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员的能力(推荐7篇)
2016-12-02审核员学习之家 审核员的能力体现在可以证实的个人素质额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审核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工作经历、审核员培训和审核经历获得。审核员可以通过持续专业发展和不断地参加审核来发展、保持和提供能力。1 个人素质
审核员应当具备个人素质,使其能够按照审核原则进行工作。审核员个人素质包括“
1.有道德,即公正、可靠、忠诚、诚实和谨慎 2.思想开明,即愿意考虑不同意见或观点 3.善于交往,即灵活地与人交往
4.善于观察,即主动地认识周围环境和活动 5.有感知力,即能本能地了解和理解环境 6.适应力强,即容易适应不同情况; 7.坚忍不拔,即对实现目的坚持不懈
8.明断,即根据罗家推理和分析及时得出结论 9.自立,即在同其他人有效交往中独立工作并发挥作用 2 知识和技能
2.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应具备的知识
1.审核原则、程序和技术:使审核员能恰当地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审核并确保审核实施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审核员应当能够: ——运用审核原则、程序和技术; ——对工作进行有效地策划和组织; ——按商定的时间表进行审核; ——优先关注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地面谈、倾听、观察和对文件、记录和数据的评价来收集信息; ——理解审核中运用抽样技术的适宜性和后果; ——验证所收集信息的准确性;
——确认审核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宜性以支持审核发现和结论; ——评定影响审核发现和结论可靠性的因素; ——使用工作文件记录审核活动; ——编制审核报告;
——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今天, 我们所遇到的任何产品上, 如食品、家用电器、汽车、软件等, 都可以看到质量这个词, 所谓质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其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作为汽车行业, 对质量的要求则更为严格, 而作为主机厂, 目前大部分零件均为供应商提供, 这样供应商的质量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车的质量, 因此, 供应商质量管理应运而生。供应商质量管理可从实物业绩和过程能力两方面控制, 从某一方面讲, 实物业绩的好坏是过程能力强弱的一种体现, 过程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物业绩, 所谓过程, 在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 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 下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对过程审核的理解, 重点对供应商过程能力审核进行总结。
2 审核要点
个人认为, 供应商过程审核也需遵循PDCA循环, 即主机厂先对审核进行策划, 制定审核表格, 同时通知供应商审核行程及文件准备等即P阶段;准备工作结束后按计划进行供应商过程能力审核, 即D阶段;在审核过程及审核结束时, 对此次审核进行问题点总结, 后续出具书面报告, 要求供应商提供整改计划, 由SQA跟踪整改情况, 即C阶段;而上一次审核存在的问题点的整改情况也将作为下一次审核的关注对象, 及A阶段。下面重点介下文件和现场方面审核要点:在出差前需列出文件审核清单, 重点审核厂家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 一级级向下审核, 从输入审核到输出, 看能否一一对应, 即说到能否做到;现场审核方面拿着供应商过程流程图及控制计划, 检查控制计划与现场工艺文件是否一一对应, 并从人、机、料、法、环、测及分析七个方面对现场审核。且审核前要明确零件的关键、重要尺寸哪些, 过程审核把关键、重要尺寸的加工工序控制环节作为重点项目。
2.1 文件审核
2.1.1 质量手册。了解供应商的质量要求、质量目标、质量方针, 体系范围及形成文件的程序等, 作为程序文件等的审核依据。
2.1.2 程序文件重点关注。
a.采购及供应商管理模块, 重点审核供应商选择依据 (文件中有无规定, 实际是否按规定执行, 即有无记录文件) 、如何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能力与业绩两方面, 能力审核依据。审核记录及整改情况, 业绩评价标准及每月评价情况, 是否对供应商变更做管理, 文件及记录与我司对比) 、是否与供应商签订质量指标 (是否每月对质量指标进行汇总, 未达标怎么办) 、是否要求二级供应商提交PPAP文件、外协件进货检验不合格是否要求提交8D报告;b.不合格件管理:不合格件管理规定 (让步、返工、报废权限, 现场出现不合格件反映计划) 、前期不合格件评审情况、不合格件整改情况有无跟踪分析及8D报告;c.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计划及记录 (是否有年度培训计划及记录、有无员工上岗前培训计划及记录、针对关键工序员工有无培训计划及记录) ;d.设备工装管理:设备工装多长时间检测一次, 有无检测记录。
2.1.3 PPAP文件及供应商图纸。
重点审核FMEA及控制计划, 关注重点工序如何控制、前期出现问题是否固化、我司更改地方供应商是否更改。
2.1.4 8D报告。针对前期在我司出现问题, 是否有8D报告, 相应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是否形成闭环管理。
2.2 现场审核。
工序间审核:每道工序按从输入到加工过程再到输出审核, 过程输入重点审核现场作业指导书、上道工序流入的零件状态及盛具、过程流转卡、生产计划;加工过程重点审核员工有无按要求操作、各种点检表是否齐全、现场是否目视化管理 (加工、非加工区域, 合格不合格件是否标识摆放区域) 、是否有员工岗位技能图、检具是否都在合格范围内、现场抽检零件是否合格、是否对关键特性进行特殊管控、检验方法是否合理等;过程输出重点审核每道工序是否有质量指标、过程如何进行批次管理、运转器具是否合格、成品检验记录是否存档。综上:过程审核主要是从人、机、料、法、环、测及分析等七个方面进行审核, 下面详细介绍各环节审核重点。
2.2.1 人。
a.有无岗前培训;b.员工是否知道本道工序重点关注什么;c.是否知道检测哪些项目, 能否正确使用检具进行检测;d.不合格件是否知道如何处理;e.使用控制图工序员工是否了解控制图意义;f.是否知道设备/工装点检哪些项目。
2.2.2 机。
a.设备是否定期点检;b.工装是否定期点检;c.设备有无检修计划;d.设备参数调整权限 (员工是否可以私自修改) ;e.刀具如何管理, 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有无更换记录;f.检测设备是否能满足要求、是否定期委外鉴定 (重点是金相设备和计量室设备) ;g.现场工装检具摆放是否正确。
2.2.3 料。
a.过程如何进行批次管理;b.是否对原材料进行监控;c.每道工序加工前和加工后产品是否区分摆放, 摆放方式是否合理;d.不同状态件是否区分摆放;e.共用生产设备零件如何防错, 现场是否有非生产零件。
2.2.4 法。
a.是否每道工序都有工艺文件, 工艺文件中是否明确加工余量、定位方式、刀具转速、进给量及员工检测项目、检测频次、检测方法等;b.现场是否有生产计划;c.是否有自检表、自检表是否填写正确完整;d.现场是否有工装设备点检表, 是否按要求正确填写;e.前期变更项目工艺指导卡是否变更;f.前期发生问题是否在现场目视化;g.现场是否有员工岗位技能图;h.批次流转卡, 如何实现批次管理;i.成品检验检测记录是否完整。
2.2.5 环。
a.现场是否进行目视化管理, 未加工已加工、合格不合格是否区分;b.金相及计量室是否有温、湿度要求;c.所用盛具是否清洁;d.光线不好的地方是否有人工照明。
2.2.6 测。
a.现场是否配备所有检具;b.所有检具是否定期检测, 是否都在合格范围内;c.检具是否有MSA;d.现场校对检具是否在合格范围内。
2.2.7 分析。
a.关键工序是否使用控制图, 是否进行SPC统计;b.是否对超差产品进行分析, 给出纠正措施;c.针对前期出现问题是否闭环处理。
需注意的是, 在审核过程中, 发现问题时需及时与供应商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确认, 双方针对问题点达成一致意见, 并在末次会议中进行总结, 在审核结束后形成书面报告, 要求供应商针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 并提供整改计划, SQA跟踪供应商整改情况, 同时供应商问题整改情况也作为下次审核的重点之一。
