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体系建设汇报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急体系建设汇报(共8篇)

应急体系建设汇报 篇1

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工作汇报

河钢铁集团矿业公司石人沟铁矿

二○一六年八月二日

根据冀安监管应急〔2016〕8号文《河北省深化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石人沟铁矿以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为核心,以提升我矿应急处置能力为目标,学习三友集团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先进经验,全面推动石人沟铁矿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石人沟铁矿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体系建设要求,于2016年上半年全面修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应急管理责任作为其重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责任分解。明确了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长、班长、岗位人员的相关责任。

2、成立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石人沟发(2016)37号文《河钢集团矿业公司石人沟铁矿关于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通知》确定了石人沟铁矿应急救援机构。包括指挥部、应急指挥办公室、矿山抢险组、消防保卫组、医疗救护组、通讯保障组、后勤保障组、运输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善后处理组。同时确定了各组的职能范围,确定了应急联络图和应急联系电话。

3、建立应急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使石人沟铁矿应急工作落实到实处,矿制订了《石人沟铁矿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应急值守制度》、《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管理制度》、《石人沟铁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应急教育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现场紧急撤人避险制度》、《石人沟铁矿应急管理制度》、救护队的《值班、待机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昼夜电话值班制度》、《考核制度》、《请销假制度》、《学习和训练制度》、《救护仪器装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责任制度》、《会议制度》、《材料装备库房管理责任制度》、《战后总结讲评制度》、《内务管理制度》、《预防检查制度》、《车辆管理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

4、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石人沟铁矿2016年初与金厂峪救护队签订了救护协议。同时,为了确保出现险情时能及时处理,建立了一支兼职救护队。救护队定期组织训练、演练;定期组织召开救护队会议;定期总结救护队工作经验、教训;定期学习救护知识。全面提升救护队的知识水平和救援能力,为矿山安全生产服务。

5、完善了应急救援预案。

今年4月份结合石人沟生产现状、人员和机构变化情况重新修订了石人沟铁矿应急预案,增加了《石人沟铁矿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石人沟铁矿高处坠落专项应急预案》、《石人沟铁矿火灾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石人沟铁矿机械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石人沟铁矿起重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修订后更加符合石人沟铁矿现状,更加实用。一旦发生险情后,能够做到响应迅速、合理,确保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6、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并组织演练

1月份制订了《石人沟铁矿应急演练计划》对全年演练工作进行安排。按照安排于4月份组织了消防应急演练、高处坠落应急演练;5月份组织了井下透水应急演练;7月份组织了包括施工单位在内的炮烟中毒应急演练。演练后矿及时对演练进行逐项评估,通过演练找出了应急预案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使之更加实用。

7、应急物资准备充足

石人沟铁矿根据应急工作要求,制订了应急物资清单并已经于4月份全部到位。所有应急装备管理维护落实到人,确保装备有效。为了确保应急物资充足、有效,矿每月安排专人对应急物资逐一检查、落实并作好记录,一旦发生险情,物资确保能够及时到位。

8、事故报告

石人沟铁矿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和《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总局21号令)制订了《石人沟铁矿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将按照此规定上报事故信息。

9、应急处置 石人沟铁矿制订了现场易出现险情的《应急处置方案》,方案告诉现场职工发生险情后如何开展先期处置,如何进行疏散。告知职工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的权利,尽可能的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石人沟铁矿根据各个岗位的风险情况为每名职工制作了《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便于职工随身携带。职工作业前可以先看一下作业前、中、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发生险情后处置方案,有效的避免职工在发生险情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10、组织职工应急培训。

从1月份开始,石人沟铁矿分工种、分岗位分别对职工进行应急知识培训。广大职工真正掌握了应急知识、逃生知识;掌握本岗位的风险及如何应急处置;掌握了矿应急救援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应急演练方案并参与或参观演练,职工们基本做到了大灾面前不乱,能够做到有组织、有秩序的撤离。

以上为石人沟铁矿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的具体情况,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矿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应急体系建设汇报 篇2

电力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的保障条件之一。各类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工程建设事故和人员伤害,都可能会冲击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引发设备故障或运行事故,进而导致大面积停电。国际上,近年来陆续发生了多起大规模停电事故,如2003 年“8·14”美加大停电、2003 年英国伦敦停电、2003 年意大利“9·28”停电、2003 年瑞典—丹麦“9·23”停电、2006 年西欧“11·4”大停电等。在国内,2008 年冰灾引发南方电网大面积倒塔、停电事故发生,数十万人的日常生活受其影响,导致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这些事故不断警示我们:电网灾变并不遥远,电力系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应急管理,将其作为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预防和处置大规模停电事故作为国家灾变防治和应急管理的重点内容[1,2]。

为了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及其中电力应急管理建设情况,本文首先简述了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进而介绍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建设方案,最后分析了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专业性的防灾减灾机构,主要应对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专门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 年1 月1 日起施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 年5 月1 日起施行)等,强化了对此类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各部、委、局等专业性防灾减灾机构下逐步设置了一些二级机构以及成立了一些救援队伍等。但在这一时期,主要还是各部门单独应对各类灾害。

然而,应急管理本身就是 “全过程”、“全风险”、“综合性”、“协作性”的管理,包括预防、处置、恢复和重建等多个阶段。因此,我国传统的分部门、分灾种应对灾害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灾害的应对。为了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灾害和危机的能力,中国政府在2005 年正式成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前身为1989 年4 月成立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2000 年10月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 年4 月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是国务院领导下的部级议事协调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3]。这开始初步形成了我国综合性应急管理体制。

