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精选8篇)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1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 要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规划,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新农村 现代农业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近几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开发饲料、混合肥料、肉类和食品加工、皮革及其加工制品、生物药品、生化制品等相关产业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如粮食—饲料养殖—肉食加工系列,生物肥料—蔬菜—蔬菜加工系列等。这样,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需要,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市场交易费用,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专业化生产机械资本投入和出售产品的费用,解决了生产规模对生产成本下降的限制,解决了人多地少与专业化经营的矛盾。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产品经营

交易费用、增加了组织化收益、提高了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存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仍是初级加工产品,产品增值少,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财力支撑,我国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大大削弱,陷入了“线断、网破、人散”而濒临解体的困境。由于经济实力薄弱、资金严重短缺,使得大多数以集体所有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区经济组织无力提供农户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均衡协调。有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未能发展壮大,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4.管理不善

在龙头企业的组织、建设、扶持,市场的管理,保护农户的利益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着混乱和无序的问题。如蔬菜市场的分散化暴露以下弊病:批发商离开了集贸市场信息,到农村去,甚至到田间地头,直接与

菜农交易,逃避了市场管理,政府工商部门流失了管理费;个体无证中间商搞“游击战”。

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农业产业规划

地方政府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避免产业结构趋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积极引导农户与公司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树立区域品脾新产品,抢占优势市场地位;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各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对各类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力的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服务设施和服务组织的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基地的现代化生产与企业化管理。

3.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国家经济技术职能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对“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等进行彻底的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

4.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

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要明确;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形成法律文本,并由公证部门公证;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加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同时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推进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保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滕锡尧,刘东生.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理论前沿.2009(6).[2]甘宜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与战略.2009(5).[3]姚申建,黄华.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责.天中学刊.2007(6).[4]张君,邹海燕.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湖南社会科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2

一、岷县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岷县农业正处于从自然农业 (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农业、“封闭”农业向“开放”农业、不可持续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变, 因此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 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 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目前, 岷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 单纯的原料性生产比较效益低, 没有竞争力, 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成为市场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岷县各级政府部门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 重生产、轻流通, 从而导致支柱产业发展缓慢, 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二、岷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岷县农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是加速岷县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首先,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创新, 要求通过加强统一经营层次, 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培育出农村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在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 要发展起联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 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健全服务功能, 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使土地相对集中,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农业现代科技的普及与应用,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 农业产业化将开辟一条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三, 农业产业化将把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单一状况, 使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不断延伸。这种延伸将促进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将在提高整个产业的竟争能力的前提下,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大力研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增强行业的优势, 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

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岷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确立中药材、马铃薯为主导产业, 培育产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搞活主导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只有主导产品的流通畅顺, 使农民的利益得以实现, 才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才能促进基地建设, 形成规模化生产, 保证主导产品的批量均衡供应, 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农业产业化对岷县农业发展的作用

㈠农业产业化能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配置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其核心是围绕某主导产业或相关的若干骨干产品, 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组合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 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其实质就是把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二三产业领域, 通过某个农产品, 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围绕主导产业或骨干产品而形成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其目的是为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桥梁, 为农业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获得大效益创造条件, 因而农业产业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它能够实现“三个突破”。一是能够突破所有制界限, 实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的融合。二是能够突破行政区域界限, 实现本地与外地甚至外国的合作。三是能够突破行业隶属界限, 实现农、工、贸、技、科、教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突破, 打破了农业本身的局限性和封闭性, 使生产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 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给农业注入新的生机, 增加发展后劲, 最终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农业产业化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双向流动。一方面,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主导产业规模的优势形成和不断壮大, 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经济信息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农村;另一方面, 城市大型工商企业作为龙头企业, 随着经济扩张能力的不断增强, 形成对农业剩余资源 (劳动力、资金等) 的强有力的吸附, 并拉动其向城镇二三产业分流和转移。这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既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又在事实上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 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㈡农业产业化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 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 以广大农户为基础,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这是农业系统内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 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在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下, 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已不再孤立, 成为紧密相联的产业链条不可分割的一环, 并且还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 使农业成为一个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 使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第二三产业领域, 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

