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经典诵读工作计划(通用11篇)
经典滋润童年
统景小学2015——2016学中华诵•经典诵读工作计划 我校根据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本学期,我校将进一步加大经典诵读工作的力度,让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创设更加浓厚的诵读氛围,力争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为了促使本学期的诵读工作顺利开展,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及省市关于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行动的通知要求,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学素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诵读的目的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经典诵读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诵读的内容
诵读的经典诗文根据教材大纲要求,结合小学生必读和推荐篇目,由学校统一组织筛选、诵读书目,对部分通用篇目进行选编、整理,在实践的过程中编制适合我校的经典诵读教材 并编印成册下发各班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一些必要的诵读篇目,确定我校诵读如下: 1.
一、年级古典诗词25首。《登鹳鹊楼》、《秋浦歌》、《前出塞》、《春夜喜雨》、《鹿祡》、《绝句》、《鸟鸣涧》、《池上》等;
2.二年级古典诗词30首《采莲曲》、《边词》、《早梅》、《桃花溪》等; 3.三年级《百家姓》、《千字文》等; 4.四年级《百孝经》《千字文》等;
5.五年级28首宋词。《蝶恋花》、《浣溪沙》、《破阵子》等; 6.六年级《论语》。
三、主要措施
1.学校在前面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广泛宣传活动的意义,动员全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2.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各班要每两周更新一次壁报栏中的内容,各班要每月上交一定数量的展示作品。可以是古诗配画、诵读内容抄写小报、改写经典、自写古诗等。各班要在教室里开设诵读专栏,可以利用后黑板,也可自行选择位置。本年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走进校门就能受到熏陶感染,加强环境氛围的创设。
3.各班级要建立诵读记录簿,每天由指导教师记录并签名。指导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相检查;教师要每周进行一次诵读统计,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4.各班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为主,对其中简单语句的释义不要求讲解得过深过细,体现大意即可;对部分难懂的句子不要求解读。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的诵读和吟诵,自然成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诵读。如,将诵读内容编入拍手歌中,切忌“一刀切”。
5.师生同读同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利用好经典诵读课,轻松愉悦与孩子一同诵读经典,组织活动,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切忌上成语文课。
6.保证诵读时间。
(1)每天诵读一刻钟时,督导老师要领读一遍。重点指导诵读内容中出现的通假字、异体字等。
(2)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1、2年级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当天的内容。(3)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4)各班每月抽出一节班会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
8.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
学校将把古诗文诵读和欣赏纳入校本课程内容,整合各类读书教育活动资源,使之课程化、制度化,保证效果。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班主任教师的统一协调下,在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功能,让孩子在唱游活动中诵读。
9.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师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学以致用。
10.面向家长进行相关的宣传,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动员家长对孩子课外诵读经典、学古诗给予支持,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四、活动安排
1.4月份,区级经典诗文诵读优秀校本教材评选。5月15日前各学校将本校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读本交师训科,师训科将组织人员依据教材内容、质量(有无错别字、注解是否准确无误等)以及选取诗文的类别、数量,诗文的有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评选出优秀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读本。
2.6月份,区级经典诗文诵读大王评选。学校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各班推报一名学生参加区级经典诗文诵读大王评选,评选分高中组、初中组、小学高年级组、小学低年级组四个类别,依据学生诵读水平(自选篇目)、诵读篇目数量的多少(参赛选手提前将可诵读的篇目提供给区语委办,区语委办按比例随机抽取诵读篇目作为学生参赛的指定篇目)、熟练程度等评选出10名区级经典诗文诵读大王。比赛时间为一天,上午是自选篇目比赛,下午是指定篇目比赛,两项比赛成绩相加前十名者获得区级经典诗文诵读大王称号,其他参赛选手为优胜奖获得者。
