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江苏卷作文点评(推荐11篇)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系材料作文。题目是这样的: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
从2002年到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无论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
当然,考生再一看到题目,很可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仔细读两遍,便不难发现这则材料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命题者提示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一点点细微的变化”,指的是什么?这就要仔细思考了。探险队员的“变化”是“退出去了”,蝴蝶的“变化”是“飞到山洞深处了”。探险队员“退出去了”是出于对蝴蝶的爱护。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探险队员一定会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并采取措施保护他们。虽然材料没有提及,但这是必然结果。经过这样的分析,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体会确定作文的主题。无论是倡导爱护小生灵,保护生态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还是抨击野蛮发展,甚或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等等,都可有感而发,或叙事,或议论,或夹叙夹议。
有人会说,考生那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呢?不妨举个例子。5月23日上午8点,南京高淳湖滨中学高一(六)班,47名学生正在安静地做着语文单元测试题。这堂课还有五分钟下课。突然,一只小麻雀误打误撞飞进了教室,教室里六台吊扇锋利的扇叶在飞转。学生们没有漠然地看热闹,或者把麻雀捉住玩,而是自发展开了一场接力行动,在一名男生的一声令下,有人跑去关风扇,有人打开窗户,在班里47个人的一气呵成的配合下,这只小麻雀终于得救。这和探险队员和呵护蝴蝶何其相似!由此可见,如今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浓了。面对今年的材料作文题,他们当然有话可说。
听力理解
江苏卷听力部分依然采用全国卷I的试题,采用美音,语速较慢,总体难度不大,题型基本没有变化,内容以交际性和实用性为主。
※ 考查内容
1.理解主旨和大意。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听到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如第5题、第6题。
2.准确捕捉细节信息,尤其是时间、数字、地点等的相关信息。如第1题、第4题、第8题、第14题以及第18题。
3.推断对话发生的背景、地点、对话者之间的关系,测试语言的交际性。如第10题、第17题。
4.根据细节和事实,合理推测说话者的观点、态度及意图。如第9题、第12题。
※ 应对策略
一、听前预测
最好能在听录音前看问题和选项,基本确定题型,在听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去捕捉关键信息,然后根据每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确定答案。
如第4题:
What size does the man want?
A. 9 B. 35C.39
分析:通过提前看题得知,这是数字题型,因此在听的过程中对与数字相关的信息要敏感。而整个对话中仅两次提到数字,分别是“35 dollars”和“Size 9”。此题是问尺码,因此正确答案是A。
二、捕捉关键词
关键词有助于理解整个对话,且答案一般都隐藏在关键词的背后。比如表转折关系的but、yet、however、though等;表因果关系的because、so、as a result等;表承上启下关系的for one thing、besides、first、second、then等,以及above all、to be honest、to tell you the truth、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等短语,它们往往提示了答案。
如第7题:
Why does the woman sing so well?
A. She has a great teacher.
B. She teaches singing.
C. She is young.
分析:这是一道因果关系的题。对话中第二个人说:“Well, Mr. Green. I like singing very much. And I've been doing this for a while, above all I have Mr. James as my teacher.”只要我们捕捉到关键词above all后面的信息,就能马上判断正确答案是A选项。
三、重复原则
一般情况下,中心词出现在开头,而且之后会反复出现和被强调。
如第17题:
Where can you most probably hear this talk?
A. In a clas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 In a class of the Greek language.
C. In a class of the French language.
分析:这道题看似一道地点题,实则是考查考生对中心词的把握——到底说话人的谈话是针对哪一种语言?而独白一开始就说到“Good afternoon, everyone and welcome to this class on English words.”后面又多次提到“English language”以及“English learner”和“English words”,由此判断最有可能听到这段话的地点应该是在英语课堂上。
四、常识原则
听力考试的素材主要来自日常生活,因此,也可以根据常识去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如第19题:
What is the "short-cut" to learning words according to the speaker?
A. Taking more courses.
B. Reading basic words aloud.
C. Learning how words are formed.
分析:独白中几次提到“how words are formed”,根据重复原则,可判断正确答案为C。另外,即使不听录音,通过问题和选项进行常识推断,也能确定C选项是正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常识原则不能作为解题的单纯依据,而应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用来进一步确定所选答案。
单项选择
2007年高考英语(江苏卷)的单项填空题整体难度与2006年持平,题目设置上突显了考查动词的力度,共有8题涉及了动词的考查,其中情态动词1题,时态语态2题,非谓语动词1题,固定搭配及词汇辨析4题。另外,冠词、代词、形容词、定语从句、倒装这些往年的重要考点也无一遗漏。情景交际题较为灵活,紧贴英美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进行考查。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题干以时事为切入口设置,如2008年奥运会(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铁路大提速(railway speedup)、房价将继续上涨(housing price will keep going up)等,体现了高考命题与时俱进的特点。下面以今年的考题为例,对近年来高考单项选择题几大命题趋势进行剖析。
一、重语境
现在的高考题倾向于把语法点与具体的语境结合在一起,体现特定语境中特定语言的含义,或者是让考生透过语境体会说话者的情感。这类题目多以考查情态动词为主。如第22题:
— She looks very happy. She ______ have passed the exam.
— I guess so. It's not difficult after all.
