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精选8篇)
摘
要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中出现的违规担保情况比较严重、对外担保公司自身财务状况欠佳和相互担保形成互保圈等问题,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危害;并从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严格担保业务执行控制几个方面提出加强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关键字: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构建
I
目 录
摘
要............................................................................................................................................I 引言.................................................................................................................................................1 1企业对外担保的内涵..................................................................................................................1
1.1企业对外担保的性质与具体表现...................................................................................1 1.2企业对外担保的特点......................................................................................................1 2企业对外担保现状与问题..........................................................................................................2
2.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2 2.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问题..................................................................................................2 3企业对外担保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3
3.1企业对外担保问题产生的原因.......................................................................................3 3.2对外担保问题对担保企业的危害...................................................................................4 4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4
4.1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4 4.2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4 4.3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5 4.4严格担保业务合同的执行..............................................................................................5 4.5建立对外担保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5 参考文献.........................................................................................................................................7
II
引言
担保是指按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为确保合同履行,保障债权人利益实现而采取的法律措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本是一种正常的经营活动,但部分上市公司却由于担保而出了问题,甚至危及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究其根源,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上出现漏洞造成的。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必须设计健全有效的担保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担保行为,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担保是指按照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为确保合同履行,保障债权人利益实行的法律措施。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实际上是出借自己信用的一种经济行为。目前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完善而有效的内部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体系。为了促进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及其制度的建设,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拟通过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相关反馈,对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进行剖析。
1企业对外担保的内涵
1.1企业对外担保的性质与具体表现
企业对外担保的基本性质为:担保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一方面又具有其特殊性。其主要表现是:在担保法律关系的主体方面,因要区分不同的担保种类而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它同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一样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在担保法律关系的客体方面,表现为代为清偿主债务的金钱给付行为或者实际履行行为;在担保法律关系的内容方面,则表现为因担保主债务的履行而产生的担保权利和担保义务。
1.2企业对外担保的特点
企业对外担保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担保的结果只能由未来发生的事项确定;影响担保结果的不确定因素不能由担保企业所控制;担保具有不确定性。在担保的确认中,按相关性原则,可根据“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担保或有事项会计确认的基础。因此,在担保合同订立后、主债权合同签订时,担保就可以确认。这时主债权资金风险和相应报酬实质上已转移到担保机构,相应地反担保合同也已签订确认,反担保或有资产的控制权在法律上已落实到担保机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家数和总金额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违规担保、恶意担保不断,已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阻力。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金额已由2001年的累计234.29亿元、161家上升到2008年上半年的6 895.2亿元、1 012家。如此之多的对外担保给上市公司和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担保方无法归还银行借款,由于担保形成的连带还款责任将侵蚀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影响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一年来股市大跌,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绩差公司,股票融资功能丧失,只好将目光投向银行,而进行上市公司间相互担保,以满足资金需求。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对管理权的滥用,股东作为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就对外担保事项进行控制。三是银行在贷款程序上存在制度缺陷,缺少规范的信用等级评价和相关的担保人资格认定标准。四是担保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存
在缺
陷。
原
文
地
址
:
百
通
期
刊
网http://
2企业对外担保现状与问题
2.1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家数和总金额呈缓慢上升趋势,且违规担保、恶意担保不断,已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阻力。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金额已由2001年的累计234.29亿元、161家上升到2005年上半年的2004.06亿元、801家,这其中近三成约541.31亿元、计237家属于违规担保,较2004年年末的违规担保额增长2526%。如此之多的对外担保给上市公司和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担保方无法归还银行借款,由于担保形成的连带还款责任将侵蚀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影响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
究其原因,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对管理权的滥用,股东作为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就对外担保事项进行控制。二是由于近两年来的股市大跌,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绩差公司,股票融资功能丧失,只好将目光投向银行,而进行上市公司间相互担保,以满足资金需求。三是银行在贷款程序上存在制度缺陷,缺少规范的信用等级评价和相关的担保人资格认定标准。四是担保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2.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问题
