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管理制度(共8篇)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感染监控工作。
2、制定医院感染监控计划、条例、并具体组织实施。
3、定期向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汇报医院感染监控监测情况,负责准备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会议资料及其议题,待讨论决 定。
4、执行各项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分析、汇总、每月向领导及各科室公布医院感染情况。
5、指导和参加检查各病房的消毒与隔离措施,负责环境卫生的经营细菌监测。
6、参与医院内消毒剂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7、负责向工作人员宣传、讲授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
8、协调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控工作。
9、当医院感染发生爆发流行时,负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措施。
1 整改前感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
1.1 硬件设施差
房间小、水槽小而且仅有1个, 只有冷水。全科医护人员及实习生每天大约有30人在病房工作, 但洗手房间狭小, 在不足2 m2的房间角落有40 cm×60 cm的搪瓷水槽, 安装红外线和手拧式水龙头各1个。我院处于南方, 冬天气温可低至3 ℃, 无热水洗手。全科公用擦手毛巾, 或在自身的白大衣上擦干。洗手池旁未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只在治疗车上放有快速手消毒剂, 使用的人很少。
1.2 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不足, 依从性低
虽然墙上贴有卫生部六步洗手法示意图, 但不少人洗手后接触污染物品或者接触病人后没洗手, 接触病人前洗手人数更少, 没有掌握洗手的指证。认为戴了手套给病人检查或治疗后脱了手套, 手是清洁的, 不用洗手, 或者随便冲洗一下, 未认真洗手。
1.3 手卫生方法不正确
没有掌握或者按照六步洗手的方法洗手。主要表现为洗手不用清洁剂仅用流动水冲洗, 洗手时间短、洗手步骤不符合要求, 如遗忘清洗指尖、大拇指;干手方式不对, 造成洗手后的污染, 如在白大衣上或公用毛巾上擦干双手, 搓揉强度不够, 指甲过长。
1.4 手细菌培养结果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 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结果应≤15 cfu/cm2。感染科护理人员每次手细菌培养合格, 医生长期培养不合格, 经常受到感染管理科经济惩罚, 每次感染管理科采样, 医生都极不愿意配合。
2 整改措施
2.1 提高科室管理者对手卫生的认识
2006年10月医院派出护士长参加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培训班, 科室管理者提高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 对手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也有更深的认识。参观学习了大医院尤其是专科医院和感染科的洗手设施及方法。
2.2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手卫生意识与知识水平
组织学习医院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手册》中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规范, 在科室对全体医生、护士、工人分层次进行培训。实习医生、护生到科室由专人进行手卫生培训。
2.3 改建洗手设施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 2006年12月把洗手槽改建在宽敞的地方, 能同时容纳3个人洗手, 不锈钢制作, 便于清洗消毒;配置电热水器, 以方便冬天洗手;并配置干手机。 在洗手显眼处墙上贴卫生部六步洗手法示意图, 配置洗手液, 洗手处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以方便医务人员洗手及手消毒。
2.4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速干手消毒剂具有作用快速、杀菌效果好、使用方便、具有护肤功能, 可以节约医务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同时速干手消毒剂还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的限制, 非常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 当手没有受到病人血液、体液等有机物明显污染时, 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来代替洗手。
2.5 加强管理、监测、控制的力度
定期对洗手法操作考核, 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样监测, 并将以上结果与目标管理挂钩。
3 整改后结果
医生、护士及实习学生手细菌培养在以后这一年半都合格, 达到≤15 cfu/cm2要求。
4 讨论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医院感染占30%[1], 医护人员手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手卫生是洗手与手消毒的总称。手卫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基本、最简单且易行之有效的手段。医务工作者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25% ~50%[2]。科室管理者重视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 采取必要措施, 加强管理、监测、控制的力度, 提高医务人员对手部卫生的认识, 使临床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手部卫生是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基础环节, 自觉贯彻洗手的规定, 从而减少外源性疾病传播的机会, 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同时医院也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改善手卫生设施, 包括增加洗手池, 提供清洁剂如洗手液, 完善干手设施, 如为医务人员安装干手机, 提供干手纸巾等, 使洗手设施方便、实用。文献报道, 无水洗手液使用快速、方便、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效益、具有出色的杀菌效果、可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干手消毒剂的使用, 可直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3]。通过以上措施, 使手卫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规范, 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服务。
参考文献
[1]牛修成, 张树德, 周桂珍,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
[2]王荣之, 龚明勋, 放淑清, 等.医务医务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1) :46.
