, 学生近2000人, 教职工85人。学校现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示范学校、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省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国家级家长示范学校、定西市示范性小学, 陇西县德育创新文明单位。

新时代, 新理念, 新课改。今天, 对于沐浴着新课改春风的孩子来说, 德育创新尤其重要。所以, 学校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 进一步彰显棂星文化, 以“打造陇上一流名校, 培育华夏杰出人才”为新时期办学理念, 以“传承李氏文化, 培养优秀的现代陇西人”为新时期育人目标, 充分尊重并发展学生个性, 自主、自信、自省、自强, 开发以棂星文化为基点的德育创新校本文化, 突出育人特色, 让学校德育工作激活童心的生命快乐。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品质、习惯养成教育和兴趣培养。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 也是实验小学推进新课改的大德育保障体系的灵魂所在。所以学校一直关注和探索这个重要课题, 在实践中推出系列德育创新策略。

一、德育为先,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德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为什么这样做人。实验小学实施自主自信自省自强“四自教育”, 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动态活动文化整合, 初步形成了以校园内原县文庙“棂星门”及唐“五李亭”遗址为基调的棂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以李白为代表的陇西李氏文化、以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为内容的经典文化、以当代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德育文化、以师生兴趣培养为抓手的科技创新文化、以课堂改革学教转化为突破口的高效课堂建设文化、以师生阳光大课间活动为抓手的读书竞赛交流及体艺文化、小学生习惯养成及礼仪文化, 鲜活生动的组名、组训文化, 积极创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文化立校, 环境育人。学校重视德育基础设施建设, 让德育融入环境之中, 让环境蕴涵着德育。校园内主教学楼上镶嵌着“自主自信自省自强”八字校训及“忠敬勤敏”四字题词 (校友罗锦堂于2006年) , 李白、李广、李善兰、李世民等李氏名人图像简介“一”字排开, 校园内学生活动图片及师生书画作品时时点缀着大小橱窗、展板, 经典诗文、文明礼仪教育图文、新课改下学教理念及方法彩色喷印真正让校园内、楼道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教室内外的多块黑板成了孩子们又写又画的美好天地,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公民道德公约》、《高效课堂展示歌》等宣传栏目温情呵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学教和谐, 激活课堂德育生成

好学校, 看课堂;好课堂, 看学生;好学生, 看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教学主体组织形式、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学教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师生关系及评价手段也发生了改变。陇西县实验小学坚持从学生出发, 育人为本, 以课堂为主阵地, 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学教关系, 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各科教学中,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注重导入技巧和悬念设置的变换, 灵活处理德育生成因素。课堂上, 合作小组成了现代教学的“动车”组, 4人或6人, 分层建组, 每组都有新颖鲜活的组名、组训。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一种思想, 也成了一种方法和技能。小组捆绑式评价, 激活了小组成员, 人人当“主角”, 个个有作为。兵教兵, 兵练兵, 兵帮兵、兵带兵, 内驱生成, 各个成员相互支持、配合, 一人光荣, 人人“沾光”, 大家分享。

“焦点”展示, 精彩不断:组名组训, 朗朗入耳;知识琏珠, 势如破竹;无论优生还是学困生, 都有自己的作为, 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次微笑, 让肢体语言带动思维和思想, 释放出一种合作自主探究成果, 童心童颜, 憨态可掬;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听说思、演唱讲, 追问点评, 探究充满课堂, 个性不断张扬:“预习能人”、“展示明星”、“最佳学习小组”、“优秀组长”、“黄金搭档”、“追问专家”、“点评能手”、“思考王子”、“课堂进步之星”,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徜徉在德育创新课堂。

三、活动育人, 彰显德育审美情趣

生成式德育活动, 激发了兴趣, 激活了快乐。“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四节并举, 为孩子们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元旦的才艺展示, 端阳的诗歌朗诵, “六一”的文娱表演, 国庆的热情歌唱, 记忆烙印着甜蜜, 为未来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 学校不断丰富多种课外兴趣活动, 探究的目标和主题明确, 德育价值突显:“罗锦堂科学院”、“快乐军鼓”、“民间剪纸”、“红领巾广播”、“音乐之声”、“扣篮明星”、“长征画院”、“中国功夫”、“乒乓国球”、“魅力演讲”、“五李亭图书社”、“国学宝贝”“国语海读”等34个兴趣特长小组, 生动活泼, 尽显童心的可爱与灵性、技巧;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明星晋级大赛, 轮流进行, 让学生的周末热闹热烈, 共度美好时光;丰富多彩的体艺大课间阳光活动, 让学生在四季里欢快得像春天的燕子。

