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研究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游戏研究(推荐8篇)

幼儿园游戏研究 篇1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除了生活活动以外,占据时间最多、空间最大、物质材料最丰富的就是区域游戏了。按照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区域游戏分为角色、表演、美劳、建构、益智、运动六大类。各类游戏在内容上又有所细分,全面勾勒出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系统结构。什么是建构游戏?

幼儿园的建构游戏是指在幼儿园建构区域进行的,利用各种不同的玩具建构材料等通过与建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塑造物体形象、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叫做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分为积木搭建类、积塑插接类、自然物(沙水、雪、土)雕塑类三种类型。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利用拼接、垒高、砌接等方法把材料连接起来,表现建筑物体的玩法是搭建类游戏。

二、积木搭建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搭建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空间、运动智能和小肌肉的协调性,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细化为以下目标:

1、喜欢玩积木或参与积木区游戏,兴趣持久,情绪愉快。

2、搬运与使用积木,制作与使用建筑辅材,发展手的力量和灵活性。

3、感知积木的数、形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建构过程中能恰当使用。

4、感知搭建物内部与外部和各物体之间的比例对称关系。

5、在搭建过程中获得空间感和方位感。

6、综合运用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富有创造性地搭建。

7、感知搭建物在搭建整体中的方位与布局。

8、通过主体搭建和背景装饰表达对周围事物美的认识与感受。

9、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10、能协商制定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

11、游戏逐渐体现出计划、分工与合作。

12、能相互交流个人经验,丰富搭建内容和题材。

13、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搭建成果,表述清楚。

14、学会按类别收拾整理玩具物品。

三、积木区的环境创设

积木区的环境创设要体现出搭积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们来到这里就能产生搭积木的联想,激发想要动手搭积木的游戏冲动,为了引发幼儿搭积木的行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空间的整体性,注意:上部与下部一致,墙面与地面一致,背景与前景一致。

四、积木区的活动材料

积木与自制积木是搭建积木的主要材料,应该由幼儿园提供,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年龄班的孩子玩的积木与材料在品种上、难易程度上应有所区别,辅助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玩积木的兴趣。

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有教师提供。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由幼儿从家里带。

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对搭积木有很大兴趣,能主动参加积木区活动。

2、有搭建积木的经验,喜欢使用常见材料进行建构。

3、搭建目的不甚明确,容易附和他人。

4、搭建比较模式化并爱模仿他人的构建,所搭建筑物没有明显特征。

5、能根据环境气氛和辅助材料的提供进行主题建构,但建构计划比较简单。

6、在搭建过程中有一定的想象力,并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7、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但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纠纷,容易为规则问题告状。

8、喜欢让别人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希望得到表扬和鼓励。

9、搭建完毕后场地常有散乱积木。

10、收拾积木时总是先推倒再整理,推倒时还发出快乐的喊声。

11、对搭建物体的结构交待不清楚。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创设与积木数量匹配的活动空间,提供有利于数学能力发展的基本积木和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异型积木与建构板材。

2、创设有建构氛围的活动区,提供符合兴趣和游戏发展需要的建构辅材,如建筑图例、交通标志、树、房子、动物、人物、汽车模型等。

3、创设有主题氛围的活动区,提供有助于表达主题的辅助材料,并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建筑物特征问题。

4、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丰富生活经验。如带幼儿观察周围建筑物和图片、照片,讨论其造型和结构方面的特点,使其知道建筑物有塔楼、板楼、平房等基本样式,房顶有梯形、三角形、平面等基本形状,建筑群有整齐划一或高低错落等分布特点。

5、建议家长带孩子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建筑,并有目的的收集一些资料供孩子参考。

6、帮助幼儿养成制定搭建计划和分工合作的习惯,并经常对其计划提供一些启发性意见。

7、在幼儿搭建工程中,及时说出自己对所搭建筑物的理解,使幼儿能够通过别人的看法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8、适时参与幼儿的搭建活动,并根据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号召共同解决。如搭建物特征问题,道路畅通问题,建筑群分布合理问题等。

9、帮助幼儿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游戏规则,使自己解决游戏冲突。

10、保留搭建作品一定时间,使幼儿之间有自由观摩交流的机会。

11、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搭建作品组织幼儿集体讲评,促使幼儿之间互相学习。

12、鼓励建筑师有条理的介绍自己的建筑成果,发展语言和思维。

13、引导幼儿把积木和材料合理分类,用适宜的方法收放积木。小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初步感知搭建材料的属性,发展知觉、触摸觉和空间感。

2、学会基本的搭建技能(简单的垒高、围拢、延长、盖顶等),训练小肌肉的灵活性。

3、根据造型需要选择合适的积木与材料,发展比较和对应的思维能力。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初步的交流,发展亲社会情感。

二、环境与材料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积木应该是色彩鲜艳的彩色积木(空心、泡沫、自制混合积木),彩色积木能促进幼儿感知颜色;标准积木能让幼儿在搭建时感知积木的硬度、大小、轻重等物理属性;体会形状比例、薄厚等数学概念;还能发展视觉、触摸觉、方位知觉。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资料:搭建图例。搭建区的积木与材料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要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孩子们想用多种感官观察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来探究、了解这些积木可以怎样玩? 小班布置环境时,要考虑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初期可在游戏区域的墙壁上或玩具柜上贴一些简单的图例,以给幼儿明显的、简单易懂的提示,也可提供一些简单的搭建图例手册(图书、照片、卡片)。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搭建基础后,教师可将其搭建成果画成图画或拍成照片放大布置在建构区环境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并给幼儿更加直观地引导。在建构区的玩具柜上及小筐上,也可以贴上一些小标记,以助于幼儿有了一定的主题意识后,布置主题背景。

三、幼儿特点

小班幼儿是把积木当作搭建成品来用的,即:一块积木就是一面墙、就是一扇窗、就是一扇门,或者就是整个房梁,一开始,他们可能是随意摆弄,到后来在搭各种“家”等过程中,就可能意识到有的积木长短不合适,于是就开始尝试有目的的选择积木。幼儿在这种搭积木的过程中出现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就是儿童思维对应能力和比较能力发展的反应。

