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篇1

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 录

前言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

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1.依法加强档案接收与征集工作 2.进一步完善档案保管鉴定工作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三、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

(一)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

(三)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

四、档案安全保密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档案安全领导与保障机制

(二)配置和完善安全设备设施

(三)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

(三)网络化管理建设

(四)档案信息化制度建设

六、档案行政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档案依法行政水平1.加强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和执行 2.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

(二)深化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1.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做好档案监管和服务 2.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档案工作 3.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 4.推动企业档案工作

七、档案科研教育与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项目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

二、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建设工程

1.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项目 2.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项目

3.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项目

4.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项目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科学决策

二、纳入计划 保证投入

三、周密组织 分步实施

四、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

五、监督检查 总结评估

前言

档案工作是记录和维护党和国家真实历史的重要事业。未来的五年,将是朝阳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的发展的重要时期。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对加快我区“新四区”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指导我区“十二五” 时期(2011年—2015年)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北京市档案局的指导下,全区档案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积极服务奥运、国庆60周年活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民生工作,档案工作在全区重点领域、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档案资源更加丰富。应接收档案进馆率达到100%,馆藏档案总量达到279688卷、40640件,室藏档案总量达到3683041卷、1012502件。区奥运筹办和赛时保障工作、国庆6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等重要档案及时完整接收进馆。档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1816卷、35018件。档案利用接待人次在全国同级档案馆中保持前列,接待利用者48172人次,公民个人利用所占比例达 88.57%。编写档案编研材料8种227万余字。举办基本陈列、专题展览、网上展览等13个,接待各界观众17万余人次。全区各单位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共接待利用者453442人次。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馆藏档

案数据库条目达453万余条,案卷级、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机读检索,馆藏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总量达到771万页,占馆藏总量的34.4%。馆藏珍贵、易损、涉及民生和利用频繁的档案实现数字化检索和利用。区属各单位开展了室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电子档案实现了网上移交。档案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继续深入。办理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修改后的全市首例行政处罚案件。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提前一年完成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工作。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达到74个,行政村、社保所和社区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档案教育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坚持开展规范化、高层次、注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各种专题培训,累计培训4500余人次。区档案局(馆)承担的科研项目《朝阳区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研究》,荣获了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市档案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7年,北京市档案局认定朝阳区档案局(馆)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2008年,区档案局(馆)荣获2006至2008北京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档案馆在全市率先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2009年,区档案馆被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可喜成果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朝阳区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朝阳区的“转变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促进社会和谐模范区”的要求。国家档案局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档案事业建设“三个体系”、突出“三个重点”、搞好档案馆“六项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突出丰富馆藏、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搞好馆舍建设、馆藏建设、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安全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国家档案馆建设成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于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新的区域建设发展形势和国家、北京市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既为朝阳区档案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档案资源建设仍然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档案数量庞大并不断增加。“十一五”期末,馆藏档案总量达到27万余卷、4万余件,比“十五”期末增长了41.9%,室藏档案总量达到368万余卷、101万余件,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46.6%;到“十二五”期末,馆藏档案总量预计达到34万卷、46万件,室藏档案总量将达到470万余卷、250万余件;档案馆、室藏档案增量与硬件设施的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现有档案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已凸显不足。“十一五”期间,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未能按期完成,已成为制约我区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 “新四区”建设,以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完成新档案馆建设、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以丰富和优化国家档案资源为基础,以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全面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素质为保障,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进一步提升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水平,为推动朝阳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创建与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内一流的档案设施承载体系。建设符合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集合“五位一体”功能、体现档案文化历史内涵的区档案馆新馆,并成为全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各单位档案室基础设施建

设,档案库房能够保存本单位10年以上形成的档案,配置适合档案安全保管和方便利用的软硬件设施。

——创建覆盖朝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全面记录“新四区”建设和本地区、各行业(部门)的发展历史;优化国家档案资源配置,档案馆、室藏各种门类载体档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创建服务中心工作、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区档案馆依法及时向社会开放符合国家开放规定的馆藏档案,馆藏数字化已开放档案目录和原文提供网上利用。区档案馆和具有服务职能的档案室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方便和快捷的档案利用优质服务。区档案馆争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先进。

——创建确保馆室藏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区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部门建立健全档案安全领导和责任落实的档案安全体系,完善档案馆、室安全设备设施和管理措施。区档案馆完成重要馆藏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和电子文件同城异地备份。

——创建适合管理和利用需要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系统。提高全区档案数字化水平,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原文数字化率达到60%,区属单位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

主要任务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

围绕实现我区新的城市功能定位,按照“三个体系”建设和“五位一体”功能的需求,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面满足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区档案馆以优异成绩晋升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

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优化馆藏、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档案馆、室资源建设。把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任务抓出新成效。馆、室用5年时间,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全面收集、分级保存、科学管理朝阳区在“新四区”建设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1.依法加强档案接收与征集工作。修订《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依法加强对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接收,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民生档案的接收力度,有选择地接收社区、行政村、医院、中小学校等单位的档案,探索接收非国有企业档案进馆,促进馆藏档案资源配置更加丰富。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记忆工程”,广泛收集记录城乡一体化发展全过程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进一步征集散存在社会和个人手中的涉及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建设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2.进一步完善档案保管鉴定工作。制定专项计划,按期全部完成对重点和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对馆藏1966年以前的需要保护抢救的档案进行修复。对馆藏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完善馆藏档案资料的检索体系。完善库房管理制度,做好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的日常运行检查。依法完成馆藏到期档案的鉴定,并做好后续整理和销毁工作。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各单位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以归档制度为核心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加大对各门类各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力度,确保各门类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和利用便捷。加强对应归档档案的前端控制,适时调整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特别是将反映我区重点工作、本单位职能工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从源头上做好档案资源建设。依法按期向区档案馆移交符合进馆标准的档案。依法落实对所属单位档案

工作的监督指导。依法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为本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

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档案利用接待、政府信息公开、档案编研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环节工作,强化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为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档案信息,为全区中心工作、重大活动营造氛围,为社会提供档案文化产品,扩大档案文化传承。

(一)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依法向社会开放馆藏到期档案,做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的提前开放工作。完善档案利用工作制度,完善馆藏档案查阅服务指南并做到实时更新,改善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环境和硬件设施,提供优质的档案利用接待服务。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

