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1

大家早上好!本周我们将迎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2周年。对于每一名少年儿童来说,每年的十月十三日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会同庆生日,都会心生澎湃。因为在这一天,少先队将会迎来他成立72周年光荣而又闪亮的日子。

想必每一位同学都了解中国少先队所走过的艰辛路程吧,从劳动童子军到共产儿童团,从抗日儿童团到少先队和儿童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年先锋队,每一步都围绕着“准备着,准备着,时刻准备着”的.口号而努力。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它带领我们永远执着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情怀。

在少先队所走过的风雨征程中,有些人永远都不会被我们所忘怀。穿梭在火海中的“英雄少年”赖宁,保护羊羔们而伤害了自己的“草原英雄小姐妹”,还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等等等等,他们或用英雄般的壮举,或用平凡的感动,让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接受着精神的洗礼,垒筑起一道道坚硬的精神长城,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他们永远都是我们少先队员比、学、赶、帮的榜样。少先队活动是每一个少先队员的舞台,为每一个少先队员的终身发展蓄积着力量,让每一个少先队员萌生着成长的喜悦!我们在“平安行动”里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我们在“知识竞赛”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我们在中队会中体会到了集体的快乐,尝到了成功的味道,我们在“学雷锋”活动中,传递助人的快乐,享受助人的满足,真是收获多多,分享多多,快乐多多啊!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2

一、“中国模式”的由来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新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2004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份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独立自主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的提出,无疑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回应,同时雷默把“北京共识”的重点放在了与“华盛顿共识”的反冲功能上,但这一点没有得到国内学界的认同。所以,“北京共识”在国内的影响也远远不如国外,国内学者很快用“中国模式”的概念取代了“北京共识”。

当前,国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展道路特别关注的主要原因,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继而引起全球性的争论。而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去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还能保持比较稳定和较快的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二是中国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长期以来,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国际舆论界一种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的格局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空间活动,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举国体制”所显示的巨大威力,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肯定和赞扬。三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特别是随着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人们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事实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30年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进行冷静反思,开始认真探究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理论上看,“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桥梁。“中国模式”在国外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谓,成为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我们要让世界理解中国,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逻辑解释自己的事情,从别人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事实上,“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独创,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这个模式,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发展中大国来说是最适合的,同时它增强和丰富了发展的活力和多样性,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模式”的特点

所谓“模式”,在此指的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中国模式”,在理论上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坚持走自己的路。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走自己的路”,是一个内含着深刻历史辩证法的命题,它强调了历史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能动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走不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照抄照搬人家的一套,走人家的路,它就丧失了历史主体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模式,既不同于前苏联模式,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模式,更不是西方势力所期望的资本主义模式,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寻常的30年,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模式”。

(二)坚持实践出真知。

实践性,是中国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一个鲜明特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都将我们党在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实践经验,也即“中国模式”,概括为“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充分说明了“中国模式”所具有的实践性,表明我们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坚持改革创新。

“中国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现了我党非凡的创造能力和强大的活力,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一,准确把握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等论断,把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发展进步与世界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中国模式”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其二,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映。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开拓“中国模式”的新局面,根本动力仍是改革创新。

(四)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模式”的价值目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事物,积累了许多新经验,这正是“中国模式”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的每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每一个重大理论观点,每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无不与激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创造活力密切相关,而这些举措的成功,又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结果。“中国模式”是凸显人文关怀、饱含民生情结和执政为民理念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普遍幸福的社会主义模式。

(五)坚持民族特色。

“中国模式”立足于中国实际,扎根于民族沃土,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要求有机结合,并深深熔铸在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充分显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我们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向世界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深刻说明了“中国模式”与世界文明成果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共生共兴的关系。

(六)坚持对外开放。

开放性是“中国模式”的本质要求,没有开放性,就会因缺少新思想、新见解、新要求而丧失生机和活力。“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向丰富多彩的实践开放、向日新月异的科学开放、向深刻变化的世界开放的动态过程。这个模式绝不拒绝而且还要继续汲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着眼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中学习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成果,吸纳百家之长,内不失自己固有的血脉,外能适应世界浩荡之潮流,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达到新境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永葆“中国模式”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模式”现在虽被世人热议,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如何缩小城乡收入的“剪刀差”,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如何加快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如何完善公共财政,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何促进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个个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难关还等待我们攻克。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党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发展模式。其中,以下战略选择在未来发展中变得日益重要:

一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迅速增长,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社会安定、文化教育等相协调,最终促进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作为执政理念和总体战略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全面进步或协调发展的战略策略。

二是必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

效率和公平都是发展所要追求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两者不可偏废。在改革初期,为了打破绝对平均主义传统,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策略有其合理性。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将效率与平等放在同等地位,对困难群体和落后地区实行必要的政策性倾斜,避免财富和权利在人与人之间造成分化,避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在“中国模式”下,公平与效率至少应当具有同等地位和价值。

三是在全面推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同时,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化过程。政府既要推动以法治、参与、人权、透明、稳定为目标的全社会的民主治理,也要推动以分权、效率、责任和服务为目标的自身民主治理。政府要担负起在全球化时代实现现代化的重任,成为民主的表率和创新的表率。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3

你爱国吗?在国庆节当天,记者采访了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士,大家的回答各异,但都一致回答了爱国的具体表现。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中国现代作家王蒙的回答,当记者问他:“你爱国吗?”他是这样说的:“出生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一听到爱国,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首歌。他还对记者说:“我从来没公开对别人说过我爱国,但我回答过美国记者的问题,美国记者问我,中国人怎么那么爱国呀?我说我们喜欢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代表中国人的心;我们喜欢中国料理,中国料理代表中国人的腹。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是心腹的感情。”他还说爱国表现在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他答美国记者的提非常精辟巧妙。我由此想起了宋代的两位名人一位是诗人陆游,他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抒发了他的临终遗愿:希望祖国能够早日统一。而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充分表述了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其实,正如作家王蒙所说,爱不爱国,并不需要说给别人听,而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世界和平,社会稳定,科学发达,爱国也不一定需要你流血牺牲,爱国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不同都有不同听表现。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爱国行动主要表现在: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建设祖国;讲文明礼貌,做个阳光少

年;守纪律,热爱集体,有集体荣誉感,努力为集体争光;爱护公物,不践踏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要知道,我们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物,无不凝聚着我们几代人的心血,都将伴随着我们每位同学健康成长;爱清洁,爱家乡。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4

第八期

(总第78期)

共青团谷城县委2009年10月25日

[编者按]: 今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纪念日。根据省少工委《关于开展纪念少先队建队60周年全省统一主题队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团县委、县少工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隆重纪念少先队建队60周年。现将活动开展情况综述如下:

