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通用13篇)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篇1

摘要:本文从对英汉文化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简要阐述了两种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何把文化差异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以及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文化的介绍,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教学

1 概述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习者在学习到较高阶段,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障碍造成的,因为学习者没有把语言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去学。由此可见,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翻译中的空缺

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中,相互无对应词或语义不对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中的空缺。

2.1 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同的语言毕竟各具特性。其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它与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相关。

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英语中才随之出现了moon craft,moon bounce,lunar dust,lunar soil等词语。这类词汇空缺是因科技发展的水平不一所致。还有世居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表达“雪”的词有十几种:空中飞舞的雪,落在地上的雪,冰块似的雪,半融化的雪等等,而在英语中,却只有snow一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血缘关系的远近疏密泾渭分明。相比之下,英美的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汉语中兄弟有别,英语中都用brother表示没有分别;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谓之间身份各异,关系明确,而英语中凡是表示长一辈的男性均用uncle。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亲属称谓方面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英语教学中,对此类宗法关系的差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法冲突应细心揣摩,通过变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化解矛盾。

2.2 语义空缺

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相同色彩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英文中“green”一词,在表示“青春”“未成熟”“生机勃勃”等语义时与汉语对应词“绿色”一致。但“green”一词所含的“嫉妒”之意在汉语“绿色”一词中却是空缺。同样,英语中的“black and blue”是“遍体鳞伤”,而不是“黑一块蓝一块”;“a 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弥合语义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深层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的表层对应。

语义空缺的另一主要方面则表现为语义辐射面的不重合性。同一个词,出自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言语场合,或不同的语言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flower”与其的汉语对应词“花”,其基本语义相同,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者的差别却很大。英语“flower”用作动词可表示“开花”“繁荣”等义,而汉语中“花”却并无此意;但“花”作动词时,如“花钱”“花费”所获得的语义对于“flower”也是空白。故此,两者作动词时都出现了语义空缺。翻译时,应使学生明白弥合此类语义空缺的关键是把握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获得的实际语境意义。

2.3 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the 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忠言工具。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制约。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 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篇2

近年来, 四级翻译主要以语段翻译的形式出现, 加强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察, 句子结构翻译的重点在于拆分重组句子, 而了解英汉句子结构差异是破句重组的基础。只有对英语句子的逻辑结构理解充分, 才能够顺利地翻译、发挥出自己的英语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英汉句子结构差异与翻译方法

(一) 被动语态的翻译转化

不同语系之下, 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明显不同。西方人惯于使用客体为主的思维方式;相反, 中国人喜欢主体为主的思维方式。所以, 英语中经常出现被动语态, 因为西方习惯于把视角放在动作的接受者身上, 强调客观性;中国人习惯使用主动语态, 对“被”字的使用远远少于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数量, 中国人习惯采用主动语态表达, 所以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改为汉语中的主动语态来进行翻译, 也十分常见。对于被动语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翻译为被动语态。二是自行补充主语, 例如: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rrect use of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可译为: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

(二) 逻辑词的处理

英语逻辑外显而汉语逻辑内涵。英语的句型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英语的单句表达逻辑联系一般采用非谓语动词、介词, 并列句使用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来表示逻辑关系;复合句则使用副词或者代词引导从句, 表明逻辑关系。所以英语语言无论是长句还是短句, 逻辑关系层次都一目了然, 非常清晰。而汉语的行文逻辑显得比较松散, 很多都是依靠语义内容、语境反衬出逻辑联系。所以在翻译时, 需要注意这一点, 有的时候生硬地翻译出关联词显得不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If the temperature approaches at100 degrees Centigrade, water boils.气温升到100℃, 水会沸腾。这句话, 如果加上“假设”一次, 反而显得多余、不合中文表达习惯。

(三) 省略主语的表达习惯差异

英语与汉语的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主语成分的要求。英语中的主语, 除了省略语法和特殊的祈使句, 都不可以省略主语。汉语则是在主语不言而喻的条件之下, 则可以省略, 例如“下雪了”这句话, 翻译为英文为It is snowing。

(四) 句子主体的位置不同

英语逻辑性强、注重效率, 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色。英语突出重点, 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习惯将重点内容放在句子的前面, 开门见山, 随后补充定语、状语、补语对句子主干加以限定。而汉语则不同, 习惯把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放在句子前, 而把主干内容放在后面, 正体现汉语中蕴含的委婉、谦虚。例如, Developed countries all have 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s, 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ning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levels of government varies.这里有一个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对于让步状语从句, 翻译为中文一般套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才……”的关联词结构, 主句的意思是发达国家全部具有有代表性的民主政治系统, 从句的内容是虽然各级政府权责内容不尽相同, 在翻译时, 需要采用倒序法, 直接调换分句的语序, 翻译为:虽然各发达国家级政府权责内容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全部具有有代表性的民主政治系统。

(五) 英语特殊的句法结构

英语中的从句是调整语序的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 需要将从句与主句进行合并, 或者将从句与主句进行拆分, 例如:

There was one time where I actually fell asleep sitting up at my desk while in the middle of a face to face conversation with someone!有一次正在跟人面对面交谈时, 我竟然真的睡着了!

