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题库(精选8篇)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4分,共24分)1.发展性课程评价功能: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包括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2.教师评价的目的:
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三是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四是激励教师主动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3.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包括复习导入、教师讲解、课堂总结三个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建构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一要注重目标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相结合;二要注重师生互动评价策略的运用与实际效果;三要注重评价标准的相对稳定与不断完善。5.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把自我评价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采用一系列检查表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及不足等状况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以此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形成对学习和活动的评价能力。6.创造性作业评价:
作业的评价活动并非只有书面批改一种,我们完全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作业评价,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或许还可以从学生情感迸发中得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1.在具体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具体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处理的原则和科学高效的原则。2.在设计作业和练习时,应如何体现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互相结合?
答: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在练习设计中,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而不应该平均使用题量和篇幅。其次,还应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加深对那些难懂概念的理解,准确地掌握知识。3.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如何体现学科内容的生活化?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历史和社会的知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表演、推理、交流等活动。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氛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如何体现主体性原则?
答:主体性原则是指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已形成了一种定向的习惯思维:评价,就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价;教师评价,就是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学生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此,则无视了被评价者的客观存在。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 评价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三、辨析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教师的自我评价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因而学校教师的自我评价只是流于形式。
答:不对。教师的自我评价是一种教师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发展和提高能力的内在机制,也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它对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强调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是培养教师本身自我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师的自我评价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始终,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核心,只有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进而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我评价在培养教师创新精神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性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任务。自我评价作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自身观念更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无论是领导评价,还是同行评价,或是学生、家长评价,它们对教师的行为是否产生作用,最后都要经过教师自我评价和内化,才能起到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所以,学校必须做好教师自我评价教育,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只有通过诚信的自我评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自我评价中,教师必须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工作依据,详细分析工作成效与设想、意图之间的矛盾,对自己的努力状况加以分析,进而增加评估信息的广泛性、真实性、效用性,从而提高评价质量。同时学校也要注重教师的自评结果,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水平。
2.评价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评价的客观和公正性无法体现。
答:这里首先要强调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既然学生的个体有差异,评价就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发展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创造性地呈现教材,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请您谈谈教师创造性地呈现教材的基本策略。
答:第一,教材内容生活化。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表演、推理、交流等活动。第二,静态知识过程化。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引导性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第三,教学内容弹性化。教材内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第四,学习材料多样化。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材,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学科概念和历史规律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总之,要通过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和形象化,从而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 2 学的转变。
2.请谈谈发展性学生评价中作业评价的策略。
答:第一,分项评价。一篇完成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为了便于使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点和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分项评价的批改策略,主要看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是否清晰简捷,是否具有正确性和独创性等。第二,激励评价。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造成一部分学生作业水平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使学困生改变学习现状,取得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评价策略,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第三,跟踪评价。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解,因题而异,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评价策略。第四,延迟评价。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时,为了避免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的批改评价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的原因、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将作业重做之后再进行评判。第五,协商评价。作业中有时会出现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有时基础差的学生做得好;基础好的学生反而做得差。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为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当面了解情况、协商批改的评价策略。
五、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1.一次开放性的考试和批改
阅读案例:
我那读初一又在我教的班上的女儿,有一次居然帮我做了一个精美的课件《干旱的宝地------新疆》,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灵感。元旦放长假时让学生完成一次开放性考试,即每人任选一框内容,做一个课件,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这学期的课外实践考试内容。返校后30多张磁盘交了上来。我仔细欣赏后上了一节课件展示课。一边让全体学生当评委,从课件内容、结构、播放效果等方面对每个课件进行等级评定和主要优缺点评价。一位姓徐的男生制作的《西部大开发》,第一张就出示一个内容提纲:(1)西部开发的意义;(2)西部开发的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3)西部风光。然后对上述三大内容一一作了文字与图片的展示。可见他不仅具有了一定的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建构知识体系。一位姓胡的女生制作的《新航路的开辟》,先用表格对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率领船队航海从时间、到达海域、主要成就等方面加以比较,然后用麦哲伦环球航海路线图,好望角景观图与我国的郑和下西洋进行了对比。但令我意外的是,好几位学生由于感觉自己的课件相形见拙,迫切要求老师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下周回家后重新再做。在教师赞赏和期望的眼神中,他们拿走了各自的磁盘。第二周学生返校后,航海路线图,郑和人物像、人物简介等大量图像及文字材料拓展了课文内容。„„许多课件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连连叫好。每欣赏完一个学生们就囔:“下面看×××的。” 当然也有几个课件略显简单,显然是应付了事。下课后,我看到许多被展出课件的小作者们一脸得意,一些精心加工后的作品又送到了老师的办公桌上。一些老师惊喜地发现许多学生的课件并不比自己的逊色!在后来的集体批改中,他们的考试成绩等第自然上了新台阶。回答问题:
(1)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如何体现考试形式的开放性?(2)您认为上述案例体现了哪些新的学生考试评价理念?