谷城县庆祝少先队 建队60周年系列活动综述

金秋十月,为庆祝少先队建队60周年、回顾少先队60年来光辉历程,引导少先队员继承和弘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团县委、县少工委组

织开展了以“红领巾飘扬60年 少先队引领我成长”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活动期间,数万条飘扬的红领巾映衬着灿烂的笑脸,构成了谷城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开展了“举队旗、学队章、戴队徽、敬队礼、过队日”活动。城内小学、粉阳路小学举行了以“光荣的少先队”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引导少先队员一起重温了队歌、入队誓词、呼号,表彰了部分优秀班级、优秀中队,增强了广大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使命感。石花镇东风小学在“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宣誓声中结束了升旗仪式。

2、以“建队日”为契机,举行了新队员入队仪式。石花镇倒座、卧伏等中心小学以“建队日”为契机,通过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切实加强队前教育,增强了他们对少先队的认识。实验小学、庙滩镇街道中心小学大队部组织队员重温队纪、队风教育,引导队员们学习队旗、队徽、队史、队章等知识,知晓在少先队带领下成长成才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了少先队员的归属感和光荣感。

3、开展了少先队“建队日”体验教育活动。冷集镇胡湾中心小学积极开展了“打扫街道保护环境”公益劳动、“我心目中的少先队”绘画比赛、我为“建队60周年”做贺卡、“小制作、小发明”评比等一系列体验教育活动。南河镇九里坪中心小学组织队员走进镇区,感受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自豪感。石花镇新店中

心小学举行了“队礼献给心中的红领巾”走访活动,寻找并走访了身边的老党员、老少先队员,与他们聊天,倾听了当年的红领巾故事,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

4、开展了“光荣的少先队”中队会活动课。实验小学专门制作一期少先队知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全体队员共同学习,对一年级新同学进行队前教育、引导参观大队活动室,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冷集镇胡湾中心小学利用队会课,组织三至六年级队员开展了“少先队基础知识”竞赛,采取随机抽取各中队6名队员方式进行比赛,最后计算笔试和抢答的综合得分评选出优秀队员和优胜队,并给予奖励。

5、开展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少先队风采闪光芒”文化展示活动。活动期间,各级少先队组织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中队黑板报、中队角等少先队阵地,介绍少先队队史、队章、队歌、队礼等知识,展示少先队员们的书画、手工、摄影、诗歌等作品,展现了当代少先队员的风采。实验小学以“祖国发展我成长”为主题举办学生手抄报展览,为建队日献上一份自已亲手制作的礼物,吸引了众多家长、社会人士驻足观看。南河镇九里坪中心小学以中队为单位,展出了“祖国,我为您骄傲”为主题的手抄报和摄影、绘画作品展。赵湾乡中心学校展出了学生获奖优秀作文35篇,优秀书画作品20篇。

6、开展了“歌唱祖国庆建队”红歌赛活动。为把庆祝建国60周年和建队60周年结合起来,庙滩镇南川中心小学400余名学生开展了以“唱红歌、庆建队、颂祖国”为主题的红歌赛活动。赵湾乡中心学校举行了“红歌颂祖国”革命歌曲演唱会,在《社会主义好》、《爱我中华》、《东方红》等昂扬的歌声中,同学们的爱国激情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渲染。其它学校也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红歌赛活动,少先队员们用纯真的童声唱出了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唱出了对共和国和少先队60岁生日的祝福。

7、收看了“我的红领巾故事”专题节目。按照全国少工委统一要求,10月13日,全县各级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员收看了由全国少工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的纪念建队60周年专题节目——“我的红领巾故事”;同时收看了由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开展的“红领巾飘扬60年 少先队引领我成长”湖北少先队纪念建队60周年特别访谈节目。冷集镇胡湾中心小学组织队员进行了观后讨论交流,并写观后感380余篇。

8、大力表彰了一批少先队工作中的各类先进典型。按照引导和激励少年儿童在星星火炬的旗帜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要求,树立和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少先队员榜样,用先进典型感召、激励广大少年儿童。建队节期间,团市委开展了“建队60年,光荣60佳”表彰活动,全县共有6个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襄樊市第五届校园书信大赛活动

全县共有27个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通过大力表彰先进,进一步促进少先队队伍建设,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10月13日建队节以来,全县其他各级少先队组织也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了纪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少先队员在规范的少先队文化教育中,进一步加深对少先队的认识;有声有色的建队日活动的开展,使全县少先队员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欢乐、有意义的节日,增强了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激励广大少先队员们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简讯】

团县委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小手拉大手”系列主题活动取得圆满实效。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倡导文明风尚,发挥中小学生“小手拉大手”作用,团县委联合县教育局、县市容办于9月底开始,在县城范围内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历时1个月,通过发放《家庭文明公约》、举办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开展“告别不良习惯,争做文明学生”签名、进行环境卫生大清洗等活动,取得了一定实效,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文明意识有了显著提高。

团县委组织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进学校、进社区法制讲座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10月

中旬,团县委分别组织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县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县法院刑事审判庭深入到谷一中、谷伯中学开展法制讲座活动,40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学生纷纷表示一定要自觉遵纪守法,加强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而努力。下一步,团县委还将组织其它“青少年维权岗”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活动

团县委深入实施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计划。10月12日,经过与县信用合作社多次磋商,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计划达成一致,并付诸实施。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青年申请贷款的工作流程、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担保方式以及贴息等具体事宜,明确了贷款利率在信用社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优惠10%。同时,加大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库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双方的联系和沟通。今年上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02笔,金额409.9万元。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5

王兆国的讲话

少先队员小朋友们、辅导员老师们、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之际,中国少年先锋队迎来了建队60周年。这不仅是广大少先队员的喜庆之日,也是关系祖国未来发展的大事。刚才,几位少先队员、辅导员老师和少先队工作者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充分反映了当代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少先队工作者、辅导员对少年儿童倾注的心血和汗水,也反映了在共青团的带领下少先队事业取得的优异成绩。借此机会,我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和广大辅导员、少先队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向这次受到表彰的优秀少先队员、辅导员、少先队集体和“少先队工作突出贡献”荣誉获得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和国家始终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少先队事业的发展。60年前的今天,在党的亲切关怀和悉心爱护下,少先队组织成立了。毛泽东同志号召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邓小平同志殷切希望全国的少年儿童“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江泽民同志深情寄语广大少年儿童“星星火炬、代代相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工作。在少先队建队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要求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工作者团结引导全国少先队员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所有这些指示和要求,都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少先队事业的不断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切实贯彻落实,把少先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60年来,少先队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在共青团的带领下,始终围绕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少年儿童的新变化,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雏鹰行动”、“学雷锋”、“创造杯”竞赛、“手拉手”等主题鲜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少年儿童当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先进典型。广大辅导员、少先队工作者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少先队事业的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促进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少先队60年的历程充分说明,党的关心重视始终是少先队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少先队工作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祖国的发展始终是少年儿童成长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少年儿童才能拥有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少先队工作的根本目标,只有围绕这一目标找准工作着力点,少先队工作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中国少先队的60年,是团结、教育、引导亿万少年儿童茁壮成长、追求进步的60年,是不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60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历程,将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程紧紧相随。希望全国亿万少年儿童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少先队组织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广大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发奋成才。

