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弗游记读书心得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格列弗游记读书心得(推荐6篇)

格列弗游记读书心得 篇1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18世纪的乔纳森·斯威夫特。他生于德国首都——柏林。他写的这本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这本书主要写了雷米尔鲁·格列佛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在船上工作。之后,船出了事,格列佛到了一个小岛上小岛上的人只有五六寸左右,这就是小人国。后来,他又到了大人国,那里的人都有五六十尺长,格列佛成了“小人”。后来,他又到了飞岛国,慧鬕国。

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大人国,有一章,大人国的人们把格列佛放到一个箱子里,箱子里有床,桌子,椅子,还有一个小窗户,箱子里的家具用钉子固定着,因为万一箱子晃得厉害,家具也不会晃来晃去。

我觉得格列佛非常聪明。到了小人国,格列佛被捉住,格列佛为国王和贵族表演了一个特殊的游戏——描写宫廷中各种娱乐活动格列佛得到一些条件后获得自由。到了大人国,王后从捡到他的农民手里买回了格列佛。回到王宫以后,王后把他献给国王他和国王的大学者辩论,最终,他们为格列佛提供了一个木箱子作为他的房间,如果他没有智慧的话,也不会为自己争取一个房间。……我很喜欢格列佛。

格列弗游记读书心得 篇2

“在所有的严肃作品中, 讽刺手法就是两种结果的强烈对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形象和人们假想或是声称的形象的对比” (Bullitt3)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格列弗游记》无疑正是手法成功的运用。作品中, 斯威夫特不断地将人类的所作所为与他们掩饰下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 从而使“人类为自己的这些劣根性而汗颜。”所以作为一部讽刺小说, 作者的矛头是指向18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而其抨击的主要对象却是人性本身。尤其是当人性中的“狭隘、鲁莽、荒谬和兽性” (Tuvenson, 57) 暴露无遗而人类还常常为之洋洋自得时, 这一讽刺就更显得犀利和尖锐。

纵观整部作品, 这部中篇小说可分为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有力地抨击。在第一部分中, 作者主要对当时的教育、法律和政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一部分中,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异的小人国 (Lilliputian) 。在这个小人国,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近乎苛刻—家长“每年只能看望看望孩子两次, 每次不超过一小时”;教授还要对这样的探亲进行监视, “不允许家长与孩子间小声说话”、“不允许家长流露出疼爱的表情”、更“不允许家长给他们赠送礼物”。这些清规戒律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 但无不发人深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略显“失真”的描述只不过是对当时的教育所进行的前瞻性的预测。因此, 通过这样的讽刺, 读者不仅会对当时英国的教育体制有所深思, 甚至会联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其次, 这一部分还涉及到了司法制度的问题。小说中非常可笑的是小人国里大臣的任命取决于候选人所跳绳索的高度。这一匪夷所思的构想无疑又是对当时社会司法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又一有力鞭挞。同时, 政治这一主题亦未能逃出作者犀利的笔锋。十分有趣的是小人国两派政党是以鞋跟的高低来区别的。回顾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讥讽无不透视着现实的影子—18世纪的托利党与辉格党实质上并无太大差异。