㈢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只有依靠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才能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 增加对农业的物质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商品率, 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的;也只有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 才能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 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 组成“贸工农”各方参加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开展加工、购销等, 延长农业的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农业产业化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综合运用, 不但可以明显地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 而且可以有效地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特别是大中型工商企业, 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促进农业综合开发, 发展多种经营, 从而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3

【关键词】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内涵 途径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1.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

1.2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1.3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1.4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2.1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从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出发,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三农”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减少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流失。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投入的积极性。此外,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40%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2.2.1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动植物无特定疫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2.2.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轉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必须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首先,要在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再次,要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

2.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实行合同化管理的途径,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3.1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粮、棉、油、禽、菜等骨干农产品的生产;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3.2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现代农业要求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3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户小规模、集成大群体式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等市场主体,使它们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使他们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应农业市场体系和国际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强对农户的农机、水利、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农产品创造增值的机会。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4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围绕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着力主攻“六个转型升级”,用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日益发达,各地的科教实力逐步强,但人口密度高,耕地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潜力,必须把农业增长的动力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益的轨道上来。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利用国家、省、各级的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实力,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效引进各项技术,因地制宜加以成熟利用。

以黑龙江省农垦为例,加大资本投入和不断科技水平是黑龙江垦区成为全国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主要原因。垦区下辖各个农场,以科技示范园为品种试验和肥料与新技术试验的基地,以先进农业人才的引进为重要的智力支持,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引进并使用新技术,集中建立并完善了从总局到农场的信息、土壤化验、气象、农机服务、植保植检等服务部门的站所,并配有先进的感测、化验、推广仪器;同时完善技术管理体系,从整地播种开始,与农户对应技术员跟踪进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创新、良法配套、技术集成、标准提升、措施到位,从而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资本等优势,尤其要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在稳粮增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或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受制于土壤、温光水气等自然因素影响,主要依靠活劳动投入,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饭、“望天收”。而在黑龙江省劳动力成本普遍相对高的特殊情况下,自然性选择了设施农业和大机械化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从而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传统的锄头、牛马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今天的最先进的、全自动的智能化大农机,演绎着共和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艰难历程,挺起了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的脊梁。

从黑龙江农垦的机械化发展进程中有几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是生产资料产业化进程促进了设施生产的进步,自2004年以来,通过企业改制、吸纳员工入股融资等收段,成立了专属的种子企业,引进智能化浸种催芽设备,为垦区提供了统一的芽种,同时农药、化肥、农膜、秧盘等生产资料的统一供给和配送,为标准化统一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是良好的农机购买补贴政策和配套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有力推动了大型先进精良农机的引用,购买优惠、资金补贴、政策补贴等多种形式的农机补贴,提增了农户配置先进农机具的热情,同时兴建了大型的农机库农机场,利于统一管理;此外阳光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其他农场组织的各项培训中都及时配套地将现有农机的操作规程、基本维修等通过宣传讲座的形式普及至农户。

