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8篇)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一、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1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明晰........................................1

(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足,执法不到位........................2

(三)环境保护设施不足,技术落后....................................3

(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4

二、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5

(二)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执法队伍薄弱.............................................................................................................6

(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7

(四)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8

三、提高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对策....................................8

(一)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8

(二)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力度....................9

(三)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利用..................................10

(四)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11

四、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

4浅谈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今必须解决的一项任务,为了使我国可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环境的保护。本文主要针对清城区的概况,以及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望清城区的环境问题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执法力度;资金投入;环保意识

一、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清城区隶属于广东省清远市,地处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2215毫米,气候宜人。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环境保护工作都是重中之重,其中在党的第十八届三种全会上发表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有一个章节就是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前提就是环境保护问题。西方世界在历经工业革命后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后步入了发达阶段,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但是当前在都很多的地、市、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清远区也不例外,因此对清远区环保工作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明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家出台了较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逐步的对社会主义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但是除了这些取得的成就外,依然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对环境保护各项的法律法规仍然不是很清晰。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较为广泛,对于很多具体项目针对性不强,很多法律法规较为笼统,针对具体情况缺乏有效的措施。而且环保法律法规一般要求比较苛刻,操作起来很难,很多地方对于环保主管部门并没有开放授权,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关停企业,技术监督部门可查封、扣压其生产设备及产品,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却只有罚款权,无停业、关闭权,这就造成许多执法力度不够强硬,执法行为无法落实。除此之外指定的环境对于资源行业针对性较强,对于重污染企业的管理较为严格,但是对于一些其他污染和环境问题说明的篇幅较少,同时各类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各种规范交叉、重叠,部分款项之间相互还存在矛盾,在冲突、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方面存在着各种缺陷等等。纵观所有,针对环境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也就是清城区所依据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环保行为不能有力的落实。

(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足,执法不到位

除了上文所述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之外,执法力度不够也是各类环保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如有些环境案件提交到法院强制执行了多年,到头来却不了了之。按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强制执行的,却无法落实到位。当前在清城区,执法力度不够主要涉及的方面有三大类:

其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各类环保部门官僚作风严重,各种管理体制复杂进而导致环保部门无法正常发挥监管作用,同时环保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因此在一些环保问题上环保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管理,甚至更严重的还会相互之间争取“五权”,导致部门之间竞争激烈,环保问题不能系统的得到处理,环境保护部门成了一个配角,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被打击,环境保护整体性也被分块划分。其二是清城区的执法机构执行力不高,在工作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工作态度懈怠,对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些同志依然认为只要城市GDP上去了环境问题根本无关紧要,身为一个环保人员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这会使得环保工作从起步就很难,有时甚至都不能被提到工作行程上,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到相反的作用,会使得环保举步维艰。其三,环保工作完全脱离了人民群众,在环保问题上人民是最直接的作用人和受益者,对于环保人民群众的感受最为真实,相应的对于环保出现的问题也最具有发言权,但很多环保工作者不能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对于上访的问题草草了事、虚以逶迤,对于上级领导的巡视也是应付任务了事。这些都使得环保工作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妨碍了环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实施。

(三)环境保护设施不足,技术落后

对于清城区而言,部分生产加工企业的环保设施并不完善,各种环保设备达不到国家的标准。特别是清远市源潭工业园中以陶瓷厂为

首的制造业污染较为严重,陶瓷原料堆放场、破碎场和加工场等“三场”管理不严密,同时陶瓷的生产加工中运用的设备并不能达到国家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而导致源潭镇中心区域及陶瓷城的环境严重恶化,空气粉尘污染、水源水质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严重。同时虽然市区街道两旁多处设立分类垃圾桶,但仍出现垃圾乱扔的现象,而且分类垃圾桶毫不起作用,可循环与不可循环垃圾并没有分开。小巷内卫生被忽略,缺少清洁工清洁。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碍植物根系生长,或在植物体内继续,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废物堆,经雨水浸淋,渗出液和滤沥亦会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还有,垃圾中的细粒、粉末随风扬散,污染大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上述问题都是因为环保设备的不齐全使得许多环保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从而导致许多清城区的环保措施不能被及时地落实。

(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例如在清城区接到都会布置有特定的垃圾分类收集的垃圾箱,但是可以看到群众对这些垃圾箱的存在置若罔闻,垃圾分类回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样对于制造业来说,对于环保问题投入也并不是很大,水污染、光污染各种污染十分严重。为了节约成本,不少酒店,茶楼和大排档仍在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而且,自“禁塑”之后,仍有商店超市为吸引顾客购买,还在使用塑料袋。白色污染会影响农

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容易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是人民群众不能将环保问题与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缺少环保意识进而在生活中对环保问题非常懈怠,不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清城区大部分人都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无关,环境保护论都是在危言耸听,这就使得环保问题在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障碍,因为环境的改善主要还是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因此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二、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保护生态环境相关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地强调和督促,并且相应地颁布了许多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但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笼统性,使得这些法律法规不具有针对性,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我国一直强调依法治国,而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也是一样,依法治‘境’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让所有出现的环境问题都有法可依、有理可依,才能保障环境保护的成功实施,在我国许多的环境诉讼最终都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就是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清楚完整,才让这些案件处理

起来非常的复杂难断,这也就导致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重重的阻碍,而一些企业利用法律的这些漏洞钻法律的空子,忽视其本身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一味的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例如在清城区就存在有些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象,由于违法排污的成本比搭建净化系统来的优惠,而在这方面国家除了罚款再没有其他的惩戒条例和法规,所以企业就利用这一点进行非法排污,因为他们只需要接受比建立污水处理便宜很多的罚款就可以逃过环境法的制裁,自然就不愿加大投资对排出物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法的不完善就是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执法队伍薄弱

