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俗风情(精选6篇)
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广泛的形态,具体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精神心理状况。世界如此,中国如此,湖南亦如此。湖南民俗的产生、演变和传承乃至消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三湘四水各个角落,有其不同特点,它们与湖南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始终。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南,北与湖北省毗连,东邻江西省,南接广东、广西两省区,西界贵州省和重庆市,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历史上为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远古传说时期,湖南境内有蛋尤、九黎、三苗、灌兜等部族;先楚时期有荆蛮、淮人、虎方、扬越,、象氏、风夷等;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进入湖南,境内有大量的蛮族和巴人;汉唐时期,蛮族势力遍布境内各地,此消彼长,与中原王朝时常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两宋时期,出现了瑶、苗、僚、僮、纥佬等族系复杂的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明清以来的苗、侗、瑶、土家等族,加之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相继迁入,湖南成为除汉族之外,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大量的少数民族习俗成为湖南民俗中最主要的特征。
这些与汉族地区特别是和北方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大汉族正统主义攻击和镇压少数民族的口实和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愤,保护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少数民族享受和汉族人民一样的平等权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少数民族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俗事象,不难发现,民风民俗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南蛮的“自相夫妻”,实质是血缘族内婚的体现。亲属称谓中父系和母系区分不明显以及“兄纳弟妇、弟收兄嫂”的收继婚,是原始对佣婚的残存,决不是什么“秽淫蒸报”的禽兽行为。不落夫家和抢婚习俗,是母系氏族婚向父系氏族婚制过渡的遗留。而曾经在湘西地区盛行的姑舅表婚和舅权制,反映了这一地区经历过的以女权为中心的母系氏族阶段。另外还有上山打猎见者有份、换工互助和蒋草锣鼓等都是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集体劳动的原始共产主义残存形式、苗族、侗族的歃血盟款,瑶族的瑶佬制均是原始农村公社组织和军事民主制的遗迹。湖南境内的这些少数民族习俗实际上在中原地区历史上都曾经经历过,只是没有文献记载或者虽有记载但因为年代的久远而缺失。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来自北方汉族的移民和明清时期来自东方江西的移民,湖南逐渐完成了汉化。这种汉化的过程,不仅表现为一种民族的同化过程,更多的是湖南本地蛮俗与汉俗两种文明和社会方式的冲突、撞击和交融的过程。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习俗的影响也相当大,前者广泛地留存在后者之中。
湖南民俗主要特征的另一方面是楚文化的特征。楚人自春秋开始入湘,并逐步统一湖南地区,各族先民原始氏族制度先后解体,跨入“文明”的门槛,特别是战国后期,随看楚都郢的陷落,大批楚国贵族南迁湖湘,更促进了湖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楚文化本身属南方文化的范畴,所以楚人的生活习俗与沅湘地区有文化因子上的相近关系。比如楚人崇巫,与南方地区尚鬼神之俗如此的相近。这种结合影响到了湖湘地区,形成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民俗特征。而在崇巫这一点上,又区别于其他地区:秦人和宋人崇巫,多妖邪气;越人和淮人崇巫,多鬼魅气;而楚人崇巫,却是多人情味。屈原作品中的神——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等,或者美丽绝伦,或者天生多情,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湖南各地的傩戏、目连戏、花灯戏等,都是既娱神又娱人,至今湖南人心目中的神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而楚人的武士气质、尚武奋斗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直根植于湖南人骨子里,培养了世所传颂的湖南人的特殊精神。早在北宋,作为四川人的苏轼就发现了这种联系。他在《屈原塔》中写道:“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硬咽。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烈。”屈原的“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英杰。中国近代史上不乏湖南的慷慨悲歌之士,革命运动中少不了湖南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一些壮志未酬的仁人志士如杨毓麟、陈天华、易白沙、夏寿华、姚宏业、郑家溉等,他们杀身成仁、以死殉道都选择了怀石投水,体现了一种与屈原有惊人相似之处的死亡价值观。
湘菜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是中国八大(浙菜、苏菜、湘菜、川菜、闽菜、粤菜、徽菜、鲁菜)菜系之一。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南岭以北。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流经全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长期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是广为流传。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产有: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道州灰鹅,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在长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南东安人就开始烹制东安鸡,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具有香、辣、麻、酸、甜、脆、嫩等特点,如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
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岳阳楼
岳阳楼(Yueyang Tower)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在岳阳西城墙上,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楼平面矩形,正面三间,周围廊,三层三檐,通高近20米。屋顶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为中国现存最大盔顶建筑,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楼前两侧左右与楼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陪衬。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的凤凰县县城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景区,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地理位置可概括为:“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杭瑞高速公路(G56)与包茂高速公路(G65)交汇于此,209国道和湘黔省道从县境穿叉过。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古貌犹存。凤凰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在此交汇,把湘西边地文化、民俗风情展现淋漓尽致,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地理坐标(28°11′02″N,112°56′07″E),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与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邻,文化气息浓郁,并作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代表人物:屈原、蔡伦、欧阳询、周敦颐等 代表著作:楚辞、周子全书、曾文正公全集等
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倾誉东瀛。
音乐
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的时间很长。透过风俗性的民歌,可以窥见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歌乐鼓舞”的某些古朴遗风。如在全省广为流布的《闹丧歌》、《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娱神的痕迹。
1993年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大奖赛中,有500余人获奖,获奖作品达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拉着中华妈妈的手》、《我们是株冶人》、《太阳雨》、舞蹈音乐《踏水谣》、《南燕驾着春风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音乐评奖的金奖。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理论成果和优秀理论人才。在省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音乐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著名音乐家有:宋祖英,李谷一,陈思思,汤灿,谭盾
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倾誉东瀛。
舞蹈
春节刚过,年味还未散去。不过,如今想过最浓郁、最地道的“中国年”,你会发现很难寻觅这样的地方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一边摩登着、时尚看。一边还是很想念原味的感动。
因此,很多人开始向往那些有纯正民族风情的旅行地。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念头。那么,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日本的富山应该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全都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民族和习俗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传统节日花海沐浴和葡萄节享誉世界,伊斯坦布尔拥有古老又华丽的教堂、宫殿、清真寺。而富山。尽管不及繁华时髦的东京为人所熟知,但原汁原味的日本风情在这里保留完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的地方享受一个休闲的下午,好像穿越了时空一般,新鲜和神秘的感觉不言而喻。那么还多说什么,赶快和我们一起来吧!