【关键词】 危机管理理论;感染科;护理管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13-02
如今,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加深,人们对医疗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医院也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护理团队,并通过融合各种有效的护理理念、护理手段提高护理效率,以便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也能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尤其是作为医院的一个重点科室-感染科,不仅肩负着诊治传染病患者的任务,更担任着诸如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中心的角色。因此,在感染科采取高效的护理手段就更显得必要。本文就从危机管理理论入手,探讨护理管理中的一些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报告如下。
1 危机管理相关理论
危机管理是企业、单位的一种管理措施,并率先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西方国家曾有一位著名的咨询顾问蒂文·芬克对危机管理曾提出定义,他说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1]。这种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安全、企业管理,医院感染科也逐渐的引用这一管理方式。由于在医院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医院,会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患者、工作流程等原因引发如管理疏忽、护理事故等,这些属于医院内部的管理问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再加上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如果再发生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就对医院施加了更大的压力[2]。这些因素都使得医院的护理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突发性、紧迫性的危机因素,因此,在医院感染科应用危机管理是一项非常必要的措施。在医院感染科实施危机管理理论主要是结合科室实际特点,考虑到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事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危机、化解危机、减弱危机,甚至使危机变为机遇。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预防,通过做好预防工作以在危机出现的时候避免出现手忙脚乱或者手足无措的情况,而是能够从容地面对和采取措施,实现科学的管理。所以说加强传染科护理工作危机管理尤其重要。
2 感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危机因素
归纳起来,感染科护理管理中的感染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交叉感染,第二是护理人员,第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 交叉感染因素 医院是一个治病杀菌的地方,同时也由于患者众多而成为细菌、病毒集中的地方,在日常工作中务必要做好消毒杀菌工作。而一些传染科护理人员由于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或者嫌麻烦而在工作过程中常常忽视手的消毒,或者在与血液、体液或损伤的皮肤、黏膜、组织接触的过程中没有戴手套,这就很容易使病菌传播、引起交叉感染、甚至传染病的播散的危机[3]。
2.2 护理人员因素 由于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人才储备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护理人员方面比较欠缺。最重要的是如今护理管理的工作已脱离原来的输液、打针的功能模式,护理工作具有更广阔的范围,对护理人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很多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很多护理人员也比较缺乏职业素养,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工作规范原则。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制建设不全面、物资设备投入不够、缺乏演练等危机[4],一旦发生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造成了恐慌,急救措施无法到位。
3 传染科护理管理危机策略
3.1 加强感染科护理人力资源建设 首先是要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要保证充足的护理人员,这样才能够在人员安排和调配上有资源可用;然后是从人员管理结构上进行整理,合理分工,使每个人员有任务可做,做到人尽其用,比如说可以按床位比和区域配备合适数量的护士,科学配置传染科护理人力资源,能够化减护理风险和传播危机;最后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在新时期下护理模式已发生了转变,很多老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打针、输液的功能制模式上,这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护理需要;而很多年轻的护理人员则缺乏护理经验。因此要加强她们的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服务精神和危机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和习惯,避免交叉感染。以此从专业水平和危机意识两个方面来共同推动危机管理的应用发展。
3.2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预警 要在感染科更好地推动危机管理实施,就要从每个护理人员和整个科室来进行。要科室的每一个人员加强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医院要协同科室建立相应的护理危机管理团队,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设备的投入,这样充分地做好应急的各项基础工作,以在危机来临的时候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贺,许乐.4R危机管理理论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1,05:57-59.
[2] 程琳,庄玉洁.浅谈危机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1:742-743.
[3] 石彦华,马萍.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737.