小说的第二部分, 作者将我们带到了另一个虚构的岛上—大人国 (Brobdingnagian) 。这个岛四面环山, 礁石遍布, 交通不便从而与外界长期隔离。许多学者认为这一点似乎很象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部落。在这一部分主人公格列弗被安置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他成了这个“伟大民族”的宠儿, 但却是以丧失人类的尊严为代价的。这引发我们进一步反思人类社会中那些被圈养起来供人观赏的动物。人类是否有权利“关押”他们?在人类大谈人权的时候是否也应还动物一个自由之身?如果有一天地球被更强大的动物所征服, 人类是否也将面临被“关押”的境地?这一连串的疑问都是作者敏锐的目光和巧妙的讽刺手法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第三部分, 作者抨击的矛头又一次对准了学术界。拉普塔 (Laputa) , 这个漂流岛的虚构本身就有一定的比喻意义。它暗示了如果武断的将人的理性与现实决裂开, 那么理性最终也只会面临消亡的下场, 而这一价值观最终也只会阻碍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同时也就更谈不上服务社会改造世界了。这一点在小说中几乎以荒诞的方式体现了出来。那里的科学家, 哲学家们时常迷失在自己所构造的抽象世界和概念里。更值得讽刺的是他们精心缔造的这座学术大厦很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 劳民伤财的。这些课题多是因人类对常识性问题的匮乏所引发的。这些都与大人国里所提倡的实用主义及其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现实, 许多评论家认为乔纳森·斯威夫特是在讽刺当时皇家学院里的那些大科学家们。同时也在暗示读者共同反对所谓的政绩工程而借此大发其财的投机商。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 讽刺直击人性本身, 因此也通常被认为是整部小说的高潮。在这一部分中, 对战争、人性本身等的抨击可谓一针见血。比如说, 作者通过强有力的论证指出傲慢无礼的欧洲国家所谓的“文明开化”对那些温顺的本土居民所发动的战争只不过是掩盖其真实目的的幌子。另外, 主人公最终的自省有进一步加深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与人类有着十分相似恶习的人性兽“慧马” (Yahoo) 其实就是人类的化身。但这些“慧马”却有着比格列弗所在的社会更为合情合理的法律。同时, 他们对人类的许多习惯深恶痛绝, 以至于使主人公格列弗后来也蔑视他的同类了, 他但愿自己也是一匹“慧马”, 能让自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无疑是对人性的又一莫大讽刺。

小说的这四部分平行排列,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社会及人性进行了抨击, 因此更加强了其讽刺的力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将焦点放在了英国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上;第三和第四部分更加关注人性本身。然而这四部分又没有相互割裂而是交叉重叠的。每一次的旅行都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对自身有更深刻的反思, 从而最终迎来了结尾高潮部分的自省。因此, 可以说小说的结构是呈现螺旋状的。用Tuvenson的话来说就是, 讽刺“由国外转到了国内, 从科学研究转向了生物个体, 从人类社会转向了每个个体, 直到最后直击我们每个人自己” (62) 。借着讽刺这把利剑, 斯威夫特劈开了自欺欺人这一道德上的否定和懒惰的源泉, 由此击碎了人类长久以来持有的骄傲。伴着主人公格列弗的旅程, 人们脱掉了虚伪的外衣, 更清醒的看清了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己, 以此激励着我们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在那里人性中善的部分将散发出更强的光和热。

摘要:《格列弗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通过使用讽刺手法对当时英国社会及人性中的弱点进行了有力地抨击。本文将重点对讽刺这一写作手法进行剖析, 旨在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

关键词:讽刺,社会,人性

参考文献

[1].Dobree, Bonamy.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Oxford, Great Brita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2].Bullitt, John M.1966.Jonathan Swift and the Anatomy of Satir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Davis, Herbert.1964.Jonathan Swift Essays on His Satires and Other Stud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Bonamy.1959.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M].Oxford, Great Brita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Ewald, William Bragg.1954.The Masks of Jonathan Swift[M].Oxford, Great Britain:Basil Blackwell.

[7].Lock, F.P.1980.The Politics of Gulliver's Travels[M].Oxford, Great Brita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Tuveson, Ernest. (Ed.) Swift.1964.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M].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9].http://www.cyberpat.com

《格列弗游记》中的讽刺手法 篇3

关键词:讽刺 社会 人性

许多评论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格列弗游记》是一部悲剧,它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社会倒塌前人性的提前倒塌以及面对这一倒塌人类自身对它的蔑视”(Dobree,447)。这一结论的得出正是对文中大量讽刺写法的深刻分析而产生的。

