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情怀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土地情怀(通用8篇)

黄土地情怀 篇1

我的家乡在淮河岸边,这里属丘陵地带。肥沃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一辈又一辈的中原人,这里堪称鱼米之乡。然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科学还不够发达,我们这里还很贫穷。家乡的黄土地上,土地贫瘠,杂草遍地。庄稼收成极低。那时候,无论是荒坡还是田埂,随处可见一种藤蔓植物,我们把它叫巴根草。

这种草很不起眼,很少有人欣赏它。它的主茎细得不起眼,叶片小的不起眼,与地面紧紧地贴在一起更不起眼。但它的生命力却很强。每到春天,它便亟不可待地发芽、伸茎、展叶、开花。远远望去,一片浅绿,走近了,却似有若无。它的花碎而不艳,素而不香。在婀娜的头痛花,妖媚的紫云英,星星眨眼般的小狗咬,以及满天繁星般的蒲公英等野花面前,巴根草花显得那么寒酸。夏天来了,它又显得那么羸弱,筋骨虽壮,却不敢抬头。其他小草则疯狂地凌驾于巴根草之上,而把它压在身下。秋风一起,它的叶子便赶紧收拢起来,变软变黄。入冬后,叶子早已全部落去,仅剩干巴巴的枯枝,经风雪霜冻之后,已没了韧性,一碰就断。

巴根草是很渺小的,很多人不一定认识它。然而,对于巴根草,我却情有独钟,以至于如今远离了黄土地,依然难舍沃土情怀。

巴根草不仅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很多乐趣,而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小时候,我们村很多的小姐妹经常结伴到野外挖草。春末夏初,坡上野草碧绿,万紫千红。姐妹们挖满一篮子草,就会聚集到大树下或河堤上休息。休息的间隙,我们就开始玩各种游戏,其中玩得最多的就是放草鹰。河堤岸满是巴根草,藤藤蔓蔓到处都是,把它一根一根地扯掉,扯上一把就可以扎成一个草鹰。每人向上抛一次,其他人则同时去抢,谁抢到草鹰这草就归谁。所以我们大多都是奉献者,很少能把自己抛出的草鹰抢回来,更别想去抢别人的了。因此,这种游戏的获胜者基本都是那些大个子的女孩。虽然放草鹰我们屡战屡败,但它却仍是我童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毕竟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候,农村的生活很艰苦,不仅缺衣少食,就连烧柴都成问题。我们村上,几乎家家户户从夏天就开始准备入冬的柴禾。像田埂上的蒿草,荒坡上的茅草扑棱,鲫鱼巴儿,巴根藤儿,水中的杂鱼草儿,或铲,或砍,挑回家摊开晾晒,堆积起来备用。巴根草因为又小又矮,既不易铲也不易砍,所以无人问津。也正因如此,它的`生命才没有被伤害,才得以自然地走完一生。然而,到了秋后,等到颗粒归仓了,农活忙完了,很多人都一下子对巴根草产生了兴趣,大姑娘小媳妇们三五成群结伴去野外铲巴根,松软的土地上铲起的巴根草磕打磕打就把泥土全部抖落了。这样的巴根草晒干以后,放在锅灶里燃烧,哔哔剥剥,噼噼啪啪地响,那声音很好听。熬出来的米粥也分外得香。

现在,家乡的巴根草少了。昔日的荒地坡岭,大都被开垦成旱地,种上了庄稼。田埂上的巴根草,更是没人看一眼,连高杆的黄蒿,茅草也无人过问了,它们得以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恣意生长,自生自灭。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大多的农民都出外打工了,家里很少有劳动力;二是人们的生活普遍富裕了,农民都用上了煤气和煤球,基本上不用烧柴了。所以很多农民把收割后的秸秆就地燃烧,搞得狼烟遍野,弄得空气混浊。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我总在想,农民烧上煤气煤球,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按说,这是好事,值得庆贺。但是,能源是有限的,更何况煤球煤气这些燃料不能再生。而能够再生的柴草不加利用而被白白的烧掉,实在太可惜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较大,若不及早想到这些问题,将来,人们的生活燃料从何而来?

黄土地情怀 篇2

近几年, 以《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为代表的东北农村题材系列电视剧热播。据调查显示, 《圣水湖畔》曾以5.8%的收视率创造了央视2005年最高的收视率;《刘老根Ⅱ》的首播也曾创下全国平均收视率10.34%的好成绩;在辽宁电视台影视频道热播的电视剧《马大帅Ⅲ》收视成绩创造了新的纪录。 (1)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是指表现东北特有的乡土风情和农民普通生活的电视艺术作品。贴近现实, 以农村的发展作为切入口, 讲述的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体现出农村的和谐与安宁, 给人以美的享受, 反映了新农村的风貌。并且, 与东北的人文、地域特色密切关联, 具有浓郁的黑土地情怀。

二、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情怀

在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东北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浇铸的“关东文化”使东北的文化形成为统一体。在农耕文化, 渔猎文化、草原文化的不断撞击中, 造就了东北人粗犷、泼辣、自然、质朴的性格, 也使东北人和他们所生活的那片黑土地融合在一起。

(一) 东北历史文化造就黑土地人

东北一直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域, 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形成它自己独特的一方水土。东北文化的形成有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土地辽阔、人口稀少、气候恶劣、大风大雪的环境自然要影响到东北文化的形态风貌。再是人文环境的历史构成——从东夷人到渤海国, 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两次入主中原, 再到明清时代的移民, 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冀鲁晋流民齐闯关东和日伪时期长达十余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的影响, 构成了东北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虽说这种解读是对其几千年下来的总结, 但无可否认的是, 长久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造就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二) 黑土地人的认同情结

东北人被称做是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 成长于东北大地的人们身上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比深厚的地域情结。与其它地域不同的是, 东北三省的居民首先认同的是“东北人”这个身份, 而不是对辽宁, 吉林, 黑龙江三省的认同, 大多数的黑土地人对“东北”都有很强的认同感。由于这种概念的存在, 也造成了黑土地上的人们分外团结的局面。

三、黑土地情怀在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表现

简单来讲, 黑土地情怀就是一种东北风情, 它的独特魅力使得东北电视艺术成为整个电视领域不可忽视的“奇葩”。这种情怀从东北电视小品的诞生到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贯穿体现。东北题材电视剧中包含着一种黑土地人特有的乡土生活元素, 有幽默直率的语言, 个性鲜明的角色, 真实而富有人生意味的故事。这种本色表演让电视剧作品充满着原汁原味的东北味。

(一) 东北人性格的突出体现

提到东北题材电视剧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 那就是赵本山。在两部由赵本山指导的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中, 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十分鲜明, 人物形象贴近生活, 刻画了东北人的豪爽、坚毅、勤劳、善良性格, 同时还兼顾描绘了东北人的一些性格弱点, 使得整个剧集饱满, 全面地表现了群体中的各个侧面, 把农民的朴实和小农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人物刘老根、丁香、药匣子、大辣椒、范德彪、马大帅等角色性格各不相同, 设计造型上符合农民形象的本色, 真切、如实地展现了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东北人民在普通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喜怒哀乐。在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 每个角色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