违规担保情况比较严重。2003-2005年证监会连续发布《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
保行为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为控股股东及本公司持股50%以下的其他关联方、任何非法人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上市公司《章程》应当对对外担保的审批程序、被担保对象的资信标准做出规定;对外担保应当取得董事会全体成员2/3以上签署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债务担保。但是根据2003报告披露情况,沪市担保总额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上市公司有41家,其中31家担保总额超过公司净资产;2004年沪市837家上市公司中有148家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占沪市全部上市公司的18%,涉及总金额279.98亿元;2005年,沪市担保金额超过净资产50%的上市公司67家,担保金额超过净资产的上市公司有29家,甚至有17家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对外提供担保。
对外担保公司财务状况欠佳,大多陷入财务困境。王克敏和罗艳梅实证发现,对外担保和财务困境正相关;龚凯颂和吴静的实证结果也显示:有担保上市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财务担保与财务困境正相关。原文地址:百通期刊网http://
3企业对外担保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企业对外担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危害。
3.1企业对外担保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由于股权过于集中,缺乏对控股股东权利的制约机制,使得控股股东利用对外担保变相谋取私利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国企改制而来,形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2/3左右的国家股和法人股,虽经股权分置改革,但这一部分原非流通股目前仍然被限制出售(限售股),暂不参与流通。控股股东无法利用股价波动获取利益,因此存在通过对外提供担保变相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弱化。正是因为股权结构不合理,所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弱化。部分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滥用职权,一个人说了算,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置有关法规和公司章程于不顾,甚至连基本的程序都不经过,搞人情担保或关系担保,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3.2对外担保问题对担保企业的危害
形成担保方公司财务风险。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的风险主要在于被担保公司的履约能力。一旦上市公司由于对外担保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将诱发担保方公司的财务风险,使公司陷入困境。一旦被担保人因为经营恶化、滥用资金等等原因,导致其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作为担保人的上市公司就需根据担保合同承担连带责任,从而给上市公司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或由负债变为实际负债。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总额超过上市公司偿还能力的情况下。
4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4.1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从总体上讲,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的基本目标是:(1)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2)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具体到担保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则是加强单位对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担保行为,防范担保风险。
4.2实行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企业应当对担保业务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担保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担保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1)担保业务的审批与执行。企业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担保业务的全过程。应当对担保业务建立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2)担保业务的评估与审批; 审批人应当根据担保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4.3强化担保评估机制与审批控制
为防范担保业务风险,企业对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担保业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担保政策。企业提供担保业务,应当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对申请担保人是否符合担保政策进行审查;对符合单位担保政策的申请担保人,单位可自行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其资产质量、偿债能力、财务信用及申请担保事项的合法性进行评估,形成书面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内容应包括:(1)担保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主要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指标;(2)担保公司与被担保公司的详细关系;(3)担保公司对外担保总额占最近一个会计合并报表净资产的百分比;(4)担保公司与被担保公司的最近三年的对外担保基本情况等;(5)被担保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指标及最近一个会计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评估报告应当全面反映评估人员的意见,并经评估人员签章。企业要求申请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进行评估。
4.4严格担保业务合同的执行
担保合同的履行,是指担保合同签订后,企业应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的要求对担保合同进行修改或应受益人的要求履行担保责任,或在保证期满后担保合同的注销过程。具体包括修改、展期、终止、垫款、收回垫付款项等环节。其中担保合同的修改是指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因合同条款发生变更需要修改担保合同内容,应按要求办理。例如,对增加担保范围或延长担保时间或者因变更、增大担保责任的,拟重新签订的担保合同变更内容进行审查后,形成调查报告,同时要求被担保企业提出修改担保合同的意向文件。经批准的,经办部门再重新与被担保企业签订担保合同。对于担保合同的展期,应视同新担保业务进行审批,重新签订担保合同。同时,企业应建立对外担保业务执行情况的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对被担保人财务风险及担保事项实施情况的监测,定期形成书面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加强对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和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确保担保财产安全、完整。
4.5建立对外担保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一般而言,不同性质的会计信息针对的信息使用者不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但企业对外担保较为特殊,在某种程度上潜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是同等重要的。为此应制定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所谓“统一”是指无论是小型企业的对外担保还是大型企业的对外担保,均应采用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企业的财务状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担保的企业应及时跟踪、了解被担保方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及时报告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一旦发现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恶化,应立即采取相应法律措施以避免、减轻、转移自身的担保责任。