四、评星晋级, 创新学生德育评价

学校学期“文明班队”评选、班队周流动红旗竞赛、学生日评星晋级活动, 处处是激励性评价, 多渠道展开了德育创新教育, 引导学生明礼、诚信、积习、养德, 健康成长, 个性化发展, 形成浓厚的氛围, 课堂内外, 其乐无穷。

在德育评价中, 陇西县实验小学推出了“学生评星晋级活动方案”, 围绕棂星文化, 落实棂星达标。1~3级为棂星一级, 4~6级为棂星二级, 7~9级为棂星三级。实行积分晋级制, 每达三级, 换授新一级星徽。达标按星级分步进行。学生自主设计、申请阶段成长目标, 采用学生自评、班评、校评相结合的综合评定办法。

29个班级在评星晋级栏中标星, 颁发荣誉证书。三星以上授予胸徽奖章、摄制彩色头像, 上光荣榜。作为向上一级推荐优秀学生干部、新“三好学生”、“四好少年”的优惠条件。六年级学生毕业时都达到棂星9级, 达到棂星9星级的学生将要走红地毯, 学校留下永久性纪念。

五、主人当家, 参与就是最好的德育体验

陇西县实验小学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倡尊重赏识学生,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 把孩子的每一次获奖、每一件作品、每一次进步装进个人成长档案, 小学毕业时转入高一级学校, 累积生命成长的信息, 见证生命成长的全过程。

学校在课题研究和德育创新过程中, 积极开展专题综合实践活动, 让每个学生在一学期掌握一门强身健体的运动技能, 拥有一种文娱爱好, 精读一本好书, 取得一张信息技术操作的等级证书, 完成一项小发明创造, 让素质教育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

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 民主选举队干部, 定期轮换,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在卫生、纪律、学习、活动、路队安全建设中, 真正让主人当家, 发挥队干部的小助手作用。学校创办了《实验创新》校刊, 并设置了学生编辑;“红叶寄语, 不变的是执着”、“红领巾向国旗敬礼”、“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等演讲, 都是学生的拿手好戏;在校园阳光课间体艺活动及大型校外演出中, 彰显团队精神, 宏观、微观, 两个世界细腻之外见大作, 作为无限, 让孩子的童年真正难忘, 体验生活的快乐。

浅探新课改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篇3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 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五、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新课改培训学校工作总结 篇4

---------深沟初中新课改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研室工作计划,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

鉴于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学校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就把这些崭新的教学观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学校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角色。

一、深入实践新课程,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理念

本学年我们学校把学习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需要,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努力去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织和研究型教师队伍,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切实抓好教师业务学习活动。我们要求教师的业务学习坚持和发扬事实求是的良好作风,防止华而不实和弄虚作假。主要采用集中大组学习与科组小组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紧紧围绕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新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中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通过学习,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二)加强管理,提高实效

1、构建学习型系统。一是制定好学校、教研组业务学习计划;二是大兴教师自学之风;三是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多媒体软件、教学光盘、录音磁带、教学刊物、印发教学资料等;四是实施教学教研教改研究成果激励机制,凡教师在区级以上论文评比等竞赛活动中获奖、报刊发表文章都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2、加强对各教研组业务学习活动的管理。一是要求各教研组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本科组实际,带着问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谈,防止走过场;二是发扬同伴互助的团队精神,整体提高发展;三是下级行政人员经常检查、督促所下的教研组业务学习活动的情况。

3、重视过程管理,努力形成勤谨的工作精神。首先是学校这级做好教学的正确导向;其次是坚持教学常规工作检查、评比制度。再是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人均听课18节以上;四是抓效率:我校教师切实用好教研组下发的单元质检题;学校认真组织期中、期末质检;端正考风、严明考纪。教师以“高目标、高定位、高质量、高效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行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五是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4、继续第二课堂活动。我校开设了“绘画、舞蹈、书法、电子琴、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十多个兴趣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5、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各级语文、数学、英语科任教师能结合实际,积极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竞赛活动;学校还举行了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书法、绘画、科技制作、诵读经典、文艺汇演竞赛。通过竞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6、减负增效。严格执行省教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文件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7、狠抓教学常规工作。抓教学常规工作,我们重务实,重实效。(1)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在宏观上体现了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我校广大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积极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增长能力。(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广大教师刻意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广大教师能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3)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不少教师还能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4)重视集体备课。我校各级语文、数学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并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六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验时间、统一测验内容)。(5)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本学期七至九年级的教师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许多教师都能关注全体学生,增强亲和力,充满爱心和激情,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6)重视毕业班工作。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高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开学初,及时召开毕业班教师工作会议,了解学生状况,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学生,更加关心照顾,确保了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随便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民主教学,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腾出1/3到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三、以探究为目的,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以语文为例,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讲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驳意见。如:《一只小鸟》课文中,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只小鸟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它在老鸟的精心呵护下会重新健康起来”有的学生说:“由于小鸟伤势过重回死去。”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范,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做到“三个不”“四个敢于”;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古人、名人,敢于否认自我,同样,也要敢于否认教师,以此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精神。