3.经典诗文诵读大王评选,指导学生获得经典诗文诵读大王的教师即获得经典诗文诵读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4.区级经典诗文诵读优秀教案、论文评选。此项活动包括教师平时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教案、以如何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等为内容的论文、感悟等。
1.在校园环境上凸显特色。校园有书香———张贴读书名言, 教室有书香———开辟班级读书角, 活动有书香———定期举办“好书推荐”、“读书有感”、“亲子共读”等活动。
2.在校园诵读上凸显特色。学校不断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读书模式, 2008年以来, 学校创编教师特色读书《书苑》, 意在督促教师共读一本书;同时, 学校开发校园启蒙诵读本———《亲子阅读》 (低年级段) 《阳光阅读》 (中年级段) 《成长阅读》 (高年级段) , 集经典诵读、养成教育、美文欣赏等内容为一体, 沟通课内外阅读, 让学生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友。师生徜徉在弥漫书香的校园里, 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实现两个提升
1.学校社会形象的提升。2008年首届校园读书节, 学校向家长提出倡议, 邀请家长进校园参与“与孩子共读书”的签名活动;2009年第二届校园读书节, 评选出百名校园“读书大王”, 予以图书奖励;2010年各班开展“小书虫蹦极”比赛, 学校进行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家庭表彰及挂牌仪式等一系列的活动, 引来了家长的关注, 家长走进课堂, 了解学校, 关心孩子, 也使学生们走出课堂, 走出书本, 走向社会, 开阔视野, 畅游书海, 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2.教师素养提升。教师只有通过读书, 才能厚实文化底蕴, 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几年来, 学校青年教师以沙龙、演讲、读书会等形式率先垂范, 坚持每月开展读书活动, 在读书中迅速成长。
三、促进三个变化
1.校园的变化。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让每一个空间都育人。展示学校读书活动的校园墙, 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时刻受到文化的熏陶。
2.师生的变化。书香校园的建设, 影响着教师成长的方式, 使广大教师实现了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快速转变。几年来, 教师们迅速成长, 读书已成为习惯。
读书, 也日渐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从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3.课堂的变化。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书香文化只有根植课堂, 才能枝翠花香。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要上一节组内研究课, 每学年要上一节校内汇报课。同时, 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一日观摩、精品课展示等校际交流课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促进了教师朝着“人文型”、“思考型”、“学习型”、“创新型”的方向迈进。
四、坚持特色校本阅读策略
1.实施师生读书工程, 加强阅读, 以师生共同阅读为着眼点, 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2.给学生搭建读书与交流的平台, 家校携手共同开展读书活动。
3.书香教育环境有利于农民工生源的教育管理, 探索出适合农民工子女成长的书香教育管理模式, 并加以创新。
4.以自编教材校园诵读本推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读书习惯养成、读书兴趣培养。
五、珍藏收获, 服务师生
1.学校编辑的教师读书笔记, 留下教师读书的点点滴滴, 作为读本以便教师随时翻阅。
2.学校编辑的学生读书笔记《心竹》, 留下了学生读书的感悟和收获, 作为各班学生交流的读本。
3.学校编创了教师轮读摘记本《书苑》, 引导教师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会、读书辩论等活动。
4.学校编创的学生摘记《书趣》, 引导学生体会读书乐趣, 留下读书足迹, 现在已经成为学生们课外读书的小助手。
5.学生创编的校园手掌诵读本, 学生人手一本, 天天诵读, 天天收获, 天天成长。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新乡市卫滨区朱召小学
经典诵读是弘扬中华文化,承传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为了深入开展卫滨区“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我校积极响应区教研室号召,开展了“诵读经典,传承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一、营造诵读氛围
1、环境育人
漫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国学经典、一行行名言,在每个教室内外墙壁、走廊里都建立了图文并茂的经典长廊,《弟子规》、古诗文名句等随处可读;“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等警句遍布各个楼层。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各班墙报也都开辟了相关专栏,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诗配画,还有手抄报等等。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生走到哪里都有经可读,有诗可诵”。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学生树立的是信念,陶冶的是情操,铸造的是品格,升华的是心灵。
2、推荐书目
学校图书室充实经典诗文书籍,图书管理员定期进行经典诗文书籍的推荐和指导借阅工作;各班图书角内丰富有关经典诗文的藏书,指导学生课余阅读。学校专门为每位语文老师发了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文》,同时建议家长为学生购买,以方便诵读。
3、亲子共读
