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精选12篇)
一、信息技术设备(含教育信息资源),是实施课程标准、传播教育信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物质条件和教育信息资源,是学校国有资产。务必加强管理,重在发挥效益。
二、信息技术设备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学(教学辅助)业务工作,务必设置具备任职资格和职业素养的本学科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专人从事。
三、信息技术设备按照《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分类,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中的“通用仪器”编号。贵重设备要双人监督管理,建立使用日志。
四、设置信息技术设备总帐和明细帐,并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帐目清楚完整,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卡物相符。每学年末进行一次信息技术设备全面盘点,盘点结果报批同意后,及时调整账目。
五、学校要创造条件达到省教育厅《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定期按固定资产管理程序报损报废,定期申购补充新设备,及时补充消耗用品。新进信息技术设备,须进行质量检测,合格产品方能入库、入账,投入使用。
六、信息技术设备贮存室应有通风、遮光设施,保持合适的温、湿度,并根据各学科信息技术设备特点,尤其是非书资料贮存,应做到“十防”(防尘、防潮、防锈、防毒、防光、防压、防震、防雷电、防霉变、防辐射)。应装备有工作台和常用工具,及时保养、防护及维修信息技术设备,并作好维修记录。学校应为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专用工作服和常用洁具用品。
七、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应提前发出通知,进行借用登记。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一般不外借,特殊情况应由部门负责人批准,具备借用手续,并按时收回。
八、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若规范操作、正常使用,致设备、资源损坏,可酌情赔偿或免予赔偿。师生丢失信息技术设备,应酌情赔偿。教师失职、学生故意致使设备、资源损坏或丢失的,应按值赔偿或加倍赔偿,直至追究责任。
九、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管理应实行专人负责制,做到“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应有消防设施,有应急处理预案。
十、贮存室应收集整理并归档保存信息技术设备说明书、技术标准、合同文本、相关文件、工作记录、书籍杂志等文书档案资料。
十一、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工作变动,应在学校领导主持下,认真办理移交手续。
十二、各学校根据工作实际,可对本管理制度提出具体实验细则。
1 计算机应用下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特点
1.1 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学互动性强
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较强的互动性, 可以大幅度地提升课堂的效率。在使用计算机应用下的教学模式中, 改进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上师生之间互动很少的尴尬局面。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自己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统计, 找出学生的难点, 从而能够理解学生的思维, 并以此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 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同时, 这个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在进行自我的提高, 有利于其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 从而培养感情, 有利于小学的班级管理。
1.2 建立起多渠道的班级通讯网
计算机技术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与高效。如今计算机通讯工具发展迅猛, 人们沟通交流越来越方便。在这种大趋势之下, 利用计算机建立起班级的电子通讯录, 和在网络上构建出基于整个班集体的交流平台, 使教师更加方便直接地了解到学生的生活, 有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 同时也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
1.3 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文档、资料、档案等进行管理工作
对于学生来说, 档案贯穿整个求学生涯,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 学生在上学期间进行的各种考试的数据, 也需要教师进行认真整理、保存, 这是比较繁琐的工作。而方便、快捷的计算机技术, 成为解决这一繁琐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计算机中的软件, 如Excel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数据方面的整理, 功能强大;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记录下班级的点滴;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分享等, 这些都能为教师缩短工作时间, 使繁琐的任务变得更加的简单。
2 计算机应用下小学班级管理模式遇到的障碍
首先, 是来自家长担忧小学生上网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目前小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社会正在采取措施抑制这种现象, 所以这就导致在推行计算机辅助班级管理的模式时, 可能会遭到一些家长的反对。其次, 是难以达到全面的网络覆盖。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 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网络的支持下, 全面发挥计算机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相当一部分计算机普及的地区, 都还没有进行全面的网路覆盖工程, 使得计算机成为摆设,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再次, 是教师自身管理方式和观念问题。教师是整个班级的管理核心, 学生是整个班级的主体部分, 教师的观念对班级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思想不够前卫, 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使得计算机辅助教育模式的改革进程难以推进。
3 解决在普及计算机应用下班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问题的措施