运动的哲学告诉人们,车轮只有在奋进之时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回忆过去,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到学校的办学品味有了明显的提高;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将承昨日之辉煌,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与时俱进,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改的新篇章。

静宁县深沟初中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篇5

新课改工作计划

一、课改反思:

在国家大课改的背景下,我县轰轰烈烈的搞课改。上至县长、局长下至普通教师,无不感到课改的紧迫感。近几年我县不惜重金请魏书生、李炳亭等大家到我县作报告,使我县教师领略了大家的风范,长了见识。我县各学校同时派教师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实施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改模式,广大教师从怀疑、彷徨、观望,到模仿、尝试,虽然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还不成熟,但已有了课改的理念,对课改由排斥到接受,并积极的投身课改当中。如今的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有的教师已走在课改的前列。

在课改的大浪潮中,我乡中心教研团的成立给我乡的广大教师开启了一盏前进的明灯,在梁主任的带领下我乡一批课改积极的教师站在课改的前沿。梁主任利用休假时间查资料整理稿件材料,利用星期六组织中心教研团的教师学习,给我们一点一点的灌输新课改理念,并根据当时的课改制定了我乡的课改模式——“四板块”,经过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到现在发展为“4+3”课堂教学模式。实验证明,“4+3”模式适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目前我乡的课改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我校是僧固乡最大的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较年轻,参加中心教研团的人数为教研团总人数的一半还多,为我校的课改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各种教研活动中,我校教师都是率先行动,敢打头阵,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县举行的各种竞赛中,我校教师屡屡夺冠。在2011年“十佳教师”的评选中,我校有两名教师获得此称号,2012年我校又有两名教师入选,同时我校教师在“绿卡”的评选中我校教师占全乡名额的一半以上。总之,目前我校正面临课改的大好机遇,为创建全县的课改名校,特制订本计划:

二、课改宗旨: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工作目标:

1、继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构建课程新体系,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定期的组织教师有目标的进行理论学习,把是课改理念不强的教师作为培训的重点。

2、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学行为,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互动。仍然以乡中心教研团的学习为依托,加大外出教师的培训力度。以点带面,实行领导承包制,实行“一对一”的帮扶。

3、重视小组建设,学期初对各班的小组长进行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纪律,使小组组织健全。引入竞争机制,运转正常,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决不能是小组有形无神,一盘散沙。

4、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拓宽学习渠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重视教育评价功能的探索,实施多元评价机制,建立一套新的评价教师教学水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6、加强教育常规管理,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使每位教师用新课改的模式上课,改革教与学传统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不合格(用传统模式上课)的实施一票否决。

三、实施措施:

1、成立新课改领导小组:成立一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研主任,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改小组。

2、有计划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新课程方案和学科标准学习培训,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育观,以确保课改顺利开展。

3、鼓励教师承担新课程实施的课题研究。对立项的教师安排参加外出培训,为课题研究开绿灯。

4、重视教研组、年级组建设。仍然是小学两个(语文、数学)教研组和中学四个(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教研组,校委成员每人承包一个教研组。组长制定计划,安排日程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研究课改教材内容,探索与课改相匹配的课堂教育模式。强化集体备课,改革备课方式,采取“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的方式。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分别兼任年级组组长,对各个年级实施跟踪管理,协调各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各方面的工作。

5、加强教师自身学习与实践。积极组织学校教师参加说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公开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重视教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提高促进自身成长。

6、对课程改革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制订计划,分阶段进行课改总结,形成初步经验。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优秀、合格和提高”三级评定。争取使每位教师都能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上课,以学论教,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篇6