1.刘老根——思想进步、勤劳致富的东北农民形象

东北长白山区老农刘老根带着“岁数不大, 还想干点事”的简单意愿从省城回到家乡, 利用天然的旅游资源办起了农民度假村。在创业的过程中, 刘老根不断遭到来自生活、事业和情感的冲击, 使这位在生活面前一向从容不迫的人, 不得不一次次地重新审视自己。他承受了来自外部、内部的双重压力, 还被胡科诬陷, 被冯元设计骗走3000万元, 以致不堪重压, 精神分裂。从某种意义上说, 《刘老根》剧揭示了东北人或者说是东北文化在改革开放的现今所遭遇的尴尬和挑战。最后刘老根终于将龙泉山庄发展建设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餐饮娱乐和产业化农业于一体的龙泉企业集团。但成功的贴近却让刘老根的内心变得不再平静。在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中, 刘老根在应对各种挑战的同时, 不断地审视自己, 完善自己。也正是因为赵本山没有把刘老根刻画成一个永远正确的英雄, 而是在矛盾冲突中逐步展现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所以这个人物才更加鲜活, 更加典型。

2.药匣子李宝库——酸腐、狡黠的赤脚大夫

在两部《刘老根》剧中, 最出彩的一个角色, 就是范伟扮演的药匣子。范伟对药匣子这个人物的把握十分准确。药匣子——李宝库, 游医出身, “文化人”, 他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没事时找事、惹事, 惹出事来又怕事。也正是因为酸腐的文人心理和农民的狡黠融于一身, 才使这个人物浑身充满了喜剧效果。观众在笑他的同时, 也在这面“镜子”中看到了我们自身存在的人性弱点。因此, 这一角色也具有非同一般的典型意义。

3.大辣椒——火辣的东北妇女形象

大辣椒是性格外化的东北妇女形象, 她心直口快, 热情泼辣。她和丁香之间既是亲密姐妹, 又不时发生一些摩擦;她和药匣子之间, 既是恩爱夫妻, 又不断发生着冲突。她知错就改, 改了再错。但是, 在刘老根创办旅游山庄遇到各种磨难时, 她旗帜鲜明地站在刘老根一边, 坚定不移地捍卫着山庄的利益。尤其在刘老根得病之后, 她坚决要求药匣子去向刘老根赔礼道歉, 表现出了她的坦荡。值得一提的是, 演员李静在《刘老根》剧中虽然分量不重, 但她却能把有限的戏份发挥得极为出色, 角色刻画的非常鲜明, 引人入目。

东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就了东北人鲜明的性格特征, 直至如今, 东北人的豪爽, 和他们对这片黑土地的护卫, 还体现在每个生活在这片黑土地的人的身上。而这些性格上的共性和特点, 在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得到了生动地体现。

(二) 突出东北地域特点和语言特征

1.环境场景——乡土风情, 黑土味十足

几乎所有的东北题材电视剧的发生地点都是在东北的农村。例如《马大帅》、《圣水湖畔》、《乡村爱情》这些耳熟能详的电视作品, 都充分运用优美的场景展现出清新朴实的乡土风情:小河、流水、绿色的田野、田间小路、蓝天、无边的土地、人们在河边洗衣服、在地里种庄稼, 自然而然地抒写了农村的美景。农家事被作为剧情的主线, 人与人之间的简单相处、不经意摩擦都是冲突的体现, 而就是这种简单真实的故事真真切切的把东北题材电视剧中的这种黑土情怀表现得恰到好处。

2.东北话——一种亲切的黑土地情怀

东北语言极具亲和力, 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 犹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辽阔的黑土地, 质朴纯真, 不矫揉造作。这也造就了东北题材电视剧中独特的语言风格。以热播的《乡村爱情》为例, 该剧通过大学生谢永强与农村女青年王小蒙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展现了一幅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爱情生活画卷。该剧在人物对白的设计上可谓是独具匠心。浓郁的东北风情渗透到《乡村爱情》人物的语言中, 个性化的对白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东北人特有的豪迈、幽默, 憨实和狡黠更是一览无余。

《乡村爱情》中的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具有生活味的原生态语言, 写透了东北农村老百姓鲜活丰满的灵魂。甚至创造出了相当多的时尚流行语, 让人回味无穷。如“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这是村长长贵的一句口头禅。 (2)

(三) 黑土地的“俗”、“土”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俗”。正是因为这种“俗”, 使地故事讲述的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 “俗”但并不是俗气, 是内容平实而被大众接受。余秋雨认为: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 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演革的动力, 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 更贴近民族的生态, 因此也更长久、更深入人心。 (3)

再进一步讲, 与其说黑土地的“俗”, 不如说是“土”。在人物生活化、乡土化的对白中, 流露出一种农民式的自得其乐, 传递的是自然、质朴, 而不是“俗气”。不可否认的是, “土”也是东北文化显著地特点之一。况且这种“土气”本身与黑土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乡土本色, 这正是东北题材电视剧中的鲜明特征。

东北人的文化人格带有明显的本土化内容和本土化的趋势。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东北题材电视剧中浓郁的东北情怀、黑土情愫, 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在退去繁华的短暂宁静中, 大众更想感受一份真情, 而这份感情在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集中表现在这份黑土情怀上, 这也是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陶玲.《东北文化为啥火遍全国》.长春日报, 2006年3月6日第008版.

[2]许丙泉王宇.《论东北人性格与二人转艺术》.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8年12月;第15卷第4期.

[3]金景辉.《笑星赵本山》.书摘, 2000年第3期.

[4]王霈.《中国电视市场上的“东北现象”》.经济, 2008年;05期.

[5]张淑丽.《试析东北语言的亲和力》.新闻传播, 2004年;05期.

[6]徐旭.《央视刮起乡土风》.东南传播, 2007年;08期.

[7]李绍群.《电视剧中的语言解读》.电影评论, 2007年;06期:P34, P55.

刘东生的黄土情怀 篇3

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73岁去南极;79岁到北极;到了86岁还踏浪南海;87岁又跋涉到罗布泊。

他更是一位成就卓然的科学巨匠,2002年接受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2003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

他就是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黄土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黄土之父”的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黄土恋人

“他把黄土看成自己的生命。”与刘东生接触过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刘东生与黄土结缘始于20世纪50年初的一次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河南三门峡的一排排像楼房似的水平而整齐的窑洞,吸引了这位年轻的研究者的目光,这里的窑洞在同一个位置有好几层,都同样是以“料姜石”的石灰质结核层——“土壤层的淀积层”做天花板,用黄土做墙,红色的土做地。刘东生请教土壤学家朱显谟,朱显谟告诉他,沉积物可能有地质时期的土壤残留。他们俩一起对“红色土”中的“红色条带”进行研究,证实了它们确实就是古土壤层,而整个“红色土”层就是含有古土壤的黄土沉积。

这一重大发现,将黄土沉积的时代,从过去的晚更新世(约10万年)延伸到整个第四纪(200多万年)。在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后,刘东生认识到黄土堆积时期代表了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而古土壤发育时期则代表了暖湿的气候特点,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代表了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大规模波动,黄土剖面由许多黄土与古土壤交替而成,说明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远不止4次。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科学家的关注。