总之,企业应当加强对外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更好地保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企业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彭强,周海鸥.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研究[R].上海: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报告,2009.[2] 龚凯颂,吴静.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政困境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7(11).[3] 唐礼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调控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 陆震山:《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施中的风险防范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10期
[5] 荣华:《关于担保内部控制的探讨》,《财会通讯》2008年第3 [6] 翟去华:《控制和防范企业对外担保风险的措施》,《财政金融》2009年第5期 [7] 黄凌、孙庆:《我国上市公司过渡担保顽症》,《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8] 刘东晓:《从担保问题谈上市公司治理》,《浙江金融》,2008年第3期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和作用
1.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在满足所有者利益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 一种机制, 一种内在的接受监督并引起和保证企业行为规范的制度和机制。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营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进行企业的宏观控制的各种的购买、销售、生产等的多种的方式方法, 也包括核算、审核各种数据、资料和报告, 还包括为企业制定综合的计划来指导整个企业的运转。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2.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金融危机的出现, 使得很多企业面临危机, 这说明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还没有避免危机的能力, 也显露出来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危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提升企业的价值。在一个企业中, 内部不同部门的工作需要发挥整体的作用才能达到经营的目标, 内部控制利用会计。统计等的部门的制度、规定和有关报告等作为基本依据, 以实现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内部控制对管理活动的发挥起着制约的作用, 它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制度能够帮助真实地反映工作的实际效果, 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指导管理工作的实施, 达到如期的管理目标。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现状
1. 企业内部控制的观念落后。
很多的企业慢慢意识到内部控制的概念, 对它的重要性也一点点了解, 在这样的形势下, 一些比较传统的思想也逐渐被新型的思想所替代, 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在新的实践中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有效的帮助。但是, 很多的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理解还是比较的模糊, 企业管理者缺乏正常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企业的部门分工不明确, 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致使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缺乏了解, 是被动的接受管理。
2. 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许多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 实行了总经理负责制, 但由于股权过于集中, 造成董事会、监事会往往由大股东操纵, 使得运行体制不能有效地实施。但是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未建立, 造成了管理层次的混乱, 权利分配混乱。有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还处于初始的阶段, 尚未建立起权威的内部控制制度。
3.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不统一。
我国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公认的标准。很多企业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的需要还不明确, 合理的分配体系方面部够成熟, 只是凭借经验来管理, 对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还不足。
4. 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管理人员。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那就是高层的专业化管理人员缺乏, 很多企业的高层对管理工作都相应比较重视, 作为企业应该发挥各部门和人员的力量, 充分发挥人员优势。高层人员的缺失会让企业缺乏正确的方向, 进而导致管理的盲目性, 部门职责不明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对立, 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广大的企业普遍都缺少相关的管理人才, 所以企业应该形成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5. 内部控制的执行不力。
我国内部控制目标往往局限于查弊纠错、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保障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等方面, 只把企业内部控制简单的理解为内部牵制, 缺乏前瞻性。虽然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但是对企业的风险预计还不够。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缺乏考核奖惩机制, 很多仅仅是表面工作, 没有深入实施, 只是搞形式、走过场, 其执行效果很差。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内部审计机构也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对策
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构建是提高企业内部的部门和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关联系, 相互协助和监督管理的行为。内部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从制度上来说,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并在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工程中, 予以必要的指导, 虽然我国现有的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对建设内容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实现有效的经营管理, 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开源节流和降本增收的作用。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构建。
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以各个经营单位为主体的组织结构, 并以图表的形式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 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营造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大环境。
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人才培养。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引进观念, 很多企业的观念狭隘使得企业缺乏很多高端的人才, 这些都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 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观念太狭隘, 使得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招聘方面也应该建立有效的招聘体系, 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围绕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工作要求, 对人员进行高质量的引进。进行有效招聘体系的创建并不完全出于招聘工作本身的任务要求, 而是要以企业的远期发展的战略为中心、围绕组织的中短期经营目标、结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开展工作。
四、结语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增长点, 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的竞争力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企业要站在全球市场经济的高度来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在现今市场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企业做好其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使得企业的收益提高, 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蓓燕.关于风险导向型企业内部控制构建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9.