3.1 教师要转变观念, 学校要多选拔出更具有现代化思想的教师
上文提到教师是整个班级的领导核心, 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文化的发展。因此,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革新观念, 定期进行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辅导课程。在选拔人才时, 着重考察其对“计算机应用下的班级管理模式的看法和建议”这一问题, 建立起学校自己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计算机应用下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展开注入新的动力。
3.2 由家长代为管理网络平台
学生上网问题是现今社会相当关注的问题, 但是在推行计算机辅助管理时候, 不可避免地要利用计算机, 为了解决家长的困扰, 可以建立起家长和教师的直接联系平台, 减少学生的上网时间, 使家长对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了解, 增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交流, 建立和谐班集体。
3.3 学校应该进行网络全覆盖
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 就要有网络的支持, 学校应该投入资金进行网络的全学校覆盖和自由化, 使教师能够在教室或者办公室更加方便地使用计算机进行班级的管理, 也可以更加快速地解决学生其他方面的问题。
4 结语
班级的管理模式是一件很重要、很系统的工作, 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摸索。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出现, 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也在缓慢的进行当中。而计算机的应用对班级管理模式的改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目前在这方面还有些障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最终会被解决, 计算机在班级管理模式中必然会发挥出更加强大的作用。
摘要: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 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小学班级的管理进行辅助也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中国教育现状的限制, 使得目前计算机应用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遇到阻碍, 一些问题还需要解决, 笔者对这种模式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郎义学.多媒体在班级管理中的途径和作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6) .
[2]雷胜军.信息技术条件下创新班级管理模式的思考[J].青海教育, 2011 (23) .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帮助小学班级管理成了一种趋势,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下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现代信息社会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尤为重要。
1.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特点
1.1教学互动性强
教师教学是双向的,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互动性较多,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把问题反馈给老师,这样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回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重、难点。这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找到学生的疑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有益。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小学的班级管理水平。
1.2 多渠道交流平台的建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计算机建立班级学生的电子通讯录,并建立班集体的交流平台,从而使教师能更加方便直接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也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近况和全面了解学生。多渠道交流平台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模式,有利于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拓宽了师生之间沟通的途径。
1.3班级管理数据库的建设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来进行班级信息库的建设,能高效地实现班级的管理和服务,将班主任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建设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班级信息管理系统,把学籍管理(包括电子照片)、成绩管理、综合素质评价、考勤记录和奖惩记录、个别教育记录、班级工作计划、班会教案及班费收支登记、班级工作日志、课程表、座位表和班主任自身的课程教案管理、听课记录、学生家庭报告书、学生通讯录等集中起来建立一个数据库,全面完整地记载班级的各种信息,形成学生的电子档案,使班主任对班级的情况一目了然,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更系统、更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本人和家长,便于及时和学生家长联系。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网络覆盖率来看:虽然我国的网络覆盖率已经很高,但仍有部分地区目前还不能上网,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班级进行管理,前提条件是要有网络的支持。其次,从网络普及率来看,虽然目前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很高,但不可否认仍有部分家庭目前还没有电脑,如果一个班级有一位同学家里没有电脑,就不能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因为这会对没有电脑或者有电脑但没有使用网络的家庭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些学生可能会被其他学生排斥在外,容易滋生自卑心理。再次,从家长方面来看,很多家长会担忧小学生上网的问题,目前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就导致很多家长会反对推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最后,由于一些老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再加上对现代信息技术不甚了解,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的进程难以推进。