一、要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着力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心向党、心向祖国。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肩负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接班人和预备队的神圣职责。要把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对祖国的感情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少年儿童,用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少年儿童,深入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少年儿童身边的鲜活事例、易于接受的方式、喜闻乐见的语言,引导少年儿童发自内心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志继承无数先辈英烈们开创的伟大基业。当前特别要在各族少年儿童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感情,让各族少年儿童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要始终坚持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导向,大力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是少先队工作的优良传统。要从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坚持实践育人的基本途径,努力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引导少年儿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好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吸引力强、参与性强的读书学习和科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意识。要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强健体魄。

三、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不断提高竭诚为他们健康成长服务的能力水平。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员是少先队组织的主人。要坚持少年性、群众性的工作方向,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特点,引导少先队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少年儿童的情感、意识、信念形成的规律,使少先队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打牢少先队工作的科学基础。要把竭诚为少年儿童服务作为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少年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开展手拉手、希望工程等工作,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

四、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年儿童的成长面临着社会上各种思想和事物的影响,他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少先队组织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防止行政化、成人化倾向,使少先队工作更好地适应当代少年儿童的新变化。要切实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不断增强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要大力加强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突出专业性和职业化特点,不断提高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工作,培育和发展校外辅导员队伍,发挥好各类少年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的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各个方面为少先队开展工作提供条件。

全团带队是党赋予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各级团组织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从思想、组织、工作、队伍以及作风上带好少先队,加大对少先队工作的支持力度,努力使少先队成为共青团组织上和工作上的重要基础。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切实关心和重视少年儿童工作,为少先队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少先队工作切实纳入中小学校总体工作之中,为少先队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社会各个方面要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少年儿童、爱护少年儿童、帮助少年儿童的氛围和合力。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6

钱信忠部长于1951年8月受中央委托, 到苏联进修学习“保健组织学”, 获医学副博士学位, 于1956年回国。1957年9月在北京天坛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委托陈海峰院长助理, 举办了第一届保健组织学高级师资班, 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保健组织学》教材。那之后, 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开设了《保健组织学》课程, 并逐步开始了卫生事业管理的学术研究工作。

1978年钱信忠部长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时, 委任陈海峰为秘书长, 并确定编写《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 以作为保健组织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学科, 陆续产生了多项分支机构, 后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并具备有机构、有组织、有内容、有影响的学术机构是: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等等, 直到现在都仍发挥着相对独立的作用, 从不同角度推动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1983年5月在扬州市瓜州渡, 由钱信忠、陈海峰主持召开的《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定稿会议重点讨论了“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问题, 取得了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 为解决我国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 必须建立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学科 (简称卫生管理学科) 。它应总结研究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 关键是要提出符合不同历史阶段和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为中央制订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 必须建设中国卫生管理学院和专业, 使之成为卫生管理学科发展的依托。学院与专业的形成, 可以解决学科的理论体系——教材, 理论队伍——教师, 更重要是培养产生学科专业人才——学生。这是保证卫生事业健康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十分重要。

第三, 必须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会、刊物和研究机构。它们是推动卫生管理的学术研究活动, 提高学术理论水平, 保证卫生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中国卫生管理学会应当有一个总会, 以便配合、协助中央领导, 统一领导全国及各分支学会的学术研究活动。卫生管理的分支学会, 可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教育管理学、卫生科技管理学等。中国卫生管理刊物, 应当有一个牵头集团刊物, 同时可保持各种分支刊物。中国卫生管理研究机构, 应当有一个牵头的研究院, 同时设置分支机构。

第四, 必须建立一所直属中央的“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为了方便工作, 可附设于某所大学, 体现双重领导。这所学校可承担领导卫生管理学科的教育、科研、咨询、学会、刊物等工作, 成为中央领导部门的智库和助手。

1984年9月到1988年10月, 钱信忠、陈敏章、陈海峰、朱潮、林伟等卫生部领导多次来安徽, 与省委、省政府和安医大领导协商研究, 终于在安徽医科大学由卫生部投资举办了卫生管理学院、卫生管理学会、卫生管理刊物和卫生管理研究所等, 逐步建立起我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当时, 他们还认为可以创造条件, 将安徽医科大学的卫生管理学院提升为“中国卫生管理学院”。但令人遗憾的是, 此提议因多种原因而搁浅, 以致老一辈领导与国内卫生管理学界同仁所期盼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院”的愿望至今也未能实现。随着形势的发展, 特别是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 现在已到相对成熟, 可以研究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令人欣慰的是,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我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已有101所, 年招生约5000人, 在校生约2万人, 设置22个专业 (方向) , 其中80%培养本科生, 61.4%培养硕士研究生, 17.8%培养博士研究生。大部分省、市还设置了卫生管理学会、刊物和研究机构, 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近20年来, 在钱信忠、陈海峰等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 我带领周围的同志开展了以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为主题的学术研究, 组织了许多有影响的活动, 如1995年11月在北京医科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卫生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做学术理论准备 (详见《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1996年第1期专辑) ;2002年6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了“新世纪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做学术理论准备 (详见《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2年第7期专辑) ;2009年8月在安徽合肥市召开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 对新中国成立60年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学术理论总结 (详见《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9年第7期, 第8期专栏) ;2012年8月在安徽黄山召开了“中国特色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向之后将要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了学术建议 (详见《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12年第9期专栏) 。

多年来, 我与陈老保持着密切的书信、电话联系, 还经常当面交流, 对以下的学术观点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

第一, 要明确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和目标。

生命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宝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应该把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卫生事业, 放在民生首要的国策地位。它能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扩大内需的坚实基础。

卫生事业应当以国家为主导, 社会和群众共同承担责任的公益性质。它的内涵应该突出非营利性、公平性和准福利性。主要责任应当由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承担。