履行好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的职能,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提供查阅工作,为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三)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

继续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依托馆藏资源,丰富展览形式,完善以珍贵馆藏为内容的档案基本陈列展。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每年举办1-2个富有档案特色的专题展览。开展“档案馆日”、区情区史教育等形式丰富、受众广泛、效果明显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知朝阳、爱朝阳、建朝阳”的浓厚氛围,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增强全区人民的凝聚力作出贡献。

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编写《北京朝阳档案史料》系列丛书,续编《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会议回眸》、《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会议回眸》等专题档案文献,为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档案编研成果。

四、档案安全保密建设

构建保障国家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加大档案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档案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好档案安全督促检查。

(一)建立和完善档案安全领导与保障机制

落实《朝阳区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制订档案工作安全预案,定期演练,健全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完善和落实各级档案安全责任制,各系统、各单位要建立严密的档案安全管理网络。

(二)配置和完善安全设备设施

区档案馆旧馆要完善库房安全保管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的升级改造,确保安全设施稳定运行。区档案馆新馆要设置以中心控制室集成管理的视频监控系统、红外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消防灭火系统、库房温湿度检测调控系统、空气检测和调控系统、馆区周界防护装置和电子巡查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等安全设施。重要档案配置防灾、减灾专用设备。

各单位新建、改扩建档案室应执行《朝阳区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暂行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档案库房安全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抗风险能力,运用现代化监控设施,对档案室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档案室严格履行“八防”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档案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三)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区档案馆建设符合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要求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中心。健全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长久安全。建立本级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库,对已有备份件、复制件的档案原件实行封存管理。2012年底以前完成馆藏重要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完成电子文件的同城备份。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好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工作,确保涉密档案的信息安全。

各单位档案室按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设施,做好安全保密工作。重要档案用复制件代替原件提供利用。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管、保密、备份、提供利用等工作,确保电子文件安全。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

扎实推进全区档案数字化、信息管理规范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全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水平。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

全面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区档案馆继续开展馆藏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以全宗为单位普遍扎实推进,至“十二五”期末档案原文数字化率达全部馆藏档案的60%。区属各单位要按照《关于规范档案室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全面实施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各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同时移交齐全配套的数字化副本。

(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

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电子文件归档范围,把应归档的各类电子文件纳入归档范围。完成区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区各单位形成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接收、保管和利用。

(三)网络化管理建设

统筹规划开发全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建设物理隔离于互联网的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平台,实现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的网络化管理。依托区政务资源共享交互式平台,建设朝阳区档案信息和电子文件中心利用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化服务。

(四)档案信息化制度建设

继续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电子文件归档、采集和整理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和真实有效,逐步推动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制定档案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间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完善档案数据库设置标准。制定档案信息等级管理标准,使档案信息化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六、档案行政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

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档案法律规章得到全面贯彻,档案行政处罚力度不断加大,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档案业务指导手段和方式更加丰富有效,档案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拓展。

(一)进一步提升档案依法行政水平

以档案行政监督和执法检查为主要工作手段,坚持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严格以档案法律、法规及规章作为管理档案事业及开展各项具体业务工作的依据,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职责。每两年对立档单位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率达到100%。

1.加强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档案法规和规章的宣传贯彻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优化档案工作的社会环境。制定和完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废止和失效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和档案执法责任制相关配套制度,编制《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手册》,为全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覆盖全区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落实区属单位对下属单位(部门)的监管,加大对存在问题单位的监督整改力度。配合全区重点工作,及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认真履行档案行政处罚职责,加大档案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依法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加强许可事项的事后监管。

(二)深化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紧密围绕“新四区”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捕捉全区中心工作信息,拓展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全面做好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继续做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全区新增5-7家单位达到北京市区县属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标准。

1.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做好档案监管和服务。全力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档案工作,确保创建档案材料齐全、完整、规范,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区材料审核。围绕“双十工程”的实施,重点加强“六大功能区”建设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管和服务,做好有关档案的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继续实施重大活动档案备案制度,确保重大活动中形成的珍贵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和及时移交进馆。

2.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档案工作。围绕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改革、集体资产处置、房屋拆迁腾退、征地补偿安置及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档案的监管。做好行政村撤制、行政村转为社区档案的处置与流向工作,为我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好档案工作服务。

3.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指导相关部门明确民生档案收集范围,加强涉及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提高民生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重点推进社会保障领域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促进社保所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修订《朝阳区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办法》,继续推动城市社区档案的规范管理和农村社区建档工作。各街道和地区办事处要加强对本地区社保所、社区档案工作的协调与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城市建设服务。

4.推动企业档案工作。提高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水平,依法做好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兼并、破产中档案的归属与合理流向工作。面对朝阳区域国际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开展新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七、档案科研教育与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和档案工作服务“新四区”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工作,增强档案科研创新能力。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档案收管用的研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档案鉴定与开放工作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优秀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围绕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专业知识培训、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外出考察等形式相结合的档案人员教育体系,提高档案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法对新上岗档案人员开展专业培训,保证每年全区档案人员上岗培训率达到100%,继续教育率达到100%,全面改善档案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复合型人才队伍。

实施项目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

区档案馆新馆应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满足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五位一体”功能的需要。新馆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建设工程

建设本区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开发全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和完善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

1.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项目。区档案馆档案管理平台以数字化的馆藏档案目录及原文为管理对象,实现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建设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

2.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项目。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以数字化的室藏档案目录及原文为管理对象,实现档案信息收集、归档、管理、存储、利用和移交功能。

3.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项目。依托朝阳政务内网平台,建设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

4.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项目。升级改版区档案局(馆)内外网站。利用互联网公众平台、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和采用先进技术,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渠道的档案利用服务。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科学决策

在推进全区档案事业发展中,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把握发展全局,处理好档案工作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档案收管用各环节工作。在实施重点项目过程中,坚持领导集体决策,认真执行信息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可行性论证制度,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纳入计划 保证投入

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从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使之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总投入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对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予以重点保障,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保证新馆建设所需资金。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区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项目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二五”期间,继续依法表彰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继续推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继续实行对晋升北京市区县属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标准单位奖励3万元的制度。

三、周密组织 分步实施

抓好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区档案局(馆)要根据规划安排和进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制定工作计划,分步骤组织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单位档案部门要根据各自的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组织实施。

