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教学论文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节奏教学论文(精选9篇)

节奏教学论文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非洲鼓,了解乐器击奏方法。

2、理解节奏型的概念,学会听辨节奏型,掌握基本节奏型。

3、理解“卡农”的概念,并通过《He is god》进行卡农(轮唱)。

教学用具:

非洲鼓、弹琴歌唱赞美你间奏,He is god镜面版视频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新的东西……(最后回顾规则)新课学习:

1、教师演奏非洲鼓

2、拍手节奏模仿游戏(1)与在场老师合作示范(2)解释节奏型的概念

(3)学生一起模仿老师的7组节奏型

(4)教师与每一个同学单独互动,教师出节奏型,学生随后模仿(5)教师与每一个同学单独互动,学生出节奏型,教师随后模仿

3、拍手节奏诗歌排练:《弹琴歌唱赞美你》间奏部分

4、地面拍打节奏模仿

5、学生轮流体验非洲鼓演奏

6、卡农诗歌排练:《He is god》

(1)熟悉阶段: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2)熟练阶段:大班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总结回顾:

1、复习音乐术语“节奏型”和“卡农”

节奏教学论文 篇2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 (1) 教学进程的紧张度 (即教学速度) 的快慢张弛。 (2) 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 (3) 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高潮—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 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 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 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 也是感情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 而是波澜起伏的。不同的课堂节奏, 有着不同的韵味, 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 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课堂效果。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 课堂节奏缓慢平板, 无起伏波澜, 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 教师滔滔, 学生昏昏;放羊式的满堂问教学, 课堂节奏无规律地急促跳跃, 课堂气氛要么热闹 (不是活跃) , 要么沉寂 (学生并未积极思维) , 教师情急, 学生心慌。

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老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已不能再唱独角戏, 而应师生互动, 学生做主角, 而老师做导演, 这样的课堂也需要高潮。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 他们的特点就是自信、张扬。发挥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不仅仅在课堂外, 课堂上照样能锻炼他们。经过学生参与的高潮, 课堂效果异常好, 学生既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素质。因此优化课堂节奏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节奏和音乐中的节奏、诗歌中的节奏一样, 也具有时间和力量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现于课堂教学的进程中, 则是师生的内在心理和课堂的外在氛围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课堂节奏的三要素是: (1) 教学进程的紧张度的快慢张弛; (2) 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 (3) 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

课堂节奏的阶梯性, 是指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阶段构成。它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步加大, 依照前后顺序显阶梯形, 反映出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如果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 表现出不同的紧张度和力度。

“导入”是节奏之始,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基本要求是: (1) 活跃气氛, 以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 显示教学目标 (定向) ,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3) 完成向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的文章应是声情并茂的。所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设法让学生进入角色, 沉浸到课文中去, 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 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1883年3月14日, 是一个平凡的日子, 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 巨星陨落, 一刹时天地动情, 草木含悲。在海洛特公墓, 人们有的戴着黑纱, 有的手捧白花, 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人们在心中一遍遍地默念着:卡尔, 你还会醒来吗?当这段充满着对一代伟人敬仰之情的话, 从我口中伴着哀乐徐徐道出时, 有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含满了泪花, 学生很快就沉浸在对马克思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 就更能体会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铺陈”是师生最艰苦的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内, 节奏相对平稳, 但表面平静, 实则内蕴烈火。从教学内容来看, 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 (讲解、演示等) 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说, 没有教师的讲授, 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获得是很不容易的, 向智能转化就更难进行。在这个阶段里, 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吸取、理解、存储知识信息, 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 教师的讲, 不是生硬地“灌”;学生的听, 也不是机械地“装”。老师要讲得精当有方, 学生要讨论得生动热烈。师生和谐, 学生方能积极思考, 训练有效。这个阶段的节奏没有大的落差, 只有小的起伏, 可说是蓄势阶段。

“高潮”是教学的飞跃的阶段。经过前阶段的铺陈, 到了这时, 已具渠成之势。于是, 在这一阶段里, 教学重点将会被准确掌握, 教学难点将会被顺利突破。学生的智能将得到质的升华, 老师与学生都会为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而兴奋, 因而溢之于外, 表现为师生思维极其活跃,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终结”阶段是高潮兴奋过后情感暂时低落期, 也是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期。这个阶段在教学任务上的要求是:通过认真仔细的复习以巩固新知识, 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以提高智能水平, 通过作业练习以留有余音, 并把它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兴趣的激发点。

例如, 我在教《孔雀东南飞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兰芝走了, 中卿也走了。此时残照斜阳已低垂, 清风明月已暗淡。但有人真心以对、生死相随, 今生又何惧何悔呢?历史上还有更多的女子比他们更悲惨, 你能回忆到谁呢?第二天, 同学们都很积极, 举了很多例子:有怀抱百宝箱含恨跳入江中的杜十娘, 有一往情深却被爱人刺死的岳灵珊, 有年轻被抛、老年凄惨的鲁侍萍, 等等。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 足以令她们抱恨终生, 令后人惋惜不止, 正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在教授《阿Q正传》时, 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读《阿Q正传》时, 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 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最后阿Q死了, 阿Q真的消失了吗, 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还活动着他的身影?

