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 下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开放”与“繁荣”的表现及相互关系;(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开放”与“繁荣”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能力)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实;(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 隋朝运河示意图 唐朝著名皇帝政绩示意图 唐朝与各族关系示意图 唐朝工商业发展示意图 隋唐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
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提出3个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隋唐”的历史。首先,我想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感受它的时代特色。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他们的旅游计划在大胆想象的同时,有无违背历史事实,整体表达和表现效果如何。
二、导游活动:引发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1.学生:请2个小组派代表轮流上台介绍旅游计划 2.学生评议:你对他们的设计与表演有什么看法?
三、教师设问展开互动学习活动:
1.你能用简单的字、词、句来概括隋唐的时代特点吗?
2.你用哪些事实依据来说明你的观点?(例:可用“开放与繁荣”示意图引导)
3.你能否用知识示意图来概括本单元知识?(请几个学生上台展示讲解,同学评议,提炼一些基本方法。)
4.你在学习过程中还发现哪些问题?得到哪些经验启示?
四、小结:
1.让学生发表对本节教学看法(收获、建议)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对照检查,明确努力目标: 你学会了吗?
通过大胆想象再现历史原貌 使用事实依据来说明历史观点 使用知识示意图来概括历史事实 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从历史学习中获取经验启示 后记
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的景物”和四年级上语文园地一“写自然景观”中,教材都涉及到“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的这一习作要求。为此,处理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教学内容时,以“可爱的校园”为内容,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具体来写校园之景,不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在写景能力上的层级提升,更是对学生观察习惯的持续性培养。这就需要以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以全新、形象的学习感知,以提高教学效率。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学段的“写话”训练,在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题能力和习作能力,但是,能够按一定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的学生还是不多,通过细致观察能够抓住景物特点的学生更是少数。如果教师置这一教学点于整个单元教学构想之中,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巧妙处理“读”与“写”的关系,那么,学习效率就高。教“读”时,学习第一组课文要心中有“写”,不仅要在内容上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想象、领会,更要在写法、语句上吸纳、积累。在教“写”时,不仅要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实地观察、选景,而且要抓得准特点,表达得清楚。这样,“读”“写”融合,由读到写,学生才能通过形象、具体、轻松的学习,达到“抓住景物特点按序通顺表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以电化教育手段带领学生“游览”校园,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交流所观察景物的特点,感受校园之美。
2.引导学生具体、有序地描述观察到的景物或由此引发的联想,体验写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抓准景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
[教学模式或方法选择]
1.尝试采用最新微课教学模式,用10分钟创设“游览”情境课,给学生一种全新、别样的“游览”——通过教师精心的观察、选景,录制、裁剪校园春景,配之以描绘美景、抒发赞美之情的话语,直观播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观察、选景,完成写具体、写通顺的目标;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实地观察自己的校园,选择具有特色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具体表达出来。
2.采用最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15分钟设计问题解决课,围绕教学重难点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可爱的校园”“游览”情境课
(一)教师准备环节
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情,精心选取周边校园实景,通过仔细观察、比较,确定入课学校。
2.进行设计性观察、选景,并设定录制过程,包括怎样展示校园全景,怎样从全景中选择特色景点,怎样用镜头把景点特点突出出来等等;同时根据这些设定撰写画面配音文字。
3.在预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情况下,教师设计扼要简明的启发、总结语,适时、精要点化观察、选景、抓准特点、具体通顺表达的方法,并为学生设计练习作业。
4.请电教专业老师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视频录制,并配之以描绘美景、抒发赞美之情的话语,还有总结、点化语,作业题;剪辑制作成10分钟的微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观察、选景,完成写具体、写通顺的习作目标。
(一)学生学习环节
1.观看校园“游览”情境课视频,直观学习观察、选景、写具体、写通顺的写作目标。
2.明确练习要求,自由观察自己的学校,完成习作一篇。
二、“可爱的校园”写作问题解决课
(一)教师准备环节
1.阅读学生习作,分类梳理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本次教学重难点聚焦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撰写讲稿,既要解决本次教学的重难点,又要兼顾个性化的写作需要。
3.制作课件,通过学生习作的展示直观展示问题,可采取问题文与优秀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抓准景物特点并体现“可爱”之情,如何按照一定顺序具体、通顺表达。
4.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完成升格练习。
(二)学生学习环节