四、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

加强档案干部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体制机制,以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为核心,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工作。在规划实施中,培养档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弘扬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富有创新能力的档案干部队伍。

五、监督检查 总结评估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篇2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准确把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创新思路, 更新观念, 不断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指导思想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灵魂和核心, 也是制定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举措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趋势, 《规划》确定了我省“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现阶段, 我省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投入不足、基础落后、发展缓慢的严峻形势, 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 我省经济社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这就为实现档案工作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依据《全国档案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总体部署, 坚持以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档案服务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支撑, 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 实施科教兴档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 着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全面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定“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符合国家档案事业整体发展要求,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档案事业体系, 实现国家综合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型。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以实施“三大战略”带动“三个体系”建设, 促进《规划》中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实现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三个体系”是“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长期指导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实施“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三大战略是实现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举措。《规划》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个体系”, 结合我省实际, 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在基础建设上, 着力夯实档案工作基础。档案基础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石, 直接关系档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 我省档案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条件不断改善。但总的来看, 档案工作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 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加以推进。针对省档案馆虽然进行了改扩建, 但服务保管功能还不完备, 基层档案馆建设历史欠账较大, 《规划》将省档案馆二期扩建工程[含改造后库建设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齐齐哈尔等9个市地新建档案馆、县区新建档案馆列入档案馆建设规划, 同时要求在档案馆库建设中, 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确保质量, 建设满足功能的档案馆建筑。已经建成的馆库设施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完善功能, 确保发挥最大效用。对档案资源的接收征集, 《规划》提出省档案馆年均接收5万卷, “十二五”末馆藏量达到80万卷;市地县档案馆平均年接收15万卷, “十二五”末达到900万卷。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 《规划》明确要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高度重视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建设, 努力推进以“三网三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二是在档案服务上, 着力提高档案利用水平。对“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规划》提出要坚持服务为先, 主动为各级领导服务, 为各部门服务, 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不断增强档案部门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完善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档案服务的需求, 努力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把“档案馆”变成“思想库”。积极拓展档案服务领域, 围绕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企业改革发展等重大工作, 主动跟进, 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档案服务, 拓展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完善档案服务功能,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 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有针对性地编辑专题档案信息, 充分挖掘档案工作潜力和空间;创新档案服务方式, 继续做好接待查档及政府公开信息查阅, 为上门查阅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满足群众的利用需求。三是在档案管理上, 着力健全档案安全体系。当前, 我省档案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和部门档案安全意识淡薄、内部管理不严、档案保管保护设备设施危旧。特别是少部分县 (区) 的档案馆已属危房, 还有不少仍处在待建阶段, 大量的应接收档案没有条件接收进馆, 档案馆新馆建设过渡期间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 《规划》要求从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 以强化档案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用好档案安全管理技术等手段, 多措并举, 切实重视和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努力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 确保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实现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采取有力措施, 为完成《规划》中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提供坚实保障。结合我省档案事业发展实际, 《规划》从“人”、“财”、“法”三个方面, 提出了确保实现发展目标的五项保障措施, 其给力之处在于:一是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把档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工作的整体布局, 确保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为档案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写入《规划》中, 进一步优化档案事业发展环境。这方面, 省政府工作力度较大, 已经率先将“加强市县档案馆建设, 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安全保管能力”写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我省档案事业专项规划起草作了很好的铺垫。二是强调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在《档案法》修改后, 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改《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 使之更切合我省档案工作实际, 更具操作性和保障性。逐步制定完善我省档案行政执法、档案收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适时修订我省现行的档案业务标准及相关规定,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和标准的引导作用。三是对解决困扰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经费问题加以推动。《规划》提出要“加大对档案事业经费的投入, 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确保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业务经费每年每卷不少于2元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将市地县区档案馆库建设和维修列入财政预算, 已经列入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并争取到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补助的县, 当地政府要及时投入必要的配套资金。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等专项资金投入。四是切实加大措施力度, 将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舆论支持、技术支持的档案教育、宣传、科研三大方面全部列入保障措施。五是以加强档案督查工作为手段,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十二五”期间, 省档案局将继续坚持每年对市地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省 (中) 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档案工作督查,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对本地区档案工作进行督查。通过档案督查提高工作执行力, 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篇3

——档案资源极大丰富。各级国家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接收任务,围绕重大活动、重点工作广泛开展档案征集和城市记忆工程。

——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级档案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查阅服务,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档案编研作品、档案展览和档案文化讲座,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安全保管全面增强。各级档案部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人人有责的思想,围绕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設施安全、馆室环境安全,构筑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技术防线、设施防线、网络防线、应急防线,建立安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级档案部门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建设世界水平的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化、档案利用网络化。

——档案馆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五位一体”功能的要求,加快档案馆新馆建设和现馆改造,建设一批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公共档案馆,馆舍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50%以上区县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

——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档案移交单位为重点,以基层单位、基础工作为着眼点,加强对各区县、各行业、各部门档案工作分类指导,实现业务监督指导工作的全覆盖;健全机关、企业、民生等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实现规章制度管理的全覆盖。

主要任务

一、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市和区县档案馆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档案接收任务,大力开展对境内外反映北京特色的重要档案征集工作,大力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主动拍摄留存反映城乡发展变化的声像档案。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各单位都要制定文件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进一步完善归档制度,落实归档责任,做好归档工作。列入市和区县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单位,要在2013年底前完成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报审工作。

二、档案利用服务

(一)做好查阅接待工作

各级档案部门要完善接待制度,改善接待条件,进一步深化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假日预约、信函代查、送档上门等多种方式。市和区县档案馆要继续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接待工作。

(二)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挖掘馆室藏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编研质量,推出一批史料性、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较强的档案编研精品,加强声像档案的编研工作。完成第二轮《北京志·档案志》编纂工作。

市和区县档案馆要办好具有馆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档案基本陈列展、专题展;要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要继续办好“档案馆日”活动和档案文化讲座,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惠民活动

各级档案部门要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以光盘、汇编、展板等多种形式,送进学校、社区、企业、农村。

三、档案安全建设

(一)构筑思想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保密教育,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

(二)构筑制度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涉及档案安全的规章制度,使安全制度覆盖档案工作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要狠抓制度落实,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三)构筑技术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以数字化档案利用为重点,加强对原件的保护;要制定和采取封存措施,已数字化的档案原件力争不动用不出库。市和区县档案馆全面完成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任务,加强破损档案的修复工作。