四、教师的指导

摆弄积木的过程也是幼儿对积木的探究过程,在游戏初期,小班幼儿也许会用手仍、会敲敲打打、会无意识的堆积,反反复复的重复各种动作,建立对积木的感性经验。但是,当幼儿的新鲜感过去了,这种探究活动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老师的介入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事了。老师可以坐在幼儿中间,以游戏伙伴的形式参与搭建积木。可以边搭边表达,用自己的兴趣感染幼儿,用自己的动作示范给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从模仿中获得基本的搭建技能。让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与伙伴在一起玩的快乐,他们在一起时,也开始关注到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和行为,于是,相互之间受到启发,还会产生相互间的初步交流,获得了亲社会情感的发展。中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综合运用基本技能(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提高搭建水平。

2、探究更复杂的搭建主材,促进空间知觉的发展。

3、运用辅材使搭建作品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4、体会和掌握数、形、比较、对称等数学概念。

5、运用语言与伙伴沟通合作,发展社会交往技能。

二、环境材料

为中班幼儿提供的积木应该增加数量和使用难度(彩色空心积木、本色实心积木、塑胶积木、软体积木、自制混合积木等),使积木只能成为半成品材料,需要在搭建过程中组合使用,搭建材料难度的增加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分解组合能力的发展。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地板块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辅材):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包装箱等;

6、资料:搭建图例。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搭建基础,游戏区面积要大,有扩展余地,可以出示一些较复杂的建筑物彩图或立体图示供幼儿参考。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保留典型的搭建成果,可以绘成图画,在装订成作品集。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把幼儿的搭建作品拍成照片,整理成资料册,在平行班中进行交流。教师还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共同收集寻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料(照片、画片、挂图等),使环境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更加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利于开阔幼儿的游戏思路。

三、幼儿特点 中班幼儿的搭建技能已经比较熟练,认知水平和空间知觉能力也有了一定水平的发展,这样,他们对搭建作品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形象更高大,更复杂,在幼儿搭建作品中体现了垒高、围高、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商量搭建主题,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搭建,但是,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由于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的局限,中班幼儿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的开展。

四、教师的指导

老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搭建图例和成果照片,帮助他们获得直观学习和参考借鉴。提供辅助材料,因为,在搭建游戏中使用更多的辅助材料,不仅可以突出作品形象,使作品更加鲜明,更易于被人理解,还有助于提高搭建本身的目的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特征把握越来越准确。幼儿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要对各种各样的积木和材料进行比较,选择出大小、形状、数量合适的积木,并尝试搭法的合理和对称。这样的过程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比较的方法,让他们用目测、或测量的方法来选择恰当的材料。另外,也可以有意识的让幼儿欣赏有对称特点搭法的图片,或运用示范的方法,让幼儿直接理解什么是对称。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他们能够有意识的商量搭建主题,并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搭建,但是,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由于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的局限,中班幼儿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的开展,这是,教师启发性的帮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的重点可以放到帮助幼儿有层次的完整表述的意见上,也可以放在帮助引导幼儿学会解决交往意见的分歧上。大班的搭建活动

一、目标

1、运用基本材料进行比较精细的搭建。

2、扩展主材与辅材(综合运用堆高、围拢、延长、增宽、盖顶等基本技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搭建),发展有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计划较大的建构题材,发展空间布局的能力。

4、兴趣与优势互补,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环境材料

为大班幼儿提供的积木是造型简单、块数多的纯积木,它类似于实际生活中的建筑材料,使搭积木的过程更贴近解决生活中实际的建筑问题。随着幼儿搭建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细致的建构能力逐步增强,对游戏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满足只限于房屋外面的结构,而对其内部结构发生极大兴趣,产生了对房屋内部格局和户型设计的愿望。因此,象有机玻璃板、废旧物制作的小家具等这些特殊材料应随着游戏的需要及时补充到区域中。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地板块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等辅材: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塑料瓶、包装箱等;

6、资料:搭建图例。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搭建水平,在环境布置上可以出示一些较为复杂的立体图示,以帮助幼儿提升对搭建水平的要求。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幼儿保留有价值的搭建成果,以供他们在相互学习交流时使用。收集作品的形式可以鼓励幼儿思考决定,以幼儿完成为主,教师辅助(例如幼儿设计制作图册,教师帮助完成文字记录)。幼儿的作品也是他们人生发展的记录,可以做为幼儿发展评价的依据,也可以让家长留念。在大班建构区环境创设中,应特别注重幼儿的意见和创设活动中的参考性。结合主题设计环境是调动幼儿潜能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搭建图示,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图片、照片、图书资料等。这样使环境对幼儿的指导更加直观,也更加适应幼儿的不同兴趣和在能力上的个体差异,还可以拓宽幼儿的创作思路。

三、幼儿特点

大班幼儿在搭建活动中已经能够考虑到建筑物的布局了,他们通过交流意见,研究建筑物整体与布局的关系,思考建筑群体的大小比例,即前后位置的合理性,并学会了参照全景建筑图,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大班积木区的游戏特点是分工合作,幼儿依据各自的兴趣、性格特点和技能水平分配角色和任务,其中,小领袖式的人物非常了解小伙伴的特点,能够帮助大家协调分工,使优势得到互补,让每个人在设计、布局、搭建、装饰、介绍等不同环节中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四、教师的指导

大班的幼儿不再需要“情境的支持”,他们需要的是满足创造的需求。幼儿关注自己的兴趣所在,对建构的具体内容及细节产生了强烈兴趣。老师更多的是要注重适宜的材料的提供。(如能看到里面的做房顶用的有机玻璃板)第二章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运用插接、嵌接、叠接、扣接、齿轮接、组装接等方法,把建构玩具材料连接起来,表现建筑物体的方法是插接类游戏。

二、积塑插接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玩插接类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空间、运动、和小肌肉力量与协调性,并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1、喜欢玩插塑或参与插塑区游戏,兴趣持久,情绪愉快。

2、使用插塑材料拼插作品,发展手指的力量与灵活性。

3、感知插塑的数、形和连接方式,在插接过程中体会运用。

4、感知插接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关系。

5、在插接过程中获得空间感。

6、有目的的选择插接材料,尝试在生活经验和插接材料之间建立联系。

7、综合运用各种插接材料表现创作题材,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

8、在插接过程中发现事物美的规律。

9、游戏逐渐体现出主题与分工,体现出与其它区域游戏的合作。

10、能相互交流个人经验,丰富插接内容和题材。

11、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插接成果,表述清楚。

12、学会按类别收拾整理玩具。

三、积塑区的环境创设

插塑区的环境创设要充分体现出建构游戏活动的氛围,使幼儿来到这里就产生出插建活动的联想,引发出表现的冲动,插塑区要给幼儿提供出插和玩的地方,提供展现插接成果的地方。

