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后心得(推荐12篇)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影响
一、公祭对象与公祭日的解析
国家公祭日悼念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而是包括其在内的“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 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侵华历史。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策划了“九一八事变”, 并进而侵占整个东北, 拉开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 在北平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据统计, 抗日战争中, 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
为何要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命名?因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暴行中最集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成为中国民众对日本侵华历史认识的一个象征。“这一震惊中外的惨案, 受害人数之众, 持续时间之久, 杀人手段之残酷, 均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1) 。
在国际上, 南京大屠杀被称为二战史上的大惨案, 是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代表。因而, 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命名, 将使之对死难者的悼念超越国界,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战争、反对暴力、追求和平的愿望。
将公祭日选定为12月13日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内涵。1937年12月13日, 是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南京城沦陷的日子, 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开始的日子,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 侵华日军在南京展开了大规模的烧杀淫掠的屠城暴行,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所以, 这个日子最具代表性, 最应为世人所铭记。
二、充分的历史与法理依据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 铁证如山, 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法庭审判, 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2) 。战时, 南京大屠杀被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象征, 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民众的这一印象。
1946年1月19日, 为惩治战争犯罪, 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对28名罪大恶极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其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 原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在法庭判决书中, 用两个专章的篇幅, 做了题为“攻击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判词。最终认定:“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 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的总数超过20万。这一估计并不夸大其词, 而是可以通过埋尸团体和其他组织提供的证据加以证实的。这些组织掩埋的人数多达155000人。他们还报告说, 大多数死难者都是双手被反绑着的。而且, 这一统计数字还不包括那些被焚烧的、被扔进长江的及被日军以其他方式处理的尸体。”“被占领后的一个月中, 南京城里发生了将近2万起强奸案”。同时认定:“几天后, 这样的纵火似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并持续了六个星期。大约1/3的城市就这样被毁掉了。” (3)
1946年2月15日,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后改称“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作为同盟国法庭, 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专门调查和审理。最终, 法庭判定 (三十六年度审字第一号) :“计我被俘军民……惨遭集体杀戮及焚尸灭迹者, 达十九万人以上…… (详见附件甲一号至二十八号) ”, “被零星残杀, 尸骸经慈善团体掩埋者, 达十五万人以上…… (附件乙一号至八五八号) 。被害总数共三十余万人。” (4) 原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 “杀人竞赛”的刽子手野田毅、向井敏明, 以及田中军吉被判处死刑。
两个法庭的判决, 以法律形式界定了南京大屠杀的范畴:1.时间界定为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底;2.受害对象为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3.暴行内容为烧杀淫掠;4.屠杀规模为30万人以上, 从而形成历史定论和法律定论, 这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提供了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三、广泛的民意基础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距今已经77周年, 这一惨案一直铭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记忆中, 并通过书刊、报纸、影视文学作品等媒介转化为群体性记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日本教科书事件, 南京市政府组织建馆、立碑、编史, 使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得以向更深层次延伸。1985年8月15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江东门集体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建成开放, 是国内第一座抗战纪念馆。1983年、1998年至2000年、2006年该馆先后三次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进行抢救发掘与科学保护。广泛调查与整理遇难者名录, 将其镌刻在遇难者名单墙上 (又称哭墙) 。作为社会记忆的设施, 纪念馆和纪念碑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予以保存、展示和传承。
多年来, 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但大多是自发性的民间小规模活动, 这一现状直到1994年得以改变。
1994年12月13日, “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在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各界人士和驻宁部队官兵近千人参加仪式, 放飞和平鸽, 悼念遇难的同胞, 北极阁、五台山、中山码头、燕子矶、普德寺等处同时举行悼念活动, 这是南京第一次举行大规模的悼念死难同胞的公祭活动, 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已举办了20年。1995年公祭活动由南京市升格为“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2002年举行的“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5周年暨南京国际和平集会”, 首次增加了国际和平元素, 市民代表在仪式上宣读《南京和平宣言》 (至今已持续了12年) , 日本东铁路工会友好代表团等中外友好人士出席了仪式和集会。此后, 每年的“12.13悼念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丰富, 如国际和平法会、烛光祭等。
但其终究只是江苏省暨南京市的地方性公祭悼念活动, 地域上局限于一省一市;从悼念规格来说, 尚无国家层面的领导参与;从影响力来看, 与国家公祭相去甚远。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已经77年, 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200人。这些老人多已至耄耋之年, 体弱多病, 时间并没有弥合受害者的精神创伤, 他们仍未走出当年的梦魇。以国家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公祭日, 使之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参与国家公祭活动, 无疑是对他们精神的极大抚慰。
近年来,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 以及人大和政协代表、专家学者不断呼吁, 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2005年, 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 首次提出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2012年,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向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关于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的建议》 (第5888号建议) , 他指出:“南京大屠杀不是南京城一地的事, 它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南京之痛, 国人之痛;南京之灾, 民族之灾, 应该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遇难的同胞, 振奋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 (5)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无疑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呼声与意愿。
四、符合国际惯例
目前, 以国家公祭形式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 以增强民众对国家遭受灾难历史的记忆, 已成为国际惯例。早在二战结束后, 主要参战国为了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民众和为国捐躯的将士, 纷纷设立国家级哀悼日:1959年, 以色列通过立法正式设立了大屠杀纪念日, 日期为每年犹太历尼桑月27日 (4月7日至5月7日之间) ;前苏联将德国投降翌日5月9日定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波兰、德国 (1995年) 、英国、意大利等国立法, 将1月27日设立为国家级哀悼日;2011年, 美国将12月7日确立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 以悼念在珍珠港事件中阵亡的美军士兵。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号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 每年都举行规模宏大、高规格的国家公祭活动, 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到场敬献花圈, 并发表公开讲话, 参加公祭的民众则达数万之众。2005年, 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 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 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 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大惨案之一, 为其设立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体现了对所有在暴力、战争中受害者生命价值的尊重。使之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记忆上升到人类共同的记忆, 固化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负面历史遗产。
德国文学家莱辛说,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 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一直以来, 日本右翼否认、美化对外侵略战争,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历史 (6) 。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 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细菌战等问题的表述进行删改, 歪曲历史;日本政要不顾中国及亚洲人民的反对, 执意参拜靖国神社, 并屡屡发表否认侵略战争的谬论。以国家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无疑是对日本右翼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行径的迎头痛击和有力批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 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7) 。而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 其意义不仅是固化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 更是为了超越历史,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摘要:今年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决定》的出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充分的法理依据, 符合国际惯例。本文就国家公祭日的内涵, 以及设立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做出解析。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历史记忆,国家公祭
注释
11 南京日报, 1994-12-14, 第一版.
