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康复家庭指导
听觉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细致、艰苦的工作。一定要注意与正常生活语言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进行。家庭活动中的语言教育任务,主要由家长来承担。如在吃饭的时候,睡觉之前及家务劳动时,反复练习相关的语言,强化生活环境语言。在不同的场合,“逢做必说”的方法,促使聋儿去认识事物,理解语言,进而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听力及语言训练游戏
在游戏和活动中进行听力语言训练
家庭是儿童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家庭日常生活中有熟悉的实物与环境可供训练,家里有现成的锅、碗、勺、盆等器具,学习这些器具时让孩子站在这些器具前,指给孩子说:这是锅、这是碗……通过实物及熟悉的环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家中发生的事有规律的也有随机的,但都是最自然最接近生活的。以下为你介绍几种家庭游戏,你可以从中延伸出诸多的游戏:
听力练习
游戏名称:好听的儿歌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寻找听声音的乐趣;帮助孩子适应助听器
游戏准备:儿歌
游戏过程:确认助听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选择一首儿歌或歌曲唱给孩子听,重复儿歌是可以的,但重复的次数不宜太多。第二次再唱儿歌,并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摇晃,或许你的孩子能和你附和几句。如果你不喜欢唱歌,那就用生动的口吻边拍手边讲歌词,或是边唱歌边拍手。
游戏名称:水中活动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寻找听声音的乐趣;帮助孩子逐步喜欢戴助听器。
游戏准备:浴缸及可丢在水中的玩具或洗菜用的装水容器及小蕃茄,葡萄小的水果
方法:要父母先示范给小孩看:拿一样东西叫爸爸握在手中把手放在同测耳朵旁,妈妈要爸爸注意听,并不要注视妈妈,当妈妈发出一个音,(ex;Y),爸爸要立刻表情丰富的表示“听到了”并马上将手中的东西丢在水中:如此可做2-3次,然后换小孩做。要注意孩子的眼神及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听到声音同时的变化。
说话练习
游戏名称:有趣的电动汽车
游戏目的:鼓励家长一天内尽量多的和孩子交谈;让孩子初步体验嗓子的声音。
游戏准备:带有声音的电动玩具汽车(卡车、飞机)。
游戏方法:和孩子一起玩电动汽车或飞机等,当孩子移动玩具时,你可以发出类似电动玩具的声音:比如:当孩子玩汽车时,你可以说:“滴滴,汽车开啦!”,说话时尽量靠近助听器。
如果孩子还有其他类似的玩具,你也可以用上述方法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比如:玩具火车“呜呜,呜,嗤”。和孩子边玩边说,比如:“汽车开了圈又一圈。”,“看那一辆汽车。它开过来啦!”,“现在它要开下来啦!”
游戏名称:接唱及识图
游戏目的:鼓励孩子开口唱儿歌;训练听觉及理解能力
游戏准备:儿歌及图片
游戏方法:在孩子练习听儿歌及歌曲时,你在说儿歌或在唱歌曲快结束的时候停止,让孩子帮你将儿歌或歌曲接上说完、唱完。选择孩子最喜欢的一首儿歌,并画上一些简单的插图。开始和孩子讲儿歌时,出示两幅图片,在讲的时候,观察孩子是否能正确指出图片。如果他很容易就可以做到时,就使用三、四幅插图。
寻求别人的帮助
作为听力损失孩子的父母,你不是孤独的。中国有3%的儿童存在听力损失,他们都会因为生病或其他各种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如果父母双方互相鼓励,并能得到专家、老师、朋友和家庭的帮助,有助于让有听力损失的孩子变得活泼、风趣。不要犹豫向听力专家、以及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孩子家长寻求帮助。这些人会给你所想要的相关资料和第一手信息及经验。
您付出的越多,孩子的情况就会越好。一旦您有任何疑问,不要犹豫,马上去询问老师或听力专家,他们会尽力帮助您的。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
大家好,前几天听了中聋卢晓月一天的课后,加之整理,再结合珠海聋儿教育家黄挺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点愚见传给大家,共同探讨,不当之处请指教。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
1。家长的积极参与
没有任何一个康复明明星是完全由老师训练出的,老师只能教你所不能教的,家长在语训中起着主导作用。给聋儿营造一种被接受和被爱的气气氛,是教育的前提条件,聋儿如能得到亲人的爱抚,关怀心情就会舒畅,情绪就会稳定,就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注重聋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保持控制权
“哭”是孩子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没有一个孩子是哭死的,千万不要给他机会,硬一次心肠,掌握了控制权,后面就好办多了。
3。幻想说话----想象力的重要性
人类没有想象力是不行的,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就不可能有飞机。聋人尤其是聋人家长,如果你从来没有幻想过要说话,那么你一辈子就只能语言和思维的哑巴,你有多大的说话想象力,就会有什么样的说话程度,因为你已经开始为语训而奋斗了。
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聋人,要把他想象成正常人,沟通有障碍是不要从听力上找原因,而是从思维上找原因。你把孩子看成是聋人,他自己怎会把自己当作正常人呢?
