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调研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结合部调研(通用9篇)

城乡结合部调研 篇1

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

特点:

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DD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

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DD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 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在城乡结合部规划中,如若按照传统的农村管理或城市管理的思路都不全面,要从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两者之间的角度全盘定位,统筹思考,找出新的发展思路。只有采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运用科学的界定方法,调整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意识、实现空间布局的均衡,才能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记者:根据部署到2011年全市所有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及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都实现社区化管理,对此您是怎样理解的?

石楠:推行农村服务社区化,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的有益探索。农村社会化管理主要的着眼点是怎样更好的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在农村社区化管理探索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治安防范常态化、矛盾调处及时化、房屋出租规范化、村民管理自治化等有效手段的探索实施,村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改善、治安秩序好转、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大幅提高了。

虽然我们在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把现阶段居民生产生活状况与过去村民自治的一些基本原则相结合,调整社会管理模式。二是增强整体概念,把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规划建设中多考虑与“左邻右舍”的关系,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三是人口本身的城镇化要比户籍的城镇化慢,要把加强素质教育考虑在内,在城市化空间转变的同时追求质量提升。(一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关系到首都科学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繁重艰巨。解决城乡结合部的问题、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是首都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期盼。要从首都工作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坚决完成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这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二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造福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实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是首都发展到新阶段,为了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更持续、首都环境更宜居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为群众谋福祉、造福群众的惠民工程。办好这件大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工作要求,坚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取向,使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城乡结合部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各相关区县和相关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组织者职责,创新各项制度,服务农民主体,汇聚社会力量。要充分组织发动群众,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来,实现自身根本的、长远的、合法的利益。

三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工程加以实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面临的种种难题,其实质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一项改革创新工程。一年来,规划、国土、住建、发改、金融等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有力地推进了重点村建设。这些体制创新、工作创新是扎实推进重点村建设的基础,是重点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要及时总结归纳这些成果,形成系统的政策文件,为今后城乡结合部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淇要求,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确保两年基本完成重点村建设任务。要认真分析有利与不利因素,抓紧用好现有政策、资源,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要下力量抓好建设工作,统筹解决好回迁安置、产业发展、就业社保和集体资产处置管理等问题,抓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在城市化中的权益,落实农民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就业的目标,落实农民的主体作用。50个重点村建设工作是有特定范围的,不能随意扩大范围。全市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管理。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无序流动的问题是50个重点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各区县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基层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区县功能定位要求,积极调整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承载或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符合宜居城市建设的产业。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真正把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惠及到农民,服务好流动人口,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好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要坚决遏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违法建设。防控违法建设是规范城乡结合部建设发展秩序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决不能拆掉一批城中村,又出现了新的城中村。要完善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巩固拆违成果,坚决防止反弹。不仅是50个重点村,也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他各区县都要加大对违法占地、私搭乱建的查处力度。要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依法保护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出租、流转和使用行为。要积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违法建设的措施,引导农民依法有序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城乡结合部调研 篇2

关键词: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打击,假冒伪劣侵权

为遏制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转移的趋势, 严厉打击农村市场制假售假违法行为, 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 针对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低、识假辨假能力弱、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生产经营主体多、小、散、乱的现状, 开展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制假售假专项整治。通过开展集中整治, 严肃查处并曝光违法产品生产企业, 惩处警告违法经营主体, 端掉非法生产加工小作坊及窝点, 完善“双打”工作机制和监管制度, 健全打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的长效机制, 维护正常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秩序。按照吉林省政府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领导小组工作部署, 结合农机工作实际, 与农机专家一起就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侵权假冒行为的主要表现

据调查, 目前农机产品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侵权假冒行为多发生在个体工商户, 他的侵权假冒行为主要表现为销售三无产品、进货渠道不明、贴牌、以差充好、哄抬物价, 小作坊及窝点存在“三无人员”, 生产“三无产品”, 仿造、假冒盛行。主要经营及生产场所多集中在乡镇集市、小超市, 村镇小农家店、小杂货店等。

二、发生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侵权假冒行为的原因

(1) 农村经营者文化水平低, 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的经营者一般无法与供货厂家直接对接, 普遍通过各级经销商进货, 有些经销商为赚取更大差价, 从不正规小厂家进货, 以次充好。