22 朱成山, 朱同芳, 主编.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1.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 2014, 6:3.
33 杨夏鸣, 编.东京审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5:607-608.
4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822-823.
55 朱成山, 朱同芳, 主编.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1.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 2014, 6:15.
66 如[日]东中野修道, 小林进, 福永慎次郎编.南京事件——考证“证据照片”.草思社, 2005.
当地时间12月13日,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合举行了公祭活动。公祭仪式的嘉宾有近400人,其中南京籍华侨约300人,除了部分受邀嘉宾以外,还有看到信息自发前来参会的,有的还特地从渥太华、温哥华等地赶来。现场气氛凝重,红底黑字的“国家公祭日”横幅下,白色的蜡烛星光点点,吐蕊的白菊、鲜艳的红旗,以及摆放在会场两侧的各类抗战文物图片等,将与会者带回到那个烽火战乱的年代。各界人士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壮志激昂。回眸78年前的南京大屠杀,不少参加公祭活动的人士流下了悲伤的泪水。现场演唱的“抗战三部曲”之一《松花江上》,歌声荡气回肠,久久盘旋。
参加公祭活动的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安大略省议员和多伦多市议员等政要,与各界人士共同手捧菊花,向死难者致哀,献花致敬。
中国驻多伦多副总领事张传兵、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谭耕先后致辞,呼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现场还播放了安大略省省议员董晗鹏此前在省议会发表的“南京大屠杀”国殇日专题演讲视频。
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外孙女刘丽女士也前来参加了本次公祭,她说,能够在海外看到这么隆重的纪念抗战、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活动,令她很受感动,她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的事情,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本次大型海外公祭活动的主委会主席、加拿大江苏协会会长、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创会会长王海澄博士说:“1937年底发生在南京的惨案,”那是一段不可更改的历史,因为它太沉重,太悲惨,它必须被所有人铭记。在加拿大10多年来,从超生法会到歌舞祈和平、悼念亡灵祭奠活动、“和平颂”等一系列纪念活动,无论规模大小,南京同乡会对抗战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纪念一直持续不断,也得到了社区各界的热切支持。他们还联合多方力量,将在多伦多建设“白求恩主题公园”,建设“加拿大亚洲二战史实纪念馆”,矗立“南京大屠杀纪念碑”与“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呼吁各方人士鼎力相助。
江苏省侨办、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为此次公祭活动专门发去支持电文,对主办方长期以来在维护二战史实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赞赏!
当地时间13日,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敦侨学界举办了“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8周年公祭及档案申遗成功研讨会”。在围绕申遗成功举行的研讨会上,休斯敦大学城中分校教授、政治历史学专家李坚强指出,申遗成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上亿直接和间接受害者的胜利。
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大华府地区侨界首次自发在位于首都华盛顿近郊的马里兰州日耳曼敦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86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笠当天在仪式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吟诵自己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所作的诗句,呼吁珍爱和平。
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张德江亲赴现场致哀。清晨7时,纪念馆举行了国旗下半旗仪式。10时01分,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路上行人和公共场所所有人员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悠悠长鸣,缅怀英魂。倭寇侵略,屠杀民众。魂游九州,天国安平。罪恶事实,烙印史册。吾辈青年,奋发立志。祈求和平,国泰民安。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学习感悟1
83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使一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
公祭日,展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浸透热血的土地是每个民族的朝圣之地。当波兰人为奥斯维辛纪念馆献上鲜花,当德国人在大屠杀纪念碑林中默哀,也让我们重回83年前那座血与火的城市,阅读写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种紧紧挽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深情与民族精神。
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已过去83年,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70年,我们用肃穆的国家公祭仪式提醒着自己,保持历史的痛感,但不煽动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视历史、反思战争、检省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余孽,但不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应怀着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应懂得珍惜和捍卫人类的核心价值。
公祭日,也让每个普通中国人找到带着历史感的活法。它让史书上的文字变得意象丰沛,让每个人的生活获得了历史的重量,也让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之间,有了心传和默契。正是在这个低头默哀的瞬间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异,仅仅成为十三亿中国人中的一个。
有象征意义的是,半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抗战纪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周年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此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仪式。领导人参与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也是规格和意义的象征,更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互相呼应,表达了整个社会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12月13日,为同胞默哀,为中华祈福,在灾难的创伤中培育人道态度与和平精神,在屈辱的历史中学会自立自强。今天,我们这样缅怀历史,正是要历练出迎接美好未来的气度与力量。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学习感悟2
今天是2020年12月13日,也是第7个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让远去的硝烟重新浮现,让人民遭受的苦难再度重温,举国公祭,为的是在不断坚守和平发展、向往和平的同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们对和平的祈愿,许愿墙上的种种心声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过去我们不是抓住不放,是想在历史的惨痛经历中不断珍惜现在的和平,懂得珍惜,并对过往的屈辱和苦难时刻警惕,不断砥砺人性道义,审时度势,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用浓浓的爱国情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入侵南京,进行了40多天毫无人性的大屠杀,共残害了30多万生灵,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无法将这一天这一天承从记忆中抹去,这一天满是屈辱和苦难,时刻提醒着我们肩上的的责任、心中的使命。
那么当历史翻过这一页,留给中华儿女的是远去的黑暗和光明的未来,如今的中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位国人都应该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华民族像羔羊般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远去,中国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有能力保证人民过上和平生活的伟大国家。
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们无怨无悔,甘心奉献个人的青春铸就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这种精神,是爱国的、是理性的、更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的。我们要把这种爱国精神落到行动上,时刻牢记时代使命,在奋斗前进的路上永不停歇。把国家、民族放在人个的前面,努力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学习感悟3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全世界人民也不会忘记,法西斯暴行早已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南京大屠杀中的惨绝人寰,爱好和平的人们记忆犹新、永生难忘。历史记载: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残忍地进行杀人比赛——两人从无锡的横林镇,杀到常州的火车站、镇江的句容城、南京的紫金山下,一个杀了106人,另一个杀了105人;由于分不清谁先杀到100人,于是两人以杀150人为新的比赛目标……听到这样的故事,回忆惨痛的历史,每个人都会强烈谴责侵略者对人权野蛮的践踏。
国家档案局公布的最新资料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中,有几位普通人面对大屠杀的表现令人敬佩,也令人深思:南京一家照相馆的小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拷贝日军军官送来冲洗的罪行照片,秘藏在寺庙当中,辗转同学吴旋之手,终于保存到抗战胜利,成为南京军事法庭审判的一号证据;金陵女大收容所的程瑞芳,白天不停工作,为难民撑起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含泪记录侵略者暴行,挣扎写下心路历程,成为中国版“安妮日记”……这些珍贵资料片,记录了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创伤,更让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无可辩驳。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就会在灵魂上生病。然而,确有人得了健忘症,确有人的灵魂已经生病:比如,日本右翼分子始终在遇难者“30万”这一数字上大做文章,以此为突破口否认南京大屠杀;又如,日本篡改教科书,声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谎言”……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绝不容许否认历史和任意篡改!