南美表情
南美洲似乎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因为陌生而充满了神奇色彩。事实上,除了足球,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探戈舞、女人桥、贝隆夫人和葡萄皇后,在南美文化的熏陶下,不失为“千娇百媚”。于是阿根廷化身为跳着探戈舞的美艳女郎,带给我们别样的异国风情。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美令人惊艳,古朴典雅的西班牙式建筑,雄伟气派的法式建筑以及清新明快的地中海式建筑让人眼花缭乱。书店和咖啡馆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每一个广场都矗立着至少一尊雕像,人们可以悠闲地坐在雕像下,体验浓郁的艺术氛围。跨越大半个地球,只为来里度过最好的时光。
“可以请你跳支探戈吗”
热情与浪漫是阿根廷人的特点。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看着奔放的探戈,欣赏着风格各异的城市建筑和雕塑,你会感到一股拉丁气息扑面而来……在探戈和足球明星的发源地博卡区,热烈而欢快的探戈音乐在街道里回响起来,一对对配合默契的舞者在街边的空地上和着音乐,为游客们表演娴熟的探戈舞。如果你也想潇洒一把,没问题,掏出二三十个比索,美丽的阿根廷女郎就会牵着你的手和你舞上一曲。
夜幕降临,生活才刚开始。佛罗里达大街上灯光璀璨,科隆大剧院没准正在上演一出传统剧目,而酒吧里,探戈在微醺的人们当中继续……夜晚的空气里,透的尽是恰如其分的暧昧。
好一幅南美风情画
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上千座大小不等和风格各异的雕塑作品。如同组成了一座巨大的雕塑博物馆,多姿多彩。在玫瑰宫前的五月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洁白的纪念碑,碑的上端是胜利女神雕像,她右手握着长矛,左手扶国徽目视远方。一群群鸽子正在自由地漫步和飞舞。花一个比索从小贩那里买一包玉米,未及撕开袋口,鸽子便成群地飞聚过来,落在手上、臂上甚至头上,那情景,仿佛它们就是广场的主人。
以五月广场为中心,街道向四周延伸。全市2000多条大小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7月9日路宽140米。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佛罗里达大街街面狭窄,却繁华非凡,商店、咖啡馆、舞厅鳞次栉比,被誉为“南美百老汇”。
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有一个必去之地——瑞科莱塔公墓。“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事实上我从未离开你,即便在我狂妄的岁月和疯狂的作为里。我也承诺不离开你……”
50年过去了,“贝隆夫人”这个名字不仅属于阿根廷。而且属于世界。瑞科莱塔公墓是她的安息之地。这里,人们非常虔诚地向贝隆夫人献花,默默地触摸墓墙,流露出无尽的哀思。时间无声地流逝,却丝毫没有冲淡人们的怀念。
传统节日也迷人
除了雕塑、街心公园、哥特式建筑等城市景观外,这里的许多传统节日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元旦这天。地处南半球的阿根廷正是盛夏季节。阿根廷人都去江河中行“新年浴”。洗去身上的污秽。下水之前,先将一篮鲜花瓣撒在水面上。然后跳进“花水”中沐浴。并用鲜艳的花瓣揉搓全身,以求幸福吉利。
如果你在三月初来到这里,就有可能很幸运地碰上阿根廷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葡萄节。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坐几个小时飞机便可到门多萨市,在节日期间,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各种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彩车游行以及评选葡萄皇后等活动。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要算彩车游行。此时。来自门多萨省其他17个县的“葡萄小姐”将齐聚门多萨市,一个由50人组成的评审团最终评出门多萨省的“葡萄皇后”。
有人形容这里是个万花筒:
随便捡一块石头就有五百年历史。
这座城市的魅惑在于,
每一面都因其繁复的历史文明背景而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伊斯兰表情
该怎样来形容她,波希米亚、布尔乔亚、洛可可……整个城市充满这些美妙的元素,风情万种。难怪007会在《TheWorld is not Enough》里说:“我总是希望在伊斯坦布尔过圣诞节。”因为无论你来自何种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坐车在伊斯坦布尔跨海大桥上飞驰,每一次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就是在穿越欧亚两洲。大桥就横亘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清澈的海水,可以清楚地看见海岸几米外的海底。如果坐船航行,两岸翠绿的山丘满目青葱,海上有海鸥飞舞盘旋,岸边仿佛是童话里的别墅,不禁令人感悟更始交替的古老情怀。
蓝色之城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座城市。那么蓝色是最恰当不过了。土耳其的气质应该是忧郁而神秘的。这种气质也许与那座闻名于世的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有关,它名字中的蓝色并不是指外观,而是寺里的图案都带蓝色得名。行走在蓝色清真寺的大厅里,感受着一股古老肃穆的恢弘,当阳光照射进来,金蓝交灿,美得令人屏息。
与蓝色清真寺相望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无论你在伊斯坦布尔感觉到多少喧闹,零乱,一走进圣索菲亚殿堂,就如同大风掠面,忘记所有尘埃,甚至屏住呼吸。那悬空飘在50米之上的华彩圆顶,从不同方向、高度的几百个天窗里射进来的光线,闪烁着如天界般的神圣光芒。在落日余晖中,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顶和深蓝色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了浓重的历史感。
民俗万花筒
到了晚上七八点。室内集市(KapaliCarsi)热闹非凡,热情的土耳其人叫卖着他们的货品,行人摩肩接踵,当中还不断地挤进来几辆货车,喇叭声、叫卖声响成一片。穿过这古老的市集,似乎经过一幅不断延伸的民俗生活长卷。从主街进去,两侧上千家金饰店争奇斗艳,灯光照射下,各种首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不光是首饰,这里的铜器、乐器、
纺织品等土耳其特色商品也非常丰富。这里还有各色夜总会,里面上演着土耳其民俗舞蹈,其中又以肚皮舞最为特别。激情的音乐,闪烁的灯光,风情万种的舞娘,让人体会到土耳其人的热情。而如今,这种民俗舞蹈已经风靡全球。