答:(1)在考试评价中要力求体现三个开放,一是考试形式的开放。可以口试、笔试和操作相结合,教师出题与学生出题相结合,水平考试与等级考试相结合,扣分考试与加分考试相结合,教师与自评、生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等。二是考试内容的开放。可以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知识综合、试题多答、智情融合等。三是考试时空的开放。可以课内学习知识与课外学习知识考试相结合,整体考试与部分考试相结合,考场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教后考试与教前考试相结合等。而考试评价则应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发展进步为目的。
3(2)该案例反映的主题是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考,使考试成为学生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反馈、学生主体评价、多次评价等,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里 “开放性”的考试评价,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更是为了“改进与激励”,其关注的不仅是学习的结果,而且关注学习的过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度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的过程要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考试评价的过程应该成为促进提高的过程,成为师生发展与智慧绽放的过程。案例2.走近中山陵 阅读案例:
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位老师,他首先提供了一些教学片段:先用多媒体出示南京中山陵的一组照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照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产生了怎样的历史联想?结尾——再现中山陵的图片,老师深情地倾诉:当我们步入南京中山陵那长长的甬道,抬头抑望,只见一层层台阶,象征着革命道路坎坷艰辛。登顶俯视,又见到另一番景象,一个个平台意味着战胜困难、取得革命的胜利之后将是一片坦途。站在庄严的孙中山纪念堂前,当我们面对中山先生时,我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对历史的感悟。在老师的引导和深情的激励下,同学们有感而发,既受到了心灵的震憾和内心的感动,也留下了一段激情的回忆。当讨论到“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时候,老师对同学们回答的每一个原因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忽然听到有一位同学小声说“孙中山真傻”。老师听到后立即请他大声说,并请他讲出自己的理由。然后老师从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所处的形势展开了分析,说明了孙中山辞职的缘由。他总结说:这位同学的想法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旧时代最后一位统治者(宣统皇帝)和新时代的开创者(孙中山)都同时离开了,何其匆匆!又包括了多大的历史巨变与不变的真实和复杂呢?他又说,这位同学虽然是小声说的,但是,很好,以后大胆些,其他同学也要有话就说。当然是历史的话语,而不是为了上课的需要而随意讲话。班上的同学都会心地笑了。回答问题:
(1)您认为评课时应运用哪些基本方法?(2)成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1)一是要制定高水平的评价标准。听课者的专业水平,对教学活动规律的把握,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趋势的了解,对新理念的掌握,以及对学科、课型等方面的整体理解是评课的重要条件。二是要明确本次听课的目的。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常规是听课不可忽视的评课指标,有时也要根据每次听课的重点来确定听课评课的侧重点。比如,某次听课主要是围绕教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为侧重点的话,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即教师教学目标是否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是否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民主氛围,教师是否提出了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教师是否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等。评课者就要把这些问题转化为本次听课观察的重要指标,或在原有通用评价表的基础上进行变式设计。三是要尽可能地对所听课、评课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把这些背景条件作为评课的基础和依据。
(2)我们应该能够看到教学中的机智和创生,激励和师生之间的合作,这也是教学艺术。总之,认真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的三个基本要素。
《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试题卷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4分,共24分)1.量化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两类范式包括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求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该范示如果使用恰当,将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2.教师评价特征:
第一,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取向。第二,具有发展的自主性和超前性。第三,具有独特的发展个性和风格。第四,具有评价结果的多元认同性。第五,具有可持续进取的开放性。3.建立新的教学结构:
要达到新的育人目标,必然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新的教学结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能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观点,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以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以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获取知识,从学会转向会学,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构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应侧重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入手,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实行等级评价。因此,要注重体现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操作性原则。5.测验法:
测验法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评价方法。测验法可以评价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分为标准测验和非标准测验两类,以笔试为主要形式。6.考试评价:
一是考试形式的开放。可以口试、笔试和操作相结合,水平考试与等级考试相结合,师评与自评、生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等。二是考试内容的开放。做到题材丰富、类型多样。三是考试时空的开放。可以采取课内学习知识与课外学习知识考试相结合,教后考试与教前考试相结合等形式。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1.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新教材形式新颖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新教材在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克服了“繁”和“难”的弊病。第三,新教材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避免了“偏”的弊病。第四,新教材加强对多学科与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的研究,富有时代感,克服了“旧”的弊病。第五,新教材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克服了“知识为中心”的片面倾向。第六,新教材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第七,新教材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从而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了充分的发展空间。第八,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而克服了“书本为中心”的倾向。第九,新教材首次以课题制形式采用行动研究的模式。第十,新教材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了我国五十年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
2.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因其角度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和定义。如果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手段来分,可分为以语言教授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方法、以实际训练达到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五种。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证明,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
3.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如何体现静态知识的过程化?
答: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学科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安排 和组织教学环节时,都应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引导性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帮助和点拨,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4.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如何体现全面性原则?
答:教师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是一个由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评价应力求真实准确的反映教师工作全貌。因此,教师评价的标准一定全面,切忌单一;教师评价过程一定要全面,不可片面。当然,在全面性原则之下,可将评价要素分出主次,分出重点与非重点,当然也不能为追求全面而将各项指标的数量进行简单叠加。
三、辨析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有一位同学平时表现不错,但在期终考试中成绩并不理想,您认为这是一位差学生吗?
