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社群分析论文
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实践社群在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创造和促进组织成员学习方而具有卓越的表现和作用,被认为是“支持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的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式”。实践社群最早是指“成员间的那种非正式的工作联系性群体”。莱芙和温格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正式提出实践社群的概念。实践社群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关注相同话题、解决同样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相互作用的价值,他们非正式地组合起来,不断地交流思想与分享信息,相互探求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谈论各自的经验、诀窍及需求,加深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认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实践等方面。实践社群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核心内容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和契合度,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可被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一、识别潜在的研究生实践社群
实践社群是社群成员完全基于自愿并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是在涉及的知识领域、成员的兴趣或关切的主题相一致的情境下形成的,它是自发形成的特定人群的集合体。培育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出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实践社群,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扶持,使其尽快自觉地摆脱各种不利发展因素,形成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有些实践社群初期只有几个人,成员只是喜欢聚在一起随意地交流与分享,成员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非正式群体活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实践社群是研究生在和自己有着相同专业领域问题的人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关系网络。识别潜在的实践社群,需要深入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通道,细致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各类需求、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式、社交娱乐等方面。在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环境中,可被视作是研究生实践社群胚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术性社团。学术型社团已具备了实践社群的基本特征,是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重要雏形之一。高校一般都拥有数量众多的学生学术性社团。据北京大学招生网提供的数据,该校学术科创类的学生社团就达81家。清华大学也有众多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学术科技创新团队,突出代表有“三角洲”工作室、天空工场、MathN,团队、合成生物协会等。第二,研究生交流、分享信息,及建立关系和声誉的各种非正式网络组织,主要有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兴趣团队等。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模协会、微软俱乐部、北斗巡星会等兴趣团队。第三,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其具备了实践社群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研究生不断参与创新型科研团队或学术团队,便于建立起志趣相投的非正式交流的群体,逐渐形成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从构成要素上看,一个实践社群具有知识领域、社群、共同实践三个基本要素。判断上述实践社群雏形能否发展为真正的研究生实践社群,必须观察领域、社群和实践三个基本要素如何组合和运作,只有“平衡地发展这三个元素才能使实践社群成为承担知识创造和激发创新的理想组织形式”。
二、聚焦战略性的学科领域主题
实践社群本质上是一个将对某一主题感兴趣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的非正式网络。相同的兴趣及知识领域是实践社群成员交流、分享与信任的基础,也能使成员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成员深知分享什么、如何提出观点见解及怎样采取行动。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非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记忆。研究生自发地形成实践社群的初衷,绝大多数是为了解决所研究领域的问题,及对与同行交流抱有极大期待。研究生只有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当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时,实际上就找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点。研究生通过不断地在实践社群中的请教、交流及研究,就有可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则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创新意识。研究生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不断丰富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领域主题应集中于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学科领域,而且主题范畴要适合。一方而要避免主题出现过于宽泛空洞、可行性不强、远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等情况,另一方而也要防止出现主题过于细小具体、可持续发展空间狭隘等现象。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最好能参与到研究生实践社群中,基于国际或国内领先视野及个人丰富的经验,协助研究生将主题逐渐地聚焦和不断修正。还应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学术传统、发展战略规划等,为研究生实践社群主题的聚焦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建议。当然,研究生实践社群的发展具有自发性,领域主题也应是自发地形成的,不能进行直接的指派或粗暴的干涉。同时,鼓励研究生实践社群的领域主题体现多元化、区域化特征。
三、引导研究生实践社群形成合理边界
