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推荐11篇)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篇1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被幻化成了多种角色。曾经听到这些名词觉得不可思议,更觉得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读完《走进新课程》才略有感悟,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是在经济迅速腾飞,世界变成了“村”的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必然出现认知。这么多的不同角色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的新观念。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己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己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只有自己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老师就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己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三、建设者、开发者是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提出的。

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己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内容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特别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四、开放的教师是从学校与社区关系而言的。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篇2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现象描述: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说:“现在的体育课越来越看不懂, 教案只能提‘学习目标’不能提‘教学目标’, 有了‘教案’还得有‘学案’, 学习内容可由学生提, 学习方式可由学生选, 学生伙伴由自己挑, 教师不用组织, 体育教师从过去的课堂主宰和知识的绝对权威变成了一个闲人。”

辩证认识:以上这位老教师的话反映出目前体育教学所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 即我们在重视与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时, 出现了一种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对立起来的倾向。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 在片面夸大“学生的学”的重要性时, 贬低“教师的教”的地位和作用。其实,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 我们要明白“教师的教”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意志, 在“学生的学”面前绝对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教师是知识的先知者、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后知者、接受者,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 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者, 学生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所以, “教师的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处于主持和主导地位。其次, “教师的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其价值, 如果没有“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向互动的, “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的前提, “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落实, “学生的学”要由“教师的教”来引导, “教师的教”则由“学生的学”来实现。正确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不应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用完全对立起来, 不能因强调“学生的学”的作用而过分放纵学生, 忽视“教师的教”的作用, 相反我们更应重视“教师的教”, 强调“教师的教”、研究“教师的教”, 使“学生的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成效。

二、统一要求与关注个性的关系

现象描述:新课标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水平,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定练习难度和要求”一时成为体育教学的一条法则, 但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显得困难重重, 举步维艰。具体体现在班级授课中对运动强度和运动技能难度的尺寸把握很难到位, 教学中总有“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由于过度强调对教学内容的自选性, 出现教学内容的传授无计划性和无统一性, 各水平间教学内容的衔接杂乱无章, 导致体育学科教学的无系统性;在体育学习评价中盲目废除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过分夸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相对性评价的作用, 出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怪现象, 迷失了体育教学评价应有的功能。

辩证认识:首先, 我们必须明确,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 “统一要求”是保障大部分学生利益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形式, 是无可替代的基本要求。因为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集体的一般

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提出统一的教学内容, 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 来实现大多数学生的根本利益。其次, 我们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 又必须充分重视“关注个性”和“区别对待”。因为学生在体育能力、体育兴趣、身心发展上的差异迫使我们去“关注个性”和“区别对待”。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为那些差异性极大的学生另设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最后, 在体育教学中要同时“统一要求”与“关注个性”, 两者不可偏废。仅注重于任何一方的极端做法, 都会把体育教学引入歧途。

三、快乐学习和艰苦努力的关系

现象描述:新的课程理念强调,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快乐学习的理解存在种种误区。一是不少的体育教师仅把快乐学习理解为“乐与汗”, 片面地理解为体育课就是要让学生玩、要让学生乐, 只要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的课就是好课, 体育课堂变成了游戏课、休闲课。好玩与不好玩, 学生高兴与不高兴成为了体育课堂的主要评价标准, 结果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二是片面地强调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义务性和工具性, 对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 认为学习就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它必然是痛苦的, 因此没有什么快乐学习。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难以得到培养, 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辩证认识:首先必须明确, 让学生快乐学习是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追求的一项重要目标。它既不是教师的一种“恩赐”, 也不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调味品”和“糖衣”, 更不是对学生的“迁就”。快乐学习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所在, 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重要追求。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这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的前提。其次, 我们要知道快乐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是一个“轻松、无压力的随便的过程”。在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教学中, “快乐”二字的定义应该是:战胜自我、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学有所得后的快乐, 是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战胜困难、获得胜利后的快乐, 并不是嘻嘻哈哈的游玩, 随随便便的成功。体育是快乐的, 但更是艰苦的, 快乐往往是在经历痛苦之后才能体验到。任何体育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 无一不是要经过反复的学习和磨炼, 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为之而付出, 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最后, 从丰富学生的情感来看, 只有快乐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够的。即便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都应当让学生尝一尝, 这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如果我们只讲快乐、只讲情感、只讲过程, 而忽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素质的提高, 岂不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好”与“坏”, 在体育教学中, 不管是传统观念还是新课程理念, 也都有它的相对性, 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局限的心态来理解, 而应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各种教学关系, 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体育教学, 不至于站在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跷跷板”上而失衡。