三、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兼业化”现象突出,以规模成本小、技术含量低、运营手段简单、效益不佳为特点,为此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提增农民的专业性,通过讲座、电视、网络教育等手段加强职业农民培训,通过培训将部分“兼业化”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开来,增加至二、三产业,加快改造传统小农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投入资金、技术、政策等等扶植专业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通过典型树立带动周边,从而影响主体,提高专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升级。实践证明,没有规模,生产经营成本降不下,土地产出率就不会高;没有规模,农业标准化推不开,农产品竞争力就不会强;没有规模,专业化生产必然上不去,农业兼业化格局就无法改变。我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条件较为成熟、基础良好,各地要抓住时机更大力度加以推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人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再以黑 龙江省农垦为例,由于地理和人口原因,户均占地较多,形成的家庭小农场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大农场的格局,按照户承租和经营的能力,在企业的基本调控下,进行土地的流转,家庭农场自负盈亏,经过市场经济的调控,将承租土地多少根据农户的经营能力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分配,同时通过各个农场对种、肥、药、农膜等农资规模和产业化经营,以及行政性和技术指导性的标准化统一管理,同种作物区域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作业、统一农事,并集中进行市场销售,使得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生产水平有效提高。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由单一的生产性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区别于传统农业经营形态,多功能农业从内涵到结构均已发生重大变化,食品和原料供给是最基本的功能,生态保护、能源原料、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不断拓展。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考量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功能的多种需求,积极开发农业功能,创新农业经营业态,大力发展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多功能并重的农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课题,个人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单一农业的范畴,而要从历史、观光、经济等其他学科综合考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上讲,农业的基础投入相对大,比较效益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在做转型时候应着力避免孤立决策、片面的追求和盲从。当前国内不乏大量的造林热、城镇化建设热和农业休闲观光热,因地制宜、科学的决策,尽量避免趋同的区域规划,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地理和人文优势,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当前的思路多从农业和其他行业的横向扩展,少有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出发,集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尤其是第二、三步是社会人文效应和环境效应,优化各级生产步骤,提高地域知名品牌,依靠产品和品牌效应提高文化内涵和观光价值。

六、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产业链、产 业带、产业群为基础,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结和融合,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打造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重点是做强一产,突破单位产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做大二产,突破精深加工,依靠前端科技提高农产品和副产品的附加值,以质量和效益做强产业,做大品牌;做活三产,突破市场营销,紧抓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服务水平,做好产品的终端服务,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围绕“六个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当前农业经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农业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民合作组织、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四位一体”发展;加快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做好农业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

农业产业化发展 篇5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不高都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由于延续了多年的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造成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且进入门槛较低,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此外,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普涨,化肥、棚膜、柴油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尽管农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是由于农业关乎数以亿计民众的吃饭问题,因此政府对终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采取了一定的调控措施,将对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政府政策方面。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厂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设施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

(2)设施农业技术方面。研发推广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温室(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各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棚)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3)市场经营方面。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除了以上政策信息,如何更加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带动整个片区农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国家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13年来的经验而言,开展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无疑是广大社会群体的选择,并且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厂家、商家更乐意通过一项开放的形势将现代化的产品和更有利的方式介绍给每一位存在于社会的人民。农业博览会的盛开,鉴于各省级、厅级乃至农业厅、畜牧厅、科学技术厅等多方政府扶持,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每年8月参观农业博览会,用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觉察国内农业行情,用高度关注的心态体察农民越来越好的生活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位于新疆的企业也将展现本地独有的特色农业,将新疆的农业特产盛情展示给来此参展、参观的各

位朋友们。

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由振威展览集团主办,每年8月定期在乌鲁木齐举办,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三届;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业盛会。作为国家最大的农业展会,本届

(第14届)农博会展位数将突破2000个,届时启用5个展厅,1个室外广场。参展企业将达

到2000家,展出面积达到36000㎡。展会同期将举办:全疆十佳优秀经销商、十佳优秀组

团单位评选等活动。

【采购与参观】

组委会将组织13个师、174个团场、23个农场、18个专业农资市场组团参观采购;邀请

9600家种植大户、5783个农业合作社等专业买家到会参观采购,参观人员达35000人次。专业为新疆1000万农牧民服务

【展示内容】

○ 肥料专业展区

磷肥、钾肥、复合肥、控释肥、叶面肥、以及各有利于作物增产和改善品质的生物技术和产

品等。

○ 农药专业展区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料和制剂、植保机械等。

○ 种子展区

大田种子、蔬菜种子、种苗加工、包装、包衣剂机,穴盘、苗盘、水稻育秧钵体软等。

○ 现代设施农业及节水灌溉展区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6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陈宗琼 赖廷锋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6期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优势,引领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优势支柱产业和生产基地,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就是我县几年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缩影。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北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5个,其中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1家,种植业25个,水产畜牧养殖业15个,服务性质21个;具备经营功能的经济协会12家;不具备经营功能的互助协会(用水者协会)92家。仅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18亿元,年销售额达40亿元,占全县农业增加值的87%,上交税金2577万元,税后利润3.76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10.5%、11%、13.4%;其中有恒兴、粤海、北联等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5家,年加工生产能力6.5万吨,年销售总额2.8亿元。建立生产基地150多个,面积5.64万亩;公司从农民采购量占加工总量的比率达99%,直接带动农户8.58万户,其中带动区内农户数6.6万户,带动区外农户数