倒装、省略是英语句法结构的重难点, 英文讲究间接, 使用简练的用词表达完整的意思, 所以经常出现省略相同内容;也存在为了句子结构协调, 而采用it作为指示代词, 来代指其他内容, 倒装结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内容;而倒装语句、强调句是为强调某一成分而调整语序, 对于此类的语法现象, 我们在翻译时, 要调整语序, 并对省略的部分进行补充。例如:He refused to apologize.Neither/Nor would he offer any explanation可译为他拒绝道歉, 也并不做何解释。又如It was after the war was over that Einstein was able to come back to his research work again可译为爱因斯坦在战争结束后才回到了他的研究。对于强调句的处理, 只需要按照正常的语序调整即可。

三、结语

句子翻译时候还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句子拆分并重组, 使句子符合语言表达习惯。考生需要遵循准确、流畅这两大翻译标准, 努力寻找最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接收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 2003 (01) .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篇3

[关键词] 外贸英语;英汉语言差异;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78-1

外贸英语(business English)在学术文献中有两个解释:1.外贸英语是指对外贸易经济洽谈中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其语言特色与一般基础英语略有不同,有着自己特有的用词方法所使用的词有其特定的含义;2.外贸英语是指在对外经贸业务领域使用的英语,主要有商业活动和习惯表达组成。

不论采用哪种解释,作为一门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外贸英语具有一些与普通英语不同的特征,其表现如下:从词法的角度上看,在外贸英语中主要由一些正式且专业的词汇构成, 模糊性用语与精确性用语同时并存。从句式结构上来看,外贸英语结构复杂,句子冗长,一般采用陈述句,而且大都使用带有大量定语、状语结构的复合句。

在外贸英语中,出于各个不同国家进行贸易的需求,许多文件内容需要被翻译成目的语言。20世纪8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 )提出“功能对等”。无论哪种理论,就翻译而言,译文要做到表达准确、语言得体,这同样适用于外贸英语翻译。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而外贸英语涉及的领域广泛,这就给翻译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及英汉的思维差异,以促进外贸英语翻译。本文将从词句两方面探讨英汉语言及思维差异对外贸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一、词

从词义方面角度看,英语词汇非常丰富,吸收了各民族、各语言中的词,形成了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在英汉或汉英翻译中,正确理解原语言的词汇意义,并在目标语言中选择恰当的表达方法是外贸英语翻译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英语与汉语的字面意义不完全对等。外贸英语中的专业术语很多,词义有时与普通英语中的译义相差很大,如cover表示“覆盖”,但在外贸英语中表示“担保、保险”之义。外贸词汇在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中的译义也不相同。譬如,award在仲裁中表示“裁决”,而在招标中表示“决标”。同样,翻译同一个汉语动词时也要考虑到所涉及的领域不同也有不同的译义,如“提交”仲裁用refer to arbitration,而“提交”单据用present documents,这主要是因为涉及到仲裁和托收这两个业务范畴。英语与汉语的字面意义不完全对等,因此在外贸英语翻译中对于专用术语、同义词等要辨别词义、选择词汇。

二、句子

从句子角度讲,英语的被动举使用非常广泛,其使用频率超过了汉语的被动句。在正式文体中,汉语的被动句就更少,因为汉语的思维习惯强调以人为主题。因而在外贸英语的汉译英翻译中特别主要要多使用被动句,例如,The undersigned hereby certify that the gods to be supplied are produced in Japan.而在英译汉翻译中要主要多使用主动句。

正是基于外贸英语的上述特点,及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和思维差异,本文认为在外贸英语的翻译过重应反复阅读,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掌握外贸英语特殊翻译技巧和原则。

(一)注重外贸英语中定语从句等附属结构的翻译技巧。英语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两种。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其先行词具有修饰和限制作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则对先行词加以描述或解释。如果对定语从句的理解仅限于表层形式上,在某些情况下,势必会影响翻译的质量,最终会导致双方交易发生障碍。

(二)外贸英语中的正译与反译原则。受上下文、修辞效果以及表达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于反译的客观实际需要,我们在外贸英语翻译中要灵活处理正译和反译的技巧。

(三)礼貌原则是外贸英语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出于达成贸易以保持和对方良好的业务关系,礼貌原则被广泛应用。比如说,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情态动词来表达委婉的语气。同时,在汉译英及英译汉翻译过程中,我们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型,如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prompt reply with much interest; We appreciate it that…;兹告知贵公司…。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闫阳.经贸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处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杨怀恩.经贸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007,(01).

[4]张敬.经贸翻译的特点和基本技巧[J].科技资讯,2006,(19).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篇4

英汉民族思维差异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异大干同.汉民族强调整体性和直觉性,反映在语言形式上,汉语篇章具有螺旋武的结构特点.而英民族,着重思维对客观世界的直接认识,强调理性和逻辑分析,反映在语篇结构上,英语语篇具有线性结构特点.翻译时要充分认识到造成这一差异的.各具特点的思维方式,通过大量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便寻求切实可行的互译对策.