一、确立全新的办学理念 和教育思想, 是新课改下学校 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和教师应试教育理念的改变, 以及基于这种观念转变而带来的学校或教师教育行为上的改变。要办好一所学校, 校长必须要有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我认识到好学校的创建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支撑, 不管是何种内容和形式的学校教育特色, 其内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是特色建设者的教育思想, 是学校主要领导办学经验的集中体现, 也是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 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 校长的管理工作要把转变教师的观念放在第一位, 认识到教学中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以特色化教学为主,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发展人的个性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素养为基本理念, 来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基本要求。教师的理念变了, 学校才能有发展。

二、校长要致力于科研, 精心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

众所周知, 学校的质量取决于师资、生源、管理等因素, 在教育均衡化的今天, 各个学校的教学设施都相差无几, 不同的就是管理和教师队伍。校长应该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同时科研也是教师获得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教书匠, 而并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真实、有效的教育科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我们 自身教育教学的缺陷,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获得更符合理性、更尊重人性、更符合现代课改需要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正是“实践——反思 ——总结——再实践”这样螺旋式上升的教育科研之路才能促成课堂效率的提高;让教学过程体现教师本人的创新精神, 闪烁师生合作的人文情怀, 让教学过程符合课改的实践性、有效性, 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师单打独斗、我行我素的传统教学模式。

同时现在教学管理中, 会发现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职业倦怠感。为了不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我们能做的就是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 用课题牵动学科主题的科研思路。不断引导教师学习, 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 只有通过研究, 教师将自己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与高超的教学智慧,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品牌, 学校才能有内涵发展。学校是文化传播和创造的园地, 面对学习型的社会, 具有竞争力的学校只能是学习型和研究型的学校。因此, 一名好的校长除了要充当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外, 还要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 培养他们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只有教师具有学习和研究的自觉与自主, 才能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设, 才能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长应注重校 园文化建设, 打造特色 学校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过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带动教育现代化, 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 的人才奠 定基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而言, 学校文化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并非狭义理解的以娱乐为主的实体文化, 其实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 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准则, 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校精神氛围等。学校应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应该培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最终升华为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校长一方面要培养管理者博学多识、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开拓进取, 严于律己, 宽容待人的人格魅力, 还要培养教师身正学高、为人师表的礼仪、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 营造师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 校长还要加强硬环境建设, 学校要精心布置环境, 努力使每一层楼、每一面墙都在诉说与特色教育有关的人文历史, 让学生在富有艺术特色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这是环境育人的必备条件。

四、实施人文管理, 为学校创设和谐发展空间

教育是一个“软任务”, 是“以己心换人心”的事业, 在管理实践中, 有人情味的校长, 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更多一分关心、更多一分鼓励、更多一分宽容、更多一分赏识,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既让师生自己主动发展, 更让学校持续发展。在管理中, 学校应该科学规范地做好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工作, 选拔和培养要有效结合, 这样不仅提升干部的管理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学校应创建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共同议事制度, 这样有利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 促进干部廉洁自律, 学校和谐发展。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管理, 力求为教师创设自主发展空间, 使教师能够“照亮学生, 同时成就自己, 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应积极给老师创建宽松、和谐的环境, 便于教师之间友善地沟通、交流, 培养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给教师科学、全面的评价。学校要以人文管理为龙头, 建立激励机制, 增强目标意识, 将任务逐项量化分解,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分工明确, 落实到人, 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形成群英云集、争相竞技的新格局。

学校在实行人文管理过程中, 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精神状态以及生活问题。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位教职工, 维护每一位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关心每一位教职工的冷暖, 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高了团队凝聚力, 上下一心, 共谋发展。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 而人文管理的力量就是将人的自主和内趋力全面调动起来, 让每一位老师的亮点都闪光。在和谐的大环境下, 学校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课改”给同方学校新的春天 篇7

一、同方学校的现实背景孕育了“四字”教学法的产生

同方学校的现实背景有它的的特殊性,它具备着一般民办学校特点,也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同方学校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外来工子女,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在读书学习,同方学校学生全部走读,学生在家时间多,且无人监管,所以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压到学生课后是特定情况下的产物。由于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文化氛围淡薄,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外界知识面窄,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所以,教师在课堂必须采取一种牵动学生思考的办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弥补不足。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的基础都不是很好,完全放手自学,过于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完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是现代教育不允许,学生的现实和教材编排体系也不允许。

二、现代教育理论奠基了“四字”教学法产生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现代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了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才可能获得终生学习,不断发展的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首先,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能学”。 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也就是自己“想学”第三,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也就是自己要“会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同方学校“四字”教学法产生的核心理念