3 结论
综上, 供应商过程能力审核即先对供应商相关支持性文件, 如程序文件、PPAP文件及相关的管理办法记录表格等进行审核, 在确认相关文件要求准确无误的条件下, 以该公司的文件要求作为依据, 对供应商所供零件每道工序从输入到输出这个过程, 从人、机、料、法、环、测及分析七个方面进行审核, 验证其文件执行的有效性, 即该公司说到是否已经做到。每次审核都是对上次审核的一次验证总结, 审核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供应商质量能力的不断改进, 从而实现主机厂质量的提升。
摘要:从文件及现场两方面对供应商过程能力审核进行总结, 详细说明了人、机、料、法、环、测及分析各方面重点审核内容。
关键词:审核,文件,现场,人、机、料、法、测、分析
参考文献
[1]戚维明.全面质量管理 (第三版) [M].北京:中国科学机械出版社.
[2]James L.Bossert, 王剑译.供应商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城市初版社.
[3]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摘要】在国际化形势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贯彻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何监控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质量审核员的作用功不可磨,本文将简要叙述企业内部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审核员及如何有效发挥审核员的作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审核员
进入二十一世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敲门砖。潍柴动力公司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走在质量管理发展前沿,先后取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认证,ISO/TS16949(质量管理體系 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应用ISO9001的特殊要求)认证,GJB9001B(国家军用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公司在2004年开始取得ISO/TS16949:2002 技术规范认证,当时成为国内首家取得此证书的内燃机企业。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贯彻实施方面,已经从当初的符合标准,达到了有效和高效运行。这与公司自主培养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公司目前已经步入了国际化道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结构及产品平台,在对子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管控方面,也迫切需要也迫切需要一批公司质量文件的传播者,一批公司质量标准的制定者,一批质量改进的推动者,一批有水平的质量审核专家。在下文,将会给大家介绍公司在自主培养质量内审员方面的独特经验。
一、前期策划
公司先后多次策划培养方案,将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思想、PDCA的思想导入到本次培养过程中。鉴于企业内部参与审核的质量管理审核员的特殊性,根据认证要求,需要由外部有资格的机构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便可符合要求。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审核员取得资格后,除了换版培训、换证培训外,均靠审核员自主进行能力提高。公司在寻求国内制造业企业、标杆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未果后。决定以ISO/TS16949外部审核员的培养方式进行自主培养。
公司将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调研和学员选拔阶段,第二阶段为培训阶段,第三阶段为实习审核阶段,第四阶段为人才使用激励。对于各阶段均设置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完成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交付成果。避免了普通培养所出现的虎头蛇尾现象。
二、实施培养
(一)调研和学员选拔阶段
制定针对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现状调查问卷,主要目的是分析各层次人员对公司质量管理现状的认识及需要改进的方向,加强审核员侧重点培养。
制定学员评选标准,策划了面试和笔试方案,由公司内部的正高级工程师担任考官,并向IATF注册的主任审核员,中国区见证审核员寻求建议。全公司范围内各部门报名积极踊跃,竞争较为激烈。公司为此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再次的宣贯。
(二)知识再培训阶段
在面试和笔试的基础上,100余人最终剩余30人参加了知识再培训阶段,鉴于30人,已经经过标准知识培训并且经历过多次审核。培训的重点,侧重于审核的全面掌控,聘请优秀行业质量专家进行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审核》、《过程审核》等实操性培训。
(三)实习审核阶段
对经过培训合格的24名审核员按照其工作性质、工作经验、质量管理从业经验分为6组,制定了实习审核模式。分为4次实习审核,审核组长依次担任。选定了公司24家优秀供应商,在审核员审核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测。邀请了公司的质量专家、聘请了行业内的质量专家,做为见证审核长官,全面了解24名审核员的审核方式。并实时总结,实时改进。
(四)人才激励阶段
为了保证审核员在培养之后的相关激励政策的落实,在审核员培养之初,作为公司的主管部门,质量部门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开始策划《质量审核员内部激励管理办法》,随着审核员培养的深入开展,管理办法也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得到认可。管理办法内容主要包括审核员使用管理机制、审核员再培养机制、审核员评价机制、审核员的正激励等。
三、过程监控
为了保证整个培养过程及最终的效果,自审核员进行培训阶段,质量部门为每个审核员建立了相关档案,每一个阶段结束均有相应的结果输出,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进行改进。如在实习审核阶段,每一次审核结束,见证审核长官均将审核组长、审核员的审核表现量化赋分,出具调查报告,详细描述在审核过程中审核员的优点和弱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除此之外,每次审核结束,均进行一对一的面谈,对审核员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共性问题,以总结会的形式进行召开,每次会议均整理在案,便于后续的持续改进。
四、形成定期交流机制 不断发挥审核员技能
本次培养,历经一年半的时间,使审核员的技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提升。为了更好将质量管理经验进行宣扬,充分发挥审核员的技能。质量部门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沙龙性质的活动,效果明显。
欢迎参加2000版ISO
9000标准的网上培训,本次培训将结合新版标准介绍企业内部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审核方法和技巧。希望通过网上的学习,使质量管理工作者对审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步掌握一些方法,可以开展审核工作。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资料,请按网站上的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
第一讲 审 核
一 基本概念 审核是指什么?