3.解决在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下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3.1较全面的网络覆盖和网络普及
网络是实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班级的前提,国家应加大力度扶持网络的覆盖,减轻人民大众的上网费用,这样才不会使计算机只是个摆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也应该投入一部分资金用来保证网络的全学校覆盖,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室或者办公室使用计算机对班级学生进行管理。
3.2家长的积极配合
学生上网问题是当今社会日益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网络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家长应对学校推进的先进管理办法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应站在家长的角度上采取一些措施减轻家长的困扰,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平台,这不仅可以减少学生上网的时间,而且有利于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更深了解,增强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加有利于建设和谐班集体。
3.3教师观念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班级管理的推进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革新教育观念,对此学校应注重教师先进管理理念的培养,选拔一些教师进修此方面的技术和理念,学校也应定期举办关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培训。另外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班级管理作为考察的内容,可以通过笔试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面试的形式,从而保证学校能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班级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
总之,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一个优秀的稳定发展的班集体,既能顺利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又能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应有所打破,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班级进行管理尤为重要,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室,设备配置情况
自2013年以来,我校先后共建立了两间学生信息技术教室,每间信息技术教室配备50台学生机和1台教师机。两间信息技术教室都安装有网络教学软件,能通过教师机进行广播教学、个别辅导、视频播放、语音对话和远程监控等;学生机通过该软件可接收教师机广播、电子举手、语音对话等。
两间电脑室都能通过中心交换机连接到校园网上,同时通过一台代理服务器接入教育数码网和互联网连接。为了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学校在网络中心设置一台专用教学服务器(ftp://192.168.2.155)其中FTP服务器给每个学生提供帐号和密码,让学生自已登录后保存练习、作业、学生作品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浏览上课内容,便于学生自学和复习。
二、信息技术教室管理和使用
1、信息技术教室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场所,供师生教学、培训使用。
2、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室的管理,安排了专职管理员负责信息技术教室的日常管理、使用、保养、维护、安全工作。
3、做好了信息技术及辅助设备、软件及有关文件资料的登记造册工作。要分类编号定位,逐一登记入账,做到账据齐全、账物相符。
4、做好了信息技术教室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室内整洁。
5、做好了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工作。要有防尘、防潮、防高低温、防晒、防静电等措施。雨季和假期要定时开机维护。
6、严控外来磁盘、光盘和优盘等存储介质的使用,定期进行信 息技术病毒检测和杀毒工作。
7、建立工作日志,记载每天信息技术教室的日常工作情况。建 立每台信息技术的使用、保养、故障维修的技术档案。
8、加强防火、防盗的安全保卫工作。机房内严禁明火并合理配置消防器材,管理员应正确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下班离开教室时,管理员要负责关闭电源、锁好门窗。
9、禁止擅自拆装硬件,凡有人为损坏,查明责任、照价赔偿。
10、禁止使用人员对信息技术教室机器的系统软件进行删改,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安装应用系统软件,禁止通过本教室机器传播病毒、攻击性程序,以及有不健康内容的文件。
11、进入机房前要更换专用拖鞋或使用鞋套,可携带上机操作必备的课本、资料和练习本。书包和其它物品应放在指定地点。
12、信息技术教室实行定人定位及上机登记制度。学生上机时 按指定位置入座,填写《上机登记表》。《上机登记表》包括姓名、班 级、上机时间、机器状况、离机时间等内容。
13、开机前,应先检查电源和信息技术设备,并查看该座位的《上 机登记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14、严格遵守上机操作程序:先打开显示器等外部设备,再打开 主机电源;关机时顺序相反。不准频繁关启电源,关开机间隔在一分 钟以上。
15、上机操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报告信息技术教师,不得自行处理。
16、不得在机上玩游戏或进行与教学无关的操作。
17、不得私自修改信息技术系统配置,如设置密码、增删软件等。
18、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得晃动或搬运机箱及设备,不得 插接或拔下各种联结线和接口卡。
19、学生上机时,应遵守机房纪律,不得大声喧哗,不要随意下位走动。保持机房清洁卫生。
20、注意爱护信息技术以及教室内的其它物品。上机完毕,应主动把各项物品放回原处。
三、信息技术教师的配备情况
我校有3名信息技术教师,1名教师专门为机房管理员职责,2名教师分别担任七、八、九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四、学生上机操作情况
本校学生上机前能遵守机房制度,下机前能按照顺序正常关机,放好鞋套,排队下机,防止拥挤,造成对电脑的碰撞。
计算机教室管理员:卜志文