研究生以问题为导向,把自己独特的学习、科研经验带入实践社群,在共同的学习、实践中不断讨论新的观点,探索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样就会产生学习、科研的最佳实践、方法诀窍与经验教训等新知识,形成研究生实践社群知识库。实践社群成员之间一般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关心的问题、相近的知识领域及储备、相似的发展背景等特征”。实践社群成员的这种特征,有利于他们在知识交流和经验学习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进而促进成员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能使研究生在实践社群知识库中准确地识别哪些是他们在学习、科研中最需要的,然后再以有利于成员接收和理解的有效方式传递出去,与其他成员共享。研究生不断地参与实践社群,就会不断积累创新实践的经验,不断增强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研究生实践社群的成员一般由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他们自愿地就共同关心的领域主题进行各种非正式的交流,通过持续不断地互动来加深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科研经验及技能的认识,从而促进成员的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理论上,研究生实践社群欢迎与主题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人员参与,实践社群的范围可以超越单一的高校组织边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实践社群的范围过大,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可能就会过大,就会使成员难以形成身份认同感,导致成员之间交流、共享困难,科研经验、方法诀窍等隐性知识很难显性化与转移,影响实践社群发展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践社群范围过小,成员之间知识领域、实践经验、思维方式等高度一致,同样不利于成员的知识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所以,应根据研究生实践社群的主题范围、成员的背景差异,适时地引导研究生实践社群形成合理的组织边界,确保实践社群作为激发创新的组织形式的本质。
四、关心研究生实践社群核心成员的成长
实践社群的理论基础是情景学习理论,其强调知识习得的社会特征和情景性特征,强调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交行为。从组织层而上看,研究生在实践社群的非正式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巨大的共享知识库,使组织记忆内嵌于其中。这种组织记忆保留相关的实践知识、科研经验、诀窍技能、问题情境等,保留在研究生非正式互动、交流的经历中,形成了研究生在学习、问题解决和创新行为中可能的线索。当再次遇到问题时“社群成员可以依赖实践社群记忆和共享的知识库,成功地解决每个新问题”。实践社群这种情境性学习过程,还可以促进研究生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能够促使研究生快速地解决问题,加快他们的学习曲线,发展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加实践社群的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核心层,其成员通常积极地参加实践社群的各种活动,核心成员一般很少;核心层外边是积极层,成员一般定期地参加实践社群活动,但没有核心人员那么频繁、投入和专注,积极层人数也较少;最外而一层是外围层,其成员很少或偶尔参与实践社群活动。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核心成员承担着组建、管理和维持实践社群的重大职责,是实践社群成功的关键。研究生实践社群核心成员一般有良好沟通能力,受到成员普遍尊敬,知道如何保持成员的兴趣、促进成员的自发性并把他们彼此联系起来,能不断寻找实践社群新的主题和领域,及时与外界进行联络沟通,保持实践社群的发展稳定性、知识共享和创造的活力等。核心成员的成长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但仍需要积极关注研究生实践社群核心成员的成长,必要时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扶持。有研究认为,实践社群核心成员一般应具有敏感、外向、温和、开拓性、高利他性、灵活性等人格特质。
五、发展信任与共享的实践社群文化
实践社群具有的开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目前,研究生缺乏激发、鼓励创新活动的培养环境和氛围,大多数处于聚敛性思维状态,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社群天生具有开放、自由、信任的组织文化,可以产生熏陶与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研究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思想深刻。此外,实践社群良好的沟通性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保障。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可以引导研究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的头脑风暴中使创新思维得以潜移默化地形成。研究生通过在实践社群内不断地相互交流、学习、碰撞、融合,激发他们不断提出新问题,拓展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加强了创新理念的培养。
高度信任、共享的氛围是研究生实践社群有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信任将加强成员之间的合作、共享欲望,在信任的基础上,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实践社群的活动,分享知识与经验,实践社群的创新能力培养功能就会出现放大效应。开放的思想、共同的理解和相互的信任,能够促进实践社群成员之间知识的主动交流与共享;知识交流和共享反过来又能改善实践社群成员的关系,增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并促成信任、共享的实践社群组织文化。为了有效地发挥实践社群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需要成员之间高度信任,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并鼓励成员使用源自实践社群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六、保障研究生实践社群必需的物质资源
实践社群是一种非正式组织,面临着经费、场地、设备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实践社群非常脆弱。温格等人在研究中多次提到组织的物质支持对实践社群培育与维持的重要性。只有保障必要的活动经费、人力、场地、设备等,才能使研究生实践社群之花具有茁壮生长的沃土。首先,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是研究生实践社群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其次,提供适当的交流平台,针对特定领域组织专业性的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实践社群的形成提供相关基础设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研究生设置了实验室(工作室),或把研究生实验室和导师的办公室(实验室)一体化,为研究生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空间保障。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促进实践社群的形成和维持。研究表明,网络技术在实践社群的形成和维持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建设性能良好的互联网系统,研究生实践社群成员可以随时将自己最佳的学术实践放在互联网提供的空间上,以便供更多的人随时参考、探讨和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 数学在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数学的应用范围已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分支[1,2]。应用数学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3]。虽然是林业院校, 但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 依然非常重视数学公共课的设置, 开设了多门数学选修课, 期望以此提高研究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科学计算是当代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数值分析是被许多工科研究生所青昧的数学公选课之一。下面以数值分析课程为例, 介绍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
二、数值分析课程内容与特点