各级档案部门要大力开展档案异质备份工作,市和区县档案馆馆藏电子档案在市容灾备份中心备份,重要档案在陕西省档案馆异地备份。

(四)构筑设施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建设符合安全保管需求的档案库房。市和区县档案馆要配齐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火灾报警和消防灭火系统、库房温湿度检测系统、馆区周界防护装置和电子巡查系统、通讯系统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等设备设施;完善特藏库建设,进一步加强珍贵档案的保管。各单位档案室要加强安防设施配备,确保档案安全。

(五)构筑网络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严格上网信息的审查,加强移动介质使用管理,严格控制网络之间的数据交互,防止失泄密现象发生。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加强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做到档案业务专网与政务网、互联网物理隔离。

(六)构筑应急防线

各级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普及应对知识,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处置能力。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

以市和区县档案馆为主体,整合馆藏数字档案资源,建成分布式、区域性数字档案馆。

(二)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

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自2011年起,列入市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单位,向市档案馆移交纸质档案的同时,移交齐全完整的数字化副本。“十二五”末,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市属单位有条件的要做到室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

(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

市和区县档案局要指导各单位在新建和改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业务系统时,纳入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功能;加强与信息化主管部门合作,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功能建设情况进行审查。市属单位要制定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市和区县档案馆要稳步推进电子档案接收工作。

(四)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

市和区县档案馆2012年要实现开放档案案卷级目录共享,2015年实现开放档案文件级目录共享;要深入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2012年建起市、区县、乡镇、村共享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市和区县档案馆要依托互联网和政务网,不断提高数字档案资源的利用服务水平。市档案馆要继续利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开放档案查阅及网上档案展览服务,利用“政务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为委办局提供移交档案查阅服务。

五、档案馆馆舍建设

按照国家档案局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档案馆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档案馆建设。按照投资事权财权匹配原则,市档案馆建设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给予支持,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由区县政府负责安排投资。

六、档案依法行政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

要建立和完善涉及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以制度规范工作。

(二)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

市和区县档案局要以档案移交单位为重点,加强业务监督指导,使所有移交单位把档案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移交好;以基层单位、基础工作为着眼点,从制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抓起,分类指导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做好档案工作,实现业务指导全覆盖,不存在指导盲点。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市和区县档案局每年要开展主题突出的行政执法检查,要联合相关部门共同进行,加大工作力度,增强针对性。对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执法能力。要认真做好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工作。制定《北京市档案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并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贯彻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档案馆日”、文化讲座、法制宣传教育等各种方式,深入宣传“十二五”规划,为规划的落实营造良好氛围。

二、深化科学研究

组织开展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世界城市档案工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研究,大力推进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发挥科研工作对“十二五”规划任务完成的支撑作用。

三、提升队伍素质

围绕事业发展抓培训、强素质,利用网络、面授等形式,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继续把档案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在市委党校举办档案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规划,采用课题研究、学术研讨、技能展示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造就一批档案行业领军人才,为“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提供人才保障。

四、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档案部门要依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规划任务的落实。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篇4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克难攻坚,锐意进取,推动了全县文广新事业的大发展。现就“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情况和“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一)文化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一是扎实推进文化中心项目建设,3d影院、图书馆将于2015年12月全面完成;二是全面完成文化园决策广场、文化休闲区、毛泽东兵井冈雕塑、亮化、绿化等五大工程;三是完善陈列布展工作,完成一枝枪纪念馆、秋收起义20天陈列布展、甘祖昌将军展览馆、湘赣省“一苏一大”列宁学校、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末代帝师朱益藩老宅、花塘村史、陇上改编旧址九大布展工作;四是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2012年以来,国家省文物部门拨付维修资金215万元,其中陇上改编旧址35万元,宾兴馆100万元,仰山文塔40万元,贺录姑贞孝坊40万元,维修工程已全部完成;五是完成发射台改造工程,已完成供水、道路改造、机房改造、铁塔维修工程;六是全面完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在努力提升改造文化站的同时,加强了开放管理工作,全县13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

(二)文化惠民活动亮点纷呈。全县共完成送电影下乡10695场次,观众人次达150万余人次。剧团送戏下乡720场,尤其针对盲区人群开展了文化惠民活动,为敬老院、服刑人员、工业园区务工人员送上了精神食粮。自创小戏6台、小品11个、快板5个、器乐曲3首,挖掘创作了以《石门山女人茶》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采茶戏“偷师”、“劝郎”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戏剧在全县进行了展演。图书馆从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获赠价值300余万元的图书,先后录入ilas系统,实现图书借阅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方便了读者借阅,2013年在全国第五次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

(三)文化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一是承办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乡约》、《我们的中国梦——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贺新春》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为全县人民送上了厚重的精神食粮;二是在广场举办了美术、书法、摄影、文明礼仪图片等展览。透过图文展示了中国悠久的礼仪文化,展品吸引了大量群众,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三是成功举办了六届油菜花节和四届莲文化旅游节。

(四)文化辅导活动深入民众。一是举办戏曲、美术书法骨干、农家书屋管理员、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培训班共30余期。二是组织实施了“三区人才”支援计划,选派专业人员到乡镇进行人才对结,尤其为良坊镇《木板雕刻》、三板桥乡《城皇界寺》等非遗项目及路口阳春古民居保护名录申报工作和古籍书普查登记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专业指导培训。

(五)农村文化示范点工程有新特色。实施开展了文化示范工程。从2013年开始,每年打造26个村级文化示范点,扶持10个村级文艺团队基础文化设备。一是开展争创“全国楹联之县”活动。继续深化三板桥全国楹联文化之乡这一品牌,举办楹联大赛,进一步打造楹联文化墙共计200米;二是打造地方书籍特色专柜。在各示范点收集、整理有特色的族谱、方言、图书、格言、诗歌、传记等古今书籍,设立地方特色专柜,将地方古籍收集编入目录,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书籍书柜6个。三是塑造一个莲文化共享品牌。通过挖掘各示范点文化资源,以风土人情、特色建筑、传统戏曲、历史文化等方面为题材,创办“荷乡莲说”系列讲座。十二五期间举办了《引兵井冈决策》、《解读玉壶山》、《烽烟——发生在历史上那些战事》三期讲座,通过电视讲座,现场讲课的方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挖掘宣传人文历史;四是打造文化进祠堂。完成了路口镇汤坊村、南岭乡长埠村祠堂文化布展工作。