4。教学内容要实际
聋儿语训千万不能刚开始就死攻拼音,拼音在早期语训中起着练声的作用,在后期语训中才起着正音的作用。大量实践测得聋儿在识字量达到2000个左右时,再正规学拼音效果最佳。正常儿童到了六 七岁时也有发不清楚的音。
聋儿学习辅音的一般顺序 3——4岁 b p m w h 4——5岁 d t n g h j 5——6岁 f k l q x 6——7岁 zh ch sh l 7-----8岁 z c s r W
5。“狂轰滥炸”式的语言教学是现代聋儿语训的精华
正常孩子是由外界声音的“狂轰滥炸”,进而刺激大脑语言中枢,导致语言的产生。而聋儿则是自身发音的“狂轰滥炸”,用发声记忆来代替听力记忆。
在早期训练时对聋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狂轰滥炸”,尽快地形成发音库,用喉部的发音记忆储存代替大脑语言中枢的声音储存,走被动语言之路,说什么前会想一下学过的文字发音。当然年龄越小的孩子自觉说话能力差些,这并不防碍以后的主动说话能力,因为他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声带记忆,只要大一些的时候,一旦有自觉说话要求,则声带记忆启动,口语就会像泉水般涌出来,运用熟练以后就然而然形成后期主动口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问卷调查2014~2015年宁波市小雨点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和咨询的聋儿家庭65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有效率97%。其中60个家庭中只有1个耳聋患儿,3个家庭有2个耳聋患儿;康复训练聋儿2~10岁。63位聋儿家长年龄30岁以下9位,30~50岁40位,50岁以上14位。与聋儿是父母关系的48位,与聋儿是(外)祖父母关系的10位。家长学历在中专及以下的39位,大专16位,本科及以上8位。
1.2 调查方法
自制《聋儿家庭康复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重点了解聋儿家庭康复教育的实施现状和需求,专人负责调查聋儿家长,匿名方式填写。
2 结果
2.1 聋儿家庭康复教育实施现状
家长期望:37位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言语习惯,27位家长希望复习和巩固学校所学的知识,22位家长希望完成在校没有完成的任务,15位家长希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实施内容:54位家长经常“书写”,42位家长经常实“朗读背诵”,23位家长经常“认知理解”,8位家长经常实“绘画手工”,6位家长经常“唱歌跳舞”,3位家长认为孩子能力差,在家无法完成任务。实施频次:每天多次训练的家长9位,每天训练一次的家长28位,每两三天训练一次家长12位,11位家长每周训练一次,3位家长没有定期在家进行相关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持续30min内的家长16位,训练持续30min~1小时34位,8位家长每次训练持续1小时以上。训练内容选取:42位家长选择“听老师的安排”,9位家长想到什么做什么,6位家长根据孩子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
2.2 聋儿家庭康复教育需求
希望获得帮助的内容:55位家长希望获得聋儿康复教育的具体方法,27位家长希望获得家长间的经验交流,21位家长希望获得家长心理压力调适的帮助,8位家长希望获得家庭抚育喂养的相关信息。获得帮助的途径:54位家长希望从儿童医院及康复中心等医疗机构获得,36位家长希望通过特殊学校和高校获得,29位家长希望从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公司获得,15位家长希望通过社区保健中心获得。已获得的家庭康复教育知识和技能:31位家长认为具体康复技能掌握不全面,22位家长获得的康复技能太少、不够用,12位家长认为学到的康复技能无明显效果,16位家长认为集中培训的时间过少,15位家长对已获得的帮助表示很满意。
3 讨论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为聋儿父母,其父母多出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传统与现代思想结合面对家庭听障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大多数家长能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家庭康复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言语习惯。家庭康复教育内容广泛,主要为“朗读背诵”和“书写”,属于语言表达能力中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研究表明,家长进行康复训练的频次较少,训练持续30min~1小时居多,家长在聋儿康复教育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67%的家长听从老师安排,认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已足够;9位家长选择“想到什么做什么”,可能与家长康复教育技能不成熟、无法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内容有关。聋儿家长希望提高家庭康复教育技能,包括言语听觉康复方法、听障儿童家长间康复教育经验交流等。绝大多数家长希望继续接受家庭康复教育方面的培训,获得家长间经验交流和家长心理压力调适方法,帮助途径倾向于常接触的儿童医院、康复中心、特殊学校和助听器公司;较多家长反映康复技能掌握不全、无法有效用于家庭康复教育。目前家长家庭康复教育获得外界支持的主要途径是家长培训班,培训班所教授的康复教育技能可解决听力障碍患者的共同问题,但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大,若没有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则收效甚微。而家长培训班的开展频率低,授课方式单一有可能是家长康复技能不能有效运用的原因之一。