1.98万户,利益联结方式绝大部分是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形式带动农户,全县发展订单农业

4.5万份,其中种植业订单2.21万份,种植业订单面积15.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9.4%。;2010年培训农民2.4万人次,比2009年增2632人次,增12.3%。通过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全作组织的带动,全县建立了对虾、罗非鱼、三鸟、水果、木薯、甘蔗、速生林、蔬菜等优势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10年从事产业化经营农户户均增加收入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19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增加681元,增12%。

回顾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历史,之所以初具规模的格局,主要是采取了如下措施: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多年来,合浦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常重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鼓励、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1)积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2)注重培养。根据《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北政发〔2004〕58号)的文件精神,我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到发现一个,培养一个,使其成熟发展,并每年发动企业申报不同级别的重点龙头企业和对其经营进行定期监测。(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财务制度。(4)积极开拓市场,搞好流通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架起

了市场与农民、企业与农民的桥梁,增加了农民生产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减少流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5)以订单农业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6)加大扶持力度,使合作经济组织做强做大。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其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有合浦县家禽协会、廉州镇大江村蔬菜协会、合浦县常乐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合浦县崟丰果蔬产业股份合作、合浦县兴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得到中央及自治区项目扶持资金,累计金额达85万元。(7)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县相关农业部门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组织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及会员农业科学技术种养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转化率。

2、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根据《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北政发〔2004〕58号)的文件精神,一是抓好企业营业所得税的减免工作;二是落实企业贴息、低息贷款优惠政策;三是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四是对龙头企业实行“六制”服务:“保姆式”服务制、“一站式”包办制、首问负责制、跟踪办结制、“绿卡”优惠制、检查批准制。在积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同时,我县坚决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优惠,积极协调组织地税、国税、工商等相关部门,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激发广大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3、建立示范基地,推动农业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各龙头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产。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无公害麻鸡生产基地,广西建邦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瘦肉型良种养猪基地,合浦县常乐洪兴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加速了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

4、搞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术。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十分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每年全县举办各种培训班多达100期,培训农民2.4万多人次。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及农产品经纪人50多人进行培训学习,选送10多人参加区供销合作联社举办的培训班学习。

5、积极推广良种,普及良种覆盖率。几年以来,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推广养殖的“叮当”鸡、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引进的德国的“朗德鹅”、合浦县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引进的新台糖系列及桂糖系列、合浦县常乐洪兴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玉豆新品种双青35号,辣椒新品种农丰41号、黑美人、大平甫肉菜等,由于各龙头企业致力于良种引进推广,加速了我县的良种良法进程。

6、努力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在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连接市场与农民的桥梁作用,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10年发展订单农业4.5万份,其中种植业订单2.21万份,种植业订单面积15.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9.4%。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回收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或销售,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

7、打造品牌,创造品牌效益。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惜投入资金,努力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创造品牌效益,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西凤翔集团家禽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打造的“凤翔麻鸡”品牌获广西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核定为新品种,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2004年打造的“叮当”牌鸡;2008年“叮当牌”桂香鸡在香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国际优质产品”称号;合浦县利康花生油厂1994年创造的“浦康牌”花生油,并于当年获中国博览会金奖和广西新产品百花奖,1995年获广西名优产品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类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产品;已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全县有15万亩花生无公害生产基地和11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通过自治区认定,45000吨菜豆和17500吨花生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从我县的情况看,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许多龙头企业实际组织带动农户数较少,利益关系相对松散,不能很好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社员联结松懈,社员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一些合作组织改变集体性质,逐步变成私有化,缺乏监督力度。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形态绝大部分仍然是属于合伙性质的经济形态,在叫法上带有浓厚的习惯色彩。总而言之,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没有真正享受产业链延长而增值的成果。