各班建立亲子阅读联系反馈制度,倡导亲子共读,共享中华文化大餐,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体做法是:一二年级邀请家长每天给孩子讲两个故事,在每一个星月蓝天、透出温暖灯光的窗内,睡前陪孩子共读故事,让孩子带着笑容进入甜美的梦乡。中高年级学生每天给家长讲两个故事或者读两篇美文。中高年级学生还准备了积累本,每天写摘录笔记,请家长每天坚持认真地完成这项家庭作业,对认真负责的家长,在放学时间,家长接孩子的时候,在学校的广播中予以表扬,以激发全体家长积极参与。成人与孩子共读的过程是愉悦且开放的,孩子们渐渐喜爱阅读,进而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二、落实诵读时间
1、上好诵读课。每周三下午第三节确定为阅读课,在这节课上,学校领导要对上一周背诵的古诗进行抽查、评比。同时老师引领学生学习新的古诗,一、二年级一首,三到六年级两首。课堂上老师将图画、情景表演带入诵读之中,通过范读、自读、引读、议读,体验文章的情感。
2、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每天早读时间,中午打预备铃前后十分钟时间。活动中,发挥特长生的领读作用,让每位学生都能读出韵味。同时,利用每天语文课前约两分钟时间进行汇报,每周六、日诵读给父母听,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签字,坚持天天诵读,周周积累,月月展示,持之以恒。
3、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下午到校后20分钟内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三、学科渗透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读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四、开展诵读活动。
1、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班级诵读,红领巾广播站开展诵读展示。各中队以主题班队会、宣传阵地、学习专栏、书画、手抄小报、读书笔记为平台,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2、每月全校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分享读书成果,展示读书笔记、手抄小报、书画作品,教导处、大队部进行评价考核,促进全校读书活动持续发展。
3、学经典,画经典。学校定期举行“学经典诗文,展书画才华”活动。“诗如画,画如诗”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将书法和绘画与诗词进行整合,让师生对经典诵读歌唱后再写一写,画一画。通过书画表现诗词意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既陶冶情操,促进师生的全发展,又能加强学生对书画的理解。
4、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活动展演。学校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的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小品、快板等形式,将识古诗文、音乐、表演等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学习接受艺术和中华文华的熏陶。
5、举行“诵读中华经典,感悟做人道理”等主题征文比赛、“亲子诵读比赛”、“经典故事演讲”等活动。
6、与兴趣小组相结合
我校在兴趣小组工作开展“对话古诗改古诗”活动。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将诗文中的故事扩写、续写出来。让古诗文的情节更具体生动,这样既练习了写作,也识记、感知了古诗文。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来自广州市执信中学和香港拔萃女书院两所姊妹学校的20余名学生身着中山装、蓝布衣,在台上抑扬顿挫地朗诵。比赛现场,来自广州、香港的中小学两两结对子组成参赛队伍共同献演,默契十足。
朗诵的篇目有的突出了当代中国少年蓬勃之志,如《中国少年说》;有的是游子思归的经典名篇,如《春江花月夜》;有的通过春的赞歌寄寓特别的情感,如朗诵散文《春》等。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使家长、学生认识到经典诵读的意义,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通过家长会、专家专题讲座、模范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诵读经典的好处,打消家长和社会的疑虑。同时,在我校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由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陶冶:校园的墙壁、专栏、楼梯上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性情,开拓着学生的视野。诗意盎然的环境,丰盈着学生的生命。
2、成立机构,确定诵读形式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规划,安排师生全员读书活动,指导活动开展,督促检查各项活动落实情况,评核活动成果。确定诵读形式为每天三个时段,分别为晨诵,即早操前10分钟,各年级晨诵要以编写的诵读教材为主,达到背诵的要求。午读,即中午上课前20分钟,师生共读整本书,级跟读,36年级默读;晚读,即晚饭后30分钟,亲子共读,要求家长陪孩子读、帮助孩子读、指导孩子读书。
各年级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制定各年级组的学习计划,并按周次编撰诵读具体内容,上报领导小组审批后发放到班级,作为学生诵读的教材。
3、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班级诵读,红领巾广播站开展诵读展示。各中队以主题班队会、宣传阵地、学习专栏、书画、手抄小报、读书笔记为平台,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4、每月同级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分享读书成果,展示读书笔记、手抄小报、书画作品,教导处、大队部进行评价考核,促进全校读书活动持续发展。