2~7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及孩子与父母形成亲密依恋关系的时期[2],家长的作用尤为突出,需积极主动地在家庭开展康复教育活动。发现儿童听力障碍应尽早到专业机构就诊,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补偿或重建听力。家长应及时学习相关知识,为孩子的康复教育提供充分支持。家庭面临多方面压力,家长可向亲友寻求帮助,而其他聋儿家长的帮助能产生共情效应,相似的经验指导更利于摆脱压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影响康复教育活动的开展,家长需立足于孩子的真实情况,主动与学校老师、康复治疗师沟通,共同制定聋儿家庭康复计划,逐步建立合理期望。
目前,学校是家长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途径和家长学习基本康复教育技能的重要场所[3],但学校与家庭康复教育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故有效发挥学校对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教育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是家庭康复教育有效性的基本保证。丰富家长培训班的内涵:保证家庭康复教育的具体方法培训,并设置心理辅导与教育课程、家长经验分享会等专题讲座,为聋儿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提供个别化家庭康复教育指导:针对家长反馈学习方法不适用的问题,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教师组成“家庭康复教育援助小组”,走访学生家庭,为家庭康复教育方案制定提供个别化指导,“援助小组”就家庭环境、家庭氛围、聋儿言语听觉水平等指标评分,与家长一起制定合适的家庭康复教育方案,且“援助小组”定期到学生家庭进行评估与审核,监督家庭康复教育进程。听障儿童的家庭康复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参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提高聋儿社会接纳程度,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对听障人士的认识和理解,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大环境[4],缓解家长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利于家长为孩子提供自然环境进行家庭康复教育。另外,成立社区家庭资源中心,为典型性发展儿童和听障儿童家庭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重新整合社区家长资源,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教育,尤其利于聋儿发展口语表达、同伴交往等能力。
摘要: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探究聋儿家庭康复教育现状。目前缺乏系统有效的康复教育方法,不能制定针对性康复教育计划,应从引导家长排解压力、发挥学校指导与监督作用、挖掘潜在社会资源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聋儿家庭康复教育。
关键词:聋儿,家庭康复教育,现状,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喜赋,龙墨,陈振声,等.聋儿早期干预社区家庭康复模式的建立[J].现代康复教育,1999,(12):1409.
[2]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刀维洁.聋儿家长学校工作实施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2):26—28.
一、提高家长对康复工作的正确认识
1.帮助家长树立信心,扬起希望的风帆。我中心的绝大多数家长生活在农村,他们成天辛苦劳作,在发现孩子耳聋的现实后,又四处求医,心力交瘁,最终把孩子托付给康复中心,交给老师。此时,他们在思想上就已经开始松懈了。刚开始,当我们把希望家长参与训练的想法提出时,许多家长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你们老师的事情,我们又不懂这里面的门道,教错了怎么办?也有的表面敷衍几句,态度并不积极。为此,我们不断地向家长介绍前人的成功例子,有北京的万选蓉老师,南京的婷婷,以及身边个别的有心家长的成功参与等。苦口婆心、娓娓引导,使大家逐步摆脱顾虑,树立信心,看到希望。
2.提高家长的康复意识,摆正家长和老师的位置。在家长有心参与训练的情况下,如何摆正他们与教师的位置呢?教师和家长各自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又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起音、发音等系统的训练;家长辅助练习、实践、巩固,提高孩子的言语能力。当家长了解参与康复训练是怎么回事,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时,信心增强了,动力充足了,行动的主观性显而易见。
二、教给家长科学的训练方法
认识是成功的前提。实践是成功的保证。如何提高家长的专业水平,使其掌握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参与训练呢?