除了环境保护法的不完善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引起清城区环境保护出现问题的另一原因是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和执法队伍的薄弱。清城区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更是由于我国的财税体制是分早吃饭,所以各地区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忽视了环境保护,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睁一眼闭一眼,所以造成了清城区今天的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现状。部分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环境保护措施不能落实到实处。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是需要成本的,一些企业不能从人们的根本利益

上考虑,觉悟不高,实施力度不大,单一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致使环境保护成为空口号,成了人们良好生存环境、身体健康的空头支票。除此之外,执法人员是直接监测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部分,但清城区在执法人员上非常的贫乏,执法人员不能及时地收集整理出清城区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并及时地赶往各个地区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这就使得环境保护在执法力度上不强,执行起来非常的困难致使清城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在清城区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由于清城区不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资金缺乏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也就使得该地区环境保护措施不能很好的落实,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也不能做到及时和普遍,环境保护得不到推广、环境技术得不到更新、环境保护人员得不到补充,这就使得清城区的环境保护变得停滞不前。除此之外资金的不足直接就导致了清城区环境保护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就不可避免的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很

大的阻碍。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环保问题上资金不足也是导致清城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

清城区环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还有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不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清城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偶尔有次环保宣传或是活动,就算有有关环保的宣传仍有一半的人不清楚它是由哪些部门组织的,四分之一的人对清城区未来的环境改善持消极态度,据此可知清城区政府环保部门在环保宣传方面做得不够好,而清城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缺乏直接导致居民没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居民环保意识差、环保行为不积极,这就使得环境保护的措施不能切实的落到实处,没有了民众的参与和配合环境保护就像是纸上谈兵,所有的决策就只是一纸空文,只有把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做到位,让民众切身的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明确保护环境的具体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地解决清城区的环境问题。

三、提高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在法律的源头,需要建立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规,针对当前一些特殊的环境问题进行改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的空白,严格审查各种环保条例,减少原则性条款,增加可操作性规定,对环境法律、法规中处罚条款、处罚额度均要予以细

化,保证环保局以及环保执行人员在处理一些环保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同时在环保法立项中应当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对有着环境监管职能的相关部门(如农林、水利、国土资源、公安等)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落实其环境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各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建立并完善环境监管行政责任追究制,避免在环保问题产生纠纷时企业和政府之间互相推诿。其次需要加大人民群众上访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定,使人民群众上访之路变得较为简单,使人民群众上访变得有动力,从而依靠公众的力量来监督各类环保问题。

(二)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只有确保清城区有一支执法意识强烈、执法力度强硬的队伍,才能及时的发现清城区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并以强硬的手段切实的执行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清城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地正确地处理,执法队伍就像是作战时的武器,只有武器足够锋利和坚硬,才能在作战时无后顾之忧。因此加强环保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环保法律的实现虽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国家强制,是如果没有强制作为后盾,很难付诸实施。因此,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分析,对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气污染防治再出严厉措施,重点污染区域、拆迁建设工地、重点污染企业将实行24小时工作制。

对排污量较大的企业,行环境监察人员驻场监督,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超标,即查处,律按日计罚。同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正做到执法必严。

对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能规定具体监督措施,赋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执行权限,如查封、扣压、没收,落实对违法排污企业“停产整顿”和出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地方政府“停批停建项目”权等。对相关部门“不作为”,环保部门也有权向同级政府或法院提请责任追究或责令改正。

(三)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利用

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对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实现远程监控。并确保环保治理设施正常使用,企业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对环境执法人员加强环保法律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公正廉洁、业务精通、敢于执法、严于执法的环境保护工作队伍。

在资金的利用方面,由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环保资金的使用和筹集方面都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环保问题。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在源头上对环保与治理的资金进行了保障,对于环保资金的层层下拨过程中存在的克扣等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对于环保和治理额专项资金不仅仅需要从源头上进行保证,同样还需要经理专项资金专项调拨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分配和核查。同样环保和治理专项资金中也可以拿出一部分的专项资金作为奖励,对于节能减排、对于环保问题检举揭发、在治污工作中有着突出表现的工作人员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提升人民群众和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目的。

(四)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并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民众,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定期对民众进行一系列的环保教育,并对民众提出的相关的环保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记录此段时间清城区环境问题都有什么改善和不足,回来后对所有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相应地对环保决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做出最合理的方案。而这所有改善最终都是为了

实现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清城区的环境问题。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促进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清城区环境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讲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讲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第四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环境保护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清城区在保护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执法力度的不强硬,资金的不足,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本文不但提出了问题,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针对法律体系要完善,环保执法队伍要提高执法力度,环境保护资金要加大投入和利用,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也要不断加大。清城区在环保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善当地的环境。

在本文中针对清城区提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还有许多遗漏的地方,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在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希望清城区的执法部门能及时的发现或听取各方的上访意见,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以雷霆之势扭转清城区现今恶劣的环境形势。除了本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之外,清城区还应注重在环境保

护方面技术的创新等问题,也希望清城区在环保上可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法律意识的增强, 在现代护理过程中人们自身合法权益及隐私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 保护隐私成为现代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需求, 这既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也是现代系统化整体化护理的要求。然而, 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人员自觉不自觉地侵害了患者的隐私权, 导致涉及患者隐私权的医疗纠纷案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患者隐私权保护在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和护理模式的影响, 法律法规意识不强, 对患者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其中特别是患者的隐私权问题, 对患者的哪些信息需保密, 如何保密, 多数护理人员不是很清楚。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视程度的加大, 卫生法律法规的健全, 尤其是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的颁布, 经过几年的实施使得医疗机构以及医护人员增强了对患者权利的认识和法律意识, 但是在日常医疗工作中, 还时常出现违反国家的卫生法律法规, 违反技术操作规程, 不尊重患者的人身权利和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权利的情况, 导致医疗侵权案件时有发生, 成为加剧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2.患者身体秘密暴露