四、积塑区的活动材料

插塑和木工材料是插建游戏的主要材料,主要由幼儿园提供。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各年龄班提供的玩具和材料应有所区别,辅助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性。(如胶质的小动物)

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有教师提供。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由幼儿从家里带。可以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对小型建构充满浓厚的兴趣,百玩不厌。

2、具备一定的拼插能力,但是拼插形象单一。

3、手部肌肉发展尚不健全,手眼协调性和动作的灵活性均较差。

4、喜欢参看图片、模型进行拼插,独立建构的目的性差。

5、掌握了运用多种材料插接的方法,但不能合理运用辅助材料。

6、能够运用插塑围拢、插高、延长,但缺少镂空、盖顶的经验。

7、有合作意识,愿意为同一题材、为主题需要而插接,但合作过程中自控能力较差。

8、插接过程中有交流意识,但不能充分的表达。

9、能够分类整理玩具。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如提供图例、玩具、插接作品等。

2、提供操作小型建构材料的良好条件,如创设独立的插塑区。

3、介绍新玩具,鼓励幼儿了解插接的基本方法,探索适宜的表达对象和表达方式。

4、鼓励幼儿为其他区域进行建构成品的提供,体验成功感。如为手机店插手机、为娃娃家插用具、为积木区插汽车、为商店插小商品等。

5、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主题式创作。如:利用材料表现公园的场景,表现马路上的热闹场面等。

6、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材料之间的关系,并有目的的进行玩具材料的选择。

7、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玩游戏。

8、制作插接范例,启发幼儿的思维并引导产生联想。

9、收集整理幼儿的拼插作品供观察了解。如开展家园拼插比赛并把作品拍成照片制作成册。

10、鼓励幼儿按图插和创造插。

11、提供机会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拼插作品。

12、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和收集制作辅助材料。

13、参与游戏,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困难,适时适度给予帮助和指导。

14、用欣赏的态度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评价自己的作品。

15、有计划地补充和更换能吸引幼儿插接兴趣和能力发展的新材料。第二节小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感知插接材料的物理属性和插接方法。

2、插出物体的简单造型,发展空间知觉和思维能力。

3、欣赏和玩自己的插接作品,发展游戏兴趣与自信。

4、关注伙伴的插接活动,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与材料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体积要比较大,插法简单容易,以适应他们小肌肉发展不太灵活的年龄特点。大块的插塑也容易使幼儿有成功感。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小班幼儿的空间思维和造型能力比较薄弱,在对游戏材料熟悉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延长、围拢等简单的基本技能,插出物体的简单造型。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缺乏明确的插接目的,兴趣重在对动作的重复,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情景和实物照片引发幼儿的游戏动机,增强幼儿的目的性。

小班幼儿对自己插出的作品非常喜欢,有着很大的成功感,并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了玩具,在这种为自己制作玩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阶段,但在活动中容易受到伙伴的影响,喜欢模仿其他幼儿的活动,模仿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这种互相模仿、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探究较为复杂的插接材料,培养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2、插出较为复杂的造型,发展空间知觉和组合思维的能力。

3、运用插接材料的造型特点与连接方式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

4、展示作品并与同伴交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环境材料

为中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要比小班品种多,个体小,以适应中班幼儿思维能力和小肌肉发展的需要。

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和教师的指导

随着幼儿空间思维和组合思维的发展,幼儿已能够运用多种插接方法相互组合,拼插出比较复杂的形象。

为了扩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培养幼儿对图的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应有目的的投放各种图例,在这种不断的培养中,幼儿创造能力很快得到了提高。不同插接材料的造型特点与连接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中班幼儿已经能够根据特定主题合理运用插接材料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抓住事物的造型特点,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与创造。

插塑区的作品展示空间,为幼儿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思维更加活跃,更有效的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大班的插接活动

一、目标

1、探究更复杂巧妙的插接方法,发展思考与动手能力。

2、多种材料综合运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表现规模大的插接题材,发展构思能力和想象力。

4、将插接活动与其他区域游戏相结合。

二、环境材料

为大班幼儿提供的插接材料个体小、数量多,体现出插接材料的特点,也更能适应幼儿表达精细事物的需要,单纯一种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大班幼儿造型的需要了。他们非常了解每种材料的造型及连接的特点,因此,会按照自己的创作需要选择多种材料巧妙结合,进行复杂的造型,从而更加丰富的表现事物。

辅助材料:

1、地面:地板(木制、人造革)、地毯等;

2、箱:积木筐、积木柜等;

3、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食品、车辆、房屋等;

4、板材:硬纸板、木板、有机玻璃、塑料板等;

5、废旧物品:易拉罐等;

6、搭建图例。

三、幼儿特点和教师的指导

随着大班幼儿的造型能力及认知水平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插接单一的形象了,而是更关注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及情节的发展,在大规模的插接活动中,幼儿能够大胆的构思和想象,以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搭建作品。大班的各游戏区域之间相互开放,联合性逐渐加强,经常体现为幼儿在共同的主题下合作与分工,因此,插塑区往往成为集体任务的组成部分,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有目的的插接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游戏愿望,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伙伴间形成了优势互补,不仅每一名幼儿能较好的体现自身价值,还发展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章自然物类建构游戏 第一节目标、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自然物类建构游戏的定义

运用沙水、冰雪等自然材料表现建筑物体的玩法是自然物类游戏。

二、自然物类建构游戏的目标

1、快乐地参加玩沙玩水活动,并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探究和感知干沙的明显特征,体会干沙的流动性

3、探究和感知湿沙的明显特征,体会湿沙是可以用来建构的

4、通过造型游戏,探究沙水的比例。

5、探究和感知磁铁、石头、泥土、空气等的明显特征

6、通过造型游戏,发展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

7、使用工具,发展手的灵活性,并掌握基本的玩沙技能

8、玩有题材的游戏,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9、喜欢在小组中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活动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10、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保持环境整洁。

11、收拾整理玩具物品。

三、沙水区的环境创设

沙水区的环境创设要考虑幼儿玩沙和取水的方便,使幼儿可以毫不顾忌的积极探索、自由玩耍。较理想的设备是在户外设置沙池,并考虑为幼儿提供脱放鞋袜的地方,还可以使用沙箱。沙池和沙箱是自然物类游戏的主要材料,主要由幼儿园提供。