(2) 农村消费者辨别能力差, 维权意识不强。目前, 农村消费者以留守老人居多, 知识水平低, 识假辨假能力差。

(3) 农机产品技术指数隐蔽性强, 不易被发现。

三、打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侵权假冒行为采取的措施

(1) 强化舆论宣传, 营造打假声势。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打击侵权假冒行动措施成效, 报道典型案例, 公布举报投诉渠道。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咨询活动等时机, 用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舆论宣传工作, 如现场受理消费者的申诉举报, 向群众讲解真假商品辨别方法与技巧, 散发宣传资料, 解答消费者咨询等。

(2) 突出监管重点, 加强市场巡查。农机部门和工商部门组成联合巡查组, 开展日常市场巡查, 以侵权假冒行为高发的乡镇集市、小超市、村镇小农家店、小杂货店, 作为重点巡查监管区域, 以农机主机和零配件为重点, 对重点经营户逐户上门检查, 对经营者主体资格、销售商品相关手续及进销货票据进行逐一核查, 严防侵权假冒商品通过货运渠道流入市场。

(3) 畅通举报渠道, 强化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电话, 为消费者提供快速、便捷的举报、投诉、申诉和咨询渠道, 提醒广大消费者发现侵权假冒商品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电话, 鼓励消费者积极申诉举报, 提供案件线索, 由专人负责落实处理举报信息, 广泛收集和深挖案源线索, 对投诉举报的侵权假冒商品行为, 快速核实并予以立案调查处理。

四、进一步打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侵权假冒行为的建议

(1) 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采取各种形式, 加大社会宣传的力度, 提升全民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 及时报道典型案件, 及时曝光侵权假冒行为人及问题严重的地区、市场、场所, 提高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 加强自律。

(2) 进一步加大协作联动的力度。充分发挥协作联动作用, 围绕消除监管盲区、填补监管空隙, 建立打假工作机制, 完善地区间、部门间案件通报协查和信息反馈、案件移交等制度, 加强协作配合, 强化联合执法, 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打假行动格局, 努力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落到实处。

华语片在“城乡结合部”? 篇3

看到顾长卫的一个专访,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我们还是在蓬勃发展当中,越来越丰富。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都像是城乡结合部,混杂的,而且是一个变化最快的时期……三十年等于过去的三百年科学的进步。那你就有機会体验或者经历更多,你同时也会遇到更多困境。要是你从来没有机会上到高空,就不会从高空往下看,看到这边还是平房,那边已经成这样了,这只是一个感慨,不是是与非的问题。”

顾导的这番话,是在回答关于电影环境与投资的提问时说的。可谓既实诚又哲理,还滴水不漏,绝对体现出一位浸润艺坛多年的高手的豁达与智慧。近十年来,随着第五代几位成名大导(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全身心投入类型片和主流电影的建设,维护第五代当年那杆“文艺”旗帜的,也只剩下同届里的几位摄影大师——顾长卫、侯咏、张黎……而且这几位随时也有因诱惑脱队单飞的可能。电影是个靠钱堆的行业,也别谴责内地的文艺片导演没有“理想主义”。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本来就是精神贫瘠背景下的畸形大跃进,许多人本来是奔着改善生活去的,都是老实良民,一不留神被文化给“挟持”了。一旦“挟持者”换成市场和全民娱乐化,人自然是要改弦更张。今天的文艺片旗手(电影具有一定品质,同时还不是太难看)如顾长卫、王小帅,能撑到这个样子已经足够好汉。

“城乡结合部”的读解,反映了有识导演对中国当下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局,对行业技术、意识水准,和对现有电影市场大环境的综合感受。这种感受是复杂的、被动宽容的,且已基本主动放弃了做是非选项的权利。这本来是一个人对生存、生活的态度,属于无可厚非。但好的艺术品历来以反映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为己任,导演们的态度过于温和、暧昧,或多或少就会影响到影片的个性。所以这十年的文艺片,无论场景发生在都市还是边远村镇,无论发生在当今还是遥远的19XX年代,大家看到的映像中的景物与人心困惑,都基本上是一派“城乡结合部”景象。这景象还大有延续下去的趋势。