上述课堂节奏四阶段的基本要求, 只是总体认识, 并非程式, 也不够尽善, 而且实现基本要求的手段更是不拘一格。比如:“导入”, 在两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时, 即可省去, 开课伊始, 来个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 节奏则会更快。“终结”, 有时也可虚化, 高潮过后, 来个戛然而止, 留下悬念, 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也会更具韵味。“铺陈”的过程还可再细分为几个小层次, 每个小层次可形成“小铺陈—小高潮”的小流程, “铺陈”之中也可设计几次高潮, 等等。

四阶段的教学紧张度的适时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导入”时力度宜轻不宜重, 速度宜缓不宜急, 时间不可长;“铺陈”时一般先驰后张, 张弛错落, 轻重相间, 力度呈波浪式推进;“高潮”时更要保持适当稳定的紧张度, “终结”时则以平缓为好。四个阶段为一个教学流程。一节课可以是一个流程, 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 这要视情况而定。课堂节节都精彩不容易, 但最起码堂堂得有高潮、有亮点,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上了这节课后, 再回忆起这节课, 精彩之处立刻呈现于眼前, 回荡在耳畔。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篇3

【关 键 词】 教学节奏;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节奏,一般指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变化。实践证明:凡是课堂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师,必定善于控制教学节奏。课堂教学采取适当节奏:一张一弛,张驰得法:有疏有密,疏密得当;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新颖多变,起伏和谐。可以撩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控制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下面谈谈如何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来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

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

就新英语课程标准而言,对于课堂教学节奏的要求更是“快”,而这个“快”又是相对的,也需要“慢”。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会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一般说来,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人,语言操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度和衔接,教学环节的变替应力求简洁、明快、紧凑,浅易的内容,教师可简略地讲,节奏宜快,还可以“跳跃”,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尤其是教师发出指令、评价性语言等,更应简化语言、加快语速。但是如果盲目追求过快的节奏,学生的各种感观难以对其充分感知,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如果疏而不密,学生就会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节奏宜缓,缓而不松,疏而不虚,多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脑筋思考、理解消化。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弛得当,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高中英语阅读第一册(下)Unit22 Britain and Ireland Passage 2 British Festivals时,笔者设计的课件第一步是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给出相应的单词,因为本课单词多,枯燥,很难用英语解释,让画面快速闪动,引导学生快速认读、感知和领悟单词。接着多媒体课件呈现一组东西方不同节日的庆祝画面,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根据课件创设的情境,学生能迅速调节大脑神经和情感节奏,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失时机地制造教学活动的“小高潮”,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的积极状态,快速感知本课的话题是与节日有关的,并全力把重点的教学活动推向“大高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判断、归纳推理等能力。因此,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教学的坡度,笔者设计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确保课堂设计层次分明,节奏快慢结台,讲解详略得当,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善于把握学生心理节奏

节奏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就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人体中各种器官的功能都是一起一伏、川流不息、自成节奏的,这种生理节奏又引起了心理节奏,即情绪的起伏、注意力的張弛。一般说来,课堂教学节奏以紧张些为好。比较紧张的节奏,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教师还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来调控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熟悉正在讲析的教学内容而表现出松懈情绪,教师就要加速节奏,让学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绷紧思维的弦,动脑筋思考问题,紧张起来。如在阅读中,教会学生各种快速阅读技巧,用略读、扫读、跳读等处理文章中浅显的内容,查找相关信息。

三、恰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凡是比较好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节奏必定是波澜起伏,清新活泼,张弛得当的。如果40分钟都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定会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每堂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变换课堂教学结构,有时采用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纵式渐进的教学结构,有时采用横向联系、分层讲析的横式并进的教学结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练法、听说法、交际法、讨论法、辩论法、发现法、情境法等。一般说来,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或两三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调控,都必须使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传送到教师,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节奏变化活泼,富有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课堂教学节奏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丰富多彩、新颖多变、起伏有致的活动形式。并且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构成英语课堂整体节奏的和谐美,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于忠生. 教学课例评析[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纪大海. 论教学节奏[J]. 中国教育学刊,2000(4).

[3] 金绍荣,肖前玲. 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四要义”[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7).