常有人形容土耳其是个万花筒:古迹处处。随便捡一块石头就有五百年历史。据说,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宫殿、清真寺以及当地居民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伊斯兰教徒生活,使伊斯坦布尔每一面都因其繁复的历史文明背景而散发出迷人的魅惑力。
地理: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地跨欧亚两大洲。货币:土耳其里拉,1美元兑换165万里拉。电压:各大城市的交流电压为220伏特,一般的电源插座是圆孔插头。时差冬令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禁忌:旅游途中要注意尊重伊斯兰文化,尽量不穿暴露和紧身的服装。
富山
三面被险峻的群山环绕。平原不断延伸直至富山湾。这里背山面海。因此风光旖旎、物产丰饶。并滋养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日本表情
如果你的日本处女之行不是去了繁华时髦的大都市东京,而是背山面海、略显安静的小城富山,那么我敢担保。你也一定不会感到丝毫遗憾。因为立山黑部的壮美绝伦、富山湾海鲜的丰富鲜美、宇奈月温泉的通透清纯、民俗合掌村的文化底蕴,还有“小切子”歌舞的传统韵味……这些,无不让你惊喜连连。
在风水之说里,富山绝对算得上是“宝地”:三面被险峻的群山环绕。像要拥抱深湾一样的平原不断延伸,直至富山湾。这里背山面海,风光旖旎、物产丰饶,滋养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冬日的童话村”
说到风土人情,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五个山相仓合掌建筑村落了。如果你是个日本动画片fan,一定会对这样造型的屋子感到亲切万分——厚重的茅草将屋顶盖得严严实实,堆成一个尖尖的人字形,如同合上的手掌。这是日本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房建筑形式,但现存已经很少很少了。在山谷里的五个山,留下仅有的合掌建筑的原始风貌。如果现在过去,茅草屋顶正被皑皑的白雪覆盖,整个村落的景色就像在童话故事中的情境一般,因此它也被人称为“冬日的童话村”,是不是勾起了你许多关于浪漫的唯美想象呢?
不得不提的是,1995年12月,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另外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合掌村落保持了非常好的原生态风貌,漫步其中。你还会遇见在门外择菜的老妇人,或是下地耕种的老先生,就连路边新建的消防火栓,也是做成了16世纪末的模样。
从合掌村出来,你还可以花上200日元去小切子歌谣馆小坐一会儿。盛装的舞者敲击着被称为“莎莎拉”的乐器。跳着祈愿丰收的传统舞蹈,很是特别。温泉乡的温柔
来到日本,温泉自然必不可少,这已然成为一种风俗文化。在多山的富山县,就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温泉胜地:宇奈月温泉。它位于黑部峡谷的出汤镇。以源泉涌出时温度高达96℃以及丰富的涌出量闻名。
温泉乡的旅馆多为和式。传统的和式旅馆形成一个行业规模,要追溯到江户时代,如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难怪有人说,要了解日本文化的真正精髓,就必须去和式旅馆住上一宿。脱掉鞋子走进房门,最先跃入眼帘的当然就是榻榻米、矮矮的小方桌、拉门——全部都是最传统的样子。随后你会很容易地找到一双木屐以及一身和服式样的浴袍。用餐的时间还没到,那么,就赶紧换上浴袍去旅馆底楼泡露天温泉吧!外面天寒地冻。而浴池里热气腾腾,柔软的温泉水很快就会将你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舒畅的感觉袭遍全身。
泡完温泉,好像有点饥肠辘辘了。没关系,富山湾里超新鲜的海鲜和正宗的日本料理已经“待命”多时了。穿着浴袍,席地而坐,考究如艺术品般的食物由身着和服的老妈妈一道道端上,恍惚间觉得自己搭乘哆啦A梦的时光机器来到了遥远的江户时代……
海南的文化多资多彩,如三月三,每年的三月三,海南人民都会举办歌唱会,或其他节目。海南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土人情浓厚。如今海南已成为国际旅游岛,来岛旅游的游客更多了,从经济方面看,海南经济好转,然而,岛外旅客的游玩,也会使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富有更多生机。海南有诸多市县及地区,每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也不尽相同的,而且海南又是一节日比较多的省份,有不少地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都是鲜为人知的。这里就介绍几个海南人民的民风习俗。一、三月三盛会
黎族人民举行“三月三”盛会的历史已久,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就有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口哨),女弄鼻宵,互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凑一处,即定配偶”。有关“三月三”的传说民间曾有两种,一种是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飘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幸得生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鲜花烂漫红棉争艳的时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在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就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但在海南都是说黎苗族三月三。
静谧夜晚,篝火熊熊,黎家、苗家阿哥阿妹深情对望。突然间,远处传来嘹亮悦耳的莺啼声,黎家歌后王(女不)大、苗家老阿公盘德招燃起手中的火把,传递给年轻的黎家、苗家阿哥阿妹们,顿时,无数熊熊火把星星点点般照亮山区上空„„“火光熊熊象征黎苗同胞日子越过越红火,火光冲天象征黎苗同胞生生不息”。其实,现在在海南每年都会举行三月三盛会,全省人民都可以一起狂欢。
二、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为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棒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整体约宽一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木偶的头部增大,约有40公分,眼睛改进为能转动,舌头能伸能缩。
木偶的表演由导演者在幕后操纵,导演者一手撑偶像中的主棒,一手撑偶手双棒,导演操纵偶像时,手与曲肘并用。操纵木偶的表演程式有手势左右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跑马、射箭、上下步、扇花、晃牛耳、打虎架、滚翻、跳跃、舞步、眼睛转动、胡须拂动,嘴张合、舌伸缩,手抓拿等约20种,根据剧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唱腔来源于吸收兄弟剧种的腔调和本地民歌的曲调。公仔戏艺人的特 长是一人可以演唱多种不同角色的唱腔,分别用平喉、子喉演唱男女角色的不同唱调。