四、沙水区的活动材料

玩具和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基础。玩干沙的用具和玩具有大小不同的塑料勺子、铲子、杯子、漏斗、砂轮、空心管子、小桶、筛子、小竹子、木棍、各种模具等。玩湿沙的用具大部分与干沙相同,但不用漏斗、砂轮,更多的是提供各种模具,辅助材料如:纸盒、积木、草、小树枝、车、小动物和人物模型、贝壳等,有助于激发游戏的兴趣性。小班幼儿的辅助材料主要由教师提供。

中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可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

大班幼儿的辅助材料应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和寻找。

五、幼儿常见行为表现及问题

1、喜欢探索沙水的物理属性,发现新事物。

2、喜欢并熟练使用沙水玩具,发现新乐趣。

3、喜欢从小容器向大容器倾倒沙或水。

4、爱模仿生活中感兴趣的制作活动,如生日蛋糕、汉堡等。

5、喜欢在发现的所有空洞和缝隙中灌注,探索空和满。

6、喜欢挖洞、倾泻、倒空、拍打、过筛等动作。

7、喜欢表现象征性情景。

8、能利用沙水玩角色游戏。

9、喜欢玩沙水混合游戏。

10、经常对沙水材料的质地、作品的数量等方面进行探索。

11、尝试合作,喜欢模仿别人的做法。

12、十分珍惜自己的作品。

六、教师的指导策略

1、创设玩沙水的环境。如设置沙池、沙箱。

2、提供玩沙的工具,如桶、铲子、勺子、小碗、筛子、漏斗、砂轮、空心管子、各种搅拌的和抹砌的工具,各种模具等,使幼儿能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

3、提供辅助材料,如石子、贝壳、植物、人物、动物模型及各种自制玩具。

4、创造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5、关注幼儿的作品,并给予激励性评价,为其创造条件与机会与他人交流。

6、家园合作,有目的的丰富幼儿经验,引导在作品中的呈现。

7、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计划,分工合作。

8、鼓励幼儿爱惜沙水材料,注意安全卫生。如讨论“沙土对我们的五官会造成什么危害?”

9、提供游戏所需的围裙、套袖、小拖鞋等。第二节小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感知沙水的物理属性,体会沙水的变化。使用沙水工具,发展小肌肉的灵活性。共享游戏环境和工具,发展亲社会情感。

二、环境与材料

辅助材料:

1、脸盆、毛巾等;

2、模型玩具:人物、动物、植物、车辆、房屋等;

3、废旧物品:小碗、塑料可乐瓶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为了让小班幼儿充分感知沙水材料,可以先引导幼儿徒手玩沙,体会干沙和湿沙在手中的特别感受,在幼儿脱去鞋袜去踩沙时,及时提出一些感受性问题让他们去体验和做出回答。如:幼儿抓一把干沙然后放开手指让沙粒从指缝中漏下,用手在干沙中打转,用手指在沙中随意画出图案,都会得到很特别的感受,把湿沙堆成小山,在湿沙中印手印,光着脚在沙子里来回走,都是乐趣无穷的。

在游戏中,教师可提供各种玩具和用具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师也要注意幼儿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互相观察,体会其中的乐趣。中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进一步探究沙水的物理属性,了解沙水的建构特征。积极与伙伴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分工合作。

二、环境材料

辅助材料:

1、脸盆、毛巾等;

2、辅材: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房屋等模型类玩具等;

3、物品:瓶、罐、碗、盒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中班幼儿玩沙应更多地注重开动脑筋,想办法使游戏玩得更丰富、更有趣,教师可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用手指缝漏干沙什么样?湿沙什么样?两者有什么不同?还可以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用干沙能团成冰激凌球吗?通过这些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丰富了游戏内容,促进了幼儿探索、观察能力的发展。

幼儿玩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制定小组计划,互相献计献策,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大班的沙水活动

一、目标

探究多种玩法,发展科学意识与概念。发挥兴趣与特长,实现合作学习。

二、环境材料

辅助材料:

1、水桶、脸盆、毛巾等;

2、主题辅材: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房屋等模型类玩具等;

3、废旧物品:瓶、罐、碗、盒、板等。

三、幼儿特点与教师的指导

游戏中应该让大班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中班基础上,启发、引导、鼓励幼儿开展一些科学小游戏,充分感知沙水的特性。如果提供了一些漏斗、筛子、水车等玩沙的器皿,就应该提出一些关于物体流动或运动、守恒、分类等问题,在幼儿用沙来堆砌时,就应与幼儿一起讨论他们想表现的题材与内容,并提出如何使沙丘堆得高或使沙滩平展,沙洞怎样挖才结识等探究性问题。

游戏前进行分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计划能力,游戏过程中的交往、交流有助于幼儿经验的分享,游戏结束时的讲评,不仅能促进小组间的相互了解,还可以使其他幼儿也有机会了解游戏情况,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和兴趣。游戏结束时,提醒幼儿收拾好玩具,并在老师协同下清理好卫生。幼儿积木游戏评价表 项目

评价标准

1、材料的运用

1.光拿着玩,不会搭

2.对积木形、色有选择,意识不强 3.有意识选用材料,反复尝试

4.迅速选定材料,并能综合运用材料,运用有特色

2、建构的形式

1.简单排列、堆高、铺平2.能架空搭出门

3.能围封建构,造型比较复杂,能命名,但形象不逼真 4.按特定形象逼真建构,运用对称并能装饰

3、主题目的性

1.无目的,无主题

2.目的不明确,易附和他人 3.能确定建构主题,但不稳定 4.主题明确,能坚持并深化开掘

4、情绪专注力

1.注意水平低,情绪呆滞

2.一般情绪状态,注意力易分散 3.情绪良好,注意力较集中 4.情绪积极,专注、持续时间长

5、社会性水平

1.独自搭建 2.平行搭建 3.联合搭建 4.合作搭建

6、常规

1.遵守积木规则 2.爱护玩具

3.能收拾积木,整理动作迅速

7、创造表现力

幼儿园游戏研究 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意义,具体策略

一、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概述

教学游戏化主要是指教师巧妙地将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 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景, 让幼儿参与到其中并给予其一定的指导, 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幼儿学会一些生活经验以及自身得到发展。游戏化教学带给幼儿快乐和满足, 使幼儿学习新知识,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由于教学游戏活动具备很强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因此幼儿能够从自己的爱好出发, 来更好地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在游戏中, 幼儿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探索, 而且还能够通过交往获得满足感。开展游戏活动, 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化教学具体策略

