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和法治建设工作总结(精选12篇)
一、“平安校园”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通过开展“平安校园”建设, “巩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基层单位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安全稳定工作格局, 健全完善机构人员齐备、责任措施落实、管理服务到位、组织保障有力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 促进校园平安和谐”。做到校园安全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有效、秩序良好。
要把“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作为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保障工程,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基础工程, 惠及广大师生的民心工程, 认真做好、抓好。
二、如何理解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颁布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如法规、法律。这里体现了三个内涵:国家颁布制定、具有强制性质和行为规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违背、必须遵守和执行。化解社会矛盾, 用法治精神和手段, 同样, 建设“平安校园”更应用法治手段和法治办法。
(一) 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权利义务相统一、重证据、讲程序。
1.权利义务相统一
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是广大师生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法律修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学校的各个工作岗位上, 需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2.重证据
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事情真实情况的一切客观事实。因此, 我们在“平安校园”建设中要培养证据意识, 以事实为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发生任何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件, 都要注意保存和搜集证据。
3.讲程序
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 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因此, 讲程序是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特征。
以上三者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基本的法治思维的要件, 所以, 我们在建设“平安校园”的工作中必须有这样的法治思维。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遵纪守法,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按法律办事。因此, 学习熟悉法律法规, 特别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及不断修改、完善的新的法律内容、条款, 对于我们建设“平安校园”十分必要。
(二) 什么是法治方式
1.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指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就是规则, 按规则来规范学校的行为, 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要反映师生的期望, 符合师生的利益, 要体现师生员工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都应在国家法律、学校规章框架下进行, 在做决策、解决问题时, 教与学的过程都要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在建设“平安校园”的过程中, 更应如此。
2.科学立制
从国家层面而言,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 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 以及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学校层面, 通过科学地建章立制, 构建起遵章守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教学相长的社会主义“平安校园”。
3.严格执法
在建设“平安校园”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件, 以及各种纠纷, 其解决的过程应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4.公正执行
在建设“平安校园”的过程中, 诸多问题以及各类矛盾的处理、解决要公开, 要公平, 要公正, 惩恶扬善, 匡正压邪。
5.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 保护人权, 其实质是保障师生员工每个人的人权, 规范职能部门的公权。“平安校园”建设过程中, 必须考虑以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人权为重要内容, 这也是“平安校园”的重要标志。
6.全员守法
守法是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 也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福祉。守法是应尽的义务, 是维权的有力保证。全体师生员工遵纪守法对于建设“平安校园”, 实现校园平安稳定意义重大。
7.法律、制度面前一律平等
所有的师生员工具有平等的政治权、经济权、受教育权、劳动休息权、男女平等权。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建设“平安校园”的工作任重道远
当我们了解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内涵之后, 可以发现,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平安校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任重而道远。
(一) 学校各级组织以及广大教职员工要了解建设“平安校园”的主要内容
以北京市为例, 北京教工委曾出台文件, 针对北京市属院校, 提出了“平安校园”建设的六大体系, 其内容概括如下:
(1) 整合优化学校组织领导体系, 强化对安全稳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 (2) 健全完善学校维护稳定工作体系, 巩固和发展校园持续稳定的局面; (3) 建立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全力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4) 建设校园综合防控体系, 不断提高整体防控水平; (5) 完善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定因素; (6) 健全完善校园应急处置体系, 提高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能力。
每一项体系建设都有明确而具体的内容和要求, 我们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
(二) 落实各项任务至关重要
建设“平安校园”的工作, 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进度, 以保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领导和学校的各个部门, 甚至每个人。要把实际工作的完成情况, 列入对部门和个人的年度考核。
(三) 要用“两少、两高、两尊重”做好“平安校园”建设
“平安校园”建设中, 要做到“两少、两高、两尊重”。“两少”就是要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自我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和建设“平安校园”的主体地位, 少干预、少条条框框。在法治框架内, 该取消的坚决取消, 该下放的彻底下放。“两高”就是高效服务、高度透明。高效服务就是学校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执行能力、服务水平和质量要更高。高度透明就是学校的各种安全方案、各类安全检查、“平安校园”的建设内容等都要依法公开、透明。“两尊重”就是要尊重办学以及“平安校园”的创建规律, 尊重师生员工的创造精神。只有不断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才能建成老师、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平安校园”。
摘要:法治是建设“平安校园”所遵循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平安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平安校园”建设的一切过程应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以法律为依据,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平安校园”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法治,平安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文件[EB/OR].京教工[2011]32号文件.