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确实如此,国家公祭日警示世人别在灵魂上生病,已经生病的必须赶紧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一条黑路走到底。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学习感悟4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了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百年苦难,深知和平的宝贵,最需要在和平环境中进行国家建设,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30万!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日本侵略者的兽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能够白流吗?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华儿女献出了无数不屈的躯体,拯救着这古老的民族。半个世纪,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
今天,中国人依然崇尚和平,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现在中国人必须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英灵。
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共产党员们,应该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学习感悟5
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83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也是人类文明最惨烈的悲剧之一。
83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使一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
公祭日,展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浸透热血的土地是每个民族的朝圣之地。当波兰人为奥斯维辛纪念馆献上鲜花,当德国人在大屠杀纪念碑林中默哀,也让我们重回77年前那座血与火的城市,阅读写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种紧紧挽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深情与民族精神。
公祭日,让我们学会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正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已过去77年,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70年,我们用肃穆的国家公祭仪式提醒着自己,保持历史的痛感,但不煽动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视历史、反思战争、检省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余孽,但不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应怀着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应懂得珍惜和捍卫人类的核心价值。
公祭日,也让每个普通中国人找到带着历史感的活法。它让史书上的文字变得意象丰沛,让每个人的生活获得了历史的重量,也让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之间,有了心传和默契。正是在这个低头默哀的瞬间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异,仅仅成为十三亿中国人中的一个。
有象征意义的是,半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抗战纪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周年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领导人参与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也是规格和意义的象征,更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互相呼应,表达了整个社会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1
1937年的今天,日本侵略者靠着自己的坚船利炮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犯下了让全世界人都不可饶恕的罪行,在我们每个国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伤痕。83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我们的国防日益强大,我们的社会欣欣向荣,一个富强文明的新中国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在一系列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我们应该能够清楚的看到,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主题,但是一些不稳定因素并未完全消除,仍存在爆炸的隐患,中国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从国际环境看,无论是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妄图刻意抹去、美化曾经的战争罪行,还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刻意“黑化”,围追堵截,都让我们感觉到中国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是需要我们全体国人团结一心、奋斗努力的。从国内环境看,一些境外势力刻意制造舆论,部分网民群众盲目跟风,历史虚无主义苗头呈现蔓延趋势,也给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敲响了一记警钟。
回顾战争是为了珍惜和平,铭记历史是为了奋力前行。中华民族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靠的不是别人的施舍,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全中国人民勤劳的双手,这是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国家都无法否认的现实。一些西方面对中国发展速度,明追暗赌,有的甚至不惜采取卑劣的行径,还为自己标榜公平正义。从不久前“华为事件”我们也应该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定会有惊涛骇浪,会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们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中国有信心、有勇气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反复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则民无从而生。我们每一名中国都应该铭记历史、反思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团结一致、奋力前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2
我们在历史深处挖掘沉痛过往,帝国主义的铁蹄似乎还在踢踩践踏,侵略者的刀似乎还在铮铮作响,我们唯有抚摸伤痛,让它结痂,化作坚韧铠甲;收捡断壁残垣,重铸民族信仰,像锈迹斑斑沉睡于地下几千年之久的青铜戈矛,越磨砺,越光芒。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公祭日回顾历史、反思历史,不是要挑起敌对情绪,而是要我们都竖起警觉的耳朵,听,今天的世界在平衡中并不太平,人心之变化,地区之复杂,有时候远超我们的想象。你一定不会漠视我们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跌倒而未颓顿的片段;一定不会遗忘我们的民族艰苦摸索中那些创痛而未绝望的细节;更不会错过我们的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高歌猛进的时代大潮。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弄潮儿,是水手,不必徘徊,不必彷徨,不必迷茫,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站在巍巍巨轮之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不忘记忆,离不开历史的载体。设立国家层面的纪念日,是以国家名义对历史的记忆;各种各样的纪念碑、历史遗迹,是站立在大地上的记忆,都是在告诉世界、提醒后人,渴望和平、走向复兴的中国人民,不能、不会更不应淡忘那些曾经沉痛的记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祖国,每一个人都应牢记神圣职责,砥砺前行,这便是对南京遇难同胞的纪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3
今天,太阳火辣辣的,像针扎在身上一样,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梅花山岗,怀念张自忠将军。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张将军的坟墓,这座又圆又大的坟墓座落在绿树成荫的山岗上,坟墓前的碑上记载着张将军的生平。事迹,四周长满了绿油油的草地,墓前放着一些花圈。花蓝,寄托了人们对张将军的怀念。四周高大的树木,像威武的将军保护着张将军。我们在张将军墓前排好了队,然后各班中队长向联合中队长报告人数,我们用整齐洪亮的声音词:“1938年,临沂战场硝烟弥漫,将军英勇坚毅,沉着应战,穷追猛打杀顽寇,揍得日寇心胆寒”,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四周,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在老师的指挥下,我们同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和《烈士墓前》。我们默哀时回想当时硝烟弥漫的场景,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我们看见张将军和军队穷追猛打杀顽寇的情景。默哀完时,我们心情非常沉重。张将军为了我们的新生活用自己的生命跟敌人作战。“尽忠报国”周恩来副主席为他题词“为国捐躯”朱德总司令为他题词“取义为仁”。我们在张将军坟墓前宣誓,“树英雄理想,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最后,我们双手捧着精心制作的小白花,小心翼翼的放在将军墓旁,生怕把长眠在此的张将军吵醒。我想:张将军流血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一名好学生。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4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南京人不应忘却的历史,更是我们国人应该谨记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造成30多万人遇难。这是多么令人发指的罪行!但是他们还在那里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光荣的事情,我不知道他们的良知去那里去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的创伤,直到今天再去回想它,也是触目惊心让人充满愤慨。同时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国家档案局公布了最新资料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用见证人记录日军暴行。程瑞芳对日军在安全区内所犯的烧杀劫掠奸罪行、南京难民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自己心路历程的逐日记录,它与举世闻名的《珍妮日记》一样,被称为“中国的珍妮日记”;1937年11月起,约翰马吉牧师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对外籍人士行动严格控制,摄影摄像绝对禁止。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影像,为世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证据……他们的资料是极其珍贵,是不能用任何东西来衡量的。然而面对这些史实资料,日本右翼势力还在百般抵赖暴行,不承认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更不承认有南京大屠杀。但我们要谨记南京大屠杀,用历史资料说话,揭露日军罪行,让日本右翼势力百口莫辩!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表明了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的重视程度,更警醒我们要谨记历史,勿忘国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5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更可恨的是:日本右翼分子长期以来通过各种手段遮盖历史真相,未曾熄灭重燃侵略的野心。如今我们的国家在日益强大,在国际政治舞台逐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丧权辱国的国耻不该被遗忘,更该被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在心。