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 需要暴露患者的身体隐私部位的情形是常发生的, 这无疑是为了治疗的需要。例如, 护士在进行男女患者的导尿术、灌肠、备皮、会阴冲洗、隐私部位的换药等处置。但一些护理人员常常在病房内, 在无屏风或分隔帘遮挡的众目睽睽的情况下, 给患者进行上述操作, 有意或无意地将其隐私部位暴露给他人, 这既违反了护理操作规程, 又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 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伤害。作为护理人员, 应充分认识患者的隐私权利, 在确保自身诊疗护理目的唯一性的同时, 也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诊疗时患者身体的隐私部位得到保护, 避免过失侵权现象的出现。

3.患者私人信息泄露

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 患者基于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治愈自身疾病的需要, 愿意把个人秘密告诉护理人员。同时护理人员为了准确治疗的需要, 需了解一些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如患者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既往病史、家族疾病史、生活史、婚姻史、情感史等, 这本身具有合法性, 但对患者隐私的察知必须是与患者的诊疗有直接联系的医护人员。如果在聊天时将患者私人信息作为话资来谈论、公开患者的病历、利用患者真实的姓名作医疗宣传, 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 出于猎奇等心理, 对涉及患者的与诊治疾病毫无关系的隐私却详细询问, 当遇到患者不愿吐露秘密时, 动辄训斥、逼问, 则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

4.强加患者做“活教具”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 把患者作为教学上的“活教具”不经得患者的同意, 让护理学生观摩实习, 常把当教材的义务强加到患者身上, 而忽视了患者的私人信息、身体的隐私部位、私人的秘密等, 这使患者感到是对自身人格、自尊的侵犯和伤害, 尤其是在妇产科、泌尿外科等敏感科室, 在事先未得到患者允许的情况下, 众多学生聚集在患者周围参观实习, 导致患者的反感和投诉,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有效地尊重、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5.数据资料管理不善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病历、化验单结果、各种护理记录随意存放, 或者在工作台书写时, 离开做其他工作而没有收好, 导致被别人偷看, 都会造成患者隐私的泄露。例如, 化验单是患者诊断患者病情的重要数据资料, 是患者隐私保护中重要的保护环节, 如果化验报告的结果被他人知晓, 患者的病情即隐私将泄露, 尤其是对于患艾滋病、乙型肝炎、性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或感染者, 病情的公开无疑将带来沉重的生活和舆论的压力, 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 患者数据资料的严格管理与否, 反映出护理人员对于患者隐私尊重与保护的意识问题。

6.表、卡对隐私的泄露

护理站一览表和床头卡上的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名称、护理级别等内容, 起着鉴别患者身份的目的, 方便医护人员查房治疗, 也是防止医疗差错的重要环节。但是, 一览表和床头卡为最主要的隐私泄露途径, 表、卡上相关内容的曝光“展示”, 却是在无意中暴露了这些患者所不愿意外漏的信息, 对于那些患有病理、生理上的缺陷, 特别是传染性、恶性肿瘤或隐私性比较强的疾病患者来说, 有损个人名誉的疾病, 应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保护措施, 避免患者隐私的泄露,

7.现代医学发展新课题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 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变性手术、脐血采集、性病护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都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伦理问题, 也展示了一系列新的隐私权内容, 如何正确认识技术及可能出现的种种伦理问题, 如何合理地运用现代技术是需要我们去正视的,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学习相关的护理伦理知识, 以正确指导自己的护理实践。

三、患者隐私权保护在护理过程中的具体的对策

1.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加强现有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 是增强保护患者隐私的最佳途径。在目前的医疗服务领域, 患者法律保护意识的日渐增强, 医疗服务的高风险性、护患关系的特殊性、护理行为的二重性, 决定了护理人员增强法律意识的必要性。整个护理队伍普通缺乏法律意识, 对全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中, 有针对性培训, 聘请法律专家讲解隐私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和相关案例, 申明隐私的重要性, 散布隐私等于犯罪, 使护理人员更新思维理念, 尊重、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做到学法、懂法、守法、遵法、用法, 深刻理解保护患者隐私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也是法律的要求。

2.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常常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及治疗的信心。首先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 患者就诊心理复杂, 需要被关怀, 被尊重、接纳, 渴望早日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态度和蔼、亲切、耐心、真诚, 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讲究文明礼貌, 注意语言修养, 当询问与疾病有关的隐私时, 首先讲明目的及意义, 以免产生误会, 则能充分打消患者的顾虑, 获得信任感, 配合诊治。因此护理人员, 应加强人文素质与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从称呼、声调、语气到交谈方式和内容要适时、适度, 掌握体态性语言, 情绪状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等的运用技巧。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业务, 掌握现代化技术, 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医学誓言中“行医处世所见所闻, 永当保密, 绝不泄露”。南丁格尔也要求护士应当忠于职守, 不做损害病人的事, 尊重病人的隐私、慎言、守秘。遵医嘱行事, 切实维护好患者的利益, 以病人的利益为至高。在护理操作时, 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 介入患者隐私的行为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合法。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都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 既可以减少医疗纠纷, 改善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又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4.改善医院诊疗环境

