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政治笔记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政治笔记(精选7篇)

初一政治笔记 篇1

P29 如何关爱受灾四川同龄人?

答:(1)多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重拾生活信心;

(2)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并教导他珍爱生命。

P32 评价中学生的行为(自杀、伤人)(回答方法:判断、分析原因、怎样做)答:(1)中学生的行为是不对的。

(2)因为:①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②这位中学生自杀、伤人的行为是不尊重自己生命和不尊重他人生命的表现

(3)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P32列举一个延伸生命价值的例子

答:深圳歌手丛飞,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坚持义演义唱,将筹得的款项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并亲自到贫困山区进行扶贫、慰问。

又如:当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赶赴灾区,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灾。

P26设计环保标语:

答:(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2)多一棵树,世界就多一片绿色;(3)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P17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快乐是: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通过上网了解到埃及金字塔是在当时奴隶社会,由成千上万的奴隶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而建筑而成的,这时我感到无比的快乐。

P17介绍自己好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英语方面,我每天早上起床后用15分钟朗读,背诵课文,晚上睡觉前坚持背10个单词,同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老师,经过努力,我的英语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P17写一次实践探究活动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答:(1)在思想品德课第一单元学习过程中,我们五人小组开展了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探究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分工合作,有的请教老师,有的查阅书籍,有的上网查阅资料,经过努力,我们了解到恐龙灭绝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有权威的观点认为: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向大气层,形成遮天敝口的尘雾,气候突变,导致动植物大量死亡,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初一政治笔记 篇2

在初一开学伊始, 我建议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记数学笔记, 并督促学生养成手头勤快的习惯, 让他们充分利用笔记, 及时整理复习,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笔者就如何指导初一新生记数学笔记, 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与大家切磋。

一、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

初一新生入学后, 教师一定要多次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适应初中课堂,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此, 教师一定不要吝啬口舌。做数学笔记的重要性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做笔记可以帮助记忆。俗话说, 最淡的墨水, 胜过最强的记忆, 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很容易遗忘, 因为课堂的记忆只是短暂的, 记得快忘的也快, 如果笔记上不留些痕迹, 哪里去找记忆的空缺。记笔记应该是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 (二) 做笔记有助于专心听讲, 思路紧跟着老师走, 避免开小差, 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三) 做笔记有助于课后复习, 收到消化巩固之效。一个单元学完后, 可以对课堂笔记作一番整理。在温习与梳理中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能够较好地消化巩固所学知识,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 使所学

二、从头抓起, 教会学生记笔记的方法

(一) 记预习笔记。首先, 要求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在原文上圈点批注, 但要注意有重点;其次, 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新教材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主要数学思想方法, 以及预习时的体会和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做好预习笔记, 听讲时就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二) 记课堂笔记。要求学生着重记教师讲授的要点和提纲, 教师补充的内容, 学生自己没听懂的内容, 以及老师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解题总结等。另外, 还应要求学生记“灵感”, 有的学生上课虽能开动脑筋, 但经常离开老师的思路独自思考问题, 因此应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先记在本子上, 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这样既不会错过听讲的机会, 又有利于课后深化,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 (三) 课后整理笔记。一方面让学生把课堂上未来得及写下的内容补充完整, 并深入思考课堂上未弄懂的问题, 或向老师同学求教, 不留后遗症, 避免日后出现模糊不清、张冠李戴的情况。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 学生整理笔记的过程, 就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明确了哪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和系统化了, 哪些知识不尽明白, 也没有系统化。课堂教学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效率最大化, 而记笔记则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以笔记为基础, 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教与学两方面相结合, 把课上不懂的弄懂, 把不清楚的、不系统的弄清楚和系统化, 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构建自主学习机制,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从严抓起、从点滴抓起, 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少年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先生讲:“要养成一种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保证。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课堂上刻意提醒。讲课时, 为让学生能很容易地捕捉到重点内容, 在需要记录时, 教师应刻意地提高声调、重读关键词或进行明显的停顿。同时, 也可强调性地使用线索性的语句, 如“这道题的解题步骤非常重要”“下面补充另外一种解题方法”, 也可直接督促提醒:“同学们, 请记录下来”等。 (二)