A. should B. could C. must D. might
分析:must have done意为“过去一定做过某事”,表示肯定性推测;might have done意为“过去可能做过某事”,表示可能性推测;should have done意为“本应该做某事却没做”,一般带有责备的意味;could have done意为“本可以(能够)做某事却没做成”,一般带有惋惜的意味。该题中,第一个说话者的前半句说“她看上去很开心”,已经暗示了一种肯定的信息(通过考试)。再看答语:“我也这么认为。毕竟这考试不难。”更强化了前面的肯定暗示,所以选C。
二、重逻辑
近年来,高考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注重考查考生对整体逻辑关系的理解。如第29题:
With April 18's railway speedup, highway and air transport will have to compete with _____ service for passengers.
A. goodB. better
C. bestD. the best
分析:该题的意思是:“铁路提速后,公路和航空部门不得不以更好的服务来和铁路竞争。”如果理顺了上下文的关系,就能判断答案是B。
三、重交际
近年来,高考题越来越注重对语言交际功能的考查,不再拘泥于俗套的表达,而是引入现今西方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表达。如第26题:
You may not have played very well today,but at least you've got through to the next round and ______.
A. tomorrow never comes
B.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C.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D. there is no tomorrow
分析:前半句说“你今天可能没发挥好”,是负面的信息,之后就是一个but,由此可以马上判断后面的内容肯定是正面的信息,应该是“尽管没发挥好但还有希望”之类的意思。选择B,意思是“但是至少你已进入下一轮,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来安慰人的话。在影片《乱世佳人》的结局部分,女主角就说了这句经典台词,来安慰自己。
四、动词短语是重点
词汇辨析类的题目多集中在对动词或动词短语的考查。常见的出题思路有两种:同一个动词搭配不同的介词;不同的动词搭配相同的介词。如第24题:
— Have you ______ some new ideas?
— Yeah. I'll tell you later.
A. come aboutB. come into
C. come up with D. come out with
分析:此题考查同一个动词搭配不同的介词的情况,答案是C。Come about“发生”;come into sth.“继承财产”;come up with sth.“想出(办法),提出(建议)”;come out with sth.“突然说出某事”。
再如第34题:
— Do you think that housing price will keep _____ in the years to come?
— Sorry, I have no idea.
A. lifting up B. going up
C. bringing upD. growing up
分析:此题考查不同动词搭配相同的介词的情况,答案是B。lift up“提起来,举起来”;go up“增加,(价格)上涨”;bring up“养育,培育”;grow up“长大,成长”。
总的来说,高考单项填空仍然侧重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建议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把它们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完形填空
今年完形填空的题目主要关注文章主旨,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字词理解。下面结合真题,谈谈完形填空的实际解题技巧和运用。
一、 高屋建瓴,把握主旨
要完成一篇完形填空,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理清上下文的关系非常重要。今年的文章叙述的是一个铺路公司在创业初期破釜沉舟、出奇制胜的故事。理解了这个主旨,解题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如第55题:
The key to our success was having 55 to take on any job....
A. courage B. interest
C. hope D. chance
分析:根据文章主旨,该公司在创业初期,“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是有勇气(courage)来承担任何工作,可判断答案为A。
二、利用逻辑,瞻前顾后
解完形填空题时,应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应填的词语。如第37题:
When the Atlanta airport was under37 in 1979, we were a new company struggling to make it.
A. construction B. repair
C. control D. development
分析:这句话的主语是airport,而后文有一句关于airport的描述:“All the available water wagons were rented out for the airport construction.”“Airport construction”表明机场正在修建之中,答案是A。
三、运用常识,剑走偏锋
要做好常识类题目需要有相关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还要了解一定的文化差异、地域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如第50题:
I got a special 50 to rent fire engine hoses(消防水龙带) and connect them to nearby hydrants(消防栓).
A. excuse B. orderC. permit D. reason
分析:联系上下文,结合消防常识,作者不可能轻易就找到借口或者原因,借出消防水龙带并且将其连接到消防栓上,最大的可能性是获得同意和批准,答案是C。
阅读理解
今年的阅读理解,虽然很多考生反映十分简单,但是从命题者的陷阱设计和答案设置来看,有些题目还是不那么容易得分的。下面以真题为例,谈谈阅读技巧的具体应用:
一、先题后文,明确顺序
做阅读理解题时,先读题干,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可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节省解题时间。如第68题:Which part of your cerebrum is most active when you are making a telephone call?
A. The frontal lobe.
B. The temporal lobe.
C. The occipital lobe.
D. The parietal lobe.
分析:选项都含有lobe(脑叶)这个词,可以迅速定位到文中出现了lobe的部分,快速得出答案B。
二、通读全文,确定主旨
确定文章的主旨,不仅有助于解主旨题,也有助于解细节题和推理题。如第61题:
According to the Pew study, what do many people rely on to make major life decisions?
A. Networks.B. Friends.
C. Phones.D. Parents.
分析:这篇文章的中心词是computer,而科学家对此持正面评价,因此,答案是与computer相关的networks,选A。
三、有的放矢,准确定位
关键词一般是表示时间、数字、大写字母和金钱的词。这些词本身含有特殊符号,因此容易回原文定位。如第70题: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e reason why around l0% of people are left-handed is that ______.