[2]钱卫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关键词: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组织架构;业务层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组织日益多样化,政策导向也不断鼓励着个体创业者,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滚滚而来,李彦宏、俞敏洪等成功创业者不断刺激着年轻人的创业梦。来自不同行业有抱负的群体在各自熟悉的行业内,纷纷实践起了创业梦、创富梦。
不少创业人虽然是某个行业内的佼佼者,然后一旦进入创业领域,面对企业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既缺少专业管理知识和实战经验,又急需开拓市场获得商机的创业者,常犯的错误就是缺乏全局观,容易身陷疲于应对燃眉之急的具体事务中,没有一支规范高效的团队来处理企业营运中的各类工作,久而久之就会令企业陷入困局。
有些创业者认为企业是自己建立的,希望成为企业里的皇帝,独裁并掌控一切。然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最终往往导致企业反受其累无法做大做强。
上述情况就是我们企业内部控制中所说的,企业层面的组织架构控制和业务层面的各种控制问题。我国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6月28日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企业在建设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搭建了全面、系统、标准的参考依据,小微企业虽然投资规模小、业务简单,但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照“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本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补充、修正,促使企业在规范、有序的框架内运营。
二、小微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1.小微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度不够。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多来自于非管理领域,不知内部控制规范是什么?有什么用处?或者担心有了各种规范和制度影响工作效率。却不知企业只有在有分工、有协调、有制约的框架内运转,才能做到各司其职、拾遗补缺、经营有效率、辛劳有成果。
2.小微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现象。创业者总想着要先把业务做起来再去着手管理工作,进而造成企业内有些人忙的焦头烂额、有些人天天不知要做什么?资财方面进出记录缺失,收入、成本核算不健全,经营没有计划和预算,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少科学的分析、防范方法和措施。从而产生决策无依据,全凭拍脑。甚至经营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却茫然不知,到头来只有苦劳没有功劳还有可能进监牢。或者因为管理混乱,引发股东间相互猜忌,形成不堪的内耗局面。
三、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思路
1.设置有效的小微企业组织架构。小微企业组织架构的设置可参考“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中组织架构控制,明确治理结构各层面的责权利,达到内部机构间的相互制衡。“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中的组织架构控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的设置。
(1)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这四个层面各有分工,具体见图Ⅰ:公司治理层结构图。
(2)内部机构的设置,内部机构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是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规模、发展阶段设置相关主管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职务分离互不相容、在统一的战略目标下相互支持,促使企业达到价值最大化。企业按照内部机构的设置制作成组织机构框架图,并详细说明每个职位责权利内容,还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去调整组织机构,使之适应企业运行的需要。一般稍有规模的企业组织机构如图Ⅱ,此图为基本的职能制组织机构图。
对于小微企业,股东人数少是很普遍的现象,多则六、七人左右,少则可能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类企业的股东既是投资人又是经营管理人,可以形成四合一的治理结构,不同行业的企业就其特征为每位股东设计出不同侧重的职位分工。例如:小微电子类企业可以把股东职能分成主抓业务的、负责技术的、侧重人财物管理的等等,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授权范围和程序施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这样的小微企业组织框架使股东间形成了合力,即有利股东专注于某部分事务,企业内又有了相互制衡的机制。参见图Ⅲ:简化的小微企业组织架构图。
对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建议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聘请专业人士做顾问或请中介机构为其提供专业、科学的分析建议书,避免盲目筹资、投资、运营决策。
企业根据规模大小、业务的繁简情况,设置适合企业运行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用科学的态度面对企业管理,避免独断专行。股东权益是体现在各自按持股比例对企业资产和收益的分配中,而不在企业日常运行的特权上。本着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不断修正、补充企业的管理制度。使重复发生的事务处理起来有据可依,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完备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格局。
2.建立小微企业相关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小微企业相关业务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参考“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业务层面控制中的如下内容:资金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理控制等13项控制,本文针对小微企业具有资金有限、业务单纯、人员精简的特征。做如下研究设计,以期能给小微企业搭建业务层的内部控制提供参考。
(1)资金活动控制的关键点:筹资、投资、资金使用。小微企业资金活动控制的重点是资金使用管理,在小微企业内往往出纳、会计一肩挑。这样轻则容易造成差错并且不易察觉,重则企业资金不安全。为了规避此类现象,小微企业可以聘用专职的具有会计上岗证资格的工作者担任出纳和日常行政工作,聘请兼职财务或委托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工作。在遇到重大筹资、投资活动出现时设立专案,请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提供参考建议。这样既达到了岗位分离互不相容的制约要求,也节约了运营成本。
(2)采购业务控制的关键点:采购计划、供应商的选择和定价、验收和付款环节。小微企业根据采购数量与价值的大小对主管采购人员进行授权管理,零星采购直接上报主管决策即可。重大采购需要以下基本流程:①生产部门会同仓库管理者根据生产需要和库存状况拟定采购申请书,由直属主管核签;②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询价,选择3家以上供应商与报价提报给综合协调的主管;③综合协调主管请财务部门对报价进行历史对比、市场验证;对采购数量进行复核。由综合协调主管选定供应商和报价;④报相关股东联签;⑤入库验收,需要2(含)以上人员同时处理,一部分人主要负责采购入库资产的数量清点和货物质量工作、一部分人负责记录并填写入库单及库存账的录入工作;⑥付款时,付款申请人根据合同、入库单、发票、相关主管签署的付款申请提报财务复核、支付。参见图Ⅳ大宗材料采购流程图。
3.资产管理控制主要有三部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小微企业内资产管理的重点是存货,存货管理的关键点在保管、发出、盘点。
(1)对于仓储保管,企业首先需要合理规划专用仓储地,然后按照存货重大价值重点保管、同类物件归类保管、便于收发与盘点原则,科学设计仓储室。
(2)发出环节则必须依照企业内制发货单发货原则执行,此处关键在于发货单的授权控制。例如:生产领用可以凭生产计划、生产环节中不同需求由生产领用人填写申请交生产主管核签发货单;销售发货可以按照销售合同由销售人员申请交营销主管核签发货单。
(3)盘点制度是保证存货质量和数量真实有效的重点,小微企业有必要设置定期与不定期的盘点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盘点制度核实存货的质量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存货的实地盘查来确保存货的实存数量与账载数量的一致性。
固定资产的管理重点在于申购与盘点环节,资产申购对于小微企业属于重大投资,企业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生产需求购置设备,并建立申购授权制度,超过一定额度需要股东联签确定。固定资产盘点环节的重点在于查明资产的使用情况(生产效率)和设备可用情况(可使用年限),以及设备实存数量与账载数量的一致性情况。
若使企业正常、有序运转,离不开合理的组织架构与相互制衡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又离不开股东的理解和推行。合理安排人员配置、科学设计内部控制的环节与流程,小微企业也能在企业中玩转内部控制制度里的大乾坤。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
现代企业制度下,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
本文主要阐述现代企业制度下,构建责任会计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结合现实谈现代企业构建责任会计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以确保责任会计体系真正发挥其高效的内部控制作用.