(六)文物保护工作有新的奉献。一是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参加全市“5.18博物馆日”文物宣传活动,展示文物特色,在乡镇村巡回展览20余次,接待观众30000人次。5年来发放宣传单2万余份,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二是推进“五纳入”工作。5年来,县政府拨付文物保护资金4.2万元,抢救性发掘文物拨付资金20余万元,解决人事代理讲解员工资4.8万元,政府投入花塘官厅修复800万元,文化园建设2000余万元,宾兴馆环境整治300余万元;三是考古发现。配合省考古所发掘铜鼓堆东周墓,出土文物百余件,预计2015年完成挖掘工作。在省市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抢救性挖掘田南、井头、云溪龙头古墓,出土文物30余件。勘探发现古墓3座,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完成文物保护工作;四是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按照普查工作要求,全面启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工作,还在进行数据上传工作。2014年投入20余万元改造文物库房,添置文物架,保险柜,摄像机等设备,重新建立馆藏文物档案。2014年县政府拨付普查资金2万元,2015年已申请普查经费5万元。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新突破。一是组建县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民间舞蹈《茶灯舞》、传统手工技艺《打锡》、传统烹调技艺《血鸭》、山歌《哦嗬歌》四个项目已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省级传承人2名。《复礼书院祭典》、《石门山女人茶》等,被列为市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石门山女人茶》由县政府申报江西省罗霄山脉旅游开发项目之一,《打锡》项目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包装、打造,2014年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填补了我县非遗保护项目的空白;二是筹建县美术馆,在南岭、三板桥等多个乡镇成立美术协会,推动美术工作向纵深发展。

(八)文化市场整治有新面貌。一是加强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在平时的行政审批工作中,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公开办事程序,依法审批,规范管理;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措施有力。重点抓好专项整治工作,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全县开展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文化市场保平安”、“公众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大检查”、“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大检查”、“扫黄打非”、“清源行动”、“绿书签行动”、“净网行动”、“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查处取缔无证照游艺娱乐经营场所”等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检查1500多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1000家(次),收缴非法书报刊6000余册,非法音像制品、盗版软件1250多张,停业整顿15家,配合工商部门取缔违法经营户18家,查处非法淫秽音像制品2670盘,非法印刷品1230册,无证地摊10家、无证游戏室15家,联合查处非法销售、处罚网吧50家(次),未发生文化市场大的违法违纪事件,社会反映较好。

(九)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正常运行。认真做好玉壶山发射台改造项目的评估论证工作,并及进改造维护其设施。发射台工作人员克服交通不便和高原辐射等困难,按照国家要求圆满完成每年发射任务,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

(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有保障。按照省、市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打击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活动,尤其是加大了对重点区域、繁华地段和主要交通干道周边的整治力度,对县城14家电器经营店、9家电器维修店和乡镇16家电器店进行拉网式检查,拆除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200套;完善了安全播出工作机制,做好节目的审查、监听和监看,每月定时召开安全播出例会,特别是加强对两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等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监管,确保了全县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全年未发生安全播出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员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流通不畅,体制不够灵活,影响了文广事业大发展的开展。

(二)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在创特色、出亮点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以更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三)文化产业发展步子不大,自身造血能力不强。

(四)公益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十三五”期间工作打算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文化工作的发展要求,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致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项目。重点抓好一支枪纪念馆、秋收起义陈列馆、甘祖昌龚全珍事迹展览馆、宾兴馆毛泽东旧居、花塘官厅(列宁学校)、湘赣省一苏一大会议旧址、朱益藩陈列布展、文化馆、图书馆和13个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设施共享、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157个行政村红色文化陈列工程,继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在县城新建3个示范社区书屋,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内容,充分发挥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的作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实现100%乡镇建设并开放好文化站,100%村建有村级文化室,100%村建有农家书屋,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二)加强广播电影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和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络。大力提升广播电视传输服务质量,加快提高高清晰度电视制播能力。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高山无线发射台、加强日常维护,确保有效运行;更新改造电视节目发射台站基础设施,确保安全播出。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2016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城乡互动,共建共享,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为载体,实施以城带乡文化帮扶计划,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免费提供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每所中小学每学期两场电影。举办一批全县性农村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楹联大赛、书画巡回展、农民艺术节);提优一批农村文化团队,重点扶持一批民间文艺组织,发展一批农村文化团队,打造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场所,突出打造以村为重点的1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

(四)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文物库房,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力争申报宾兴馆、桐鼓堆东周古墓、安成侯古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路口古民居、花塘官厅、秀莲桥、勤王台、李祁墓、李头姑贞节坊、高滩行军会议旧址、甘家毛泽东旧居、陇上改编旧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计划,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扶持发展采茶戏、血鸭、六市茶灯舞、三板桥楹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全力支持抓好良坊镇的《木板雕刻》,三板桥乡的《城皇界寺》等几个非遗项目,进一步完善资料,准备申报省级非遗名录。确保有3-5个项目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力争1-2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努力提升我县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水平。

(五)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引导性扶持重点文艺作品的打造,推出更多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富有特色的文艺精品。精心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省级、市级重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文学、书法、楹联、民间艺术等文艺精品,不断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

(六)健全优秀文化产品创作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文学艺术评选和奖励力度,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评价机制。设立文化精品创作专项资金和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通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和以奖代补等办法,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家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扶持优秀文艺作品参加各级各类重要节展和各级各类评奖,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以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和公共文化场所为载体,集中宣传展演优秀文化作品,提升文艺作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让群众及时分享文化精品生产成果。

(七)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四区”战略、加快“四园”建设、打造名副其实“之乡”的重要支撑点,紧紧围绕我县产业现状,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文化用品、演艺娱乐等一批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体育、信息、教育、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做大做强文化休闲旅游、职业教育、演艺娱乐等重点产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优先培植主业突出的龙头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培育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

(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抓住我县列入罗霄山脉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县的重大契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国莲文化园建设,以花塘官厅为基础,突出毛泽东引兵井冈决策、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深入挖掘、整理一枝枪纪念馆、甘祖昌龚全珍事迹展览馆、博物馆、复礼书院等文化元素,汇集到中国莲文化园集中展示,着力弘扬特色文化,形成“古色环绕、红色绽放、绿色支撑”新聚焦,提升文化影响力。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导项目、企业向文化产业园区集中,努力使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