2003 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大面积爆发,暴露了我国在新型传染病预防与综合应急管理应对上的严重不足,政府由此更加意识到单一的、彼此隔离的、各自为战的传统体制难以应对各种新的应急管理挑战。由此,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综合应急管理体制。2006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重要转折点,是综合性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应急管理办公室的模式,相继成立了各地的应急管理办公室。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建设

当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围绕 “一案三制”展开。 “一案”指应急预案,国外一般称为“应急计划",是政府预先准备的一整套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与措施。“三制”是指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文献[4] 对“一案三制”中所涉及概念及其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非常透彻的解读,引述如下:

体制这个概念在政府管理实践中是指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关于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对于应急管理而言, 体制即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规范。

机制是制度化、程序化的方法与措施。政府的应急机制可以表述为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制度化、程序化方法与措施。体制与机制在概念含义上关系非常密切, 简单而言,体制内含机制,机制是体制的软件, 而组织是体制的硬件。

应急法制主要指通过依法行政,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法制与体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体制必须法制化, 即必须把整个政府应急管理过程纳入法制化轨道。

“ 三制”的关系可概括为: 如果法制和体制得以完善, 机制则尽在其中, 应急机制的实质内涵, 是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之上的政府应急工作流程体系,并最终体现为政府管理突发事件的职能与能力。应急机制的载体是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应急法律法规。

简言之,应急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应急机制建设主要是整理、优化、再造或重新开发各种应急管理流程,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流程体系;应急法制建设主要指通过依法行政,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应急预案

2003 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负责编制、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2004 年4月6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同年5 月2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2005 年1 月26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2006 年1 月,国务院发布《总体预案》,指导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它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主要的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应急体制

反思2003 年应对“非典”疫情的经验教训,我国初步开始建立依托政府办公厅(室)的应急办发挥枢纽作用、协调若干个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综合协调型应急管理新体制。2006 年6 月15 日,《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室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逐步形成“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

应急机制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的管理方法与措施。2006 年7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速的应急管理机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社会动员、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等应急机制。

应急法制建设

法律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深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形成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003 年5 月12 日“非典”疫情期间,我国正式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7 年8 月3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2007 年11 月1 日起正式实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法律。它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基本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有效实施应急管理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

电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电网是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工作一直备受关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作为电力监管部门从2005 年起开始编制《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逐步加强电网应急管理以及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国家电网公司自2005 年起陆续发布《国家电网公司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电网公司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与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国家电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公司城区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试行)》等;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也先后发布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管理规定》、《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省(区)电网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等。两大电网公司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预案体系。

文献[5] 提出电力应急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应急机制建设、体系建设、能力建设和信息沟通反馈等方面。文献[6] 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在应急体制和应急机制方面的建设情况。在应急体制建设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应急领导体系, 成立以各级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本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级电网调度运行部门实时监控电网运行状态, 确保应急快速响应。在机制建设上,国家电网公司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事件信息和应急指令的上传下达, 力争为应对电网紧急事故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把电网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资金预算,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同时还在每年的大修和技改资金中安排了专项应急费用, 保证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所需的资金投入,为灾害应对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 重视开展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 保证相关人员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应急措施与执行程序, 为电力应急提供人员保障。近年来,电网企业先后经历了抗冰抢险、抗震救灾、奥运保电、国庆60 周年保电等应急工作,取得了极大成功,展现了良好的应急能力和保障能力。

在应急管理理论与支撑技术研究方面,文献[7] 研究了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及其特点,分析了电力应急管理的理论依据,提出了电力应急管理的技术对策。文献[8] 对应急平台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应急平台的信息系统结构, 包括应急数据交换与联动、预测预警、应急决策与指挥、善后恢复、信息发布和模拟演练等功能。文献[9] 提出了建立城市电网应急能力评估技术指标基本框架的构想,从紧急事件分析、城市电网停电风险、用户停电容忍程度、城市电网恢复能力等方面研究了城市电网应急能力评估技术指标,指出了城市电网应急能力评估技术的发展方向。文献[10] 根据电力应急管理的要求,对电网灾变预测预警系统的功能架构和具体实现进行了研究。指出预测预警系统必须具备电网设备受损预报、电网安全评估、停电事故预测和预警信息发布四个方面的功能。针对上述功能模块,该文同时提出了一种具体的系统实现方法,特别是在模拟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时,通过求解一个最优切负荷问题对停电范围进行预测。

总之,随着近几年政府对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日益重视,电监部门和电力企业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大大加强。整个行业都开始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并开展应急演练等。同时,电力企业除加强电力系统设计标准,提高抗灾能力外,还加大了对应急关键技术的研究,不断借助科技手段,提高防灾和减灾能力。

电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尽管已经取得上述进展,但是考虑到电力系统发生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风险与损失,城市供用电系统、电力企业,甚至整个电力行业的应急管理能力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现阶段电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缺乏理论指导和顶层设计。尽管公共安全领域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应急管理理论[11],电力企业在进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仍然侧重在基于经验的应急预案编制上。各级电力部门虽然制定了应对各类型紧急事件的预案,但是对应急预案所承载的应急体制、应急机制的研究不够。要么预案包含的应急机制不健全,要么预案承载的应急机制过于死板,缺乏应对复杂情况的灵活性。文献[12] 提出从一般化的应急管理机制出发,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梳理日常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应急机制和应急组织架构,并在应急工作流程的各个阶段配置必要的资金和人员保障,进而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可以说这个思路是自上而下自动遵循应急管理理论指导的,非常值得电力企业预案编制人员的借鉴。