参考文献

[1]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辨[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毛振明, 赖天德.论体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

[3]毛振明, 赖天德.论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2)

[4]杨子民, 卢青.试论“快乐教学”与掌握运动技能的辩证关系[J].体育教学, 2002, (1)

走进新课程 体验新情境 篇3

关键词 课堂 情境创设 学生 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

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那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创设导语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根如意金箍棒,他用这根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金箍棒,闯入阎罗大王的地府,大闹玉皇大帝的天宫,弄得鬼神不安。还用这根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排除了路上九九八十一难,不知降伏了多少妖魔鬼怪。但是,你们可知道这根“如意金箍棒”是怎样来的呢?这样子将学生的思维就一下子引到了课文上来,教室里如炸开了锅,学生积极地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了。又如,教《标点符号的作用》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常常找许多理由和许多借口赖掉长工的工钱,长工对此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财主家要请一位塾师。一个聪明而仗义的秀才应聘了。它与财主签了一张契约,结果这张当初使财主满口答应的以为便宜至极的契约到年终结算时却使财主赔了一大笔钱。原来这位先生在标点上做了手脚。这张契约内容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同学们试试看,怎样标点使财主欢喜,怎样标点又使财主赔钱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认真思考。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二、创设媒体情景 渲染学习气氛

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送元二十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景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儿勉为其难。这个时候,画面、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情别绪,我给学生设置了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并且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一下子融入到诗词所渲染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总之,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三、创设表演情境 洞察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九色鹿》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并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活跃在眼前,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出来。再如《公仪休拒收礼物》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位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四、创设问题情景 挖掘学生潜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进行情境创设: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卖炭翁是为了炭能够买个好价钱,心甘情愿自己挨冻。这样,卖炭翁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五、创设争论情境 鼓励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小结说,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愚实智,智叟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形智实愚。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愚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认为愚公还是‘愚’,它可以在山上凿一个洞,这样比搬掉一座山更省时、更省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个个情绪高涨,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读《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有感 篇4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从课的性质,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的目标等方面对体育课的教学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阐述,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要发展的体育素质,以及发展水平目标分列得很详细,这些基本理论给我指明了今后体育课程教学的大框架。

其中提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这一段使我受益匪浅。我回顾了自己先前教学的课堂情形,在学某一动作技能的时候,很多时候仅仅按性别分为男、女组,而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并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书中提到的如:选项式分组、有伴型分组、帮教式分组、按兴趣爱好分组等等分组形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都不同,每一个学生同样有差异,怎样去权衡并把

握好课堂,在组织教学的灵活性上,我还需不断从实践中去摸索和提高。

此外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体育运动同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助性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我认为理想的一堂体育课,它会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不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应忙碌而淡忘体育。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他们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篇5

黄利娟 永兴县童星学校

这是一部涉及基础教育全领域、涵盖所有学科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明理解惑的大型丛书,由上百人团结协作、殚精竭虑、克服各种困难,历时三年才得以完成的书籍。编著团队中既有课程专家、大学教授,也有学科教研员,更有一线的名优教师。他们本着求真务实、切合实践的态度,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各学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全部收集起来,统一梳理,分门别类,集中研究,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这部书最让我感受良多是关于识字、写字教学以及阅读教学这两块。下面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读书心得。

读《走进王文丽》有感 篇6

刚上班的时候,就去书店里买了这本王文丽老师写的书,现在再翻开泛黄的书页,看到书里竟然还有自己曾经用彩笔标划的对我有启发的句子,我也会心的一笑。此时再翻看此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教育教学随笔;给教师的书信札记。在第一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中,一个选了王文丽老师所讲授的九个教学实录,其中两篇文章是我曾在班级中教授过,一篇是三年级的《风筝》,一篇是四年级的《长城》,风格迥异,但却让我感受颇深。

王老师经常在外做研究或引领课,所教授的孩子都是当地的小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并不了解,在王老师自然的开场白,过渡到这节课要教授的新课时,才将要讲得课文纸发给学生,从而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而教学的环节也有序的进行着,从王老师的语言中,我甚至能看到王老师的一颦一笑,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把孩子们轻松地带到文章中去,用情地去体会,她总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问题,有效地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融入文本,体悟情感,没有一丝生硬之感。我想这正是王老师的功力,是多年做教师的经验,才能这般炉火纯青。感叹这些的同时,也让我想到的,这些只在课堂上才拿到文章的孩子,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文本对作者的情感有那么深入的体会。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让孩子去提前预习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为何在预习的情况下,课堂上仍然会出现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支支吾吾,不知该如何作答的情况,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不能自然地领悟。我想这之中有我提出的问题有待考量的问题,也存在对预习的目的不明,略显盲目的问题。要学习王老师的教学策略,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我们在课堂上总是有固定的模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但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是很有必要的,哪些是通过预习他已经了解的,哪些是他不明白的,而在课堂上要讲授的正应该是学生通过预习仍不能解决的部分,以及需要深入理解的部分。但往往只有在做课时,我们才会对孩子进行前测,这是不对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应与做课时相一致,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能有所改变。借用王老师的一句话“这份真诚,恰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素养。因为,一个真诚的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求”真“.”真“是语文教学的根。”