检 查 内 容 分 值
一、组织机构 总计4分
1、成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做到分工明确,确实履行小组的职责。不合格扣1分
2、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有人员变动时随时更新。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活动记录准时、填写完整。不合格扣1分
3、制定年度科室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感染知识培训计划,重点扼要,措施具体。不合格扣1分
4、医院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材料保管齐全。不合格扣1分
二、教育培训 总计4分
1、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定期组织科室工作人员学习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及业务培训,并有培训记录及考核成绩单。不合格扣2分
2、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考试要求达到合格。不合格扣2分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管理 总计7分
1、建立科室感染病例登记,由监控医师负责,科室感染发病率≤10%。不合格扣1分
2、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或流行、暴发时,按规定时间填卡、报告。不合格扣3分 3、24小时内将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项目填写齐全,送至医院感染管理科,无漏报、缓报。不合格扣1分
4、协助感染管理科调查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易感人群。不合格扣1分
5、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1)加强感染源的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不合格扣1分
四、重点环节医院感染的预防 总计14分
1、正确吸痰,注意氧气吸入装置和雾化吸入器的消毒和正确使用。不合格扣2分
2、危重、昏迷、鼻饲者防止误吸,并做好口腔护理。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者应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不合格扣2分
3、气管插管:如无禁忌,患者应采用床头抬高30-45度体位,且尽可能采用无创通气。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一次一管。不合格扣2分
4、重复使用的呼吸机管道、雾化器、氧气湿化瓶须灭菌或用后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后干燥保存;呼吸机管道如不合格扣2分 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换。
5、湿化器、氧气湿化瓶添加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胃管、尿管、引流袋按规定时间更换。不合格扣2分
6、导尿管:采用连续密封的尿液引流系统;悬垂集尿袋并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不合格扣2分 不常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冲洗膀胱预防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7、血管内置管:开展血管内置管的使用、维护;保持插管部位清洁,有污染时及时更换敷贴;血管导管的三通锁闭阀要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 不合格扣2分 留血迹时及时更换。每日评估,及时撤管。
五、手卫生 总计2分 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正确操作七步洗手法,洗手后避免二次污染。不合格扣2分
检 查 内 容 分 值 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总计10分
1、不得使用没有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器具。不合格扣2分
2、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存放符合要求。不合格扣2分
3、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应立即停止使用。按规定上报。不合格扣2分
4、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不合格扣2分
5、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高、中、低水平消毒。不合格扣2分
七、感染管理检查标准 总计11分
1、病区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不合格扣1分
2、病房内物体表面与地面,应每日保持清洁、干燥。遇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时消毒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遇经血传播病原体、不合格扣2分分枝杆菌、细菌芽胞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消毒时采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擦拭。
3、每日晨间护理采用湿式扫床法,扫床套应一床一套一用一消毒。不合格扣1分用后清洗干净,在250mg/L含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后,冲净消毒液,悬挂、干燥备用。
4、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次,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消毒。不合格扣1分
5、床单位应定期清洁,遇污染时及时清洁与消毒。直接接触皮肤的床上用品一人一换,遇污染及时更换。不合格扣1分污染被服应统一放置在污物箱,不得随意扔在病区。
6、诊疗床及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床单、枕套等,如遇污染及时更换。
7、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应对床单位及其相邻区域进行清洁和终末消毒。不合格扣1分
8、共用坐式便器,每日用消毒液擦洗坐板及盖板,便器保持清洁。消毒时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消毒剂擦拭、冲洗。不合格扣1分
9、病房布巾、地巾、拖地桶应分区域使用,固定放置,标识清楚。严禁在洗手池内清洗拖布。
布巾用后清洗干净,在250mg/L含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后,冲净消毒液,悬挂、干燥备用。不合格扣2分地巾用后清洗干净,在500mg/L含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后,冲净消毒液,悬挂、干燥备用。
八、治疗室感染管理检查标准 总计25分
1、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衣帽整齐,戴口罩,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无事不在室内闲聊、滞留。不合格扣1分
2、治疗室分污染区、清洁区,标志清楚。非医疗用品不准在治疗室存放。不合格扣1分