[3]新华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
关键词:法治宣传教育;企业法治文化;问题与不足;对策与建议
随着法治宣传教育的推进展开,各企业也逐渐开始注重自身的法治文化,对宣传教育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希望增强企业员工的法治观念。与此同时,企业法治文化的建立,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进,另一方面既稳定了改革发展的大局,又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法治宣传教育在建设企业法治文化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企业领导的不重视
虽然国家在大力宣传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企业相关领导不重视,不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法治教育观念就难以落实。依法治国现在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领导不重视普法工作,他们就认为,在整个社会环境下,经过长期的熏陶和全民普法,人们已经掌握了法律法规知识,该普及的法律知识也早己经普及了,难以创新。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企业、单位只是将法治宣传停留在口号上,做一些表面工作,人员、经费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难以落实,无法正常开展相关工作。
(二)法治宣传教育过于形式化
很多年以来,各单位利用多种方法,向员工普及、宣传基本的法律知识,通过多次实践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后期企业员工在学习法律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帮助[1]。但是很多时候宣传的法律内容没有真正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实用性也不强,做的多为表面工作,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这使得法治教育宣传工作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
(三)单位员工的法律观念淡薄
虽然现在已经普及了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但是在我国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有限,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员工的知识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不高,法治观念淡薄,这就难以达到普法目标。
(四)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员工自身的需求不适应
随着各企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整个企业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进而引发出各种矛盾,员工也越来越渴望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在企业的法治教育活动中宣传的内容,与员工希望了解的法律内容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员工学习兴趣的下降[2]。当前企业的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仍然把员工需要履行的义务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对员工权利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宣传形式方面过于单一,多采用讲法治课的形式,这会导致效率的低下。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确定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确立企业的中心工作与普法的目标相一致,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衔接。应该在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的基础上,做好学法、用法,培养员工的自觉性和法治观念,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围,提高自身的法治管理水平。同时,由于整个企业员工文化程度的不同,根据不同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理解水平,治定出不同的普法目标任务,逐步完成目标[3]。
(二)掌握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
一方面围绕实施的普法规划,形成学法热潮,提高全体员工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力宣传与员工生活、工作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树立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形成依法办事的新风尚。
(三)改进法治宣传教育的方法
如果想法治宣传教育能够得到更好地成效,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宣传形式,积极的创新、改进。一方面要把相关法律条文与员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通过讲解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来解释法律条文,将法律条文进行解剖,让员工真正理解其含义[4]。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导向宣传,不能一味的追求效应,夸大宣传。
(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法治经济,这就体现出法治的服务性能,要将市场经济的需要与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出法律法规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企业法治文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完善,不断地开拓创新,可持续发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企业员工的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信仰,在提升员工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陈文盛,罗联招,刘莉萍.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1:98-99.
[2]张浪.江苏政府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推进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597-602.
[3]江雪松.江苏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推进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608-612.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及历史因素,需遵循其固有规律顺序而积极推进。我国是个缺少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度,培育法治文化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法治文化内涵要有正确的认识
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包括法治精神意识、法治规范制度、法治行为方式和法治物质载体四个方面。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法治文化从结构形态和构成要素上可以分为有形法治文化和无形法治文化。有形法治文化,主要是指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等可视内容。无形法治文化,主要是指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等不可视内容。
由于中国法治文化的缺乏,目前,对法治文化内涵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西方的法治文化为坐标的,所以,在法治文化的研究培育过程中,要注重继承吸收传统的法治元素,并大胆借鉴和移植“外来”的先进法治文化,同时使之民族化、本土化。
加强法治文化培育和移植。一是要注意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批判。过批判,使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糟粕成为一种“恶”,从而使人们形成自觉抵制这种落后文化的心理和习惯。二是其他文化形态要保持与法治文化立足点、价值趋向等方面的一致性。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法治文化与道德文化的地位关系。如果是以“依法治国”来表达法治的话,就表明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道德只能服务于法治文化。
二、树立“以文化引领法治,以法治弘扬文化”的构建理念
我们要努力在强化组织保障、浓厚社会氛围、拓展法治空间、融合各种文化、推进法治实践上做文章,多角度、深层次立体打造法治文化网络,全力做到“以文化引领法治,以法治弘扬文化”,最终实现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效果。
(一)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在强化组织保障上下功夫
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整合区域资源,多途径、多手段拓展法制文化建设。要让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思考,共同参与构建设法治鼓楼,将法治文化元素多视角、全方位地融入城市建设中。
(二)在社区改造出新中注入法治文化元素,在浓厚社会氛围上下功夫 在社区,我们结合老城改造出新工程,注入法治元素,较为成功地打造了部分新型法治文化社区。“六五”普法期间,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小区出新的契机,多交流、多思考,努力将法治文化元素注入到出新中,全力打造新型法治文化小区。
(三)打造新型“法治文化广场(长廊)”,在拓展法治空间上下功夫
“五五”普法期间,我们先后建设了“莫愁法制文化广场”、“铁路北街法治文化广场”和“芦席营法治文化广场”。这些法制文化广场有的是借助原有设施,在注入必要的法治元素后打造出来的,有的是在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法治名言、法治漫画和法治宣传橱窗打造出来的。有的是根据区域调整,根据绿地空间的需要,结合老城改造、小区出新工程,经过认真设计,整合法治宣传各种功能后建成的。建成开放后的法治文化广场具有休闲、健身、游憩、普法学习一体,深受群众喜爱。“六五”普法期间,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对传统法制文化品牌进行提挡升级。此外,要进一步开拓进取,不断寻找新的法治文化构建空间,多角度、深层次立体打造法治文化广场(长廓)。比如,结合区政府对湖南路商业街进行二次改造,利用政府打造立体化商业街区契机,协调苏宁集团与区住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打造新型湖南路法制文化一条街规划和建设准备工作。
