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 篇1

——以可可·香奈儿的故事为例

一 企业家精神理论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诸多的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企业家精神是指与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现代职业型企业家所特有的文化品质,通过开发新的组合在以前并不存在的地方创造经济价值。

1从企业家具备的特质和能力角度出发:精神内涵可概括为创新精神,积极进取,风险承担,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意识;而能力是企业家素质的外在表现,包括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对潜在市场机会的敏感,控制欲,独立性等;

2从文化道德观角度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以一种经济道德。企业家精神即推动企业成长,从行为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企业家精神应是包括创建新组织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二 企业家精神实现的重要性

1.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企业家在远见卓识和非凡的魄力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依靠企业理念与企业家精神,不但构成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更成为企业的外部发展机遇。企业家的执着事业心、不停息的创新精神和模范合作精神通过其传递机制,发扬光大,最终缔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保护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真实来源,一个活跃的市场,土地、劳动者、资本等要素只有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手中,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才会真正成为财富的源泉。

三 如何实现企业家精神 组织创新,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而设计新组织的创新活动。要求企业家要终身学习。须知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知识更是无穷无尽,一个人就是再聪明,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屹立不倒,不被淘汰,才有可能及时审时度势,始终引领公司走在世界潮流的最前面,采用最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公司,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

2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果断决策,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绝对是先代企业家不能忽视的素质。

3企业家还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既包含最基本的诚信,公平竞争,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应包含更深一层的引领行业精神,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立并提升民族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以及财富回报社会等。

四 案例分析:世纪时尚女王——可可·香奈尔

1企业家的精神已经延伸到一些主要的公司中,在这些公司中,创新行为正在使组织重新获得生命力。公司中实行这种企业家精神战略已经成为组织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的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

可可·香奈尔原名叫布丽埃勒·香奈尔,可可·香奈尔1883年8月出生在法国郊区一个农夫的家里。12岁母亲去世,香奈尔被送进修道院中的孤儿院。18岁时到一家商店当助理缝纫师,20多岁时香奈尔在开了三家时装店后一举成名。1921年香奈尔首创了举世闻名的香奈尔5号香水,1957年香奈尔在得克萨斯接受“近五十年最具影响力的时装设计师”奖项。1971年1月,香奈尔去世,享年88岁。如今,香奈尔的服装、饰物、珠宝、皮件、香水均是精品代名词,而它的“双C”标识,则是时尚界传统与革新完美结合的象征。

作为“小黑裙”的设计师,Chanel No.5的缔造者,简约中透露出华贵的香奈儿风格的创始人,可可·香奈儿给时尚界留下的财富几乎无人能比;他厌恶陈腐和传统,因此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个时代;她的勇气和高傲可以让她战胜宿敌乃至时间;他打造了伟大的时尚帝国,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位来自浪漫法兰西的卓越的女性时尚领袖,凭借其超越极限的创造力成为启动时尚革命的设计先锋。在公众眼中,香奈儿是一位专注于工作,意志坚强的女性,她白手起家,凭借他非凡的创造力和永不妥协的精神成为了首屈一指的设计大师。香奈儿彻底改变了妇女的着装观念,她倡导了“简单”概念,颠覆了当时的流行时尚,她超越生命极限的设计和崇尚自由随意搭配的风格,把女性从笨拙的外形,扭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女性衣着的先锋,在20世纪时尚界掀起了变革。

2可可香奈儿作为著名的女企业家,其显著的企业家精神表现为: 创新精神:通过引入一种新的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将创业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冒险精神: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上;新市场的开辟和领土; 生产品种的增加和淘汰上是他的;

创业精神: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敬业敬职、勤俭节约。

五 结论

企业家精神是勇于创造的精神,敢于冒险的精神,与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敢于胜利英雄主义精神,当机立断进行决策的精神;是习惯采取新的方式运用资源来提供组织效率和效能的革新精神;是企业领导人高屋建瓴,不断进取,有很强成就需求和敬业精神,能将远见卓识和具体目标结合;是一个企业家应具有判断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掌握监督,指挥和管理的技巧和气度,以及丰富的工商业和社会知识,是企业家在建造和驾驭企业中的理想模式,价值观和基本信念;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和支柱;是指企业主要领导人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企业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种创业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种新的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企业家精神是商业世界中充满活力的催化剂,是一个在普通事件的背景中敢于求异的独立精神。企业精神为企业创造灵魂,通过革新和创造,使幼小的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数百万美元资产的企业。他们创造了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并且承担了随之而来的风险,是生意场上在前线活动的精神支柱。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 篇2

经济学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与资本、劳动一样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经济的增长是“从下而上” (Bottom-up) 的 (Stohr, 1990;Stohr & Taylor, 1981) , 所以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的绩效的影响达到的。

本文将分析创业精神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并研究企业规模、营运年限以及环境、进入顺序、胜任力等变量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其中, 对于创业精神的测量采用创业研究学者广泛接受的创业导向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这一术语。Lumpkin and Dess (1996) 对创业精神 (entrepreneurship) 与创业导向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进行了区分, 他们认为创业精神与创业导向的关系类似于战略内容与战略过程的关系, 即创业精神是相对创业内容而言的, 创业导向是相对创业过程而言的。然而目前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并不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 因为过程可以视为是内容的外显。

2 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 创业导向对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创业导向意味着先入优势和新机会开发, 创业导向的企业能够瞄准溢价细分市场, 先于竞争对手索要高价并在市场上“撇脂”。创新使企业得以领先于竞争对手并建立竞争优势;超前行动赋予企业先于竞争对手向市场提供新产品/ 服务的能力;高风险战略在长期给企业带来的期望回报也可能高于低风险战略。

尽管有学者认为, 在采用多维度的绩效测量时可能存在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其中一些维度正相关, 但却与另外一些维度负相关的情况, 大多数的实证研究还是表明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因此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即高创业导向的企业的绩效好于低创业导向的企业。