基础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 篇4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只要我们注意学生的实际特点,从节奏入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础钢琴教学的开展会更加顺利。论文关键词:节奏教学,元素性,无限性,任意组合

这几句看似平常的话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解读其中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元素音乐精髓所必需,也是基础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应该掌握的。

所谓元素性就是将音乐这种多因素集合的艺术还原成最初始的状态;也就是还原成,音高、音色、音强和音值等原始素材。不难看出,奥尔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学习难度。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技巧最难的艺术,特别是素有乐器之王称为的钢琴。如果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化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用学生最熟悉的方法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不可能的,也就必然形成学生喜欢音乐但又不想学钢琴的现象。

元素性音乐是综合性的。应该包括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节奏读谱训练、技巧练习等等都可以将其还原为最初始的状态,用学生最熟悉、最简单的方法来学习。

这一线索,可以给基础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

节奏和人的生命有着本源的联系,“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才能,只要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2)无数的音乐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从节奏训练开始是一条捷径,可以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原因就在于它最贴近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方法。

在自然界和人生活中,无不存在着各种节奏,这些都是音乐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一旦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按照节奏和声律的要求组合就是音乐艺术出现的时候。只要将音乐中的节奏还原成生活中的声音,变成学生所熟悉的,节奏训练就简单多了。行走、拍手、儿歌等学生熟悉的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为训练的手段,让学生用身体动作体验音乐、体验节奏,并以动作表现独特的音乐体验为基础,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激发想象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各方面的学习。音乐中的节奏组合是无限的、也是任意的,体会和掌握节奏组合的基本规律是训练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分析节奏组合的规律,有几个问题是其中的关键。

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节奏组合是矩阵的表现形态,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变量。如时值的分解,每一种都是新的变量,只要增加一种变量,其组合形态就呈现出倍数的增长。换句话说,一元一次方的组合形态为一,而二元二次方的组合形态为四,三元二次方的组合形态为八,三元三次方的组合形态为十六,……。所谓任意的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准确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任何节奏的组合形态都是可以使用。可见,节奏组合的基本要求是合情,其次才是合理。

节奏的组合形式的时值关系是倍数,也就是倍加或是倍减。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困惑,都是因为对节奏组合的倍数关系了解、认识不够充分所致。了解了组合的基本规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能够尽快掌握节奏练习的方法的思路。初学时,学生往往容易将节奏的速度和时值两者混淆,容易读的节奏谱不由自主地加快,而不易读的节奏谱又放慢了速度,很难体会到乐曲的整体速度,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练习初始就应该训练学生正确把握节奏的时值,使他们充分认识在单位拍中,不管是那种时值的音符构成,在一拍中它们所占用的时间是一样的。通过不断地训练,提高他们对节奏的把握能力,并逐步内化为内心的节奏感觉。

节奏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和人的生活最接近的是四分、八分和十六分音符。其他的都可以看作是这三种音符的变体,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的节奏形态,都是时值的延长、音符时值的拆解和组合。如:用走、跑、快几个学生熟悉的字代表不同的节奏即形象又能够准确地表达乐谱的含义。

例: 2/4 走 走 ∣ 跑跑 走 ∣ 快快快快 快快快快 ∣ 跑跑 走 ‖

用学生熟悉的一二一走步训练形式,让学生掌握四分音符的时值和四二拍、四四拍的节拍感觉。这是训练的开始,也是训练时必须把握的一个问题。二拍、和四拍是人生活中最常见的,学生从学习走路开始对一二一就十分熟悉了,当然也就更容易掌握了。

训练时,要把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内心节奏感的培养统一起来。钢琴演奏是身体的高度协调,包括思维和动作的协调、双手之间的协调等。有人形象地说,演奏器乐是二次反映,和人的一次反映有着明显的不同。训练伊始,就必须将学生思维和动作的协调性作为训练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如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声部,表现不同的音符时值。具体的做法可以采用脚代表基本节拍(四分音符或是按照具体的节拍形式约定),手或是用声音代表音符的具体组合形式,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基础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应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需要注意的是,三拍子的教学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由三拍子组成的表现形式,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困难,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奥尔夫的节奏朗读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用儿歌朗读进行语言节奏的体验,提取其中的节奏基石。把儿歌的语言作为音乐发展的基础,从语言活动的组成、强弱、音高模式和节奏活动来学习的概念,这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最自然的过程。

例:小小 饺 子 ∣ 两头 尖 尖 ∣ 两头 尖 尖 ∣ 像 小 船∣你吃 一大 碗 ∣ 我吃 一大 碗 ‖

艺术的民族性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音乐也有不同的节奏表现形式,这是节奏训练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随着学生的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应该有意识将这一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逐步向学生传授,提高学生对音乐中节奏的理解,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从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来看,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声音的节奏化。由于生产和生活环境与方式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审美欲求和审美标准。从自然界与生活中提取的节奏元素千差万别,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尽管音乐中的节奏繁复多样,其实都可以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线索还原成最初的基本元素。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不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化,增加教学的复杂性与难度就成为必然。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别。年龄越小认知能力水平和思维形式的形象化特点越突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生活化、形象化要求也越高。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语言的生活化程度高度相关。音乐是非具象化艺术,专业化的教学语言对初学者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初学者来说,由于认知水平和思维形式所限,根本不可能准确理解。因此,只有学生最熟悉的、最生活化的语言和手段才是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掌握的。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节奏训练基础后,要及时深化节奏的教学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身体动作将音乐节奏模仿、表现出来,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利用整个身心体验音乐流动的脉搏。同时,还可以将模仿、接龙、重组等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节奏训练引入教学,增加训练的音乐性和趣味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快乐课堂”教学的节奏控制 篇5