一、评价的目的评价是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由于受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把学科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其他多方面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该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价。
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这就是“评价的核心目的为改善过程” 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这就是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的功能。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基础知识的接受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创新意识、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二、评价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我遵循了以下原则。“公平原则”。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过程中遵循“公平原则”。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后一般由学生开始上机操作,不管是谁,只要完成操作,就可以给自己打满分。
“优先原则”。同时采取谁完成的又好又快,通过同学互检确认,在评价表中表扬一项加分。用于激励计算机能力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互帮原则”。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有的学生完成操作有困难,提倡互相帮助,对被帮助的学生,如果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同样可以得满分,帮助的学生可以在评价表中帮助一项加分。互相帮助,互助互利。这个原则调动了后进学生和先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实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都要求根据当堂现实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不允许当堂不评课后补评。
“诚信原则”。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虽然是当堂自我评价,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但是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要事实求是,不要虚报成绩。
“全面原则” 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整个过程,不仅对每一项计算机操作进行评价,学生每一堂课结束前对自己的本堂课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进行自评。
评价的方法
(一)课堂评价
学生以3—4人为一组,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提出任务——演示——练习——交流——评价”教学,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完成作业并交流以自我评价为主填写《信息技术课课堂自我评价表》,教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记录《课堂行为观察考核表》作为道德品质的学期总评依据。
评价等级:A、B、C(A为完成满分、B为良、C还需努力)实施过程:
将每节课内容制成任务文件,其中包括基本任务、超级任务。完成基本任务的即为完成课堂作业,学生自评得分,为学期总评依据之
一。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完成超级任务的在创新性上加分。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要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完成课堂作业,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阶段评价
通过对整章内容各知识点(或基本技能)的罗列,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从自我认识中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水平及教师教学的反思。
操作方法:
教师边解释各操作的要点,学生边对自己作评价:能熟练操作、基本会操作、不会操作,最后对自己作总体评价。
评价等级:A、很满意 ;B、还可以;C、还要加油;
实施过程:
教师作复习性小结,学生对照所罗列的知识点进行自评,通过自评,使学生回顾与检查内部化,在自我反思中增强了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对教师则能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哪些知识点讲得不够清楚,哪些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三)具有鼓励性质的总体评价
一、填空
1、容量只有1.44MB3、计算机开机时先开电源,后开电源。
45、启动Windows后,人们看到的整个屏幕显示区域叫。
6、Windows78、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够高速、精确地进行计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目前用得最多的计算机是微机(微型计算机),简称PC。
9、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 年在美国产生。
11箱(耳机)、打印机等。
12利用关键字搜索和按类别搜索两种搜索方式。
二、判断
1、删除磁盘上的文件或文件夹时,它没被直接清除掉,而是放入了回收站。(√)
2、任务栏上显示着那些已经关闭了的程序。(×)
3、表示存储量的单位有B、KB、MB、GB等。(√)
4、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可以传染给人的病毒。(×)
5、打字时,人体与显示器的距离约为20厘米左右。(×)
6、出现“死机”时,按一下POWER立即再开机即可。(×)
7、文件夹里可包含文件和文件夹。(√)
8、硬盘上的Windows文件夹可以随便改成我们喜欢的名字。(×)
9、当删除某一文件夹时会连同其子文件夹一起删除。(√)
10、退出Windows最快捷、正确的方法是直接按主机上的电源键。(×)
11、用鼠标将桌面上的快捷图标拖到回收站即可将它永久删除。(×)
12、在Caps Lock键的指示灯亮时,我们是不可以输入中文的。(√)
13、目前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至少应包括显示器、鼠标、键盘、打印机。(×)
14、文件夹中只能含有文件。(×)
15、CPU就是中央处理器。(√)
16、出现“死机”现象时,应同时按住CTRL、ALT、DEL键。(√)
17、Enter键的中文名字叫回车键。(√)
18、复制的快捷键是CRL+C,粘贴的快捷方式是CTRL+V。(√)
19、我的邮箱地址是geping&sina.com。(×)
20、Word、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研发的。(√)
21、录音机、画图程序是操作系统自带的软件。(√)22、8个基本键是ASDFJKL。(√)
23、两个定位键是F、J。(√)
