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陈政高)(精选8篇)
陈政高
(2009年10月27日)
同志们,朋友们:
省委召开的全省政协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着重研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更好地履行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这对于进一步开创我省政协工作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刚才,福洪主席全面总结了近些年来全省政协工作,大连市委、本溪市政府、抚顺市政协做了经验交流。文岳书记还将代表中共辽宁省委作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我省政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全省各级政府如何支持政协工作,充分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人民政协组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上次省委政协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 协委员紧紧把握“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一是每年对《政府工作报告》都进行认真讨论,并积极负责地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对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案与建议。二是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发展软环境建设、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辽宁”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向省委、省政府积极建言献策,提了很多真知灼见。三是就重要区域合作和发展问题举办高层次论谈,为辽宁振兴鼓与呼。特别是开展的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创新〃提升”为主题的高层论坛,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应对国家金融危机,我省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到第一线,抓住敏感、突出、前瞻性的问题,广泛调研,对政府如何应对危机建睿智之言、献解困之策。
自上次省委政协工作会议以来,我省经济增长连续4年达到12%以上的增幅。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令人欣喜,呈现企稳向好、越来越好的局面。前三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473亿元,增长12.7%;地方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1131亿元,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24亿元,增长4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1亿元,增长17.9%,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东部地区或全国前列,经济发展态势超出预想。
现在可以说,在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产生极
为不利影响的背景下,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是胜利在望,我们能实现“两个不低于”奋斗目标。
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得益于辽宁省委的积极谋划、精心组织:得益于国家实施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也得益于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事实告诉我们:
我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进步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凝聚着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汗水。
人民政协为推进我省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心聚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民政协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过程中,贡献是独特的、巨大的,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继续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努力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际经济不断复苏,随着全国经济形势不断好转,我们面临着比今年更好的外部环境,我们有了近些年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特别是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快车道上行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就在我们辽宁,尤其是在这场金融危机当中,辽宁的表现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更重要的是全省上下政通人和,各地发展思路非常清晰,辽宁现在已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内外部全面条件,辽宁现在正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辽宁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理所当然应走得更快,理所当然应步伐更大。
现在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这就是GDP过2万亿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由l万亿到2万亿大体用了四年时间,辽宁GDP是2007年过了1万亿,去年是1.35万亿,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年会超过1.5万亿,明年可能超过l.7万亿,后年就会实现2万亿,也是四年时间。先进省份GD P由2万亿到3万亿都是用了三年时间,我们不要太高增长,就是13%的增长速度,三年以后我们也会达到3万亿,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另一个问题就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7年刚过1000亿,如果今年按照l 7%增长今年将达到1586个亿,什么时候能达到 2000亿。这些是我们辽宁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这是辽宁人民企盼了多年的夙愿。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不懈的努力奋斗。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政协更好地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多献灼见良策。人民政协荟萃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和各族各界知名人士,特别是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是各级政府的“智囊团”、“人才库”,能够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尤其需要发挥政协团结面宽和联系面广的优势,多做团结工作。政协委员联系广泛,位臵超脱,渠道畅通,能更好地针对改革发展稳定全局面临的现实问题,支持各级政府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的工作。
二、切实加强政府与政协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参政议政作用
我们今年所剩的时间仅有两个月了,各级政府在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工作的同时,也正在积极谋划明年工作。明年我们将着重考虑这样几项工作:一是推进三大区域快速发展,沿海经济带要有更大的动作,更大的气势,要建设成同珠三角、长三角一样发达的城市带和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要用交通连接城市,要用企业连接整个经济带,建成全国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突破辽西北要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二是明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要保持在30%以上,要突出抓好抓项目建设。三是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明年要力争使全省工业产业集群上更大规模、上更高水平。四是更大力度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业外包、新装备等工业。五是继续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突出抓好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和县城建设,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力争新增一批全国百强县。六是要向抓县域经济一样大力推进城区经济和服务业大发展,要让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比翼起飞。同时还要抓好环境保护,抓好社会事业发展,尤其要筹备好第十二届全运会,抓好各项民生工程。
可以说,明年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而繁重,需要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真抓实干,奋力拼搏。政府工作特别需要得到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帮助和监督。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人民政协地位作用的认识,把尊重和支持政协工作,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作为政府工作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下去。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协商和监督的新内容,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体现在政府重大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
第一,要把政治协商纳入政府的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要始 终坚持重大决策同政协协商的制度。
凡涉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决策,各级政府都要主动而不是被动、积极而不是消极地与政协协商。
实践证明,要保证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就必须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尤其要注意听取来自政协的各种意见包括看法不同的意见。
实践证明,要使政府决策更具可操作性,就必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取得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包括得到各级政协委员的理解和支持。
实践还证明,政府在决策前多听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只会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可行、更加符合民意。
各级政府要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重要的地方性法规,特别重大项目的决策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积极以组织形式进行政治协商、主动听取政协的意见。
每年年初,政府办公厅(室)要根据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会同政协办公厅(室)制定全年的政治协商计划和方案。要进一步改进协商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使协商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第二,要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是人民依 法实施监督的一种重要的有效形式,层次高、影响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邀请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对政府的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要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尖锐批评,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在实际工作中要 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欢迎和支持政协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开展专项集中民主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主动提供情况,自觉接受监督。政协召开的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及其他重要的座谈会,凡邀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同志要亲自出席。
二是积极配合政协开展视察、考察和座谈等民主监督活动,主动邀请政协委员参加政府组织的有关重要检查活动。不断拓展接受民主监督的领域,尤其是在财政预算、环境治理、重点工程、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廉政建设等方面,欢迎政协进行监督。
三是积极支持和安排政协有组织地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被评议部门的重要依据。继续实行特约聘请监督员的做法,充分发挥特聘人员的民主监督作用。
四是对政协提出的真知灼见要积极采纳,对政协提出的监督意见要认真落实整改。也热忱欢迎政协委员讲实情、说真话、当 诤友。
第三,要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政协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协助政协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参政议政活动。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同政协的联系。政府要有一位领导负责联系政协工作,政府办公厅(室)与政协办公厅(室)、政府职能部门与政协专门委员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口联系制度。可根据议题邀请政协领导或有关专委会负责人列席政府全体会议以及其他重要会议。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课题共同调研制度。各级政府要围绕中心工作,根据工作重点,主动向政协推荐调研课题,主动邀请政协委员参与一些重大课题调研和重大项目论证,对政协在调研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政府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吸纳和转化。
三是进一步为政协知情知政创造条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重要情况通报制度,保持信息渠道畅通。要定期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方面的重要情况。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政协专门委员会的联系,主动沟通情况,提供信息,支持政协专门委员会搞好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
第四,要认真做好建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建议案和提案是参加政协的党派、团体和各界委员参政议政最经常、最便捷、最 规范的形式。
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政协建议案和提案办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提案办理制度,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政府办公厅(室)要加强提案督办,及时向政协通报办理情况。
对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提出的建议案,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阅批,特别重要的要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研究。