“在所有的严肃作品中,讽刺手法就是两种结果的强烈对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形象和人们假想或是声称的形象的对比”(Bullitt3)。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格列弗游记》无疑正是手法成功的运用。作品中,斯威夫特不断地将人类的所作所为与他们掩饰下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从而使“人类为自己的这些劣根性而汗颜。”所以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作者的矛头是指向18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而其抨击的主要对象却是人性本身。尤其是当人性中的“狭隘、鲁莽、荒谬和兽性”(Tuvenson,57)暴露无遗而人类还常常为之洋洋自得时,这一讽刺就更显得犀利和尖锐。

纵观整部作品,这部中篇小说可分为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有力地抨击。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主要对当时的教育、法律和政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一部分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异的小人国(Lilliputian)。在这个小人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近乎苛刻—家长“每年只能看望看望孩子两次,每次不超过一小时”;教授还要对这样的探亲进行监视,“不允许家长与孩子间小声说话”、“不允许家长流露出疼爱的表情”、更“不允许家长给他们赠送礼物”。这些清规戒律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无不发人深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略显“失真”的描述只不过是对当时的教育所进行的前瞻性的预测。因此,通过这样的讽刺,读者不仅会对当时英国的教育体制有所深思,甚至会联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其次,这一部分还涉及到了司法制度的问题。小说中非常可笑的是小人国里大臣的任命取决于候选人所跳绳索的高度。这一匪夷所思的构想无疑又是对当时社会司法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又一有力鞭挞。同时,政治这一主题亦未能逃出作者犀利的笔锋。十分有趣的是小人国两派政党是以鞋跟的高低来区别的。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讥讽无不透视着现实的影子—18世纪的托利党与辉格党实质上并无太大差异。

小说的第二部分,作者将我们带到了另一个虚构的岛上—大人国(Brobdingnagian)。这个岛四面环山,礁石遍布,交通不便从而与外界长期隔离。许多学者认为这一点似乎很象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部落。在这一部分主人公格列弗被安置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他成了这个“伟大民族”的宠儿,但却是以丧失人类的尊严为代价的。这引发我们进一步反思人类社会中那些被圈养起来供人观赏的动物。人类是否有权利“关押”他们?在人类大谈人权的时候是否也应还动物一个自由之身?如果有一天地球被更强大的动物所征服,人类是否也将面临被“关押”的境地?这一连串的疑问都是作者敏锐的目光和巧妙的讽刺手法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第三部分,作者抨击的矛头又一次对准了学术界。拉普塔(Laputa),这个漂流岛的虚构本身就有一定的比喻意义。它暗示了如果武断的将人的理性与现实决裂开,那么理性最终也只会面临消亡的下场,而这一价值观最终也只会阻碍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就更谈不上服务社会改造世界了。这一点在小说中几乎以荒诞的方式体现了出来。那里的科学家,哲学家们时常迷失在自己所构造的抽象世界和概念里。更值得讽刺的是他们精心缔造的这座学术大厦很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劳民伤财的。这些课题多是因人类对常识性问题的匮乏所引发的。这些都与大人国里所提倡的实用主义及其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现实,许多评论家认为乔纳森·斯威夫特是在讽刺当时皇家学院里的那些大科学家们。同时也在暗示读者共同反对所谓的政绩工程而借此大发其财的投机商。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讽刺直击人性本身,因此也通常被认为是整部小说的高潮。在这一部分中,对战争、人性本身等的抨击可谓一针见血。比如说,作者通过强有力的论证指出傲慢无礼的欧洲国家所谓的“文明开化”对那些温顺的本土居民所发动的战争只不过是掩盖其真实目的的幌子。另外,主人公最终的自省有进一步加深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与人类有着十分相似恶习的人性兽“慧马”(Yahoo)其实就是人类的化身。但这些“慧马”却有着比格列弗所在的社会更为合情合理的法律。同时,他们对人类的许多习惯深恶痛绝,以至于使主人公格列弗后来也蔑视他的同类了,他但愿自己也是一匹“慧马”,能让自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无疑是对人性的又一莫大讽刺。