1.让家长与指导老师长期结对,保证随叫随到,既系统、又透彻,更不受条件约束。如教师可以到家庭中帮助家长建立语言环境,家长也可以到校咨询交流情况等。
2.每月10号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系统地向家长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在每次活动中、我们注意由理论到实践、由系统到具体,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如我们先集中家长听讲座“听觉训练”,再让他们到各班听课,看看班里的教师是怎样进行听觉训练的,接着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上课堂亲自试试,最后,教师与他们一起找出在家庭中既适用又方便的听觉训练方法。
3.提供有关资料,让家长自学。随着了解程度的加深,康复效果的逐渐显露,许多家长的兴趣更浓了。我们根据需要,把身边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分发给大家,提高家长的自学能力。许多家长看了以后,又继续订杂志、订音像资料。家长们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成为一个有心人。
4.在一定时期内,让家长唱主角,教师唱配角。当家长独立进行训练的能力增强、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时,我们让家长代替教师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接受新任务的同时从侧面帮助他们分析细节,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因为,这个时候的家长们已经明白了:在孩子接受训练的漫长过程中,他们才是相伴时间最长、最有价值的“教师”。
三、双向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互补作用
在语训过程中,教师与价值的双向交流是成功训练的枢纽。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辅导训练,教师从家长的巩固复习中找出下一步训练的目标和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是互相配合、互相联结、相辅相成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家长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的教学的监督,并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参考。
由于在康复训练中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作用,我们发现孩子的进步加快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家长脸上的笑容增多了。最后,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内江市聋儿语训中心积极按照基层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康复质量。现就2015年的机构业务建设做以下自查报告:
一、取得资质,建章立制,完善基础设施
1、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聋儿语训工作,在市残联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合法的机构设置.2、聋儿语训工作是一项抢救性的康复工作,语训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的希望。所以为了做好聋儿康复方面的相关工作,我中心先后制定修订了《教师岗位制度》、《康复评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家长工作制度》、《语训中心交接制度》、《健康检查制度》、《环境卫生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做到有章可依,严格要求
3、为了给聋儿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不断完善专业基础设施建设,重新对房屋进行了翻修,对所有教室做了吸音处理,增加了一些康复教学设备
4、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配备
二、团队合作,形式多样,家长参与,提高聋儿语训质量
1、助听辅具是聋儿康复的重要工具,我中心有专业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聋儿的助听辅具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助听辅具每日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教师和家长也做到每日一检,及时发现助听辅具问题并解决
2、制定完善的康复计划,根据每个聋儿的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制定长中短期计划,实施并及时调整康复策略。并根据聋儿情况开设了集体课、单训课、亲子训练、点训等康复形式
3.家长是聋儿语训工作中的重要参与者,我中心努力做好家长培训工作,每月组织家长培训并配发家庭语训资料
三、科学评估,规范管理好康复档案
1、在聋儿康复学习后,我中心组织了专业的评估人员对其康复情况做科学的评估,以此作为聋儿随班就读的依据及指导
2、从聋儿入园开始就按照《档案管理制度》建档,直至聋儿离园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康复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我中心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规章制度还不完善
2、聋儿康复设施设备匮乏
3、无户外活动场地
4、教师配置不足,没有定时开展专业教师培训
5、教研工作开展不够
6、家长培训工作不足
7、未定期对离园及随班就读幼儿进行跟踪指导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聋儿语训工作中,做以下整改: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增加一些教研工作方面的制度
2、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更多的专业设备设施