曹正琼在《语文教学通讯》第5期撰文认为,“快乐课堂”教学的节奏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教学过程处理上,要注意快慢适当、详略得当。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课的开头,设计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而强度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进行;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三、在教学语言运用上,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而言,讲定义、概念速度要匀要慢,描述情景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起始要沉稳有力。四、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五、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妙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摘自《语文建设》)

小学美术美术的节奏教学案 篇6

小学

年级

美术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造型

表现设计应用课题美术的节奏课时2课时执笔人教学目标设计

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教学方法设计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生欣赏并回忆自己的经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生讨论交流值日情形2.交流执勤员的行为规范

3、生上台演示值日动作。

4、欣赏作品,展开想象教学重点难点:

1、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2、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一)课前准备教具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1、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通过欣赏这些重叠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师归纳:通过把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进行重叠排列,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2、发展阶段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感受节奏

、听——音乐

2、看——两幅绘画作品

(1)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2)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5、设计构图

三、学习体验学生作业,老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成果,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1、谈收获

2、课后拓展教学参考资料:所谓四方连续纹样,就是以一个基单元纹样向四周重复排列、连贯延伸并可向外无限扩展的纹样。四方连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整个四方连续图案呈波浪形连缀,并在波浪形的骨架内所形成的四方连续图案。

三、学生作业、老师指导画出或剪刀动物、人物重叠排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师:请你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课后拓展:为商品设计四方连续纹样。板书设计美术的节奏

1、设计单独纹样四方连续

2、重复复印

3、涂色

节奏教学实践初探 篇7

一、形象性原则

在节奏训练时, 我让他们接触自然、走进生活, 让他们侧耳聆听小鸟婉转的歌声、溪流清亮的笑声, 让他们仿效狮王的怒吼, 野狼的怪嚎, 还让他们捕捉生活中的各种节奏, 并带领他们学习、模仿、表演。这样, 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进行节奏训练, 掌握常见的、基本的节奏型, 并且能进行区分、听辩, 教学效果显著。

实践的对象是初一、二年级的学生。内容分基础练习和即兴创编的运用。

1. 基础练习

包括认识音符名称、时值, 掌握基本节奏型。基础知识的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使节奏时值“符号化”, 即教学中不进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抽象概念的讲授, 而是通过ta、titi、tiritiri等音节的声音, 增强节奏可读性, 使学生从感性上体验, 迅速地识别不同的节奏, 帮助学生们建立或恢复节奏感。另一种方法, 直接通过节奏模仿了解基本节奏型, 并按要求进行即兴创作。一般先进行四分和八分音符节奏的模仿, 然后教师板书节奏型, 加深学生对节奏型的印象, 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节奏型进行即兴创作。

2. 即兴创作练习

这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核心。无论是基础教学, 还是综合课中节奏教学的运用, 都紧紧抓住即兴创作这一环节。有关即兴的训练, 一般分个人、集体两种, 或者两者结合。通常采用集体练习, 我们主要采用音乐小组的形式。老师表演一固定节奏, 每组讨论一节奏集体练熟作为回答。在教师指挥下, 不同的组迅速答出自己的节奏。

在活动中, 我们以游戏方式, 分三个梯度, 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即时记忆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1) 要求学会看指挥。每组必须思想集中, 不能跟上指挥或者念、打节奏不整齐的组将被出局, 退出游戏。 (2) 剩余的组继续游戏, 要求后一组重复前一组的节奏再加上自己的节奏, 如重复错误或不整齐, 退出。 (3) 最后一轮, 老师节奏变化了 (前两轮教师一直用固定节奏) , 要求下一组重复老师和前一组的节奏, 以此强化训练音乐记忆力和节奏感。实践证明, 学生们每个组都很认真参与, 且集体荣誉感很强, 第一轮被淘汰的组往往会强烈要求再来一次。因此,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节奏训练, 学生的节奏学习才有可能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

二、愉悦性原则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在音乐实践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节奏训练与实践活动两分离。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去, 让他们多种感官都得到训练, 让他们在其中保持良好心境, 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

1. 在音乐情景中练节奏

音乐情景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 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