1.教学游戏的设置

教师在设置教学游戏时必须要考虑是否适合幼儿、是否具有启蒙作用以及是否联系生活, 同时还要结合课堂主题;同一个游戏进行的次数多了也会使幼儿感到厌烦, 所以, 就需要对游戏进行更新。教师还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 通过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 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最后, 教师要科学地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游戏中, 不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 同时还要参与到当中, 最后并对游戏加以总结。

2.科学合理地评价游戏教学

研究调查显示, 游戏活动的评价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其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科学合理的游戏教学评价, 能够使游戏向着更适合幼儿的方向发展;因此, 在游戏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对游戏活动评价的重视程度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首先, 教师要从活动中幼儿所表现的能力分析, 对幼儿进行分类, 能力较高的分为一类, 能力较低的分一类;其次, 对于能力较高一类的幼儿来说, 教师在对其评价时要对其创造性进行鼓励, 幼儿听了以后, 觉得教师一直在关注自己, 因而会更加努力地参与游戏活动;对于能力较低一类的幼儿来说, 教师在对其评价时要注重提高其自信心;最后, 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加大对游戏化教学的研究力度, 使其朝着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享受学习。

参考文献

幼儿园民间游戏研究 篇3

一、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必要性

我们做一件事时,必然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所谓的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首先得让老师、家长明白,开展民间游戏对于孩子们的有利影响及其必要性。

1.有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卢梭曾说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提倡儿童本位的教育观,高度尊重儿童。现在我们也渐渐地开始关注儿童时期孩子的培养问题。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在这一时期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在这一时期不改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后难以纠正。这些不良习惯甚至会相伴一生。民间游戏的开展就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皮筋这些游戏,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有利于孩子们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而这种多人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以及友好地与人相处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其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2.有利于孩子们健康发展

民间游戏多数都是在室外开展的,许多游戏都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有利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培养。像跳房子、跨步这类游戏就有利于孩子们跳跃能力的培养,而丢手绢、躲猫猫则有利于孩子跑步能力的提高。这种锻炼健康的游戏方式则是电子产品所不具备的。

3.有利于孩子们人格的培养

多数民间游戏需要和他人一起参与,而玩具多数是自己一人的游戏,所以开展民间游戏,就容易让孩子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在幼儿园中,我们常看到孩子们因为一些玩具而发生争吵甚至施加暴力。当多数孩子都想玩一种玩具时,老师有时也难以分配。现代家庭中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中没有了兄弟姐妹间相互的谦让,父母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也容易娇惯孩子,这就需要在幼儿园中培养孩子们谦让、替他人着想这些人格品质。

4.有利于孩子们智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常需要孩子们进行思考,探索哪种方法策略更容易在游戏中取胜。例如滚铁环这一游戏,环停则为输,拿钩者需想方设法控制铁环,让环不停转动。这时孩子们就可要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出最好的方法,取得游戏的胜利。民间游戏中还常伴随儿歌,孩子们可以边玩边念儿歌。这对于幼儿园初步学习语言的孩子来说,有利于其语言天赋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5.有利于孩子们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民间游戏中有些融合了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外国文化的进入,有些孩子们更愿意玩电子游戏,过外国节日。我们要纠正偏向,做到平衡。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开始。民间游戏中融合了当地特色,如网鱼的游戏,就是结合了渔民捕鱼的劳动文化而产生的。这类游戏应在幼儿园中开展。

二、幼儿园中创新开展民间游戏的方法

民间游戏之所以得到流传,必有其价值在。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发展的不同方面会有所侧重,我们就有必要对一些游戏加以创新。

1.对游戏的玩法进行创新

民间游戏中的一些玩法是简单重复动作。例如拍手游戏,只是两人重复地拍手。在幼儿园中,对小班的学生可以只教其简单地重复,但对中班、大班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对这一游戏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可以一起商量,如何让游戏变得更为有趣,可以是换点拍手的花样,或是多人玩以增加其难度,这都有利于孩子们创新意识的培养。

2.对游戏的参与人加以创新

民间游戏常常局限于同龄孩子间,而幼儿园中的孩子尚年幼,还不懂一些行为会危害自己及他人的安全。特别是在游戏过程中,玩得不亦乐乎时根本忘了安全问题。所以在开展这些民间游戏时一定要对不利于孩子安全的游戏加以改进。这时就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让家长监督孩子的安全问题,这更有利于增强孩子与家长间的交流,让孩子知道家长也可以成为朋友。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幼儿园培养孩子的理念方针,而不是认为孩子只是在幼儿园中学会了玩耍。

2.对游戏的形式予以创新

可以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融于游戏中,例如北方的剪纸艺术、中国的快板艺术。虽然这些艺术比较复杂,但可以在幼儿园中教孩子们最基础的。即使只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多了解了一种艺术也是有益的。

浅谈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 篇4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幼儿园张迎晨

《幼儿园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已经把游戏引进幼儿园并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质量最大限度取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和游戏材料进行研究,掌握幼儿游戏行为、参与态度和轻叹体验的现象和规律,更好地指导幼儿游戏。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里玩具多,游戏伙伴缺少合作的机会与对象,在园内虽有玩伴却是相互模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幼儿应“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合作既是社会交往中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十分重要,在游戏中孩子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有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

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一)游戏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儿童要游戏,首先我们必须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就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提供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地发展。

(二)游戏材料的适宜投放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小三班的幼儿,幼儿年龄段偏小,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培养最基本的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结合目标投放材料,通过材料投放适宜性,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针对性,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不同的材料,突出材料的丰富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的参与游戏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在音乐区、语言区投放

相应的材料。

(三)儿童是游戏的体验者 也是游戏的操作者

材料的丰富性、有趣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的自主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

游戏中,幼儿充分体验了“自由——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或者“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享有创造的自由,游戏具有一种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精神。正是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自制材料,自制玩具的过程是游戏的一个阶段,儿童制作玩具往往是从仿制开始的,逐渐发展到独立实际,创造新材料,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制作玩具是为了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机会,在制作过程中的模仿、想象和创造,一方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使双后变得更加灵巧。因而,玩具既能改善儿童的认知结构,流动性未知欲,又能促使幼儿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创造,在提高操作能力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说,儿童是游戏的体验者,也是游戏的操作者。