1.在教师扼要点拨下,比较认识优秀文的优秀之处与问题文的问题所在,自主反思习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看能不能独立解决。如果不能,可以记录下来提交小组合作解决。
2.分组合作,突破重点、难点,看谁对校园之景选得好,特点抓得准,次序得当,表达流畅;看谁的作文还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并建议如何修改。
3.集体探究“怎么在景物描写中表达情感”这一问题。
4.课后完成对自己作文的升格练习,并上交升格作文,参评优秀升格作文。
[教后记]
本微课或翻转课堂的教学都是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抓住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生理时间,合理切分了学习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教学文、图、声、色并茂的优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了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简言之,在微课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融入可观、可感、可思、可查、互动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增加教学内容形象性、趣味性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体评价达到了设计的预期。
但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这一教学新尝试也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教师课前的准备用时长,既要设计教学的整体方案,还要制作教学视频和多媒体课件,工作量大,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高,实际的视频制作和预设还有一定距离。为此,在学校层面上配置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老师与授课教师一起完成视频录制的工作显得相当迫切。
二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现行40分钟的教学课堂在时长与课型的变换上有一定的出入,尽管包括学生完成习作的时间在内也正好是40分钟,但是,学生还是对此课型感觉有点不习惯。
三是无论是微课还是翻转课堂,都需要学生上网。尤其是学生习作如果能够一次性在习作网络平台上完成,则不仅能够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即时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习作的升格修改。但是,目前网络教学设施条件的不足与学生在线学习管理问题的存在,对微课或翻转课堂教学都是新的挑战。
《单元导语》《玲玲的画》《我的新衣服》
招远市西苑学校
童 梅
一、单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先看单元导语(课件):老师先来读一读。
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2、全班齐读,男女生读、个人读。
3、老师读题学生填空。(课件)
4、从单元导语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
老师总结了一下,这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课件)这个单元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课件)有常见的生活小事《玲玲的画》,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蜜蜂引路》,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有美丽动人的童话《丑小鸭》。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不如意的事,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来看看怎样动脑筋,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样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事有意思,善于思考,解决问题有意思。
二、学习《玲玲的画》
(一)温故导入
1、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
在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他动脑筋想办法,从水缸里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还记得他的谁吗?
还有一种鸟,它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它是什么?(乌鸦)
2、这节课,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认识她吗?她的名字叫玲玲,(板书玲玲)玲玲为什么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呢?是因为一幅画。(板书的画)今天我们学习《玲玲的画》这一课。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二)初读识字,感受主要内容
1、请同学先听范读。
2、自读,自读要求(课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思考。
3、课件出示本课生词,齐读,指名读,请小老师领读,5、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填空(课件)。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 _,一不小心_________。在 __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_________。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
生填空,老师给评价:才读课文,你就填得这么好,你真是一个会读书,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三)、抓住重点语句,解决教学难点
1、同学们,再来看看课文,有两句话很有意义,值得我们记住,赶快找到画上横线。
2、齐读,男女生读,小组读
3、爸爸说的坏事是指什么?好事又指的什么?板书坏事
好事
4、坏事是怎样变成了好事了?从文中找出具体的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预设: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把同学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是这两段话。
(1)读句子1思考:“仔细地”能不能去掉?说明爸爸在想什么?爸爸直接告诉玲玲要画什么了吗?为什么?
真是个睿智的爸爸。
(2)读句子2: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玲玲在爸爸的提醒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她可真聪明。同学们你也想一想,在弄脏的地方还可以画什么?
按照这个句式来说:我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
。同学们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玲玲画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的笑了。在课文的第一段也有一个满意,我们把句子读一读。这两个满意的含义完全一样吗?