作 者:谭纯艳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0(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思维模式   差异   翻译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篇5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剖析考研英语翻译中的衔接手段-指称

英译汉中的指称是考研英语翻译的考查内容之一.指称指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是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的关系.指称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英语的指称分为三种: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根据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方面的差别,本文对考研英译汉中的指称现象进行了分析.

作 者:鲍东梅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13 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英文刊名:READING AND WRITING 年,卷(期):2007 4(10)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指称   回指   复现   语篇  

浅谈大学英语中英汉翻译教学策略 篇6

1.缺少系统性的教学计划。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对高校英语学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但在实际教学开展中,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缺少专门的课程, 没有系统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 只属于一个附属性的学习内容。而课后练习只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某些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也没有介绍相关的翻译理论做指导。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融入了一些翻译技巧, 但并不系统。在大班授课的环境中, 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兼顾, 学生也没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英语课堂较小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2.缺少所学专业相关的翻译实践。虽然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英语翻译课程, 但在实际的人才需求上, 翻译从业人员依旧无法满足于当前社会对翻译工作的要求。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后, 难以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应对当前的英语翻译工作。因为在高校开设这门课程时, 每一个专业都选择同样的教学内容, 所以学生学习到的翻译知识与技巧是相对机械的, 且没有实际意义的, 无法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

3.忽视对学生英语翻译学习背景的培养。由于中国人学习英语, 是在学习一门外语, 所以许多时候, 会因为翻译背景的局限性, 影响翻译效果。许多高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文背景学习, 教师在授课时, 也不会因为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就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背景讲解。所以许多学生不了解外国文化背景, 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闹出笑话。例如“a lucky dog”, 若没有西方文化背景作为铺垫, 则会直接翻译为“一条幸运的狗”, 实际上了解了西方文化之后, 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翻译为“一个幸运儿”若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了解这些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 那么其翻译过程将会严重受阻。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 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应该对翻译教学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 体现出对翻译教学的重视。故而各高校应该制定出相对系统且具有整体性的教学大纲, 而教师则需要依照大纲的具体要求, 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其层次性, 由浅入深开展教学, 以确保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允许。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完善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制定, 尽可能改变当前英语翻译教学所处的地位, 将其在学生和教师心中的重要性提升起来。教师自身应该意识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对象是全部学生而非英语专业学生, 所以就应该以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导向和目标, 注重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培养, 以满足社会、市场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2.以实践为导向, 加强翻译策略指导。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文化手段,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在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中, 要充分考量翻译的传译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原则, 而在这个调整与改变的过程中, 需使用一些必要的翻译策略。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翻译策略的教学指导。

(1) 增译法。“增译”法, 就是在初步理解过英语原文要传达的意思后, 把原文翻译成符合中文习惯的汉语。在翻译时, 根据汉语语言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增加一些词汇, 以更准确地将原句意思翻译出来。英语句子一般都有主语, 但是汉语句子里没有主语的情况很多, 对于无主语汉语, 翻译的时候可以使用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 当然了, 这种情况也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适当地把主语翻译出来, 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如代词在英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只要涉及到所有关系时, 就要根据需要选择形容词性或名词性代词物主代词, 因此, 翻译课文句子要增加翻译物主代词, 确保译文句子的结构完整性和译文准确性, 鉴于这两点, 在翻译句子的时候适当进行增译。如:

He stretched his feet which were scattered with scars.

他伸出双脚, 露出了上面的道道伤痕。

在这个句子中, 用增译法表达出了复数概念。为了使句子句意通顺, 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前半句用“双”来修饰脚, 后半句用复数词“道道”翻译出了“伤痕”的多少。

(2) 省译法。省译法与增译法是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按照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省略翻译, 指原文中的单词不进行一对一的对等翻译。有些词的具体意思无需翻译出来, 读者也能理解原句的意思。这些词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 或者不太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虽然省略翻译, 但是绝不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反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侧重于从语法和修辞角度列举省略翻译。如:

Smoking is prohibited in public places.

公共场所不许抽烟。 (省略介词)

(3) 转换法。根据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一些差异, 在翻译时适当改变表达方式, 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课堂教学中常见到以下几种情况:词类、句子成分、表达方式、语序、正反而表达或者语态转换。具体到词类转换, 如把名词翻译为代词、形容词、动词;在句子的成分方而, 把主语转换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有些并列句结介句意转换成复介句。表达方式转换使译文更符介阅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语序方而指自然语序与倒装语序的适当转换。语态转换指可以把被动语态变为主动语态。如:

Chinese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世界上许多人说汉语。

(4) 拆句法、合并法和重组法。拆句法, 就是把一个长且意思复杂的句子拆成几个短小的句子进行翻译, 多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句子合并成意思连贯的一个句子, 多出现在汉翻英中。英语中长句子出现率较高, 这也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做英译汉时感到吃力的原因。通常情况下, 汉译英要求更多地使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一些短句合并成长句子;而英译汉多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拆开, 译成汉语分句。语序不变, 句意通顺, 也更符合汉语中长短句, 单复句转换的句法翻译原则。重组法指英译汉时, 为了使译文通顺且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在分析英语长句的结构、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 不受英语复杂句式的束缚, 打乱原有结构, 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