A. their frontal lobe is usually dominant
B. their temporal lobe is usually dominant
C. their right brain is usually dominant
D. their left brain is usually dominant
分析:这道题目的定位可通过题干中的数字“10%”对应到文中的90%,也可以通过含有连字符的left-handed。不过该题设置了一个陷阱:文中说左脑的主导地位决定90%的人都是右撇子,题目问的是为什么10%的人是左撇子,答案应该进行相应转换:因为他们受右脑的影响,所以选C。
四、运用常识,快速解题
这里所说的常识是指自然科学常识、社会科学常识,以及一些历史性知识。生活常识需谨慎运用,一定要从文中找到依据。
如第70题,问为什么有10%的人是左撇子,除了可以从文章中找答案,也可以根据高中生物神经学知识加以判断。我们知道人的右脑支配左半身的神经和器官,左撇子现象自然和他们右脑思维的激发有关,答案为C。
总之,结合平时的扎实基础和广泛阅读,辅之以有效的阅读技巧,就可以轻松应对高考阅读。
书面表达
今年高考题的书面表达部分,保持了一贯的命题趋势,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题目及范文见本期赠卷)
命题趋势——更热点、更开放
历年来,江苏省高考英语作文题的内容都紧扣与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2005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倡议书,2006年是争做奥运会志愿者,今年则是发生在高考一个多月前的阳光体育活动。考生可以适当关注高考前半年到一个月之间与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为写作积累素材。
另一个趋势是,命题的开放程度在增加。2005年书面表达中需要考生自己发挥的内容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态度,大约占总篇幅的1/5;2006年中关于志愿者的行动给出了6个要点,要求考生自己再增加两三条,开放部分占1/4左右;而今年要求考生讨论高三学生是否需要锻炼,这部分占总篇幅的1/3左右。
成文过程
就结构而言,可以按照给出的中文层次把文章分为三段:
第一段介绍阳光体育活动,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等;
第二段是教育部介绍的三个要点,但应避免生硬的照译;
第三段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支持高三学生锻炼,然后给出两到三条理由支持此观点。如锻炼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等。
确定了框架结构,根据总字数要求,可确定每段为30~50词左右。
写作的两条基本原则
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 —— “得意忘形”,指针对要点,不要字字对译,而要适当进行发挥。
Vary your expressions —— “千变万化”,指在简单词句的基础上争取同义替换和句型变换。
范文分析
第一句:“各地大中小学校”的处理谨记“得意忘形”,如果拘泥于字面,翻译成all the local schools有些生硬,而all over China既表达全国范围之广,又有各地之意。
第二句:常见的表示“参与”的词组为take part in,可以利用形容词对这个词组进行“千变万化”,得到“take an active part in积极参与”。
第三句:翻译教育部介绍的三个要点(见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加上句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理解为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刻,可使用furthermore、moreover等;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即锻炼身体是健康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因”;可使用so that、in order to、therefore等。
第四句:可使用I think/suggest或者in my opinion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这句话原来写为:Though we have a lot of study, we still have to exercise every day. 平淡无奇需要“千变万化”。Though后有名词可以用despite改成状语,简洁有力;every day 换用形容词daily,水平立现。
第五句:这里陈述了支持高三同学锻炼的两条理由:促进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可使用not only...but also...的句式,更可运用倒装来进行“千变万化”,如:By exercising, not only can we keep healthy, we can also relax enough to study more efficiently。
第六句:结尾需要再重申一下观点,而使用同义词就能有效避免行文重复、嗦。比如“保持健康”,有be/keep/stay healthy等,而同义词组“促进健康”可表达为build up/enhance/better health等等。
高考英语写作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看到中文,即是信息输入,然后在脑中进行初步的汉英转换,谨记“得意忘形”原则;而最后的信息输出即成文过程需要时刻谨记“千变万化”原则。要达到“带着镣铐跳舞”的境界:虽然受到题目的约束,但也能在其基础之上舞出自我风格。这需要大量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更需要对英语学习有持久的热情。愿同学们都能到达轻松自如的表达境界,让写作成为一个享受的过程。
作者简介:
李娇:苏州新东方学校教师,主讲高考听力。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大学英语口语A级,省英语演讲竞赛一等奖。
凌斐菲:苏州新东方学校教师,主讲高考语法。曾从事记者、主持(双语)、配音工作,多次获朗诵、演讲大赛冠军,全国主持人大赛入围复赛。
徐川:苏州新东方学校教师,主讲高考阅读和完形填空。2007年担任女足世界杯联络官、英格兰国家队翻译官;同年被甄选至非洲银行峰会组委会指挥中心。2006年参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美国威斯丽女子大学暑期集训项目并担任辅导教师。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而这种天性背后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深入思考探索陌生世界的动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等伟大的航海家,他们为了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开拓新的领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海洋。同样,人类首次踏上月球、火星等星球,也是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这些事例都表明,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并不仅仅源于好奇心。
然而,好奇心确实是探索陌生世界的重要动力之一。好奇心促使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知识就像海洋,越深,表面的风浪就越小。”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人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未知世界,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除了好奇心之外,自我追寻也是探索陌生世界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希望能够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探索未知世界就像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它能够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潜能和勇气,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探索陌生世界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这种认识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能够让我们更加包容、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然而,探索陌生世界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敢于面对未知的挑战和风险。其次,要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包括经济、技术、人力等方面。最后,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困难。