3、改善幼儿户外活动场地配备
4、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解决人员不足,定期开展教师专业培训
5、多开展教研活动,相互讨论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技能
6、加大家长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家长对于聋儿康复工作的认识,更好的配合教师开展语训工作
7、做好家长回访工作,并对随班就读聋儿做好跟踪康复指 导
内江市聋儿语训中心
一、任务目标
——2012年,为聋儿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完成一年术后康复训练任务。
——2012年,自治区民生工程为已植入人工耳蜗在定点康复机构训练的贫困聋儿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补贴。
——2013—2015年,各任务数另文下发。
二、资助条件
——具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户籍,年龄:1—6岁(不满7周岁),精神、智力及行为发育正常的聋儿。(只享受康复训练经费补贴的聋儿年龄可放宽至8岁)。
满足以上年龄段聋儿康复需求的基础上,对7—17岁(不满18周岁),经听力语言康复后,已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语前聋患者及18岁以内的语后聋患者予以资助。资助数量:不超过总数的15%。资助条件:经专家组评估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条件。
——听力损失为重度聋以上,配戴助听器康复效果不佳,医学检查无手术禁忌症,双侧耳蜗及内听道结构正常、无蜗后病变,精神、智力及行为发育正常。
——家长对人工耳蜗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家庭有能力配合并保证受助人在定点康复机构至少接受一年的康复训练。
——同等条件下,优先救助贫困家庭聋儿。
三、资助标准
(一)人工耳蜗产品。
免费为每名受助残疾儿童提供基本型人工耳蜗产品1套。
(二)手术费用。
手术及调机费:按每人12000元标准给予补助,包括术前检查(复筛)、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含开机)。
(三)康复训练费用。
按每人14000元标准资助术后一学年(10个月)的康复训练费。康复训练经费项目包括:术后康复训练、康复评估、家长培训、康复教材、食宿等项费用。其中:已植入人工耳
蜗在定点康复机构训练的贫困聋儿提供康复训练补助标准为12000元。
四、工作体系
地区残联牵头成立项目工作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下达任务;组织患儿筛查、复查、转介服务;监管资金使用。
五、工作流程
(一)确定救助对象。
——聋儿家长或监护人在户籍所在地残联自愿提出申请,签署《项目知情同意书》,填写《申请表》,到定点筛查机构进行初筛检查。
——自治区残联项目办公室接收《申请表》及检查材料,按照《项目初筛标准》,组织本省项目专家进行审核,确定初筛通过名单。
——对初筛审核结果予以7天公示,将公示结果书面(电话)通知监护人,审批未通过者,要告知具体原因。
——审核通过者,由监护人与定点康复机构签署康复协议。定点康复机构向省残联项目办公室提交协议复印件备案。
(二)复筛与手术。
——自治区残联项目办公室组织初筛通过者到定点手术医院进行复筛,通过者可安排手术。
——救助监护人与定点医院签署手术同意书。
——救助对象术后按照定点医院安排的时间开机和调机。
——自治区项目办公室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做好《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手术月报表》的填写和报送工作。
——定点医院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做好《受助人筛查及手术记录》的填写和报送工作。
(三)安置与康复。
——救助对象开机2周内省残联项目办公室将其安置到协议定点康复机构。
——救助对象不在本市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训练,到外市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均应填写《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安置(转送)考核表》,由本市残联转介、输送至外市。
——定点康复机构向受助人提供不少于1学年的康复服务,并对受助人进行为期不少于3年的跟踪和指导。
其中3—8岁的受助人须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至少一学年的全日制康复训练,每天单训不少于30分钟;3岁以下或入普幼、普小的受助人可采取一对一的亲子同训、预约单训或家庭指导等方式接受至少一学年的非全日制康复训练,非全日制康复训练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包含家长培训与指导),确保康复质量。
对于7—17岁植入人工耳蜗的受助人,定点康复机构定期安排教师到普通学校进行个别辅导;或采取周六、日集中到康复机构进行训练的方式,确保康复质量。
——定点康复机构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做好《受助人康复评估档案》的填写、保存和电子档案上报工作。
六、经费管理
——项目经费由自治区残联根据各地指标进行审核,汇总并报自治区财政复核后,由自治区财政拨付各级财政局,财政部门应及时将项目经费拨付至项目单位。
残疾儿童进入外市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均应填写《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安置(转送)考核表》,在完成规定时间的康复训练并经专家组考核评估合格后,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安置(转送)考核表》返回户籍所在地残联申领康复训练经费。
一、家庭在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一) 家长是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持续性推动力量