5、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建设。学校每学期投资2万元,保证为每个学生添置一本书,充实学校图书室和班级书架。动员指导家长每学期至少为孩子买2本书,丰富家庭书屋。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图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6、坚持开展古诗词吟唱。准备古诗新唱曲谱或伴奏,利用音乐课和两操给学生教唱古诗,并在课前、集会时吟唱,让师生感受音乐美,并在歌唱中进一步识记诗词。并把这种吟唱用到集会、课间、路队,取代以前单纯的唱歌形式。
7、学经典,画经典。学校定期举行“学经典诗文,展书画才华”活动。“诗如画,画如诗”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将书法和绘画与诗词进行整合,让师生对经典诵读歌唱后再写一写,画一画。通过书画表现诗词意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既陶冶情操,促进师生的全发展,又能加强学生对书画的理解。
8、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活动展演。学校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的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小品、快板等形式,将识古诗文、音乐、表演等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学习接受艺术和中华文华的熏陶。
9、开展“对话古诗改古诗”活动。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结合评时的作文教学,将诗文中的故事扩写、续写出来。让古诗文的情节更具体生动,这样即练习了写作,也识记、感知了古诗文。
10、举行“诵读中华经典,感悟做人道理”等主题征文比赛、“亲子诵读比赛”、“经典故事演讲”等活动。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关键词:经典诵读;精神旅游;愉快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熟诵于口,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性和修养,在精神和人格上提升新的高度,使学生的生命进入新的境界。
一、诵读经典,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请看,经典诗文给我们以纯洁、伟大灵魂的东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种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古到今,引领着多少炎黄子孙献身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艰苦的斗争中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永怀五百字》)……这崇高的爱民精神、求索精神激励着多少探索者、先驱者,为解除人民的痛苦,为社会的进步而奋然前行!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精卫》)……这流传千载、震撼古今的豪迈诗情,使多少失意者、悲愤者的豪纵、奋发狂放不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壮志饥餐俘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多少中华儿女在驱逐敌寇、还我河山的战斗中,高声朗诵着这气壮山河的诗句走上战场,英勇杀敌!
……
凡是出类拔萃、具有悠久生命力的惊世之作,必然内在地支撑着一颗高迈拔俗、伟岸刚忍的非凡诗魂。它赋予诗歌一种杰出的人文高度,放射着超越时空的理想主义光辉,并以思想、激情和美学的独特魅力,引领着一个读者、一个群体或一个民族以热烈的目光、昂扬的斗志走向新的阶段。这样的诗文,才是一个民族精华所在、良知所在、灵魂所在。
诵读诗文,不仅是消遣,不仅是学文,更为主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素养,培植那种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增长那种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崇高精神。诵读经典诗文,就是给学生打下这终身受用的坚实基础!
二、诵读经典,精神的滋养
诵读经典另一层境界是为了精神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拓展,意志的强化,心灵的滋养,人格的升华。
清人叶燮曾说:“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确乎如此,如果没有宽阔的襟抱(即灵魂),就没有什么用来承载诗人的艺术生命,就没有办法来显现诗歌的气韵,以及音节诗律外化的诗歌艺术。天地之大,诗人显小;灵魂之大,则天地显小。浩瀚时空,正是刚健豪迈之灵魂及其辐射的伟力,支持着诗人与岁月撑诗,与流俗抗衡,与污浊对峙,并在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大搏击中迸发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金石诗声。没有诗魂之美,就没有诗形之美、诗象之美、诗韵之美,诗歌也就不能深入人心,深入历史。诗歌就是要体现人民的灵魂、时代的呼声、历史的要求、民族的生命力,体现那种崇高的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品格。
我们用优秀诗文所蕴藏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情趣来点燃我们学生心头的火焰,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圣火照亮人间一样,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一把烛照千古的精神火把,字字句句都能烧灼我们的感知、想象和思考,点燃我们心灵的火焰,使我们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自我实现的力量。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一部力量强大的引擎,推动我们“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弗洛姆),推动着我们不断上升,上升到人类崇高精神的殿堂,上升到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具有的高度。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精神,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顾炎武的《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不是对我们精神的提升吗?