1. 通过检查预习,并对预习做出评价,对积极预习的学生给予鼓励,不积极预习的学生给予督促,预习本身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检查预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为先,也就是“先学”。

2. 让学生会学,教师在出示新课之前,改掉以往的做法,而是把新课内容用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学习,通过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读教材,在思考着学,在疑问中学,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学。

3. 让学生学会,学生可以预习,可以学习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分析、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背景毕竟有限,在学生力所不及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点拨指导,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内涵和拓展外延,才能达到学生真正学会。

4. 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听课的重点,降低了学习难度,通过尝试新课可以自学能学会和对教师点拨知识的心理认同和情感钦佩,自然喜欢老师,喜欢这科学习,自然想学。

四、同方学校“四字”教学法产生的要求

1. 科学合理处理好两个角色即: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课堂不能离开老师,名师出高徒是有一定道理,课堂一定是学生的,最终落实到学生学会没有。

2. 时效性。学生能学会老师不讲,学生学不会老师一定要讲,会的自然会了,不会通过老师点拨会了,就等于全部会了,达到最终目的。

3. 主动性。在整个教学中无论是预习还是新课的学习都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自学会的不讲,学生能通过研讨、探究会的不讲,学生都不会的统一讲,学生个别不会的个别讲。剩余多的时间重点是操练和展示。

4. 趣味性。“四字”教学法的课堂环节中突出了合作,探究的模式,形成一种学习氛围的造势,在练习环境中,通过展示,游戏,拓展,想象,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等环节,在成就中享受知识的乐趣,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同方学校“四字”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1.“查”

就是在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通过预习,学生才能进行自学,才能独立思考,在预习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能够自学会多少,有哪些学不会,学生不会正是听课的重点,这样会有效使用自己的注意力。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更好的对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拓展的内容和总结归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记录,并有利于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在新课之前通过检查预习和学生在汇报预习成果时发现学生自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教师要讲课的重点。教师在肯定学生预习中的正确理解过程就是对新课引入的过程,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正是教师新授课的开端。

5分钟(完成三件事)

1)检查学生对新知识预习情况,知道哪些学生容易掌握,哪些不容易掌握,调整讲课方案,也可谓第二次备课。

2)出示课题 要学生知道这节要学什么,教师可以解释课题,引出新课的教学目标。

3)出示教学目标 要学生知道这节学什么,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也包括验收办法,总结评价等等,也就是新课前的说明。

2.“问”

以疑激思,以疑导学,教师对新授课内容首先以问题出现,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在教材中去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去自学,去理解,去分析,去讨论,正是学生有求解的心里,学生才会认真读教材,学生才会出现盎然的学习兴趣,才会出现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的良好学习现象。

10分钟

1)问本节课大的问题,粗线条,轮廓的掌握,整体感知这节课,入门阶段;

2)问细节,涵盖全部内容,能回答这些问题基本上掌握了本课书面知识。在教师肯定或否定学生答案时,教师给出准确答案,加深印象,对大问题或疑难问题放到第三环节讲解。

3.“导”

学生在带着老师给的问题开始自学后会给出程度不同或对错不一的答案,这个时侯需要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开始点拨,解析和指导,在指导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析判断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掌握的程度,同时教师再次确定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要次突破的难点。在“导”的环节中教师注意细致全面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有画龙点睛之艺术功效,能够有拨云见日之豁然开朗。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10分钟

1)把学生回答的答案通过老师分析讲解后,把这些答案串起来,加以归纳、总结、深化、拓展,对有些不好理解和关键知识点可以举例进一步,让学生清晰、明白;

2)对大的问题和疑难问题重点点拨、指导。

4.“练”

练习是课堂知识输出环境和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在练习中学生可以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学而致用,拓展学生思维,把学到的知识内化。

通过练习,重在夯实基础,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成就感,让学生在最基础的练习中复习、巩固、强化当堂学习的新知识。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加之本课内容进行综合练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最后进行课堂检测练习,通过这个环节反馈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情况的反馈,这样即对下一节课教学有指导意义,又对个别辅导有一定的指向性。

15分钟。前三个环节10分钟,第四环节5分钟。

1)基础知识练习,讲什么练什么,正答率要百分之百(事先提出要求)。

2)综合练习能力提升和综合提高。

3)可以穿插展示和趣味活动;应用新知识,借助练习进行课堂知识的小结。

4)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关于学校体育新课改的一点看法 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学生;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39-02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体育教师的共识,从20世纪后期,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形成“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到21世纪初,体育教学走近“关注学生健康”,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现在的教师更注重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1 关于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问题