虽然新中国建国后一直秉承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方针,在和平中,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与日本也建立起了外交。但是那些必有用心、侵略野心从未磨灭的好战分子一次又一次的用实际行动挑战着两国爱好和平人民的底线,他们不择手段掩盖历史真相,把侵略战争美化成两国争端之战,其罪恶用心不言而喻。中国虽然爱好和平,绝不愿意主动挑起战争。然而,崛起的民族绝不会屈服于侵略者的铁蹄,半个多世纪以前,在面对装备优良的日帝国主义侵略者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民族统一战线奋勇分级,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目录
第一课时
浴血守城
灾难降临
…………………… 1-4 第二课时
人性光辉
正义审判
…………………… 5-7 第三课时
珍视和平
国家公祭
…………………… 8-11 第四课时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实践活动课)……11-13
单位:丰县华山镇大程庄小学
姓名:王坤林
电话:***
第一课时 浴血守城 灾难降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了解南京保卫战中的可歌可泣的战士,铭记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爱国精神的英勇先烈。
3.激励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日军侵华历史,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三、教学准备:
搜集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7周年的纪念。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以维护和平。
2、请全体同学为在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同胞默哀1分钟。
3、图片展示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下面请大家看一组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二、史料介绍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保卫首都南京的作战。该战役由上将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号称15万的国军与20万日军生力军抵抗作战。因为战前唐生智主张固守,曾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内容为:“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78军军长宋希濂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最后决定突围时所有撤退船只工具都已基本丧失,发生自相践踏,争相夺路的情况,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13日,南京陷落,五万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六个星期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同学们,我们能忘记这段历史吗?
同学们,我们该原谅这些日本侵略者吗?
三、先烈英勇事迹介绍
1、唐生智将军上任伊始就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一步也不许后退,人在城在,誓与南京共存亡”。
2、南京城外围阵地战斗激烈,许多阵地几易其手,国民政府发动全城居民构筑街垒,准备巷战,誓死保卫南京。在紫金山阵地上奋战的国军八百宪兵,此时还剩下由李涯大尉带领的十二名残兵,李涯大尉说道“我们已经无法完成国民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只能撤退。但是,我们又能往哪里撤退呢?”李涯大尉突然大吼起来,“我们的身后就是南京!弟兄们,我们的背后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大尉接着说“中国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背后就是南京!”然后带着这十二人发起了最后的悲壮冲锋,牺牲前李涯用剩余的炸药炸毁了一辆日军坦克。
3、在雨花台597.9高地坚守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士兵廖均已经在这片阵地上坚持了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日军以每秒6~7发炮弹以及航空炸弹、凝固汽油弹轰击,高地被日军炮火削低了一米。事后雨花台一战日军使用的弹药量被称为“松井石根弹药量”。在夜间反击一次争夺高地棱线的战斗中,廖均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上日军碉堡的机枪射界,为弟兄们拔除这个碉堡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4、在城市的巷战中国军男儿视死如归,在国民政府办公楼的争夺尤其激烈,张灵甫上校率领的358团收拢残军共两千余人,在办公楼战斗到了最后一人。当楼外的枪声渐渐停息,日军前来劝降,张团长的
回答只有一个字“呸!”
5、在南京保卫战中,中国抗战最高领袖 蒋公中正的小儿子、留学于德国的装甲兵少校蒋纬国不幸被日军俘虏。几年后,当日军提出:要以蒋纬国少校来交换被中国军队俘虏的裕仁天皇的表弟、日本宪兵大佐赤本时,蒋公中正斩钉截铁地说:“用一个少校换一个大佐,我不干!!”然后拿起一把斧头,把血债累累的赤本砍死。最终,年轻的蒋纬国在日军集中营里被活活折磨死,留下一个新婚之后还未渡完蜜月的妻子。蒋公中正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沉默了许久许久,一言不发,最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谁让他是我蒋介石的儿子!”
四、总结
南京保卫战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象征着的抵抗精神没有消失,为1945年8月13日开始的全面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那段耻辱的历史,学习先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强国的巨大力量,不要忘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维护国家稳定的政治局面,强国富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团结勤奋,拼搏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第二课时 人性光辉 正义审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拉贝、魏特琳、威尔逊等人道主义者在南京进行人道救援、揭露日军暴行等事例。
2.了解包括东京审判、南京审判等内容。
3.体会南京大屠杀下的人性光辉,体会历史的公正性、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外国友人所做做出的贡献,并通过东京审判、南京审判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搜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东京审判、南京审判有关资料、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清了日寇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了解了先烈们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群被南京人民称为“活菩萨”、“守护神”的人道主义者。
二、救援与揭露(课件出示1-3)
1、小知识:第72军军长孙元良被魏特琳隐藏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女难民中;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被贝德士密藏在金陵大学管理大楼
顶层密室;教导总队第二旅参谋主任廖耀湘被卡尔·京特与辛德贝格藏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
2、拉贝、魏特琳、威尔逊、斯提尔、德丁、费奇、福斯特、贝德士、史迈斯、马吉等20多位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竭尽全力保护处于日军暴行恐怖下的南京难民的典型事例,以及用各种方式记录和传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真相。
3、南京安全区
南京安全区又称南京难民区,是1937年12月日本军队即将攻占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时,南京城内的欧美侨民出于人道主义,为保护平民免遭战火而成立的难民区。安全区由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进行管理,共设25个难民收容所。国际委员会与同样由西方侨民发起成立的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期间,庇护了难民区内约25万中国难民。1938年2月1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日本占领军的逼迫下改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成为一个纯粹的救济机构,安全区随之解散,但区内的难民收容所直到6月才全部关闭。国际委员会及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对南京城长达数月的屠杀中保护了数十万中国难民的生命。
4、阅读课本。
三、历史的审判(课件出示)
1、东京审判
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共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其间共开庭818
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也是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在审判中一步步被揭露。让日本人知道了中国人不是软弱可欺的,我们已经让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正义,不懈,坚强不屈。我想,这就是他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保持着对祖国的一片热诚,以史为鉴,提醒自己要时刻记住自己对祖国的责任!