数值分析是研究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理论与软件实现, 是一门与计算机使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数学课程, 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应该充分注意到数值分析的工具性和在基础理论方面的作用, 在知识和方法上, 讲解的较深入全面, 而且应该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 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4]。在“数值分析”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下面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数值分析教学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1. 强化数值计算思想
数值分析课程的鲜明特点就是其与实际问题的密切相关性, 许多工程计算问题中都要涉及数值计算理论预算法。因此, 本门课程在第一次讲授时就着重介绍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它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例如。我们首先指出, 线性代数中克莱姆法则给出了当方阵的系数行列式不为零时, 方程组的解存在且唯一, 并且给出了解的表达式。但是, 如果不寻求科学的计算方法, 求解一个20阶的线性方程组, 所需要的机时却是天文数字。再如, 很多实际问题都会以常微分方程模型给出, 如生态、传染病、信息传播等, 而这样的常微分方程无法得到解析解, 只能借助数值技术求得近似解。这样, 让学生体会到数值计算的重要性, 体会到数学理论的鲜活, 让研究生体会到数学课程在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线性方程组求解、非线性方程求根、解常微分方程初值、代数特征值问题等都是学生在大学数学中深入了解, 耳熟能详的内容。因此, 数值分析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知道在数值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要给出这些内容的数值算法。同时让学生牢固树立这样的概念: 我们求得的是这些问题的近似解, 因此, 每当讲授一个算法后, 都要做相应的误差分析!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值方法的重要性, 加深对数值分析思想的理解。
2. 讲课少而精, 加强实践环节
我们在数值分析课程教学中, 提出了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促进了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把实验教学目的由过去的理论验证转变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值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非常注重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背景, 所以, 在教学中一直强调应尽可能用实例诠释数值分析中的概念和方法。我们以MATLAB为平台, 精选涉及相应数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又能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例如, 以种群增长问题作为实例讲解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 在讲解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后, 给出一定时间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 利用MATLAB工具给出拟合的人口数量曲线图。通过这些实例, 以主要算法为线索, 向学生介绍该算法产生的实际背景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 结合数学软件的求解使学生了解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从而使数值分析的教学内容呈现多样性和应用性, 达到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兴趣的教学目的。
3. 动手编程与软件运用相结合
实践性是此课程有别于其他数学课程的一个特征。由于数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的各种数值计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一定的上机实践内容。建立了把实验教学目的由过去的理论验证转变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新体系。
作为研究生, 其学习数值分析的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为其解决专业研究中可能出现的数值计算问题。而成功的运用数学软件, 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们以MATLAB为平台进行述职分析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要求, 学生会使用已知的数值计算程序进行数值计算, 如矩阵的LU分解, 最小二乘拟合, 插值等, 初步学会利用现成软件, 如MATLAB来求解问题, 这是他们进行专业研究的必要提条件。以此方法完成对学生数值计算的训练。第二层次要求, 学生能够对其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 自己编写相应的数值程序来进行求解,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怎样算”, 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为进入科研课题的学生利用数值分析方法解决在专业领域的专业领域的应用问题打好基础。
4. 在科研问题中应用数值方法
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其它感兴趣的问题, 选择一个有实际背景的题目, 用本课程学到的知识, 并查阅文献、选择算法、直到写出研究报告。本课程结束时, 很多学生结合本专业问题写出了较深刻的研究报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们丰富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数学方法, 尝到了科研的乐趣, 体会到数学工具的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到好的数学方法运用是其科研工作的强大后盾。
5. 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数值分析教学中, 精选涉及相应数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又能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例如, 以种群增长问题作为实例讲解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 在讲解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后, 给出一定时间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 利用MATLAB工具给出拟合的人口数量曲线图。
实践证明这种数值解法、解析解法和算法显示并举的教学方法, 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显著,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科学计算的学习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上机能力相差很大。特别是某些没有经过入学考试而直接推免的研究生, 几乎忘光本科阶段的数学知识, 这使得他们在研究生阶段, 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学类课程的教学。相应的措施可以考虑在本科生保研筛选时, 增加数学能力的考核。同时, 作为数学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教学法研究, 考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使不同基础的研究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
摘要:以数值分析课程为例, 介绍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 阐明了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数学课程,数值分析,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向红, 王守宏, 张学润.中国教育环境下开展大学数学通识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2, (23) :125-126.