(5) 正义反译和反义正译。正义反译就是把原文中含有否定意义的单词更顺畅地翻译成汉语, 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论是英语或汉语都有这样的表达习惯, 就是从正面或反面来表达同一个概念。正义反译是指有些英语句子, 字面上看都是表达的正面意思, 但真正翻译成汉语时却要从反面去转述。反义正译则相反, 也就是从反面表达的英语句子, 从正面去翻译成汉语。这种翻译方法, 就是为了让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不拘泥于原文的词语和句子, 更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

Far from helping the situation, you’ve just made it worse.

你那样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糕了。

英语中还有一些正义反译的词语, 如:miss thelunch (没有赶上吃午饭) , live up to its obligations (无力履行其义务) 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 起着沟通人们思想, 促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 应当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以大学生为本, 创新翻译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需求, 增强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为大学生今后的英语知识学习与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5, 01:43-45.

[2]张焕敏.基于提高翻译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07:363+365.

[3]周艳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 07:46-47+49.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影响 篇7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影响

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做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例如说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如“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鸟,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从中诞生出一只新的phoenix,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我们在翻译中也要适当地把握好。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对方感到既自然又亲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气氛而又不失体统。了解了西方人见面的主要问候习惯,我们在涉外交往和翻译中就不至于有冒失和失礼的表现。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典故的來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精确翻译出来。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篇8

1.历史或文学作品的不同对“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影响。由于受到历史或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的比喻常常来自于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各有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于后世,这也给比喻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这些比喻又往往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尽量采用异化,更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更显得忠实于原文。如,Now you are Antaeus off the earth.现在你是离开地面的安泰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再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The west lake looks like Xizi (the classic beauty in ancient China).

2.传统文化观念的不同对“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影响。东西方在传统观念上存在着差异。我们以玉为例:玉作为温润而光泽的美石,千百年来受到中国人们的青睐,在传统观念中是既美好、美德的象征,又具辟邪保平安的功效。因此汉语中经常以玉作比。如,玉女the beauty。又如,“他是一块璞玉。”但英语却习惯用 “He is a rough diamond”表达。因为在西方钻石更受青睐,钻石的加工更具传统。因此,西方语言形成中多以钻石作比而非美玉,而玉在西方人眼中未必就有中国人观念中的那种喻意。再看看东西方在以动物为喻体上的差别。如“He is as stupid as an owl.” 他笨得象只猪。如果还象前面采用异化的策略,把“an owl”翻译成“猫头鹰”的话,读者不但觉得奇怪,而且会产生误解。在中国“猫头鹰”总是给人聪明、机敏的感觉,与原文意思完全不一样。所以不妨把比喻意象“猫头鹰”改为“猪”。碰到比喻中出现传统观念问题时,一般提倡采用“归化”,或替换比喻意象,或直接显示喻意。

3.宗教信仰的不同对“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汉英语言中的很多比喻喻体都与宗教有关,但是不同的宗教其宗教意象却有所不同。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信仰佛教的人们相信“ 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所以与此有关的比喻很多。而在西方国家,很多人信奉基督教,争取赎罪得救,进入天堂与上帝同享永福是西方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寄托。如,“她真是个活菩萨”可以翻译成“She is a real Bodhisattva.”也可译为“She is such a kind person.”前者采用“异化”显示了原文宗教背景是佛教,而后者采用“归化”策略则仅仅是达意,未有前者功效。所以在比喻中出现宗教信仰问题时,应尽可能采用“异化”策略,以显现源语的宗教文化背景。

4.生活方式的不同对“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影响。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的,不同的空间和地域形成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这些不同点不可避免要反映在语言文化上,特别是在比喻中。要翻译此类比喻就要充分了解源语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而这类比喻最多,很难明确说明一定要用“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应根据具体情况而言。如,to show one’s card摊牌。虽然汉语中没有如此表达,但汉语读者也有打牌,因此运用异化策略直译,也能被理解,并已逐渐被广泛接受,成为汉语的表达习惯。在美国,一些小律师会常常找上门来,哪里发生事故,救护车往哪儿跑,他们就往哪儿跑,因此小律师不受欢迎,特别是到处揽活的律师,美国人把他们称作ambulance chasers.比如He is an ambulance chaser.这句话如果仅翻译成“他是个救护车的追赶者”。不懂英语或不知道此话来源的读者就觉得一头雾水,都会心生疑问:他到底是个什么人?而直接翻译成“律师”就丢失了源语的文化信息,表现不出美国人对那些到处揽活的律师那种不屑的心理,而显得译文大为逊色,无法引起读者的联想。因此可保留原比喻意象,直译时再补充说明。如“他是一个小律师,总是追着救护车跑”。这样既显示了源文的文化,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又使读者易于接受。

