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八年级必修备课资料)(精选4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分析小说的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3、抓住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小说的内涵
情感与态度目标:4、深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分析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电脑课件。播放芦花荡的美丽景色。教师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几十年前的战争往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整体感知
⑴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⑵圈出不认识的字学生查字典解决。
⑶教师板书重点的字,学生认读
⑷分析体会老头子的性格
⑸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注意事项
教授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应找出与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整理交流答案
学生交流答案教师适当的纠正
四、小结
提醒学生阅读小说,应注意从小说的三要素下手来阅读。
五、布置作业
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研讨课后练习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赏析与研讨
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黑板出示)
1、怎样理解“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与”二字?
引导学生注意“过于”在文章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有此生发。
2、这篇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三、体验与反思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找出来体会它的高明之处。
如“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2、找出心理描写句子体会这段话的作用
一段是老头子的心理活动,一段是小姑娘的心理活动。
要求学生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中展开想象。
四、拓展练习
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一段家乡景物。
五、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人物
芦花荡{情节
环境
芦
花
荡
【基础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撒网()悠闲()
疟子()....
寒噤()仄歪()飒飒()
泅水()....2.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⑵.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⑶.老头子站起来,拾起蒿。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人了苇塘的深处。()
⑷.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
()3.仿写下列句子
例1.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
例2.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例3: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你知道以上选文出自哪篇文章吗?作者是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怎样理解第一段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5.请举例说明选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6.选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请找出来。
7.请试着分析选文写作上的特色。
(说出一点即可)
【拓展练习】
一.阅读:
人生一课
一次,我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我认认真真地上了两个半小时。回家天黑路滑,跌了一身泥。事后,有个朋友好心地劝我:干嘛要这样认真,出两个思考题糊弄一下不就行了?我说:“我不能辜负那四位顶着风雨来上课的学生。”他似乎不理解。其实,我还有段心事没有说出来。
在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周末下午,有堂选修辅导课。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当时开学不久,再加上是周末,学校组织了好几个活动,班里的同学都忙得不亦乐乎,谁也没心思去上什么课了。我正准备参加一场年级足球赛,成天忙着在球场上训练,当然也不准备去听课,尤其是这种辅导课。
跑到球场,才发现没带足球鞋,只好又转身回教室。我一头冲进教室,脚步却不由自主
地停住了: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位埋头擦汗的白发老人坐在前排。我不觉一愣,才想起
今天下午有课。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紧张,便把脚步放轻放慢向座位走去。“来上课的?”
一个沉着的声音在教室前排响起,我感到有一种深邃的目光在望着自己。我没敢吭声,坐在座位上套好足球鞋,就在我刚想站起来的时候,他突然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的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这句话如同一枚钉子,把我钉在凳子上。他走上讲台,背影有些苍老,但脚步却很坚定。我看见他打开厚厚的一叠教案,然后转身,一丝不苟地写下一行板书。他的声音依然沉着,而且洪亮,空空荡荡的教室里响起一种震撼人心的回声。我悄悄地把那双足球鞋脱了,又悄悄地拿出课本,仔细地放好,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去捕捉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
后来有很多球场上的同学都回来了,和我一样,端坐在课桌前,听这白发的老人给我们上课。事后我才知道,他们在操场上等我,老不见人,便来找我,却在窗外看到教室里的情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后门悄悄溜进了教室。这堂课过得真快,我真希望时间能过得慢点,好让更多的同学来听他的课,好像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他的一片心。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点了点头,夹起讲义走出教室,望着他的白发和微驼的背,我的眼睛有点湿。
以后,我没有再遇到这位教师,可他说的那句话却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真的,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许只有这样,真诚地对待生活,回首往事时,我们才不会有什么愧疚和遗憾。
1.第1段末句所说的“心事”指的什么事?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达。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1)心事指:
(2)作用是:
2.“我”不准备去听课的理由有哪些? 答:
3.找出文中一个生动传神的比喻句,并说说它的好处。答:(1)比喻句:
(2)好处:
4.“以后,我没有再遇到这位教师,可他说的那句话却深深铭记在我的心里。”一句中,“那句话”指的是:
5.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位老教师形象的,试各举一例。答:
6.文章题目为“人生一课”,可文中并未记叙老师讲课的内容,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人生一课”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作文。
友善,是一个人更好地融人社会的前提:爱群、利群、乐群,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友善是心平气和地与别人探讨问题,友善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希望工程”、是“送温暖”活动……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它表明一个人胸怀的宽广,体现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纯净高尚。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请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要求:
(1)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
第二课
芦
花
荡 【基础练习】
1.wěi sǎ
yōu nuè
jì
zè
sà
qiǘ 2.⑴.厉-利
掌-撑
⑵.利-厉
⑶.蒿-篙
⑷.惶-皇 3.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综合练习】
1.芦花荡
孙犁
抗日战争
2.环境描写
表过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句话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出来了,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4.可以由歌声想象战土的情绪,想象到战士和部队的各方面。例如,有老英雄不断送来的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时,战士们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第二问略)
5.外貌描写,例如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 眼睛却特别明亮。
6.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7.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例如第1自然段中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突出了当时环境的险恶。后几段的人物描写,使老头子(老英雄)的形象鲜明,富有神奇色彩。【拓展练习】
一.1.一位老教师为“我”一个人上课的事。作用:引起下文的叙述
2.(1)周末下午
(2)选修辅导课
(3)教师是从外面请的(4)当时学校活动多
(5)忙着练足球
3.这句话如同一枚钉子,把我钉在了凳子上
好处:将当时老师的话带给自己心灵的震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4.“一个人的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5.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例句略)
班级 八(3)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一 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铁道游击队》吧!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走进芦花荡 激情导入,印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三、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的句式发现说话。
四、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讨论交流,明确:
① 轻缓的节奏。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 诗意的意境。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 清新的语言。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了解课文大概,重点把握文章重心
三
.课文背景资料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文学常识补充
课堂作业 课堂活动设计:
◆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课堂训练、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1、梳理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味、欣赏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2、认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激励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自学
1、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内容,体会本文写景特点和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2、品析下面从小说中节选出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内涵。狠狠: 钻:
景物描写作用: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交流“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2、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小说叙述了 ,刻画了一个 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
3、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 ,这句话的内容是 ,我们从 (字、句)理解到 ,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分析下面句子分别刻画出人物“老头子”哪方面的性格?
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③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2、辨析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A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B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C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徐秀形
【《芦花荡》(八年级必修备课资料)】推荐阅读:
芦花荡教学案09-15
芦花荡说课稿06-07
芦花荡优秀教案12-20
初二芦花荡语文教案10-14
《芦花荡》读后感600字12-11
初二语文上册芦花荡预习教案01-03
《芦花鞋》的教学反思06-14
芦花情作文600字02-13
《老王》教案(八年级必修)02-05
蜡烛(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