(四)建设区级法治文化教育中心,在法治文化的融合上下功夫
目前,我们正在协调区政府,着力筹建区级“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中心”。成立后的区“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将承担以下工作职能。
一是进行法治文化元素设计,努力在法治文化广场中进行推广应用。二是组织法治文娱创作和演出,努力多出主题鲜明、寓理寓法的文艺精品。三是进行移动手机法治文化短信编辑,形成不同教育群体短信内容。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2019年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和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有效推进依法治区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
根据南充市顺庆区全面依法治区2019年工作要点的部署要求,我局高度重视依法治区工作,认真组织有关文件精神的传达学习,切实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精心组织,责任明确,有力保障依法治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依法治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策法规和执法监督股及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具体负责本局普法、依法治区的组织、规划和实施工作,使依法治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加大学习宣传,注重实践应用
(一)做好“七五”普法工作。传达有关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指示精神,结合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要求精神,及时制订工作计划,明确我局今年普法依法治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普法对象、实施步骤等,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认真做好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一是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以“资源安全在身边”为主题,进一步提高全民资源安全保护意识,推动低碳出行、绿色生活、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宣传教育工作,将国家自然资源安全宣传教育纳入部门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到同部署开展、同检查考核,使国家自然资源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筑牢国家自然资源安全人民防线。二是开展第48个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我局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结合环境保护职责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群众宣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了群众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氛围,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事务中来,让美丽中国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三)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惠民生、树形象”活动。深入潆溪街道办事处同兴社区和冯家寺社区走访调研社区情况,与社区干部进行座谈和交换意见,对接“走基层、转作风、惠民生、树形象”工作,全局干部职工按照要求,走进群众家门,与群众“点对点、面对面、心贴心”,了解基层实际,宣传全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党风廉政建设、平安建设的成果,宣传惠民惠农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凝聚社会正能量,与群众形成共知共识,用顺庆好故事、顺庆好声音、顺庆好形象,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安全感、获得感,助推群众满意度提升。
(四)加强普法学习,提高执法水平。重视法律法规学习,重点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律制度及有关政策规定。通过扎实有效和广泛深入的自然资源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通过业务知识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全面提高自然资源行政执法水平和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
三、改革创新释放活力,生态绿化稳步推进
一是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我局认真落实全区机构改革会议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新机构挂牌、人员和办公场所整合、“三定方案”编制报批、内设机构干部人事调整。目前,除市上“人财物”正在下放到区上外,我局已开始按照新“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能职责全面开展工作。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房屋不动产登记办证,盘活闲置土地,探索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和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改革方案,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机制,以土地整治、挂钩项目、地灾搬迁等为抓手,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四、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高
一是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认真做好普法宣传,推进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法依规做好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工作,认真做好“放管服”相关工作,进一步规范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环境。今年以来,共受理并按时回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3件,完成6件行政诉讼案件应诉工作并胜诉5件,做好11件行政复议案件的答辩工作。
二是不动产登记工作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和政务中心要求,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并严格遵守,强化业务学习交流,创新工作举措,优化业务办理质量,加快数据整合,推动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窗式”办理。截至目前共接受不动产登记咨询近3500余次,受理登记申请1617件,完成信息查询2100件,颁发不动产证和不动产证明共1586本,完成档案装订780件,办理农村宅基地退出及更名100余户;不动产登记办结时限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提速到转移登记7个工作日,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注销登记3个工作日,查封登记和不动产查询为即时办理。
五、严格执法,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执法监管网络体系建设,加大巡查力度,优化巡查方法,结合“大棚房”清理整治等专项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和执法监管;调处遗留问题,预防新的违法案件发生,推动执法方式向“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转变。一是保持违法用地查处整改高压态势,全年开展动态巡查180余人次,发现违法用地线索24条,其中立案查处违法用地10宗,总面积46.55亩,制止违法用地14宗,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39.2亩,收缴罚款32.3万元;
二是开展违法违规占用国家资源挤占生态空间专项行动和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清查违建别墅项目共4个,占地面积2.65亩,已按要求完成拆除整改。
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在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干部职工不适应全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法制观念和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高;二是自然资源法制宣传工作的基础还不扎实,基层法制工作的机构建设仍需加强;三是法治建设开展得不够扎实、深入,存在着学法热情不高,基层工作开展不均衡的现象。
