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案例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学徒制案例(通用8篇)

现代学徒制案例 篇1

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上海农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这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新举措,也是学院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必将促进学院与企业进一步深度融合。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创新和发展,是指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冠名班”、“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办学形式的深化和发展,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这种模式在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领域备受推崇,颇具特色,效果斐然。

这次学院与上海农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旨在按照生态健康养殖要求,围绕第三代“三自动一结合”(自动供料、自动清粪、自动环控、种养结合)养猪技术,培养农场所需的现代养猪及猪病防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试点班坚持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学校和农场跟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以农场生产场所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实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实践相融合。推行“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制度,学生一入学就与农场签订预就业合同,农场不仅要承担学生的部分学费,而且要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和工作,毕业时可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农场优先录用,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同时,设立进入、退出机制,保证该班动态、平稳、高效运行。现代学徒制这一新的办学制度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加速形成,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这与学院一直推崇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谱写出了学院校企合作的新篇章,必将助推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学院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适用人才,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从而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试点案例2:江西新余:改革试点现代学徒制促职业教育发展(摘自:高职高专网2014年12月3日讯)招生与招工互通 上课与上岗融合 毕业与就业衔接

新余试点现代学徒制促职教发展

2011年,江西新余市开始试行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学徒岗位由学校和企业统筹安排,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学徒期间工资福利、三险一金、劳动强度以及毕业后就业等合法权益,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新面貌。

本报讯(记者 徐光明)孙兴是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冶金一班的一名学生。今年入学不久,他就报名参加了由学院两个冶金技术专业班34名学生自愿报名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并签订了就业保障协议和教学协议。自此,他的学习方式与其他班级的学生有所不同,不仅使用的教材是由学校和新钢公司有关企业联合开发的专用教材,而且除了在学校完成基本的基础理论课程外,大部分时间将在新钢公司炼钢厂跟着指定的师傅见习和顶岗实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成为一名准工人。毕业之后,孙兴将成为新钢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在新余各职业院校,像孙兴这样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工厂学徒的学生越来越多。新余推行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正让更多的职教学生拥有多重身份。新余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契机,改革招生与就业制度,真正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20%在新余就业的目标。

现代学徒制是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标准,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教授为支撑的校企共同交替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余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办学,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新余市开始试行以现代学徒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出台了《新余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试点工作办公室,并将试点工作列入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100万元专门用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完善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及相关配套文件基础上,新余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探索合作协议》,提升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能力。

江西工程学院、赣西学院、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江西新余康展汽车科技职业学校等职业院校,分别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选取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制作、光伏发电、冶炼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营运与维修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每个专业30至40名学生,建制成班。学徒岗位由学校和企业统筹安排,第一年以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为主,第二年进行实训、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第三年在企业学徒、顶岗实习,技能检测与考核鉴定合格的学生,可取得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素质拓展证,成为参与学徒制企业员工。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学徒期间工资福利、三险一金、劳动强度以及毕业后就业等合法权益,学徒第一学年享受企业给予的生活补贴,第二学年享受一定的工资待遇,第三学年享受准员工待遇。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执行标准,共同编写学徒制教材,并制定了“学徒技能标准”、“学徒课程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学徒考核标准”、“企业岗位标准”、“学徒成本核算标准”等,按标准进行教学和考核。

江西工程学院提出了打造“企业家的孵化器,工程师的摇篮”的人才培养口号,创造了另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一面在校学习,一面在校创业或打工,自己做老板。该校将3000余平方米闲置用房改造成大学生创业基地,无偿提供给本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开办公司,学校提供创业指导甚至创业基金,安排学生到由创业学生创办的公司见习。目前,该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共有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类公司39家,200多名学生在这些公司里半工半读。

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新余职业教育呈现出新面貌,一方面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更加稳定,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加浓厚。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学校招生难局面有所扭转,去年该市中职学校招生达10720人;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增加,中小企业用工稳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试点案例3: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探索(摘自:高职高专网2014年9月18日讯)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11月启动教育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项目工作以来,校企双方高度重视,按照实施方案的进程安排稳步扎实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成果。

一是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现代学徒制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在去年与北京华恩投资有限公司、宁波星动力潮流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爱亲班”、“星动力班”基础上,今年又与宁波星动力潮流有限公司、创维集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在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允许的招生录取政策范围内,以学校招生生源和招生类型为依据,按照企业招工岗位——后备片区经理、储备店长的岗位需求,共同确定了2014年度100名计划用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试点。为保证录取工作的规范实施,校企双方成立了联合招生招工领导小组,学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并通过学校招生宣传和企业招工宣传渠道对社会和考生公布,接受考生的预报名。校企共同对报名考生进行招生招工面试。学校完成学生录取时企业完成准员工录用。