对特别重要的提案,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亲自阅批交办,确保办理质量,促进问题解决。
在提案办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答复,更要注重落实,负责同志要一抓到底,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因客观原因暂时不以解决的,也要实事求是地向政协委员及时说明情况,取得理解。
三、各级政府要努力为政协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为政协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用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
第一,要切实为政协解决工作经费问题。要把各级政协委员的活动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有所增长。
除拨付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委会活动、委员视察考察及机关办公等经费外,还要保证政协大型活动、重大专题调研、外事活动、港澳台侨联络工作等必要的专项经费,为政协正常 运转提供物质和资金保障。
第二,要努力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创造条件。政协委员履行职责,无论参加会议,开展调研,还是反映社情民意,与所在工作单位及所在界别都有密切联系,都离不开有关方面乃至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委员所在单位要积极支持委员参加政协会议和活动,在时间和经费等方面提供便利、给予保障。要主动关心政协委员的工作和生活,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三,要积极为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改善机关办公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各级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办公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但也有少数地方,办公经费比较紧张,办公条件还不尽人意。这些地区要核拨专门经费,积极改善他们的办公用房、公务车辆、办公设备等必要的工作条件,支持他们加强信息化建设。
同志们,朋友们!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 我就2009年全省乡镇企业、农机工作开展情况和抓好2010年乡镇企业、农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全省乡企、农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一) 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局面扭转,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沉着应对, 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扭转了效益下滑的局面,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经济总量、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 发展成效同步提高。
预计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固定资产投入分别达到922.5亿元、535亿元、299.1亿元和251.0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19%、13%和6.6%.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7%, 100.5%。
2. 发展态势稳步加快。
预计2009年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82.8亿元, 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达到21.2亿元, 同比增长9%。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5%, 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
3. 发展贡献继续上升。
预计到12月底, 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上交税金、支付劳动者报酬分别达到3524.4亿元、128.3亿元、288亿元, 同比增长12%、15%, 13%。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1064元 (全口径) , 同比增长12.7% (未扣除物价因素)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 同比增长3%。
我省乡镇企业取得上述成绩, 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 以应对金融危机为核心,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监测力度。强化对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30个乡镇企业直报点生产运行情况监测, 积极建立统一的应对金融危机信息收集、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减轻乡镇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投入贷款贴息资金700多万元重点扶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成长型企业, 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打造政、银、企合作平台。与省农信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 制定了《关于建立贵州省地县两级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的方案》, 投入资金1100万元支持11个县建立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分支机构扩展到贵阳、遵义、安顺。四是加大科企对接力度。积极承办农业部11月份在我省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收集了肉类加工、粮油加工和蔬菜加工三大类别46个技术需求问题,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技术对接。
第二,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产业型大项目工作的意见》, 重点支持茶、油、椒、药、薯、肉、粮、果、蔬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发展, 投入贷款贴息资金800多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型大项目、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业基地, 着力培育在本地区同类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能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组成“秸秆生物饲料实验项目课题组”, 启动了应用生物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饲料项目, 开展利用秸秆生物饲料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的试点工作, 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开阳、绥阳两县筹办了“全省桔秆生物饲料养畜推广示范暨综合利用现场会”, 对秸秆生物饲料养畜和综合利用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成功举办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第五届医药博览会, 有效推进了我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产品展示、技术合作、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第三, 以应对农民工回流为重点, 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功能作用, 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提高素质推动就业。一是开展创业扶持。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 以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为手段,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平台,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支撑, 投入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资金461万元, 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储藏保鲜、商品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 开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花卉、林果等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工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需求, 开展茶叶加工、食品检验、中药材种植、竹木工艺、食用菌栽培、建筑等工种以及企业订单、定向、定岗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帮助农民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每年培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达10万人 (次) 。三是开展回乡创业培训。投入农民工创业培训资金250万元, 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种养殖、加工、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等创业技能培训, 帮助农民工创业。
(二) 农机工作保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1. 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兑现, 补贴效果凸显。
2009年, 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机具种类, 扩大实施范围, 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中央下达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6亿元, 省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农业部领导提出的“三个绝不能”和“三个严禁”的要求, 严格贯彻执行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努力把农机购置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让各级政府满意、让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满意、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为方便农民购机和操作, 除中央资金每台机具补贴标准为30%外, 省级资金每台机具的补贴标准均为8000从实施情况看, 中央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完成, 共补贴农户购置各类农业机械9.86万台套, 受益农户达9.56万户,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616万千瓦, 增长5.1%。
2. 农机化服务领域拓展, 作业水平提高。
各级农机部门以实施“农机科技增粮行动计划”和“农机科技进农家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 组织开展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春耕”、“三秋”期间积极组织机耕、机收服务队、抗灾救灾突击队, 加快农作物的抢种抢收进度, 组织开展以耕、种、收为重点的机械化作业, 发挥了农机的生力军作用。全省完成机耕面积910万亩, 机械灌溉625万亩, 机械半机械化脱粒355万吨,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下乡5万人次, 农机出勤241.9万台次, 组织机耕服务队1367个, 抗灾救灾服务队452个, 投入抗灾救灾机具52.5万台, 检修各类农机具34.98万台次, 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0万人次, 有效促进“春耕”、“三秋”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全省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通过农机化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一是按照“稳点、扩量、巩固、提高”的要求, 继续全力抓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工程的实施, 全省水稻机插秧工作实施有序, 效果良好, 共完成机插秧面积30万亩。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我省作为农业部农机化司确定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省区之一, 2009年在总结前几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 继续在20个县进行示范推广, 投入资金200万元, 各实施县以组织引导、示范宣传、保障措施等工作为抓手, 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三是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在24个宜茶县实施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 每县投入18万元, 共投入资金432万元, 项目实施区新增茶叶生产机械2047台, 带动各类资金投入1046万元。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 提高了茶叶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为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探索了路子。四是做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实施要求继续在9个县组织实施, 2009年每县投入20万元, 各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和宣传引导上进一步落实, 通过与农机购机补贴资金紧密结合, 示范区新增各类机具1.58万台, 投入各类资金4495.6万元, 项目区农机技术装备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五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县结合本地实际, 把建立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 认真帮助条件成熟的乡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投入资金208万元, 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6个, 使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0个。同时, 各县对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组织、经销服务组织、维修服务组织的建设也积极引导, 做好协调服务, 充分发挥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和促农增收中的作用。
4. 强化安全措施,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全省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切实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牌证核发和安全技术检验及驾驶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一是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和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 深化拖拉机及驾驶员无牌无证和“五整顿、三加强”专项治理活动, 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率、检审率, 深入地县开展专项督查, 确保农机安全作业。三是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新机制, 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坚决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