浅谈影响课堂教学感染力的因素

陈耀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学区743000)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让学生处于与教师积极配合, 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才具备了实现的前提。因为教材内容的差异、教师的教态、教师多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以及时间的科学分配等都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操作中针对学生的认识习惯、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迎合学生爱好,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感染因素;不同科目;教态;教法;语言;时间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让学生处于与教师积极配合, 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才具备了实现的前提。那么,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呢?参加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国培计划”等培训以后, 笔者认为, 揭示课堂教学感染力很重要, 而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对影响课堂教学感染力的五个因素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认识, 这样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下面笔者就谈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五个因素:

一、不同的科目和学习内容

因为不同科目和教材内容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习惯中对它们表现不同程度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操作中针对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心理特点等挖掘教材, 以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从而迎合学生爱好,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本人在通过学习《课堂管理技巧》《儿童学习指导》和观看与之相配套的光盘后, 深刻地感到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如学生喜欢听故事, 我们在教学中便可考虑挖掘教材中的故事成份。新课程改革以来, 大量的课程如语文、数学等都含有大量的故事内容或可以通过故事形式体现的内容。又如学生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先, 故而各种科目的教材中都配有大量的图片和实例, 以增强教材的直观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很好地利用它们, 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学生生活环境进行合理的补充或修正, 使其真正贴近学生。另外, 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 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教材内容多设计操作性活动, 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产生愉悦的体验, 从而集中注意力。如语文、英语课组织朗读、记笔记、对话、演讲短剧等都是很好的教与学的互动方式, 也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设计。

二、教师的体态语言

教态是指教师执教时的神态、表情、举止、言谈等给学生的整体影响。教态是一种体态语言,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在《课堂管理技巧》一书的单元七中专门设置了“自我形象设计与管理”一节。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也深有体课下跟踪检查。在初一入学的一两个月, 教师最好按时收起学生的课本及笔记本, 检查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纠正, 或树立榜样, 让同学们互相借鉴。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应该说记笔记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 也不是教师一号召, 学生一注意, 就能一蹴而就。以我的经验, 至少需要两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来激励强化, 切莫半途而废, 流于形式。

四、注意指导学生处理好“听”和“记”的关系

“听”是基础, 只“记”不听, 是本末倒置, 如果学生只顾照抄老师的板书, 死记结论公式, 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点拨, 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 增加学习负担, 学习效率反而降低, 这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的。相反只“听”不“记”, 其结果往往是课上清楚, 课后糊涂, 收获甚微。一般来讲, 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 要求听课精力集中, 思维始终跟会, 如教师登上讲台时, 衣冠整洁得体、精神饱满、表情丰富、慷慨陈词, 学生也会受到相应的感染而精神振奋, 情绪活跃。相反, 如果教师拖拉散慢、精神倦怠、言不由衷, 学生的注意力绝不会集中,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也不会好。由此, 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

三、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 教师只有依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实际等情况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才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尤其年龄小的学生受其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认识规律的影响, 对此有更多的要求。在《儿童学习指导》一书中对此作了非常详尽、生动的讲述, 如教师的巧妙点拨, 学生的自主合作教学就是充分遵照了学生的上述特点, 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思考, 积极投入课堂活动, 有益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 灵活的使用课程资源, 使用恰当的教法是增强课堂感染力的又一途径。

四、教师的语言感染力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学内容的展现, 而且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我本人观看《儿童学习指导》配套光盘后发现, 在发音上吐字清楚响亮, 语言逻辑性强, 教师所表达的意思才能为学生准确感知。否则, 发音含糊, 音量小, 学生因为不能捕捉到教师的明确信息而松驰, 继而分散注意力。在语速上, 当教师语言急缓适中, 便于学生边听边思考时, 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集中注意力, 从中捕捉信息。相反教师语言太快太慢都会使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而放松对教师语言的关注。在语调上, 若教师始终如一地使用一种语调, 会降低语言对学生的适当刺激, 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当抑扬有致, 合理变化, 对学生而言这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当然学生的注意力更是集中了。由此可见, 准确、流畅、形象、幽默的语言艺术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感染力效果。

五、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随意注意发挥着主要作用。随意注意要得到保持就需要教师相当的努力。而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特点, 意志力相对薄弱, 要使其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是有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设置,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进行科学分配, 以求教学效率的提高。单一的活动进行太久, 学生会分心。如听的时间太长, 学生会有疲乏感而松懈, 这是以往满堂灌教学模式被唾弃的原因之一。所以, 教师应该在讲授一定时间后, 有意识问, 启发学生参与思考, 或解答后, 再接着讲下去。总之, 考虑听讲时间与思考时间合理穿插, 理论学习时间与思考时间合理穿插, 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练习时间相互更迭等, 始终遵从学生的主体原则,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时间中来, 教师教学计划才会落到实处。