我国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张,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说法。新课改下,“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直接搬来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有人认为缺乏层次,没有反映出学校体育的特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应当反映出诸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等相对具体一些的内容。

2 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的问题

我们并不否认,传统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良好的教学方法。但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传统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动作用是很不够的。在现代教学理念中,特别强调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即使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现在教师也非常注意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例如在一节“纸的游戏”课中,教师让学生用报纸卷成纸棒和搓成纸球,用纸棒像打垒球那样来击打纸球,结果发现了学生中有多种不同的击打姿势,教师又组 织采用相同姿势的学生进行比赛,再让各组中打得最远的学生进行表演,让大家一起来评一评究竟用什么方法能把纸球打得最远?虽然由于各种不同条件的影响,每节课都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结果,但学生通过了实践、探究、争论,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收获。这种主体学习的方式正在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

3 关于主动体育的问题

很多人在写学校体育改革的文章时,批判“身顺而心违”的被动体育,认为这种体育有碍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其实学生的体育兴趣只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依据之一,而不是唯一的依据。而且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可以培养、可以拓展和可以改变的。不同的声响认为:这只讲了问题的一面。学校体育的制度保证,同样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制度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大多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当年推行“强迫体育”的经验,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几十年的体育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二列横队一字排,看齐报数挨个来;教师口令一声吼,风风火火跑起来;热身运动七八节,胳膊伸伸腿抬抬;两个内容一节课,上下搭配巧安排;下课之前先整队,放松整理别懈怠。”这种教学模式反映在教案上也同样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从苏联传承下来的教案,虽然时至今日已经有了不少演变和发展,但从根本上来看,仍然没有跳出原始的格局。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由于大纲的制约,内容也始终跳不出 固有的范围。正是这两个条件决定了教学方法几十年来改进不大,即使有改进,也是微观上的改革,谈不上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改革。例如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研究的 只是教材教法的改进,而不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我们研究的只是教学效果的改善,而不是教学过程质的飞跃。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21世纪的体育教学影响极大,从“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使我们开始反思这种模式化教学是否能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是否能适合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种固化的教学内容是否能适合于时代的发展,是否能适合于每个不同个体的健康需求?由 此而出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与改造,例如江苏的三门球与飞标这两项运动在江苏地区备受不同年龄学生的喜爱,其原因就是对旧教材内容的成功改造。三门球剔除了竞技运动复杂技术的一面,渗入游戏性的另一面,使女生也感受到了活动的无比乐趣;击标是对投掷教材的改造,它同样剔除了投掷必须“背后过肩”的竞技规则要求,吸收了飞标和保龄球的部分规则,形成了学生喜爱的一项普及性运动。新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造在很多地方表现为教学设计方面的创新。

新课标给了我们一片广阔的天地,使得每一个体育教师都能在这片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能。正所谓“战无常法”,在新课标和新理念下,教学方法不拘泥于统一的模式,在我们对新课程逐步加深理解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设计出最适合主体学习 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4 关于“分层教学、运动体验”问题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近年来许多人都倡导“分层教学”。不同的声响认为:“分层教学”也有缺点。其一是,纯化了人际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其二是,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满、自卑、甘居中游等不同的心理障碍。多数人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获得成功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认为这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之必须。也有人却说在体育教学与身体锻炼中,让学生获得挫折和失败及战胜挫折和失败阶情感体验,更是难能可贵的。并认为这是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耐挫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之必须。

唐代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毛泽东同志也曾告诫过我们: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把握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切方面与一切联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有必要听听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不同声响,结合国情和教育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接受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5月

[2] 《实践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3] 《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4] 《学校体育论丛》.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5] 《中国学校体育》.国家教育部主办,2003-05年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篇9

一、以人为本,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管理运行机制

以提高应试教育质量和高考升学为目的的学校管理,更多地强调学校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对师生的刚性管理。这种刚性管理的弊病是,制度高于一切,管理者高高在上,师生往往得不到尊重,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束缚了教师创新潜力的发挥,对学生全面的发展极为不利。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管理氛围。因此,在新课改下,学校管理应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强调师生的自律精神,辅以制度管理,构建以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课程管理要改变管理者的角色,变“领导”为“指导”和“服务”,全面落实新课改关于课程三级管理的政策,加大力度开发校本课程。学生管理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以“章”为本,构建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新课改的核心是“教学民主”,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大力提倡民主教学。在构建学校管理制度的时候,一要完善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改变校长“一言堂”的做法。二要加强民主规章制度建设,重点突出两个方面:①规章制度简明具体,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富有“弹性”;②要赋予教职工对领导的监督权,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教职工对领导有监督权,制度建设才具有实质意义,只有在民主管理中按照新课改理念使教师、学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民主化。