作 者:解丽梅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现代商务中心 刊 名:工业技术经济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年,卷(期): 22(2) 分类号:F2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责任会计体系 构建
内容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验,是对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监控。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公司审计,都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
关键词:内部控制
指标
评价模型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面广,定性因素多,利用单一指标不能对其全面评价。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后,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经营中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进行监督评价,要以防范风险、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营效率为宗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建立的必要条件有:存在预先确定的标准;能够计量结果;能够纠正偏差。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目的是完成既定目标或标准。一旦目标确立,组织中所有成员都明确与自己奖惩相结合的业绩目标及成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评价,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三者的高效互动,企业才可能达成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而在此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载体,也是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最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多种内部控制因素,将定性的评价因素和定量的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充分表达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结果静态评价与过程适时动态评价相结合,有形评价指标与无形评价指标相结合,所有者利益与市场顾客导向评价相结合四方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的体系构成按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运行的整个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
内部控制设计是构建内部控制的前导性工作,其合理性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构建效果和运行效果,是构建内部控制的根底。设计合理性评价就是要从整体上分析其构成以及各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否合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评价。内部控制的整个体系是一个有诸多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内部控制的每一个控制环节,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设计和构建,各个局部的目标要协调一致。
内部控制的充分性评价。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首先要确定其目标,目标是控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部控制必须围绕其目标展开,每个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都应当为目标效劳。针对内部控制的每一工程标,评价其可实现性。内部控制系统使用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措施对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是否是充分的,不存在遗漏和重大缺陷。如果内部控制的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那么这个内部控制体系就是有效的。
内部控制的经济性评价。构建内部控制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而设计、实施内部控制要支付一定的本钱,企业必须关注实施内部控制可能减少的损失和实施本钱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本钱与控制收益相比必须是经济的。
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性进行评价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实施的有效性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在实际运用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到达了设计的意图进行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有效首先存在一个时点与时期问题。内部控制在某一时点可能是有效的,但在某一时期内却未必是有效的。所以,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还要从时点有效性评价和时期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能局限某一时点或某几个时点,而是要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贯性如何,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当然,企业可以选择多个不同的时点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从而评价它一贯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
任何内部控制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设计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应当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特点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良。动态适应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内部控制的长期运行效果,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存在过时,不适应企业实际状况的问题。所以,内部控制必须是动态可改良的,能够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提高。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可以通过每项控制措施的设置情况来进行评价,应以职责别离为前提条件。这类指标的评价定位应该是以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为目标。应能反映出内部控制设计的完整性与层次性。根据这些原那么,笔者认为具体指标应设置如下:公司治理结构与各职能部门的全面性指数;各部门之间的互为约束系数;各项控制制度的健全率和合规率;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指数。
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这类指标是对每项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应确定企业日常经营运转活动中,采取内控措施后,是否减少了各种错误或舞弊行为的发生、发现,是否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采取了相关措施和手段,是否对各效益型指标的增减到达了预期的结果。这类指标包括:日常工作问题的发生率、发现率;日常工作问题的反映率;内控执行失误责任人的处分率;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益型指标;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合格率。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指标
日常企业运行出现问题的纠正率;部门及职工建议被决策层的采纳率;各项内控执行结果的检查率;监督审计部门审出问题纠正处理率。
以上这些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的动态适应性进行评价。反映了内控的因时、因地制宜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纠偏性是内部控制的作用之一,只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开展、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才能使内控系统在纠正偏差的根底上,求得螺旋式上升。
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模型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考虑使用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本文运用的是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根本模型:
Z=V1X1+V2X2+V3X3……+VnXn
其中
Xn
表示各种评价指标
Vn
表示权重根据多因素分析,可以首先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通过实证分析确立内部控制良好企业与不良企业Z值的存在区间。在评价具体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时,根据企业实现的指标值代入模型计算出Z值,判断所处区间,得出结论。在模型建立中,关键是如何选取指标和赋予权重。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定量指标,也应将定性分析的标准定量化,参加分析模型。内部控制根本模型的特点是所有指标均采取相对指标形式,便于运用模型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在选定评价指标后,必须给每一个指标一个权重,指标权重应反映出评价指标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由于行业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对指标权重不应千篇一律。指标差异在不同行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存在不同,必须根据行业整体开展水平做出动态的预计。对权数确实定,可由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定期测算公布,这样可兼顾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内部控制总体评价模型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的评价之后,为了综合三方面评价的结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价,笔者提出以下量化模型:
ICE=DR×AE×AD
ICE:表示内部控制整体状况;DR:表示设计的合理性;AE:表示实施的有效性;AD:表示动态适应性。
××0.95),这样企业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了。
会计1班270604128李朋玮