技术和生存素材的选取,对于成熟导演而言,从来都不是太大的难题,真正难的是内心。贾樟柯的《小武》在我看来就是国际气象的,虽然投资少得可怜;而他后来的影片无论背景在哪里,“城乡结合部”气氛却真的有些过于浓郁。中国人的生活确实是艰辛的,但关注生活,难道是要人们仅仅把艰辛再重新体验一次吗?一部分观众可能有那份买票的财力,但他们有那份耐心吗?当年山田洋次拍《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故事发生地多是边远小镇(连城乡结合部都算不上),主人公多是不幸到连活下去都很艰难的男女,但导演到了影片结尾,却时时不忘给予剧中人和观众以生活下去的希望。这又是十足的“国际影坛主旋律”了。

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方案 篇4

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根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复评迎检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工委、管委会关于切实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国卫”复评工作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城郊结合部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和总体要求

开展这项行动,旨在改善及提升开发区整体环境面貌,接长短板,巩固发展“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工作目标要求,以“三创”工作的最高标准,努力排查薄弱环节,重点攻克热点难点,通过整治,达到“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的效果,切实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使开发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实现质的突破,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委的检查,高分通过全国爱卫会的复评。

二、整治的基本原则

开发区的创建迎检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进行,由文明办会同爱卫办牵头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各相关专项组及相关部门做好指导、服务和督查工作。

三、整治的重点内容

此次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设施破损、不文明出行、食品安全隐患、积存垃圾、河道黑臭现象、违章搭建和设摊、露天棚厕与粪缸、乱堆乱放,道路坑洼、污水乱排、渣土乱倒、拆迁工地乱象、无证废品收购站、无证经营及流动摊贩和“八小”行业等。

四、整治的重点部位

此次综合整治要求做到全面覆盖、点点到位、以点带面。重点解决河道沿线、待拆或正在拆迁地块、外来人员集聚区、小餐饮集聚区、废品收购站、露天无证市场、“插花”菜地等部位的环境脏乱差问题。

五、整治的基本标准

对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个测评体系要求,逐条逐项达标,达到环境整洁、秩序良好、设施完好、管理规范的效果。具体要求如下:

“安”:在主要公共场所和重点要害部位安装电子监控探头,并有明显标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达标,消防通道通畅,逃生导向标志清晰、规范,消防安全及责任制度健全,消防设施保养记录完善,社区技防、物防、人防符合安全要求,配备治安辅助力量;二次供水单位持有《卫生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集贸、专业市场持证、亮证经营;药品经营单位持证、亮证经营,并公布举报电话,问题药品及时查处;企业需建立生产安全管理制度,有具体保障措施。

“行”: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无闯红灯、乱穿马路现象,车让人,人快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行人排队候车,依次上下,不争抢、不拥挤;无非法营运车辆,无争抢客源现象;主干道路名称、公共图形标志规范、设置合理,交通路口安装交通信号灯,且功能完好;停车规范,无占道,秩序良好;临街中小学、幼儿园附近设有交通标志线和安全设施,有民警或协警维持秩序。

“营”:网吧安装网络文化、安全和监管过滤系统,监控设备完好,实行实名登记和身份证查看记录制度,持证经营,无接纳未成年人及登录色情、暴力、赌博、邪教等违法内容网站和网络游戏现象;无违法、违规出版,无侵权盗版行为;经营性公共场所持证、亮证经营,从业人员持《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有“五病”调离制度和记录,有消毒设备和措施记录,公共用品、用具消毒制度落实。

“清”:清除卫生死角,清理积存垃圾,特别是房前屋后及河边、路边的积存垃圾,工地内外的乱倒垃圾,乱堆乱放的杂物;清洗熏黑的垃圾箱;清除露天棚厕和粪缸。“拆”:拆除各类简易的违章搭建物,特别是简易棚户区的违章搭建;拆除相对固定的无证占道经营摊点和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违章露天市场。“修”:针对道路街巷破损严重、污水乱排、路面毁损未硬化、坑洼积水现象和无障碍设施、花坛、垃圾箱(房、桶)等设施破损现象,要组织力量进行维修,做到路平、水畅、设施完好。