加强就医环境的改造, 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隐私, 医院应该提倡建立单人诊室, 对非单人病房、诊室或检查室, 可以通过努力改善诊疗环境来设法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如运用屏风遮挡、床位间设活动帘隔离、严格就诊区与候诊区划分、设立“密诊室”和“一米线”等措施来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尽可能在设施上为患者的隐私权保护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这样既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心的就医环境, 有助于诊疗效果, 又能避免发生纠纷。

5.规范数据信息管理

加强患者个人资料的管理对患者的病历、化验检查结果、各种护理记录应妥善保管, 注意保守秘密, 对患者负责。患者的病历、检查检验报告应保存在只有护理人员能拿到的地方, 门诊、急诊患者取检查检验报告时需要有身份的核实, 不可随意领取。即使是单位集体体检, 也应注意个人的隐私保护, 将个人资料分开装袋, 独立发放。不在公共场所包括电梯里、电话里、护士站讨论与患者有关的问题。在教学、科研、临床总结时, 对患者个人的资料要删除能直接表明患者身份的内容, 或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

6.改变传统带教模式

一方面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学教学管理制度, 使患者隐私权在医疗制度管理上得以保护。医院向患者提出实习教学要求, 并且在此过程中有可能涉及患者的隐私时, 必须事先明确告知患者, 要经过患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对于是否接受, 患者或家属享有充分的选择权, 护理人员应该履行告知义务, 避免不尊重患者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告诫医学生在患者面前不允许讨论病情, 不允许窃窃私语;妇产科疾病、性病等疾病示教过程中, 应避免在患者面前详细讲解。

摘要:在现代护理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人员自觉不自觉地侵害了患者的隐私权。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 保护患者隐私, 防止侵权行为发生, 维护医疗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势在必行。提高护士维护患者隐私权的意识, 不但是对患者利益的维护, 也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措施;概况;法律体系;执法力度;资金投入;环保意识

一、环境保护的概况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使环境保护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

4、环保意识低

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来看,一方保护、多方破坏的现象依旧严重,尤其是基层农村,生态质量持续下降,面污染源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和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强调自身利益,滥用农药化肥,在生活中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多数乡镇企业乱砍滥伐,占用耕地,加上设备落后,排放工业废水废气严重等,虽然城市人口环保意识有所改善,但付诸行动效果还不尽人意,总之提高我国我国人口环保意识十分迫切而实际。

三、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的措施

1、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關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环保资金来源的政策性措施

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一些省、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纲要》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

3、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环保法律的实现虽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国家强制,但是如果没有强制作为后盾,也很难付诸实施。因此,我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分析,面对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大气污染防治再出严厉措施,对重点污染区域、拆迁建设工地、重点污染企业将实行24小时工作制。对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实行环境监察人员驻场监督,24小时监控,一旦出现超标,立即查处,一律按日计罚。同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形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彻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4、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促进环保事业顺利进行,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2]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资讯,2010(01)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作者:纳溪区司法局副局长 任冰)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犯罪性质比较轻微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

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的5种罪犯。这些人员在矫正期间要按照社区矫正程序严格遵守关于定期汇报、走访、请销假、迁居等制度,通过定期接受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改正自己的恶习,认罪伏法,重新做人,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从而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高刑罚执行效果。

自2005年以来,我区共接收矫正对象396人,已有233人解除矫正被列入帮教对象,现在册矫正对象163人。其中缓刑 106人、假释12人、监(所)外执行8人、管制0人、剥夺政治权利37人。男性占98%、女性占2%;非农业人员占22%、农业人员占78%;18-45周岁占81%左右、46-60周岁占16%左右、61周岁占2%左右。大学学历占3%左右、高中学历占8%左右、初中学历占49%左右、小学占39%左右、其他占0.7%。从犯罪类型 1 看:抢劫占19%左右、盗窃占18%左右、故意伤害占12%左右、其他(强奸、交通肇事、重婚、诈骗、贪污、受贿等)占52%。从社区矫正的试点到全面试行,我区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在社区矫正方面进行了许多实践、探索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积累了不少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

一、当前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要求整个社会对它的概念、工作内容、意义、重要性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人们对此还缺乏必要的认识,主观能动性还发挥得不够。

(二)参与主体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司法所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民政、人事劳动、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单位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开展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和制度约束,缺乏必要的考核奖惩,导致各参与主体职责不明,配合不力,形成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从而影响矫正工作质量。

(三)缺乏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司法所承担着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 2 安臵帮教、社区矫正、基层法律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九项职能,全区14个镇、街只有12名司法助理员,还有2个无人所,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法院判决被宣告缓刑罪犯越来越多,缓刑期限一般较长,从全区163名矫正对象的矫正期限来看,矫正期限在3年以上的58人、占总数的37%,按目前对矫正对象的接收速度来看,2011年内,接收并监管的矫正对象将达到186人以上。如此多的矫正对象,仅靠司法所的12个人,已无法承受如此重的工作压力。

(四)专项工作经费不能满足必要需求。根据测算,每个矫正对象每年的矫正成本至少为2000元。我区预算经费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同时,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所必需的装备、场所、基地等也未起步。

(五)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日常监管、考核奖惩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三、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八化”建议

(一)机构专门化

按照“两高、两部”关于“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由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相关领导牵头,司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公安、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税务、3 工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镇(街)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在区司法局设社区矫正工作局,与领导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局长可按副科级配备。在区司法局设社区矫正工作局,与领导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局长可按副科级配备。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制度,对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及时通报,对重大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明确各机构的工作职责。(附: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职责)