[2]张春蕊, 郑宝东.对理工院校研究生公共数学课程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教书育人, 2010, (4) :87-90.
[3]高凌云.美国研究生教育中数学课程设置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6) :66-68.
[关键词] 本科生 创新能力 研究 创新
本科生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枢纽。目前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纳入我院的本科教学环节,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教学相长, 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导师,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且使本科生了解了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实践过程介绍给大家,以飨共勉。
一、制订规程
制度化管理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为确保导师制运行的规范性、有序性、有效性,我们将导师制纳入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条例来规范导师制的运行。
(一)构建有效管理系统,实施导师工作考核和评价
导师制工作不仅仅是导师和学生的活动,它同其他教学工作一样,必须依托有效的管理,必须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工作考核与评价,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我们在这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成立学院导师制管理机构。由学院的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及教学秘书组成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工作,并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并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以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学院推荐晋职晋级的依据之一,促进了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二)制定导师工作制度,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导师制管理中更要强化制度观念,要通过建章立制来保障工作正常运行,使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制度中得到体现。
1.制订导师工作制度。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就是导师工作制度。为此我们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条例》,建立“导师教书育人制度”,强化导师全方位指导的职责,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包括导师的任职条件、导师的选择办法、导师的更换办法、导师的责任与权利以及导师的组织管理等。导师不光指导学生完成学术论文,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研究,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建立导师奖惩制度。准确评价导师工作绩效是激励教师的重要手段。只有将考核与奖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为此学院建立了导师奖惩制度,做到有轨有矩,章法严明。对考核优秀的导师予以表彰,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不称职导师,予以通报,取消导师资格。导师奖励每年进行一次,我们在导师的奖励过程中不搞“光环效应”和“轮流坐庄”,确保公平和公正。
(三)开展常规工作管理,使考核评价制度化
导师工作的考核与评价并非一朝一夕,不能“为考核而考核,为评价而评价”,应该同其它常规教学工作一样,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要定期考核导师工作,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活动记录等,指导和督促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比如通过组织导师工作例会,了解导师是否能够严格按照指导程序,制定符合个体特点的指导计划和指导方式;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信息,了解导师制活动是否正常化,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导师经验交流会,使好的经验和做法得以推广。
(四)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因其工作具有主客体的多元性、导学形式的多样性、导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工作效果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等特点,其考核与评价也应以多元评价为手段。
1.多元的评价主体
为使导师工作考核全面、客观,我院采取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包括学生评价、导师自评、导师互评等。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导师自评、同行评价为辅。
学生评价: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师工作的效果如何,被导学生的反映是最好的参照。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个人兴趣、需要出发,对导学活动的内容、方法等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导师自评: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必须以导师自我更新、自我控制为评价目的。以导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让导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有利于导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导师制工作的质量。
导师互评:导师交流是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导师互评,促进导师间的对导师制工作经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导学活动的成效。由于导师都直接参与了导学活动,对工作的客观实际有着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并获得了相应的工作经验,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更切合现实情况。导师互评必须以导师本人对绩效的充分阐述为前提。
2.多元的评价内容
本科生导师制导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内容也必须全面、具体。那种仅以学生考试成绩、发表论文、考研情况等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是片面不合理的。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导,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要评价导师制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导师制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教师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3.多元的评价方法
导师制主客体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工作是多元的,用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使评价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必须把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等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导师和不同的被导学生,我们对具体工作和工作效果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既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学生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导师自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总结法,导师互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二、双向选择
我们学院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院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1~2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学习目标。然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本导制师生匹配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院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学院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科技创新活动题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征集题目,二是学生自拟题目。从教师的科研实践中广泛征集适合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是扩大科技创新活动受益面的重要途径,是以培养和考核创新能力为主的方法。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对于培养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他们可以提出许多奇思异想,这些想法经过一定的指导,就可以变成现实。学生自拟课题、自由开发是锻炼创造能力的最好方式,这是较高层次的创新实践,培育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健康奋进的心理素质。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院按照制定的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和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具体如下: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四、总结
本科生导师需要在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在我院实施的这一个阶段,初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院导师的队伍建设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通过我们这一阶段导师制的实施,使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摆脱用成绩、排名来衡量学生优劣的评价模式,改变了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增强了本科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形成,使得本科生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导师人格魅力和文化熏陶中,学生们耳濡目染得到了非智力因素的锻炼, 获取到课本外的隐性知识, 综合素质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本学期,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我将主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的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体现与创设真实而有意义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将本着“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追求,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基于课堂教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学习、积累、交流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们向科学家那样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而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培养和训练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施的。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的结合,具有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同创造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基本教育现状与问题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考试制度、教育政策,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培训,造成我国中小学普遍对科学和科学教育本质认识不全面。在开展科学教育、科技活动实践中,85%以上的教师误以为科学知识即科学、科技竞技能力培养即科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科学教育,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就必须大力宣传科学教育,加强科学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培养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骨干教师。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从加强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出发,因地制宜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实验。