(四)游戏与玩具是幼儿进步的“工具”

游戏是儿童玩的一种方式,玩具是儿童玩的一种工具,儿童在游戏学习中,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玩具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在游戏中,幼儿的举止言行都是围绕着玩具这个物质中心发展的,它给幼儿带来无限的欢乐。正是这种工具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因为它是儿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幼儿必须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游戏环节中游戏儿童体现并确认了自己的存在,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与科学道理相结合在一起时,心里会得到极大地满足,孩子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得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游戏,让他们用积木建构公园、家具、立交桥等。即使是最简单的游戏,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快乐。

(五)玩中作乐 乐中作学 学中作思 思中作智

游戏中,幼儿自己支配游戏主题、游戏环节、游戏角色以及游戏

规则,体验了那份专著与执着,这是创新所必须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场面;为了垒起一座高高的城堡,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倒了重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后终于达成心愿…….在游戏中,幼儿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索取,锲而不舍。这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能胜任游戏任务,所以才如此专注与执着。

幼儿愉快的游戏,在游戏中体验了游戏的趣味性,乐于探索,乐于创新。如,游戏中的“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等,这些都克服了物体的固有功能,训练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

造性。在游戏中,幼儿敢作敢为,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新奇感与成功感始终伴随着幼儿,这些都明显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正是这种自信心,使得孩子有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有助于孩子,更进一步的创新!

我们要鼓励孩子别出心裁的玩,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如折纸船、捏动物、放风筝、过家家、收集石头、树叶、糖纸、贝壳、捉昆虫、饲养小动物以及集体游戏等,不要遏制孩子的玩性,当孩子凭借自己浅拙的审美意识去欣赏、鉴别它的形态美、纹理美、色彩美、并思量着能否把他们做成一幅“艺术展品”。

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研究1 篇5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我们申报的研究课题《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研究》,于20XX年X月被福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幼教教育科研“十X五”市级立项课题,经过积极、周密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讨论并实施,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中国苏州召开,会议制定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呼吁青少年自觉担负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而传统民间游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们应重视民间游戏的传承和发展。

1、时代发展的需要。民间游戏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于人们的益处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它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却未引起民俗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少专著论述,在各类书籍中亦少有记载,以致许多游戏项目很快失传。近年来,更加上现代文娱活动的冲击,民间游戏已出现衰落的趋势,这于游戏本身或于人类都是悲哀的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及时抢救和传承这部分宝贵的民俗文化财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儿童教育的内在需求。首先,民间游戏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要形式,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适应的功能,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文化动因,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民族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和民族精神。而这正是现代儿童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道德建设;其次,民间游戏作为教育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朴素的教育真理,是现代教育实践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民间游戏的利用可以充实和发展现代教育方法与策略,增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与融合。因此,教育过程中引进民间游戏正是儿童教育的内在需求。

3、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化成了一种发展潮流,幼儿园也逐渐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就游戏来说,各种高档玩具进入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据了解,大多数城镇幼儿园都通过各种高档玩具或教师自制的玩具来满足孩子们的游戏欲望;而农村的幼儿园,为了向城镇靠拢也不惜忍痛购买一些高档玩具。幼儿园甚至让幼儿从家里自带电动玩具。他们虽然能使幼儿获得广泛的信息,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但同时也给幼儿带来负面效应。如:身体素质差、积极主动性差,缺少了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等。而民间游戏是民间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它代表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曾给我们带来多少童年的欢乐。而在如今的幼儿园里,民间游戏却越来越少了

4、现代教育改革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呼唤教育对生活的复归。民间游戏既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理念,又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教育活动,在传递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性格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义。挖掘、整理、提炼和利用民间游戏,是时代赋予现代教育研究的历史使命,是教育民族化、课程本土化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一)课题界定

本课题中的“民间游戏”是指产生流传于人民群众、主要是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具有一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因时因地发展变化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以玩耍为目的的小型嬉戏娱乐活动。它产生、流传于某一地区的人民群众之中,受这个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的影响,也反映体现着这个地区的世态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意识。同时,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留下时代的烙印。它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和地域性等明显特点。由于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本文中研究的民间游戏主要是民间体育游戏和民间艺术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二)研究理论的依据

1、《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足以说明: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和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资源上的支持,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2、《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陈鹤琴先生的游戏教育理论提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将全部精神拿出来。”这就是说,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我们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手段,要注重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渗透。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着对民间游戏进行研究,学前教育学也日益关注民间文化的教育价值。如,曹中平在《儿童游戏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12)中把民间文化视为儿童文化生活方式和早期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动因;石中英在《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教育研究》,2002,3)中似乎把民间文化和民间游戏视为教育民俗,纳入教育研究的“缄默的”理论基础。但是,民间游戏的研究仍然以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为主要方式,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人还处在探索阶段。尽管这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预示着民间儿童文化在幼儿教育中巨大潜力。

查找资料发现:在福鼎,幼儿园民间游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行的幼儿园教材中民间游戏的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虽然一些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些关于熟悉的民间游戏内容,但这些研究往往偏重于单个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比较单一,与现在提倡的新的课程理念、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理念等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我们对民间游戏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作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幼儿园的教育更紧密地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与儿童所处的社会共同体的文化相联系,从而改善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民间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文化资源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幼儿园改革的现实要求。民间游戏进入幼儿园教育旨在增强幼儿园教育的文化继承与创新,进而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文化“复兴”。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对民间游戏活动进行收集、整合、拓展、改编,使民间体育游戏成为本园游戏活动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2、构建运用民间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的目标体系,探讨利用民间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民间游戏活动是民族传统,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活动中的精华为培养幼儿所用,让幼儿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游戏活动中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民间游戏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

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主旨,在尊重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对民间游戏教育资源进行收集、整合、拓展和改编,寻找出适合幼儿成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汇编成一套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资料。

子课题二:探析民间游戏的特点与教育价值。子课题三:研究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附之以文献法、调查法、分析法、实验法,具体措施如下:

1、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第一、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广泛查阅有关民间游戏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民间游戏素材。第二、向家长宣传我园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说明课题研究的目的、计划、步骤和方法;发放“民间游戏问卷调查表”,鼓励家长参与收集民间游戏素材。