24、显示器、打印机是输入设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小学英语,情景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走进了课堂, 使沉闷、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发生了根本转变, 集图形、文字、动画、声音于一体的现代媒体, 创设了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给英语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搭建了平台, 优化了课堂结构。
一、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教材中, 色彩鲜艳的画面、简洁的英语语言使小朋友对英语兴趣有加, 但随着英语难度的加大, 新鲜感骤降, 兴趣随之而消失。而课堂上, 如果教师巧妙使用多媒体, 可以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热情和维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学习animals时, 先用多媒体播放出鸭子、狗、猫等的声音, 让学生猜猜这些声音是谁发出的, 再点一下鼠标, 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它们的图片, 图片下醒目的英语单词和多彩、生动、真实的动物画面,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自然而然地对所学的单词兴趣盎然, 轻松掌握。再继续用多媒体展示猴子吃香蕉的画面等, 介绍Monkey likes bananas.It is eatingbananas happily.学习感叹句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田径场上, 运动员们百米冲刺的视频画面, Tom遥遥领先, 此时How fastTom is running便浮出水面。教学中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多媒体的使用、情境的创设使乏味的知识富于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 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并且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的使用使小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也相对提高。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 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于单词、句型的学习, 学生获得的是孤立、固定的知识点, 在实际运用中困难重重, 有时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 呈现出大量的口语练习的情境和场景, 提供情境, 学生乐学、会学, 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 学习Food anddrink时, 用多媒体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 让小朋友跟着视频中的声音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看动画片, 呈现Let eat….I like…Have some…等重点句型, 使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下用而达到自由、准确运用、正确交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的使用, 力避了教学过程的波澜不惊
以现代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使英语的学习从无声到有声, 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其主动、积极思维, 在真实的语境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1.导入避免了平铺直叙。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的导入往往被忽略, 或虽导入, 可是全然没有引人入胜之感觉。如From today on, we will learn about some public signs.常见的公共标志有No parking不许停放车辆、No smoking不许抽烟等, 试想, 这样的导入意义何在?如果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司机师傅想在公园门口或超市门口停车, 一位保安走过来, 指着路边的标志说“No parking!”在黑板上板书No parking, 并用简笔画画出此标志, 介绍It is a public signs.There are many publicsigns.In this class, we will learn more public signs.这样的导入避免了导入的平铺直叙、起到先声夺人之奇效。
2.活动走出千篇一律。传统的常规课堂教学, 形成千篇一律的教学态势, 教师的活动单一:讲解知识点, 带读单词, 带读课文、对话等, 学生的活动也单一化:读单词、写单词、记短语、背诵、做练习等机械接受、被动学习。而多媒体的使用, 改变单一化的教学和学习, 走向多元发展。
如学习6A Unit1 C部分时, 常规教学是教师指出这部分的重点是:What does it this sign mean? It means you shouldn’t…教师把六幅图片的内容自己自问自答地讲一遍, 教师讲得苦口婆心、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痛苦万状。如果用多媒体展示Ben和Jack在公园里兴高采烈地游玩, 四岁的Jack对一些标志感到好奇, 如看到古树的前面有个标志, 标志上画着一个小朋友在攀爬这棵古树, 上面又有一个红色的警戒线, Jack问Ben What does it this sign mean?的疑问顺理成章, Ben的回答It means you shouldn’t…更是顺其自然。这样, 学生在看视频、跟着视频中的人物的行踪变化, 所见所闻的变化, Do not touch、Keep off the grass等的公共标志得到复习巩固, What does it this sign mean? It means youshouldn’t…也在反复运用中, 得到强化。
3.作业避免常规化。随着电脑的普及, 小学生对网络充满好奇和新鲜, 上网游戏的小学生逐渐增多, 青少年上网, 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数不胜数, 因此, 引导学生正确上网观很重要。英语教学中, 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不妨让学生走进网络世界, 到网络中遨游, 在网海中泛舟, 在广阔的网络中自由翱翔。
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零距离”, 既推进了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 信息技术优化英语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学生学英语不仅仅靠老师, 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 到网络中找到自己关注、能帮助自己学习的可利用资源, 丰富自己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万忠柱.浅谈小学英语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J].读写算, 2014 (04) .