答: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势必导致教师简单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名次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创造灵感以及实践能力的评价,导致了学生走上片面追求考分的歧途。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一般采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内容和尺度都是统一的,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在多方面的学习潜能,也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不能因为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抹杀他们其他方面的潜能和闪光点。
2.有的老师认为,如果从教学常规来看,新的教学评价指标与传统的评价指标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这种看法不够全面。首先,新的教学评价指标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实施有效教学,强调利用多种手段构建教学情景,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在制定的学习评价指标中,主张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参与程度。在学习的内容上也提出内容要充实,教学要有梯度,并注重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其次,确定了创新评价指标,要求教师要多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认真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来进行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有新思路和新观点。制定的教师基本功的评价指标中,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力,表达要清晰、准确、生动、流畅,要富于启发性。板书的设计和书写要科学、合理、工整和美观,并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具,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紧密结合。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课程是教学的支柱,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来支持,再好的教育改革设想也很难取得预计的效果。比起老教材,您认为新教材有哪些方面的改进?
答:第一,新教材立足于素质教育,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新教材从内容上选取了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有益的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教材的内容还着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新教材注意体现时代精神。一方面新教材的编写注意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三,新教材注意体现初中的特点。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第四,新教材特别注意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以适应各地不同程度的学校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第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教材的突出特色。新教材里特别增设活动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
2.请您谈谈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采取哪些策略?
答:第一,适当运用即时评价。既时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是学生最感兴趣和最易接受的,也最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今,即时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第二,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新课程学生评价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目的由单一的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设计过程性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另外,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第三,要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学业成绩即根据各科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健康和审美与表现的评价。第四,注重评价的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并给予学生反馈和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评价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提高评价的实效。第五,实行多主体评价。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五、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1.我校这样评价教师 阅读案例:
期末临近,学校对教师要做一个全面的评价。采取的方法是,在教师对德、能、勤、绩各项具体指标进行自我量化评价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学生问卷。问卷的内容和方式很简单,全体学生参与,要求他们对本班所有课任教师做一个定性评价,即在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栏中选择一个项目打钩。然后发动教师考核组的成员进行统计,校长室汇总后,以书面形式单独反馈给每位教师。然后进行教师互评。在学期结束前的教师大会上,校长室准备好各类互评表,让不同群体的教师参与评议。年级组、教研组的评议表由多个指标组成,每位教师在互评时要分项打分,进行定量评定。此外还进行了任课教师评议班主任、班主任评议副班主任、教研组成员评议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各学段教师评议教导处、德育处等中层干部。通过这些定性评议,分出优、良、中、差几个等第。同时,还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管理者对各位教师进行评定,然后统计学生的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综合后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实绩的重要方面。另外,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师业务竞赛很多,教师们参加教学案例设计、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教学论文评比、教学大比武等比赛的名次、获奖级别自然也成了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最终由专门的教师考核小组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并确定各个教师的学年考核等第。回答问题:
(1)您认为该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否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2)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答:(1)该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教师评价新理念。首先是实施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化,让教师本人、同事、教学管理者、学生都充分参与评价。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与多元,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发展。其次是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从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德育工作、教学实绩、业务竞赛、科研成果、合作精神等多角度评价教师。再次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而且通过评价的反馈,使教师能及时获得教育过程、教学效果的信息,使教师能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但我们也可以发现,该校的教师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光是一个满意度不能全面反映教师在学生眼中的教学情况,还应该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另外,从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角度而言,学校应利用掌握的大量有效信息,对教师做更全面深入的反馈,更有针对性地肯定教师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案例2.热情地鼓励学生 阅读案例:
我校有一位历史老师在进行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主人》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当你看到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时,你会怎样做?”然后先让学生讨论。学生A站起来说:“我会向环保局举报,还我蓝天碧水,还要求厂家进行赔偿。”老师说:“这位同学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可称得上律师了。”学生B说:“我要打电话给电视台,请媒体曝光。”老师说“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监督意识,将来会是个好记者。”男同学C大声地说:“何必这么麻烦呢,还是我们自己动手把这些废弃物、垃圾收拾了不是更好吗。”其他同学都笑了。这时老师微笑着说:“这说明我们这位同学动手能力很强,并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自己做起,将来会是一名很出色的绿色环保志愿者。”班里有一个平时内向、胆小的女同学憋了半天,怯生生地举起手说:“我没想好,我想与我爸爸商量商量,想让他帮忙,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老师说:“你的想法也不错!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你具备了高明的领导素质、才能和韬略。”同学们热烈鼓掌。„„接下去的课堂讨论越来越热烈,同学们的发言也更加踊跃。回答问题:
(1)您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2)尊重学生会使老师丧失威信吗?