刘东生通过系统的研究,重建了250万年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

从20世纪60年代起,刘东生把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视野,从黄土高原拓展到青藏高原,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他把仅从地球固体岩石中寻找环境答案的做法,扩展到整个地球圈,开辟了地球科学的新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全球环境变化科学领域,从4次冰期学说到多旋回理论、从全球变化研究,再到地球系统理论,刘东生在这3次大的理论突破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多旋回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又是全球变化理论的国际对比标准的建立者;另外,对于地球系统理论,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成功范例。

赤子之心

刘东生就读于著名的西南联大,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刘东生的思想底色。他原本学的是机械系,昆明易门铁矿的开采勘探触发了他改换门庭学地质的念头。他找清华的老师,要求转到地质系,老师没答应。他不死心,再去找北大管理一年级学生的老师叶公超,叶公超爽快地签了字,刘东生转到地质系1938级,师从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从事鱼化石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度进行经济建设,非常重视地质工作,刘东生从研究鱼化石转到地质勘探和普查领域等。后来,国家动员全国地质工作者到东北恢复矿山生产,在古生物学老前辈尹赞勋的鼓励下,刘东生从南京来到东北,“放下古生物,成为一名光荣的地质勘探队员”。1954年,他又响应国家号召,开始研究三门峡水库的黄土问题。

刘东生与环境地质学结缘更有故事。1969年“文革”期间,尚在蹲“牛棚”的刘东生收到一封特殊的信函,信件中提到一种叫“克山病”的病,写信人怀疑这种病可能与黄土有关系,想特邀刘东生这位“老黄土”配合参加调查。刘东生不顾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待遇,抱着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一个他并不熟悉的研究领域。

当时,医学界和地质学界人士共同参与了对这种地方病的治理,刘东生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对黄土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和别的研究人员深入到发病区调查水土。

在陕西,他们每走到一个村子,先了解有几个井,村里人吃什么粮食,然后打水化验,对粮食取样分析,包括种粮食的土也做化学检测。“化学分析主要是抓化学元素有没有缺乏的,根据地质学原理,河流是往下的,物质、元素便从上游带到下游,上游是缺乏的,下游是沉积、是富集。多的会中毒,少也会有缺乏症。”根据这样一个地质原理,他们调查地方的水、土、粮及人的头发,对一些病区与非病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克山病的水土病因学说。认为这种病主要是由于黄土地中硒、钼、铜等微量元素缺乏所致,通过给当地老百姓服用一种叫亚硒酸钠的药片,为控制这种地方病的发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仁者涵养

“他尊重人、善待人、包容人、团结人,做人确确实实做到家了!”凡是和刘东生共过事的人都这样说。

2002年,刘东生获国际大奖——泰勒环境奖后,特意跑去给102岁高寿的王恒升院士报喜。王恒升既是刘东生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又是当年地质调查所的同事。一位是年过期颐之年的先生,一位是寿达耄耋的学生,既有师生之谊,也有同事之情,虽然王恒升因年岁太高而显迟疑,刘东生还是谦卑而恭敬的高声对答。王老的家人眼见着此情此景,既对两位鹤发老人的情态而满眼含笑,又深深折服于刘东生的尊师之情。虽时隔多年,王恒升女儿王莹棣对当年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那年父亲101岁了,脑子也不大清楚。刘先生还是执弟子礼,毕恭毕敬地把证书展开,捧给父亲看,鞠躬感谢业师的培育之恩。难得刘先生耄耋之年大喜之时,还惦念着60多年前的老师!如此人品风范,怎么不让人敬佩?”

2005年2月20日,著名的气象学家叶笃正90华诞庆祝大会在外国专家大厦隆重举行。当时,组织这场活动的大气物理研究所由于不知道刘东生和叶笃正的渊源,没有邀请刘东生。但刘东生不邀而至,主动从地质所赶过来,并作了即席发言。刘东生从与叶笃正在中学时的相识说起,他回忆了自己和叶笃正在南开中学的学习生活,并说自己实际上和叶笃正原是同班同学,但最后毕业的时候却差了两级,原因是叶笃正跳了一级,而自己则留了一级。刘东生谈的是七八十年前的往事,而在2003年又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刘东生谈起当年似乎有些差强人意的事情,神情非常恬淡,而如此坦诚的陈述,足见刘东生至深的同学情怀和坦荡胸怀。

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时,作为校友的刘东生携夫人、南开大学1951届生物系毕业生胡长康参加,并应邀做了一场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刘东生接受了南开新闻网记者专访。采访接近尾声时,刘东生好像有些不忍心打断忙着做笔录的记者,还是忍不住悄悄地询问道:“可以结束了吗?”那份腼腆和体贴,让人分外觉出老人的可爱。上车前,他与身边的人一一握手告别,进入车厢又透过车窗,向外面的人微笑挥手告别。那种感觉不像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更像是一位慈祥可爱的老爷爷。

刘东生走了,但在他身后留下的辉煌事业,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将让人们记远记住他。

黄土地情怀 篇4

钱学森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放弃美国丰厚的待遇,回国振兴民族事业。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人,披荆斩荆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正是心中那以国家为重的信念推动着他坚决回国,正是心中那“不服气”的民族自尊指引着他开创中国航天事业。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苦难是一所大学,那么范仲淹便是这所大学摇篮里的出类拔萃者。庆历新政的失败,本以为会让他一生黯然神伤,从此远走避世,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壮志与梦想。然而这场挫败却始终没有浇灭他熊熊燃烧的赤字之心,一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尽了其中千般滋味。一位年过天命的改革者,独自利于城头,仍忧心百姓疾苦,忧心于边关情势,神情凝重,鬓添微霜,如何不让人心痛。这振聋发聩的声音直指人心,从此让世人记住了他一生心系苍生的情怀,记住了他毅然前行的步伐。

文天祥誓死不改为国雪耻之初心,与元军奋战到底;岳飞的精忠报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成虎门硝烟之盛况。历史的书卷上涌现了一位又一位心系国家,毅然前行的仁人志士,他们在画卷上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绚丽的色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肩负起民族兴盛的责任将由我们完成。守岛战士王继才,32年如一日的守卫着中国开山岛。岛上无水无电,但他与爱人毫无怨言。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安家,国安才能家安。在王继才心里,殷殷之倩俱系于中华沃土,寸寸丹心皆忠于国家使命。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32年的驻守,三代人的无言付出,两百面锦旗,收藏了太多风雨。浪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时代的快节奏生活,灯红酒绿的诱惑,使人迷了心智,乱了本性……

待繁华落尽,愿你我心中仍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回荡着,回荡着爱国志士冒死写下的文字,回荡着他们坚毅而刚强的面庞。

共产党员情怀 篇5

今天听了预备党员培训班最后一个专题讲座——由董老师讲的共产党员情怀,这次讲座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的新思想,使我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己作为党员中的一分子到底应该拥有怎样的情怀。

董老师的这次专题讲座主要以十八大为契机,讲述了我党发展史,讲解了我党中一些先进的党员代表的事迹,目的是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我们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了董老师讲解的共产党员情怀专题后,我对共产党员应该拥有怎样的情怀这个问题有了很深的体会和感想。