总之, 只有明确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各种因素, 使教学方案在学生自觉积极的配合中得以落实。

着老师讲课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运转, 听清楚各种数学结论的推导方法和来龙去脉, 积极主动地探讨问题, 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同时, 简明扼要地记下课堂内容的重点、教师讲的思路和老师作的必要补充, 还要记下自己的疑问或闪光的思想等。要处理好“听”和“记”的关系, 在记笔记时, 应简明扼要, 不贪多求全;应提高书写速度, 不苛求整洁完美;课上笔记有遗漏, 等到课下来补齐。

浅析初一政治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篇3

关键词:初一政治;问答现象;问答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31-01

对于刚接触政治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普遍觉得政治课学习比较单一、枯燥、乏味,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造成这种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而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问答的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政治成绩。

一、初一政治教学中的问答现象

初一政治教学还普遍采用传统的模式,严重缺乏问答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政治教师从不提问

长期以来,初一政治教师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喜欢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不喜欢对学生进行提问,认为提问时有些学生会浪费时间,造成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影响整体教学进度。久而久之,教师就完全将提问环节完全忽视了,即使有时候想提问,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提问,提问什么类型的内容。而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也逐渐适应,在政治课堂上安静地听教师的讲解,下课后进行机械性地记忆。

2、学生不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初一政治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不敢回答,也不知道该不该回答,如何回答。如对于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是不屑于回答,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觉得教师应该不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所以不敢轻易回答。加上一些政治问题可能会涉及军事或地理,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不是十分有把握,也不敢轻易回答。

二、初一政治教学中的主要问答技巧

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合理的问答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问答环节,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问答技巧。

1、问题要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回答积极引导

如果对初一政治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其实里面有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政治教师对这方面的内容并不重视,只专心教授理论知识,造成学生误以为政治和日常生活没有之际关系,认为政治学习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不是特别重要,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如教材中关于友情的问题,政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针对性问题:友情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友情,友情可以让我们互相激励、取长补短,促进我们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有的学生说,友情让给我们以力量和温暖,让我们更加快乐和幸福;有的学生说,友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政治教师可以趁机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男生与女生应该怎样进行交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思想,认识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正确思想基础上的,建立真挚的友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早恋的发生。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传统的初一政治教学模式,政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政治教师有时进行提问,学生也不敢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慢慢演变成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但是,政治教学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积极进行回答,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教材中有关于发挥性格优势,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容,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对自己的性格优势了解吗?如果不了解,请同桌相互进行分析?我们平时需要怎么做,才能培养良好习惯?初中生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比较感兴趣,同桌之间会将对方平时的表现进行一一分析,找出具体的优势地方,然后同桌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双方对自己的性格优势都有了具体的认识和了解,方便以后对自己的性格优势进行发扬和方法,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有些学生为了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甚至找出了相关典型人物或杰出人物,通过了解他们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和过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渐养成了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问答技巧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政治教学效果。所以,政治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问答技巧,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 慧.浅析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问答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 吕静海.初中政治课教学模式刍议[J].青海教育,2006(3).

[3] 石荣辉.浅谈初中政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

初一地理上册笔记 篇4

年级:七年级

姓名:mystery

七年级地理(上)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学习地理的意义:

1、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

2、学习地理,有助于将来参加生产建设。

3、学习地理,有利于了解异地环境。

4、学习地理,有利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练习:

①公元前5世纪成立《易·系辞》,里面有“仰以关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②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注《地理学》。

§2 我们怎样学地理

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好地理,要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第二语言。

学好地理,要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如:上网、查资料、咨询等。)学好地理,要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学好地理,要结合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二、地图。

1、什么是地图: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画在平面上,并注上必要的文字的图画。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的种类:按性质划分: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4、地图的方向: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北、南、西、东。(1)方向有八个

(2)没指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3)有指向标,先找到北方,在进行判断。

5、比例尺

(1)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3)比例尺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4)判断比例尺: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月粗略。(简单的记为:大小详,小大略。)