“围”:针对开发区拆迁工地多的现状,对正在拆迁或已经拆迁的工地,必须按规范标准进行砖砌围护,杜绝敞开式或半开半封、凿墙开洞的现象。

“绿”: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生态建设为标准,推进大气环境、河道(路面)、亮灯工程、庭院改造、截污纳管、绿化景观提升等各项综合治理工作。

“刷”:对各类破旧墙体、油漆剥落的线杆要重新粉刷,对牛皮癣等各种乱张贴、乱涂写,广告牌、单位铭牌乱设置及肆意散发小广告现象要及时清理和制止。

“整”:根据群众实际需要,以“八小”行业为整治重点,结合基础设施条件及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专项整治,按照“取缔一批、规范一批、发证一批”的要求,从严把关,做到疏堵结合、合法经营、规范管理、安全卫生、整洁有序。

“配”:为落实长效管理,对卫生设施配备不足的区域,在整治的同时合理配置必要的卫生设施。

“引”:在河道清理、打捞的同时,做好的引配水,消除黑臭现象,提高水质。“管”:整治后,落实人员管理,实行责任包干,建立长效措施。

六、整治的步骤和方法

这次城郊结合部整治采取边排查、边宣传、边整治、边巩固、边验收。具体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排查、制定方案与整治阶段(6月15日前)

重点是结合前阶段工作,在排摸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整治计划,开展宣传动员,并对面上的突出问题按轻重缓急展开整治。

第二阶段:再排查与全面整治阶段(6月30日前)在巩固第一阶段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扩大整治覆盖面,继续排查问题,并结合省爱卫会复评组提出的建议、意见,进一步完善整治计划,对各类问题进行全面整治和回头看,逐项消号,落实长效措施。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与验收阶段(7月15日前)开发区通过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巩固整治成果,提高整治绩效,落实相应保障机制,在自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市迎检指挥部的各项明查暗访等检查工作。

第四阶段:跟踪核查阶段(7月15日至迎检结束)在自查整治的基础上,由开发区创建办牵头组织对问题处置与巩固情况的抽查。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此次整治时间紧,任务重,为此,区创建办及各相关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建立专项整治组织(具体分工可参见杭经开管发[2011]123号和杭经开迎指[2011]1号文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集中精力组织实施,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针对辖区内存在的问题,要一一分解落实任务,制定具体的整治目标及时间进度,明确责任,强化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整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建立督查问责制,对相关单位整治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经三次抄告,将启动问责制,要以创建达标来检验效能建设的成果。

(三)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区创建办及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重点在执法支撑、舆论宣传、制度保障和指导协调上相互搭台,拧成一股绳,合力推进整治工作,要以效能建设的实效来推进创建达标。

(四)注重结合,力求创新。区创建办及相关部门要结合“三创”工作,抓典型,树亮点,创新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重在过程,重在创新,体现效果,要以创建工作的优异成绩,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城乡供水调研报告 篇5

一、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有效解决我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供水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城乡统一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全区供水资源,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稳妥推进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较快进展。

(一)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列入本区域的重点工作,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既是我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20xx年市对区考核项目。我区编制了《黄岩区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制订出台了“村级供水管线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补助标准与界限,有序推进供水二、三级管线“进村入户”建设。截至底,我区总计投入三级管线补助资金1800万元,累计新建通水78个村,受益人口约10万人。

(二)积极推进供水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我区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32035万元。供水一级管网铺设西至潮济、茅畬,南至院桥、沙埠,东至江口上辇,北至火车场站,至20底,一、二级供水主干管线全部完成铺设并顺利通水,基本实现长潭水库库区以下平原片全部乡镇街道一体化供水干管到位。各项工程均已取得较快进展,完成供水管线长度为255公里,其中一、二线管网140公里和三级管网115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1574万元,其中一、二级管网18484万元、三级管网2097万元和江口水厂工艺改造993万元,20xx年,我区计划建设一、二级管线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复线、黄长复线等供水管线工程正随道路建设扎实推进。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网,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开始,黄岩区投资1300万元,为25个小区实施了“黄水改造”,管网改造长度31250米,通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让13000余户居民喝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我区认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损事故的教训,已启动实施多库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长时间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建设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供水管网建设线长面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很大。一是资金因素制约严重。三级管线“进村入户”改造经费以政府补助和村集体、居民自筹相结合,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受资金因素制约,以及水价等因素,三级管线“进村入户”进度迟缓。二是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协调的政策处理问题,利益交织繁杂,有效协调处置阻力较大。