如:例1.歌唱教学中的节奏即兴创编

学习歌曲《欢乐女神》, 然后欣赏《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的变奏片段, 让学生思考:“你所听到的旋律在节奏、速度、力度、音高、情绪和演唱形式上与所学歌曲有何不同?”学生的答案只是一种直觉, 诸如“快了”“音调高了”“很激昂”等, 教师加以引导和归纳, 引出变奏的概念和基本手法, 强调变奏常用的手法是节奏变化。这一环节可以有两种方式完成:

(1) 每一组表演后, 请其他同学评价, 主要针对歌曲节奏变化后是否好听?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理解, 节奏变化绝对不是音值的加和减, 变奏后的旋律仍然要有可唱 (听) 性, 能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变化。如:用八分节奏演唱, 很轻松、活泼, 学生们说这是一群快乐的孩子见到和平女神时的歌声。用附点节奏演唱, 体现了人们盼望消灭战争, 全世界人民和平相处的坚定决心。还有同学运用三拍子来演唱, 非常抒情, 表现了全世界人民对自由、和平的美好憧憬。

小组表演完后, 由全班同学一起挑选最好听的两种节奏型进行演唱, 一起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然后, 老师建议同学们创作自己的《欢乐女神》变奏曲。创作的关键是如何安排变奏顺序, 即歌曲发展、变化和结束。为达到歌曲的演唱效果, 建议学生运用转调, 学生并不熟悉转调, 教师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调唱这首歌, 提示学生, 调变化以后歌曲情绪的变化。每个组稍作讨论后由组长说出创作方案, 最后大家采用一种公认较好的方案演唱。

应当指出的是, 在变奏中, 学生并没有狭隘地理解节奏变化, 虽然大部分组是两乐句都用同一种节奏, 然后换一种又重新唱, 也有些组在同一乐句中运用了两种节奏, 如第1、2小节保持原型, 第3、4小节用带有附点的。同样出现较好的演唱效果。这是老师没有事先想到的, 也没要求这样做。由此给我们一个启发, 学生确实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2) 请同学表演变奏, 目的是加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大家通过即兴创编和表演, 体会用不同节奏 (拍) 的演唱所赋予歌曲不同的情感。最后, 一起欣赏电影《修女也疯狂》当中的合唱片段, 合唱运用摇滚节奏对《欢乐女神》的主题进行变奏, 主要运用了摇滚节奏, 并加上rap, 充满活力的舞蹈, 尽情地歌唱, 让在座的每个学生都很惊讶, 原来音乐可以如此变化!

例2.欣赏教学中的即兴创作

先分小组, 即兴创编2小节 (8拍) 的节奏, 要求用打击乐器表演, 或者采用奥尔夫体系的教法, 使用某种物体即兴创作一种节奏图示。如:一次性的纸杯, 摆出节奏, 当在某一个杯上套上颜色杯, 就表示这一拍要击掌。然后以一组的节奏作为主部, 其余为副部, 做即兴的回旋曲练习;也可把整体的齐奏作为A部, 某几组的合奏或卡农做B部, 如此, 根据乐曲的需要, 可以创作、变化出很多, 甚至是很大的作品。节奏演奏完后, 请同学回忆、分析, 并写下演奏顺序 (曲式结构) 。接着欣赏音乐, 让学生体会每段音乐的不同特色, 应用所学的知识, 尝试独立分析乐曲的结构, 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 在游戏中练节奏

我在音乐教学中也做了一些趣味的游戏尝试, 我也想将这些游戏供大家来分享。

游戏一:节奏回声 (卡农)

老师或学生拍节奏型, 其他学生在一小节后连续模仿, 这可以称为回声拍手。还有就是老师先拍一小节, 学生第二小节进入, 模仿第一小节。

游戏二:节奏回旋曲

学生拍出教师给的节奏型 (如:A x xx x x;B xx x xx x;C x x xx x) , 并可由学生即兴创作, 然后, 按以下顺序拍出。ABAC……A, 最后结束在A。

游戏三:击鼓对话

老师与学生用不同的节奏型击鼓, 相互对话。

3. 用节奏编精美故事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时,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的基础上去大胆“运用”, 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节奏创编精美的音乐故事。

如:音乐故事《上学校》

晨风吹, xx x︳xx x‖阳光照, 早上空气好。

噜噜噜噜噜噜

早早起, 背书包, 清晨上学校。xx xx︳xx xx‖

踢踢踢踢踢踢踢踢

上学校, 哼歌谣, xxxxx︳xxxxx︳xx xx︳x-‖心情特别好。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心太急, 没走好, 不小心摔倒了。x x.‖

扑通

王小明, 跑过来, 将我拉起来。x x︳xx 0‖

一二起来

谢谢你, 没关系, 大家有礼貌。xx x︳xx x‖

谢谢你没关系

手拉手, 肩并肩, 齐步进学校。x x︳x x‖

嗒嗒嗒嗒

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也找回了学习音乐的自信, 而且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火花, 挖掘了他们创作的潜能。