王文丽老师不仅让听语文课的人有美的享受,把诗一样的语言,似水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作为班主任,她也一样用一颗温柔的心感染着孩子们。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王老师每天都利用中午的`时间让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不仅是好词好句,更是让孩子们能透过文本去体味人生,这是应该借鉴的。从书中不难看出王老师待人谦和,对待孩子更是用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去教育他们。书中有一篇文章写到王老师因为自己工作的繁忙,有一些情绪,孩子们看到了略有些生气的王老师,都有些不自在,一位同学在随后推荐的文章读到“我非常喜欢32页《简单的道理》这篇文章,尤其喜欢这样一段话---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真漂亮。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妈妈今天没生气。原来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王老师从孩子的朗读中,明白了孩子的用意。而我读到此时,却有一丝内疚与惭愧。因为我又何尝不是把自己的情绪带到了班级中,早晨听到这个没带作业,那个没把作业写完,那个又没有完成作业,就怒火中烧了,情绪就不好了,结果还会把这样的情绪带给其他孩子。我在他们的心中一定是不美的。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篇7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不仅是义务低段的教学重点, 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 还应引起高中阶段足够的重视。目前在此目标方面让人有两大担忧:一是识字效果巩固率不高。因为教师就课本教课本, 学生就课本学课本, 所学字、词无法反复再现。若在义务低段增加大字拼音读本, 将对识字目标实现大有裨益。二是写字渐失个人特色。部分语文教师自身写字基本功薄弱, 又不重视各学段写字目标, 加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导致大学毕业生仍写的是“方块字”, 丧失个人书写特色。其实在语文课标第四学段 (7~9年级) 写字目标方面已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用的行楷字, 临摹名家书法, 以提高书写速度, 形成个人书写特色。既然从七年级起就有写行楷字的要求, 那么高中阶段就要坚持, 就应重视。

阅读教学是目前实现语文课标最大的“软肋”。尽管语文课标对各学段阅读和背诵有明确的要求, 教材也配有相应的阅读材料, 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本身就没有重视对阅读教材的研读, 没有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和背诵计划, 未提供学生阅读成果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其实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才是实现“口语交际”目标的重要途径, 同时阅读也为“写作”目标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阅读是根基教育:是道德的根基、语言的根基、习惯的根基、人文底蕴的根基, 利于人格培养、底蕴形成、文化气质奠基。解决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人文情操培养、语言表达等问题的关键还是阅读积累活动。重视阅读目标既是当务之急, 更是长远目标。我认为实现阅读目标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二是读什么;三是怎么读。幼儿园、小学段以诵读为主, 以记忆为主, 关键是积累。一定要抓住6~13岁, 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的黄金阶段。因为读书积累存在“剪刀效应”, 儿童时期的一点点差异, 到成年后会被放大到巨大的距离。小时候基础没打好, 长大后想补难度大;小时候基础打得扎实, 长大后能力提升就很快。初中阶段仍应以积累为主, 逐级增加理解的权重, 13岁后学生的理解力迅速发展, 教师应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建议初中学段50%积累、50%理解。高中学段40%积累、60%理解、感悟、应用。

读什么?要读好东西, 尤其是好东西中的好东西。义务教育低段读什么尤为重要, 儿童的记忆特点是海绵式吸收, 给他好的东西, 就吸收好的东西;给他坏的东西, 就吸收坏的东西;什么都不给, 他就去吸收流行歌曲、广告词、电视剧台词、网络语言, 等等。同时儿童的阅读是非自主性的,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所以一定要让他们读到好东西。我认为好东西首先是经典。经典是什么?古今中外知识分子公认的最有价值、最优秀的书。民间流传, 读《大学》善做事, 读《论语》会为人, 读《老子》有智慧, 读《兵法》利经营。最重要、最适合义务学段学习的经典有:蒙学: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弟子规;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等;史:史记;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集:唐诗、宋词、历代美文、历代诗歌等;译文:《文化经典译文》 (一) 、《文化经典译文》 (二) ;VCD:文化经典名家系列讲座;西方文化经典:《经典诗歌精选》、《经典散文精选》、《经典戏剧精选》、《著名演讲词精选》、《儿童文学精选》, 等等。