3、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有流动水洗手池、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合格扣1分要求含醇的快速手消毒剂开启后有效期为1个月,不含醇的快速手消毒剂开启后有效期为2个月。
4、操作台清洁无污迹,治疗盘摆放整齐,盘内物品放置合理,无杂物。不合格扣1分
5、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需标明开启时间。不合格扣1分
检 查 内 容 分 值
6、检查室应定期消毒。为法定传染病患者诊疗后,所用器械、物品、诊疗台均应严格用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消毒。不合格扣1分
7、接触病人的医疗仪器按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清洁或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合格扣1分
8、进行注射操作前半小时应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活动。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等工作。不合格扣1分
9、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不合格扣1分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10、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不合格扣1分
11、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应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不合格扣1分严禁使用用过的针头及注射器再次抽取药液。
12、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不合格扣1分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药品保存应遵循厂家的建议,不得保存在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区域,疑有污染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要求处置。
13、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
不合格扣1分建议使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14、无菌物品要求放入无菌柜中,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盘现用现铺,有效期4小时。不合格扣1分无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15、无菌包上粘贴高压蒸汽灭菌指示标签填写规范,不得漏项,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柜内,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合格扣1分
16、冰箱及储物柜中无私人物品。物品筐清洁无灰尘。不合格扣1分
17、血压计袖带常规清洗,保持清洁。如遇污染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后干燥保存。不合格扣1分
18、血压计、听诊器应保持清洁。
如遇污染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或75%酒精擦拭。不合格扣1分
19、体温计:采用75%酒精浸泡消毒≥30分钟,加盖,干燥放置。75%酒精每周更换两次。不合格扣1分 20、止血带、输液网套应保持清洁。如遇细菌繁殖体污染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燥放置。
不合格扣1分遇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枝杆菌、细菌芽胞污染时采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燥放置。
21、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乙醇擦拭1次,使用寿命累计消毒1000小时更换灯管。不合格扣1分
22、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要求紫外线消毒登记本记录应规范、完整。紫外线测试卡与灯管标识相符。不合格扣1分
23、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监测中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不合格扣1分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稀释液应现用现配,使用时限≤24小时。
24、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每季度一次。不合格扣1分
检 查 内 容 分 值
25、治疗室布巾、地巾、拖地桶应专用,标识清楚。布巾用后清洗干净,在250mg/L含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后,冲净消毒液,悬挂、干燥备用。不合格扣1分地巾用后清洗干净,在500mg/L含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后,冲净消毒液,悬挂、干燥备用。
九、职业卫生防护 总计
6分
1、掌握标准预防知识。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不合格扣
2分
2、工作人员掌握预防利器伤的方法及利器伤的应急处理。不合格扣2分
3、职业暴露时应立即填表上报发生原因及经过。科室及时给予暴露人必要的预防治疗、追踪。不合格扣2分
十、医疗废物管理 总计14分
1、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打包、封口、放置规范,标识清楚。封口标签项目填写齐全。
不合格扣2分
2、感染性废物使用黄色垃圾袋盛装。损伤性废物使用利器盒,专物专用,利器盒不得重复使用。不合格扣2分
3、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使用有效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不合格扣
2分
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不合格扣采用含有效氯
2分
5、各垃圾桶加盖、保持清洁、定期20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不合格扣2分
6、医疗废物登记本记录规范、无漏项,做好交接。交接记录至少保存三年。不合格扣2分
7、如有特殊感染患者或可疑传染病人所产生医疗废物的处理方法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不合格扣量改进 总计
2分
一、基本情况
感染科现有床位个,护理人员人,平均年龄岁,从事护理工作二年以上的人,全年调换人员人次。
二、加强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一)强化学习。针对感染科护理人员实际,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理念的更新,护理技巧及护理服务的人本精神的塑造。结合业务实际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坚持了护理业务查房,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提高业务素质的目的。