二是校企联合设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合作企业北京华恩投资有限公司、宁波星动力有限公司充分沟通和协商,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面向的两个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岗位,制订了既具一定差异性,又有较大同一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更为清晰明确。学校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课程教学任务分配,学校与企业分别完成各自擅长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教学,企业对就业人才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得以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也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学生毕业时需取得品类管理师证书、电子商务师证书、职业经理人证书中的任意一张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

三是校企联合实施培养,形成渐进式实岗育人模式。该校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渐进式”学徒培养方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六学期,前三学期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通过植入课程参与人才培养,后三学期以企业师傅培养为主,学校通过完成部分实训课程参与人才培养,形成企业逐步介入学校教学,到企业为主进行教学,再到学校补充企业教学的不足,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式。这种“渐进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商科人才培养的最新探索。

四是校企联合建设师资、课程与实习基地,激活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校企双方在双师队伍、课程、实训实习条件等关键要素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明确了双师选拔标准,建立了校企师资“互学互帮”制度和“双向考核”制度。重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修订了课程标准,截止目前,已完成17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修订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两家合作企业——北京华恩公司和宁波星动力公司从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浙江6省1市约600家门店中认真筛选出近100个门店,供2013级92名学生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实训条件。

五是校企联合管理班级,增强学生企业员工角色意识。现代学徒制班建班以来,根据企业对员工形象的要求,学校制定了学徒形象标准和礼仪规范,实施模拟企业运行的班级管理。现代学徒制班推行“校企双班主任制”,即除了聘任“校内班主任”外,还聘请了华恩公司培训经理作为“企业班主任”。现代学徒制班以模拟公司的形式进行管理运行。班级实行企业化职位设置,由企划部、营销部、学习型组织建设部、财务部等8个部门组成,每个部门经理竞选上岗,负责该部门工作。每一名学徒都是该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章程”,并按《员工手册》规范自身行为。班级在总经理(传统意义上的班长)的带领和各个部门经理的配合下运行,实现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制定了渗透企管元素的班级制度,包括考勤管理办法、个人业绩考核办法、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宿舍“8S”管理办法、部门经理聘任与考核制度等。营造融合企业文化的班级氛围,将企业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制度、形象店照片等内容作为教室布置素材,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了学徒的企业归属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供稿)

试点案例4:柳州职院-引入英国现代学徒制 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系统化教育平台(摘自:高职高专网2014年12月22日)

2014年12月16日,在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支持下,柳职院正式与英国瑞尔学徒制公司签署为期三年的《中英物流业现代学徒制项目合作备忘录》。

继今年9月1日英国总领事馆文教处代表及英国学徒制专家首次到柳职院参观交流后,柳职院的学徒制项目研究工作积极、迅速开展。结合12月12日河北唐山“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关于“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各地要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相关要求,柳职院作为被市教育局选中的英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按照“柳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决定以财经与物流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作为英国现代学徒制的首个试点专业。

确定启动英国学徒制项目后,柳职院领导高度重视,从合作企业筛选、兄弟院校走访调研、合作内容洽谈,副院长林若森、鞠红霞都全程参与指导。经过三个多月的前期准备,12月16日下午3点,在行政办公楼300会议室,院长石令明与瑞尔学徒制公司总裁黛比女士正式签署了《中英物流业现代学徒制项目合作备忘录》。石院长表示,国内传统的师带徒主要依靠师傅口传身授,没有标准,容易影响徒弟水平。而一些发达的职业教育国家中的现代学徒制有着一套较科学、严谨的评价监控体系,能够及时反馈项目进程,实现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引入这样的培养模式,既能够培养迅速适应企业的人才,又能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十分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现代学徒制案例 篇2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 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它倡导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 该模式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现代学徒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 单从现代学徒制视角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要求来讲, 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 现代学徒制下, 岗位调研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依据, 也是项目教学法内涵延伸和改革的依据。 (2) 现代学徒制视角下, 培养满足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型, 复合型人才, 这实质上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3) 现代学徒制视角要求教学项目是基于“岗位真实的案例”, 而非满足一般教学要求的项目。 (4) 工学交替更加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和进而影响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与实践 (以下简称PLC) 是自动化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其开设范围极其广泛,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发展来看, 它由最初采用学科式的“课堂+实验”模式, 发展到现在广泛使用的项目式教学, 教学效果逐步提升。目前PLC教学中采用的“项目”是经过加工的应用实例, 有很强的针对性, 学生容易接受, 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近年来, 我们从学生的就业实践中发现, 面对工程实际的项目, 许多学生显得束手无措, 仍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分析其原因, 作为一个企业生产实际项目, 考虑的因素要远远多于课堂上所学“项目”的内容。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 能全真地设置工作环境, 更加真实地反映岗位能力需求。因此, 采用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可以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及其特点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启用并推广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 那么, 怎么理解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呢?有文章认为“企业生产实际型案例既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又符合教学实际”, 所以, 企业生产实际型案例可以看成是“零过渡”的项目, 使得学生的学习接近工程实际, 并能快速适应岗位。其特点包括:

(1) 完整性。即能完整地表现工程实际情况, 比较全面地涉及工程应用的各个层面。 (2) 教学性。为实现教学, 案例必须具备教学的相关性质, 即具备易学、易入门的特点, 而且应具备完整的教学资源。 (3) 无界性。好的案例既可以实现教学, 又可以为企业在职职工学习提供服务。 (4) 典型性。即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5) 引导性。引导主流、先进技术进教室, 避免因现有的实训设备而设置教学内容, 让新知识、新工艺得不到应用。

三、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的设计

从有效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 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还要考虑教学内容容易被学生接受, 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真实的岗位技能。

(一) 项目化PLC教学内容分析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中, 强调了项目教学的重要性, 项目教学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完整的工作过程, 从目前职业院校教师课程设计材料中可以发现, 项目的设计能体现真实的工作任务, 但并非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 例如:“交通灯控制”“三相异步电机Y启动”“物料分拣系统控制”“液体混合控制”“机械手控制”“三相异步电机正反转控制”“彩灯循环控制”等经典教学设计内容, 大都基于任务驱动, 每个项目都是某一块知识技能应用的载体, 能很好地传导这些知识与技能给学生,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但只是实现了一定范围的功能, 与工程开发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为工程实际的应用, 是综合性的, 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所以采用工程实际案例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同时, 这些项目仍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二) 企业生产实际型案例设计

如何选择和设计案例, 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与岗位能力的联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理论中, 由岗位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 再经过整合得到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再分解成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该理论给出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完整框架, 也是案例设计的重要依据。另外, 在基于真实工作岗位的课程开发中, 还可以从建构主义视角思考课程开发, 实现教学策略设计与真实工作过程对接。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智力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 还强调环境对个体成长起关键作用, 知识不是由外向内生成, 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而外生长, 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关注“人际交互”。因此, 根据该理论, 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 要尊重个体发展中的差异。第二, 要以能力为导向。第三, 培养目标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即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层次, 这个层次也是基于工作岗位, 每个层次目标也是符合岗位实际的。如在PLC教学中, 设计一个层级图如图1所示。第四, 要创造真正的学习环境, 便于学生感性体验, 分析和解决工场问题。

图1中每一层都对应着一个工作岗位, 这样便形成了能力层级图, 层级越高, 能力要求越高。

综上, 案例的设计上, 要体现案例的特点、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体现个体的发展。案例内容的教学过程要体现个体心智的构建过程, 同时对案例内容规划提炼的时候, 要确立案例末端工程 (教学实施) , 做好移情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包的制作。

(三) 案例的转换

我们无法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接触案例并学习, 学习也要遵循客观规律,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 企业实际型案例也要进行知识的分解和序化。企业生产实际型案例, 必须经过转换, 才能变成教学案例, 转换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 但并非破坏案例的完整性, 避免其失去了实际应用的价值。案例转换的方法分以下几个步骤: (1) 分解。也就是将复杂的应用案例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每个模块可以通过相应的课程实现。接下来再把模块分解成若干个教学包, 教学包是较为完整的一个教学单元, 教学包之间有较高的耦合度, 并包括了较多的教学资源。 (2) 教学实施。就是对教学包的教学实施。这个阶段也是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主要阶段。 (3) 综合。最后是合包, 这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把学过的包综合到一起, 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 是企业实际型案例的最终实现, 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调试, 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合包分两种类型:一种是α型, 即在实训室开展的;另一种是β型, 即在企业现场开展的。如图2所示。

每个教学包包括: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虚拟实训素材、企业案例文本素材、岗位能力要求模块。现以PLC的一个企业实际型案例———冲压模具控制系统转换为例说明转换过程, 如图3所示。

图3中, 各个教学包在教学时, 可以从左到右依次实施, 在各个教学包的实施过程中, 并非强调教材知识的完整性, 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 学习者会逐步建立知识与能力的体系。

四、案例实施

(一) 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训练要进行综合设计, 按照“三体现, 三结合”的原则, 三体现指“教学目标体现, 教学内容体现, 教学环节体现”, 三结合指“结合考核, 结合个体, 结合课堂”。结合考核就是把综合职业能力纳入学生成绩中, 而不是根据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成绩。结合个体, 就是根据教学层次设计, 对个体进行考核。结合课堂主要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二) 课内教学组织