人文科学的学习靠的是耳濡目染、环境熏陶, 靠的是用心感受、智慧与悟性。在义务低段应重视听读和朗读, 先听名家朗读, 再自己放声朗读, 因为古文讲究文字、音节、气势三者的统一, 在熟读的基础上再求背诵, 背下来的东西才能进入心灵深处。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背诵方能成就辉煌人生。从新旧教材对比看,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比重将逐渐增加, 只有加强阅读教学, 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力更深更持久。

走进新课程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计算机辅助;快乐教学;情景教学

基于目前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有目前的地理教学当中创新能力一直为大家的诟病。近年来大学传统地理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大多数的老师广泛采用,经验表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效果是非常差的,基本上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体现出地理教学的创新,与设计新式方法的紧迫性。再次,笔者谈及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采用各种常规的、非常规的手段,基于反映地理学论理论基础而设计出具有一定真实度的情景,并借助这些情景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景教学法应用到传统的地理教学当中,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是那么枯燥无聊。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情绪与潜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不耽搁地理教学的有序稳妥进行。情景教学法是以学生的想象与情感需求进行知识化的情景模式设置,透过这些情景模式的表象,使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

在当下高校的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有了一个十足的发展应用。其中,有一点是最为关键的是地理教学的情景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着重对地理情形进行模拟创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地理教学情景创新设计。首先,是进行地理教学问题的创设,再根据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在地理学这门学科鲜明的特点就摆在面前的情况之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他们用地理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尤其重要。问题及任务主导教学的模式仍旧是当前教学模式的主流,为大多数教师广泛采用,即以问题作为引导学生的引子,来完成教学任务。调查显示,目前在国内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为主的情景教学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发现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进行情景创设并加以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综合考虑地理问题,逻辑思维能力,推断地理问题的各方面的能力。问题情景的设置主要包括在情景中设置问题悬念,进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达到地理教学的基本目的、综合培养学生的教学目的。问题情景创设法在地理教学实践应用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将伊拉克战争热点情景引导到地理教学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习地理学知识的目的,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球形式战略思想引发的思考。

其次,地理教学情景设置中情景的感染性及趣味性是两样必不可少的元素。将一些地理热点话题或者是地理奇观现象引入地理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思维引导的作用,但是难以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因此情景教学还应该灵活,同时增加情景的趣味性。通过在情景创设时适当添加一些音频、视频或图片等的手段方式有助于增加情感,学生将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

最后,创设一些直观情景有助于地理的课题教学,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感知理解、最后分析地理问题的目的。高等教育中的地理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空间范围广、综合性较强等特点,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这是普遍现象。创设地理理论直观情景,形成动静结合又内容丰富的教学情景,可帮助学生加深地理理论的直观理解。

2满足学生需求,引入快乐教学法

所谓的快乐教学法,是能够让学生、老师能够以一种愉快的方式来进行互动学习交流,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时候比多教学生几个知识点更为重要。因此采用快乐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大学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鉴于地理这门学科的信息量如此之大、综合性如此之强的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对于地理知识要有一定的思维跳跃性,快乐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首先,快乐教学可以使学生联系地理实际,发现地理现实,让自己体会地理的存在性,发现“原来地理就在我身边”。如下雨的许多的情形,可以联系到当地的气候,下雨的大多数季节,下雨量每年大约多少,周边的气候特点如何等等。如此一来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一些地理小趣事也有所帮助。这些东西的使用,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去掉学生学习的乏味。例如三国中的,火烧赤壁之战。可以教学生的东西有赤壁在我国的地理位置,风向的作用等等。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联系了历史知识。