(二)悉心指导新任护理人员工作。对新分配的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及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对新任护理人员采取跟班、指导与交流等形式,帮助新任护理人员尽快熟悉护理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承担起护理工作任务。
(三)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护理安全
1.强化护理安全意识。针对新建科实际,逐级收集护理危险因素,就现存的及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提出安全措施。制定出制度、流程改进措施,有效的防范了严重护理差错的发生。
2.强化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对每起护理缺陷及投诉,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个人责任其深刻认识,限期整改。
三、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强化护理人员遵章守规。规范了医嘱查对流程,药物查对流程,制定了重点环节护理管理程序及应急流程,有效的保证了全科护理人员有章可循,确保了护理安全。重申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坚持了查对制度:
(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xxxx,并有记录;
(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
(3)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认真落实感染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配备五种操作处置盘。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杜绝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
落实护士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落实护士文明用语。开展健康教育,对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定期或不定期测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9xxxx以上,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征求病人意见,对病人提出的要求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
五、加强感染管理
严格执行了消毒隔离制度。坚持了每月对病区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培养,确保了无一例感染的好成绩。坚持了每月对治疗室、换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并记录,每周对紫外线灯管用无水酒精进行除尘处理,并记录,每两月对紫外线强度进行监测。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能及时毁形,浸泡,集中处理,并定期检查督促,对各种消毒液浓度定期测试检查坚持晨间护理一床一中一湿扫。病区治疗室、换药室均能坚持消毒液(1:400消毒灵)拖地每日二次,病房内定期用消毒液拖地(1:400消毒灵)出院病人床单进行了终末消毒(清理床头柜,并用消毒液擦拭)。
六、圆满完成护理工作
坚持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积极推行整体护理。深入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以及通过护士的言传身教,让病人熟悉掌握疾病防治,康复及相关的医疗,护理及自我保健等知识。全年共收治了住院病人个。进一步规范了护理文书书写,从细节上抓起,加强了对每份护理病历考评制度,每月组织进行护理记录讲评xxxx,确保不合格的病历不归档。
七.完成临时和突发任务
根据上级的统一安排,承担了我院的创建国家卫生城检查任务,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任务。收治了狂犬病和艾滋病患者。
八、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跌倒,坠床,PDCA循环管理
跌倒指患儿身体的任何部位 (不包括双脚) 意外地触及地面。全美护理质量指标数据库 (NDNQI) 对跌倒的定义为病人在有协助或没有协助的情况下, 非计划性跌落至地面[1], 是儿童常见意外伤害之一, 有文献报道导致儿童意外损伤前3位原因分别是意外跌伤、交通事故和意外坠落[2], 儿童缺乏危险意识, 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高。跌倒/坠床属高风险事件, 一旦发生, 常引起患儿各种头面部外伤、心理惊吓等伤害, 部分甚至会威胁患儿生命, 延长住院天数, 给患儿家庭增加沉重的负担。减少住院病人跌倒伤害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 的安全目标之一[3]和磁性医院的发展目标[4], 也是我国质量改进的目标及卫生部病人十大安全目标。因此, 预防住院患儿跌倒/坠床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内容, 本小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预防住院患儿跌倒/坠床, 现将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报告如下。
1 计划阶段 (P)
1.1 因素分析
收集资料, 包括病人的一般资料, 入院评估资料、跌倒风险评估等。据统计, 自2012年10月1日—2013年3月30日感染科发生患儿跌倒/坠床事件共5例。患儿年龄8个月至4岁, 发生时间在入院后3d~7d, 在病房跌倒1例, 坠床4例。
1.1.1 患儿因素
婴幼儿患病住院后对陌生的环境处于恐惧、紧张状态, 对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如打针、抽血、喂药等会出现拒绝和逃避行为以及哭闹挣扎, 从而发生坠床;患儿在床上跳跃玩耍过度, 爬靠床栏, 易发生坠床, 部分幼儿哭闹, 甚至可表现出侵略性、攻击性行为。如哭闹、摇床、拒绝他人的关爱, 甚至进行身体攻击, 此时如果未加防范, 极有可能发生坠床。
1.1.2 家长因素
本文报告的4例坠床事件, 家属未升起床栏者2例, 床栏未完全升起者1例, 床栏升起但未固定者1例。家长不重视, 没有意识到跌倒/坠床给患儿带来的危害, 同时缺乏防跌倒/坠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患儿入院3天后病情好转可以活动, 警惕性及对患儿的看护减低, 易发生跌倒坠床事件。
1.1.3 护理人员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繁忙, 部分人员对防跌倒/坠床事件宣教缺乏足够重视, 在工作中防跌倒/坠床的健康宣教不到位, 对家属的宣教缺乏持续性, 或没有掌握正确的宣教, 未起到宣教作用, 或巡房过程中护理人员本身缺乏警惕性。
1.1.4 环境设施因素
在患儿治疗过程当中相关防护跌倒设施检查不到位, 设施损坏没有进行及时的修理, 另外病房光线较差、地上光滑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跌倒, 因定期进行设施安全性的检查。环境因素是我们较容易通过采取各种改善、维护和提示等措施而控制的部分, 重视环境和设施的维护对减少跌倒的发生很有必要[5]。
1.2 制订防范措施
1.2.1 做好跌倒/坠床高风险患儿的评估
以《儿科病人入院评估表》和《儿科病人跌落风险评估记录单》作为评估工具, 评估分值≥3分者为高风险患儿, 高风险患儿评分可以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对高风险患儿在床头设立标识, 提醒家长及医务人员注意。
1.2.2 设置醒目标识