2、采用分析法。对收集的民间游戏素材进行整理、归类,就其内容、形式、玩法、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优秀的、适合现代儿童玩耍的民间游戏予以直接继承,尽量保持原貌。对于一些在内容、形式、玩法、材料、功能上不适宜于幼儿的民间游戏,我们将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法新玩、推陈出新”的原则,进行改造运用,赋予游戏新的内涵,使之“老歌新唱”,走进现代幼儿的生活。

3、观察记录——行为观察法

在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自然状态下,我们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民间游戏中最真实、最典型、最一般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从中获得幼儿的发展信息,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加以分析、反思、调整教育措施。

4、采用自然实验法。将取舍加工后的民间游戏融入到区域活动、艺术领域活动、早操分组活动、户外活动中,同时,采取座谈、观摩、交流研讨、请专家讲课等形式,发现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修正与完善具体实施计划,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与组织指导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3月)

1、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收集整理有关理论和实践性经验文章;设计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2、撰写开题报告并正式开题。

二、文献调查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

1、多方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民间游戏素材。

2、深入幼儿园家长中,通过调查、走访获取文献中没有,但仍存活于现代儿童生活中的那部分鲜活的最原生态的民间游戏素材。

3、民间游戏的分类整理与分析改造。

4、撰写民间游戏的考察报告。

5、探析民间游戏的特点与价值。

三、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8月)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1、确定子课题研究任务,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

2、将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区域活动、早操分组活动、户外体育活动中、艺术领域活动中。

3、论证、修订课题研究方案;定期开展观摩、研讨、交流活动,探究民间游戏开展的形式、途径、方法的策略,进行阶段性小结。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4年8月)

对第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反思,整理研究成果,举行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在中期汇报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针对问题的解决,适时调整子课题研究方案,最有效地发挥民间游戏的功能与教育意义,继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5月)整理研究成果,汇编成果资料,撰写结题报告,为成果鉴定做好准备工作。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

(一)主要成果:

1、《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2、《民间游戏集》。将民间体育游戏、民间音乐游戏、民间美术游戏的游戏玩法、规则收集成册;将民间游戏活动渗透到区域活动、晨间活动、分组活动、户外体育活动、艺术领域活动、健康领域活动中,对教师开展的民间活动的教案、教学过程拍摄、教学反思进行收集制成园本教材。

3、《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包括民间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民间艺术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民间智力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等。

(二)阶段性成果:

1、民间游戏的分类整理与分析改造。

2、民间游戏的特点与教育价值。形式:

1、我园将以观摩的形式,针对大中小班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活动。

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作用研究 篇6

【摘 要】对于幼儿来说,其往往比较喜欢游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开展也和游戏有着直接关系。美术活动能够将幼儿自我表现意识很好的激发出来,若是能够将美术活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还能够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对幼儿思维发展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美、理解美并表现美,能够培养幼儿的情感,健全幼儿的人格。笔者主要研究了幼儿美术教学中游戏作用。

一、利用游戏能够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

幼儿兴趣产生和好奇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将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利用游戏能够很好的调动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的积极性。在游戏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去果园中去,分给幼儿水果贴纸,让幼儿找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并贴上。通过找水果的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创作,这对幼儿的美术兴趣激发也有着重要作用[1]。

教师在进行游戏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心理,一方面能够让幼儿始终保持热情,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幼儿在美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轻松的开展美?g活动。并且,教师还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对其进行表扬,并且应该做到因人而异,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幼儿本身的动手能力,还能够让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更浓厚。在表扬的时候,教师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真正的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需求来对其进行表扬,这样能够让幼儿更好的获得成就感,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也会更加的浓厚。

二、利用游戏来提升幼儿本身的美术色感

对于幼儿美术活动而言,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幼儿时期的色彩激发对幼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笔者开展的《美丽的烟花》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烟花的颜色,并说出自己喜欢什么颜色的烟花[2]。再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花衣服”的裁剪,通过不同颜色的剪纸来进行色彩的搭配,有的幼儿会比较喜欢黄色和红色的搭配、有的幼儿会喜欢黄色和绿色的搭配等等。通过游戏,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颜色的偏好,并且色彩的多样性能够让幼儿更加的身心愉悦,对美术的兴趣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笔者还开展了其他活动,如《服装展览》《美丽的吹画》《小飞机》《树叶印画》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带领幼儿去观察附近的绿草和各种颜色的花,这样能够让幼儿更好的感受不同色彩的美。利用游戏来培养幼儿色彩感,对于其性格发展和智力发展都非常重要。

三、通过游戏来推动幼儿美术技能的进步

美术技能对于幼儿参与美术活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其基础。所以,教师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将美术技能融入进去。比如在开展剪纸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剪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比如椭圆形的茄子、圆柱形的黄瓜、弯弯的香蕉等[3]。在游戏氛围的影响下,幼儿的剪纸活动也会更加的认真和积极。所以,应该合理的利用各种游戏来吸引幼儿,从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美术技能。

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幼儿美术技能教学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美术,这种方式也是当前幼儿园教师教学中比较喜欢用的一种方式[4]。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全面的考虑到游戏和美术教学的融合,特别是美术活动中蕴含的艺术,需要幼儿进行想象和体会,绝对不能够一味的进行模仿。在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时候,将美术活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能够将幼儿内在潜能挖掘出来。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重视美术技能教学,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时掌握各种美术技能,这对于幼儿创造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开发以及审美能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游戏运用进去,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游戏的选择,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且这样还能够将美术教育和游戏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美术技能,也可以在美术活动的开展中感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这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幼儿园游戏研究 篇7

“如何让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变为幼儿主动的活动, 熏陶情感,发展人格?”这个问题为我们的努力探寻指明了方向。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游戏与教学活动的关系,让美术活动以教学游戏的形式呈现。在美术教学活动与游戏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美术活动实施的相互性原则和形象性原则。在美术活动中营造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气氛,注重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并可以感知的形象或者生动的模式,使幼儿在感受到这些和谐、对称、富有节奏的形象和模式时不知不觉进入“真”的情境。