在现在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工作自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根据你办的通知精神,我委对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xx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先进考核办法的通知》(盐办发[20xx]48号)中“依法行政工作和法治建设考核办法”的要求,对我委的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巩固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我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根据国家、省企业投资核准办法,我委起草出台了《盐城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及相关核准目录、《盐城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规范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工作。开展窗口现场驻点办公,每周两个半天,从事项目核准、备案的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到行政审批窗口现场办公,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围绕做好行政执法工作,我委陆续出台了依法行政规定、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法制宣传教育培训考核暂行规定和政务公开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我委政务公开、行政许可和法制宣传教育进行规范。三是做好行政复议工作。针对目前发改系统行政复议案件增多的趋势,我委未雨绸缪加强行政复议应诉的准备工作,加强行政复议法规的学习培训,处室有一名同志通过省政府法制办的考核,获得行政复议资格证书,为行政复议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一是总结“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今年是“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的最后一年,我们对五年来我委的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总结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形成《市发改委“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自查报告》。今年8月还参加了全省“四五”普法工作交流会,汇报和交流我委做法和经验,一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全省“四五”普法工作先进人员。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市法制办的统一部署,组织全委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培训,全部通过考核,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为迎接《公务员法》的实施,我委专门邀请市委党校的法律专家对我委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公务员法》专题辅导,并进行了考试,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三是搞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我委承担市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今年《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五周年,我委围绕这一主题,在《盐阜大众报》上发表文章,总结回顾五年来我市招标投标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招标投标前景。报社记者还就《招标投标法》颁布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招标投标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计委在招标投标工作方面职能以及下一步工作措施等方面问题对计委负责人进行专访。此外,还在市区主要街道和重要场所悬挂标语和条幅,宣传庆祝《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从而进一步造浓了招标投标工作的氛围,扩大了我委在招标投标领域的影响。
3、加强行政法制工作调研。为推动全市的招标投标工作,我们联合市人大财经委就全市招标投标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先后召集建设、经贸、财政、水利、交通、卫生、科技等行业招标投标主管部门以及部分招标交易中心、投标单位座谈会,汇报交流招标投标市场运作、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并听取了审计部门关于建设工程招投标审计情况的报告。此外,赴无锡、宿迁等地考察学习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招投标市场问题多迫切需要加以规范》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得到了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校校园,法治环境,法治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 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为科研领域输送人才, 更好地服务社会, 同时, 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也是创新精神的发源地。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 因此, 加强校园法治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
一、关注高校校园法治建设的必然性
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 和谐的校园秩序必不可少, 法治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基础。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法治环境有了改善, 但是, 仍存在不足的地方, 尤其是将重心放在招生和扩建方面, 对校园法治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 对现代法治理念和精神的传扬至关重要, 迫在眉睫。
二、和谐校园和校园法治的概念
(一) 和谐校园的概念。和谐校园的载体为高校自身, 主要特征为内部和谐、患难与共、营造稳定的环境, 保证高校各个系统之间能够相关系统, 联系互动, 实现教育思想的优化。因此, 高校工作的有效开展, 需要以和谐发展为前提, 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谐的高校集中表现为:一是民主法治, 也就是说, 在学校管理中, 将民主法治进行积极引入, 避免集权和官僚的发生;二是公平和正义, 也就是说在具体行事中, 将公平正义作为基本原则, 保证师生的正当权益;三是诚信与友爱, 降低校园摩擦的出现, 营造优越的人际关系, 增强凝集能力;四是提高活泼性, 创设更加具有活力的环境, 促进学生积极性和热情的提高;五是保证一定的有序性, 对各种机制进行不断完善, 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就是促使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保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理想, 具有责任感的纪律性。
(二) 校园法治内涵的概念。校园法治的形成是建立在法治本身和校园文化结合的基础上, 是法治在校园这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 是思想、观念与行为的集中反映, 集合了法治精神、制度、行为方式以及载体, 核心内容为法治精神。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校园法治精神, 是指学生的法治和民主意识, 以及形成的相应法治体系;二是发展规范建设, 主要是指校园的发展精神、制度以及道德准则;三是法治行为的建设, 主要是防范意识的增强, 维权行为等;四是法治载体的发展, 主要是指法治文化所处的环境。由此可以看出, 和谐校园所彰显的法治、民主以及公正与法治建设的理念恰好相容。校园法治建设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和谐校园是法治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三、校园法治建设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的价值
(一) 校园法治环境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法治不仅体现社会所要求的公正、民主、人权, 也表现了最低的社会道德。为此, 高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弘扬端正的价值理念, 培养合格的人才, 将法治所代表的价值观进行集中的体现。
(二) 校园法治是和谐校园无法逾越的阶段。健全的校园法治建设有利于对各种矛盾的协调, 对于各种利害关系的调整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随着校园体制的改革, 学校面临着诸多关系尚需协调, 各种关系具有复杂的背景, 有些是行政手段所不能调节的。只有强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才能发挥调节功能, 对各种关系进行调整, 促进均衡性, 使得和谐校园更具可能性。
(三) 依法治校是确保校园和谐的坚强保障。高校是社会的缩影, 也有诸多矛盾需要调整, 法律是进行有效调整的必然手段, 只有依法治校, 才能实现校园的平安, 形成健全的校园法治体系, 增强师生法治观念, 了解维权的程度和模式, 提高防范意识, 降低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构建法治校园的对策建议
(一) 重视思想的转变, 加大法治教育, 创设和谐校园的法治环境。在校园法治建设中, 发展观念是基础。为了使法律观念成为校园管理的指导思想, 要重视管理者法律素养的提升, 重视知识的积累, 了解法治的根本。学校管理者要发挥先导性作用, 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校园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讲座, 深入普及法律知识。
(二) 发挥法治精神的指导作用, 对各项规章和制度进行完善, 形成和谐校园的制度。学习的章程体现的是中国教育的法制体系的延伸, 是校园进行管理的规范, 体现民主性。为了实现依法治校, 必须重视校园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立法, 对相关教育规程和制度进行完善。学校要结合实际, 形成具有实用性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 针对当前学生权利的局限性, 要立足法治角度, 对学生权利救济制度进行不断健全。
(三) 重视民主监督的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的生命线。在高校内, 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将校务工作进行透明化, 保证较高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能够促进管理者按照规矩和制度办事, 维护师生合法利益。在民主监督的环境中, 促进了决策和科学性, 同时, 较高的透明度有利于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效益, 避免违纪现象的发生。校务的公开, 促进民主意识的增强, 责任感提高, 促进法治校园气氛的形成;重视校园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 这也是进行校园法制管理的有效保证。在民主监督制度的执行下, 管理者要按照法律行事, 避免管理者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 维护师生的正当权益。为此, 要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 将其作为高校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发挥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 合理处理违纪行为, 发挥校务等各个监督部门的作用。二是对监督渠道进行拓宽, 发挥师生的监督作用, 例如, 可以利用校园网络, 建立咨询信箱, 建立申诉机构, 一旦发现问题, 要进行全面调查。三是开展阳光校务, 进行信息和咨询的有序公开, 增强多种渠道, 使得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各方面的动向, 方便监督行为的执行。