在感染科穿栏杆两侧均有标识, 提醒家长升起床栏;卫生间门口台阶、开水房门口、楼梯口等危险区域都铺设防滑垫;楼梯台阶及拐角处贴有醒目的防滑标识。督促清洁工人及时清理潮湿地面, 尤其是楼梯、卫生间、开水房旁边地面, 在下雨天气时加强巡视和清洁;清洁地面时, 确保摆放醒目的防滑标识牌。
1.2.3 提高家属预防跌倒/坠床的意识
家属重视并能执行相应的有关措施, 入院或住院期间加强对家长进行预防跌倒坠床的宣教, 特别是患儿跌倒坠床的案例、图片、案例向家长进行教育, 提醒病人和家属做好预防工作, 特别是在黄昏、深夜、凌晨等特殊时间及下雨、大雾等特殊天气及梅雨季节时应有防滑、防跌倒意识。
1.2.4 做好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的措施[6], 入院或住院期间加强对家长进行预防跌倒坠床的宣教, 从而减少病人跌倒/坠床的发生。更换陪侍人后要注意加强宣教。根据护理部、内科制定的防跌倒/坠床的宣教手册, 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发现病人和病属存在危险因素时及时进行提醒。发现患儿家长离开床边没有关注患儿安全时提醒家长, 做到人人都是监督员, 人人都是执行者, 预防患儿跌落的安全环境[7]。
1.2.5 加强陪护
教育家属时刻陪在孩子身边;使用易导致跌倒/坠床的药物时、患儿长时间禁食、患儿情绪激动时加强监护, 告知床栏的使用时机。
2 实施阶段 (D)
科室组成以1名护士为组长, 护士长为督导员, 和6位组员组成感染科彩虹QC小组, 统一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防跌倒/坠床健康宣教知识培训, 要求掌握儿科病人的生理特点, 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考核不过关者则进行再培训。在每天床边交接班时将跌倒高风险患儿作为交接班重点之一, 加强患儿入院时防跌倒/坠床知识宣教, 在住院期间以循环宣教式的方法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特别是入院3d后患儿病情好转, 活动增多, 发生跌倒坠床的关键时期, 增加宣教力度, 让家属认识到跌倒/坠床对患儿的危害性。定期检查院内环境的危险因素, 及时处理解决。对于已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及时处理, 并告知护士长及管床医生或值班医生处理, 处理后通过《院内报告系统》上报。
3 效果检查 (C)
以护士长为指导, 考核护理人员对预防跌倒/坠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 同时询问家属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 检查科室环境是否仍存在危险因素, 及时处理解决, 在每一环节寻找不足, 积极改进。感染科在2013年7月因为陪属没有上床栏, 发生病人坠床1例,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小组需要继续落实本课题中制定的措施, 不断进行分析和整改。6月份发生率0;7月份发生率0.042 9%;2013年8月—2013年10月没有发生跌倒/坠床事件。
4 处理 (A)
定期搜集各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并进行汇总分析, 总结成功实例及存在不足、发生跌倒/坠床原因。将成功实例护理经验作为推动下一个循环的动力, 对于检查中的不足及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持续质量整改措施, 作为下一轮循环的依据。
5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5.1 培训和教育全体员工防跌倒/坠床的意识
全员包括老员工、新员工、研究生、进修生及实习生。确保全员都能有效、及时地做好防跌倒/坠床的健康宣教, 提醒病人和家属安全意识;每月进行防跌倒的检查, 护理部、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每月对导致就诊者跌倒/坠床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5.2 改善病房环境和提供安全设施
(1) 保持地板干净及时清除杂物, 继续督促清洁工人做好地面的清洁;保持医院内过道通畅、设置防滑警示牌。 (2) 定期检查病床床栏, 床头放置防跌倒、坠床标识牌。
5.3 跌落风险评估
对患儿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治疗、认知以及过往有无跌落史等方面进行动态评估, 制订防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嘱家属看护好患儿, 加强年长儿的安全教育宣教, 禁止在病房内及床上嬉戏、打闹、跳跃, 攀爬床栏和窗台。
5.4 跌落事件分析及整改
发生患儿跌倒、坠床事件后护士应立即现场查看, 了解患儿跌倒情况及原因[8], 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立即监测生命体征, 配合医师检查并给予相应处理, 做好事情经过、处理、抢救过程记录。进行不良事件记录, 分析跌倒原因, 填写跌倒/坠床报告表, 上报护理部、医务部, 如为设备环境因素上报后勤保障部或设备维修部, 相关部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 有利于发现问题, 积极整改, 持续评估, 持续改进, 评价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6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法不是简单周而复始的, 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新的品管圈, 在每一次的循环都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新的改进方法,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促进护理发展。通过分析上报跌倒/坠床的案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和减少坠床发生率。但实际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工作着重于治疗当中, 而忽略了护理人员更承担着健康促进的责任, 即使认识到跌倒/坠床的危害性, 仅停留在当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后的处理流程上, 未及时分析原因和进行有效预防措施。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管理工作中, 首先确定高危人群, 分析了患儿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 并制定预防措施, 完善护理常规及不良事故报告流程,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跌倒/坠床知识的知识教育。早期识别高风险病人, 可显著减少患儿因此造成的伤害和经济负担。实施过程中对入院病人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分, 筛选高度危险病人, 同时记录交班, 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针对现存的护理问题, 护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 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护理, 鼓励家长和护理人员共同降低住院患儿的跌倒风险[9,10], 使家属认识到跌倒/坠床可能对患儿健康带来的危害。对高危病人给予及早干预, 注重环节管理, 并组织落实, 最终降低跌倒/坠床的发生率,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Child Health Corporation of America.Pediatric Falls:State of the Science[J].Pediatr Nurs, 2009, 35 (4) :227-231.