三、在“对话”中愉快旅游
诵读经典,就像是进行一次愉快的精神旅游。这种旅游不受时空限制。我们可以和屈原一起对国家忧虑、对奸佞斥责、对人民哀怜;我们可以和李白一起壮游山河,去领略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我们也可以和杜甫一起耳闻石壕村老妇人深夜的哭诉,去目睹咸阳桥上那“哭声直上千云霄”的送别场面;我们可以和苏轼一起在赤壁古战场凭吊“千古风流人物”,发出“人生如梦”的浩叹,也可以和曹雪芹一起目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轰轰烈烈的鼎盛繁华和凄凄惨惨的结局……
如何实现这种精神的愉快旅游呢?就是与文本“对话”。所谓文本对话,就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获取和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这是对书面语的理解、领会,与文章所包含的观念和信息进行碰撞,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心灵感化。“对话”是一种复杂而又丰富的精神活动,需要进行如下的工作:
1.能进入作品所描写的境界中去
这要摒弃各种俗念,全身心地沉入作品之中,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知识、人生经验和生命精神,“走进言语的深处”,才能感受到作品的一切。让我们走进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篇。其间渗透的不是离别的伤感,也不是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担忧,而是盛世繁华中一次意犹未尽的告别。读这样的诗,人生的境界似乎也会舒展开来。李白将孟浩然送上船,目送帆船渐渐远去,不知过了多久,他仍站在那里极目远眺。忽然间,才意识到那一叶扁舟早已消失在江天交汇之处,眼前只有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际流去。这江水蕴含着的是诗人澎湃的心情,也是诗人追随友人的感情。
这样进入作品,用“情”去感受、体验,我们就能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高洁品质的敬仰,使我们的心灵又在“旅游”中受到浓浓友情的洗礼。
2.用“心”去想象、触摸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只要我们和作者“心连心”,和作品中主人公“心相印”,我们总能感受到那种种震撼人心的东西,总能从中获得生活的教益和人生的指南。
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再读也只觉得它是“写实”,好像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诗人写了鸟,但他没有随众鸟高飞;写了云,也没有乘孤云而去。他只是孑然一身,独立于一片苍茫之中,静静地看着面前的敬亭山。就在诗人发现了山的同时,山好像也发现了诗人,并且相互成为了知己。山因有诗人观赏而立刻变得富有靈性,诗人因有山为知己而终于进入了一个静穆、永恒的境界,于是忘却了曾经经历过的喧闹,也挥去了方才的孤独,生命、生活于是具有了全新的意味。是啊,人何必去羡慕那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追随那独去的孤云,我们不也随处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在“相看两不厌”中得到安详、变得永恒吗?——其实啊,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你的面前,就在你的心里……“心静景自幽”,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欣赏身边的一景一物,从而使自己也像李白那样得到精神上的安详,变得永恒呢?这样,不就感受体验到作者的心境,和主人公心相印了吗?
3.“悟”出作品的“真义”
每部成功的作品都包含着独特的“意义”——人生意义、社会意义、审美意义等。诵读就是获得作品的“意义”,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来建构“意义”。比如:读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不光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要真正理解并感悟这首诗所展示出来的意义。从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流放途中的艰难困苦,看不到一点挫折与牢骚,所有这一切都被“轻舟已过万重山”挥之而去,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诗人再次相信生活,再次对生活鼓起勇气、充满信心——这就是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苦难,只要有一线转机,一线希望,他就会不断鼓舞自己,不断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从不轻言放弃。诗人的个性、理想、自由、幸福乃至自信飞越千年时光,如日光、月光温暖我们的心房,辉映我们的人格,点燃我们的理想。
这样一次次的精神旅游,会使我们一次次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之中,使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使我们的精神一次次受到锤炼,使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使我们的情感更丰富,使我们的精神更高扬。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实验小学)
“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目标,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号召,将扎实而有效地开展主题为“亲近经典,承续传统,提高人文素养”中华美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动平台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二、具体方法与措施
(一)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领导班子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重大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并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予以安排落实;学校组建以校长为首的认真负责的领导小组,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在教师队伍中形成集体共识,突出全员参与;学校、年级、班级层层管理,将不断加强日常巡课检查、定期评估、奖励等制度,从而推进诵读工作全面开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二)更新认识,率先垂范