二、正确把握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发展形势和问题
在看到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化发展的积极变化和进步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就乡镇企业发展而言: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9%, 资源型产业产品占主导的工业结构特征明显, 与走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银行贷款仍然比较谨慎, 抵押贷款手续繁杂, 企业选择银行空间不断缩小, 融资难度加大。三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弱。目前全省乡镇企业仅有不到2%的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不少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还达不到销售收入的1%, 企业创新前沿技术少。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还停留在90年代甚至80年代水平。从人才结构看, 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密度为11.1%, 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密度还不足3.3%。人才总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缓慢, 成为制约我省乡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农机工作看:一是全省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 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作物机械化程度依然很低, 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还不够大, 服务市场也不够规范, 还不能适应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三是少数地方购机补贴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资金使用监管还不够完善和有力, 违规违纪操作补贴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机作业受油价与供应影响较大, 影响农民从事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同时,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有利因素不少。从政策环境看,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 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内在需求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 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从技术支撑看,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其他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从发展机制看,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有效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各级乡镇企业和农机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定走区域特点乡镇企业发展和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拓宽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布局、效益有机统一, 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机械化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真抓实干, 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 也是乡镇企业和农机融入新组建的农委协调运转的关键一年, 做好今年的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至关重要。
(一) 关于乡镇企业工作
2010年, 乡镇企业在产业发展上, 要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配套型、农业产业延伸型产业;在功能定位上, 要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 加快与城市产业配套协作, 提升产业层次, 搭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在发展重点上, 要围绕产业化、资源差异和市场需求, 做好转型、重组、升级“三篇大文章”;在资金使用上, 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重点, 实行“两个为主, 两个为辅”, 即以贴息为主, 补助为辅;以扶持产业型大项目为主, 培育成长型企业为辅, 实施“四个倾斜”, 即向规划内的项目倾斜、向乡镇企业集聚区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倾斜, 促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1. 在发展优势产业上, 实现“三个突破”。
按照农业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 一是优先发展以粮、油、茶、椒、药、薯、肉、果、蔬为主的加工业, 在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上取得突破。二是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 加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 在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上取得突破。三是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在搭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平台上取得突破。
2.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 打造“三个亮点”。
一是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二是在小城镇、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集散地、重大工程项目和交通枢纽节点, 积极发展储藏保鲜、物流配送、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餐饮住宿、连锁经营等服务业;三是培育、建设一批辐射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在解决制约瓶颈上, 破解“二大难题”。
一是在资金方面, 加快地、县担保机构试点步伐, 进一步健全乡镇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在技术方面, 加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力度,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攻克影响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在夯实基础工作上, 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摸清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尤其是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及时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和省统计部门衔接, 调整、修订我们现有的统计体系, 以适应新的工作职责、职能要求。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今后各地申报的项目, 原则上要出自项目库中。各地的项目库储备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产业政策及时更新、增减。四是着手制订“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二) 关于农机工作
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机具8万台套, 农机总动力达到1680万千瓦, 机耕面积950万亩, 机插秧面积30万亩, 机收面积200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大幅度增加, 农机装备结构继续改善,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农机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为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 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 强化购机补贴政策措施, 确保补贴工作安全到位。
2010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各级农机部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将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真正让党和政府放心, 让农民和企业满意。特别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格纪律, 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 坚持“五项制度”, 做到“八个不得”, 严格程序, 阳光操作;强化监管措施,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倒卖补贴指标、乱收费、虚报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的检查, 发现问题严厉查处, 决不姑息。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水平。
按照《农业部关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 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政策要继续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大力组织开展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 建立定点联系机制, 培育一批典型, 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2010年全省将新建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25个。通过开展合作社法人代表和维修人员及操作工等业务骨干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3. 突出抓好重点农时服务,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春耕”、“三秋”是农机服务农业生产的主战场, 各级农机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好“春耕”、“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作业,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用柴油供应, 维护农机作业秩序。重点加强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组织协调,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 推动跨区作业向跨区机耕、机插等环节拓展。
4. 立足节本增效,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
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机化技术步伐, 大力推广土地深松、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集成应用, 努力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新机制。
5.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
要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 继续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开展新一轮“平安农机”示范县考评工作, 加强对拖拉机培训机构的管理, 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 农机手的培训关、审核关, 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事故死亡控制数零指标的实现, 为农机安全作业保驾护航。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王三运(2011年9月20日)
安徽是一个水利大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历来是事关全省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要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我省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是关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就是要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推动安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
刚才,宝顺书记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精辟分析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安徽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宝顺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围绕贯彻落实好宝顺书记的讲话要求,下面,我讲六个具体问题。
一、准确把握“水利安徽”战略导向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问题,始终是牵动全省发展命脉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民为除水患、兴水利开展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建设,实现了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们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机遇,着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顺利完成139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妥善解决124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成功战胜多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治水安邦永无止境,兴水富民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球性水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要看到,我省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近年来气象灾害多发重发之势,防洪抗旱减灾基础建设和能力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要看到,我省是水利大省又是水资源十分短缺、分布严重不均的省份,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只有7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0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新安江流域人均6204立方米,长江流域人均1692立方米,淮河流域人均675立方米,南多北少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淮北地区拥有全省38.6%的人口,但只有全省15.7%的水资源,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需要。这些情况表明,水 利问题仍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兴修水利、根治水患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面对我省水利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我省新时期水利的改革与发展,要按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顺应水利工作的战略性要求和阶段性特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治水,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从安徽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实施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统筹推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配套完善的防洪减灾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防控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总体上看,“水利安徽”战略是一个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治水方略,必将对安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水利安徽”的战略目标,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坚持综合治理、强化保护,进一步突出水利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真正让水利成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成为农业丰收的基础支撑,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成为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