[2]陈晶晶, 陆国平, 陆铸, 等.五年内儿童意外损伤住院情况调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2, 19 (1) :44-46.
[3]Joint Commission (2010)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EB/OL].[2011-06-01].http://www.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org/International-Patient-Safety-Goals/.
[4]GrafE.Magnet children’s hospital:Leading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standards for inpatient pediatric fall prevention programs[J].J Pediat Nur, 2011, 26 (2) :122-127.
[5]韩月红, 刘淑梅, 杨萍.住院病人跌倒安全管理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11) :49-51.
[6]盛英, 章伟芳.预防跌倒病人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4, 18 (10A) :1771-1772.
[7]殷彩欣, 林文春, 张志尧, 等.预防和降低患儿跌落的改进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 48 (6) :546-547.
[8]詹蓉, 姜纯, 易佳, 等.预防儿科住院患儿跌落的护理预案及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4) :28-30.
[9]Kingston F, Bryant T, Speer K.Pediatric Falls Benchmarking Collaborative[J].JONA, 2010, 40 (6) :287-292.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医院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精神科病区,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会出现行为异常、精神障碍甚至做出一些危险性行为,如伤人、毁物、冲动及自伤等等。护理安全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的重要环节[1],进入到医院的精神病患者需要采取怎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每个人的人身安全,这是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提高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多进行学习和交流
由护士长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行业规范、专科护理制度以及职业道德培训,同时学习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在思想上重视护理安全工作。由于精神科室服务的人群比较特殊,在实施护理的工作中,要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及优质的服务,使广大护理人员心理上深深扎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降低护理中出现不安全因素的几率[2]。
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以及患者家属为医院提供的各项诊疗方法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以及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等,主要包括:住院、出院等等环节上,保证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3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后,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操作,从每个工作环节、工作岗位入手,保证每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严格禁止有章不循的事件发生。因精神科患者存在特殊性,精神科护士要对每个患者都熟悉,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三查八对原则,防止出现差错。
4加强安全管理质量检查
护士长要定期进行工作考核,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改正措施,将护理安全列入到考核护理质量的标准中,年终进行分析总结。
5加强沟通,杜绝安全隐患
护士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及交流,帮助患者家属尽快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防止家属将危险物品放在患者的身边,带来安全隐患,一些护士不知道如何和患者进行接触,这就有可能受到伤害,一些家属将不洁的食品带入病房,导致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而,家属在给患者带食品时,要由护士进行检查[3]。医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尽量遵循:在不违背安全原则的同时,尽量满足患者生活上和生理上的需要。护士要和医生多沟通,对于需要重点防治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关心和体贴,尊重和理解患者,防止出现意外。
6加强物品管理
将物品进行分类,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两种。将非必需品去除,同时将必需品的数量降到最低。医护办公室要依照精神科的特点,对物品进行规范管理,进行定位管理。对于可能出现危险的物品(如针线、保护带、针带及剪刀等等)妥善保管同时上锁固定,交接班时要查看物品的数量[4]。每天对患者的床单进行清理,确保床头柜上无杂物,由于精神科的特殊要求,每天要对患者的衣物进行清理,尽快发现危险物品。
7定期对急救物品、药品进行检查
每天对抢救车内的物品、药品进行检查,保证设施齐全,无损坏,药品均在保质期内。每周对抢救设备进行检查,做到功能良好,物品齐全,人人均可熟练操作,确保需要使用时可以立即投入到抢救和治疗中。
8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每周的周一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查,包括浴室、门窗、厕所、各个角落、床头柜以及患者床单等,对检查结果进行登记,保证病区环境舒适、安全、整洁[5]。
9对于精神障碍同时存在急性期患者、躯体疾病以及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要防止出现跌倒等意外情况,同时加强其生活护理
安全护理是精神疾病护理中主要的环节,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精神科医护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实施护理的過程中保护和尊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叶二农,曾玲,舒玉.精神科护士长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护理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06):716-717.