答:(1)这位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临场发挥,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学生也体面地坐了下来,自尊心、自信心都没有受到伤害。恰恰是这位老师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了主动参与的信心,促使大家愉快、高涨的情绪产生,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完全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关注,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一、《标准》的整体结构
《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 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标准》的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 具体结构如下 (见“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结构图”) 。
二、对“基本理念”的认识
《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 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 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⒈“学生为本”的理念
《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坚持一个“尊重”一个“遵循”, 落实一个“促进”。即:尊重中学生权益, 以中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终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⒉“师德为先”的理念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标准》注重以师德为先, 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热爱职业, 即:热爱中学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关爱学生, 即:关爱中学生, 尊重中学生人格, 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三是示范引领, 即: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自尊自律,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 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⒊“能力为重”的理念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突出以师能为重, 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实践能力, 即: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二是专业化水平, 即:研究中学生, 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 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三是专业能力, 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标准》倡导终身学习, 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先进理论, 即: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 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二是提高文化素养, 即: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三是形成终身学习习惯, 即: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对“基本内容”的认识
《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 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每个维度下设若干领域, 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有四个领域, “专业知识”维度有四个领域, “专业能力”维度有六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
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
《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 对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了十八项具体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指向于造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合格中学教师, 既体现了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 也体现了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
⑴职业理解与认识。从中学教师对待职业的角度, 《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 落着点在于教师要明确自己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⑵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学生的角度, 《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 落着点在于关爱、尊重、信任、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
⑶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角度, 《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 落着点在于明确要求中学教师要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⑷个人修养与行为。从中学教师对待自身发展的角度, 《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 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应该注重修身养性。首先, 作为平凡人的教师, 应明确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 作为“教育者”应该融入哪些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
⒉“专业知识”维度
《标准》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 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确立了国内外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的教师知识构成的四个领域, 即“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提出了关于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十八项具体要求。
⑴教育知识。《标准》提出了六项要求, 包括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⑵学科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 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这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
⑶学科教学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在提出“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后, 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够把一般的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 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⑷通识性知识。《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其中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 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养方面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⒊“专业能力”维度
《标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六个领域, 对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二十五项基本要求, 涵盖了中学教师应有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涉及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开展班级管理与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⑴教学设计。这是中学教师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 《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二是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三是要“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⑵教学实施。这是中学教师教学的中心工作, 《标准》提出了五项要求。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 有效实施教学”;三是要“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四是要“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五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⑶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这是“教书育人”使命所决定的教师教学以外的基本工作, 《标准》提出了七项基本要求。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针对中学生特点开展“德育活动”“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指导学生多方面发展, “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
⑷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 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应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 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⑸沟通与合作。这是中学教师应具有的人际交往能力, 《标准》提出了四项要求, 落着点在于中学教师的人际沟通与人际合作, 在人际沟通方面要了解中学生, 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人际合作方面, 包括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合作、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⑹反思与发展。这是中学教师应具有的自我发展能力, 《标准》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是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 不断进行反思;二是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三是要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四、对“实施建议”的认识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中学教师教育机构、中学和中学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
⑴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总的要求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要依据《标准》建立中学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二是依据《标准》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 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三是依据《标准》制定中学教师聘任 (聘用) 、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 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⑵对中学教师教育机构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要依据《标准》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二是要依据《标准》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 科学设置课程,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三是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四是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⑶对中学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中学要将《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具体要求:一是中学要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二是要开展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 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
⑷对中学教师的要求
总体要求是:中学教师要将《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师德为先
第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持有一颗坚定、执著的心。语文教师要坚持“语文,天生重要”的信念,为培养人提供交流的“工具”。第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唯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处处为学生考虑。唯有相信学生的教师,才能让学生相信教师,相信语文学科的功能。唯有尊重学生的教师,才能利用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第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如果语文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那么还怎么谈以教师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二、理念为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将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师行为。教学理念发挥着旗杆的指向作用,它指引着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让语文教师明白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什么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理念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标杆。
三、知识为基
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部分。每类知识都在这一知识结构中充当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体知识是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中所学到的关于语文本身的知识,如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等。条件性知识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设计等相关知识,如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媒体等。实践性知识是语文教师在一线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感悟到的默会知识,此知识是从语文教学论等书本上学不到的。通识性知识是语文教师应当了解的关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四、能力为重
小学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的能力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析能力、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能力等。此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语文教科书的课文中渗透着大量的关于如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怎样办对人民有益的事等素材,当下的语文教科书中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语文三班花台中学 黄丽娜
1、为什么要设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答:从1980年确定“转、招、关、辞、退”屋子方针,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开始,中国的教师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的专业理念和行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世界各国,教师制度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对自己:专业认同,对社会:专业问责。专业标准是专门职业必备的构建,对教师:内心的统一性;对学校:标准的统一性;对公众:标准的统一性。专业标准是“聚沙成塔”的基础,是混凝土构建中的“钢筋”,专业标准是明确的方向。即为了促进中学教时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所有,要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2、“我”需要加强哪些知识、调整哪些行为?
答: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的学习,幷能进一步提高。我需要做到终身学习专业知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心态,坚持以学生为本,师徳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我需要做到尊重学生,绝不伤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得失,做到爱事业,爱学生。
3、站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谈谈什么是学科知识,什么是教育知识。目前的课程改革教学,强调哪些知识的重要性?