2、梅汝璈,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5、阅读课本。
四、活动建议
1、课外阅读《拉贝日记》。
2、观看历史纪录片《东京审判》。
第三课时 珍视和平国家公祭
一、教学目标:
1.认清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2.了解国家公祭日的由来与意义。
3.引导学生珍视和平、热爱生活、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国家公祭”的由来及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搜集“国家公祭日”有关资料、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30万遭受苦难的冤魂,时过71年之后仍远未得到安息。众所周知,二战之后,善良、宽容的中国人民暂时原谅了日本,并且主动放弃了对日本的国家战争索赔。14年的侵略、掠夺、2000多万国民的生命、600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中国都不计较了,我们善良地认为,再泯灭人性的人,也该天良发现,幡然悔过了。
但我们发现我们又错了。这60几年来,日本是在悔,他们越来越悔,但他们悔的不是它曾经犯过的罪行,它悔的是当初的这些罪为何要承认!尽管在60多年前,国际远东军事法庭已将战争屠夫正法,然而罪恶远未消除,正义也一再受到亵渎。自二战结束开始,日本的右翼分子和法西斯余孽对军国主义的招魂就如跳梁小丑一般没有停止过。从2001年至今,日本政要、右翼团体包括日本民间的一些人
相继参拜靖国神社,种种言行表明了他们对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漠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现实的抹煞,是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正义的公然挑衅,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应该拍案而起,誓将罪恶清算到底!
二、历史不容更改
谈话:日本认识到自己对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真心悔改了吗?(学生讨论、回答)
1、投影出示以下文字:
①日本议员团声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仅两万人 ②日本审定通过歪曲史实的“新历史教科书”
③日本首相小泉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④靖国神社的介绍
2、投影出示以下图片:
①日本军国主义的招魂社靖国神社
②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③日右翼分子驾车撞我总领馆
3、面对日本篡改历史的言行,我们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回答)
4、请听诗朗诵《我们不会忘记》(学生读)
三、珍爱和平(讨论为主)
我们不忘这段惨痛历史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
我们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呢?(学生讨论、回答)
四、国家公祭
1、知识背景
2013年4月4日清明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代等人,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祭奠大屠杀死难者。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每年举行国家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者。
2、公祭日的由来:
(1)、顺应了人民的呼声,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人民群众多年来强烈的呼声和要求。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时间虽说晚了点,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2)、受国际惯例的启示,举办国家公祭活动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用纪念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缅怀战争受难者,同时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3)、表达了对未来的祈望, 实行国家公祭活动,是为了不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大屠杀、大悲剧、大惨案,使人类和平相处与共存,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以及捍卫和平的决心。
四、总结: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
明的进步。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一种国际惯例式的纪念法则,在现实层面也有助于我们与世界更好沟通。维护和平需要国内外共同参与,共同构筑维护世界和平大局。
五、课外活动
搜集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真相的相关资料。
第四课时 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实践活动课)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人民过 去的屈辱历史,让学生懂得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二、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国家公祭日的新闻。
2、选定及训练好班会主持。
3、请同学们收集公祭日知识,并预先准备朗读自己找到的资料。
4、老师准备几个有关屈辱历史的知识,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5、准备好有关公祭日的录像
三、活动过程:
1、班主任宣布公祭日主题班会开始,并介绍本次班会的主题。
2、主持人介绍本次公祭日班会的形式及主要程序。
同学们,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 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 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3、畅谈公祭日知识(每组派代表汇报所搜集关于公祭日资料)• 第一组代表——公祭日是什么
• 第二组代表——公祭日的意义 • 第三组代表——公祭日对我们的影响 • 第四组代表——《永久和平赋》为和平• 第五组代表—— 中国抗日战争事件 • 第六组代表—— 美国珍珠港事件
4、视频:有关公祭日的录像
四、课外延伸
1、自行设计历史手抄报。
2、查阅历史文献。
3、观看影像资料。
4、板报设计。
5、国家公祭“加砖”行动。
6、写一则“在12、13首个国家公祭日上的讲话”发言稿。
7、进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网上悼念活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大批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83年来,我们忍辱负重、黯然神伤;83年来,我们不曾忘记、卧薪尝胆;83年来,我们以史为鉴、坚定前行。在敌人肆意践踏我中华大地的铁蹄下,保卫南京、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空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带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英勇反抗、浴血奋战、舍小家为大家,打败了罪孽深重的侵略者和一切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新中国迈进新时代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从顶层设计层面提醒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更强大的向心力凝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在新中国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和我。