(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创建彰显自身特点的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信息呈现爆炸的发展态势, 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在多元化的价值背景下, 在法治化的校园建设中, 校园文化活动策划日益成为重要的载体。在校园中, 学生活动成为焦点, 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为此, 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 活动化和品牌化成为关键性的因素。在推广校园法治文化品牌活动的时候, 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活动要切中主题, 体现明确的价值观, 要彰显法治所蕴含的公正、公平与和谐。二是对于活动的形式, 要结合自身特点, 形式多样化,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实现法治的普适性。三是要将活动的时间定为常规化, 体现传承和延伸的特征, 保证持久性, 彰显品牌文化的特点。四是活动的具体内容要能够体现自身的特点, 具有精品的特征, 只有具有品牌意识, 才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给学生营造更加轻松的环境, 获取更加具有意义的法治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修养。
关键词:法治视角;气象服务体系;构建
近些年来,绵阳气象部门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着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构建基本满足该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全国气象事业发展水平同步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绵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1绵阳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绵阳市气象局建立了多元参与、开放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粮食生产安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及地震灾区生态恢复等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开展龙门山地形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机理研究,在预报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科学合理,气象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建立体系完备、科学规范的气象管理体系,形成监管到位、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气象行政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为绵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科技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2构建法治视角下气象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2.1加大气象观测基础网络建设
要在全市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江河沿岸等重点区域加密建设一批区域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乡镇自动气象站;建立健全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等专业观测站网;完善天气系统上游的境外网络建设,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稳定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高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和水平。
2.2完善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加快气象科研的业务转化能力,开展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发展精细化数值预报技术,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能力。优化短时临近预报、中期预报、气候趋势预测业务系统,强化延伸期预报和区域气候模式的本地化应用工作。在省级气象预报指导下,着力提高市、县气象订正预报技术,建立强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综合分析系统,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加强高敏感、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2.3健全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加快气象预警信息终端显示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立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高效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要特别关注偏远山区群众,扩大气象信息覆盖。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扩大气象信息服务受众面,为科学组织防灾减灾、有效开展自救互救争取时间、减少灾害损失。
2.4建立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全市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完善国土、环保、交通、民航、水利、水文、农业、林业、旅游、电力等部门和行业气象相关信息互享机制,气象观测信息以及水情、灾情、旱情通过全市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实时传输到气象服务数据库,实现气象相关信息资源互享互用,为绵阳全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决策部署、应急处置、防灾避灾等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2.5完善气象服务产品
立足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重大灾害性天气、极端气候事件等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积极开发工作、生活、出行、医疗等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加快虚拟现实可视化产品平台建设,以生动、直观天气演变视像及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产品展示给公众,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产品接受度。积极研发农业、水利、电力、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及产品,开拓新能源、保险、医疗卫生、教育、民航、建筑等专项气象服务项目,丰富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效果。
2.6推动气象信息服务社会化
切实承担起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信息服务活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加快建立气象资料汇交共享平台,制定气象数据汇交制度,为社会服务组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兼顾国家利益和社会服务组织合法权益下,积极鼓励和培育气象服务市场,规范市场气象服务体系,强化市场规范化管理,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引入外包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开放多元的气象服务格局。
2.7加强为农气象服务
在现有涉农企业、农业大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特色农产品的专业气象服务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和溯源工作基础上,建立由政府主导、整合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护林员等资源的气象信息员、气象服务志愿者队伍。加快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加强为农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整合或借助现有传播渠道和网络媒体平台,实现气象信息在农村快速传播和响应。
2.8提高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水平
加强部门间协作联动,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深入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科普知识,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直观和形象的展板、视频、图文等形式,加深公众对气象信息、科普知识的感性认知,提高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含义的宣传,达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指引气象灾害防御的目的。
2.9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制度
针对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专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缺乏针对不同地区、行业的具体标准、方法、指标,实践的效果不满意问题,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地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制度,以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促进气象服务发展和优化。
2.10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严格执行完善的应急预案,在气象灾害发生时才能有序地组织开展防御和救援工作,降低气象灾害损失。针对《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现状,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而且要加强相关部门联动与合作,建立部门合作联动机制,在突发气象灾害时才能及时组织调动人力物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参考文献:
[1]焦治.構建法治下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气候变化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0(2).