卫生事业的目标应体现为三满意, 一是人民群众满意, 表现为党和政府要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具体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廉价、安全、就近、逐步减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医务人员满意, 他们应该享有全国教师队伍和公务人员同样的绩效工资待遇, 要改变强调医生作用特殊, 可以享受高工资的政策, 应恢复发扬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精神, 以实现群众爱护尊敬的医患关系, 并有利于“医闹”问题的解决;三是党政领导满意, 这是应尽责任的结果。

第二, 要妥善解决卫生总费用的筹集和使用。

我国卫生总费用2011年占GDP的5.1%, 其中国家1.56%, 社会1.76%, 个人1.77%, 学术界认为应作适当调整:三方比例宜为:5:3:2, GDP也宜到6%, 国家应占3%, 我国教育已到4%。

卫生总费用的使用也宜调整, 可将1/2用于需方, 开展健康保障制度, 实施逐步减免费的预防, 保健, 慢病防治, 健康管理, 康复服务, 小病防治、大病保险等。要改变费用补偿中的市场化行为。

另将1/2用于供方, 合理解决工作用房、仪器设备、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行经费。

第三, 要调整城乡三级卫生机构的一体化管理。

贯彻卫生事业以农村为重点, 城市支援农村, 城乡结合的精神, 全国各大、中城市卫生局都要带领指导周围一批县 (市) 的卫生工作, 以实现分片负责, 竞争发展。

城乡三级卫生机构, 应实行金字塔型的分级分工组建。高层三级医院和机构要严格控制规模, 主要负责疑难危重疾病, 指导基层和研究提高工作。中层二级医院和机构, 主要负责需要住院的疾病和基层指导。80%以上的多发、常见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 主要由城乡社区基层负责, 是当前建设重点, 要广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 真正落实到家庭。

城乡三级分工, 要贯彻逐级指导, 双向转诊, 体现基层首诊, 开展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三级机构的人、财、物应统一管理;医务人员可统一调济;仪器设备可统一使用;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

城乡三级机构的所有制, 可实行股份合作制或公私混合所有制, 以调动公私两个积极性, 但必须体现公益性, 不搞盈利的最大化。

第四, 要创建中国新医药学的卫生队伍。

由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创建中国新医药学, 是毛泽东思想对我国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保障的伟大贡献。中国新医药学的内涵, 可概括为:要培养造就既优于中医, 又优于西医;并具备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结合的医药卫生队伍。

中医的精华是“整体平衡, 辩证论治”。西医的精华是“科学诊断, 重点突破”。现在, 中西医之间都已互相理解, 认识到中西医结合, 能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在当前的医疗卫生实践中, 中西医药都在互相学习, 走在逐步结合之路上。现在需要党中央认真总结一次中西医结合政策, 以快速实现新医药学的中国梦。

上世纪90年代初, 在钱信忠、崔月犁、陈敏章、殷大奎、陈海峰、朱潮、林伟、黄永昌等人的支持下, 我受卫生部委托, 在合肥创办了黄山医科大学, 内设全科医学院和全科医学专业, 以五结合、六功能的要求培养家庭全科医生。五结合是指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护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医疗卫生服务与卫生管理结合, 六功能是指中西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我们培养的大批学生深入城乡基层, 安心工作, 以高质量服务, 受到群众欢迎和国内外的好评。

2012年3月, 我到北京探访陈老。他虽大病刚愈, 但仍思维敏捷与我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长谈。我们谈及了2000年后国家实施的将全科医生培养改成毕业后教育政策的失误, 造成至今没有形成师资队伍, 没有教育基地。我们认为我国培养的应该是西医治疗全科医生, 是具备五结合六功能能力的全科医生。

少先队建队纪念日 篇7

--建队纪念日主题队会

活动目的:

1.以少先队员的十岁为成长起点,引导队员回顾成长历程,重温曾经的幸福瞬间;

2.观看学校建校十年的成绩,感受家乡变化,培养学生自豪感;

3.观看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寻找、体验、交流等活动中,明白中国梦的内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梦想;

4.展望祖国美好未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树立远大的理想,从现在起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活动形式

唱歌、讲故事、讲述交流梦想 师生互动

活动准备:

收集资料

活动过程:

一、全体起立,报告人数

二、宣布活动开始

大队长:我宣布蔡和中心小学大队“谢谢您,老师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活动开始!”

三、出旗

大队长:出旗敬礼

四、唱队歌

大队长:礼毕。唱队歌

五、队长讲话

大队长:请全体队员回到座位坐好,队员们,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光临。(学生鼓掌)

大队长:本次主题活动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让我们了解中国梦,为中国梦而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队64周年。了解总书记对我们的希望。让我们确定目标,树立自信。接下来我们就交给主持人:赵珂猕

六、活动内容

(一)甲.十岁是鸟初展翼

乙.十岁是旭日东升

甲.十岁又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

乙.今年十岁的我们,会以十岁为骄傲,以十岁为起点

合.我们将树立自信,努力学习、独立自强,做让老师称心的好学生,让父母省心的好孩子。

我们将带着关心,怀着感恩,尽情地飞翔。

甲. 想不想知道照片是谁可爱的样子?(ppt展示)

乙. 猜猜照片上是谁?

(说出自己当时的故事)

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哇哇啼哭的婴儿成长为光荣的少先队

员。

乙. 今年是建队纪念日64周年,什么时候是建队纪念日呢?(10月13日)同学回答

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同学回答)

甲. 在我们成长路途中,少不了父母和他人的关怀,让我们在美好的记忆长河里寻找一些幸福的瞬间!(ppt出示校园)

乙. 徜徉在幸福的长河里,我不由得想起一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一起欢唱吧!(放伴奏)

(二)甲.同学们,刚才唱的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你知道是谁吗?(同学回答)

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为民造福的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ppt)

乙.过去几年,我们学校的变化时巨大的!(ppt)

甲.这些喜人的变化都源自我们怀揣的一个梦---中国梦。乙.你知道中国梦吗?(ppt)出示(同学回答)

甲.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乙.什么是梦想,如何实现梦想,下面由老师给我讲解。

甲.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愿望是什么,这个梦想有多大。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大家的梦想是什么?