朝阳市十二五规划 篇5

“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壮大工业经济

“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出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走出一条比较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工业振兴之路,实现整体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00户,超10亿元的企业30户,超100亿元的企业2户;培育壮大产业集群15个,其中5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个。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实施名牌战略,争创辽宁名牌产品30个,实现中国名牌零的突破。

1、打造千亿冶金业。重点发展凌钢、鞍凌钢、朝阳县有色金属三大冶金聚集区,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使朝阳成为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和有色金属生产基地。2015年,冶金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

——凌钢冶金聚集区。凌钢进一步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增加适销品种,在350万吨钢的基础上,继续改扩建,力争2015年钢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围绕为凌钢配套服务,在其周边重点发展钢厂建设运营过程中需要的电器设备、液压设备以及钢铁类技术、物流、贸易等;围绕凌钢产品,通过招商引资新上钢材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凌钢冶金产业聚集区。

——鞍凌钢冶金聚集区。鞍凌钢进行二期工程扩建,钢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围绕鞍凌钢产品在其周边进行热轧板材延伸加工,开发建设马口铁卷板、冷轧不锈钢板、镀锌钢板、涂层镀层以及集装箱、钢结构项目;围绕为鞍凌钢公司服务,搞好钢铁类技术研发和物流、贸易服务,形成鞍凌钢冶金配套聚集区。

——朝阳县有色金属聚集区。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工艺优势,内引外联,合资合作,将镍、钛、锆等加工项目向有色金属聚集区集中摆放,壮大群体优势。依托天马集团,扩大金属镍生产规模以及深加工能力;依托东方百盛、金达集团,建设年产千吨核级锆、万吨钛及钛材、钼铁合金加工项目。支持有色金属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物流贸易。在朝阳县二十家子松岭门一带形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聚集区。

继续有序发展本地铁矿采选业,以保证朝阳钢铁企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海绵铁、高纯生铁、锰铁合金、粉末冶金及压铸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铁粉就地转化升值。

2、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两大基地,把我市装备制造业建成产业集中度比较高、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品技术比较先进、综合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2015年, 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800亿元。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鸿凌集团、东风朝柴、飞马铸造、浪马轮胎等企业接长产业链条,以整车和零部件为重点,在上游形成以柴油机、转向器、汽车轮胎、轮毂刹车鼓等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在中游形成轻重卡车组装改装和电动车生产线,在下游形成以市场销售、维修服务为主的后续跟进服务体系,把朝阳建设成全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015年,柴油机达到40万台,转向器30万台,车架30万台份,全钢载重汽车轮胎500万套,半钢乘用车轮胎1200万套。力争形成10万辆轻重卡车生产能力,10万辆电动助力车、电动汽车、电动农用车生产能力。

——建材机械装备生产基地。加快建材机械装备业科技研发进程,通过提升核心技术,重点提高大型建材成套装备生产能力,在技术创新和成套配套能力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朝阳重型机器公司和朝阳重型机械制造厂为龙头,顺应水泥机械设备大型化、国产化发展趋势,完善成套加工技术手段,形成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总包能力。积极支持中小建材机械制造企业改造、联合、重组,形成规模优势。

依托我市原材料和各种合金材料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现有生产能力,实现铸造业的规模扩大和全面提质,形成纵贯全市东北至西南方向的铸造产业带,重点发展北票和喀左冶金铸造园区。2015年,全市铸件产量达到500万吨。培养壮大建筑机械、农用机械、节能环保机械、制药机械、金属切削机械等成长性企业。

3、培育发展能源及新能源电器产业。同步发展传统能源和新型能源两大能源产业,全力推进辽宁(朝阳)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建设。2015年,能源及新能源电器产值突破800亿元。

——大力发展传统能源。积极发展火力发电,优先发展热电联产业。实施燕山湖发电项目二期工程,力争增加4台1000MW容量空冷机组,最终形成5200MW发电能力。建设国电电力朝阳2×350MW热电联产项目,争取建设国电电力二期以及北票、凌源、建平、喀左热电联产项目。积极开发页岩油,2015年页岩油产量达到20万吨。同时鼓励发展坑口发电、煤层气开发等资源利用项目。

——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充分利用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建设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风力发电5000MW,太阳能光伏发电300MW,选择资源条件好的县(市),争取建设成为省内百兆瓦光伏发电示范县。积极开发生物柴油、纤维乙醇等生物质能源。

——全力推进辽宁(朝阳)新能源电器(超级电容器)产业基地建设。以超级电容器为主,积极发展电动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绿色电池和大型储能系统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孵化平台、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融资平台建设,每年建设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厂房。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一座高水准研发大厦。产业基地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包括商住区),力争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基础。

4、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用工业发展理念发展农业,提升档次,创建品牌。以宏达牛业、鑫枫羊业、柏慧燕都、北票宏发等企业为龙头,使我市牛、羊、生猪、禽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0万头、300万只、500万头、2亿只。依托木材、酒葡萄、山杏、大枣、苹果等资源优势,在发展木材加工业的同时,以天池葡萄酒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葡萄酒、果汁等食品饮料企业,壮大生产规模。创造条件,提高农产品加工率。2015年,粮食加工率达到地产量的50%,蔬菜综合加

工能力达到地产量的30%以上;中药材加工量达到25万吨。积极推广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龙头企业拉动基地建设。2015年,有8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200亿元。

5、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现有资源和企业优势,加速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扩大规模;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2015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

依托东鑫、源泉水泥等企业,壮大生产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末期产能达到1000万吨,把我市建成区域性水泥生产基地。依托建平陶瓷园区,发展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以凌源世明玻璃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玻璃深加工产品。以棉纺织和服装加工为重点,全面提升中泽朝纺、北票新元纺织等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造纸、酿造、制糖及紫砂等轻工产品的发展。积极发展煤基多联产,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培育长峰电源、佛瑞达包装材料、普仁生物制药、华星生物工程、建平红山玉等新兴产业。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为核心,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5%。