3 进入顺序的影响

Golder and Tellis把先入者定义为“第一个销售一种新的产品类别的企业”, 这里的产品类别指“消费者认为可替代的并与其它产品类别截然不同的一组替代品”。

尽管先入优势已经被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所认同, 它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十分明确, 许多研究结果甚至是相互矛盾的。Golder and Tellis 选取了50个产品类别中的500个产品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其中几乎一半的先入者都失败了, 幸存下来的企业的平均市场占有率也低于其它研究中的结果。然而, 他们的研究也发现, 较早的市场进入者 (而非最早进入者) 大多能取得长期成功。

大量研究表明, 先入者由于其独有的竞争地位, 其产品在市场上能获得溢价。然而, 由于后入者的产品没有这种溢价, 所以他们往往比先入者更加重视成本的控制, 并倾向于打价格战, 先入者由于没有后入者重视成本控制, 反而可能在价格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并影响到企业绩效。另外, 在意识到创新的高成本以及新产品的高失败率后, 企业更明智的选择可能是让其它企业先进入, 当新产品表现出市场潜力后自己再进入并与先入者竞争以夺取市场份额。

创业的本质就是新的进入, 新的进入既包括进入新的市场, 也包括进入现有市场, 既包括通过新的产品/服务进入, 也包括用已有的产品/服务进入。同时, 新的进入既指新企业开始新事业, 也可以指现有企业开始新的事业即通过公司内部创业活动开始新事业。高创业导向与先入优势以及把握新机会的能力紧密相关, 并进而正面影响到企业的绩效。

如此可以假设企业创业导向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是通过进入顺序这一中介变量得以实现的, 即创业导向水平高的企业, 倾向于较早进入市场, 通过发挥先入优势取得较好绩效。所以创业导向与进入顺序正相关, 即高创业导向的企业倾向于抢先进入;而进入顺序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即进入较早的企业绩效较好。

4 胜任力 (Competency) 的影响

所谓胜任力通常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企业创业导向、胜任力和企业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创业导向与胜任力关系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 创业导向是影响组织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市场胜任力、创业胜任力是与整体的导向和最终的企业绩效联系在一起的。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运营胜任力 (市场胜任力、管理胜任力) 与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的互动, 影响了企业整体绩效。而对中小企业而言, 企业家胜任力是最为关键的胜任力。

另一方面, 胜任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也是当前研究关注的焦点。当前对于胜任力的研究往往采用过程或者行为的方式, 它被界定为企业所有者成功履行其职责的所有能力的总和。更进一步, 从因果关系上看, 与人格、动机相比, 从行为角度来构建的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更加接近, 因而可以作为个人特征与企业水平绩效之间的桥梁。已有部分研究证明了胜任力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而在Baum的模型中, 胜任力与企业成长联系在一起。

从而可以假设企业创业导向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是通过企业家胜任力这一中介变量得以实现的, 即创业导向水平高的企业, 通过促进企业家胜任力, 进而提高企业绩效。因此创业导向与企业家胜任力正相关, 即高创业导向的企业的企业家胜任力较强;而企业家胜任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即企业家胜任力高的企业的绩效较好。

5 环境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处产业环境的良好性/恶劣性 (Benignity/Hostility) 。在研究两个变量关系时引入第三个变量能有助于减少错误推断的可能性并能使研究者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Lumpkin and Dess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产业、环境因素以及企业的结构、管理等因素是影响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条件变量 (contingent variables) , 他们认为环境因素对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但具有调节效应 (moderating-effect) , 而且环境因素与创业导向还对企业绩效具有独立效应 (independent-effects) 。另外, 他们认为, 除非企业实行有机式组织结构, 否则环境对两者关系不大可能存在交互效应 (interaction-effects) , 也就是否定了环境与创业导向之间具有直接关系。事实上, 环境对企业绩效具有独立效应的假设是与传统的产业组织范式相一致的, 以往很多研究都已证实了产业环境对企业绩效存在直接的、显著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 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进入顺序是一个特定环境的现象, 也就是说, 特定的环境下, 因为预期到能通过先入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更愿意抢先进入, 而在另外一种环境下, 因为预期不能通过先入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不愿意先进入。事实上, Stinchcombe较早意识到环境和组织因素对于新进入企业成功的重要性, 他认为, 良好环境下, 新进入企业较易成功, 而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新进入企业容易夭折。

从而可以假设产业环境不但能独立影响到企业绩效, 还对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而这种调节效应是通过它对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进入顺序的直接影响形成的。所以产业环境影响企业的进入顺序, 良好的产业环境中的企业倾向于抢先进入;而产业环境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处于良好产业环境中的企业绩效好于处于恶劣产业环境中的企业。

6 营运年限与企业规模的影响

在研究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 现有研究大多把企业的营运年限和规模作为协变量加以控制或研究企业营运年限和规模与企业绩效的直接关系。但也有文献指出企业的营运年限和规模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业导向。一般认为, 营运年限越长、规模越大的企业的刚性也越强, 导致其创业导向水平较低。所以营运年限与创业导向负相关, 即营运年限越长的企业的创业导向水平越低;而企业规模也与创业导向负相关, 即规模越大的企业的创业导向水平越低。

7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到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构模型 (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企业营运年限和规模是其创业导向的两个前置因素。创业导向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绩效, 另一方面又通过进入顺序及胜任力这两个中介变量 (mediator) 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而产业环境则一方面通过对进入顺序的直接影响对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moderator) , 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Stohr, W.B. (Ed.) .Global challenge and local response, initia-tives for economic regeneration in contemporary Europe.Lon-don:Mansell Publishing Li mited, 1990.

[2]Stohr, W.B., &Taylor, D.R.F.Development from above orbelow?The dialectics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hichester:Wiley, 1981.

[3]Covin, J.G., Slevin, D.P..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1, 16:7-25.

[4] Smart, D.T., Conant, J.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1994.