抗日战争时期,泱泱中华狼烟四起、哀鸿遍野,一时间,国将不国、家将不家。83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备受欺凌、积贫积弱的中国,83年后的中国是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83年来,我们党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心民心始终没有背离过;83年来,全党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党民同心,接续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83年来,全国各族儿女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全面融合,共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国家公祭的名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家国之情、党民之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通过立法形式使国家公祭仪式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以此警醒全党全国人民,在全社会各领域破立并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新时代描绘新色彩谱写新篇章。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前行、开创未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深刻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能安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凭借亿万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告别了落后挨打的历史,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但每名党员仍要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全面改革深水区敢涉险滩、啃硬骨头,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本领,坚定理想信念、维护和平正义,以更加铿锵有力的脚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正如习近平主席庄严宣誓: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设立公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让全党全国人民深刻铭记这段屈辱历史,用心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担当作为,用拼搏的双手和奋进的脚步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1937年(当时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南京沦陷以前,人们个个幸福的生活着,到处一片繁荣的景象。可好景不长,1937年12月9日,日本向南京发动进攻,在几天的狂欢滥炸之后,南京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老百姓到处逃亡,好好的家园变成堆堆废墟。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攻破城门,南京沦陷。毫无人性的烧杀抢掠开始了,人们尖叫、哭号,只要抓到男人、老人、小孩便捆在一起,然后机枪扫射。而大多年轻妇女则让日本军抓去,惨遭蹂躏,之后大多都是悲惨的死去。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小鬼子闯入了一户人家,看见了那位妇女,妇女怀里抱着一个不足一岁的婴儿,他们杀死了他家的男人之后,抢出妇女怀中 的婴儿,重重的摔在地上,(这时我真想一个箭步冲上去,男枪机枪打死日本兵)妇女敢怒不敢言……据资料显示,日军在占领南京的六周之内,就杀死了我们约30万中国同胞。
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因为可恶的日本首相到现在还不承认当时日军的暴行,非但不承认,不道歉,还利用各种手段来狡辩,掩盖他们的罪行。这段历史,中国在纪念,日本在遗忘。在中国人为死难者鸣笛默哀之时,日本在干什么?他们悠闲地在家里娱乐,在街边玩耍…而日本前首相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承认了这段历史,并向大家道歉,最后还表明:他下次还要过来看,并且不会让这段悲剧再度重演。
想知道日媒播出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披露了什么史实,请看下面视频~
1937年12月,数万名中国人被侵华日军押解至位于江边的南京鱼雷营地区.随着死亡的信号出现,这些同胞纷纷被来自日军机枪的子弹击中,成片成片倒在血泊中……
日本士兵回忆:“就任我们开枪扫射,重机枪1分钟能发600发子弹,连续扫射了15分钟到20分钟……弹药箱都打空了.”
天空中回荡着惨绝人寰的尖叫.
“为了不被射中,他们一个又一个地往人堆上爬,人群堆起来有3米高.”
无数血肉之躯瞬间就成了一堆堆冰冷的尸体.射击后,拿着机枪和刺刀的日本士兵们走向人堆,向尸体刺去.之后便是处理这无数具尸体.
“(尸体)扔进了扬子江里.原先只有十多人的时候,还能随着江水流动,等到几百人、几千人的时候就都流不动了,阻塞住了.”
这些令国人悲愤交加的描述出自日本电视台(ntv)近日播出的第二部南京大屠杀调查纪录片.制作组花费近四年,从中日两国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用真实的历史证据狠狠打了那帮妄图给日本侵略战争“洗地”的政客学者的脸.
据纪录片描述,近十余年来日本政界还在不断否认当初对中国的侵略罪行,甚至还通过篡改教科书等方式美化战争.许多日本现任国会议员甚至提出,南京大屠杀根本就不存在!
即便如此,在日本国内,依然有一部分人愿意正视历史,并敢于面对自己国家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部纪录片以南京大屠杀中“鱼雷营”屠杀为主线.第一部分还原了事件全貌,制作组依照残存的历史照片资料和士兵证言,用动画技术重现了当时极为残暴的屠杀画面.第二部分,制作组用严谨的逻辑和铁一般的史证,驳斥了日本政界否认史实的几种说法.
关于“鱼雷营”事件存在两种辩护:第一种说法声称,被俘的中国士兵私藏武器准备反攻,而制作组出示的士兵证言指出当时日本兵对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了仔细检查,收缴的武器也被当场销毁.
而第二种说法则声称,当时日方准备释放俘虏,而当俘虏试图横渡长江时,对岸响起炮火声,日本兵出于自卫才开始射杀.
节目组追溯到这种说法来自当时步兵第65联队队长两角业作.通过仔细核对两角的日记和其他士兵的证言,制作组发现,屠杀当天两角根本没有亲自到现场,因此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这部纪录片用满满的史证驳斥了日本政界试图否认或篡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修正主义,也收获了中日两国网友的尊重和点赞.
有中国网友表示看到还原的屠杀画面后忍不住“浑身发抖”,但也为日本媒体敢于正视这段历史而比心.而更多人看完纪录片后觉得身为中国人,更应该铭记这段历史.
日本网友则表示,正视历史只是第一步,而把反思转化为阻止战争再次发生的力量则是每个人的使命.
也有网友有感于节目最后的独白部分——“日本这个国家竟然把这些最应该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烧毁了”,希望日本政界别再试图掩盖或篡改史实.
不仅如此,这部纪录片里严丝合缝的考证过程也让很多日本网友佩服.有网友表示感受到制作团队强烈的愤怒情感,真是一档走心的节目.
其实,这并不是日本媒体首次播放反省侵略战争的节目内容.10月4日,日本电视台(ntv)播出的同系列纪录片中,著名记者清水洁公开了大量对参与到南京大屠杀中的原日本军人的采访,直接证明事件的真实性.
8月13日,日本nhk电视台制作播出《731部队的真相》专题片,首次公开了包括关东军军医部长在内的一大批731部队成员,当年从事细菌武器研究和进行活人人体实验的认罪录音,完整地还原了当年731部队制造毒气弹、进行人体实验的滔天罪行.
cctv新闻截图,关东军军医部长亲口承认进行人体实验.
而在1月21日,nhk电视台又播出纪录片《731部队——人体实验是这样展开的》,新的纪录片采访到了“731部队”军人的家属,这些家属们首次听到战犯承认罪行的录音.
cctv新闻截图,战犯亲属的反应.
有专家表示,这些纪录片大量出现,至少说明在今天的日本社会,承认历史仍然是主流的共识.