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平衡探索陌生世界和保护自身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身安全,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探险伙伴、及时掌握当地的最新情况等。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探险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最后,回归问题中的最初设想: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我认为,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并非仅仅出于好奇心,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好奇心、自我追寻、寻求新体验等心理因素都是驱使人们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之一。同时,社会、文化、历史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们的探索欲望产生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探索陌生世界的态度和动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和意义。
首先是“续航”被用于广泛的环保需求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美丽的环境,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在建设环保城市、进行废品回收等方面为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此时,我们可以将“续航”引申为“环保续航”。就是将新的环保思想与理念传承,不断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其次,“健康续航”也渐渐成为人们热议话题。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在这个领域,“续航”的主要意义是指,通过不断努力和提高健康意识,延长自己的寿命,保持健康的状态,做到身体长期健康,生活才会多姿多彩。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推行健康生活的理念,让身体更健康、更长寿。
同时,“科技续航”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高速发展中,各行各业需要更多的新科技,才能更好地推进和发展。只有它才能满足各种需求,唤起每一个行业的巨变。这里的“续航”,则意味着对推进技术革新、培养新人、引领新发展等方面,不断推动其持续发展,丰富社会的科技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大城市里跑,只有老人留在家乡。而那些年轻人在城市里出生和生活,不愿一再回家乡,当那些老人逐渐离去,小城市就变成了“死城”。
在教育方面,学校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么做的原因是不想让学生太死板,没有创新。这一点放在理科方面是可以的,如果放在文科方面就会比较危险。
如果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在那么多的观点中,一定会有互相冲突的观点。一般事情发展到这,老师都会出面和解,因为大家都是学生,还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只要老师多劝劝就行了。可有些老师只是表面上和解了,在那些同学的心里并没有被说服,等他们长大后,民心便会涣散。
最好的例子便是美国,他不惜花大价钱,把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顶尖人士都聘请过来,给他们最好的待遇。这就导致每个人的文化不同,引起社会冲突,加上美国人手有枪,政府的不作为,只会让矛盾越来越大。
矛盾主要体现在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其实在我们看来,所有矛盾的源头,都是由政府引起的。对于黑人的歧视,只会越来越深。
为了多元发展,钱是必需的。足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也代表着国家的面貌。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是两个极端,一个是亚洲垫底,另一个则是亚洲第一,所以很多人都要求给女足加工资。
但这个愿望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了,最多就是发奖金,加工资也不会加太多。因为现在的国际局势就摆在这:男足世界杯冠军3000万美元,女足世界杯冠军也仅仅只有300万美元。对于男足的投资是一定不能少的,因为男足已经形成了一条经济链,就像国家不禁止游戏一样,一旦禁止游戏,失业率会大幅提升,并且总体经济会下滑。
也许有些人觉得国家为什么不这么做那么做,因为如果这么做,引发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为那些环环相扣的事你是想不完的。
一场钢琴比赛中,一位女音乐家衣着朴素,与其他衣着华丽的音乐家形成鲜明对比,有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人应该隐藏于音乐背后,对此,有人佩服,有人感叹人生中有许多事是这样!请根据这个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题目自拟。
仍属新材料作文范畴,题目耐人寻味。女钢琴家的话,为材料的“文眼”,是主旨所现。“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充满生活哲理和艺术真谛。可从外在与内涵关系入笔,谈内涵重于外在;人格品位与艺术真谛,大美若拙;低调的人生与高调的琴声,朴素与虚荣,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等等。题目可写成: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大隐隐于“乐”;低调做人,高调行事;内涵重于外表;多一点凝聚,少一些浮华……需要有一定的倾向性!
注意:写作时需联系材料,尤其是女钢琴家的话。
可供联系的生活实际及素材——
反面的有:郭美美、高悦儿等网上“炫富”事件,某些副二代、官二代的骄奢跋扈,某些所谓“明星”的豪华奢侈的生活,生活中人们的羡慕奢华、崇拜富贵、以“衣”取人,很多衣着光鲜、外表亮丽的“时髦者”内心的空虚无聊„„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分讲究“包装”、注重外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羡慕富贵、崇尚名利的时代;实际上并不富裕的中国,竟然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排名第二的巨大市场;我们的艺术界、学术界缺少甘于寂寞、远离奢华、艺术至上、学术至上、人格至上的风气„„
【一】
此题在前几年成功探索的基础上,保持了命题一贯的稳定性,依然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在审题、立意方面不给考生设置过多障碍,在材料的选择上,虽然选取了史料,但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没有增加阅读难度,充分体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背景下,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试题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选取古圣先贤作为讨论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写作形式上,延续了写书信,写演讲稿的实用文的特点,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写作实际,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本次作文的“规定动作”,即写作任务,既限定,又开放,要求考生在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最有感触的人物加以评论,参与讨论,有较自由的写作空间;同时,加入孔子和司马迁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又起到了一个提供讨论切入点的作用,降低了审题和立意的难度,使得考生人人有话说,体现了高考命题公平性的原则。
总的看来,今年全国一卷作文题,既借鉴了传统作文命题的成功经验,又巧妙地避开了备考热点,防止了过去通过猜题押宝侥幸取得备考成功的做法,是一道非常成功的高考作文题目。
【二】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继续沿用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类型,同时也有变化和创新,较好的避开了社会热点,有效地预防了猜题押题。这道作文题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核的“一核”“四层”“四翼”理念,特别强调高考语文立德树人的考查宗旨,另外也加强了语文关键能力中的表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表达能力中的语言策略与技能、写作能力等方面。同时也全面考查学生应有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品德修养、健全人格等。该题还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特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总之,这道作文题在高考特定情境中,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见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贯通的整体素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命题方式来看,本次作文题在材料选取上大胆创新,选用了一段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材料。重点考查学生对三个历史人物的感触、认识与思考,暗含有对三个人物品行、品格、格局、精神、气质的评判和选择,如齐桓公的开明、大度与宽容,鲍叔的知人识人、谦虚宽怀,管仲的忠贞与才干等,具有一定的思辨价值和意义。而“认识与思考”要求又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古鉴今,给学生写作留下了较大的拓展空间。同时又巧妙预设交际情境,贴合考生实际,要求明确,学生一般不易偏题跑题。