教师指导:这两个满意都含有对自己画的认可和自信,第二个满意还有解决困难以后的喜悦。让我们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把这段话再来读一读。
5、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验证了坏事变成好事的秘诀是什么? 板书:肯动脑筋 再读爸爸的话。
(四)、让我们师生配合,带着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再来读读老师稍微修改后的文章。注意要带着人物的感情来读。
老师: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爸爸又在催她了: 男生:“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 老师:玲玲高兴地说: 女生:“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老师:就在这个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爸爸放下报纸吃惊的问: 男生:“怎么了,孩子?” 老师:玲玲着急地说: 女生:“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老师:爸爸仔细地看了看,温和地说: 男生:“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老师: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女生:玲玲满意地笑了 老师:爸爸看了,语重心长地说: 男生:“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师:我们配合得可真好,给自己鼓鼓掌。
三、自主阅读《我的新衣服》
1、师: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请同学吗阅读《我的新衣服》,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等会我们一起解决。
2、解决生字。
3、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
本文中的坏事指的是什么?好事指的是什么? 是谁在肯好事变成了坏事? 真是一位聪明的奶奶。
四、重读单元导语。
相信这个时候我们在重读导语,同学们肯定会有更深的感受了。
五、布置作业。(课件)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2、背诵有关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玲玲的画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孩子?”爸爸放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我的新衣服
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衣服上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还有小鸭子在游来游去,可漂亮了!
我穿着新衣服去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忽然,“哧--”的一声,我的衣服被撕了一个口子,我哭着回了家。
奶奶闻声赶过来,看了看我的衣服,说:“傻孩子,哭什么。”然后,奶奶找出针线包缝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衣服缝好了,我一看,奶奶在口子上绣了一朵菊花!
我的新衣服更漂亮了。
名人名言: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爱因斯坦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周培源 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啾()柝()..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2)惟闻女叹息制作老师:段周格 ..
(3)愿为市鞍马(4)赏赐百千强【自主复习】 ..
(5)出郭相扶将(6)著我旧时裳第6课:《黄河颂》光未然 新诗 ..
(7)双兔傍地走(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
(9)万里赴机戎(10)旦辞爷娘去颠():.....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澎()湃():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合作探究】 狂()澜():..1.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屏()障():.. 哺()育(): .. 九曲()连环:九曲:有很多曲折的.连环:一环套一环而连成串的环,比喻互相接续、关联 .2 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2.填空:《黄河颂》选自组诗《》,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词,()谱曲。
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他歌颂黄河(),(),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
第7课:《最后一课》都德 小说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3.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文章郝()叟():法文人名的音译。..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 哽(): . 懊()悔(): .. 祈()祷(): .. 踱()步赚()钱气氛()...
《最后一课》是()国作家()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战争。作4.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 品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 的男孩()作为主人公,并以他的视角来观察、描写()先生这一形象,通过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目标检测】 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和对侵略者无声的(),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1.用原文填空。
(1)木兰替父从军原因是: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2)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 逼()狭():
(3)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 崎()岖():
(4)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 阻()抑():阻止抑制。
回()环()曲()折():
(5)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 亦()复()如是:
(6)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 一泻()万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作者是(),这是一篇用()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以长(7)集中体现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
(8)表现木兰回家后家人喜悦的诗句: 江大河比喻()的进程
第9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9)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句子: 炽()痛():
(10)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高声呼叫。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谰()语():
怪()诞():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亘()古():远古。
默()契():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田垄()蚱()蜢()污()秽()镐()头
《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现代作家(),原名()。这是一篇()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国热情。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第10课 木兰诗乐府民歌
3.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代()编的《》,这是()时北方的一首()。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选择题
1、“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如果你要查找有关她的资料,应查阅()A.《资治通鉴》 B.《史记》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其方向是()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作为一位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4、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5、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A.尚书省 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 D.遣唐使
6、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A、市 B、坊 C、瓦子 D、勾栏
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8、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10、《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1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1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3、你认为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应该是()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14、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时代特征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C、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D、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5、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结束了双方较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6、南京境内的将军山曾是宋代牛首山大捷的古战场,有位将军曾在这里大败强敌金兀术,一举收复了建康城(今南京),将军山因此得名。这位将军是()A.项羽 B.曹操 C.谢安 D.岳飞
17、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娱乐 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
18、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19、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0、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因为()
A、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B、农民的需要 C、士大夫的提倡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1、“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22、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①宋对夏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 ③重新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3、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A.岳飞、赵高 B.郑成功、和绅 C.戚继光、兀术 D.岳飞、秦桧
2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5、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请你指出它是()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 交子
26、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27、历史中国家机构的称呼不断发生着变化。你知道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A.行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28、张择端为后人留下了一幅描绘北宋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属于()A.人物画 B.山水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29、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30、“杯酒释兵权”事件是下列哪位皇帝所为()?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3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宋代的诗句描写的是当时哪一节日的情景()。A.元旦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3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气节。你认为文天祥是()。A.抗金名将 B.抗辽名将 C.抗元名将 D.民族英雄
34、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A.造船技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35、我国现在有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于哪个朝代()A元朝 B 宋朝 C明朝 D清朝
36、某位同学拟写一个历史剧本,其中描述的历史情节与史实相符的是()A.隋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唐朝时,人们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宋朝时,商船上装有指南针 D.明朝时.有人研读《红楼梦》
二、材料分析题
37、阅读材料
材料一: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材料二: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材料三: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材料四:(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
二、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一签订时宋朝的皇帝是谁?材料二签订时西夏国主是谁?