总之,译文“异化”是重要的手段,它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比喻的文化情趣,开阔了读者的视野;而译文“归化”能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锢,在异化不能准确达意的情况下传达原文精神,更贴近于读者,是一种语用翻译而不是死译。因此,我们的译者在习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适当的分寸,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篇9

通过考察和实践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之中,英汉翻译软件在辅助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之中存在着更多的问题,部分是由于英汉翻译软件自身的局限性,部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当。

一、英汉翻译软件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

1.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不同。

在调查实践之中可以发现,不同的专业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不同,对于英汉翻译软件的需求和使用频率也不同。其中,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差距最为明显。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是英语语言和文学,因而英语是学习的主体,英语课程和英语相关课程占据了课程的主要内容。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主体并非英语,无论是社会科学类学科或是科学技术学科,学生学习英语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工具,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英语国家的科研材料和学术前沿,因而英语学习的比重相对不高。

2.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英汉翻译软件的需求不同。

不同的专业需求决定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英汉翻译软件的需求不同。例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英汉翻译软件的频率更高,这决定了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汉翻译软件的使用便捷程度要求更高。他们之中很多人会将英汉翻译软件用于浏览英文网站和阅读英文原著上,英汉翻译软件是他们的重要学习辅助工具。

虽然英汉翻译软件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之中也很重要,但他们对英汉翻译软件的需求与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按照不同的专业划分,学生接触到的学术领域完全不同,其中涉及到的专业英语词汇也大相径庭,这决定了他们对英汉翻译软件的单词库有着不同的需求。

二、不正确使用英汉翻译软件带来的英语学习副作用

1. 学生对英汉翻译软件的依赖性。

在调查之中可以发现,无论是英语专业学生或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会频繁地使用英语翻译软件,并在某种意义上对英汉翻译软件形成了依赖。有些学生由于在英语学习之中感到困扰,在进行英语专业学习时常常感到畏惧和恐慌,产生了对英汉翻译软件的依赖心态。例如,由于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不少学生会在阅读时有意识地避免阅读英语材料,在不得不阅读英语材料时会大量使用英汉翻译软件,严重时甚至会采用全句翻译、全段翻译甚至是全文翻译功能。这种对英汉翻译软件的依赖会加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畏难心理,造成“不用翻译软件不敢阅读英语文献”、“不用翻译软件不敢写作英文”,从心理方面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能力。这种不敢练习、以翻译软件逃避练习的现象并非孤立,这种英语学习之中的恶性循环最终带来对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的更多恐惧和对自身语言能力的更多否定。这种恶性循环的学习模式名义上是进行英语学习,但实际上只是不断地逃避,过度依赖于英汉翻译软件可谓是非常不可取的。

2. 英汉翻译软件本身的局限性。

事实上翻译工作并非英语到汉语的简单转换,而涉及到更多深层次的翻译理论和对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熟悉和理解。杨士焯在《英汉翻译写作学》之中提出了翻译写作学的概念,认为传统的翻译工作只是一种翻译技巧的简单重复,以词和句为基础进行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简单转换,这也是英汉翻译软件的主要工作方法。但是出色的翻译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应该将翻译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工作,以正确的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的娴熟表达为基础。对原文的理解要求译者对原文所用的语言和原文背后的文化环境、产生条件有所了解,而娴熟的文本表达要求译者有较高的文学功底和语言文字处理技巧,而这些都是英汉翻译软件所无法实现的。这决定了英汉翻译软件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甚至在英语学习中会由于过度依赖而产生反作用。

三、结语

在当前的英语学习之中,由于英汉翻译软件的便捷和普及,不少大学生会求助于英汉翻译软件进行生词的翻译工作。但部分地由于翻译软件自身的限制,部分地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过度依赖现象,当前大学生在使用英汉翻译软件进行英语学习时未能完全达成英语学习的目标,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反作用。所以在使用英汉翻译软件时,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它们的优点和缺陷,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当然,对英汉翻译软件的正确使用尚是新的话题,如何改进英汉翻译软件使之更好地满足英语学习的需要、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英汉翻译软件,这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摘要:英汉翻译软件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学生对单词和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之中,英汉翻译软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考察当前英汉翻译软件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实际使用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英汉翻译软件如何在大学生英语学习应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英汉翻译软件,大学英语,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杜金华,张萌,宗成庆,孙乐.中国机器翻译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第八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总结与展望[J].中文信息学报.2013(04).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 篇10

关键词:文化,思维,翻译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 只有重视文化内涵, 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 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

从某种程度上说, 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 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例如汉语中说“吹牛”, 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 故素有“东风送暖”、“西风凛冽”之辞。与此相反, 在英国, east wind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 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 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与翻译