从学生写作层面来讲,学生只要认真读懂材料,审题立意并没有多大难度。作文题设置了四个任务,核心任务为从三个人物中选一个感触最深的,二是发言稿的文体特征,三是读书讨论会的情境要求和交流对象的限定,四是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只要任务完成比较全面深入,一般在内容得分方面不会太差。
这道作文题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和考评也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语文教学还是要立足学生核心价值的引领和关键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大力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兼顾传统文化发展问题,扩展素材选取范围,从而积极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写作时,要注意‘把握整体、理解材料’”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点出乎意料。前两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从事实出发谈感受,围绕着社会热点定材料,而今年的作文题讲了一个历史故事,要求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有所启示,其涉及的是人才运用方面的问题。
故事里有三方:齐桓公属于用人方,他胸怀广阔、善于用人,不计前嫌;伯乐方鲍叔牙知人善用,甘居能人之下;人才方管仲是一个贤才,能够尽其所能去辅佐齐桓公。这三方不管从哪一方出发都有很多空间可以发挥,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是“把握整体、理解材料”,然后再选择其中一方展开来谈。
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去分析他所选择的人物特点,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现实,从人才任用方面展开来谈就可以了。
对于学生而言,这一类作文的难点在于“分析”。从材料来看,它注重分析问题的本身,考查学生的分析梳理能力与材料运用能力。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写作期间,考生需要注意到这是“读书会”的背景,考查的是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学到什么,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考生需要注意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从材料内容及命题形式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属于任务驱动类,难度适中,比较适合江门考生作答。整体而言,是意料之内的,其命题的主导思想与我们作文备考复习的总体方向吻合。
今年的作文题给出的背景材料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齐桓公、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故事,这三人创造了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局面。
从写作要求来看,这份作文题还有一丝“故事新解”的意味在内,即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更多元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关注的“大国精神”与“社会发展”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主题之一。
结合近十年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内容,我认为,它的内容形式是在一直在变化的。
至是命题作文,属于一种“词”的作文,背后考查的是学生对某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的解读与理解;起到现在是材料作文,以事件为背景,引出一个话题,由考生发散思考。这期间有个问题就是,20至的新材料作文只是提供了一个背景与话题,考生在写作期间,基本可以把材料抛开,沿着话题方向进行延伸探讨,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同时容易出现套作的现象。
显然,出题者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起,高考作文题侧重选用任务驱动类题目,即是考生需要从背景材料当中得到一定的启发,然后就根据启发展开写作。这样一来,考生的写作限制性更明确、方向感更精准,同时还在可以进行比较个性化、多元化的发挥。这样的命题思路更能体现高考作文的选拔性。
近几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作文命题方向越来越注重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性。它既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也关注我们的社会发展、国际地位。
也就是说,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一直在引导着学生把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格局与视野。
从全国来看,近三年以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倾向,在于突出“文化自信”主题,重视、挖掘、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作文点评】
纠正长期存在的语文教考分离误区
今年的.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阅读价值观,属于限定性材料,一改以往作文审题宽泛、文题八股的弊端,重视对学生认知思考、情感体验的调动,强调学生讲真话、谈真情。这是今年作文题的创新点。
材料中提供的三个角度,要求任选其一,审题难度缩小,每个角度学生都有话可说。课内有限阅读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纠正长期存在的语文教学教考分离的认识误区;课外大量阅读角度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深厚积累,超越课内知识的限制;社会实践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这部大书,贴近自然、走进社会,以一己之身感受体验,强调知与行。
培养语文素养三个途径都很重要,认识各有侧重,将三者结合,谈三者关系符合高考作文对辩证思考的要求,但命题中要求三选一,可能是命题者出于对考试时间、考场作文篇幅限制的考虑。
题目在情理之中料想之外
乍看作文题,我有两个突出印象:一是情理之中,料想之外;二是功在考试,利在千秋。
情理之中是因为今年沿袭了去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料想之外是因为太接地气了,让学生思考自己日日进行的事情,而且开放度高,因学生素养差异,区分度必定好,是一道好题。
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概念,是语文的灵魂,喊了,学生正真关注很少,如今以高考题目出现,引导效果必定难以估计,所以既能很好选拔出语文素养好的学生,又能引导天下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正道,功在千秋啊。
这道题的任务类型是做决定式任务,需要在提到的三种途径中做出抉择,选其一。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害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选其一,但在阐述道理时应通过一定文字量,与其他两条途径比较,说清自己的理由。
这道题学生熟悉,又能激发好学生的情感,一定会涌现出一批情理交融的好文章。
题目平易近人,学生有话可说
第一眼看上去很突然,仔细想想后才发现,原来高考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它考查的就是我们平时所思、所想、所为。这个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身边事。
从命题材料上讲,学生很熟悉,语文课作为母语,天天学,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甚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
从三个选项来看,课内有效学习明显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实践也是学好语文的核心法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川卷)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刘海燕 收集整理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作文】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及解析】独词类话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紧扣汶川大地震,很多考生是含着眼泪写成的。应该说这个题目才真正是给了考生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的触发点。这一点,也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命题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让学生饱含深情的写作。