[5] Wiklund, J..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6]Lumpkin, G.T., Dess, G.G., Clarifying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it to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7]Wiklund, J., Shepherd, D..Knowledge-based resource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8]Keh, H.T., Nguyen, T.T.M., Ng, H.P..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marketinginform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9]Miller, D., Friesen, P.H..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1982.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 篇3

摘要:在企业新创建阶段,创业团队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尽快减少并控制不信任感的消极影响,对形成团队创业精神和促进新创企业成长至关重要。不信任不是信任的对立面,不信任感包括不可靠性和恶意性两个维度。不可靠性和恶意性均对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产生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不信任感;团队创业精神;新创企业绩效;创业团队

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大多数新创企业都是由两个或以上合伙人组成的创业团队创办(Kamm, et al.,1990),团队创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然而,现实的创业团队中时常存在搭便车、群体思维、社会性懒散和利益纠纷等问题,久而久之,彼此间出现不信任感,从而影响企业绩效,甚至造成创业团队解散乃至新创企业衰亡(Thurston,1986)。本文所关注的是,创业团队成员间的不信任感有哪些性质?这种不信任感又是通过何种机制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的呢?

一、 研究背景

不信任感是指个体基于他人没有能力、缺乏善意、不负责任的预期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状态(Dimoka,2010)。1998年,Lewicki等提出,不信任不是信任的对立面,两者是相关但不同的概念。随后,学者们对不信任感的关注呈上升态势。以往学术界围绕不信任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第一,对不信任感的界定。主要经历了由单因素观向双因素观的转变过程。第二,不信任感的类型和维度。如Lee等(2008)将不信任分为心理型不信任和经济型不信任。第三,不信任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保健因素和价值观等。如Cho(2006)实证研究后发现,能力类似于保健因素,对不信任的消极作用更显著。第四,不信任感的影响效应,主要结果变量包括个体决策、自我披露、购买意愿、契约专用性等。如Connelly等(2012)对来自美国一所公立大学EMBA项目的101位中层管理者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组织间不信任与契约专用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将组织行为学与创业学相结合,对创业团队成员间不信任感的深入探讨刚刚起步,学者们对这种不信任感的性质和维度仍存在争论。

团队创业精神是指创业团队成员采用共享认知和相互协作的方式,创造性地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共同承担创业风险,进而实现创立新企业和推动企业成长的管理活动。创业精神对提高企业绩效、推动新创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张玉利等,2004)。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将培育团队创业精神作为实现企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团队创业精神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逐渐成为创业研究中的热门方向(Anderson & Eshima,2013;Saeed, et al.,2014)。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对创业团队成员间的不信任感是否会影响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考察。其实,不信任感会降低关系双方的合作意愿和满意度,不利于化解冲突(Sengün & Wasti,2011),最终可能影响企业绩效。本文具体研究的是:不信任和信任有着怎样的关系?不信任感包括哪些维度?创业团队成员间不信任感是否会调节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呢?

二、 不信任感的性质

1. 不信任不是信任的对立面。早期的研究中,不信任获得的关注较少。这是因为,过去学者们一般支持单因素观,认为不信任与信任处于同一个概念连续体相反的两端,不信任是信任的反面,两者不能共存(Rotter,1971),仅需要研究信任即可。但是,越来越多学者对传统单因素观提出质疑,并逐渐形成双因素观(Lewicki, et al.,1998)。双因素观认为,不信任与信任不是单一连续体相反的两端,不信任不是信任的反面,两者是相关但不同的两个概念,可以同时存在,研究不信任同样具有价值。单因素观和双因素观的比较如表1。

双因素观获得许多实证研究证实。Lee等(2008)对IT外包厂商之间的初始信任、初始不信任和相互信任等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初始信任会影响双方的相互信任,而初始不信任不会影响双方的相互信任,两者的作用结果不同,這说明两者可能是不同概念。Dimoka(2010)则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发现信任与不信任对应不同的大脑活动区域,信任与眼窝前额皮质的低水平活动以及前旁皮质、尾状核、脑壳的高水平活动有关,不信任与岛叶皮质和扁桃体的高水平活动有关,说明两者确实是不同的概念。Saunders等(2014)又通过对来自两个英国公共部门56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双因素观。上述研究均为“不信任不是信任的对立面”提供了数据支撑。

2. 不信任感包括两个维度:不可靠性和恶意性。信任的维度划分一般包括两分法和三分法。如宋源(2010)将信任划分为能力、正直和善意。其中,能力信任是指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具有履行契约所需的能力、技术和专长。正直信任是指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是诚实、言行一致和处事公正的。善意信任是指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即使有机会也不会做出损害信任者的事。Pavlou和Dimoka(2006)则将信任划分为可靠性和善意性。其中,可靠性是指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有能力、可以被信赖,能够完成交易契约中的要求。善意性是指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拥有有益动机,真正关心信任者的利益,能够超越对短期利益的期望,做出友善行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均认为信任应体现出能力、正直和善意等成分。

不信任的维度与信任的维度相关,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认为,不信任可以被划分为不可靠性(Discredibility)和恶意性(Malevolence)两个维度。具体地说:

第一,不可靠性是指个体对他人缺乏能力、不正直和不诚实等个性特征的预期。不可靠性更多包含着认知成分,与大脑的岛叶皮质有关(Dimoka,2010);体现了出于对被信任者缺乏能力、不正直和不诚实的担忧,信任者害怕自己会遭受损失,因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第二,恶意性是指个体对他人在处理与个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时的态度、立场和行为的预期。恶意性更多包含着情感成分,与大脑的扁桃体和岛叶皮质有关(Dimoka,2010);体现了信任者担心被信任者自私自利、不关心信任者的利益、甚至做出伤害性行为,对被信任者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如警惕、生气、自卫和厌恶等。