二、持续加强基础性水利工程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年来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领域,提高标准,努力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推进中,要突出“三抓三加强”。
一要抓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在加快推进新一轮治淮的同时,突出抓好长江干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长江干支流治理,主要是实施好长江干流及滁河、青弋江、水阳江“一干三支”工程。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进程将明显加快,要突出解决好皖江河势不稳、岸线崩塌、洲滩圩垸安全性不高等问题,着力提高三大支流防洪标准,切实保障皖江示范区“两区三片”防洪保安需要。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其中中小河流281条,目前已有224条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第一期85条治理任务按要求必须在明年底完成。各市县要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加强组织调度,落实工程措施,特别是水患较重的史河、淠河、大沙河、秋浦河等河流的治理,要重点调度,率先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后期任务相当繁重。我省有5290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104座、小型水库5173座。目前已完成病险水库加固1846座,其中大型8座、中型81座、小型1757座。省里已经明确,到2013年完成新一轮国家规划内1066座小型水库加固,到2015年再完成1100余座一般小(二)型水库加固,到2020年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各 地要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举措,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确保除险加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水库管理维护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去年省里已经出台了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各地都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没有出台的要抓紧出台,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座,管护加强一座,安全到位一座。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基础薄弱,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全省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所限,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等“先天不足”,加上多年运行缺少管护,又出现建筑物及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沟塘渠道淤塞等“后天不良”,全省机井完好率只有60%,塘坝工程完好率只有30%,灌溉泵站的实际灌溉保障率不足70%,排涝工程的排涝标准只有3-7年一遇,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近两年的持续干旱,进一步暴露了这个“软肋”。省里已经明确“十二五”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塘坝扩挖和沟河清淤等工程实施,改善除涝面积1500万亩、净增除涝面积1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40万亩、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500万亩。各地要以提高抗旱供水和防洪除涝水平为主要目标,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集中连片治理为关键手段,切实抓好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在治理易涝农田、疏浚 沟渠、新建修复桥涵、新打修复机井方面,做了大量实在实效的工作,在旱涝兼治、排灌结合上,探索了很多好的经验。从全省看,这一阶段用于农田水利的投入和工程量,超过过去一、二十年的总和,这为战胜连年的持续严重干旱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成果和经验,要不断巩固、推广和扩大。
二要抓项目,加强规划引领。推进工程性水利,项目工作是第一抓手,要集中精力、加快步伐,做好项目谋划、论证、储备、争取工作。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之后,是争取项目和落实项目的最佳时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密切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衔接,提高项目的可批性和成功率,尤其是一些重大水利工程,要千方百计挤入国家的盘子。抓好项目工作,提高规划水平是关键,当前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对照中央关于水利建设的最新精神和要求,更加注重科学规划、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处理好防洪除涝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深做细重点项目规划,为争取国家支持奠定基础。
三要抓进度,加强质量监管。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机遇难得,机不可失,必须立足于争、立足于抢,加快推进节奏,加快项目进度。尤其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缩短环境评价、土地报批、征地拆迁等工作周期。在施工进程中,要明确时间节点,兑现时序进度,确保早建成、早运行、早见效。特别是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加固,目标任务和市、县两级的责任非常明确,要逐项确定目标,强化时序进度的检查和调度,每年的目标任 务都不能留尾巴,各地的进展要齐头并进,不拖全省后腿。在强化进度的同时,要始终强化质量第一的原则,全程把好工程标准关、招标采购关、工程监理关和竣工验收关,要提高水利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跟踪问效,千方百计把各项水利工程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在质量问题上,关键要强化制度保障,任何一项工程,都要明确施工质量责任主体、质量监管责任主体,确保质量责任可追溯。
三、不断加快资源性水利建设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水不仅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且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必须把保护好、配置好、利用好水资源摆上重要日程。
一要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加快高耗水行业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和节水农业。按照规划,“十二五”时期,全省年供水总量控制在360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18立方米,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对照这些目标,要细致做好分解工作,把节水增效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业、企业和灌区。另一方面,要统筹治水与治污,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除了淮河、巢湖等领域,现在新安江的污染防治也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专门到安徽做了规划前期调研,流域所在地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规划动态,合理提出我省诉求,让新 7 安江水更清、岸更绿、流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对皖北地区来讲,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污染的危险性日益增加,必须把地下水污染防控摆上紧要日程,合理开发使用浅层地下水,严禁超采中深层地下水。
二要加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力度。针对我省水资源南多北少的状况,不失时机地推进调水工程的规划建设。现在我省缺水地区对调水工程建设呼声较高,省里对引江济巢、引江济淮等工程已做了多年的前期工作,同时还在积极研究淮水北调等工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水工程涉及跨地域水权问题,也涉及生态环境等敏感问题,现在国家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十分慎重,核准非常严格,我们要以科学、积极、务实的态度继续推进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好方案论证和对上协调争取,千方百计满足核准条件。
三要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加强全省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认真算清水帐,掌握全省各地各方面用水需求,特别是根据全省各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完善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量的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强水源建设,不失时机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库,高度重视重要湖泊的储水功能建设。现在全国各地都把战略性后备水源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我省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谋划。特别是皖北作为缺水地区,要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区、沿淮湖泊及相关行蓄洪区的蓄水作用,把综合治理和水源建设更好结合起来。这方面,淮北市已经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大面积的采煤 8 塌陷区变成了一湖清水,既改善了生态,也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战略储备。
四、积极推进民生性水利发展
我省民生性水利发展已取得良好进展,特别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列入民生工程后,进展明显加快。下一步,要继续拓展民生水利领域,充分发挥水利造福百姓的功能。
一要确保民安。在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当前要把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全省共有地质灾害点5727个,受威胁人口16.5万人,还有大量没有列入地质灾害点名录的危险区域和潜在危险区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较大威胁。近年来,由于极端性天气影响,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今年以来全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73起,其中崩塌60起、滑坡102起、泥石流6起、地面塌陷5起。由于预警和应对及时,成功避险42起重大灾害,避免了690人伤亡。但我们必须看到,避险只是应急措施,让群众远离危险区域才是根本办法。各地要在全面排查地质灾害点和危险区域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地质灾害点上群众的搬迁安置。要统筹做好选址规划和建房指导工作,坚决杜绝从一个险区搬到另一个险区,严格禁止山区切坡建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要扩大民利。首先是兴群众饮水之利,加快农村饮水工程从“保障”向“安全”转变。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我省 要解决2043万农村居民和172万农村学校饮水不安全问题,总投资108亿元,重点是要逐步提高自来水供应城乡一体化规模,渐进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现在自来水供应最大的问题是,部分水厂供水规模小,入户率低,所收水费不够运行维护支出,造成运行管理困难。各地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要确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确保工程建得起、用得好、可持续。打造群众宜居的水生态环境,是民生水利的重大任务。要分类加强水土流失易发区和重灾区的水土保持,完成重点区域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50平方公里。同时,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的综合防治,扩大湿地资源面积,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最近,我们在皖北调研看到一些地方,注重把城市防洪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水域周边的环境治理和湿地建设,使城市防洪工程成为群众休闲、赏绿的重要去处。我们的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应当借鉴这种理念,既要重视它的坚固性,又要考虑它的生态性。
三要维护民权。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涉及到群众权益的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水,坚决防止侵犯群众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要依法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严格实行统一年产值标准、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和征地补偿准备金制度。要加大大中型水库、水利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同时,把水利改 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探索涉民水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综合水价改革。
五、全面落实公益性水利要求