小说的这四部分平行排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社会及人性进行了抨击,因此更加强了其讽刺的力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将焦点放在了英国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上;第三和第四部分更加关注人性本身。然而这四部分又没有相互割裂而是交叉重叠的。每一次的旅行都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对自身有更深刻的反思,从而最终迎来了结尾高潮部分的自省。因此,可以说小说的结构是呈现螺旋状的。用Tuvenson的话来说就是,讽刺“由国外转到了国内,从科学研究转向了生物个体,从人类社会转向了每个个体,直到最后直击我们每个人自己”(62)。借着讽刺这把利剑,斯威夫特劈开了自欺欺人这一道德上的否定和懒惰的源泉,由此击碎了人类长久以来持有的骄傲。伴着主人公格列弗的旅程,人们脱掉了虚伪的外衣,更清醒的看清了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己,以此激励着我们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在那里人性中善的部分将散发出更强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Dobree, Bonamy.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Oxford,Great Brita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Bullitt, John M.1966. Jonathan Swift and the Anatomy of Satire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Davis, Herbert. 1964. Jonathan Swift Essays on His Satires and Other Stud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Bonamy. 1959.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M]. Oxford, Great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Eddy, William A. 1963. Gulliver's Travels:A Critical Study[M].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Inc.

6.Ewald, William Bragg. 1954.The Masks of Jonathan Swift[M]. Oxford, Great Britain:Basil Blackwell.

7.Lock, F.P. 1980. The Politics of Gulliver's Travels[M]. Oxford, Great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Tuveson,Ernest.(Ed.)Swift. 1964.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M].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9.http://www.cyberpat.com

10.http://www.123helpme.com

《格列弗游记》 篇4

一、1、(苏门答腊)2.(密而登都)3.4、不来夫斯古

5.答:(利立普特国不远处还有个小人国,两国之间经常交战,这次由于格列佛潜入水中,用长绳和钩子把那个小人国的战船都拉回了利立普特国,利立普特国未发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所以格列佛就成了英雄。)6.(印度)7.(威廉•罗宾逊)8.(英国、荷兰等)

9.(借助磁石)10.(两种 一种温柔 一种严厉)11.(林达洛因)12.答:(命题和证明都用头皮一样颜色的墨水写在在一块饼干上,然后让学生空腹吞下饼干。)13.〈政治设计家学院〉 14.〈全国代表大会〉

15、(跳绳比赛)(慧骃国)

16、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

17、(随船医生)

18、(1)小人国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2)在飞岛国与鬼魂谈话19、12岁时 是:绿色;25岁时是:深蓝色;45岁时是:炭黑色20、(友谊、仁慈)

21、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22、(高跟派,低跟派)

23、(三年之久)

24、(15厘米)

25、是一些有思想,有灵性的马

26、(作者这次是以船长身份出行的)

27、(岛上岩石林立,但格列佛找到很多鸟蛋,燃起一堆石南草和干海草,烤蛋吃。)

28、(格列佛随身带着火石、火镰、火柴和取火镜等物品)

29、(他们的外衣上都饰有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图案,中间夹杂着许多乐器如笛子、竖琴、喇叭、吉他还有提琴等。30、桌子上摆满了地球仪,球体以及各种数学工具

31、(数学和音乐)

32、(飘浮岛)

33、(数学与音乐)

34、(耶胡)

35、(栗色小马)

36、(格里尔特里格)

37、(天文学家之洞)

38、(因为国王和岛上的臣民只对数学和音乐感兴趣,而作者对于这两门学科的了解比他们差远了。)

39、(新荷兰)40、(一艘葡萄牙船上)

41、(短剑或腰刀;手枪;弹药袋或弹药包)