2、基地建设明显滞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等因素,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3、工作指导不适应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管理体制不顺畅,政策不配套,按照市场规律指导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来看,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财务不够规范、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

4、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收购资金贷款难。龙头企业收购资金一次性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一般商业性贷款难以满足,影响了农产品收购和农民增收。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资金不足,服务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

5、县级专项财政扶持资金缺乏,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6、抗御风险能力低。大部分龙头企业都没有建立稳固的抗风险机制,也就是说没有建立风险基金,市场如果变动较大,合同兑现就出现较大风险,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根据我县目前现状,为进一步搞好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后应注意如下工作:

1、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抓好市场开拓和产销衔接。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龙头企业掌握原料主要来源的重要举措,努力和农户提高履约率,积极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

2、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主要是抓好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品牌打造等,特别作为一个企业,有其品牌,对提升企业收益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增强带动力。主要是抓好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农民利益为核心,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收益。农民得到实惠,反过来,也为龙头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央扶持龙头企业,是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始终立足农业、服务农民,和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更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当前大部分合作组织的具体管理和经营比较松散,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增强凝聚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基础。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7

一、“三农”政策贯彻落实发展了农业产业, 提高了农民收入

在“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的有力推动下, 甘肃各地农业产业发展迅速。

临夏州从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生态特点出发, 围绕市场, 帮助调整种养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政县松鸣镇桦林村发挥资源优势搞起了两个合作社——甜玉米和养殖合作社, 担任负责人的马胜荣2014年出栏西蒙达尔牛30多只, 收入10多万元;流转土地种植甜玉米460亩, 利润达到20多万元。同时, 村里成立了村级产业互助社, 双联单位帮扶注入资金, 入股的村民即可贷到产业发展资金。临夏县何王村, 则根据当地气候特点,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种植核桃树、枣树、啤特果合计4万多株, 栽种速生柳, 美化乡村道路;养殖户建成专业养殖场3座;村里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投资5万元兴建何王村布鞋加工厂, 为村内剩余劳动力提供致富新渠道。

定西市安定区积极探索, 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 保障农民丰产增收。2014年, 安定区采取流转土地的办法, 使闲散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 全区共流转土地30.97万亩, 其中流转土地种植马铃薯7.7万亩。甘肃巨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 通过土地订单方式, 按照政府规划、企业供种、群众种植、订单收购的办法, 在安定区石峡湾乡规划建成3000亩新大坪一级种扩繁基地, 涉及6个村17个社275户农户。2013年, 农民强彩霞采用全程机械覆膜、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标准化种植技术, 种植的200亩黑膜全覆盖马铃薯收入20多万元, 合作社会员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增收5000多元。安定区还引导龙头企业、协会会员、贩运大户等积极参与贮藏设施建设, 目前全区总贮藏能力达74万吨以上。“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的贮藏体系, 提高了马铃薯种薯贮藏安全及鲜薯贮藏水平, 有效发挥了贮藏设施淡贮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促农增收的作用。在营销方面, 安定区按照“区有中心市场、乡镇有初级市场、村有收购网点”的要求, 建立综合交易中心1个、骨干市场78个、收购网点304个。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地建立52个直销窗口, 年外售鲜薯50万吨以上。同时, 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期货市场、农超对接等方式, 实现传统销售向现代销售转变,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链上各大利益主体的“多赢”。