我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历经了90多年的风雨历史,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看来生命诚可贵,但理想价更高。正是这种情怀,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奋斗。我来自河南省,中原是一片培育英模的热土。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涌现出焦裕禄、史来贺、吴金印、李连成、张荣锁、任长霞、常香玉等先进典型,培育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生生不息的时代精神。这些先进人物以自己不同凡响的感人事迹,彰显出中原儿女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精神。这是一个古老民族凝聚而成的时代精神,它奔涌向前,势不可挡。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情怀。焦裕禄任兰考县县委书记时,该县正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任长霞作为公安局长的任长霞,把全部的爱都撒播到群众的心田,在登封的3年中,她没有一个春节在自己家里度过,在接待那些无助的上访群众时,不止一次地流下动情的泪水。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只有老百姓,唯独没有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当然,不仅中原地区,我们全国有更多的同样有着高尚的共产党员情怀的党员,他们不论处于什么岗位,都在默默的在自己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老师讲解我们学校的事迹中,提到了马祖光院士等。我们工大的老前辈马祖光院士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模范相比,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贪污,去损害别人的利益,甚至损害整个国家利益的人,谈不上有什么情怀。历史就如大浪淘沙,最终那些不遵循历史发展轨迹的人都会被历史淘去,甚至遗臭万年。

家国情怀 篇6

今天大家可能对这个主题不感兴趣,够大,够主旋律,够道德绑架。其实爱国完全没有错,错的是空谈爱国,我想大家也是如此的感受,如同主旋律电影一样,以前大家有多少看的,现在不是也可以追战狼啊,红海行动啊。这就说明一件事,就是少谈些道理,多分享一下真心,大家自然就会有兴趣。

家国情怀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古代传统观念的家并不仅仅包括我们小家,而且是家乡、宗族、故土,是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圈,如同现在别人问你家是哪的啊,你不会说某市某条街某栋楼,而是直接说我是温岭的,我是玉环的,这就是一种大的家的概念。那么传统的家国情怀包含什么呢,引用一句话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就告诉我们,除了家族亲情,还有自我修养,爱国奉献,民族大义。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屈原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这都是传统的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举个例子,在传统社会山东人最看重的东西一是尽忠,二是尽孝,所以才有所谓忠孝不能两说的说法,不能既去打仗又照顾老母亲啊,对家要尽孝,对国要尽忠,这就是最朴素的家国情怀。再举个曾国藩的例子,曾国藩讲过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什么意思呢,在天地之间有很多诱惑我的东西,但是奔流的江河与巍峨的高山知道我内心所坚守的到底是什么。曾国藩这个人比较笨,还固执己见,用你现在的话就是情商低,这方面远远不如他徒弟李鸿章,但是他还是做出了一番的事业,我们不去讨论镇压太平天国到底是什么性质,至少他的出发点是让国家统一安定,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在胡林翼等人蛊惑他推翻清朝的统治的时候,他说了上面这句话,他所追求的就是家的安定,国的统一,而并不是他自身的私欲,哪怕他当时确实有当皇帝的可能性。

传统的家国情怀发展到今天,有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好的体现,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精神文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誉观。家国情怀,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是对国家与人民的的高度认同感,并愿意持之以恒的为之坚守与努力,并不是高晓松唱的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那个不算情怀,只是心灵鸡汤,让你在面临生活压力的时候阿Q一下。可以说,家国情怀,首先就是要有高度的认同感,有了认同感才会产生归属感,归属感带来的就是责任感,责任感产生的就是使命感。那么如何去理解并践行家国情怀呢?

对此,我想讲三点感受,第一点,每一代中国人感受的都是家国的荣辱与共,永远都是国安则民安,国强则民富。我们的祖父母,感受到的是从外敌入侵连年战火到新中国成立人民安居乐业的荣耀,我们的父母,感受到的是从物质极度贫乏到奔向小康社会的荣耀,我们这一代,感受到的是我们的国家从一个虚弱的傻大个子到一个国际肌肉男的荣耀。以前我们把所有外国人都尊称为外宾,给予超国民待遇,而我们的同胞在国外,受到的确是近似于种族歧视的待遇,只是因为西方的大鼻子们看不起中国,看不起中国人,因为我们太落后了。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没有哪个国家敢小瞧我们,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某些东南亚国家针对南海问题的流氓行为,我们不需要动武,只需要号召大家再也不吃那些香蕉榴莲,他们自己就乱了阵脚。我们有新四大发明,我们有中国制造,英国航母安装都需要上海振华的港机,美国电力系统的特高压都采用的中国标准,华为更是掌握了30%的5G通讯网络的标准。

关于这些,我只想通过对比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1993年,我们有一艘轮船,叫银河号,装运货物前往伊朗阿巴斯港。比较窝囊的事这艘船在公海行驶的时候,美国收到情况认定这艘船装载有化学武器的制造原材料,出动军舰飞机监视,并照会我们政府,要么让这艘船原路返回,要么让美国人登船检查。稍有常识的朋友们都知道,挂有国企的轮船那就是流动的国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允许随意登船的,否则就是侵犯船籍国的领土。美国这世界警察的流氓行为你说有多可恨,当年这个事件负责谈判的外交官沙祖康当时用了17个窝囊来形容这件事。如果拒绝美国人登船,那世界就会大肆炒作中国出口生化武器,背黑锅,窝囊吧,这就是舆论控制权的作用。如果让美国人登船吧,堂堂一个主权国家,竟然让无关的第三国登轮,更窝囊。但是没办法,当时中国还没有足够粗的手腕跟美国一较高下,只能选择忍辱负重,默默打野,希望在装备齐了以后才能一套技能带走对方。

1999年,大事件大家都知道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我还记得当年三位死难同胞的名字:许杏虎、朱颖、邵云环。两国交战,竟然把我们的大使馆炸了,而且是导弹灌顶攻击,从楼顶直接打进了地下室,我们可以怀疑这就是一次定点攻击的行为,否则对于民用设施怎么可能用导弹攻击呢。美国事后以地图错误为由说炸错了,事实上呢,大家都心知肚明,除了抗议,除了忍受,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落后就要挨打,真理永远都在大炮射程之内。

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这件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前面的事情经过我就不讲了,可气的是美国侦察机在被装伤后未经我国允许擅自飞到陵水机场降落,这可是侵犯领空啊,按照国际规则,我国当然可以直接击落这架飞机。但是出于大局考虑,我国还是允许其降落,同时软禁了这群美国人。经过多方的斡旋与磋商,我们最终还是要求美国使用租用第三方的运输机将他的倒霉侦察机拆解后运回去了,大家都有里有面,如果到这里也就算了。回去之后,美国不仅给这群美国大兵以英雄礼遇,而且美国国会通过议案,赔偿我国3.4万美金,不是赔偿我们的损失,而是因为我们在陵水机场对美国大兵提供的餐饮住宿的费用补偿。窝囊吗?这无异于别人把你鼻子打折了,然后假惺惺的说哎呦,我给你买一块冰激凌吃吧,不要哭鼻子了。