[摘要]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的重要基石。因而,为了确保企业的财产不受到损害,管理明确,致使企业要建立起必要且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文章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并着重论述分析了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制度会计制度不完全合约
目录
一、概述
1、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2、内部控制的分类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3、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
3、外部监督乏力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贯彻不力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1、优化控制环境
2、明确控制目标
(一)构建系统性的内部会计控制
(二)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三)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的制定。
(四)健全内部控制框架
(五)加强风险评估
(六)要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和协调配合原则
(七)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一、概述
1、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和实现企业的管理体制目标,促使各部门协调有序、有效地搞好各项工作,严格地执行管理方针,保证国有资产、资金的安全,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各种管理制度的总称。这种相互关系有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从而组成一个控制机制。
2、内部控制的分类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以用于管理控制。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三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四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企业管理系统要求,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控体系,并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控制网络系统。这既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以及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不相容岗位交叉任职现象普遍存在,给其职务犯罪留下隐患;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个别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位,已建立内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贯彻不力。目前有些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控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制度贯彻不力且有章不循,出现问题执法不严。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多强调灵活性,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制度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外部监督乏力。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监督等)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由于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造成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同时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控制,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优化控制环境,明
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技术,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1、优化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对控制程序和控制技术的选择及其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但外部环境超出了企业的控制能力,因而不能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①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他们是否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性质与重要性,是否认真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工作,是否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控制制度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来保证制度的认真执行及科学评价等。
②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执行内部控制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企业广大员工是否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各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及对整个控制与管理的意义;各岗位、各环节的执行者,有无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无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与诚实的态度。
③与企业性质及规模相适应的管理宗旨、经营方式、组织机构、企业文化、外界协调策略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因此,优化控制环境,首要的是企业的管理者重视起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许多企业所有者得益于短缺经济、宽松政策和优惠的投资环境,企业快速地成长起来,其效益主要是依靠政策、市场等外部环境获得的,但他们管理企业的能力并没有同步增长,还比较缺少苦炼内功的经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入WTO后形成的开放式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中小企业在用活政策、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十分注意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从管理要效益。
其次,要培育遵守制度的企业文化。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企业也要成为“法治企业”。无论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还是最基层的企业员工,都应当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以制度为标准检验经营管理的对错和效果,发挥其保护、监督、制衡的作用。
再次,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实际而论,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离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还有相当差距,应该抛弃个人经验主义的一些东西,以谦虚的态度,从大型企业、先进同行那里学习管理中的好制度、好方法。同时,还要善于从书本上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敏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和制订适合自身管理和发展的内控制度。
2、明确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或收到的效果。目标的主要功能,一是提供一个中心点,来分配组织资源和拟订作业计划;二是提供一个尺度,作为评价进度与绩效的指标。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其经营目标紧密相关,企业经营目标一般包括: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超越竞争对手,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待遇,维持正常的发展,维持合理的投资报酬,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等。
内部控制的目标虽然有多种提法,但主要有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及有效使用,保证各种管理信息的存在、可靠与及时提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以求盈利,保证下放的各种职责得到圆满履行,提高各项作业的效益或效率,预防或查明错误和弊端,为管理政策的制订寻找依据和履行各种法律义务。要实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应确定单位内部每一管理阶层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内部各阶层应协调合作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因此有必要在各部门之间有效地分配资源;将各作业目标与作业计划传达给有关负责人,使其了解本部门的工作职责;诱导各部门主管尽可能以最精简、最有效的方法领导下属;维持各部门的平衡,促进整体活动的协调;准确而适时地表扬绩效卓越的下属,或批评绩效不佳的下属,并帮助其找出原因及解决办法。
明确控制目标,前提是科学地制定目标。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制订公司年度计划,并将其细分至相关部门,确定产品(技术)、销售、生产、成本、工资、费用、利润、资金等各项
部门子计划,各部门再据以制定更详细的目标,如销售分解至片区落实到业务员、成本分解至生产工序落实到班组、费用包干至部门落实到项目等等。有了控制目标,企业的一切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而更重要的,是必须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强化控制目标的刚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是处于动态之中,实际的运行会与计划有所偏差。一般来说,计划的制订者会根据以往经验和预测因素考虑一些弹性,使制订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更符合实际和切实可行。当实际工作没有达到计划目标时,不能轻易容忍差距,而应认真分析执行过程,寻找原因。这样坚持下去,一方面可以督促企业全体人员施展才干、各负其责,为完成总体计划尽最大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制订的控制目标更趋科学。
企业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构建系统性的内部会计控制
1、构建详尽的会计岗位责任制
在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将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在不同的岗位上配备具体的控制人员,并控制其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对其权限和责任进行控制。
2、构建详密的会计内部牵制控制
为了防止会计人员的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凡涉及款项的收付、结算和登记,均设置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会计人员相互核对、相互制约,杜绝“一人顶两岗、钱账不分离”的现象。