直至现在,日本右翼政客对这段历史仍存在很多错误认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日方能拍摄并播出这样的纪录片我们非常欢迎,也希望有更多捍卫历史真相、传播历史真相的纪录片或者其他作品出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张建军强调:“我们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之前,我们应当首先建立认知共同体,首先需要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着共同的认识.这部纪录片的播放,对于建立历史认知共同体有着积极的作用.”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铭记苦难,开创未来。响彻南京全城的凄厉警报,是对死难同胞的无尽缅怀,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暴行的厉声控诉。“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经战争洗礼,从苦难走向辉煌,我们不曾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铭记是为了把历史真相传递给更多人。“我们必须把历史真相和被害者的伤痛告诉日本民众,告诉下一代人。”南京大屠杀历史学者、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日本至今仍在隐瞒、歪曲侵略历史,必须要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传递给更多人。揭露真相是为了让日本政府承认过去的错误,不再重蹈覆辙,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日本曾经的加害真相,让人们懂得和平的珍贵与不易。
铭记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铭记是为了坚持一种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威胁仍然存在,纪念战争正是为了避免战争,珍视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和平才是世界各国人民之福。
电话接通了.12月5日晚上7点40分,在北京工作的樊杰正在赶往北京南站的路上.地铁里信号不好加上环境嘈杂,他对记者重复了一遍:“我要去南京!”
一个小时前,得知公司要派人去南京送一份重要文件,樊杰立刻请缨,只借了台手机充电器,连行李箱都没带,即刻出发.
说走就走,关键点在于目的地——南京.
这更像是一场与7年前自己的重逢.,他作为上海位育中学高二(7)班的学生,第一次贴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世界,拜访了唯一亲历对日诉讼终审胜利并获得赔偿金的幸存者夏淑琴.
80年了.80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这一天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就在今年11月15日,83岁的幸存者佘子清和86岁的杨明贞同日离世,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人数减少至“98”,不足百人.
即使未曾亲历,没有亲人遭受戕害,也非从事史学研究,多少中国人都记得历史课本上“30万”的数字,也许还看过《南京!南京!》《二十二》等影片,或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称“纪念馆”)咬紧牙关、眼角湿润.
除此之外,南京大屠杀与生于和平年代的你我,到底还存在怎样的关联?
“在研究南京大屠杀之前,我只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樊杰说,因为当年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这段经历,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整个人生走向,都被彻底颠覆.
而追寻并传播这段历史真相的普通人,致力于对世界发声、唤醒装睡者良知的普通人,远不止樊杰.
路过签名墙时,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的学生们写下留言.
“这事不该到此为止”
“就在一个上午,我们一家9口,只剩下了我和妹妹.”204月,在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81岁的夏淑琴与16岁的樊杰面谈.
樊杰是主动找去的.
那一年,正逢位育中学组织学生赴南京开展社会考察.当别的同学大多选择城市建筑、特色小吃等课题时,樊杰决定啃“南京大屠杀研究”这个硬骨头.生于贵州、长于上海的樊杰从小对历史话题感兴趣.
他从新闻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代表性人物夏淑琴.他通过联系夏淑琴“名誉侵权案”代理律师谈臻找到老人.
两个小时的交流,夏淑琴愤慨、激动,泪水满眶,樊杰说,“我只能倾听”.这画面在他脑中挥之不去.
此后,樊杰读到南京炮兵学院退休教授费仲兴写的《城东生死劫》,这本书影响不大,是费老自费出版的.樊杰说,费老是他最敬重的人.这位老教授从起,利用课余和退休时间,在7年间走访了南京城东汤山地区的近百个村庄,找到350名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整理出834个死难者姓名.这份“汤山名单”后来被悉数刻上“哭墙”——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如今,费老的这项工作仍在继续,“再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
他后来曾多次跟随费老到南京城东走访.一次,樊杰看到麒麟镇丁家村87岁的周王氏还在田间劳作,便主动要求帮提菜篮,却被老人一再拒绝.孤僻、警惕、不信任,是那场灾难给老人留下的精神创伤.
4天的调研结束后,樊杰回到上海,向班主任提交了十几页的报告,被评为南京社会实践小组一等奖.这份报告被作为生日礼物赠予夏淑琴.
看似圆满.但樊杰觉得,这事不该到此为止.
对这些目睹亲人被杀、家破人亡的战争亲历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樊杰是徐汇区教育局年创办的青少年光启创新基地的首批学员.在指导老师高晖的鼓励下,樊杰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遗症”为题,开展了长达一年的研究.
他研究发现,大多数幸存者在回忆伤痛时,会表现出仇恨、恐惧、情绪失控,而有的则异常平静,甚至冷漠.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会维护每一个公民的尊严.我们需要给大屠杀幸存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战后环境.”他在报告中写道.最终,这篇近2万字的研究报告得到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的肯定,被发表在_网上,樊杰也因此在上海市青少年英特尔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自己和南京大屠杀是有关系的”
“我记得她讲述整件事的时候十分平静,连哽咽都没有,但我看的时候眼泪一颗接一颗往下掉,最后哭出了声.”35岁的庞欢(化名)清晰记得10年前的观影感受.
她看的是美国hbo拍的纪录片《nanking(南京)》.片中,张秀红老人讲述自己被日本士兵侮辱的过程——
爷爷替当时只有12岁的我哀求,日本兵用枪托砸,我就跟爷爷说,爷爷你不要拦了.日本人走后,我身上都是血,爷爷给我揉腿,说,红子啊,你太小了,你太小了.她说,爷爷啊,要是你被日本人杀了,我也活不成啊.
庞欢不是南京人.观影时她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如今是美国某高校的助理教授.她的作家身份鲜有人知.
她第一次接触南京大屠杀,是小学组织看电影《屠城血证》.她只记得一个镜头,是一双被活埋的同胞的手,伸出黑土,直指天空.之后几天,她一直反复回想这个画面.
“我想如果被活埋的是我,我有没有可能幸免?”她设身处地设想过,自己在泥土里屏住呼吸等日本兵离开,甚至还在心里演练过几次,“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害怕有一天这样的灾难也降临到自己头上.”
但恐惧是短暂的.和大多数人一样,庞欢觉得南京大屠杀是身外事,比不得柴米油盐有切身利害.尽管对这段历史有过了解的冲动,高中时买的《东史郎日记》《拉贝日记》她都没能够看完,直到看到张秀红的叙述.
“大概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和南京大屠杀是有关系的.宏观叙述和抒情并不给人切肤之痛,真正具备震撼力的是那些关于个人的故事,虽然细微平实,却可以被理解、被感知.”大学期间热爱文学创作的她,决定写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主题的小说,把幸存者、亲历者,甚至加害者的经历合在一起,“成为一本《证词》.”
主角名叫顾嘉音,灵感来源于历史上南京鼓楼医院(时为美国教会医院)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记住本身,就是一种抗争.”庞欢说.
最近,庞欢的儿子刚学会说话,她给孩子起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这使得从一开初,这个孩子就被赋予了同南京大屠杀的联系.