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2 过程实是指什么?
企业在实施94版ISO9000标准时,是按逐个要素编制程序文件,2000版则分为五大过程,所有的工作都分解成各种过程。审核的过程是指――审核到现场发现证据对其进行评价,确定是否满足审核准则。3 审核准则是指什么? 审核准则原称审核依据。(包括ISO9001标准,手册,程序文件,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或其它依据)
审核是按我们自己所承诺的一些文件结合我们现场做的过程是否符合这些文件的要求。4 审核的目的是指什么?
审核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质量体系与ISO 9000质量标准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符合性是指我们所做的过程和活动是否符合标准中所要求的内容,或是否符合对外承诺的标准,或者是对外承诺的活动。5 审核员的工作是什么?
内审员的工作就是拿着编好的各种文件对照各个部门做的情况是否符合。二 新版9001与9004的区别
9001和9004是两个相关的标准,所有的标题号内容全部是一一对应的,只不过9001标准作为审核、作为企业、作为组织申请认证必须按照9001标准的要求检查我们的活动。但是如果编制质量手册或准备各种质量文件、策划各种活动的时候,就要按9004标准。要求一个组织在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过程中,要把9001和9004两个标准对照起来。9001标准就是提出一些要求,9004标准有一些解释性,可以指导如何实现9001标准。9001标准和9004标准结合起来以后,作为一个组织更能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9004标准中提到有效性和效率。作为一个组织来讲,首先要考虑效率,如果通过认证后没有任何效率,任何一个组织也不会去做这个工作。三.审核的特点
审核的特点:系统地、独立地、正式地。审核是一个抽样的过程,抽样要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风险。
审核是一种正正规规的,按照所形成的文件要求,按照事先策划好的步骤,进行审核,而且是独立的进行的,不受任何干扰。质量体系审核的内容包括组织的过程是否被确定;过程是否被充分的展开并贯彻实施;实施的证据是否证明符合要求。四.审核的类型
审核的类型包括:质量体系审核(内部);产品质量审核(围绕某一个产品进行审核);过程质量审核(看过程是否受控),审核是提高、改进体系运行的途径。审核还可以分成: 内审:按自己事先计划好的间隔进行审核(第1方审核)。外审:从外面找一个认证机构对企业进行审核(第3方审核)。第2方审核:用户
对某个企业不放心,但是某个工作还要交给它去做,所以用户就派人来(可以是自己的人,也可以是对这个行业很了解的人)去审核一下这个企业做这项工作的能力。借助于第3方审核的模式。
第1方内审的目的:改进、提高发现的问题;为在外审前的准备。
内审的主要依据: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有关的法律法规、作业指导书 第2方审核的目的:评定、批准。
第3方审核的目的:认证、注册。通过认证的现场审核,取得9000标准认证的证书,在国家指定的机构进行备案、注册。
以下我们主要结合第1方内审来讲解它的方法。
第二讲 审核准备和审核方法
一.质量体系审核的可以分为3个阶段:
1)进行审核策划、编制审核计划、计划、实施计划(审核组成员、做审核准备、编制检查表、确定审核准则、审核时间等)。
策划不光是质量方面要进行策划,任何工作中首先都要进行策划。
2)实施现场审核:到各个部门去,按准备好的文件,实施现场审核,也就是现场的评价。现场审核的目的:寻找符合与不符合标准的证据。不管是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都要把有关过程的证据记录下来,如果不符合要开具不符合报告。只有符合标准的证据多,才能证明这个体系运行的好。
3)要有正式的审核报告(包括总体情况、分数情况、是否有效等)。证据要真实有效,对发现不符合的问题,最后还要采取纠正,并跟踪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二.现场审核步骤:
1)召开首次会议:宣布审核的要求;注意事项;确定审核范围;审核方法;保密(商业机密;技术机密)等;
2)现场检查:检阅各种文件,观察操作等;
3)小组交流:各小组现场检查后一定要进行交流; 4)与受审方沟通(对外审来讲)向有关主管领导汇报(对内审来讲):小组交流情况; 5)开末次会(内审):把现场审核的情况要向受审核部门确认,宣读不符合情况,以后让受审核部门确认,宣读最终结果,以后如何改,纠正措施的完成时间,对纠正措施进行验证; 6)开据正式的审核报告,下发各个受审核部门。一般内审纠正措施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外审不超过2个月。三.认证的三个阶段:
1)初次评定:评定是否符合标准,达到认证注册的目的; 2)监督审核:保持注册资格;
目的是能一直达到初级评定的要求,还要提高
3)复评:3年证书到期要进行复评,审核的内容可能比初次评定要少一些 确定审核范围首先要明确哪些服务可以做。四.审核组的组成:
由资格的人员组成(通过培训,取得内审员的资格); 要任命一个审核组长(具有专业知识)五.内审员的职责:
1.按分布范围按审核计划、审核准则编制检查表(简单、实用、操作性强); 2.按要求到现场收集客观证据; 3.报告审核结果; 4.配合组长的工作;
5.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六.组长的职责:
1.文件的审查(整个)、外审:提审查意见;
2.资源的策划、编制审核计划(涉及的要素、涉及时间、人员、进度等); 3.分配任务(确定审核员的专业,注意自己不能审自己区域的工作); 4.审核控制:按规定的时间、进度进行审核(除特殊情况外); 5.协调沟通:各个内审员和受审部门; 6.评价:在审核报告中体现出体系的问题; 7.报告结果;
8.组织人员进行跟踪。七.如何编制审核计划:
审核计划的内容包括:
1)明确审核的目的(内审:符合性或有效性); 2)明确本次的审核范围(可按部门,也可按过程); 3)明确审核依据;
4)明确审核组成员及分工; 5)明确具体审核日期、时间; 6)准备好审核的依据
审核的依据就是审核准则,内容包括:标准、体系文件、适用的法律法规(顾客投诉)、作业指导文件、程序文件等。
一般内审后进行一次正式的管理评审,然后第三方认证机构到现场审核。八.审核的公证文件:
审核公证文件有检查表、9000标准、法律法规的要求等等,其中检查表是用来评价质量活动的。
九.检查表的编制
检查表应是留有记录位置的表格,主要有备忘、提示性。能体现每个人的审核思路(是否了解这个过程的关键过程)或审核风格。
其作用是保持审核目标的明确性;保持审核的完整性、连续性;减少随意性。组长应验证其他组员编制的检查表是否漏了过程。检查表的编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按过程编检查表,它的好处是避免重复,审核的深度较好,但用时间较长。二是按部门编检查表,它的好处是节省时间,但是审核的深度较差。在检查表中审核的发现、抽样、方法、审核的项目要在编检查表中应有所体现。编制好的检查表不应给受审方看。十.审核方法
编好检查表后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审核。发现有重大的偏离标准要求时,可适当延长时间。审核通过交谈、观察、查阅各种文件和资料的方法取得客观证据。
现场审核的主要内容:各种会议、收集客观证据、开具不合格报告、提交审核报告,表格内容包括对体系有效性的评价、有效的证据进行概述、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实物质量能否达到顾客满意。
第三讲 审核的技巧与实施
一.首次会议:
1)首先要签到(要有记录); 2)双方人员介绍(外审); 3)确定审核目的; 4)确定审核范围; 5)确认审核准则;
6)确认日程安排(最高管理者、部门代表必在场); 7)介绍审核方法(抽样、询问、查阅各种文件等); 8)介绍不合格的确定原则:
严重不合格的属于区域性的、系统性的、造成后果比较严重的;
一般不合格的属于孤立的、偶然出现的、造成后果是轻微的;观察项属于没有达到标准中说的情况,但已接近边缘的。
9)明确陪同人员,在内审中起见证的作用;
10)明确末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需要有签到记录)11)说明公证性和保密性的承诺
12)澄清有关限制条件(如:危险区域、与审核无关的保密区域等)审核最基本的方法是抽样的方法来评价各种活动 二.审核的方式:
顺向审核:按过程,如服务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等;
如:设计->采购->入库检验->组织生产->产品检验->包装->发运->售后服务
逆向审核:对某个问题查的较细,但浪费时间;
如:售后服务-->发运交货-->包装-->产品检验(记录)-->生产过程-->入库检验-->采购品的审批-->设计 三.在审核过程中提问的技巧:
1)封闭式:用于获取专门的信息,但信息量小;
2)开放式: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解释,获取的信息量大,但浪费时间; 3)澄清式:澄清在别的部门发现或是提到的一些问题;
4)提问时要平等、是善意,不能连续发问,目的是通过审核了解是否符合标准、是否符合程序;
5)内审员在审核过程中多听陈述,避免讲解标准; 6)查阅有关文件和记录(人员培训和管理)
7)关于审核控制:应严格按照审核计划;按照检查表控制审核气氛不受任何干扰,发现严重问题时,要及时沟通。
8)抽样:审核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抽样量,抽样要充足(随即抽样)
9)能识别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关键过程是人为主观定的,特殊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如热处理等)。
10)要能判别影响过程的因素,影响过程的因素应包括:人员、特长,硬件、环境、文件法规、从这些方面看是否都得到控制。
注意:新标准中强调了弱化文件,审核时不得把自己的观点加上,审核中要有良好的气氛。审核就是帮助检查工作是否符合标准,在审核过程中不当裁判、不当教练。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情况,正确把握审核的方向。四.不合格报告:什么是不合格