看到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时,一点儿都不激动,这个题目根本就没难度,于考生而言省去了审题的烦恼,立意的纠缠,而且与成都市08级的“一诊”作文题《种植阳光》类型基本相同,相较而言,今年的作文就“温柔”多了,它没有去年作文悄然考查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思维陷阱。以“坚强”为话题,考生首先会想到是灾区人民的坚强,解放军战士的可敬,全世界仁爱之士的可佩。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试着想像,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很多人先是一愣,然后会意一笑,为文时情到深处泪自流。但,对这种熟悉透的作文,真还有种下笔容易写好难的尴尬。
今年四川高考作文命题专家为什么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呢?这里有一个背景,四川汶川
5.12大地震,国人悲痛,世界垂泪。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故此,用生活之水浇作文之树也是高考作文考查的常态,考生把地震期间感人的事动人的情倾吐出来,在为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才是作文命题专家命制的宗旨所在,更何况这个题目也可以不谈赈灾的问题,所以,这种变通的考法深得考生好评。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可能出现大量地罗列抗震救灾过程中感动的人和事,述例不精当,例子与例子之间缺乏理性的分析。而且所举事例都是平行的,缺乏向纵深方向挖掘的意识。笔者认为,写这个作文时,可以用下面的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风雨中微笑》《中国人民的脊梁是压不垮的》《大难从来就兴邦》《不屈的民族》《多难兴邦》。在行文过程中,不要满篇都是抗震救灾的事例,处理事例时要点到为止,关键还在于理性分析,用情抒写。从行文思路来看,可以这样处理,一个深处逆境的人需要学会坚强,比如司马迁、史铁生、贝多芬。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和国家亦如此,这样的话,作文就会有深度。
【考生佳作】
用心爱心专心
悲痛之后是坚强
谁也没有料到,2008年的5月12日,以四川汶川为中心发生了7.8级地震。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大地震波及了全国那么多的省市和地区。谁也没有料到,在我们举国上下迎奥运,群情激昂地进行奥运火炬接力的时 候,山蹦地裂又让举国同悲,万民流泪。
近一个时期,大家关注的地方就是四川汶川,大家关注的就是在地震中一个又一个顽强存活下来的生命。当我们为那些在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生命而激动欢呼的时刻,我们又感激着那一个又一个不顾劳累,没有吃喝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感激那一个又一个公安干警;感激那一个又一个医生和护士;感激那一个又一个投入抢险的自愿者。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大家一家亲,社会一家亲,祖国一家亲。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的党,我们党的领导人,都在第一时间来到了灾区,来到了灾区的群众中。我们流泪了,这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有党的坚强领导,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然而,我们看到废墟下一个又一个失去生命的人被挖出来,被抬出来,我们流泪了。无论是现场的救援人员,还是远隔千里的我们,都在承受着心里的痛楚。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民哭了,受了伤痛的孩子哭了,我们温总理哭了,电视主持人哭了。这是一个民族所经受的巨大灾难中,举国共同的悲痛,举国共同的感受。“你们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温总理的话代表着全国的人民的心声。
灾难,让我们悲痛,灾难也让我们激发了人性中最为美丽的一面,也激发了东方这个最伟大的民族坚强的潜质。尽管我们泪流满面,尽管我们悲伤痛苦,但我们不会绝望,灾区的人民不会倒下,在悲痛之后,我们,我们的灾区人民都会重新拾起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悲痛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加的坚强。
我们都愿意相信,当灾难让我们悲痛之后,当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灾区的时刻,灾区的人民一定会重新挺立在这方热土之上,第二个唐山的奇迹一定会闪烁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
【名师点评】5.12汶川大地震中所体现出来的国人的坚强意志足以感动世人。把它作为高考作文试题顺理成章,况且这个话题也可以不写大地震,应该说考生都可以写,难就难在能不能写得更好一些。很多考生是流着眼泪写成的。或是感动、或是感恩,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要求的感情真挚的最自然最真切的流露吗?这篇文章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能打动评判老师的心,就在于它的朴素自然。
国殇之后,唯有坚强
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汶川。一个全国人都不熟悉的地名闯入了我们的视野。5月12日,原本是极其普通的一天。孩子们正坐在课桌前,商店老板们正在纳客,出租车司机正驾驶着车辆,做工的、种田的、炒股论经的、开会筹划的„„一切都是那样地常态。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呜咽。
这一刻,即成国殇。
面对灾难,世界听到了一个民族的声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面对灾难,激发了我们和整个世界前所未有的爱心,人性之美,倾国倾城。无数人捐款献血、组织赈灾活动,无数的志愿者自发赶到现场帮忙,扶老携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献血,国旗为平民而降的震撼,蜡烛为逝者而燃的守夜,师生相拥而亡的镜像,一个国家的总理在视察灾情时,一副担架正好过来,总理站到路边,让生命先行„„人性最为柔软的一面被触动了,在性善性恶的千年辩题中,中国人关乎群体的自信,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在瞬间得到凝聚,整个世界找回了爱的庄严,不其而至的灾难,定格了那么多崇高,凝固了那么多神圣,引爆出那么多感动。
面对灾难,离去的安息,因为生命得到了尊重。北川中学的一位只有12岁的被截肢的女孩说过,请你们不要称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学们――是没有来得及开放的花蕾,就已经凋落了。不,他们不是凋落,他们已经盛放过了。北川中学孩子们还说了一句感动我们的话: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飞翔。
面对灾难,活着的更加珍惜,编入教材的《提醒幸福》的作者毕淑敏前天到北川给学生上课,她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活着是幸福的,理应珍惜。
奥运火炬今天正在奥运圣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素有“绿城”之称的南宁继续接力。传递的不仅奥运火炬,更有的是长明的爱心火炬。
据称,2008年5月12日的这次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了数米,其实长高的不止是山峰,更有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
国殇之后,唯有坚强。
【名师点评】高考作文应该对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中屡禁不止的假大空现象的蔓延有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外,这篇文章立意新颖独到,突出了生命高于一切的人本思想,这也是汶川大地震中最为感人和最为发人深省的地方。
坚强
它是帆船的罗盘,它是人生的向导。
他是成功之舟,能让你到达胜利的彼岸;它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能让你闯过难关,实现理想,它就是——坚强,坚强是人类霜天的杰作。不管是被当作坚强代名词的松柏,还是岩缝里细微的小草;不管是壁立千尺的巨石,还是看似柔弱无比的止水;不管是笑傲山林的动物之王雄狮,还是恬退隐忍柔弱无比的羔羊,它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彰显着坚强。
大自然在昭示着坚强,人类更以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着坚强。
坚强是古人成功的阶梯。古人身处逆境却成就一番事业,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上有坚强的光芒。仲尼“韦编三绝”的故事家喻户晓;匡衡“凿壁借光”的事迹妇孺皆知;“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的美谈大家也耳熟能详,这些坚强的伟人用坚强的力量克服物质生活的贫乏,终于成就一番事业。
坚强,是身处逆境之人的心灵灯塔。造物主给了他们极大的不公,他们是被上帝狠狠咬过一口的苹果,是坚强重塑了他们健全的品格,点燃了他们心灵的希望之火。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不幸遭遇并没有打垮海伦凯勒,是坚强,照亮了她的心灵,指明了她前进的方向;“千手观音”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邰丽华的坚强身影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被我们深深铭记;还有霍金、张海迪、李丽,这些坚强的心灵,用轮椅向世人证明,如何让自己“站”起来,站在知识的殿堂、理论的高空,向人们展示强者的风采。