三、 不可靠性对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团队创业精神对提高企业绩效、推动企业成长具有重要价值(陈忠卫和郝喜玲,2008),但这种作用机制受到合作关系质量的约束。Singh和Sirdeshmukh(2000)发现,在合作关系中,如果个体认为对方缺乏能力,那么他会降低对对方工作绩效的期望。此时,合作关系质量将会下降,合作绩效会受到影响。Ba和Pavlou(2002)又指出,当个体相信他人不可靠时,会对他人能否按时、有效地完成工作产生怀疑,从而减弱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也就是说,不可靠性会影响合作关系,不利于发挥集体力量。在新创企业创业团队中,当个体成员相信其他成员具有高不可靠性时,会增加对其他成员难以完成工作以及采用欺骗行为的担忧,合作过程中感知到的绩效风险和关系风险会提高,合作的满意度会下降,成员间伙伴关系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团队创业精神向企业绩效的转化过程,也是创业团队有效地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业团队需要聚集并整合不同成员所掌握的互补性知识。然而,知识的聚集和整合并不是自动发生的,需要团队成员主动地进行知识分享。当创业团队成员认为其他成员不可靠时,会增加对控制机制的依赖,从而消耗更多资源,难以投入更多精力与其他成员进行更多交流;会降低与其他成员交往的内在动机,减少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活动,最终减少知识交换的数量。同时,创业团队成员认为其他成员不可靠,会担心其他成员不诚实、不正直,提高对他们采取欺骗行为的感知风险(Pavlou,2002),从而不愿与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不愿与他们交换私密信息,不愿分享自己的创造性想法,最终降低了知识交换的质量。也就是说,创业团队成员认为其他成员不可靠,会影响合作关系,并降低知识交换的数量和质量,从而难以有效地开发创业机会,不利于团队创业精神向企业绩效的转化,即不可靠性负向调节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据此,提出如下命题:

P1:不可靠性负向调节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四、 恶意性对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在新创企业创业团队中,当团队成员认为其他成员具有恶意性时,会认为他们只关心自身利益,而不关心他人的利益;成员间可能产生敌意,团队中可能存在一系列秘密运作;人们的决策可能变得扭曲,形成一场零和博弈,使得个体间“军备竞赛”逐渐增强(Kramer,2002)。Singh和Sirdeshmukh(2000)发现,如果个体认为对方是恶意的,那么个体会相信,对方具有自利动机,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甚至会对他人采取剥削行为,破坏合作的公平性。刘学等(2006)指出,当恶意性不信任存在时,个体会认为对方具有不良动机,感知到的关系风险会提高,会更愿意在合作中采取自我保护措施。Dimoka(2010)也认为,个体相信对方具有恶意性,会认为对方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担心会出现伤害性行为。上述研究说明,恶意性会对合作关系将产生不利影响。合作关系质量下降,会制约团队创业精神向企业绩效的转化。

此外,恶意性不信任也会降低知识交换的数量和质量。首先,当创业团队成员认为其他成员具有恶意性时,会相信其他成员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会认为如果与其他成员分享知识,那么最终收益也难以得到合理分配,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受到伤害,因此不愿与其他成员分享知识,减少了知识交换的数量。其次,当创业团队成员认为其他成员具有恶意性时,会担心其他成员自私自利,可能做出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不愿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入沟通,不愿分享创造性与多样性的观点;由于交流受限,团队成员之间也将难以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会提高感知风险,为保证自己的利益,从而减少风险性决策,最终导致知识交换的质量下降。知识交换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将不利于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影响团队创业精神向企业绩效的转化,即恶意性负向调节团队创业精神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据此,提出如下命题:

P2:恶意性负向调节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五、 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团队创业精神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不信任感的两个维度对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效应,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本研究明确了不信任感的性质,同时发现了不信任感的两个维度对团队创业精神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存在重要影响。具体结论包括:不信任不是信任的对立面;不信任感包括不可靠性和恶意性两个维度;在新创企业创业团队中,不可靠性和恶意性均负向调节团队创业精神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

上述结论有助于新创企业创业团队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告诉它们培育團队创业精神、降低团队成员间不信任感,对促进新创企业获得卓越绩效、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 重视培育团队创业精神。创业团队应构建学习型组织氛围,促进团队成员共享认知,提高集体创新意识;鼓励团队成员以积极的态度和共同承担的方式,面对企业追求市场机会时可能存在的风险;注重团队成员在知识、能力和角色等方面的互补性,促使他们相互合作,以此来更好地预测市场未来需求,并先于竞争对手采取行动。

2. 降低团队成员的不可靠性感知。创业团队应重视个体的社会声誉,从中了解与他们的能力、正直和诚实等个性特征有关的信息,明确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正直和诚实作为选择团队成员的标准;开展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能力水平;对于不正直或不诚实的团队成员,最好在保护住商业机密的情况下,将其请出创业团队。

3. 降低团队成员的恶意性感知。创业团队应对公司收益分配进行明确划分,努力形成使各方满意的分配方案;举办团队活动,努力营造愉快积极的氛围,化解个体成员对他人的消极情绪;努力在创业团队内部打造互利共赢的价值观。

虽然经历了新创企业“成长之痛”成长起来的成熟企业有别于初创期的小企业,但本文所获得的结论对于成熟企业提高企业绩效、推动企业成长同样具有借鉴价值。未来可以在获得大规模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就上述结论进一步做出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Kamm J B, Shuman J C, Seeger J A, et al.Ent- repreneurial teams in new venture creation: A research agenda.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14(4):7-17.

[2] Thurston P H. When partners fall out.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64(6):24-32.

[3] Dimoka A. What does the brain tell us about trust and distrust? Evidence from a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y.MIS Quarterly,2010,34(2):373-396.

[4] Lewicki R J, McAllister D J, Bies R J. Trust and distrust: New relationships and realit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3):438-458.

[5] Lee J N, Huynh M Q, Hirschheim R.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trust on IT outsourcing: Examining a bilateral perspective.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08,10(2):145-163.

[6] Cho J.The mechanism of trust and distrust formation and their relational outcomes.Journal of Retailing,2006,82(1):25-35.

[7] 陈忠卫,郝喜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21(1):39-48.

[8] 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J].预测,2004,(4):20-25.

[9] 宋源.团队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传统团队与虚拟团队的差异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 143-148.