最后,设计一些试验小讲堂,让学生身在其中。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成功地体验到快乐教学的成果,加强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理解,而且能够养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要使学生快乐的、长时间的学习还需要众位老师的继续努力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快乐的学习、教学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达到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3顺应现代化需求,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在高等教育的地理教学当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现代化的新型软件等来辅助地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地理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大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精简实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目的。最近发现,在现在的大多数的校园地理教学当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课时,非常缺乏灵活性,有的老师只是充当一个放映员。有些多媒体的软件在制作过程中调控性能不强,教师无从掌握课堂情况,从而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而在地理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现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音频、地理文字,以此来达到提高课堂的信息,提高地理教堂质量。由于地理学的特点,大多数的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的,有些是学生根本不可能见到的。而借助计算机的平台,教师能创作设计出比传统的教学更为丰富、生动多彩的教学情境,无形中展现了地理思维过程还可以充分展现教师与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让大学地理课堂成为探索式、趣味性课堂。举例来说,可以模拟出一些极地的环境之下的动植物的动态生活场景,创造出虚拟的事物,充分展示地理思维带来的无穷乐趣。还可以通过一些软件(如3DMAX、photoshop、DVDmaker等),丰富、充实、修饰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增加他们学习地理学的兴趣,毕竟兴趣才是对好的老师。

4结语

在本文中提出面对地理学这门学科的突出特点,讲出了地理教学创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文中着重讲述了三种地理教学新方法: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晓春.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2(7):95-95

[2]李兆瑞.教学观的新变化——基于学习者视角实施地理情景教学的实践体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40-43

读《走进陶行知》有感 篇9

——读《走进陶行知》有感

大学时的班主任曾要求我们每天读一本书。当时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是个美丽的任务,让我受益一生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走进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先生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先生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请保留此标记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

读《走进和谐的春天》有感 篇10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要互相关爱,诚信友爱,才是和谐的美丽。俗话说:“大度集群朋,宽则得重。”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体量他人,宽容他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大度的人往往能做一番大事业,小气的人就没有什么成就。

他,是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解放军军人。他性格豪爽,为人真诚,一副热心肠。他―就是孟祥斌。当他看到一名女子落水后,他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江里到处都是冰水,很快,孟祥斌体力就消耗得差不多了。他用了最后一点力气把那名女子送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却体力不足而沉入水中。而这时,他的家人浑然不知老孟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爸爸还在等着老孟给他送来种子的钱……人间有情哪!他的这一跃感动了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有的人在他的照片前磕了五个响头,有的打工仔为他买了一包香烟,还有的人亲自到他家里去送钱……目前,已经为他们家捐了80多万!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这一跃凝聚了为民着想、舍己救人的精神吧!像孟祥斌这样的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名20岁的女大学生从网上偶然发现了一位农村孕妇大出血,奇怪的是,她的血型是稀有的AB型RH阴性血型,正好与自己的血型相吻合。知道这个消系后,她便开始马不停蹄地奔波。她先来到了上海,然后再转飞机到贵阳,最后坐汽车到黎平县。她先后被抽取了340毫升的斜。可是,在这期间,她却昏厥了两次之多!鲜血流进了杨昌花的身体里,她终于醒了。当她知道了这件事后,她感激得泪流满面。她就是毛陈冰。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改革 教师 角色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之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体系给教学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赋予教学实施新的理念。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这里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不应充当“领导者”“权威者”的角色支配课堂教学,而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是沟通与合作过程中两个主体之一。

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此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和完善。然而任何一次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此次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需要改变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哪些变化?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第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新课程体系的提出要求构建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学习环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教师都有权保留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是创造协作互动教学环境的基础。生生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生生互动的形式很多,比如小组合作、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等。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要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研究、智慧分享和相互启发。基于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对相关的教师观点进行一下研究:

(1)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师如父母”的原则。学生多视教师为权威,丝毫不敢有“不敬”之心。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很多不可逾越的界限与规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仅限于课堂中,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新课程体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质疑,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的差距知识表现在对知识理解的多寡与深浅上。这种差距不应该理解为教师可以凌驾于学生之上。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学问再高也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情感与思想交流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置身其中,学生才不会感到紧张、沉闷与压抑。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甚至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2)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化教师的角色。①知识传授的中间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掌握、道德规范的内化、事物的理解和加工,都主要依赖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學习态度。而来自外部因素的诸如教师的教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只是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只是一种催化剂,只能催进学生的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传授知识的中间人,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向学生解释和讲解学习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和思维活动引向学习任务,向学生提出适当地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课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从而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②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究学习过程,去研究学生的思维,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教学。③教练员的角色。要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渐变得主动和独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技术和思维的技术。教师应以教练员的身份训练学生,指导学生练习,为他们提供适当地情境,设置适当地问题,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无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④谈论参与者或主持人。小组和班级讨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少用到。在新课程体系中较为重视讨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讨论包括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谈,讨论的目的不是要寻找一个最终的答案,而是寻找各种可能性。教师在讨论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或以平等的身份成为讨论的参与者,或担任主持人的角色,提出讨论的主要事项,指导讨论的范围,控制讨论的时间等,讨论中比较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上一篇:我喜欢月季花_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