1、加快物流产业发展。以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保障,以物流、信息流联通为手段,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锦州港、葫芦岛港合作,使朝阳成为辽冀蒙三边地区对外贸易的“无水港”。依托豪德、新天地在中心城区西南部建设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物流中心,依托柏慧燕都、希波集团在中心城区西部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同时分别在中心城区西部和燕都新城规划建设大型蔬菜交易中心和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以五个县(市)为节点,每个县(市)至少建设两个大型冷链储运企业,构建南北、东西向延伸的“十”字食品冷链物流密集带;以服务设施农业为出发点,同步在五个县(市)建设蔬菜批发分拨中心,发展辐射辽冀蒙乃至全国的蔬菜物流网络,使朝阳绿色优质蔬菜向“国人厨房”迈进;以冶金产业为依托,建设钢铁物流中心,服务装备制造、铸锻造、建筑、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同时加快发展以高端板材为重点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依托大型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2、全面提升金融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3-5家域外股份制银行到朝阳设立分支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提升经营水平;着力培育和发展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组建朝阳银行并争取上市,加快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力争每县(市)建成一家村镇银行。加强“三农”保险,形成覆盖广泛、结构科学的保险市场体系。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加快成立担保业自律组织,提升担保业运营水平,开辟多种融资渠道,运用产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形式,着力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融资方式,大

力引进股权私募、创投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十二五”期间,力争10户企业上市。

3、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朝阳独特的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内涵丰富、特色彰显的文化旅游业。积极打造“文明圣地”、“化石王国”、“三燕古都”、“东方佛都”等文化旅游品牌,实施项目牵动战略,重点建设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园区、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产业园区、凤凰山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南北塔历史文化博览区和北票龙鸟湖文化旅游产业园。同时,积极开发建设朝阳清风岭影视拍摄、喀左紫砂及民间工艺品制作、凌源北票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凌源皮影、建平艺术剪纸绒绣等文化产业基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辟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吸引域外游客。发展皮影、剪纸、紫陶艺术,开展戏剧创作、曲艺演出。加快文化旅游与现代科技融合,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电影视、演出娱乐、动漫游戏、工艺美术、会展广告等产业。“十二五”期间,五个县(市)各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1家,市区新建四星级以上酒店3家以上。2015年,文化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0亿元。

4、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中心城区以新华广场和豪德贸易广场为核心,建设两大市级商业中心、7处区域级商业中心。发展壮大兴隆大家庭、大商新玛特、商业城等现有大型商业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来朝投资建店。“十二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大型商业企业3个,超10亿元的5个。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6%以上。加强机动车交易、成品油等专业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以连锁配送、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积极发展咨询、住宅地产、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节庆展会等新兴服务业;支持鼓励科技服务、创意设计、软件服务、商务服务、企业服务(智力资本、商务活动)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食品配送、旧物回收等社区服务业。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建设。“十二五”时期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实现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

针对市本级和双塔、龙城两区实际,加大城区经济推进力度。每个区重点抓好一个50亿元的服务业聚集区和100亿元产业集群建设,确保“三年倍增”计划目标实现,力争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双塔区以中心城区发展为依托,以燕都新城建设为契机,以商贸物流、一体化电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加快推进服务业聚集区和高科电子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城区经济全面发展。龙城区以西部产业新城为核心,加快培育新能源电器、精品钢材、火力发电、热电联产、商贸流通等重点产业,形成集产业、商贸、居住为一体的新城区;全力提升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形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体系。积极做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工作,争取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继续强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大力发展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安全饮水井和设施农业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和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培育。重点推进北票粉末冶金和除尘设备、凌源玻璃水泥、朝阳县有色金属、建平陶瓷、喀左铸锻产业集群建设。做好北票经济技术开发区移区、扩区工作,力争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重点园区进入省级开发区行列。积极推动北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2015年,所有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达到10亿元以上,力争2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每个乡镇发展一个产值超5亿元的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介绍:

1、鞍凌钢铁集团

鞍钢集团朝阳鞍凌钢铁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及毕业生需求计划表

一、鞍凌公司简介 鞍钢集团朝阳鞍凌钢铁有限公司是鞍钢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是鞍钢集团的“三新”项目之一。

2、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

3、航天长峰朝阳电源有限公司

建厂22年,公司占地面积四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十万平方米;拥有数百台世界一流的生产、筛选、测试、老化、检验和机械加工设备;拥有一千五百平方米的三十万级超净车间。百余名技术管理精英、千余名员工,致力于生产DC/DC、DC/AC、AC/DC、UPS、一体化变压器等等五大电源类别、二十多个系列、三十余万种的集成一体化电源。

4、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辽宁省微生物工程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生物工程研究与应用开放实验室;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认证(ISO/IEC17025)标准实验室);农业微生物研究室;食用菌研究室;食品工程研究室;发酵工程研究中心等。

5、辽宁凌源鸿凌汽车集团公司

集团占地面积3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现有资产10亿元,各种生产加工设备4450台,专业生产线38条,集团下设8个大型专业生产厂,5个独资子公司,现有员工1万9千人。

6、朝阳市中心医院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篇6

近几年来,国家、省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多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职业教育因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大好时期,抓住机遇,便能谋求快速发展。为认真落实国家及省职教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更好地服务盐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地方企业培养更多更好地实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市招

商引资创设更优良的环境和提供人才支持,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努力实现“五高”目标(就业服务高要求、教育教学高质量、专业建设高品位、基地建设高标准、学校发展高效益),推行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培训、就业六位一体办学模式,形成市场化办学、精细化管理、品牌化提升的特色,为盐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在规模效益上,要正确处理好外延扩张和内涵提高的关系,坚持层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在学校建设和管理上,要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做到硬件建设不断拓展和更新,软件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在课程建设上,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在资源整合上,要正确处理好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的关系,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后的最大使用效益;在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上,要正确处理好学历教学和技能短训的关系,坚持学历教育的同时,不断扩大社会培训及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办学功能;在学生就业安置上,要正确处理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关系,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主动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接受上海大都市经济圈的辐射。

2、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办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全校教职工时神圣职责,把学校办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作为学校自觉的目标追求。同时,学校根据盐城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各类企业服务,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坚持特色、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

特色是学校的灵魂,特色就是“争一流”,特色形成了,学校的知名度就高了。一流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质量高了,群众满意度就高了。办学效益是检验是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是否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三者必须并重。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目标任务

——事业规模实现新增长

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大力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形成职教集团,从现在起到“十二五”末年招生达1000人,在籍生不少于3500人,年组织非学历培训1000人次以上,就业转移500—1000人。积极巩固中西部地区招生,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区生源基地。