(2)电网企业在进行电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出发强调电网应急调度与设备抢修,而对于及时消除电网事件对社会、群众造成的影响,减少社会经济损失,防止社会骚乱,满足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还重视不够。举个简单的例子,电网企业目前对一级负荷的定义更多是从停电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程度来考虑,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的角度看,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为此,必须从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保障的角度重新认识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分析电网事故对上游发电企业和下游用户的影响,尤其是要加强对停电造成的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分析,在制定相关应急机制和预案时有所考虑。

(3)在电力应急技术和支撑平台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预测预警技术不发达,在如何实现对元件失效、设备故障、系统灾变、停电时空分布的预测预警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理论模型和计算工具;2应急所需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如何实现环境监测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生产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将环境信息、系统运行状态、企业设备资源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有机关联,仍然需要大量基础性的工作;3预案的数字化工作亟待开展。目前,电力行业虽然已经编制了相当多的预案,但很多还只停留在纸面上,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远远不够, 更不要说动态调整。其主要原因在于预案中规定的应急工作流程过于笼统,过于原则化,没有与可用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机关联。只有通过预案数字化,将预案中的应急流程规范化、模块化、信息化,才能实现与资源的动态匹配,实现预案的上述三性。也只有在数字预案的帮助下才能真正实现无剧本应急演练,提高演练的真实性[12]。

(4)电网发生突发事件时,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协同参与。但是,目前政府部门、发电企业、电网公司、用电企业、一般用户之间缺乏联动机制,造成协调衔接松散,应急演练不足甚至缺位。当然,电网公司作为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主要波及者,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承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仅靠电网公司一家是无法有效应对大面积停电所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的。电网公司应当在政府的主导下,主动加强和上下游企业、用户的联系,共同应对电网突发事件,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联动机制的制定和演练。

结论

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体系

0引言

水路交通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加之水路危险货物运输量逐年增加,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路交通面临较为严峻的安全形势。

1水路交通应急管理现状

近几年,我国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开展不少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全面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应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1.1应急管理体制

2005年7月,原交通部制订发布《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水路交通预案》),对规范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急处置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围绕《水路交通预案》的发布,原交通部建立并加强水路交通应急组织和指挥机构建设,初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水路交通预案》的要求,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大部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应急办事机构,部分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和应急办事机构。

1.2应急保障能力

继《水路交通预案》颁布实施后,原交通部又于2006年9月发布《交通部关于全面加强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交通应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以此为指导,原交通部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加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提高水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原交通部大力推进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一案三制”建设,提高对水路交通风险源预控和事故趋势预测力度。原交通部以快速处理各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确保重点物资运输、防台防汛为重点,加大水路交通应急工作的投入力度,重点物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水路交通的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1.3应急法制建设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加快应急法制建设工作步伐,相继制订、发布多项部门文件、规章制度,有力推动水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2005年发布的《水路交通预案》是开展水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2006年发布的《交通部关于全面开展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是加强交通应急管理、建立交通应急体系的重要依据。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也进一步加强水路交通应急专门文件的制订工作,目前已完成《水路重点物资应急运输管理办法》的编制工作。

1.4应急预案体系

2008年,在认真总结应对雨雪冰冻灾害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要求,交通运输部对《水路交通预案》进行修订,经国务院审查后于2009年1月正式实施。此次修订重点对预案体系、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补充、完善,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由国家级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地方(省、地市和县级)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港口、航运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成。《水路交通预案》作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为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编制相关预案和开展应急工作奠定基础。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国水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在整体上得到加强,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新形势下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水路交通风险源辨识、评估和监控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不够,突发事件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处置、灾后恢复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2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基本框架

应急体系是与应急工作相关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体系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综合,是保障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日常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2.1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组织是开展日常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挥协调、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的指挥中心。完善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设置,将更好地保障应急体系的正常运行。

根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需要,结合现有水路交通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应急工作原则,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等4级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水路交通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建立,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2应急运行机制

应急运行机制可以看作是应急指挥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操作流程,涉及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等各个处置阶段。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包括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演练演习机制等。合理、完善的应急运行机制是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1)监测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是指监测、收集和分析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作出相应判断,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预防措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包括信息监测、预警级别确定、预警信息发布等内容。

(2)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是指针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处置,包括分级响应、信息报告、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应急终止等相互联系的环节。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可分为I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等4个等级。按照水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不同响应等级的突发事件分别由国家、省、市、县等不同等级的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响应行动。交通运输部负责I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省级及以下交通主管部门负责Ⅱ级及以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3)演练演习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预案的演练演习,是有效实施应急救援的保证。应急管理机构应制订应急培训和演练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工作,以提高不同部门的协调行动能力、应急人员的应急知识水平等。

2.3应急保障

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水路交通应急体系的重点工作,是顺利实施应急救援的有力保证。应根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源类型、数量、分布等,规划建设完善、合理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以保证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能从容应对、高效处置。

根据水路交通应急管理现状,水路交通应急保障的重点内容包括: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及应急装备保障、紧急情况下的紧急运力保障、应急通信和信息保障以及应急资金保障等。