[2]吴益平.新形势下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1).
作者简介:
2021,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司法局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精神,结合教育系统自身特点,坚持以普法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依法治教为重点,以行政执法为手段,深入推进教育依法行政,努力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为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现就2021年我局法治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法治教育顺利推进
我局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教育整体工作中,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将法治教育工作与绩效考评、评先创优相挂钩,促进学校抓好普法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也不断充实调整以校长负责制为主的普法工作组织管理网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形成了良好的法治建设工作氛围。全县学校(含完小校)都配备一名法治副校长,加上法治辅导员,总计278人,相关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坚持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
(二)健全监督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1.加强内部监督,防止和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发生。设立监督电话,教师招聘、农村教师进城选调、教师资格认定等各项工作坚持公正公开。2021年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以期初工作检查、行政班子考核、综治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及不定期检查为契机,深入校园了解中小学执法情况、规范办学行为情况。
2.完善信访制度,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针对信访工作,我局落实分管领导、责任科室,由专人负责信访举报处理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认真查处投诉和举报案件,全力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教育系统的稳定。2021年以来我局共受理福州便民12345投诉件1359件、建议件55件、咨询件356件、求助件41件、来信来电103件。
3.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建议,接受质询。2021年以来我局共解决人大议案主办11件,人大B类件4件,人大协办1件;政协提案主办19件,政协协办5件。
(三)开展普法教育,提升全员法治意识
我局按照集中进行与长期坚持相结合的原则,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广泛深入开展法治主题宣传活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1.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公民意识。为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我局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1)以“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我局广泛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活动,组织学校开展宪法日晨读、“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在全市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中,我县学生2名获得二等奖,1名获得三等奖。除此以外,我局还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宪法小卫士”2021年行动计划,以丰富的线上学法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儿童的宪法意识,全县共有近80000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线上学法实践活动。(2)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各中小学邀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为在校学生上好法治课,着力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法治素质。如今年秋季开学初,XX县检察院检察长、XX一中法治副校长在XX一中综合楼五楼会议室面向全县各中学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讲座“云课堂“直播。(3)深入推进学校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主渠道作用,结合班会、校会、团队会和主课堂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式”法治教育。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安排8课时法制教育课,同时利用课前5分钟教育,组织学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民法典》《反间谍法》,以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青少年学生守法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法律意识。(4)依托建设在XX文笔中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有序组织中小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近年来共计参观人数近万人。(5)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选派到位,相关制度健全。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开展维护未成年人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
2.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法治教育,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公职意识。(1)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广大教职工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及民主管理方面的法制教育,坚持和完善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好校务公开制度,保障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普法教育,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开展了师德师风评议活动,通过学生、家长评议、社会督查、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等方法对教职工进行以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优化了学风、校风。(3)以“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结合岗位工作职能,定期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如成教科召集民办学校、幼儿园听取《民办教育促进法》解读报告会,人事科印发《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学安办印发《新安全生产法》,并组织学习宣传贯彻讲座会。
3.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致力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公权意识。将法治教育纳入全县校长培训、教师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师资培训,定期发动组织教职工学习《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准则》,以及2021年新修订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法律法规,组织教职工参加福州市干部法律知识学习与考试,提高干部熟练掌握与岗位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内容,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存在问题
2021年,我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部分教师对法律政策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法纪观念淡薄;二是部分学校在依法治校方面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法治宣传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对民办办学机构的普法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四是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在学校法治建设中发挥的职能作用还不够显著,法治建设中的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效果不够突出。
三、下一阶段工作
(一)强化学法普法。
继续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加强校长队伍、教师队伍、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定期组织法治讲座,着力提高教育系统依法行政理论和业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二)加强特殊群体的法治教育工作。
对特殊学生建立教育档案,实行跟踪教育,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情感、行为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施以及时细致的教育辅导,及时矫正他们的品德和行为偏差,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三)强化民办学校管理工作。
通过座谈会、专题会议、基层调研等形式,大力宣传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工作,促进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任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委、区政府关于综治和平安建设的条例决定部署,深入推进综治和平安法治建设工作,为“实现新跨越,建设新XX村”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法治环境,根据省、市、区关于实行综治和平安法治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责任书。
1、积极做好各村民小组和企业单位的综治和平安法治建设工作,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针对治安形势的新特色及综治和平安法治建设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各村民小组要认真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企业单位也要把综治、法治工作纳入正常工作,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线,各村民小组和企业要配备综治、法治、学法联络员,确保综合和平安法治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新局面。
2、进一步加强组、企业的调解工作力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建立的组织网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零报告”制度,同时,各组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上实行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杜绝上访事件的发生,秉承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
3、认真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立和完善“三结合”工作机制,即家庭、社会、学校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活动,深化“关爱工程”,对重要关爱对象、各组和企业要登记造册,开展“一对一”关爱活动,及时上报村综治办。
四、各村民小组、企业要紧紧围绕“平安XX、法治XX”建设要求。加强普法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完成“六五”普法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制意识的关键,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建设平安法治新XX村而努力奋斗。
组别
组长签字 XX村领导签字
企业领导签字
2015年3月25日
一、司法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定位