三、端午洗龙水
在海南,除了龙舟竞赛、吃粽子、在门口悬挂菖蒲和艾草这些典型的端午节风俗外,海浴、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则让海南的端午节与众不同。
相传,很早以前,海南儋州西北部沿海一带地区的渔村,就有划龙舟圜、包粽子、海浴等风俗习惯。划龙舟圜和包粽子的风俗和其他地方大体相同,海浴则是传说用端午节的海水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里眼睛不生病。传说这种海浴活动必须在早晨太阳出山之前结束,太阳一照射,海水就会失去效力。
洗龙水,这恐怕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古***俗了。海南的老百姓对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总认为屈原先生是当龙神去了,端午节的中午12点钟,在未通自来水的乡村,男人们往往会带上自家的孩子,到村里的水井边,将水打上来后,就地淋浴;在滨海或沿河地区,这些水域也成了当地老百姓“洗龙水”的好去处。海南人认为,端午节的午时,是洁净的“龙水”上涌之时,“洗龙水”能强身健体,四季平安,经过“龙水”洗浴的孩子会得到龙神的保护,身体健康不长热疮热痱,也能保护一年的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有人说,在端午节这一天所有水井的水,不管昨天是清澈见底还是混浊不清,都会变成淡乳白色,并呈微混状态,等过几天后才恢复 原貌,一些老人们说井水变成这样就是因为龙进来搅过了。不过,更多人觉得在那么热的天气里,“洗龙水”其实只是消暑。
洗草药澡几乎是和洗龙水同时进行的,一些不方便到海边或是河边洗澡的人,便也早早准备了由五种清热、消炎的草药一起煮了草药水,让家中的人都一一去洗澡、沐浴,这五种草药一般是鸡屎藤、百日红、艾草、菖蒲、灯笼草,据说洗草药澡可以健身强身。洗完澡,老人们就拿出准备好的雄黄酒,涂抹在孩子额头、脖子、腋下、肚子等部位,意为可避百邪。
海南一些客家人称端午节这一天的洗浴为“洗勒草”,实际上就是将一些具有清热、消炎、解毒、祛风作用的草药放入水中,人在洗浴过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药疗。
四、换花节
正月十五,琼山市区府城华灯齐放,人流如海,鲜花满街。海口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纷纷手持鲜花,沿着海府大道涌向府城,形成一支换花大军。换花者心理因人而异,多数人换花意在新春伊始,互相祝福而已。青年人则把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的大好时机,愿以花为媒,觅到知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老的换花节已被人们赋予许多新意,但其风格永远是浪漫和温馨。
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当年,府城作为琼州府驻地,每年农历元宵总举行灯会,花灯竟放之夜,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老少便出门赏灯。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 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到了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免掉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互换鲜花之时,双方都彼此互道祝愿之词,祝词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
五、老爸茶
“老爸”茶馆是具有海南特色的茶馆,在海南老城区的小街巷中随处可见,不但茶水便宜,还供应多种美味的茶点小吃,是海南人聊天、休闲的好去处。自唐朝始至今还保存着浓厚的茶文化,日本人讲究茶,中国“福建人、汕头人”爱喝茶,至今全国各地 “茶道”、“茶社”、“茶艺”之类高档茶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壶茶的价格动辄在几十元以上,而在海南有一道独具特色又便宜实惠的茶——“老爸茶”。老爸茶不论设在何处,都是个信息场,有用的和无用的,道听途说的或有根有据的,没人追究,大家都在听,都在讲。交流得最多的有几类:一是换届选举,谁升官了,谁丢官 了,哪个贪官被逮了,这是茶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二是谁做生意发了财,谁亏本倒了霉;三是彩票的种种相关的人和事;其他的就是张家长李家短、顺口溜、浑笑话、流行段子等。
一壶茶,一碟花生,或一二个面包,陈旧的桌凳,围着三两个打扮朴素的茶客,闲闲静静地“吃”着茶。这是海口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老爸”茶店一景。老爸茶已成为海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口,往往找不到挂着“老爸茶”这三个字的茶店,“喝老爸茶”的说法更多的只是海口人对街头老茶馆的称呼。老爸茶,顾名思义是上了年纪的“老爸”喝的茶。“老爸”在海口话里是指中老年人,也有人说其实“老爸茶”应该写为“老霸茶”,因为海口话里,老爸是指爸爸,而“老霸”则指爷爷一辈,“老霸茶”更为贴切,但后来可能人们更多地接受了“老爸茶”的说法。
最早的时候,在海口,女性地位特别低微,加上终日操劳持家,无暇消遣,因此到茶店喝茶的只有男人,老爸茶店便是这些上了年纪而有家室的“老爸”聚集喝茶的地方。老爸茶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老爸”的专利了,如今的老爸茶店云集的不仅有“老爸”,更有“老妈”,还有不同年龄段的各色男女。
地道的海口人,喝茶很少会去装修考究、环境幽雅的茶艺馆,街头茶店的茶香和闲适的气氛,伴随着他们从小长到大。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的一天,从老爸茶店开始,也在老爸茶店结束。
海南人把“喝”茶称为“吃”茶,除了受当地方言影响外,也许还因为老爸茶店不仅提供茶水,更有物美价廉的各色海口风味小吃,品种花样多得不胜枚举,如海南粉、炒粉、腌面、萝卜干煎蛋、糖水蕃薯、芋头、绿豆浆、清补凉、鹌鹑蛋煮白木耳、木薯煎米果、煎堆、猪血杂拌等等,甜的、咸的、酸的、辣的,应有尽有,各有特色。这些都可以在老爸茶店里面一天换一样地吃,老爸茶店就像是大型小吃制作坊,虽然空间简陋,却能做出多式多样的东西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需求。可以说,小吃品种繁多的一间茶店,就像是一条小吃街一样丰富,难怪茶客们对茶店流连忘返。
茶店中,往往人头攒动,烟气缭绕,声浪汹汹。茶店的老板,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阿爸,腰间扎着白围裙,带着几个乡下雇来的小妹,笑呵呵地招呼着客人。来来往往的客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的邻里乡亲,也有偶尔路过的,大多数彼此互相认识,不必预先预约,街头巷尾相逢,“走,吃茶去”,一句话,便往茶店里钻。