(二)队伍专职化

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进一步壮大由监狱(劳教所)下派民警、片区民警、司法行政干警组成的专职队伍,由村(社区)主任、治保人员、社长、楼长以及政治素质强、懂法律通政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组成的自愿者队伍和居民代表、矫正人员家属组成的信息员队伍。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意见》,在村官或大学毕业生中选聘1-2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社区矫正等社会管理工作,并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二是不断壮大以村(社区)主任、治保人员、社长、楼长以及政治素质强、懂法律、通政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和信息员队伍。三是强化培训,进 4 一步提高专兼职两支队伍的业务水平。

(三)保障常态化

为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将社区矫正工作办公经费、业务经费、过渡性基地建设经费、技能培训经费等列入区、镇(街)两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社区矫正个案补贴机制。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截止上末,本辖区有社区矫正对象人数160人。从2011年起,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列入区财政预算。二是志愿者工作补贴:从2011年起,落实矫正志愿者补贴。按实际矫正对象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列入镇(街)财政预算。三是“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过渡期安臵经费:按每人每月200-300元标准补助,不超过6个月(镇、街财政解决)。四是对有明显重新违法犯罪倾向者、“三无”人员、重点矫正对象,需派专人到监所接回原地,所需经费由各镇(街)按实解决。五是依托纳溪区救助站,建立“三无”人员、重点帮教对象过渡性基地。六是依托江南职中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培训基地。

(四)管理信息化

一是建立完善“司法E通” 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矫正对象进行适时定位监管,创新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方法,提高矫正工作质量。二是加大信息交流力度。做到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组联席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进行清理、排查、比对,收集掌 5 握各职能部门矫正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五)帮扶人性化

一是在特定时日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组织看望矫正对象,从心灵上感动他,消除其心理上的阴影,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二是落实临时救济。对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无生活自理能力的纳入福利院、敬老院安臵。三是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关爱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帮教效果。四是鼓励自主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申办企业的,协调镇(街)和有关部门为其办理营业手续提供方便,给予税收、管理费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五是推荐再就业。通过推荐、动员企业聘用或原单位接收、引导劳务输出等方式实现再就业。六是过渡性帮教。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创办集食宿、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救助为一体的新型过渡性帮扶教育实体和公益劳动基地,教育扶助 “三无”人员等重点对象。

(六)工作制度化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有关文件精神及四川省一系列制度的规定,依法规范运 6 行,维护刑罚执行的统一性、严肃性。

1.预测、评估制度。①判决前危险性评估。社区矫正机构接受人民法院、检察院或辩护方委托,对拟适用非监禁刑罚和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的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危险评估,并于7日内将评估结论反馈委托方。人民法院根据评估结论等材料组织庭审质证,决定适用或不适用非监禁刑罚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②矫正对象危险性评估。乡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每月、区级社区矫正机构每季度根据各项指标,对所属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一次风险评估,危险性大的,应制定相应措施重点防控,严防重新违法犯罪。③矫正质量评估。上一级社区矫正机构每年对下级社区矫正工作至少进行一次检查评估,评估结论纳入各地绩效目标考核。

2.衔接制度。应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站,统一归口接收本行政区内的社区矫正对象。决定对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民法院、看守所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在判决、决定或裁定做出后,按照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制定的《四川省社区矫正工作衔接规定》(川司法发„2006‟85号)规定的时限,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固定居住地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罪犯固定居住地的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站);区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站收到相关法律文书后,接收罪犯报到,7日内不见罪犯报到的,应及时书面反馈送达机关,并书面通报同级公安机关,7 防止矫正对象脱管失控。

3.监督管理制度。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矫正对象不同犯罪类型和风险等级,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报到、会客、请销假、迁居、政治权利行使限制等管控制度。乡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每月、区社区矫正机构每季度应对所属矫正对象进行一次排查,发现脱管漏管的,应立即通报公安机关;发现存在又犯罪苗头的,要制定措施重点防控,严防其重新违法犯罪。

4.档案管理制度。乡镇(街道)和区社区矫正机构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做到一人一档,内容包括:判决书(或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决定书),矫正对象基本情况登记表,矫正方案,思想汇报,奖惩材料,矫正终止材料以及其他应当存档的资料。解除社区矫正的,其个人档案统一收交区社区矫正机构集中保存。

5.教育及心理矫治制度。社区矫正机构应建立教育工作相关制度,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开展集中教育、警示教育及公益劳动,督促一线社区矫正工作者,及时针对每个矫正对象制定矫正方案,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教育。心理矫治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内容,区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立心理矫治制度,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测评,依据测评结论制定矫正方案,增强矫正效果。

6.帮扶制度。要帮助社会服刑人员适应社会生活,积极协 8 助相关部门解决他们的生活、就业困难,落实应当享受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矫正对象落实责任田。

7.考核奖惩制度。要按照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制定的《四川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川司法发„2006‟84号),建立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制度,定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要共同就办理涉及社区矫正对象减刑、处罚、撤销假释、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等案件制定相应办法。对矫正对象的奖励有:表扬、物质奖励、减刑、提前解除矫正。对矫正对象的惩罚有:警告、记过、治安处罚、撤销缓刑、撤消假释、收监执行。

8.培训制度。社区矫正机构要定期对从事矫正工作的专业、兼职人员及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增强专业知识,提高矫正质量。

9.监督制度。社区矫正机构应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及其他监督机关的监督检查。

10.“四项建设”制度。社区矫正机构要抓好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基地、社区矫正对象警示教育基地、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社区矫正对象技能培训基地建设。

(七)考核具体化

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考评标准,提高考评分值,考评结果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并进行通报。从2011年起,区委、区政府与各镇街、各部门签订社区矫正专项责任书,并制定考评办法,将机构、人员、措施、经费落实等情况纳入目标管理。