教学包在课内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分成三步骤, 八阶段。三步骤主要包括:任务获取与知识获取、训练与强化、考核。八个阶段分为:回顾、任务获取、资讯、方案设计与方案文书撰写、实施、提升、考核、总结。其中提升阶段主要是为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提供更高的目标任务, 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见表1) 。

(三) 训练条件创设

目前大多数的实训设备是模块化的,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可以任意搭建, 对基础知识的训练是比较方便的。但基于企业实际型教学案例的教学中, 用这种实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尽管可以模拟, 但效果不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问题:一个是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二是购置综合性的实训设备, 现在许多企业研发出各类综合性实训台, 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选购。

摘要:本文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 针对目前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情况, 提出了基于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的教学方法, 并说明了企业生产型教学案例的设计、实施方法, 并从基于工作过程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探索了案例的设计理念。

现代学徒制试点困境 篇3

令王金兰没想到的是,国家层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今年将推开。7月3日,在天津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职教司副司长王扬南透露:“今年下半年,教育部将公布100多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从企业和学校自发探索到国家层面的试点,作为世界职业教育重要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开展势在必行。然而在实践中,除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及统一培养标准外,还需部委间通力合作才能将其落到实处。

找回丢失的学徒制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语说的是明清时期微州人为谋生外出学徒经商的经历,从做学徒或伙计做起,得到经验,然后自立门户,再然后闯荡大江南北……

更通俗地理解,学徒制就是师傅带徒弟。手工业时代,学徒们从进入师门到长大成人的饮食起居均在师傅家中,师徒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进入大工业时代后,学徒制从家庭延伸至企业。

20世纪50年代,被视为学徒制在中国消亡的分水岭。由于被指责存在剥削成分以及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和用人制度要求,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的学徒制几乎消失。

然而,替代学徒制的学校教育则存在弊端。“技艺、技术性的知识技能只能通过学徒制学习,仅靠学校教育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很多技能,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知识只能在工作中学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说。

重学术理论,轻实践操作,这始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弊病。有研究者做过对比,在某一专业,中职学校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占比甚至比清华大。例如,同样一个专业,清华大学的制图课为80学时,而中职超过了100学时。在德国和新加坡等公认的“高技能国家”中,职业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培养,而不是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

在赵志群看来,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体制性问题,如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智能工作需求、缺乏对职业基础教育的正确理解、职教内部中高层次教学内容衔接无序等。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国际现代学徒制研究网络学术年会,来自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瑞士等18个国家和地区及欧盟的70多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代表参加会议,英国甚至派了观察员。

时任教育部职教司司长的王继平也出席了会议。不过,这次会议让赵志群感到有些尴尬的是,“参会的中国代表很少,因为工作语言是英语”。

学校热企业泠

从2010年开始,广州市技师学院每年都会送到企业一批学生去培养。5年来,该学院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了近两百人。

对于这种培养模式,广州技师学院教研室主任陈林生非常认同:“与以往纯学校教育的学生相比,这批学生明显拥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他说,这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是企业技术骨干,即便没拿到技师证的学生,将来也会成为企业骨干。

近些年,一些地区自发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并形成了代表性的经验。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制度,学徒制受到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不少学生及家长仍有顾虑。

对此,王金兰深有感触:“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而非实践能力;更多接受学校教育,而非到企业锻炼。还有学生和家长担心,参与学徒制的学生可能会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学校热,企业冷,这是受访者谈及最多的问题,也是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困境所在。学徒学生的身份,让企业有很大顾虑。“学徒学生具有双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虽然政府提倡‘招生即招工’的做法,但部分学生尚未达到18周岁,与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相违背。所签合同如果触及法律底线,企业对此比较担心。”王金兰说。而在德国,学生在企业有一种特殊身份,即“培训生”。

之前,没有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依靠校企之间的领导和私人关系。“有些企业不愿意合作。”陈林生谈道,企业要追求效益,若学生待一两个月就离开,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秩序。刚开始作为学徒的学生和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只有在企业停留一定的时间,才能给企业带来益处。因此,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也取决于学徒的时间。另外,希望政府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学徒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学徒培养标准。赵志群认为,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现代学徒制若要存活下来,必须有全国统一培养标准,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仅靠校企关系,学徒制是做不下去的。

由谁主导

“目前,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总计超过5000家。”王扬南透露,其中,申报参与试点的单位有1100多家,地市级政府20佘家,院校超过1000所,参与申报的企业超过4000家。

试点计划甫一公布,就迎来各方积极响应。“有关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性建设,反映了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赵志群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可能是唯一没有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广泛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其中,德国现代学徒制比较普遍,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