我们以游戏为基本手段,实施美术活动,尝试进行游戏化美术活动开展的策略研究。

一、表演美术,假想情境体现美术活动趣味性。

幼儿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角色,按作品规定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幼儿在模仿扮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孩子们把绘画看做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游戏,我们对孩子的绘画技法和画得像不像,不要操之过急,要保护好孩子的良好感觉。教育者要挖掘美术活动教材的资源,分析教材,以表演游戏为主要手段开展美术活动。例如,幼儿园进行的美术活动《西游记———芭蕉扇》,这是幼儿最熟悉的故事,幼儿很早就通过书籍、电视、电影认识了其中的人物,了解故事情节,幼儿扮演成头戴紧箍咒的孙悟空在玩一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孙悟空的筋斗云可以用大大小小的螺旋线来表现,孩子们穿上各种颜色的服装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美术创作。

游戏的特征就是兼有想象性和假想性,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美术是把表演游戏与美术活动紧密结合,通过表演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给美术活动营造一种愉悦的活动氛围。

二、舞蹈美术,以灵动的肢体动作中展现美术活动的动态性。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具体形象性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幼儿美术活动应该是动态的,需要借助游戏方式进行美术活动,幼儿不能安静地看别人舞蹈,他们喜欢自己跳,愿意自己动手创作,美术活动中涉及的绘画内容、美术基本元素等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得到体现。在《天鹅湖》这节美术活动中,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天鹅在水中嬉戏的情形,用直线、曲线表现天鹅的体态。用深蓝、淡蓝、苯白三色来点彩,通过疏密相间的技法表现天鹅湖的水面波光粼粼的状态。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独特的,是创意的展示。

借助舞蹈元素,可以使静态的美术活动变得动态,幼儿具有好动的天性,美术活动应该是引导幼儿在优美的舞蹈动作中体验美术素材中美的元素,是灵动的,幼儿能感知,体验的。在舞蹈美术活动中,幼儿会做各种动作和运动,而这些动作和运动所展示的线条正是美术基本元素的体现。用舞蹈形式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美术内涵,正是美术活动形象性原则的体现。

三、故事美术,巧妙运用语言机智体现美术活动的内涵美。

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除了运用动态的舞蹈、角色表演等游戏手段来组织进行,还可以尝试将美术活动的内容创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幼儿喜欢听故事,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泛灵论”的倾向,幼儿会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人物,也时也会把故事中的事物“拟人化”,在假想的情境中进行对话、交流。更容易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会增进自己的理解。如在美术活动《阿拉丁神灯》中,教师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画面的内容。充满变幻的线条组合成丰富的画面,连续纹样图案的重复出现让幼儿感受到了一种连续的、整齐的美感。大红、橘红、橘黄、黄……渐变色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了一种变幻无穷的色彩斑斓的效果。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进行着自由自在的创作。每一个人都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神奇之旅的作品。

语言故事与美术活动相结合,是有效开展美育教育的策略之一,美术活动不光是操作活动,也是交往活动,是外部活动,也是内部活动,内部语言、独自语言、交往性总是伴随着游戏过程。美术活动是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用儿童喜欢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结合幼儿喜闻乐见的表演、舞蹈、故事讲述的方式开展,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方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活动中来,同时,幼儿的多元智能也得到了发展,语言智能、肢体智能、内省智能等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活动中得到了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发展。游戏化的美术活动策略的选择要在分析教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游戏化美术活动策略。

摘要:幼儿的美术活动既是幼儿园开展的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幼儿思维的形象呈现, 在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上, 发展幼儿情感, 塑造健全的人格,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教师的理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 美术活动中幼儿的兴趣不高, 主动性不够, 美术活动成为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一种机械、呆板的活动过程。为了改变现状, 教师应尝试用多种策略有效开展美术活动, 让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

幼儿园科学教学游戏化研究 篇8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他们相信封建迷信,这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不相信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慢慢地相信科学、重视科学,所以为了让学生全面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也要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幼儿还处于好玩、好动的阶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科学知识和游戏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一、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比较小,所以比较调皮,如果老师对孩子们很严厉,让孩子害怕,孩子会不喜欢这门课程,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认真的学习。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哭闹的情况,所以不好管理,教师一定要和孩子搞好关系,这样孩子才会喜欢这个老师,配合这个老师的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和孩子们说说话,聊一些他们喜欢的话题和东西,和他们有耐心地在一起玩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分小组学习

将游戏教学带入科学的课堂之中,如果所有的孩子一起做游戏,这样会很乱,也不利于老师的管理,所以教师可以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在课堂上按小组的形式做游戏,然后每个小组再进行评比。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都分配一个小组长,这样既可以创造一个有序的课堂,又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有责任意识。例如,在给孩子们讲自然界中的科学的时候,教師可以让每个小组比赛种植物,每个小组都挑选一粒种子,然后小组成员一起种植,最后哪个小组长得最好,哪个小组就获胜。种植植物的过程就是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的过程,又因为有很多小组要进行比较,孩子们肯定会很努力地去做、去学习,一方面让孩子有序地参与到科学游戏中;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高效地学习科学。

三、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只是单纯地给孩子们说科学,孩子一定会觉得很疑惑,科学是什么东西,更不要说联系科学让孩子们做游戏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利用科学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例如,尺子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工具,教师就可以从尺子下手给孩子们讲一些尺子上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变一个魔术,先用尺子在衣服上或是头上摩擦,然后用尺子去吸引桌子上的小碎纸屑,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很稀奇,为什么尺子可以吸引纸屑?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着去做这个游戏,然后比一下谁的魔术棒吸引纸屑最多。从生活出发往往会让孩子们认为科学很实用,离自己很近,这样孩子就会想去学习,积极地在课堂上表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去做游戏。

四、给予孩子鼓励和指导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习,孩子们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鼓励,这样孩子们会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在幼儿做一些科学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和孩子一起探索科学,或是在孩子身边给孩子一些指导和鼓励,让孩子更快地完成游戏并学到游戏中的科学。例如,在做敲打东西这个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一起和孩子敲打物品,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声音的由来。老师一起参与到游戏中会让孩子对学习有更大的热情,孩子看到老师也一起做游戏,孩子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鼓励。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地给学生鼓励和支持,这样学生会体味到成功的快乐,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积极。

幼儿阶段是孩子的成长阶段,所以科学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孩子灌输科学知识,让孩子有科学意识。结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和孩子们喜欢的游戏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们才会积极地去学习科学,这也是让孩子学习科学的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科学教育影响着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科学教学,用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吴卫杰,徐润笑,王春燕.教师游戏指导策略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幼儿教育,2013(34).

[2]刘晓晔,祝军.从各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纲要看幼儿科学教育走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上一篇:都市男女情感故事下一篇:会计个人毕业实习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