但是这样屈辱的历史必将随着我们祖国的繁荣强大了一去不复返,就那最直接的GDP金额相比较吧,我们1990年2万亿,2000年10万亿,美国呢,1990年GDP6万亿,2000年10万亿,好像差距不大,不过我们的是人民币,美国的是美金,折算下来我们差了好几倍。而去年呢,我们2017年GDP是13万亿,美国是19万亿,已经达到了美国GDP的70%,按照购买力计算的话我们可能还要更高。在不远的将来,GDP第一的宝座肯定就是我们的了。

2001年,三件大事,入世,申奥成功,当然还有国足出线,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这些都是对于我们当时颇具影响的大事情,但是放在现在看呢,这些难道还算是大喜事吗?明明是正常操作。如同你小时候拿1块钱当宝,现在花100块钱都不觉得是什么花费一样。因为看看我们最近几年还算不上大喜事的大事件吧,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成立亚投行,举行了大阅兵,2017年,南沙造岛完成,七个人工岛面积13平方公里,也相当于其他国家40多年填岛面积的30倍,意思越南啊、菲律宾啊等等加起来填了0.4平方公里,但是这种事情我们很多朋友竟然都不知道,因为现在来看真的不算是什么震惊中外的大事件。

当然了,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了,美国宣布加征关税之后,中国立马反击,同样宣布加征关税,而且我们亲爱的金正恩同志也在近期开启了访华之旅。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没别的,老夫就是干,就是硬刚。

这就是实力的体现,有了祖国的强大才有了每一个小家庭的安全感。我们应该引以为豪,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现在我们听到海龟回来说的越来越多的话就是:还是国内好啊!~照这样下去,我看美国移民局的工作人员可能要失业了。

第二点,家国情怀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是从古到今都在体现的精神内涵。从汉朝对抗匈奴,唐朝对抗突厥,宋朝对抗辽金,再到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我就讲几个例子吧。1998年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应该知道,洪水,长江珠江松花江,全国都面临着水患的危险。那时候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强大,完全是靠人心,靠人力挺过了那场灾难。我记得抗洪英雄高建成、李向群,还有我们不知道名字的烈士。如果没有全国群众的万众一心,没有数十万人在大堤上的严防死守,我想中华民族将遭受巨大的灾难。数不清的党员干部,数不清的指战员,真的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中国军民,美帝,你颤抖了吗?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有多少人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灾情,有多少人自发的捐款捐物,竭尽全力的帮助灾民,又有多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被困的灾民,至少,在这场灾难中,我自己感动了许多次,第一次是空降兵在4000米高难度高空跳伞的时候,我想这群最可爱的人当时都已经全部写好了遗书。第二次是我亲眼在大街上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颤巍巍的走到募捐箱,向里面投了一叠的人民币,我想这可能是她一个月的退休金。第三次是5月19日日,14点28分,全国范围内的鸣笛默哀。当时,我站在公司窗台上,看着马路上的车辆就像同时接到命令一样,准时停下来全部鸣笛默哀,当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大国的力量,一种坚强的力量,一种无比自豪的力量。

2011年,利比亚撤侨。我们正常人或许不觉得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无非就是通过轮船飞机把人运回来嘛。但是,当时有三难,第一当地政府已经运转失灵了,外面全都是战斗与抢劫,谁会管你外国人的死活。第二,我们远隔万里,派船过去已经来不及了。第三,一群人通过陆路去其他邻国国家,没有签证的情况下别国会允许入境吗。可以说,没有大国的力量,没有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你根本办不到这些事情。首先,我们通过希腊租到了游船,通过班加西码头撤出来一部分直接入境希腊,这帮人可都是没有希腊签证的啊,通过我们的第二海军中远撤出了一批人,所以大家以后订船还是多支持支持我们的COSCO。第三通过空军的伊尔76接回来一批人,第四是通过陆路通过其他国家的边境撤回来一批人。一波操作让什么印度啊、日本啊、韩国啊,全部都傻眼了。在这里我要补充的事,通过邮轮到希腊的方案中,负责落地的食宿、通讯、服务的人全都是希腊浙江商会的企业家们,为我们浙商的爱国、团结协作的精神鼓个掌吧。

有些朋友会开玩笑讲美帝打过来,一定去做带路党。或者说现在的人都贪生怕死,万一打起来战场上会不会都是逃兵。我想这些只是玩笑话。如同你在学校的时候永远在抱怨学校多么垃圾,但真的等到别人指责你的母校的时候,你永远会气愤填膺的站起来斥责。保国就是保家,当国家与民族需要你冲上战场的时候,当你的妻儿老小需要你去保护免受外族入侵的时候,任何一个七尺男儿血性男儿都不会回避这份应尽的义务与责任的。炎黄子孙永远都会存在基于家国情怀下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就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荣光与自豪!

第三点,我们年轻人如何践行家国情怀,我觉得应该有这么三点,第一点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的三观首先就要正确树立。第二点就是用自己的正能力把美分精日之流没有立足之地,维护社会公义与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三点就是发挥自己最大的聪明才智,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也是为了我们祖国而努力工作。

现在在社会及网络上有一些不良的风气,把那些讲国家好的人叫五毛,意思就是拿工资来替政府鼓吹的,我真的对这些民主精英人士感到悲哀。我们国家不好吗?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社会安全、生活稳定?世界还有哪个国家能解决15亿人口的小康问题?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创造如此的发展奇迹?你想去美国感受全民持枪的现实版吃鸡游戏还是向去印度感受你开挂的人生?你可以不赞成中国的政治体制,但是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做一个民族主义者。我们党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句话是改革开放之后吃过左倾错误的大亏以后所提及的。但我个人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样的论调同样可以停止了,我不去套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样的大道理,我只想说作为生你养你的祖国,你拍着良心说有什么理由去恶意攻击他?你可以去你的美利坚,但是请不要往你母亲身上泼脏水。作为年轻人,左的错误倾向在当今的意识形态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警惕右的错误,不是说党跟政府容不得批评,但是需要真实合理的批评,而不是恶意鼓吹西方民主自由,这或许这的就是西方反华势力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所以推荐大家看一步纪录片叫《较量无声》。特别是前几年,很多人都叫嚣中国没有民主,中国实行专制,中国全部都是贪官污吏,如果中国真的有如此不堪,那现在的发展成绩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你从吃不起一斤猪肉到能买得起豪车洋房是上帝给你的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最近几年这种论调少了很多,主要是我们习总书记撸起袖子亮了肌肉,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已经很强大了,我们的高铁走向了世界,连英吉利王国的卡梅伦卡中堂都要跟女王报告:洋人要来跟咱们修铁路了,这根当年清末的屈辱相比,多么的让人欣慰。

所以,我们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就要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要用自己的正能量去让误解中国的人们了解中国,让恶意攻击中国的人没有市场,更要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去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上战场,更应该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让自己的小家越来越美好的同时,也让祖国这个大家更加的辉煌灿烂。