学徒制势在必行,但由谁主导专家则有不同看法。赵志群认为,仅靠教育部一部之力,学徒制难以实现,教育部与人社部等部门必须合作。“部委间缺少深入合作,是开展学徒制遇到的最大问题。”

我国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委主管,其中,教育部主管的高职学校有1300所左右,中职约2.3万所,而人社部主管的技工学校为2900多所。“在培养思路方面,人社部更关心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部更侧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历需求。”赵志群说。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 篇4

一、试点目标 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形成和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二、试点内容 (一)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录叏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推进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叏和企业用工程序,签订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仹合同(或学徒、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三方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仹(对亍年满 16 周岁未达到 18 周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挄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亍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亍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収基亍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四)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

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待遇,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仸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仸和待遇。院校要将挃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劢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联合技术研収、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政策。

(五)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基亍工作岗位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学徒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仸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仸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三、试点形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自愿申报。申报试点的单位应是具有一定工作基础、愿意先行先试的地级市、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

(一)地级市牵头开展试点。以地级市作为试点单位,统筹辖区内职业院校和企业,立足辖区内职业院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确定试点专业和学生规模,重点探索地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二)行业牵头开展试点。以行业作为试点单位,统筹行业内职业院校和企业,选择行业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侧重开収规范和保证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各类标准。

(三)职业院校牵头开展试点。以职业院校作为试点单位,选择学校主干专业,联合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开展试点工作,重点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四)企业牵头开展试点。以具有校企一体化育人经验的规模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联合职业院校共同开展试点工作,重点探索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运作方式和激励机制。

四、工作安排 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挄照自愿申报、省级推荐、部级评议、组织实施、验收

推广等程序进行,试点工作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开展。

(一)自愿申报。申报单位须提交试点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编制并提交仸务书。地级市、职业院校、企业及区域行业组织的申报材料由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报送(企业申报材料由合作院校所在省教育行政部门报送),全国性行业组织申报材料直接报送教育部(职成司)。

(二)省级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照教育部要求,结合区域収展和产业布局,统筹考虑省内职业院校、企业、区域行业组织,推荐试点单位。

(三)部级评议。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遴选,优先支持高附加值产业相关专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与“中国制造 2025”联系密切的 10 大领域相关专业开展试点;优先支持目标明确、方案完善、支持力度大、示范性强的申报试点。

(四)组织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区域内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检查;教育部组建“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挃导委员会”对试点工作进行挃导、监督和检查,组织推劢各地和试点单位之间经验交流,及时固化和完善成功经验。

(五)验收推广。试点工作自批准起为期二年。试点期满,试点单位须对照仸务书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所属试点单位进行全面检查,组织省级验收,并将验收结论函报教育部;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审核省级验收结论,视审核情况组织抽查,公布最终验收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试点单位应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有序推广实施现代学徒制,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试点挃导。各地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挃导,落实责仸制,建立跨部门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和解决有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专人负责,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试点工作;制订试点工作扶持政策,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大投入,通过财政资劣、政府购买等措施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二)科学组织实施。各试点单位要深入调研,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试点仸务和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政策环境,确保试点工作叏得实效。

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篇5

——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2011 年 6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强调,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我校抓住课改契机,努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联姻”的合作有效形式,翻开中职农业教育的新篇章。

浙江省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湖州市埭溪中学,创办于1956年。1985年,经教育改革布局调整后开始招收涉农专业职高班,2001年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挂牌,成为全省唯一一所纯涉农的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农业类学生共计1092人,已开设现代农艺、园林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商品花卉、淡水养殖、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检验等专业。2010年秋季开始承担招收中职西藏学生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任务,至今已有两届。学校现为浙江省中职农经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

一、我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几大条件:

(一)专业提升:专家引领,联袂前行

在多方联系,积极争取下,我校已聘得浙江大学、湖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农科院、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专家8人为我校外聘教师,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专家资源库。对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基地运行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提供咨询。这些正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软件基础。(二)课程改革:坚守专业,重点突破

我校坚定围绕品牌专业特色和本市经济发展要求,不搞大而全,而是有重点地就一二个专业进行突破。如为了做强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借助省教育厅在全省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2011年6月我校成立项目研究课题组,同时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省级课程改革项目申报成功,成为我市首家中标学校。这些成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课程基础。

(三)基地建设:精心规划,打造品牌

近年来我校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2008年园艺专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同时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示范基地;2010年成功申报了省级养殖示范专业和市级园艺品牌基地;2011年园林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市级品牌专业,并成功注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实现了基地的公司化运作;2012年投资260万元,开始建设一座建 1

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花卉大棚,基地建设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实践场所。