答:(1)语文学科知识,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性知识。运用语文学科知识的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大致趋势;准确理解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幷能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能依据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掌握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熟悉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总结提升;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学需要恰当选用教学媒体。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及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式;能够以新课标倡导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实际,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
(2)我觉得凡是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的知识技能方法论规律都是教育知识。
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李 家 清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
认识《专业标准》的时代意义 二
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功能 三
廓清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
认识《专业标准》的时代意义 改革背景:教师专业标准化时代到来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国培计划”课程标准》
——2011-2012
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专业标准》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专业标准》是建国以来的第一个明确教师专业要求,健全教师专业管理制度的政策性文件。
《专业标准》的政策实践,必将开启教师教育改革与地理教师发展的新时代。
认识《专业标准》的时代背景,解读《专业标准》的基本内涵,谋划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路,廓清地理教师发展的方向,是新时期我国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专业标准》的时代意义
(1)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潮流 (2)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综览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大多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品质、专业关系协调能力等维度确立教师专业标准。
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从法理上确立了教师的资格、聘任、培养、培训、考核等一套法律制度。
《专业标准》从专业(行业、职业)领域,对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指示了方向,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基本理念
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专业标准的主要特征
(1)师德为先的教师性特征
教师性是教师区别于社会其他专业或职业的基本属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师说》中阐明教师的基本职责应为“传道、授业、解惑”,而今“传道”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社会职责,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殷切期待和崇高信任。
教师性是《专业标准》的首要特征,“师德为先”的理念
履行职业道德规范。
要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 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热爱中学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真正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学生为本的教学性特征
“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这既是教学工作的起点,也是教学工作的追求,要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尊重个体差异;
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发展。
(3)突出能力的实践性特征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领域
(4)强调终身学习的发展性特征
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调整和改进工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要优化知识结构,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5)整体联系的结构性特征
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属性。结构性标志着系统的组织化、有序性的程度。《专业标准》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三个部分组成,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体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具有良好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 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功能
实施《专业标准》将是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制度改革。《专业标准》具有多种功能,重点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管理等方面。二
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功能 (1)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
《专业标准》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建成能具有满足教育发展需求,高水平的教师专业队伍。二
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功能 (2)教师教育培养的依据 《专业标准》是中学教师教育院校开展中学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主要依据。“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二
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功能
4 《专业标准》引领的教师教育改革路向
《师范院校要以《专业标准》为依据,确立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向,将《专业标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贯穿在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教育实习,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系列改革中,造就符合《专业标准》的大批新型教师和创新人才。
二
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功能 (3)教师队伍管理的依据 《专业标准》强调中学“要将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 二
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功能 (4)教师自身发展的依据
《专业标准》强调中学教师要“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二
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功能
5 《专业标准》指导下的地理教师发展 有学者指出,今天,谁也无法指望一次职前的专业教育就能满足一名教师近四十年生涯的全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理念和专业素养。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完善地理教师的知能结构,增强地理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适应和超越,为地理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三
廓清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1)树立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地理科学的新进展,地理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度推进,社会对地理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等,都需要地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解决地理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三
廓清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2)完善地理教师的知能结构
既要关注地理科学的新进展,更新地理科学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又要在完善课程知识方面多做功夫,改变过去单纯的、过于的重视地理教科书的地理知识学习研究,向学习一定的地理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研究和掌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和掌握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等方面转变。
(2)完善地理教师的知能结构
在完善能力结构方面,要提高针对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认知特点、针对地理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实践能力:
尤其是具有地理学科教学特色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地理教学的能力;充分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针对全过程评价学生地理发展的能力。
(3)增强地理教师的研究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围绕实践《专业标准》,提高地理教师专业水平、围绕深度推进课程改革实践展开若干问题的研究。如,《专业标准》引领下的地理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实践研究; 《专业标准》引领下的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的理论与实践; 《专业标准》引领下的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优化与实现等等。(3)增强地理教师的研究能力
在深化课程改革方面,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度解读与教学实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修改的若干建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落实“三维目标”的比较研究;(3)增强地理教师的研究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改变学习方式的比较研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性的比较研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性的比较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比较研究;
(3)增强地理教师的研究能力
网络环境下: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理论研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行为实践研究;
(3)增强地理教师的研究能力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 学生地理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 学习理论的地理教学应用研究; 发展性地理学习评价研究;等等。
一、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1.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3.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科学有效的重要指导 4.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满足教师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依据 5.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重要参照
6.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评价与考核教师资格与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中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学生年龄特点:首先,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无知到慢慢了解认识世界的开始,情感世界也开始一点点丰富,而且中学生对一切未知的东西都特别敏感。其次,中学生正在全面拓展宽自己基础知识范围的时期,他们需要接触和学习不同的知识。
良好的中学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思想道德的教育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2心理健康的教育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二,教师是实施心里叫康教育的主体,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3.学习基础性和全面性。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表现在一,为成长,为合格劳动者打基础。二,为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三,为个人终身学习打基础。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三,现阶段中学教育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教育群体存在问题2.教育结构存在问题3.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优秀教师严重不足表现在:一,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二,在教师队伍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象较为普遍。三,大部分教师从业后,继续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家长教育的主要作用:一,家长的榜样作用。二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三,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四,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敬师观念。
学生自身问题表现:一学习动机不足。二,学习习惯不良。三,学习方法不当四,学业不良。五,不适应学校生活。四,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1法制教育问题时中学教育结构存在问题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表现:一,教育部门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二,任课教师说平参差不齐,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学生积极性不高。三,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认为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2中学生群体存在共性的心理问题。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类问题。3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五,我国中学教育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中学教师职业特点:1复杂性一,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为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二,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三,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四,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2示范性3创造性4专业须性5角色多样性一,传道者角色二,授业解惑者角色。三,示范者角色四,管理者角色五,朋友角色六,研究者角色6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7工作绩效的模糊性一教师的职业价值具有模糊性,二,教师职业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三,教师职业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具有隐蔽性。六,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如下特点:
1智力提高但自觉性较差。2对未来有理想但自信心不够3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自我控制力较差。4社会情感日益丰富5自尊心强,情绪波动大。6道德观念增强7独立倾向明显 七,《教育纲要》20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如何理解?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观念,体制,管理,人才培养模式4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5,吧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八,如何理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一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举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不复杂,它由“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十,中学教师该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1要立德树人2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3要因材施教 十一,教师如何提高实践反思能力?