1、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相关文件,提高广大教师对推进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认识,引领全体教师从文本中走出来,让老师明白,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基于课本,又要高于语文课本的道理;使教师领悟课堂、课本是学生语文学习和提高的重要阵地和途径之一,但这并不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使全体语文教师明白推进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白在课外阅读中诵读经典是引导学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有效途径。
2、组织教师率先诵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荐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诗文。组织教师在诵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熟悉其内容体系,研究其人文精神,感悟其思想意境,从而为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文化,做好充分准备。
3、以班主任为主,辐射全校师生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先诵读大量的经典,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经典文化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整合资源,营造氛围
学校将在校园和教室显眼地方补充装饰古诗文的内容,充分利用好黑板报,开辟“古诗乐园”、“今日格言”、“精彩段落”等栏目。利用每天的早自习时间、课前预备时间等引导学生大声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四)建好阵地,有效运作
全面展开课外诵读经典实践活动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各年级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搜集整理本年级积累内容,打印成册,制成简易可用的校本教材。
1、每天早读,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2、以落实“充分发挥实效性预习,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抓手,积极倡导“长课短教、多读精讲”的课堂教学运作模式,挤出时间,每双周班主任老师可单独开辟出一节课作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开展经典鉴赏、诵读指导或班级读书会,努力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营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的氛围。
3、班主任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四语文早读时间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4、班主任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
5、各班老师争取充分发挥家长作用,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3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三、搭建平台,成果展示。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积极性,学校将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诵读基本原则
不求甚解,须知大意。小学生诵读经典应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做粗略地讲解或提示,让学生在粗知其大意内容的基础上再熟读成诵。让学生把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四者结合起来,再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吟诵,有效地提高诵读的效果。
2、诵读内容及要求
诵读的经典文集主要是《小学生必背古诗》、《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经文原则上是通读。而对《论语》《孟子》等将选读主要的精彩华章佳句。
各年段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本年级积累内容。各年级的要求要有所侧重。如中年级:教师引读经典读物,熟记师生共同选定的、适合自己阅读的经典读物中的名言佳句,并能以经典读物中的所得规范自己的行为品质;高年级:读经典文学读物,会背诵经典读物中的名言佳句,熟记经典读物中师生共同选定的内容,会向别人转述经典读物中的至理名言,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观点,有自己的一点看法、体会。
3、诵读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文,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改变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节奏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通过熏陶涵咏,使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变得融洽、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会轻松许多。
(2)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文,积累精美的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为在《论语》《孟子》等古代典籍里,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诵读这些经典除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外,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能有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到了高年级,基本上能做到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经典名言警句,使80%的学生达到“说有哲理,写有高度”的境界。
4、诵读评价
(1)根据学校规定的经典诵读必读必背的内容,对学生的诵读评价主要有口试与笔试两部分。口试即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诵读测试,根据学生诵读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每班展示时间为10分钟;笔试主要体现在期末语文试卷中,对学生进行经典诗文的记忆、理解、运用等能力的考察,切实检测诵读效果。
(2)交流评比:以观摩班级成果展示或成果展演为主,展示形式不限。学期末主要以经验总结交流为主。学校将把好的经验做法在全校推广。