2.4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科学应对、高效处置,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有效地处置威胁水路交通安全或引发紧急运输保障的各类突发事件,提高交通主管部门的应急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海量信息的高效处理、各种资源的优化调度、各种方案的快速制订等诸多内容。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工具。系统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基本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3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建设重点

基于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基本框架结构,根据水路交通应急工作的实际和国家相关法规、规划的要求,建立完善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应重点开展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风险源监测管理、应急资源优化布局、紧急运力保障、应急队伍建设等工作。

3.1完善水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

2009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修订后的《水路交通预案》。修订后的《水路交通预案》提出完善的水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明确要求省、市、县等地方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港航企业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完善水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1)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修订后的《水路交通预案》,结合自身实际和预案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修订改进现有预案,完善应急组织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体现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体系特点。(2)在开展水路交通风险源辨识评估的基础上,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港航企业应开展风险源排查,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体系。

3.2风险源辨识评估及监测预警

开展水路交通风险源辨识评估研究,特别是针对“4客1危”码头和干线航道,深入展开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源普查,建立风险源信息监管系统,改进风险源监控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预防预警机制。(1)重点开展全国港口危险货物运输现状调查,开展风险源辨识、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建立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港口突发事件风险源监控预警系统,提高风险源监控预警和应急决策能力;(2)开展客运码头、滚装码头突发事件监控预警研究,重点针对客运码头、滚装码头相对集中区域,有选择、分步骤地实施风险源调查评估,建立客运码头及滚装码头突发事件风险源信息管理及监控预警系统;(3)开展长江干线航道、京杭运河及西江航道堵航事件风险源监控预警研究,选择重点航段建立堵航事件风险源监控预警系统。

3.3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建设,建立部、省、市等3级水路交通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开展应急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基于水路交通风险源辨识评估、现有应急资源配置、港口吞吐量和航道通航能力,建立完善水路交通应急物资保障体系。(1)根据港口危险化学品码头分布及危险化学品运量,选择大型港口和重点区域,采用代储方式,建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库,满足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需求;(2)根据规划实施进展和形势发展要求,选择区域性重点港口,建立可满足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需求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库;(3)研究分析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及西江干线航道堵航事件特点及发生频率、危害程度,选择重点航段,建立疏堵物资及装备储备库。

3.4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根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特点及应急需求,加强专业应急队伍能力建设,补充更新专业技术装备,推进大型港航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应急队伍现场处置能力。(1)选择大型港口,依托大型港口集团,建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专业队伍;(2)针对重要航道特大堵航事件,依托航道管理维护部门,建立专业疏堵应急队伍;(3)结合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特点,分步骤、分区域,组建专业齐全、覆盖面广的咨询专家队伍。

3.5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开展重点物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研究,调查评估现有大型港口企业重点物资装卸作业能力、大型航运企业船舶运输能力,建立重点物资运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紧急运输监测预警机制及运力紧急调度机制;依托大型港口企业及航运企业现有运力,补充紧急保障运力,建立重点物资港口装卸及船舶运力储备机制,完善水路交通紧急运输保障体系。

4结语

乡村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4

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根据《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政府应急办关于开展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乔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分管副书记和党委委员为副组长的乔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全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同时督促各部门抓好部门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抽调人员,成立了乔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应急预案的编修和演练工作。目前,全乡的总体、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已基本完成编制工作,截至2011年底,乡政府共编制应急预案13个,其中总体应急预案1个,部门专项应急预案9个,涉及自然灾害及救助、企业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及校园校车安全等。

根据制定的应急预案,我乡突出预防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动物疫情、公共卫生、群体性事件等重点,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2011年内共开展5次应急演练,其中乡人民政府组织1次,乡中小学组织1次,村组织1次,企业组织1次,乡直各单位组织1次。2011年乡内共举行重大活动5次,制定重大活动预案5个。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在应急预案的编制上,对应急预案体系认识不足,仅限于制定上级政府、部门安排的预案,结合实际制定的比较少,部分内容没有制定预案,比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部分应急预案缺乏有效的实施。二是应急演练上,次数偏少,效果有待提高。三是向公众进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还不够。

三、建议

乡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单位,人员少、专业性技术不强,应急工作实践不多。在组织业务工作培训时,受工作范围、实践活动、业务层次等所限,影响效果的提高。建议县应急办组织适当的培训交流,促进乡镇应急响应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进一步分析、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大力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2、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工作,各乡直部门、各村、各企业和中小学、幼儿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不断加大对群众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3、进一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强化人力、物力、财力贮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依靠科学,加强科研指导,规范业务操作,进一步实现应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渔区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一、基本情况

1、建立了应急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湖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我局于2008年制订了《湖南省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发布实施。

2、开展了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利用每年召开的全省渔政工作会议,对应急指挥部成员和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进行了应急培训;利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全省统一组织了应急管理宣传活动。省局在XX市街头设立宣传专版,悬挂宣传彩球与标语,分发宣传资料,重点向渔民群众宣传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常识。

3、参与了水上搜救联合演练。2010年8月,以“关注航行安全、保护水域清洁、共建平安湖南”为主题的“2010年湘江水域水上搜救演习”在湘江长沙杜甫江阁水域举行。25艘船舶、近300人参加了人命救助、船舶救援、船舶消防灭火、水域油污染控制等搜救演习行动。我局主要领导参与了此次联合演习,提高了我局应急救援响应和事故处置能力,也为完善应急预案提供了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应急体系建设汇报 篇5