(八)成效最大化

一是社区矫正对象无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二是社区矫正对象的生产、生活、家庭等情况的掌握达100%,做到应帮尽帮。

附: 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职责

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搞好配合、加强协作,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各单位(部门)的职责是:

(1)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全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相关政策、制度,下发规范性指导文件;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方针、政策,组织实施各项措施,督促、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负责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考核与管理等。

(3)成员单位职责

人民法院 应当按照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依法、适当、稳妥、有序地扩大管制、缓刑、假释等刑罚及刑罚执行措施的适用。并做好以下工作:(1)对检察机关或者辩护方提出依法可以适用非监禁刑罚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建议的案件,提出方应在开庭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进行审前社会调查,由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的平时表现、家庭情况及社区矫正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非监禁刑或 11 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进入社区改造提供书面评估意见,人民法院应对相关材料组织庭审质证。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在作出判决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进行相关审前社会调查,供法院在量刑时参考。(2)根据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矫正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矫正对象进行回访考察。对在矫正过程中表现突出,矫正效果良好的,可以根据公安机关及社区矫正机构的建议,依法减刑;对在矫正过程中又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九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实行数罪并罚。为促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更好实效,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在社区矫正人员中公开宣判,进行法制教育,以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遵纪守法,服从管理教育。(3)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宣判或做出决定前,应责令其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4)在宣判或决定时,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其接受社区矫正,并要求其在接到判决书或决定书后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接受社区矫正;被告人是本地籍的,应通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派员到场,当面接收文书材料和罪犯。(5)判决生效或决定做出后,7日内将相关文书材料送达罪犯户籍地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人民检察院 对拟向法院提出依法可以适用非监禁刑或者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建议的案件,应委托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会 12 调查。根据刑罚执行监督程序,对人民法院、监管机关有关缓刑、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判决、裁定、决定实行法律监督,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进行法律监督;依照《四川省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实施法律监督的意见(试行)》(川检发办[2006]140号),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公安机关 按照《四川省公安厅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川公发[2006]102号)规定,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在收到缓刑、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相关法律文书后,应当及时通知社区矫正机构,并将相关法律文书(复印件)及罪犯交付罪犯户籍所在地或长期居住地的县级社区矫正办公室,由社区矫正办公室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对违反监督管理、社区矫正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要根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建议,依法办理处罚、收监执行或变更强制执行,防止其继续滞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对脱管社区矫正对象,依法采取追逃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依法处理。

司法行政机关 负责牵头组织法院、检察院、公安、编制、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民法院、检察院或者辩护方委托,对依法可能适用非监禁刑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的被告人进行审前社会调查,并 13 对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非监禁刑或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进入社区改造提供书面评估意见书;负责对社区矫正工作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制定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负责考核奖惩工作;负责接收人民法院、监管场所、公安机关移交的社区矫正对象及相关资料,并分配到矫正对象长期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实现社区矫正对象无缝衔接,以及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乡(镇、街道)司法所 具体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社区矫正,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依法执行监管措施。

教育部门 要认真做好失足青少年的继续教育工作,对需要继续学习的社区矫正对象,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可放宽条件允许其留校学习,同时,加大对他们的法制、道德品质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走上正轨。

工会 各级工会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教育企事业工会组织不排斥、不嫌弃社区矫正对象,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动员本单位纳入考察范围,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减少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共青团 广泛动员青年团员参与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发挥青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用当代青年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感化、带动、教育失足青少年,促进社区矫正对象 14 的心理转变。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浅谈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学校教师党员数量急剧增加,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指出了当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了当前解决学校党建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学校;党建;问题;对策

一、当前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业务、轻党建

一些学校领导片面认为,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教学、科研和硬件建设为永恒主题。为了使学校在竞争中提高地位,学校花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抓专业建设,引人才,发展规模,即便认识到了党建工作的战略意义,但也无暇顾及,造成这项工作在文件中提得多,行动上落实得少,从事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人员热情不高、心思不稳,以致党建工作队伍业务不精、理论水平不高,面对党员反映出的困惑和问题,部分党务工作者无法做出让党员满意的回答,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效果和力度。

2、重使用、轻培养

学校发展的党员质量既来自党员本人的素质,也来自学校党建队伍的素质。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往往由于学校党建队伍主要成员们,平时主要是陷于纷繁复杂的教学工作事务中,很难拥有继续教育、培养的机会。而一些学校领导又往往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少主动去考虑怎样创造条件帮助学校党建队伍提高自身水平。由此一来,就造成了一些学校领导对所属党建队伍是重使用、轻培养,无疑极大的影响了学校的党建工作。

3、重数量、轻质量

学校党组织工作重点把握不准确。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党组织往往对工作的重点把握不准,“赶风”现象严重。在学校党建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重视发展新党员,忽视党员的再教育和管理。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基层党组织把发展党员的人数作为衡量支部工作开展的成效,支部在吸收新党员时,注重数量,而对其思想、入党动机、日常表现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则非常缺乏,结果考察不充分,发展匆忙,留下隐患,从而造成党员的质量大打折扣。

4、没有严格把握入党标准

(1)在对待入党问题时,有的入党积极分子考虑的眼前现实利益更多。入党动机功利化倾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抱着为自己以后升迁、发展提供方便等功利性目的入党。注重物质追求,忽视了精神追求,讲求实用。

(2)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党性理论知识不扎实,没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激情。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往往不了解党的奋斗历程,不了解党的奋斗目标,即使知道,也不是非常清楚,对党的历史及大政方针一知半解;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员基本上不会主动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3)发展标准错位。什么样的入党积极分子已经达到了党员的标准,可以发展入党,这是目前学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经验中的入党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业绩好;第二是为集体所作贡献比较多;第三是在纪律方面表现优秀;第四,人际关系良好。把以上四点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把这些表现作为主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培养。