自闭症儿童基本实现社会化是其教育康复的评判标准。自闭症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和完善的, 它需要日积月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可能会贯穿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 他们是最了解自闭症儿童基本状况的人, 所以对教育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如何攻克自闭症儿童遭遇的情感障碍是其教育康复过程中的难点和焦点, 高强度和高密度的灌输和渗透是教育康复中重要手段和方法。也就是说,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离不开情感氛围的熏陶和感知, 只有家庭环境才能提供这种长期有效的情感教育环境。
(三)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自闭症教育康复必需的环境和条件
训练机构营造的康复环境是短暂的、特殊的, 孩子走出训练机构之后, 家庭则需要承担起孩子康复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责任,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和认知问题都需要在家庭环境中解决。孩子们需要在环境中去适应、去学习、去感受、去成长。家庭环境有利于教育康复从机构训练走向自然生活, 可以说家庭是重要的转化环节, 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二、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康复训练与研究
(一) 明确训练目标
促进个人生存能力的提升、发展自我照顾能力是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总目标。在具体的教育康复中, 可以将总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促进儿童正常发展, 在充分把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并有效激发其潜能。在实现促进发展目标的进程中, 需要有效地提升和矫正自闭症儿童在语言沟通、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使其能够渐渐地建立其正常行为。其次, 消除过分行为。自闭症儿童在正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出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和或者自残、自伤、暴怒行为, 导致正常的发展和学习受到阻碍和干扰, 教育康复的目的是消除其在此方面的异常行为。再次, 消除固定僵化行为。自闭症儿童往往存在着思维僵化的倾向, 僵化的思维导致其日常生活和康复教育受到严重的阻碍, 所以康复教育中需要注重增长率策略的运用, 避免固定僵化行为的出现和影响。
(二) 注重训练重点
在自闭症儿童处于学前阶段的时候, 康复教育要着重在吃饭、穿衣和大小便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 并注重引导孩子学会基本的沟通和交流。当自闭症儿童处于学龄期阶段的时候, 康复教育要引导孩子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其特殊能力。在自闭症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 康复教育要随着孩子的生理转变和身体发展开展, 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并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在必要的时候家长要带领孩子进行岗前培训, 为其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工作。
(三) 把握训练内容
首先, 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 每个人独立行为的前提就是实现生活自理。所以, 家庭教育康复训练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自闭症儿童掌握自主饮食和穿衣、大小便自理和洗手、洗脸技能, 为其进一步的教育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 做好语言能力训练。家庭康复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呼吸训练、口性训练和发音训练上, 循序渐渐地引导孩子学会说单词、说句子、交流和对答, 使自闭症儿童逐渐形成语言能力。再次, 实施认知训练。要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功能, 就必须在其听觉、嗅觉、视觉、颜色识别、形状识别和数学教学等方面着手努力, 使孩子在感知训练过程中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最后, 进行交往训练。家庭康复教育中可以将重点放在训练孩子注意力、姿势性语言、表情动作管理和动作模仿上, 逐步提升孩子语言交往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交往能力, 渐渐敞开孩子心扉。另外, 进行行为问题的矫正。自闭症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诸多的问题, 比如, 乱发脾气、大声尖叫、自残自伤等等。这不仅会给周围人和他们自身带来困扰和伤害, 还会阻碍其康复速度和效果。所以, 有必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让自闭症儿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 从而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更加良好。
此外, 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康复手段和训练方法应尽可能地与专业机构的教育康复手段和训练方法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有强大的理论及实践支持体系的家庭教育康复才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雪荣, 陈劲芳.孤独症诊疗学[M].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10:36-53.