“有无数细节,让人无可推诿”
研究南京大屠杀,使樊杰成为高中生中的异类.
其他高中生都在为高考奔忙,他却在疯狂地看历史书,一周甚至要看七八十本.从网上买、从图书馆借、从古玩市场淘,他千方百计寻找各种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买了至少一百多本,其中很多价格不菲,好在父母一贯支持.书房容纳不下,连客厅都摆了3个书柜.樊杰经常利用午餐时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啃一本又一本大部头.
成绩因此一落千丈,有几次居然考了倒数.班主任李静非常担心,通知樊杰的父母到学校.没想到,经过一番“谈判”,樊杰竟说服了父母和老师,更加专注地投入研究.樊杰的父亲刘明伟对此回应说:“我一直教育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李静如今对樊杰的评价是“目标明确、有社会责任感”.
樊杰认为,真正能带给人冲击的是史料.被刺刀捅成窟窿再把肠子塞回肚子里的人,日本兵活活烧死伤兵的情形……史料中无数惨无人道的迫害方式,是他真正认识这场战争的方式.
庞欢说,她直到上初中时看了吴子牛导演的《南京1937》,才知道南京守军也曾殊死抵抗……这些细节让她惊讶发现,虽然早就熟悉“南京大屠杀”这个词汇,却对它实际内容一无所知.“你随便问一个中国人,南京大屠杀是不是事实,他一定会回答是.但你再问他是否知道关于大屠杀的事情,他仔细回想,也许会发现,自己连开始的日期都记不清楚.”
她记得高中历史老师说过,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证实,南京大屠杀是一个事实.“我当时纳闷,难道不就是事实吗?”后来,她才明白老师的意思:一件事情是事实,并不在于有人不断告诉你这是事实,而在于有无数的细节,让人无可推诿.
许晶正在做这件事.
许晶是南京汤山人,南京某奢侈品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他是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的成员.这是一个自发保护抗战历史遗存的民间组织,团员有5位,将几乎全部业余时间投入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战迹调查中.在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下,人证、物证的收集分外重要.“我们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虽然是业余的,但他们其实都是南京大屠杀的专家.”张连红说.
“当时被屠杀的军人为什么不反抗?”在民间研讨活动中,31岁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者唐恺偶尔会面对这种“怒其不争”的质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当时中国军队在装备劣的情况下,以弱抗强.”唐恺说.
尽管收入不高,但为了搜集日方战时宣传画册等史料,唐恺已在日本的拍卖网站上花了十万多元.团长张定胜研究长达十几年,为了找子弹还专门购买金属探测仪.一到周末,团员们就带着户外行囊,沿着文献资料中的作战图,寻觅当年的战壕、碉堡、散兵坑,将搜寻到的战斗遗存物捐赠给纪念馆.
就在几天前,寻研团在紫金山悬崖上端发现南京保卫战的一个“英雄单兵坑”,挖掘出几十发德制弹壳和5个手雷盖.“大家的眼睛都湿了,因为这位战士背后就是悬崖,他很可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许晶说,“南京不是一座不战而亡的城市.”
“并非你背诵十遍‘南京大屠杀是事实’,这就是事实.”庞欢说,“只有当你触摸到历史的细节后,再次说出这句话,你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愿意为了自己说的这句话去付出.因为你曾经被这些东西震动过.”
“和平年代的我,选择对这段历史尽绵薄之力”
樊杰说,很多人有误区,认为历史总该是由科班出身的人来研究.
今年6月底,5名浙江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找到费仲兴,跟随去句容地区寻访幸存者.他们将摄制的短片投稿到浙江省dv大赛.尽管有老师建议“这种重大选题,最好不要去触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但王天坤觉得,“我们学生就该去接触这些东西,如果大家都不去做,谁去做呢?”他问过身边很多同学,大都不知道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
摄制小队的队长麻俊凡说自己是理科生,高二后就不学历史了,很多认知只停留在书本之上.拍摄之前,他们5人第一次到纪念馆参观,整个过程中所有人都没有说一句话.直到现在,麻俊凡依然觉得沉痛.
“一个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就一定要从事历史工作吗?在和平年代的我,选择的是对这段历史尽绵薄之力.”樊杰说,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当年为了弄清楚这段历史,他才逐步建立起历史观;也是为了追寻一位研究大屠杀的学者,他考去东北大学.
“从小到大,我的成长一直比较顺利,也有优越感,觉得只有能征服自己的人才值得重视,对别人的苦难当然有同情,但仅是点到即止.”庞欢介绍,她书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大屠杀之后,才真正懂得去体恤那些弱小的人,也愿意为了这些人去真正做一些事情.“写这个人物也是给自己一个寄托.嘉音对人的态度的转变,也是我的转变.”
最初她担心这样沉重的题材会令人痛苦,也不希望太引人注目,就把小说陆陆续续放在一个与南京大屠杀并不直接相关的贴吧里,没想到经常收到留言.读者大多是还在读书的学生,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不少人会主动分享家族故事.其中一位姑娘留言,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做摘抄,用了3本笔记本.这一切都让庞欢觉得值得,“今后一定要出版”.
“我相信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苦难感同身受的善良.这种情感的共通提示我们并不孤独,这是对受难者的宽慰,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庞欢在网上写道.
和庞欢的低调相反,许晶在网络上非常活跃.进入12月份以来,许晶取消了一切娱乐活动,他每天在朋友圈做国家公祭日倒计时,分享《拉贝日记》学习心得,发十几条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章链接.
“在专业研究上我不如专家学者,但我可以用我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唤醒他人.”他觉得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责任去传播历史真相.
许晶说,自己年轻时想的是如何享受生活,“当看到国家大步发展时,我们应该回头看一看我们是如何一路走来的,不能忘记我们付出的代价.如果不把这段历史说清楚,我们对不起下一代,对不起未来!”
随着国家公祭日的临近,南京城中悬挂起黑白色的纪念旗帜.离纪念馆最近的云锦路地铁站设立了两排国家公祭日许愿墙,已被写得密密麻麻.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学会的同学们路过此处,停下脚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后心得】推荐阅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心得体会12-14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悟11-20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有感12-13
纪念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心得06-08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主持词(主持人用)10-12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800字05-29
观南京大屠杀有感09-27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介绍05-24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意义06-06
南京大屠杀发言稿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