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读后感以及读后感的方法介绍(共7篇)
《梅花魂》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实际上是反映这位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是文中华桥老人说的话。是啊!“傲骨梅无仰面花”。梅花总是迎风而立,它没有牡丹的华贵,但它不象牡丹那样娇气,风一吹,雨一淋,就枝折花落了:它没有桂花的香气,可它比桂花顽强。梅花,是我国的国花,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高尚品格。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像郑成功,邱少云,江姐等。和他们比起来,我变得十分渺小,记得有一次,我做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就放弃了。第2天,楼老师表扬了班上很多同学,还批评“有些”同学做事没毅力。一句话,让我面红耳赤。从此,我再也不敢这样了。
《梅花魂》,给我无限启迪。我要学做有着梅花秉性一般的人。
2、梅花,在寒冷的初春时节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又是一年的寒冬腊月,楼下的梅花又开了,我穿着大衣在寒风中看梅花,我虽然打着冷战,但我却不愿离去,因为这清白的梅花,她傲立在寒风中是多么的美,使我不禁想起了《梅花魂》这篇文章。
文中的“我”珍藏着一幅墨梅图,还有一块绣着梅花的手绢。这是“我”身在异国的外祖父赠送的,所以作者带着深情写下了《梅花魂》,以纪念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心。
文章中有这样的片断,“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抱着我,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雨丝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那是因为背井离乡,漂泊于异国他乡的外祖父特别想念祖国而伤心掉泪。特别是人老了,落叶归根谁人不晓,老人怎能忘怀亲人,忘记祖国呢。
一个身处异国的华侨老人都能如此的热爱祖国,难道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不应该更加爱国吗?记得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其中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作为“八荣”之首。
可是,偏偏就有一些人,到处说这说那,危害祖国的安全。如现在留落美国的“达-赖”,时时想着自己的私欲,想着分-裂国家。又如台湾的“李-登-辉”,“陈水-扁”等人,“台-独”思想非常严重,一会说自己是日本人,一会又说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根本不顾人民的意愿,剥夺了两岸亲人团聚的机会。这些人,简直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当然,古往今来,爱国的仁人志士大有人在,数不胜数。古有岳飞精忠报国,近有王若飞视死如归,吉鸿昌恨不抗日死,朱自清拒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还有董存瑞,黄继光的舍身为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而费尽心思,呕心呖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他们刻苦磨炼,为中国人民实现飞上太空的梦想„„我们以他们为荣!
爱国,一个多么铿锵有力的词!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爱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我们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小学生,应该怎样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怎样去爱国呢?
我们是一个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牢记周恩来总理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还应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我们紧记自己是中国人,戴好红领巾,升旗要脱帽肃立,生活中举止文明,分清是非黑白,熟记八荣八耻,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学习上积极进取,表现出当代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长大后建设更强大的中国的理想。
《梅花魂》的“魂”,指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同学们,我们要紧记自己是中国人,也必须要具有中国人的气节!同学们,胡-锦-涛总书记教导我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让总书记的话永远鞭策着我们,永远伴随我们健康成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爱国之歌吧!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物在交谈。”《梅花魂》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书中内容让我深受感动,颇多感触汇聚笔尖,希望与大家共享。
爱国篇的几个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追溯历史,无数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从《台湾土地我固有》一章中,我明白了郑成功开辟荆榛,毅退巨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收复了祖国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不愧是留芳千古的民族英雄!从《司马迁修国史》一章中,我明白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遭受巨大的屈辱,但凭借强烈的责任感,终于写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还有少年岳飞精忠报国,甲午海战邓世昌血洒黄海„„他们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多么伟大呀!我从小十分敬佩中国-军人,尽管家中还有新婚妻子,白发母亲,年幼的孩子„„,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参加了八路军,去与敌人搏斗,去为中国人民争得一个和平、幸福的家园!我敬佩他们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第二部分团结合作篇也让我深受启发。从《“人”字的结构》一文中我明白了“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冰雪中的温暖》写了冰雪天会给人带来不便,而胡-锦-涛主席的关心,温-家-宝总理的尊重、周景华等人的牺牲,教师对学生的护送„„使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起来。“团结就是力量”,而团结离不开宽容、互助、友好和友爱,它们是人格的光辉点,是德高望重的风范,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的胸襟。它们如清泉滋润你的心田,如黎明为你捧出旭日„„。
读了《梅花魂》这本书,我想:小到一个家庭,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单位,一个国家,无论什么年代,都需要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和平、幸福的环境中,平时一点小伤小痛就受不了,一个小感冒就请假不去上课,同学之间一句吵嘴,就足以能让双方三天不理不睬,更别提见义勇为与献身了,现在与书中的英雄人物相比,这些小事何足挂齿,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是羞愧的无地自容!。
【扩展阅读篇】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
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
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
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作者从小出生在新加坡,突然有一天,母亲说要回国,祖父却因年龄太大,只能站在异国遥望祖国。临走前,外祖父把平时视如珍宝,不许任何人玷污的墨梅图递给我,让我好好学习知识,学习梅花那凌寒独自开的精神秉性,与中国人的气魄,帮外祖父完成一生中最大的愿望——落叶归根。
作者大三时,传来了外祖父葬身异国的噩耗,没想到外祖父昔日星岛码头一别,竟成永诀。
梅花魂,如今仍旧是那中国人,凌寒独自开的气魄和秉性。身为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人都得崇敬梅花与它承载着的精神力量,并用自己的一生之力坚守梅花香魂,坚守民族的伟大传承。
中国载有梅花魂的人数不胜数,近有刘胡兰、江姐、小萝卜头,远有岳飞、刘备、关羽、张飞,这些都是为国捐躯的烈士,也是坚守中华民族伟大传承的真英雄。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这句让无数人催泪的话,应该被每一个中国人记住,更应该被每一个共产主义接班人记住。
自从品读了《梅花魂》这篇课文,我深深的感受到外祖父讲的一句话“一个中国人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是多么令我难忘。
这句话使我懂得一个中国人要热爱中国,也使我想到一个中国人要有高尚的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中国 人民要不懈努力,战胜困难就能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好自己的家园。外祖父因“我”弄脏了那幅墨梅图而大发脾气,爱墨梅图远胜于爱“我”。为什么呢?就是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这幅墨梅图是多么的珍贵啊!她代表了我们中国人民!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代表来了外祖父的一颗百般眷恋祖国的心!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深深的感到一个中国人要热爱中国,热爱自己的民族,不管历经多少生生死死都要想到祖国。祖国啊,你像我们的母亲时刻陪伴着我们,呵护着我们,养育着我们。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像《梅花魂》中的外祖父一样,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家园。祖国是我们心中的魂!