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作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主体,必须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方面履职尽责。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加大公共投入。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金融支持等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昨天,省政府又以办公厅文件转发了“水利新十条”措施,包括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大对大型灌区和大型泵站项目省级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省财政投入的力度和配套的份额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对大别山革命老区、比照西部政策县和皖北三市七县等进行重点支持。各级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投放。特别是对公益性中央和省 11 水利建设贷款贴息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贴息力度。为调动各级加强水利投入的积极性,今后省里对市、县水利投入实行奖补政策,多投多奖,少投少补。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引导社会参与。关键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支持水利发展、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加快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的合力。初步测算,今后五年我省水利投资将达到1200亿元,这么大的投入规模仅靠政府投入压力很大,必须做好社会融资的工作。现在,随着水利投入需求增加和社会投资领域放宽,水利行业将会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的一个领域,要积极推进地方水利融资平台建设,充分运用政策贷款、财政贴息、收费质押等政策,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各市、县政府要敢闯敢试,强化激励政策的有效供给,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水利项目租赁承包、支持企业投资治理城镇段中小河流等多种渠道,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系。有条件的水利企业,要积极推进合并重组,为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打好基础。要合理引导群众参与水利兴修,进一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机制,加大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工投劳。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加强体制创新。要不断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分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向中小型水利工程延伸。特别是对水利 工程有建无管、用而不护的问题,要善始善终地做好“两费”落实工作,积极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运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以乡镇水利站为中心、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村级水管员为补充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确保各级各类水利工程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水利新十条”已经明确,各县(市、区)成立由政府牵头的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就是要强化县级统筹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的责任,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治、扶贫、以工代赈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打捆实施、集中治理、规模推进,把农民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工程切实抓好,不断缩小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六、着力提高新时期水利工作水平
当前,水利工作的形势在变化,领域在拓宽,要求在提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要提高政策水平。对新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中央和省里都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这些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把研究政策、吃透政策作为基础本领,着力提高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执行政策的水平。尤其要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找出作为的空间,把工作思路理得更清晰一些,13 目标任务定得更明确一些,政策措施出得更扎实一些,不断增强水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提高创新水平。当前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水资源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涉水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水利发展模式发生深刻转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新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首先是要创新观念,突破传统水利的思维局限,强化全局意识和系统思考,强化资源意识和战略思考,以观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观念跨越推动发展跨越。同时,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针对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敢于突破,着力攻坚,为科学治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水利工作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级水利部门和相关方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水利服务全局的能力。尤其要突出服务民生这个重点,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期以来,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奋战在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第一线,有着良好的素质和工作作风。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继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力以赴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物价工作会议,总结回顾去年工作,表彰价格监管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研究部署今年工作,这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价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刚才,庆奇同志作了工作报告,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我都赞同。希望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锐意创新,真抓实干,推动我省价格工作再上新水平,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一年,也是我省价格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监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和推进“三促进一保持”,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全力做好各项价格监管和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为“四大亮点、“五大突破”。“四大亮点”:一是在扩内需保增长中彰显作用。积极发挥价格职能作用,出台并实施了20条扩大内需的价格政策措施,开展了“扩内需保增长十项行动”,有力促进了结构调整,优化了消费环境,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二是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卓有成效。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推进电价、水价、污水处理费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是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成效显著。坚持价格惠民,解决了群众广泛关注的停车保管、物业服务、交通运输、有线电视收费等十大价格热点难点问题,赢得社会赞誉。四是在贯彻《规划纲要》中积极有为。先行先试,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省政府批转,出台了贯彻规划纲要深化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承担了全国价格改革试验基地的重大使命。“五大突破”:一是电价改革取得突破。承担全国电价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积极推进电价改革,珠三角已有五市实现了同网同价,商业电价大幅降低,向工商业用电同价迈出重要一步。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取得突破。承担全国医药价格改革试点任务,率先试点药品差别定价政策,推动医药企业自主创新。三是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取得突破。承担全国环境价格改革试点任务,积极推进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全省市县城区和应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建制镇污水处理费开征率和最低收费标准达标率均达到99%。四是创新政府定价模式取得突破。承担全国价格机制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开展有线电视收费政策评估,打破了“一价定终身”。五是构建价格服务体系取得突破。承担全国创建价格综合服务窗口试点,开展惠农政策进千万农户活动,维护农民利益。
物价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既巩固了广东作为全国价格改革排头兵的地位,也为全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052亿元和3649亿元,增长6.9%和10.3%。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砥砺奋进、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也凝结着全省物价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对我省的价格工作,省委、省政府是满意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满意的,国家主管部门也是充分肯定的。汪洋书记批示指出:去年全省价格工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成绩可嘉。望继续努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新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物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对获得全国和全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现在,我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价格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价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经过30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争议,认为搞市场经济,物价放开了,还有必要进行价格管理吗?物价机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面对这些疑问,我们要认真思考新形势下物价部门究竟应该管些什么,怎么管,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虽然目前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放开,但并不意味价格工作功能的削弱,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工作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重、要求也更高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新时期价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做好价格工作是纠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而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如教育、医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需要政府加以监管,以保障公平公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功能定位中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市场监管。基本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同样有物价管理,如日本和加拿大对处方药品均实行价格管制。而在一些非竞争性、带垄断性的市场,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就需要政府纠正市场偏差,协调行业发展与公众的利益。即使在已经形成竞争、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的领域,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也不能放任自流,仍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监管。这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纷纷出手救市,就充分体现了政府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价格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样定位并不等于政府就要无限制地干预市场,市场配置资源这种基础作用是规律使然,违背了这种规律就会出现失误、偏差,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其次,做好价格工作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加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叠加效应大、放大功能强,更使价格运行复杂多变。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时期,往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时期;反之,国民经济就会失调,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如果价格过高,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就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反之,如果物价过低,企业就不愿意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消费者也会因为预期物价进一步下降而不扩大消费,经济就没有活力。因此,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将价格总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是政府宏观调控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目标。当前,受流动性宽裕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会通胀预期有所抬头。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明确要求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应当看到,如果通胀预期过强,就会增大价格上涨压力,引起价格波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价格监管,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把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尤为重要。