11月16—17日,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省级技术保障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校安办)成员、各省校安办工作人员、省教育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企业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强调“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要求“一定要花大力气把它做好”。全国校安办主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数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门对系统的开发进行研究,亲自协调有关单位的工作。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为此专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专门的开发班子负责此项工作。为满足校舍安全工程的需要,全国校安办领导要求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于2010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近半年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天天加班加点,放弃周末休息,在对系统功能需求、指标需求、技术方案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和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已开始在北京、辽宁、吉林三地进行试点。
培训班上,全国校安办成员、教育部基础一司副巡视员杜柯伟同志传达了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信息采集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及省级技术保障相关培训工作的精神,并对全面理解和建立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他要求相关人员要提高认识,把握工作目标;完善省级系统技术保障方案,继续做好系统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尽快落实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所需经费;按要求做好校舍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报送和更新数据;建立保障系统运行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人员培训;开展调研,制订各省地市、区县、学校级系统建设工作方案。
全国校安办成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同志从系统概要、系统建设实施计划、省市条件保障要求等方面介绍了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
他指出,系统建设目标是建立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统一的全国中小学校舍管理平台,为校舍安全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管理提供支撑和服务,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系统体系结构可概括为“四级校舍数据中心,五级校舍应用系统”。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进行。
作为全国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的五大子系统之一,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系统功能方面,将采用三维遥感地理信息技术、GPS技术等最先进、最可靠的技术,实现校舍档案管理功能、校舍安全工程管理功能、校舍安全监控功能、分级动态管理功能、基础信息更新功能、汇总分析判断功能等。目前已完成一期开发和测试的全部工作,2009年12月在全国布置,2010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运行。
IBM、惠普、SUN、华三、天融信、锐捷、绿盟、富士通、曙光、思科、甲骨文、联想、浪潮、红旗等有关企业在本次培训班上就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方案,介绍了与省级数据中心建设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咨询。
1.能够说出画图程序的界面并能运用铅笔工具绘画。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小组合作等认识画图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3.通过像素画的绘制,掌握铅笔工具的基本操作,体会计算机的魔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画图,铅笔工具和橡皮工具的运用。
【难点】铅笔工具和橡皮工具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青苹果”想要学习用计算机画出一副小树的画向“机器人”老师求助。教师提问学生:“如何用计算机画出小树呢?”“Windows家族有哪个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呢?”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二)新课讲授
1.打开画图程序