在2000版中不合格是未满足要求;在94版中不合格是未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
要求包括合同要求、标准中的要求(体系标准、9000标准、产品标准)、法律法规的要求(首要要求),通过这些要求来判定某个活动是否符合要求。
不合格的就是没有遵照9000标准中的要求、文件执行中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不合格的严重性
严重不符合与一般不符合
在宣布不合格报告前要澄清出现不合格的部门不一定是责任部门。
3.不合格报告中应包括的内容
不合格项报告中要明确:受审核部门、审核员、陪同人员、审核项目、审核日期、不合格报告的发出日期、计划验证日期、不合格项目的描述等等。
不合格报告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实来判定的。
4.最终审核报告中要体现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1)体系文件与9000标准的符合程度;
2)实施情况(文件发放,文件管理等);
3)有效性—各个部门最终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4)自我完善和提高:通过内审、过程审核,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能改进并提高 5.末次会议:
标志着现场审核的结束,会议内容包括: 1)要签到;
2)重新重申审核的目的、范围和依据的准则; 3)报告审核经过(查的部门、人员、项目);
4)宣读不合格报告(当场宣布,受审核方确认,如有疑义,在会议上澄清);说明抽样的局限性和风险,最终说明总体有效性的评价; 5)宣读审核结论; 6)重申保密性和承诺; 7)纠正措施的验证要求; 五. 管理评审
有意进入认证行业的朋友,比较关心成为注册审核员的要求及流程,我是去年通过三标考试的,都是一次性通过的,今天上网来给大家说一下经验,希望能对新人有所帮助。
管理体系审核员主要有质量(QMS)、环境(EMS)、职业健康安全(OHSMS)、食品安全(FSMS)管理体系审核员,也有其他一些,但不是主流。
审核员的基本条件:大专以上学历,四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中2年以上与质量、环境或安全有在关的工作经验(安全为3年)。不限专业,有些人认为文科类的专业不能做环境、安全类审核员,这个没有明确要求。因为有很多文科毕业的朋友,后来从事工科类的工作,这些专业性的东西,可以通过后来的工作经验来弥补。注意,4年工作经验应在拿到大专毕业证之后取得的,因为有不少朋友工作多年,但一直未取得大专学历,后来进修获得这个学历,拿到毕业证之前的多年工作不算。
另外,食品安全的审核员要求本科以上,如是食品及相关专业应有3年以上食品行业管理工作经验,非食品专业的要有5年以上食品行业管理工作经验。因为食品行业专业性强,所以要求会严格一些。
成为注册审核员的基本流程: “参加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参加全国笔试--申请实习--转正”,以下按这个流程分别给大家作一说明。
第一步:培训
参加40小时需经CCAA认可的培训机构举办的现场审核员培训课程,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培训合格证。CCAA认可的培训机构全国有几十家,水平参次不齐,当然证书的有效性是一样的,主要看具体某个课程的讲课老师水平如何,你能不能学到东西。点击这里查询国家认可的培训机构名录。
培训时间一般5天,培训费2500元左右。大家参加培训时,注意地方上很多机构的办班时间普通缩水,大家学下来也没学到什么东西,最多只混到一张“培训合格证”。
各个培训机构也举办考前辅导课程,不过只在考点城市办班,一般在考前3-5天进行,课程一般3天,水平也是参次不齐,一般押不到题,还得靠自己平时积累。图方便的话,也可以参加网络上远程辅导课程,费用也便宜些。古笼在网上开远程辅导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及晚上,费用一直是680元,他们有一个专门的上课网络平台,参加过的网友反映考试针对性还可以,可以关注一下,也可以购买他们的考试辅导资料。其实,好多考题都会重复出现的,多做做历届的考题和练习题,对考试时很有帮助的,有时只看标准是记不住的,我在平时一般上ISO爱好者论坛,上面的资料很多,有时间多看一看,做点上面的练习题对考试有帮助。
第二步:参加全国笔试
根据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的安排,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周末有一次全国笔试,考点比较少,一般5个左右的较大城市有考点,对外地考生来说有些不方便。考试报名一般提前一个半月通知,大家注意关注CCAA官方网站笔试版块。
报名参加考试必须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在网上报名时不需要提供培训证书号之类的信息,但进入考场时必须提供,而且培训证书号要填写到试卷上。
考试报名在奥鹏网,在报名通知上会有说明,报名时需要电子版照片,将来打印在准考证上。一个标准考两科,一科80元,累计两科全部通过为考试通过。报名费通过网上银行支付,你要是没有开通网上银行,用别人的网上银行帐户也可以支付。
考试分为基础知识和审核知识两科,分别在上午、下午考试,每科2个小时。试题内容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这两个科目都是以认证标准为核心,目前全国的全科通过率一般在20-30%左右。
考试结束一般45个工作日后,CCAA会在官方网站笔试信息版块上公布通过人员名单,上面有你的名字你就过关了,具体的分数不会公布。有时有同名同姓的,注意“准考证号”是否相符。
第三步:申请实习
通过国家CCAA考试后,你就可以申请实习审核员了,不过申请实习前需先联系认证机构挂靠,根据各人情况,一般挂靠机构还是容易找的,毕竟各个机构也是需要做人才储备。各大认证机构在各个省会城市都有分支,直接与分支机构联系即可。具体认证机构查询。
在CCAA网站上登记实习申请表,生成PDF文档打印出来盖工作单位章,复印身份证、毕业证、培训证书、考试通过公告等,还有注册费,然后交给挂靠机构担保签字后统一上报CCAA。CCAA收到资料后一般2个月左右会有结果,在CCAA网站注册公告版块上公告。
公告后就可以参与实习,现在的实习审核员第一天实习就开始干活了,以前还有几次观摩的机会,不过好像观摩不算实习人天。实习满20个人天,经验证后就可以办理转正了。
第四步:转正式审核员
转正申请也是在CCAA网站上进行,还是原来的申请表,进去后会看到你原来已经提交的实习申请资料,直接生成文件,打印出来,附上你每次的实习证明记录,报到挂靠机构去处理。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只要实习人天够,转正很快就下来了,也是1-2个月。公告上如果有你的名字,你就是正式审核员了。
质量管理基本要求
3.1一般要求
3.1.1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和质量管理需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 3.1.2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策划;
3.1.3施工企业应检查、分析、改进质量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3.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2.1施工企业应制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与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针相适应,体现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宗旨和方向,包括:(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满足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交工后,认真服务于发包方和社会,增强其满足程度,树立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形象;(3)追求质量管理改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2.2施工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应对质量方针进行定期评审并作必要的修订。3.2.3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明确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应达到的水平;
3.2.4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目标管理制度。3.3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建立
3.3.1最高管理者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内容应包括:(1)质量管理活动、相互关系及活动顺序;(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3)质量管理制度;(4)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
3.3.2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确定质量管理内容。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内容一般包括:(1)质量方针和目标管;(2)组织机构和职责;(3)人力资源管理;(4)施工机具管理;(5)投标及合同管理;(6)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7)分包管理;(8)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9)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10)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的服务。(11)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12)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