茶客们在茶店里,悠悠闲闲,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小吃,看着报纸,或谈天说地,说着古今中外闲情逸事。许多茶客不愿意坐茶店里面的茶座,而更愿意就坐于摆在茶店外围树荫一隅的僻静位置。茶店里,服务员来回穿堂,马不停蹄,给这个添茶水,为那个端小吃,有时,忙不更迭,还会挨茶客们不留情面的怒骂和斥责。在这里,你真正感觉到顾客就是上帝,即便是点一壶几毛钱的茶,即可从清早一直泡到下午黄昏,服务员依然是服务周到,没有人敢对你下逐客令。
老爸茶店一天营业两个时段,分为早茶和下午茶。许多的海口人一天必定雷打不动的喝两次茶,他们已把这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三四元钱一顿早餐,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样式,让许多人都愿意将老爸茶店当作自己的早餐地点,家里实在无法做出样式这么多的早餐款式。
夏日,一个松懒舒服的午觉之后,海南人喜欢吃点东西,在海南话里,这叫“吃日斗”。“吃日斗”大概是在三四点的时候,在农村的家里,这个“吃日斗”的习惯往往是简单吃一些中午吃剩的饭菜,而在一些有老爸茶店的乡镇或是城市,“吃日斗”的地点往往改在了茶店里,而这又类似于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所喜欢的“下午茶”。
与早上相比,下午来老爸茶店的人似乎坐在茶店里的时间会更长些,因为经常会约上几个熟人朋友一起,趁着喝茶的时间,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社会趣闻,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上好久。下午,在一些颇受欢迎的茶店,几乎很难找到座位。
老爸茶随着历史的长河流淌而来,见证了海口的沧桑变迁,以一成不变的朴实本色随着海口人从贫穷落后奔向安康幸福。老爸茶店是海口的一道人文景观,更是海口市井平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映出海口的世态百相,更照出海口平民的生存状态。所以,要想了解海口,一定要走进老爸茶店,坐下来慢慢的品一品老爸茶。
六、做公道
“做公道”是海南东部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生活习俗,它实际上就是现在流行的AA制。
“吃公道”是件趣事,是我童年时抹不去的记忆。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农民饲养、种植,搞第 二产业的劲头日趋高涨,再也不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了。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饲养的禽畜都是在“交流”(大集市)时卖掉,换些钱来添补家用。宰杀来吃是一种奢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想吃上一顿只能等到逢年过节了。那时“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收工打冲锋,同吃大锅饭”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农民的空闲时间也就多了起来,于是就有人相邀在一起,合伙买鸡,买鸭来宰杀共同食用。“公道头”(做公道发起人)把食物的各个部位都平均分成等量的份数,尽量做到公道合理,“做公道”即由此得名。
童年时生活在农场,场地宽敞,条件优越不说,最大的好事是饲料充足,因为农场是公社办的养猪场,很多职工都养起了家禽家畜,鸡、鸭、鹅就成了“做公道”随手可及的材料。
“新叔”是农场里的打牌高手,也是“公道头”。他手脚麻利,下刀剁分三鸟,精确无误。
白斩番鸭(今天的加积鸭)是“做公道”的最好选择,它不大不小,介于鸡和鹅之间,所以“做公道”又叫“做番道”。在三鸟剁分之前,份数都在不断地添加中,多少钱一份不好确定,只有开斩了才知道。份数多时达到二十来份,少时也有十份八份,每份价钱2到6元不等。
“做公道”的时间不定,更多的时候都是晚上。当时没有电视看,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打扑克。打牌累了肚子也就 饿得咕咕叫,于是就来“做公道”。
煮鸭子的汤用来煮饭,香得直教人流口水。做饭用的米是大伙从各自家里拿来的,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没有规定,出多少米就拿走多少饭。饭煮好后“公道头”就趁热把它捏成饭团(海南人称“糒拱”),一斤米可捏五个,犹如苹果大小,食用时不需要筷子,用手拿着便可吃。装肉食的不是饭碗而是芭蕉叶,既方便又可低碳环保。把浮在汤面上那层黄灿灿的油捞起来,配上盐巴、生姜、大蒜和辣椒制成的调料别有一番风味,吃完后还会不停地舔着手指,恨不得连手指一起吞下去。
我家两位大人三个小孩,订“公道”视情况而定,份数多时就来两份,份数少时就订一份。以前用来量米的容器是装炼奶用的铁罐,装满一罐是四两,我们家五口人三罐米就够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日新月异、物产丰富的今天,蔬菜水果琳琅满目,蛋肉鱼类,生的熟的,腌的熏的应有尽有。以前那种一呼百应“做公道”,津津有味“吃公道”的风景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鸡饭店。虽然名称改变了,但它的做法依旧,香喷喷的饭团,鸡肉中或肝或肾,别具匠心的搭配总是让食客们垂涎欲滴、百食不腻。
也许大多数90后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做公道”这种民 风习俗,但他们的父母以前或多或少都一定吃过“公道”。让“做公道”这种民风习俗成为海南人美好的记忆!愿驰名中外的“海南鸡饭”飘香四溢,给力多多。
发糕是这座小城最正宗的“年味”,因为发糕代表了“年年发,步步高”的美好愿景。每逢过年,外婆就在自己家“炊糕”,还在发糕上用“洋红”点几下,喻意好彩头。
八宝菜,即用八种蔬菜混合炒在一起,红红绿绿的,看着很诱人,其实这是为了人们酒肉后清理肠胃的一道素菜。
葱花馒头的味道好极了,它的做法是先把五花肉剁碎,然后再将笋沫和葱花拌在一起,塞进馒头里,蒸熟后就是香喷喷的了。
芋头肉粽是我最爱吃的,它是用芋头和五花肉拌在一起的粽子。
大年三十这天,我和姐姐一起把大门上的旧对联换下,贴上新的。晚上,外婆还送我一个大公鸡灯笼,这也象征着“红红火火”吧!
过年,必然少不了鞭炮,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鞭炮声、烟花声不绝于耳。还有象征着一家人团圆的年夜饭,大家说说笑笑,温馨愉快的吃完了。
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是:"摆筵席,摆酒席”,但是在现实中,比如当你论文答辩通过了,你的同学和朋友会说到:“Surd?reh!”并不是说要你真的请大家搓一顿或者隆重的设宴款待他们,而是拿出你事先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甜点和饮料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还有就是买了新车或者新房或者做成生意,要订婚等等,只要是喜庆的事情都可以买一盒甜点分给同事、朋友、家人。通过这种奔走相告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祝福!