祖国,住在华侨老人的心中,不会动摇。祖国,藏在丹青,血梅中,不会动摇。祖国,写在《梅花魂》中,不会动摇。《梅花魂》文中的外祖父虽然旅居海外却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老人。他教莺儿读唐诗宋词,教莺儿要有梅花的秉性,教莺儿要有爱国情怀。莺儿出生在星岛,和能书善画的外祖父生活在一起。从小,外祖父不厌其烦地教莺儿读唐诗宋词,在词诗中寄托了他老人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莺儿在一次玩耍中把外祖父最心爱的墨梅图弄脏了,外祖父训斥母亲,清白的梅花怎能玷污?回国前一天,外祖父将最心爱的墨梅图送给了莺儿,告诉她梅花不怕风欺雪压,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如同梅花一样,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要有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在登船时,眼含泪水的外祖父竟跟上船来,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帕交给了莺儿。莺儿带走的不仅仅是一块手帕,而是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的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我从《梅花魂》中的外祖父身上品出老一辈,身处海外的华侨的爱国情怀,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老人――钱学森爷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在美国有稳定的工作,高额的收入,幸福的家庭。但当传来新中国成立,国家科研事业急需专业人才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立马购买了回国的机票。然而美国政府百般阻扰不让他回来,在那几个月里,他消瘦了许多,但心中始终没有忘记祖国的招唤,他要回来为国奉献。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国家的科研事业。
是啊,只有要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就像心中种下一棵坚实的大树,无论如何都不会动摇。这种信念是那么深沉,那么执着。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处都要有一颗爱心之心,心中有伟大的祖国。
我读了“梅花魂”这一篇课文之后,这里面主要讲的是:1。“我”的外祖父在一遍又一遍的教“我”读唐诗宋词时,每当读到诗人在外地思念家乡的句子的时候,悄然落泪。2。外祖父不让“我”碰碰墨梅图。在我五岁的时候不小心玷污墨梅图,外祖父局训斥“我”妈。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的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抹净》3。因为外祖父年龄太大,所以不能回国,只能让我们回国时,外祖父竟然哭了起来。4。离别时,外祖父竟然把他老人家最喜爱的墨梅图送给了我,并教我学习梅花的精神: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能低头折节。5。到了大轮船上,并赠我一个绣着血色的梅花的手绢。
我觉得,外祖父非常思念祖国,梅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还有很多优点呢!不管经历过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品格才好。
我要学习这梅花的精神,就向雷锋叔叔一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篇课文让我感觉到了一位老人思念祖国的心,身在异国,却不能感受祖国的风景。这对老人来说是一个遗憾。
读《梅花魂》有感
我学了《梅花魂》这篇课文,心中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非常挚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一如梅花,忠贞不渝,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当我读到“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句话里的四个“愈”字,说明了梅花特有的品格,其他花,春暖才开花,而梅花却愈冷,愈秀气,因此外祖父珍爱梅花。
一位老人,不管离开祖国多久,眷恋之心始终如一,如此深沉,如此执着。
转眼,就是12月了,又是梅花开放的季节。我看着电脑上闪动着的贺卡上的梅花,又想起了我学过的一篇课文——《梅花魂》。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莺儿小时候在东南亚星岛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的事。有一次,作者不小心把外祖父珍藏的一幅墨梅图上面弄了一个黑手印,外祖父便头一次训斥了妈妈,并用刀片和细绸子把墨梅图弄干净。作者并不理解祖父的行为。后来妈妈准备和我一起返回中国,我很高兴。但我去询问外祖父是否一起归国时,外祖父却哭了。离别的前一天,外祖父语重心长地将墨梅图赠与我,并让我好好保存。离别时,外祖父将一块绣着梅花的亚麻手绢送给了我。
梅花魂的 “魂”是梅花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课文里这样说道:“‘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是呀,我们中国出了许许多多有骨气的人物,从古时候的屈原、勾践,到现在的董存瑞、黄继光。
【梅花魂读后感以及读后感的方法介绍】推荐阅读:
梅花香自苦寒来——《干法》读后感07-25
梅花魂.学案07-14
梅花魂10-09
6、《梅花魂》教案02-14
四年级《梅花魂》教案06-25
语文教案-梅花魂04-17
公开课梅花魂(两个课时)10-16
梅花魂上课教学设计10-18
五年级语文梅花魂教案10-24
梅花魂教学设计范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