[10] 刘学,项晓峰,林耕,等.研发联盟中的初始信任与控制战略: 基于中国制药产业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90-100.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12BGL058);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号:CXJJ2014085)。

作者简介:陈忠卫(1968-),男,汉族,浙江省东阳市人,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创业与企业成长;张琦(1991-),男,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介绍 篇4

1、专业定位:

“学习中创业,创业中学习,快乐学习,轻松创业”是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宗旨。服务岭南区域经济,成为培养创业小老板的基地是专业建设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创新与开拓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小老板创业能力及胜任中小企业人事、行政、销售等各非生产部门的管理工作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政府、行业、教育机构等社会认可

2008年5月由省教育厅、经贸委中小企业局批准学院为省级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2009年6月专业通过了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的评估,评估专家组组长朱传礼司长对本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肯定。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其中有4个同学已经自主创业。

3、学院重视

学院为专业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建设了专业创业园(实训室),建立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制定了鼓励学生创业制度,鼓励在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4、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成就

专业学生勇跃参加创业大赛等活动,并取得了好成绩,其中在第六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决赛中作品恒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荣获金奖,作品“佳缘”校园文化咖啡厅荣获银奖;作品“舒心

之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南粤餐饮管理集团、乐购新概念代购公司荣获优秀奖,本次参加决赛的作品共有121件,来自于全省66所高校。在荣获金奖的高校中,我院是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

5、学制:三年,实习“2+0.5+0.5”的学制模式。

6、特色课程

创业实务、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网店经营管理、家族式管理、创业实战专题。

7、主干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云作管理、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公司法、谈判实战、企业战略管理、公司概论、经济学专题。

8、师资力量雄厚

汤天滋 教授 东北财经大学

王经珠 副教授 曾担任国企总经理

何善安 讲师曾担任多家企业人事主管

赵娟讲师硕士研究生

岳向华 讲师丰富的网店经营管理经验

叶全胜工程师曾在三一重工工作,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陈宏硕士研究生具有企业工作经验

陈建兰硕士研究生 具有公务员工作经验

创业者与创业精神论文 篇5

摘要: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其主旨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理想、激发创业意向、塑造创业心理品质、养成创业规范意识,使其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但创业精神的培养在我国的创业教育中受重视程度不够,无论从理论体系建立、教育模式设计、教育成果推广以及文化环境营造等方面都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创业精神、创新力

1.创业精神概述

“精神”是一个很难明确确定的概念,西方学者认为,精神是一种主观性的思想或者灵魂,是人脑的思维方式,代表着当下人内心的一种愿望。在本文我们尚且将“精神”定义为人作为一个个体,其内心对生命与生活的感受与追求。精神不是虚无的存在,其是有存在价值的体现的,人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激发自身进步,国有只有具备团结向上的精神,才可繁荣富强。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不是盲目采取的一种行动,而是在勇气与智慧引导下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坚强、勇敢、细致的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与必备素质之一[1]。

关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体方面的创业精神,主要是指单独应对创业中的一切问题,在自己自主精神的引导下进行创新。第二个是集体方面的创业精神,通过大家的力量,一同为创业努力,包括基本的创新和团结精神。良好的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根本。国家在政策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2.创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2.1完善高校素质教育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创业活动的教育成为除基本文化课、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基本教学活动之一[2]。在文化课、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加入创业精神的因素,也可单独开设创业精神培养课程,聘请专门的心理及社会专家,或创业成功人士亲自传授创业经验。当代社会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基本专业学术知识,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与品德,在创业精神的培养中,可通过教育教导,引导学生改善三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2提高国家创新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发展的源泉是创新。科学技术之所以被研发推广,是因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大学生以外的毕业后就业模式即为找工作,为单位打工,而创业便是就业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没有被社会上的一些迂腐思想感染,仍保持着对学术,对知识的原有灵感,因此培养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其在创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对于国家创新力的的提升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高科技人才,所以目前国家在大学生创业问题上出台了一些列支持性政策,这些政策对国家创新力提高,社会形势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2.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是生活中集体生活中的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属于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大学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单使其增加书本知识,更是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的设计是大学生能够在综合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能够使其开动大脑,激活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并且有利于形成和塑造正确的“三观”。创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创造社会生产力,同时能够反映大学生生产力发展,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大学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

大学创业精神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宏观环境,即外界因素,而是内部因素。在宏观环境中,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文化、国家政策、高校教育等,微观内部因素则是指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家庭影响。全面分析大学生创业精神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利于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中创造便利环境,提高培养效果。

3.1 文化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样大学生创业精神也受到社会文化较大的影响。我国一贯崇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推陈出新的精神,在这些精神的熏陶之下,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自小受这些精神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创业初始阶段能够肯于吃苦,坚持不懈,奋发图强,利于创业取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负面思想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起着消极作用。首先“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部分国人,尤其是北方一些省市人们心中仍然根深蒂固,按照传统思想,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工作单位时首选国家单位,因此每年公务员考试大军数量惊人。相反进入私企或者自主创业反而被人们认定为就业质量差的表现,此种思想无疑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创业思想与创业激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需要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社会各个领域与行业也需要大学生生源,自主创业并不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反而是大学生创新、勇敢的象征。

西方文化的入侵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首先西方文化中崇尚开发、大胆、随心,对于大学生勇于创业起着积极作用,但是西方文化中有关对金钱、私欲的放纵对大学生的心理也造成的不良影响。关于在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其精华部分,并对其糟粕拒之门外。中西方优良文化的结合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3.2 相关宏观因素的影响

其他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宏观因素还包括所受教育、国家政策、周边氛围等。目前我国的学生教育从小学至高中主要是应试教育为主,这无疑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前期培养不足。进入大学之后,在沉重的就压压力之下,各大高校开设一些有关就业的知识讲堂,为学生普及灵活就业即创业的一些基本指导。总得来说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家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特别是相关经济优惠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有关优惠政策如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利息减免,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相关企业审批程序最大化简易等。同时从周边氛围上来讲,当前大学生创业越来越热,尤其是在南方沿海省市,创业已经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勇于创业,并可以从已经取得成功的往届大学生那里获得创业成功经验。