3.3.3施工企业应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质量管理体系的说明;(3)质量管理制度;(4)质量管理制度的支持性文件;(5)质量管理的各项记录。3.4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改进
3.4.1施工企业应确定并配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人员、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
3.4.2施工企业应建立内部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确保质量管理制度有效执行。
3.4.3施工企业应评审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3.5文件管理
3.5.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文件管理制度,明确文件管理的范围、职责、流程和方法。
3.5.2施工企业的文件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文件在发布之前经过批准;(2)根据管理的需要对文件的适用性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改并重新批准发布;(3)明确并及时获得质量管理活动所需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4)及时获取所需文件的适用版本;(5)文件的内容应清晰明确;(6)确保各岗位员工明确其活 动所依据的文件;(7)及时将作废文件撤出使用场所或加以标识。3.5.3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记录管理制度,明确记录的管理职责,规定记录填写、标识、收集、保管、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等要求。对存档记录的管理应符合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4.1一般规定
4.1.1施工企业应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质量管理人员,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4.2组织机构
4.2.1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的需要,明确管理层次,设置相应的部门和岗位; 4.2.2施工企业应在各管理层次中明确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或岗位,并规定其职责和权限。4.3职责和权限
4.3.1施工企业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应包括:(1)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2)建立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3)培养和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4)建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实施;(5)确定和配备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6)评价并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4.3.2施工企业应规定各级专职质量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传递到各管理层次。
4.3.3施工企业应规定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质量管理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传递到各管理层次;
4.3.4施工企业应以文件的形式公布组织机构的变化和职责的调整,并对相关的文件进行改进。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
5.1一般规定
5.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人力管理应满足质量管理需要。
5.1.2施工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长远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5.2人力资源配置
5.2.1施工企业应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与质量管理岗位相适应的任职条件,包括:(1)专业技能(2)所接受的培训及所取得的岗位资格(3)能力(4)工作经历 5.2.2施工企业一个按照岗位任职条件配置相应人员。项目经理、施工质量检查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持证上岗。
5.2.3是施工企业应建立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规定考核的内容、标准、方式、频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评价和改进的依据。5.3培训
5.3.1施工企业应识别培训需求,根据需要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对培训对象、内容、方式及时间作出安排。
5.3.2施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应包括:(1)质量管理方针、目标、质量意识
(2)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3)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4)专业技能和继续教育。5.3.3施工企业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保存相应记录。评价结果应用于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第六章施工机具管理
6.1一般规定
6.1.1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机具管理制度,对施工机具的配备、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等做出规定,明确各管理层次及有关岗位在施工机具管理中的职责。6.2是施工国家局配置
6.2.1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需要配备施工机具,配备计划应按规定经审批后实施。6.2.2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机具供应方的评价方法,在采购或租赁前对其进行评价,并收集相应证明资料和保存评价记录。评价内容包括:(1)经营资格和信誉
(2)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供货能力(4)风险因素
6.2.3施工企业应依法与施工机具供应方订立合同,明确对施工机具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6.2.4施工企业应对施工机具进行验收,并保存验收记录。根据规定施工机具需确定安装或拆卸方案时,该方案应经批准后实施,安装后的施工机具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6.3施工机具使用
6.3.1施工企业对施工机具的使用、技术和安全管理、午休保养等应符合相应规定的要求。
第七章投标及合同管理
7.1一般规定
7.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程项目投标及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制度。7.1.2施工企业应依法进行工程项目投标及签约活动,并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7.2投标及签约
7.2.1施工企业应在投标及签约前,明确工程项目的要求。包括:(1)发包方明示的要求;(2发包方未明示、但应满足要求;(3)与工程施工、验收和保养等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4)其他要求
7.2.2施工企业应通过评审在确认具备满足工程项目要求的能力后,依法进行投标及签约,并保存评审、投标和签约的相关记录。7.3.合同管理
7.3.1施工企业应使用相关部门级人员掌握合同的要求,并保存相关记录。
7.3.2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应以书面形式签认,并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施工企业对合同变更信息的接收、确认和处理的职责、流程、方法应符合相关规定,与合同变更有关的文件应及时进行调整并实施。
7.3.3施工企业应及时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并用于质量改进。7.3.4在合同履行的各阶段,应与发包方或其代表进行有效沟通。
第八章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
8.1一般规定