三、体验性原则

在教学中, 我们常用中国民间锣鼓经节奏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节奏型, 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以及与同伴的互助合作, 学生们在其中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节奏, 还拥有大量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既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浅谈幼儿音乐节奏教学 篇8

【关键词】节奏 幼儿音乐 方式方法

人们生活离不开音乐,在婴儿时期,孩子就可以通过《摇篮曲》以及一些优美、富有节奏感的乐曲,受到音乐的感染。由于社会的进步,电声设备的发达,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增多了、条件更优越了。但是,如何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我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通过游戏形式、即兴动作及奏乐等活动,把语言、表演和音乐有机的结合,让幼儿自然地、带有音乐性地表露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音乐素质。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节奏教学,让他们感受节奏和认识音符,从而达到唱歌的目的,这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加强了对幼儿的节奏教学。

一、引导幼儿感知、欣赏音乐,学会倾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通过音乐欣赏,让幼儿乐意听,懂得听,初步学会辨别音高、节奏、速度等,能发展幼儿听觉和音乐的听辨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幼儿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开展各种训练听觉的游戏,使幼儿掌握听的技巧,了解声音的属性,熟悉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可以说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重要的在于引导幼儿到生活中倾听节奏,发现节奏,萌发探索节奏奥妙的欲望。在游戏种,我为幼儿设计了角色游戏“小医生”、“娃娃家”、“小小理发厅”等,让幼儿通过听觉亲自感知“嘀哒嘀哒”的钟表声;“当—”敲钟声;“咚咚咚咚”的心跳声。我还带领幼儿去大自然中寻找节奏,如“嗡嗡翁”的蜜蜂声;“叮铃铃”的自行车声等。每当幼儿听到一种新的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他们主动探索周围生活节奏的兴趣就更浓了。

在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感知声音节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幼儿听辩节奏。在教学中,我为幼儿准备各种节奏的乐曲,如《春天来》、《勤劳的小蜜蜂》等,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唱歌、拍手,从中区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并感知乐曲的性质。

二、用身体动作表示节奏

在音乐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在毫无表情地唱歌,对歌曲节奏毫无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让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在组织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时,我总将练习富于游戏之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走步,边听音乐边拍手,看幼儿在唱歌是否保持正确的节奏,比如在组织幼儿学唱歌曲《大鞋和小鞋》、《我有一双小小手》等,我都结合了身体动作,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并会正确的表现出来。

培养幼儿的節奏感,首先是从二拍子开始的,其次是四拍子,最后是三拍子。教师要让幼儿置身于愉快的活动中,进行一些节奏感的基础训练。比如,我设计了“逛花灯”的音乐活动,让幼儿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情景。幼儿的动作可谓千姿百态。有的脚走碎步,双臂舒展抬头四处张望,表示在信喜的观望热闹的场景;有的幼儿把看到的各种动作活灵活现地做了出来,充分表露出逛花灯得开心心情。

三、用打击乐器表现节奏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在教学中,除了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我还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在活动室中布置了音乐角,在音乐角中放置了一些打击乐器,这些乐器有成品的,也有自制的,能让幼儿随时取用。开始我让幼儿拿着各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敲着玩,让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物质发出的不同音响。接着再引导幼儿去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及音色等,并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击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这些发现都能促进幼儿以更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并主动参与演奏活动。

四、鼓励幼儿创作节奏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不是只强调节奏的训练,而是更注意培养幼儿的音乐思维。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音乐,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并创设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节奏“火车”游戏中,我要求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创设不同于别人的节奏。每个幼儿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1)XXXXXX(2)XXXX X(3)XXXX XXXXX ……同时他们不断的学习同伴的节奏,又敢于超越同伴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充满了竞争气氛。

经过多年的节奏教学,使我体会到音乐教育不应仅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都有优美的音乐,美化幼儿的生活。长期的音乐熏陶,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他们身心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读解.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王丹.音乐课程中教学策略的思考.学前教育.2009;5:44-45.

节奏教学论文 篇9

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姓名:陈彩虹

单位: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倡导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理论,在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笔者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选择了其策略中的吟诵法、背景音乐、音乐戏剧、古诗今唱来丰富古诗教学方法。即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把音乐智能迁移到古诗学习中。此举既丰富了古诗教学方法,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又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改善弱势智能,促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中学古诗、吟诵法、背景音乐、音乐戏剧、古诗今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而目前高中古诗教学存在不利于发展学生多种能力、不利于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因素。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以一种开阔的视野,重新解释了人类的智能理论与人类学习的关系。他倡导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中学古诗教学有启示,我们可改革古诗教学的单一目标和单调的教学方法。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至少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等。这些智能只不过在不同的个体上表现为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智能的强项和弱项不同。把多元智能运用到教学中,与此相对应的有这八项智能教学策略。