再次,做好价格工作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矛盾凸显期,一些与民生相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价格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 水平的改善,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甚至关系到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稳定。前几天,温家宝在新华网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深刻指出:“从我几十年的政治生涯我懂得,两个问题可以危及社会的稳定以至政权的巩固,一个是贪污腐败问题,一个是物价问题。”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从古今中外历史来看,凡是贪污腐败,物价上涨的时期,往往是政权风雨飘摇,即将崩溃的时期。所以物价问题,是一个政权是否巩固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晴雨表。去年3月,委内瑞拉因为货币贬值引起物价飞涨,特别是食品价格和无酒精的饮料价格上涨了73%,引起很多群众不满。查韦斯为了巩固政权,赢得人心,下令军队接管全国大的所有食品加工企业。这样做法是不是很妥当我们不去评价,但物价问题对政权巩固的影响可以略见一斑,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当前,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许多问题,往往通过价格问题反映和表现出来。价格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社会矛盾。做好价格工作,努力化解价费矛盾,对于巩固执政党地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价格工作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价格工作不仅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政权的长治久安。因此,在历次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都保留并加强了物价部门。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价格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价格工作,稳定物价机构。各级物价部门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努力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价格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价格工作水平,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价格环境。
二、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是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扩大消费、扩大内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强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扭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核心,突出“三促进一保持”这一重点,注意把握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惠及民生五个基本点。这都对我省的价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省各级物价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力争在实践科学发展上有新思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新突破、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有新成效,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做到“五个力促”。
(一)力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我省拥有的中小企业数量、产值居全国之首,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广东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加需要。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灵敏信号,通过运用价格杠杆,能够有效引导资源流向,推动形成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价格激励机制,对技术先进的创新企业出台价格优惠 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要对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全省“现代产业500强”和“自主创新100强”的重点项目和企业,运用价格杠杆进行重点扶持。要进一步运用药品差别定价政策,对新药、专利药、首仿药以及先进制药技术进行扶持,促进药品研发创新。对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给予价格政策鼓励。要继续推进提升价格话语权工作,把省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逐步纳入价格指数发布范围,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力促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我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建立起能够充分反映供求关系变化、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促进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各地要加快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步伐,通过实施阶梯式电价、水价等节能价格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进环境价格改革,加大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促进环境治理和保护。同时,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服务业发展,推进工商业用水、用电、用气同网同价,创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低成本环境。要加大差别价格政策实施力度,探索试行重污染行业差别排污费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力促消费增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要靠拉动消费,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引擎”。我省经济外向依存度较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省经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弊端充分显现出来。今年,我省已出台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价格作为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因素,其水平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消费。因此,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定,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努力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消费增长。要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完善房地产、汽车、旅游、通信等重点消费领域的价格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加强价格监管,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引导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大清费治乱减负力度,优化消费环境。要千方百计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通过深入开展惠农政策进千万农户活动、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农业生产等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拉动农村消费。
(四)力促民生改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快,但各种社会矛盾也比较集中和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相当艰巨。去年,我们兑现了十项价格惠民行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民生至上,着力构建价格惠民的长效机制和普惠百姓的民生价费政策体系。要加快推进医药价格改革,降低部分药品价格和高端医疗设备检查费,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加大医药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药价贵、看病贵的问题。要加强教育收费管理,稳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降低或直接取消高中阶段择校费,减轻群众教育费用负担。要推行城市公交低票价政策,新出台一批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价格优惠政策,充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补贴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低收入困难群众,缓解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五)力促价格稳定。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是价格工作一项长期的任务。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流动性宽裕等因素影响,今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全省物价部门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以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加强价格监测、强化价格检查、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与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价格调控的预见性、有效性。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突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既要高度关注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蔬菜、食用油及水、电、油、气等价格结构性上涨压力,也要高度关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防止片面夸大通胀预期,引导社会理性投资和消费,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为推进价格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三、着力加强重大价格问题研究,不断提升价格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当前,价格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关注度和敏感度高,价格改革的体制机制制约更加明显,对价格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而且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理论问题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的学习研究,通过学习和深入思考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发展的能力。特别要注重对重大价格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实践提供有益指导,使价格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要重点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以下“四个关系”:
(一)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和温家宝都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管的切实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真正放下去。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在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体到价格领域,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就是要处理好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找准政府价格监管的边界。只有合理确定价格监管范围,才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经过30年价格改革,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基本建立。但由于对价格监管的边界问题认识还不够到位,导致现实中一些应当放开的价格没有及时放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价格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究竟应该管什么的问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政府“积极、有限”的价格监管思路,找准政府的市场角色。二是培育和鼓励行业组织参与价格监管。行业组织是政府、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国外素有“第三政府”、“第三部门”之称。但在我国,行业组织无论是数量、内部治理还是政府事务管理参与程度等,相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明显薄弱。近年来,我们对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参与、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价格监管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和实践,但还比较粗浅,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真正培育起行业组织的价格自律、价格协调、价格服务等功能,摸索行业组织参与决策的有效途径,从而减少政府对行业价格的直接管制,通过间接监管提高管理效率。
(二)价格形成与监管方式的关系。经济学理论根据竞争程度强弱把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中,价格形成具有不同特点。但在实践中,由于体制机制制约和经济活动多样化,难以准确分类,对价格形成的特点认识也不到位,监管上容易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此,对这个问题要研究、要突破,要逐步建立分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当前最迫切的是研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垄断行业价格监管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且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稳定和谐。要明确价格管制的目标,是促进垄断行业良性运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要大胆创新监管手段,对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既要管成本,也要管利润,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控制指标和核算办法,将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可以考虑借鉴国际通行做法,设立价格调节准备金,调节该行业准许收益外的盈亏以保持价格稳定。对可竞争环节,则要引入竞争,并在竞争基本形成后及时放开价格管制,通过市场竞争促使价格合理形成。二是市场价格监管问题。这部分商品或服务竞争充分,供求基本平衡,能够由市场形成价格。政府一方面应充分尊重价值规律,遵循一般不干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对一些不正常的价格现象进行适度干预。目前像家电、手机等商品的价格形成基本符合规律,例如新推出的手机,价格可能高达五六千元,但一段时间后就降至一两千元,甚至几百元。房地产市场虽然也形成了竞争,价格却长期居高不下。房价调控很复杂,涉及土地、货币、税收、规划等多个领域,不可能只靠价格手段。但物价部门在其中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确实值得认真思考研究。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普通商品房的价格调控监管办法,同时要抓紧出台限价房价格政策,进一步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的审批管理,强化对保障性住房价格的调控监管。