(3)材料三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结合材料四,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三次和议的?
38、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于何时?
(3)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39、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第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各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A
8、C
9、C
10、B
11、C
12、D
13、C
14、B
15、D
16、D
17、D
18、C
19、C 20、A
21、C
22、B
23、D
24、C
25、D
26、B
27、D
28、C
29、B 30、B
31、D
32、A
33、C
34、A
35、A
36、C
二、材料分析题
37、(1)材料一:澶渊之盟(宋辽和议)材料二:宋夏和议 材料三:宋金和议(2)宋真宗 元昊
(3)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4)和议都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
38、(1)苏州和湖州;水稻(2)南京(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39、(1)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怎样在时尚与未来之间做出选择,怎样对消费活动做出动态规划。消费方式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人的增加,人们都在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但同时消费中也要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本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其一,消费方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其二,人们总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其三,消费既要珍重今天,更要选择未来。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对比明确消费观念存在现实的`差异,但消费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相应变化;通过生活体验知道家庭消费分为不同层次,人们总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消费;人们在消费中要注重环保、节约资源。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两位老人晚年的感慨,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消费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培养既要“量入为出”,又要适时变化的消费观念;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还要树立环保的意识,保护资源和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消费观念随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消费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教学难点:消费活动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消费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但人们不可能因此放弃消费。因此,消费中应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活动中得出本课的重要结论。
●教学准备
一、教材分析
《华夏之祖》这一课讲到了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的开始,为第二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是平均水平较高的重点中学学生。这类学生都基本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熟悉“三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有完善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课,自觉完成定向自学,有着良好的小组讨论和学生交流的经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过程与方法](1)学生定向自学,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2)通过互相讨论、全班交流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3)总结归纳,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4)巩固提升,对过学生阅读课文,课堂练习,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使主题得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通过比较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提高分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1 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2、难点:正确理解尧、舜、禹“禅让制”的含义。
禅让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及时指导,提纲挈领并适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出示图片以及相关网页)2007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参加了一个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而与他同时参加的,共有4万人之多。而近来又有一份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讨寻根祭祖活动盛行,甚至上升到国家级别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学生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2)后人为何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2、新课教学
[教师讲述] 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学生回答] 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板书]
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学生回答]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
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教师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并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过渡] 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学生回答]禅让 [板书]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讲述]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出示图片)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据《史记》记载,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有以身作则谦让的品德,对周围人产生了好的影响。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
4、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的终结
[教师过渡] 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出示图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5、总结归纳
[教师讲述] 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6、活动与探究:“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指的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而历史事实则是指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远古传说固然存在着夸张和理想化的成分,但是也包含着一些真实的历史情况。我们不能把传说等同于史实,但也要学会从传说中分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从而获得对历史更客观的认识。
7、巩固提升
课堂练习(略)见课件
【课标及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的目标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的教学建议是: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余光中的《乡愁》以其丰富的意象,浓厚的家国情思成为广为流传的“乡愁诗”佳作,也是这位“乡愁诗人”的代表作。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将人生每一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使“乡愁”有所寄托。其完美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深深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情趣。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4、学困生分析:后1/3的学生想达到当堂背诵还有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课上读熟练,背诵放到下一节课,并让他们达到默写的程度。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也不要对他们做过深的要求,只要理解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就行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领会其象征意义。【教学评价】