6、图例和注记。

(1)什么是图例:地图中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

(2)什么是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

(3)常见的图例:①洲界

②中国首都

③外国首都

④主要城市

⑤铁路

8、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也叫0°经线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也是经度的起点线。

9、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

10、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1)形状不同:除极点外所有纬线圈都是圆;经线都是半圆

⑥公路

⑦长城

⑧运河

⑨山峰

⑩沙漠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1 认识地球

一、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盖天说”――天圆地方。(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如壳之裹黄”张衡。(3)大地球形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

2、地球形状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三大基本数据。(1)平均半径:6371千米(2)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4)极半径:6357千米(5)赤道半径:6378千米

二、地球仪。

1、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就是地球仪。

2、地轴: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叫地轴。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北极表示地球最北端,南极表示地球最南端。

4、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分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表示为0°。

5、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他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6、高、中、低纬地区:(1)低纬度:0°~30°;(2)中纬度:30°~60°;(3)高纬度:60°~90°。

7、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为了区别各条经线,也分别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2)长度不同:纬线圈从赤道南北两极逐渐缩小;经度的长度不同。(3)方向不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三、经纬网。

1、什么是经纬网:有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过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

2、经纬网的作用:

(1)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2)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3、经纬网的识别:(1)东西半球的识别:

①东半球范围:20°W~0°,0°~160°E,经度从西到东逐渐增大。②西半球范围:160°E~180°W,180°E~20°W,经度从西到东逐渐缩小。

(2)南北半球的判断:补全法,找出赤道,然后判断,自上而下,经度变小是北半球,经度增大是南半球。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

1、海陆所占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陆地占29%,海洋占71%。二、七大洲。

1、记忆口诀:亚、非、美、南、欧、大。

2、名称: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

3、六大陆:①亚欧板块②非洲版块③北美板块④南美板块⑤南极洲大陆⑥澳大利亚大陆 三、四大洋。

1、记忆口诀:太、大、印、北。

2、名称: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

四、各大洲间的分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大高加索。

2、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3、欧洲、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4、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5、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3 世界的地形

一、海拔。

1、海拔也叫绝对高度,是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二.陆地地形。

1、五种形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三、海底地形

1、从陆地向海洋不断延伸,海底的地形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地称海岭(巧记为:架、坡、沟、盆、脊)

四、地形图的识认。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2)判断:①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②等高线的弯曲部分,数值向低处凸起,表示山脊,水向两侧流,弯曲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谷,水向中部集中。③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为陡崖。(巧记为:“低凸山脊高凸谷,顶间鞍部叠陡崖”)

3、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洋:蓝色

平原:绿色

高原:黄色

积雪冰川:白色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后来,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外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二、板块构造学说。

1、记忆口诀:亚非美、南太印。

2、六大板块:(1)亚欧板块(2)非洲板块(3)美洲板块(4)南极洲板块(5)太平洋板块(6)印度洋板块

三、火山和地震带。

1、两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山脉地震带;(2)横贯亚欧南部,非洲北部山脉地震带。

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3、日本多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1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以最快的速度持续增加。

二、人口计算公式。

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西部。美洲的东部。

2、地形:平原、盆地。

气候:温和。

降水:较多。

纬度:中、低。

3、人口密度:每千米²的人口数。单位:人/千米²。

四、世界的人口问题。

1、什么是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2、人口问题的表现:过多: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住房总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均为建筑面积数);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 ;教育经费短缺。过少:容易形成老龄社会,造成社会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同样增加年轻一代的压力;在国家防卫上也存在不利因素,造成兵力不足。

3、途径: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

4、措施:计划生育。

§2 世界的人种

一、世界的人种。

1、黄色人种:亚洲、美洲、北冰洋。

2、白色人种:亚欧、美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3、黑色人种:非洲。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肤色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浅。

§3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国、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英语:流传最广。

3、汉语:人数最多。

4、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

5、俄语:俄罗斯。

6、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

7、阿拉伯语:阿拉伯、西亚、北非。

二、世界的宗教。

名称

建筑特征

标志

经典

分布地区

基督教

尖顶

十字架

《圣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圆顶

星月

《古兰经》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中部

佛教

方顶

《金刚经》

东亚、东南亚、南亚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组成。

1、什么是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2、聚落的形态①乡村②城镇 或 ③村庄④集镇

二、世界文化遗传

1、中国:长城、秦兵马佣、故宫。

2、外国:威尼斯水城、金字塔、雅典卫城。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2 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