有时候我们去餐厅吃饭,碰到最多的莫过于伊朗人过生日。伊朗年轻一代十分重视在生日的前一天晚上给朋友过生日,兴许你都已经不记得你的生日,但是你的朋友一定会在当天晚上给你一个大大的surprise!而且乐此不疲!伴随着餐厅的生日歌,带着美好的祝福度过自己一个又一个生日。当然有些人也会邀请你一起参加,得到其它人的祝福也是让他们非常高兴的一件事。
Kheyr?t在伊朗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其意思为“善事”,有时当我们走在大街上会看有些商店的门前放了一盘甜点、馕饼、水果或者糖果等其它东西,伊朗人为了纪念已经过世的亲人以慈善的形势将这些食品分享给其它人,每位路过的人都可以自由拿取。通常发生在周四晚上(在波斯语中称为shab-e jomeh),店主人则希望以这种方式为逝去的人祈祷。
在伊朗,当朋友或者家人要出门远行的时候,伊朗人通常会准备一个托盘或者布单以及一杯干净的水。然后在上面放一本古兰经,两人端着放置着古兰经的托盘或者布单,旅行者需从古兰经下面走过三次,祈求旅行能够平安。当他们离开时,其余的家庭成员要倒出玻璃杯中的水,此举则希望他们能够安全返回。
这种仪式在伊朗十分普遍,除了旅行外,当自己的孩子参加重要的考试时也会有,比如伊朗的高考父母也会进行这个仪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喝茶,已经成为了伊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假如你去餐厅吃饭或者去朋友家作客,不知道有没有细心观察,每一杯茶都会配有一个茶盘。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却很有说法哦,伊朗人每天的生活从一杯茶开始,也会以一杯茶结束忙碌的一天。波斯语中经常说:“?b-e natalabide mor?d ast”,意思就是:没要就送来的水是好兆头。茶杯和茶盘则被认为是好兆头或者是好运气的一种。
礼仪文化
1. 伊朗是一个穆斯林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女子出门必须在头上披上恰杜勒(一种黑色长袍)或风衣,连外国来访女士也不例外。男女见面时不能握手。在伊朗想与对方见面必须事先约好,贸然到访属于不礼貌之举。
2.商务活动最好于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气比较凉爽。6~8月,商人渡假者较多。机场检查相当严格,出境时要留3个小时的余裕才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点波斯语。
海关免税香烟100支,或雪茄10支,或烟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币不限,入境时先申报携带外币数额,出境时可以携出。因出境时会查验,向银行兑换时,一定要保留兑换证明。在伊朗,搭坐计程车要事先谈妥车资,计程车付小费。饭店、旅店已附加10%服务费于账单内。其他服务每次给10个Rials即可。当地水果名产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风俗禁忌
一、衣着:女士(学前儿童除外)须戴头巾(包括乘坐伊朗航空公司飞机期间)。穿长袖、盖过臀部、宽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风衣,官方场合须穿颜色较深的长风衣,不得显露腿及脚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裤外出。
二、饮食:禁酒,忌食猪肉、狗肉。穆斯林斋月期间,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后至日落前)在公开场合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三、伊朗不允许赌博、卖淫,妇女不得从事唱歌、跳舞等职业。偷窃他人财物者将被依照伊斯兰法进行处罚。犯持枪抢劫、强奸罪将被处以死刑。商品买卖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
四、男士不可主动与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动与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动握手,男士亦应礼貌回应。
天下都城隍祈福文化节
长治县的“天下都城隍”历时两千年,名传华夏地,独享“与天为党、神人合一”的神话胜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全国的城隍庙很多,只有此地的城隍庙建在山上,是全国唯一的一处。
关于天下都城隍,还有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据清乾隆年间庙碑记载:都城隍之神,东汉敕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据说当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我岂有活命?想到此,“扑通”跪在山神庙前:“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帝,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又躲过一难。
后来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后又历代修葺,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隍岭。
为了打造城隍文化品牌,带动文化节产业发展,长治县通过专家论证、系统规划、宣传推介和项目支撑,开始了对天下都城隍景区、五凤楼景区、荫城古镇景区以及环线旅游公路、农家餐饮服务等配套工程建设。与此同时,精心组织了“中华千秋和谐天下都城隍祈福文化旅游节”,以此舞起旅游文化龙头,开启文化创意产业,撬动经济转型发展。
天下都城隍祈福文化旅游节,融文化宣传、旅游推介、商贸洽谈为一体,推出了盛世祈福、大型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文化创意论坛、游客观光旅游和文化项目洽谈等系列活动,规模空前,亮点纷呈。
一是文艺活动彰显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天下都城隍盛世祈福活动”,每届参加人数有数万余人。威风锣鼓队、金龙狮虎队、祈福仪仗队、神话故乡队、太行八音队、中华百姓队等二十多个方队列阵表演,节目精彩,场面壮观。
二是文化交流展示了文化创意产业成果。举办“书画摄影名家邀请展”,展出全国各地征集的文化书画摄影作品,还推出了地方特产、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展览,为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出文化创意产品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是商务活动凸显旅游文化活力。天下都城隍祈福文化旅游节充分发挥了旅游项目宣传推介作用,聚集了一批企业家前来投资文化旅游业,该地独特的铁器文化、潞商文化、红色文化、炎帝文化以及休闲文化得到许多专家和企业家的关注与认可,一批文化旅游开发投资项目正在积极地商定和签订合作意向。
目前,长治县把天下都城隍文化旅游节和祈福节作为实施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的重要载体,将一届接着一届地办下去,形成以天下都城隍为龙头,集风景名胜游、人文景观游、新农村景观游、运动休闲游、农家生态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开启文化创意产业,推出以“中国·长治·天下都城隍”为品牌的系列文化产品,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由能源大县向文化强县的战略转型。
沁县端午文化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庆活动文化内涵和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形成了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包、喝雄黄酒等端午习俗。过端午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历史上端午节有很多别称:女娲节、重五节、五月节、沐兰节、天中节、天长节、龙船节、解粽节、女儿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内涵深刻、表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治市沁县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一座北方风情浓郁、水魂神韵独特的城市。沁县端午习俗融合了华夏文化、小米文化和北方水城文化的特征,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演绎,蔚为民俗文化的洋洋大观。