乙.同学们把梦想写下来,交给父母收藏好。二十年后,看看自己的梦想是否实现了。

甲.谈谈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如何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乙.梦想提供了创造力和想象的动力。梦想提供了信念,梦想就是未来,每位同学聚集起来,就汇成了明天的中国梦。

甲.实现梦想是需要坚持,需要协作支撑,需要积极探索。对个人来说是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家屹立于世界。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作一个有用的人。我们有责任弘扬名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名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

(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大家一起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五.中队辅导员讲话,讲故事

六.谈活动感受

七.退旗,敬礼

少先队建队周年纪念日活动总结 篇8

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少先队建队65周年纪念日,为了增强队员们对于少先队组织的深厚感情,感受建队日的活动氛围。10月13日xx学区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好队员”庆祝建队65周年主题队日”活动。

10月13日下午,伴着温暖的秋日阳光,学区550余人一行来到66362部队举行的庆祝活动。

首先,举行了庄严的新队员入队仪式。64名新队员在中队辅导员的引领下有序步入会场,紧接着64名英姿飒爽的解放军叔叔步伐整齐地走入孩子们身边,亲自为新队员们佩带红领巾,双方在庄重的军礼、队礼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其次,少先队员代表献辞,引领队员回顾了少先队的光荣历程,表达了对解放军叔叔的感谢与钦佩;

第三,学区向部队赠送锦旗,以表达多年来军校合作,军校共建的感激与感谢之情;随后,师生们一起观看了战士们精彩的队列战士,整齐划一、训练有素的精彩展示赢得了师生们阵阵掌声。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9

1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改革最早发端于农村, 但是, 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 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顺利。回顾历程, 总结经验教训, 必将对今后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改革

建国后, 我国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 其中, 农村的改革尤其令人瞩目。而农村改革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又以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最为典型。这三项改革决定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基调。

首先是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使农民“耕者有其田”。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 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 充分调动了几亿中国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空前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1955年10月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 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要求加快农村合作化的速度。1956年11月, 全国加入高级社的农户比重已达到96%。这时, 我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由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向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转变。

人民公社化是合作化的进一步升级和飞腾, 1958年8月, 北戴河会议讨论了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问题, 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浪潮。人民公社在“一大二公”的同时对农业的大破坏, 并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的困境。也正因为如此, 当国民经济已走向崩溃的边缘时, 长期受压抑的农民在农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改革。

1.2 十一届三种全会召开后的改革

(1) 家庭承包经营。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揭开了全国改革的序幕。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打开突破口的。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农村一项最成功的制度变迁。

1978年12月16日,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的“生死契约”为标志, 拉开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改革序幕。此后, 包产到户在全国迅速蔓延。但是, 包产到户一开始就受到了怀疑、指责和批判, 原因在于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到底是姓“社”姓“资”的问题还有争议。1982年1月1日, 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改革的第一个一号文件。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 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93年, 家庭承包责任制被正式列入宪法, 成为一项国家经济制度上的根本大法。同年, 国务院决定农村耕地的承包期在原有15年不变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不变。1998年10月,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 会议归纳了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 概括了三条基本制度, 其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被定位为基本制度之一。实践证明, 家庭承包责任制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农村经济运行的组织化程度、有序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农业因此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2) 农村税费改革。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业的大丰收, 随之出现了“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负担却逐渐增加, 干群关系日趋紧张。2000年3月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并决定率先在安徽全省进行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3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决定2002年进一步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2003年3月27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决定2003年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这样, 历经曲折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又在摸索中走向全国。2006年1月1日起, 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 这意味着, 中国农民负担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成为历史。这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 而且使中国9亿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 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 工业反哺农业。

2007年以后, 中央对农村政策的实施日益和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低保、医疗等结合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学术界就早以开始讨论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但真正将这一理论付诸实施是在2007年以后。从社会保障制度上看, 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时, 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 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在医疗改革上, 财政部负责人表示, 2007年我国将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 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的县 (市、区) 。地方财政补助标准要全部提高到每人20元, 并不断完善办法, 规范管理, 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此外,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最近表示, 2007年国家将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 资金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五个扩大。2007年购机补贴将在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实施, 并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系村倾斜, 并将国务院确定的血吸虫疫区县全部纳入补贴范围。这些措施表明了国家真正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2 农村改革的经验

(1)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 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也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试金石。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指导, 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建国前,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生产关系的变革以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客观依据, 从我国生产力多层次性与不平衡性出发, 循序渐进是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是以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客观依据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脱离生产力性质及水平要求的变革。因为发生在合作化完成后不到一年的所谓“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质上是以高级社 (甚至是初级社) 为基础的经营单位大合并。这样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无论在当时, 甚至今天农村生产力状况都是不适合的, 它超越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力在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还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时机、方向、速度。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种生产关系既适应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一面, 又有利于发挥已经形成的社会化生产手段的应用, 既满足了农业生产作为自然再生产需要随机应变、独立决策的要求, 又不违背社会主义农业应该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3) 立足国情, 突出中国特色, 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在改革的过程中, 中央始终坚持了:第一, 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 把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第二, 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第三, 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 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第四, 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结果。

(4) 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我国农村在长达30年的大变革过程中, 整个社会不但没有发生大的动荡, 而且保持了社会政治的稳定, 经济上取得了巨大发展, 这与我们正确处理好了改革、开放、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 提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要求。他认为,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上, 稳定是前提。没有政治稳定, 社会动荡不安, 什么改革开放, 什么经济建设, 统统搞不成。因此,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 这个前提不能缺少, 不可动摇。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走向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保持稳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预期成功的法宝。

(5) 是否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我国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城乡总体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0年以后,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一直在1000元以上, 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中央政府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的差距, 在农村实行了税费改革。据统计, 2002年20个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农民负担平均为73.7元, 比改革前减少47元。税费改革的免除, 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 改革的实行, 不仅使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减轻, 更重要的是, 它表明了中央政府切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 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迈出了关键一步。城乡融合不仅仅是为推进社会进步准备条件, 更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及实现城乡优良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 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也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试金石。我们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立足中国国情, 立足中国改革实践的发展, 就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三卷.论联合政府,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 6 (2) .

[2]陈吉元, 韩俊.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3]中国当代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 1958.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10

一、少先队员给领导敬献红领巾。(六三班)

二、升旗仪式

男:尊敬的老师们: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我是主持人:邓韬

女:我是主持人:雷钰。

(女)有一首歌,在大地上传播,(男)有一首歌在阳光里穿梭,(男)有一首歌,在脉管里流淌,(女)有一首歌在心里头铭刻,(合)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男)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中国少年先锋队走过了62年的光辉历程,(女)从劳动童子团到共产主义儿童团,(男)从抗日儿童团到地下少先队,(女)直到今天的中国少年先锋队

(男)少先队的光辉历史昭示我们,(女)少先队的蓬勃事业是党的事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

(男)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永远兴旺发

达的希望所在。

(女)少先队我们为你自豪,(男)少先队我们为你骄傲,(女)少先队我们为你歌唱,(男)今天,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到来之际我们集结在庄严火红的队旗下共同庆祝我们的生日。

(女)现在我宣布庆祝建队62周年纪念日活动现在开始!