1、什么是天气?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如晴、阴、下雨、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

2、突出特点:多变。

二、气候。

1、什么是气候?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四季如春。

2、特点:相对稳定。

三、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天气预报。

1、什么是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

§2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什么是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2、表示方法:“℃”。

二、1、什么是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叫等温线。

2、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2)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三、降水。

1、降水的主要形式:雨、雪、冰雹。(霜、雾不算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2)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3、降水的三种类型:(1)对流雨(垂直);(2)地形雨(爬坡);(3)锋面雨(水平)。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1、雨季:(1)印度的乞拉朋齐;(2)夏威夷群岛的卡维金尼山。

2、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五、气候类型图的制作和识别。

1、气温年变化曲线(要用平滑的曲线联结成线)。

2、逐月降水量图(柱状图)。

§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运动。

3、海陆的分布。

4、地形地势。

5、人类的活动。

二、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1、地球的形状影响太阳辐射的大小。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在0°~90°之间)

3、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4、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5、地球的运动有两种方式:自转、公转。

6、地球的自转:

(1)什么是地球的自传: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转动。(2)自转的周期:24小时(一天)。(3)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4)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出现一天中天气的变化。

三、地球的公转。

1、(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转。公转的轨道面和地轴形成66.5°的夹角。(黄赤道夹角23.5°)。

(2)公转的周期:一年。(3)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4)公转引起四季的更替

2、春风、夏至、秋分,冬至。春风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风9月23日;冬至2月22日。

3、五代划分。

(1)热带23.5°S~23.5°N(2)北温带23.5°N~66.5°N(3)南温带23.5°S~66.5°S(4)北寒带66.5°N~90°N(5)南寒带66.5°S~90°S

四、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海洋和陆地物理性质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快。海洋吸热慢,散热慢。

2、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温度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洋流的影响:寒流经过区气温低,降水少。暖流经过区气温高,降水多。

五、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山地高原气温低、降水少;平原、盆地气温高、降水多。

2、地势的影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每下降0.6℃。

六、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2、积极作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使气温变化趋于缓和。

3、消极作用:排除CO2滥伐树木,致使全球气温升高。

4、热岛效应: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往往中心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较去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一、热带: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④热带沙漠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纬10°之间,从南美洲、亚马逊平原最为典型。(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3)代表城市:新加坡(亚洲)

2、热带草原。

(1)分布地区:南北为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最广大。(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3)代表城市:巴马科(非洲马里)

3、热带季风气候。

(1)分布地区: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11月到次年5月)、雨(6月到10月)两季。

(3)代表城市:孟买(亚洲、印度)

4、热带沙漠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撒哈拉沙漠最为广大。

(2)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干燥。(3)代表城市:喀土穆(非洲苏丹)

二、亚热带:①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中海式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1)分布地区:中国、美国、巴西的东南部。(2)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3)代表城市:杰克逊维尔(北美洲美国)

2、地中海式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

(2)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3)代表城市:罗马(欧洲意大利)

三、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1、温带季风气候

(1)分布地区: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朝鲜半岛。(2)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3)代表城市:沈阳(亚洲中国)

2、温带海洋性气候

(1)分布地区:中纬地区的大陆西岸。

(2)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3)代表城市:伦敦(欧洲英国)

3、温带大陆气候

(1)分布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2)气候特点:东冷、下热、温差大、降水少。(3)代表城市:莫斯科(欧洲俄罗斯)

四、亚寒带针叶林气候(1)分布地区:亚洲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以俄罗斯和加拿大面积为最大。(2)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降水量少。(3)代表城市:西西伯利亚(亚洲俄罗斯)

五、寒带:①苔原气候②冰原气候

1、苔原气候

(1)分布地区:北冰洋沿岸。

(2)气候特点:全年严寒,夏季短促,降水少。(3)代表城市:巴罗角(北美洲美国)

2、冰原气候

(1)分布地区:南极洲和格陵兰岛。(2)气候特点: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六、高山高原气候。

(1)分布地区:在中、低纬度的山地和高原。(2)气候特点: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七、金昌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2)降水少的原因:深居内陆,几乎受不到夏季风影响。

(3)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干旱缺水,影响、制约工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八、如何判读气候类型图。

1、以高定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7月,属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1月,属南半球。