绍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6年9月)

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国家自组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来,将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今年2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京挂牌成立,8月31日,全国第一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特别是去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了各项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落实相关措施,开展应急演练,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我市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目前我市应急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建立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去年,我局单独组建后,将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

1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相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至去年年底,已修订和制订了《绍兴市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绍兴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绍兴市重特大矿山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三只预案,并纳入市政府《绍兴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由市政府发布实施。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各县(市、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到目前,6个县(市、区)都编制完成了相应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并纳入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并且,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延伸到了乡镇(街道)和企业,使我市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基本上覆盖了各地、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

随着安全生产各类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备,明确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的机构组成、工作职责、响应程序、后期处置等内容,为有效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奠定了基础。

2、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

为提高各类预案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不同层次、规模、形式的演练(习)。继去年6月24日在绍兴县浙江万丰化工有限公司举行了针对危化品事故的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后,今年,上虞市、绍兴县、诸暨市、嵊州市先后开展了以危化品事故或矿山事故为背景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特别是今年5月25日,市政府在上虞市杭州湾精细化工园

区嘉成化工有限公司举行的绍兴市暨上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演练,是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协同部门最广、涉及区域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一次综合性模拟演练,首次调用了周边救援力量,并且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一系列演练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应急救援响应和事故处置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提供了依据。

3、加强应急体系基础建设

为提高我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基础工作:一是加强应急管理装备的调查和落实,摸清现有应急救援基本装备、力量,建立相关信息资料;二是加强对应急预案演练的评估总结,针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和管理机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三是抓紧筹建我市安全生产专家组,计划从全市相关行业和部门中聘请相关安全生产专家组成专家组,以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应急抢险、事件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意见和建议;四是配合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我市漓渚铁矿集团组建矿山专业救援队伍,由省财政出资购买救援装备,企业组建专业救援队伍,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案体系还不够完善

预案体系尚不完备,一些单位尤其是企业还没有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部分预案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一些预案应未经演练和检验,存在着准备措施不到位、操作规程不完善等问题。

2、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有待探索,企业、职工的自救互救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救援与群众自救相结合的救援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物质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有待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预案演练、应急培训、宣传教育等还没有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建立指挥机构

建立规范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保障系统,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演练和检验,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加强预案体系建设

继续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注重提高预案质量,不断补充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做到各个层次预案的制订和落实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加强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

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应急管理建设,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人员培训、预案演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指挥水平和管理人员、应急救援的专业技能。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作,落实到位。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重点立足于企业内部,通过宣传、教育与培训,让企业各方面人员尤其是岗位操作人员了解预案内容,懂得应急程序,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应急能力。

4、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

广东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汇报 篇6

尊敬的德学局长、黄毅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广东省安全监管局对大家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同志们介绍广东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我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把加快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与我局办公大楼建设同步展开。局办公大楼于2006年9月批准立项,随后即组织施工,按照设计,在办公楼顶层即大楼13层建设局值班室和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

2007年,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就应急平台建设问题,到省内外调研,借鉴省公安厅110指挥平台、省水利厅三防指挥平台、省交通厅应急指挥平台等建设经验,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编写了《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目标、内容、技术方案和方法步骤,上报省发改委立项。2008年3月,为保障平台建设与大楼装修同步进行,安排6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投入第一期建设,并于10月投入使用。2009年,又安排8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应急救援指挥大厅、应急值班室、应急平台专用机房、通讯网络等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开发了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门户网站,初步建成了应急值守、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地理信息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及视频监控系统、移动指挥平台、应急法规知识案例库、综合指挥调度等系统,对各分系统进行了有机的集成整合,去年11月份,开始进行应急平台相关数据的录入工作。

目前,平台的应急值守、预案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资源管理、移动指挥平台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已部分投入使用,在安全生产应急日常管理和事故处臵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平台已注册各级安全监管机构170多个、安委会成员单位3500多个,录入各类电话号码600多条,重点监控的危险源7000多处,录入应急预案12000多份,应急专家、装备、队伍、仓库、避难场所等应急资源信息13000多条,接入各类视频监控图像共233路。随着应急平台的投入使用,数据录入进度也在逐步加快。

在加快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市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与21个地级市安全监管局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韶关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投入使用,另有15个地级市正在抓紧组织施工;今年2月,与省三防、交通、气象等部门就平台间数据和视频资源共享进行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着眼平台体系全局,注重统筹规划 2006年,抓住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契机,我局积极争取将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纳入《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了应急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立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决策、指挥、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能实现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功能。

在平台规划设计中,把当前和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当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又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应急管理业务的发展变化,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省政府应急平台、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急平台和我局信息化管理系统预留接口。

(二)着眼功能准确定位,注重平战结合 首先,我们把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安全监管局实施应急管理与救援协调指挥业务的信息系统,与我局信息管理系统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既共享信息资源,又相对独立运作。

其次,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处臵的专业子平台,遵循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的标准规范,作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的专业延伸。

三是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的省级节点,遵循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标准规范,实现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连接。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共享有关应急信息资源。

四是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安委会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的技术支撑平台,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急平台互联互通、交换信息,能实现协调指挥其他部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功能。