三、突出发展,构建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

传统的学校管理评价把学生的考试升学率和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的唯一指标。在这种评价机制下,教师便不顾一切、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研和教改缺乏热情,无暇顾及自身专业的发展。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体系的变革。由此,学校务必构建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立足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评价,着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评价教师除关注教师的工作成绩外,要关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于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倡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在具体评价时,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要重视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质性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注重评价的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只有这样,新课改“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才会实现。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篇10

一、校长必须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领军人

校长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条件。校长的课改思路决定学校课改发展出路。校长, 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 校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对于学校办学方向的定位, 直接影响着学校团队对新课改的态度, 关系到新课改在学校的进度和效果。

要成为课改领军人, 一是要有强烈课改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不仅要积极主动注意目前学校师资薄弱、观念滞后, 办学条件简陋、留守孩子较多, 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等问题。而且能认识此项工作是份内之事。要为师生成长着想、为师生发展负责, 为学校发展负责。二是正确定位学校课改发展。结合学校实际, 立办学理念, 把课改重点定位在课程实施改革, 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 依托校本教研,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改发展思路, 以把课堂还给学生,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作为课改的行为指南, 在实践过程中达到人人都成为课改主人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清晰的课改思路, 干部教师达成共识, 使我校能迅速地启动课改工作, 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课改氛围。三是课改统筹规划, 研制四年规划、制定实施意见、调整课程设置、创建运行机制、创新教学新模式、落实学年计划、年级及教组计划, 做到了中观与微观、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四是加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构建课改工作管理制度, 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创新教研制度, 推行校本行动研究制度, 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等, 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

二、树立课程意识, 变革教学行为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树立合理的课程意识能有效地指导教师转变教学法行为。因为观念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结果, 有怎样的课程意识, 就会产生怎样的实施行为。强调课程意识是因它是教师执行学科课程标准 (指导纲要) 、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驱力, 是教师教学行为发生转变的必要条件。重树它能加深对学科课程性质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课程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科课程目标的内涵, 分析内容选择的原因, 理解学科课程要素一致性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教师有效教学的落实;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培养上, 要树立课程主体意识。把学生放在首位, 一切从学生需要和实际出发, 为学生成长着想和发展出发, 选择课程内容, 处理课程内容, 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要求。要树立课程生成意识。完整地、有机地把握三维课程目标, 精细分解和设计课程目标, 并相应生成、整合课程内容去达成目标;要体会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与课程实施目标的落差, 只有对学科课程内涵和行为要求有深切的理解, 才能促成行为变革。可以说, 树立鲜明而又合理的学科课程意识, 能深刻体会课程根本, 提高课程认识水平, 变革人们的教学行为, 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三、提升教师整体水平的是确保课改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学科课程实施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素质。拥有一支懂课程理论基础, 会教学的师资是学科课程启动和实施的必备条件。

在队伍建设上, 以培训为重点,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研训制度、制定培训方案、实施研训一体化, 抓理论学习、观念转变, 抓科研带动, 抓示范引路, 抓选送培训, 抓岗位轮次培训, 抓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 抓专题研讨, 抓骨干辐射, 抓现场观摩。以个体学习为前提、合作交流为平台、行动研究为途径、课堂教学为基点、行为反思为抓手、专业成长为目标等研究方式开展校本研修,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四、构建“六步式”课堂模式导向学科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环节入手, 重点研究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重建。试图建立一种在教师启发下、引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即构建“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汇报交流---小结评价---拓展提高”六步式模式打造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作法如下:

1. 确立模式构建基本思想。

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 让三种学习状态形成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又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条件, 探究学习则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目的, 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确立设计理念。

即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新学生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人人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体现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学习, 积极思考, 不断实践, 自觉获取知识, 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习主体观;体现教师的主导观, 引导、组织、管理、协调、帮助、激励学生,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教学互动观, 教学不仅仅是师生间双边互动过程, 它还涉及诸如生生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 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 要鼓励集体中所有成员, 包括自己, 有来回的交往。在合作学习动态教学中应当树立这种互动观;体现新教学评价观。