我的防水情怀 篇7

我与防水30年3蘑我的防水情怀羡未應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 江苏苏州215008) 记得在5岁的时候, 我就已经是一个小“防水人”了那时我会经常在周末随父亲到上海油毡厂 (上海建筑防水材料厂和上海建筑防水材料集团公司的前身) 二车间去值夜班当时二车间由我父亲负责, 生产的是“金鸣”牌避水浆、避水粉和快燥精等系列防水材料, 产品技术是我祖父从日本引进的我的祖父留学曰本, 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曾任日本橡胶协会理事, 是中国著名的橡股专家、合成橡胶的鼻祖1979年3月, 我正式成为一名“防水人”文革时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 我到安徽淮北农村锻炼了七年, 正值父亲退休, 便子承父业进了上海建筑防水材料厂, 在制毡车间当了一名生产工人, 从此真正步入了防水行业, 至今已有35年受父辈的影响, 我热爱防水, 将其作为终生的事业, 以至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事Jk中在上防集团, 我工作了23年在1993年至2002年我担任上防集团总经理期间, 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防水材料的品种和规格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上防集团先后开发了氯丁涂料、三元乙丙卷材、橡塑共混卷材、氯化聚乙烯卷材、SBS改性卷材、APP改性卷材、铝剂反光隔热涂料、水性丙烯酸密封膏、阻燃密封骨、焦油聚氨酯涂料、非焦油聚氨酯涂料、无色外墙防水剂�J.S防水涂料、丙烯酸弹性防水涂料、沥青保护板、聚氨酯灌浆堵漏材料等“月星”系列防水材料以及迎水面堵漏等防水施工技术1997年丨0月, 上防率先从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引进PP-li冷热水管的生产技术和装备, 并从欧洲引进原材料, 在全国率先生产出了IT-K冷热水管, 在市场上确立了PP-K管“白蝶”品牌, 全面替代镀锌管, 为中国带来了一场饮用水管的革命2001年5月, 上防又成功地从德国莱泽公司引进了国内首条高速多功能沥青瓦全自动生产线, 为沥青瓦在中国屋面领域尤其是全国多个城市“平改坡”工程中的应用,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丨0月, 我到苏州防水研究院工作, 至今已有丨3个年头虽说苏州院的规模不如上防集团, 但是所承担的行业责任远远超过上防集团, 因为作为防水行业的一个综合性服务机构, 苏州院偕国家防水质检中心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因苏州公司) 、《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共同为行业承担着科研、装备、检测、信息、认证、标准制修订、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服务这就要求我转变工作思路, 心中始终装着企业, 全心全意为行业服务为了满足检测业务的不断发展, 先后新增了刚性防水材料、土工材料、保温材料、反射材料、节能、石村、玻璃、铝塑板、有害物质、玻璃幕墙四性、沥青瓦、防火、化学分析等实验室, 还拓展了防水工程现场咨询和检测业务同时开展了国际间的检测技术交流, 与美国FM公司合作, 引进相关检测技术, 编制相关检测标准, 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屋面系统抗风揭实验室, 填补了我国屋面系统抗风揭性测试的空白2010年8月和20丨丨年2月, 单层屋面系统抗风揭实验室和金属屋面系统抗风揭实验室先后获得美国FM公司的能力认可, 并在苏州公上海麦斯特材有限公司董事长与外方董事长在合资企业十周年庆典上2 (丨丨4.20中国建筑防水

3·我与防水30年司投入营运检测业务的不断拓展, 为苏州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建立多个职能机构, 包括经国标委批准的防水材料分标委会、国家人社部授权的建材行业职业技能040鉴定站和国家认可委认可的CTC建材检验认证子公司, 为拓展苏州公司业务、更好地服务行业创造了条件产品研发方面, 苏州院这几年先后完成了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高强速凝型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高铁专用聚氨酯涂料、丁基密封胶、丁PO高分子卷材、反射隔热涂料、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反应型预铺高分子防水卷材、道桥环氧沥青、硅烷浸渍骨等项目的研发, 部分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装备研发方面, 先后开发了“卷材厚度自动测控系统”、“防水卷材生产线实时监控系统”、“不锈钢带载体法生产无胎自粘防水卷材成套技术装备”、“沥青基无胎热施工防水卷材专用装备”、“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环保型自动配料系统”、“卧式撹拌工艺的全自动、全密闭、高效、节能、环保型改性沥青制备系统”、“烟气处理系统”, 有效推动了沥青基防水卷材行业的技术进步苏州院开发的防水卷材成套装备, 在产能规模、技术含量、工作效率、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等方面, 在国内防水行业居领先地位2006年起, 苏州院的沥青基防水材料生产装备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为沙特、阿联酋、伊朗、埃及、土耳其、卡塔尔、印度等国提供了生产线, 在国际沥青基卷材设备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在检测仪器研发方面, 先后开发了“沥青瓦刷砂仪”、“低温柔度弯折仪”等, 填补了国内检测仪器在这些项目上的空白c在引领行业科技进步方面, 苏州院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建筑节能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既有居住建筑屋顶节能改造技术”研究项目, 争取到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功能型建筑材料研犮与集成示范》的子课题“村镇建筑节能生态屋面材料及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2003年至20丨4年间, 苏州院与苏州公司共申请专利40项, 其中发明专利18项, 实用新型专利22项苏州院以创新产品、创新技术为依托, 以院企合作为服务模式, 为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 苏州院已与北内17家骨干防水企业建立了院企合作苏州院与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建筑防水》杂志, 近十多年来同样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杂志从2003年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2009年新辟《屋面工程》专刊, 20丨0年将月刊改版为半月刊2013年, 杂志社又创办了《悦居》电子杂志在防水行业的35年间, 从上海到苏州, 从防水企业到行业服务机构, 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 我都注重学习, 通过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业务和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学习, 让我懂得, 对于一名企业领导者, 创新意识是最重要的领导能力企业的创新力决定了其竞争力, 企业要基业长青、要做百年老店, 就必须不断创新一个企业的兴衰, 固然是受外部环境和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但是, 企业如果能够不断创新, 由此带来的竞争力、捕捉到的发展机遇, 将能帮助企业先服发展中的困难, 渡过难关, 实现新的发展对于如今这个日新月并的社会来说, 企业的每一次创新, 对自身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如果企业不去幵发新产品, 不去拓展新市场, 始终抱着那些成熟产品和成熟市场, 那么, 企业原有的市场由于没有新产品的注入, 就会慢慢衰老, 逐渐萎缩, 最终被不断更新的产品和市场所淘汰所以, 企业要向前发展, 必须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也就是必须不断地创新创新能够创造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利润的源泉企业只有突出自己的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品转型升级, 不跟风, 不只搞概念, 实实在在地抓好衣质的创新, 打造自己独特的营销模式, 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赢得在市场上的主动