国家实施的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粮发补贴、养牛养羊发补贴、退耕还林发补贴、联村联户等等, 多种形式的补贴政策、扶助政策不仅提高了农民种粮、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而且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2599元, 增加到2012年的4507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兰州市调查队的统计:2014年兰州市一体化住户农民人均纯收入8067元, 增速是上一年的13.4%。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有6个:一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收入从2014年1月开始每人由上年的每月55元、60元, 增加到每月80元、85元;二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5%, 从101元/月提到116元/月, 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生活补贴增长16%, 人均增加450元。三是新增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 每人每月领648元。四是各种政策性的补贴发放到位。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共计10954万元, 农作物良种补贴共计1192万元, 农机具购置补贴共计1490万元, 农机燃油补贴667.245万元,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共计3713万元以及其他补贴整体发放到位;五是为农村调查户兑现了2014年全年的调查补贴, 户均1200元;六是兰州市今年的高原夏菜面积93.77万亩, 同比增加5.28万亩, 同比增长5.97%。上述六个方面的收入增长, 都直接或间接得益于国家的“三农”政策。2014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36元, 比上一年增长12.3%。

2014年, 通渭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41.7元、增长14.6%, 增速居定西市第一, 3个乡镇40个村整体脱贫, 减少贫困人口27008人。这与甘肃省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政策密不可分。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在“双联”政策扶持下, 按照“‘协会+企业+农户’‘协会+科研院所+农户’助推产业发展”要求, 走协会牵头、企业运作、科研院所助力、群众参与、“联姻”发展的路子, 在帮扶干部的精心帮扶下, 先后组建马铃薯良种繁育协会、肉牛养殖协会和苗木繁育协会, 吸纳全村287户农户加入协会, 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同时, 全村外引企业、内联农户, 先后引进了多家龙头企业, 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村民张吉汉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张吉汉因在外打工落下腰疼病, 加上孩子在外上学花费大, 村民们“评选”他为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张吉汉在驻村干部和双联干部的帮助下, 开起了油磨坊, 生意好, 家庭收入有了保障。

平凉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甘肃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五年行动计划 (2012-2016年) 》, 双联行动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 立足贫困村户发展实际, 从帮助群众理思路、调结构、兴产业入手, 采取帮助联系户多栽一亩果、多养一头牛、多种一棚菜、多输转一名劳务、多学一门技术“五个一”措施, 大力发展富民增收产业, 双联行动助农增收的效果显著。通过3年努力, 全市农业增加值净增28亿元, 年均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5元, 年均增长14.6%, 是历史上增长最快时期, 贫困乡村农民收入增速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0.18万人, 贫困面由2011年的41.54%下降到2014年底的20.7%。

二、“三农”政策促进了农村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

得益于甘肃省实施的“双联”行动, 曾经是交通不畅、信息闭塞, “吃饭靠小麦, 用钱靠洋芋”的山区贫困村———平凉市庄浪县南湖镇石阳村, 在3年时间里, 实现了华丽蜕变, 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2014年, 石阳村人均收入4178元, 比2011年的2338元增长79%。不仅村庄美了, 村民富了, 而且交通也发达了。在双联工作组的协调推动下, 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金, 解决了沿途5个乡镇26个村152个社4万多人的行路和运输难题。同时, 修建的2座便民桥、21.1公里河堤和6公里南川硬化路, 把周边的石峡、高房、李庄3村联结在了一起, 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 要“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 发挥双联行动对“三农”工作的助推作用, 突出交通扶贫攻坚, 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向民族地区倾斜, 乡村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了新的发展。至2014年, 建制村通畅率甘南州为78.9%, 临夏州为84.3%, 均远远高于全省68%的平均水平。同时, 还确定临夏州东乡县、甘南州临潭县为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省级示范县。2012年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共计安排临潭县实施农村公路9项58.4公里, 补助资金2660万元。2013年共计安排实施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工程29项62公里, 补助资金3100万元。2014共计安排实施农村公路建制村通畅工程9项35.8公里, 补助资金1790万元。2014年底, 临潭县建制村通畅率已达到100%, 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得益于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甘肃农田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2013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 新修梯田153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5平方公里,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0万千瓦。