8.1.1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需要建立并实施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制度。8.2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采购 8.2.1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需要确定和配备项目所需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并应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批各类采购计划。计划未经批准不得用于采购。采购应明确所采购产品的种类、规格、型号、数量、交付期、质量要求以及采购验证的具体安排。
8.2.2施工企业应对供应方进行评价,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供应方,对供应方的评价内容应包括:(1)经营资格和信誉;(2)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3)供货能力;(4)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价格;(4)售后服务; 8.2.3施工企业应在必要时对供应方进行再评价
8.2.4对供应方的评价、选择和再评价的标准、方法和职责应符合管理制度的规定并保存相应的记录。
8.2.5施工企业应根据采购计划订立采购合同。8.3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验收
8.3.1施工企业应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验收。必要时,应到供应方的现场进行验证。验收的过程、记录和标识应符合有关规定。未经验收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用于工程施工。
8.3.2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方式对验收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处理,并记录处理结果。
8.3.3施工企业应确保所采购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符合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保的要求。
8.4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现场管理
8.4.1施工企业应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现场管理要求。8.4.2施工企业应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进行贮存、保管和标识并按照规定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4.3施工企业应明确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搬运及防护要求。
8.4.4施工企业应明确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发放要求,建立发放记录并具有可追溯性。
8.5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8.5.1施工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验收。
8.5.2施工企业对发包方提供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在验收、施工安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发包方报告,按照规定处理。
第九章分包管理
9.1一般规定
9.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分包管理制度,明确各管理层次和部门在分包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对发包方实施管理;
9.1.2施工企业应对分包方工程承担相关责任。9.2分包方 的选择和分包合同
9.2.1施工企业应按照管理制度中规定的标准和评价方法,根据所需分包内容的要求,经评价依法选择合适的分包方,并保存评价和选择分包方的记录。对分包方的评价内容应包括:(1)与经营许可和资质证明;(2)专业能力(3)人员结构和素质;(4)机具装备;(5)技术、质量、安全、施工管理的保证能力;(6)工程业绩 和信誉;
9.2.2施工企业应按照总包合同的约定,依法订立分包合同。9.3分包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9.3.1施工企业应在分包项目实施前对从事分包的有关人员进行分包工程施工或服务要求的交底,审核批准分包方编制的施工或服务方案,并据此对分包方的施工或服务条件进行确认和验证,包括:(1)确认分包方从业人员的资格与能力;(2)验证分包方的主要材料、设备和设施;
9.3.2施工企业对项目分包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应符合分包管理制度的规定和分包合同的规定。施工企业应对分包方的施工和服务过程进行控制,包括:
(1)对分包方的施工和服务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跟踪复查;(2)依据规定的步骤和标准对分包项目进行验收。
9.3.3施工企业应对分包方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并保存记录,作为重新评价和选择分包方和改进分包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十章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10.1一般规定
10.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策划、施工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质量和服务予以控制。
10.1.2施工企业应对项目部的施工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10.2策划
10.2.1施工企业项目部应负责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项目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满足质量管理的需求。
10.2.2项目部应按规定接收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并对结果进行确认。
10.2.3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包括:(1)质量目标和要求;(2)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3)施工管理依据的文件(4)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的需求和配置;(5)场地、道路、水电、消防、临时设施规划;(6)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7)进度控制措施;(8)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及其控制措施;(9)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10)对违规事件的报告和处理;(11)应收集的信息机其传递要求;(12)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方式;(13)施工质量应形成的记录;(14)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15)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其他要求。
10.2.4施工企业应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并在实施前批准。策划的结果应按规定得到发包方或监理方的认可;
10.2.5施工企业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实施动态管理,及时调整相关文件并监督实施。10.3施工设计
10.3.1施工企业进行施工设计时,应明确职责,策划并实施施工设计的管理。施工企业应对委托的施工设计活动进行控制。
10.3.2施工企业应确定施工设计所需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明确其程序和要求。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设计的依据,并对其内容进行评审。设计结果应形成必要的文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10.3.3施工企业应明确设计变更及其批准方式和要求,规定变更所需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程序;对变更可能造成的施工质量影响进行评审,并保存相关记录。10.4施工准备
10.4.1施工企业应依据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实施施工准备。、10.4.2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定向监理方或发包方进行报审、报验。施工企业应确认项目施工已具备开工条件,按规定提出开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工。
10.4.3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确定交底的层次和阶段以及相应的职责、内容、方式。
10.5施工工程质量控制
10.5.1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包括:(1)正确使用施工图纸、设计文件,验收标准适用的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适用时,对施工过程实施样板引路;(2)调配符合规定的操作人员;(3)按规定配备、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工具、检测设备;(4)按规定施工并及时检查、检测;(5)根据现场管理有关规定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控制;(6)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控制;(7)合理安排施工进度;(8)采取半成品、成品保护措施并监督实施;(9)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10)对分包方的施工过程实施监控;