3. 构建模式基本结构。

一是研制六步教学程序, 明确环节目的、内涵、要求和操作。二是重点开展教师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在教学有效准备上, 完善集体备课机制, 引导教研组研讨如何合理挖掘处理学科课程资源、研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预设案的设计等问题。在教学有效管理上, 研讨如何强化活动干预, 加强互动交流状态的研究。在有效教学策略选择运用上, 倡导对情景创设、课堂诱导、教法学法运用等策略的研究, 创造性运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点研究情景创设策略、课堂诱导策略、教法运用策略、学法运用策略、课堂生成策略、有效训练策略。在有效反馈策略上重点作业设计策略、评价策略、教师反思策略。三是重点开展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研究。即学习动力的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学法指导的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学生多元评价的研究, 指导学生学会自觉、主动、高效地学习。

4. 加强学科课型模式变式结构研究。

以“六步”教学法为导向, 引领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 要求构建出具有一定学科特点的高、中、低段课堂变式结构, 以增强在教学的针对性, 实效性。

五、健全课改管理机制, 保障课改实施畅通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课改领导小组”-“课改研究和实验小组”-“课改考评验收小组”三级课改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确保课改顺利推进。二是建立教学过程管理机制, 即建立一条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班级---教师---学生的纵横交叉的闭合信息跟踪、反馈网络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师生发展评价机制, 以保障课改实施畅通。

实施四年来, 教师队伍发生的变化, 教师无论从角色、观念、行为、心态、还是工作关系上都在发生着变化, 自身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学生发生的变化是令人可喜的, 在学习中, 他们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了, 教师常为学生的潜力与能力所感动。而学校内部平等的、和谐的人际环境开始形成, 参加课改的教师为全校教师举办讲座, 教师从课改的角度对学校的规划和建设提出意见, 加大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办学效益得到凸现, 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社会、家长对学校给予了高度评价。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践行新课改, 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突破口, 把开展好校本课程作为切入点,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领悟新课程理念, 努力钻研新课程标准, 大胆探究, 勇于创新, 形成了浓厚的新课改氛围, 探索适合农村学校的课改新路。

昆明光华学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篇11

摘 要:新时期学校管理观念需要转变。学校不同于其他单位,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所以其管理更要以人为本。本文从“校本、师本、人本及创建和谐校园”方面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各位老师。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 管理观念 转变

当前,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在改革中建立起的各种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有些还处在探索和磨合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加以解决。

随着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的发展,学校所承担的内部压力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重,学校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复杂,学校管理面对的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使新课程改革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并且使学校管理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教育平台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就必须转变并扬弃已经过时的学校管理观念。

学校管理观念是管理者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托,由一系列具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判断和命题所构成的观念群。为此,我们在倡导构建新型学校管理模式的时候,必须以与这种学校管理模式对应的管理观念的形成为前提。如果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落后于管理模式的发展,就会使新型管理模式中的管理活动丧失固有的优越性,而发生实施过程中的观念与行动的分离,从而导致教育改革在实践环节上难以获得卓越的成效。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事、时间和信息。但是,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活动(行为)中,管理的重心是学校的财务、设备、仪器和教学材料等方面的合理配置,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最好的效果。在上述管理观念的支配下,学校管理者在开展管理活动的时候,经常把学校中的广大教职员工视为事件或物的依附者,把强力控制与约束认为是维持正常教育秩序的有效手段。在这里,学校管理在实质上被等同于“控制”,即通过控制教职员工的行为,以便使其完全按照管理层的意志去完成工作。其结果是广大教职工的主体性丧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没有了,本来属于教师的对事业的爱心和责任感也无法形成。从而使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属性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了,教学活动发生了异化。

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树立校本管理的理念

校本管理就是主张教育活动校本化,以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工作,以达到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首先,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主,既要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主要课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排好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周活动表,更要让校长、教导主任以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精力抓好教学工作。其次,学校管理者应该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再次,要依靠教师。实行校本管理,既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此作为贯彻和落实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要将教学及管理视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且将其作为学生社会化和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基础。同时,要将教学管理置于学校各项管理的中心地位,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观念

教师队伍结构,即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它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树立“参与+规范”式的人本管理观念

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理念。

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管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如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树立创建和谐校园的管理观念

要重视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所作用。”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给学校管理的创新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传统的学校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学校管理中会更多地应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还会涌现出一些新概念、新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颜.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J].教学与管理.2006.(2)

上一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下一篇:写给怕写作文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