3、构建详细的会计资料控制
(1)构建详细的会计凭证控制。具体是:规范会计凭证格式,对会计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流转程序,保证凭证的签章齐全,合法、合理地填制会计凭证,合法地复核会计凭证等。
(2)构建详细的会计账簿控制。具体是:会计账簿按规定设置,账簿启用时填齐相关内容,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簿或账户连续编号,按规定方法和程序登记和更正错账,按规定时间和方法结账等。
(3)构建详细的会计报表控制。
按规定的方法和时间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需有关负责人审阅和签章,会计报表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保存等。
4、构建详明的会计稽核控制。
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性,会计资料记录的真实准确性,相关资料的一致性等。
5、构建详实的财产物资控制
对财产物资接触控制,对财产物资定期盘点控制,对财产物资记录保护控制等。
6、构建详细的会计分析控制
对会计分析内容控制,对会计分析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控制,对会计分析方法和时间空盒子,对参与分析人员和分析财务报告编写要求控制等。
(二)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包括审核会计账目,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使之更加完善严密。
(三)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的制定。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尽快加强有关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行业准则的制定,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外部监督和指导。
(四)健全内部控制框架
企业要有一个健全有效地内部控制框架,就必须从控制环境入手,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加强董事会的职能及其独立性;提高管理者素质,凭借市场经济的竞争,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行政制定管理层;鼓励塑造企业文化,激励管理者和员工,明晰权责。
(五)加强风险评估
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步增大并更具有不确定性,如资产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兼并重组风险等,要加强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领域,防患于未然。
(六)要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和协调配合原则
在横向关系上,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降牵制。另外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其信息质量,企业有必要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后,向外公开披露其内控信息,建立内控信息披露机制。
(七)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
对企业来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不断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改进,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第2期.[2]陈汉文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第5期.[3]田莉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上海会计,2001第6期.[4]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第1期.[5]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中国学术期刊网 2007
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对企业会计信息实施及时监督。我们从可以保证会计人员业务管理的独立性、会计人员依法合规进行监督的角度, 解决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会计人员在经营活动中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基本职责, 达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目的。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往往受利益因素制约、人际关系影响, 无法独立、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 做出的审计处理也往往因管理体制的制约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成了企业可有可无的部门, 难以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2、现有审计方式无法发挥正常的内部控制功能。
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 只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审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独立的审计内容, 无法做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实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审计人员构成缺乏整合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上仍大多为内部财务出身, 缺乏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难以发挥监督、协调与控制的职能。
4、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规范。
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缺乏正确的评估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混乱, 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 这些都是阻碍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内因。
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重要举措。
企业的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企业本身资金使用效益、恶意使用资金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资金供应十分紧张, 如何安全合理地筹措和进行内部资金控制与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1、要单独立项, 专门评价, 加强内部财务控制管理。
严格执行事前招标、事中监查、事后审计等管理制度。项目领导小组及审计部门, 在项目执行中、项目完成后, 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相关人员对部分重点项目进行专项检查, 并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妥善处理。
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由于治理成本与获得的增量收益的不对称, 尽管他们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内在需求, 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往往产生“搭便车”的企图, 导致企业内部的监督和约束不力, 进而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因此, 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可以有效地改变独资控股所带来的治理结构中的缺陷,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应对一些重大决策、发展战略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调整、激励和惩罚制度的完善等重要方面,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资产的监管机制就成为制度化, 这就在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资产的安全性。
3、各部门联合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与各项咨询业务。
通过专项审计调查, 企业集团领导可为经营决策找到政策上和经济上的论证, 进而在对重大经营业务、项目投资等方面实施风险评估, 以防止决策失误、避免经济损失。并在面临反映经济活动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时, 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和意见, 甚至客观评价企业各项决策实施后取得的经营成果, 最终促使企业集团领导快速了解改革措施的力度, 及决策行为的完善程度、对公司资源的利用程度。开展内部控制培训业务, 是促使企业中各级管理人员了解各个业务职能领域的控制目标和控制程序的最好办法。
4、正确运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主要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符合性测试, 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审计报告中的建议也是管理当局早已经知道的, 缺乏新意识, 有人形象地比喻, 内部审计的工作就是“审核数豆子的人是否将豆子数得一粒不差”。风险导向审计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 把审计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 分析风险, 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 企业管理当局需要了解变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而固定的、静态的控制体系只能反映企业的过去。因此, 要求内部审计师在风险环境中观察业务过程, 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 从而为企业增加更多的价值。
总之, 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运营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及时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企业会计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 是组织处理会计业务并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和决策信息, 以及辅助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机整体。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 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加强会计监督,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是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会计控制
参考文献
[1]方红星, 内部控制审计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 2002 (7) .