笔者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即教师针对性开发音乐智能,选择音乐智能的多种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古诗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改善弱势智能,促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作用。

一、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加德纳认为,音乐智能主要指人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以及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比语言还要古老,是以人的声音和身体为器具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音乐比大多数言辞更深切地触动我们的情感,并使我们用身心做出回应。它是富于表现力的、沟通心灵的感人肺腑和充满灵感的手段,有助于提高我们情感的共鸣,并使之达到单靠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水平。音乐像一把开发智力的金钥匙,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智能得到训练和开发,有助于智能和创造力思维的发展。中学生听觉敏锐,性格上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利用古诗资源,把音乐与古诗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音乐韵律智能的主渠道。

况且诗乐本一家,源远流长。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古诗二者的融合不仅为欣赏 者打开了想象的闸门,而且还能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从表现功能来说,语言长于描述形象事物,而音乐则长于传达微妙的、难以言喻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因此诗乐结合,自然能美文动听,发人深省。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相隔,学生和诗人之间产生遥远的情感距离,对诗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由于知识、生活经验的局限,对显性画面(如美妙动听的音乐)更感兴趣,易于想象;对隐性画面(如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不易理解,较难想象。如古诗文教学中介入音乐元素,可以跨越时空,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一道情感的彩桥,使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外,还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古诗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其它多种能力素质。

二、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几种形式

1、吟诵法

吟诵可称之为吟唱或吟咏。吟诵是一种声情并茂并带有节奏的吟咏,是用一种自然的近似乐曲的语调,像歌唱一样的读文方法,但是它并不采用某种具体的乐曲曲调或旋律,而是根据汉语言的语音语调,依照诗词的格律规则进行即兴的发挥。赵元任在《新诗歌集》中谈到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说的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这种吟法,若是单取一两句来听,就跟唱歌完全一样。诵读是高声响亮的朗读,而吟诵是富有音乐性的朗读,曲调不固定,用声音诠释诗歌感受,颇有个性,是个人真诚的心灵活动的外观。只有曼声歌吟,方能体会古典诗文的神韵所在,体味音节之美,抑扬顿挫之情趣。

但传统吟诵法的局限性是用缺乏个性的调子,吟诵不同的诗词。因此,必须继承而发展,改造而创新,注入新的音乐要素。在吟诵教学过程中,学生未必完全模仿老师的音调,倘能在诗词吟唱中加入自己的曲调,那就更好了。

吟诵古诗是把静态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生动可感的动态声音形态过程。在吟诵古诗必以朗读为基础, 要反复多遍, 达到熟练, 在多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阐述了吟诵的具体作法、要领, 成为后世吟诵的标本。他认为吟诵古诗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这就告诉我们在吟诵诗词要注意“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在吟诵时要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而“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腔调婉转、圆活、动听。

读准字音是吟诵诗歌的基本层次。其要求是读清句读,读顺诗句,不丢字添字。古诗中常有一些平时不常用的生字、难字、多义字、易读错的字,如入选课本中的《诗经》中的《氓》、屈原的《离骚》(节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平时还可要求学生把易读错、易写错的诗句做整理,方便集中精力读准、写准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

读出情感是吟诵诗歌的核心要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然后调动起学生与作者在诗歌某一点上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读出情感的要求是要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读出节奏,可借鉴音乐节拍,边读边打拍子。中国古典诗歌节奏鲜明,表现出各自 不同的式样。如“四言诗”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的节拍则是多变式,或“二一二拍”或“一二二”不等。诗歌句内有节拍,篇内也要注意节奏,时而上挑,时而下降,要么短时停顿,要么长时停顿。因此读出诗词的节奏要注意读出:仄短平长,仄声字短促,平声字稍长,长短协调搭配;有新意的动词或有特别意味的字读强音,其余弱音;情感激昂的诗句,可高声朗读,情感低沉的诗句,当低声吟哦。

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压、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重音、轻音的选择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读重音。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键。教师不妨标出诗句的平仄,指导学生平声要读得平缓悠长舒畅,仄声要读得高亢顿挫急促。

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绵长,或凄楚哀婉,或空旷悠扬。把握住不同诗歌的情感基调,吟诵时方能具有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当然在吟诵古诗时可选择合适的音乐作背景。

学生在古诗吟诵中领悟到了古诗的音乐美,极大促进了节奏/音乐智能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古诗吟诵中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在诵读中识记了许多的古诗,把积累的古诗名句用于写作中,可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的文采,有助于语言智能的发展。当然吟诵法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也促进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因为吟诵中的“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吟诵时,学生的情绪随着诗歌的激昂高亢或低沉舒缓的节奏而共鸣,并逐渐悟出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强烈或深沉的感情。在共鸣和悟的过程中,学生因被诗中的情感感染而激发了内心的各种道德感、理智感,久而久之,可促进这些高级情感的稳定建立。另外,学生在吟诵古典诗歌中在悟出诗中音乐美的同时建构健康的审美情感。