坚强,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力量,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吹响了鼓舞人心的号角。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没有打垮我们的坚强的意志,废墟中的人们凭借着坚强的力量,顽强地活了下来,重建家园的路更加漫长,但只要有坚强的力量,依靠坚强的双手,定会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坚强更是“90后”的我们追求的品格。我们是温室里的幼苗,没有经过风雨日光,但是坚强之钙可以立竿见影地医治我们的软骨病。“宝剑锋从磨砺出,美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人生的格言并不是古人的专利,我们要懂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蕴含的真谛。要知道,只有舞动坚强之笔,才能书写大写的人生;只有扬起坚强的风帆,才能开动人生的航船;只有借助坚强的阶梯,才能登上未来的峰巅”!汶川地震被压在废墟下的学生以坚强不屈的毅力向世人证明,我们并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让我们与坚强同行,挥鞭上路,创造明天的辉煌!
【 名师点评 】
本文属于比较传统而规范的议论文,凸现了考生扎实的作文基本功。字里行间流露一股咄咄逼人、不可遏抑的“坚强”之气,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行文思路明晰,内容充实,举古今中外之例并结合考生自身实际,全方位解读坚强的内涵。此次四川作文出题背景与汶川地震有关,考生举地震之例时很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而本文则点到为止,较好地把握了一个度字。
一步与一生
路的两旁氤氲着乳白色的雾气,前面是一条悠长悠长的古道,迷离神奇。[形象化的描写,把人带入迷离神奇的氛围中。]
我预备沿着这条布满神秘的古道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束极细的光线从遥远的天际投射过来,抚摩着那历经悠悠岁月的古道刻痕,它闪耀着夺目的光线。
一串串脚印散落在岁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专心去发现一个刻满幸福的出口。[“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点题。]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
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布满理性的溪流。
我打开其中一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仔细注视,仿佛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活用课本(《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例子,给人以亲切感。]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用课本中陶渊明《饮酒》诗。] “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三段均用“曾经的„„从这里走过”,引出三个历史人物,句式整洁,富有文采。]我品读着这曾经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谱写成一曲沧桑而漂亮的歌谣。
我又走到另外一个路口仰望另一扇门,它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刘邦的追兵从这里逃走,忆起昔日的鸿门宴,不禁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残忍阴险的秦桧从这里步入罪恶的深渊,杀岳飞,贬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个让人唾弃的一生,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居心叵测的陈水扁从这里走上了分裂国家的道路,嘴角邪恶的笑脸干枯了他丑恶的灵魂。”
[再用三个事例,从反面阐述,与前面的三个事例构成对比。]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摩眼前的这扇门,沧桑而厚重。历史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洞开了本不应该洞开的大门,跨出了他们本不应该跨出的一步![小结上文。]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评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语言美丽,富于变化。作者善用比喻,把人生喻为两扇不同的门,这就把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如文章前4段,运用描写性语言,把读者带入了幽美的意境之中,起到了开篇即吸引人的作用。在主体部分,作者引入了六个历史人物为材料,但并不嫌繁琐,因为作者将这六个人物的事例分为两组,构成对比,既突出了中心,又有变化。前一组事例,用“曾经的„„从这里走过”这一句式引出,具有整饬之美。后一组事例,则用“„„从这里„„”引出,既整洁,又与前面的一组句式不同,加上内容的区别,使文章整饬中有变化,不显得板滞沉闷,而是富于灵动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善于使用从课本中积累的材料,《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第五册)、《饮酒》(第三册)信手拈来,巧妙运用,显示出积累运用语言材料的良好功底。
悲 中 行
戊子岁,四月初八。川静其波,鸟罢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
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
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
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
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
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
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
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
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
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
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
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
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
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
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
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
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
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
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
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
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
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
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
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
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
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
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
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惟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
2015年高考英语考试刚刚结束,新东方在线名师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高考英语北京卷的作文点评及详细解析。
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高考英语作文的题目为:假设你是红星中学高三学生李华。请根据以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介绍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向面人艺术家学习捏面人的过程,并以“A Day with a Craftsman”为题,给校刊“英语角”写一篇英文稿件。
注意:词数不少于60.