1明确提高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意义(1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臻完善,不断提高。2将教学中额“灵光闪现”进行总结和反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3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沟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达到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的目的。4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剖析,可以更加理性的认识自我,更有效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5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2提高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基本方法(一,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1教学成功的经验2教学失败的原因3学生活动的情况二,在理论学习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三,在互相借鉴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四,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反思性学习,提高教学实践反思能力。十二,中学教师如何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意识2学习教育理论和注重知识的扩充3培养科研能力4提高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技能5注重教学实践技能的积累并及时反思
十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道德修养?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十四,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这需要加强师资培养质量,提高教师待遇,改进教师评价机制,甚至是改变社会风气等措施的协同配合,但说到底是需要教师依靠内心信念的提升,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提高的自觉性的支撑。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地位与价值,培养敬业,爱业,乐业的精神。2学习模范典型,从点滴的改变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3处理好与学生,同事,家长的关系,增强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4练就师德的高级修为——自省,慎独。
十五,教师之间应该如何形成团队合作,怎样才能凝聚团队合作精神呢?
1教师要挖掘合作的共赢点,明确团队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教师团队合作平台的搭建,并积极参与。(一,教研合作平台,可以使教学优质高效。二,课题合作平台,主要为教师的教育科研服务,在个人科研关注的问题上,寻找有共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团队。三,学习合作平台,能够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四,校内集体活动平台,增进教师间团结友爱的感情。)2要凝聚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还需要在参与团队合作平台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展现自我价值,并发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甘于奉献的精神。(首先,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制定团队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在合作中展现自我价值。其次,教师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发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服务于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十六,中学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安全教育目标2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安全教育内容。(首先,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交通安全,生活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等。其次,教师需要突出重点的讲授应对危险的流程。最后,从实际出发,精选最是学生受益的内容,深入开展安全教育。)3明确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综合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十七,教师如何做到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
1独立人格是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见解。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大体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尊重一个学生区别于其他学生的特有的性格气质倾向,价值判断和道德品格特点;另一方面是尊重学生不依附于他人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与行动。2独立人格是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一,独立人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第二,独立人格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第三,从小培养独立人格意义深远。3尊重学生的堵路人格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努力。第一,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他们的潜能。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创设民主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关爱,支援个性懦弱的学生,培养其独立人格。十八,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应杜绝哪些具体做法?
1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2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越俎代庖,制约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十九,如何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1尊重与信任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根本需求。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3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之一。第一,教师可以加强直观教学。第二,教师引进竞争机制第三,教师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二十,教师要满足有益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应杜绝哪些具体做法?
1杜绝只重视学生的文化科教育,加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教育。2杜绝机械式学习,重视并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3杜绝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尊重他人。4,杜绝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二十一,教师如何做到为中学生创造积极条件享受快乐的学校生活?
1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2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享受快乐。二十二,教师如何培育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1循循善诱,向学生提出明确为严格的要求。2不断鼓励,让学生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3,注意矫正学生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4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二十三,教师在于中学生相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态度言行?
1师生交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与一般人之间交往不同的特殊性。禁忌:第一,冷漠无情。第二,忌傲慢粗暴,第三,忌过分偏爱。第四,忌胡不尊重,第五,忌苛求。2当教师明确了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态度言行之后,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第一,尊重,信任学生。第二,要以理服人。第三,要以情感人。第四,要爱中有严。二十四,教师如何对中学生倾注“真爱”?
1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2爱学生,就要激励和期望学生。2爱学生,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二十五,如何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
1充分认识“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间的关系。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第一,课堂45分钟要有效率是教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其次,教师要能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再次,教师要提供科学的学法指导。第二,提高学生能力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有效方法。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其次,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习惯。再次,培养学生课后巩固的习惯。第三,科学设置课程,让学生既能学又乐学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渠道。首先,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其次,科学安排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再次,要个控制补课。3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开展教育研究,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十六,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1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第一,身体发展特点(1身体外形逐渐强大,2身体机能逐步健全。3三大特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第二,心里的阶段性变化(1认知能力提高2情感的升华3意志品质的发展)2中学生身心健康常出现的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3,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第一,生理指导。第二,解决中学生身体健康问题。第三,学习、升学和就业指导。第四,心理指导。第五,建立学校心理教育机制。第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七,呼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
二十七,预防中学生各种伤害和侵犯行为发生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有哪些?
1中学生的群体特征: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新思想极具好奇心并易于接受,爱赶时髦、追时尚,趋于早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增强,“自我中心主义”表现明显;世界观、价值观或尚待形成和成熟,处于一种不成熟、不稳定状态,极易受到不良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坚韧、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差。2中学生发生各种伤害和侵犯行为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学生侵犯行为的主要原因。1学习压力大2就业压力大3情感压力大4心里不成熟第二,中学生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1学校设施存在安全隐患。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3家庭管教不到位。4社会治安环境复杂。3预防中学生各种上海和侵犯行为发生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第一,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二,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1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规范学生安全行为3增强教师责任意识4营造安全校园文化5有调查表明,几乎一半的事故是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第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第四,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宣泄。第五,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的安全网络、并控制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二十八,中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学科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3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第一,一般教育学知识。第二,学科教学知识,第三,教学情境知识。
二十九,中学教师如何强化学科知识?