男:现在进入活动的第一个仪程: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升国旗、奏国歌、全体队员行队礼——礼毕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学校领导讲话。

三、活动进行第二项,各中队报数。

大队长:全体立正、请各中队报数。

大队长:报告辅导员老师,活动准备就绪,请求开展活动。

大队长:出旗、奏乐、敬礼

大队长:唱队歌

四、活动进行第三项,授新中队旗

大队长:我们少先队的组织主要由大队、中队、小队组成。今年,我校少先队又成立了十个新中队,他们是一一中队、一二中队、一三中队、一四中队、一五中队和二一中队、二二中队、二三中队、二四中队、二五中队。

大队长:由大队辅导员为新中队授旗。

五、聘请新中队辅导员

女:你知道吗?在我们每一个中队里,除了队员还有我们知心的伙伴。

男:我知道,在队里咱们知心的伙伴就是中队辅导员。女:今年,大队部也特聘请十位优秀的老师作为我们的新中队辅导员。

男:他们就是一一中队辅导员刘艳花老师、一二中队辅导员何琼老师、一三中队辅导员张南容老师、一五班张彬老师、二一中队吕燕老师、二二中队张出海老师、二三中队刘姣老师、二四中队肖容艳老师、二五中队刘慧芬老师。

(音乐)同学们,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中队辅导员上台,接受我们少先队员最珍贵的礼物——红领巾

六、新队员入队

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62年前的10月13日,光荣的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了。我们广大少年儿童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

男:我们这个光荣的组织曾经涌现出了无数的少年楷模--刘文学、何运刚、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深深的印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女:今天,在少先队生日来临之际又有一批同学将带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的组织又迎来了一批新伙

伴。

1、下面请大队辅导员宣布新队员名单。

男: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加入少先队这个光荣的集体。(音乐起,全校师生拍手)

2、女:请老队员为咱们的新队员佩带红领巾(互敬礼——退场)

3、大队长带领宣誓

4、请新队员代表讲话

女:希望少先队员们能在学校里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为你们胸前的红领巾增添更多荣誉。

男:我想今天对于新队员们来说是一个特别高兴、特别难忘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年级小朋友入队感言吧。女:下面请老队员说话

七、宣布新一届大队委员会成立

1、宣布新一届大队委员会成员名单

男:我们诚实、我们活泼、我们勇敢、我们团结,我们是一个亲密的大家庭在我们少先队组织里,每年都将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大队干部

女:对,新一届中队干部是为咱们少先队服务的。今天

也不例外,我们的各个中队经过自己推荐、竞选、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大队干部。

男:你们想知道是谁成为了咱们夏联小学

2011——2012学的大队干部吗?

女:现在由请大队委员们上台,他们就是:大队长:宣传委员:

劳动委员:

清洁委员:

文体委员:

2、大队委员宣誓仪式:

大队长领誓——我是学校少先队服务者,我会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少先队组织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少先队工作者,宣誓人:

女:希望新一届的队干部们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真正为同学们服好务!

八、请大队辅导员老师讲话。

女:时间总是这样匆匆过,咱们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让红领巾伴我们一生成长。现在请大队辅导员蒋老师讲话。

九、给贫困生发奖金

十、队会仪式(呼号、退旗)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11

一、活动目的:

积极响应滕少发[2012]5号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少先队工作总目标,为落实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把握组织属性,用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成就和事例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各族少年儿童,引领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广泛兴趣、养成良好习惯,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精心安排的少先队教育、庄严隆重的仪式、队员风采展示等活动,让新队员们在校园里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建队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队组织的热情,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活动主题:

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3周年 “红领巾心向党,感受你的爱”主题系列活动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活动主题:“一人一句心里话,千言万语颂祖国” 活动时间:10月12日 活动形式:主题班会 活动要求:

1、每位师生准备一句歌颂祖国的心里话。

2、活动当日,师生以班级为单位当场在书面纸(暂定)上写下“给祖国的一句心里话”,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美化“一人一句心里话,千言万语颂祖国”的书面纸,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

4、组织观看歌颂祖国的影片。【活动二】

活动主题:“红领巾心向党,感受你的爱” 活动时间:10月12日 活动形式:大队主题队会 活动准备:

1、全体队员复习、学会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正确佩戴红领巾、敬队礼、大队委员宣誓、呼号等。

2、选举并产生新一届的大队委员。

3、大队主题集会的常规程序训练

(1)各中队进行队会仪式训练,要求训练动作准确到位、精神饱满。

(2)大队部对各中队中队长进行整队报数、行进跑步训练,要求语言正确、动作规范。

(3)大队部对小队旗手、中队旗手进行执旗训练。

4、大队旗、中队旗、红领巾准备。

5、音响、照相器材准备。

6、大队旗、中队旗(12面)、中队辅导员的12条大号红领巾。活动过程: ⑴ 活动开始:

ⅰ.赵辛街小学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3周年大队主题集会就要开始了,各中队整队报告人数。(各小队整队向中队长报告人数,各中队整队向大队长报告人数,大队长整队向大队辅导员报告人数)ⅱ.主持词:

合:亲爱的少先队员们,尊敬的领导们,敬爱的老师们,早上好!A:迎着金秋十月的灿烂,伴着阵阵嘹亮的歌声,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属于我们少先队员的节日即将来到。B:中国少年先锋队,一个响亮的名字,在走过几十年光辉的历程后,迎来它63岁的生日。

A:让我们肩并着肩,心连着心,来共同庆祝这美丽的节日。B:红领巾,是队员们胸前最活泼最亮丽的色彩。

A:中国少年先锋队,是队员们最温馨的精神家园和健康成长的摇篮。B:今天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到来之际 A:我们集结在火红的队旗下庄严呼号: B: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A:赵辛街小学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3周年暨“红领巾心向党,感受你的爱”大队主题会现在开始!B:全体立正,出旗,敬礼 A:(礼毕)唱队歌(指挥)大会第一项:大队委员就职仪式

B:请大队辅导员宣读2012学年新当选大队委员名单。(进行曲)(直接举起右手,宣誓)新当选的全体大队委员就职宣言。(我们在全体少先队员面前宣誓:一条杠杠一份责任)(大队委员表演朗诵——表决心)大会第二项:唱红歌动员 A:是什么标志紧贴我们的胸膛? B:红旗的一角令我们无上荣光。A:是什么声音如此清脆悠扬? B:嘹亮的队歌铿锵有力、豪迈坚强。A:呵,队的生日和共和国同年同月,B:辉煌历程、熠(yì)熠(yì)闪光。A:请听我们红领巾心中的赞歌。(四1中队表演)(直接上)四1中队倡议书 大会第三项:

B: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校长为我们讲话。

A:全体立正,请辅导员带领我们呼号(全体立正,高举右手,握紧拳头,)(说: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答:时刻准备着)B:退旗(鼓号队)敬礼——礼毕。

合:赵辛街小学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3周年暨“红领巾心向党,感受你的爱”大队主题会到此结束。【活动三】

活动主题:各班自定(我最敬佩的时代先锋、我最想许的一个心愿、让我最温暖的生活小事)活动时间:2012年10月12日 活动形式:中队主题会 活动要求:

1、有队的仪式;

2、体现中队特色;

3、中队辅导员佩戴领巾。

赵辛街小学少先队大队

2012年10月 建队7

63周年纪念日

活动方案

赵辛街小学少先队大队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纪念日的演讲稿 篇12

一、比较教育学科的初创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走出三年困难时期所造成的阴霾,与此同时与苏联的论战如火如荼, 为了避免东西两面受敌,为了推进世界革命,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首次尝试打开国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这样的政策体现在高等教育上,一是开始批量接受越南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 同时于1964年,在基本停止外派留学生多年后重新批量派遣留学生(主要是语言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多数学生被派往苏联和东欧以外国家,其中还包括了英法等西方国家,为国家新的外交政策培养人才;二是在高等学校建立外国或国际问题研究机构。1964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际问题研究指导小组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批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的报告》,教育部批准于1961年组建的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前身)为外国教育研究机构。顾明远教授调到外国教育研究室开始了其领导创建比较教育学的工作。

196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出版《外国教育动态》杂志,交由北京师范大学负责。 1965年春,《外国教育动态》(双月刊)出版了第1期试刊, 8月出版正刊,到“文革”之前共出试刊2期,正刊3期。

大体在同一时期,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等高校也开始了外国教育研究。

但是,当时国家处于经济落后和弱国的状态, 而在思想意识上则自认为是世界革命的中心,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当代的代表。 因此,国家处于穷则思变和被帝修打压而警觉的心态。为国家的总体政治环境和民族心态所囿,当时外国教育研究的使命基本停滞在了解和介绍有限的几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以及批判外国的教育思想上。研究的成果主要通过《外国教育动态》这一内部刊物提供给有关领导部门参考。

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说,我们有了从事外国教育研究的专门队伍,有了发表外国教育研究成果和介绍外国教育概况的专门刊物。但是,当时的外国教育研究尚远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学科(discipline)既是一种知识的分类,又具有制度和规训的含义。我们当时尚未建构学科的边界、学科的基本内涵和学科的理论体系,所以尚不能将当时的外国教育研究单独分类;同时在大学中外国教育研究也没有呈现出一种制度性的存在,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大学制度中发育健全的基本构成单元。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一时期是比较教育学科的初创时期。

二、比较教育学科的确立

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我们从“不忘世界三分之二受苦人”的荒唐梦中惊醒,开始意识到我们与世界的巨大差距,重新开始了疾跑猛追发达国家的新长征,高等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领跑的作用。邓小平亲自做出了大量派遣留学生的决定,国家有了全面深入了解国外教育的强烈需求,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比较教育学科的确立。以下是比较教育学科确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首先,加速了比较教育学科机构和队伍的建设。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以系所调整为契机,以原外国问题研究所外国教育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所,教职员队伍曾达到43人之多。 此后为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 1995年,以学科名称为依据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9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其次,《外国教育动态》杂志于1980年正式公开发行,随后于1992年以学科名称将杂志更名为 《比较教育研究》,并兼作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刊。杂志从正式公开发行起,就不断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讨论和厘清比较教育学科的定义、 话语和边界;探索学科的范式;鼓励中外教育制度间有机深入的比较研究;培养学科新人的成长;指导和确定学科的学术规范。无疑,《比较教育研究》 的正式公开发行构成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比较教育学科从初创走向了确立。

第三,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部比较教育专著和教材《比较教育》于198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基本上是一门发源和成长在西方的学科,是一个西方中心的学科,比较教育学的全部经典著作都在西方出版,学科的所有流派代表都在西方。该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有了第一代的学术带头人,开始探索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比较教育流派。该部著作明确提出了影响我国几代比较教育研究者的比较教育定义:“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作借鉴。”[1]这一定义提出了既要寻找规律又要立足本国,这就与西方比较教育学者所提出的定义有了质的差异,既不同于讳言“规律”的西方文化相对主义比较教育流派,又不同于一味强调实证研究而忽略从国家文化传统出发的西方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学派,为比较教育学科打上了中国的烙印。该书还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应该坚持五个基本观点,即客观观点、实践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应该说这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于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范例,在方法论研究上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做出的原创性的特殊贡献。该书成为我国比较教育学者的经典读本和青年学者的启蒙读本。在此基础上, 我国比较教育学者相继出版了“二战”后国别教育系列丛书和各级各类教育比较丛书,开始建立起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文库。

第四,为我国重大教育决策提供了战略性的咨询服务。1985年5月,我国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为这次会议提供了有关世界主要国家教育体制、管理、财政、立法及改革动向等信息资料、研究报告,共计300余万字。随后,还为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建立学位制度和学分选修制等中国重大现代教育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第五,尝试了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构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国比较教育最初的研究范式生成于无声之处,也就是说一种自然的生成,是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而非有意识的探索构建。比较教育学者的研究体现了我们民族学习、追赶和仰视的心态,以借鉴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研究的基本范式就是介绍 + 因素分析 + 借鉴,这样的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的改革开放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也为后来比较教育学科面对的挑战与危机共存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第六,批量招收了研究生。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85年,招收了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其他大学的比较教育研究机构也在此期间招收了研究生。在比较教育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建设并不断讨论和完善了比较教育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促进了比较教育学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使比较教育学成为大学藉以建设的基本组织单元之一。

第七,成立了比较教育学学者的学会组织。 1979年,全国外国教育研究会成立,成为全国比较教育研究者共同的家园,为比较教育学者交流比较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提供了平台。学会在凝练学科文化,形成和发展学科传统,建立学科话语, 倡导学术诚信,促进学者及研究组织之间的交流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会代表学科的共同声音,关注学科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学会的成立与发展反映了学科的不断成熟。

第八,积极推进对外交流。比较教育学科在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中较早地派出留学生,较早地向国内教育界介绍和评析了国际上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思潮,较早地聘请了国外著名学者来华讲学。 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比较教育学胡昌度教授来校讲学,并组织了比较教育大学教师进修班,有10所学校的12名教师参加,历时一个学期。1983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国际知名的比较教育学家爱德蒙·金 (Edmund King)教授应邀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讲学两周。1989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教育规划研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库姆斯(Philips Coombs)应邀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讲学,与所领导和教师讨论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并提交了“外国教育研究所发展的建议书”。这些学者的来访对于比较教育学科的确立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开启了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寻求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交流的漫长艰苦的道路。