本学期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平台所营造科研的氛围,坚持理论学习,丰富老师们的理论知识。
2.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就这一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活动的开展、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研究,帮助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3.师生共同开展小课题研究,初步掌握小课题研究的基本
方法,激发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
4每月一次课题组会议,总结工作,布置下月任务。5课题组成员课题研讨活动。
6、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和积累,把课题研究当作日常教学的习惯
7、我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把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纳入研究的范围。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把撰写教学反思变成一种习惯。
8课题组成员撰写一篇相关论文。
9、扩充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课堂教学。
时间内容安排入下:
三月份:组织课题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布置本学期任务。确定实验班级,并对实验班进行情况分析
四月份:课题组研讨课。
五月份:结合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尝试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六月份:结合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进行研讨课及有关论文交流、总结。优秀方案汇编;整理研究资料,课题组总结,评出最佳实验班和实验教师。
关键词:桥梁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涂光亚(1974-),男,湖南汉寿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刘小燕(1963-),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在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15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8-02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一个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就意味着财富和经济发展,而知识产权来自于知识和技术的原始创新。
[1,2]创新能力对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尤为重要,对于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扩招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只有相对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桥梁建设领域新结构、新工艺的大量采用使得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快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来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大学四年期间,创新性思维应贯穿于每门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前面的积累,大学生实际上已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基于条件所限,在课程的作业、试卷或者报告中很难形成真正的创新。而桥梁毕业设计相对于以前的课程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它是以一个具有具体地形地貌的桥位为基础,要求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出一座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具体桥梁结构物,该环节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指导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学生强烈创新欲望的驱使下,必然能通过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选择在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这个环节来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
一、当前桥梁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座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包括方案比选、尺寸拟定、内力计算(验算)、施工图的绘制、计算书的编制等等。通过以上过程锻炼学生的结构创新、计算分析、电算程序、计算机绘图、文档整理等各方面的能力。[3]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毕业设计成果很难达到上述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创新性方面更是严重缺乏,甚至存在个别抄袭剽窃的现象,与毕业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4]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思想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当前学术研究中对创新的神圣化,部分指导教师认为本科生难以创新,只是将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的岗前职业训练,侧重于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6]另外由于扩招的影响,一位教师经常要指导8~10名学生,同时指导教师自身还有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要完成,导致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因而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
2.桥型方案选择单一
桥型从大的方面来分可分为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和各种组合式桥梁,学生在确定桥型方案时往往不是根据地形地貌、通航要求等技术要素来进行考虑,而是看哪种桥型好做,哪种桥型的毕业设计可以找到参考的模板,导致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桥型方案均为梁式桥,并且又以梁式桥中的等截面或变截面连续梁桥为主,占所选方案的80%以上,而斜拉桥、悬索桥、斜腿钢构桥、钢架桥等很多非常有结构创新特点并且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得也较多的桥型却没有学生选择。最终导致毕业设计成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桥型的限制也很难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精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的扩招,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毕业设计期间,个别没有签单位的学生必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使得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另外,准备考研、实习等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严重不足,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就较差,因此想要在毕业设计阶段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上加难。
4.缺乏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体系
目前的毕业设计主要通过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来进行评分,学生只知道自己最终的成绩等级,而并不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或者在哪些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因此最终的成绩只是一个模糊的评价。虽在成绩评定书中也有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和评阅教师评阅意见,但通常只在学生的档案袋中,学生本人无法看到且这些意见也都是笼统而不是具体的,因此最终导致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毕业设计有没有创新性,只是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一个成绩等级而已。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导致学生失去了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的动机。
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根据《关于在“十五”期间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蓟县教研室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为期三年的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已如期结题,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确立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我们明确了这轮新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落实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任务,就必须转变原有的一些教学理念,改革障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导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广大教师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这轮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这需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淡化学科界限;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逻辑延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