在20多年的企业管理工作中, 我正是不断领悟企业管理的这些真谛, 并切实践行, 才有了事业上的一点成绩上防集团发展好的时候, 正是不断创新、不断创造行业历史的那段时期;苏州院、苏州公司和杂志社都是第三方服务性机构, 这十多年也是找准了服务行业、版务企业的市场定位, 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进行服务上的创新, 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青春年少之时, 我将热血和汗水挥洒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近而立之年, 我真正进入防水行业, 并一次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支点无论是当卷毡工人还是做财务工作, 无论是在上防集团还是在苏州防水院, 我是千一岗爱一岗, 因为我对防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那是我父辈曾为之奋斗的事业, 我要继承和发展说一件大家可能不太理解的事, 当人们讨厌油毡厂的气味时, 我却喜欢上了刚下线的一卷卷油毡所散发出来的沥青的气味, 那种特殊的芳香, 让我觉得踏实和温暖, 一次次激发我为防水事业奉献的情怀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30多年来, 防水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 我个人也与行业同成长、共进步在行业纪念成立30周年的重要时刻, 我特以此文抒发我长达半个世纪的防水情怀, 也告慰我的父辈, 如果他们泉下有知, 当为今天中国防水事业的成就和晚辈的进步感到欣慰!20丨4.20中国建筑防水

“寂寞”学者的情怀 篇8

2004年正月初四,来新夏先生应邀自津门来京,又一次在国家图书馆作公益学术讲座,晚上我到他下榻的宾馆看望。因为鹭江出版社组编的《名师讲义》刚刚出版了他的《古籍整理讲义》,所以他也知道我与闽地出版社有些联系,席间就顺便提到因为《林则徐全集》的因缘而为海峡文艺出版社选编了一本个人随笔集。不意在暑假将尽时就收到了来先生赐示的《学不厌集》。集子还有副题:“来新夏学术随笔自选集《问学编》”。题签显是来先生手笔,“学不厌集”四字端严恭谨,稍逊法度而不失遒美;一如来先生其人,虽满头银丝自具威仪而又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本色可爱。我拜读时,被本书“代序”——“享受寂寞”的标题吸引住了。因为知道前些日子他老伴仙游,在电话里表示慰问时,来先生就提到过“寂寞”二字。当时他语气的平缓和对同事帮助料理后事的感动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又在集子开篇见“享受寂寞”,我便不由自主地要关注一下他所经历的是怎样的“寂寞”、关注他又是如何地“享受”那寂寞。

他自言一生曾有过两次寂寞。第一次是在四十多年前,乃是被圈于牛棚,下放劳动的时间。这是人人尽知的新中国建立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最为“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来先生在“难耐的寂寞”里用那些“曾被人踏过撕过的书稿中求解脱”,他不仅因此战胜了寂寞中的烦躁和恐惧,也使自己的心灵在肉体被禁锢的时候得到慰藉。在肉体被禁锢思想也不得自由的时期,如此能够享受的寂寞,岂非正是对逆境无道的蔑视和对自身生命力的顽强展示!他的几部书稿就是在这个时候恢复和撰写的,我想那几部书稿对于来先生而言已不单单是学术的积累与创获,而是印证着生存的意义、保留下的是生命旅程的痕迹。他再一次享受“寂寞”是在1990年代离休以后,由于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发随心所欲地读所愿读之书,为愿为之事,在极大的个人空间中恣意纵横、自由驰骋。特别是他不再甘心蜗居于“纯学术的象牙塔中”,自觉地追求“衰年变法”,开始以随笔的表达形式“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第97页)。他以自己的多年的学术积累和人生见解浅吟低唱,竟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出版了《冷眼热心》《路与书》《邃谷谈往》《一苇争流》《且去填词》《来新夏书话》等十余种随笔集。这一时期以来,来先生笔下常常表达对“时代”的感谢,因为是时代对他的赐予、支持与鼓动(第95、99页)。但早已是历经世情百态、觉悟人生奥义的学者,自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对苏东坡《定风波·莫停穿林》一词的解读(第128页),确乎是在心底里腾涌起一派宁静澹泊的纯真。不再呈其少年意气、踌躇满志,不再是轻言感动,那天门长啸、处乱不惊的泰然也跃然纸上。

享受寂寞的人是否就是孤独的,是否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是否就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呢?江山依然,人生故我,来先生“欲将心事付瑶琴”,倒没有疑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读罢这本《学不厌集》,可以体会到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并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对时事对社会漠不关心的。相反,他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享受寂寞时对学术的执著、对事业的追求、对故人的追怀、对师门旧谊的珍爱,尤其是不曾忘怀他作为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他把随笔作为表达自己一生学而不厌所得的形式,就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学问“回归民众、反哺民众”(代序)。对于近年来学术界的几多文化壮举与工程,他都直言坦陈个人意见。像重修清史一事,学界议论纷纷,这一工程已在戴逸先生主持下上马,来先生撰写了《关于编纂〈清史〉的体裁与体例》(第17页)、《发掘新编〈清史〉史源》(第29页)等献言献策,他在谈到此书的字数时说:“新编《清史》,无论如何,不能超过二十四史的总和。近定两三千万字,已属过大。姑定2000万字,如此巨大工程,至少需三稿定案,则总工作量为6000万字。以10年计,每年应完成经三审定稿之宇数为600万字,每月应完成50万字,这是机械计算。而文字工作往往难以如此计算,旷日持久,是否能始终如一,至堪忧虑。”(第27页)这一忧虑应该不是杞人之忧。其实,戴先生自己为了新编《清史》的工作,基本放弃了个人的著述计划,他早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但是下卷的《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初稿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整理。据说,来先生曾为新编《清史》送给戴先生一句话:“戴公是要鞠躬尽瘁”,戴先生答以“死而不已”。令人闻之不禁感觉后背有冷风飒然而至。对于汤一介先生主持编纂的宏大文化工程《儒藏》,来先生又以《新编〈儒藏〉三疑》(第33页)发表评论。他先以报端对“儒藏”说辞不一而呼吁应“摈弃‘文人相轻’之积习,树立‘文人相亲’之新风”,复对“儒藏”编纂史正本清源,更对其编纂是标点还是影印的处理谠言:“还是影印本好”。究竟作何选择,自然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来先生提出的作标点本不妥的问题很符合情理:“标点一部大书,旷日持久,又算不得评职称的成果,谁肯担此重任?一拖就是几年。标而不校,等于半截子工程,又有谁来校定?标而有疑,又怎样来考订是非”!这番话虽并无深言奥义,却实在是高论。不仅涉及古籍整理的技术规范和要求,更涉及到当今体制下的某些“规则”,而往往正是这些规则决定了事情的成败。