10.5.2施工企业应根据需要,事先对施工过程进行确认,包括:(1)对工艺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评审,并对操作人员上岗资格进行鉴定;(2)对施工机具进行认可;(3)定期或在人员、材料、工艺参数、设备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确认。10.5.3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过程及进度进行标识,施工过程应具有可追溯性。
10.5.4施工企业应保持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按规定是职责、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
10.5.5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施工记录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应包括:(1)施工日记和专项施工记录;(2)交底记录;(3)上岗培训和岗位资格证明;(4)施工机具和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管理记录;(5)图纸的接收和发放、设计变更的有关记录;(6)监督检查和整改、复查记录;(7)质量管理相关文件;(8)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中规定的其他记录; 10.6服务
10.6.1施工企业应按规定进行工程移交和移交期间的防护。
10.6.2施工企业按规定的职责对工程项目的服务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服务应包括:(1)保修;(2)非保修范围内的维修;(3)合同约定的其他服务;
10.6.3施工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服务的需求信息作出响应,对服务质量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检查和验收。
10.6.4施工企业应及时收集服务的有关信息,用于质量分析和改进。
第十一章 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11.1一般规定
11.1.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施工质量检查制度。施工企业应规定各管理层次对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检查和验收活动应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实施。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做好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11.1.2施工企业应配备和管理施工质量检查所需的各类检测设备。11.2施工质量检查
11.2.1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质量进行策划,包括质量检查的依据、内容、人员、时机、方法和记录。策划结果应按规定经批准后实施。
11.2.2施工企业质量检查记录的管理应符合相关制度的规定。
11.2.3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策划的安排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实施检查。11.2.4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检查活动进行监控。11.3施工质量验收
11.3.1施工企业应按规定策划并实施施工质量验收。施工企业应建立试验、检测管理制度。
11.3.2施工企业应在竣工验收前,进行内部验收,并按规定参加工程竣工验收。11.3.3施工企业应对工程资料的管理进行策划,并按规定加以实施。工程资料的形成应与工程进度同步。施工企业就好按规定及时向有关方移交相应资料。归档的工程资料应符合档案管理的规定。11.4施工质量问题处理
11.4.1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规定对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的职责、权限和活动流程。
11.4.2施工企业应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分级报告流程作出规定,按照要求分别报告工程建设有关方。
11.4.3施工企业应对各类质量问题的处理制定相应措施,经批准后实施,并应对质量问题的处理结果进行检查验收。
11.4.4施工企业应保存质量问题的处理和验收记录,建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11.5检测设备管理
11.5.1施工企业应按照要求配备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需要采购或租赁检测设备,并对检测设备供应方进行评价;(2)使用前对检测设备进行验收;(3)按照规定的周期校准检测设备,标识其校准状态并保持清晰,确保其在有效检定周期内方可用于施工质量检测,校准记录应予保存;(4)对国家或地方没有校准的检测设备制定相应的校准标准;(5)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完好状态,设备的使用、管理人员经过培训;(6)在发现检测设备失准时评价已测结果的有效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7)对检测设备所使用的软件在使用前的确认和再确定予以规定。
第十二章
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
12.1一般规定
12.1.1施工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制度,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施工企业应对监督检查的职责、权限、频度和方法作出明确规定; 12.2质量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与评价 12.2.1施工企业应对各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检查,明确监督检查的职责、频度和方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监督实施并验证整改效果。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1)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执行;(2)质量管理制度及其支持性文件的实施;(3)岗位职责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4)对整改要求的落实。
12.2.2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1)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的实施;(2)对本企业、发包方或监理方提出的意见和整改要求的落实;(3)合同的履行情况;(4)质量目标的实现。
12.2.3施工企业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审核和评价。施工企业应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并跟踪其整改结果。质量管理审核人员的资格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12.2.4施工企业应策划质量管理活动监督检查和审核的实施。策划的依据包括:(1)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2)质量管理中薄弱环节;(3)有关意见和建议;(4)以往检查的结果;
12.2.5施工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监督检查和审核的记录,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的结果作为质量管理改进的重要信息。
12.2.6施工企业应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满意情况的信息,并明确这些信息收集的职责、渠道、方式及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
第十三章 质量信息和质量管理改进
13.1一般规定
13.1.1施工企业应采取信息管理技术,通过质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13.1.2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确定改进的目标,制定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
13.1.3施工企业应明确各层次、各岗位的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职责。13.1.4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改进活动应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管理、信息分析、监督检查、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纠正与预防措施等。13.2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与利用