1.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3.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4.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能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实验从2001年6月起批准立项到2004年7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3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确定实验校和子课题,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个月时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筛选,把全县国办中小学、乡镇中小学确定划分为不同层次课题研究试验校。批准实验校根据本身教育资源确定子课题,撰写可行性课题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论证,并及时掌握子课题校研究进展情况。2001年6月,结合蓟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蓟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蓟县中小学、职校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实施意见》。在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中,倡导全县各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改变落后的教学结构,构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2002年4月-5月,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我县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如县教研室的“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擂鼓台中学的“立体效应”型教学模式;马伸桥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多个课堂教学模式,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对全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县教研室中心课题组组织了全县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动,会上有8所学校的8个子课题组,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学校将开题一年来研究进展情况及撰写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并把这些典型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向全县推广,推动了蓟县中小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002年5月-6月,根据全县课题研究实际,制定下发了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推动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开展。通过在全县中小学、职校广泛开展此项活动,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了“五个关系”:即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教科研与教师学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关系,教学改革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深入开展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维方式的“四基”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我县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邀请北京三十五中特级教师、教科室主任顾义群讲授“双主教学”理论与实践。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学科教研员为全县中小学领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8场,举行新大纲、新教材辅导、六年级教材教法和高中会考专场辅导16场,有的学科结合辅导与讲座,还展示了的创新教育优秀课。对干部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和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课题组成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时了解了全国各地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县教研室又组织全县的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山东临淄、江苏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学访,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认真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实验工作。
根据我县城乡教育差异,课题组成员可根据蓟县《关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的意见》的要求,指导和探索各学段、各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在教研室“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的大模式下积极创建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的“单元授课,激情导学,协作实践,能力发展”模式,小学数学的“自学——探究”模式,高中语文的“立体效应”模式,中学语文、数学的“协作实践、点拨反馈”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人为本,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还通过研究课、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促进全县中小学任课教师掌握《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引导教师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要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整体优化,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贯彻《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新知识、新事物,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03年4月中旬,全国首届“和谐杯”新课程理念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我县举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县也推选了一批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评,对我县中小学今后开展的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讲课比赛,也是总结交流课题成果和经验的研讨会,又是一次聆听专家、学者讲解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上课、评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报告会。为我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
教师提供了一次向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各省市兄弟学校教师学习的好机会,提升我县干部教师新课程理念,推动我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2003年6月上旬,我们先后邀请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教研员作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并把课改系列讲座内容刻录成光盘发放到各乡镇教委和国办校,供基层校领导和教师学习。暑期我们又举办了以新课改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2003年8月初,对小学业务校长进行培训,举办专家讲座,并分别对小学各学科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深入各乡镇、国办中小学的课题实验校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2003年下半年,重点研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实施办法。我们进行了区域性教研,分别组织了上仓片,下仓片,邦均镇片,下营片,擂鼓台片等乡镇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观摩课、研讨课和典型课活动,从中总结经验,确立适合我县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并择优向全县推广。
在分片教研,典型课引路的基础上,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进行研讨,对课堂教学及其模式进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应情况,最后进一步确立了我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科教学创新模式,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同时制定了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教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教师四大方面。
为巩固实验成果,肯定实验者的成绩,我们对点校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采取了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深入课堂,师生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阶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
在前两个实验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工作。中小学各学段教研员深入基层校开展听课调研,特别是深入山区、库区、边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集中解决在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毕业班教学管理以及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到一所学校,分别召开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听推门课,然后与学校领导反馈意见,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召开座谈会二百多次。听课一千多节,听课教研中,发现典型课给予推广,举办各学段学科教学观摩课二十八节。认真落实市教研室制定的《课堂评价标准》,检查各基层校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创优活动以及第五届中青年教师“双优课”自评互评情况,指导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各学科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教学成果,创建“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精神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经验、典型课例向全县推广,推动蓟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面提升蓟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面上水平。
蓟县康各庄中学承担的子课题《构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构建了预习、检测、解疑、总结规律、反馈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现了“四转变”,即:教学思想上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本;教学方法上变结论教学为发现探索;教学手段上变单一传统教学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评价上变区分为激励。学校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下营镇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承担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传统的生物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生物教师孙凤同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学习科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对山区可食性植物进行认真调查,走遍了蓟县北部山区,总面积1350km2,进入过170多个自然村,访问了上千人,对23种野菜进行了Vc含量鉴定,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53件,制作昆虫标本76种(20盒),学生小论文110篇,搜集编写菜谱180种,编写药膳37种,总结各种治虫方法30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以野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了解了野菜采集、运输、浅加工等实用技术。