关键词:企业集团 审计制度 构建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23-00
1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作用范围比较广,不是企业各部门审计工作的单纯相加,而且在整体的高度上来把握全局的审计情况,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科学进步,防止企业内部危机的出现。通过系统的掌握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明确具有创新性的审计观念,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原创性等方法,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进一步证明内部审计的实践意义。
2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形式单一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受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程度制约,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仍然侧重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并且多数以事后审计为主。对企业进行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还不够深入,更缺乏对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审计。而且内部审计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事后的监督检查,事中的监督调控比较薄弱,不重视事前的预防和预警。
2.2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就当下的发展形势而言,大部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般会附属于另一个部门,由公司的会计完成相关工作,很少有一些公司的审计部门是建立在审计委员会之下的。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审计结果的客观性降低,审计结果不科学,因为附属于其他部门的审计机构通常会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从而失去其原先的作用力。
2.3 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落后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处于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毫无风险意识,这根本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审计的要求。当前国际上审计方法已逐步转变,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最显著特点是把审计力量用在高风险领域,力求提高审计效率。
2.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并没有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真正意义上同时具有会计、审计等专业素养的员工较少,缺乏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所要求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技术、管理沟通等所具有的胜任能力。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手段不高,靠一只笔、一个计算器和几张纸进行工作,很少使用高效率的现代电子计算机开展工作。
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对策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具体操作中不断试用和完善。
3.1 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扩大
明确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审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所以,审计的重点落在了内控制度和收益方面,这样就能客观准确的概括企业当下的运转情况,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怎样进一步保证生产、经营等过程的质量,是审计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要具有系统性,从各个时间点来把握审计工作的进行。
3.2 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
第一,重新确立审计机构在公司中所处的地位。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用,就必须要设计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这一机构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不与其他的责任部门相交叉,对审计委员会负责。选拔专业的审计人才,负责审计工作,保证其工作的严肃性,不与其他工作相混合,从而保证审计者不直接承担经营管理责任。在员工地方上,要尽量提高审计者的员工地位,因为地位越高的员工,他的威信度越高。针对审计者的选取方面,还要考虑到该审计者的重点工作内容,防止出现多种工作内容并存的状况,要保持其工作内容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者的工作质量。
第二,要重新规划内部企业的各个部门,主要责任人应该将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的任务来处理,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内部审计部门审计结果的质量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严肃性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严肃性体现在审计机构附属于比较权威的部门,独立性体现为工作内容的利益相关的独立性。但是,实际工作中很难两者同时兼顾。
3.3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集团通过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联系起来,股东作为委托人将财产交由董事会代理,董事会将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委托经理层进行经营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纵向管理的多等级公司结构。采用多等级人员共同监管的模式,资源控制权与使用权相互独立,假如需要有利用两种权力的情况下,同一等级的管理者不能实现这一要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工作的下一步进行,而且企业自身的监督体系需要加以完善,否则将会导致其作用力降低。在股东会、董事会之下还需要成立监事会、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机构,保持这三者之间的等级联系,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
3.4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要丰富内部审计成员的专业素养,积极选拔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有内部控制人员、风险监测人员、公司治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等,从而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且实现各专业间的平衡。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掌握好相关的业务知识,除了必须掌握的财务和审计等内容,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管理、金融、统计、计算机等方面的资料,这些在平时的工作中都会很频繁的应用,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定期参加员工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要掌握以上的各种知识,审计人员还应该处理好同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保持机构内部的和谐,从而保证审计机构的良好运转。
3.5 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将管辖范围内的审计部门从原单位中分离出来,交由审计中心监管,各级审计机构的管理人员由总部统一规定,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审计部门采用任务与规划相一致的原则,并且定期进行业绩核查,建立系统的审计工作层级负责体系,保证审计部门同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管理部门的关系,从而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推动总体审计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士力.集团公司全面预测管理[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
[2]叶陈云.公司内部审计[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何迎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2008(8):45.
[4]肖兵.浅议現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2008(6).
[5]杨忠智.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J].改革与战略,2008(9):145-147.
[6]廖洪,邹冉.从一项调查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7):32-33.
[7]张雁翎,柏晓琳.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9):54-55.
[8]孙志亮,杨焕玲.深化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J].商业会计,2005(5):27-28.
[9]陈鑫.中美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8(6):46-48.
[10]陆兰丹.当前企业内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04(9):37-39.
【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推荐阅读:
浅谈企业激励制度的构建06-15
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06-21
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论文05-24
企业员工诚信体系构建06-09
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06-13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11-02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11-03
企业人本管理的构建和发展07-25
浅谈新时期企业文化的构建11-13
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文化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