众所周知,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 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 世上的一切有上帝主宰;而在中国人心目中, 只有主宰一切的“老天爷”, 上帝和老天爷的含义并不相同。在我国的文化里, 有道教的“玉帝”, 有佛教的“阎王”, 有神话中的“龙王”, 而这些概念在西方人的心里都不存在。尤其是“龙”的含义, 在英语中, dragon是一种长有翅膀、身上长鳞、有爪子的能够喷火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 它常常跟邪恶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凶恶而丑陋的象征。而在汉语中, “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龙”自古以来就是“神圣、高贵、吉祥”, 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 在古代,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 子孙被称作“龙子龙孙”, 还有“龙袍”、“龙床”等词。我们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 但是翻译成英语应说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n excellent person, 并没有出现dragon这个词。汉语中的亚洲四小龙到了英语中则成了“four Asian tigers”。在颜色方面, 由于中国人信神, 受佛教、道教影响, 所以中国人大都崇黄尚红, 轻黑忌白。中国人以红色为贵, 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 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 而且希望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所以我们翻译汉语的“红”时要选择喜庆的词。

三、风俗民情所反映的差异翻译

1、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 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

“Welcome.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在英语思维习惯上, 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 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 在他们的文化里, 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 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 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 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2、称呼

在书面语称呼上, 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 但在英语习惯里, “朋友们”通常放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Dear friends, Ladies and gentlemen”。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3、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 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 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 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 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 “这是区区薄礼, 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 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 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 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 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 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 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 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 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 否则, 既然菜不好, 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 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 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 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四、颜色词方面, 中英两个民族对颜色的联想也有差异

如“Green with envy, green-eyed monsters, and green-eyed”在英语中都是表达“妒嫉、羡慕之意”。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习惯用“眼红, 害了红眼病”来形容羡慕与妒嫉之心。再例如“black” (黑色) 在东西方人们眼中都常常把它与“负面的, 消极的”意思相联系, 比如“blacklist;black market;black hearted。”所以汉语的“红色”译成英语的“green (绿色) ”或“golden (金黄色) ”, 这样读者比较好理解和接受, 但有失汉语的文化特色, 所以有些翻译家认为应直译成“red”以使英美读者了解红色在汉语中的意义。

五、特定政治文化的差异与翻译

政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例来说, meet one’s waterloo, Waterloo是比利时首都布塞尔城南13公里处的一个村庄。1815年6月18日由威灵顿指挥的英、德、荷、比等国联军六万八千人曾在此大败拿破伦军队, 导致拿破仑第二次流放。后来就用此指“惨遭失败”或“困难、棘手之事”。

综上所述,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内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确切的翻译。认识到中英文化中地理因素, 思维因素, 宗教信仰方面, 文化象征及政治文化的差异, 才能帮助理解中英文化内涵的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和翻译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各方面的思维差异, 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 这样才使我们翻译更加准确和完善, 才不至于产生文化误会, 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篇11

【关键词】英汉 思维差异 翻译

一、前言

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本国的语言,保证语言翻译的正确性。

二、英汉翻译中具体和抽象的转换方法

1.具体译法。英语表达趋向于抽象,而汉语表达趋向于具体,在英汉翻译中,有必要将抽象的英语转化为具体的汉语。所谓具体译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中抽象的或者是比较抽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了用具体或者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了来进行翻译,从而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异给翻译带来的损失,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同的效果。在翻译英语单词、词组或成语时,如果能用相对具体,或包含具体形象的汉语表达,就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如英语中的抽象单词“transportation, committee, elegance, jealousy”在翻译中有时需要处理成“运输工具、委员会成员、傲慢态度”以及“妒忌心理”才能更加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

2.转性译法。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这导致英语的表达趋向于抽象。英语中动词受形态变化的限制,使用比较有限,而名词的使用比较频繁。汉语中动词的使用很频繁,甚至可以动词连用。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适当地将英语的名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这样才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英语的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是英汉翻译中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

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1.自译法。自译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但自译并非是让翻译者小假思索地照搬原文的语言形式,而是用那些听者或读者能够接受或理解且最能体现国外文化特征的语言表现出来,让这种跨文化语言能流畅且小显生硬和牵强地自然流露。因此,在进行跨文化语言转换时,翻译者应注意尽量保持异国风情与情调,同时还要小着痕迹,保持原文的精髓与味道,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能传播文化的差异性与小同文化背景下的鲜明语言特征。例如在形容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时可以翻译成as gentle as alamb,在形容得到好消息时的欣喜、欢呼雀跃则可以翻译成as gay as two peas,这样一来,既可以让翻译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又可以增添翻译过程的异国风情,一举两得。

2.译加注释。如前所述,小同国家小同语言会受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而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来自小同民族的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常会出现在各自的语言当中,赋子各自民族以独特的民族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因此有时即便翻译成了地道的英语,英语国家的读者也似懂非懂,这时就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自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帮助对方理解和领悟原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及精神风貌。

3.意译法。翻译的过程是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但山于国家和地域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如果只按字而意思自譯,有时意思会含糊小清,事与愿违,小能够确切表达原文的信息和文化内涵,甚至还可能引起曲解。因此翻译者在而对某些带有明显文化色彩的语句。所以需要意译为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这种意译法是在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文化差异及语言形式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帮助译者准确表达原意,帮助对方理解与接受这种跨文化语言的意思。

四、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1.增加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翻译知识和技能,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小但要注意英语翻译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英语翻译教学,小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中,要注意与实践相结介,将课堂中学到的翻译知识用于实践生活中,掌握大量的词汇以及足够的翻译方法。