教师提示学生Windows家族里有个“绘画小能手”但是它却藏在了Windows附件的“大森林”里,请学生进行探究打开画图程序。教师找学生回答画图程序的打开步骤。【单击“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画图”】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是发现小能手,能够帮助老师找出“绘画小能手”。教师打开画图程序,然后让学生观察画图程序的组成。教师说明画图程序界面由功能区、绘图区、状态栏三部分组成的。然后教师可以强调“绘图区”就是平时所用的“画布”。教师提问:如何设置看到的图像的大小呢?教师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操作步骤。【单击“查看”选项卡设置显示网格线,单击页面缩放按钮或拖动缩放滑块设置显示图像的大小】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能够把操作记得这么清楚。教师继续引导:“如何设置图像的实际大小呢?”这一部分可以选择让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3分钟,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找小组代表汇报。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单击“主页”选项卡中的“重新调整大小”在弹出的“调整大小和扭曲”对话框中将“水平”和垂直参数分别进行设置。
2.开始绘画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在画布上进行绘画呢?”学生能够想到实际生活中用笔进行绘画。教师说明学生可以用画图中的“铅笔”工具进行绘画。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如果想让画出的线条粗一点应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铅笔四种不同的线宽并强调不同的工具线宽是不一样的。然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按照教师给出的图形进行绘画,预设学生会有画错的情况,引出“橡皮擦”工具可以擦出不想要的痕迹。并补充快捷键“Ctrl+Z”可以快速撤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想要画出绿色的树,如何把铅笔的颜色调整成绿色呢?”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更改铅笔的颜色。自主探究结束后,学生汇报【颜色1可以更改铅笔的颜色】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动手能力真强。教师补充:颜色1是前景色颜色2是背景色。教师提问:“青苹果”小朋友想给大树换一个“颜色”栏中没有的颜色,该如何帮它呢?教师进行讲解:通过“编辑颜色”可以选择“颜色”栏中没有的颜色。教师补充“颜色提取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选择颜色,并指出“颜色提取器”的样式。
3.保存作品
教师提问:“青苹果”小朋友想看一下自己的绘画效果之后再保存应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学生进行汇报。【单击“查看”选项卡中的“全屏”或“缩略图”按钮可以预览。通过“保存”按钮或快捷键“Ctrl+S进行保存”】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之后,开展一个小比赛。请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合作完成一副作品。看哪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画图程序的界面组成等。教师可以点评同学们听课很认真,记忆力真强。
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制作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的像素画。
共享边框是一个网站中具有共性的部分,它会出现在网站中所有允许共享边框的网页中。制作共享边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了解共享边框的作用;
(2)会恰当地运用共享边框。
2、技能性目标
(1)会插入和设置共享边框;
(2)会在共享边框中插入各种对象;
(3)会插入和设置滚动字幕;
(4)会设置网页之间的超链接。
3、情感性目标
(1)会恰当地运用技巧,减小式作量;
(2)增强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和制作共享边框;
(2)制作字幕和超链接。
2、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共享边框。
四、教学准备
用为表格背景的图片和反映网站主题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本课的网站的每个页面。
提出问题:我发现这个网站中,每个网页的顶部和底部都一样,这需要重复制作吗?你有什么好点的办法?
学生交流、汇报。
2、自主学习,插入共享边框。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硬件大师”网站,参考教材“插入共享边框”内容,进行学习。
学生操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格式”菜单的“共享边框”命令为灰色,则需要选择“工具”—“网页属性”命令,打开“网页属性”对话框,在“创作”选项中,选定“共享边框”选项。)
学生示范,讲解方法。
3、教师示范指导,插入表格。
教师演示、讲解在共享边框中插入表格,并在表格中插入图片和文字,设置超链接,从而构成网页的导航栏。,学生观察学习。
学生练习。
4、插入字幕和超链接。
老师:在第三课学习时,我们已经学习过字幕的插入方法了,请同学们参照书P83——84页的步骤完成学习内容。
学生看书练习。教师巡视帮助。
教师:当我们单击“首页”文字时,会转接到“首页”页面上呢?