(二)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锈蚀漏损,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二是库区水源质量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区水质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是澄江、头陀、北洋等乡镇街道仍然以各自的乡镇水厂供水为主,这些乡镇水厂制水工艺简单,供水安全性较差。

(三)部分群众对供水一体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一些农村群众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一是受管线倒接的影响,部分乡镇水费比城区高,部分消费能力弱的农民用水积极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愿接入。二是部分群众出于用水成本因素考虑,接入户相对较少,用水量则更少,多数是将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存在拖欠水费现象,累计欠费1464.72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质量,完善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统筹,加快工程建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注重支持协调,为推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规划,坚持“点、线、面”协调发展原则,保质保量加快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供水。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处理“属地管理”原则,合理调处各方利益,及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做细做实政策处理事项,有效减少施工障碍,加快三级管网“进村入户”改造步伐。三是要筹集管理好资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级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二)稳保障,确保饮用水安全。一是要高度重视长潭库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监管。加快建立合理的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基金,出台扶持水源保护区人民增收致富的优惠政策,支持水源保护区人民群众发展非污染性生产。二是着手实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消除单一水源供水的安全隐患,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切实加强水质监测和检测。各相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和水量、水质监测,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村镇供水水质的检测网络,加强水质的监测工作。检测的结果应定期向公众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城乡结合部农民市民化调查 篇6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过去以从事农业生产、在农村居住和持有农村户口为特征的单一传统农民正在逐渐分化为不同农民群体,他们在户籍、就业、居住、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差异不断扩大,利益诉求高度分化。

部分近郊农民为何在城却不转户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体系是和相应户籍捆绑在一起的,导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户籍含金量差别明显。从对已实施户籍改革的重庆市转户农民情况分析,农民转户取向既受自身经济条件、乡土情结影响,也与对更高水平社会保障、教育资源等的追求有关,农民选择性进城倾向明显。

记者采访发现,城乡结合部农民选择性进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城乡利益关系正发生深刻调整。城镇户口附着的福利和公共服务含金量相对弱化,而农村户口含金量在增加,这导致农民转户选择更加理性和现实。在地处重庆主城区的沙坪坝、九龙坡、江北等地一些近郊农村,农民转户意愿要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集体经济发达,农民甚至可以比城镇居民更高的福利待遇。

在九龙坡区华严镇共和村,自1985年创办村集体企业以来,经过近30年积累,村集体资产超过1500万元,有的村民家庭年均分红收入超过3000元,村里五保户、军烈属、老党员每年还能从村集体获得1000元生活补贴。村干部们说,村集体经济发达,并且有收益分配,农民是不愿意退出集体成员权,来换取一纸城镇户口的。通常这些地区已融入城市圈,农民不但有稳定非农就业,还有来自村社集体收益分红,谁愿转户呢?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探讨 篇7

1.1 土地利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城乡结合部从地域上可分为城市延绵区、内绿区、外缘区。城市延绵区:城市市区边界以外的地带,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居所、工业用地等建设用地。内绿区:郊区外部边界以内的地带,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以及旅游等公共设施用地。外缘区:指郊区外部边界以外的地带,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1.2 用地类型转换快,农业用地逐步转换为建设用地

城乡结合部兼有城市和农村的性质,处于城市化的最前沿。随着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范围逐步向外扩展,建成区外围地带和郊区的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用地类型逐步转换。一般用地转换规律为:近郊农业用地———菜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填充——商业服务设施配套用地。因此,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用地逐步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1.3 土地利用逆向转换困难

城乡结合部人口集聚,土地承载压力巨大,土地一旦被改变用途,或被破坏,就会逐步失去其作为农用地最基本的特征,今后难以再次恢复为耕地。即使土地本身有可能再次恢复为耕地,也会因为复垦所需费用巨大,经济上难以实行。

2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现状

2.1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结构复杂

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向农村推进延伸的重要地带。因此,一方面结合部受到城市强烈的辐射作用,许多带有明显城市特征的集镇、商业网点、工业企业等广泛分布于此;另一方面,由于城乡结合部原本为农村地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原有农村土地利用的格局。并且,由于其区位效应作用,还派生出一些较为活跃的边缘性用地类型,如花卉园艺、塑料大棚等,从而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结构十分复杂。