大体有三个有效途径:1回顾复习2应用知识3归纳整理使知识结构化。三十,中学教师应该掌握哪些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一)新型的教育教学理论。二)构建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1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支架式教学。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三十一,中学教师如何强化中学教育通识性知识?
中学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包括:1哲学知识类2自然科学类3技术方法类4人文类5艺术类6综合类
增强途径:1读书破万卷,讲课如有神。2关注时事和教育动态。3,对于电视网络等媒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通识性知识不再学而在于积累。5教学相长。
三十二,中学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好奇心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好奇心是兴趣的源动力。第二,好奇心对学习效果有着良好的徐进作用。第三,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中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具体方法?第一,利用意外性,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第四,创造融洽的学习气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第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第六,利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七,给予充分的探究实践,延展学生的好奇心。第八,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价,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三十三,如何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
1中学生思维的特点。第一,敏锐性。主要包括记忆力强,反应速度快,思维角度新。第二,思维的不成熟性。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差。思维具有惰性,逻辑性差。第三,思维能力的可训练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已有经验,非智力因素。2如何培养,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第二,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第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第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知识。第五,积累知识,并加以应用、系统化。
3锻炼学生思维是要注意的几个原则:第一,目标性原则。第二,层次性原则。第三,整体性原则。第四,量力性原则。三十四,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的性质:普遍性,可开发性。
创新能力的特征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力,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侧向思维能力,灵活思维能力,评价的能力,联结和反联结的能力,产生新思想的能力,遇见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1中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些原因。第一,依据思维定式做事情。第二,以直线型的思维解决问题。第三,盲从于权威。第四,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五,好怕挫折,没有毅力。第六,缺乏创新环境,切实践能力差。
2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其一,先培养学生关注各种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渴求新发现。其二,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第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四,教师教学的创新。第五,学校激励学生创新。三十五,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一把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
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其一是心里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
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一,协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第二,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和谐氛围,积极灵活辅导,逐步放手。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和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教学策略。对自主学习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确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三十六,如何培养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1培养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必要性第一,合作与交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第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适应性。第三,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2如何培养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第一教师要确定以何种方式让学生合作以及何时让学生合作。第二,教师要学会合理分组。第三,对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第四,合作学习后的总结。
3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愿望。第二,逐一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第三,主义指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第四,注意设计有价值的研究内容。第五,注意合理的组织与调控。
4对学生的专项训练。第一,有效的沟通。第二,得利的领导。第三,信任的建立与维持。第四,冲突的建设性解决。第五,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十七,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的方式、学的方式以及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之间的关联。狭义理解,教学方式特制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施教方式。
1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学方式的基本类型
启发式教学(提问启发式,归纳启发式。实验启发式。类比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搜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参与式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演示)对话式、自助式、合作式等
参与式教学的优点: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互动性好,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等。缺点:耗时,教学进度容易受活动的影响,不能预测到所有可能等。
2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
重学生学习和发展,差异性教育,重过程,师生关系平等等 三十八,评价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哪些基本策略?
1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问题情境测验,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实例研究法,档案袋法,个案研究等)
2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法第一,及时性评价第二,表现性评价。第三,成长记录袋。第四,情感倾向评价。第五,学生评价中的测验。
3评价学生学习和发展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第一,评价的多元化。其一,~表现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二,~提倡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第二,评价的过程性。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有机结合。三十九,中学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
1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性。第一,增进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了解与理解,有助于构建德育网络。第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然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第三,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四,家校沟通是学校获得生存、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与合作的主要途径。第一,召开家长会。第二,教师进行家访。第三,家长来访。第四,家长学校。第五,家长委员会。第六,家长开放日。第七,通讯联系。
3教师和家长沟通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巧妙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第二,遵循主动性原则,努力架设学校与家庭之间合作的桥梁。第三,遵循全员性原则,及时发现问题。四十,中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1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要求、;第一,要认真学习当代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第二,要紧密联系实际,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第三,不同层次的教师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问题(轻视思想,无关思想,顾虑思想,畏难思想,急功近利思想,不思进取思想)第二,教育科研与教育研究二者的关系。相同点:二者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教育现象。二者研究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二者可以采用近似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不同点:从研究的范围看,教育科研的范围大,包括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以及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而教学研究的范围较小,主要研究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局部问题,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部分;从研究的要求可能,教育科研要有严格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最大限度的可靠性、准确性,二教学研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通常一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为基础,解决眼前一时的问题,不能深刻、准确地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从研究的过程看,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且系统性很强的研究活动,而教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严密性,大多是分散的、零星的活动;从研究的成果看,教育科研的成果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创造性,而教学研究的成果通常具有地方性、单位性或教师的个别特征,其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受到一定的局限。
3进行教育科研的程序。三个阶段十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题、检索资料、申请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四个步骤;第二阶段是中期研究探索阶段,包括开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四个步骤;第三阶段是后期成果处理阶段,包括成果的表述、成果鉴定与验收、成果评奖与推广三个步骤。
选择课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的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在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4题目像一般论文的题目。