五是把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平战结合的信息平台。平时,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主要用于应急值守、应急预案、应急资源、重大危险源、预警预测、相关法规、应急知识、典型案例等常态化管理。战时,运用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信息报送、指挥调度、远程会商、辅助决策、应急评估等功能。

(三)着眼应急管理数据共享,注重建设标准 我们坚持全省“一盘棋”思想,不仅考虑了省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业务的需要,同时将地级市、区(县)和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通盘谋划,参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部门数据库表结构规范》、《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制定了《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指导书》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分别对省、地级市、县(区)和省内有关重大危险源、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防范单位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应用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四)着眼平台实用有效,注重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设内容丰富、高质量的数据库,是确保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我们在注重平台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首先,在满足国家应急平台数据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突出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特点,使数据内容更加丰富,数据库具备较强大的扩展空间;其次,注重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由各级安监部门、各相关单位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通过举办应急平台操作使用培训班,明确基础数据采集的方法步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安排专人核对校验数据的准确性,并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提出整改要求;三是注重数据的日常维护,根据有关信息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数据。

(五)着眼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注重施工质量监管 应急平台的质量,对平台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严把质量关。首先,聘请业内权威专家和具有甲级资质的信息工程监理公司,从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组织施工的全过程,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质量技术监理;其次,严把平台开发企业的准入关,明确要求参与平台建设的公司要取得系统集成一级资质和软件企业认证,并具有丰富的同类平台开发经验;三是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招投标规定,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公开招标;四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核心硬件以高端进口设备为主,通用硬件采用国内主流设备,软件开发设计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五是高度重视系统的安全防护,从管理制度、物理场所、通信手段、网络链路、操作应用和状态监控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六是加强技术文档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文档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资料的规范、齐全,为后期的项目维护奠定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经费保障方面,虽然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很大支持,但经费来源有限,平台建设进度难以按计划进行;二是在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财政分灶吃饭,整体推进、同步展开的难度很大。由于部门体制制约和网络安全的因素,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平台间数据共享的协调难度大;三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需要采集录入的基础数据量大、规范性强,基层安监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数据采集、录入的人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满足相关要求。四是在企业视频监控信息接入方面,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依据,部分重大危险源企业对接入工作不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致使视频接入工作比较迟缓。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省级平台现有的系统功能,不断充实数据库,同时,多方筹集资金,根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开发相应管理系统。接下来,我们将着重开发应急演练模拟系统,逐步将全省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信息接入省应急平台,在粤东、粤西、粤北、粤中地区由省局统一部署移动指挥平台,并与省移动指挥平台联网,确保发生事故可在2小时内到达事故现场进行指挥调度;二是进一步推动市、县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督促各地政府加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经费投入,利用省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对先行地区给予重点扶持;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全方位实现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省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四是出台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地方性规章,将已经颁布和即将出台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规范,上升为地方性标准,使应急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有法可依;五是要把应急平台更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平台在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中的辅助决策作用。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指导下,在各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力争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篇7

《办法》出台标志正式建设应急体系

由于我国煤炭产地与销地分离、远距运输,加之煤矿水、火、瓦斯灾害严重和气象灾害多发等因素,给煤炭产运需带来一系列影响,煤炭供应“强约束”、“紧运行”将呈一种经常性状态。

据介绍,自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有关问题。

“增强应急状态下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势在必行。”参与起草该《办法》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保障煤炭特别是电煤稳定供应,对于实现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办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设。煤炭储备将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导致煤炭供应中断或严重不足情况,煤炭储备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

煤炭应急储备的运作遵循市场化方式,建设运营的资金基本上由承储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政府将给予贴息等优惠政策,运营也是企业自负盈亏。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动用价格,参照储备点所在地当期同品质煤炭市场价格执行,负责收储的主要是电力和煤炭企业。按照要求,这些企业煤炭生产能力在2000万吨/年以上,火力发电厂装机要在100万千瓦以上。

《办法》明确,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保障区域包括:煤炭消费主要依靠跨省区调入,运输距离长、环节多的地区;水电装机比重高、季节性用煤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自给能力低的地区;其他需应急保障的地区。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点布局遵循辐射范围广、应急能力强、储备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原则。重点部署在沿海、沿江、沿河港口和华中、西南等地区,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单位,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确定。

《办法》规定,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期限原则上按照每年8个月确定。在没有应急动用情况下,承储企业储备期月均库存不低于基础期内同期库存量与储备量之和。

是保障应急供应的重要举措

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煤炭供应和库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煤炭仓储设施落后,库存分散,存煤水平低;二是缺乏必要的利益调节和补偿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只能依靠行政命令“拆东墙补西墙”,调度能力有限;三是铁路运力不足,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制约用煤旺季的煤炭供应。上述问题,在2008年发生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造成灾区电煤供应告急、缺煤停机严重,给正常经济运行秩序和群众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如果国家在煤炭消费集中地和煤炭流通中转环节掌握适量的煤炭储备,就可以有效应对灾情,有效弥补电煤缺口,把损失降到最低。”这位专家说,从目前来看,我国建立煤炭储备基地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从煤炭资源看,经过近几年大规模建设和改造,我国煤矿产能和产量大幅提高,在确保当前供应前提下,可拿出部分资源建立国家应急储备。从储运设施看,铁路、公路和港口水运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可以满足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运能需要。从储备技术看,目前,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煤炭物流已形成长流水、不断线的循环,可以利用这些企业优势,增强应急储备煤炭的流动性,从而避免长期堆存带来的变质、自燃等风险,加上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可行技术,能够保证储备数量和质量。从时机上看,当前全国迎峰度夏工作平稳有序,全国重点电厂存煤保持在6000万吨左右,属于较高水平。利用迎峰度夏之后、冬季用煤高峰到来之前,抓紧储备一部分煤炭以备今后可能出现的应急状况,正是好时机。