3.3 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每个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其成长环境,自由修养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其创业精神在心理上的地位也不同。有关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经研究得出,积极创业者具有以下几种特点:成就需要,普通大学生的需要一般定义在找到合适的工作,拿基本工资薪酬或奖金,此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欠缺。而有成就需要的大学生,其内心追求创业成功带来的精神享受,此类人的创业精神更加饱满。独立性,独立性包括思维独立性和行为独立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会顺应大局,一股脑选择热门行业或者单位,思维独立的大学生不受别人思想的影响,顺从于自己的内心,更有利于促使其创业。创新性,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也是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特征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独辟蹊径,在创业过程中有关科学技术等问题利用创新性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创新与创业精神读后感》读后感 篇6

创新很重要的一种特质,它能够帮助具备这种特质的人更有效率的工作,用相同的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生产所得。其实不仅是对于个人,对于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在胡鞍钢著的《中国崛起之路》讲到:国家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国家衰败的根源在于不能创新、压抑创新;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迅速崛起、迅速强大的根本动因……所以我选择了德鲁克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阅读,查阅创新在管理中的作用。

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作者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创新实践、创业精神的实践、创业型策略。

在书中“创新实践”这一篇中,德鲁克先生主要讲述了创新的七个来源:出乎意料的情况、不一致、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换、新知识等;然后又讲述了一些创新的原则:创新的要求、创新的禁忌、创新的三个条件、保守的创新者等。在这一篇中,主要讲的是创新的知识讲述,在全书的布局来讲相当于是一些理论知识。在这一篇中,帮助企业家们有目的地搜寻穿新的来源和变化,并且发现由于变化而出现的成功创新机会的征兆,了解和运用成功创新的原理。

在接下来的两篇中,作者主要讲述了创新的实践。包括:创新精神的实践、创业型的策 略。

前者是讲在管理中,各种类型的创业型企业如何把创业精神应用到日常的生产实践中,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状况。虽然对于每一企业型的组织而言,他们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但是目前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核心企业面临的是不同的挑战和不同的问题,而且他们必须警惕不同的衰退倾向。企业家就其肩负的作用和应尽的奉献而言,还需作出正确的决策。创业精神需要企业管理,即企业内部的管理实践和政策。同样,它也需要企业之外,来自市场的管理实践和政策,也就是创业型的策略。以硅谷为例。硅谷经过50 多年的发展,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电子技术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心、技术创新的前沿,“硅谷模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效仿的对象。大学是硅谷的知识中心、学术智库和创新源头。硅谷所在地拥有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在内的8所大学、9 所专科学院和33 所技工学校。假如没有这些高校的参与,恐怕硅谷现在不能够达到目前的这种繁荣境地,而这些就是所说的一些外界的条件:人民的受教育的水平,这些外界条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创业精神的发展。这些也就是作者在第三篇中所讲述的内容。

最后,在前面所讲述的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求,作者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表明创新与创业精神不仅和经济体系相关联,而且和社会相关联。对于创业型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生产水平条件、政府的相关方面的扶持政策和人民受教育水平等进行了总述,在这些论述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在作者眼中,创业型社会会像现在的福利型国家一样,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 篇7

一、中小型创业企业各个时期的风险类型与特征

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种子期、起步期、运作期与成熟期, 不同的时期存在的成长风险必然不同, 以下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1. 种子期

创业企业处于该时期, 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资金风险与技术风险。前者可以比喻为企业的“命门”, 因为种子期是创业企业诞生的首要步骤, 从种子的萌发到成长都要经历一定的挫折, 如果此时就有资金风险存在, 无疑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归咎为种子期企业的各项研制工作局限于概念策划的范畴, 这样就致使技术的可行性模糊不清, 那么在资金风险与技术风险双重的冲击下, 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可能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2. 起步期

此期间, 技术风险有所缓解, 但资金风险仍是被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 此时又有一新类型风险产生, 即为市场风险。起步期概念策划工作落实到位, 步入了中试与小批量时期, 面对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 很多投资家往往举棋不定, 不能把资金注入到某一类产品生产以及运营过程中。此外又因为企业产品在市场试用时频繁的被抽查检验, 那么市场风险几率必然增大。

3. 运作期

此期间, 创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管理风险。这是因为该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投入数额庞大、工作人员数目增加且存在很大流动性、市场营销范围不断扩建, 那么成本管理控制、质量问题和品牌形象打造, 这些问题均会导致管理风险的产生。

4. 成熟期

此期间, 创业企业最大的风险是由创业投资家保守顽固的思维模式而造成的, 此外还有产业多元化风险。前者是因为投资家因为一点点成就的取得而沾沾自喜, 奋斗的脚步停滞不前, 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产业多元化风险是因为很多投资家高估自己的能力, 在本企业中拓展了很多不相干的行业, 最终致使资金运转不周, 严重的会造成破产的后果。

二、描述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

1. 风险的鉴别

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鉴别的就是在企业投资家参照某种特殊性质的指标, 结合企业某一具体的营销环节以客观的态度去辨别分析发生过的或者有很大可能将要产生的风险, 例如较为常见的产品成本过高、财务资金管控不得体或者是企业投资家管理技能难以施展等风险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 现阶段我国创业投资家乐于并广泛关注的指标有以下四项, 即为净利润、投资回收率、销售总额以及市场占有率, 其原因在于这四项指标将企业产品生产效率、管理成效、资金投入份额以及技术先进程度等情况呈现出来, 只要创业投资家洞察到某一指标数值下滑或者产生波动的趋势, 那么就会推测出企业运营的某一流程出现问题了, 也就达到了对企业成长风险鉴别的目标。