2、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大于15℃属于热带;最冷月气温大于0℃属于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3、以水定型:以降水量的多少出现的时间来判断它到底属于那种气候类型。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领土面积

(1)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1707万㎞²

(2)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0.44㎞²“袖珍国”。(3)中国面积:960万㎞²,居世界第三位。(4)面积居世界前十的国家:①俄罗斯②加拿大③中国④美国⑤巴西⑥澳大利亚

2、国家人口多少悬殊。

(1)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

(2)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梵蒂冈1000多人。(3)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

(4)人口居世界前十的国家:①中国②印度③美国

3、政治体制不同:①社会主义国家(中国)②资本主义国家(美国)③地区(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或属地-百慕大地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划分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发达国家的分布: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都在北半球。

3、发展中国家的分布:亚、非、拉,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

4、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产生诧异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原因: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高技术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廉价材料,制造技术含量最高的工业品,并销售到世界各地,获取高额利润。)

3、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贫穷状态:(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单一,建设资金不足,生产效益不高。)

四、如何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推进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

2、进行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3、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国际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贫富差距。

§2 国际合作

一、国际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二、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

§3 国际组织 一、三大国际组织。UN(联合国)、奥委会、红十字会。

二、联合国。

1、总部:美国纽约。

2、六大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3、安理会的主要职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4、常任理事国,中英美法俄。

5、主要负责人及任期:秘书长,任期5年。

6、联合国的主要职责:

1、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3、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

4、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三、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总部:瑞士洛桑。

2、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3、理想:和平、友谊、进步。

4、标志:五环

四、红十字会

1、主要任务:

1、防止并减轻人类的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健康;

2、保障人类的尊严;

3、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社会福利工作。

2、标志:十字标志。

五、世界贸易组织(WTO)

1、总之: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2、总部:瑞士日内瓦。

3、职能: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4、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六、国际组织。

一、主要有: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名称

简称

总部所在地

欧洲联盟(EN)

欧盟

比利时布鲁塞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北约

比利时布鲁塞尔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欧佩克

奥地利维也纳 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上海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读书笔记初一 篇5

《我不想不想长大》书里的主人公扇贝也不想长大,他是个心很软,胆子很小的胖男孩。从小到大养了许多小动物:四只已经远走高飞的小鸟;饿死的小青蛙;;拉肚子死的“比较白”和“比较黑”?猜猜扇贝为什么不想长大?他才没我这么幼稚,因为他长大了,第一课就是作弊。考试前,老师把他们的座位排得紧紧的;考试时传纸条,老师只是笑笑而已。原来学校老师早就串通好了,只为了学校成绩!扇贝经历了这件事后就再也不想长大。可怜的扇贝呀!

我和主人公一样,是马上就要成为毕业班的学生了,也和他一样好像弄不懂什么是长大。你呢?你也许会回答:“就是长大成人呗!”但是,读了这本书的我,长大的我认为:长大应该是变得懂事、有主见。所以,长大对我来说不好也不坏。我也可以这样说: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要经历长大。小时候的你就像毛毛虫一样,总要经历些什么才能蜕变成蝴蝶吧。

初一昆虫记读书笔记 篇6

《昆虫记》这本书详细地描写了昆虫的日常生活:如蜘蛛、红蚂蚁、萤火虫、树蛾等等。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讲述了无数个故事,陪伴着我们。而正是因为这本书才让人类迅速地能够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以前不为人知的事情,打开了人类的进步之门,给后人做出了伟大贡献。

法布尔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他并没有被生活所打倒,他一生坚持自学,取得过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在中学任教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一个人能一生坚持观察昆虫实属不易,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并且写出的书籍能够在全世界畅销,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百年后的今天,也能用笔下的一个个章节,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更是奇迹中的奇迹。我多么渴望能做一个像法布尔一样的人啊!他不怕困难,哪怕现实是那么的残酷也不从来放弃一丝一毫的机会。无论在寒冷的冬天,还是在夏天的烈日酷暑之下,他也一直去观察昆虫。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放弃。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昆虫原来也是有灵魂的,它们也有喜怒哀乐。每个昆虫也代表了一个人,虽然它们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它的理由的。我们不应该为了贪图一时好玩而频频杀害它们,它们也是一个小生命啊!动物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它应有的尊重。