从以上简单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20年中,我们已经构建了比较教育学科在我国得以确立的全部基础结构。

如果我们把学科定位在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上,我们可以说这段时期我们确定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边界和核心知识构成,这样比较教育学就在大学中有了它的合法地位,成为大学组织结构中的基本单元。

如果我们以库恩(T. S. Kuhen)范式理论来定义学科,[2]我们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初创时期是“前学科”时期,因为那时的外国教育研究没有一个被共同接受的范式,或者更准确地说还没有人了解或者知晓所谓“范式”。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我们努力确立比较教育学科地位的时期可以说是“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 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共同寻找并且形成了一种范式,从而也就确立了比较教育学科,使比较教育进入了“常规科学”之列。

如果我们从学科制度化[3]的角度看比较教育学在中国的确立,我们可以说比较教育在这段时期完成了学科制度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构建了学科的边界、理论、流派、范式,以及在大学中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刊物和学会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比较教育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也就是说在比较教育学科制度化以后还要不断探索学科的新范式和新发展,应对新的挑战。

三、比较教育学面对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在可见的将来很可能会超越美国,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一个在过去百年历经屈辱和磨难的国家正在崛起,强国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但是, 在当今世界深度全球化的大环境中,这种在古老文明基础上的与日巨变也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传统与现代、中国特色的价值与普世价值、全球化与民族化、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民族虚无与自大骄傲的心理等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使社会陷入一种整体的焦虑之中。在国家迅速发展和社会巨变这一大的背景下,在中国比较教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之后,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开始了内省之旅,他们自主地意识到比较教育学所面对的挑战。

首先一个挑战是,比较教育学如何满足国家发展的新需求。我们中国百年以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处在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地位。这些年来, 特别是最近两三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我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了,从 “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从对世界事务参与的“被动反应式”转向“主动参与式”。我国提出了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构想,正在筹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是,在这些重大战略举措中,教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我们比较教育研究尚未触及的问题。我们既没有将“一带一路”所涵盖国家的教育纳入我们研究的视野,也没有深入研究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教育援助方面的经验教训。没有教育软实力的发挥,很可能国家投入大量的金钱,却因缺少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缺少对这些国家教育制度的了解,没有汲取教育国际援助的经验教训,而不能真正实现国家战略的目标。

此外,我国正处在教育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 民众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教育中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如此焦虑,对教育的发展、对教育的改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如此巨大的、如此之多的全面性关注。我国政府也在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甚至具体到高考这样的教育问题,也要由政治局这样的层面做出决策。那么如何在全民关注教育公平、教育公正的基础上提高质量,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他们发展的机会,对于我们比较教育学来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在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平衡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从来都是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重大问题。

其次,挑战来自教育学科内部,甚至比较教育学科内部。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教育学各分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教育分支学科都要做比较研究,它们倾向把比较研究看做一种研究分析方法或研究领域,从而对比较教育学科属性提出质疑。而在比较教育学科内部,一部分学者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领域过于宽泛,边界过于模糊,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因此,他们失去了学科自信心。笔者曾在多篇文章和多个场合谈过学科内部的挑战和学科自信心的问题,在这里不想赘述反驳。但是,无疑挑战仍然存在,仍然会对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产生影响。

从上述挑战来看,我国比较教育学正在进入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阶段,在“常规科学”时期, 科学共同体的主要任务是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释疑活动,在释疑活动过程中,一些新问题和新事物逐渐产生,并动摇了原有的范式,建立新范式的 “科学革命”随之产生。我们可以预见,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学革命阶段”会有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第一,比较教育研究会更多地关注国家发展的新需求,研究一些新领域和问题,比如,国家发展与教育关系问题研究(这里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与教育关系问题的研究);国际教育组织问题研究;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研究(包括教育资源跨境流动问题,各国教育经验、理论与思想跨境交流的问题);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等。

第二,建立比较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创立比较教育学的中国流派。中国比较教育学者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研究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问题。顾明远教授最早意识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先天不足,因此他不断提倡并且身体力行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努力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范式。现在,在中国国力迅速提升的条件下,我们更有可能变革研究的范式,从注重借鉴与学习逐渐转向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从客观性的介绍研究转向循证(evidence-based)研究,特别是我们的学生现在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 国际交流走到世界各国。很多博士论文都是在所研究的国家做的循证性研究。在这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范式正在迎来一个转折的时期,比较教育学科正在发生实质性的重大变化。[4]

当前世界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比较教育研究可能会更关注这方面的发展,学会运用大数据进行研究。大数据是不取样的,是全覆盖的,它不仅做因果研究,更多地是做相关性的研究。而过去比较教育研究比较多的是做因果性的分析,所以这样一个时代正在为我们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范式转变提供一个有力的、非常扎实的基础。[5]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在未来会更多地从中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真实问题和热点问题出发,研究教育的规律,创建中国比较教育的理论流派。我们要更多地把我国的教育改革、教育经验介绍到国外去,更多地把我国教育的改革经验放在全球情景中去检验。比较教育要成为教育理论创新的中心、验证的中心,跨国的比较就是社会科学检验理论的重要工具。比较教育唯有理论创新才能够影响到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实践。

第三,比较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要研究新的专业方向、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比较教育学传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薪火相传,也就是培养学术专门人才,而今天国家急迫需要国际教育交流的专门人才;熟悉和了解国际教育组织、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沟通能力、能够在国际组织竞争上岗的专门人才。比较教育学科要适应国家对这种人才的战略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这种新专业的培养模式要以开放为核心和灵魂,要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到相关的国际教育交流机构,甚至是国际教育机构去实习,要聘请这些机构的专家到大学中兼职任教。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教育的专门知识,更要使学生在世界历史、不同的文明与文化、 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等方面有广博的知识素养。

中国比较教育学在学科“科学革命”阶段,会充满矛盾和冲突,但是比较教育学会浴火重生,建立新的范式,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比较教育研究》将会在比较教育学两个发展阶段的交替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比较教育新范式的讨论,培植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理论流派,重振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自信心。

我相信,比较教育学这一灿烂钻石必将会继续在大学王冠上烨烨发光!

摘要:本文以纪念《比较教育研究》发刊50周年为契机,以学科范式为视角,研究和分析了比较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指出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在大学确立,但是目前正经历一场革命,正在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新范式,未来将会诞生比较教育学中国流派,比较教育学者要有学科自信心。

上一篇:中秋节拓展团队游戏下一篇:雅思高频词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