2、背景音乐

古诗教学中的背景音乐是指与古诗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或歌曲,它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功能。教师在运用时应对古诗以及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深入地理解,正确选择乐曲和歌曲来与相应的教材搭配,且使用时间与数量要恰当,这样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适时地穿插些音乐,不仅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而且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此外,我们使用背景音乐只是辅助教学,不能冲淡主题。

中国古典诗歌和古典音乐有一个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 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古乐作为背景音乐, 以其动听悦耳的声音, 渲染气氛, 增强感召力, 深化诗词的意境。如《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古曲为古诗词配乐效果不错。运用背景音乐不仅分解教学的难度,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节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智能。

3、音乐戏剧

音乐戏剧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元素的独特艺术形式,简言之,即以音乐唱腔和形体表演来演绎故事,推动情节。概括地说,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统一体的艺术。在古诗教学中运用音乐戏剧的教学策略,是把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古诗学习中。正因音乐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可让具有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趣,有学习的能动性,最终提高古诗学习效 果,促进多方面智能的发展。

合适音乐戏剧教学的古诗主要是叙事诗。因为叙事诗是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合适用音乐戏剧教学。在高中古诗教材中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长恨歌》等。

譬如教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可要求学生设计“兰芝倾诉———仲卿求母———夫妻话别———相约誓盟———县令求婚———兰兄逼婚———兰芝抗婚———尾声”八幕剧。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兴趣爱好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有活动策划小组、剧本创作小组、音乐小组、舞蹈编排小组、幻灯片制作小组、朗读小组、主持人小组。其中剧本创作小组要把每一幕编成剧本,首先要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然后编成简单的戏剧提纲,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舞台幕景、道具,每幕的主题音乐、潜台词等等。在创作中音乐小组成员要提供音乐方面的建议,并找到需要的音乐曲目给幻灯片制作小组。剧本创作小组成员在改写中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组织能力,诗中焦母、兰芝、仲卿、兰母、兰兄的性格在剧作的创造中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兰芝、仲卿的悲剧爱情更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改写中不但对作品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从诗歌的再创作中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创造的价值。音乐小组和舞蹈小组在边歌边舞中尽情演绎了打动人心的爱情悲剧。朗读小组的故事导入和旁白帮助了观众对故事的了解;幻灯片制作小组提供了音响、灯光、字幕、图画等,舞台背景很有氛围,增强了感染力。

音乐戏剧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老师的角色由过去滔滔不绝的主讲者变成课堂内外的策划者、指挥者。学生从过去枯燥单调的倾听者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由他们来决定课堂的学习氛围,用他们易于接受的和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方法去领会、掌握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和谐教学。在音乐戏剧中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发挥个性特长参与活动,均有自己的个性学习方式,均促进了优势智能的发展,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人际关系智能,在与不同优势智能小组合作中也培养了弱势智能的发展。

4、古诗今唱

近两年,教育部公开宣布征集为经典诗词谱写流行曲,古诗今唱已成为古诗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在已有不少流行歌曲是直接采用古诗词配上音乐而成,这类歌曲有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李煜《相见欢》)和《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蔡琴演唱的《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杨慎《临江仙》)等等。这类歌曲可以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因为歌词即诗词,歌义即诗义,歌与诗一拍即合,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学生在听歌、唱歌中学习古诗词,寓教于乐。此外诗词教学中的难点——意境,也可以在歌与诗的结合中得到突破。事实证明学生学唱歌、记歌词比背课文来得快、记得牢,唱过几遍之后,歌词记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也把握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深入感受作品。

此外近些年,一些词作者另辟蹊径,从古诗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文雅别致、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可以借这些歌词回归古诗文。例如陈涛的《孔雀东南飞》在歌词中透视出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心理,学之可对刘兰芝形象的美丽有更深刻的认识。音乐是最美的听觉语言, 用音乐来阐释古诗词, 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新的认识, 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扩大了思维空间,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音乐美、诗词美、意境美, 丰富了情感, 为进一步体会词句奠定了基础。教学实践表明, 在古诗教学活动中,将音乐融入古诗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听音乐会促进输入、内化和习得语言,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唱歌既可以提高音乐的理解力、增强节奏感,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美感熏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活跃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水平。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充分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既可利用学生的音乐智能优势学习古诗,提高古诗学习的有效性,又可强化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改善弱势智能,促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作用。参考文献

[1](美)加得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 [2](美)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 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3版[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3](美)Dar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林恢瑜.把流行歌曲引入古典诗词教学[J].江西教育,2009(1.2):65 [6]黄颖.诗词鉴赏与多元智能.综合天地[J].2005(7)

上一篇:校园里下雪了日记下一篇:国旗下讲话-升国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