[2]刘德春,马起群,赵翠辉,蒋霏霏.“五常法”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08):58-59.
[3]刘春乔,李亚红,王晓玲,朱永鑫,张君,周晓坤.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0):403-403.
[4]姚宁,田素英,张蕊.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02):62-64.
我们的职业是被人尊称的“白衣天使”,也许只有同行们才清楚这天使背后的苦和累。工作对我们的要求是苛刻的。白大褂一穿,什么情绪和烦恼都得抛得远远的。在医院消毒水的气味中,我们走过了清纯的少女时代;从血淋淋的伤口边我们走过了炙热的青春年华;在白色的氛围中送走了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爱人的期待和孩子的埋怨中把自己奉献给了一个个伤痛病人。我们科的护士还需要跟传染病患者打交道。我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了很多。然而我们却经常遇到委屈和误解。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深知服务对象是一个个需要人帮助和同情、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的病人。
“医生的嘴护士的腿”,不说别的,感染科是个小二层楼,一天班下来,护士全部走下来的就有四五十里路。腿都跑肿了。白班人员多些还好,夜班就一个护士,每小时巡视一遍整栋楼的辛苦就更不用说了。平凡的工作中时时都有感人事件发生。
潘丽娟,感染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她对自己的职业始终充满了热情,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勤奋的态度。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默默奉献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感受最深的就是她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服务态度,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为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更扎实,更好的指导实践,时常利用工作之余坚持专业理论学习,孜孜不倦。每一个她护理过的病人都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病人的真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南丁格尔的谆谆教导,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个病人。她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从细节中体贴和关心病人,她就是这样一位辛勤的天使,她用实实在在的工作,美好的心灵,精湛的技术呵护着每一位患者,为病人及家属带来了希望,谱写了一曲白衣天使的美丽诗篇。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护士,因为职业的关系,长年累月的接触药物,双手都有药物性皮炎药物疹,每到发作,都奇痒难忍,湿疹布满了她纤细秀美的手。在不断地加药过程中,好了又发发了又好,皮褪了一层又一层,手指都细了。在感染科,有很多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我们都会特别注意自己不要有皮肤黏膜破溃,否则被这些疾病感染的风险很高。但是她从来干事不推脱,加药输液打针抽血,一样不落。她在为病人服务的时候,可能没几个人会关注这双有湿疹的手,但是科里的护士、领导是注意到的,常常提醒她要去找医生看看,用点药什么的。但是她只会说,在用药了,带个手套一样干活,没事。就这样与湿疹为伴了很多年,只要职业不变,有接触药物,也许后面还有更多年……
平凡的工作中也有很多和潘丽娟老师一样,非常感人的同事。《劳动法》规定“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而工作了六年多的刘远芳老师,在科内护理工作繁重,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孕妇护士,主动提出继续坚持上夜班,一直上到孕34周,孕后期的种种不适,提醒她实在不能上了,领导也很担心她的身体不停劝说,才停上夜班。她平时也是把科室当家,一有时间就收拾、整理治疗室办公室值班室。在工作之余,大家时时都能看到她忙碌快乐的身影。
还有蔡景景老师,因为科室年底很忙,怀孕了都没注意到,直到见红了去看医生。医生建议她休息,但是很不凑巧的是,她当天大夜班,为了不影响别人正常班次和科室工作秩序,她对医生说,值完这个夜班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