( 一) 司法机关是行为规范的守护者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 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作用。司法机关在运用法律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就是发挥法律评判作用, 对诉讼当事人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 通过实施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合法与否进行评判, 引导以至强制人民去遵守法律以及社会准则。
( 二) 司法机关是社会利益分配的调节器
社会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利益关系上的冲突, 这种利益分配的冲突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不断加剧, 而这些纠纷中大都需要通过司法途径最终予以解决。司法机关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协调利益纠纷, 尽量满足各方的诉求, 最大限度减少对抗, 从而及时有效调节利益冲突。
( 三) 司法机关是社会矛盾的过滤器
法律的意义在于通过规范行为、伸张正义、维护权利、调整社会关系, 最终控制、减少、平息和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人民利益。司法工作者只有在从事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坚持公平的法治原则、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公正的司法目的, 这样才能为全社会的依法化解矛盾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 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二、司法机关如何在社会矛盾化解中发挥作用
( 一) 依法履行职责,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司法保障
1. 增强工作实效, 从重从严打击严重犯罪
深刻认识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是以办案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履行逮捕、起诉、审判职能, 加大打击各类犯罪的力度, 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 特别要对犯罪活动,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不断增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针对个别官员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深恶痛绝等情况, 司法机关要不断适应、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始终把查办职务犯罪放在突出位置不动摇, 尤其要严肃查办在征地拆迁等民生领域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
2. 正视人民诉求, 以履行职责体现司法为民
一是严格执法, 把公平作为工作生命线。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执法办案的最高价值追求, 通过自身的执法活动, 打击犯罪, 惩治腐败, 保护人权, 化解冲突, 使有罪的人受到惩罚, 无罪的人不受追究, 受侵害的权利得到救济, 使人权得到尊重, 财产权益受到保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得以实现; 二是公正司法, 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坚持保护公益与保护私益并重, 依法打击、取缔非法利益与保护合法利益、调节不合理利益并重, 综合运用打击、保护、监督、预防职能, 最大限度防止出现差错和瑕疵, 确保以健全的制度促进科学的管理, 体现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护民。
3. 善于把握规律, 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执法办案的始终
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观念, 把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 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一是在履行各项职能过程中, 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 处理案件, 重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防止因执法不当激化矛盾或者引发新的矛盾; 二是不断提高干警做群众工作、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本领, 充分利用党和政府主导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妥善处理来信来访案件, 严格落实责任和措施, 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 三是加强信访窗口建设, 进一步规范运作, 把信访窗口建设成为为民之窗、文明之窗、和谐之窗、法治之窗, 畅通群众信访渠道, 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 二) 明确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任务, 准确把握工作的努力方向
1. 进一步延伸执法办案职能
在执法工作中, 把握好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通过各部门共同协作, 妥善处理诸如城市改造、征地拆迁、民事纠纷、行政诉讼等引发的上访,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既要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又要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发生。
2. 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
信访案件往往是社会矛盾复杂化、尖锐化的反映, 妥善处理信访案件, 是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司法机关要按照中央政法委的部署, 坚持一手抓积案化解, 一手抓源头治理, 通过标本兼治, 完善有利于信访工作的制度, 促进信访工作良性发展。
3.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引导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执法观、政绩观, 使“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成为干警的共同价值追求。一是开展岗位练兵, 通过培训, 提高司法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法律和政策、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二是开展轮岗交流, 安排干警轮流到控告申诉部门, 接待来访群众, 使干警在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往、执法中, 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摘要:本文对如何运用法治手段, 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 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 降低社会运行风险展开研究。
关键词:职责定位,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六五”普法规划和《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十二五”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乡村”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农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守法用法的意识,为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 法治保障。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业法治宣传教育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我委成立了“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委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科,制定了办公室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委属各单位办公室兼作本单位的普法机构,确定专人为普法联络员,明确了职责要求。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将普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做到了“三个纳入”:即纳入了工作计划;纳入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和职工学习计划;纳入了工作目标考核。每年至少召开2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普法工作。建立了机关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职工学法考勤制度。三是制订学法计划。结合工作实际,印发了《全市农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每年还制定了《全市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和《机关干部学法计划》。
四、编发和征订普法资料。市种子管理站编印了《农作物种子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选编》300册,分发给相关领导、农业部门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统计征订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读本》、《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等“六五”普法教材。配合市人大正在编印《农业农村经济法律法规汇编》。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全面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法制度,把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和与农业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列入中心组学法的重要内容,作为其它工作人员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六五”普法以来,市农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涉法学习24次。按照市政府部署,每年组织我委县级领导干部参加全市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委属单位、机关党委和各党总支(支部)根据学法计划安排,结合自身实际,通过集中学习、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和自学等形式开展学法活动。坚持以考促学,以赛促学,每年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全市依法行政知识考核,参考率及合格率均达到100%。去年市农委代表队在全市森林防火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每年举办全市农业行政执法培训班,组织执法骨干参加全国、全省农业行政执法培训。今年我委对全市执法骨干60多人进行了集中培训,邀请省农委领导专家讲授了肥料、农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知识。
三、创新普法载体,搭建农民学法平台。为调动农民群众学法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委着眼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扎实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在服务群众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一是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为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提高放心农资产品覆盖面,市农委每年都举办形式多样的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推广活动。今年,市农委和市科协在宜秀区黄梅村共同举行了送科技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现场咨询活动,设立农业及卫生医疗咨询台16个,利用宣传车、展板、明白纸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宣传农业法律法规,普及假劣农资识别常识及实用农业技术,现场接待咨询5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二是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部门一项重要职责,市农委结合农民特点及生产经营需要,创新培育模式,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安排培训内容,要求各级培训机构将涉农法律法规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努力在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培养一支农村“法律明白人”队伍。如今年宜秀区农业局在罗岭镇妙山等四个村开展的农民专业培训中,聘请省市专家讲授《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材料120余份。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440人。各地农业部门还将农业法治宣传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结合起来。怀宁县农委通过编发手机报、制作电视专题等形式,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宣传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望江县农委结合农资企业年会、包村联户工作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会等,向农资经营人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和依法维权等知识。三是依法化解涉农矛盾纠纷。近年来,随着我市农资打假力度不断加强,农资质量水平稳中有升,但农资质量纠纷仍时有发生。我委坚持以普法促维权,在维权中普法,通过提供法律服务,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去年,我委受理农业投入品质量纠纷和投诉53起,办结率100%;市种子站平息了2起种粮大户群体上访事件,妥善解决了杂交水稻品种“广两优100”、“Y两优2号”、“盐两优888”等种子质量纠纷,协议理赔受损农户47.3万元。