5,活动展示时间:2017年12月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将为我校师生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我们将不断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坚持下去,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文化,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源小学
2017年10月10日
李村镇新源小学
“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李村镇新源小学 201 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我们学校召开了“诵读中华廉洁经典诗文创建文明书香校园”中华廉洁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学生亲近中华经典,从而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懂得廉洁奉公,推进学校民族精神教育。
本次比赛参演节目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有反映孩子童趣的,有歌颂祖国廉洁名人的,有抒发四季情怀的,有赞美人杰地灵的,有歌咏亲情的„„不仅从浩繁的中华古今廉洁经典中选取了适合师生诵读的诗文,还对所选内容进行了二次创编,把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优秀作品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连成一个整体。在“六一”儿童节前,我们以级为单位进行了诵读表演比赛,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入诵读之中,用他们的声音、肢体语言把经典的内涵形象地阐释给观众,进而带领观众一同进入艺术的天地。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分别评出了一等奖3个班,二等奖6个班,三等奖14个班。
通过这次中华廉洁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使同学们无不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不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比赛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了中华经典,从而更加热爱中国文化,要为弘扬中华廉洁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中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风光、流连自然、与风雨花鸟为伴的轻快心情,深深感染着我。
“春眠不觉晓”,作者开头交代了时间和节令——春季。由于昨夜酣睡,醒来时不觉天已大亮了,诗人又惊又喜。“处处闻啼鸟”中描写了谁惊扰了诗人的好梦呢?原来是窗外的鸟鸣;春天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也给鸟儿带来了欢乐,诗句含蓄地流露出一丝欣喜之情。这句诗起到紧承上句的作用,解释醒来的原因,体现了环境的优雅情景。“夜来风雨声”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听见鸟鸣之声,不禁想起夜间听到的风雨声。在诗人刚醒来的睡眼朦胧中,由鸟声想起昨夜雨声,品味着自然音响的乐趣;这里由“听”和“觉”进而转入“忆”,“夜来风雨声”和“不觉晓”遥相呼应,暗暗点出“不觉晓”的原因之一是昨夜风雨的惊扰。“花落知多少”这一句紧紧承接上句,诗人由风雨而又联想到房前屋后的花草,昨夜风历雨急,吹落了多少花瓣呢?满院大概又是落英缤纷了吧!这里“花落”说明是暮春时节,无限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欣欣向荣的夏季即将到来,这本来是自然界的正常交替;可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反映出作者惜春之情,但这一点点惜春之情却流露得非常轻巧,若有若无。
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作者这短短的四句诗里看到了春夏交替之季,雨夜过后天亮时落英缤纷的田园景色;这样美丽的祖国风光深深感染着大家。
还有另外一首诗让我记忆深刻,每每想起家人的时候,就想起它——《静夜思》。
“床前明夜光,疑是地上霜。”“月到中秋分外明”。夜阑人静,万籁俱静,月色更显得明亮皎洁。诗人在睡梦中忽然醒来,睁眼一看,床前一片明晃晃耀眼的月光,像水银似的撒满里床头,又像银白色的秋霜铺了满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亮的月光撩拨的人无法继续入睡,诗人不禁抬头望,一轮银盘似的圆月,高挂在黯蓝色的空中;皎洁的月色,笼罩着四野。作者的目光由室内而向室外,由床前而向夜空。“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他乡的明月,是诗人想起故乡的明月。
这首《静夜思》使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亲人,“明月千里寄相思”呀!
当下,每年我国在饮食上的浪费惊人,令人深思。通过对《悯农》的诵读和讲解,恰当适时。《悯农》唐朝李绅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在地里给禾苗锄草一直锄到正晌午。“禾”,古代专指谷子,后泛指谷类植物。锄草历来是农村最辛苦的劳动之一,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天越热,庄稼长得越快,草叶長得越快,锄草工作也就越繁忙,所以,农民冒着中午的烈日辛勤除草。“汗滴禾下土”。汗水地落到禾苗下边的土地里。这句诗紧承上句,“汗滴”由“锄禾”而来。或一般的夏日,人们坐在荫凉地还要出汗,更何况在烈日下锄禾了!大颗大颗的汗珠滚落到土里。所以,有的民歌中唱到“一滴汗水一粒粮”,粮食确实是汗水换来的。这前两句诗是写在烈日下锄禾的典型场面,生动地表现出农民的辛苦,为后两句诗所展开的议论做好了铺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餐”这里指饭。这两句诗说:谁知道盘中的米饭,粒粒都是辛辛苦苦换来的!诗人眼见农民挥汗锄禾,不禁联想起人们吃饭的情景。富人家米烂成仓,视粮食如粪土,根本不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就是一般人家也有时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因此,诗人深深慨叹:谁了解生产粮食的坚信呢?
这首诗用简练、通俗、口语化的语言,不仅说明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能形象、生动地教育当前的小学生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并让这种好的生活习惯发扬光大。
【学校经典诵读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经典诵读学校文化09-13
国学经典诵读社团计划10-11
道德经典诵读年度工作方案11-06
六年级经典诵读工作总结10-04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班级主要工作11-08
少年宫红色经典诵读辅导计划11-18
学校述职报告经典范文06-02
学校经典励志故事集11-08
诵读经典扮靓05-24
诵读经典名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