学生示范。
老师补充讲解示范如何设置超链接的方法。
5、强化练习、巩固知识。
请同学们完成书中“试一试”练习内容。
学生练习。
6、总结评价。
一、抓住学生特点,游戏引入,在玩中练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吧。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学会使用鼠标》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怎样握鼠标,怎样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这些要点的话,学生不但不愿学,更不愿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在后来的练习中,我又让学生练习了《扫雷游戏》,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又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二、小组协作,互助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像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他告诉了我们合作、交流的好处。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差异,有的学生学习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而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
1.“能者为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例如,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初学者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训练。但也有的学生对电脑很陌生,操作时很僵硬,所以我就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当小老师,而我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这样互教互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优助差”,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同学之间互助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利用局域网进行资源共享,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学完word的基本操作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输入文字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图片等。同时,小组之间还在局域网上共享搜集到的资料,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成效。
3.充分利用学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一些学生往往提前掌握了本节课的讲解内容,并能够做出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询问之下,原来他们的父母平时也在指导他们的计算机操作。于是我便利用这个时机请这些“高手”来给其他同学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并帮大家解决一些课程内的难题。此外,在日常学习中利用这些“高手”的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那些理解速度较慢的同学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1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协作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另外锻炼了他们互相帮助的能力,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地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操作软件技能是计算机教学的另一重点,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但从综合来看,适合学生用的软件总要用到回车键和方向键去选择菜单或目录,另外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醒学生注意屏幕的提示,学生明确方法后,就可在教学软件中任意地调用操作。如教学益智游戏软件,我先把将会出现的画面讲清楚,让学生心中有底,然后出示投影片讲如何用这几个键去操作。当学生明白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这样既节省了许多讲授时间,又可由学生自己分配时间练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活”,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组织竞赛,提高操作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于操作是主要内容,所以应尽量避免类似于语文数学的书面化考试。那么如何检测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我采取的是竞赛形式。竞赛既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如在练习指法练习时,最后阶段我利用金山打字小精灵,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打得最快最准,最后还给他们颁奖,整个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六、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和“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
展望21世纪的教育前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必将能为跨世纪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为迎接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的21世纪的来临积极备战。如何采取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学科教学模式,也是教育界同仁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我们试目以待,计算机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一、基于教学形势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有十几年,随着教学形势的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对此,应基于这样的现状制定可行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进一步合理化,这样才能很好地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 要求小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表现形式和应用环境;让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激发学习意识和热情; 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使用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信息获取能力,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养成健康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知道自身肩负维护计算机安全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应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整个教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位置, 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信息素质发展为教学根本出发点,组织设计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编制更合理的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主, 不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对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乏味的,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主要讲的是文字、图片处理、页面设计、排版及表格应用等,下册主要讲的是互联网搜索、图片收集及聊天工具使用等。从中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任务重,不符合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难免影响学习效果。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应符合当地教学形势和实际需要, 在科学教学目标指引下注重校本课程开发,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特点,从小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需求出发, 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小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具备一定信息素质。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培养小学生利用互联网辅助其他课程学习的能力,促使小学生建立一体化知识体系,为适应信息时代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知识、理论传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确定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小学生学习,使其掌握必备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重难点往往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课程内容, 对此应科学设计教学模式,使小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加之,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课程内容、教学理念等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和实用性。面对这一情况,除了要不断调整与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编制更合理化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开展高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应加大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丰富教学资源。
第一,好好使用教材素材和配套光盘。教学是依托教材开展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素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每套教材都有配套光盘,素材与单元内容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中素材资源组织设计教学活动, 也可利用其设计高效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有强大的储存功能,蕴含海量的资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从教学需求出发,从互联网上收集需要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文字及图片等,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鲜感,便于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此外,可指导小学生围绕任务搜索网络资源, 在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资源收集、加工与利用能力,形成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三,可以自创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身优势,教师可以自主开发设计教学资源。例如,在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开展中,教师应积极针对单元内容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教师不能闭目塞听,要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经验,收集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亦可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科学组织教学设计
科学组织教学设计,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情境,设计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认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了解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观察、记录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将其作为教学情景的最初形态。其次,掌握将生活情景转化为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仅了解学生生活还不够,还应遵守教学设计原则,通过设计、删减、重编等手段对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进行适当改变,使其符合课堂教学需要。最后,配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将教学情境设计与教学方法相结合,能提高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使教学活动更贴切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实现。总之,设计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 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知识理论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这里提倡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首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了解学生性格差异,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差异,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考虑每位学生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实施分层备课、分层授课,让高水平学生指导低水平学生,促进全班学生水平整体提升。
六、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设备管理】推荐阅读:
争胜小学信息技术设备管理制度10-07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05-24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方案07-19
小学信息技术表格教案09-12
四川小学信息技术教案09-1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09-20
小学信息技术答辩题11-01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全11-18
小学信息技术上册教案12-05
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