宿儒耆年,回忆前尘,对旧交故友的追记是最有可读的文字了。来先生此集中不仅卷五有“儒林观风”专作述说,而且在另外四卷的“学术管窥”、“书山有径”、“撮其指要”、“书海徜徉”中也处处闪烁着他记忆的碎片,就像尚未完全打开塞子的陈年老酒散发出阵阵醇香。他早年就读辅仁大学,以《汉唐改元释例》为毕业论文得陈援庵先生指点,故是陈垣老门下弟子。后又得范老(文澜)垂青得为研究生,聆听教诲,体会“坐冷板凳”和“吃冷猪肉”的“二冷”精神的深意(第 89页)。他一生中所遇良师多多,像中外交通史大家张星粮(亮尘)、版本目录学巨擘余嘉锡(季豫)以及柴德赓(青峰)等先生,复有启功(元白)、赵光贤等,均一代大儒。来先生追忆师门掌故,自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笔下的记录尽管断断续续,但凡是着墨之处均能曲尽其妙。如记录当年迎新会上模仿陈垣老漫步讲台、以手捋须的动作被批评后的自责、对陈垣老教学一丝不苟的回忆,都很能表达出一位大学者、真君子的自然神情(《师恩难忘》)。启功先生以诗书画创作与鉴定享誉海内外,来先生对其师书法自然也是喜爱有加,曰其“中年以后,飘逸潇洒,直逼明人董其昌与邢侗。八十岁以后,年高体弱,笔墨略见瘦削,但字体、行气、用笔等等,依然大家风度,足以示范后学。”(第241页)当他见启功先生以签名笔之类的硬笔为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一书的题签,不禁引发阵阵辛酸:“我心酸于吾师老矣!”进而,来先生以启功先生因患眼疾难用毛笔仍以硬笔题签,是“为了不让晚辈失望”的揣度感慨这“难得的温暖友情”,则又是来先生读书评书之际体味其中所装载的“人间冷暖”,这情之所动,又岂可以寻常“寂寞”抒其胸怀!?来先生《元白先生的豁达》记1996年初夏探望刚刚病愈出院的启功先生的一次谈话:

在那次谈话中,元白先生还问我的年龄,我答以今年七十三。不意元白先生忽然开怀大笑,我不解其故,赶紧补充说,这是“坎儿”。元白先生更大笑不止。稍停,他老人家才说:“你七十三,我八十四,一个孔子,一个孟子,两个到‘坎儿’的人,今天挤坐在一张沙发里,这一碰撞,可能两个人都过坎啦,岂不可喜!你说不该大笑么?”(第258页)

这—记载十分传神,展示了启功先生的豁达幽默可爱。启功先生的笑声的确动人。去年的一天,有人给他来电话请吃饭,启功先生在电话中这样说:

现在我什么也吃不了。比如说吃炖肉啊,瘦肉,我嚼不动;肥肉啊,它连着皮。我净吃那油儿,哈哈,也不行。皮我也嚼不动。这简直是要命啊。现在我在家里吃的东西,您笑话,有时候喝碗粥就完了。请您给Y先生说一下,我实在感谢他。好不好?哈哈。我现在营养真的不缺乏,但是我吃不了,他们还说笑话,说是我是吃素了、吃斋了。我说我要够了那吃斋的资格那我还高兴了呢!

说罢,又是一阵开怀大笑。年届九秩的老人童心不泯、毫无顾及的朗朗笑声实在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尚在上初中的犬子听到过启功小说这段录音,每逢他自己大快朵颐,也时不常地会提及启功先生吃“油”的趣事。

怀念师门旧谊,充沛的感情乃在情理之中。来先生不仅如此,他对那些在自己学术生涯中相知相交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也都充满了殷殷之情。他说,自己 1951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不久有机会承担“中国近代史”,是因为吴廷谬教授到朝鲜前线慰问,回国以后认可他的教学能力就把主讲的任务交给他,于是这门课就成为他三尺杏坛上的主讲课之一。1957年来先生完成的《北洋军阀史略》是他的第一部专著,虽然只有十余万字,但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应有的学术声誉。此书出版的细节虽然历经约半个世纪,仍历历如昨,他说这是得到荣孟源先生的推荐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邀约的。而1983年在此书基础上增订为36万字的《北洋军阀史稿》,也是因为“许多新知恫雨频加关注敦促”才重整旗鼓的(第95页),后来来先生又尽其心力在2000年交付出版了百余万字的《北洋军阀史》,他也特别赞扬了自己的几位学生和两位日本学者的鼎力参与,而没有自贪天功。

即使是不曾相识的人,也因为喜欢读书,因为学术的魅力而毫不吝惜自己的拳拳之忱。书中所收《读〈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摘抄〉的札记》,副题是“兼悼熊秉明先生”(第231页)就是这样的一篇文字。熊秉明先生是旅居法国的著名雕塑大师和艺术教育家,来先生曾为其名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做过评论,但他与熊秉明缘悭一面,本来约定的相晤,因为熊秉明先生的突然辞世而成为永恒的期待和难以弥补的缺憾。于是他把自己对熊秉明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悼念写成了上文。此文最初在《博览群书》2003年第3期刊发以后,一位大型书画艺术杂志月刊的主编曾流露出对刊发此文的艳羡。在天人永隔、人鬼殊途的感怀之中,来先生在阅读熊秉明、理解熊秉明对艺术的诠释与智慧时,又是以怎样的黯然神伤去消受那“寂寞”呢!

来先生是位有个性的学人。对学术的敬畏,他自表现出学人的操守。来先生是杭州人,但在津门寓居半个多世纪,他视天津为第二故乡。所以当天津市委以编写《天津近代史》一事相托之时,虽然自忖这是所任非人仍爽快地答应下来,并不理会耳边会有的一些“嘁嘁喳喳的声音”。为了早日完成,他不分日夜,竟至劳累过度病倒使心脏受损。虽然书稿未臻至善,而且又因为题签是请启功先生而不是领导以致于日后发行未获有力支持,说明编写《天津近代史》前后过程颇有不快。但来先生自言“毫无怨悔”,他珍视自己与天津的一份珍贵情缘(第114页)。这份忠于所托、不避嫌隙与个人得失的史家情怀,岂是那些未曾享受过“寂寞”者流所能知悉!

来先生虽然自谦其晚年随笔不过是“以秃笔残墨率尔成文”(第133页),但他也自许为“瘦骆驼的水囊”,“也奢求师友们当行经荒漠感到干渴时能从这头瘦骆驼的水囊中姑且喝上一口”(第127页)。他对友朋后辈的奖掖、对师门诸公的敬仰,体现出温良恭敬的君子之风。说实在话,此集中所记满洲俗谓饺子为“饽饽”(第256页)的闲适、放眼人生幸福的“达”观(第119页、286页)、著作等身与二寸(第276页)的执泥、“老成凋谢”(第295页)的古道热肠,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老骥出枥,志在万里”的放旷,甚至是“我好想‘考博’呦”(第279页),那谐而不虐,一副鹤发童年的老辣与真趣,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成为这部《学不厌集》使人难以释手罢读的理由。人生难得老更忙,来先生告其近著《清人笔记随录》已交付出版,我们期待他在“享受寂寞”时有更多的成果。

《学不厌集》是来先生又一部随笔新集。他来电话告知此集出版并问讯是否收到时,还特别提及这个集子主要是编选了学术层面的内容。而我在炎热的季节阅读时,没有也不敢在学术的层面上妄言短长,而是有感于一位前辈在享受寂寞时字里行间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学人情怀。寂寞的学者是动人的,寂寞的学术是美丽的,学问是寂寞者的事业。从这一意义上说,来先生晚年为学之求新求变并致力学术随笔之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惟是夫子自道,也是来先生指示如何感知“寂寞”的美丽和享受美丽的“寂寞”的不二法门!

相信来先生不是惟一享受这美丽“寂寞”的学人,也决不是最后一位。因为,这寂寞的美丽是永恒的。

上一篇:详解hr如何筛选简历下一篇:母亲的心-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