——专业建设迈出新步伐

切实把示范专业建设作为创立特色、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十二五”期间再创建2个省级示范专业(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应用)、2个市级骨干专业(韩语、服装制作)、两个课程改革实验点(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并力争创建成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基地建设力求新拓展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载体,直接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水平。在“十二五”期间要把机械加工技术基地建设成省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并形成“前店后厂”式办学特色;把电子技术应用建成省级实训基地;把计算机、交通运输业汽修、船舶驾驶、轮机管理建成市级培训示范基地。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定位上,努力使学校的实训基地具有八大功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技能鉴定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师生科技创新基地、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市县技能大赛基地、社区教育服务基地。

——教育质量得到新提高

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行“七个一教育”:一个向善的人品、一门娴熟的技能、一口较好的普通话、一门能交流的外语常用语、一手工整的钢笔字、一门较熟练的驾驶技术、一项个人特长,实施“一书五证制”:毕业证书、技能合格证、计算机中级证、驾驶员证、英语口语合格证、普通话等级证,学生技能(中级工)合格率96%以上。师生技能大赛逐年取得好成绩,高质量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队伍建设有新举措

按照省教育厅“双师+名师”的创新教师建设工作思路,积极推行首席教师制、导师制、访问学者制,每年送l-2名优秀教师参加出国培训,2-4名教师参加国家、省骨干教师培训,10名以上教师参加省“四

新”培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派出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锻炼。突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70%以上。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名教师的评选,并积极为领军人才和高级讲师培养创造条件。

——学校位置有新提升

办学综合实力力争领先苏北、争先苏中,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适度超前于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应对沿海经济

发展,办学特色、发展速度做到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并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学校全面快速发展,实现更大的宏伟目标,我们将围绕一个创建,实现两个突破,优化三个开发,完善四个项目,实施五大工程,推行六大举措。

1、围绕一个创建

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家、省、市职教会议精神,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以创建统揽学校全局,积极创建省级技能型紧缺(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级示范专业、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和实验学校,2015年争创江苏省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

2、实现两个突破

校企联办再突破,扩大本地校企订单教育,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增设校外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八个合一”,即学校与企业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东西合作、境外合作再突破,坚持东西部结合,着眼西部学生生源,把学校办成西部学校发展的示范校。通过外引内培,把学校办成承担地方企业用工重任的模范校。坚持外向型办学方向,着眼国际劳动力市场,把学校建成引领学生境外发展的桥梁。

3、优化三个开发

(1)开发校本德育资源,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德育人,把思想道德与素质养成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来加强培养,以活动为载体,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习的实际,认真开展德育研究,积极探索实施,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德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形成。

(2)开发校园文化资源,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立校的方针,努力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积极渗透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生本文化内容,创设良好育人环境,进一步强化师生环境建设意识,逐步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让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位师生进行自主管理,让校园生活充满七色阳光。

(3)开发校本课程,根据“素质为主,能力为本,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思想,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完成四个项目

(1)切实加强与校园对面的汽修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推进全校学生开展汽车驾驶员培训工作。

(2)校舍建设。2010年多方筹措资金建成建筑面积为14074m2的学生活动中心实训楼。征用校园后面土地,使学校的占地面积从82亩增加到120亩。

(3)技能鉴定站。积极争取盐城市教育局和劳动局的支持,在学校建成国家技能鉴定站,为创建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创造条件。

(4)课程改革。2010年6月前通过一个省教育厅验收的课程改革试点,2014年力争创建成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并积极推进学校改革工作的深入实施。

5实施五大工程

(1)加快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大力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2)加快实施“两个一百”培训工程。统筹资源,共同实施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两个一百”,既坚持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培训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坚持教育培训与服务地方企业相结合,力争培训合格率达100%,适龄人员就业率达100%,年培训转移500—1000人。

(3)加快实施城市新市民教育培训工程。城市新市民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实施新市民教育培训工程是推进城市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

(4)加快推进三个扩大工程。一是扩大办学规模。紧紧抓住职教资源整合的契机,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并积极巩固中西部地区,努力扩大中西部生源市场。二是扩大优质资源效应。发挥品牌效应及辐射、带动和推动作用,促进我县职教事业发展。三是扩大教育资源总量。通过政府扶持,政策优惠、招商引资等措施,积极利用民资,借助外力,大力引导各类资本解决职教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

(5)加快实施“阳光工程”。在收费、助学扶贫、奖惩兑现、财务管理、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实行阳光操作。

6、推行六大举措

(1)在学生学习方面,推行“六个一”。即“读”,每学期读一百万字左右的中外名著;“说”,每节课前说十分钟新闻故事;“背”,每学期背古诗词五十首;“写”,每天写一篇日记或随感;“做”,每天争取做一件好事;“选”,选修一门课,选考若干证。

(2)在教师考核方面:推行“十个一”,即遵守一个教学常规、坚持一年出勤考核、学习一部教育理论书籍、参加一次理论考试、开设一堂好课、参加一次基本功竞赛、撰写一本教学日记、参加一项技能竞赛、撰写一篇省级论文、撰写一篇市级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3)在学校管理工作方面,推行“六制”;即部门目标制,部办负责制,班组责任制、校务轮值制、工作月报制、部门述职制。

(4)在学籍管理方面,推行“一书五证”,在获得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英语合格证及机动车驾驶证、技能合格证等相关证书基础上,发放毕业证书。

(5)在教学工作管理方面方推行六分制,即分级负责、分类要求、分层提升、分科指导,分阶段验收、分学期考核。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篇7

2月15日,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下称《规划纲要》) 公布, 《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规划纲要》重申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 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十项主要目标, 进一步明确了具体要求。《规划纲要》提出以重点工程带动的工作思路, 明确了九大重点工程, 并细化分解为若干具体项目。为保障《规划纲要》的实施, 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

《规划纲要》指出, 要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 兴办文化企业。纲要还指出, 将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国家许可范围内, 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篇8

提出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互联网、新兴媒体、三网融合、数字出版等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并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确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明确要完成的具体要求等。

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在政策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明确将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称,除了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之外,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我国将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还表示,将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国有、民营企业上市。

将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

三网融合则成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十二五”期间将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上一篇:诸葛亮刻苦学习的故事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优秀音乐教案《蜜蜂做工》及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