5、对党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很好的落实

(1)从个人上来讲,入党前积极,入党后松懈。一是“从理想回归现实”的倾向。认为自己跨进了组织的大门,已经“功成名就”,不再注意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注意纠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业务上不再根据学校的特点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减退,工作热情降低。二是“急功近利”色彩浓厚。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功利主义色彩日益明显。有的把不良的入党动机带进党内来,在入党动机上存在随大流及功利主义思想;认为入党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看作为自己个人前途发展的踏板。这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破坏了党员队伍的形象。

(2)从组织上来讲,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忽视党员的再教育。具体表现为:有些党组织很少甚至没有组织预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注意继续发挥入党介绍人的作用,培养联系人只注重入党前的关心和培养,入党后往往就停止了联系和教育;一些党组织不再强调预备党员应

/ 3

浅谈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定期汇报思想,找党员谈心、交流减少;党支部在讨论预备党员转正时,没有入党时那么认真、广泛地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只在党内议一议,过得去就行。

6、党建工作队伍自身存在着问题

总体而言,学校党建工作队伍整体状况是良好的。但是,这支队伍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业务素质不高。由于党务干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党建工作不细致、不深入,缺乏从事党务工作的经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没有吃透,对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放弃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第二,理论素质不高。在新的形势下缺乏理论修养的自觉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对新形势下学校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研究不够,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其深层次思想问题的研究不够,其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能力已不适应新的党建形势的需要,不能提供给受教育者更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信息,甚至脱离教育实际。

二、解决当前学校党建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

1、严格入党程序

(1)党员选拔要严格。做好对申请入党同志的摸底工作。根据组织发展程序规定,确定为培养考察对象的教师,其入党申请时间应不少于六个月。党支部应全面了解申请同志的思想水平、工作成绩,生活作风等情况。其次,深入了解教师入党动机。党支部应指定人员就其入党动机进行深入交谈,了解其对党认识的程度,对其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帮助和分析,端正其入党动机。

(2)党员转正要严明。首先,继续落实预备期的培养教育任务。党支部要做到“三个不放松”,即党支部督促检查联系工作不放松,入党介绍人跟踪考察工作不放松,预备党员定期汇报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不放松。其次,抓好预备党员入党宣誓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和鞭策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按期转正创造条件。

(3)建立党员的监督约束机制。改变过去的管理与监督不分的工作模式,将监督约束职能分离出来,实行党员监督透明制,只要不涉及党组织机密的事宜,都可以向全体教师公开,及时将党组织有关动态公布于众,广泛深入地了解党员的情况,形成一套党员日常工作和学习的行为准则,便于党员践行。

(4)建立对不合格党员的淘汰机制。党支部必须对道德败坏、品行不端、违法乱纪、退化变质的党员进行及时清理处置。在处理不合格党员退党事宜要注意依靠和团结大多数党员,不草率从事,注重证据,处理程序做到规范化。坚决开除和清退不合格的党员,非但不会削弱党的影响力,反而会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强,更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提高党务人员业务水平是基础

学校一定要注重党务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建设和业务水平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一要组织他们学习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政策,使他们明确工作方向,对发展党员的指导方针、工作重点、党员标准及有关政策有较深的理解;二要组织他们学习发展党员工作的业务知识,使他们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操作方法;三要组织他们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学等,使他们学习和掌握较多的科学知识和工作方法。只有这些同志做到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和工作过硬,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卫士作用。

3、以人为本,做好学校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党员意识教育,增强其光荣感和责任感。作为学校基层党组织,要时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始终以党性教育为根本,端正其入党动机、强化其党员意识,以增强其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按时自觉主动地交纳党费;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定期开展党员活动或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党员英模活动,并进行评比表彰。同时,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要根据党员的特点,发扬民主,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保持先进性。

(2)拓宽教育阵地,创新管理模式。第一,积极创建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网络平台。学校党组织应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发挥有利信息的巨大优势,为党员的健康成长服务。对党员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主旋律教育。第二,积极加强校园内的党建工作。努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渗透力,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活动,不断加强党员在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对党员更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 3

浅谈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带头在创建先进学校、教研组、遵守纪律等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出表率;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思想,把广大教师和学生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要关心帮助在教学、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志,真正成为广大教职工的榜样和知心朋友。其次,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各项活动中的作用。党员可以有效地将课堂上所讲、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促进党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活力

制订、完善支部工作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党员组织生活制度、联系人考核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外民主评议制度等等,做好党员的监督考核工作,使学校支部工作的开展有章可依。规范支部生活,严肃生活纪律,提高生活效率。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要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合理解决党内矛盾。同时还要探索支部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逐步引导学校党建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浅谈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刚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一、农村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受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以接受;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四是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五是技术人员知识提高和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二、农技推广工作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1.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形不成规模,其原因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应景式、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龙源期刊网 http://.cn

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3.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3级网络(县、乡、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4.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要合理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的推广网络。县一级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作用。二要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培育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要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融入到农业企业中去。要帮助农业企业建设农业基地,为农业产业企业提供产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在我国以土地为本的文化系统中, 要解决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保障问题, 是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土地资源保护是指人类为了自身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保存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 防止土地破坏和退化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化进程加速, 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观念的逐渐变化, 农村住宅建设空前活跃, 且管理不规范, 造成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2 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规模违规圈地, 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在管理方面, 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乱批滥占耕地、盲目设立开发区。另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农民住宅建设空前活跃, 村庄和乡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村民建房布局极不合理。导致目前农民建房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破坏、闲置浪费耕地现象严重, 村镇布局散乱, 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严重问题, 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2.2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严重