诗歌朗诵、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创新支点: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①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⑤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⑥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 5
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乡愁》
2、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读交流。【附学生作品:】
乡 愁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板书设计 :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船票 思亲
坟墓
复习目标:
1.通过商鞅变法、统一国家的建立等史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通过造纸术、《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孔子及百家争鸣等史实,认识古代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复习方法:
课外自主复习和课堂互动巩固相结合 复习课时:2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习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师生共同完成。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 北京人 2.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3.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4.如何计算历史年代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的建立;夏商西周的更迭 2.西周分封制 3.春秋五霸 4.战国七雄
5.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历史作用、评价、启示)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陈胜吴广起义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评价汉武帝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人口南迁与江南的开发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意义 五)科学技术 1.造纸术
2.数学:《九章算术》、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3.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 4.地理:郦道元《水经注》 5.农学:《齐民要术》 6.建筑:都江堰、长城 师提问,生竞答,或板演。
二、小结
三、作业
熟记以上知识点。师利用自习课时间检查。
第二课时
一、按照“翻一翻”“写一写”“你问我答”三个环节展开小组合作竞赛。
一)“翻一翻”
比赛学生翻书的速度,考查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每组选出1名代表参加翻书比赛。翻阅的内容为课文中的重点图片、地图、黑体字等。与历史课代表比赛翻书速度,胜过课代表的,1道题目记1分。
投影题目: 第一组: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春秋形势图》
《祖冲之》
第二组: 《秦长城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诸子百家简表》 第三组:
《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丝绸之路示意图》 第四组: 《西汉疆域图》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战国形势图》 二)写一写
考查学生对历史名词的正确书写情况。每组一次派出1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写对一题记1分。共四题计四分。
投影题目: 第一组:
1.西周的都城在今天的()
2.“医圣”是(),他的主要著作是()3.西汉政府设置(),统辖今天的新疆地区。
4.()的书法作品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第二组:
1.秦长城西起(),东到()2.战国七雄中位于最东边的国家是()
3.西汉时,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贵族不法行为的官职是()
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第三组:
1.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被称为()2.丝绸之路出发点是(),最远到达()(国名)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的作者是()第四组: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2.三国中魏国的建立者是()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是()
4.西汉王朝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共经历了()年。三)你问我答
学生自拟3道题目。每一组轮流派出一名同学读题,指明另一组的同学回答。答对1题记1分。
四)统计得分。表扬优胜组,对落后组提出要求,进行鼓励。
二、作业
发放测试卷。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教师利用自习课讲评。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以作者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这样一组课文,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给学生当好导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其美感;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语。
我是如何当好导游的呢?导游就必须抓住游客的心理特点,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远广阔的草原等,它们的景色特点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奇特之处,显得如此的多姿多彩,我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进行激情的引导。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学生一种其乐无穷的感觉。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其美感。这一环节我大胆地“放”,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当然只不过是默读、朗读、诵读,小组读,自由组合读。学生通过读感受文中的美。如学习《七月的天山》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读,学生读后谈感受,学生感受到不管是刚刚进入天山,再往天山里走,还是走到天山的深处无处不美,无处不秀。特别是天山的深处景色,学生读了还想读,真是入情入境,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学生深情地读,品味地读,让学生真情地感受到七月天山的无限美好。
城镇二小 林金青
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接近了尾声,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这一学期知识与技能的梳理和总结。我今天复习的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本组课文以“走进秋天”为主题。本节课我字、词、句、课文对第一单元进行了复习,并在课堂检测当堂课的复习内容。
在整节课上我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实施了开放式教学。教师随时引导和点拨,课堂容量较大,较全面地复习了本单元的内容。在复习训练中做到从字到词到句,最后到文的复习模式,并注重学生知识的巩固、运用与拓展。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于:
1.这种复习教学的模式是刚刚践行的,所以在日常的复习上,和学生还没有达到配合的自如,应再进一步的优化、整合。
2.学生是在大部分的时间上都体现了自主学习,可在汇报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的发言,同时在学生的发言后,应做好及时的评价。
【中国历史七年级 下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06-23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11-27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11-26
四川出版社中国的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1-12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10-15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01-10
历史计划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