初一政治笔记 篇7

(1) 提出了政行二分思想的经典表述, 把政行分开的必要性与民治政府、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考虑。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的第一章“国家的主要功能”中就明确地指出了:“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的行为, 既存在于对表达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 也存在于对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所以我们可以知道, 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 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 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 古德诺把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这一表述成为他的政行二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并且, 古德诺认为, 政治与行政的分开是必要的。为了证明这一点, 首先, 他提出了民治政府的概念, 民治政府实际上指的是多党制的政治体制。多党 (在美国主要是两党) 政治作为一种竞争性的政治, 政党依靠竞争性的选举获取掌权机会。把政治与行政分开, 既有利于通过竞争性的方式促进公共利益的表达, 把冲突限制在政治的领域内, 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又便于通过行政集权, 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政治与行政的分开是符合民治政府发展的需要的。而且政治与行政分开的程度与政府民治的程度是相关的, “政府的民治程度越低, 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和表达功能的区别也就越小”。其次, 政治与行政的分开与文官制度发展相互促进。古德诺成书的时期正好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时期, 行政的发展通过文官制度真正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性领域, 从而使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原则得以贯彻。文官制度的发展又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提供了保障, 改善了民主与效率难以兼得的局面

(2) 扬弃了“三分法”, 采取两分的手法使行政机构权利得到扩张。为了进一步阐述政行二分的思想, 古德诺对孟德斯鸠的“三分法”做了分析。他认为,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将政府权力三分为立法, 行政和司法的观点, 是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的。“这种把政府的功能分为三种而非两种的分法, 可能是由于孟德斯鸠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英国的制度进行研究的结果。在他著书立说的时期, 英国大概是当时文明世界中唯一在政府中把执行机构与司法机构严格分开的国家”。但是, 英国的法官是独立的, 并不意味着司法功能可以被单独划分为一种功能。因为在法院里, 实际上只具有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这两种功能, 而没有第三种功能。古德诺在理论上以两权分立而不是三权分立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整合, 确立了新的权力分立、制衡原则。这一划分明显的特色是行政机构权力的扩张:它不但固守了行政权力的阵地, 而且取得了“表达意志”的权力, 行政机关甚至获得了除立宪、修宪以外的所有领域内的立法职能。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甚至是对1787年宪法的一个否定。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一些具有独特性的行政思想奠定了基础。

(3) 批判了“机构分离学说”, 指出政治行政的分离在实践中是相对的。如果说古德诺对孟德斯鸠的政府功能三分法的批评还比较委婉的话, 那么, 他对孟德斯鸠的“政府机构分立说”的批评则是非常直接的。古德诺认为: “这一理论获得的赞同远远超出了它的作者认为适当的范围, 现已证明, 它的极端形式对任何具体的政治组织都是行不通的。美国的经验无可争议地表明了这一点”。因为, 政府在实际的运作中, 让一个特定的机关去行使一项特定的功能是不可能的。“被称为执行机构的机构, 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大量的制定法令权或立法权。另一方面, 以表达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 即立法机关, 通常又有权用某种方式控制以执行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对国家意志的执行。也就是说, 尽管人们能够区分开政府的两种主要功能, 但却无法严格地规定这些功能委托给哪些政府机关去行使”。 由此, 古德诺明确指出, 政治与行政的分立, 是功能上的分立, 不能把与这两种功能相对应的政府机关也进行分立。“把每一种功能分派给一个分立的机构去行使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政府权力的行使无法明确地分配, 而且还因为随着政府体制的发展, 政府的这两种主要功能趋向于分化成一些次要的和从属的功能”。

(4) 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不是重点, 重点在与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可以说, 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发展理论才是古德诺对政行二分理论所做出的最具有独创性的贡献。古德诺将主要精力放在探讨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协调的路径上, 在考察美国行政活动运作基础上, 他分析了行政有效开展所涉及到的外部环境, 建立了一整套该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协调发展的理论系统。这里, 笔者着重谈一谈古德诺的协调思想中, 政治对行政进行适当的控制和他的行政适度集权化的思想的历史继承性与创造性。