煤炭应急储备体系的总体框架

参与起草的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办法》有诸多亮点,对国家煤炭储备基地的功能定位、运作模式、储备主体、储备规模、管理模式等做了详细规定。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主要功能是:在发生洪涝、台风、雨雪冰冻、持续大雾和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煤炭生产、运输等重特大突发事故情况下,用于应急保障。

——运作模式。按照“企业所有、政府补助、加强监管、应急保障”的原则,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运行模式为: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力企业,按照国家指定的储备区域,结合企业正常经营,在华中、西南等电煤供应紧缺地区和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增加一定数量的煤炭库存,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时,由国家统一指挥调用。

——储备主体。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的承储企业,应当具有充足的资源和可靠的运力,有利于加快储备周转,防止堆存变质;煤炭品种优良,质量稳定,适用于多数电厂;企业管理水平较高、信誉好。承储企业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按照上述条件,通过招标、评审等办法确定。经认真评审论证,建议神华、中煤能源、大同煤矿、淮南矿业、中平能化、徐州矿务、淮北矿业和大唐集团、华能集团、国电集团等大型煤炭和电力企业集团,作为第一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承储单位。

——储备规模。按照辐射范围广、应急能力强、运输距离短、储备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原则,总体设想,在2013年前,建立总规模2000万吨左右的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保障7-10天的用量。

——管理模式。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承储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联合下达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计划;承储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采购煤炭,增加承储区域煤炭库存,加强管理,遵守国家价格管理法规和质量标准。

——应急动用。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根据实际情况或依据省级人民政府的紧急申请,研究动用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煤炭工业协会、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要加强煤炭市场的监测预警和信息支持,并根据监测情况,提出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收储和动用的有关建议。

——监督管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要加强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工作的监督管理,授权财政部驻地方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承储企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其他政策。铁路交通等运输部门对国家应急储备煤炭运输应优先安排,保证运输。

“尤其是,为确保储备体系的正常运转,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所需资金,由承储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相关银行在坚持信贷原则、保障资金安排的前提下,对承储企业贷款给予支持,中央财政给予贷款利息补贴;对应急储备煤炭所发生的场地占用费、保管费用等,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财务管理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按国家储备要求需进行基础设施改扩建的储备点,由委托代储企业及相关港口向国家发改委提出改扩建方案,国家发改委审批实施并从基建投资中安排资金解决。”

据了解,第一批储备规模为500万吨;同时,加快研究第二批储备项目,争取在2011年底达到1000万吨的应急储备规模;在2013年前,实现2000万吨左右的应急储备规模。

应急体系建设汇报 篇8

目前,我国现行的一些防灾抗灾救灾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达到系统化、条框化,完整化的程度,也没有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2013年4月,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多灾多难的四川人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为四川同胞的不幸沉痛默哀的同时,也看到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法律体系的不足。公共突发事件法律体系和应急机制的缺陷导致了突发性事件责任归属不清、紧急处置程序繁琐、快速反应能力差等问题。所以,确有必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体系进行探究,及时填补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漏洞,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提供依据。

一、我国突发事件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立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正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应急管理制度也已初步建立。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颁布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使得该法成为了我国应急管理的基本法,从而使各行各业以及各种领域的单行应急法作为补充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逐步形成。目前,我国现有的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主要由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立法、灾难性事故立法等方面的组成。这些法律制度对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近几年来相继发生的突发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的具有显性和隐性的现代社会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突发事件的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突发事件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用现有的突发事件法律法规应对多变的突发事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发事件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法规之间协调性差

目前,我国现有的突发事件法律法规比较单一且处于分散状态,主要采用部门法和行政规章。这种立法体系的优点是,对特定的突发事件都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行政应急处理机构,如颁布防洪方面的法律,能做到应对洪涝灾害时有法可依,并由防汛救灾指挥部进行统一指挥操作;颁布防治传染病方面的相关法令,可以及时指导如何应对突发传染病危机,并由防治传染病指挥部进行统一预防诊治;颁布相关消防法令,可以从容应对突发消防问题,并由消防指挥部统一领导;颁布地震灾害方面的相关法令,可以快速有序的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并由抗震减灾指挥部统一管理等。虽然目前的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困难,但这些法律法规分别规定了应急行政机构及其权力,这种分散状态导致现行的法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具有专业技术的职能部门间无法很好的协调配合,缺乏沟通和协作,只针对自己负责的事项设立法律法规,导致各部门法律法规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各部门法之间不能相互协调和相互弥补,使各自的力量不能得到最有效的整合利用,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合力与合作,无法形成更有力的整体力量。

2.突发事件法律法规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因为有些立法在内容上具有抽象性、原则性、概念性的特点,有些法律只强调了上级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指导性作用,只强调纵向关系上的统筹与规划,强调应急措施上的实体性规定,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了下级机关和一些有力的社会组织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忽视横向层面上的配合与协调,忽视对其进行实施程序上的约束,忽视对具体突发事件过程中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有些法律的具体内容原则性较强,对于具体实施细则、实施方法阐述不多,过于宽泛,與实际情况相脱节,不易灵活运用,可操作性不强。如在地震灾难发生后,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详细阐述事后恢复重建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救济补偿的标准等。这种只做表面文章而不注重实际执行的法律法规,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3.突发事件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不够