2. 风险性质的诊断

通俗的说, 就是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或者是创业投资家对被鉴别出来的各类型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 对该风险正在运行的路线进行研究, 同时对其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预测。创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不论是技术风险还是市场风险, 或者是管理风险均会对企业的良性运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性。对于上述各种风险, 投资家以及管理部门人员应该公平对待、不偏不倚, 也就是说受资企业无论面临哪种风险, 都应该对其起因、过程、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工作, 以此去明确各种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对企业产品销售份额下降这一实例进行分析, 为了达到对该企业成长风险管控的目标, 就必须做好对这一实例形成原因的分析工作, 有三种原因, 一是该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致使其销售价值提升, 此时在经济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二是该企业的“生产--营销”体系出现问题, 可能出现在质量上, 也可能是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三是该类产品市场需求量低迷或者是其他类问题。总而言之, 必须做好问题起因的分析工作, 这是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诊断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 也是该风险及时、高效得到管治的基础。

3. 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这是创业投资家或者是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在完成对企业风险鉴别、诊断工作内容之后, 在与风险相关的应对措施的配合下, 有目的性的开展对问题的处理工作。这里我们以技术风险为例, 对其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创业投资家首要任务是结合过去该技术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情况, 去判断其是否有升值空间, 如果大部分创业投资家认为该项技术已经“落伍”, 并且不具有研发创新型技术的辅助条件, 那么创业投资家就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 将该技术从企业资本中剔除掉。但是实际上某技术从企业产品生产运营中拔出继而废弃现象出现的几率是极小的, 大多数只是技术在某一细微环节上出现偏差, 那么创业投资家就可以在自己人脉关系网络的辅助下, 将某种外援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企业里, 这是对该技术的完善, 也是对新型技术研发的支持, 此时该企业顺利的与技术风险擦肩而过, 及时而顺利的摆脱困境。

三、研究风险跟踪管理工作主要应用的手段

1. 监控手段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这一风险管理手段的实施使创业企业严格的依照投资合同所设置的目标以及规划的流程进行事业的发展与运营, 监控工作的落实使创业企业的成长风险被迅速的识别出来, 尤其是其能够将创业企业家或者是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扼杀在萌芽时期。为了落实对企业成长风险的监控工作, 创业投资家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式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一是加入创业企业董事会体系;二是对创业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核实工作;三是与从事管理工作的创业企业人员进行交流与会晤。对于在监控工作发现的问题, 创业企业投资家可以参考以下管理方式:

(1) 资金分期投放

这一方式也可以被称为分段投资, 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投资家参照创业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对其盈亏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后, 再决定投入资金的数额。分段投资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企业资产管理模式, 它的实施使创业企业的投资家达到了对那些在经济市场中发展前景较为暗淡项目保留的目标, 即“中断体制”。如果投资家发现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 (最长不能超过1年) 该项目的发展趋势仍是不尽人意的, 在补救措施相对缺乏的管理环境中, 创业企业投资者就可以果断的对其进行中止投资, 将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的几率压缩到最低水平。

(2) 对投票权进行管控工作

在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优先股是不具有投票权力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创业企业的优先股自行进行假设, 演化为普通股, 拥有特殊性质的投票权力, 它们可能对创业企业的章程进行规划与调整, 同时拥有清算公司总资产以及公司并购的特权。

(3) 解除不称职的管理人员。

这是道德风险得以避免的有效途径, 如果有些创业企业管理人员一再拒绝投资, 那么在企业股东大会上就可以以此为由以解雇或者降职的方法约束他们, 这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可行对策之一。

2. 增值业务手段 (Value Added Service)

一般来说, 增值服务可以被视为创业投资家为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咨询服务的总称, 其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协助完成重要管理人员的选取工作

通常情况下, 创业企业中只有首席执政官需要选拔, 创业投资家自愿参与该过程。而增值业务这一管理手段在成长风险中得以应用之后, 首席执政官会得到来自参与面试工作的经理人员的决策书。

(2) 使创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得以顺利的编制

这一工作可以视为提高创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效措施, 也是企业投资家投资以后首要开展的管理工作项目。在对企业成长风险进行管控的历程中, 投资家凭借自身在董事会的职业去对所处企业行业进行科学的挑选, 同时落实经济市场的定位工作内容。在这一工作环节中, 企业投资家积极对企业中大型经营问题形成的根源进行剖析, 与此同时细致的对影响企业资本的运作方案规划的内容进行审查, 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创业企业的投资家也可以承担顾问专家的角色, 这样他们就可以频繁性的把一些有创新性、时代性的思路或者是策略输送给企业管理部门, 例如“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去应付一位重要客户, 以拿下产品订单, 最终实现降低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率为企业赢得经济利润”这一问题。

(3) 为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资金的筹备工作注入能量

任何企业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 才会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经济利润增长点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对于创业企业而言, 筹集未来几年发展所需的资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这也是对成长风险管控的有效对策之一。增值业务手段的应用, 一方面使企业投资家运用自己在经济市场中的人脉关系, 或者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为企业筹集后续资金工作添枝加叶。组合投资的实现是落实后续资金筹集工作的最快捷途径, 其实质就是在企业投资家在投资领域中以经济利润作为诱饵, 激发其他创业投资公司参与投资的欲望。在创业企业投资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成长风险的发生与蔓延, 建议企业投资家采用分段投资这一方式, 如果在某一时间段该创业企业产品营销等事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效, 那么那些分阶段投资的企业投资家就引发了一场“示范效应”, 那么后续资金的筹备问题随之就被解决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大多数企业投资家与某投资银行、基金机构或者是保险公司关系密切, 那么借助此关系, 投资家就可以协助创业企业产品选择最佳的上市时机或者是与发行有关的债券, 此时该企业必然也会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总之, 正是因为增值业务这一手段在创业企业管理工作的应用, 企业投资家才会费劲脑筋, 尝试各种途径为企业后续发展工作创造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源, 为企业顺利运行注入能量, 此时该企业成长风险也得到了切实的管控。