(四)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扩大影响

为尽快深入落实“现代学徒制”,我校园艺、园林技术、养殖等骨干专业都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学校先后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包括上挂下联模式、横向联系模式、校校联合培训模式、校村结对辐射指导模式。拟成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职业高中”,下与德清阳光园艺有限公司、浙江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派学生见习、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多种模式的灵活推行,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铺平道路。

二、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几步探索(一)中职西藏班

本学期初,我校中职西藏班学生分三组奔赴各实习单位开始第一期实习,一周一轮训。此次实习的单位主要有:浙江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湖州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进行了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尝试,得到了吴志广经理、褚国平主管的大力支持。

内地中职西藏班学生顶岗实习责任大,任务重,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专门成立了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实习前,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联系落实实习单位,给每位实习生配备了工作服、鞋帽、劳保用品等。

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实习点每天都安排了带队老师,并确定学生实习小组长,明确责任。每3-4位实习生分别和一位师傅进行师徒结对,落实实习任务,并要求每位带队老师和实习生分别填写工作日志和实习日志。为确保中职西藏班学生的安全,加强住宿管理,顶岗实习期间采取早出晚归、教师带班护送的形式。

在总结上学期第一期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等特点,克服各种困难,探索创新实习方式。试行创业承包式实习,小组合作比赛,分阶段分项目安排分配实习内容,定期轮岗实训,践行和诠释湖州市中职现代学徒制。(二)涉农职高班

本学期学校探索实训实习新举措,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尝试开展创业承包式实习,分班级承包了埭溪镇小羊山绿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五个瓜果大棚。

每个大棚由各班主任当“班级农场主”,分别种植新品种甜瓜、樱桃番茄等,由班级学生亲自轮流参与施肥、种植、喷药、整枝、授粉等全程管理。学校专业老师和吴兴绿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家师傅给予技术指导,进行师徒结对。2

师生主动参与性空前高涨。

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周期分阶段分项目制定实习内容成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在实施市中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而创业承包式实习无疑为涉农专业实习开创了一条新思路。

学期结束前,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实训基地种植的新品种樱桃番茄、甜瓜等喜获丰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作品走向商品”,师生们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小羊山瓜果团”成员对产品进行包装,走进埭溪中心农贸市场等,进行农产品营销。真刀实枪体验,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尤其是至尊金珠樱桃番茄的味道,大家都啧啧称赞,市场反馈较好。实训基地引领示范,许多教师、农户回家亲自种植,学校提供技术,大大提高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和声誉。

三、探寻“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困惑

实践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工和学的结合停留于形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缺乏落实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落实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保障发展并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当前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两个方面都存在欠缺,如在校企合作的合同协议签订、执行过程、成效评估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使得合作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也就难以对评估对象进行适当的奖励和督促。(二)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在合作中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本补偿和收益,即政府的财政补贴或合格人才的不断补充,因此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欠缺,不愿为校企合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三)对校企合作的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意识,不少企业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暂时用工困难的手段,没有长期的人才培养、储备规划。(四)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协调管理不足。

部分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当,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归属感,并未起到企业对学生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五)课程体系未能满足企业需求,针对性不强。

学校培养学生受多方面客观条件制约,多侧重理论方面的内容,过多强调基础技术教学,而针对企业具体用工要求的系统能力训练不足,针对岗位工作过程 3 的训练不足。

(六)师资理论扎实,技术更新落后。

由于缺少更多的实践历练,在推行过程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亟待通过各种培训途径来弥补不足。

四、拓展“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建议: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的体现现代学徒制精髓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寻找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共同的利益诉求点。(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是校企之间资源交换的一种形式,是涉及到不同社会经济主体的合作,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权益平衡,因此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作为一所办学规模不大,但特色鲜明,极具潜力的中职农业学校,我们期待来自上级领导部门更多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展开合作。(二)合作层面

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行中,需要校企双方互相高度认可和积极合作,只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院校和企业通过深层次的了解,互相认可对方的实际教育、培训效果才能积极地开展合作。推行校企合作试点,论证、修订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协调校企双方的优质师资,形成最佳的可行方案已迫在眉睫。而我们也希望企业也不能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学徒工,应认可并像培养自己的员工一样开展培训教学,激发我们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形成认同感。(三)学生层面

现代学徒制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教师:余进才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式和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和9位同事有幸于2017年1月13日参加了在山西省财经大学举办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学习,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深刻理解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重点体现在“现代”,是相对于“传统”提出的,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技术人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便产生了“现代学徒制”。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但二者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二、领会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即紧紧围绕统一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这四个方面来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企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这就需要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该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现代学徒制开展的基础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合作的具体内容上等都有明确的利益共享机制,有着相对完善的协调管理办法和措施;学生(学徒)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校企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利益归宿就是通过学校和企业二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部门,也是监督评价部门,二者合作的程度越紧密,人才培养质量就越高;教师和师傅是该模式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直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并对其技能学习、职业道德等产生影响的重要力量;课程是该模式实施的重要抓手,是联结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间的纽带,指引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总之,现代学徒制能够为学校节省物力成本,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也为学生就业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教育和经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鲜明的特点