沁县是首家将龙舟活动从南方搬到北方的地区,原因是沁县是座水城、龙城,更是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城,水文化、龙文化,沁州人民拥有北方粗犷豪放的个性,也有南方平和细腻的品质,沁州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出将入相的大有人在,习武习文蔚然成风。
沁县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多届端午民俗文化节,“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已经成为山西传统节庆文化一大品牌,也是长治市文化产业发展“五个一(一策、一业、一节、一品、一剧)重点打造的一个节庆文化品幛”。沁县开展“我们的节日一端午”活动突出传统节日思想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展示民俗民间艺术魅力,积极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活动。
近年来,沁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北方水城·中国沁州”,走出了一条生态崛起的特色之路,并且通过连续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这一特殊形式,向外界展示了沁县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让广大游客实地领略和欣赏了这里的灵山秀水,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沁县“北方水城”的知名度,汇聚了这里发展的商机和人气,使之与平遥摄影节、和顺七夕节、绵山寒食节并称为山西四大节庆活动。
文化节举办钓鱼比赛、象棋大赛、自驾车户外游、水上运动等体育活动,设计了圪芦河、漳河源头、华山、夫子山、龙王堂等生态文化体验精品线路。特别是设在水城北广场的“棋源竞技”中国象棋擂台赛,很好地展现出“中国象棋发源地”人们对象棋的钟爱和进取精神。
2009年初,沁县县委政府以“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水城品牌,共创和谐沁县”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赛事活动。经过充分酝酿,吸取专家建议,依靠文化助推、体育搭台、展示风采、打造品牌,在省市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下,2009年首届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拉开序幕,为期十天,盛况空前。通过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当地地域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搭建了平台,增添了民众的节日乐趣,也让超过百万名的外地游客实地领略了沁县的秀丽风光。沁县蓝天碧水的资源优势,质优味美的土特产品,纯朴厚道风土人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游客的口耳相传,媒体推介,走出三晋,走向了全国。这项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多届。
nlc202309030745
2012年端午节期间,沁县以端午民俗文化节暨第四届龙舟邀请赛为依托,精心组织了端午盛会,隆重举行了开幕式、闭幕式,开展了突出当地传统节日思想文化内涵的沁州书会、彰显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浊漳西源文化论坛、集中展示民俗民间艺术魅力的七十二行展演等十多项活动,活动为期八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塔岭山桃花节
塔岭山,又名凤凰山,是长治市区东部的天然屏障,桃花的盛开为塔岭山增添了秀丽的风光,成为长治市区人民心旷神怡的人间仙境。近年来,长治城区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情招商,连续举办塔岭山桃花节,展示了城区开放包容、靓丽和谐的青春风采,迈出了长治城区转型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
塔岭山举办的桃花节自2009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塔岭山桃花活动是以体验休闲、踏青赏花、体验民俗风情、地方名优特产展销、地方戏曲展演、旅游纪念品展销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文化节庆活动。桃花节庆活动的举办首开长治市文化节庆活动的先河。它以塔岭山北董桃园为依托,以推介展示沿山村落分布的窑洞楼、古民居、四合院,全国唯一以国家领导人姓名命名的“刘伯承工厂”旧址以及省级红色教育基地“山西五专署”遗址,佛教圣地——碧霞宫,遍布塔岭山的果园,打造休闲旅游节庆品牌,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旅游产品为目的。活动举办的特点是:整合旅游资源、政府牵头主办、打造特色品牌、市场模式运作、社会广泛参与。
2011年的桃花节活动在长治市城南生态园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建宜居城市,享和谐生活”。把展示地域文化,开发绿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文化,贯彻到节庆活动中。桃花节活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包括地方戏曲、地方小吃、地方特产、地方手工艺品展销,以及地方戏曲观赏、小吃品尝、汽车下乡、桃花仙子评选、手机摄影、单反相机摄影、征文活动、影展等三个系列共十四项活动。据统计,桃花节活动的五天时间里参加活动的游客在二十万人次以上,涉及长治周边的县区,吸引了长治、晋中、晋城以及河北、河南的游客。参加活动的商户二百余个,交易额达300余万元。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长治日报、今日长治、长治广播电视台、市摄影家协会、市老年摄影协会、人民网、长治在线、长治旅游网、城区电视台等媒体对活动盛况作了报道。
近年来,经过精心打造,一年一度的塔岭山桃花节和社区(农村)文化艺术节已经逐渐成为长治市经济合作的平台、旅游开发的纽带、展示群众文化的窗口。在历届桃花节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12年的桃花节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规模效应大。整场活动分“宜商”、“宜容”、“宜居”、“宜游”四个篇章,12项大活动,有开幕式、桃花仙子评选、各种文化活动和产品展示等大小项目2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带动消费实现收入2000余万元。
二是活动精品多。为极大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活动期间,先后举办了山地自行车赛、摄影展、动力伞表演。特别是以气势恢宏、新颖独特的开幕式为引领,15场文艺专场演出和大型群众秧歌、腰鼓表演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参与演职人员达2800余人次。
三是宣传氛围浓。对整个活动大造声势,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短信、LED屏、招贴画等媒介,做到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切实提高了桃花节和社区(农村)文化艺术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桃花节的成功举办,展示了长治开放、自信、包容、大气的良好形象,提升了人气、凝聚了力量,有效促进了文化强市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长治市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工艺美术行业中唯一保留的一个地域性民间手工艺品种,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早在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未登基的唐明皇李隆基以临淄王别驾潞州时,将宫廷里用丝绸制作的工艺品堆绢带到上党古城,后流人民间。经千余年的历史沧桑,这一手工技艺日臻完善。2008年上党堆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15年,长治市炉坊巷的堆锦艺人李模、李时忠父子的一套《春夏秋冬》堆锦四条屏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蜚声海内外。