开展了“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种类的调查”研究性学习。对北部山区的基本概括、农林果的分布状况、虫灾频繁的原因、农林果害虫种类、习性、栖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写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学处和县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两个研究课题:“蓟县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调查”和“蓟县北部山区农林果害虫的种类调查与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五单位作为“种子方案”推荐到 “国家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资源管理库”。天津市教委中学处的领导参观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展览后,当场做出由市教委中学处出资金,包销售,出书的决定。《下营镇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一书向全市发行。
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营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实施STS
教育纪实》一文获“新世纪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天津市北部山区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调查报告》一文获“双成果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学科实施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文获“新世纪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认定为市级教学成果,还有三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一等奖。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小学数学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鱼儿乔迁新居时,在哪个物体中最舒适、最宽敞。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鱼缸后,让学生先观察,再往鱼缸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 “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地理课《大气的垂直分层》,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6、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三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的事物,有试图用各种新的创造技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县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全市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我县的高考一次上线率、重点率名列农口五县第一,其他各种考试也始终名列前茅。会考合格率达99%、优秀率达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小学学段各学科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作为重点来研究,把它看成是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小学各学科实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一个加强”:即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促进课堂教
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高等本科教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如何促进高等本科教育的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个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未来世界的竞争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拥有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就站在了世界发展的前沿。因此, 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与能力, 培育造就创新人才, 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也是世界的主题。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标。
目前, 我国教育带有普及性, 重在传授知识, 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国家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 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改变教学理念, 探索教学方式方法, 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国内许多学校适应市场导向, 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我校处于更名大学之初, 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更应该努力探讨与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 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面宽, 工程实践能力强, 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以信号与系统本科专业基础课为实例, 在工科教学理论的传授过程中, 以“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引导, 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便能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激发与提高, 为完善我校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1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 国内的高等院校都通过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改革教学管理等有效措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信号与系统作为高校电气信息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在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数学推导严密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因此, 在目前的教学中还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和方法。一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推导、数学公式而忽略了信号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物理意义;注重掌握概念, 轻视了应用和创新;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没有与专业特色进行紧密的联系;偏重理论教学, 与工业实践应用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差;大部分注重教的过程, 忽略了引导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内容少, 且缺少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缺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逐步实施。因此, 在理论性很强, 数学公式且严谨的理论课教学中, 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很难与专业应用相联系, 与工业技术水平相差较大,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激发, 也就没有培养。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从以上对信号与系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在教学中很难将一些新的技术理论引入到课堂中来, 并且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面及深度的扩展, 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能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以上问题, 通过长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授及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 现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信号与系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为主, 教学手段以黑板为主, 考核方式为笔试形式。而现代教学主要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信号与系统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为主, 以教为辅,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其主观能动性, 促进及优化学生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调动, 通过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决新问题。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可以适当采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教学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趣味化。通过理论精讲中的启发引导、对比分析、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安排, 阶段性总结, 使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在教授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研究型、讨论型和具有自主学习型内容, 采取讨论、讲授、自学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将研究与讨论成果以平时成绩的形式评定,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搜索材料并组织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将重点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中去, 并联系专业特色, 撰写专题小论文、实验小论文;根据信号自身的特点, 与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相结合, 完成实践作业。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信号与系统课程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 同时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本课程的工程性特点, 在教学中将坚持理论与实践既统一, 又相互促进的原则。
3 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素质
坚持理论讲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所在专业的特点, 将本专业中实际应用问题与理论相结合, 坚持学有所用,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专业素质,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与激发创新能力。例如, 在信号与系统的理论教学中, 频域分析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频谱分析的基本理论与电力专业的工程实例相结合。例如对大型电网进行谐波分析, 可以利用频谱分析方法识别电网中的谐波信号, 确定其较大谐波的频率, 以便进行消除;还可以将频谱分析理论应用在电机的故障诊断中, 取电动机的滑差电流进行频谱分析, 通过判断滑差电流是否有泄露来判断鼠笼是否断裂。通过理论与本专业实际应用相互结合的方法, 这对学习电力专业的学生来说, 不仅明白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与意义, 而且还了解了相关专业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4 MATLAB实验课程配合理论教学