其次,要提高学生“读”“说”的能力,没有大量“读”的基础,小进行“说”的训练,所谓的翻译只是纸上谈兵。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交流,让学生处于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中。良好的课堂环境,小仅缓解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焦虑的心理情况,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英语翻译知识;并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介作,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介作,则能够使学生在互动中发现小足并子以改正,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

然后,是要强化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联系和比较。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适当使用汉语知识进行渗透,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也可以充分地对中英文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异同。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

2.改变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介。提高大学生的翻译水平,将理论用于实践当中去,是我国目前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当前我国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具体情况,学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想,要有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做好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该采取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介的方法。小忽略每一个教学的环节,树立介理的教学目标。创建自主性学习英语翻译的方式,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进行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语言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正确的翻译。

参考文献:

[1]肖辉.英汉语用差异视域下习语文化可译性探究[J].上海利技翻译,2014.2:45-46.

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作为中国与世界接轨交际手段之一的英语写作不断地被重视和广泛地运用。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仍然普遍低下。由于受大学英语四六

级考试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动机和态度停留在过级考试上,忽视了对自身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英汉两个民族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历史文化中蕴育成长,他们有着本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特征。许多大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习惯以及写作角度的差异,很容易将母语思维方式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的作用迁至到英语写作过程中,因此很多大学生作文都会出现语言繁琐,观点含糊,段落拖拉,大量的中式英语等方面问题。还有学生为了避免词不达意、语病等错误,大量频繁地使用简单句和简单的词汇来构建文章,然而大大降低了文章的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写出地道的语句,就需要教师们在英语教学中,仔细探究和分析英语作文中的错误以及英汉思维的差异在英语写作中的影响,调整施教的重心,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 英汉思维差异在英语写作中的体现

语言表达思维,思维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正如许钧曾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因此,我们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导致出现语言现象的诱因,探究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深挖英汉思维差异在英语写作中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探索行之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途径。

1.1 思维模式不同,文章构建方式不同

由于英汉思维存在差异,学生在文章构思和写作的角度也存在差异。在写作结构方面,西方人习惯简洁了当,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由话题句引出主题,通过充分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达到主题鲜明,观点突出。中国人则倾向于含蓄委婉,抛砖引玉,间接性地引出主题进行论证,同时有时也对反面观点会加以评价。在段落衔接方面,英语文章习惯用主题句引领各段,段意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分明;而汉语文章常会用过渡句,过渡段来衔接下个段落。而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常常忽略了英汉写作模式异同,习惯性地将汉语写作的构思模式和写作方法带入到英语写作中,即使是用词恰当,语句正确,这样的英语文章也是围绕主题不断迂回,主题缺乏“清晰度”,加之大量使用过渡段,文章则显的拖沓冗繁,臃肿不堪。

1.2 思维模式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通过大量的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分析,我们发现逻辑混乱,择词不当,词不达意,时态混淆等是学生英语写作的主要问题。正是因为很多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缺乏必要的英语思维能力,在英语写作中容易望文生义,将汉语思维中的译文一一对号入座,例如:吃药“take the medicine”误表达为:“eat the medicine”;造成搭配错误;大海捞针被表达为“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被表达为:“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sea”;又如:“We are going to see Mr.Wang,and he is a teacher of Chinese culture.”这样的句子如用中式思维解读,看似句意明确,但是从英语语法的角度分析此句,就会发现此句层次不明,句意松散,不符合英语逻辑表达。此外,还有很多学生不注意英汉人称、语法等方面存在不对等差异,用汉语语法规则将其对号入座。假如教师能在写作教学中不断地归纳总结这些错误,及时向学生分析其原因,加强英汉思维表达的对比学习,就能避免大量的语用错误。

2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

学习和运用外语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曾提出的语言输入说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要条件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输入是不以语法为大纲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通过以下几方面导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文化知识和心理信心储备,帮助学生达到运用自如的写作目标。

2.1 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

美国人类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指出:“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蕴含在语言之中,又通过语言表达。首先,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英汉写作风格,写作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人所受教的内敛含蓄的中国文化与外国人大胆直白的西方文化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应转变“先情感后主题”的中式写作习惯,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通过词汇渗透相关的背景故事,谚语,俚语、褒贬意义等不同的文化比较,加强对词汇的理解,从而提高用词的效率。例如:通过介绍美国的“Thanksgiving Day”使学生了解节日的背景由来,通过对中国的“National Day”与美国的“Independent Day”节日习俗、庆祝方式等对比,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两国节日文化的异同;此外,教师还应深化学生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又如:眼红,嫉妒应译为“green-eyed”而非“red-eyed”,“挥金如土”被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如:“skinny”是贬义词,却常被学生用来形容人体型苗条。如果教师在帮助学生纠错时,若能及时地导入相关的文化差异的学习,学生才能避免在写作中想当然地将英汉文化对等,翻译译对等的错误。