(一)学校与企业二者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二)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成为了“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设备或者是专家师傅等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既解决了学校专业设备条件不足,师资缺乏等矛盾,又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习问题,还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这种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 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这样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

(三)学生可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3 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根据企业的性质不同,学生从企业获得的报酬可能是不相同的,但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定的生活补助。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还可以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有益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四)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双方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优秀学生进行挑选,真正达到优化用工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徒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就业前景比较明朗。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真实的情境教学,师生和师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下,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习者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体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 意愿和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强和最优。此外,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任务情境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师傅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作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即时沟通与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疑问即时得到解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四、对构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仍处于一种积极探索和勇于尝试的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通力合作,针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特征,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职责

在国外现代学徒制推进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并制定特定的法律协议等来维护校企合作的顺利实行。而国内现代学徒制刚刚起步,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和推进的力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关键的桥梁作用还需进一步完善。首先是专项资金支持,政府要为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活动、学校的学徒制课程发展、培训项目等不断地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政府扶持政策,扩大扶持力度,让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从中真正得到实惠,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其次是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尽管江西新余学徒制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得到了充分肯定,但同样遭遇“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政府可以尝试构建行业协会或者是企业集团这 类中介机构,它可以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一条畅通的沟通渠道,搭建合作平台,同时也起到一定辅助和协调的职能。总之,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时,应寻求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切入点,使企业认识到学徒制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简化招聘程序,从而促使校企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

(二)合理选择专业

首先,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部分适合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专业进行试点,专业建设只有扎根区域经济才有丰富的师傅资源,才能保证在跟岗综合实训阶段有足够的实训基地。在确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之后,对具体的试点专业进行分析,充分认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析所具备的条件,从而确定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做好学徒制教学的专业教学计划,做好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配套改革。

有专家建议,试点专业选择最好以先进制造业类和现代服务业类为主,涵盖学校示范性专业、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相关专项资金扶持专业,因为这类专业的“软、硬”基础都较好,可能更利于开展。

(三)重建课程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身份在学生和学徒之间相互交替,学习场所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仅有校企共同育人的机制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载体——课程进行重建。目前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内容,强调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却弱化了“职业性”。另外,假如单单只按照岗位工作任务来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全基于岗位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就会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又弱化了“高等性”。这样的课程均不能达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试点专业首先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严格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逻辑起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融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

(四)变革教学组织与管理

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实现这种“跨界”教育,必须同时遵循职业和教育规律,必须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空间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必须做到工学衔接合理,那么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要求,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教学管理要充分贯彻 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

(五)加强师傅的选拔培养

师傅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庞大的师傅队伍,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师傅的选拔,要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将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等纳入到师傅资源库。要制定师傅的考核管理办法,通过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去激励师傅努力工作;要加强师傅之间、专任教师和师傅之间、师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调整、纠正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要加强与师傅所在企业的沟通,使带徒工作成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为师傅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师傅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六)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监督和评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情况的重要工具。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专业结构等特点,成立由学校领导、企业、专业教师组成的学徒制专门工作小组,建立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绩效考核体 系,并客观、有效地执行。学校应对试点专业实施过程中的考核项目进行细化考核,强化对改革过程中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系数的评估和考核。

其次,是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应基于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校企双方要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性,分析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因素,寻求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成长规划的依据,建立起促进学生把成长成才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热情。

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思考 篇7

一、关于学徒制

学徒制教育在欧美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 学徒制最初在英国实行, 其最大好处在于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 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 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瑞士中职学校新生, 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奥地利等国家的学徒制度也很有特色, 成就斐然。以英国为例, 其学徒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并于1563年首次通过正规的条例与监督立法的形式正式规范化。在之后的200年间学徒制得到逐步的发展壮大, 有关该制度的各种规范也得到不断的完善, 其中包括对于工作条件, 工作环境, 学徒休息时间的保障等等。1802年, 学徒制健康与道德法的通过进一步从立法上保证了学徒制的正规有效发展, 其中规定, 12小时工作制以及工厂需要为学徒提供基础的阅读、书写以及数学课程学习。该项法律通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非学徒有机会参与到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中。在此之后, 学徒制有了更加灵活的参与方式, 不再受到最低年限等硬性指标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 先有学徒制, 后有技能培训与教育。