三、“三农”政策促进了甘肃农村金融事业全面发展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要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加快“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 认真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采取提高单户授信额度, 灵活调整担保方式, 延长贷款期限等差异化信贷政策, 充分满足农户及涉农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特点, 大力倡导“阳光信贷”, 降低融资成本, 有效破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14年10月末, 全行各项涉农贷款余额124.55亿元, 占全部贷款的65.1%。开办再就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业务, 为农村妇女、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 还开办了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小额贴息贷款、定西马铃薯收购加工、陇南中药材花椒收购、陇东苹果收购等特色小额贷款业务, 以及小企业担保贷款和小微企业互惠贷, 贷款额度更高、贷款期限更长、还款方式更加灵活。邮储银行静宁县支行立足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开展“苹果特色产业金融中心”建设, 借助苹果特色产业声誉, 推出了信贷融资、现金管理两大苹果产业特色金融服务, 涉及苹果特色小额贷款、金果小微企业贷款、果农特色理财计划和果商专享资金结算等4个主流特色产品。通过全方位的银地品牌对接、高密集的服务宣传, 有效地促进了邮储银行金融产品与苹果特色产业的融合, 提升了特色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据资料显示, 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 邮储银行静宁县支行连续三年被静宁县委、县政府授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4年静宁县支行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56亿元, 其中涉果贷款达到80%以上, 惠及果农1100余户, 支持涉果小微企业及果商70余家, 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民生发展, 凸显了特色产业与银行发展的“多赢”效果。

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从甘肃农业大省实际出发,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服务模式, 创新推出了“农耕文明”涉农个人贷款产品。自2011年来, “农耕文明”贷款累计投放84亿。“农耕文明”贷款主要依托“公司+农户”这种信用担保体制的运行模式, 解决农户和农业方面集体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土地、农民个人资产无法抵押的问题。“农耕文明”贷款产品符合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实际, 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市场的资金短缺问题, 也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 篇8

【关键词】农业;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

为探索诸城市农业产业化深化发展的新思路,在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展品牌农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进行了思考。

1 品牌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1.1 引领发展的机制优势

诸城市是农业产业化和山东省多村一社区模式的发源地,是全省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先进地区。目前,全市组建了208个农村社区,并依法撤销了行政村,形成了以社区为单元、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全市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了就地加工转化,9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全市申请注册登记家庭农场的农户达947个,已认定核准家庭农场572家,通过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464家,注册资金达2.8亿元。

1.2 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诸城种植产业门类齐全,除6万hm2的优质粮田外,还有6667hm2种类瓜菜、花生、黄烟;在养殖业方面,肉鸡年出栏量在8000万只左右、生猪240万头左右、蛋鸡年存栏440万只、皮毛动物年出栏1200万只以上,养殖规模和效益处在全国县市领先水平。从目前来看,区域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有:黄烟,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5;皮毛动物养殖,占全国的1/3;淀粉加工,占全国的1/5,肉鸡熟食品出口,占全国的1/10,以肉丸为主的速度调理食品约占全国的70%。

1.3 基础雄厚的龙头优势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48家,过10亿元的8家,过百亿元的有诸城外贸和、得利斯2家。培育省级以上著名商标与名牌产品53个,其中全国驰名商标15个、省著名商标38个。龙头企业建起标准化养殖基地200多处,面积达533hm2以上,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880hm2。2012年,当地的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5.3亿元。

尽管我市在品牌农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但品牌农业发展也同样面临品牌发展意识差、要素支撑能力弱、部分产业缺少龙头带动等问题。

2 发展品牌农业的原则

2.1 市场引领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压减粮食种植面积,着力培育优势比较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增产增收的优势农产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政府主导原则

加强对市场的研判和优势产品的分析,发挥政府对各类资源的统筹优势,顺应市场做好宣传推介;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制定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励农业品牌创建和品牌拓展;强化市场管理,打击假劣产品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品牌竞争公平环境。