一、建设“法治**”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党坚持执政兴国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就是全市人民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建设“法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建设“法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安宁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创新。通过建设“法治**”,实现法制创新,推动促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对地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设“法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分别赋予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十五项职权和人大常委会的十四项职权。这些职权,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对同级政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处在同级国家机关最高层次的监督地位。在建设“法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第一、着力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的进程。
实施依法治市、实行依法执政,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关键是依法行政,基础是形成法治环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识,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上述内容对人大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强化法律监督,大力推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通过执法监督检查,针对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监督,纠正违法现象,解决执法难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律的权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大法律监督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通常也是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执法检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既能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运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立法律的权威,逐步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第二、着力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人大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面对法治**建设的新任务,人大工作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和新提高。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人大工作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从**的情况看,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方面的监督工作。重点之一是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这是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对各项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进行监督,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统一起来,使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而且逐渐纳入法制的轨道。重点之二是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和对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把是否认真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逐步转变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促进各项工作。重点之三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经济秩序。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有关工作报告、视察等方法,加强了对不正当竞争、垄断市尝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监督,督促政府予以坚决制止和处理。重点之四是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除立法规范外,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人大监督来实现,重点是督促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保证经济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第三、着力于促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当家作
主的地位,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化进程,是人大担负着的重大职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进一步强化代表和人民群众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益整合中的平衡、协调和保障功能,通过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四、着力于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注重自身素质,全面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党的领导发挥人大作用的关系,正确处理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行使法定职权的关系,正确处理和“一府两院”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好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常委会建设和机关建设的关系,努力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选准地方人大工作的着力点。根据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以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坚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为人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治优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人大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取得同级党委的支持。
三、目前“法治**”的现状及其建议
自1998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决定、决议,按照总体部署,采劝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市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和行政、司法机关的认真实施,我市依法治市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以宪法为核心内容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突出了以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对象。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评议考核制等各项依法行政制度逐步建立,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制度逐步形成,评议考核逐年进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开始运作,执法主体、执法程序不断趋向规范,加强了执法队伍教育培训,执法人员素质、能力与改革开放的形势、任务和依法行政的要求逐步适应。“两院”认真贯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坚持公正司法,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办案责任制、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和公正司法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司法程序趋向规范、透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创建工作和“平安**”活动成效显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理工作,按照“一公开、四民主”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法律进社区”活动等试点工作逐步推开,进展顺利。
按照“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望,在各个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有待进一步规范,司法为民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
建设“法治**”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此建议,必须建立全社会协调互动、合力推进的运行机制。
1、完善决策机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保证决策正确,无论是党政组织,还是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决策前,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在决策基础上实行正确集中;在作出决策后,必须坚决贯彻执行,防止各行其是。要注重决策的法制化、规范化,明确决策机关的权限和程序,保证依法决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充分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建立社情~反映制度,拓宽社情~反映渠道;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行政处罚事项、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等,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过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证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
2、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
【法制教育和法治建设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学校法制建设和“五五”普法工作计划06-04
禁毒和法制教育教案06-21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11-04
2024年医德医风教育和行风建设工作计划06-08
法制教育会议总结11-19
法治教育周主题宣传活动工作总结11-04
2024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专题11-15
大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12-02
高职法制教育活动总结06-13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介绍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