一、专业情意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它一般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 是一种巨大的中介力量, 能增强意志力, 促进知行统一。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 它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对教育工作的全身心地倾注和投入。爱的品质是教师所必不可少的, 优秀教师之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能做出卓著的成绩, 无一不是以爱作为教育的前提和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夏丏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以及裴斯泰洛齐、陶行知、于漪等, 可以说都是“爱心的荡漾”。他们愿意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真正实现“人师”与“经师”的高度统一, 实现人格的升华。可见,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专业情意的具体表现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操、自我效能感和专业自我意识, 林崇德所说的“职业理想”和“教育观念” 以及叶澜所指的“教育理念”均属专业情意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专业情意决定“愿不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专业理想,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德, 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 包括诸如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 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是教师专业理想的必然要求。具体说来, 教师的专业理想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精神。是教师对成为优秀教师的向往与追求, 体现在教师对自己追求的理想教师形象的预期、构想上, 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目标, 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发展方向。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 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 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从内容上看, 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 是由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和光荣感和使命感;道德的情操, 是由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情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自己能有效地应对各种问题、完成工作任务、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预期程度, 是教师专业工作信心的表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具有多层面的涵义, 既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 也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既包括认知成分, 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判断, 同时也包括情感成分, 教师在其中会有情感体验。第二,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较强的教师深信, 他们能引导学生排除各种学习和行为困难, 激发其内在的动机, 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或发生行为改变。第三, 教师自我效能感不简单地仅仅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还应广泛地包括教育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是指能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蕴含的教育理念进行及时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提高。独立的专业自我意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是教师人格不可或缺的职业品质,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 能够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角色认识和角色学习, 进而达到自我完善, 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升华。教师所体现的专业自我意识, 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独立的自我教育意识使教师在志趣、能力上呈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急剧变革, 使其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二是将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参照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路径, 不断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 并以此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行动的依据。三是目标直接指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 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主, 实行自我专业发展管理, 能够自觉地自我规划其专业发展, 并在自觉调整与发展自我中不断地思考:我适应吗?我需要变化吗?我如何实现变化?我如何检验自身的变化?等等。
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按照时间维度划分为三方面内容: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它既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又能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 从而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的形成, 是教师走向合格、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教育实践证明, 教师不仅仅用自己的学识教育人, 而且用自己的品格感染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 而且用自己的灵魂去引领学生的品格。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观点、治学精神、品德修养、仪容仪表等等, 都对学生起着示范影响作用, 也都受着最严格的监督。
二、专业知识
拥有专业知识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三个方面, 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专业知识决定教师“知不知”如何做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如物理知识、语文知识等, 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有研究表明,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普遍认为, 教师需要掌握一定水平的学科知识, 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更具体地说,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不同于研究人员的科研, 它具有明显的情景性。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 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在这些情景中, 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 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 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 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计划与目的。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丰富的细节, 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 条件性知识可以具体化为三个方面, 即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 教师是把他们已具有的学科知识与课堂的具体情景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这种解释要依据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情况, 考虑到学生对该学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尤其是学生的有关学科前概念。
三、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 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旨在实现某种意图的自觉性行动。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教与学的知识和经验,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教学行为方式。教师专业成长是其专业技能不断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从整个教学活动系统来看, 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境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专业技能决定教师“会不会”做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专业技能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 理解学生的技能。如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及影响因素, 熟悉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了解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 了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 理解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掌握观察、谈话、 倾听、作品分析, 尤其是与不同性格学生交流沟通等方法, 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
第二, 教育学生的技能。例如, 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能够利用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会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兴趣设计教育活动以及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了解有关课程的知识, 具有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运用能力;了解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学会通过评价改进学生学习与改善教学行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体观念; 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可以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等等。
第三, 团队合作与协作的技能。团队合作与协作技能是指教师为了共同的教育目的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其他人员一起工作, 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能力。如无条件全身心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让所有人都能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心身;真正理解各方的立场和看法, 在对话中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等。
一、献身于教育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
“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历史教师所教的历史课就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时代赋予给我们历史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职责。
职业理想和道德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来源。只有历史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认识自己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才会产生职业情趣,才能萌发出对自己从事这一职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传道、授业、解惑”要特别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展示新时期历史教师高尚的道德风貌。
二、广博的知识结构
现代教育学认为,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基础。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又有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且内容又相互交叉和包容。1.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就必须了解、掌握并能够传授知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和掌握丰富的历史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具有传授知识的本领。2.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育学,要懂得授课、板书、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艺术。“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师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再向学生授课时才不致于出现错误,才能深入浅出地讲清问题,才能上好课,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历史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许多领域有待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历史教师应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地位、价值、内涵、目标、知识结构、教学途径、方法、手段及教学评价,力求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教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开拓,构建出研究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探索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同时,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好一切准备。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更是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备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师授课具有独创性,才能激发学生智慧和发展学生才识。由此可见,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大大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题库】推荐阅读: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标准”07-09
中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05-28
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05-27
中学实习教师11-14
中学教师必读书目07-14
中学教师实习总结07-17
中学教师校级论文09-15
中学美术教师指导计划06-23
初三中学教师个人总结06-24
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