2.3 三产融合原则

农业品牌下联农业、农民、农村,上联高端消费市场,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结果。在推进中要坚持“四化”同步,实现以工补农、以商带农,实现工业经济、流通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2.4 安全优先原则

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品牌农业的首要任务,建立政府主导的监管机制,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标准化推广4个体系,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

2.5 协同推进原则

建立市镇一体的服务长效机制,提高品牌农业指导服务水平,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动品牌农业建设。

3 发展品牌农业的重点

3.1 引领发展的体制品牌

推进产业化深化升级。重点完善产业化经营链条,解决好龙头、基地和农户联结松散的问题,引导107家潍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家庭农场。2013年要完成工商注册登记600家以上,2015年发展到2000家以上,到2020年,家庭农场要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合作化经营。探索深化农业产业链条、生产方式、市场开拓、质量安全多领域合作推进机制,特别是依托我市农村社区平台,发展区域性农机、农技、劳务、资金等服务型合作组织,实现农业全域合作化经营。

3.2 规模高效的产业品牌

“建设一个基地”,即建设全国知名的肉食品加工基地。根据潍坊市建设食品谷的要求,加快推进诸城肉食谷建设,形成以低温肉制品、调理食品、出口冻品为主,年生产能力50万吨、产值100亿元的高端食品加工基地。“提升两大市场”,即提升水产品批发市场,形成100万吨经营能力,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北最大的旱地码头;加快建设裘皮交易市场,依托养殖资源,引进裘皮加工企业,加大推介力度,建设打造全国最大的皮毛动物养殖加工集聚地。“叫响三大特色产业”,即通过规模扩张、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使我市的优质苗木、生态烟叶、高端绿茶成为知名的地域品牌,提升诸城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3.3 统领市场的产品品牌

深入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优质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全力培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对现有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全力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重点建设以得利斯、诸城外贸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组团的高端优质畜产加工示范区,推进以惠发、佳士博为龙头的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及调理品基地建设,创建以桃林为中心的中国北端绿茶基地;加快龙头企业联合,推进产业联盟发展,集中形成低温肉制品、肉鸡产品、调理食品、出口蔬菜集聚发展和品牌共享,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到2015年新增“三品认证”80个,其中绿色食品10个。

3.4 务实高效的服务品牌

依托208个农村社区创新4个方面的服务:(1)一体化的新型农民培育服务。发挥农村社区学院的牵头作用,实行市、镇街、社区联动培训;健全完善培训网络,实现有序高效的智力支持;市里应成立专门社区教育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提升培训服务水平。(2)跨区域的土地流转服务。打破社区界线,加强社区内和社区间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供需市场,探索推行土地托管和委托经营,加快土地合作社建设。从本年度开始,每年土地规范化流转面积要在6667hm2以上,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半数以上农村土地实现规范流转。(3)全过程的生产合作服务。健全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疫病防控、劳动用工、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机构,大力开展生产性和社会化综合服务。(4)网格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在镇街设执法监管中队、社区设监管办公室、各自然村设监管员、每个网格设信息员,明确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彻底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4 发展品牌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

在种植业中,重点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区、三河流域瓜菜种植区、现代烟草种植区、优质花生种植区、有机茶叶种植区、花卉苗木种植区。在养殖业方面,集中发展肉鸡、生猪、皮毛动物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养殖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设千亩以上规模化特色种植园区100个、百亩以上标准化养殖园区50个以上,高效农业面积达到53333hm2以上。

4.2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1)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国际和国家农产品生产标准要求,完善出口和内销统一、技术先进、切实可行的品牌农业质量标准体系。(2)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构建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以镇街和园区检测站为基础、以基地和企业以及市场检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增加对品牌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试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3)完善农业行政执法监管体系。逐步建立起体制健全、队伍稳定、素质过硬、装备先进、执法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4.3 发展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以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发展成为新的龙头企业;引入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精准农业”;加快高端安全食品基地和中国食品谷、诸城肉食分谷的建设步伐。

4.4 搞好品牌管理运营

上一篇:知识产权与项目申报下一篇:企业环保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