42、(格所乘航海船遇到强烈风暴,船被撞毁,格列佛逃亡的救生艇又被大风吹翻,格列佛随风和潮汐幸运地漂移到了小人国。)

43、(外科医生)

44、(数学)

45、(英、海难、小人、大人、飞岛、慧因)

46、(18、十多米)

47、(鞋跟高低、高跟党、低跟党)

48、(慧因、人兽)

49、(农夫的女儿格兰姆达尔克利契)50、(粪便侦察法、字母破译法)

51、第一部《利立浦特游记》、,第二部 《布罗卜丁奈格游记》第三部《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第四部《慧骃国游记》。

52、(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灵魂)

53、(世界上第一个正在形成的“现代社会”)

54、(格列弗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高跟党”;“低跟党”)

55、(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阴险和野心)

56、(“举世拥戴”;“万王之王”)

57、(耶胡 yahoo)

58、(斯威夫特)

59、(现代社会)60、(《格列佛游记》<飞岛>)61、(文明人)

二、选择:

1、ABCD2、ABD

3、D

三、判断对错:

1、╳

2、√

3、√4√

5、∨

6、∨

四、简答:

1、答:被装进小木箱带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时,被老鹰当成乌龟叼起来,掉进海里,被经过的船打捞上岸,重返英国。

2、答:抨击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

3、答(1)两只老鼠爬上床,与老鼠格斗。(2)一只比牛大3倍的小花猫,使格列佛大吃一惊。(3)农民把格列佛带到集市,强迫他做各种姿势赚钱。

4、答:这两句话是:(1)人类最易满足

(2)需要是发明之母

5、答:(1)收集黄瓜中的阳光(2)把冰烧成粉末变作火药(3)建房,先从屋顶造,然后依次往下,最后再筑地基(4)如何用感觉和嗅觉区别颜色(5)一套利用猪耕地的方法可以节省用牛耕地的费用。(6)用蜘蛛丝织布。等等

6、(十六年零七个多月)

7、(贤明、团结、爱国、无畏等)

8、(拿绳索、钩子拴在敌舰上,一下子拖走五十艘最大的敌舰。)

9、(他在王宫上撒了一泡尿)

《格列弗游记》读后感 篇5

《格列弗游记》是斯威夫特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作品运用讽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 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尽管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但作品却超越了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

他去了小人国, 巨人国,飞岛国还有慧马国。

就这样,他的第一个旅程就开始了。他到了那里,一开始有很多人惊讶了,从没见到过这么大的巨人。他在那里可以一个手抓起一支船队。一口吃掉很多的鸡鸭牛羊外加许多桶酒。小人们为了把他运回京城,用了五百名工匠,无数绳索,九百担起重机、搬运任务的“大汉”,一万五千匹“高大”御马等等。在这个国家,任何事情都对他来说是鸡毛蒜皮。

精选格列弗游记读后感 篇6

格列佛游玩了整整四个国家,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小人国、大人国,还有慧骃国了。格列佛第一次出海旅行后吃了含有催眠药的食物被运到了小人国的首都密而登都。而在那里他和这些不足三英寸的小人相处得十分快乐。接着,他因为遭到了小人国中一些大臣的嫉妒和诽谤,于是格列佛为了不受伤害,蝭不愿意伤害这些善良的小人们,于是逃亡海外,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子大人国。

在大人国里,格列佛被一个大巨人带到了家里,巨人让格列佛舒服地过着日子,臣人家还有一个女孩和几个男孩,那个女孩给格列佛起了一个格里尔特里格的名字??

格列佛最后一次出行来到了慧骃国。在慧骃国里,格列佛认识了诚实守信并且善良的慧,与此同时还认识了丑陋的野胡。慧不仅很乐意接受格列佛,并且还教格外佛认识燕麦,也教给了格列佛用燕麦做面包。直到有一天,慧们发现了格列佛很像野胡,于是格列佛开始了新的旅程??

上一篇:开学德育处演讲稿下一篇:春天诗歌朗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