二、关于现代学徒制

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 英国政府开始重建学徒制, 将更多的当代经济以及基础知识体系纳入到学徒制建设中。到1993年, 为了应对中高等技术工人的大量缺乏, 英国政府宣布重建学徒制, 即我们所谓的现代学徒制的建立。在我国, 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年, 由江西省新余市进行了试点。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标准, 以学生 (学徒) 技能培养为核心, 通过学生对接岗位、学校对接企业、教育对接产业, 实现招生与招工、上课与上岗、毕业与就业对接, 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职业教育新路子。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一) 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到: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根据《规划纲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 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 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

(二) 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服务社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归宿。但是目前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规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使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按照企业的要求来量身定做, 既使企业满意又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 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改革的一个议题。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来试点, 寻求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从而提升职业学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 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

当下高职院校均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为企业培养一线人才, 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但不是深度的校企合作, 就普遍存在学校主动, 企业被动甚至不动, 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一边热一边冷的现象。现代学徒制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 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和传统的学徒制相比, 它增加了学校教育的成分, 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 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具体举措

(一) 车间教室合一

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 也可以采用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的做法。平时的学习任务就是今后的工作任务。

(二) 学生学徒合一

学徒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有特定的指向, 这个群体的社会身份相对低层次。学生学徒身份的合一, 需要学生能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 在工作初期就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 但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熏陶使其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一点与传统学徒制下的学徒有着本质的差别。

(三) 教师师傅合一

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之高, 要求授课老教师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准及实际操作能力, 并具备将两者进行融合、转换的能力。

(四) 作品产品合一

(五) 育人生产合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质任务, 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师同时又是一名生产者, 所以一定要具备生产意识, 需要时时给学生灌输学习就是生产的理念。

五、结语

订单培养、冠名班、校中厂都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探索, 但是这些探索都不能为学员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 而现代学徒制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完善现代职校教育.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度.中国教师报, 2010.

[3]孙晓燕.现代学徒制—我国职教发展的新观点.科技创新导刊, 2008.

[4]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消费导刊, 2008.

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管理初探 篇8

关键词:职教;现代学徒制;管理

学徒制的本质是“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因此,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学徒制能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增添活力,突破现阶段的瓶颈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它能有效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者的优势互补,为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铺平道路,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劳动力过剩与技术工人匮乏的双重压力,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学徒制实行的主体,学校在学徒制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建设基础有待加强。各职业院校专业基础较差,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实训基地不足,新的专业实训基地开发不够等。(2)教学内容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地关注了专业中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等方面的问题,而真正能触及怎么办的内容较少,所以课程体系还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及用人要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3)学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专业实习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以刻苦认真的精神、真诚服务的意识及扎实的专业工作技能努力完成,也需要大家相互鼓励、支持,共同应对。

现代学徒制模式对于学校、学生、企业的要求甚高。因此,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度合作,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企业必须有配套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此模式的顺利推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学校教育和工作现场的职业培训有效地整合呢?

一、建立机构

首先是合作企业的确定。学校在紧密合作的行业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其次是组建相应专业的学徒制工作机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联合试点企业和学校分别派出相关部门及人员组成合作机构,对“现代学徒制”实施具体管理。再次是订立三方协议。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因此,需通过三方协议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的责、权、利,并在协议框架中相向而行,共同推进。

二、具体实施

由于行业竞争激励,行业更新快,而一般中职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陈旧,师资力量匮乏,专业发展滞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引导,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很难适应行业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现代学徒制”将教学模式转变成1+0.5+0.5+1的模式开展职业人才培训,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在行业企业实习一学期,再回到学校查漏补缺一学期,最后集中实习一年。

1.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学徒制计划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研讨会以及企业内实训。企业的培训场所是多种多样的,除实际工作岗位外,还包括实训工场、企业内部教学课堂等。课堂教学内容比较灵活,教师根据课程要点展开讲解,并可随时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实训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中心地位,独立思考问题和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主要进行组织和咨询。

2.校企资源共享

一方面,企业为学徒的训练提供技术熟练的师傅,以指导和监督学徒的技术训练。另一方面,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提供足够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训所需的原材料,以供学徒实践所用,并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学徒实践。这样,企业不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学校也缓解了实训场地局限的压力,真正实现了“共赢”。

3.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在学徒制期间身份特殊,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对学徒的管理,于企业而言,除了按员工管理规章制度行使管理外,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学生身份。于学校而言,一是带队教师要关爱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二是带队教师要做好每日巡视情况记录,并督促学生做好“学徒制”教学实训学生日志填写工作。

三、反思总结

科学的评价模式是现代学徒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对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2)通过技能鉴定、学生实践报告、企业评价和带队教师填写评价表等多种形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立体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3)建立包含学生个体和现代学徒制整体评价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紧密合作,及时有效沟通,还需要做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希望以上片言只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大家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教育月教案下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