①政治对行政的适当控制的历史创造性。威尔逊认为“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立的, 但政治无法自找麻烦地操纵行政管理机构”。他认为政治仅仅是起着指导和确立行政管理任务的作用。并且在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一书中, 主要阐释的是政治与行政的领域上的区别, 对于它们二者之间是否需要控制及如何控制并没有做出清楚的阐释。而古德诺却提出, 保证政治对行政的控制是达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的基础, 还提出了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必须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进行。他指出“这种控制扩展到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之间产生上述非常需要的协调为止。但是控制扩展的超出了这一限制, 它就会立刻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过分扩展这一控制, 还会妨碍有效地行使行政功能。因为在实施这种过分扩展的控制的情况下, 行政功能的行使就不会致力于执行一种已经表达出来的国家意志, 而是为了一个政党或社会阶层的利益, 致力于左右国家意志的表达了”。至于, 政治应该对行政哪些具体功能施加控制呢?他认为要从区分不同机构的行政功能入手, 不同行政功能包括有执行功能、司法功能、准司法功能 (如课税、具体规划、选举等) 、统计功能和半科学功能 (如专利事务管理、地质勘察管理等) 。他认为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限于对狭义的执行性机构进行, 其他诸如司法、准司法、统计和半科学性质的政治机构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而不受政治影响。对于执行性的官员只需要从属于政治, 保持政治对行政的控制, 他们随政党共进退, 其余的行政官员应该是不受政治影响的常任文官, 以保证行政的效率。

②行政集权思想的历史创造性。古德诺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行政集权的人, 在他之前, 威尔逊曾经就提出这一思想“如果权力是集中在各部门的首脑和部门所属各机关的首脑身上, 那它就容易受到监督和接受质询。”但是他并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过多的阐释。而古德诺行政集权思想的创造性是从行政权发展的历史出发, 论证了“行政适度集权”理论的合理性。他指出:“国家行政体制从其一开始, 就包含着行政集权的萌芽”。而在城市中, “为进行必要的变革而迈出的第一步是使城市的行政集中和集权化”。

古德诺是在分析美国分权体系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行政适度集权思想的。美国是将三权分立理论贯彻得最为彻底的国家, 它不仅将国家权力作了横向的划分, 使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分立、相互牵制, 而且还使中央和地方分权, 从而大大地降低中央集权化程度。但是它却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政治与行政的失调, 造成了行政力量统一性的破坏, 从而使国家意志的执行出现了问题。正如古德诺所说:“任何国家意志的表达, 在表达它的机关对它的执行没有控制的情况下都是一句空话。

然而, 行政体制的运转可能使真正的实践与理论恰恰相反。国家意志的表达可能委托给国家中央政府的一个机关。但是, 如果国家意志的实际执行委托给不受任何有效的国家控制的地方政治共同体的话, 这种地方政治共同体会通过运用其执行权力, 或者某种真正的非执行性的或修正的权力, 改变由代表整个国家的机关表达的国家意志, 以便使之适应被认为是地方政治共同体的需要”。古德诺提出, “当国家与地方政治共同体之间存在冲突的问题上, 地方自治政府倾向于牺牲国家利益, 因为它使国家意志的执行即使不是不可能, 也是非常困难”。但是, 地方共同体又不能完全不受国家的控制, “如果国家 (或州) 在地方自治政府行政体制中的唯一控制, 即立法控制被解除, 而又没有提供别的什么控制手段的话, 地方政治共同体就会脱离国家 (或州) 的控制”。于是, 中央便会因此而通过加强立法 (因为行政权在地方手上) 来限制地方权力, 保证统一。而一旦地方自治权受到侵害, 它便会使用消极的不执行权来对抗。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美国在保证区分地方与州的意志上相对来说是失败的”。

针对上述问题, 古德诺提出, 要改变这种状况, 便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这个唯一的途径。“因为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 才能达到政治和行政功能之间必要的协调”。 行政适度集权与旧的行政体制势不两立。古德诺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分开“一直到旧的美国行政体制被抛弃, 而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行政集权上时才开始。”而“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 才能达到政治与行政之间必要的协调”。在抛弃旧体制的基础上, 古德诺的民治政府方案就是:“首先, 在全国、州和城市集中行政权力”, 然后, “承认有那么一种政府功能, 就像司法的功能那样, 应该是不受政治影响的”, 当然在推崇行政集权的同时对与政治生活中的政党的要求就是“政党是一种政治性团体, 它必须受到公众的限制和控制”。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行政适度集权才能使政府与行政理顺, 行政适度集权是政府与行政走协调的第二条道路。不得不说, 古德诺的这一行政集权思想, 在美国当时崇尚权力分立的时代, 是具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课间十分钟100字下一篇:二年级上学期古诗及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