2.2 加大篇章解析的输入

英语写作是将英语思维、写作技巧和基本语言知识结合并运用的结果。文章解析便是将整个写作构思和写作过程剖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优美句式和词汇等方面尤为重要。虽然很多学生在不断地提高阅读量,但是他们只求阅读速度、数量以及文章梗概,而忽视了从文中学习其优点,如:修辞手段,过渡衔接方法,如何引出话题,开展段落,论述观点等,因此在大量阅读后仍不知如何下笔,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鼓励学生泛读的同时,加强帮助和引导学生精读,充分利用课本以及网络资源收集各类题材的精美范文,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比互评等方式探究作者的构思角度,归纳优美词句,总结文章的优点,帮助他们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加大对篇章的剖析和理解,并且对知识点疏忽的地方给予及时的补充,为他们为写出优秀的文章不断储备基础知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2.3 加大听说训练的输入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重要的四个方面,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听说促进写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平时的听力练习主要是以选择题形式从文章的中心内容和细节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听力能力,而非细化到对句子、单词拼写的考察,所以即使学生听懂了某句或某段话,在听写时也会出现拼写、搭配、语法、语病等错误。如果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解能力的过程中强化语句、段落的听写和评改,学生的书写能力以及对基本语言知识的掌握将大大提高。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补充适当难度的听写部分,由词汇到短句到长句再到段落的听写,循序渐进地通过听写、评改、纠错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书写能力,同时,教师应改变以往单纯的口语练习,结合说写训练,在帮助学生达到口头表达正确的同时强化书写,使学生做到能说会写。

2.4 加大教师鼓励、积极引导作用的输入

Krashen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由于英语写作是一个综合运用英语思维和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在写作时总是避免不了会出现语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失误,因此,当学生读到错误百出的作文时会沮丧甚至失去信心,甚有学生自愿放弃学习写作。以上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严重地影响到英语写作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教师如何在授课中及时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效应和鼓励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观学习是我们应该深思和实践的重要方面。教师在认真严谨教学的同时,应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情绪,通过对成功的学习例子、英语写作实用性以及写作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必要性等方面的介绍,积极地疏导和打消学生的厌烦情绪,对学生任何进步给予不断的肯定和表扬,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应以鼓励之言支持学生,鼓励学生;对简单的拼写、语法等错误,给予相应的提示或利用活泼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以讨论互评等方式自行找出,自主纠错和总结,改变以往圈出每个错误的消极作文评改习惯,努力增加学生来自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许钧.论翻译的层次[A].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C].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3]Good Enough W.H Culture and Society[M].England:CUP,1981,1.

[4]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1985.

[5]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J].上海外语出版社,2007.

论英汉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篇13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历史 宗教 差异 翻译

由于汉英民族文化的异同,翻译不单纯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地涉及文化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正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Bassnett在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将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并指出“外科医生在给心脏做手术的时候,不能无视其周围的机体,因此译者也不能将文本孤立于文化之外,否则必有不妥”。由于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使得英汉文化体现着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一、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与思维活动有关的语言文字,无疑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表示出人类的共性……但是,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了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

首先,中国人由于受象形文字的方块字的影响,擅长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则受其高度形式化的语言的制约,习惯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定式很自然的就派生出了语言的两种审美形态和取向:语言的形象美和语言的逻辑美。因此,中国人写文章爱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甚至常常到了语不“形象”死不休的地步。

其次,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连词if使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清二楚。而汉语用连接手段则少得多,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句与句之间没有连接词,但是有连续的多个动词,外表上看不出主语,句子关系表面上不太明显,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来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此外,英汉两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差异。在译者的作品中,原著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常被改作由作者本人叙述,如林纾在译《茶花女》时,把原文中的第一人称还原成了“仲马”。同一时代的不同译者在处理同一语言现象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斷然不是一句译文不准确所能轻易打发得了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语的叙述模式中极少用第一人称。正如Lefevere所指出的那样,在翻译中“如果语言学方面的考虑与意识形态和/或诗学方面的考虑发生冲突时,总是后者胜出”。

二、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其中,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

三、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就难免在文化上存在“真空”地带,即文化空缺。大多数西方人信基督教,崇拜的神称为上帝(God),上帝和好人死后去的地方,即天堂(heaven)。在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葬礼上,英国的歌星埃尔敦、约翰动情地演唱了《风中之烛》(Candle in the Wind),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Now you belong to heaven and stars spell out your name——如今你已升入天堂,星辰拼写出你的名字。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上面的heaven与汉文化的天堂的内涵不相同。在儒、佛、道三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汉文化中“天”和“地”均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可译为Kow tow to heaven and earth, 中国有盘古开天、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和观音(Buddhism Guan Ying, the Goddess of Mercy)。

四、结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差异是本质的。因此,译者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翻译,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通晓英汉转换技巧,使译文不仅在语言意义上取得等值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意义上取得等值,从而将语言和文化意义表达得尽可能地准确,从而使译文更加趋于精确、完善、和谐。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revised ed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1,14.

[2]张岱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5-130.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7.

上一篇:关于酒店管理调查报告下一篇:高一英语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