【关键词】游戏;早期教育;日常活动
游戏是聋儿最喜爱的一种玩耍、娱乐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聋儿康复教学活动形成了以“上课为中心”的模式,过于注重语言训练,而忽略了学龄前聋儿的全面发展,只有打破这种以上课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才能真正使游戏成为聋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聋儿不必根据教师规定的任务和操作规程去活动,也不受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的约束,聋儿可以在游戏中充当他们在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充当的角色,用玩具来代替生活中的真实物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尽情地去发挥,放松地去活动,从而,在游戏中获得语言,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游戏符合聋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聋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
(1)游戏适合聋儿好动的特点。每一位聋儿在进入康复。教育机构前,都已经会独立稳妥地走、跑、跳,并能自如地模仿成人做的各种动作。虽然,他们没有语言,但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格外爱“动”。游戏要求聋儿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能满足聋儿爱动的愿望。
(2)游戏比较切合聋儿的认识特点。聋儿认识事物,具有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游戏活动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料,还有具体模仿对象,聋儿容易理解。
(3)游戏内容最易引起聋儿的兴趣。一般来说,游戏内容是聋儿对感兴趣、印象深刻的事物的反映。聋儿对最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情感真挚、态度积极,干起来情绪愉快、稳定。所以,游戏对聋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游戏在聋儿早期康复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游戏是锻炼聋儿身体,增进聋儿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聋儿在游戏时,心情愉快,朝气蓬勃,身体各部位可以充分活动,这样不但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呼吸,锻炼了肌肉、骨骼和感觉器官,也发展了聋儿的基本动作。
(2)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聋儿的知识,是发展聋儿语言和智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的全部过程中,聋儿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讨论各种办法,这就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在游戏中,聋儿还要根据游戏的情节,不断地考虑用什么玩具,怎么把简陋的材料想象成为某种工具和用具,等等,这样也就发展了聋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3)游戏是对聋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聋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有效手段。由于游戏总是集体的,聋儿要相互协商、共同合作,以求实现一致的游戏目标,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聋儿会相互亲近,团结友爱,克服一定的困难,进行一定的创造,这样,就逐步培养了聋儿的自制力和勇敢、创造精神。
(4)游戏是聋儿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游戏,为聋儿获得美感创造了条件。例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可以使聋儿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好艺术形象、优美的艺术语言产生兴趣;体育游戏可以使聋儿体验动作的美;结构游戏可以使聋儿体验结构造型的美;音乐游戏、表演游戏等能提高聋儿对艺术的审美能力。聋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感受到美还会学习用各种手段去表达美、创造美。
三、教师或家长应注重聋儿游戏的指导
游戏由于在促进聋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方面特别有效,因此,康复教育教师应针对聋儿好动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为游戏创设良好的条件
(1)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是聋儿实现生活的创造性反映,聋儿的知识和生活印象是游戏内容的源泉。聋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语训中心的活动,以及图书、电视等影响。为了充实游戏内容,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丰富聋儿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帮助家长组织丰富而有趣的家庭生活。教师和家长要经常组织聋儿散步、参观、看图书、看电视、旅游等,以扩大聋儿的眼界。
(2)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玩具是聋儿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也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的辅助工具。聋儿借助玩具表现生活内容,反映他们的情感、意愿和观念。为了游戏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为聋儿提供丰富的、有吸引力的玩具,还应为聋儿准备各种材料,让聋儿自制玩具。
(3)准备游戏场地,保证聋儿玩游戏的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空地,合理的为各主题游戏划分场地。聋儿在一天的生活中,应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游戏,可以在康复教学活动中,也可在学习活动以后的课余时间。
(二)指导游戏过程
(1)组织游戏。游戏开始时,教师应帮助聋儿自己组织游戏,引起聋儿游戏的动机,指导聋儿选择游戏的主题、选择角色与分配角色、构思游戏清洁、设计游戏环境。
(2)丰富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水平。教师参加游戏,扮演游戏中的角色,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避免将自己主观意志强加给聋儿。指导聋儿指定游戏规则,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使规则逐步完善起来。加强主题角色的自然联系,增强游戏的集体性。注意个别教育,培养聋儿良好的个性品德。
(3)指导游戏结束。游戏应在愉快、自然的状态下结束,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提醒聋儿结束游戏,也可以用信号结束游戏。帮助聋儿做好整理工作,教师要让聋儿知道,自己玩的玩具应当自己收拾好,培养聋儿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还应加强聋儿的常规纪律教育,逐步养成游戏后整理工作的常规。
(4)评价、总结游戏。游戏结束后,聋儿往往还沉浸在游戏过程的喜悦中,这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和总结游戏。这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欲望,还可以使游戏更好的发挥教育作用,提高聋儿的分辨能力,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总之,游戏与聋儿全面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聋儿各个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在聋儿的早期康复教育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创作游戏的机会,使聋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的发展听觉、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取得显著的康复训练效果。
作者简介:
【聋儿康复家庭指导】推荐阅读:
聋儿语言训练06-25
聋儿语言评估测试12-14
智障康复家庭训练06-06
医院社区康复指导计划10-24
康复科康复设备功能与介绍10-12
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基础知识_1.康复医学概括)总结09-12
康复技术06-12
康复医院制度06-26
肢体康复总结10-11
康复科统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