(三)价格改革与利益平衡的关系。经过30年的价格改革,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汪洋书记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意识形态问题,而现在是利益格局问题,价格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改价格其实就是改利益格局。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纠结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要理清楚不容易,要从中找到平衡点就更困难。有些领域的改革,尽管推进了较长时间,但仍然进展缓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平衡利益关系问题上处理得不够到位。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在推进价格改革的进程中要处理好哪些利益关系,如何找到利益调整的平衡点?我认为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定价格既要使生产者有利可图,保障市场供应,促进行业发展,也要控制在消费者的承受范围内,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环节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保持工农产品、上下游产业以及不同区域商品之间的合理比价。例如,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剪刀差”,物价部门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理顺工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第三是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收入水平不同,消费需求和承受能力也不同,定价办法也要有所区别。可以探索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群体,采取阶梯价格、差别价格、价格上限管理等更加灵活的定价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价格优惠、价格补贴等措施照顾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
(四)价格改革与舆论引导的关系。价格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当前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舆论环境较为复杂,如果不重视舆论引导,不积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去年底,一些省市召开的水价调整听证会引发了媒体热炒,表面上看是质疑听证会,实际上是对政府调整水价的政策意图不理解,从而产生不满情绪。这几年价格宣传工作卓有成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其中要感谢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宣传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在日趋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如何占领舆论先机、占据舆论阵地、引导舆论导向和运用舆论宣传技巧等问题。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于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立足长远发展,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要调水价、电价、气价、油价,调整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这些都难免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增加群众生活负担,群众可能不大理解,容易有抵触情绪。如何处理好“做”和“说”的关系,通过价格宣传的正确导向,降低负面影响,为价格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都亟待我们认真研究。
同志们,价格工作肩负着党和政府的重托,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绍兴县召开全省耕地保护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及全省自然资源局长会议精神,认真总结**耕保工作,研究部署**耕保任务。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形式新颖,程序紧凑,气氛宽松,没让大家用过多的时间长篇大论的汇报工作,而是充分给予大家围绕今年的工作任务谈谈如何抓好落实的打算和意见及建议的机会。上午,鲁建平处长就去年全省耕保工作和今年工作任务作了总结与部署。下午,各个市局分管局长和省厅办公室及相关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也谈了今年的工作打算,大家谈得都很好。应该说,去年全省耕保工作成绩是大的,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设、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落实征地补偿安置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政策措施,对指导和规范耕地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省耕保系统所有同志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分不开的。大家都知道,自然资源系统有三项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一是征地,二是执法,三是土地开发。而这三项中有两项工作职能在我们耕保系统,这就需要我们比别人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任务。鲁建平处长会上布置的各项具体任务都是经厅党组研究决定的,希望各个市把任务带回去,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抓好耕保工作再强调几点,供大家研究。
要全面完成好今年全省耕保工作任务,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认真履行好耕保职责”。具体地讲,首先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基本农田是浙江人民的“口粮田”、“保命田”,这条红线是绝对不能逾越的。国务院确定的我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11万亩,保护率85.05%,这个保护面积是一定要确保的。各地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贯彻好自然资源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196号)精神和省里即将出台的《贯彻意见》,对文件的内容和精神,大家要带着问题去思考,结合各自实际,很好地把握和领会,认真抓落实。二是要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各个市、县“一把手”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担负起这个重任,而具体负责和落实完成任务的还是我们国土部门的同志,大家一定要为市、县(市、区)政府领导当好参谋,确保各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三是开展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我省已确定3个部级和8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每个市确保建设好一个示范区。省厅耕保处要根据部里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好建设的具体标准,各地去认真执行、落实。四是注重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督促检查。这是抓工作落实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类似设立保护标志牌、土地权属纠纷等问题,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严格落实责任人,坚决制止随意占用、破坏基本农田。第二,土地整理,特别是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是各地要明确任务。今年全省下达土地整理147.5万亩、建设标准农田132.17万亩的计划任务。刚才,大家都提到的关于今年省厅下达计划任务的有关问题,在这里我想说明一下,1500万亩标准农田任务分解各市的剩余任务在12万亩以下的,全部将任务放在今年计划完成;而对宁波、温州、台州、金华、绍兴等5个地市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相对艰巨的,我们在考虑下达计划任务时,安排今、明两年各放一半任务。关于对超额完成标准农田的,还要出台鼓励政策,目前,已与省财政厅达成一致,起草了《关于鼓励超额完成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意见》,正报送省政府批准,一旦批准,两厅将联文下发各地执行。该《意见》明确了三条鼓励政策:(1)超额完我1500万亩分解下达任务以外建成标准农田的奖励标准从每亩20元提高到每亩40元;(2)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指标后剩余额度可跨用于报省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也可易地有偿补充耕地;(3)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后可按规定申请预先核拨折抵指标,以及项目竣工复核认定后即可申请奖励超额完成计划任务5%的使用额度。在实施有效激励政策的同时,对不能按时完成计划任务的,我们也制订了三条惩罚措施,可以说,惩罚措施是非常严厉的,惩罚力度也是很大的:(1)与分配使用额度挂钩,按未完成面积的10%扣减下一分配使用额度;(2)与目标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3)与指标调剂挂钩,停止指标调剂活动。我们之所以把惩罚措施写入文件,目的就是促使大家认认真真完成好这项工作。二是希望各市要尽快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早作计划,早制订方案。我想,早干早主动,晚干晚主动,不干就被动。各地要抓紧时间进行项目立项并实施,不能仅仅因为农耕时节等原因而不去想设法去谋求干好这项工作。因为全省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决不能因为个别原因而影响全省这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按时完成。三是各地要一门心思抓落实,不要患得患失。大家千万不要再有其它逃避、退缩、侥幸的想法,要按照省下达的计划任务脚踏实地去抓实、抓好这项工作。我省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上,想了很多点子,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比如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它是推动这项工作的很好的润滑剂,既出指标,又出经费,大家一定要用足用好。各地要在执行省有关鼓励政策的同时,也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更加有效、有力的措施,保质保量完成今年全省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四是今年每季度召开一次全省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分析会,抓进度,促落实。总之,建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任务是这届政府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能不折不扣完成,会后,各市要根据这次会议精神认真作好部署,切实把今年下达的计划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建设用地审批工作。大家都知道,耕地保护不仅是保护好耕地,同样,用好地,把地用出高水平、高质量也是耕保工作的重要方面。集约利用土地,本身就是保护耕地的体现。首先,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程序,做到依法审批。农用地转用的条件、程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定,我们在审批工作中,务必要按照规范要求,不能逾越法律、法规的权限。其次,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设用地报批规范文本(征询稿)》。省厅《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四个工作规则的通知》(浙土资发[**]93号)中对农用地转用的报批材料要求作了详细的规定,大家要对照文件要求,好好研究该范本,认真进行修改、提高和完善,进一步规范我省建设用地报批材料,统一样本,统一格式,以方便大家组织审批报件,提高审批效率,确保报件质量。三是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人员。审批工作是一项业务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一批业务骨干作保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重审批办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培养一批业务精通、勇于奉献、廉洁奉公的审批管理人员,确保我省审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切实保障好我省的乡村振兴建设。今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全面建设乡村振兴的要求,为此,我们要认真履行好耕保管理部门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一是加大农村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力度。今年,省厅首次下达了建设用地复耕6万亩,其中宅基地复耕4万亩的计划任务,各地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做好任务的分解下达。通过农村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复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引导和帮助山区农民移民下山脱贫致富,这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二是用足、用好建设用地复耕周转指标和复耕指标,进一步研究复耕、周转等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和村民建房等,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三是继续做好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生产,而我省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对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地要化大力抓好这项工作,夯实新农村基础性建设工作。
第五,要在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各地要结合自然资源部提出的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尽快地在我们耕保系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首先,领导要做明白人。作为领导者,要充分认识提高人员素质的重要性,一批优秀的工作人员是我们做好事业的根本保障。要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学会挑选人、善于用人、重视培养人,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做好工作的能力。其次,各地要逐步建立、完善一整套学习、培训制度。按照建立“学习型”机关的要求,不断加强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争取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着力在依法行政、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沟通协调、推进工作的能力;清正廉洁、自我约束的能力上有一个明显提高。三是组织开展“一事一议”活动,各地要注重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因地治宜地制订应对政策,有效地解决问题,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其次,要突破耕保工作所面临的两大难点问题。一是要解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加大,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法定义务,是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是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要完成的重要职责。但随着我省可开发资源的日益减少,开发成本的不断加大,落实占补平衡相当艰巨。当前,我们要着重做好海涂围垦造地和低丘缓坡垦造耕地这两篇文章,“向滩涂要地、向丘陵要地”,通过采取积极的开源政策,加大开源工作力度,建立垦造耕地项目和垦造耕地储备库,确保今年完成土地开发新增耕地12万亩的目标任务,使全省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解决征地难的问题。征地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涉及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保障各类建设必需用地,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征地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目前,征地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征地数量过大、补偿政策较乱、利益分配矛盾复杂、政策法规及地方性规定不够衔接、保障措施不够配套等问题,而且损害被征地农民利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征地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这里,我要强调几点:
一要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征地,我们说依法行政,最根本的就是严格程序。二要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征地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将征地工作推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要继续制订出台有关征地工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征地工作。四要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纠纷协调裁决机制,及时化解征地带来的社会矛盾,保障征地工作顺利进行。五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从事征地工作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换位思考去理解农民的难处与苦衷,更要带着“对农民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耐心,遇到困难要不怕苦口婆心”的态度去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征地工作能做到上面满意、群众满意、自己满意、社会满意。
(一) 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 继续深入推进我厅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我厅干部队伍结构, 可采取竞争性选拔、选调等方式遴选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我厅工作。
(二) 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按照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考核工作“一个意见、三个办法”的要求, 研究制定《厅管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
(三) 进一步规范直属单位 (学校) 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研究制定《直属单位 (学校) 人事管理办法》, 规范招录调配干部员工、学校教职工的资格条件和程序步骤, 完善对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进一步提高直属单位 (学校) 干部人事管理工作水平。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 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确保预算按时支出。
按照省财政厅的部署, 进一步完善厅机关及高等学校、直属单位的预算编审程序, 完善并推广“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 健全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增强预算约束。
(二) 加强项目管理, 确保八大教育工程顺利实施。
2011年, 重点组织和配合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八大教育工程。
(三) 健全学生资助体系, 保障受助学生权益。
大力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落实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学生资助体系, 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规范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管理, 加强检查与监督, 真正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一) 抓好“两个重点”。
一是积极推进“多媒体进教室”建设。在2012年前实现学校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具有网络条件的学校以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 农村中小学60%的班级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二是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化建设。按照《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标准》, 2011年, 力争全省20%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配备达标。
(二) 创新“两个模式”。
一是创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IP资源有效利用”模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成果, 探索建立卫星IP资源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 真正把IP资源有效利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二是创新远程教育“班班通”模式。分村小、中心校 (含完小) 、初中制定全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建设标准及规划方案, 2011年, 力争全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覆盖率由8%上升到25%。
四、强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力争校舍安全工程打好“翻身仗”
(一)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市县教育局要对2009年、2010年的项目开展“回头看”工作, 狠抓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切实把滞后的项目抓起来, 制定出具体的项目进展时间表;二是市县教育局要根据中央、省和市县下年建设资金额度及校安工程规划, 做好年度建设项目计划并于3月中旬前将计划报省校安办备案;三是市县教育局要争取财政安排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经费, 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务必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下达后2个月内启动项目土建工程建设。四是推行项目集中联合审批的方式, 加快项目审批速度, 缩短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二) 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
各地要结合实际, 在做好布局调整的前提下, 建立详细的工程项目库, 加强项目管理。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支付和使用资金, 及时拨付工程资金, 不得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要切实执行校舍安全工程收费减免政策, 节约建设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倒排工期制。所有校安工程项目都要由业主、施工单位、监理部门共同制定项目建设倒排工期表, 放置在工地醒目位置, 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三) 抢抓校安工程“黄金工期”。
下面,结合现场参观和交流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地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文明风尚向农村拓展。经过几年来全省上下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第二,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省五年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萬个。
第四,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2009年现场会之后,我们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前不久,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
回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历程,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实施“三动”战略,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务实举措;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的倾情支持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市(州)、各县(市)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断强化推动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省军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扶8个边境县(市),结合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出真招,拿实策,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各帮扶部门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助“三农”、真心实意促发展;各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助农兴农为己任,慷慨捐资,真情奉献,互惠发展,体现了回报社会的美德和先富带后富的义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扎实苦干,冲锋在前,为改变当地面貌、富裕农民群众履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矛盾需要破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发展层面看,尽管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富裕农民群众、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工作层面看,尽管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无论在工作进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有的是畏难情绪严重、忽冷忽热,有的是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抓手。同时,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好,“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社会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行动上进一步自觉,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大背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更强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财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惠及到各家各户。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調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建筑和服务业领域。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要把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化集中区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内在联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村屯布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以建设农村社区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和公用设施。村屯建设要突出区域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建设,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清洁能源、垃圾处理、院落整治、绿化美化亮化、集中饲养小区、村屯周边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网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农民诉求渠道,健全有效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吉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省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第一,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作为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省、市、县三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开展好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创造工作条件,加强激励约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帮扶包保工作责任落实,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调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实践探索、政策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要注重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落实帮扶责任和自愿捐助共建等措施,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带县、城帮乡作用。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以奖促建、以罚促动。
第三,强化资金整合、捆绑投入,集聚新农村建设合力。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简化程序,增加贷款品种和贷款规模。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坚持杜绝出现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劳民伤财。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得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瀝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逐项研究、逐项落实,确保件件着实、件件办得圆满,让群众满意、农民高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全省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陈政高)】推荐阅读:
在全省社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5
在全省开发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7
在全省国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15
省委副书记在全省党史会议上的讲话05-26
在全省就业工作会议讲话(刘莉)06-02
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电视会议讲话提纲12-13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