近年来, 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仅从土地沙化面积看, 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扩展1500多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末2100平方公里。进入20世纪90年代, 每年土地沙化扩展高达2460平方公里, 大量的粮田、草地、林地被沙漠侵占,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 (市) 的土地面积。近半个世纪以来, 全国因荒漠化导致772万多公顷耕地退化, 67万公顷粮田和235万公顷草地变成流沙或沙漠。土地破坏的另一现象是水土流失, 乱砍乱伐、过度垦殖, 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6.8%。土地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大大超出正常含量, 土地无法消除这些有害物影响的现象。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及化肥和农药。这些废水、废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及虫卵等则进入农田, 沉积于土壤中, 造成土壤的严重污染。据调查, 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 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 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

3 积极推进政策调整

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工作要做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土地, 具体措施为:

3.1 要控制城镇建设用地, 挖掘城市土地潜力

要控制城镇建设用地, 首先, 要对城市扩展和城市化水平进行严格的监测, 必须达到这些指标体系才能使城市健康发展, 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其次, 要完善土地用途管制的制度,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机制。再次, 要开展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和规划设计, 走节约型城市的道路。最后, 要建立完善用地定额标准和集约利用机制,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 挖掘城市土地潜力。

3.2 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 严把用地审批关

为贯彻集约节约用地方针, 充分发挥国土部门职能作用, 为土地保护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政策引导。首先, 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在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的过程中, 必须以“实用、科学”为原则, 以“节约用地、居住合理”为目的, 以农村土地利用建设规划和总体规划为基准, 必须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 严格执行规划指标, 对违反规划的建房该拆除的坚决予以拆除。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坚决执行一户一宅的标准, 严禁超标占用宅基地, 真正做到以农田保护、退耕还林为重点。其次, 严把用地审批关。要严把建设项目审核关, 确保重点、重大项目建设, 控制非重点工程和一般性工业项目立项;要严把城乡规划关, 控制建设项目开发建设强度;要严把建设项目供地关,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核定供地量;要把好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关, 确保应征尽征;还要配合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考核、评估及认定工作。

3.3 制定严格有力的土地保护措施, 保护土地质量

实行土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 减轻水土流失, 减少沙漠化。退耕还林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 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 通过农地保护措施, 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防止土壤污染, 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加强对于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防止向土壤任意排放含各种污染废物;其次, 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积极发展高效、低残留、低毒的农药;再次, 对生活污水、粪便和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 谨慎推广污水灌溉, 对灌溉农田的污水要严格进行检测和控制。

4 结论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 我们应积极推进政策调整, 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 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国土资源。

摘要:在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问题;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这也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在城镇化快速建设过程中一些新情况及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全新课题。因此需要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保护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更好对文物进行保护。

一、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当前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对文物保护缺乏深入的认识,对于出土文物存在着非法占有、对文物周边环境随意破坏等现象十分普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将文物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在文物保护工作上,部分基层干部不仅缺乏法律法规意识,而且往往觉得这是文物部门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无法与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从而导致文物保护效果较差。

(二)文物保护经费缺乏。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开展保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由于当前政府财政较为紧张,这就导致文物保护财政预算较少,而且各项经费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经费缺乏,往往只能利用仅有的预算来对濒临损毁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大量的需要维护和维修的文物由于经费缺乏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一旦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所带来的损失则无法挽回。

(三)法律法规抵触。当前土地法中与相关文物保护政策和法规存在相互抵触的问题。在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中,对于公物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则需要划定相应的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在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但在土地管理法中则要求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原有老屋拆除后才能建新房,这就导致部分没有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屋会被拆除掉。同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又存在着经费缺乏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给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

(四)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很大一部分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受制于自身实际能力的制约,不仅无法准确掌握区域内文物家底,存在着基础数据不准的问题。同时由于受制于人员和经费影响,文物宣传工作很难深入开展,大量文物没有正规博物馆进行存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缺乏科学管理和主动服务意识,文物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普遍存在问题无法与当前社会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二、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工作做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与城市综合实力息息相关。当前全社会都开始对文物保护开始重视,各基层政府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人们群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特色的文物展览来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文物直接、生动及真实的特点来增强对民众的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使其养成保护文物的自觉性。

(二)建立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资金缺乏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即使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基层政府需要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来,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并出台文物保护的优惠政策,建立市场机制,鼓励民间机构、个人和团体来对文物保护事业进行捐助,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到文物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并利用旅游开发等手段来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获得经济效益,将所得收益用于弥补文物保护,有效的缓解文物保护经费短缺的问题。

(三)要进一步规范动土管理。为了能够使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有效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在生产建筑领域实施文物前置审批程序。对于在文物保护地段进行动土的情况,需要先进行审批,整个过程中需要规划、土地和城镇部门要给予有效的支持和配合,落实好动土申报制度,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在动土过程中,文物部门需要对动土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强化巡查监管,严格惩处违规动土的单位和人员,有效的避免由生产建筑而对文物带来的破坏,确保更好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四)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县级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基层文物单位,存在着人员编制不够、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现象。因此要做好文物管理体制改革,配齐相应编制和专业人员。要引进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迅速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素质,同时,应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的短期训练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待遇,注重对后备人员的培养工作。

三、结束语

在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着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因此需要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和人员要加快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从而实现对文物的科学保护,更好的推动广博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

[2]聂一虹.浅谈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10).

上一篇:工业工程生产的实习报告下一篇:象征情侣的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