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 在实验安排上, 理论课与实验课相衔接, 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互相渗透, 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 而且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综合应用, 起到了升华的作用。这里主要借助MATLAB工具生动形象的完成理论计算、波形分析、动态演示、频谱分析等过程, 提高工程操作能力, 让学生可以较好的理解与吸收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5 建立科研项目, 扩展思维模式
建立科研项目, 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提高学生的专业角度, 扩宽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科研参与中锻炼自己, 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通过科研提供创新型实验与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构思实验内容, 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电路, 教师起侧面辅导作用。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与领悟和知识的运用中自主创新、完成扩展性实验。
6 结语
通过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提出了比较有效果的教学改革方法及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 有利于形成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为完善我校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摘要:借助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出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文中主要从紧密结合专业知识、理论教学与MATLAB实验相衔接、科研项目等三个方面阐述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为工科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及高等教育理念的完善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方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继爱.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07.1
[2]丹梅, 陶华敏, 刘忠等.信号与系统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间与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1)
[3]杜晶晶, 金学波.《信号与系统》与《MATLAB语言》组合互补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7.11
[4]余洁, 王新刚, 秦劲松.对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2010.8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内涵和存在问题。针对土木工程学科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并以介绍了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成功实践。
【关键词】土木工程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中途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作为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核心、素质培养为目的教育过程,这其中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创造,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想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的原动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创造品格是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激情、好奇、乐观、容忍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性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有: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轻视了学生的个体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一方面降低的研究生源质量,同时也使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显得更加捉襟见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际上是“严进宽出”,淘汰率几乎为零。这种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质量监控制的培养方法,难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术腐败也在时时侵蚀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对研究生的影响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为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主要内容是1)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2)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3)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4)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5)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6)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下面我们就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些经验体会:
1 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给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校外实践创新基地,于2006年与湖南省建工集团一起,申请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地,即中南大学-湖南建工集团研究生创新基地,经过一年的建设,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评估,正式授权挂牌。该基地每年接受数十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湖南省建工集团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联合申报省级科技开发项目二项,完成工法近十项,合编教材三部,共同发表论文十余篇。不仅提升了湖南建工集团的科技创新水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大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尤其在重庆大剧院项目的建设中,获得了各方的良好评价。
2 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强调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建设,学院定期每年举办一届院级研究生学术年会,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演,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取前辈的成功创新经验。同时还不定期地在不同学科方向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心得、交流学术思想、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2009年10月我院将承办教育部全国土木工程博士生论坛,这将又是一个良好契机,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沟通、学习和交流平台。
3 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申报、建设、管理和奖励办法。力争将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等骨干课程分批、分级地建设成精品课程系列,构成完整的优质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有二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6门校级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还支持开出了三门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
4 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积极参加教育部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每年土木工程专业有近十余名研究生通过选拔派往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获联合培养。另外,有不少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导师也积极联系国外学校,给研究生提供短期的学术交流时间。学院还制订了相关政策和基金,鼓励在校研究生参加境内外高水平的国际会议。
5 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一方面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大纲,另一方面也支持研究生任课教师根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更符合时代气息的研究生教材。累计出版各类研究生教学用书近十本。
6 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是研究生落实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国家级实验基地-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实验室、建筑材料和工程结构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实验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再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着研究生教学实验基地的任务,全时、全方位为研究生开放。
此外,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还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选题基金和研究生SCI收录论文奖励基金,鼓励研究生开展对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原创课题研究。
土木工程担负着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集中体现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高强的实践能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努力探求研究生教育、培养等各个环节的规律,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鸣政.博士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1-4.
[2] 刁承湘.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是系统工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15.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社群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研究论文10-10
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论文11-01
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06-09
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09-17
市场营销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教育论文06-23
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