民国年间,上党堆锦艺人为冯玉祥、吴佩孚、阎锡山等人制作过堆锦肖像,为外国传教士堆制过教皇、耶稣像。后来,巨富的晋商争先恐后地将李模父子请到自己的家中,堆制六条屏、四条屏、中堂和规格不同的单幅画等。一时间,收藏上党堆锦成了达官贵人、商贾富豪追逐的一种时尚和显示身份的资本。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的数十幅上党堆锦精品,均制作于19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40年代初。
日军侵华时,堆锦传承人李模、李楷兄弟相继病逝,堆锦制作陷于绝境。1949年后,上党堆锦重现生机,其问的优秀作品有《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平与友谊》、《八仙过海》等,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21世纪初,上党堆锦的发展日益受到佛教界、中外游客以及国际市场的关注。上党堆锦的传承人涂必成在内容中引入佛教文化,先后创作了《文殊师利菩萨》、《大悲咒》、《大悲心陀罗尼经》等堆锦作品。上党堆锦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使佛像又增添了一种新的丝质软体浮雕造像形式,丰富了佛教文化表现形式。上党堆锦传承人还采用古老的上党堆锦工艺,成功研制出西方油画堆锦作品,使东方古老的工艺美术和西方独特的油画艺术非常巧妙地融合,使堆锦艺术不断创新发展。
上党堆锦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剪裁、贴飞边、压纸捻、絮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描绘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单体造型小巧精致,以人物为例,一般身高在15至25厘米之间。因制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边缘粘贴的纸捻粗细各异,再加上拨折叠压时的顺序变化,使画面产生立体感。上党堆锦对人物的头、手、佩饰、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细,手指必须内填棉花,外包绸缎,头饰、道具要用金银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些地方还要彩绘。
上党堆锦艺术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花乌动物的刻画,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尤其是堆制出的佛和菩萨的造像,不仅体现出了传统佛教艺术中的庄严、肃穆和神秘的色彩,而且成功地融入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将温柔婉约之美和崇高庄严之美融合在一起。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层次、变幻莫测的纹理、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独特的视觉效果。
nlc202309030745
在民间艺人的努力下,上党堆锦经多年的竭力抢救、潜心研究和技艺创新,塑造的神佛菩萨宝相端严,各种人物栩栩如生,珍禽异兽活灵活现,琼花仙草逼真诱人。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变化莫测的纹理、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艺术独特的视觉效果。
上党堆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世界丝绸之国——中国最具特色的、用丝绸锦缎特殊布料重新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它化平凡为神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享有“立体国画”之美誉。尤其是上党堆锦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使佛像在长达二千五百多年平面和立体两种造像形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新的软体浮雕造像形式,它将在佛教文化艺术中大放光彩。近年采用古老的上党堆锦工艺成功地研制成了西方油画内容的作品,使东方古老的工艺美术和西方独特的油画艺术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黎侯虎
黎侯虎,发祥于黎城县,是黎城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黎侯虎起源于商周时期以虎为图腾的民间风俗,后经过3000年历史演变,逐步完善定型于今天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黎侯虎在民间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第一虎。
在史料中,有记载关于西伯戡黎的故事,说的是周文王在伐商以前攻打黎国,并灭掉黎国的战事,历史记载只有短短的一行字,但是民间却留下了一段传说。传说这之后,周文王去世,继位的周武王了解到这件事违反了天意,就把逃到邻国的黎侯国君请了回来,把宝物玉石虎还给了他,并帮助他建立了新的黎侯国,一年后,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后来人们纷纷用各种原料制作老虎,并取名为“黎侯虎”。
长治黎城县古称黎侯国,商周时期,“虎”是黎城境域的图腾,从黎城西关村出土的西周古墓可以证实,虎形器在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祭祀、军事活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当时社会风俗与精神信仰的重要特征。黎城民间虎形器形态多样,分别由玉石、草编、剪纸、根雕、刺绣等材质制作,但是,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文化传统价值的当数布艺黎侯虎。黎侯虎布艺制作源于黎城县赵家山村谷驼一带,后发展到黄崖洞、东阳关、停河铺等地。
黎侯虎是黎城民间手工技艺的一个缩影,集历史传说、虎的原始崇拜、图案纹饰和所昭示的信仰与审美观念为一体,民间赋予黎侯虎以赐福增寿、镇宅祛邪、安家生财等民俗功效。表现了黎城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鲜明的民俗特性,是黎城地域里人们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的特定惯例。如当地有给出生的小孩“望满月”的习俗,在满月那天,由孩子的姥姥拿上“虎”,放到小孩怀中,意在示意小孩像虎一样健壮,然后小孩母亲再把“虎”放在小孩的身旁,虎头冲向小孩身体,示意这只“虎”能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更迭、风雨的洗礼,化为一种民俗文化,黎侯虎深深地植根于黎城人的生活中,寄寓着百姓祈福避邪的美好愿望。
黎侯虎肢体造型粗、短、胖,表现了敦厚、健壮的形态:四足微微外撇,呈扎地生根状:头微昂,从态势上塑造了虎虎生威的精神劲和孩子般的天真可爱味道:黎侯虎无尖角、硬刺,突出了团块美,符合民间玩具共有的造型法则,显现出一种简约美和质朴美。
虎体前后两朵略带旋风状花纹,表示了动物皮毛生成的规律:在色彩上,外表用黄色棉布作底色,奠定了老虎的基本色调,腹颔配以红布,增添了吉祥与喜庆之感,尤其是虎蹄足端处饰以篆书体“心”字象征性标识的形纹。黎侯虎讲究雌雄配对,雌雄的区别在于虎脊的纹饰。由整块布料剪成一阴一阳、阴阳相合的波纹状,分别贴于雌雄两虎背上,从而区分其雄雌性别,表达了民间传统的阴阳结合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育观念。
黎侯虎鼻子、眉、眼,要一点点剪出来。黄色和红色代表吉利。下面的脚爪子,也带艺术,脊梁这个贴花不同,代表着公母。背部的贴花,是个旋风。鼻子好像树叶一样,眼睛明亮,由红、白、黑三种颜色叠加而成,它是五官中最现眼、最中央的部位。
1998年农历虎年,黎侯虎被邮电部定为生肖邮票图案,使黎侯虎一下子名闻全国,名扬海内外。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8年,黎侯虎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民间工艺参展品,奥运会期间在北京地坛公园向中外朋友进行为期15天的展示。黎侯虎虎虎生威的造型里积淀着往古传说的文化底蕴,凝结着民间女子的智慧巧思,它的传承和发展将成为古黎国文化的一种遗存,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
栏目编辑 包德帅
【湖南民俗风情】推荐阅读:
湖南的民风民俗作文07-06
关于民俗风情的诗词09-06
民俗风情街项目计划书07-08
六年级写民风民俗的作文:苗族的民风民俗11-20
电大中外民俗06-10
中外民俗题10-22
中国传统农业民俗05-26
春节民俗作文高一05-28
衡阳民风民俗05-30
中外民俗与礼仪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