提示词:
一个面团a piece of dough;
面人dough figurine.
今年的情景作文摆脱了各种助人为乐(帮爷爷、帮老师、帮老外……)的命题套路,对于今年情景作文的题目我们可以用比较通俗的套路来完成――全文分成三种段落,开头段概括经历,中间段描述图画,结尾段总结意义。中间段“换景即分段”,每段都要体现出“过渡-要点-细节-感悟”四个层次。
【李辉老师范文】
Last weekend was memorable when we had a meaningful and interesting experi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arly in the morning, a 90-year-old craftsman was invited to our class, bringing a large suitcase of tools and materials. We all wonder what were in it, clapping our hands, feeling rather curious.
Then, he sat down to show us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dough figurine. It was very kind and patient of him to explain every step of it. So careful were we that we quickly mastered the way of doing it, starting to make our own “artwork” using a piece of dough, while the craftsman walked among us to give us instructions.
Half an hour later, we all finished our own pieces, including a Monkey King, a rabbit, a spacecraft, a princess and so on. Thanks to the craftsman, a sense of excitement and achievement immediately filled in the classroom.
很普通很普通的一条街。
路边十米间隔种上一棵树,尚且可以遮住阳光,行人很少,往来也无人在意。小小的街我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却在十二年上学路上去去回回。
小时候,这条街叫“距离”。
考糟了,心情不好就垂头丧气,母亲在街的那头等我回家,我满腔愁哀,恨不得马上跑到母亲身边,小手大力展开,扑入她的怀抱,任泪水大滴大滴地浸湿母亲的手臂,无论有多大的委屈,母亲总是笑着安慰我说:“爱哭鬼,没关系。”
街很长很长,小小的我渴求一个岛屿,而母亲始终在那里。
长大些,这条街叫“收抑”。
我开始收敛自己的情绪,当迈步于这条街上时,前一秒钟的哀愁与欢喜慢慢沉寂,把所有的苦水往心里咽,取而代之的是想着要给街那头的母亲讲讲今天班里的趣事。我试图把下沉的嘴角上扬再上扬;我把准备好的趣事对着无形的空气练习再练习;我在看到母亲身影的那一刻昂首挺胸;我在几米远处就开始小跑加速……我用我笨拙的演技告诉母亲“我很开心”,却被母亲的一句“怎么了,感觉你今天不太开心”给击落原地。
街很短很短,短到我还没有收敛好情绪,就被母亲一望到底。
现在呢,这条街叫“秘密”。
我逐渐变得会包装自己,把自己打造得坚不可摧。我也逐渐变得对万事万物冷漠,以防世界窥探出我的情绪。
还是这条我最熟悉的街,街头站着我最深爱的人,我不再愿意让他们分担我的忧愁;我不再愿意让他们在工作压力下再去为儿女发愁;我不再愿意做从前那个哭泣令他们心碎的人。于是我变了。
树洞中装满了我的忧愁,脚下石子充溢着我的愤怒,下水道流过我的悲伤……这条街充满了我的秘密,换来了一个时时刻刻无情绪的自己。母亲不经意从我口中听到什么新鲜事,偶尔问起,我胡乱说了几句,她也自觉无趣。
“回来了。”
“嗯。”
“今天怎么样?”
“一般,就那样。”
街很长很长,长到我有充足的时间抛却我所有的情绪;街很短很短,短到我无暇思考这样是对是错。
这条街很普遍很普遍。
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储存了我的秘密。也许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变得“只报喜不报忧”;也许是爱,让我不愿把伤疤揭开,不愿让亲人分担我的伤痕;也许是时间,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包装自己,不让别人担忧。
我知道,街这头的我用尽全力去包装情绪,街那头的母亲绞尽脑汁去推倒围墙,我们彼此用着如此矛盾的方式去爱着对方——一个希望承担,一个渴望分担。
爱大概是个矛盾体。
十年后,老树驻守,阳光依旧,街的那个尽头,有位妇女踮着脚探望,她的背缓缓挺直,背光处只看得见她小小的影子,她接过女孩手中大包小包的行李,走进小区,走着走着,她习惯性地脱口而出:“回来了。”
“嗯。”
“今天怎么样?”
“挺好的,妈,我回家慢慢给你讲。”
【2023高考江苏卷作文点评】推荐阅读:
2024江苏高考作文点评10-15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跳水11-27
2024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12-29
2024年江苏卷高考作文优秀09-09
2023江苏高考作文试题07-11
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什么是不朽01-16
2023江苏高考作文评析立意02-02
2024年高考政治江苏卷02-22
江苏省语文高考模拟卷12-21
高考话题作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