目前,虽然我国有一些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戒严法》等多部具体的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只适用于应对某一类公共突发事件,不具有规定限制所有公共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效力。同时还缺乏有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重建和恢复工作的法律规定,目前此项工作的开展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还有一些法律法规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国家法律效力没有适当合理的延伸到地方政府的措施中,许多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时,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地方实际的法规规章,“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制定出的有些法规规章还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因此,我国还需要适时制定用于对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其严重后果进行善后处理的法律、法规。

4.突发事件执法体系责权规定不明确

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的行政责权,现有的法律规定的不够详尽。缺乏对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特殊职责和特殊权力的明确规定,缺乏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具体执行机构的具体职责和具体的执行权利范围的明确规定,这种法律法规体系可能会造成紧急状态下权利的扩张、滥用。这样不仅不利于国家各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组织和运用,还不利于及时准确的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可能会加长消除危险,度过危机的时间。由于法律法规中责权规定的不明确,容易造成政府在行使应急权力时,超出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授权的范围,凌驾于法律之上,还容易造成政府在紧急状态下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失职、不作为和相互推脱的情况出现。

nlc202309021854

5.突发事件法律执行过程不够规范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其法律执行过程不够规范,缺乏对于整个过程的监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执行不到位,包括突发事件法律执行程序的步骤、执行的方式方法、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等。例如,在突发事件法律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对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在这种紧急状态下,公民的权益更容易受到侵害。例如对私有财产的征用,在紧急状态解除后,这些征用的私有财产和对这些财产造成的不法侵害是否都得到的公平的补偿,对于那些得不到公平补偿的公民,是否能够得到国家赔偿,这种救济程序是否繁琐拖沓。缺乏对民间自发的救援的法律规范,这种自发无序的救援行动,会造成政府的救援工作的延误,对政府在最快的时间内开展救援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救援资金的运用也存在执行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监督不到位的情况。

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健全的突发事件法律体系是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首要要求、执行依据,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完善的突发事件法律体系是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的保障,应急行动有理有据、有力有序、责权明确、执行规范、协调联动。

1.系统整合突发公共事件现有法律资源

随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颁布,表明了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体系中有了最基本最具有指导作用的首要法律,使政府部门在开展救援工作时有了统一的执行纲领。同时还要系统地整合突发公共事件现有法律资源,打破各级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局限性,对原有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弊端进行修正,对原有法律法规中的不足进行补充,对与《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冲突的部分进行删减和更新。

2.形成科学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法律。制定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对应且配套的,涵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法律法规。当不同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应对的方式方法在法律法规作出中明确规定。完善突发事件法律中关于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具体的职责和权力的范围,防止其处理紧急事件时失职、推诿、不作为,防止紧急权利超出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授权范围和非法使用。

3.赋予突发公共事件执法部门更充分的权力

在保证应急措施顺利的实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保护的情况下,通过突发事件法律法规来对政府可以行使紧急状态下特殊权力的条件、时效等给予明确的规定。还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政府在突发的紧急状态下所享有哪些权限比非紧急状态获得更多的具体的强制性的应急权利,以及明确执行范围和实施时的附加条件。例如,在那些与紧急措施相冲突的公民权利则应受到适当的限制,如人身自由权、刑事诉讼中的一些诉讼权、住宅不受侵犯权、游行示威权、居住和迁徙自由权等,这些权利在紧急状态下只有加以限制或中止,才不会对有关机关紧急权力的行使造成影响和阻碍。

4.增强应急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

在突发事件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法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法律能否顺利准确的实施,发挥其法律效力。突发事件应急的实际工作证明了,以法律体系为主的应急制度才是最有效的。原有的一些内容原则化、执行步骤繁琐、过程不明确的突发事件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用于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突发公共事件。因此,在未来突发事件法律体系的建设中,我们要注重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统一指导作用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的具体程序和实施细则,加强各级政府机构及相关部门的横向与纵向的协调配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仔细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特点,从中寻找出事件发生规律。针对突发事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生特点及规律,制定与其想适应的法律制度。当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找到相应的应急处理法律依据。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

在突发事件法律执行过程中,政府可能会得到更大范围的法律授权,这里包括一些強制执行的行政措施,有甚时还会逾越一定的法律约束,限制到公民一部分的合法权利。如果这些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不仅会侵犯公民的基本权益,还会给一些不法份子以可乘之机。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过程中,应当成立专门的行政部门或应急处理监督小组,由其对政府应急权力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着重对应急权力执行的具体环节进行监管。明令禁止政府行政机关在应急过程中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的非法侵害。依法加强问责制度的建立,完善与问责制度的相配套的法律依据、各项执行程序,依法保障在责任面前人人平等。做好信息的公开,让所有公民都参与到问责工作中来,更好的推动问责制度的实施。

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应该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相适应,要随着突发性事件的发展趋势而改变。进步是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必须完善应急法律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把经验总结成法律经验,汇总成体系。真正的做到遇到突发状况不慌不乱,按照应急预案有条不紊的进行。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法律体系方面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道路,一条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作者单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高二升高三暑假下一篇:个人借款所需资料清单