(4) 完成重要客户与供应商的寻找与汇聚工作

在创业企业事业发展过程中, 投资家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不仅仅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完成所处企业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选择工作, 并且提高后续资金筹备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他们将合适的供应商家、销售商家引荐给首席执政官, 落实相关产品的生产、出厂、营销、售后质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步骤。特别是在创业企业种子阶段、起步以及运行阶段, 这种增值业务发挥的成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这些企业投资家能将自己选择某一供应商或者是销售商进行合作的理由讲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 他们对合作伙伴事业的生产运行情况有透彻的了解, 这样对其顾虑减轻, 信赖程度增加, 最终达到高效控制成长风险这一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创业企业因为自身性质的特殊, 因而可能长期的面临各种风险, 此时创业投资家不必惊慌, 应该明察秋毫、积极的采取多样化的解救措施, 将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将至到最低水平。总之, 只有企业投资家拥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大力支持创业企业的生产, 不断提高自己对风险的管理能力[3], 此时创业企业必然会顺利的渡过难关, 健康的成长。

摘要:与寻常企业相比较, 创业企业在事业运行的过程中面对的风险是具有特殊性质的, 因此与企业相关的创业者以及投资家应该树立风险意识, 对创业企业成长进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继而去拟定完整而科学的风险跟踪管理体制。对创业企业的成长风险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剖析, 大体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环节, 即风险的鉴别、风险性质的确定以及风险管控。

关键词: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显文.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跟踪管理[J].学术交流, 2004.

[2]陈子彤.论中小企业成长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 2004.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管理 篇8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高职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当代各国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人才培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国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高职创业教育必须开拓思路、创新理念,构建以企业家精神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由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首先提出,认为企业家是能够识别并未被他人所识别的机会的人,同时作为创业者企业家还承担着收入不确定的风险。其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展开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将其核心特质归结为创新(Innovation)。代表学者约瑟夫·A·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认为企业家作为“创造性破坏”者,“对生产要素作新的结合”的创新活动是其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伊迪斯·T·彭罗斯(Edith T. Penrose)认为企业家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多样化的创见、沉着的判断力、令他人信任的说服力和取得成就的野心。国内学者樊纲指出企业家的精神本质是创新,企业家應同时具备敢于承担风险的冒险精神和理智的科学分析思维。可见,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在于创新。

二、企业家精神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对于就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更注重通过创业精神培养、创业知识课程、创业实践体验来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

21世纪40年代起,受到市场力量和高校改革的驱动,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高等院校开始逐步推行创业教育。从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推出创业教育课程、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考夫曼大学校园”学生创业项目资助活动到日本构建以“管产学”合作为特征的大学创业教育制度、英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丹麦投资建立创业学院、挪威实施“创业教育战略计划”。大学生自主创业和高校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

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会议提出的创业教育理论有效启发和推动了国内创业教育。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创业教育”作出明确阐释。广义而言,创业教育指培养开创性的个性,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这些精神与能力不仅在创业活动中发挥作用,对于非创业者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狭义而言,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意识、能力、精神和素质,以使其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指高校利用课堂内创业课程和课堂外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教育。

可见,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题;企业家精神以创新创造力为主要内容。故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养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以企业家精神培养为重点。具体而言,首先,创业活动不仅是开拓性的行动,更是一种行为方式,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与倾向性。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创业教育可以激发个体在不同情境中能调动积极认知、完成艰巨任务的能力。其次,创业活动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或团体对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机会的把握。离开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创业活动将难以高效开展。再者,创业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创业者的付出,这不仅包括技术、资金、设备的配置,更依赖于创业者乃至整个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必须贯穿于高职创业教育过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基层技术能手、骨干,实践能力的锻炼是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纷纷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以企业家精神培养为核心,强化相关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还通过建设创新实验室、建立学生创业基地等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

1、国家政策的支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政策,人社部在2009年发布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提出了三年内(2010年到2012年)引领45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的工作目标。具体而言,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引领不少于10万名、15万名、20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同时,由政府买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专业化的创业指导。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强高校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指导与服务,落实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实现突破性进展。

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催生大学生创业

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创业者带来了无限的机会。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认为,经济的转型时期也正是创业精神最兴盛时。20世纪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高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意志的激励。大学生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创业活动将推动经济向高科技、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转变。比如对于传统行业,大学生创业者可以依托技术和知识,可以采用新的更有效的企业经营和生产方式,在节约原料资源的同时,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质量,实现“内创业”对行业的改造和拓展作用。

nlc202309011114

3、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了高职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功能,有力促进了知识技能传授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着智力资源。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创造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要素。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已不应限于知识传播、技能培养,而积极顺应时代需求与市场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实现持续发展。以企业家精神培养为重点做好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高职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文化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良好、岗位适应能力强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既具备了职业教育授课形式灵活、培养周期短的优点,也具备了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许多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创业教育强化了高职素质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时代创新和办学特色。

4、高職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企业家精神的灌输

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活动的目标对象。大学生素质与能力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与发展过程必须具备可持续性,以适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大学生在毕业后,作为个体的人需要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不断发展与完善。

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两个落脚点。一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形成开展创业实践的技能。二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职业发展综合能力。就大学生自身而言,通过接受创业教育,深入挖掘内在创新潜质,并培养市场敏感性、商业思维、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与技能,形成自身优势与特点,为开拓职业道路作铺垫。

创新精神是实现民族发展、创造经济繁荣的不竭动力。党和政府

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力支持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作为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阵地,必须积极顺应时代趋势与经济发展需求,以企业家精神培养为核心,开拓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思路、新内涵、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李志永.日本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2),2,5,25.

[3]刘新民,郭洪波.当代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辨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61-63.

[4]冉林.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突出创业教育的必要性[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72-74.

[5]魏筠.以企业家精神传递为核心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8),27-30.

[6]肖慧英,张朝乐门.创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J].科教文汇,2010(5),172.

[7]英才.创新精神就是冒险加理智[J].发明与创新,2004(04),7.

[8]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

[9]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10]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1999,39-15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功企业家人格特质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职教重点自筹课题,编号:B-b/2013/03/025。

上一篇:实验中学老师辞职报告下一篇:县计划生育文明执法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