2.2 土地利用活动频繁,变化迅速

一般来说,城乡结合部地形较为平坦,土地适宜性较强,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地的要求;同时,结合部紧邻大中城市,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级差收益明显,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较好。因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结合部大批农用地在短时间内纷纷转化为非农用地,变化十分迅速。由于结合部土地用途广泛,可塑性较强,可转化各种类型的非农用地,并在不同类型之间还能进行相互转化,土地利用活动十分频繁。

3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耕地与人口逆向变化,人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城市市政建设发展迅速,大批市区人口动迁到城乡结合部;同时,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也纷纷集聚于结合部。于是,结合部成为目前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与此同时,结合部非农建设势头强劲,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猛减。

3.2 土地布局不尽合理,协调性差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但在布局上各种不同的用地类型相互交叉、相互干扰。近年来,为解决市区居民住房拥挤问题及市政动迁的需要,政府在结合部征地以新建居住小区,但建设中缺乏统筹规划,往往为节省资金,征地时有意避开农村居民点,造成农村居民点与现代化城市居住小区相互嵌套、犬牙交错的混乱局面。

3.3 土地环境污染严重

城乡结合部近年来作为市区人口、工业疏散地,人口、工业相对集聚,并且为向城市提供鲜活产品还建有不少副食品生产基地,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环境污染负荷巨大;同时,传统上,城乡结合部还是部分城市垃圾的疏散地。在固体垃圾和废水的双重作用下,城乡结合部土地受污染的范围和强度在不断增大。如兰州市西固区,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流经该区的黄河,污水外溢,污染了农田。

4 可持续发展下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对策

4.1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要缓解城乡结合部土地严重超载问题,必须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控制结合部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严格限制远郊人口与外来人口向结合部的迁移;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特别要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逐渐减少外来人口数量。还应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民养护土地、珍惜土地的思想意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以科学的耕作、种植和施肥制度逐步更新完善土地利用方式,改良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4.2 强化土地管理,加强微观控制

土地管理是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各级主管部门应按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规法令的规定,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在微观控制方面,我们应当避免可用土地的闲置,土地资源是稀缺的,一切可利用的土地应地尽其力,不宜空置浪费。因此,我们应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证每一宗土地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利用土地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切实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尽量避免土地的破坏和土地质量的下降。

4.3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协调管理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融合的先行区,城乡一体化的桥梁。如何促进该区域的城乡经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城乡的共同繁荣和城郊关系的协调都必然要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使建设用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乡镇企业用地稳步增长,从而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实现物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全方位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结语

总而言之,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立足于长远发展;要立足于客观实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规律,做到切实可行;要体现当地的地域特点、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情;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其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其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摘要: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利用最活跃、最复杂的区域, 其合理利用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独特性和利用现状入手, 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陶陶, 刁承泰, 黄京鸿, 等.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J].经济地理, 2001.

[2]张增峰, 黄克龙.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杨荣兰, 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文化重塑 篇8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成因

1.道德观念薄弱。多数学生的集休主义意识不强,对长辈不够尊敬,缺乏爱心,自私自利的思想较为严重;在性格情感上,不少学生的性格较为孤僻,情感较为脆弱。受以上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堪忧: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各科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够;学习上缺乏毅力与意志力,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缺乏拼搏意识;作业习惯较差,或者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没有改错的习惯;在课堂上不爱思考问题,没有掌握思维的方法,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2.家庭教育缺失。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95%左右只有初中或初中未毕业的知识水平,对教育的认知偏差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够,家庭生活与教育的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的方法欠科学,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仍然是高压式的“棍棒教育”等。在与学校校沟通方面,许多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不了解,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家校不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一)区域环境因素。城镇周边地区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人际关系淡漠。小学生本就模仿性强,没有识别能力,不能辨其真伪,因而就良莠不分,不假思索地仿照,养成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气。(二)家庭教育滞后。城乡结合部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家长不注重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同时也不具备正确、科学教育孩子的素质和方法。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变策略

目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初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现就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特点,提出如下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1.净化周边环境。学校、社区、公安密切配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关闭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建立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和劳动,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