13.2.1施工企业应明确为正确评价质量管理水平所需收集的信息机其来源、渠道、方法和职责。收集的信息应包括:(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等;(2)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3)各管理层次工程质量管理情况及工程质量的检查结果;(4)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结果;(5)同行业其他施工企业的经验教训;(6)市场需求(7)质量回访和服务信息。13.2.2施工企业应总结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的情况,并将其作为质量分析和改进的信息予以保存和利用。
13.2.3施工企业管理层次应按规定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质量管理状况和质量目标实现的程度,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和机会,并采取改进措施。施工企业在分析过程中,应使用有效的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应包括:(1)工程建设有关方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水平的满意程度;(2)施工和服务质量达到要求的程度;(3)工程质量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发展趋势以及改进的机会;(4)与供应方、分包方合作的评价; 13.2.4施工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规定的周期,分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状况,提出改进目标和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包括:(1)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2)施工和服务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3)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状况及发展趋势;(4)潜在问题的预测;(5)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水平改进和提高的机会;(6)资源需求及要求的程度。13.3质量管理改进与创新
13.3.1施工企业应根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目标,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跟踪改进的效果;分析工程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13.3.2施工企业可根据质量管理分析、评价的结果,确定质量管理创新的目标及措施,并跟踪、反馈实施结果;
工程量是指以物理量单位或自然计量单位表示的各具体工程细目的数量。计算工程量工作繁重、花费时间长,其结果直接影响预结算审核的及时性、准确性。要准确地核实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必须熟练掌握计算规则,熟悉设计施工图纸、了解施工现场及工程地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审查施工图纸会审,全面搜集隐蔽工程验收的各种记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核准工程量。如:我区蓝天小区经济适用房工程,由于条形基础分布较密,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大开挖,而施工单位在结算时套用了《山东省建筑工程综合定额》1-30子目,工程量却按实际开挖的工程量计算,但根据计算规则,基础土石方按建筑物底层外墙设计轴线(无轴线按中心线)的内包水平投影面积乘以设计室外地坪至基础垫层底的深度,以立方米计算,这样前后两种工程量相对应的造价相差了近—倍。
工程量的审核,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口径必须一致。审查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工程细目的口径相一致。如:96年《山东省建筑工程综合定额》中的住宅砖墙中已包含石灰砂桨和106涂料,在计算工程量中就应注意抹灰部分不要重复计算,还有在场区道路中,有些定额已包含灰土垫层等,所以在计算工程量列细目时,应注意定额中包含的工作内容,以免重复计算。
(2)计量单位必须一致。应注意施工图列出的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中相应工程细目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如:综合定额中的计量单位有平方米、10平方米、100平方米,有立方米10立方米、100立方米,还有吨、台班等,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有台、个、组、10台、10个、10组等,这些都应在计算工程量时严格加以区分,不能有错。
2.定额子目选(套)用的审核
审查工程预结算选用的定额子目与该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特征是否一致。同类工程细目选套基价高或低的定额子目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审核代换是否合理,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如:96年《山东省建筑工程综合定额》中的1-30和l-31子目中包括机械挖土、运土(运距2000m以内)、出渣、运渣、钎探、打夯,回填土、回填灰土等全部操作过程,若实际工程和这些内容不一致,就需要对定额进行换算后再套用。例如:某办公楼附属工程施工时由于受场地限制,挖土时就没有放坡,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回填,所以套用定额1-30子目时,就应把相关的基价扣除扣的基价为2003.41元/100m3和原基价2668.48元/100m3相差665.07元/100m3。
3.材料价格和价差调整的审核
材料价格和价差调整的审核应把注意力着重集中在:一是安装工程材料的规格与型号、数量是否按设计施工图规定,建筑工程材料的数量是否按定额工料分析出来的数量计取;二是材料预算价格是否按有关规定计取;三是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是否符合当时的市场行情,其中应特别注意审核:一是当地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价格,是否已包含安装费、管理费等费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现在一些专业分包的项目,如防水、防腐工程、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等,防水工程的报价一般都是成活价,其中已包含了人工费、材料、机械费及管理费、利润和税费等,所以就不能再计取任何其他费用。二是对于施工工期较长的工程项目,有些市场价格变化较快的材料就不能以某一阶段的价格为准,应根据每阶段的实际采购数量和价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4.费用计取及执行文件的审核
应注意七个方面:一是费用定额是否与采用的预算定额相配套;二是取费标准的取定与地区分类及工程类别是否相符;三是取费基数是否正确;四是按规定有些签证应放在独立费中的费用,是否放在了定额直接费中取费计算;五是有无不该收取的费用;六是费用的计列是否有漏项;七是预结算中是否准确地按国家、地方及军队有关调整文件规定收费。例如:96年《山东省建筑工程综合客额》分土建和装饰部分,套用土建定额就应用土建取费,以基价为取费基数,套用装饰定额就应用装饰取费,以人工费为取费基数,两者不能混淆;有些建设单位签证的零工是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的人工单价,这一部分内容就只能计取规费和税金,不能再计取其他费用。
5.现场签证的审核
(1)由于有的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对工程预结算和有关经济管理的规定不熟悉,施工单位有意扭曲预算定额及其有关规定中的词意或界限含义的理解,造成不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因而,应认真审查工程现场签证的工作内容是否已包括在预算定额内。
凡是定额中已有明确规定的项目,不得计算现场签证费用。不包括在施工图预算的工作内容,才可计算现场签证费用。例如:工程开工后设计变更的损失和施工图错误引起的损失;停电、停水损失;由甲方责任造成的,超过定额规定的范围;由于设计或甲方供应的设备、材料原因,而造成的工程返工;受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夜间施工记录或甲方要求赶工;地下障碍物的处理;由于资金不到位,长时间停工的损失;材料代用及现场临时修改,已征得甲方同意后所发生的费用;定额外用工用料,如在墙壁和楼板上人工凿洞等等均不包括在施工图预算内,可计算现场签证费用。否则,审核人员应严格把关,将不符合规定的现场签证费用坚决核减。
(2)现场签证内容、项目要清楚,只有金额,没有工程内容和数量,手续不完备的签证,不能作为工程结算的凭证。
(3)人工、材料、机械使用量、单价要甲乙双方协商确定。
【审核员的能力】推荐阅读:
企业合同审核的07-12
ccaa注册审核员11-05
人事档案的分类审核11-25
过程审核员考试题09-21
qms审核员考试题11-30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 真题01-08
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12-24
工伤保险待遇的申请与审核10-07
审核工程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