2.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让家长参与管理家庭教育在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学校要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功能,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要求家长对子女不迁就、不护短、不放纵。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取得一致性,共同管理,密切配合,共担责任。

3.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老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学校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以适应新形式下学生的成长。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老师的人格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同时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正面人物的精神,学习具有学识渊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自觉守纪、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培养其自觉、果断、诚实的意志品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丰富课外生活。要把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4)因材施教。

对不同学生应因材施教,如:针对城市学生应培养其独立生活、善于思考的能力和坚强持久的意志品质;对轻率、马虎的学生,应培养其冷静、沉着、细心;对怯懦、腼腆的学生,应培养其大胆勇敢;对半途而废的学生、应培养其有恒心、有毅力;对冲动的学生,应培养其学会克制,对心胸狭窄的学生应培养其大胆、宽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从多方面去挖掘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并给予其创造展示才能的平台,使其有优越感,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在失败后不气馁的良好品质。

三、总结

总之,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德育教育不得不让我们正视和反思。只有充分调动社区、家庭、学校和学生内部的积极性,才能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磨炼坚强的意志,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新城区翠林蓝湾小学河南】

城乡结合部调研 篇9

情 况 汇 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xx镇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2011年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深化之年。按照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统一部署,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五拓展五提升”的工作要求,提出“优化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目标,举全镇之力,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推进城区“三乱、六乱治理”工作、农村“422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及“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镇呈现环境美化、生态良好、容貌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

一、狠抓难点,推进城区“三乱、六乱”治理工作常态化

针对东街城区居住人口多,规划建设框架大,政治商贸文化交通辐射面宽,“三乱、六乱”整治难度大的特点,为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向常态化,结合全县集中治理“三乱、六乱”工作相关要求,将 月至 月作为“三乱、六乱”集中治理时间,联合城管、交通、派出所、社区等,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扎实有效的推进了三乱六乱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三乱治理显成效

三乱治理工作期间,依据“三乱”处罚依据及标准,由执法人员对“三乱”行为实施处罚、教育,并建章立制,保持常态。每天从8:00至18:00,不分节假日,都有执法巡逻队进行巡视、监督、劝导、执法。

宣传阶段,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多次亲自带头进行大规模巡回宣传,发放机动车乱停乱放宣传单800余份,整治车辆乱停乱放300余辆,摄录乱停乱放车辆违法信息506条,为二手市场协调停车用地300平方米;发放“三乱”宣传整治单5000多份,清理牛皮癣300多处,清理乱张乱贴的广告200多张;整治乱占道行为3236起,取缔流动占道摊点1013个,规范座商319家。

专项治理工作,12月6日,由东街社区牵头,县级帮扶单位、城管局、工商局、镇机关人员及结合部各单位100多人共同参与,对河边、码头、菊家桥、老东街等重难点地段进行了大扫除,结合部的村社区派出20-30人对辖区进行了卫生清理,清扫结果初见成效,得到了街坊群众的好评。

4、加大投入、逐步改造。增大对垃圾池、公厕、垃圾筒等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实施风貌塑造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改造,在标本兼治上下功夫。卷坝村对集中居住点民居、千亩鱼池进行了风貌改造,房前屋外花木点缀,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建设中的xx旧城改造项目,将建设占地 余亩的文化广场,同滨江公园、“xx上城”楼盘融为一体,成为全镇最大的亮点和景观,增强东街城市气息,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5、加强督查、长效管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是一个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镇政府与结合部各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考核办法,实行奖惩制度,通过督查组的明查暗访、群众监督、与目标考核挂钩等多种方式加强督导,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的要进行问责,确保整治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城乡环境现状仍不乐观,在整治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

xx镇是县城东边交通枢纽,邓隆、泸富、东牛、东黄、东琵路在此交汇,怀德、童寺、代寺、狮市等几大区域约占全县50%的人口经此出入,车流量和人流量大;小商品批发聚集,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城市功能极不健全。城区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处在偿还“历史欠账”的阶段。目前S305线拆迁和邓隆路的黑化工程进度缓慢,导致城区粉尘污染较大,垃圾倾倒屡禁不止、车辆乱停乱放难以管理,影响了环境秩序。

2、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上一篇:示范教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下一篇:山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2月11日至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